Data Loading...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註解 Flipbook PDF

黃公念祖老居士,乃當代淨宗之大善知識也,一生全力修學、弘揚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之《無量壽經》。文革後,念老發願作《無量壽經解》,閉門謝客,苦心孤詣,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註解,成為《無量壽經》經論、古德註釋集大成之作,以此救度末


187 Views
59 Downloads
FLIP PDF 10.26MB

DOWNLOAD FLIP

REPORT DMCA



黃 公 念 祖 老 居 士, 乃 當 代 淨 宗 之 大 善 知 識 也, 一 生 全 力 修 學、 弘 揚 夏 蓮

居 老 居 士 所 會 集 之《 無 量 壽 經 》。 文 革 後, 念 老 發 願 作《 無 量 壽 經 解 》, 閉

門謝客,苦心孤詣,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註解,成為《無

量壽經》經論、古德註釋集大成之作,以此救度末法九千年眾生,厥功偉矣!

庚 寅 至 戊 戌 年, 淨 空 啟 講 此「 淨 土 大 經 」, 發 心 一 門 深 入, 專 修 專 弘 ;

落實經教,深信解,求往生。在此期間,有同修搜集整理念老《無量壽經解》

之《 參 考 資 料 》, 援 引 各 種 辭 書 典 籍, 將 佛 學 名 詞 術 語 作 逐 條 註 釋, 對 於 教

學 頗 有 助 益 ; 遂 囑 其 再 作 音 注、 義 注, 以 資 參 考 學 習。 己 亥 年, 編 成「《 淨

土 大 經 科 註 參 考 資 料 》 生 字 注 音 注 解 」 : 舉 凡 佛 教 之 歷 史、 地 理、 人 物 等,



無 不 包 羅 其 中 ; 漢 學 之 文 字、 聲 韻、 訓 詁, 亦 皆 囊 括 在 內, 誠 為 修 學 之 增 上 緣也! 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己 亥 秋, 淨 空 旅 居 法 國 巴 黎, 於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總 部 參 加 祭 祖 大 典、

世 界 和 平 大 會 ; 後 往 美 茵 河 畔 法 蘭 克 福, 舉 行 德 國 首 屆 祭 祖 大 典。 見 歐 洲 華

人 珍 視 中 華 優 秀 傳 統 文 化, 以 復 興 儒 釋 道 聖 賢 教 育 為 己 任。 余 對 當 地 同 修 言

及《 無 量 壽 經 》 之 重 要 性, 聞 之 莫 不 歡 喜, 發 心 依 教 奉 行, 令 人 讚 歎。 於 此

期 間, 喜 見《 參 考 資 料 》 之 音 注、 義 注 彙 編 成 冊, 同 修 祈 余 為 序, 遂 略 述 因

緣 以 應 其 請。 願 此 書 對 於 淨 宗 啟 信、 深 解、 篤 行、 求 證 皆 具 助 益。 且 以 此 功

德 迴 向 往 生 極 樂 淨 土, 以 報 釋 迦、 彌 陀、 歷 代 祖 師 大 德, 以 及 蓮 公、 念 老 之 深恩於萬一也!

歲次己亥季秋釋淨空謹識於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一 .............................................................................................

目錄 前言















八、譯會校釋

七、部類差別

六、藏教所攝

五、所被根機

四、方便力用

三、一經宗趣

二、本經體性

一、教起因緣

四〇 五 .....................................................................

三六九 .....................................................................

三四〇 .....................................................................

二八一 .....................................................................

二二三 .....................................................................

二一一 .....................................................................

一六六 .....................................................................

一五三 .....................................................................

一〇 八 .....................................................................

一〇 二 ............................................................



九、總釋名題

四一五 .....................................................................

概要(十門開啟 — 玄義)



十、正釋經文





目 錄

發大誓願第六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因地第四

大教緣起第三

德遵普賢第二

法會聖眾第一

七〇 一 ...........................................................................

六一六 ...........................................................................

六〇 五 ...........................................................................

五七九 ...........................................................................

五六七 ...........................................................................

五〇 一 ...........................................................................

四二二 ...........................................................................



必成正覺第七

七〇 七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積功累德第八

七三一 ...........................................................................

七四五 ........................................................................

圓滿成就第九

國界嚴淨第十一

七六八 ........................................................................

七四四 ...........................................................................

光明遍照第十二

七六九 ........................................................................

皆願作佛第十

壽眾無量第十三

泉池功德第十七

堂舍樓觀第十六

菩提道場第十五

寶樹徧 國第十四

七八〇 ........................................................................

七七六 ........................................................................

七七四 ........................................................................

七七一 ........................................................................

七六九 ........................................................................

七九〇 .....................................................................

超世希有第十八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七九〇 .....................................................................

七八〇 ........................................................................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七九一 .....................................................................

受用具足第十九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七九五 .....................................................................

七八二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八四八 .....................................................................

德風華雨第二十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八五〇 .....................................................................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目 錄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八五八 .....................................................................

八五七 .....................................................................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八六一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九〇 六 .....................................................................

九〇 四 .....................................................................

九〇 三 .....................................................................

八九三 .....................................................................

八八九 .....................................................................

八八五 .....................................................................

八七六 .....................................................................

八七二 .....................................................................

八六一 ........................................................................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九一〇 .....................................................................

菩薩修持第三十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九三二 .....................................................................

九二三 .....................................................................

九二一 .....................................................................

九二一 .....................................................................

九一三 .....................................................................

九一二 .....................................................................

九一一 ........................................................................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九三三 .....................................................................

邊地疑城第四十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九三三 .....................................................................

九三四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詞條拾遺

九五七 .................................................................................



九六一 ................................................

參考書目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目 錄

前言 頁

一 (上)

一 (下)







前 言

生字注音

聶 涅

盤 槃

琉 琉

離 璃

(又音)璃





琉璃:七寶之一。青色的寶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涅 槃 : 舊 譯 為 滅, 新 譯 為 圓 寂。 滅 者, 滅 生 死 因 果 之 義 也 ; 滅 度 者, 滅 聶 生 死 之 因 果, 渡 生 死 之 瀑 流 也, 是 滅 即 度 也 ; 寂 滅 者, 寂 有 無 為 空 寂 安 穩 之 義, 滅 者 生 死 之 大 患 滅 也 ; 不 生 者, 生 死 之 苦 果 不 再 生 也 ; 無 為 者, 無 惑 業 因 緣 之 造 作 也 ; 安 樂 者, 安 穩 盤 快 樂 也 ; 解 脫 者, 離 眾 果 也。 此 中 單 譯 滅 為 正 翻, 他 皆 為 義 翻。 圓 寂, 德 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流 離

li

niè

pán

liú lí













生字注音































離 (輕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 (下)

一 (下)

一 (下)



bō li chē qú mǎ nǎo

注 釋



玻 璃 : 七 寶 之 一。 當 於 此 方 之 水 精 (水晶),有紫白紅碧四色。

硨磲:七寶之一。 據《增廣本草綱目》 卷 四 十 六 載, 車 渠 乃 海 中 大 蛤, 外 殼 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

碼 瑙 : 七 寶 之 一。 為 翠 綠 玉, 係 帶 有 深 綠 色 光 澤 之 寶 玉《 玄 應 音 義 》 卷二十四以碼瑙為赤色寶;同書卷 二 十 一 則 認 為 碼 瑙 或 係 指 虎 魄( 琥 珀)。



二 (上) 二 (下) 二 (下) 二 (下)

二 (下)

七 二 二 四



二 (下) 十一

前 言

藥 欣樂

奚 谿谷

惠 卉木

樹 澍

花 華果

膚 敷實

連 憐

敏 愍

藥 奚 惠 樹 花 膚 連 敏

yào xī huì shù huā fū lián mǐn

樂:喜好,欣賞。

谿 : 山 間 的 河 流。 同「 溪 」。 谿 谷 : 兩山間可供流水通過的地帶。 卉:草。卉木:草木。 澍:降雨。

華:同「花」。敷:散布;展開。

憐愍:哀憐同情。







生字注音



朔 數

印 蔭敘

潭 覃恩

力 沙礫

犯 梵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shuò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 (上)

三 (下) 十一





三 (下) 十三

四 (上)

四 (上)

shuò yìn

注 釋

數數:屢次,頻繁。



蔭:父祖被及子孫的恩澤。同「廕」。 蔭 敘 : 按 先 輩 功 業 大 小, 給 予 不 同 等 級的蔭封。

梵 語 : 天 竺 之 言 語, 由 梵 天 稟 承, 故 云梵語。

礫:小石。沙礫:細沙子和碎石塊。

覃恩: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赦免。



tán fàn

四 (上)

四 (下)

四 (下)







前 言

唆 娑婆

焰 燄 慧地

饒 饒 益行





嬈 (二聲)

suō yàn ráo

娑 婆 : 又 作 沙 訶, 娑 訶 樓 陀。 新 云 索 訶。 堪 忍 之 義, 因 而 譯 曰 忍 土。 此 界 眾 生 安 忍 於 十 界 而 不 肯 出 離, 故 名 為 忍。 又 諸 菩 薩 行 利 樂 時, 堪 受 諸 苦 惱 之 義。 又 此 界 眾 生 有 貪 瞋 痴 等 煩 惱 之 過, 眾 生 忍 之, 故 名。 又 作 雜 惡。 雜 會。 以 是 為 三 惡 五 趣 雜 會 故 也。 此 為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之 總 名。 一 佛 攝 化 之 境 土也。

燄 慧 地 : 大 乘 菩 薩 十 地 之 一。 謂 諸 菩 薩 住 此 地 中, 先 善 修 治 第 三 地 故, 超 過 一 切 聲 聞 獨 覺 地, 證 得 極 淨 緣 諸 覺 分 能 取 法 境 微 妙 慧 蘊, 能 現 前 燒 一 切 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燄慧。

饒 益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利 益 一 切 眾 生也。















爽然



自省



捷 南宮



聰穎



驀直



無縛 解 脫 回 向



生字注音

霜 (三聲)

醒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 (上)

五 (下) 六 (下) 六 (下) 六 (下) 十一 六 (下) 十二

fú mò yǐng jié xǐng shuǎng

注 釋





爽然:豁然開悟的樣子。

自省:自我省察。

捷 : 勝 利。 南 宮 : 禮 部 的 別 稱, 職 掌 會試。捷南宮:考取會試。

穎:聰明的。聰穎:聰明穎悟。

驀直:筆直,一徑。

無 縛 解 脫 回 向 : 菩 薩 十 回 向 之 一。 謂 於 一 切 法 無 所 取 執 縛 著, 行 普 賢 行, 以 無 縛 著 解 脫 之 心 迴 向 所 習 諸 善, 饒 益群生。(又音)縛



六 (下) 十三







六 (下) 十四

七 (上)

七 (上)

七 (上)

前 言

奚 梁谿

爐 廬山

鬢 宿殯 側

末 歿

竹 竺教











xī lú bìn mò zhú

梁谿:舊為無錫別稱。

廬 山 : 山 名。 位 於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南。 三 面 臨 水, 西 臨 陸 地, 萬 壑 千 巖, 煙 雲 瀰 漫。 中 有 白 鹿 洞、 墨 池、 玉 淵 等 名 勝, 西 北 有 牯 嶺, 為 避 暑 勝 地。 相 傳 周 武 王 時, 有 匡 俗 兄 弟 七 人 結 廬 此 山, 後 登 仙 而 去, 徒 留 空 廬 而 得 名 ; 一說以廬江得名。

宿 : 守。 殯 : 稱 已 殮 而 停 著 未 葬 的 靈 柩。宿殯側:結廬守葬。 歿:死。

竺 : 天 竺 的 簡 稱。 今 印 度 的 舊 名。 竺 教:指佛教。









梵網



憨山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 (上)

七 (上)

hān fàn

注 釋





憨 山 : 名 德 清, 號 憨 山。 在 那 羅 延 窟, 復 興 曹 溪 之 道 場。 所 著《 楞 嚴 通 議》《楞伽記》《南華註》等行於世。 世稱憨山大師。與袾宏、真可、智旭, 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梵 網 : 指《 梵 網 經 》。《 梵 網 經 盧 舍 那 佛 說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第 十 》 之 略 稱。 梵 網 經 本 與《 華 嚴 經 》 同 部, 悉 翻 之, 則 有 百 二 十 卷 六 十 一 品, 羅 什 三 藏於長安譯諸經論於最後譯出經中專 明 菩 薩 行 地 之《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 第 十 之 一 品, 此 時 道 融、 道 顥 等 三 百 餘 人 即 受 菩 薩 戒, 各 誦 此, 且 寫 此 品 八 十 一 部 流 通 於 世( 僧 肇《 梵 網 經 序 》)。 名 之 曰 梵 網 者, 從 譬 也。 大

前 言

梵 天 王 之 因 陀 羅 網, 重 重 交 徹, 無 相 障 閡, 諸 佛 之 教 門, 亦 重 重 無 盡, 莊 嚴 法 身, 無 所 障 閡, 一 部 所 詮 之 法 門, 重 重 無 盡, 譬 如 梵 王 之 網 也。 《 菩 薩 戒 經 疏 》 上 曰 :「 此 經 題 名 《 梵 網 》, 上 卷 文 言 : 佛 觀 大 梵 天 王 因 陀 羅 網 千 重 文 綵 不 相 障 閡, 為 說 無 量 界 猶 如 網 目, 一 一 世 間 不 同。 法 佛 教 門 亦 復 如 是, 莊 嚴 梵 身 無 所 障 閡, 從 譬 立 名, 總 喻 一 部 所 詮, 參 差 不 同, 如 梵 王 網 也。」 佛 在 第 四 禪 說 法 時, 大 梵 天 王 供 網 羅 幢, 因 取 以 譬 所 說 之 法。 見《 順 正 記 》 二。 一 品 分 上 下, 上 品 為 釋 迦 佛 於 第 四 禪 天 普 接 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金剛光明 宮 中, 臺 上 盧 舍 那 佛 以 請 問 菩 薩 之 行 因, 佛 對 千 百 之 釋 迦 廣 說 十 住 等 三 十 心 及 十 地 之 法 門。 下 品 為 釋 迦 佛 由 蓮











生字注音

稿 稾

核 閡

爭 諍

丙 屏居

必 俾









稿

屏居:隱居。 俾:使。(又音)俾

一〇



諍:通「爭」,爭執。

閡:阻隔。

稾 :同「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華 藏 世 界 沒, 於 十 處 示 現 成 佛 說 法 後, 在 娑 婆 世 界 閻 浮 提 之 菩 提 樹 下 結 示 十 重 四 十 八 輕 之 戒 法。 因 而 指 此 下 品稱曰《菩薩戒經》。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 (上) 十三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gǎo hé zhēng bǐng bì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七 八 九



七 (下) 十二

前 言

利 下痢

資 諸 善 會貲

囑 屬付

銳 瑞

映 應

侵 欽天

建 監

利 資 囑 銳 映





lì zī zhǔ ruì yìng qīn jiàn

下痢:腹瀉。 貲:財貨。通「資」。 屬:託付。同「囑」。

瑞:吉祥的。瑞應:有祥瑞來應驗。

監 : 古 代 的 官 署 名 稱。 欽 天 監 : 職 官 名。 唐 代 稱 司 天 臺, 宋 代 稱 司 天 監, 明 清 為 欽 天 監。 掌 天 文、 曆 數、 占 候、 推 步 之 事。 相 當 於 今 日 的 天 文 臺。設監正、監副等官。

一一













驀直



流 離瑣 尾



閻浮



辭 世偈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jì yán suǒ mò

注 釋

一二

偈 : 偈 他 的 簡 稱, 華 譯 為 頌, 即 一 種 略 似 於 詩 的 有 韻 文 辭, 通 常 以 四 句 為 一偈。

閻 浮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 又 屬 南 方, 故 曰 南 閻 浮 提。

流 離 瑣 尾 : 比 喻 處 境 轉 為 艱 困, 前 途 崎嶇難行。 驀直:筆直,一徑。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前 言

瞥 瞥眼

膚 趺坐

伽 多 陀 阿伽 陀

槌 垂化

撇 (一聲)







piē fū qié chuí

瞥:眼光掠過、很快的看一下。

趺 : 盤 腿 而 坐。 趺 坐 : 即 結 跏 趺 坐。 佛 陀 的 坐 法, 即 盤 膝 而 坐。 略 有 二 種 : 若 先 以 右 足 置 於 左 腿 上, 再 以 左 足 置 於 右 腿 上, 叫 做 降 魔 坐 ; 若 先 以 左 足 置 於 右 腿 上, 再 以 右 足 置 於 左 腿 上者,則叫做吉祥坐。

多 陀 阿 伽 陀 : 又 作 多 陀 阿 伽 馱, 譯 曰 如來。佛十號之一。

垂 : 留 傳 後 世。 化 : 常 曰 教 化, 教 人 轉 化 惡 為 善 也。 又 謂 以 通 力 變 現 種 種 之 相 也。 此 能 變 化 之 心, 有 十 四 種, 所變化之相,有八種。

一三











修 多羅



爾時



乘履



寶窟



勝鬘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 (下)





八 (下) 十四 九 (下)

九 (下)

十 (上) 十三

mán kū lǚ ěr luó quán

注 釋

一四

鬘 : 以 線 貫 穿 成 的 環 狀 物, 用 來 裝 飾 頭 部 或 身 體, 如 以 花 串 成 的 稱「 花 鬘 」。 勝 鬘 寶 窟 : 凡 六 卷, 又 作《 勝 鬘 經 寶 窟 》, 隋 代 吉 藏 撰, 約 成 書 於 開 皇 十 八 年 前 後。 係《 勝 鬘 經 》 注 疏 中最詳盡之作。 履:踩;實行。 爾:此,這。

修 多 羅 : 華 譯 契 經, 契 是 上 契 諸 佛 妙 理, 下 契 眾 生 根 機, 經 是 線 的 意 思, 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詮:解釋。



十 (下)



十一 (上) 四

十一 (上) 八

十一 (上) 十一

前 言

千 釋籤

徹 空 華轍

真 甄解

西 梅 光羲







西

釋 籤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 玄 義 者 也。 籤 是 問, 釋 是 答 也。 故 題《 釋 籤 》 者 猶云問答。



空 華 轍 : 日 本 真 宗 分 派 之 一。 轍, 流 派之意。(又音)轍 甄:選。

一五

梅 光 羲 : 民 國 初 年 法 相 學 者。 字 擷 芸。 曾 遊 學 於 楊 仁 山 之 祇 洹 精 舍, 與 歐 陽 漸 有 同 門 之 誼, 於 唯 識 亦 鑽 研 頗 深。 民 國 二 十 年, 發 表「 相 宗 新 舊 兩 譯 不 同 論 」 一 文, 指 出 菩 提 流 支、 真 諦 為 舊 譯, 玄 奘 為 新 譯, 頗 為 當 時 佛 學界所矚目。

zhé

qiān chè zhēn xī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雲 芸

物 戊

戌科

虛 琢 卓 然成家

粒 粗糲

注 釋

一六

擷 芸 : 梅 光 羲 居 士 之 字。( 又 音 ) 擷



糲: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

卓:挺立出眾的樣子。

戊 : 天 干 的 第 五 位。 戌 : 地 支 的 第 十 一 位。 戊 戌 : 清 德 宗 光 緒 二 十 四 年 ( 西 元 一 八 九 八 年 )。 科 : 科 舉。 隋 唐到清代用以考選官吏的制度。

xié



十一 (上) 十三

十一 (下) 一

十一 (下) 六

十一 (下) 十二

jié yún wù xū zhuó lì

十二 (上) 十一

前 言

敘 智旭





智 旭 : 1599-1655 。 吳 縣( 江 蘇 ) 木 瀆 人, 俗 姓 鍾, 名 際 明。 字 蕅 益, 號 八 不 道 人。 少 習 儒 學, 以 衛 道 為 職 事, 曾 撰 闢 佛 論 數 十 篇。 十 七 歲 時, 讀 蓮 池 之 自 知 錄 及 竹 窗 隨 筆, 始 悟 己 非, 取 所 著 闢 佛 論 燒 毀。 二 十 歲 時 誦 地 藏 本 願 經, 發 出 世 之 志。 二 十 三 歲 發 四 十 八 願, 自 名 大 朗 優 婆 塞 ; 以 聽 講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對 何 故 有 大 覺、 何 以 生 起 虛 空 和 世 界 等 問 題 生 疑, 遂 決 意 出 家, 體 究 大 事。 二 十 四 歲 從 憨 山 弟 子 雪 嶺 剃 度, 改 名 智 旭。 夏 秋 之 間, 於 雲 棲 寺 聽 講 唯 識 論, 疑 與 佛 頂 經 之 宗 旨 相 矛 盾, 叩 問 之, 得「 性 相 二 宗 不 許 和 會 」 之 答, 師 猶 不 解 其 意, 遂 往 徑 山 坐 禪, 豁 然 而 悟 性 相 二 宗 本 無 矛 盾 衝 突。 二 十 六 歲 受 菩 薩 戒, 翌 年 遍 閱 律 藏。 偶 罹 病 將 危, 乃 專意求生淨土。三十歲時,依道友雪

一七









生字注音

揪 鳩 摩羅什



一八

鳩 摩 羅 什 : 具 名 鳩 摩 羅 什 婆、 鳩 摩 羅 時婆、鳩摩羅耆婆。譯曰童壽。羅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航 之 請, 於 龍 居 寺 講 律, 後 至 金 陵, 深 切 體 察 宗 門 之 流 弊, 自 此 決 意 弘 律。 三 十 二 歲, 欲 注 梵 網 經, 作 四 鬮 於 佛 前, 拈 得 天 台 宗 之 鬮, 乃 詳 究 天 台 教 理。 翌 年 入 浙 江 孝 豐 靈 峰 寺, 其 後 歷 住 九 華、 溫 陵、 石 城、 晟 谿、 新 安 等 地 弘 揚 台 教, 注 釋 經 論。 年 五 十 六, 於 靈 峰 臥 病, 撰 西 齋 淨 土 詩, 另 贊 補 九 部 之 書, 名 為 淨 土 十 要。 病 癒 後, 撰 著 閱 藏 知 津、 法 海 觀 瀾 二 書。 十 月 病 再 發, 口 授 遺 囑, 並 製 求 生 淨 土 偈。 順 治 十 二 年( 乙 未 ) 一 月 寂, 世 壽 五 十 七, 法 臘 三 十 四。 為 淨 土 宗 第 九 祖, 與 憨 山、 紫 柏、 蓮 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二 (上) 十一

jiū





十二 (下) 七

前 言

狂 誑語



kuáng

父, 天 竺 人, 出 家 至 龜 茲 國, 婚 於 國 王 之 妹, 生 什。 頃 之, 其 母 出 家, 得 道 果。 什 年 七 歲, 隨 母 出 家, 徧 遊 西 域, 總 貫 群 籍, 最 善 於 大 乘。 時 在 龜 茲, 秦 主 苻 堅 建 元 十 九 年 使 呂 光 伐 龜 茲。 獲 什 而 還。 至 涼 州, 聞 苻 堅 敗, 因 自 立。 其 後, 後 秦 姚 興 伐 涼 降 之。 什 始 入 長 安。 興 以 國 師 之 禮 禮 之。 仍 使 入 西 明 閣 及 逍 遙 園, 譯 出 眾 經。 宣 譯 凡 三 百 八 十 餘 卷, 秦 弘 始 十 一 年 寂 於 長 安。 時 晉 熙 寧 五 年 也。 臨 終 曰 : 吾 所 傳 無 謬。 則 梵 身 之 後, 舌 不 焦 爛。 在 逍 遙 園 依 外 國 之 法, 火 化 之。 薪 滅 形 碎, 唯 舌 不 灰, 見《 出 三 藏 記》十四,《梁高僧傳》二。

誑 : 說 謊, 欺 騙。 誑 語 : 指 虛 誑 語。 十 惡 業 之 一。 以 惡 心 故 欺 他 人 之 言 語 也。

一九





氣 虛棄

欣厭



莊 生寓言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二 (下) 十

十二 (下) 十

十二 (下) 十四

qì zhuāng yàn

注 釋

二〇

虛棄:唐捐。《玄應音義》曰:「唐, 徒 也 。徒 ,空 也 。說 文 ,捐 ,棄 也 。」

莊 生 : 莊 周, 戰 國 時 宋 國 蒙 人, 曾 為 蒙 漆 園 吏, 又 嘗 隱 居 南 華 山, 故 唐 玄 宗 天 寶 初, 詔 追 號 為 南 華 真 人。 其 人 生 觀 崇 尚 自 然 無 為, 逍 遙 自 得 ; 政 治 觀 則 歸 於 無 為 而 治。 與 老 子 並 為 道 家 思 想 的 宗 師, 著 有《 莊 子 》。 莊 生 寓 言 : 莊 周 好 為 寓 言, 虛 構 一 些 內 容, 來寄託自己的本意。

欣 : 欣 尚 之 意。 心 所 名。 對 於 厭 而 言, 即 令 心 欣 慕 功 德 之 精 神 作 用 也。 厭 : 心 所 名。 對 欣 而 言。 厭 背 苦 集 無 量過患之善精神作用也。





十三 (上) 七

十三 (上) 九

前 言

夜 受業 之 師

院 《 法苑 珠 林 》





yè yuàn

受業:追隨老師接受學業。

《 法 苑 珠 林 》 : 凡 百 卷( 嘉 興 藏 作 一二 ○ 卷 )。 唐 總 章 元 年 道 世 所 著。 又作《法苑珠林傳》《法苑珠林集》。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五 十 三 冊。 本 書 為 一 切 佛 經 之 索 引。 係 道 世 根 據 其 兄 道 宣 所 著 之《 大 唐 內 典 錄 》 及《 續 高 僧 傳 》 而 編 集, 具 有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之 性 質。 全 書 分 為 一 百 篇 六 六 八 部, 概 述 佛 教 之 思 想、 術 語、 法 數 等, 博 引 諸 經、 律、 論、 紀、 傳 等, 共 計 四 百 數 十 種, 其 中 有 現 今 已 不 存 之 經 典。 又 以 內 容 之 不 同 而 分 類, 故 使 用 極 為 方 便。 其 引 用 之 文 並 非 照 經 文 抄 錄, 而 係 錄 其 要 義。 為 我 國 佛 教 文 獻 中 極 其 珍貴之一部書。

二一









生字注音

疾疫











虛誑



諂曲



慳貪



弊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三 (上) 十 十三 (下) 一 十三 (下) 二 十三 (下) 二

十三 (下) 八

十三 (下) 九

bì chǎn

qiān kuáng jī jǐn yì

弊:惡。

注 釋

二二

慳 : 吝 嗇。 慳 貪 : 惜 物 而 不 與 人, 貪 求而無飽足之心。

諂曲:為欺他而作嬌態,曲順人情也。

虛 誑 : 指 虛 誑 語。 十 惡 業 之 一。 以 惡 心故欺他人之言語也。

饑饉:五穀歉收的荒年。

疫:流行性或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十三 (下) 十二

十三 (下) 十三 十四 (上) 八 十四 (下) 三

十五 (上) 二

前 言

紫 五滓

魂 五渾

遁 心鈍 體 弱

覽 攬

檽 阿耨 多 羅

秒 三藐 三 菩 提



魂 遁 覽





zǐ hún dùn lǎn nòu miǎo

滓 : 濁。 五 滓 : 五 濁。 住 劫 中 人 壽 二 萬 歲 已 後, 而 有 渾 濁 不 淨 之 法 五 種 :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渾:濁。五渾:五濁。 鈍:笨,呆,蠢。 攬:引;採。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 覺。「 阿 耨 多 羅 」 意 譯 為「 無 上 」, 「 三 藐 三 菩 提 」 意 譯 為「 正 遍 知 」。 乃 佛 陀 所 覺 悟 之 智 慧 ; 含 有 平 等、 圓 滿 之 意。 以 其 所 悟 之 道 為 至 高, 故 稱 無 上 ; 以 其 道 周 遍 而 無 所 不 包, 故 稱 正 遍 知。 大 乘 菩 薩 行 之 全 部 內 容, 即 在成就此種覺悟。

二三





生字注音

綺語







肇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五 (上) 八

十五 (上) 十

十六 (上) 三

十六 (上) 三

biàn zhào yín qǐ

注 釋

徧 :同「遍」。

二四

肇 : 僧 肇,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 肇 註 : 僧 肇 大 師 的《 維 摩 經 註 》 十 ( 卷 。 )

婬 : 十 惡 之 一。 同「 不 淨 行 」 : 又 云 非 梵 行。 梵 者 清 淨 之 義。 非 梵 行 謂 淫 事也。愛染污心,故名不淨行。

綺 語 : 一 切 含 婬 意 不 正 之 言 詞 也。 舊 譯 綺 語, 新 譯 雜 穢 語。 十 惡 之 一。 後 世 騷 人 積 習, 多 喜 以 美 人 香 草 寓 言, 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



十六 (上) 十四

十六 (下) 五

十七 (上) 八

十七 (下) 六

十七 (下) 七

前 言

闊 靈 明 虛廓

耳 自爾

運 蘊

敘 蓄

皮 毗尼

演 摩 訶衍













kuò ěr yùn xù pí yǎn

廓:廣闊;空虛。

自爾:自然也。

蘊蓄:積藏於內,未顯露出來。

毗尼:即毘尼。律藏之梵名也。

摩 訶 衍 : 具 曰 摩 訶 衍 那, 譯 曰 大 乘。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法 為 小 乘, 菩 薩 之 教法為大乘。

二五



生字注音

徒 漫荼 羅

疆 畺 良耶舍



二六

畺 良 耶 舍 : 劉 宋 時 代 之 譯 經 家。 西 域 人。 博 通 阿 毘 曇、 律 部, 尤 精 禪 觀。 劉 宋 文 帝 元 嘉 元 年 赴 建 業, 居 於 鍾 山 之 道 林 精 舍, 譯 出《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 觀 藥 王 藥 上 二 菩 薩 經 》。 元 嘉 十 九 年 西 遊 岷 蜀, 所 至 弘 道 說 法, 禪 徒 群 聚。 後 還 江 陵, 未 久 即 入 寂, 享 年 六十。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漫 荼 羅 : 即 曼 荼 羅。 新 舊 之 譯 有 種 種, 舊 譯 多 曰 壇, 又 云 道 場, 新 譯 多 曰 輪 圓 具 足, 又 云 聚 集。 此 中 就 體 而 言, 以 壇 或 道 場 為 正 意, 就 義 而 言, 以 輪 圓 具 足 或 聚 集 為 本 義。 即 築 方 圓 圖 之 土 壇 安 置 諸 尊 於 此, 以 祭 供 者, 是 為 曼 陀 羅 之 本 體, 而 此 壇 中 聚 集 具 足 諸 尊 諸 德 成 一 大 法 門, 如 轂 輞 輻 具 足 而成圓滿之車輪,是曼陀羅之義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七 (下) 八

十八 (上) 一



jiāng





十八 (上) 一

十八 (上) 二

前 言

違 韋 提希

梭 頻 婆娑 羅 王





wéi suō

韋提希: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 之 夫 人, 阿 闍 世 王 之 生 母。 依《 觀 無 量 壽 經 》 所 載, 阿 闍 世 將 其 父 王 頻 婆 娑 羅 幽 閉 於 七 重 之 室 內, 企 圖 將 其 餓 死 , 夫 人 以 酥 蜜 和麨 塗 於 身 , 諸 瓔 珞 盛 漿, 往 探 頻 婆 娑 羅, 而 觸 怒 於 阿 闍 世, 故 亦 被 禁。 兩 人 乃 於 禁 閉 處 念 佛, 求 佛 為 之 說 法, 佛 遂 顯 神 通, 為 之演說《觀無量壽經》。

頻婆娑羅王:與釋尊同時代之摩揭陀 國 王。 為 西 蘇 納 加 王 朝 之 第 五 世。 其 皇 后 為 韋 提 希 夫 人, 生 一 太 子, 即 阿 闍 世 王。 頻 婆 娑 羅 王 與 夫 人 均 歸 依 釋 尊, 深 信 佛 法。 在 釋 尊 證 道 之 前, 王 曾祈請釋尊於得道後先至王舍城受其

二七









介爾 有 心



《箋 註 》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八 (下) 四

十九 (上) 八

十九 (上) 十

jiān ěr cái

注 釋

二八

供 養, 釋 尊 默 許 之。 後 釋 尊 證 得 佛 果, 即 先 至 王 舍 城 說 法, 王 亦 於 迦 蘭 陀 建 竹 林 精 舍, 供 佛 弟 子 止 住, 供 養 僧 伽, 護 持 佛 教, 為 最 初 之 外 護 者。 晚年並於宮殿內之塔寺安置釋尊之 髮、 爪 而 禮 拜 之, 後 以 太 子 阿 闍 世 王 篡奪王位,而卒於獄中。

箋:經傳的注釋。

介爾:形容極微弱之心也。

纔:僅,只。





十九 (下) 十

前 言

壇 曇

巒 鸞





tán luán

曇鸞: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門高 僧。 日 本 尊 之 為 淨 土 五 祖 之 初 祖, 又 尊 為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三 祖。 雁 門( 山 西 代縣)人,一說并州汶水(山西太原) 人, 姓 氏 不 詳。 家 近 於 五 臺 山, 常 聞 神 跡 靈 異 之 事, 十 餘 歲 即 登 山 出 家。 苦 節 力 學, 精 通 諸 經。 嘗 讀《 大 集 經 》, 為 之 注 解, 書 未 成 即 染 疾, 遍 求 不 治, 其 後, 一 日 忽 見 天 門 洞 開, 其 疾 頓 癒, 乃 發 心 求 長 生 不 死 之 法。 聞 人 傳 言 仙 方 之 學 可 長 壽 不 老, 乃 往 江 南, 於 句 容 山 訪 陶 弘 景, 從 之 受 仙 經 十 卷。 歸 途 過 洛 陽, 謁 菩 提 流 支, 受 得《 觀 無 量 壽 經 》, 乃 盡 棄 仙 學 而 專 修 淨 土。 東 魏 孝 靜 帝 尊 之 為「 神 鸞 」, 敕 住 并 州 大 巖 寺。 後 住 汾 州 玄 中 寺, 時 往 介 山 之 陰 聚 眾 講 經, 弘 闡 念 佛 法 門。 師 兼 通 內 外 典 籍, 四 眾 欽 服,稱其聚眾弘法之所為「鸞公巖」。

二九



生字注音

警 憬興



三〇

憬 興 : 新 羅 神 文 王 時 代 法 相 宗 僧。 或 作 璟 興。 生 卒 年 不 詳。 熊 川 州( 忠 清 南 道 公 州 郡 ) 人, 俗 姓 水。 十 八 歲 出 家, 通 達 經、 律、 論 三 藏, 望 重 一 時。 文 武 王 臨 終 之 際, 遺 命 神 文 王 任 憬 興 為 國 師。 神 文 王 即 位 後, 舉 師 為 國 老, 令 住 三 郎 寺, 聲 望 愈 揚。 據 傳, 師 因 憂 勞 而 臥 病 在 床, 時, 十 一 面 觀 音 示 現 為 其 治 病, 乃 癒。 又, 師 平 日 皆 騎 馬 出 入 王 宮, 一 日 感 文 殊 菩 薩 之 冥 誡, 遂 終 身 不 騎 牲 畜。 其 著 作 甚 多, 共 計 四 十 部、 二 三 〇 卷 ; 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師為後來唐代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奠下 重 要 之 基 礎, 此 外 師 亦 為 當 代 著 名 之 四 論( 中 論、 百 論、 十 二 門 論、 大 智 度 論 ) 學 者, 後 世 且 尊 之 為 四 論 宗 之 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九 (下) 十

jǐng





二〇 (上) 六

二〇 (下) 三

二〇 (下) 四 二〇 (下) 十

前 言

增 懸繒 燃 燈

集 真寂 本 元

產 闡揚

院 《 祖 庭 事苑 》





中, 僅《 無 量 壽 經 連 義 述 文 贊 》《 三 彌 勒 經 疏 》《 金 光 明 最 勝 王 經 略 贊 》 三書現存於世。

繒 : 絹 帛, 絲 織 品 的 總 稱。 此 指 繒 蓋 : 即 以 絹 帛 製 造 之 大 蓋。 蓋, 原 為 印 度 作 為 防 日 遮 雨 之 器 物, 後 世 乃 以 圓 筒 形 絲 帛 製 品 高 懸 於 佛 像 頂 上, 或 懸 於 說 法 者 高 座 之 上, 而 成 為 佛 殿 之 莊嚴具。

真 寂 : 寂 者 涅 槃 也。 佛 之 涅 槃 對 二 乘 之 偽 涅 槃 謂 之 真 寂。 元 : 始, 開 始。



闡:顯露,弘揚。闡揚:宣揚,發揚。

(又音)寂 產

苑:事物會集的地方。

三一





zēng chǎn

jí yuàn







滯空 鹿 園之會





定慧 圓 明



伽 經》



《楞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下) 十二

二一 (上) 一

二一 (上) 二

二一 (上) 九

léng qié huì zhì lù

注 釋

三二

《 楞 伽 經 》 : 佛 教 典 籍。 法 相 宗 所 依 的 六 經 之 一。 早 期 禪 宗 據 以 傳 法。 共 有 三 種 漢 譯 本 : 一、 南 朝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的《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四 卷。 二、 北 魏 菩 提 流 支 譯 的《 入 楞 伽 經 》, 十 卷。 三、 唐 代 實 叉 難 陀 譯 的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七 卷。 是 闡 述 如 來藏思想的要籍。

定 慧 : 禪 定 與 智 慧。 三 學 中 之 二 法 也。 攝 亂 意 為 定, 觀 照 事 理 為 慧。 又 名止觀。

滯:停留,靜止。空:因緣所生之法, 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

鹿 園 : 即 鹿 野 苑。 為 釋 尊 成 道 後 初 轉 法輪之地。







二一 (下) 五

二一 (下) 十三

二二 (上) 二

二二 (上) 四

二二 (上) 八

前 言

默 嘿

傲 秘奧

豆 顯 略逗 機

饒 饒益

茄 伽藍







嬈 (二聲)



mò ào dòu ráo qié

嘿:沉靜無聲。同「默」。

秘奧:秘密深奧之法門也。

顯 : 即 顯 教。 真 言 宗 判 一 切 之 佛 教 為 顯 教 密 教 之 二, 總 釋 尊 所 說 大 小 乘 之 契 經 為 顯 教, 大 日 所 說 之 金 胎 兩 部 為 密 教。 逗 機 : 逗 者, 止 也, 投 也, 小 大頓漸之教法各止住於其機類而不通 融 於 他 也。 又 各 投 合 其 機 而 與 以 應 分 之益也。總就方便教上而言。 饒益:豐足利人也。

伽 藍 : 僧 伽 藍 摩 之 略, 譯 曰 眾 園。 為 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三三



生字注音

安慶



鑽研



潛心



泯滅



孤詣



冥心





纂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二 (上) 十一

二二 (上) 十二

二二 (上) 十三

二二 (下) 二

二二 (下) 四

míng yì mǐn qián zuān qìng

注 釋

三四

冥 : 泯 滅。 冥 心 : 泯 滅 俗 念。 詣 : 至, 到。 冥 心 孤 詣 : 泯 除 妄 念, 專 心 致志,獲得獨到的成就。

泯:消除,消滅。

潛心:心靜而專注。

鑽研:徹底深入研究。

安 慶 : 安 徽 安 慶 市, 又 名 宜 城, 位 於 安 徽 省 西 南 部。 二 千 多 年 前 為 皖 國, 是安徽省簡稱「皖」之來源。



二二 (下) 七

二二 (下) 九

二三 (上) 一

二三 (上) 七

恭 龔 伯衡

扣 叩

園 佛垣 寺

左 佐

綢 籌辦

集 示寂













龔:姓。

叩:詢問,請問。

垣:矮墻。

佐:輔助。

籌:計算,謀劃。

三五

示 寂 : 寂 者 圓 寂, 又 寂 滅 也, 是 涅 槃 之 譯 語。 示 寂 者 為 示 現 涅 槃 之 義, 言 佛 菩 薩 及 高 德 之 死 也。( 又 音 ) 寂





二三 (上) 七

二三 (上) 十

前 言

gōng kòu yuán chóu

zuǒ jí







義 旨脈



詮釋



毗尼



僧臘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三 (上) 十一

二三 (上) 十三

二三 (下) 六

二三 (下) 十



là pí quán mài luò

注 釋

三六

臘 : 又 作臈 。 歲 終 祭 神, 漢 謂 為 臘。 因 而 比 丘 受 戒 後, 終 三 旬 之 安 居, 名 為 臘。 取 歲 終 之 義 也。 出 家 之 年 歲, 與 俗 異, 以 受 戒 以 後 之 安 居 數 為 年 次 也。故有戒臘、夏臘、法臘等稱。

毗尼:即毘尼。律藏之梵名也。

詮:解釋。詮釋:對文字解釋。

義旨:意義與宗旨。脈絡:條理。

二三 (下) 十二

二三 (下) 十三

二四 (上) 六

前 言



容 (三聲)







rǒng

冗 冗

慢 蔓

鎖 繁瑣

吳 蕪雜

堯 姚秦

màn suǒ wú yáo

冗 : 多 餘 無 用 的。 蔓 : 延 伸, 滋 長。 冗蔓:繁瑣蕪雜。

繁瑣:繁雜瑣碎。蕪:雜亂。

姚 秦 : 即 後 秦。 朝 代 名。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羌 族 姚 萇 弒 苻 堅, 自 稱 秦 王, 史 稱 為「 後 秦 」。 後 為 東 晉 所滅。

三七



求 那跋 陀 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四 (上) 九



注 釋

三八

求 那 跋 陀 羅 : 劉 宋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原 屬 婆 羅 門 種 姓。 幼 即 學 習 五 明 諸 論, 廣 研 天 文、 書 算、 醫 方、 咒 術 等 學。 後 讀《 雜 阿 毘 曇 心 論 》 而 崇 信 佛 法, 遂 剃 髮 出 家, 並 受 具 足 戒。 師 為 人 慈 和 恭 順, 專 勤 學 業, 先 習 小 乘 教 法, 博 通 三 藏, 後 轉 學 大 乘 教 法, 深 研 大 品《 般 若 經 》《 華 嚴 經 》 等 諸 經, 進 而 讀 誦 宣 講, 並 以 佛 法 勸 化 父 母, 其 父 受 師 感 化 亦 歸 信 佛 教。 劉 宋 元 嘉 十 二 年, 師 經 由 海 路 至 廣 州, 文 帝 遣 使 迎 入 建 康 祇 洹 寺, 從 事 譯 經 工 作。 師 與 慧 嚴、 慧 觀 等 於 祇 洹 寺 招 集 義 學 僧, 譯 出《 雜 阿 含 經 》 五 十 卷, 後 於 東 安 寺 譯 出《 大 法 鼓 經 》 二 卷, 次 於 丹 陽 郡 譯 出《 勝 鬘 經 》 一 卷。 其 後, 受 譙 王 之 請 而 居 止 荊 州 之





二四 (上) 九

二四 (上) 十一

前 言

經 荊州

葬 玄奘





jīng zàng

新 寺, 宣 講《 華 嚴 》 等 經。 一 生 歷 經 文 帝、 孝 武 帝、 明 帝 三 朝, 歷 朝 皆 歸 向 推 崇 之, 對 內 事 外 事 多 有 貢 獻。 師 廣 演 大 乘 之 教 法, 譯 經 弘 化, 故 世 稱 「摩訶衍」。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玄 奘 : 唐 代 高 僧 的 法 號。 俗 姓 陳, 名 褘, 洛 州 緱 氏( 今 河 南 偃 師 緱 氏 鎮) 人。幼年因家境貧困,隨兄長捷法師住 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十三歲入選為 僧。 其 後 遊 歷 各 地, 參 訪 名 師, 研 究 《涅槃經》 《攝大乘論》 《雜阿毗曇心論》 《成實論》《俱舍論》等。因感諸家各 擅一宗,說法不一,故欲取得總賅三乘 的《瑜伽師地論》來解決疑難而決心西

三九



神呪



佚失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四 (下) 二

二四 (下) 三

yì zhòu

注 釋

四〇

行求法。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 歷盡艱險,才到那爛陀寺,投入戒賢之 門。貞觀十九年返長安,帶回大小乘佛 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後將 近二十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五 部,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五 卷。 譯 本 無 論 在 質 或 量 上 都 超 過 各 譯 家 的 成 就, 為 中 國最偉大的經譯家之一。弟子數千人, 著名的有窺基、普光等。 佚失:散失。

呪 : 同「 咒 」。 梵 語 陀 羅 尼, 譯 作 持, 總 持, 能 持 能 遮。 以 名 持 善 法 不 使 散, 持 惡 法 不 使 起 之 力 用。 分 之 為 四 種 : 一 法 陀 羅 尼。 二 義 陀 羅 尼。 三 咒陀羅尼。四忍陀羅尼。



二四 (下) 六

二四 (下) 九

二四 (下) 十

二四 (下) 十三

二四 (下) 十四

二四 (下) 十四

前 言

意 佚文

勘 對勘

香 襄陽

棱 陳 仁稜

碗 清婉

目 慕玩













yì kān

佚:散失的。

勘:校正,核對。對勘:核對校勘。

陳仁稜:隋代書寫湖北襄陽龍興寺石 刻《阿彌陀經》者。

襄 陽 : 縣 名。 位 於 湖 北 省 北 部, 漢 水 南 岸, 與 樊 城 隔 水 相 望。 上 通 秦 隴, 下 控 荊 楚, 形 勢 扼 要, 自 古 為 南 船 北 馬的分途點。

清 : 澄 淨 ; 秀 美。 婉 : 和 順 的 ; 美 好 的。清婉:清新美好。 慕:愛羨,敬仰。

四一

léng

xiāng wǎn mù



乾道



校輯



紹興



布 衣蔬 食



龍舒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五 (上) 四

二五 (上) 七 二五 (上) 七

二五 (上) 八

二五 (上) 九

注 釋

四二

布 衣 蔬 食 : 粗 布 衣, 簡 陋 的 食 物。 形 容生活清淡簡樸。

龍 舒 : 舒 城 的 別 稱, 古 稱 舒 州, 隸 屬 於 安 徽 省 六 安 市。 位 於 安 徽 省 中 部、 大 別 山 東 麓、 巢 湖 之 濱, 江 淮 之 間。 是 合 肥、 六 安、 安 慶 三 市 交 匯 處, 是 中國龍文化發源地之一。

紹 興 : 南 宋 高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一三一~一一六二)

乾 道 : 宋 孝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一 六五~一一七三)

校 : 訂 正, 考 訂。 輯 : 蒐 錄 後 整 理。 校 輯 : 校 錄 輯 補。 即 對 一 書 或 一 文 的 不同版本及散失于各書的佚文進行考 釋、整理、編輯。

shū

lóng shào jiào qián



二五 (上) 十 二五 (下) 一 二五 (下) 三

二五 (下) 四

二五 (下) 四

前 言



知 縣 : 職 官 名。 掌 管 一 縣 政 事 的 長 官,猶今之縣長。

邵 陽 : 舊 稱 寶 慶、 昭 陵、 邵 州、 敏 州,地處湖南省西南。









四三

掌 故 : 國 家 的 故 事、 史 實、 慣 例。 即 今一國的典章制度或故事傳說。

高 郵 : 地 處 江 蘇 省 北 部, 京 杭 大 運 河 沿 岸, 高 郵 湖 畔。 於 漢 唐 時 期 是 各 地 傳 信 機 構。 知 州 : 官 名。 宋 代 委 朝 臣 為 州 一 級 地 方 行 政 長 官, 稱「 權 知 某 軍 州 事 」, 簡 稱 知 州。 明 清 時 成 為 州 長 官 的 名 稱, 為 直 隸 州 知 州 者, 地 位 略 低 於 知 府 ; 為 散 州 知 州 者, 地 位 與 知縣同。

正月:農曆每年的第一個月。



zhēng



shào

爭 正月

紹 邵陽

現 知縣

由 高郵 知 州

仉 掌故

xiàn yóu zhǎng



今 文 學派



龔 自珍



輿地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 (下) 五

二五 (下) 六

二五 (下) 七

yú gōng pài

注 釋

四四

輿:地域,疆域。輿地:地理。

龔 自 珍 : 字 璱 人, 號 定 盦, 清 浙 江 仁 和 人。 道 光 進 士, 官 禮 部 主 事。 其 文 導 源 周 秦 諸 子, 沉 博 奧 衍, 自 成 一 家,著有《定盦全集》。

今文:漢代經學家指當時流行的隸 書, 稱 為「 今 文 」。 相 對 於 籀 書 的 「 古 文 」 而 言。 今 文 學 派 : 指 今 文 經 學 派。 漢 朝 時, 由 年 老 的 經 師 口 授, 其弟子用當代通用的隸書記錄下來的 經典,稱為「今文經」。





二五 (下) 七

前 言

邵 彭紹 升



shào

彭 紹 升 : 清 代 居 士、 學 者。 江 蘇 長 洲 ( 吳 縣 ) 人。 字 允 初, 號 尺 木, 又 號 二 林 居 士。 法 名 際 清。 出 身 士 族 家 庭, 乾 隆 年 中, 舉 進 士, 然 辭 官 不 就。 嘗 讀 先 儒 之 書, 通 宋、 明 理 學, 善 古 文。 後 習 道 士 修 煉 之 術, 三 年 而 無 成, 因 讀 佛 書, 二 十 九 歲 時 轉 而 信 佛, 自 號 知 歸 子。 日 以 禮 誦 為 務, 並 閱「 大 藏 經 」, 受 菩 薩 戒, 素 食 淨 行。 更 從 聞 學 定 公 受 淨 土 之 教, 閉 關 於 蘇 州 文 星 閣, 勤 修 一 行 三 昧。 氏 樂 善 好 施, 生 平 致 力 淨 土 之 弘 傳, 撰 述 宏 富。 其《 一 乘 決 疑 論 》, 主 張 佛、 儒 一 致 ;《 華 嚴 念 佛 三 昧 論 》, 主 張 禪、 淨 融 合 ;《 淨 土 三 經 新 論 》, 發 揮 淨 土 教 義。 此 外 尚 有《 居 士 傳 》 《 善 女 人 傳 》《 淨 土 聖 賢 錄 》 等。 晚 近 淨 土 宗 昌 盛, 得 以 超 邁 諸 家, 氏 實 有 開 啟 之 功。 嘉 慶 元 年 正 月 逝 世, 世 壽五十七。

四五









摩訶



杜撰



佛 乘 之奧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 (下) 七

二五 (下) 七

二五 (下) 十

二五 (下) 十四

kuī ào zhuàn hē

注 釋 窺:泛指見,觀看。

四六

佛 乘 : 一、 華 嚴 所 立。 說 一 切 眾 生 悉 可 成 佛 之 道 之 教 法, 謂 之 佛 乘。 此 法 不 分 二 乘 三 乘 等, 說 唯 一 成 佛 之 法, 故 又 云 一 乘。 二、 又 三 乘 之 一。 三 乘 中 之 菩 薩 乘, 對 於 聲 聞 獨 覺 之 二 乘 而 云佛乘。以菩薩乘,為成佛之法故也。

杜撰:沒有根據地編造。

摩訶:又作莫訶,摩醯。譯曰大,多, 勝。

二六 (上) 七

二六 (上) 七

二六 (下) 八

二六 (下) 九

二六 (下) 十一

前 言



俊 郡

歲 遂

似 是而非

機 有 理 有跡

利 官吏











郡 : 中 國 古 代 地 方 行 政 區 域 的 名 稱。 周 時 縣 大 郡 小, 以 縣 統 郡, 至 秦 始 皇 時, 廢 封 建, 行 郡 縣, 郡 大 縣 小, 以 郡 統 縣, 漢 以 後 歷 代 因 襲, 隋 唐 時 曾 罷郡置州,宋時改郡為府。 遂:就,於是。

似 是 而 非 : 語 本《 孟 子. 盡 心 下 》 : 「 惡 似 而 非 者。」 表 面 相 似 而 實 際 上 卻不然。





理 : 事 之 對 稱。 指 萬 象 差 別 事 法 之 本 體, 為 平 等 一 如 之 諦 理。 與「 理 體」、 「理性」同義。跡:形跡。此處指事。 (又音)跡

四七

官 吏 : 由 中 央 或 地 方 政 府 任 命, 從 事 公務的人。



jùn suì jī

sì lì



生字注音

僧伽



康 僧鎧



支讖



僕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 (下) 十二

二七 (上) 八

二七 (上) 八

二七 (上) 十三

qiè chèn kǎi qié

注 釋

四八

僕 : 供 人 使 喚 的 工 役 或 車 夫。 妾 : 男 子的側室。

支 讖 : 支 婁 迦 讖 之 縮 稱。 生 卒 年 不 詳。 月 支 國 人, 在 東 漢 桓 帝 末 年 到 洛 陽, 於 漢 靈 帝 時 翻 譯《 道 行 般 若 經 》 《 兜 沙 經 》 等, 是 最 早 將 大 乘 佛 教 傳 入中國的西域高僧。

康 僧 鎧 : 梵 名 僧 伽 跋 摩, 又 名 僧 伽 婆 羅, 印 度 人, 廣 學 群 經, 曹 魏 嘉 平 五 年 來 支 那, 於 洛 陽 白 馬 寺 譯《 無 量 壽 經》。見《梁高僧傳》。

僧 伽 : 又 作 僧 佉, 僧 加, 僧 企 耶。 譯 曰 眾 和 會。 常 略 曰 僧。 比 丘 之 眾 多 和 合者。





二七 (上) 十四 二七 (下) 七

二七 (下) 八

前 言

琮 叢聚

維 唯然

慢 優 留曼 茶 山

琮 維



cóng wéi màn

叢聚:聚集。

唯:發語詞,無義。通「惟」、「維」。 然:常作表示肯定的答語。

優留曼茶山:位於中印度朱木那河西 南, 古 代 屬 秣 菟 羅 國。 又 作 優 留 荼 山、 優 流 荼 山、 優 留 曼 荼 山、 烏 盧 門 荼 山。 意 譯 大 醍 醐 山。《 阿 育 王 經 》 卷 七( 大 五 ○ ‧ 一 五 五 上 ) :「 優 流 漫 陀, 翻 大 醍 醐。」 據《 景 德 傳 燈 錄 》 卷 一《 商 那 和 修 章 》 載, 如 來 行 化 至 秣 菟 羅 國, 見 一 青 林, 枝 葉 繁 茂, 遂 告 知 阿 難, 此 地 稱 為 優 流 荼 山 ; 於 如 來 滅 度 一 百 年 後, 有 比 丘 商 那 和 修 在 此 轉 妙 法 輪。 商 那 和 修 即 付 法 藏 第 三 祖 , 其 後 , 第 四 祖 優 婆毱 多 亦在此大弘法化。

四九







優 波毱 多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七 (下) 十



注 釋

五〇

優 波( 婆 )毱 多 : 為 付 法 藏 第 四 祖, 異 世 五 師 之 一。 以 阿 育 王 之 帝 師 而 知 名, 為 中 印 度 摩 突 羅 國 毱 多 長 者 之 子。 優 婆毱 多 性 慈 愍 聰 慧, 具 辯 才。 付 法 藏 第 三 祖 商 那 和 修 知 是 法 器, 乃 教 以 繫 念 之 法 ; 若 起 惡 心, 則 於 左 邊 著 黑 石, 若 生 善 念, 則 於 右 邊 著 白 石。 優 婆 毱 多 依 教 攝 念, 最 初 黑 石 多, 漸 漸 黑 白 石 相 等, 至 滿 七 日 唯 見 白 石 時, 商 那 和 修 遂 為 說 四 諦 法, 優 婆毱 多 當 下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又 觀 諸 法 苦、 空, 無 常, 證 得 阿 那 含 果, 至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時, 得 阿 羅 漢 果。 其 時 阿 育 王 聞 優 婆毱 多 於 摩 突 羅 國 優 留 曼 荼 山 之 那 羅 拔 利 阿 蘭 若 處 為 眾 說 法, 欲 往 觀 之 , 優 婆毱 多 以 其 居 處 狹 隘 , 遂 率眾一萬八千人至華氏城為王說法,





二七 (下) 十四

二八 (上) 二

前 言



永 (一聲)

yōng

雍 雍正

朔 和碩 莊 親 王

shuò



 

並 告 之 佛 陀 諸 舊 跡, 指 示 起 塔 供 養, 並 建 舍 利 弗、 目 犍 連、 大 迦 葉、 阿 難 等 諸 大 弟 子 之 塔 以 供 養 之, 據 傳 共 造 八萬四千塔。(又音)毱

五一

和 碩 莊 親 王 : 見「 和 碩 親 王 」, 清 朝 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 的 第 一 等 爵 位。 宗 室 唯 皇 子、 皇 兄 弟 可 以 獲 得 此 爵 位。 在 外 扎 薩 克 蒙 古 中 為 第 二 等 爵, 僅 次 於 汗。 清 太 宗 仿 明 建 制 時 於 親 王 前 加 號 和 碩, 意 思 為 方 城 或 王 國, 親 王 以 下 爵 僅 加 號 多 羅 或 固 山( 旗 ), 以 示 此 親 王 即 舊 和 碩 貝 勒,地位尊崇。

雍 正 : 清 朝 世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七二三~一七三五)。









版式







竣工



弘晝



允祿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八 (上) 二

二八 (上) 二

二八 (上) 四

二八 (上) 五

二八 (上) 六

lù zhòu jùn hán bǎn

注 釋

五二

允 祿 : 滿 洲 愛 新 覺 羅 氏, 原 名 胤 祿, 清 朝 康 熙 帝 的 第 十 六 子, 號 愛 月 主 人。雍正元年封為莊親王。

弘 晝 : 雍 正 帝 第 五 子, 乾 隆 帝 弘 曆 之 弟, 封 和 親 王, 諡 號 恭, 是 為 和 恭 親 王。

竣:完畢。竣工:工程結束。

函:套子,封套。

版式:古代書籍刊物的版面格式。





二八 (上) 六

二八 (上) 十一

二八 (上) 十三

二八 (下) 八

前 言

葬 《 永 樂 北藏 》

班 頒賜

電 武 英殿

皇 敦煌 古 本









頒:賜給,發給。頒賜:賞賜;分賞。 舊時多指帝王將財物分賞給臣下。

《 永 樂 北 藏 》 : 明 版「 大 藏 經 」 之 一。 奉 成 祖 之 命, 成 於 永 樂 十 八 年 至 英 宗 正 統 五 年, 收 一 六 一 五 部, 版 式 為 一 紙 二 十 五 行, 每 行 十 五 至 十 七 字 之 折 本。 後 奉 神 宗 母 后 之 命, 追 雕 華 嚴 懸 談 會 玄 記 等 三 十 六 部 入 藏, 故 北 藏共計六七八函,六七七一卷。

武 英 殿 : 在 北 平 舊 紫 禁 城 西 華 門 內, 乾隆時校刻經史於此。

五三

敦 煌 古 本 : 指 敦 煌 文 獻、 敦 煌 寫 本, 是 一 九〇 〇 年 發 現 於 敦 煌 莫 高 窟 十 七 號 洞 窟 書 籍 的 總 稱。 總 數 約 五 萬 卷, 以 佛 經 為 主, 目 前 分 散 於 世 界 各 地 圖 書館。

bān

zàng diàn huáng









撰述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八 (下) 十

二八 (下) 十四

二九 (上) 四

談 曇

jiào kān zhuàn pí tán

注 釋

五四

校 勘 : 集 合 同 一 部 書 的 不 同 版 本, 加 以研究審定文字上的謬誤與同異。

撰:著述。撰述:著述。

毗 曇 : 即 阿 毘 曇, 論 部 之 總 名, 譯 為 對 法。 對 法, 智 慧 之 別 名, 以 智 慧 觀 諸法真理之義。

二九 (上) 四

二九 (上) 九

二九 (上) 九

前 言











瑜 伽 : 與 物 相 應 之 義。 相 應 有 五 義 : 一 與 境 相 應, 二 與 行 相 應, 三 與 理 相 應, 四 與 果 相 應, 五 與 機 相 應。 此 中 顯 宗 多 取 理 相 應 之 義, 瑜 伽 唯 識 之 瑜 伽 是 也。 密 教 取 行 相 應 之 義, 瑜 伽 三 密之瑜伽是也。(又音)伽

逸:散失。

五五

悉 曇 : 意 譯 作 成 就、 成 就 吉 祥。 即 指 一 種 梵 字 字 母, 乃 記 錄 梵 語 所 用 書 體 之 一。 在 梵 字 字 母 表 或 綴 字 法 十 八 章 之 始 所 揭 出 之 歸 敬 句 中, 意 表「 令 成 就 」 之 梵 語, 記 為 悉 曇 或 悉 地 羅 窣 睹。 於 是「 悉 曇 」 成 為 字 母 之 總 稱, 「悉地羅窣睹」為「悉曇章」之意義。 又悉曇轉為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 與「聲明」、「毘伽羅論」同義。

jiā

魚 瑜

茄 伽

談 悉曇

義 古逸

yú qié tán yì







萬曆



行腳



祩宏



雲棲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九 (下) 三

二九 (下) 四

二九 (下) 五

二九 (下) 七

qī zhù xíng lì

西

注 釋

五六

萬 曆 : 明 朝 神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五 七三~一六二〇 )。

行腳:僧侶為尋師求法而雲遊四方。

祩宏:雲棲(蓮池)大師之名。

雲 棲 : 雲 棲 大 師, 名 祩 宏, 字 佛 慧, 號 蓮 池。 初 為 儒 生, 三 十 後, 出 家, 行 腳 多 年, 住 於 杭 之 雲 棲, 建 創 禪 林, 勵 念 佛, 嚴 戒 律, 壽 八 十 一, 明 神 宗 萬 曆 四 十 三 年 示 寂。 著 書 三 十 二 種。 見《 續 稽 古 略 》 三。( 又 音)棲 xī







二九 (下) 八

二九 (下) 十二

二九 (下) 十二

三〇 (上) 一

前 言

基 《 續稽 古 略 》

珠 諸生

玉 老嫗

淒 棲心









稽古:考察古事。《續稽古略》:明 ‧ 大 聞 幻 輪 編 有《 釋 鑑 稽 古 略 續 集 》 三 卷, 略 稱《 續 稽 古 略 》, 收 在《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九 冊, 係 繼 寶 洲 覺 岸 之 《 釋 氏 稽 古 略 》 而 編 纂 者。 內 容 以 編 年體方式將元世祖至元元年至明熹宗 天 啟 七 年 間, 關 於 帝 王 之 政 治、 賢 聖 之 風 範、 佛 祖 之 源 流、 法 門 之 軌 則 等 加以彙編而成。

西

諸生:科舉時代對秀才的通稱。

老嫗:年老的婦人。

棲心:寄心。(又音)棲

五七



jī zhū yù qī



生字注音





幽絕



乞食







自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上) 二

三〇 (上) 二

三〇 (上) 四

三〇 (上) 四

三〇 (上) 四

cè yè qǐ yōu yān

注 釋 策:督促,勉勵。

謁:進見,拜見。

五八

乞 食 : 十 二 頭 陀 行 之 一。 比 丘 為 資 自 己 之 色 身, 乞 食 於 人 也。 是 為 清 淨 之 正 命。 若 自 作 種 種 生 業 而 自 活, 稱 為 邪命。梵云分衛。

幽絕:清幽殊絕。

焉:指示代名詞,之、彼、這裡。

三〇 (上) 五

三〇 (上) 五

三〇 (上) 七

前 言

瑜 魚



亢旱:大旱。



瑜 伽 焰 口 : 又 稱 焰 口、 放 焰 口。 係 根 據《 救 拔 焰 口 餓 鬼 陀 羅 尼 經 》 而 舉 行 的 一 種 佛 事 儀 式。 經 中 說 ︰ 佛 在 迦 毗 羅 城 尼 具 律 那 僧 伽 藍, 為 諸 比 丘 並 諸 菩 薩 說 法。 爾 時 阿 難 獨 居 閑 靜 處 習 定。 至 夜 三 更, 有 一 餓 鬼, 名 曰 焰 口。 於 阿 難 前 說 ︰「 卻 後 三 日 汝 命 將 盡, 即 便 生 此 餓 鬼 中。」 阿 難 心 大 惶 怖, 疾 至 佛 所, 陳 說 此 事, 並 乞 示 教。 時 佛 為 說 無 量 威 德 自 在 光 明 殊 勝 妙 力 陀 羅 尼, 謂 誦 之 即 能 免 餓 鬼 苦, 福壽增長。(又音)伽



塍:稻田間的路界。田塍:田埂。

五九



jiā



茄 伽 焰口

抗 亢旱

成 循 田塍 行

yú kàng

qié chéng







生字注音





幽冥



淵奧



統攝 三 根



衲子



庀 材造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上) 九

三〇 (上) 九

三〇 (上) 十二 三〇 (上) 十二 三〇 (下) 二 三〇 (下) 三

pǐ nà shè yuān yōu miǎo

注 釋

六〇

庀:備辦。庀材:儲備材料。

衲 子 : 又 云 衲 僧, 禪 僧 之 別 稱。 禪 僧 多 著 一 衲 衣 而 遊 方, 故 名。 但 衲 衣 為 頭陀比丘之法衣,不限於禪僧。

攝:統轄。 淵:深。

幽 冥 : 三 惡 道 無 真 理 光 之 處( 即 冥 土)。

杪:末端,末尾。指月末。

三〇 (下) 五

三〇 (下) 七

三〇 (下) 八

三〇 (下) 十二

三一 (上) 二

前 言



瞑目:閉目。

朔:農曆每月初一日。

六一

鄒 匡 明 : 蓮 池 大 師 門 下 居 士。 大 師 示 寂 之 年, 鄒 匡 明、 王 宇 春 費 十 晝 夜 蒐 集大師之遺著,得三十一部。

緇 門 : 緇, 黑。 僧 衣 色 黑, 故 稱 僧 侶 為 緇 流 或 緇 徒。 緇 門 者, 緇 流 之 門, 指佛門而言。

捏 怪 : 編 造 鬼 怪 故 事 塑 造 怪 相, 指 談 玄說妙。





奏 (一聲)



涅 (一聲)

shuò

鑠 朔

冥 瞑目

捏 捏怪

滋 緇門

鄒 鄒

匡 匡明

míng niē zī zōu kuāng















《卍 續 藏 》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一 (上) 六

三一 (上) 七

三一 (上) 十三

三一 (上) 十三

wàn xì bèi quán

注 釋

六二

《 卍 續 藏》 : 日 本 明 治 三 十 八 年 至 大 正 元 年 間, 前 田 慧 雲、 中 野 達 慧 等 編 集 收 錄《 卍 大 藏 經 》 所 未 收 者( 多 我 國 久 佚 本 ), 而 成 此 續 藏, 由 京 都 藏 經 書 院 刊 行。 民 國 十 二 年, 上 海 涵 芬 樓有影印本。

係:是。

被:及,達到。

詮:解釋。

三一 (下) 八

三一 (下) 十

三一 (下) 十一

三一 (下) 十一

三一 (下) 十三

前 言

衢州

渠 謊 恍 有神會

鄧 瞪 目周視

加 金 雲 紫袈

沙 裟

補 卜居













huǎng

qú dèng jiā shā bǔ

衢 州 : 簡 稱 衢, 位 於 浙 江 西 部, 錢 塘 江 上 游 的 衢 江 沿 岸, 歷 史 悠 久, 有 近 一 千 四 百 年 建 城 史。 明 代 屬 浙 江 省, 稱衢州府。 恍:突然,猛然。

瞪 : 睜 大 眼 睛 直 視。 周 視 : 巡 視 ; 仔 細看。

紫 袈 裟 : 紫 色 之 袈 裟 或 上 衣 也。 是 非 佛 制 之 色, 乃 賜 僧 之 紫 衣, 始 於 唐 之 法朗等。

卜居:選擇居住的地方。

六三



生字注音

染翰



四 三昧



每歲



闡揚







輻湊



學侶



注 釋

六四

嘗:曾經。

學 侶 : 學 生, 有 學 識 的 僧 侶。 輻 湊 : 車 輻 會 聚 於 轂。 形 容 人 物 的 聚 集 和 稠 密。



染翰:指寫字。以筆蘸墨。翰,筆。

四 三 昧 : 一 常 坐, 二 常 行, 三 半 行 半 坐,四非行非坐。

歲:年。

闡:顯露,弘揚。闡揚:宣揚,發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一 (下) 十四

三一 (下) 十四 三二 (上) 一 三二 (上) 二 三二 (上) 二 三二 (上) 四

lǚ cháng

fú chǎn suì mèi hàn

三二 (上) 四

三二 (上) 五

三二 (上) 七

三二 (上) 十

前 言

戒衲



必被



蘸墨



博 泊 然而寂

俊 永 樂 吳郡

站 批 納 博



zhàn pī nà bó jùn

蘸墨:以筆浸染墨汁。

被 : 通「 披 」。 衲 : 僧 衣。 戒 衲 : 袈 裟。

泊:恬靜,淡默。泊然:恬淡無欲貌。



永 樂 : 明 朝 成 祖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四 〇 三 ~ 一 四 二 四 )。 吳 郡 : 古 代 郡 名。 東 漢 永 建 四 年 始 置, 分 原 會 稽 郡 的 浙 江( 錢 塘 江 ) 以 西 部 分 設 吳 郡, 治 所 在 原 會 稽 郡 的 治 所 吳 縣( 今 蘇 州 姑 蘇 區 ), 而 會 稽 郡 僅 保 留 浙 江 以 東 部分,徙治山陰(今紹興越城區)。  

六五



生字注音

闢佛



程朱



茂 才異等



郃 陽縣



尊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 (下) 二 三二 (下) 五

三二 (下) 六

三二 (下) 八

三二 (下) 八 三二 (下) 八

注 釋

六六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來代指尊長的名字。

尊宿:指年高德劭的高僧。



郃 陽 縣 : 縣 名。 位 於 陝 西 省 華 陰 縣 東

北,黃河之西。(又音)郃

闢:駁斥,摒除。闢佛:排斥佛教。

程 朱 : 宋 儒 程 頤 及 朱 熹, 合 稱 為「 程 朱」。

茂 才 異 等 : 茂 才, 美 材 之 人。 異 等, 才 智 特 出, 異 於 常 人。 茂 才、 異 等 皆 是漢代選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huì sù mào

gé chéng pì

三二 (下) 九

三二 (下) 九

三二 (下) 九

三三 (上) 二

三三 (上) 三

三三 (上) 三

前 言

醒 猛省

維 惟

全 目 疾 獲痊

腫 踵至

灶 名 乃 大噪

元 化緣

醒 (三聲)

省:明瞭,領悟。

疾:病。痊:病除,康復。

惟:發語詞,無義。通「唯」、「維」。



六七

化 緣 : 教 化 之 因 緣 也。 佛 菩 薩 來 此 世, 因 有 教 化 之 因 緣, 若 此 因 緣 盡, 則即去。

噪 : 喧 鬧 ; 眾 口 傳 揚。 名 乃 大 噪 : 名 氣大為提高。

踵至:追隨,跟隨。









xǐng quán

wéi zhǒng zào yuán





緇素



破衲



廿六



延客



欽 德仰風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三 (上) 六

三三 (上) 六

三三 (上) 七

三三 (上) 七

三三 (上) 十

粗糲

zī qīn yán niàn nà lì

注 釋

六八

緇 素 :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為僧俗之別稱。 欽:尊敬,佩服。

延:邀請,請。

廿:二十。

衲:僧衣。糲:糙米。粗糲:粗米。



三三 (上) 十一

三三 (上) 十一

三三 (上) 十三

三三 (下) 二

前 言

灑 灑掃



撒 (三聲)

灑 掃 : 灑 水 掃 地。 浣 : 洗 滌, 洗 濯。 濯 : 洗 滌, 清 洗。 浣 濯 : 洗 滌。( 又







躬行:親自實踐。

舛誤:差錯;謬誤。

音)浣



荼 毗 :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 僧 死而焚其尸也。







huǎn

huàn



濁 濯

弓 垂 老躬 行

圖 荼

皮 毗

喘 舛誤

zhuó

六九

gōng

sǎ tú pí  chuǎn







生字注音

聲 明 僧佉



迦葉 氏



南 天竺 國



謬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 (下) 三

三四 (上) 八

三四 (上) 九

三四 (上) 十

miù zhú shè qū

謬:錯誤。

注 釋

七〇

南 天 竺 國 : 南 印 度。 泛 指 在 印 度 次 大 陸 中 南 部 德 干 高 原 以 南 的 細 小 王 國, 位置與今日印度南部諸邦的位置相 若。 而 印 度 南 部 諸 邦 是 指 在 今 日 印 度 共 和 國 南 部 的 安 得 拉 邦、 卡 納 塔 克 邦、 喀 拉 拉 邦、 泰 米 爾 納 德 邦 四 個 邦 以及拉克沙群島和本地治裡兩個聯邦 屬地組成的範圍。

迦 葉 : 又 作 迦 攝。 迦 葉 波, 迦 攝 波 之 略。譯曰飲光。古代之姓氏。

聲 明 : 音 譯 攝 拖 苾 馱。 為 印 度 五 明 之 一。 指 文 字、 音 韻 及 語 法 之 學。 僧 佉 : 正 曰 僧 企 耶, 譯 曰 數。 外 道 之 論 名。





三四 (上) 十

三四 (上) 十

三四 (上) 十一

三四 (上) 十一

三四 (上) 十二

前 言

歷 曆

樹 數







陰 陽讖

米 靡 不該通

魚 年逾 耳 順

回 迴心















shù 

lì chèn wěi mǐ yú huí

曆數:曆法。

陰 陽 : 根 據 四 時、 節 氣、 方 位、 星 象 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讖緯:《讖錄》 和《圖緯》,皆為占驗符命的書。

靡:無,不。該通:廣博通達。

逾 : 越 過, 超 過。 耳 順 : 六 十 歲 的 代 稱。 迴:掉轉,返回。

七一



生字注音

積 習 頭陀



淵默



乖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 (上) 十二 三四 (上) 十二

三四 (上) 十三

屈 三四 (上) 十三 耶 舍 瞿 沙 三 藏

注 釋 乖違:違背,背離。 淵默:沉靜不多話。

七二

積 習 : 熟 練, 嫻 習。 頭 陀 : 又 作 杜 荼, 杜 多。 譯 曰 抖 擻, 抖 揀, 洮 汰, 浣 洗 等。 謂 抖 擻 衣 服 飲 食 住 處 三 種 貪 著之行法也。



耶 舍 瞿 沙 : 大 乘 上 座 部 三 藏。 三 藏 : 經 律 論 也。 此 三 者, 各 包 藏 文 義, 故 名 三 藏。 經 說 定 學, 律 說 戒 學, 論 說 慧 學。 因 之 而 通 三 藏 達 三 學 者, 稱 為 三 藏。 特 為 真 諦、 玄 奘 等 翻 譯 師 之 稱 號。(又音)瞿 qú

wéi yuān tuó qū





三四 (上) 十四 三四 (下) 一 三四 (下) 一 三四 (下) 二 三四 (下) 二

三四 (下) 四

前 言

四 遍 親 講肆

邑 挹 彼高風

醇 永淳

遣使

譴 富 復 加鄭重

照 京兆

四 意 醇 譴 富



sì yì chún qiǎn fù zhào

講肆:講舍;講堂。

挹 : 推 崇。 通「 揖 」。 高 風 : 高 尚 的 品格與氣節。

永 淳 : 唐 高 宗 李 治 的 年 號。( 西 元 六 八二~六八三) 遣:差使,派發。

復:再,又。鄭重:殷勤。

京 兆 : 漢 武 帝 太 初 元 年( 西 元 前 一 〇四 分 ) 右 內 史 東 部 為 其 轄 區, 為 京 師 三 輔 之 一, 治 所 在 今 陝 西 西 安 市。 轄 境 約 當 今 西 安 以 東、 華 縣 以 西, 渭 河 以 南、 秦 嶺 以 北 之 地, 魏 以 後 置 京 兆郡。後亦用以稱京師。

七三







生字注音

御序







登極



睿宗



厭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 (下) 五

三四 (下) 六

三四 (下) 六

三四 (下) 六

三四 (下) 七

三四 (下) 八

zhǔ yàn ruì jí chì yù

屬:遇到。

注 釋

厭代:指帝王逝世。

七四

睿 宗 : 唐 睿 宗 李 旦, 唐 高 宗 李 治 和 武 則 天 之 子, 唐 朝 的 第 五 和 第 八 任 皇 帝。 登極:帝王即位。

敕:帝王的詔書。此指帝王下詔。

御:天子的,帝王的。



三四 (下) 十二 三四 (下) 十二

三四 (下) 十三

三四 (下) 十三

前 言

戒 囑誡

摘 齋時

協 右脅 安 臥

掩 奄然

族 而卒

戒 摘 (一聲)



掩 族

jiè zhāi xié yǎn zú

囑:叮嚀。誡:警告,規勸。

齋 時 : 喫 齋 食 之 時 也。 自 明 相 現 至 正 午之間。

脅 : 胸 部 兩 側, 由 腋 下 至 肋 骨 盡 處 的 部 位。 亦 指 肋 骨。 右 脅 : 又 作 右 脅 臥、 右 脅 師 子 臥、 師 子 臥、 獅 子 臥。 即 右 脅 向 下, 兩 足 相 疊, 以 右 手 為 枕, 左 手 伸 直, 輕 放 身 上 之 臥 法, 為 比 丘 之 正 規 臥 法。 印 度 以 來, 佛 教 徒 一 般 皆 採 用 此 一 臥 法, 而 禁 止 左 脅 臥 ( 淫 欲 相 )、 仰 身 臥( 屬 阿 修 羅 之 業)、伏臥(屬餓鬼之業)等臥法。

奄然:忽然。卒:死亡的通稱。

七五







生字注音









敕試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四 (下) 十四

三四 (下) 十四

三四 (下) 十四

清 卿

zhěn dào chì hóng lú qīng

注 釋

七六

軫:傷痛,憐憫。軫悼:痛切哀悼。

敕:告誡,命令。

鴻 臚 卿 : 鴻 臚 寺 之 長 官。 秦 代 稱 典 客, 漢 代 稱 鴻 臚 卿, 掌 理 接 待 外 賓 及 凶 喪 儀 慶 等 事。 寺, 本 為 官 衙 之 意, 鴻 臚 寺 為 漢 朝 接 應 外 國 賓 客 之 官 衙。 至 唐 代 佛 教 盛 行, 於 西 域 僧 人 有 死 後 追 贈 鴻 臚 卿 官 爵 者, 如 菩 提 流 志、 善 無畏、不空等諸師皆曾受追贈。



三五 (上) 一

三五 (上) 一

三五 (上) 二

三五 (上) 二

三五 (上) 二

前 言

事 諡

事 內侍

堅 監護

酷 內庫

善 優贍











shì shì jiān kù shàn

諡 : 加 諡 號。 諡 號 是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 所 給 予 的 稱 號, 多 用 於 貴 族、 大 臣 和 曾 任 官 職 的 文 人、 學者。

內 侍 : 職 官 名。 隋 唐 時 設 內 侍 省, 掌 宮 廷 內 部 事 務, 大 多 任 用 宦 官。 自 唐 以 後, 專 用 於 宦 官, 後 世 遂 以 內 侍 為 宦官的專稱。 監護:督察。

內庫:皇宮中的府庫。

優贍:充足,富厚。

七七



生字注音











幢 花蓋





簿 羽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五 (上) 二

三五 (上) 三

三五 (上) 三



注 釋

七八

鹵簿:古代皇帝出行時的儀從和警 衛。 後 亦 泛 稱 一 般 官 員 的 儀 仗。 羽 儀 : 古 代 天 子、 后 妃 出 遊 時 所 陳 鹵 簿 旌旄之類。

幡 幢 : 幢 幡 皆 為 旌 旗 之 屬 。 梵 語駄 縛 若, 譯 曰 幢, 梵 語 波 吒 迦, 譯 曰 幡。 竿 柱 高 秀, 頭 安 寶 珠, 以 種 種 之 綵 帛 莊 嚴 之 者 曰 幢。 長 帛 下 垂 者 曰 幡。 又 自幢竿垂幢曰幢幡。



闐 : 充 塞, 充 滿。 塞 : 充 滿。 闐 塞 : 擁塞。(又音)塞 sāi

lǔ bù fān chuáng tián sè



三五 (上) 三

三五 (上) 三

三五 (上) 四

三五 (上) 五

三五 (上) 十二

三五 (上) 十二

三五 (下) 七

前 言

渠 衢路

貶 遷窆

樂 勒石

志 誌

沉 沈潛

機 幾

尿 便溺













尿

qú biǎn lè zhì chén jī niào

衢路:四通八達的大道。

窆 : 將 棺 木 葬 入 墓 穴 裡, 即 埋 葬。 遷 窆:遷葬。

勒 : 刻, 寫。 勒 石 : 在 石 上 刻 字。 亦 指立碑。 誌:記錄,記載。

沈潛:指沉浸其中。謂深入探究。

幾:將近,相去不遠。

便溺:排泄大小便。

七九



生字注音 及寐

耆年



支那



曇 無德羅漢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 (下) 八

三六 (上) 八

三六 (上) 九

三六 (上) 十三

mèi tán nà qí

寐:睡。

注 釋

八〇

曇無德:為小乘二十部中法藏部之 祖。 又 作 曇 摩毱 多、 曇 摩 德、 曇 摩 屈 多 迦、 達 摩 及 多。 意 譯 作 法 正、 法 鏡、 法 藏、 法 護、 法 密。 係 佛 陀 入 滅 後 百 年 頃 , 付 法 藏 第 五 世 優 婆毱 多 五 弟子之一。

支 那 : 中 國。 梵 語 音 譯。 原 見 於 漢 譯 佛 典, 係 古 印 度 對 中 國 的 稱 呼, 日 本 尚沿用之。

耆 : 本 指 六 十 歲 的 老 人, 後 為 對 老 人 的通稱。耆年:指高年。



三六 (下) 六

三六 (下) 八

前 言

嬰 《瓔

洛 珞 經》

社 《 俱舍 論 》







yīng luò shè

《 瓔 珞 經》 : 菩 薩 瓔 珞 本 業 經 之 略 名。 凡 二 卷, 竺 佛 念 譯。 又 稱 菩 薩 瓔 珞 經、 瓔 珞 本 業 經。 乃 敘 說 菩 薩 階 位 及其三聚淨戒等之因行。



《 俱 舍 論 》 : 全 名 為《 阿 毗 達 磨 俱 舍 論 》。 世 親 著。 漢 譯 本 有 南 朝 陳 真 諦 翻 的《 阿 毗 達 磨 俱 舍 釋 論 》 二 十 二 卷,唐代玄奘譯的《阿毗達磨俱舍論》 三 十 卷。《 俱 舍 論 》 是 世 親 在 有 部 學 說 的 基 礎, 吸 收 經 量 部、 大 眾 部 等 思 想 而 完 成 的。 本 書 雖 屬 部 派 佛 教 的 著 作, 但 對 大 乘 佛 教 影 響 極 大。 流 行 於 印 度、 西 藏 及 中 國 陳、 唐 之 世, 且 東 傳日本。

八一

略譚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粗 麤 述所懷

決 搜抉

預 豫知

注 釋



八二

纏縛:束縛。(又音)縛

譚:同「談」。

麤:同「粗」。

豫:事先。通「預」。

搜抉:亦作「搜刔 」。搜求選擇。





三六 (下) 十一

三七 (上) 四

三七 (上) 五

三七 (上) 八

三七 (上) 九

chán fú tán cū jué yù

三八 (下) 二

三八 (下) 三

三九 (下) 一

三九 (下) 十三

前 言

陋 有漏

陋 無漏

膚 披敷

陀 佛馱 跋 陀 羅









lòu lòu fū tuó

有 漏 : 漏, 梵 語 āsrava , 乃 流 失、 漏 泄 之 意, 為 煩 惱 之 異 名。 一 切 世 間 之 事 體, 遷 流 虛 偽, 不 常 不 實, 盡 為 有 漏法,而「真如」非此。

無 漏 : 此 指「 有 為 無 漏 」, 即 指 有 為 的 無 漏 之 法。 俱 舍 宗 認 為 四 諦 中, 苦、 集 二 諦 是 有 為 有 漏 法, 滅 諦 是 無 為 無 漏 法, 道 諦 則 雖 是 無 漏 法, 然 以 具 有 生 滅 之 性 質, 而 凡 有 生 滅 者 即 屬 有為法,故道諦又稱有為無漏法。《參 考 資 料 》 此 處 是 說 真 如( 滅 諦 ) 屬 非 生 滅 之 無 為 無 漏, 區 別 於 道 諦 的 有 為 無漏。 披敷:開放。

佛 馱 跋 陀 羅 :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覺 賢、佛賢,為五世紀之譯經僧。

八三







右衛 將 軍



孟顗



天竺



于闐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〇 (上) 二

四〇 (上) 四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七

tián zhú yǐ wèi

注 釋

八四

于闐:西域古王國,即今新疆西部和闐 之地。西元三世紀前後稱為瞿薩旦那, 譯為地乳,印度人則稱屈丹。自古為印 度、 波 斯、 中 國 間 之 貿 易 途 徑, 亦 為 東西文化之要衝。凡傳入中國之經典, 多經此地。《西域記十二》記關於此地 之歷史。 天竺:印度的舊稱。

孟 顗 : 字 彥 重, 平 昌 郡 安 丘 縣( 今 山 東 安 丘 ) 人, 中 國 南 北 朝 劉 宋 時 期 官 員,衛將軍孟昶之弟。

右 衛 將 軍 : 古 代 武 官 職 稱。 三 國 魏 咸 熙二年,司馬炎分中衛將軍為左、右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十二

前 言

楚 褚 叔度

潭 檀越

西 元熙

寺 嗣後





西 四

chǔ tán xī sì

衛 將 軍。 北 齊 時 為 左 衛 府 長 官, 員 一 人, 三 品。 掌 左 廂, 與 右 衛 將 軍 共 主 朱 華 閣 以 外 禁 衛 事 務, 各 有 武 衛 將 軍 二員協助理事。

褚 叔 度 : 河 南 陽 翟 人, 東 晉 外 戚, 晉 恭 思 皇 后 褚 靈 媛 兄, 亦 是 南 朝 宋 的 開 國 元 勳。 東 晉 征 北 將 軍 褚 裒 曾 孫。 褚 叔 度 在 南 朝 宋 官 至 雍 州 刺 史、 征 虜 將 軍。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貧窮海之義也。

元 熙 : 晉 恭 帝 司 馬 德 文 的 年 號( 西 元 四一九~四二〇 )。 嗣後:以後。

八五



生字注音

呵 地 婆訶 羅

葬 法藏



八六

法藏:華嚴之祖賢首法藏法師諱法 藏。 康 居 國 人。 姓 康 氏。 來 居 長 安。 往 侍 智 儼。 盡 得 其 教。 以 巾 幘 說 法。 武 后 度 之 為 僧。 乙 未, 詔 師 開 示 華 嚴 宗 旨。 方 序 經 題, 口 出 白 光, 須 臾 成 蓋。 后 大 悅, 賜 號 賢 首。 詔 佐 實 叉 難 陀 譯《 華 嚴 經 》。 既 畢, 詔 講 新 經。 大 地 震 動。 即 日 指 殿 隅 金 獅 子 為 曉 譬 之 因。 其 說 著《 金 師 子 章 》。 睿 宗 受 內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講《華嚴》 三十餘徧 。《楞伽》《密嚴》《梵網》 《 起 信 》《 心 經 》 皆 有 義 疏。 先 天 元 年, 終 於 大 薦 福 寺。 贈 鴻 臚 卿。 是 為 華嚴三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地 婆 訶 羅 : 中 印 度 人。 譯 曰 日 照。 唐 則 天 武 后 時 來, 於 弘 福 寺 譯《 華 嚴 經 呵 入法界品》。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上) 十三

四〇 (上) 十三



zàng

四〇 (下) 四

四〇 (下) 七

四〇 (下) 十四

前 言

演 智儼

插 實叉 難 陀

閏 筆 受潤 文







yǎn chā rùn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俗 姓 趙 氏。 生 於 開 皇 二 十 年 也。 初 剃 染 時, 禱 於 大 藏 前, 抽 得 《 華 嚴 》 首 卷。 終 日 誦 閱。 遂 往 杜 順 和 尚 所。 侍 聽 未 久, 盡 得 玄 旨。 尚 以 所 集 觀 法 傳 與 祖 習, 令 其 講 授。 偶 遇 異 僧 謂 曰 : 欲 解《 華 嚴 》 一 乘 之 宗 者, 十 地 中 六 相 之 義 是 也。 靜 攝 思 之, 當 自 知 耳。 因 即 淘 研, 豁 爾 貫 通。 從 此 數 講《 華 嚴 》。 宗 風 大 振。 名 徧 寰 中。 總 章 元 年, 告 門 人 曰 : 吾 將 暫 往 淨 方 也。 不 逾 月, 遂 說 法 而 逝。世壽七十二矣。

實 叉 難 陀 : 譯 曰 學 喜。 于 闐 國 人, 譯 出《華嚴》等經十九部一百七卷。

筆 受 : 即 於 譯 場 聽 受 譯 主 之 言, 而 以 漢 文 筆 錄 下 來。 潤 文 : 修 飾 文 字。 特 指為翻譯的經文潤色。

八七









脫文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一 (上) 四

輪 四一 (上) 十三 《華嚴經綸 貫》

tuō lún

注 釋

八八

脫 文 : 校 勘 文 字 時, 凡 原 文 有 脫 落 的 文字稱為「脫文」。也作「奪文」。

《 華 嚴 經 綸 貫 》 : 全 一 卷。 宋 代 復 菴 撰。 又 稱《 復 菴 和 尚 華 嚴 綸 貫 》。 收 於《 卍 續 藏 》 第 四 冊。 本 書 係 就《 八 十 華 嚴》 中 七 處 八 會 三 十 九 品 等 內 容, 所 作 略 說。 乃 研 究 宋 代 禪 宗 化 華 嚴 教 說 之 代 表 著 作。 內 容 初 舉 經 之 品 數, 次 記 述 澄 觀 之 一 經 三 分 說, 並 就 題 號 舉 出 三 義、 敘 述 會 品 之 所 說 等, 再 次 則 說 明 四 分、 五 周 因 果、 十 玄 六 相、 四 法 界 等, 最 後 之 善 財 童 子 則 以 禪宗之教旨為結語。



四一 (下) 六

四一 (下) 七

前 言

圖 烏荼 國

意 翌年





tú yì

烏 荼 國 : 東 印 度 之 古 國 名, 其 地 相 當 於 今 之 奧 立 沙, 每 被 誤 為 烏 萇 國。 據 《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十 所 載, 其 地 氣 候 溫 暑, 風 俗 獷 烈, 人 貌 魁 梧, 頗 為 好 學, 篤 信 佛 法, 有 伽 藍 百 餘 所, 僧 徒 萬 餘 人, 皆 習 大 乘 教 法。 其 國 東 南 境 臨 海 濱, 有 折 利 呾 羅 城, 周 二 十 餘 里, 為 入 海 商 人、 遠 方 旅 客 往 來 之 要 道。 其 城 堅 峻, 多 諸 奇 寶。 國 之 西 南 境 有 康 度 山, 與 北 方 之 優 陀 耶 山 夾 國 道 而 相 對。 山 中 多 石 窟, 同 屬 耆 那 教 遺 蹟, 開 鑿 年 代 為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頃。 玄 奘 西 遊 時, 其 國 佛 教 盛 行, 唐 德 宗 貞 元 十 一 年, 烏 荼 國 王 親 筆 書 寫 梵 本 《四十華嚴經》上貢唐室。 翌年:明年,第二年。

八九





生字注音

罽 賓三藏般若

季 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一 (下) 八



注 釋

九〇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即 今 克 什 米 爾 一 帶 之 地。 般 若 : 唐 代 譯 經 僧。 又 稱 般 剌 若。 北 印度迦畢試國(罽賓)人,姓喬答摩。 七 歲 出 家, 二 十 歲 受 具 足 戒。 二 十 三 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依智護、進友、 智 友 等 三 大 論 師 研 習 唯 識、 瑜 伽、 中 邊、 金 剛 經、 五 明 等。 後 乘 船 遍 遊 南 海諸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抵達廣州, 旋入長安。貞元四年譯出《大乘理趣六 波 羅 蜜 多 經》 十 卷, 翌 年 又 譯 出 該 經 中之真言、印契、法門等。六年七月, 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未久,受賜「般 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後又譯出《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四 十 華 嚴》《大 乘 本 生 心 地 觀 經》《 守 護 國 界 主 陀 羅 尼 經》 等。 示 寂 於 洛 陽, 遺 骸 葬 龍 門 西 岡,年壽不詳。

四一 (下) 九

四二 (上) 三

四二 (上) 九

墜 回綴

輪 薩 陀 波倫

永 讚詠



事攬 理 成



四二 (上) 十二 《 羅 摩 伽 經 》

四二 (下) 五

前 言











zhuì lún yǒng qié lǎn

綴 : 連 結。 回 綴 : 見「 綴 文 」, 回 綴 文 字 使 成 句 義( 如 筆 受 云「 照 見 五 蘊 彼 自 性 空 見 此 」, 今 云「 照 見 五 蘊 皆 空 」, 大 率 梵 音 多 先 能 後 所, 如 念 佛 為 佛 念, 打 鐘 為 鐘 打, 故 須 回 綴 字 句,以順此土之文)。

薩 陀 波 倫 : 菩 薩 名。 譯 曰 常 啼。 為 求 般若七日七夜啼哭。故名。 詠:歌頌,贊揚。

《 羅 摩 伽 經 》 : 三 卷, 西 秦 聖 堅 譯。 即《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也。 攬:引進;採取。

九一





阿闍 世 王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三 (下) 四

shé

注 釋

九二

阿闍世王:為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 頻婆娑羅王之子。略作闍世王。意譯未 生 怨 王、 法 逆 王。 其 母 名 韋 提 希, 故 亦稱阿闍世韋提希子。後弒父王自立, 大張中印度霸權。其於處母胎時,占師 預言此子降生後將弒父,父王聽占師預 言,十分驚恐,遂自樓上將之投棄,然 僅折斷手指而未死,故又稱婆羅留支, 並以其未生前即已結怨,而稱之為未生 怨。及長,立為太子,因聽信提婆達多 之 唆 使, 幽 禁 父 王 於 地 牢 中, 欲 致 之 死。即位後,併吞鄰近諸小國,威震四 方,奠定印度統一之基礎。後因弒父之 罪而遍體生瘡,至佛前懺悔即平癒,遂 皈依佛陀。佛陀滅度後,為佛教教團之 大 護 法。 摩 訶 迦 葉 於 七 葉 窟 結 集 經 典 時, 阿 闍 世 王 為 大 檀 越, 供 給 一 切 之 資具。







四四 (上) 九

四四 (下) 四

四四 (下) 七

四四 (下) 九

四四 (下) 十一

四四 (下) 十四

前 言

乖 乖理

狂 誑惑

爭 乖諍

粗 言 語麤

廣 獷

乖 乖背

彥 心 無猒 足



怪 (一聲)





怪 (一聲)





kuáng

guāi zhēng cū guǎng guāi yàn

乖:違背,不合。

誑:說謊,欺騙。

乖:違背,不合;分離。 諍:通「爭」,競爭,爭執。

麤 : 同「 粗 」。 獷 : 強 悍, 不 馴 服。 麤獷:粗野;粗魯。

乖背:違背。

猒 : 飽, 滿 足。 同「 饜 」。 猒 足 : 滿 足。

九三





生字注音

玻 撥 無因果

協 脅士

墜 贅字

浩 皜月



墜 浩

皜:潔白。同「皓」。

贅:多餘,沒有用處。

九四

脅 士 : 又 作 脅 侍, 挾 侍, 立 於 佛 兩 脅 之 菩 薩 也。 士 為 大 士, 菩 薩 之 譯 名, 常 侍 佛 贊 佛 化 眾 生 之 大 士 也。 觀 音、 勢 至 為 阿 彌 陀 佛 之 脅 士(《 觀 經》), 日 光、 月 光 為 藥 師 佛 之 脅 士(《 藥 師 經 》), 文 殊、 普 賢 為 釋 迦 佛 之 脅 士 (《 華 嚴 經 》),若 在 小 乘 ,則 以 大 迦 葉、阿難為脅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撥 無 因 果 : 撥 者, 絕 也, 除 也, 除 遣 為 無 其 事, 謂 之 撥 無。 撥 無 因 果 者, 玻 否 定 因 果 之 道 理 也, 是 五 見 中 之 邪 見 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五 (上) 三

四五 (下) 五

四五 (下) 十 四六 (上) 六



xié zhuì hào

屈 商佉

記 髻

慧 諱

爍 龍朔

刊 龕

考 攷













商 佉 : 意 譯 螺、 貝、 珂。 海 底 軟 體 動 物 之 腹 足 類, 乃 體 外 具 螺 殼 者 之 總 稱。 其 中 梭 尾 螺, 俗 名 海 哱 囉, 發 聲 甚 響 而 遠 聞, 故 佛 門 以 之 喻 佛 說 法 大 勇猛,而稱法螺。

龍 朔 : 唐 高 宗 李 治 的 年 號( 西 元 六六一~六六三)。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來代指尊長的名字。

髻:肉髻,佛頂上有一肉團,如髻狀, 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無見頂相也。

龕 : 供 奉 神、 佛 像 或 祖 先 牌 位 的 石 室 或櫥櫃。

九五

攷:稽核、考核。同「考」。

huì

四六 (上) 六

四六 (上) 七

四六 (上) 八

四六 (上) 九

四六 (上) 十

四六 (上) 十三

前 言

qū shuò

jì kān kǎo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譾陋



得甦



仕宦



四六 (上) 十三 《 宣 和 畫 譜 》

四六 (下) 一

四六 (下) 二

四六 (下) 三

pǔ huàn sū jiǎn

注 釋

九六

《 宣 和 畫 譜 》 : 書 名。 不 著 撰 人 名 氏, 二 十 卷。 前 有 宋 徽 宗 御 製 序, 記 錄徽宗宮廷所藏歷代畫家二百三十一 人, 畫 六 千 三 百 九 十 六 軸。 分 道 釋、 人 物、 宮 室、 番 族、 龍 魚、 山 水、 獸 畜、 花 鳥、 蔬 果 等 十 門, 每 門 先 作 敘 論, 次 為 畫 家 評 傳, 傳 後 則 列 作 品 名 目及件數。 仕宦:做官。

甦:蘇醒,死而復生。

譾:淺薄。





四六 (下) 十三

四七 (上) 二

四七 (上) 三

前 言

途 三塗

之 毘 俱胝

屈 商佉 色







tú zhī qū

三 塗 :《 四 解 脫 經 》 之 說。 塗 者, 途 之 義。 一、 火 途, 地 獄 趣 猛 火 所 燒 之 處。 二、 血 途, 畜 生 趣 互 相 食 之 處。 三、 刀 途, 餓 鬼 趣 以 刀 劍 杖 逼 迫 之 處。 又 直 謂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三 者, 與三惡趣,三惡道同。

毘 俱 胝 : 又 作 毘 俱 知。 胎 藏 界 觀 音 院 三 十 七 尊 中 之 一 尊 也。 謂 之 毘 俱 胝 菩 薩。 又 云 毘 俱 胝 觀 音。 又 云 毘 俱 胝 天 女( 八 大 觀 音 之 一 ), 毘 俱 胝 者, 皺 之 義, 此 天 女 從 觀 音 額 上 之 皺 中 生, 故 名 毘 俱 胝。 譯 曰 瞋 目。 三 目 四 手 忿 怒形之天女也。

商 佉 : 意 譯 螺、 貝、 珂。 海 底 軟 體 動 物 之 腹 足 類, 乃 體 外 具 螺 殼 者 之 總 稱。 其 中 梭 尾 螺, 俗 名 海 哱 囉, 發 聲 甚 響 而 遠 聞, 故 佛 門 以 之 喻 佛 說 法 大 勇 猛, 而 稱 法 螺。 商 佉 色 : 白 色 銀 光 如清淨月色。

九七







生字注音

濡首

季 五髻

娥 訛 邲 輸跋陀





未敷



滋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七 (上) 三

四七 (上) 三

四七 (下) 一

四七 (下) 十四

四八 (上) 十三

四八 (下) 十一

zī fū jì

rú é bì

注 釋 滋榮:生長繁茂。

敷:散布;展開。

九八

濡首:文殊師利菩薩名稱的舊譯。

五 髻 : 表 金 剛 界 之 五 智。 兒 文 殊, 矜 羯 羅 童 子 等 之 頭 上 為 五 髻。 五 髻 者, 前後左右中。 訛:不正確的。

邲輸跋陀:普賢菩薩之梵名。

四九 (上) 六

四九 (下) 十四

五〇 (上) 三

前 言

皮 毘 盧舍那

意 詣

祇樹

琪 己 給 孤獨園









pí yì qí jǐ

毘 盧 舍 那 : 佛 真 身 之 尊 稱 也。 解 此 者 諸 家 不 一。 準 天 台 以 毘 盧 舍 那 與 盧 舍 那 及 釋 迦, 如 其 次 第 配 於 法 報 應 三 身。 毘 盧 舍 那, 譯 曰徧 一 切 處。 盧 舍 那, 翻 曰 淨 滿。 華 嚴 則 以 此 二 者 為 梵 名 之 具 略, 而 為 報 身 佛 之 稱 號, 譯 曰 光 明徧 照 , 或 單 譯徧 照 。 因 舊 經 ( 晉 譯 ) 說 盧 舍 那, 新 經( 唐 譯 ) 說 毘 盧 遮那故也。 詣:到,前往。

祇樹給孤獨園:祇樹乃祇陀太子所擁 有樹林之略稱;給孤獨即舍衛城長者 須 達, 因 長 者 夙 憐 孤 獨, 好 布 施, 故 得 此 名。 此 園 乃 須 達 長 者 為 請 佛 來 舍 衛 城 度 國 人, 與 祇 陀 太 子 二 人 共 同 成 就,故稱祇樹給孤獨園。

九九







生字注音

野干



如龜 藏 六



宴 晏 相濫







懲惡



是 非 雙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一 (上) 二

五一 (上) 八

五二 (下) 十一

五二 (下) 十二

五三 (上) 二

五三 (上) 二

mǐn chéng mò

注 釋 泯:消除,消滅。

一〇〇

懲惡:懲誡做奸犯科的人。

嘿:沉靜無聲。同「默」。

野 干 : 動 物 名。 似 狐 而 小, 色 青 黃, 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藏 六 : 龜 藏 六 處, 免 野 干 之 難。 以 喻 比丘藏六根而免魔害。

濫:過度,失當。

guī

làn gān

五三 (上) 十四

五三 (下) 十

前 言

楚 金 剛杵

眷 罥索

琪 神祇







chǔ juàn qí

金 剛 杵 : 梵 語 伐 折 羅, 原 為 印 度 之 兵 器。 密 宗 假 之, 以 標 堅 利 之 智, 斷 煩 惱, 伏 惡 魔。 其 兩 頭 單 獨 者, 謂 之 獨 股, 分 三 枝 者, 謂 之 三 股, 分 五 枝 者, 謂 之 五 股, 分 九 枝 者, 謂 之 九 股。 以 金 石 或 木 材 作 之, 有 大 中 小 之 三 品。 罥 : 纏 繞。 索 : 粗 繩 ; 泛 指 繩 索。 罥 索 : 又 作羂 索, 又 稱 金 剛 索。 係 於 戰 鬥 時 用 以 羂 取 人, 或 羂 取 馬 頭、 馬 腳 之 繩 索, 俗 稱 搭 索。 通 常 以 五 色 線 搓 成, 一 端 附 鐶, 另 一 端 附 半 獨 股 杵 ; 或 兩 端 均 附 半 獨 股 杵。 於 密 教 中, 為 不 動 明 王、 不 空羂 索 觀 音、 金剛索菩薩等手中之持物。

祇 : 地 神。 神 祇 : 天 神 與 地 祇。 泛 指 神明。

一〇一





澄觀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玄義)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概要 (十門開啟 頁

五四 (下) 六

chéng

注 釋

一〇二

澄 觀 : 唐 代 州 五 臺 山 清 涼 寺 澄 觀, 嗣 賢 首, 弘 華 嚴 宗。 初 居 五 臺 山 大 華 嚴 寺, 作《 新 華 嚴 經 疏 》 二 十 卷。 自 興 元元年正月至貞元三年十二月而畢 功。 四 年 正 月 寺 主 賢 林 請 講 新 疏。 七年河東節度使復請使於崇福寺講新 疏。 德 宗 下 詔 入 都。 使 與 罽 賓 般 若 三 藏 譯《 四 十 華 嚴 經 》。 譯 成, 詔 使 作 疏。 師 於 終 南 草 堂 寺 編 成 十 卷 進 呈。 天 和 年 中 寂, 壽 七 十 餘。 初 德 宗 誕 節, 講 經 於 內 殿, 以 妙 法 清 涼 帝 心, 遂 賜 號 清 涼 法 師, 禮 為 教 授 和 上。 元 和 五 年。 憲 宗 問 華 嚴 法 界 之 旨, 豁 然 有 得, 加 號 大 統 清 涼 國 師。 師 身 長 九



五四 (下) 七

五四 (下) 八

概 要

規 圭峰

玄 道璿





guī xuán

尺 四 寸, 垂 手 過 膝, 歷 九 朝, 為 七 帝 之 門 師。 師 去 賢 首 百 餘 年, 遙 稟 其 旨, 所 著《 疏 記 》 四 百 餘 卷, 宰 相 裴 休奉勅 作碑。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

道璿:唐代僧。係將禪、律、華嚴傳至 日本之第一人。亦為日本禪宗第二祖、 華嚴宗初祖。河南許州人,俗姓衛。幼 年出家,後入洛陽大福先寺,從定賓受 具足戒,研學律藏。又師事華嚴寺之普 寂,兼習禪學、華嚴。於日本天平八年 被迎請至日本。十五年日僧最澄正式受 戒,入其門下。常至各地講說戒律,曾 任東大寺大佛開眼法要之重要職務,對 於初期奈良佛教之貢獻至鉅。於上元元 年入寂,世壽五十九。

一〇三





生字注音

經緯



新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四 (下) 九

五四 (下) 十

五五 (上) 五

jī luó wěi

齎:攜帶。

注 釋

一〇四

新 羅 : 國 名。 古 代 朝 鮮 的 三 個 王 國 之 一。 相 傳 為 赫 居 世 所 建, 至 西 元 四 世 紀 中 葉, 成 為 朝 鮮 半 島 東 南 的 強 國。 定 都 慶 州, 繼 而 與 百 濟、 高 句 麗 鼎 足 而 立。 七 世 紀 中 葉 滅 百 濟 及 高 句 麗, 趕 走 唐 朝 軍 隊, 幾 乎 一 統 半 島。 後 於 九 世 紀 衰 落, 而 滅 於 王 氏 高 麗( 王 建 )。 新 羅 國 王 十 分 仰 慕 中 國 文 化, 除 派 遣 子 弟 至 長 安 留 學 外, 其 文 字、 曆 法、 律 令 制 度、 服 飾 等 盡 依 唐 式, 唐 化 程 度 十 分 澈 底, 故 也 稱 為「 君 子 國」。

經 : 劃 分, 度 量。 緯 : 編 織 ; 治 理。 經緯:規劃,治理。



五五 (上) 六

五五 (上) 六

五五 (下) 十

五五 (下) 十一

概 要











利 日麗 中 天

堵 有 目 共睹

經 荊溪

站 湛然



荊 溪 : 支 那 天 台 第 九 祖 湛 然, 晉 陵 荊 溪人,故號荊溪大師。

有 目 共 睹 : 人 人 都 看 得 到。 比 喻 極 為 清楚明顯,眾所周知。

麗:附著。中天:高空中。

一〇五

湛 然 : 台 州 國 清 寺 湛 然, 姓 威 氏, 唐 晉 陵 荊 溪 人, 時 人 尊 其 道, 號 為 荊 溪。 天 寶 載 剃 落, 持 律 森 嚴, 極 止 觀 之奧旨。《法華釋籤》《文句記》《止 觀 輔 行 》 其 他《 淨 名 廣 略 疏 》《 涅 槃 後 分 疏 》《 金 剛 錍 》 等。 著 書 頗 多。 中 興 天 台 之 道。 智 者 之 後, 第 六 代 也。 建 中 三 年 二 月 寂, 壽 七 十 二。 宋 開寶年中吳越王錢氏請諡圓通尊者。

jīng zhàn







《 釋籤 》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五 (下) 十一



萎 微不振



五五 (下) 十二 《 金 錍 義 例 》

五五 (下) 十四

注 釋

一〇六

《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 玄 義 者 也。「 釋 籤 」 者, 門 人 以 疑 義 書 籤 而 問 荊 溪, 荊 溪 釋 其 籤 中 所 書 疑 義 之 意,故名《釋籤》。荊溪《自序》曰: 「 昔 在 台 嶺, 隨 諸 問 者 籤 下 所 錄。」 籤 是 問。 釋 是 答 也。 故 題《 釋 籤 》 者 猶云問答。《智度論》三十三曰:「論 義 經 者 答 諸 問 者, 釋 其 所 以。」 法 華 六瑞中有四答問序。

《 金 錍 義 例 》 : 書 名。 天 台 宗 七 祖 荊 溪法師著。



萎 : 衰 頹, 不 振 奮。 微 : 衰 落。( 又 音)萎 wěi

qiān pī wēi







五六 (上) 七 五六 (上) 十三

五六 (下) 五

五六 (下) 五

概 要

煙 湮滅

書 中樞

閑 與咸

搓 《 法 華撮 要 》

煙 書





yān shū xián cuō

湮:沒落,埋沒。湮滅:消滅。

樞:中心部分,重要關鍵。

與 咸 : 南 宋 僧, 俗 姓 章( 另 一 說 姓 張)。七歲披緇香積院,九歲進具,依 智涌大師。居上天竺,持戒修身,以淨 土 為 宗 旨。 為 白 蓮 九 祖, 年 三 十 八, 行化浙西,捐貲問法,所至學徒雲集, 孟郡王曾問十六觀、鄭資政問楞嚴八還 於師。隆興元年五月,別眾端坐念佛而 亡,獲五色舍利。所著《菩薩戒疏注》 三卷、《金剛辨惑》《復宗》二卷、《法 華撮要》等。

《 法 華 撮 要 》 : 書 名, 南 宋 與 咸 法 師 著。

一〇七



生字注音

生 熟 二酥



乳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六 (下) 七

五七 (下) 十三

五七 (下) 十三

路迦 那 他



一、教起因緣 五八 (下) 六

注 釋

一〇八

醍 醐 : 五 味 之 一。 製 自 牛 乳。 味 中 第 一,藥中第一。



酪:以動物乳汁所製成的半凝固食 品。(又音)酪

路迦那他:譯曰世尊,佛之別號也。

酥 : 是 牛 羊 等 乳 鑽 抨 成 之。 或 以 草 葉 藥 而 成 之。 所 謂 從 牛 出 乳, 從 乳 出 酪, 從 酪 出 生 酥, 從 生 酥 出 熟 酥, 從 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

lào

tí hú luò sū jiā



五八 (下) 七

五九 (下) 二

概 要

加 婆迦 婆

竹 竺 法護





jiā zhú

婆迦婆:正作薄伽梵,此云世尊。

竺 法 護 : 又 稱 支 法 護。 西 晉 譯 經 僧。 音 譯 作 曇 摩 羅 剎、 曇 摩 羅 察。 祖 先 為 月 支 人, 世 居 敦 煌。 八 歲 出 家, 師 事 竺高座,遂以竺為姓。性純良而好學, 每日誦經數萬言,並博覽六經,涉獵百 家。 其 時, 關 內 京 邑 雖 禮 拜 寺 廟、 圖 像, 然 諸 大 乘 經 典 未 備, 師 乃 立 志 西 行, 遍 通 西 域 三 十 六 國 語 文。 據《 法 華 傳 記》 卷 一 載, 師 於 武 帝 泰 始 元 年 攜帶大批胡本經典至東土,居於長安、 洛陽,專事譯經,有聶承遠、仁法乘、 陳士倫等人參與筆受、校對等工作。武 帝末年,在長安青門外營建寺院,精勤 行道,廣布德化二十餘年。後示寂於愍 帝建興年間。或謂師於惠帝西奔之頃病 逝, 世 壽 七 十 八。 時 人 稱 之 為 月 支 菩 薩、敦煌菩薩、敦煌開士、本齋菩薩。

一〇九







闍 那崛多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九 (下) 四

shé

注 釋

一一〇

闍那崛多:陳隋時代僧。北印度犍陀羅 國 人。 自 幼 即 入 大 林 寺 出 家, 師 事 闍 那耶舍、闍若那跋達囉。後巡禮聖蹟, 至諸方弘法,曾至迦臂施國、厭怛國、 于 闐、 吐 谷 渾 等 地。 北 周 明 帝 武 成 年 間,偕師耶舍、跋達囉及同參耶舍崛多 等來至長安,住於草堂寺。未久,入四 天王寺從事譯經工作,譯出《十一面觀 世音神咒經》《金仙問經》等。後任益 州 僧 主, 止 於 龍 淵 寺。 北 周 武 帝 滅 法 時,逼令僧眾受爵返俗,師以不屈而遭 流放。乃經甘州入突厥,未久,耶舍與 跋達囉相繼入寂。師與北齊僧惠琳、寶 暹 等 相 遇, 共 居 於 突 厥 譯 經, 並 習 禪 定。隋興,文帝遣使請還,敕主譯事, 法席移至大興善寺。共譯出《佛本行集 經》《大 法 炬 陀 羅 尼 經》《添 品 妙 法 蓮 華經》《起世經》等,計三十七部,一









五九 (下) 四

五九 (下) 五

概 要

及 達 摩笈 多

刊 重勘





jí kān

七六卷,及梵文古書世典等二百餘卷。 後因事擯流東越,邊陲士人多為所化。 開皇二十年示寂,世壽七十八。

達 摩 笈 多 : 隋 代 譯 經 僧。 南 印 度 羅 囉 國 人。 剎 帝 利 種 姓。 二 十 三 歲 於 中 印 度 究 牟 地 僧 伽 藍 出 家, 二 十 五 歲 受 具 足 戒。 後 與 同 伴 六 人 東 行, 歷 遊 沙 勒、 龜 玆、 烏 耆、 高 昌、 伊 吾、 瓜 州 等 地, 於 開 皇 十 年 抵 達 長 安, 同 伴 或 歿 或 留 中 途, 入 京 時 僅 師 一 人, 奉 敕 住 於 大 興 善 寺。 大 業 二 年, 與 闍 那 崛 多 於 洛 陽 創 設 翻 經 院( 官 立 譯 經 機 構),譯 有《 大 集 念 佛 三 昧 經 》《 攝 大 乘 論 釋 》 等 九 部 四 十 六 卷。 師 生 性 柔 和, 威 容 祥 正, 端 居 寡 欲, 居 止 三 十 年, 學 者 風 從。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入 寂於洛汭,世壽不詳。 勘:校正,核對。

一一一









智顗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〇 (上) 七



注 釋

一一二

智 顗 : 天 台 大 師, 名 智 顗, 字 德 安, 姓 陳 氏, 其 母 夢 吞 白 鼠 而 生 師。 卜 者 曰 : 白 鼠 者, 龍 所 化 也。 七 歲, 喜 往 伽 藍, 僧 口 授《 普 門 品 》, 一 徧 成 誦。 十 八 歲 就 湘 州 果 願 寺 法 緒 出 家, 二 十 歲 受 具。 初 從 慧 曠 學 律, 兼 通 方 等 諸 經。 陳 文 帝 元 嘉 元 年 時, 思 禪 師 止 光 州 大 蘇 山, 師 往 頂 拜。 思 曰 : 昔 日 靈 山, 同 聽《 法 華 》, 宿 緣 所 逐, 今 復 來 也。 即 示 以 普 賢 道 場 法, 說 《法華》「四安樂行」。師日夜自勵, 經 二 七 日 誦 經, 至 是 真 精 進, 是 名 真 法 供 養 如 來, 身 心 豁 然 而 入 定, 照 了 法 華。 思 歎 曰 : 非 汝 不 證, 非 我 不 識, 所 入 定 者, 法 華 三 昧 前 方 便, 所 發功德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







概 要

師 千 群 萬 眾 亦 不 能 窮 汝 辯, 當 於 說 法 人 中 最 為 第 一。 陳 光 大 元 年 同 法 喜 等 二 十 七 人 初 至 陳 都 金 陵, 時 年 三 十。 大建元年儀同三司沈君理請居瓦官 寺, 講《 法 華 》, 乃 一 夏 九 月 談 經 玄 義。 止 瓦 官 前 後 八 載, 講《 大 智 度 論 》, 說 次 第 禪 門。 陳 大 建 七 年 秋 九 月 始 入 天 台 安 居 佛 隴。 九 年 二 月 帝 詔 割 始 豐 縣 調 以 充 眾 費, 遂 創 伽 藍, 十 年 五 月 左 僕 射 徐 陵 奏 於 朝, 賜 修 禪 寺 之 號。 陳 少 主 數 數 遣 使 請 師 於 金 陵, 師 出, 止 於 金 陵 靈 超 寺, 講《 釋 論 》 及《 仁 王 般 若 》 於 太 極 殿, 後 移 光 宅 寺。 金 陵 既 敗, 師 往 憩 於 廬 山, 隋 開 皇 十 一 年 晉 王 鎮 建 康( 即 金 陵), 遣 使 奉 迎, 師 曰 : 我 與 晉 王 有 宿 緣, 直 赴 之。 此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三 日 於 總 管 府 金 城 殿 設 千 僧 齋 受 菩 薩 戒, 師 謂 王

一一三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注 釋

一一四

曰 : 大 王 紆 遵 聖 戒, 可 名 總 持。 王 讚 師 曰 : 大 師 傳 佛 法 燈, 宜 稱 智 者。 十 二 年 師 至 荊 州, 為 報 地 恩 於 當 陽 縣 玉 泉 山 建 立 精 舍, 賜 額 云 一 音, 重 改 玉 泉。 十 三 年 夏 四 月 於 玉 泉 寺 說《 法 華 玄 義 》,十 四 年 夏 四 月 又 說《 摩 訶 止 觀 》, 晉 王 入 朝, 師 亦 辭 歸 天 台。 十 七 年 冬 十 月, 晉 王 歸 藩, 遣 使 入 山 奉 迎, 師 隨 使 出 山, 至 石 城, 乃 有 疾。 曰 : 石 城 是 天 台 西 門, 大 佛 是 當 來 靈 場, 處 所 既 好, 宜 最 後 用 心。 右 脅 西 向 臥, 專 稱 彌 陀、 般 若、 觀 音, 又 唱 《 法 華 》《 無 量 壽 》 二 經, 為 最 後 聞 思。 弟 子 智 朗 請 曰 : 不 審 師 何 位, 此 處 沒, 將 生 何 處? 師 曰 : 不 領 吾 眾, 必得六根淨(十信位即相似即),為









六〇 (上) 九

概 要

盔 窺基



kuī

他 損 己, 是 五 品 位, 汝 何 問 生, 吾 諸 師 友 觀 音 侍 從, 皆 來 迎 我。 誡 維 那 曰 : 人 命 將 終, 聞 鐘 磬 聲 則 增 正 念, 唯 長 唯 久, 氣 盡 為 期。 言 訖, 跏 趺 唱 三 寶 名, 如 入 三 昧, 時 開 皇 十 七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四 日 未 時 也, 壽 六 十。 見《 智 者 大 師 別 傳 》《 唐 高 僧 傳 十 七 》。 謐 法 空 寶 覺 靈 慧 尊 者, 世 稱 天 台大師,稱其宗為天台宗。

窺 基 : 唐 京 兆 大 慈 恩 寺 窺 基, 事 玄 奘, 學 天 竺 語, 傳 唯 識 因 明 之 旨, 造 疏 百 本, 稱 為 百 本 疏 主, 法 相 宗 之 開 祖 也。 永 淳 元 年, 壽 五 十 一 寂。 嘗 書 《 彌 勒 上 生 經 》 之 疏, 感 舍 利 二 七 粒。 又 造 彌 勒 像, 於 像 前 日 誦 菩 薩 戒 一徧 , 以 願 兜 率 之 往 生 。 世 稱 慈 恩 大 師。見《宋高僧傳》四。

一一五















敘 智旭



一一六



智 旭 : 名 智 旭, 字 蕅 益, 自 號 八 不 道 人。從所居而曰靈峰。父岐仲,持白衣 觀音咒祈子,母金氏,夢大士抱子授之 而生,時明萬歷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 初 學 儒, 以 聖 學 自 任, 作 闢 佛 論 數 十 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 《 竹 窗 隨 筆》, 取 論 焚 之。 二 十 歲 喪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玄 義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 玄 義 者 也。「 釋 籤 」 者, 門 人 以 疑 義 書 籤 而 問 荊 溪, 荊 溪 釋 其 籤 中 所 書 疑 義 之 意, 故 名《 釋 籤 》。 荊 溪《 自 序 》 《 玄 義 釋籤 》 千 曰 :「 昔 在 台 嶺, 隨 諸 問 者 籤 下 所 錄。」 籤 是 問。 釋 是 答 也。 故 題《 釋 籤 》 者 猶 云 問 答。《 智 度 論 》 三 十 三 曰 :「 論 義 經 者 答 諸 問 者, 釋 其 所 以。」法華六瑞中有四答問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〇 (上) 十

六〇 (下) 一

qiān



概 要

父,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心,日 誦 佛 名。 居 三 年, 聞 一 法 師 講《 首 楞 嚴經》,至空生大覺,忽生疑不能得, 遂於像前發四十八願,決心出家。天啟 二年三夢憨山,時憨山在曹溪,不能往 從,從憨山之徒雪嶺剃度。尋往雲棲聽 古德講《唯識論》,疑與《首楞嚴》之 宗 旨 不 合, 請 問。 古 德 云 : 性 相 二 宗 不許和會。心怪之曰:佛法豈有二耶? 遂入徑山參禪,性相二宗,一時透徹。 旭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為任,既述《毘 尼 集 要》,尋 欲 註《 梵 網 經》,於 佛 前 拈鬮以決所宗,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台 部, 而 不 肯 為 台 宗 子 孫, 以 近 世 之 台 宗、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 合也。晚住靈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餘 種,順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壽五 十七。嘗曰:生平行履,百無一長,獨 有大菩提心,忘身為人,捨己從人,為 堪質之於三世慈尊者。見《靈峰宗論》 。

一一七







生字注音

訶 阿 羅訶

之 祇

琪 阿 僧祇







一一八

祇 : 正, 恰, 只。( 又 音 ) 祇 ∨



阿 羅 訶 : 佛 十 號 之 一。 譯 曰 應 供。 當 受眾生供養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師之《靈峰二十景頌》中《大雄峰頌》 曰:「鷲嶺遙傳秪一傳,由來吾道貴聞 知。 但 從 龍 樹 通 消 息, 不 向 黃 梅 覓 破 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一 (上) 三 六二 (上) 十

六二 (上) 十三

阿 僧 祇 : 舊 稱 阿 僧 祇。 譯 曰 無 數。 或 作 無 央 數。 印 度 數 目 名。《 智 度 論 》 曰:「僧 祇 秦 言 數, 阿 秦 言 無。」新 稱 阿 僧 企 耶。 譯 曰 無 央 數。《 玄 應 音 義 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 舊言阿僧祇,訛略也。」按阿僧祇為數 之 極。 以 萬 萬 為 億 萬 億 為 兆 計 之。 一 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

zhǐ

hē zhī qí

六四 (上) 十

六四 (上) 十三

六四 (下) 七

概 要



圖 荼

薩 婆若海

產 闡說







tú sà chǎn

荼 :《 般 若 經 》 所 說 四 十 二 字 門 之 最 後 梵 字, 以 此 字 為 字 母 之 究 竟, 越 此 字 更 無 字 也, 故 南 岳 假 四 十 二 字 表 大 乘 之 四 十 二 位, 以「 阿 」 字 表 初 住, 以「荼」字表妙覺。

薩婆若:「一切智」之音譯。一切智: 佛 智 之 名。 三 智 之 一。 知 了 一 切 之 法。 此 一 切 智 對 於 一 切 種 智, 有 總 別 二 義。 若 依 總 義, 則 總 名 佛 智, 與 一 切 種 智 同。 若 依 別 義, 則 一 切 種 智 為 視 差 別 界 事 相 之 智。 一 切 智 為 視 平 等 界 空 性 之 智 也。 一 切 種 智 : 三 智 之 一。 言 能 以 一 種 之 智, 知 一 切 諸 佛 之 道 法, 又 能 知 一 切 眾 生 之 因 種 也。 薩 婆若海:如來智海。

闡:顯露,弘揚。闡說:詳細解說。

一一九







靖邁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五 (上) 一

一二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靖 邁 : 唐 代 僧。 又 作 靜 邁。 梓 潼( 四 川 梓 潼 ) 人。 志 操 高 潔, 深 覈 經 論, 氣 性 沈 厚, 不 妄 交 結。 貞 觀 年 中, 玄 奘 自 印 度 歸 來, 奉 敕 為 太 穆 太 后 於 京 中 造 弘 福 寺, 並 展 開 翻 譯 工 作, 復 召 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 者, 任 證 義 大 德 之 職, 師 即 居 其 一。 乃 居 慈 恩 寺, 與 普 光 寺 棲 玄、 弘 福 寺 明 濬、 會 昌 寺 辯 機、 終 南 山 豐 德 寺 道 靜 宣 等 人 共 同 執 筆 綴 文, 譯 出《 本 事 經 》 七 卷。 又 與 神 昉 於 玉 華 宮、 慈 恩 寺 任 筆 受。 後 不 知 所 終。 著 有《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四 卷, 凡 古 今 經 目、 譯 人 名 位、 單 譯 重 翻、 疑 偽 等 處 均 分 條 析 理 詮 釋 之。 另 著 有《 般 若 心 經 疏 》 一 卷、《 佛 地 經 論 疏 》 六 卷、《 十 輪 經 疏》八卷等。 jìng





六五 (下) 十

六六 (下) 十一 六七 (上) 一

六七 (上) 六

概 要

朵 菩 提 薩埵

志 並峙

髓 心髓

琪 三 僧祇 劫



志 隨 (三聲)



duǒ zhì suǐ qí

菩 提 薩 埵 : 菩 薩 之 具 名。 又 曰 菩 提 索 埵,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舊 譯 為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新 譯 曰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謂 是 求 道 之 大 心 人, 故 曰 道 心 眾 生 ; 求 道 求 大 覺 之 人, 故 曰 道 眾 生, 大 覺 有 情。 又 薩 埵 者 勇 猛 之 義, 勇 猛 求 菩 提 故 名 菩 提 薩 埵。 又 譯 作 開 士, 始 士, 高 士, 大 士 等。 義 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峙:聳立,對立。 心髓:心的深處。

三 僧 祇 劫 : 三 阿 僧 祇 劫。 菩 薩 成 佛 之 年 時 也。 阿 僧 祇 劫 者, 譯 言 無 數 長 時, 菩 薩 之 階 位 有 五 十 位。 以 之 區 別 為三期之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

一二一







闢 佛論



歧仲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七 (上) 十二

六七 (下) 一

zhòng pì

注 釋

一二二

行、 十 迴 向 之 四 十 位, 為 第 一 阿 僧 祇 劫, 十 地 之 中, 自 初 地 至 第 七 地, 為 第 二 阿 僧 祇 劫, 自 八 地 至 十 地 為 第 三 阿 僧 祇 劫。 第 十 地 卒, 即 佛 果 也。 《起信論》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 發 心 則 等, 所 證 亦 等。 此 有 超 過 之 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劫 有 大 中 小 三 者, 此 劫 為 大 劫, 故 曰 三 大 阿 僧 祇 劫。 此 三 大 劫 中 釋 迦 佛 值 遇於數萬之佛。

仲 : 兄 弟 排 行, 常 用 伯、 仲、 叔、 季 為 序, 仲 是 排 行 第 二 的。 歧 仲 : 蕅 益 大師的父親。

闢:駁斥,摒除。闢佛:排斥佛教。

六七 (下) 九

六七 (下) 十一

六七 (下) 十三

概 要

淒 淒







雲 棲 : 雲 棲 大 師, 名 祩 宏, 字 佛 慧, 號 蓮 池。 初 為 儒 生, 三 十 後, 出 家, 行 腳 多 年, 住 於 杭 之 雲 棲, 建 創 禪 林, 勵 念 佛, 嚴 戒 律, 壽 八 十 一, 明 神 宗, 萬 曆 四 十 三 年 示 寂。 著 書 三 十 二 種。 見《 續 稽 古 略 》 三。( 又 音)棲

一二三

《 梵 網 經 》 :《 梵 網 經 盧 舍 那 佛 說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第 十 》 之 略 稱。 梵 網 經 本 與《 華 嚴 經 》 同 部, 悉 翻 之, 則 有 百 二 十 卷 六 十 一 品, 羅 什 三 藏 於 長 安 譯諸經論於最後譯出經中專明菩薩行 地 之《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 第 十 之 一 品, 此 時 道 融、 道 顥 等 三 百 餘 人 即 受 菩 薩 戒, 各 誦 此, 且 寫 此 品 八 十 一 部 流 通

徑 山 : 在 杭 州 臨 安 府。 謂 為 興 聖 萬 壽 禪寺。震旦五山之一。道欽開之。



雲棲

淨 徑山

犯 《梵 網 經 》

qī jìng fàn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注 釋

一二四

於 世( 僧 肇《 梵 網 經 序 》)。 名 之 曰 梵 網 者, 從 譬 也。 大 梵 天 王 之 因 陀 羅 網, 重 重 交 徹, 無 相 障 閡, 諸 佛 之 教 門, 亦 重 重 無 盡, 莊 嚴 法 身, 無 所 障 閡, 一 部 所 詮 之 法 門, 重 重 無 盡, 譬 如 梵 王 之 網 也。《 菩 薩 戒 經 疏 》 上 曰 :「 此 經 題 名《 梵 網 》, 上 卷 文 言: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 不 相 障 閡, 為 說 無 量 界 猶 如 網 目, 一 一 世 間 不 同。 法 佛 教 門 亦 復 如 是, 莊 嚴 梵 身 無 所 障 閡, 從 譬 立 名, 總 喻 一部所詮,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 佛 在 第 四 禪 說 法 時, 大 梵 天 王 供 網 羅 幢,因取以譬所說之法。見《順正記》 二。 一 品 分 上 下, 上 品 為 釋 迦 佛 於 第 四禪天普接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 金 剛 光 明 宮 中, 臺 上 盧 舍 那 佛 以 請 問

六七 (下) 十四

六八 (上) 六

概 要

年 年





菩 薩 之 行 因, 佛 對 千 百 之 釋 迦 廣 說 十 住 等 三 十 心 及 十 地 之 法 門。 下 品 為 釋 迦 佛 由 蓮 華 藏 世 界 沒, 於 十 處 示 現 成 佛 說 法 後, 在 娑 婆 世 界 閻 浮 提 之 菩 提 樹 下 結 示 十 重 四 十 八 輕 之 戒 法。 因 而 指此下品稱曰《菩薩戒經》。



拈 : 用 手 指 夾 取, 捏 取。 鬮 : 用 來 抓 取以決勝負的器具或抽取以卜可否的 紙條。(又音)拈

一二五

行 履 : 行 者 進 退, 履 者 實 踐。 指 日 常 一 切 行 為, 即 行 住 坐 臥, 語 默 動 靜, 喫 茶 喫 飯 屙 屎 送 尿。 衲 僧 行 履, 佛 祖 不 能 規, 外 魔 不 能 亂, 頭 頭 物 物, 舉 足 下 足, 都 是 道 之 現 成。 此 古 德 之 言 也。

niān



揪 鬮

呂 行履

nián jiū lǚ



生字注音

般剌 密 帝



中 天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八 (上) 七 六八 (下) 三 六八 (下) 八

六八 (下) 九

kān zhēn zhú là

注 釋 堪:可以,能夠。

一二六

甄:察別,薦舉,選拔。

天 竺 : 印 度 之 古 稱。 中 天 竺 : 天 竺 分 五分,其中央部云中天竺。

般剌密帝:(梵語音譯,意譯極量。) 中 印 度 人, 佛 教 高 僧, 東 渡 中 國, 翻 譯《 楞 嚴 經 》。《 楞 嚴 經 》 : 見《 首 楞 嚴 經 》《 大 佛 頂 如 來 蜜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 之 略 名。 首 楞 嚴 者, 三 昧 之 名, 萬 行 之 總 稱 也。 有 十 卷。 經 題 下 曰 :「 一 名《 中 印 度 那 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

六八 (下) 九

六八 (下) 十 六八 (下) 十 六八 (下) 十二

概 要







摩 登伽 難

江 將 咒往護

因 陰魔



赤 江 因

qié chì jiāng yīn

朔 二 十 三 日 辛 丑, 中 天 竺 沙 門 般 剌 密 帝 於 廣 州 制 止 道 場 譯, 菩 薩 戒 弟 子 前 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 授, 烏 長 國 沙 門 彌 伽 釋 迦 譯 語。」 此 經 闡 明 心 性 本 體。 文 義 皆 妙。 屬 大 乘 秘 密 部。 無 法 不 備。 無 機 不 攝。 學 佛之要門也。

摩 登 伽 : 見「 摩 登 伽 女 」, 佛 在 世 有 一 摩 登 伽 女 為 其 女 鉢 吉 帝, 以 幻 術 蠱 惑 阿 難, 將 使 婬 樂。 佛 說 神 咒 解 其 難。 敕:告誡,命令。

將:拿,持。護:保衛;救助。

陰 魔 : 五 陰 能 害 眾 生 佛 性, 故 譬 之 魔。四魔之一。

一二七







生字注音

優 填國



旃檀



精髓



司南







隨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八 (下) 十二 六八 (下) 十三 六九 (上) 十四

六九 (下) 十

sī suǐ zhān yōu

注 釋

一二八

司南:比喻指導、準則。

精髓:最精粹、精美的部分。 旃檀:檀香。

優填國:即「拘睒彌國」。 在中印度, 周 六 千 餘 里, 土 地 沃 壤, 氣 序 熱, 都 城 宮 內 有 大 精 舍, 高 六 千 餘 尺, 內 有 刻 檀 佛 像, 是 優 填 王 所 作。 諸 國 君 王 來 欲 移 之, 不 能。 遂 圖 而 供 養, 俱 言 得 真。 城 東 不 遠, 有 故 㙛 室, 世 親 菩 薩 於 此 作《 唯 識 論 》。 其 東 菴 沒 羅 林 中 有 故 基, 無 著 菩 薩 於 此 作《 顯 揚 論 》。自 此 東 北 七 百 餘 里 殑 伽 河 邊 有



七〇 (上) 十二

七〇 (上) 十二

七〇 (下) 一

七〇 (下) 十二

概 要

該 文 簡 意賅

章 事 理 雙彰

迪 的指

刊 根 能堪 物









gāi zhāng dí kān

迦奢富羅城,護法菩薩於此降伏外道。 見《西域記》五。

賅 : 充 足, 完 備 的。 文 簡 意 賅 : 文 辭 簡練,意思完備。

事 理 : 因 緣 生 之 有 為 法 謂 為 事。 不 生 不 滅 之 無 為 法 謂 為 理, 即 事 者 森 羅 萬 象 之 相, 理 者 真 如 之 體 也。 彰 : 明 顯,顯著。 的:確,真,實在。

根 : 能 生 之 義, 增 上 之 義。 草 木 之 根, 有 增 上 之 力, 能 生 幹 枝, 因 而 眼 之 眼 根, 有 強 力, 能 生 眼 識, 則 名 為 眼 根。 信 有 生 他 善 法 之 力, 則 名 為 信 根。 又 人 性 有 生 善 惡 作 業 之 力, 則 名 為根性。堪:勝任,承受。

一二九





生字注音







請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吝惜

頃 彈 指頃

晨 塵勞

運 法蘊

設 舍利

福 福

注 釋

一三〇

塵 勞 : 煩 惱 之 異 名。 貪 瞋 等 之 煩 惱, 坌穢真性,勞亂身心,謂為塵勞。

彈 指 : 時 名。 戒 疏 二 下 曰 :「 僧 祇 云:二十念為瞬,二十瞬為彈指。」

吝 : 捨 不 得, 小 器。 吝 惜 : 過 分 愛 惜 不忍割捨。

法蘊:同「法藏」。諸種之法門蘊積, 是曰法蘊。

舍 利 弗 : 又 作 舍 利 弗 多, 舍 利 弗 羅, 舍 利 子, 新 作 舍 利 弗 多 羅, 舍 利 富 多 羅, 舍 利 補 怛 羅。 舍 利 者 母 之 名, 弗 或 弗 多 者, 弗 多 羅 之 略, 子 之 義 也。 為 舍 利 女 之 子, 故 曰 舍 利 弗, 舍 利

qǐng

頁 七〇 (下) 十四

七一 (上) 七

七一 (下) 十三

七二 (上) 二

七二 (下) 八



chén

lìn yùn shè fú



七二 (下) 十一

七三 (上) 二

概 要

妲 舍 利 補怛 羅

秋 鶖

路 鷺







dá qiū lù

子。 又 父 名 云 優 婆 提 舍, 故 從 父 而 稱 之 曰 優 婆 提 舍。 然 母 名 之 為 舍 利, 古 來 有 二 釋, 一 為 鳥 名。 譯 曰 秋 露, 鶖 鷺, 鴝 鵒, 鶖, 百 舌 鳥。 或 言 母 之 眼 似 彼 鳥, 或 言 母 之 才 辯 猶 如 鶖 鷺, 故 以 為 名。 舍 利 弗 者, 與 目 連 皆 為 佛 弟 子 中 最 重 用 之 一 人。 其 出 家 之 因 緣, 本 為 外 道, 逢 師 死, 茫 茫 求 道, 於 途 上 見 馬 勝 比 丘 安 序 而 走, 聞 比 丘 說 「因緣所生法」之偈,遂出家。 舍利補怛羅:舍利弗。

鶖 鷺 : 鳥 名, 百 舌 鳥。 古 譯 同 鴝 鵒, 鴝鵒俗稱八哥。

一三一







生字注音

目犍 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三 (上) 二

七三 (上) 二

七三 (上) 十

qú yù qú yù jiàn

注 釋

鴝鵒:八哥的別名。

一三二

鸜 :同「鴝」。鸜 鵒:八哥的別名。

目 犍 連 : 比 丘 名。《 法 華 經 》 作 大 目 犍 連。《 阿 彌 陀 經 》 作 摩 訶 目 犍 連, 略 曰 目 犍 連, 又 曰 目 連。 新 稱 曰 摩 訶 沒 特 伽 羅, 沒 特 伽 羅 子。 姓 也。 譯 曰 大 讚 誦, 大 萊 茯 根, 大 胡 豆, 大 採 菽 等。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人。 稱 為 神 通 第

七三 (下) 一

概 要

來 大萊

伏 茯根





lái fú



一 者。 初 與 舍 利 弗 同 為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人, 頗 精 通 教 學。 雖 領 一 百 徒 弟, 然 中 心 有 不 安 之 念。 因 而 與 舍 利 弗 互 約, 先 得 解 脫 者, 必 以 告, 故 共 競 修 行 精 進。 一 日 舍 利 弗 至 王 舍 城, 見 五 比 丘 中 之 馬 勝, 儀 容 端 正, 問 其 理 由, 始 知 佛 陀 出 現, 由 一 偈 之 法 門, 忽 開 悟 得 脫。 次 於 竹 園 精 舍, 聞 佛 陀 親 說, 得 法 眼 淨 之 悟, 因 告 之 目 連, 共 為 諸 佛 子。 二 人 弟 子, 合 二 百

人,亦入佛門。(又音)犍

一三三

大 萊 茯 根 : 目 犍 連 尊 者。《 法 華 文 句 》 一 曰 :「 大 目 犍 連, 姓 也, 翻 讚 誦。《 文 殊 問 經 》 翻 萊 茯 根。 真 諦 云 : 勿 伽 羅, 此 翻 胡 豆。 二 物 古 仙 所 嗜,因以命族。」

jiān









生字注音 淑









注 釋



一三四

菽 : 豆 類 的 總 稱。 大 採 菽 : 目 犍 連 尊 者。(又音)菽

頗 : 甚、 很、 非 常。( 又 音 ) 頗

嗜:喜愛,愛好。

競:爭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淑 大 採菽

叵 頗

淨 競

是 嗜

茄 阿伽 陀 藥

阿 伽 陀 : 一 作 阿 揭 陀, 藥 名。 譯 曰 普 去, 無 價, 無 病, 或 作 不 死 藥, 丸 藥。





shū

頁 七三 (下) 二

七三 (下) 四

七三 (下) 七

七四 (上) 一

七四 (上) 十三

shú pǒ jìng shì qié

七四 (下) 五

七四 (下) 十三

七五 (上) 五

七五 (上) 六

七五 (上) 十二 七五 (上) 十二

概 要

犯 梵言

娥 訛轉

豺 儕



急擲



勢力堅

冷 冷 然清了

腦 熱惱











棱 (三聲) 腦

梵 言 : 即 梵 文。 印 度 古 代 語 言 文 字。 訛:不正確的。

儕:輩,類。

 

:硬,堅。堅 :堅硬。



擲:拋投,丟扔。 (又音)擲

一三五

熱惱: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也。

冷然:形容寒冷、涼爽。

zhì

fàn é chái yìng  zhí lěng nǎo



生字注音

靈臺

新羅 國



只箇 無 念



怨 親憎 愛



瞥 起一念







個 (輕聲)



撇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五 (下) 八

七五 (下) 九

七六 (上) 三 七六 (上) 十

七六 (上) 十三

líng piē zēng ge luó

靈臺:心靈。

注 釋

一三六

瞥 : 快 速 的, 突 然 的。 一 念 : 思 念 對 境 一 次 也。 其 義 亦 多。 如 天 台, 以 陰 妄 剎 那 之 心 名 為 一 念。 又 或 以 本 覺 靈 知之自性,謂為一念。

怨 親 : 怨 者 害 我 者 也, 親 者 愛 我 者 也。憎:厭惡。憎愛:憎怨愛親也。

箇 : 同「 個 」。 無 念 : 無 妄 念 也, 即 正念之異名。

新 羅 : 國 名。 古 代 朝 鮮 的 三 個 王 國 之 一。相傳為赫居世所建,至西元四世紀 中葉,成為朝鮮半島東南的強國。定都 慶州,繼而與百濟、高句麗鼎足而立。 七世紀中葉滅百濟及高句麗,趕走唐朝



七六 (上) 十四

七六 (下) 一

七六 (下) 十二

概 要

箱 湘 法師

話 化 振海東

捨 盧舍 那







xiāng huà shě





軍 隊, 幾 乎 一 統 半 島。 後 於 九 世 紀 衰 落,而滅於王氏高麗(王建)。新羅國 王十分仰慕中國文化,除派遣子弟至長 安留學外,其文字、曆法、律令制度、 服飾等盡依唐式,唐化程度十分澈底, 故也稱為「君子國」。

湘 法 師 : 義 湘 法 師。 新 羅 人。 唐 總 章 二 年, 游 中 國, 至 長 安 終 南 山, 隨 智 儼, 學《 華 嚴 經 》。 時 吉 藏 亦 同 學。 交 游 研 鑽, 深 入 玄 微。 歸 國 闡 揚 華 嚴 一 乘 之 宗 風。 年 壽 並 缺。 著 有《 一 乘 法界圖》等。為海東華嚴之初祖。

化 : 教 化。 海 東 : 黃 海 以 東, 今 韓 國。

盧 舍 那 : 見「 毘 盧 舍 那 」, 佛 真 身 之 尊 稱 也。 解 此 者 諸 家 不 一。 準 天 台 以 毘 盧 舍 那 與 盧 舍 那 及 釋 迦, 如 其 次 第

一三七



泥 犁迦



泥犁



澆末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七 (上) 八

七七 (下) 一

七七 (下) 四

jiāo lí jiā

注 釋

一三八

配 於 法 報 應 三 身 。 毘 盧 舍 那 , 譯 曰徧 一 切 處。 盧 舍 那, 翻 曰 淨 滿。 華 嚴 則 以 此 二 者 為 梵 名 之 具 略, 而 為 報 身 佛 之 稱 號, 譯 曰 光 明 徧 照, 或 單 譯 徧 照。 因 舊 經( 晉 譯 ) 說 盧 舍 那, 新 經 (唐譯)說毘盧遮那故也。

澆 : 輕 浮, 淺 薄。 澆 末 : 又 作 澆 季。 澆 者 薄, 季 者 末, 謂 末 世 之 行 德 浮 薄 也。

泥 犁 : 梵 語, 地 獄 也。 其 義 為 無 有, 謂 喜 樂 之 類 一 切 皆 無。 為 十 界 中 最 劣 境界,亦作泥黎,或作泥梨迦。

泥 犁 迦 : 梵 文, 此 云 無 可 樂, 即 地 獄。





七七 (下) 四

七七 (下) 六

七七 (下) 六

概 要





師 虱 新話

驗 豔 歌小詞

慧 誨淫









mén shī yàn huì



《 捫 虱 新 話 》 : 南 宋 陳 善 著。 陳 善, 字 敬 甫( 一 字 子 兼 ), 號 秋 塘, 羅 源 人。《 捫 虱 新 話 》 一 書,《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提 要 》 存 目 著 錄 於「 子 部 雜 家 類 」, 稱 其 書「 考 論 經 史 詩 文, 兼 及 雜 事, 別 類 分 門, 頗 為 冗 瑣, 詩 論 尤 多 舛 駁, 大 旨 以 佛 氏 為 正 道, 以 王 安 石為宗主。」此書是一部「論詩及事」 性 質 的 詩 話 著 作。 內 容 涉 及 政 治、 文 學, 品 評 時 政、 詩 文, 闡 述 儒 經 佛 道,介紹花卉等知識。

豔 歌 : 情 歌。 小 詞 : 宋 詞 的 分 類 之 一, 即 後 世 所 稱 的 令、 引、 近。 詞 是 文 體 名。 興 於 唐, 盛 於 宋, 由 古 之 樂 府演變而來,其後又遞變而為曲。

誨淫:引誘人做淫穢的事。

一三九



生字注音

魔蠱











魃鬼



泥 犁耶



泥犁 之 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七 (下) 七 七七 (下) 九

七八 (上) 十二

七八 (上) 十三

七八 (上) 十三

lí yē bá chī mèi gǔ

注 釋

魃 鬼 : 此 鬼 宿 因 多 婬, 為 色 動 亂 身 心, 如 風 鼓 物, 故 受 此 報, 還 託 於 風,而成魃鬼。

泥 犁 耶 : 梵 文, 此 云 無 可 樂, 即 地 獄。







一四〇

魑 魅 : 魅 鬼, 此 鬼 宿 因 多 詐, 唯 憑 詐 偽, 惑 亂 於 人, 故 受 此 報, 託 附 畜 類, 以 成 其 質, 即 狐 狸 等 精, 能 魅 惑 於人。



泥犁之獄:地獄。

魔 蠱 : 蠱 毒 鬼, 此 鬼 宿 因 多 怨, 結 怨 在 心, 懷 惡 不 捨, 故 受 此 報, 假 託 毒 類, 以 成 其 質, 即 蛇、 虺 等 毒 蟲, 能 蠱於人。

七八 (上) 十四

七八 (下) 三

七九 (上) 四

七九 (上) 七

七九 (下) 十

概 要

役 疫

利 癘

餃 矯亂

機 畸形

罔 魍

兩 魎

意 佚名







疫 癘 : 癘 鬼, 此 鬼 宿 因 多 瞋, 心 常 忿 恚, 故 受 此 報, 遇 人 流 年 不 利 或 體 弱 命 衰 者, 即 入 其 身, 興 諸 苦 惱, 如 患 癘 疫、 傳 屍( 肺 病 )、 骨 蒸( 虛 勞 內 熱之症)等。

矯 亂 :《 楞 嚴 經 》 所 言 五 陰 魔 中「 行 陰」之五。

佚:散失。

一四一

魍魎:山川中的木石精靈。

畸:不正常的。 罔







yì lì jiǎo wǎng

jī liǎng yì





生字注音



劣夫



謗心







僧坊



往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〇 (上) 五

八〇 (上) 五

八〇 (上) 十

八一 (下) 三

跨驢

yì fāng fěi bàng liè lǘ

注 釋 詣:到,前往。

一四二

僧 坊 : 又 作 僧 房。 僧 尼 所 住 之 坊 舍。 僧 坊 之 名, 雖 通 於 一 般。 然 名 戒 律 專 門 之 道 場 為 僧 坊, 其 制 度 與 他 之 寺 院 異。

誹謗:譭謗,污衊,中傷。

劣:壞,不好。跨:乘,騎。

八一 (下) 三

八二 (下) 四

概 要

侖 轉輪 王

茄 薄伽 梵





lún qié

轉 輪 王 : 梵 曰 斫 迦 羅 代 棘 底 曷 羅 闍, 又 作 遮 迦 越 羅, 轉 輪 聖 王, 轉 輪 聖 帝, 轉 輪 王, 輪 王。 此 王 身 具 三 十 二 相, 即 位 時, 由 天 感 得 輪 寶, 轉 其 輪 寶, 而 降 伏 四 方, 故 曰 轉 輪 王。 又 飛 行 空 中, 故 曰 飛 行 皇 帝。 在 增 劫, 人 壽 至 二 萬 歲 以 上, 則 出 世, 在 滅 劫, 人 壽 自 無 量 歲 至 八 萬 歲 時 乃 出 世。 其 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 三 二 一 之 大 洲, 即 金 輪 王 為 四 洲, 銀 輪 王 為 東 西 南 之 三 洲, 銅 輪 王 為 東 南 之 二 洲, 鐵 輪 王 為 南 閻 浮 提 之 一 洲也。

薄 伽 梵 : 又 作 婆 伽 婆, 譯 為 有 德、 眾 祐、 世 尊, 即 具 足 眾 德, 為 世 人 所 尊 重恭敬。為佛陀十號之一。

一四三







生字注音

泗州



臨淄



阿鞞 跋 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二 (下) 九

八三 (下) 一

八三 (下) 十

八三 (下) 十一

cū pí zī sì

注 釋 麤:同「粗」。

一四四

阿 鞞 跋 致 : 又 作 阿 毘 跋 致, 或 作 阿 惟 越 致, 譯 曰 不 退 轉。 不 退 轉 成 佛 進 路 之 義。 是 菩 薩 階 位 之 名。 經 一 大 阿 僧 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 臨淄:今山東臨淄縣。

泗州:存在於北周至清朝間的歷史地 名, 轄 地 大 約 在 今 日 泗 縣, 泗 洪, 天 長, 盱 眙, 明 光 一 帶, 最 後 州 府 在 現 在 的 泗 縣 城, 泗 州 古 城 遺 址 在 現 在 的 江 蘇 省 盱 眙 縣 境 內。 民 國 元 年 泗 州 更 名泗縣,直屬安徽省。



八四 (上) 一

八四 (上) 五

八四 (上) 九

八四 (上) 十二

概 要





道綽



迂僻



宜 怡 然長逝









yū chuò mǐn yí

迂僻:不合時宜也。

道 綽 : 唐 代 淨 土 宗 僧。 唐 并 州 玄 中 寺 道 綽, 并 州 汶 水 人。 稱 為 西 河。 十 四 出 家, 講 敷《 涅 槃 經 》, 後 詣 石 壁 玄 中 寺, 讀 曇 鸞 碑, 大 有 所 感。 自 此 捨 《 涅 槃 》 之 講 說, 專 事 念 佛。 講《 觀 經 》 二 百 餘徧 , 示 誨 道 俗。 撰《 安 樂 集 》 兩 卷。 貞 觀 十 九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寂,年壽不記。

憫:哀憐。

怡 : 和 悅 的。 怡 然 : 欣 悅 自 得 的 樣 子。

一四五







生字注音

運 懷惲

孩 遺骸

鹿 麓

鹿



麓:山腳。

一四六

骸:骨。遺骸:死者的骸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懷 惲 : 唐 代 淨 土 宗 僧。 高 宗 時 求 天 下 賢 能, 於 總 章 元 年 夢 見 師, 乃 降 詔 召 請, 師 固 辭, 請 出 家。 於 西 明 寺 剃 髮, 未 久, 入 實 際 寺 善 導 之 門, 就 學 十 餘 年, 遂 承 真 乘 付 囑, 與 懷 感 俱 為 善 導 之 高 足。 善 導 入 寂, 師 收 其 遺 運 骨, 築 墓 於 神 禾 原, 並 於 其 旁 造 一 伽 藍, 後 稱 香 積 寺。 則 天 武 后 永 昌 元 年, 師 奉 敕 為 實 際 寺 主, 廣 勸 有 緣, 建 淨 土 堂。 復 繼 懷 感 之 志, 完 成《 釋 淨 土 群 疑 論 》。 大 足 元 年 十 月 入 寂, 世 壽 六 十 二。 神 龍 元 年 敕 諡「 隆 闡 大 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四 (上) 十三

八四 (上) 十三 八四 (上) 十四

yùn

hái lù







八四 (下) 四

八四 (下) 九

八四 (下) 十

八五 (下) 四

八五 (下) 六

概 要

記 遠忌

湖 胡跪

節 力竭

冥加

明 叵 頗 感 靈瑞











遠忌:指五十回忌以上之較遠之忌 日, 或 指 五 十 年 忌 以 後, 每 五 十 年 舉 行 一 次 者。 通 常 行 於 一 宗 之 開 宗 祖 師、中興祖師,及寺院之開山者。

胡 跪 : 胡 人 跪 坐 之 法 也。 此 中 有 左 跪, 互 跪, 長 跪 三 種。 左 跪 者, 右 膝 著 地, 其 足 指 竪 地, 右 股 置 空, 竪 左 膝, 左 足 踏 地。 是 戰 戰 而 表 敬 意 之 意。 經 中 所 謂 右 膝 著 地 也。 此 為 正 儀。 力竭:力氣衰竭。

冥加:人不知而由神佛加被之利益 也。 自 他 皆 不 知, 謂 之 冥。 佛 菩 薩 之 感應,多為冥加。希有顯加。



頗 : 甚、 很、 非 常。 靈 瑞 : 諸 佛 菩 薩 所顯示的祥瑞。(又音)頗

一四七



jì hú jié míng pǒ









生字注音







滯住



懸知



劣機



屢 預聖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五 (下) 七

八五 (下) 十三

八六 (上) 四

八六 (上) 九

八七 (上) 三



lǚ liè xuán zhì hào hàn

注 釋

一四八

屢 : 每 每, 經 常, 數 次。 預 : 參 與。 通「與」。

劣 : 壞, 不 好。 機 : 常 曰 根 機, 機 緣 等。

懸知:預知。

滯:停留,靜止。

浩 瀚 : 廣 大 繁 多。 水 勢 盛 大 廣 闊 的 樣 子。



八七 (上) 四

八七 (上) 七

八七 (上) 七

概 要

運 餘蘊

怠 殆似

照 僧肇







yùn dài zhào

餘 蘊 : 餘 者 殘 餘, 蘊 者 五 蘊, 謂 已 脫 分 段 五 蘊, 而 餘 未 變 易 五 蘊 之 菩 薩 身,又言最後身之二乘及菩薩。

殆:幾乎,將近,差不多。

僧 肇 :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 初 以 老 莊 為 心 要, 嘗 讀《 老 子 》 嘆 曰 : 美 則 美 矣, 未 盡 善 也。 後 讀 舊 譯 之《 維 摩 經 》, 歡 喜 頂 受, 始 知 所 歸, 自 此 出 家。 聞 羅 什 至 姑 臧, 自 遠 從 之。 乃 什 至 長 安, 姚 興 命 僧 肇、 僧 睿 等 入 逍 遙 園, 評 定 經 論。 著《 般 若 無 知 論 》 《 涅 槃 無 名 論 》 等 以 盡 玄 微, 見 者 莫 不 稱 嘆。 晉 義 熙 十 年 沒 於 長 安, 壽 三 十一。見《高僧傳》六。

一四九









達 摩笈 多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七 (下) 一



注 釋

一五〇

達 摩 笈 多 : 又 作 達 摩 崛 多、 笈 多、 法 密、 法 藏。 隋 代 譯 經 僧。 南 印 度 羅 囉 國 人。 剎 帝 利 種 姓。 二 十 三 歲 於 中 印 度 究 牟 地 僧 伽 藍 出 家, 二 十 五 歲 受 具 足 戒。 後 與 同 伴 六 人 東 行, 歷 遊 沙 勒、 龜 玆、 烏 耆、 高 昌、 伊 吾、 瓜 州 等 地, 於 開 皇 十 年 抵 達 長 安, 同 伴 或 歿 或 留 中 途, 入 京 時 僅 師 一 人, 奉 敕 住 於 大 興 善 寺。 大 業 二 年, 與 闍 那 崛 多 於 洛 陽 創 設 翻 經 院( 官 立 譯 經 機 構 ), 譯 有《 大 集 念 佛 三 昧 經 》《 攝 大 乘 論 釋 》 等 九 部 四 十 六 卷。 師 生 性 柔 和, 威 容 祥 正, 端 居 寡 欲, 居 止 三 十 年, 學 者 風 從。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入 寂於洛汭,世壽不詳。





八七 (下) 七

八八 (上) 一

八八 (下) 六

八九 (上) 二

九〇 (上) 五

概 要

格 搿

敦 燉

皇 煌

歧 阿 僧祇 劫

歧 三祇

福 千輻 輪 相













gé dūn huáng qí qí fú

搿:兩手合抱。

燉 煌 : 同「 敦 煌 」。 地 名。 為 甘 肅 省 四 大 綠 洲 之 一。 我 國 古 代 的 絲 綢 經 此 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三 祇 : 三 阿 僧 祇 劫 之 略。 菩 薩 修 行 之 年時。

輻 : 車 輪 中 連 接 車 轂 和 輪 圈 的 直 木。 千 輻 輪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言 佛 之 足 下 有 千 輻 輪 之 印 紋 也。 是 標 駕 御 一 切之法王相者。

一五一



比叡 山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〇 (下) 六

一五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比叡山:日本七高山之一。為日本天台 宗山門派大本山。北啣比良山,南接滋 賀山,屬近江國滋賀郡,跨山城、近江 二國。又作日枝山、日吉山、稗叡山。 略稱北嶺、叡山。摹仿我國浙江天台山 及山北四明山,別稱天台山,最高峰別 稱四明嶽。延曆七年最澄大師始創一乘 止觀院,奉藥師如來為本尊。嵯峨天皇 瑞 時, 賜 號「 延 曆 寺 」。 最 澄 之 後, 義 真、圓仁、圓珍等諸師輩出,大闡天台 宗風。至圓仁之法系良源任第十八世座 主時,宗風益盛,與圓珍門派之餘慶對 立, 餘 慶 等 退 於 三 井 園 城 寺, 而 有 山 門、寺門之徹底分裂。良源門下源信、 覺運二師,亦各樹一方之法幢。蓋自平 安朝以後,比叡山即與高野山並為日本 佛教之兩大叢林。 ruì







九一 (上) 九

沉 沈

科 疴



迦旃 延











摩 訶衍 藏

二、本經體性 九二 (上) 四

九二 (下) 十二

九三 (上) 六

概 要

沉 科









chén kē yǎn léng qié zhān

沈疴 :重病;久治不愈的病。

摩 訶 衍 藏 : 摩 訶 衍, 華 言 大 乘。 摩 訶 衍 藏, 即 佛 所 說 法 華、 涅 槃、 華 嚴 等 諸大乘經。

楞伽:《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 羅 寶 經》。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收 於 《大正藏》第十六冊。楞伽,山名;阿 跋多羅,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 之寶經,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迦 旃 延 :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 訶 迦 旃 延 子。 婆 羅 門 姓 十 姓 之 一。 以姓為名。

一五三



生字注音

《 唯 識樞 要 》



撥無



湛 然常寂



浩浩 宇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三 (下) 七

九三 (下) 十二

九四 (上) 二

九六 (上) 三

hào zhàn bō shū

注 釋 浩浩:廣大的樣子。

一五四

湛然:清明瑩澈的樣子;安靜的樣 子。 常 寂 : 真 體 離 無 滅 之 相 謂 之 常, 絕 煩 惱 之 相 謂 之 寂,《 唯 識 述 記 》 一 本 曰 :「 不 生 不 滅 絕 名 相 於 常 寂 之 津。」

撥 無 : 撥 者, 絕 也, 除 也, 除 遣 為 無 其事,謂之撥無。

《唯識樞要》:凡四卷,唐代窺基撰, 全 稱《 成 唯 識 論 掌 中 樞 要 》。 係 唯 識 三 種 注 疏 之 一, 與 成 唯 識 論 演 祕、 成 唯 識 論 了 義 燈 並 稱 為 唯 識 三 疏, 或 唯 識三個疏。

九六 (下) 二

九六 (下) 四

九七 (下) 二

九七 (下) 九

概 要

衡 恒沙

枯 《 寶窟 》

演 摩 訶衍

敏 愍念









héng kū yǎn mǐn

恒 沙 : 恒 河 沙 之 略。 指 恒 河 沙 之 數, 譬物之多也。

《 寶 窟 》 :《 勝 鬘 寶 窟 》, 又 作《 勝 鬘 經 寶 窟 》。 隋 代 吉 藏 撰, 約 成 書 於 開 皇 十 八 年 前 後。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三 十 七 冊。 係《 勝 鬘 經 》 注 疏 中 最 詳 盡 之 作。 首 先 明 示 五 玄 義, 即 解 釋 經 題、 敘 述 緣 起、 辨 別 宗 旨、 闡 明 教 之 不 同、 論 釋 經 之 分 齊 等。 其 次 以 歎 如 來 真 實 義 功 德、 受 十 大 受、 無 邊 聖 諦、 自 性 清 淨、 勝 鬘 師 子 吼 等 十 五 章,闡論《勝鬘經》之要旨。

摩 訶 衍 : 具 曰 摩 訶 衍 那, 譯 曰 大 乘。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法 為 小 乘, 菩 薩 之 教法為大乘。 愍:憐恤,哀憐。

一五五





生字注音





毘尼



荊州



謚號



南嶽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八 (上) 十

九八 (上) 十三

九八 (下) 四

九八 (下) 七

九八 (下) 八 九八 (下) 八

chuàn yuè shì jīng pí yú

注 釋 釧:臂鐲的古稱。

一五六

南 嶽 : 唐 懷 讓 禪 師, 住 衡 岳 般 若 寺, 故 稱 南 岳。 六 祖 慧 能 下 出 二 大 系 : 一 云南岳,一云青原。

謚 :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所給予的稱號。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毘尼:即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逾:越過,超過。

九八 (下) 九

九八 (下) 十

九八 (下) 十

九八 (下) 十一

九九 (上) 一

概 要



撥 惹 若 多羅

趁 讖

拘 馬駒

恆 衡岳

赤 敕

是 諡















bō rě chèn

般若多羅:禪家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 之 第 二 十 七 祖 也。 東 天 竺 人。 已 得 道, 至 南 天 竺 香 至 國, 度 王 之 第 三 子 菩提多羅(後改為菩提達磨)而付法。

讖:預測災異吉凶的言論或徵兆。

衡岳:南岳衡山。

馬駒:正當盛年且雄壯的馬。

敕 諡 : 指 於 人 逝 世 後, 朝 廷 依 其 生 前 德 行 而 追 贈 稱 號。 追 贈 之 號 又 稱 敕 諡 號。

一五七

héng

jū chì shì





四 嗣

檗 黃檗

煖時



蠢 動含靈



生字注音

暖 (三聲)

淳 (三聲)

薄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三





九九 (上) 二

一〇〇 (上)

一〇〇 (上)

(上)

一〇〇

sì chǔn

bò nuǎn

注 釋 嗣:繼續,承繼。

一五八

黃 檗 : 唐 斷 際 禪 師 希 運, 幼 於 福 州 黃 檗 山 出 家, 後 參 江 西 百 丈 山 海 禪 師 而 得 道。 後 居 洪 州 大 安 寺, 海 眾 奔 輳。 相 國 裴 休 鎮 宛 陵, 建 大 禪 苑, 請 師 說 法, 師 酷 愛 舊 山, 因 以 黃 檗 名 之。 後 稱師云黃檗。見《傳燈錄》九。

蠢 動 : 蟲 類。 含 靈 : 含 靈 魂 者, 同 於 含識,含生,有情等。

煖:同「暖」。溫和,溫暖。

一〇 一 (上)

一〇 一 (上)

一〇 一 (上)

(上)

一〇 一

(下)

一〇 一



六 十 十三



概 要

松 嵩山

志 請 道 甚摯

密 覓心

姜 將 心來

新 採薪

飯 販賣



志 密 江 新 飯

sōng zhì mì jiāng xīn fàn

嵩 山 : 山 名。 中 國 五 嶽 中 的 中 嶽。 位 於 河 南 省 鄭 州 市 轄 登 封 市 北, 為 秦 嶺 餘 脈。 長 約 六 十 公 里, 由 太 室、 少 室 等 山 組 成。 名 勝 包 括 中 岳 廟、 觀 星 臺、嵩陽書院、少林寺等。 摯:誠懇。 覓:尋求,尋找。 將:拿,持。

薪:柴草,柴火。販:賣。

一五九



行 五



七 九 九

十二

生字注音









舂米



碓房



嶺南



蘄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〇 一

一〇 一 (下)

一〇 一 (下)

(下)

一〇 一 一〇 一 (下)

一〇 一 (下)

yè qí lǐng duì chōng fú shì

注 釋 謁:進見,拜見。

一六〇

蘄 州 : 中 國 南 北 朝 時 設 置 的 州。 唐 朝 時 的 轄 境 約 今 湖 北 省 長 江 以 北、 巴 河 以東地區。

嶺 南 : 廣 東。 因 其 在 五 嶺 以 南, 故 通 稱為「嶺南」。 碓房:舂米的作坊。

舂米:擣米去糠,使成潔淨的白米。

拂拭:除去塵埃。

一〇 一 (下)

(上)

一〇 二

一〇 二 (上)

一〇 二 (上)

一〇 二 (上)

一〇 二 (上)

十三









十一

概 要

妾 竊



三更







潛 入碓 房

娥 俄 然示寂

建 大鑑 禪 師





晒 (一聲)







qiè duì shāi gēng é jiàn

竊:偷偷的。

潛:祕密的、暗中的。

篩:用篩子過濾。

三 更 : 夜 晚 十 二 時 左 右。 或 以 為 即 指 子時(夜間十一時至隔日凌晨一時)。

俄 然 : 片 刻, 一 下 子。 示 寂 : 寂 者 圓 寂, 又 寂 滅 也, 是 涅 槃 之 譯 語。 示 寂 者 為 示 現 涅 槃 之 義, 言 佛 菩 薩 及 高 德 之死也。

大 鑑 : 六 祖 曹 溪 慧 能, 憲 宗 元 和 十 年 賜謚云大鑑禪師。

一六一

行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賒 奢 摩他

皮 毗 婆舍那

慧 若 淨 若穢

藪 婆藪







擻 (三聲)



一六二

婆 藪 槃 豆 : 又 曰 婆 藪 盤 豆、 筏 蘇 盤 豆、 伐 蘇 畔 度、 筏 蘇 畔 徒、 婆 藪 槃 陀, 世 親( 舊 曰 天 親 ) 菩 薩 也。 世 親 : 梵 名 婆 藪 槃 豆, 譯 為 天 親。 新 譯 伐 蘇 畔 度, 譯 為 世 親。 佛 滅 後 九 百 年 於 印 度 阿 踰 陀 國 出 世, 造《 俱 舍 論 》 《唯識》等大小論千部。

淨 : 淨 土, 聖 者 所 住 之 國 土 也。 無 五 濁 之 垢 染, 故 云 淨 土。 穢 : 穢 土, 猶 言 濁 世 也。 對 於 淨 土 而 言, 凡 夫 所 居 之娑婆世界謂之穢土。

毗 婆 舍 那 : 又 作 毘 婆 舍 那、 毘 鉢 舍 那。 譯 曰 觀, 見, 種 種 觀 察 等。 觀 見 事理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奢 摩 他 : 又 作 舍 摩 他、 奢 摩 陀、 舍 摩 陀。 禪 定 七 名 之 一。 譯 曰 止、 寂 靜、 賒 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三 (下)

一〇 三 (下)

一〇 五 (上)

一〇 五 (下)

槃豆

shē

pí huì sǒu pán







(下)

一〇 五 八

概 要

渠 蘧庵





蘧庵:大佑,明代天台宗僧。姑蘇吳縣 ( 江 蘇 ) 人。 字 啟 宗。 號 蘧 庵。 十 二 歲出家,通內外經典,從古庭善習《華 嚴 》, 復 從 九 皋 聲 學《 摩 訶 止 觀 》, 後 於 弘 教 寺 天 泉 澤 會 中 任 懺 首 之 職。 一日閱元代蒙潤之《天台四教儀集註》 而得省,乃漸通達天台綱格。未久,住 持 甫 里 白 蓮 寺, 尊 蒙 潤 為 遠 祖。 復 被 請為嘉定圓通寺之開山,為講寺之首。 後 歸 西 山, 築 室 號 真 如, 專 修 念 佛 三 昧。洪武二十六年,拜僧祿司右善世, 二十九年陞左善世,考試天下僧徒,因 功賜袈裟、衣衾、鞋履。永樂三年奉詔 入京纂修佛典,總括般若要義。五年入 寂,享年七十四。著有《淨土指歸集》 二 卷、《 阿 彌 陀 經 略 解 》《 金 剛 經 略 解》,得法弟子有慧澈、德完。

一六三

生字注音

瓊林

結跏 束 手



瑰麗



瓊 樹之林



窮 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一 十二 十三



qióng

頁 一〇 五 (下)

一〇 五 (下)

一〇 五 (下)

一〇 六 (上)

qióng guī jiā

注 釋

一六四

瓊林:瓊樹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國、 仙境的瑰麗景象。

瓊:一種美玉。瓊樹:玉樹。 瑰麗:奇麗美好。

結跏:結跏趺坐,佛陀之坐法也。結加 趺 於 左 右 髀 上 而 坐 也( 跏 字 添 足 者 所 謂蛇足也),趺者足背也,交結左右足 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謂之全跏坐,即結跏 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於左右之一髀, 名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 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 亦 上 左, 謂 之 降 魔 坐, 反 之 謂 之 吉 祥 坐。釋尊於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之身為吉 祥坐 , 而手作降魔印。

一〇 六 (上)

一〇 六 (下)

(上)

一〇 七



十二



概 要

兼 緘 唇結舌

詢 波旬

胡 囫

侖 圇





胡 侖

jiān xún hú lún

緘:閉。

波 旬 : 又 作 波 俾 掾、 波 椽、 波 鞞、 陂 旬、 波 俾、 播 裨。 經 典 中 又 常 作「 魔 波 旬 」。 意 譯 殺 者、 惡 物、 惡 中 惡、 惡 愛。 指 斷 除 人 之 生 命 與 善 根 之 惡 魔。 為 釋 迦 在 世 時 之 魔 王 名。 據《 太 子 瑞 應 本 起 經 》 卷 上 載, 波 旬 即 欲 界 第 六 天 之 主。《 大 智 度 論 》 卷 五 十 六 謂, 魔 名 為「 自 在 天 王 」。 此 魔 王 常 隨 逐 佛 及 諸 弟 子, 企 圖 擾 亂 之 ; 而 違 逆 佛 與 嬈 亂 僧 之 罪, 乃 諸 罪 中 之 最 大 者,故此魔又名「極惡」。

囫圇:完整;整個兒。

一六五





生字注音

遂州



貢舉



圭峰



是歟





供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四



三、一經宗趣 頁 一〇 七 (上)

一〇 七 (下)

一〇 七 (下)

一〇 七 (下)

yú guī gòng suì

注 釋

一六六

歟: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啊」、 「吧」。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 宗 密 禪 師, 住 於 此, 故 喚 師 為 圭 峰。

貢 舉 : 舊 時 拔 舉 人 才 的 方 法。 古 時 諸 侯 歲 貢 士 於 天 子, 且 民 間 又 有 鄉 舉 里 選 之 制, 二 者 皆 是 取 士 之 法, 後 合 「貢」「舉」之名,稱為「貢舉」。

遂州:中國南北朝時北周閔帝元年設 置 的 州, 治 所 在 方 義 縣( 今 四 川 省 遂 寧 市 )。 隋 朝 改 遂 寧 郡, 唐 朝 復 改 遂 州。 轄 境 相 當 今 四 川 省 遂 寧、 蓬 溪, 重慶市潼南等市縣。







一〇 七 (下)

(下)

一〇 七

一〇 七 (下)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上)

一〇 八



十二

十三







概 要

替 披剃

夜 謁

器 皆契 印 可



答書



敘 門人之禮

皮 毘 盧性海













tì yè qì xù shū pí

披 剃 : 初 出 家 為 僧 尼。 謂 之 披 剃。 言 共剃髮披僧衣也。 謁:進見,拜見。

契 : 投 合, 切 合。 印 可 : 證 明 弟 子 之 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

敘:陳述,說明。門人:弟子。

答:應對、回覆問題。書:信件。

毘 盧 : 毘 盧 舍 那 之 略。 法 身 佛 之 通 稱。 即 密 教 之 大 日 如 來 也。 性 海 : 真 如 之 理 性, 深 廣 如 海, 故 云 性 海。 如 來法身之境也。

一六七











五 十二

生字注音

魚 歟





追謚



荼毘



詔 賜紫衣



舍汝 其 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下)

一〇 八

rǔ yú zhào tú shì xì

注 釋

一六八

汝 : 你。 舍 汝 其 誰 : 除 了 你 以 外, 還 有 誰? 歟 : 表 示 感 嘆 的 語 氣。 相 當 於 「啊」「吧」。

詔 : 古 時 皇 帝 所 頒 發 的 命 令。 紫 衣 : 紫 色 之 袈 裟 或 上 衣 也。 是 非 佛 制 之 色,乃賜僧之紫衣,始於唐之法朗等。

荼 毘 :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 僧 死而焚其尸也。 追謚:追加諡號。 係:是。





一〇 九 (上)

十四

概 要

壇 曇

巒 鸞





tán luán

曇鸞: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門高 僧。 日 本 尊 之 為 淨 土 五 祖 之 初 祖, 又 尊 為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三 祖。 雁 門( 山 西 代縣)人,一說并州汶水(山西太原) 人, 姓 氏 不 詳。 家 近 於 五 臺 山, 常 聞 神 跡 靈 異 之 事, 十 餘 歲 即 登 山 出 家。 苦 節 力 學, 精 通 諸 經。 嘗 讀《 大 集 經 》, 為 之 注 解, 書 未 成 即 染 疾, 遍 求 不 治, 其 後, 一 日 忽 見 天 門 洞 開, 其 疾 頓 癒, 乃 發 心 求 長 生 不 死 之 法。 聞 人 傳 言 仙 方 之 學 可 長 壽 不 老, 乃 往 江 南, 於 句 容 山 訪 陶 弘 景, 從 之 受 仙 經 十 卷。 歸 途 過 洛 陽, 謁 菩 提 流 支, 受 得《 觀 無 量 壽 經 》, 乃 盡 棄 仙 學 而 專 修 淨 土。 東 魏 孝 靜 帝 尊 之 為「 神 鸞 」, 敕 住 并 州 大 巖 寺。 後 住 汾 州 玄 中 寺, 時 往 介 山 之 陰 聚 眾 講 經, 弘 闡 念佛法門。師兼通內外典籍,四眾欽

一六九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九 (下)

luán

注 釋

一七〇

服, 稱 其 聚 眾 弘 法 之 所 為「 鸞 公 巖」。 師為後來唐代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奠下 重 要 之 基 礎, 此 外 師 亦 為 當 代 著 名 之 四 論( 中 論、 百 論、 十 二 門 論、 大 智 度 論 ) 學 者, 後 世 且 尊 之 為 四 論 宗 之 祖。 著 有《 往 生 論 註 》 二 卷, 其 書 乃 世 親《 淨 土 論 》 之 註 釋 書。 師 結 合 印 度佛教二大思潮之祖龍樹與世親之思 想, 而 將 空 宗 思 想 注 入 淨 土 教 教 理 之 中, 頗 受 後 世 重 視。 另 著 有《 讚 阿 彌 陀 佛 偈 》《 禮 淨 土 十 二 偈 》《 略 論 安 樂淨土義》等。

巒:曇鸞法師,也作「曇巒」。

一〇 九 (下)

一〇 九 (下)

一〇 九 (下)

一〇 九 (下)

(上)

一一〇











概 要

驗 雁門

離 罹疾

運 佛 教 之蘊

拓 唾地

位 有魏 (疑作後魏)











yàn lí yùn tuò wèi

雁 門 : 雁 門 郡, 中 國 古 代 的 郡, 位 於 山 西 省 代 縣。 戰 國 趙 武 靈 王 在 此 設 郡;三國魏移治廣武縣(今代縣西); 隋朝大業初改代州為雁門郡;唐朝復 改為代州。

罹:遭遇,遭受。疾:病。

蘊:事理精奧之處。

唾:吐口水。有輕視、鄙棄的意思。

魏 : 後 魏, 朝 代 名。 北 朝 諸 朝 之 一。 晉 時 拓 跋 氏 自 立 為 代 王, 淝 水 戰 後 不 久,改國號魏,史稱為「後魏」或「北 魏」。後分裂為東、西魏。

一七一

行 一



十一



生字注音

輟 道綽

婆藪 槃 豆



歎 歸淨土



婆藪 盤 頭



擻 (三聲)





擻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一 (下)

一一二 (上)

一一二 (上)

一一二 (下)

sǒu chuò tàn sǒu

注 釋

一七二

婆 藪 盤 頭 : 又 曰 婆 藪 槃 豆, 世 親( 舊 曰天親)菩薩也。

道 綽 :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四 祖。 唐 并 州 玄 中 寺 道 綽, 并 州 汶 水 人。 稱 為 西 河。 十 四 出 家, 講 敷《 涅 槃 經 》, 後 詣 石 壁 玄 中 寺, 讀 曇 鸞 碑, 大 有 所 感。 自 此 捨《 涅 槃 》 之 講 說, 專 事 念 佛。 講 《觀經》二百餘徧 ,示誨道俗。撰《安 樂 集 》 兩 卷。 貞 觀 十 九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寂,年壽不記。 歎:讚美,讚歎。

婆藪槃豆:世親(舊曰天親)菩薩也。



一一二 (下)



概 要

皮 毗 紐天





毗 紐 天 : 那 羅 延, 乃 具 有 大 力 之 印 度 古 神。 據《 慧 琳 音 義 》 卷 六 載, 那 羅 延 係 欲 界 中 之 天 名, 又 稱 毘 紐 天, 欲 求 多 力 者, 如 精 誠 祈 禱、 供 養 此 天, 則多獲神力;又同書卷四十一示其形 像, 謂 此 天 多 力, 身 為 綠 金 色, 有 八 臂, 乘 金 翅 鳥, 手 持 鬥 輪 及 種 種 器 杖,常與阿修羅王戰爭。《大日經疏》 卷 十 亦 以 此 天 為 毘 紐 天 之 別 名, 謂 其 為 佛 之 化 身, 乘 迦 婁 羅 鳥, 行 於 空 中。 然 印 度 古 代 之 吠 陀 論 師 則 以 其 為 梵 天 之 母, 謂 一 切 人 皆 從 梵 天 所 生。 又 外 道 說 那 羅 延 天 即 大 梵 王, 一 切 人 皆由梵王所生,故稱人生本。

一七三

生字注音

竹 北 天竺

樓 十三 富 婁 沙 富 羅 國

十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一二

一一二 (下)

zhú lóu

注 釋

一七四

北 天 竺 : 古 印 度 五 天 竺 之 一, 相 當 於 印 度 西 北 方 之 諸 國 ; 在 玄 奘《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卷 三 中 即 舉 有 二 十 國。 北天竺係繼中印度之後為佛教盛行之 地, 靈 蹟 甚 多。 約 為 今 之 旁 遮 普、 喀 什 米 爾、 西 北 境 州 等 地。 部 分 古 犍 馱 羅 即 在 西 北 境 州 內, 後 人 可 自 出 土 之 石刻推知當地古代佛教之概況。

富 婁 沙 富 羅 國 : 丈 夫 國, 在 北 印 度, 天 親 菩 薩 生 國 之 名。《 婆 藪 槃 豆 傳 》 曰 :「 婆 藪 槃 豆 法 師 者, 北 天 竺 富 婁 沙 富 羅 國 人 也。 富 婁 沙 譯 為 丈 夫, 富 羅 譯 為 土。( 中 略 ) 毘 搜 紐 天, 既 居 此地顯丈夫能,因此立名稱丈夫國。」

(上)

一一三

一一三 (上)





概 要

茄 阿 僧伽

拔 比 鄰 持跋 婆





qié bá

阿 僧 伽 : 一 作 阿 僧 佉。 無 著 菩 薩 之 梵 名。 為 法 相 宗 之 祖。《 婆 藪 槃 豆 傳 》 曰 :「 既 得 大 乘 空 觀, 因 此 為 名, 名 阿 僧 伽, 阿 僧 伽 譯 為 無 著。」《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阿 僧 伽 : 阿 此 云 無, 僧 伽 此 云 著, 短 聲 呼 之。 若 長 聲 呼 之, 即 云 眾。 舊 云 僧 佉, 訛 也。」 《 三 藏 法 師 傳 》 三 曰 :「 城 西 南 五 六 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 菩 薩 夜 昇覩 史 多 天 , 於 慈 氏 菩 薩 所 , 受《 瑜 伽 論 》《 莊 嚴 論 》《 大 乘 論 》 《 中 邊 分 別 論 》, 晝 則 下 天, 為 眾 說 法。 阿 僧 伽 亦 名 無 著, 即 健 陀 羅 國 人 也。 佛 滅 度 後, 一 千 年 中, 出 現 於 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

比鄰持跋婆:無著、天親菩薩之弟。

一七五















十一

生字注音

闍 夜多



示誨



闍國



阿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三 (上)

一一三 (上)

一一三 (上)

注 釋

一七六

阿 踰 闍 : 一 作 阿 輸 闍。 國 名。 譯 曰 不 生, 不 可 戰。 超 日 王 為 印 度 阿 踰 闍 國 之 王, 笈 多 王 朝 之 始 祖 也。 與 無 著、 世親菩薩同時代。



示:教導。誨:教導,勸導。(又音) 誨

闍夜多:北天竺人。《付法藏因緣傳》 卷 六 載, 為 付 法 相 承 第 十 九 祖, 禪 宗 則 謂 西 天 第 二 十 祖。 父 母 素 信 三 寶, 然 坎 坷 多 疾, 師 遂 生 不 平 之 疑。 後 於 中 天 竺 遇 鳩 摩 羅 多 尊 者, 乃 向 之 請 益, 尊 者 釋 以 因 果 罪 福 之 說, 師 頓 釋 所 疑, 承 言 領 旨, 萌 發 宿 慧, 遂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並 嗣 其 法。 師 學 識 淵 博, 化導無量。後至羅閱城(王舍城)敷

huǐ

yú shé huì shé

一一三 (上)

一一三 (下)

一一三 (下)

十二





概 要

囑 付屬

舌 割 那 捨闍

耳 若爾







zhǔ shé ěr

揚 頓 教, 當 時 之 學 眾 唯 尚 辯 論, 為 首 者 名 為 婆 修 盤 頭( 世 親 ), 常 日 僅 一 食, 晝 夜 不 臥, 六 時 禮 佛, 清 淨 無 欲, 為 眾 所 歸, 師 遂 度 化 之。 臨 入 滅 時, 即 傳 法 予 婆 修 盤 頭。 其 付 法 偈 曰 (大五一 ‧ 二一三中):「言下合無 生, 同 於 法 界 性, 若 能 如 是 解, 通 達 事 理 竟。」 付 法 之 後, 奄 然 歸 寂, 世 壽不詳。 屬:託付。同「囑」。

割 那 捨 闍 : 丈 夫 國, 在 北 印 度, 天 親 菩薩生國之名。 若爾:如此,這樣。

一七七















訥堂



乾嘉



求蔭



菩 提 薩埵



生字注音

呢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一四

一一五 (上)

一一五 (下)

一一五 (下)

duǒ yìn qián nè

注 釋

一七八

菩 提 薩 埵 : 菩 薩 之 具 名。 又 曰 菩 提 索 埵,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舊 譯 為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新 譯 曰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謂 是 求 道 之 大 心 人, 故 曰 道 心 眾 生 ; 求 道 求 大 覺 之 人, 故 曰 道 眾 生, 大 覺 有 情。 又 薩 埵 者 勇 猛 之 義, 勇 猛 求 菩 提 故 名 菩 提 薩 埵。 又 譯 作 開 士, 始 士, 高 士, 大 士 等。 義 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求蔭:求陰涼。

乾 嘉 : 清 代 高 宗 乾 隆、 仁 宗 嘉 慶 時 期。

訥堂: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法師 之字。





一一五 (下)

(下)

一一五

(下)

一一五

一一五 (下)

一一五 (下)

十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概 要

安 三 聖菴

速 榮 池 老宿

薙髮

剃 米 靡 不通達

林 臨濟

安 素







ān sù tì mǐ lín

菴:同「庵」。

榮 池 : 三 聖 庵 之 僧 名。 老 宿 : 指 耆 老 或深積修行之僧。

薙 : 削 髮。 通「 剃 」。 薙 髮 : 剃 髮, 剃 鬚 髮 染 衣 者 為 佛 弟 子 出 家 之 相, 為 去 憍 慢 且 別 於 外 道 之 出 家 而 為 之。 謂 是為三世諸佛之儀式也。

靡 : 無, 不。 通 達 : 通 於 事 理 而 無 壅 也。

臨 濟 : 臨 濟 宗, 禪 宗 五 家 之 一。 自 曹 溪之六祖慧能,歷南嶽,馬祖,百丈, 黃 檗, 至 臨 濟 之 義 玄, 張 一 家, 稱 為 臨 濟 宗。 即 慧 能 六 世 之 孫 也。 又 臨 濟 六 世 孫 為 石 霜 之 圓 禪 師。 圓 禪 師 之 下 分楊岐黃龍之二派。

一七九

行 一



六 七



生字注音

金 剛 頂瑜 伽



慇重



伽陀



瓶瀉 雲 興



晤客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一六

一一六 (上)

一一六 (上)

(下)

一一六

一一八 (上)

wù xiè qié yīn yú

晤:見面。

注 釋

一八〇

瓶 瀉 : 瀉 瓶, 一 瓶 之 水 瀉 於 他 瓶 毫 無 餘 雜 遺 漏, 以 譬 師 資 相 承 無 遺 餘 也。 雲興:雲霧升騰聚集。

伽陀:阿伽陀之略,藥名。又作伽他。 譯曰句頌、孤起頌、不重頌。

慇重:深重。慇:通「殷」。

金 剛 頂 : 金 剛 界 諸 經 諸 會 之 通 名。 金 剛 界 之 法, 有 十 萬 偈 十 八 會, 總 名 金 剛 頂。 金 剛 有 堅 固 利 用 二 義, 以 喻 實 相 不 思 議 之 理 體 堅 固 常 住, 如 來 之 智 用 銳 利, 摧 破 惑 障, 頂 者 最 上 尊 勝 之 義, 此 法 於 諸 大 乘 中 最 勝 無 上, 猶 如 人身之頂也。

一一八 (下)

(上)

一一九

一一九 (下)

一一九 (下)









概 要

聶 涅槃

淨 徑

記 肉髻

霞 未暇

主 連屬











niè jìng jì xiá zhǔ

涅槃:舊譯為滅,新譯為圓寂。滅者, 滅 生 死 因 果 之 義 也 ; 滅 度 者, 滅 生 死 之 因 果, 渡 生 死 之 瀑 流 也, 是 滅 即 度 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 滅 者 生 死 之 大 患 滅 也 ; 不 生 者, 生 死 之 苦 果 不 再 生 也 ; 無 為 者, 無 惑 業 因 緣 之 造 作 也 ; 安 樂 者, 安 穩 快 樂 也 ; 解 脫 者, 離 眾 果 也。 此 中 單 譯 滅 為 正 翻, 他 皆 為 義 翻。 圓 寂, 德 無 不 備 稱 圓,障無不盡名寂。徑:小路,或泛指 道路;比喻達到目的的方法或過程。

肉 髻 : 佛 頂 上 有 一 肉 團, 如 髻 狀, 名 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無見頂相也。

暇:空閒。未暇:謂沒有時間顧及。

連屬:連續不斷。

一八一

行 五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覺猷



族胤



覺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二一 (上)

一二一 (上)

一二一 (上)

zōng yìn yóu

注 釋

一八二

覺鍐:日本新義真言宗開祖興教大 師。 胤:後代,後嗣。

覺猷:日本天台宗畫僧。京都人。初名 顯智,別稱鳥羽僧正、法輪院僧正。師 事園城寺覺圓,究顯密二教。從賴豪受 灌頂。曾受鳥羽上皇召至離宮問祕要, 崇遇甚篤。初居於園城寺法輪院,後任 四天王寺、證金剛院(京都南部鳥羽離 宮附近)、法成寺等別當之職。保延元 年升任園城寺長吏,四年十月受命為延 曆寺第四十七代座主,然為避開山徒之 嫉視,三日即退位。後隱居鳥羽,善繪 畫,尤長於諷刺畫,世稱鳥羽繪。或謂 其為信貴山緣起與鳥獸戲畫之作者,然 無確證。保延六年示寂,世壽八十八。







(上)

一二一

一二一 (下)

十二



概 要

題 醍

胡 醐寺

疾 嫉

妒 妬









tí hú jí dù

醍醐寺:為日本真言宗醍醐派總本 山。 位 於 日 本 京 都 市 伏 見 區 山 科 醍 醐。 山 號 深 雪 山。 貞 觀 年 間 聖 寶 於 山 上 建 草 庵, 未 久 又 建 准 胝 堂、 如 意 輪 堂、 藥 師 堂、 五 大 堂。 延 喜 七 年, 醍 醐 天 皇 行 幸 該 寺, 捐 贈 山 下 之 釋 迦 堂, 後 成 為 御 願 寺。 文 明 二 年, 一 度 燬 於 兵 火, 後 因 座 主 義 演 獲 得 豐 臣 秀 吉 之 皈 依, 遂 得 再 興。 寺 寶 有《 滿 濟 准 后 日 記 》 三 十 八 冊、《 義 演 准 后 日 記 》 六 十 二 冊、 聖 觀 音 立 像 等 佛 像, 及 五 大 尊、 五 祕 密 像 等 佛 畫, 其 中 以 密教圖像類最具特色。

妬 : 同「 妒 」。 嫉 妒 : 因 他 人 勝 過 自 己而心生妒恨的心理狀態。

一八三









十三









悉曇



嗣法



拘宥



勅諡



翌年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二一

一二一 (下)

一二一 (下)

(下)

一二一

一二二 (上)

yì chì yòu sì tán

注 釋

一八四

翌年:明年,第二年。

勅 :同「敕」。勅 諡:指於人逝世後, 朝 廷 依 其 生 前 德 行 而 追 贈 稱 號。 追 贈 之號又稱敕諡號。 宥:通「囿」,局限。

嗣 法 : 弟 子 嗣 師 之 法 也, 密 家 謂 為 傳 法,禪家謂為嗣法。

悉 曇 : 又 作 悉 談。 譯 曰 成 就。《 玄 應 音 義 》 二 曰 :「 悉 曇, 此 云 成 就。」 梵語本係梵天所製,故名悉曇。

一二二 (上)



概 要

運 十 二 母韻



yùn

十 二 母 韻 : 十 二 摩 多, 又 名 十 二 轉 聲。 摩 多 譯 作 點 或 韻。 一 ( 阿 ), 二 ( 阿 長 ), 三 ( 伊 ), 四 ( 伊 長 ), 五 ( 烏 ), 六 ( 烏 長),七 (藹),八 (愛),九 ( 奧 ), 十 ( 奧 長 ), 十 一 ( 闇 ), 十 二 ( 啞 ) 也。 此 十 二 摩 多 攝 於 三 門 之 發 音, 則 如 圖。 一 切 之 音 聲, 盡 攝 於 此 三 門, 其 中 前 二 字 為 根 本 字, 是 男 聲, 智 慧 字 也。 又 伊 等 八 字 為 增 加 字( 謂 增 加 於 阿 迦 等 根 本 字 之 點 畫 也 ), 是 女 聲, 三 昧 字 也。 此 十 二 摩 多, 若 依 世 法, 則 為 十 二 支, 十 二 月, 十 二 宮, 人 身 之 十 二 纏 絡 等。 若 依 出 世 法, 則 為 菩 薩 佛 果 之 十 二 地, 流 轉 之 十 二 因 緣。 若 依 真 言 門, 則 胎 藏 之 十 二 真 言, 金 剛 界 之 十 二 供 養, 並 十 二 火 天 等, 皆 其 標 幟 也。 見《 悉 曇 三 密 鈔 》 二。 又 以 此

一八五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二二

一二二 (上)

一二二 (上)

一二二 (上)

è hé ān è

注 釋

一八六

十二摩多配於因行證入之四轉則前之 二 阿 為 因, 伊 等 八 字 為 行, 暗 為 證, 惡 為 入 也。 見 吽 字 義 顯 宗 記。 更 依 《大日經》等,則加哩 口 [ 狸 * ] 里 狸 之四摩多,總為十六摩多。

遏: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曷: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菴: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頞: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一二二 (上)

一二三 (下)

一二三 (下)





十三

概 要

噁 噁



惡 (三聲)



《 瑜 伽 略 纂 》 鑽 (三聲)

皮 毘 盧舍那

ě zuǎn pí

噁: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瑜伽略纂》:《瑜伽師地論略纂》, 凡 十 六 卷。 唐 代 窺 基 撰。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三 冊。 又 作《 瑜 伽 師 地 論 略纂疏》《瑜伽論略纂》《瑜伽鈔》。 本書係法相宗主要經典《瑜伽師地論》 之 注 疏。 內 容 初 依 最 勝 子 等 之《 瑜 伽 師 地 論 釋 》 載 七 言 七 行 之 歸 敬 頌, 次 立 所 為、 所 因、 宗 緒、 藏 攝、 釋 題、 釋 文 等 六 門, 為 研 究《 瑜 伽 論 》 者 必 讀 之 指 南。 撰 者 窺 基 為 玄 奘 之 高 足, 法相宗之初祖。

毘 盧 舍 那 : 佛 真 身 之 尊 稱 也。 解 此 者 諸 家 不 一。 準 天 台 以 毘 盧 舍 那 與 盧 舍 那 及 釋 迦, 如 其 次 第 配 於 法 報 應 三 身。 毘 盧 舍 那, 譯 曰徧 一 切 處。 盧 舍 那,翻曰淨滿。華嚴則以此二者為梵

一八七











生字注音



皮 盧 嚧 杜那 吠

廢 盧 嚧 遮那

刊 更勘 梵 本











一八八

勘 : 校 正, 核 對。 梵 本 : 梵 經 之 未 譯 者。即梵語之經典也。

吠嚧遮那:毘盧舍那。法身佛之梵名。 大日如來之稱。

鞞嚧杜那:毘盧舍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名 之 具 略, 而 為 報 身 佛 之 稱 號, 譯 曰 光 明徧 照 , 或 單 譯徧 照 。 因 舊 經 ( 晉 譯 ) 說 盧 舍 那, 新 經( 唐 譯 ) 說 毘 盧 遮那故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二四

一二四 (上)

一二四 (下)

pí lú fèi lú kān



一二五 (上)

一二五 (下)





概 要

訣》

《金剛頂義 決

慢 曼 殊室利





jué màn

《 金 剛 頂 義 訣 》 : 一 卷, 說 金 剛 智 三 藏 六 卷《 略 出 經 》 之 要 註, 智 藏 筆 之。見日本《續藏經》。



曼 殊 室 利 : 一 作 曼 殊 尸 利, 舊 稱 文 殊 師 利, 新 稱 曼 殊 室 利, 菩 薩 名。 文 殊 : 文 殊 師 利 之 略, 舊 稱 文 殊 師 利, 滿 殊 尸 利, 新 稱 曼 殊 室 利。 新 舊 有 六 譯 :《 無 量 壽 經 》《 涅 槃 經 》 曰 妙 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三昧經》 《大淨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 《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 《金剛瓔珞經》曰敬首(以上舊譯); 《 大 日 經 》 曰 妙 吉 祥、 文 殊 或 曼 殊, 是 妙 之 義 ; 師 利 或 室 利, 是 頭 之 義, 德 之 義, 吉 祥 之 義 也。 此 菩 薩 與 普 賢 為 一 對, 常 侍 釋 迦 如 來 之 左, 而 司 智 慧( 普 賢 在 右 司 理, 但 當 以 右 智 左 理, 今 違 之, 一 依 勝 劣 之 次 第, 二 示 理智融通之義也)。

一八九









半 須彌 山



那 羅延



羅睺 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二七 (下)

一二七 (下)

一二八 (上)

hóu yán mí

注 釋

一九〇

羅 睺 羅 : 比 丘 名, 以 嚴 持 戒 律、 精 進 修 道 聞 名, 譽 為「 密 行 第 一 」。 他 是 佛 陀 未 出 家 求 道 前 的 兒 子, 又 譯 為 「羅云」。

那 羅 延 : 天 上 力 士 之 名。 或 梵 天 王 之 異名。

半須彌山:指須彌山之半山腰。須彌 山:新作蘇迷盧,蘇迷嚧。山名。一 小世界之中心也。譯言妙高,妙光, 安明,善積,善高等。凡器世界之最 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 即地輪,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雙, 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 邊,須彌之八山八海與鐵圍山也,其 中心之山,即為須彌山。入水八萬由





一二八 (上)

一二八 (上)

一二八 (下)

一二八 (下)

六 八





概 要

嚴 巖窟

蘊 採 華醞 海

嚴 飢 火炎

嚴 炎

姜 漿水

嚴 運 嚴 嚴 姜

yán yùn yán yán jiāng

旬, 出 水 八 萬 由 旬, 其 頂 上 為 帝 釋 天 所 居, 其 半 腹 為 四 王 天 所 居, 其 周 圍 有 七 香 海 七 金 山, 其 第 七 金 山 外 有 鹹 海, 其 外 圍 曰 鐵 圍 山, 故 云 九 山 八 海。 贍 部 洲 等 四 大 洲 在 此 鹹 海 之 四 方。 巖窟:山洞。

華:同「花」。醞:釀酒。

飢 火 : 難 忍 的 飢 餓 感。 炎 炎 : 灼 熱 貌。

漿:泛稱較濃稠的液體。

一九一





行 三





六 七

生字注音

膿血

慧 糞穢

吞噉



鱗 甲羽毛













伺求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二八

(下)

一二八

一二八 (下)

一二八 (下)

(下)

一二八

sì dàng dí nóng huì lín dàn

注 釋

一九二

伺求:窺伺守候而找機會追討。

蕩:清除,洗除。滌:洗濯。

膿 血 : 傷 口 潰 爛 所 化 的 黏 液 與 血 液。 糞穢:糞便等穢物。

鱗 甲 : 泛 指 有 鱗、 甲 的 水 生 動 物。 羽 毛:飛禽的代稱。 噉:同「啖」,吃。

一二八 (下)

(下)

一二八 一二九 (上)

一二九 (上)

十一

十四 一

十四

概 要

或 鑊 湯劍樹

你 阿 尾儞

暗 闇鈍

粗 三 細 六麤



你 暗



huò nǐ àn cū

鑊 : 無 足 鼎 ; 鍋。 鑊 湯 : 即 以 鍋 鑊 煮 沸 湯, 置 罪 人 於 其 中, 以 懲 其 生 前 罪 行 之 地 獄。 劍 樹 : 即 利 劍 所 成 之 樹, 指劍輪地獄中的景象。

阿尾儞 :「無明」的梵語。

闇:昏昧,糊塗。闇鈍:愚拙。

三 細 :《 起 信 論 》 所 說。 分 別 根 本 無 明 之 相 狀 者。 對 於 枝 末 無 明 之 六 麤 而 謂 為 三 細 : 一、 無 明 業 相, 業 者 動 作 之 義, 不 達 於 一 法 界 之 理, 真 心 之 初 動 作 者。 二、 能 見 相, 既 有 由 動 作, 有 能 見 之 相。 三、 境 界 相, 有 能 見 之 相, 則 必 有 所 見 之 相。 此 三 相 中 動 作 就 體, 能 見 所 見 就 用。 體 用 不 離, 一 時 具 三 相。 此 相 用 至 為 微 細, 故 稱 為 三細。出於《起信論義記》中末。

一九三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九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六麤:明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 無 明 而 生 起 業 轉 現 之 三 細, 更 緣 現 相 之 境 界 而 生 起 六 種 之 迷 相, 對 於 前 之 三 細 而 稱 為 六 麤 : 一 智 相, 謂 於 現 識 所現之境界不知是為自識所現之幻影, 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也。是俱生起之法 執也。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之分別而 于愛境生樂境,於不愛之境生苦受等, 種 種 迷 妄 續 起 不 斷 也。 是 分 別 起 之 法 執也。三執取相,謂於前之苦樂等境, 不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也。是 俱生起之煩惱也。四計名字相,謂依前 之轉倒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 種煩惱也。是分別起之煩惱也。五起業 相,謂妄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 也。六業繫苦相,謂繫於善惡之業而感 生死之苦果也。六麤中前四相為惑因, 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見《起 信論》。

(上)

一三〇

一三〇 (上)

一三〇 (下)

一三一 (上)









概 要

朗 朗 然大覺

消 翛 然無累

建 眾 寶間 錯



唆 訶 訶 樓陀

郎 (三聲)









lǎng xiāo jiàn suō hē

朗 然 : 清 澈 貌 ; 明 白 貌。 大 覺 : 佛 之 覺 悟 也。 凡 夫 無 覺 悟, 聲 聞 菩 薩 有 覺 悟而不大,佛獨覺悟實相,徹底盡源, 故 稱 大 覺。 又 聲 聞 雖 自 覺, 而 不 使 他 覺, 菩 薩 雖 自 覺 亦 使 他 覺, 而 覺 事 未 滿。 佛 自 覺 覺 他 皆 圓 滿, 故 獨 稱 之 為 大覺。

翛然:超脫。無累:無所掛礙。

間:分隔,分開。錯:相互交錯。

娑訶樓陀:娑婆。

一九五











燦發



巍然



五巒



繁峙 縣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三二 (上)

(上)

一三二

一三二 (上)

如錦

注 釋

一九六

繁 峙 縣 : 位 於 中 國 山 西 省 東 北 部, 隸 屬 山 西 省 忻 州 市。 位 於 恆 山 和 五 臺 山 之間,滹沱河上游,鄰接河北省。



五 巒 : 五 臺 山 有 五 座 山 峰 聳 立( 東 臺 望 海 峰、 南 臺 錦 銹 峰、 中 臺 翠 岩 峰、 西 臺 掛 月 峰、 北 臺 葉 斗 峰 ), 高 出 雲 表, 頂 部 平 整 無 林 木, 有 如 壘 土 之 臺, 故 名。 巍 然 : 高 大 壯 觀 的 樣 子。 (又音)巍  

燦 : 光 彩 鮮 明, 耀 眼。 錦 : 一 種 色 彩 鮮 豔, 有 各 種 花 紋 圖 案 的 絲 織 品。 如 錦:好像錦緞那般耀眼華麗。

wēi

shì luán wéi càn jǐn



一三二 (上)

一三二 (上)

一三二 (上)





十四

概 要

謹 錦

秀 繡峰

宴 代 州雁 門

回 周迴









jǐn xiù yàn huí

錦 繡 峰 : 五 臺 山 南 臺, 位 於 臺 懷 鎮 南 十 二 公 里。 五 臺 山 的 五 座 主 峰, 其 他 四 座 臺 頂 皆 是 連 綿 起 伏 的 系 列 山 脈, 唯有南臺獨立為峰。

代 州 : 今 忻 州 市 代 縣, 位 於 山 西 省 東 北 部, 北 踞 北 岳 恒 山 余 脈, 南 跨 佛 教 聖地五臺山麓。 雁 門 : 雁 門 郡, 戰 國 時 期 的 郡 名, 地 處 山 西 省 右 玉 縣 南。 是 歷 史 記 載 趙 國 時 期 李 牧 抗 擊 匈 奴 第 一 線。 也 是 趙 武 靈 王 為 抗 北 方 異 族 而 設 置 雲 中、 雁 門、代三郡。

周迴:四週。

一九七



恒岳





稿

伽藍



湛 然清澈





生字注音





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héng



(下)

一三二

一三二 (下)

一三二 (下)

一三二 (下)

皓 彌布

zhàn qié gǎo hào

注 釋

一九八

恒 岳 : 五 岳 中 的 北 岳 恆 山, 位 於 山 西 省 與 河 北 省 境 內。 明 代 之 前 指 河 北 大 茂 山, 清 代 順 治 時 因 改 祭 北 岳 於 山 西 省 渾 源 縣 玄 岳 山, 遂 稱 渾 源 玄 岳 山 為 恆山。 湛然:清明瑩澈的樣子。

伽 藍 : 僧 伽 藍 摩 之 略, 譯 曰 眾 園。 為 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暠 : 明 亮 潔 白。 皓 : 潔 白 ; 明 亮。 彌:充滿;遍佈。



一三二 (下)

(下)

一三二 一三二 (下)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十 十四 一



概 要

橋 蔣 維喬

弁言

變 磊 壘 土之臺

岳 左 鄰 恒嶽

瞰 右瞰

呼 滹

陀 沱



變 磊 岳 看 (四聲) 呼 陀

qiáo biàn lěi yuè kàn hū tuó

蔣 維 喬 : 字 竹 莊, 號 因 是 子, 江 蘇 武 進( 今 常 州 ) 人, 中 國 近 代 哲 學 家、 教 育 家、 佛 學 家、 養 生 學 家, 佛 教 居士。 弁言:序文。

壘 : 用 土、 石 或 磚 等 堆 砌 起 來。 通 「累」。 恒嶽:北岳恆山。

瞰 : 眺 望 ; 從 高 處 往 下 看。 滹 沱 : 滹 沱 河, 河 川 名。 發 源 於 山 西 省 五 臺 山 北 麓 繁 峙 縣 泰 戲 山。 流 經 山 西 省 東 部, 入 河 北 省, 至 天 津 會 合 北 運 河 後 入海。

一九九















生字注音

金 剛窟











叢 林 大剎







群 峰聯





嗎 (輕聲)

拉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上)

一三三

lián zhǔ  chà lǎ mɑ kū

注 釋

二〇〇

屬:連續。聯屬:綿延相連。

叢林:泛稱寺院。剎:梵語「剎多羅」 的簡稱,指寺廟佛塔。

喇 嘛 : 蒙 古 青 海 西 藏 等 處, 皆 謂 僧 為 喇嘛。

金 剛 窟 : 五 臺 山 山 洞, 北 臺 靈 跡 之 一, 位 於 台 懷 鎮 樓 觀 谷 左 崖 畔。《 清 涼 山 志 》 記 載 : 金 剛 窟, 在 樓 觀 左 崖 畔, 乃 萬 聖 秘 宅。 三 世 諸 佛, 供 養 之 器,俱藏於此。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下)

一三三





十二



概 要

侯 羅睺

鹿 台麓

喳 扎 薩克



譯 洛 絡 於途



鹿

渣 (一聲)

意 洛

hóu lù zhā yì luò

羅 睺 : 羅 睺 寺, 又 稱 落 佛 寺, 位 於 五 臺 山 臺 懷 鎮, 始 建 於 唐 代, 為 黃 教 (格魯派)寺廟。

台 麓 : 台 麓 寺, 位 於 山 西 省 五 臺 山。 一 六 八 三 年, 為 紀 念 清 康 熙 西 巡 五 臺, 迴 鑾 至 此 時, 為 民 射 猛 虎 之 事, 改 名 為 射 虎 川, 並 建 造 此 寺。 康 熙 十 年立台麓寺碑文,昭示無極。

扎 薩 克 : 又 作 札 薩 克, 是 中 國 清 朝 政 府 授 予 蒙 古 貴 族 和 少 數 藏 人、 回 人 (維吾爾族)的官職。

繹絡於途:路上人數眾多,綿延不絕。

二〇一









坑 坎 堆阜



景緻



崖 嶺竦 疊



峰巒



延袤



《 阿颰 經 》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四

十一 十三 十三 十四 十一

注 釋

二〇二

《 阿 颰 經 》 :《 佛 開 解 梵 志 阿 颰 經 》 之 略, 一 卷, 吳 支 謙 譯。 與《 長 阿 含 阿 摩 晝 經 》 同 本。( 又 音 ) 颰



坑坎:高低不平。阜:指山、土山。

景緻:風景。

崖嶺:高崖峻嶺。竦疊:聳立疊起。

峰巒:泛指大小山峰。

袤:長。延袤:綿延伸展。



一三四 (上)

一三四 (下)

(下)

一三四 一三四 (下)

一三四 (下)

(上)

一三五

bá mào luán sǒng zhì fù



(上)

一三五 十三

概 要

拙 四 趣 五濁



zhuó

四 趣 :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阿 修 羅 之 四惡趣也。 五 濁 : 又 名 五 滓, 五 渾 等。 住 劫 中 人 壽 二 萬 劫 已 後, 而 有 渾 濁 不 淨 之 法 五 種 : 一、 劫 濁, 謂 至 二 萬 歲 已 後 見 等 之 四 濁 起 時 也。 二、 見 濁, 身 見 邊 見 等 之 見 惑 也, 劫 濁 時 之 眾 生 盛 起 之。 三、 煩 惱 濁, 貪 瞋 痴 等 一 切 修 惑 之 煩 惱, 劫 濁 時 之 眾 生 盛 起 之。 四、 眾 生 濁, 劫 濁 時 之 眾 生 為 見 濁 煩 惱 濁 之 結 果, 人 間 之 果 報 漸 衰, 心 鈍 體 弱, 苦 多 福 少 也。 五、 命 濁, 此 亦 為 前 二 濁 之 結 果, 壽 命 漸 縮 少, 乃 至 十 歲 也, 此 中 以 劫 濁 為 總, 以 他 四 濁 為 別。 劫 濁 中 有 四 濁, 以 四 濁 之 故 為 劫 濁 也, 又 四 濁 中 以 見 濁, 煩 惱 濁, 二 者 為 濁 之 自 體, 此 二 者 成 眾 生 濁 與 命 濁 之 二 者也。

二〇三



行 九 一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臻於



金 剛 三昧



三祇







其 性 鈍昧



步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三五 一三七 (上)

一三七 (下)

一三九 (上)

一三九 (下)

(上)

一四〇

注 釋 步趨:追隨。效法。

二〇四



鈍 : 鈍 根, 愚 鈍 之 根 機, 不 堪 成 就 佛 道者。昧:昏暗,不明;糊塗。 斂:聚。(又音)斂

臻:至,及,達到。

金 剛 三 昧 : 如 金 剛 能 一 切 無 礙, 能 通 達 一 切 諸 法 之 三 昧, 名 金 剛 三 昧。 又 三 乘 行 人 最 後 斷 一 切 煩 惱, 各 得 究 竟 之果之三昧也。

三 祇 : 三 阿 僧 祇 劫 之 略。 菩 薩 修 行 之 年時。

liǎn

qū mèi liàn qí mèi zhēn

一四〇 (上)

一四〇 (上)

一四〇 (下)

一四〇 (下)









概 要

笨 坌 穢真性

笨 煩 惱坌 污

聶 涅

盤 槃

千 不遷 不 變











bèn bèn niè pán qiān

坌 : 指 塵 土 飛 揚 著 落 在 物 體 上。 穢 : 玷 汙。 真 性 : 不 妄 云 真, 不 變 云 性。 是吾人本具之心體也。

煩 惱 : 梵 語 吉 隸 舍, 貪 欲 瞋 恚 愚 痴 等 諸 惑, 煩 心 惱 身, 謂 為 煩 惱。 坌 : 指 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

涅 槃 : 舊 譯 為 滅, 新 譯 為 圓 寂。 滅 者, 滅 生 死 因 果 之 義 也 ; 滅 度 者, 滅 生 死 之 因 果, 渡 生 死 之 瀑 流 也, 是 滅 即 度 也 ; 寂 滅 者, 寂 有 無 為 空 寂 安 穩 之 義, 滅 者 生 死 之 大 患 滅 也 ; 不 生 者, 生 死 之 苦 果 不 再 生 也 ; 無 為 者, 無 惑 業 因 緣 之 造 作 也 ; 安 樂 者, 安 穩 快 樂 也 ; 解 脫 者, 離 眾 果 也。 此 中 單 譯 滅 為 正 翻, 他 皆 為 義 翻。 圓 寂, 德 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遷:改變,轉移。

二〇五





十四











麤細



闇惑



魔醯 首 羅

西

業 累 之縛



安隱 寂 滅



生字注音





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四〇 (下)

一四一 (上)

一四一 (下)

一四二 (上)

(上)

一四三

注 釋

二〇六

隱 : 同「 穩 」。 安 隱 : 安 穩, 身 安 心 穩。

業 累 : 業 之 繫 累。 惡 業 之 障 害 身 者。 縛 : 拘 束, 約 束。( 又 音 ) 縛



麤:同「粗」。

闇 惑 : 痴, 心 性 闇 昧, 無 通 達 事 理 之 智明也。與無明同。

魔 醯 首 羅 : 華 言 大 自 在, 又 翻 威 靈, 或云三目,為三界尊極之主。



wěn fú xī àn cū





(下)

一四三

一四四 (下)

(上)

一四五 一四五 (下)

一四六 (上)

十四



十三 九



概 要

耳 心 性 亦爾

罰 假筏 迷 津

列 劣慧

演 希 那衍

帝 四諦





列 演



ěr fá liè yǎn dì

心 性 : 謂 不 變 之 心 體, 即 如 來 藏 心 自 性 清 淨 心 也。 台 宗 所 立 四 教 中 別 教 以 下, 以 心 性 立 為 真 空, 圓 教 立 為 心 性 具十界三千之法。爾:如此,這樣。

筏 : 度 人 之 工 具。 佛 教 以「 寶 筏 」 喻 以 佛 之 妙 法 渡 生 死 也。 迷 津 : 迷 之 境 界,即三界六道也。

劣慧:見「劣智」,下劣之智慧也。 希那衍:小乘。

四諦:又云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 之 真 理 也。 一 苦 諦,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也。 是 為 迷 之 果。 二 集 諦, 貪 瞋 等 煩 惱, 及 善 惡 之 諸 業 也。 此 二 者 能 集 起

二〇七





生字注音

淑 姑 以 調熟



二〇八

姑 : 暫 且。 調 熟 : 使 惡 調 伏, 使 善 成 熟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三滅諦, 涅槃也。涅槃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真 空 寂 滅, 故 名 滅。 是 為 悟 之 果。 四 道 諦,八正道也,此能通於涅槃故名道。 是 為 悟 之 因。 其 中 前 二 者 流 轉 之 因 果 也, 故 又 曰 世 間 因 果。 後 二 者 還 滅 之 因 果 也, 又 曰 出 世 間 因 果。 此 四 者 皆 云 諦 者, 言 其 真 理 實 為 至 極 也。 而 二 者 皆 先 果 後 因 者, 果 易 見, 因 難 知, 故先示苦果令其厭,然後使斷其因,又 舉涅槃之妙果使樂之,然後使修其道, 是乃誘引最劣小機之善巧也。佛起菩提 樹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始說此法。是 為佛轉法輪之初。依之而修道證滅者, 稱為聲聞人。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四六 (上)

shú

八 十三 十二 十三

列 下劣 根 性

千 慳貪

饒 饒 益行

蚩 離癡 亂 行



大迦 葉



十三 《 西 方 要 決 》



列 千 嬈 (二聲) 蚩





饒 益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利 益 一 切 眾 生也。

慳 貪 : 惜 物 而 不 與 人, 貪 求 而 無 飽 足 之心。

下 劣 : 低 劣。 根 性 : 氣 力 之 本 曰 根, 善惡之習慣曰性。

離 癡 亂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種 種 之 法 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二〇九

大 迦 葉 : 摩 訶 迦 葉 也。 具 曰 摩 訶 迦 葉 波。 摩 訶 譯 曰 大。 迦 葉 波 譯 曰 龜 或 飲 光。 婆 羅 門 種 之 一 姓。 名 畢 波 羅, 彼 父 母 禱 於 畢 波 羅 樹 神 而 生, 故 名 畢 波 羅。為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與大

《 西 方 要 決 》 : 具 名《 西 方 要 決 釋 疑 通 規 》, 一 卷( 或 作 二 卷 ), 唐 慈 恩 著。明往生西方極樂之要決。

qiān

一四六 (上)

一四六 (上)

(上)

一四七 一四七 (上)

一四七 (下)

一四八 (下)

概 要

ráo

liè chī jué jiā













生字注音

至 部帙

演 摩 訶衍 藏

志 對峙

環 須 陀洹 果









二一〇

須 陀 洹 : 具 稱 須 陀 般 那, 窣 路 多 阿 半 那, 窣 路 陀 阿 鉢 囊。 舊 譯 入 流, 至 流, 逆 流, 溝 港 等。 新 譯 預 流。 聲 聞 四 果 中 初 果 之 名 也。 入 流 者, 初 入 聖 道 之 義, 逆 流 者, 違 背 於 生 死 之 流 也。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

對峙:相對而立。

摩 訶 衍 藏 : 摩 訶 衍, 華 言 大 乘。 摩 訶 衍 藏, 即 佛 所 說 法 華、 涅 槃、 華 嚴 等 諸大乘經。

帙:書的卷冊或封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姓, 修 頭 陀 之 大 行, 為 大 人 所 識, 故 標 大 之 名。 以 別 於 十 力、 優 樓 頻 羅 等 之迦葉姓。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四八 (下)

一四八 (下)

一四八 (下)

一四九 (上)

zhì yǎn zhì huán





一四九 (上)

一五〇 (下)

一五一 (上)





十三



報 暴流

甘 無縛



乾 慧地



瞋恚



無著 解 脫 迴 向

四、方便力用

(下)

一五二

概 要



甘 福 拙



暴 流 : 洪 流, 宏 大 湍 急 的 水 流。 見 「 瀑 流 」, 三 界 之 煩 惱, 能 漂 流 善 品,故名瀑流。

乾 慧 地 : 三 乘 共 十 地 之 第 一 地。 其 智 慧乾燥而未淳熟,故云乾慧。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菩薩十迴向之 一。 即 於 一 切 法 無 取 執 縛 著, 得 解 脫 心, 以 善 法 迴 向, 行 普 賢 之 行, 具 一 切種德。(又音)縛

二一一

瞋 恚 : 三 毒 之 一。 三 毒 : 又 曰 三 根。 一、 貪 毒, 引 取 之 心, 名 為 貪。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順 情 之 境, 引 取 無 厭 者。 二、 瞋 毒, 恚 忿 之 心 名 為 瞋。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違 情 之 境 起 忿 怒 者。 三、 痴



bào gān fú zhuó huì



十四





長行



輸 波迦 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五二 (下)

一五三 (上)

jiā háng

注 釋

二一二

毒, 迷 闇 之 心 名 為 痴。 心 性 闇 鈍, 迷 於 事 理 之 法 者。 亦 名 無 明。 此 有 二 種, 痴 毒 獨 起, 名 為 獨 頭 無 明。 與 貪 毒 共 起, 名 為 相 應 無 明。 貪 毒 等, 必 與痴毒相應而起也。

輸 波 迦 羅 : 又 作 輸 婆 迦 羅。 善 無 畏 三 藏 之 梵 名 也。 唐 代 自 中 印 度 來 華 之 密 教高僧,開元三大士之一。

長 行 : 謂 經 文 中, 直 宣 說 法 相, 而 不 限 定 字 句 之 文 句。 以 文 句 之 行 數 長 故 也。 是 對 於 偈 頌 之 稱, 十 二 分 教 之 中 第 一 修 多 羅 是 也。 故 諸 經 自 能 詮 之 文 體 分 之, 則 惟 長 行 與 偈 頌 之 二 者 而 已。





一五三 (下)

(下)

一五三





概 要

琪 祇夜

茄 伽陀





qí qié

祇 夜 : 舊 譯 曰 重 誦 偈, 重 頌。 新 譯 曰 應 頌。 前 段 所 說 經 文 之 義, 更 為 偈 頌 者, 即 重 說 其 義 故 云 重 頌。 與 前 段 之 經 義 相 應 故 云 應 頌。 是 十 二 部 經 之 一。

伽 陀 : 又 作 伽 他。 譯 曰 句 頌、 孤 起 頌、 不 重 頌。 凡 伽 陀 有 二 種 : 一 通, 不 論 頌 文 與 散 文( 長 行 ), 凡 經 文 之 文 字 數 至 三 十 二 字 者, 謂 之 為 首 盧 伽 陀。 二 別, 必 以 四 句 而 文 義 具 備 者, 不 問 三 言 乃 至 八 言 等 必 要 四 句, 是 謂 之 結 句 伽 陀。 伽 陀 有 此 通 別 二 種, 因 而 通 之 伽 陀, 單 譯 為 句, 別 之 伽 陀, 譯 為 頌。 次, 結 句 伽 陀 之 中 又 有 二 種 : 一 單 獨 結 句 以 演 法 義, 又 讚 嘆 佛 德 者, 於 十 二 部 經 中 稱 之 為 伽 陀, 譯 為 孤 起 頌, 或 不 重 頌。 二 前 說 之 散 文 經義重結於伽陀者,於十二部經中稱

二一三

















闍 多伽





諷頌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 九

十一



注 釋

二一四

之 為 祇 夜, 謂 為 應 頌, 或 重 頌。 故 伽 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別。



諷 頌 : 梵 語 伽 陀, 一 譯 諷 頌。 是 以 諷 詠 讚 深 妙 義 理, 頌 三 寶 功 德 之 言 句 也。(又音)諷

羆 : 一 種 大 熊。 毛 皮 呈 黃 白 雜 文。 能 爬 樹、 游 泳, 具 強 大 力 氣。 獐 : 動 物 名。 哺 乳 綱 偶 蹄 目。 體 形 似 鹿 而 較 小, 無 角, 毛 粗 長 而 呈 褐 色。 性 機 警,善跳躍。

闍多伽:譯曰本生。十二部經之一。

然:燒。燃的本字。

fěng

一五三 (下)

(上)

一五四

(上)

一五四

一五四 (上)



fèng rán shé pí zhāng





(上)

一五四

(上)

一五四 一五四 (下)

一五四 (下)

一五五 (上)

一五五 (上)

十二

十二 六



三 六

概 要

赤 金翅 鳥

素 粟 散王

技 作 天妓 樂

陀 阿 波阤 那

陀 優阤 那

陀 《 彌阤 經 》



素 技



陀 陀

chì sù jì

金 翅 鳥 : 又 曰 妙 翅 鳥。 梵 語 迦 樓 羅, 蘗 嚕 拏, 羯 路 荼 等。 八 部 眾 之 一。 翅 翮 金 色, 故 名 金 翅 鳥。 兩 翅 廣 三 百 六 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

粟 散 王 : 小 王 之 多 如 散 粟 也。 自 輪 王 以下領一國一州者,皆云粟散王。

天妓樂:天樂,天人之伎樂也。

優 阤 那 : 譯 曰 無 問 自 說。 十 二 部 經 之 一。

阿波阤那:譯曰譬喻。十二部經之一。 經 中 以 世 間 之 譬 喻, 寓 言 解 說 教 理 之 部分也。

《 彌 阤 經 》 : 即《 彌 陀 經 》,《 佛 說 阿彌陀經》之略稱。

二一五

tuó

tuó tuó

行 九







生字注音

單提



直 五錢



非梵 行



鶖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五五 (上)

一五六 (上)

一五六 (上)

一五六 (下)

qiū fàn zhí dān

注 釋

二一六

鶖子:又作鶖鷺子。舍利弗之譯名也。

非 梵 行 : 梵 者, 清 淨 也 ; 非 梵 行 者, 不淨之行,即指婬事。 直:抵得上。通「值」。

單提:具足戒五篇中有尼薩耆波逸提 與 但 波 逸 提 二 篇, 尼 薩 耆 者, 捨 之 義, 波 逸 提 者, 墮 之 義。 捨 者, 應 捨 離 所 犯 之 贓 物 也, 墮 者, 其 罪 報 墮 於 地 獄 也。 其 捨 墮 罪 有 三 十 戒, 墮 罪 有 九 十 戒, 因 而 九 十 之 墮 罪, 對 於 三 十 之 捨 墮 罪, 謂 之 單 墮, 今 以 提 之 一 字 舉墮之梵語波逸提也。



一五七 (上)

(下)

一五七

一五八 (上)

一五八 (上)

十一







概 要

動 働

朗 天 真 獨朗

昭昭 昭昭

昧 不昧

圭 圭峰



郎 (三聲)

招 (一聲)





dòng lǎng zhāo mèi guī

働 :古同「動」。

天 真 獨 朗 : 日 本 傳 教 大 師 在 唐 時, 道 邃 和 尚 傳 授 觀 心 之 口 訣, 有 此 語。 謂 為 一 言 之 一 心 三 觀。 天 真 者 謂 本 體 不 生 也。 吾 人 之 一 心 一 念, 尋 其 本 來 不 生 而 無 相 也。 獨 朗 者 吾 人 悟 入 此 天 真 則 本 來 無 生 死 涅 槃 之 別, 宇 宙 朗 然 而 光明,凡身即大覺之佛也。

昭昭:明白顯著。昧:隱藏。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

二一七

行 三







二一八

遷 : 改 變, 轉 移。 流 : 移 動。 遷 流 : 謂時間遷移流動。

注 釋

淳 化 : 宋 朝 太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九九〇 ~九九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秘 書 監 : 職 官 名, 東 漢 桓 帝 時 設 置, 南 北 朝 末 期 以 後, 是 秘 書 省 的 長 官, 掌管邦國經籍圖書著作等事。

法 華 懺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一 卷, 隋 智 者 撰。 取《 法 華》《普 賢 觀 經》, 及 諸 大 乘 經 之 意, 記 修 法 華 三 昧 之 行 法 儀 式。 然 此 為 宋 人 之 刪 定 本, 已 失 其 真。 題 曰《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者, 是 其 真 本, 今 日 所 用 之 法 華 懺 法, 即 由 此本抄出。

qiān



chún

生字注音

秘 書監



法 華懺



淳化



遷 流不息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五八 (下)

一五九 (上)

一五九 (上)

一五九 (上)

chàn jiàn

一五九 (上)

十三

概 要

籍 天 台 教籍





天 台 : 天 台 宗, 隋 智 者 大 師 入 寂 於 天 台 山, 故 曰 天 台 大 師。 天 台 大 師 所 立, 名 天 台 宗。 此 宗 以《 法 華 經 》 為 本 經, 以《 智 度 論 》 為 指 南, 以《 涅 槃 經 》 為 扶 疏, 以《 大 品 經 》 為 觀 法, 因 而 明 一 心 三 觀 之 妙 理 也。 先 是 本 宗 第 一 祖 北 齊 慧 文, 依 中 觀 論 始 發 明 此 妙 理, 以 授 第 二 祖 南 岳 之 慧 思, 慧 思 傳 之 第 三 祖 天 台 之 智 者。 智 者 曰 : 傳 道 在 行 亦 在 說。 於 是 講 說 三 部 : 一、 玄 義, 是 說 一 家 之 教 相 者 ; 二、 文 句, 是 解 法 華 之 經 文 者 ; 三、 止 觀, 是 示 一 心 之 觀 行 者 ; 一 宗 之 教 觀 備 於 此。 因 以 此 師 顯 宗 名。 次 有 第 四 祖 章 安 之 灌 頂, 筆 受 天 台 之 講 說, 三 部 之 書 成 於 此, 一 宗 之 典 型 永 存。 自 章 安 歷 第 五 祖 法 華 之 天 宮, 第 六 祖 左 溪 之 三 師, 至 第 七 祖 荊 溪 之 湛 然。 荊 溪 崛 起 中 唐, 作《 釋 籤 》《 疏 記 》

二一九



十三

生字注音

繼 義寂



二二〇

義 寂 : 宋 天 台 山 螺 溪 傳 教 院 義 寂, 字 常 照, 溫 州 永 嘉 人。 受 具 已, 往 會 稽 學《南山律鈔》,至天台山研究止觀, 先 是 天 台 教迹 , 盡 為 散 逸, 金 華 古 藏 中,但得《淨名疏》而已。後告韶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輔 行 》, 次 第 釋 彼 三 部, 又 著《 金 錍 義 例 》 諸 書, 排 他 邪 解。 由 荊 溪 八 傳 至 宋 之 四 明, 是 時 台 宗 萎 微 不 振。 四 明 解 行 兼 至, 再 興 一 宗。 而 天 台 始 分 為 山 家 山 外 二 流, 山 家 為 四 明 之 正 傳, 以 妄 心 為 觀 境, 及 說 事 造 之 三 千。 山 外 以 慈 光 之 悟 恩 為 祖, 以 真 心 為 觀 境, 且 不 許 事 造 之 三 千。 四 明 既顯揚山家之正宗,而受之者為廣智, 神 照, 南 屏 等, 源 源 不 絕, 且 傳 至 日 本, 流 布 甚 廣。 而 山 外 之 流, 不 久 湮 滅。天台教籍:天台宗的典籍。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五九



一五九 (上)

一五九 (下)

(上)

一六〇 一六〇 (下)

一六〇 (下)

十四 十 十二 七 十二

概 要

晦 晦 於正宗

諦 覆 俗諦

謬 審 實 不謬

冥 盲冥

瑕 罪瑕

慧 帝 繆 名 霞

huì dì miù míng xiá

師 派 人 至 日 本 購 獲 僅 足。 於 佛 隴 道 場 國 清 寺 相 繼 講 訓。 許 王 錢 氏 私 署 淨 光 大 師, 賜 紫 方 袍。 及 興 螺 溪 道 場, 四 方 學 侶 雲 集。 雍 熙 四 年 壽 六 十 九 寂。 著《 止 觀 義 例 》 等。 自 智 者 捐 世, 至 六 代 傳 法 湛 然 後, 二 百 餘 歲, 受 其 遺 寄,最能荷負。見《宋高僧傳》七。

晦 : 不 顯 明。 正 宗 : 謂 初 祖 所 傳 之 宗 派也。

覆 俗 諦 : 覆 者 覆 真 之 義, 覆 真 理 之 世 俗事相也。

審實:真實;詳實。謬:不實的。

盲冥:盲昧闇冥,無見理之明也。 罪瑕:罪愆。

二二一



行 十三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阿 僧祇



那 由他



罪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六〇

一六一 (上)

一六一 (上)

qiān tā qí

罪愆:罪過。

注 釋

二二二

那 由 他 : 又 作 那 庾 多, 那 由 多, 那 術, 那 述。 數 目 名, 當 於 此 方 之 億。 億 有 十 萬, 百 萬, 千 萬 三 等。 故 諸 師 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阿 僧 祇 : 舊 稱 阿 僧 祇。 譯 曰 無 數。 或 作 無 央 數。 印 度 數 目 名。《 智 度 論 》 曰 :「 僧 祇 秦 言 數, 阿 秦 言 無。」 新 稱 阿 僧 企 耶。 譯 曰 無 央 數。《 玄 應 音 義 二 十 四 》 曰 :「 阿 僧 企 耶, 此 云 無 央 數。 舊 言 阿 僧 祇, 訛 略 也。」 按 阿 僧 祇 為 數 之 極。 以 萬 萬 為 億 萬 億 為 兆 計 之。 一 阿 僧 祇 凡 一 千 萬 萬 萬 萬 萬 萬 萬萬兆。











十二



隋煬 帝



二 乘執 情



遣除



鹿苑



《 有 部毗 奈 耶》

五、所被根機 一六二 (上)

(下)

一六二 一六二 (下)

一六二 (下)

一六二 (下)

概 要



院 譴





pí yuàn qiǎn zhí yáng

《 有 部 毗 奈 耶 》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奈耶》之略名。 鹿苑:鹿野苑之略。 遣:排解,消除。

二乘:指小乘。即聲聞乘與緣覺乘。乘 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 乃至五乘之別。執情:執著之妄情也。

隋 煬 帝 : 帝 號。 隋 代 楊 廣 的 帝 號。 楊 廣 : 隋 文 帝 楊 堅 的 次 子。 荒 淫 奢 侈, 急 功 好 利, 慘 酷 猜 忌, 遠 征 高 麗, 開 鑿 運 河, 賦 役 繁 苛, 終 激 亂 敗 國, 為 宇文化及弒於江都。諡煬。

二二三



十 智顗





生字注音

棲 棲 身入寂

現剎 土 於 毫 端



湛 森羅於海印



十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六二 (下)

一六二 (下)

一六三 (上)

(上)

一六三

注 釋

二二四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 來 代 指 尊 長 的 名 字。 智 顗 : 南 朝 陳、隋時代天台智者大師之名。



棲 身 : 居 住。 入 寂 : 入 寂 滅 也。 梵 語 涅 槃, 一 譯 寂 滅。 離 煩 惱 云 寂, 絕 生 死 之 苦 果 曰 滅。 故 證 果 人 之 死, 名 為 入寂。(又音)棲

剎 土 : 剎 者 梵 語 差 多 羅 之 訛 略。 譯 曰 土 田。 梵 漢 雙 舉 云 剎 土。 即 國 土 之 義。 毫 端 : 毫 毛 的 末 端。 比 喻 極 微 小 的部分。

湛 : 清 澈, 清 楚。 海 印 : 佛 所 得 之 三 昧 名。 如 於 大 海 中 印 象 一 切 之 事 物, 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



huì yǐ qī zhàn chà





一六三 (上)

(上)

一六三

一六三 (上)

一六三 (上)

一六三 (上)







十三

十三

概 要

鑑 鑑 照諸法

剎 剎摩

梵 華梵 兼 舉



瞽 寢 寢 大化









親 (三聲)

jiàn chà fàn gǔ qǐn

鑑 : 照。 諸 法 : 萬 法, 總 該 萬 有 事 理 之 語, 法 者 自 體 之 義, 軌 則 之 義, 萬 有 之 事 理, 一 一 有 自 體, 具 軌 則, 故 皆 名 法。 乃 至 龜 毛 兔 角 畢 竟 無 者, 亦 名 為 法。 以 彼 有 無 之 自 體, 有 無 之 軌 則 也。 故 比 之 外 典 之 萬 有 萬 事 萬 物 等 言,而此言為最汎。

剎摩:正音掣多羅,譯曰土田。

華 梵 : 華 者 漢 語 ; 梵 者, 梵 語 音 譯 詞。兼:同時。舉:列舉;稱,言說。 瞽:盲人。

寢 : 停 止。 大 化 : 謂 佛 陀 一 代 之 教 化 也。

二二五



行 六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頓泯



日 照禺 中



維摩











磨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六三

一六三 (下)

一六三 (下)

(下)

一六三

jiǎ mó yú mǐn

假:借。

注 釋

二二六

維 摩 : 維 摩 羅 詰, 毘 摩 羅 詰, 略 稱 維 摩 或 維 摩 詰。 舊 譯 曰 淨 名。 新 譯 曰 無 垢 稱。 佛 在 世 毘 耶 離 城 之 居 士 也。 自 妙 喜 國 化 生 於 此。 委 身 在 俗。 輔 釋 迦 之 教 化, 法 身 大 士 也。 佛 在 毘 耶 離 城 菴 摩 羅 園, 城 中 五 百 長 者 子 詣 佛 所 請 說 法 時, 彼 故 現 病 不 往, 為 欲 令 佛 遣 諸 比 丘 菩 薩 問 其 病 床, 以 成 方 等 時 彈 訶之法,故其經名為《維摩經》。

禺 中 : 將 近 正 午 的 時 候。 也 作「 隅 中」。

頓:立刻。泯:消除,消滅。



一六三 (下)

一六四 (上)

一六四 (下)

十四





概 要

巳 巳時

捃 捃拾

鬘 《 勝鬘 》







sì jùn mán

巳:時辰名。約當早晨九點到十一點。

捃:拾取。捃拾:收拾遺餘。

《 勝 鬘 》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 方 廣 經 》 之 略 名。 此 經 旨 趣 以 一 乘 為 宗。 與《 妙 法 蓮 華 經 》 同。《 妙 法 蓮 華 》 廣 說。 此 經 略 說。 法 華 有 三 會 及 種 種 權 實。 此 則 有 二 死 五 住 之 言。 廣 略 雖 異。 理 可 互 明。 本 經 之 註 述 如 下 :《 勝 鬘 經 寶 窟 》 六 卷, 隋 吉 藏 撰。《 勝 鬘 經 義 記 》 上 卷, 缺 下 卷, 隋 慧 遠 撰。《 勝 鬘 經 述 記 》 二 卷, 唐 沙 門 基 說, 義 令 記。《 勝 鬘 經 疏 義 私 鈔 》 六 卷, 日 本 聖 德 太 子 疏, 唐 明 空 私鈔。

二二七











生字注音

尸 拘尸 那 拉 城

娑 娑 羅雙樹

闡 一闡 提

焰 焰 慧地

洹 須 陀洹 果

梭 產 驗



二二八

焰 慧 地 : 菩 薩 位 階 之 名。 十 地 之 第 四 地。

一 闡 提 : 為 無 成 佛 之 性 者。 舊 稱, 一 闡提。譯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義。

娑 羅 雙 樹 : 沙 羅 雙 樹, 佛 入 滅 處 之 林 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拘 尸 那 拉 城 : 拘 尸 那, 又 曰 俱 尸 那, 拘 夷 那 竭, 究 施, 拘 尸 那 竭, 拘 尸 那 師 揭 羅。 城 名。 譯 言 角 城, 茅 城 等。 是 世尊入滅之處。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七 九 十三

十一

suō

須 陀 洹 : 具 稱 須 陀 般 那, 窣 路 多 阿 半 那, 窣 路 陀 阿 鉢 囊。 舊 譯 入 流, 至 流, 逆 流, 溝 港 等。 新 譯 預 流。 聲 聞 四 果 中 初 果 之 名 也。 入 流 者, 初 入 聖 道 之 義, 逆 流 者, 違 背 於 生 死 之 流 也。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

chǎn

一六四

一六四 (下)

一六四 (下)

一六四 (下)

一六五 (上)

shī

yàn huán





一六五 (下)

(下)

一六五

一六五 (下)







概 要

陀 阿 彌陁 佛

諦 諦觀

懸 懸鼓







tuó dì xuán

阿 彌陁 佛 : 即 阿 彌 陀 佛 , 義 譯 為 無 量 光、 無 量 壽, 故 亦 稱 為 無 量 壽 佛, 是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淨土三部經中, 小 經 存 梵 名 題 曰《 阿 彌 陀 經 》, 大 經 舉 譯 名 題 曰《 無 量 壽 經 》。《 無 量 壽 經 》 上 曰 :「 無 量 壽 佛 威 神 光 明 最 尊 第 一。」《 觀 無 量 壽 經 》 曰 :「 無 量 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於 密 教 為 五 佛 中 之 西 方 尊, 於 胎 藏 界 曰無量壽,於金剛界曰阿彌陀。

諦 : 仔 細, 詳 細。 觀 : 觀 察 妄 惑 之 謂,又達觀真理也。即智之別名。《觀 經 淨 影 疏 》 曰 :「 觀 者, 繫 念 思 察, 說以為觀。」

懸 鼓 : 修 日 想 觀 時, 正 坐 西 向 而 觀 日 之 將 沒, 狀 如 懸 鼓。《 觀 無 量 壽 經 》 曰:「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

二二九





生字注音







二三〇



琉 璃 : 新 譯 曰 吠 琉 璃, 吠 琉 璃 耶, 毘 頭 梨, 吠 努 璃 耶 等。 七 寶 之 一。 譯 言 遠 山 寶, 不 遠 山 寶 等。 青 色 之 寶 石 也。 就 產 出 之 山 名 之。 遠 山 為 須 彌 山 之 異 名。 不 遠 山 者 去 波 羅 奈 城 不 遠 之 山也。(又音)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皆 見 日 沒, 當 起 想 念, 正 坐 西 向, 諦 觀 於 日 欲 沒 之 處。 令 心 堅 住, 專 想 不 移。 見 日 欲 沒, 狀 如 懸 鼓。 既 見 日 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琉 琉

璃 璃

麤 見極樂國地



十二



麤 : 同「 粗 」。 極 樂 : 佛 土 名。 阿 彌 陀 佛 之 國 土。 又 作 安 養, 安 樂, 無 量 清 淨 土, 無 量 光 明 土, 無 量 壽 佛 土, 蓮 華 藏 世 界, 密 嚴 國, 清 泰 國 等。 梵 名須摩提。譯曰妙樂。諸事具足圓滿,

li



一六五 (下)

(上)

一六六

liú lí cū





(上)

一六六

一六六 (上)

一六七 (上)







概 要

旬 八 千 由旬

硨 硨

磲 磲

妓 作 眾妓 樂









xún chē qú jì

惟有樂而無有苦也。《阿彌陀經》曰: 「 從 是 西 方 過 十 萬 億 佛 土, 有 世 界, 名 曰 極 樂。 其 土 有 佛, 號 阿 彌 陀。 今 現 在 說 法。( 中 略 ) 其 國 眾 生 無 有 眾 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由 旬 : 又 作 俞 旬, 揄 旬, 由 延, 或 踰 闍 那。 新 稱 踰 繕 那。 為 計 里 程 之 數 目。 帝 王 一 日 行 軍 之 里 程 也。 或 云 四十里,或云三十里。

硨 磲 : 七 寶 之 一。 據《 增 廣 本 草 綱 目 》 卷 四 十 六 載, 車 渠 乃 海 中 大 蛤, 外殼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

妓 樂 : 又 作 伎 樂。 妓 為 女 樂, 伎 為 伎 巧。《 法 華 經 序 品 》 曰 :「 香 華 妓 樂,常以供養。」

二三一









行 二





生字注音

幢 天 寶幢

摩 摩 尼珠王

楞 毗楞 伽 寶



磨 (二聲)

二三二

毗 楞 伽 寶 : 釋 迦 毘 楞 伽 摩 尼 寶, 釋 迦 毘 楞 伽, 一 般 譯 作 帝 釋 持, 意 即「 帝 釋 天 之 所 有 」 ; 又 譯 作 能 勝、 離 垢。 摩 尼, 為 寶 珠 之 總 稱。 即 帝 釋 天 之 頸 飾, 常 能 放 光。 經 典 中 亦 以 之 為 釋 尊、 觀 世 音、 彌 勒 等 佛 菩 薩 之 莊 嚴 具。 依《 大 方 廣 寶 篋 經 》 卷 上 載, 帝 釋頸上之毘楞伽摩尼寶珠遍照三十三 天;此淨寶珠比喻菩薩之智性能現一 切 事。 又《 大 法 炬 陀 羅 尼 經 》 卷 五 「忍較量品」謂,須彌山頂有威花、

摩 尼 : 又 作 末 尼。 譯 曰 珠, 寶, 離 垢,如意。珠之總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寶 幢 : 以 寶 珠 莊 嚴 之 幢 竿 也。《 大 日 經 疏 》 五 曰 :「 上 置 如 意 珠, 故 曰 寶 床 幢。」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六七 (上)

一六七 (上)

一六七 (上)

chuáng

mó léng







一六七 (上)

一六七 (上)



十三

概 要

摩 夜摩 天 宮

檀 閻 浮檀 金 色

磨 (二聲)



mó tán





夜 摩 : 具 曰 須 夜 摩, 蘇 夜 摩。 欲 界 六 天 中 第 三 天 名。 舊 曰 燄 天。 譯 言 時 分, 善 分。 以 善 知 時 分 受 五 欲 之 樂 故 也。



釋 迦 毘 楞 伽、 寶 精 三 寶, 其 中 毘 楞 伽 寶 係 純 真 金 色, 為 善 根 所 生, 自 然 彫 瑩, 能 出 過 須 彌 山 頂 之 忉 利 天 處、 夜 摩 天 處、 兜 率 天 處, 住 於 梵 宮 ; 菩 薩 從 閻 浮 提 生 兜 率 天, 以 善 根 力, 此 寶 即 自 然 生 於 篋 中, 所 有 魔 事 自 然 壞滅。

閻 浮 檀 金 : 又 作 炎 浮 檀 金, 閻 浮 那 提 金, 閻 浮 那 陀 金, 剡 浮 那 他 金。 金 名。 其 色 赤 黃, 帶 紫 焰 氣。 閻 浮 為 樹 名。 檀 或 那 提, 譯 曰 河。 閻 浮 樹 下 有 河, 曰 閻 浮 檀。 此 河 中 出 金 曰 閻 浮 檀 金。即閻浮河金也。

二三三

行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五 須彌 山



右 旋宛 轉



白毫



恒 河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六七 (下)

一六七 (下)

一六七 (下)

一六七 (下)

héng háo wǎn mí

注 釋

二三四

恒 河 沙 : 略 稱 恒 沙。 恒 河 沙 之 數, 譬 物之多也。

白 毫 : 如 來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世 尊 眉 間 有 白 色 之 毫 相, 右 旋 宛 轉, 如 日 正 中, 放 之 則 有 光 明, 初 生 時 長 五 尺, 成道時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

右 旋 : 言 佛 之 白 毫 向 右 方 旋 繞 也。 宛:曲折的。

五 須 彌 山 : 五 須 彌, 謂 阿 彌 陀 佛 之 毫 相 大 小 猶 如 五 倍 須 彌 山 之 高 廣。 出 自 《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之 第 九 佛 身 觀 : 「 眉 間 白 毫, 右 旋 宛 轉, 如 五 須 彌 山。」 須 彌 山 舉 高 三 百 三 十 六 萬 里, 縱 廣 亦 然, 而 彌 陀 之 毫 相 超 過 此 五 倍, 故 稱 五 須 彌, 非 指 五 座 不 同 之 須 彌山。







(上)

一六八

一六八 (上)

一六八 (下)

一六九 (上)



十一





概 要

廋 阿廋 多

髻 肉髻

輻 千輻 輪 相

塗 令 離 三塗









sōu jì fú tú

阿 廋 多 : 那 由 他, 又 作 那 庾 多, 那 由 多, 那 術, 那 述。 數 目 名, 當 於 此 方 之 億。 億 有 十 萬, 百 萬, 千 萬 三 等。 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肉 髻 : 梵 名 烏 瑟 膩 沙, 佛 頂 上 有 一 肉 團, 如 髻 狀, 名 肉 髻, 即 三 十 二 相 中 之無見頂相也。

千 輻 輪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言 佛 之 足 下 有 千 輻 輪 之 印 紋 也。 是 標 駕 御 一 切之法王相者。

三塗:《四解脫經》之說。塗者,途之 義。 一、 火 途, 地 獄 趣 猛 火 所 燒 之 處。 二、 血 途, 畜 生 趣 互 相 食 之 處。 三、 刀 途, 餓 鬼 趣 以 刀 劍 杖 逼 迫 之 處。 又 直 謂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三 者, 與三惡趣,三惡道同。

二三五





十二







持紫 金 臺



如 彈 指頃



趺坐



結跏



生字注音



請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六九 (上)

一七〇 (上)

一七〇 (上)

jiā fū qǐng zǐ

注 釋

二三六

結 跏 趺 坐 : 佛 陀 之 坐 法 也。 結 加 趺 於 左 右 髀 上 而 坐 也( 跏 字 添 足 者 所 謂 蛇 足 也 ), 趺 者 足 背 也, 交 結 左 右 足 背 而 置 於 左 右 髀 上 謂 之 全 跏 坐, 即 結 跏 趺 坐 也。 置 左 右 之 一 足 於 左 右 之 一 髀, 名 為 半 跏 坐。 全 跏 坐 有 吉 祥 降 魔 之 二, 先 以 右 足 押 左 股, 次 以 左 足 押 右 股, 手 亦 上 左, 謂 之 降 魔 坐, 反 之 謂 之 吉 祥 坐。 釋 尊 於 菩 提 樹 下 成 正 覺 時之身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 彈指頃:一彈指的時間。

紫 金 臺 : 九 品 蓮 臺 之 一。 九 品 蓮 臺 : 謂 九 品 往 生 之 行 者 所 乘 坐 之 蓮 臺。 略 稱 九 蓮。 行 者 臨 命 終 之 際, 聖 眾 即 持 蓮臺來迎,行者乘此蓮臺,花合到淨



一七一 (上)



概 要

齋 八 戒齋

摘 (一聲)

zhāi

土, 到 已 花 開, 身 相 具 足。 行 者 之 品 位 由 上 至 下 計 有 九 種, 從 而 蓮 臺 亦 有 九 品 之 別。《 觀 無 量 壽 經 》 於 此 有 詳 盡 之 敘 述, 其 中, 除 中 品 下 生 於 文 中 省 略 外, 餘 由 上 品 上 生 至 下 品 下 生 依 次 為 : 金 剛 臺、 紫 金 臺、 金 蓮 華、 蓮 華 臺、 七 寶 蓮 華、 寶 蓮 華、 蓮 華、 金 蓮華。

八 戒 齋 : 又 作 八 齋 戒, 八 關 齋, 八 支 齋。 亦 單 云 八 戒。 有 二 說 : 依 俱 舍 論 之 說, 則 一 殺 生, 殺 有 情 之 生 命 也。 二 不 與 取, 取 他 不 與 之 物 也。 三 非 梵 行, 男 女 之 媾 合 也( 與 五 戒 中 不 邪 婬 不 同 )。 四 虛 誑 語, 與 心 相 違 之 言 說 也。 五 飲 諸 酒, 飲 酒 也。 六 塗 飾 鬘 舞 歌 觀 聽, 身 塗 香 飾 花 鬘, 觀 舞 蹈, 聽 歌 曲 也。 七 眠 坐 高 廣 嚴 麗 床 上, 坐 臥 於 高 廣 嚴 麗 之 床 上 也。 八 食 非 時 食,

二三七







十四



華敷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七一



注 釋

二三八

食 非 時 之 食( 午 後 之 食 ) 也。 離 此 八 種 之 非 法 為 八 戒, 然 此 八 戒 中 之 第 八 離 非 時 食, 是 齋 法, 故 總 名 八 戒 齋, 猶 如 八 正 道 中 惟 正 見 是 正 道, 遂 通 謂 之 八 正 道 也。 依 薩 婆 多 論 及 成 實 論、 智度論等之說則分塗飾香鬘與舞歌觀 聽 為 二, 總 有 九 戒, 此 中 前 八 者 為 戒, 後 一 者 為 齋, 故 戒 齋 合 而 名 八 戒 齋 也。 申 言 之, 即 依 俱 舍 論, 則 八 戒 即 八 戒 齋。 依 他 論 則 八 戒 與 齋 法 合 為 八 戒 齋 也。 但 八 戒 必 具 齋 法( 不 過 中 食 ), 此 八 戒 齋, 為 在 家 男 女 一 日 一 夜 受 持 之 戒 法, 稱 為 六 齋 或 十 齋 日 等 者,謂受持此八戒齋之日也。 華:同「花」。敷:開。



一七一 (下)

一七一 (下)

一七一 (下)

一七一 (下)

一七二 (上)





十一

十一



概 要

陀 須陁 洹

鬘 華鬘 衣

弒 弒父 弒母



弒 弒 阿羅漢

遣 即遣 化 佛





式 式





tuó mán shì shì shì qiǎn

須陁 洹:即須陀洹,初入聖人之流義。

華鬘:印度風俗男女多以花結貫飾首 或身,謂之俱蘇摩摩羅。

弒 : 古 代 稱 臣 殺 君、 子 殺 父 母 ; 地 位 低者殺死地位高者。

弒 : 古 代 稱 臣 殺 君、 子 殺 父 母 ; 地 位 低 者 殺 死 地 位 高 者。 阿 羅 漢 : 小 乘 極 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 二 譯 應 供。 當 受 人 天 供 養 之 意。 三 譯 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遣 : 派。 化 佛 : 佛 菩 薩 等 以 神 通 力 化 作之佛形也。

二三九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huáng



不遑

奉 諷頌



fèng

行 十三



霑 霑

昇 智昇

zhān



(下)

一七二

(上)



十一

注 釋

二四〇

不遑:無暇,沒有時間。

諷 頌 : 梵 語 伽 陀, 一 譯 諷 頌。 是 以 諷



詠 讚 深 妙 義 理, 頌 三 寶 功 德 之 言 句 也。(又音)諷

霑:受益;沾光。



智 昇 : 唐 代 僧。 籍 貫 不 詳。 夙 有 出 家 弘 揚 大 教 之 志, 兼 學 大 小 二 乘, 尤 善 毘尼,又博通古今史實。曾閱聶道真、 道 安 以 下, 至 明 佺、 道 宣 等 所 撰 諸 經 錄, 欲 訂 補 其 差 謬 不 備 之 處。 唐 開 元 十八年,於長安西崇福寺東塔院撰《開 元 釋 教 錄》 二 十 卷, 詳 錄 後 漢 明 帝 永

fěng

一七三

(上)

一七四

一七四 (上)

shēng

一七四 (下)

一七四 (下)





概 要

奢 奢 摩他

缽 毘缽 舍 那





shē bō

平 十 年 至 開 元 十 八 年, 凡 六 百 六 十 四 年 間, 傳 譯 至 我 國 之 大 小 乘 經 律 論 三 藏、 賢 聖 集 傳, 及 失 譯 缺 本 等, 共 收 錄五 ○ 四 八 卷, 敕 入 大 藏。 此 錄 為 經 錄 中 最 完 備 者, 宋 藏 以 下 諸 藏 皆 依 準 之 ; 又 古 來 凡 言 及 翻 譯 經 典 之 書, 亦 皆 以 此 錄 為 標 準。 其 他 著 作 有《 開 元 釋教錄略出》四卷、《續大唐內典錄》 一卷、《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續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 一 卷、《 集 諸 經 禮 懺儀》二卷等。寂年、世壽均不詳。

奢 摩 他 : 又 作 舍 摩 他、 奢 摩 陀、 舍 摩 陀。 禪 定 七 名 之 一。 譯 曰 止、 寂 靜、 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

毘 缽 舍 那 : 毘 婆 舍 那, 又 作 毘 鉢 舍 那。 譯 曰 觀、 見, 種 種 觀 察 等。 觀 見 事理也。

二四一







生字注音

契 契 會真如

坐 穿鑿 煩 惱

殄 殄滅



舔 古

殄滅:滅盡,滅絕。

二四二



穿 鑿 : 打 通。 煩 惱 : 梵 語 吉 隸 舍, 貪 欲 瞋 恚 愚 痴 等 諸 惑, 煩 心 惱 身, 謂 為 煩惱。(又音)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契 會 : 契 當 會 合 而 無 乖 角 也。 真 如 : 梵 音 部 多 多 他 多( 此 梵 語 出 於《 金 剛 經 》 之 梵 本, 譯 曰 真 如 性 ), 真 者 真 氣 實 之 義, 如 者 如 常 之 義, 諸 法 之 體 性 離 虛 妄 而 真 實, 故 云 真, 常 住 而 不 變 不改,故云如。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七四 (下)





古 滑

音)滑



 

滑 稽 : 詼 諧 有 趣 的 言 語、 動 作。( 又

záo

一七四 (下)

一七四 (下)



稽 機

huá

一七五 (上)





zuò tiǎn gǔ jī



(上)

一七五 一七五 (上)

一七五 (下)

一七五 (下)

一七五 (下)

一七六 (上)

八 十三 七



十四



概 要

冗 冗談

剋 剋獲

蠲 蠲除

竺 東 天竺 國

奢 夜奢 尊 者

嘗 嘗制

容 (三聲) 克 娟







rǒng kè juān zhú shē cháng

冗談:玩笑,閒話。 剋:能夠。獲:得到。 蠲:除去。

東 天 竺 : 東 印 度。 五 印 度 之 一。 中 古 時, 印 度 分 為 東、 西、 南、 北、 中 五 區, 稱 為 五 天 竺、 五 印 度、 五 天、 五 竺或五印。

夜 奢 尊 者 : 富 那 奢, 又 作 富 那 夜 奢, 脅 尊 者 之 弟 子, 馬 鳴 之 師 也。 見《 付 法藏傳》五。

嘗:曾經。制:同「製」。

二四三





娑 婆世界



《 大乘 起 信 論》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注 釋



二四四

《 大 乘 起 信 論 》 : 馬 鳴 菩 薩 造。 有 二 譯。 舊 譯 者 為 梁 之 真 諦, 一 卷, 新 譯 者 為 唐 之 實 叉 難 陀, 二 卷。 說 如 來 藏 緣 起 之 理。 本 論 可 分 為 三 分 觀 之。 起 首 三 頌 為 序 分。 從 論 下 為 正 宗 分。 末 後 一 頌, 即 是 隨 行 所 起 大 願, 為 流 通 分。(又音)乘

娑 婆 : 又 作 沙 訶, 娑 訶 樓 陀。 新 云 索 訶。 堪 忍 之 義, 因 而 譯 曰 忍 土。 此 界 眾 生 安 忍 於 十 界 而 不 肯 出 離, 故 名 為 忍。 又 諸 菩 薩 行 利 樂 時, 堪 受 諸 苦 惱 之 義。 又 此 界 眾 生 有 貪 瞋 痴 等 煩 惱 之 過, 眾 生 忍 之, 故 名。 又 作 雜 惡。 雜 會。 以 是 為 三 惡 五 趣 雜 會 故 也。 此 為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之 總 名。 一 佛 攝 化 之 境 土也。

shèng

一七六 (上)

一七六 (上)

chéng suō





(上)

一七六

(上)

一七六

一七六 (上)

(下)

一七六 一七六 (下)





付 付法

那伽 阿 周 陀 那



那 伽曷 樹 那



龍 奮 迅 三昧



迦 毗摩羅尊者



十一 一 一

概 要





妹 何 茄

fù jiā mèi hé qié

付法:付屬法門也。

迦 毗 摩 羅 尊 者 : 迦 毘 摩 羅, 羅 漢 名。 付 法 藏 之 第 十 三 祖。《 付 法 藏 傳 》 五 作「比羅」,《摩訶止觀》一上作「毘 羅 」,《 佛 祖 統 紀 》 一 作「 迦 毘 摩 羅 」。 摩 揭 陀 國 人, 初 為 外 道, 有 三 千 弟 子, 屈 服 於 馬 鳴 之 談 論, 而 為 其 弟 子, 於 南 天 布 法 付 法 於 龍 樹。 作 《無我論》一百偈。

龍 奮 迅 三 昧 : 此 三 昧 之 力, 能 如 龍 之 奮迅,現勇猛之威勢也。

那伽曷樹那:龍樹菩薩舊稱。

那伽阿周陀那:龍樹菩薩舊稱。

二四五













生字注音

梵志







提 婆 菩薩



剌 樹那



那 伽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七六 (下)

一七六 (下)

一七六 (下)

一七六 (下)

è là sà jī fàn

注 釋

二四六

那伽閼剌樹那:龍樹菩薩新稱。

提 婆 : 又 作 提 波, 菩 薩 名, 譯 作 天, 後 以 一 目 施 神, 故 曰 迦 那 提 婆, 伽 那 者 片 目 之 義。 或 以 一 目 授 女 子。 本 執 師 子 國 人, 龍 樹 之 弟 子, 付 法 藏 第 十四祖也。 齎:拿,持。

梵 志 : 婆 羅 門 四 時 期 之 一。 又 志 求 梵 天 之 法 者 云 梵 志。 又 對 尼 乾 子 謂 在 家 之 婆 羅 門 云 梵 志。 又 一 切 外 道 之 出 家 者名梵志。

(上)

一七七

(上)

一七七

一七七 (上)

一七七 (上)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十四







概 要

顗 智顗

晉 晉王

紆尊

紆 荊 荊 州華容

伽 伽藍

旬 二旬

謁 參謁















yǐ jìn yū jīng qié xún yè

智顗:天台智者大師之名。

晉王:楊廣,即後來之隋煬帝。

紆 尊 : 見「 紆 尊 降 貴 」, 貶 抑 尊 貴 的 地位,謙卑自處。

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

伽 藍 : 僧 伽 藍 摩 之 略, 譯 曰 眾 園。 為 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旬:十天。二旬:二十天。

參謁:依禮進謁、拜見。

二四七

行 八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奉敕



敕賜



佛隴



付囑



講筵



豁 然開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下)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上)

一七八

huò yán zhǔ lǒng chì chì

注 釋

二四八

豁 然 : 覺 悟 的 樣 子。 開 悟 : 開 智 悟 理 也。 講筵:講義之席。

付 囑 : 原 為 付 託、 寄 託 之 意, 在 佛 經 中, 被 引 申 為 佛 陀 付 託 弘 法 布 教 的 使 命。又作咐囑、囑累。

佛隴:唐天台山西南隅有一峰名佛 隴。 敕賜:君主誥命賞賜。

敕:帝王的詔書。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下)





六 十一



概 要

曜 金 陵 靈曜 寺

荊 西 遊荊 土

鑑 鑑

翌 翌年

璪 智璪





建 意



yào jīng jiàn yì zǎo

金陵: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

荊 土 : 荊 湘, 荊 州 湖 北 路。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 省 及 河 南省西南部。 鑑:審查。 翌年:明年,第二年。

智 璪 : 隋 代 僧。 清 河 人, 俗 姓 張。 官 宦 世 家。 十 七 歲 時 雙 親 辭 世, 後 從 安 寧 寺 慧 憑 法 師 出 家。 復 往 天 台 山, 受 學 於 智 顗, 精 修 法 華 懺 法。 至 德 四 年, 智 顗 應 永 陽 王 伯 智 之 請 赴 會 稽

二四九











頗鉅



《 摩訶 止 觀 》



追諡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七八 (下)

(上)

一七九

(上)

一七九

shì hē jù

注 釋

二五〇

山, 師 亦 隨 行, 為 永 陽 王 修 法 華 懺 法。 此 外 亦 常 修 法 華 三 昧, 得 諸 多 靈 驗。 大 業 元 年, 煬 帝 巡 幸 江 都, 師 往 參 謁, 煬 帝 並 為 智 顗 設 千 僧 會。 貞 觀 十 二 年, 示 寂 於 國 清 寺, 世 壽 八十三。 追諡:追加諡號。

《 摩 訶 止 觀 》 : 天 台 三 大 部 之 一。 天 台 大 師 說 之, 弟 子 章 安 記 之, 有 十 卷, 開 為 二 十 卷, 述 觀 心 之 事。 荊 溪 大 師 註 釋 之 曰《 止 觀 輔 行 傳 弘 決 》, 有十卷,開為四十卷。 鉅:大。通「巨」。





(下)

一七九

一七九 (下)

一七九 (下)

一七九 (下)









概 要

吏 吏

巖 翠巖 令 參

謁 參謁

韶 德韶 國 師









lì yán yè sháo

吏:在政府機關中處理公務的人員。

翠 巖 : 明 州 翠 巖 永 明 大 師, 名 令 參, 嗣 法 於 雪 峰, 大 張 法 席。 見《 傳 燈 錄》十八。 參謁:依禮進謁、拜見。

德韶: (891-972) 宋代僧。俗姓陳。 十五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嘗遍 訪明師五十四人,後為臨川法眼文益 之法嗣,復入天台山訪智顗之遺蹟, 止住白沙寺。後受吳越王錢弘俶迎至 杭州尊為國師。時天台山之螺溪義寂 慨嘆天台教籍之散佚,聞高麗存有天 台教籍,與師共議之,師乃乞錢弘俶 遣使帶回。後遷天台般若寺,並興建

二五一







十四

十二



高麗 王



廣蒐 博 覽



吳 越 王 錢俶



明 州 雪竇 山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七九

一七九 (下)

一八〇 (上)

一八〇 (上)

dòu chù sōu lí

注 釋

二五二

道 場 數 十 所。 開 寶 五 年 入 寂, 世 壽 八十二。弟子有永明等百餘人。

明 州 : 唐 朝 開 元 年 間 設 置 的 州, 在 今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境。 雪 竇 山 : 彌 勒 菩 薩 道 場, 位 於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奉 化 區 溪 口 鎮,被譽為「四明第一山」。

錢 俶 : 本 名 弘 俶, 字 文 德, 小 字 虎 子, 五 代 十 國 時 期 吳 越 國 文 穆 王 錢 元 瓘第九子,吳越最後一位國王。

蒐:尋求。博覽:廣博閱覽。

高 麗 : 國 名。 在 今 朝 鮮 半 島。 隋 唐 時 稱為「高麗」。也稱為「句驪」、「朝 鮮」。



一八〇 (下)

(下)

一八〇

一八一 (上)







概 要

驀 驀直

毘 《 阿毘 達 磨 俱 舍論》

叉 實叉 難 陀







mò pí chā

驀:冒,沖上來。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 : 世 親 作。 唐 玄 奘 譯。 三 十 卷。 阿 毘 為 對, 達 磨 為 法, 俱 舍 為 藏。 六 足 發 智 婆 沙 等 薩 婆 多 部 之 諸 論, 名 為 對 法 論 藏。 有 攝 持 與 所 依 之 二 義, 第 一 義 為 此 論 攝 持 包 含 彼 對 法 論 中 之 勝 義, 故 名 此 論 曰 對 法 藏。 即 對 法 之 二 字, 屬 於 彼 本 論, 藏 之 一 字, 屬 於 此 論。 第 二 義 為 彼 本 論 乃 此 論 之 所 依, 故 名 為 藏。 即 三 字 共 為 彼 本 論 之 名 也。 然 則 此 論 乃 全 以 彼 論 為 所 依 而 造 者。 故 亦 全 取 彼 之 名 為 此 論 之 名。 在 六 釋 中, 全 取 他 名 之 有財釋也。

實 叉 難 陀 : 譯 曰 學 喜。 于 闐 國 人, 譯 出《 華 嚴 》 等 經 十 九 部 一 百 七 卷。 見 《開元錄》九。

二五三











金 剛 薩埵



輯錄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一 (下)

(下)

一八一

jí duǒ

注 釋

二五四

輯錄:收集記錄,彙編成書。

金 剛 薩 埵 : 又 云 金 剛 手, 秘 密 主。 又 云 普 賢。 是 真 言 宗 八 祖 中 之 第 二 祖。 大 日 如 來 為 第 一, 此 薩 埵 為 第 二。 梵 名 縛 曰 囉 薩 怛 縛 摩 訶 薩 怛 縛。 譯 名 執 金 剛, 持 金 剛, 金 剛 手, 金 剛 手 秘 密 王, 金 剛 薩 埵, 金 剛 手 菩 薩 摩 訶 薩, 金 剛 手 薩 埵 摩 訶 薩 埵 等。 薩 埵 者 有 情 之 義, 勇 猛 之 義, 總 言 勇 猛 之 大 士。 此 薩 埵 與 普 賢 菩 薩 同 體 異 名。 普 賢 從 大 日 如 來 受 灌 頂, 於 二 手 與 以 五 智 之 金 剛 杵, 故 云 金 剛 手。 但 金 剛 薩 埵 有 通 別 之 二 名。 通 名 者, 以 名 一 切 之 執 金剛神。以此皆為開東方金剛薩埵之



一八一 (下)

一八二 (上)

十三



概 要

怛 縛 曰 囉 薩怛 縛

怛 摩 訶 薩怛 縛

杵 五 智 之 金 剛杵







dá dá chǔ

一 德 者 也。 又 無 論 何 人, 五 相 成 就, 從一切如來受授職灌頂時稱為金剛薩 埵。 如 金 剛 頂 經 一 切 義 成 就 菩 薩( 即 悉 多 太 子 ), 之 受 授 職 灌 頂 時, 稱 為 普 賢 大 菩 薩( 即 金 剛 薩 埵 ) 是 也。 又 在 顯 教, 普 賢 菩 薩 為 一 切 諸 佛 長 子 之 總 名, 如 華 嚴 經 所 說。 即 無 論 何 人, 成 就 十 大 願 者, 為 諸 佛 之 長 子, 稱 為 普賢也。

縛 曰 囉 薩 怛 縛、 摩 訶 薩 怛 縛 : 金 剛 薩 埵之梵名。

五 智 : 密 教 所 說, 如 來 之 五 智 也。 於 上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

二五五







大 阿闍 梨



胎藏 界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八三 (上)

一八三 (下)

zàng shé

注 釋

二五六

胎 藏 界 : 梵 語 蘗 縛 俱 舍。 有 二 義 : 一 隱 覆 之 義。 如 人 在 母 胎 而 隱 覆 其 胎 也, 理 體 隱 於 煩 惱 中 而 不 顯 現, 故 云 胎 藏。 二 含 藏 之 義。 如 母 胎 內 含 藏 子 體 而 覆 育 之 也, 理 體 能 具 足 一 切 功 德 而 不 失 之, 故 名 胎 藏。 而 此 含 藏 有 執 持 與 出 生 之 二 義, 其 所 譬 之 法 有 三 : 一譬本具之理性,二譬眾生之肉團心, 三 曼 荼 羅 中 中 臺 八 葉 院。 而 謂 之 為 胎 藏 者, 佛 之 大 悲 慈 護, 愛 育 眾 生, 猶 如母於胎內之子,故云胎藏也。

阿 闍 梨 : 舊 稱 阿 闍 梨, 阿 祇 利。 譯 曰 教 授。 新 稱 阿 遮 利 夜, 阿 遮 梨 耶。 譯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一八三 (下)

(下)

一八三

十一

十三

概 要

曼 曼 陀羅

觸 阿閦 如 來





màn chù

曼 陀 羅 : 梵 語 maṇḍala ,又作曼陀 羅。 意 譯 壇 場、 輪 圓 具 足、 聚 集。 據 大日經疏曼荼羅有種種意義:自輪圓 具 足 之 意 而 言, 諸 尊 如 輪 般 環 繞 於 普 門 之 大 日 如 來 四 周, 協 助 大 日 使 眾 生 趣 入 普 門 ; 自 發 生 之 意 而 言, 能 養 育 佛 種, 而 生 佛 果 ; 又 由 maṇḍa 乃精 製 牛 乳 為 醍 醐 之 意, 故 曼 荼 羅 表 佛 果 之 醇 淨 融 妙, 有 極 無 比 味、 無 過 上 味 之 意。 但 後 世 密 教 認 為, 曼 荼 羅 主 要 是 聚 集 之 意, 亦 即 諸 佛、 菩 薩、 聖 者 所居處之地。

阿閦 如 來 : 金 剛 界 「 五 智 如 來 」 中 的 東 方 如 來。 五 智 如 來 : 金 剛 界 五 智 所 成 之 五 如 來 也。 一 大 日 如 來, 法 界 體 性 智 所 成 。 二 阿閦 如 來 , 大 圓 鏡 智 所 成。 三 寶 生 如 來, 平 等 性 智 所 成。 四 無 量 壽 如 來, 妙 觀 察 智 所 成。 五 不 空 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所成。

二五七



行 五



生字注音

顯教



胎 金 胎 兩 部 教 法 苔 (一聲)

二五八

金 胎 : 真 言 教 成 佛 之 作 法, 有 金 剛 界 胎 藏 界 二 途, 稱 為 金 胎 兩 部。 金 剛 界 者 為 顯 大 日 如 來 智 德 之 曼 陀 羅, 摧 破 煩 惱 之 猛 利 智 慧 猶 如 金 剛, 故 謂 之 金 剛 界,《 金 剛 頂 經 》 之 所 說 是 也。 胎 藏 界 者 為 顯 大 日 如 來 理 德 之 曼 陀 羅, 理 之 攝 持 諸 法, 如 於 腹 中 胎 藏 其 子, 故 謂 之 胎 藏 界,《 大 日 經 》 之 所 說 是 也。 概 言 之, 金 胎 兩 部 為 標 幟 大 日 如 來 理 智 二 德 之 一 雙 大 法 門。 配 之 於 事 理 因 果, 則 金 剛 界 為 事 為 果, 胎 藏 界 為 理 為 因。 日 本 東 密 次 第 為 金 胎, 是 事 理 之 次 第 也。 日 本 台 密 次 第 為 胎 金,是因果之次第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顯教:真言宗判一切之佛教為顯教密 教 之 二, 總 釋 尊 所 說 大 小 乘 之 契 經 為 險 顯教,大日所說之金胎兩部為密教。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四 (上)

(上)

一八四

xiǎn

tāi



一八四 (上)

一八四 (上)

一八四 (上)

一八四 (下)



十三

十四



概 要

棱 《楞 伽 經 》

跋 《 楞 伽 阿跋 多 羅寶經》

跋 求 那跋 陀 羅

摩 菩 提 達摩







磨 (二聲)

léng bá bá mó

《 楞 伽 經 》 : 佛 教 典 籍。 法 相 宗 所 依 的 六 經 之 一。 早 期 禪 宗 據 以 傳 法。 共 有 三 種 漢 譯 本 : 一、 南 朝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的《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四 卷。 二、 北 魏 菩 提 流 支 譯 的《 入 楞 伽 經 》, 十 卷。 三、 唐 代 實 叉 難 陀 譯 的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七 卷。 是 闡 述 如 來藏思想的要籍。

《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 楞 伽 經 》 之全稱。

求 那 跋 陀 羅 : 比 丘 名。 譯 曰 功 德 賢, 中 天 竺 人。 齊 建 元 初 至 京 師, 譯《 百 喻經》等,見《梁僧傳》三。

菩 提 達 摩 : 意 譯 為 覺 法, 南 天 竺 人 ( 一 說 波 斯 人 ), 中 國 佛 教 禪 宗 初 祖、 東 土 第 一 代 祖 師, 與 寶 誌 禪 師、 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二五九









十一





一 大 阿 僧祇 劫



敦煌 遺 書



北魏 菩 提 流 支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八四 (下)

一八四 (下)

一八五 (上)

wèi huáng qí

注 釋

二六〇

北 魏 : 後 魏 的 別 名。 後 魏 :( 西 元 三 八 六 ~ 五 三 四 ) 北 朝 諸 朝 之 一。 晉 時 拓 跋 氏 自 立 為 代 王, 淝 水 戰 後 不 久,改國號魏,史稱為「後魏」或「北 魏」。後分裂為東、西魏。 菩 提 流 支 : 又 作 菩 提 留 支, 菩 提 鶻 露 支, 譯 曰 道 希。 北 天 竺 人, 魏 宣 武 帝 時來洛陽多翻諸經。

敦 煌 遺 書 : 指 敦 煌 文 獻、 敦 煌 寫 本, 是 一 九〇 〇 年 發 現 於 敦 煌 莫 高 窟 十 七 號 洞 窟 書 籍 的 總 稱。 總 數 約 五 萬 卷, 以 佛 經 為 主, 目 前 分 散 於 世 界 各 地 圖 書館。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一八五 (上)

十一

概 要

宣 道宣 律 師



xuān

道宣:姓錢氏,唐丹徒人。十六落髮, 隋 大 業 中, 從 智 首 法 師 受 具 戒, 唐 武 德 中, 充 西 明 寺 上 座。 及 玄 奘 三 藏 自 西 域 還, 奉勅 從 於 譯 場, 宣 撰《 行 事 鈔》《戒疏》《業疏》《高僧傳》《廣 弘 明 集 》 等 二 百 卷。 嘗 築 一 壇, 俄 有 長 眉 僧 來 談 道, 乃 賓 頭 盧 也。 復 三 果 之 梵 僧 禮 壇 讚 曰 : 佛 滅 後 住 像 法 世, 興 發 毘 尼 者, 唯 師 一 人。 乾 封 二 年 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正古譯之謬。 又 有 大 人 授 天 竺 祇 園 之 古 蹟, 宣 抄 記 之, 即《 祇 園 圖 經 》 二 卷 是 也。 貞 觀 中 嘗 隱 沁 州 雲 室 山,覩 人 天 童 奉 待 左 右。 又 於 西 明 寺 夜 行 道, 感 毘 沙 門 天 王 子 那 吒 太 子 來, 授 佛 牙 及 寶 掌, 而 保 持 供 養。 乾 封 二 年 十 月 三 日 寂, 壽 七 十 二。 咸 通 十 年 諡 澄 照, 塔 云 淨 光。 師 久 居 洛 南, 故 號 南 山 律 宗。 見 《高僧傳》十四。

二六一







行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撰著



《 四 分律 》



衰頹







退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五 (上)

(上)

一八五

一八五 (下)

tuí lǜ zhuàn

頹:衰敗。

注 釋

二六二

《 四 分 律 》 : 四 律 之 一, 六 十 卷。 五 部 中「 曇 無 德 部 」 之 律 藏 也。 姚 秦 佛 陀 耶 舍, 竺 佛 念 共 譯。 佛 滅 後 百 年, 法 正 尊 者( 又 曰 法 護 尊 者, 梵 名 曇 無 德 ) 於 上 座 部 之 律 藏 中 契 同 己 見 者, 采 集 成 文, 隨 說 所 止, 而 為 一 分, 四 度完結,故稱為四分律。蓋四分之名, 非依義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結集之, 分 之 為 四 夾, 故 名 四 分 也。 初 分 二 十 卷, 二 分 十 五 卷, 三 分 十 四 卷, 四 分 十一卷。 撰著:撰寫,著作。

一八五 (下)



概 要

《四分律刪繁 缺 補闕 行 事 鈔 》



quē

《 四 分 律 刪 繁 補 闕 行 事 鈔》 : 凡 十 二 卷( 分 上、 中、 下 三 卷, 每 卷 又 各 有 四 卷 )。 唐 代 道 宣 撰。 略 稱《 行 事 鈔 》《 六 卷 鈔 》《 四 分 律 行 事 鈔 》。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冊。 本 書 就 四 分 廣 律 加 以 刪 繁、 補 闕, 敘 述《 四 分 律 》 之 要 義, 並 參 酌 諸 律 諸 家 之 說, 詳 述 律 行 之 故 實 制 規, 對 後 世 僧 行 風 儀 之 確 立, 影 響 甚 大。 內 容 分 為 三 十 篇, 係 南 山 律 之 正 依。 其 序 文 載 : 「 上 卷 則 攝 於 眾 務, 成 用 有 儀。 中 卷 則 遵 於 戒 體, 持 犯 立 懺。 下 卷 則 隨 機 要 行, 託 事 而 起。」 與《 四 分 律 含 注 戒 本 疏 》《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 共 稱 四 分 律 宗 三 大 部。 撰 於 武 德 九 年,貞觀四年再校定。

二六三



















隨 機羯 磨 疏 》

《四分律刪補

尼 義鈔 》

《四分律拾毗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八五 (下)

一八五 (下)

chāo jié

注 釋

二六四

《 四 分 律 拾 毗 尼 義 鈔》 : 南 山 律 五 大 部 之 一。 五 大 部 : 南 山 律 依 憑 之 註 疏, 有 五 種 之 大 部 也。 俱 係 道 宣 律 師 之 撰 述 : 一、《 四 分 律 刪 繁 補 闕 行 事 鈔 》 三 卷( 分 十 二 卷 ), 二、《 四 分 律 含 注 戒 本 疏 》 四 卷( 分 八 卷 ), 三、《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 四 卷 ( 分 八 卷 ), 四、《 四 分 律 拾 毗 尼 義 鈔 》 三 卷( 分 六 卷, 後 二 卷 今 缺 ), 五、《四分比丘尼鈔》三卷(分六卷) 也。 其 中 前 三 部, 略 曰《 事 鈔 》《 戒 疏》《業疏》,有特稱為三大部者。

《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 南 山 律 三大部之一。









(下)

一八六

一八六 (下)





概 要

堪 允堪

元 元照





kān yuán

允 堪 : 宋 昭 慶 律 師 允 堪, 錢 塘 人, 依 天 台 崇 教 大 師 慧 思 出 家。 學 無 不 通, 尤 精 通 律 部, 著《 會 正 記 》 等 之 文 十 二 部, 以 繼 終 南 山 宣 律 師 之 律 藏。 後 作 靈 芝 律 師 元 照《 資 持 記 》, 會 正、 資 持 相 對 而 分 派。 見《 釋 氏 稽 古 略》四。

元 照 : 杭 州 靈 芝 寺 元 照, 字 湛 然, 初 依 東 藏 慧 鑑 律 師 專 學 毘 尼。 後 從 神 悟 禪 師 講 天 台 之 教 觀。 復 從 廣 慈 之 才 法 佛 受 菩 薩 戒, 博 究 南 山 之 律 宗。 而 意 篤 淨 業。 每 曰 生 弘 律 範, 死 歸 安 養, 平 生 所 得, 唯 二 法 門 而 已。 住 靈 芝 三 十 年, 宋 徽 宗 政 和 六 年 九 月 一 日 寂。 壽 六 十 九。 謚 大 智。 唐 太 宗 貞 觀 中, 終 南 山 澄 照 大 律 師 道 宣 作《 戒 疏 》《 羯 磨 疏 》《 事 鈔 》, 弘 四 分

二六五









別瑜 伽 品 》

《解深密經分 瑜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八七 (上)



注 釋

二六六

律。 流 通 逾 四 百 載, 釋 義 近 六 十 家。 中 大 寺 之 昭 慶 律 師 允 堪, 作《 會 正 記 》, 獨 為 盡 理。 最 後 靈 芝 元 照 以 《 法 華 》開 顯 圓 意 ,作《 資 持 記 》,與 《 會 正 記 》 殊 途, 四 分 一 宗 由 是 分 為 兩 派。 見《 往 生 傳 》《 佛 祖 統 紀 》 二十九,《稽古略》四。

《 解 深 密 經 》 : 五 卷, 唐 玄 奘 譯。 此 為 法 相 宗 所 依 之 本 經, 有 前 後 總 別 四 譯。 第 一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一 卷, 名《 相 續 解 脫 地 波 羅 蜜 了 義 經 》。 又 一 卷, 名《 相 續 解 脫 如 來 所 隨 順 處 了 義 經 》。 二 者 對 於 唐 譯 為「 地 波 羅 蜜 品 」 第 七 與「 如 來 成 所 作 事 品 」 第 八 之二品。二元魏菩提留支譯,五卷,





一八七 (上)

一八七 (上)

十一

十二

概 要

窺 窺基

瑜 《瑜 伽 論 》





kuī yú

名《 深 密 解 脫 經 》。 與 唐 譯 對 分「 勝 義 諦 相 品 」 第 二 之 一 品, 而 作 四 品。 第 三 梁 真 諦 譯。 一 卷, 名《 佛 說 解 節 經 》。 雖 有 四 品。 而 即 唐 譯 之「 勝 義 諦 相 品 」 一 品。 第 四 唐 譯 既《 解 深 密 經》也。

窺 基 : 唐 京 兆 大 慈 恩 寺 窺 基, 事 玄 奘, 學 天 竺 語, 傳 唯 識 因 明 之 旨, 造 疏 百 本, 稱 為 百 本 疏 主, 法 相 宗 之 開 祖 也。 永 淳 元 年, 壽 五 十 一 寂。 嘗 書 《 彌 勒 上 生 經 》 之 疏, 感 舍 利 二 七 粒。 又 造 彌 勒 像, 於 像 前 日 誦 菩 薩 戒 一徧 , 以 願 兜 率 之 往 生 。 世 稱 慈 恩 大 師。見《宋高僧傳》四。

《瑜伽論》:《瑜伽師地論》之略名。

二六七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識 《 唯識 論 》

拙 無著 菩 薩

逾 阿逾 陀 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二六八



《 唯 識 論 》 :( 一 ) 成 唯 識 論 之 略 稱, 十 卷。 唐 玄 奘 譯 諸 師 學 說, 集 成 此 書。 本 論 乃 於 注 解 世 親 菩 薩 之 唯 識 三 十 頌 的 十 大 論 師 著 作 中, 以 護 法 之 釋 為 主, 取 捨 其 他 九 論 師 之 釋, 糅 合 而 編 纂 成 一 新 論 著。( 二 ) 唯 識 二 十 論 之 略 稱。 本 論 為 世 親 菩 薩 造。 亦 有 同 本 異 譯 之 大 乘 楞 伽 經 唯 識 論、 大 乘 唯識論。(又音)識



無 著 : 菩 薩 名。 梵 名 阿 僧 伽, 天 親 菩 薩之兄也,皆為法相宗之祖。(又音) 著

shí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八七

一八七 (上)

一八七 (下)

阿 逾 陀 國 : 阿 踰 陀 國, 中 印 度 古 國, 其 地 為 印 度 古 文 明 中 心 之 一。 又 作 阿 毘陀國、阿毘闍國、阿踰闍國、阿喻

zhù

shì zhuó yú



一八七 (下)



概 要



昇 兜 兜 率天





shēng dōu

馱 國、 阿 迎 闍 國。 意 譯 難 勝 國、 無 鬥 國、 靡 勝 國、 不 可 戰 國。 依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五 所 載, 此 國 周 長 五 千 餘 里, 國 都 周 長 二 十 餘 里, 榖 稼 豐 盛, 花 果 繁 茂, 伽 藍 百 餘, 僧 徒 三 千, 兼 習 二 乘 之 學, 有 天 祠 十 所, 異 道 寡 少。 此 國 曾 為 佛 教 大 德 止 住 之 地, 如 室利邏多於都城西北數里之伽藍造經 部《 毘 婆 沙 論 》。 無 著 於 都 城 西 南 五 六 里 大 菴 沒 羅 林 中, 聽 受 彌 勒 之 《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 邊 分 別 論 》 等。 世 親 亦 於 此 地, 依 無 著而歸依大乘,造大乘論百餘部。

昇 : 上 升。 兜 率 天 : 兜 率, 此 翻 知 足, 謂 於 五 欲 境 知 止 足 故。 此 天 依 空 而 居。 人 間 四 百 年, 為 此 天 一 晝 夜。 則 人 間 十 四 萬 四 千 年, 方 為 此 天 一 年。 若 此 天 壽 四 千 歲, 則 該 人 間 五十七億( 萬此為以億千)六百萬年矣。

二六九











行 四







生字注音

那蘭 陀 寺



西域



玄奘



瑜 伽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yú zàng yù lán

注 釋

二七〇

瑜伽宗: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為瑜 伽宗。

玄奘: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

西 域 : 總 指 支 那 以 西 之 諸 國, 別 指 印 度。

那 蘭 陀 寺 : 那 爛 陀, 在 中 天 竺 摩 竭 陀 國。 菩 提 道 場 之 大 覺 寺 東 七 驛, 佛 滅 後 鑠 迦 羅 阿 逸 多 王 所 建, 歷 代 相 繼 而 增 建 之, 遂 為 五 天 竺 第 一 之 精 舍。 那 爛 陀 譯 言 施 無 厭。 世 俗 相 傳 為 住 於 此 寺 邊 池 中 之 龍 王 名。 若 依 實 義, 則 釋 迦如來往昔在此地為國王時之德號 也。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概 要



戒 戒賢

支 支 那 弟子慈恩



汁 納

jiè zhī nà

戒 賢 : 梵 名 尸 羅 跋 陀 羅。 西 元 六 七 世 紀 間, 大 乘 佛 教 瑜 伽 行 派 論 師, 為 印 度 摩 竭 陀 國 那 爛 陀 寺 之 住 僧。 東 印 度 三 摩 呾 吒 國 之 王 族, 屬 婆 羅 門 種 姓。 少 好 學, 遊 歷 諸 方, 訪 求 明 哲, 至 那 爛 陀 寺 遇 護 法 菩 薩, 聞 法 信 悟 而 出 家。 年 三 十, 即 以 論 退 南 印 一 大 外 道, 獲 王 嘉 賞, 為 建 伽 藍。 長 期 主 持 那 爛 陀 寺, 弘 傳 唯 識 教 義。 其 依 解 深 密 經、 瑜 伽 師 地 論 等, 將 佛 教 判 為 有、 空、 中 三 時, 主 張 五 種 姓 說。 玄 奘 西 遊 時, 師 年 已 百 餘, 時 為 那 爛 陀 寺 大 長 老, 玄 奘 師 事 之, 且 傳 習 其 法。 彼 時, 眾 共 尊 師, 不 直 呼 其 名, 而美稱為「正法藏」。

支 那 : 中 國。 梵 語 音 譯。 原 見 於 漢 譯 佛 典, 係 古 印 度 對 中 國 的 稱 呼, 日 本 尚 沿 用 之。 慈 恩 : 唐 法 相 宗 窺 基, 住 京 兆 大 慈 恩 寺, 後 世 稱 之 曰 慈 恩 大 師。

二七一











十三



僧叡



羅睺 羅 多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八七 (下)

一八八 (上)

hóu ruì

注 釋

二七二

羅睺 羅 多 : 為 付 法 藏 第 十 六 祖 。 印 度 迦 毘 羅 國 人, 姓 梵 摩。 與 龍 樹 為 同 時 代 人。 早 年 入 那 爛 陀 寺, 從 尊 者 黑 者 受 具 足 戒, 學 聲 聞 乘。 又 依 無 分 別 者 廣 學 大 乘 及 祕 密 乘, 並 弘 通 中 觀 之 宗 義。 隨 侍 十 五 祖 迦 那 提 婆, 證 皆 空 之 理, 於 那 爛 陀 寺 教 化 僧 徒。 提 婆 示 寂 之 際, 受 其 心 隨 之 教 說。 又 據《 付 法 藏 因 緣 傳 》 卷 六 載, 師 從 提 婆 受 婆 羅 門 所 造 之 鬼 名 書, 後 以 種 種 方 便 教 化 眾生,付法予僧伽難提。

僧 叡 : 羅 什 之 弟 子, 關 中 四 聖 之 一。 什 所 翻 之 經, 叡 並 參 正 焉。 昔, 竺 法 護 譯 出《 正 法 華 經· 受 決 品 》 云 : 天 見 人 人 見 天, 什 譯 經 至 此 言, 此 語 與 西 域 語 同, 但 言 過 質。 叡 曰 : 非 人 天

(上)

一八八

一八八 (上)

(上)

一八八

(上)

一八八

(上)

一八八











概 要

肇 僧肇

傑 關 中 四傑

曇 曇濟

瑾 僧瑾

猷 道猷











zhào jié tán jǐn yóu

交 接 兩 得 相 見 耶? 什 喜 曰 : 實 然! 皆 此 類 也。 什 所 出 之 論 本, 叡 多 造 其 序。見《高僧傳》六。

僧肇:羅什門下四哲之一。



關 中 : 地 名。 位 於 今 陝 西 省。 東 至 函 谷 關, 南 至 武 關, 西 至 散 關, 北 至 蕭 關,位於四關之中,故稱為「關中」。 傑:才智優異、特出的人。 曇濟:三論宗僧。

僧瑾:三論宗僧。

道猷:三論宗僧。

二七三

行 四



生字注音



僧詮

嘉 祥大師吉藏

嘉 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八 (上)

一八八 (上)

quán jiā

注 釋

二七四

僧 詮 : 南 朝 梁 代 三 論 宗 僧。 又 稱 止 觀 詮。

吉 藏 : 唐 延 興 寺 吉 藏, 原 為 安 息 國 人, 其 祖 避 仇 移 於 南 海, 家 於 交 廣 之 間。 後, 移 金 陵 而 生 藏, 年 七 歲, 從 道 朗 法 師 出 家, 有 穎 悟 譽, 具 戒 之 後, 聲 聞 轉 高, 陳 桂 陽 王 深 欽 奉 之, 及 隋 定 南 地, 東 遊 而 止 於 嘉 祥 寺, 開 皇 末 歲, 煬 帝 置 四 道 場 於 晉 藩, 引 藏 入 慧 日 道 場, 優 賞 殊 渥, 藩 王 又 置 日 嚴 寺 於 京 師, 別 延 藏 居 彼, 使 振 道 於 中 原。 及 大 唐 興, 高 祖 聞 藏 之 聲 望, 優 禮 之, 置 於 十 大 德 之 一, 使 之 綱 維 法 務。 齊 王 元 吉 欽 其 風 猷。 以 之 為 師 範, 使 屈 居 延 興 寺, 俱 交 獻。 武 德 六 年五月,壽七十五寂。師顯揚龍樹提





(下)

一八八

(上)

一八九

一八九 (上)

十一





概 要

諦 三諦 圓 融

乘 一乘

荊 荊溪







婆 之 旨, 為 三 論 宗 之 祖, 以 其 先 自 安 息 國 出, 故 曰 胡 吉 藏。 以 居 於 嘉 祥 寺 故 稱 為 嘉 祥 大 師。 所 著 經 論 疏 凡 數 十 種。見《唐僧傳》十一等。

三 諦 : 一 空 諦, 謂 因 緣 生 之 事 物, 體 性 實 空 無 之 道 理 也。 二 假 諦, 言 體 性 雖 空, 而 假 相 實 存 在 之 道 理 也。 三 中 諦, 言 空 假 二 性 不 二 一 如 之 道 理 也。 天台所立。

一 乘 : 成 佛 唯 一 之 教 也。 乘 為 車 乘, 以 譬 佛 之 教 法。 教 法 能 載 人 運 於 涅 槃 岸, 故 謂 之 乘。( 又 音 ) 乘



二七五

荊 溪 : 支 那 天 台 第 九 祖 湛 然, 晉 陵 荊 溪人,故號荊溪大師。

shèng

dì chéng jīng



十二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嶺 仙 霞嶺 脈

蒼 括蒼

雁 雁蕩

婉 蜿













二七六

蜿 蜒 : 曲 折 延 伸 的 樣 子。( 又 音 )

雁 蕩 : 雁 蕩 山。 位 於 浙 江 省 溫 州 市 轄 樂 清 市 縣 北, 盤 曲 數 百 里, 風 景 甚 佳, 絕 頂 有 湖, 因 雁 春 歸 過 宿 其 中 而 得名。

括 蒼 : 浙 江 名 山 之 一, 史 書 載, 登 之 見 蒼 海, 以 其 色 蒼 蒼 然 接 海, 故 名 括 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仙 霞 嶺 : 山 脈 名。 位 於 浙 江 省 西 南 部。 東 北 起 自 衢 州、 金 華、 麗 水 三 市 領 交 界 處, 西 南 延 伸 至 浙 江、 江 西、 福 建三省交界處。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八九

一八九 (上)

(上)

一八九

十四



wān

一八九 (上)



lǐng

cāng yàn wǎn yán







一八九 (下)

一八九 (下)

一八九 (下)

(下)

一八九

一八九 (下)





七 十

十二

概 要

闢 開闢

集 棲 身 入寂

秀 超 然秀 出

韶 天 臺韶 國 師

越 吳越 王





袖 芍



開闢:創始。



棲 身 : 居 住, 停 留。 入 寂 : 入 寂 滅 也。 梵 語 涅 槃, 一 譯 寂 滅。 離 煩 惱 云 寂, 絕 生 死 之 苦 果 曰 滅。 故 證 果 人 之

死,名為入寂。(又音)寂 秀出:秀美出眾。

二七七

吳 越 : 朝 代 名。 五 代 時 十 國 之 一, 錢 鏐 所 建。 在 今 浙 江 全 省 及 江 蘇 省 西 南 部、 福 建 省 東 北 部 之 地, 至 其 孫 俶 納 土 歸 宋。 凡 三 世 五 主, 八 十 四 年。 吳 越王:此指吳越世宗錢元瓘。

天臺韶國師:天台山德韶法師。



pì jí xiù sháo yuè





生字注音



注 釋

二七八

法 嗣 : 見「 嗣 法 」, 弟 子 嗣 師 之 法 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



錢 元 瓘 : 吳 越 世 宗, 字 明 寶, 原 名 錢 傳 瓘, 五 代 時 期 吳 越 國 君 主, 是 吳 越 國建立者錢鏐之子。



永 明 : 宋 智 覺 禪 師 延 壽, 住 杭 州 慧 日 山永明寺,故稱為永明。

達 摩 : 菩 提 達 摩, 意 譯 為 覺 法, 南 天 竺 人( 一 說 波 斯 人 ), 中 國 佛 教 禪 宗 初 祖、 東 土 第 一 代 祖 師, 與 寶 誌 禪 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繕寫:抄寫,謄錄。







《 宗 鑑 錄 》 :《 宗 鏡 錄 》, 百 卷, 宋 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九 法嗣

瓘 錢 元瓘

繕 繕寫

壽 永 明壽

鑑 《 宗鑑 錄 》

禪 禪 尊達摩

guàn

十四



三 四 一



shàn

(下)

一九〇 (上)

一九〇 (上)

(上)

一九〇 一九〇 (下)

一九〇 (下)

shòu

sì jiàn chán





一九〇 (下)

一九〇 (下)

一九二 (下)







概 要

賢 教 尊賢 首

昭 昭示

觸 阿閦 佛 國



招 (一聲)



xián zhāo chù

賢 首 : 華 嚴 宗 第 三 祖, 唐 法 藏, 字 賢 首。 其 祖 康 居 國 人, 來 居 長 安。 藏 年 十 六, 詣 四 明 山 阿 育 王 塔 鍊 一 指, 誓 學《 華 嚴 》。 嘗 預 玄 奘 三 藏 之 譯 場, 然 以 所 見 不 同 而 出。 至 則 天 武 后 朝, 為 譯 場 之 首。 與 實 叉 難 陀, 義 淨, 復 禮 等, 共 出《 新 華 嚴 經 》 等, 為 則 天 武 后 講《 新 華 嚴 經 》。 聖 曆 二 年, 奉 詔 講 大 經 於 佛 授 記 寺, 感 天 瑞。 先 天 元 年, 終 於 大 薦 福 寺。 贈 鴻 臚 卿。 見 《 宋 高 僧 傳 》 五,《 佛 祖 統 紀 》 二十九。

昭示:明白的宣告,公布。

阿閦 佛 : 五 智 如 來 之 一 。 五 智 如 來 : 金 剛 界 五 智 所 成 之 五 如 來 也。 一 大 日 如來,法界體性智所成。二阿閦 如

二七九

























維 摩詰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九二 (下)

(下)

一九二

一九二 (下)

(上)

一九三

jié kǔn zhēn yě

注 釋

二八〇

來, 大 圓 鏡 智 所 成。 三 寶 生 如 來, 平 等 性 智 所 成。 四 無 量 壽 如 來, 妙 觀 察 智 所 成。 五 不 空 成 就 如 來, 成 所 作 智 所成。

維 摩 詰 : 譯 為 淨 名。 清 淨 無 垢, 聲 名 遠 揚 之 義。 自 妙 喜 國 來 生 在 此 世 上, 以居士身份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 閫:門檻。

臻:到;達到。

冶:指熔爐。







呾 素呾

花鬘







纜藏



六、藏教所攝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概 要









dá lǎn xiàn mán

素 呾 纜 藏 : 見「 修 多 羅 」, 又 作 修 單 羅, 修 妒 路, 修 多 闌, 修 單 蘭 多。 以 綖 為 正 翻。 謂 如 以 綖( 線 字 同 ) 貫 花, 使 之 不 散。 言 教 能 貫 穿 法 義 使 不 散 失, 故 名 之 為 綖。 其 餘 經 文 謂 為 契 經, 經 本 等 者, 義 譯 也。 新 作 素 怛 纜, 素 呾 纜, 蘇 多 羅, 蘇 呾 羅。 譯 綖 或 契 經。 綖 之 義 如 前。 契 經 者, 契 於 理, 合 於 機, 故 曰 契。 貫 穿 法 相, 攝 持所化,如經之於緯。故曰經。 綖:同「線」。

鬘 : 以 線 貫 穿 成 的 環 狀 物, 用 來 裝 飾 頭 部 或 身 體。 如 以 花 串 成 的 稱「 花 鬘」。

二八一









十四

十四

十二









優 婆 羅叉



毗 奈耶藏



經 之 持緯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wěi pí chā quán

注 釋

二八二

緯:織布時用梭穿織的橫紗或編織物 的橫線。

毗 奈 耶 藏 : 律 藏, 三 藏 之 一。 舊 作 毘 尼 藏, 譯 曰 律 藏, 義 翻 也。 新 作 毘 奈 耶 藏, 譯 曰 調 伏 藏。 結 集 關 於 佛 教 中 戒 律 之 法 言 者, 包 含 於 此 中 而 無 所 漏,故曰藏。

優 婆 羅 叉 : 毗 奈 耶 藏 的 別 名。 梵 語 優 婆 羅 叉, 譯 曰 律, 毘 尼。 譯 曰 律 者, 義翻也(毘尼之正譯曰滅,或調伏)。 律 猶 言 法, 禁 制 之 法 也。 又 詮 量, 詮 量罪之輕重也。 詮:解釋事理。



(下)

一九四

(下)

一九四

一九四 (下)

一九四 (下)







十一

概 要

毗 阿毗 達 磨 藏

曇 阿 毗曇 藏

優 優 婆提舍

撰 慧 遠撰









pí tán yōu zhuàn





阿 毗 達 磨 藏 : 梵 語 abhidharma, 譯 為 論 藏、 對 法 藏。 為 一 切 piṭaka 論 部 之 總 稱, 與 經 sūtra 、 律 vinaya 合 稱 為 三 藏。 於 漢 譯 經 典 中 屬 論 藏 者, 有 六 足 論、 發 智 論、 大 毘 婆 沙 論 等 小 乘 諸 論, 及 大 智 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十 地 經 論、 瑜 伽 師 地 論、 成 唯 識 論、 攝 大 乘 論、 中 論、 百 論、 十 二 門論等大乘諸論。

阿毗曇藏:阿毗達磨藏的舊譯。

優 婆 提 舍 : 又 作 鄔 波 題 鑠, 優 婆 題 舍, 優 波 提 舍, 鄔 波 弟 鑠, 優 波 替 舍 等。譯曰論議。十二部經之一。

慧 遠 : 隋 淨 影 寺 慧 遠, 姓 李 氏, 燉 煌 人。 十 三 歲 出 家, 二 十 歲 就 光 統 和 上 進 具。 承 光 二 年, 周 武 勝 齊, 行 廢 教,遠以死抗議之。及大隋受禪,再

二八三





猶 匠繩 墨



冠 眾生首



結 華鬘



十 界 同遵



生字注音

澠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九五

九 九 十二

mán

(上)

一九五 (下)

(下)

一九五 一九五 (下)

guàn

zūn shéng

注 釋

二八四

興 佛 教 。 於 楊 都 創 淨 影 寺 。勅 遠 居 之 講 說。 英 俊 投 學。 遠 身 長 八 尺 五 寸, 腰 九 圍。 開 皇 十 二 年 寂, 壽 七 十。 著 諸 經 之 疏, 皆 以 四 字 為 句。 又 撰《 大 乘 義 章 》, 佛 法 之 綱 要 於 此 盡, 誠 釋 疏 家 之 泰 斗 也。 別 於 晉 慧 遠 而 謂 為 小 遠。見《續高僧傳》十。

十界:十法界之略。遵:依照。

華 鬘 : 印 度 人 的 裝 飾 品。 以 線 貫 穿 花 草而成,戴在胸前或頭頂。 冠:戴。首:頭。

猶 : 如 同 ; 好 比。 匠 : 泛 稱 各 種 技 術 工人。繩墨:木工取直的工具。

一九五 (下)

一九六 (上)

一九六 (上)

十三





概 要







zhuó

斲 斲

瞋 貪瞋 癡

毘 毘 奈耶

chēn pí

斲:砍,削也。

貪 瞋 癡 : 三 毒, 又 曰 三 根 : 一、 貪 毒, 引 取 之 心, 名 為 貪。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順 情 之 境, 引 取 無 厭 者。 二、 瞋 毒, 恚 忿 之 心 名 為 瞋。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違 情 之 境 起 忿 怒 者。 三、 痴 毒, 迷 闇 之 心 名 為 痴。 心 性 闇 鈍, 迷 於 事 理 之 法 者。 亦 名 無 明。 此 有 二 種, 痴 毒 獨 起, 名 為 獨 頭 無 明。 與 貪 毒 共 起, 名 為 相 應 無 明。 貪 毒 等, 必 與 痴 毒 相 應而起也。

毘 奈 耶 : 一 作 鼻 那 夜, 毘 那 耶, 又 云 毘 尼, 鞞 尼 迦。 三 藏 之 一, 謂 佛 所 說 之 戒 律。 譯 曰 滅, 或 律, 新 譯 曰 調 伏。 戒 律 滅 諸 過 非, 故 云 滅, 如 世 間 之 律 法, 斷 決 輕 重 之 罪 者, 故 云 律, 調 和 身 語 意 之 作 業, 制 伏 諸 要 行, 故 云調伏。

二八五







行 七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阿 毘曇







控御



鞞 尼迦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六 (上)

一九六 (下)

一九六 (下)

一九七 (上)

pí yù é tán

鞞尼迦:梵文 奈耶。

注 釋

二八六

之 音 譯, 即 毘 Vinaya

控御:控馬使就範。亦比喻治人。 訛:不正確的。

阿 毘 曇 : 梵 語 abhidharma ,又作阿 毘 達 磨。 譯 為 對 法、 無 比 法、 論。 原 指 有 關 教 法 之 研 究。 若 研 究 律 藏 者, 則 稱 為 阿 鼻 奈 耶。 其 後 廣 至 對 於 經、 律 二 藏 之 論 述, 皆 稱 為 阿 毘 達 磨。 其 成 立 約 於 西 元 前 後, 最 初 僅 為 簡 單 歸 納 一 些 佛 教 名 詞, 後 逐 漸 演 成 之 解 釋 形 式。 到 部 派 佛 教 時, 各 有 力 部 派 皆 成 立 各 自 之 阿 毘 達 磨。 abhidharma, 譯 為 對 法 藏、 論 藏, 為 一 切 piṭaka

一九七 (下)

(下)

一九七

一九八 (上)

十二

十三



概 要

梵 梵音

詮 詮慧

擇 簡擇 法 相







fàn quán zé

論 部 之 總 稱, 與 經 合稱為三藏。

、律 sūtra

vinaya

梵 : 梵 語, 天 竺 之 言 語, 由 梵 天 稟 承,故云梵語。

詮 : 解 釋。 慧 : 分 別 事 理 決 斷 疑 念 之 作 用 也。 又 通 達 事 理 之 作 用 也。 又 智 與 慧 雖 為 通 名, 然 二 者 實 相 對。 達 於 有 為 之 事 相 為 智, 達 於 無 為 之 空 理 為 慧。

簡 擇 : 即 選 擇。 指 依 智 慧 力 作 正 確 之 判斷,以捨偽取真。「簡」與「擇」, 均 為 選 擇、 分 別 之 意。 以 智 慧 來 簡 擇 一 切 諸 法 之 力, 即 稱 為 擇 力。 又 由 簡 擇 力 而 得 滅 諦 涅 槃, 即 稱 為 擇 滅。 此 外, 為 師 者 從 眾 弟 子 中 選 擇、 分 別 何 人 堪 受 教 法、 何 人 不 堪 受 教 法, 則 稱 為簡器。器,即根器、根機之意。

二八七











聲 聞藏 法



鐵 圍山



淨 影嘉 祥



生字注音



帖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九八 (上)

一九八 (下)

一九八 (下)

jiā tiě zàng

注 釋

二八八

法 相 : 一、 諸 法 顯 現 於 外 之 相 狀。 二、指教義上之分齊、區別、綱要。

淨 影 : 隋 淨 影 寺 慧 遠, 世 取 其 寺 號 稱 為 淨 影。 嘉 祥 : 隋 會 稽 嘉 祥 寺 吉 藏。 以 寺 號 稱 為 嘉 祥。 三 論 宗 之 祖 也。 《唐高僧傳》十一,《佛祖統紀》十, 有傳。

鐵圍山: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 鐵 山 也, 由 鐵 而 成。 須 彌 山 為 中 心, 外 有 七 山 八 海, 第 八 海 即 鹹 海, 贍 部 等 四 大 洲 在 此, 圍 繞 此 鹹 海 者, 即 鐵 圍山,此為一小世界。

聲 聞 藏 : 二 藏 之 一。 二 藏, 一、 聲 聞 藏, 說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即 小 乘 之 三 藏 也。 二、 菩 薩 藏, 說 菩 薩 大 士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大 乘 之 三 藏 也。淨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







一九八 (下)

(上)

一九九

一九九 (下)



十二



概 要

臟 菩 薩藏 法

鎧 康 僧鎧

設 迦葉







zàng kǎi shè

菩 薩 藏 : 二 藏 之 一。 二 藏, 一、 聲 聞 藏, 說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即 小 乘 之 三 藏 也。 二、 菩 薩 藏, 說 菩 薩 大 士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大 乘 之 三 藏 也。淨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

康 僧 鎧 : 梵 名 僧 伽 跋 摩, 又 名 僧 伽 婆 羅, 印 度 人, 廣 學 群 經, 曹 魏 嘉 平 五 年 來 支 那, 於 洛 陽 白 馬 寺 譯《 無 量 壽 經》。見《梁高僧傳》。

迦 葉 : 又 作 迦 攝。 迦 葉 波, 迦 攝 波 之 略。 譯 曰 飲 光。 古 代 之 姓 氏。《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梵 言 迦 葉 波。 迦 葉,此云光。波,此云飲。」《慧苑音 義 》 上 曰 :「 迦 葉, 具 云 迦 攝 波, 此 曰 飲 光, 斯 則 一 家 之 姓 氏。」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有 頭 陀 第 一 之 羅 漢, 謂 之 摩 訶迦葉,略稱迦葉。

二八九





行 七





十一

生字注音

頭陀



伽 耶迦葉



優 樓 頻螺 迦 葉



摩 訶迦 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九九

一九九 (下)

一九九 (下)

一九九 (下)

jiā luó qié tuó

注 釋

二九〇

摩訶迦葉:大迦葉尊者。

優 樓 頻 螺 迦 葉 : 又 作 優 樓 頻 蠃 迦 葉, 優 盧 頻 螺 迦 葉, 優 樓 頻 蠡 迦 葉, 優 留 毘 迦 葉。 烏 盧 頻 螺 迦 葉 波。 羅 漢 名。 譯 曰 木 瓜 林。 三 迦 葉 之 第 一。 為 歸 佛 前 有 五 百 弟 子 之 外 道 論 師。 導 佛 於 毒 蛇 窟, 不 得 害。 與 二 弟 及 弟 子 共 歸 佛 出家。見《四分律》三十二。

伽 耶 迦 葉 : 又 作 竭 夷 迦 葉、 伽 耶 迦 葉 簸, 羅 漢 名。 伽 耶, 譯 曰 象 城, 三 迦 葉之一。

頭 陀 : 又 作 杜 荼, 杜 多。 譯 曰 抖 擻, 抖 揀, 洮 汰, 浣 洗 等。 謂 抖 擻 衣 服 飲 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

(下)

一九九

一九九 (下)

一九九 (下)

二〇〇 (上)

十一

十四

十四



概 要

臟 付 法藏



龜 畢 畢 波羅

諦 真諦 三 藏









zàng guī bì dì

付 法 藏 : 指 付 囑 傳 遞 佛 陀 正 法。 如 來 滅後迦葉尊者結集法藏,二十年受持, 付囑之於阿難,阿難付囑之商那和修, 乃 至 展 轉 至 師 子 尊 者, 是 為 付 法 藏。 《付法藏因緣傳》所記者是也。 龜:四靈之一。介族也。

畢 波 羅 : 畢 缽 羅 , 又 作 必鉢 羅 , 庳鉢 羅, 樹 名。 即 菩 提 樹。 佛 於 此 樹 下 證 菩提,故稱菩提樹。

真 諦 三 藏 : 西 印 度 優 禪 尼 國 人, 梵 稱 波 羅 末 陀。 又 曰 拘 那 羅 陀。 梁 大 同 十 二 年 三 十 餘 歲 來 支 那, 受 武 帝 好 遇, 會 逢 國 難, 往 北 齊, 赴 東 魏, 流 離 間, 述《 金 光 明 經 》《 攝 大 乘 論 》 《 唯 識 論 》 等 譯, 及《 世 親 傳 》 等 著 二 百 七 十 八 卷。 大 建 元 年 正 月 十 一 日 寂。歲七十一。

二九一

行 九



十一

生字注音

脩 多羅藏



斛 飯王



身 光炎 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〇 (上)

二〇〇 (下)

二〇〇 (下)

yán hú xiū

注 釋

二九二

身 光 : 佛 菩 薩 身 所 發 之 光 明 也。 炎 : 火光上升。

斛 飯 王 : 斛 飯, 梵 名 音 譯 途 盧 檀 那。 又 作 穀 淨 王。 約 紀 元 前 六 世 紀 人。 乃 師 子 頰 王 之 子, 淨 飯 王 之 弟, 釋 尊 之 叔父。

脩 多 羅 : 修 多 羅, 又 作 修 單 羅, 修 妒 路, 修 多 闌, 修 單 蘭 多。 以 綖 為 正 翻。 謂 如 以 綖( 線 字 同 ) 貫 花, 使 之 不 散。 言 教 能 貫 穿 法 義 使 不 散 失, 故 名 之 為 綖。 其 餘 經 文 謂 為 契 經, 經 本 等 者, 義 譯 也。 新 作 素 怛 纜, 素 呾 纜, 蘇 多 羅, 蘇 呾 羅。 譯 綖 或 契 經。 綖 之 義 如 前。 契 經 者, 契 於 理, 合 於 機, 故 曰 契。 貫 穿 法 相, 攝 持 所 化, 如經之於緯。故曰經。







(上)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十四



概 要

舍 王舍 城

毘 毘 舍離城





shè pí

王 舍 城 : 梵 名 曷 羅 闍 姞 利 呬 城, 在 中 印 度 摩 伽 陀 國。 頻 婆 娑 羅 王(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 自 上 茅 城 之 舊 都, 遷 居 於 此, 圍 王 舍 城 有 五 山, 五 山 之 第 一 即 靈鷲山也。

毘 舍 離 : 又 作 毘 耶 離, 鞞 舍 離, 維 耶, 維 耶 離, 鞞 舍 隸 夜。 新 云 吠 舍 釐。 國 名。 譯 曰 廣 嚴。 中 印 度 也。 維 摩 大 士 住 此 國。 又, 佛 滅 一 百 年, 七 百 賢 聖 為 第 二 結 集 之 處。 此 國 內 之 種 族 曰 離 車, 亦 曰 跋 闍 子( 此 國 城 之 鼻 祖 名 離 車, 當 時 有 三 城 郭, 開 擴 莊 嚴, 名 毘 舍 離, 詳 說 於《 善 見 律 》 中, 載 離 車 之 部 ), 後 為 阿 闍 世 王 所 併。 即 今 印 度 恒 河 北 岸, 干 達 克 河 東 岸。今譯毘薩爾。

二九三















吒 波吒

弗 利弗 城

蘊 足論》

《阿毘達磨法 蘊

迦 濕彌羅城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一 (下)

二〇 一 (下)

二〇 一 (下)

zhà fú jiā yùn

注 釋

二九四

波 吒 利 弗 : 波 吒 釐, 又 作 波 吒 釐 子, 波 吒 利 弗, 波 吒 羅, 波 吒 梨 耶, 波 羅 利 弗 多 羅, 巴 連 弗。 本 為 樹 名。 遂 以 名 城, 摩 竭 陀 國 之 帝 都 也。 初 云 拘 蘇 摩 補 羅 城, 後 改 名 波 吒 釐 子 城, 以 此 城 為 波 吒 釐 樹 之 神 子 而 築 也。 阿 輸 迦 王於是建都。

迦 濕 彌 羅 :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羯 濕 弭 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土之西北境。

《 阿 毘 達 磨 法 蘊 足 論》 : 六 足 論 之 一。 尊 者 大 目 犍 連 造, 唐 玄 奘 譯, 十二卷。





(下)

二〇 一 五

概 要

前 目乾 連



qián

目 乾 連 : 目 犍 連。 摩 訶 目 犍 連 : 比 丘 名。《 法 華 經 》 作 大 目 犍 連。《 阿 彌 陀 經 》 作 摩 訶 目 犍 連, 略 曰 目 犍 連, 又 曰 目 連。 新 稱 曰 摩 訶 沒 特 伽 羅, 沒 特 伽 羅 子。 姓 也。 譯 曰 大 讚 誦, 大 萊 茯 根, 大 胡 豆, 大 採 菽 等。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人。 稱 為 神 通 第 一 者。 初 與 舍 利 弗 同 為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人, 頗 精 通 教 學。 雖 領 一 百 徒 弟, 然 中 心 有 不 安 之 念。 因 而 與 舍 利 弗 互 約, 先 得 解 脫 者, 必 以 告, 故 共 競 修 行 精 進。 一 日 舍 利 弗 至 王 舍 城, 見 五 比 丘 中 之 馬 勝, 儀 容 端 正, 問 其 理 由, 始 知 佛 陀 出 現, 由 一 偈 之 法 門, 忽 開 悟 得 脫。 次 於 竹 園 精 舍, 聞 佛 陀 親 說, 得 法 眼 淨 之 悟, 因 告 之 目 連, 共 為 諸 佛 子。 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門。

二九五













十一





優 波離

曹 我曹

咸 凡 聖咸 會







二九六

凡 聖 : 凡 夫 與 聖 者 也。 小 乘 初 果 以 上, 大 乘 初 地 以 上 為 聖 者, 其 已 下 未 斷惑之人為凡夫。咸:都,皆,全。

我曹:稱包括自身在內的若干人。

優 波 離 : 優 婆 離, 又 作 優 婆 利, 鄔 波 離, 優 波 離, 憂 波 利。 譯 曰 近 取, 近 執。 羅 漢 名。 悉 達 太 子 執 事 之 人。 是 《本行集經》五十三《優波離因緣品》 所 說。 持 律 第 一 之 比 丘。 更 有 一 人, 本 為 尼 犍 外 道 之 弟 子, 是《 中 阿 含 經》三十二《優婆離經》所說。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教 誨 頗 勒 寠 那 經》 : 佛 未 涅 槃 前 經 典 結 集 時( 即 小 乘 初 次 結 集 ), 目 乾 《 教 誨 頗 勒寠 樓 那經》 連 造《 阿 毘 達 磨 法 蘊 足 論 》 所 引 經 之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一 (下)

二〇 一 (下)

(下)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lóu

yōu cáo xián







(下)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下)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二〇 二 (上)

(下)

二〇 二

十一

十一

十二

十三





概 要

萃 畢萃

呾 素呾

纜藏

覽 毘 毘 奈耶藏

臟 禁 咒藏

臟 五藏

鹹 鹹海

粹 妲 覽









cuì dá lǎn zàng

pí zàng xián

畢:全部,一齊。萃:聚集。

素 呾 纜 藏 : 修 多 羅, 經 藏, 三 藏 之 一。

毘奈耶藏:律藏,三藏之一。

禁 咒 藏 : 係 指 於 經、 律、 論 三 藏 之 外, 另 立 咒 藏, 為 專 門 收 集 佛 所 說 之 祕密真言、陀羅尼等之經典。

五 藏 : 佛 滅 之 年, 安 居 時, 大 眾 部 之 眾,在窟外結集法藏而為五藏。

鹹海:娑竭羅,又曰娑伽羅,海名。

二九七





十一









贍部

匝 周匝

摩 訶衍



遶 妙高山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〇 二

二〇 二 (下)

二〇 二 (下)

二〇 二 (下)

shàn zā rào yǎn

注 釋

二九八

贍 部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 又 屬 南 方, 故 曰 南 閻 浮 提。 周匝:圍繞一周。

遶:圍繞。妙高山:須彌山之譯名。

摩 訶 衍 : 具 曰 摩 訶 衍 那, 譯 曰 大 乘。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法 為 小 乘, 菩 薩 之 教法為大乘。





二〇 三 (上)

二〇 三 (上)



十二

概 要

鬘 《 勝鬘 經 》

曇 北 涼曇

讖 無讖







mán tán chèn

《 勝 鬘 經 》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 方 廣 經 》 之 略 名。 此 經 旨 趣 以 一 乘 為 宗。 與《 妙 法 蓮 華 經 》 同。《 妙 法 蓮 華 》 廣 說。 此 經 略 說。 法 華 有 三 會 及 種 種 權 實。 此 則 有 二 死 五 住 之 言。 廣 略 雖 異。 理 可 互 明。 本 經 之 註 述 如 下 :《 勝 鬘 經 寶 窟 》 六 卷, 隋 吉 藏 撰。《 勝 鬘 經 義 記 》 上 卷, 缺 下 卷, 隋 慧 遠 撰。《 勝 鬘 經 述 記 》 二 卷, 唐 沙 門 基 說, 義 令 記。《 勝 鬘 經 疏 義 私 鈔 》 六 卷, 日 本 聖 德 太 子 疏, 唐 明 空 私鈔。

北 涼 : 朝 代 名 。 ( 西 元 四〇 一 ~ 四 三 九 )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胡 人 沮 渠 蒙 遜 所 建, 據 有 今 甘 肅 張 掖 縣 地。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摩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二九九









十三



《瑜 伽 師 地 論》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三 (上)



注 釋

三〇〇

《 瑜 伽 師 地 論 》 : 百 卷, 彌 勒 菩 薩 說, 唐 玄 奘 譯。 三 乘 之 行 人, 謂 為 瑜 伽 師。 瑜 伽 師 所 依 所 行 之 境 界 有 十 七 聚, 謂 為 瑜 伽 師 地, 瑜 伽 師 之 地 也。 此 論 明 瑜 伽 師 所 行 之 十 七 地, 故 名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十 七 地 者, 第 一 五 識 身 相 應 地 乃 至 第 十 七 無 餘 依 地 也。 佛 去 世 後 一 千 年 中, 無 著 菩 薩 自 阿 踰 陀 國 講 堂 昇 兜 率 天 受 於 彌 勒 菩 薩, 晝 日 為 大 眾 宣 說 者。 本 論 之 著 述 如 下 : 《 瑜 伽 論 略 纂 》 十 六 卷, 唐 窺 基 撰。 《 瑜 伽 論 劫 章 頌 》 一 卷, 唐 窺 基 撰。 《 瑜 伽 論 記 》 四 十 八 卷( 或 作 二 十 四 卷),唐遁倫集撰。







二〇 三 (下)

(下)

二〇 三





概 要

跋 求 那跋 摩

晉 西晉 白 法 祖





bá jìn

求 那 跋 摩 : 比 丘 名。 譯 曰 功 德 鎧, 罽 賓 國 之 王 種 也。 年 二 十, 出 家 受 戒, 深 達 三 藏。 年 三 十, 國 王 薨, 無 繼 紹 者, 眾 請 還 俗 嗣 位, 跋 摩 不 聽, 乃 辭 師 違 眾, 林 棲 谷 飲, 孤 行 山 野, 遁迹 人 世。 後, 至 師 子 國, 弘 揚 真 乘。 宋 文 帝 元 嘉 八 年 達 建 業, 譯 經 律 十 數 部, 文 帝 深 加 敬 賞。 見《 梁 僧 傳 》 三,《神僧傳》三。





西 晉 : 朝 代 名。( 西 元 二 六 五 ~ 三 一 六 ) 晉 武 帝 至 愍 帝 都 於 洛 陽, 因 洛 陽 在 東 晉 首 都 建 康 的 西 邊, 故 稱 為「 西 晉 」。 白 法 祖 : 帛 遠, 魏 晉 時 代 僧。 河 內( 河 南 沁 陽 ) 人, 俗 姓 萬。 又 作 白 遠。 字 法 祖, 故 亦 稱 帛 法 祖。 於 少 時 發 道 心, 啟 父 出 家, 辭 理 切 至, 父 不 能 奪 其 志, 遂 改 服 入 道。 師 才 思 儁 徹, 敏 朗 絕 倫, 每 日 誦 經 八、 九 千

三〇一





生字注音

洹 《 佛 般 泥洹 經》



三〇二

《 佛 般 泥 洹 經 》 : 二 卷, 西 晉 白 法 祖 譯。 記 佛 入 涅 槃 事, 與《 長 阿 含 遊 行 經》同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言, 研 習 方 等 經, 妙 入 幽 微, 並 博 通 內 外 典 籍。 乃 於 長 安 造 築 精 舍, 以 講 習為業,受業之僧俗達於千人。   晉 惠 帝 末 年, 太 宰 河 間 王 顒 鎮 守 關 中, 虛 心 敬 重, 對 師 十 分 禮 遇, 每 至 閑 晨 夜 靜, 輒 講 談 道 德。 又 師 常 與 祭 酒 王 浮 論 爭 佛 道 邪 正 之 理, 王 浮 屢 居 下 風, 憤 而 作《 老 子 化 胡 經 》, 誣 謗 佛 法。 師 曾 注 釋《 首 楞 嚴 經 》, 又 通 胡 語, 譯 有《 佛 般 泥 洹 經 》 等, 凡 十 六 部, 十 八 卷。 其 後, 秦 州 刺 史 張 輔 請 師 還 俗, 欲 召 為 僚 屬, 師 以 堅 拒 而 遭 害, 竟 受 鞭 笞 至 死, 時 方 壯 年, 世壽不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三 (下)

huán





(下)

二〇 三

二〇 三 (下)

(上)

二〇 四



十二



概 要

顯 東 晉 法顯

尸 拘尸 那 城

竺 竺 法護







xiǎn shī zhú

東 晉 : 朝 代 名。( 西 元 三 一 七 ~ 四 二 〇)晉自元帝東遷至恭帝元熙二年 止,稱為「東晉」。 法 顯 : 平 陽 武 陽 人, 俗 姓 龔。 三 歲 度 為 沙 彌。 姚 秦 弘 始 二 年 己 亥, 與 同 學 慧 景, 道 整 等 發 長 安, 渡 西 流 沙, 六 年 到 中 印 度, 停 住 六 年, 學 戒 律 梵 語。 還, 經 三 年 達 青 州。 後 就 京 師 道 場 寺 譯 出 經 律。 遂 寂 於 荊 州 之 辛 寺。 壽 八 十 有 六。 有 自 著 之 旅 行 記 曰《 法 顯傳》。見《梁僧傳》三。

拘 尸 那 : 又 曰 俱 尸 那, 拘 夷 那 竭, 究 施, 拘 尸 那 竭, 拘 尸 那 揭 羅。 城 名。 譯 言 角 城, 茅 城 等。 是 世 尊 入 滅 之 處。

竺 法 護 : 姓 竺, 名 法 護。 梵 名 曇 摩 羅 察。 竺 曇 摩 羅 : 竺 曇 摩 羅 剎, 竺 姓, 名 曇 摩 羅 察, 譯 曰 法 護。 月 氏 國 人, 譯《正法華》者。

三〇三







行 三







生字注音

若 那 跋 陀羅



灰 身滅 智



無讖







闍 那崛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四 (上)

二〇 四 (上)

二〇 四 (上)

二〇 四 (上)

shé tán chèn miè luó

注 釋

三〇四

闍 那 崛 多 : 比 丘 名。 譯 曰 德 志。 見 《續高僧傳》二。

曇 無 讖 :( 385 ~ 433 ) 比 丘 名, 華 翻 法 豐。 北 涼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婆 羅門種出身。

灰 身 滅 智 : 謂 二 乘 之 人, 斷 三 界 之 煩 惱 後, 入 火 光 三 昧, 燒 身 滅 心, 歸 入 空 寂 無 為 之 涅 槃 界 也。 是 為 二 乘 最 終 之目的。

若 那 跋 陀 羅 : 惹 那 跋 陀 羅, 譯 曰 智 賢。 南 海 波 陵 國 人, 譯《 大 般 涅 槃 經 後分》二卷。見《開元錄》九。





二〇 四 (上)

二〇 五 (上)

二〇 五 (上)

二〇 五 (上)

二〇 五 (下)

十一









概 要

荼 荼毗

籤 《 釋籤 》

寂 寂 滅道場

苑 鹿苑 時

竺 中 天竺











荼 毗 : 荼 毘,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僧死而焚其尸也。

《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玄 義 者 也。 釋 籤 者, 門 人 以 疑 義 書 籤 而 問 荊 溪, 荊 溪 釋 其 籤 中 所 書 疑 義 之 意, 故 名《釋籤》。



寂 滅 道 場 : 指 釋 尊 成 道 之 菩 提 樹 下。 略稱寂場。(又音)寂

三〇五

天 竺 : 印 度 之 古 稱。 中 天 竺 : 天 竺 分 五分,其中央部云中天竺。

鹿 苑 時 : 台 家 所 立 五 時 之 一, 說 三 藏 教 之 時 也。 佛 於 菩 提 樹 下 說《 華 嚴 經 》 後, 至 波 羅 奈 國 之 鹿 野 苑 對 五 比 丘 說《 阿 含 經 》, 是 為 小 乘 三 藏 教 之 初。



tú qiān jí yuàn zhú















憍 陳如



波 羅奈 國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五 (下)

二〇 五 (下)

nài jiāo

注 釋

三〇六

波 羅 奈 : 又 作 波 羅 捺, 波 羅 奈 斯, 婆 羅 痆 斯, 婆 羅 捺 寫。 國 名。 譯 作 江 繞, 因 在 恒 河 之 流 域 故 也。 鹿 野 園 在 此中今為 Benares 。

憍 陳 如 : 憍 陳 那, 舊 稱 憍 陳 如。 亦 曰 拘 鄰。 尊 者 之 姓。 譯 曰 火 器, 了 本 際。《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憍 陳 那, 舊 云 憍 陳 如, 訛 也。 此 云 火 器, 是 姓 也。 阿 若 是 名, 亦 云 初 智, 以 最 初 悟 無 生 而 得 智 由 本 願 也。」 五 比 丘 之 筆 頭 人( 五 比 丘 之 上 首 )。 初 釋 尊 出 家 求 道, 淨 飯 王 命 供 奉 共 為 苦 行。 後 釋 尊 觀 破 苦 行 於 成 道 無 效 而 棄 之, 彼 以 此 為 釋 尊 破 戒 墮 落, 與 他 四 比 丘 共 去, 後 於 波 羅 捺 國 鹿 野 園 受 釋 尊 教 化,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下)

二〇 五 二〇 五 (下)

二〇 六 (上)

二〇 六 (下)

十一 十一

十三



概 要

婇 婇女

墜 墜墮

窣 窣 堵波

畋 畋 遊原澤

彩 綴





婇女:宮女,侍女。

墜:掉落,落下。墮:落,掉。

窣 堵 波 : 梵 語 stūpa , 又 作 率 都 婆。 略 稱 浮 圖、 塔。 譯 曰 大 聚、 圓 塚、 高 顯 處 等。 在 古 代 印 度 原 為 形 如 饅 頭 之 墓。 釋 尊 滅 後, 率 都 婆 不 止 為 墳 墓 之 意, 已 有 紀 念 物 之 性 質, 尤 以 孔 雀 王 朝 建 設 許 多 由 煉 瓦 構 築 之 塔, 埋 有 佛 陀 之 遺 骨、 所 持 品、 遺 髮 等, 故 漸 演 變 為 聖 地 之 標 幟 及 莊 嚴 伽 藍 之 建 築。 其後有以塔為中心而興起新佛教活



動。(又音)窣

三〇七

畋 : 打 獵。 原 : 廣 大 而 平 坦 的 地 方。 澤:水流匯聚的地方。



cǎi zhuì sù tián













生字注音

日輸 一 鹿



充饍



玆晨



縱燎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下)

二〇 六

jiào liè liào zī shàn shū

注 釋

三〇八

校 : 柵 欄。 校 獵 : 用 木 欄 遮 阻, 獵 取 禽獸。

燎:火炬。表燎獵,夜間打獵之意。

玆 :「 玆 」 為「 茲 」 之 異 體。 茲 : 指 示 代 詞, 相 當 於「 此 」、「 這 裡 」、 「這個」。

饍 :同「膳」。飯食。

輸:捐獻,獻納。



二〇 六 (下)

(下)

二〇 六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下)

二〇 六 二〇 七 (上)

二〇 八 (上)



六 十二 十三 十四 四 六

概 要

旦 旦 夕之命

迴 迴駕

邑 入邑

庶 士庶

遽 遽

藪 藪

褒 褒



回 意 樹 據 擻 (三聲) 包

dàn huí yì shù jù sǒu bāo

旦 夕 : 比 喻 時 間 短 促。 旦 夕 之 命 : 見 「 命 在 旦 夕 」。 生 命 非 常 急 迫 危 險, 隨時都可能死去。 駕:古時對皇帝的尊稱。 邑:京城,國都;城市。

士庶:士人和百姓,亦泛指人民。 遽:忽然,突然。 藪:聚集處。 褒:稱揚,讚許。

三〇九



十一

三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諦 諦 觀大師

隘 狹隘

訶 彈訶

趨 趨向







三一〇

趨:朝著一定的目的或方向。

訶:大聲斥責。通「呵」。

狹隘:見識短淺而氣量不恢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諦 觀 : 高 麗 國 沙 門。 吳 越 王 錢 俶 發 幣 使 於 高 麗, 求 天 台 之 教 乘。 彼 國 使 諦 觀 齎 之, 且 誡 曰 : 於 中 國 求 師 問 難, 若 不 能 答, 則 奪 教 父 而 回。 師 既 至, 聞 螺 溪 義 寂, 善 於 講 授, 往 參 謁 之, 帝 一 見 心 服, 逐 禮 為 師。 嘗 以 所 製《 四 教 儀 》 藏 於 篋, 人 無 知 者。 師 留 螺 溪, 一 日 坐 亡。 後 人 見 故 篋 放 光, 開 而 視 之, 則 唯 此 書 而 已。 由 是 盛 傳 諸 方。見《佛祖統記》十。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〇 八 (上)

二〇 八 (下)

(下)

二〇 八 二〇 八 (下)



ài hē qū



(上)

二〇 九

二〇 九 (上)

二〇 九 (上)

二〇 九 (上)



十 十二 十四

概 要

湛 湛 然大師

禺 禺中

泯 頓泯

巳 巳時



愚 敏 四

zhàn yú mǐn sì





湛 然 : 台 州 國 清 寺 湛 然, 姓 威 氏, 唐 晉 陵 荊 溪 人, 時 人 尊 其 道, 號 為 荊 溪。 天 寶 載 剃 落, 持 律 森 嚴, 極 止 觀 之奧旨。《法華釋籤》,《文句記》, 《止觀輔行》,其他《淨名廣略疏》, 《 涅 槃 後 分 疏 》,《 金 剛 錍 》 等。 著 書 頗 多。 中 興 天 台 之 道。 智 者 之 後, 第 六 代 也。 建 中 三 年 二 月 寂, 壽 七 十 二。 宋 開 寶 年 中 吳 越 王 錢 氏 請 諡 圓 通 尊 者。 見《 宋 高 僧 傳 》 六、《 佛 祖統紀》七。

禺 中 : 將 近 正 午 的 時 候。 也 作「 隅 中」。

頓:立刻,突然。泯:消除,消滅。

巳 : 時 辰 名。 約 當 早 晨 九 點 到 十 一 點。

三一一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〇 九

醐 醐味

tí hú

注 釋

三一二

醍 醐 味 : 五 味 之 第 五。 五 味 : 佛 於 《 涅 槃 經 》 說 乳 等 五 味 時, 以 醍 醐 味 比《 涅 槃 經 》。 天 台 大 師 因 之 定 如 來 所 說 一 代 聖 教 之 次 第, 一 以 比 五 時 教 之 次 第 而 生, 一 以 比 機 之 次 第 淳 熟。 是 曰 約 教 相 生 約 機 濃 淡。 一、 乳 味, 初 自 牛 出 者。 譬 佛 於 牛, 佛 初 說《 華 嚴 經 》, 如 牛 之 乳。 此 時 二 乘 之 機 未 熟, 至 為 淡 泊, 復 如 生 乳。 二、 酪 味, 取 自 生 乳 者。 以 譬 佛 於《 華 嚴 》 之 後 說《 阿 含 經 》, 聞《 阿 含 經 》, 為 小 乘 之 機。 三、 生 酥 味, 更 自 酪 製 者。 以 譬 於《 阿 含 》 之 後 說《 方 等 經 》, 小 機 熟 而 為 大 乘 通 教 之 機。 四、 熟 酥 味, 更 精 製 生 酥 者。 以 譬 於 《 方 等 經 》 之 後 說《 般 若 經 》, 通 教 之機熟而為大。乘別教之機。五、醍







二〇 九 (下)

二〇 九 (下)

二〇 九 (下)

(上)

二一一

二一一 (下)

十 十二 十二





概 要

佉 毗 耶佉 梨 那

別 受莂

別 記莂

諦 無 生 四諦

凝 凝空

屈 別 別





qū bié bié dì níng

醐 味, 更 煎 熟 熟 酥 者。 以 譬 於《 般 若 經 》 之 後, 說《 法 華 》《 涅 槃 》 二 經,別教之機熟而為大乘圓教之機。

毗耶佉梨那:「授記」之梵語音譯。 受莂 :授記。 記莂 :授記。

無 生 四 諦 :《 涅 槃 經 》 所 說 四 種 四 諦 之 一。 天 台 以 配 於 通 教 之 法 門。 說 迷 悟 之 因 果, 悉 為 幻 化 之 法, 而 非 實 生 實 滅, 生 滅 即 無 生 滅, 故 云 無 生 四 諦,以簡異於藏教生滅之四諦。 凝:聚集。

三一三





一闡 底 迦



五蘊



範疇



無 性闡 提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四

十 一

chǎn



(上)

二一二

二一三 (上)

二一三 (下)

(下)

二一五

chóu yùn chǎn

注 釋

三一四

無 性 闡 提 : 顛 迦, 此 翻 極 惡, 又 名 畢 竟。 以 畢 竟 無 涅 槃 性。 無 性 闡 提 是 三 種 闡 提 之 一。 三 種 闡 提 : 一、 闡 底 迦, 又 云 斷 善 根 闡 提。 謂 樂 欲 生 死 而 焚 燒 善 根 也。 二、 阿 闡 提 迦, 又 云 大 悲 闡 提。 謂 菩 薩 之 大 悲, 度 盡 眾 生 方 證 覺 果 也。 三、 阿 顛 底 迦, 又 云 無 性 闡提。謂無畢竟涅槃之性也。

範 疇 : 知 識 或 思 維 的 對 象, 經 分 析 後 所 歸 之 各 大 類, 且 可 依 之 以 成 系 統 者。

五 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之 五 法, 皆 積 集 為 性者,故云五蘊。 一闡底迦:一闡提。





二一五 (下)

(下)

二一五 二一六 (上)

二一七 (上)

二一七 (下)

二 三 五 六

十二

概 要

迦 一 顛迦

銷 銷 滅佛種

歷 歷然

絡 絡

臟 真 諦 三藏

加 消 立 洛



銷 : 毀 壞。 佛 種 : 生 佛 果 之 種 子 也。 菩薩之所行名佛種。

一顛迦:一闡提。

歷然:區別分明之貌。

三一五

真 諦 三 藏 : 西 印 度 優 禪 尼 國 人, 梵 稱 波 羅 末 陀。 又 曰 拘 那 羅 陀。 梁 大 同 十 二 年 三 十 餘 歲 來 支 那, 受 武 帝 好 遇, 會 逢 國 難, 往 北 齊, 赴 東 魏, 流 離 間, 述《 金 光 明 經 》《 攝 大 乘 論 》 《 唯 識 論 》 等 譯, 及《 世 親 傳 》 等 著 二 百 七 十 八 卷。 大 建 元 年 正 月 十 一 日 寂。歲七十一。

絡:纏繞。

xiāo

jiā lì luò zàng





生字注音

敦 燉煌

善 受禪

敕 敕

俊 英俊

善 赤 郡

撰《 大 乘 義 章 》 篆



十三

二 三 三



三一六

撰 : 編 纂。《 大 乘 義 章 》 : 二 十 卷, 隋 淨 影 寺 之 慧 遠 撰。 分 義 為 五 聚 : 一 教 聚, 有 三 門。 二 義 聚, 有 六 門。 三 染 聚, 有 六 十 門。 四 淨 聚。 有 一 百 三 十 一 門。 五 雜 聚, 欠 缺。 解 釋 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書也。

英俊:才能出眾的人。

敕:下詔。

受禪:承受禪讓的帝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燉 煌 : 同「 敦 煌 」。 地 名。 為 甘 肅 省 四 大 綠 洲 之 一。 我 國 古 代 的 絲 綢 經 此 敦 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一八 (下)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上)

(上)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dūn

shàn chì jùn zhuàn

二一九 (上)

(上)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二一九 (上)



十一

十一

十二

概 要

斗 泰斗

蘧 蘧

菴 菴

蘇 姑蘇

齋 齋



渠 安 酥

摘 (一聲)

dǒu qú ān sū zhāi

泰 : 泰 山, 為 五 嶽 之 首。 斗 : 北 斗 星, 為 眾 星 中 最 明 亮 之 星。 泰 斗 : 比 喻 負 有 聲 望 的 人, 為 世 人 所 景 仰 ; 或 指學術高深卓絕,為人瞻仰。

蘧菴:大佑,明代天台宗僧。

姑蘇:江蘇省吳縣的舊稱。

齋 : 又 作 時。 齋 食, 時 食 也。 齋 者 謂 不 過 中 食, 正 午 以 前 所 作 之 食 事 也。 戒 律 上, 於 食 分 時 非 時, 正 午 以 前 為 正 時, 以 後 為 非 時。 時 者 宜 食, 非 時 者 不 宜 食。 因 而 時 中 之 食 為 齋 食。 字 典 曰 :「 齋 戒 也 敬 也。」 是 通 於 一

三一七







十四











《 楞 嚴呪 》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下)

二一九 (下)

zhòu tì gāo

注 釋

三一八

切。 梵 名 烏 哺 沙 他, 又 曰 布 薩, 說 式 也。 清 淨 之 義。 後 轉 曰 齋 曰 時。 正 指 不 過 中 食 之 法。 守 之 曰 持 齋。 是 為 齋 之 本 義。 然 後 又 一 轉 而 為 不 為 肉 食。 此 因 大 乘 教 之 本 意, 置 重 禁 肉 食, 遂 曰 持 齋 者, 禁 肉 食 也。 精 進 云 者, 惟 不肉食之事也。

《楞嚴呪 》:又曰《佛頂咒》。《楞嚴 經 》 所 說 之 神 咒 也。 有 四 百 二 十 七 句,此中最末之八句為心咒。

鬀 :同「剃」。 皐 :同「皋」。





二一九 (下)

二一九 (下)

(下)

二一九



十 十一

概 要

岡 玉岡

稟 遙稟

薦 廣薦 法 會



丙 建

gāng bǐng jiàn

玉 岡 : 元 杭 州 南 天 竺 演 福 寺 蒙 潤, 號 玉 岡。 年 十 四 出 家, 從 古 源 法 師 受 天 台 之 教 觀, 會 古 源 歸 寂, 從 竹 堂 傅 公 卒 其 業。 由 集 慶 寺 維 那, 分 座 於 演 福 寺, 後 主 演 福, 宗 風 大 振。 居 六 年, 歸 白 蓮 華 院, 修 念 佛 三 昧。 誓 不 出 山。 行 宣 政 院 強 起 之, 再 主 南 天 竺, 時 寺 新 燬。 由 師 力 再 復 舊 觀, 居 三 年 復 歸 老 白 蓮 院。 順 帝 至 正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六 日 示 寂, 壽 六 十 八。 天 目 中 峰 國師嘗致書曰:法師能以芬陀利香充 塞 宇 宙, 人 謂 古 佛 復 出, 信 矣! 見 《續佛祖統紀》上。

稟:下對上、卑對尊的陳述。 廣薦法會:水陸法會。

三一九



行 十二 十三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山邑











坌集



多 士悅 隨



提挈 奧 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一九 二一九 (下)

二一九 (下)

(下)

二一九

二二〇 (上)

(上)

二二〇

注 釋

三二〇

挈 : 提, 舉。 奧 義 : 精 湛 深 奧 的 義 理。

陞:同「升」。

多 士 : 才 德 兼 備 者 眾 多。 悅 : 愉 快, 歡喜。

邑:城市。

耆 : 本 指 六 十 歲 的 老 人, 後 為 對 老 人 的通稱。緇:僧侶。

坌:聚集。

qiè

shēng yuè bèn qí zī yì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概 要





園 yuán



cháng

圓 圓通

常 未甞

輟 暫輟

司 僧 錄司

chuò sī

圓 通 : 妙 智 所 證 之 理 曰 圓 通。 性 體 周 徧 為 圓, 妙 用 無 礙 為 通。 又 以 覺 慧 周 徧 通 解 通 入 法 性, 謂 為 圓 通。 此 前 義 就 所 證 理 體 釋 之。 後 義 就 能 證 行 門 釋 之。《 楞 嚴 經 》 圓 通 之 目, 據 後 義。 經 中 有 二 十 五 大 士。 各 依 佛 之 問 : 陳 圓 通 之 法 門。 謂 音 聲 為 圓 通 之 門 乃 至 耳根為圓通之門也。

甞 :同「嘗」。嘗:曾經。輟:停止。

僧 錄 司 : 僧 官 也。 唐 文 宗 開 成 中。 始 立 左 右 街 僧 錄。 明 太 祖 洪 武 元 年, 立 善 世 院。 四 年, 即 革 之。 五 年, 給 僧 度 牒。 十 五 年, 始 置 僧 錄 司。 左 右 善 世各一人,左右闡教各一人,左右講

三二一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注 釋

三二二

經 各 一 人, 左 右 覺 義 各 一 人, 掌 釋 教 之 事。 各 直 省 府 屬 置 僧 綱 司。 都 綱 一 人, 副 都 綱 一 人, 州 屬 置 僧 正 司。 僧 正 一 人。 縣 屬 置 僧 會 司。 僧 會 一 人。 各 掌 其 屬 釋 教 之 事。 俱 選 精 通 經 典 戒 行 端 潔 者 為 之。 僧 凡 三 等。 曰 禪, 曰 講, 曰 教, 隸 禮 部。 二 十 四 年, 清 理 釋 教。 限 僧 三 年 一 度 給 牒。 凡 各 府 州 縣 寺 宇 但 存 寬 大 者 一 所, 併 居 之。 凡 僧 府 不 得 過 四 十 人, 州 三 十 人, 縣 二 十 人, 民 年 非 四 十 以 上, 女 年 非 五 十 以 上 者, 不 得 出 家。 二 十 八 年, 令 天 下 僧 眾 赴 京 攷 試 給 牒。 不 通 經 典 者 黜 之。 其 後 又 有 法 王 佛 子 大 國 師 等 封 號。 清 天 聰 六 年, 始 設 僧 官。 順 治 年 間, 定 品 制, 悉 仿 明 舊 案。 善 世 正 六品,闡教從六品,講經正八品,覺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概 要

逾 逾月

陞 陞

勣 勣

欽 欽賜

袈 袈

裟 裟















義 從 八 品, 餘 俱 未 入 流, 不 給 祿, 不 與職官並列。 逾:經過;超過。

陞:同「升」。

勣:功業。(又音)勣

欽賜:皇帝所特賜。

三二三

袈 裟 : 具 名 迦 沙 曳, 譯 曰 不 正, 壞, 濁,染等。又與加沙野之語同。譯曰赤 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黃 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雜色,故從 色而云袈裟。其形為長方形,故從形而



yú shēng jī qīn jiā shā





衣衾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二〇

qīn

注 釋

三二四

云敷具,臥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綴合 如田畔,故從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 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鎧,解脫 幢 相 等 種 種 之 德 名。 大 中 小 三 枚 之 別 名,其小者曰安陀會,又云五條,其中 者曰鬱多羅僧,又云七條,其大者云僧 伽梨,又云九條大衣等。天竺於此三枚 袈裟外無所謂衣者。支那日本氣候寒故 於裏著衣,而掛於表也。天竺於五條上 重著七條或大衣,或於五條七條上重著 大衣,此方則不必重著,裏有衣也。其 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 支那用木蘭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帶 黑者。

衾:大被子。衣衾:衣服與被子。

(上)

二二〇

二二〇 (上)

(上)

二二〇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十一

十一

十二

概 要

履 鞋履

鈔 鈔貫

插 有差

纂 纂修

刮 總括

趺 趺坐







纘 (三聲)





履:鞋子。

鈔 : 紙 幣, 錢 財。 貫 : 量 詞。 古 代 計 算錢幣的單位。一千錢為一貫。

差:區別,不同。有差:不一。

纂修:編輯修訂。

總 括 : 包 括 一 切。( 又 音 ) 括



三二五

趺 坐 : 趺 與 跗 同, 足 背 也。 置 足 背 於 髀 上, 謂 之 趺 坐。 有 全 跏 趺 坐, 半 跏 趺坐之別。

kuò

lǚ chāo chā zuǎn guā fū





十三

十三 一



生字注音

臘 僧臘

闍 闍維

筭 無筭

挍 挍勘







三二六

挍 : 同「 校 」。 校 勘 : 集 合 同 一 部 書 的 不 同 版 本, 加 以 研 究 審 定 文 字 上 的 謬誤與同異。

筭:同「算」。

闍維:火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僧 臘 : 又 作 一 臘。《 僧 受 戒 經 》 一 夏 曰一臈 。《集韻》曰:「臘或作臈 。」 臈 為 冬 祭, 乃 一 年 之 終 也。《 說 文 》 曰 :「 冬 至 後 三 戌, 臘 祭 百 神 也。」 而 佛 立 安 居 之 制, 以 四 月 十 六 日 至 七 辣 月 十 五 日 之 九 十 日 定 安 居 之 期 日。 以 此 安 居 為 僧 家 之 一 歲, 謂 之 法 臘, 又 曰 法 歲。 其 屬 於 夏 期 者, 曰 夏 臘, 又 有僧臘戒臘之名。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下)

二二〇 (下)



shé suàn jiào

(下)

二二〇

二二一 (上)

二二一 (下)

二二一 (下)



搓 撮要

埵 金 剛 薩埵

芥 白芥 子

攜 《大日經》



十二





概 要







西

cuō duǒ jiè xī

撮要:摘取要點。

金 剛 薩 埵 : 又 云 金 剛 手, 秘 密 主。 又 云 普 賢。 是 真 言 宗 八 祖 中 之 第 二 祖。 大日如來為第一,此薩埵為第二。

白 芥 子 : 龍 猛 菩 薩 以 白 芥 子 七 粒, 打 開 南 天 之 鐵 塔, 而 傳 授 密 教(《 金 剛 頂 經 義 訣 》), 清 辨 論 師 以 白 芥 子 七 粒, 打 開 南 印 度 執 金 剛 神 之 巖 窟, 而 入 其 中, 待 彌 勒 出 世(《 西 域 記 》 十 )。 蓋 芥 子, 梵 名 囉 爾 迦, 非 罌 子 粟, 非 蔓 青 子。 加 良 志 也。 加 良 志 者, 其 性 辛 且 堅, 備 降 伏 之 德 用, 故 為打開鐵石之相應物也。

攜 : 帶 著。《 大 日 經 》 : 本 名,《 大 毘 盧 遮 那 成 佛 神 變 加 持 經 》。 以 毘 盧 遮 那 為 日 之 別 名, 故 稱 為《 大 日

三二七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蘇 《蘇 悉 地 經 》

齎 齎

攷 可攷

甫 年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三二八



經 》。 唐 善 無 畏 譯, 共 七 卷。 前 六 卷 為 正 經 文, 第 七 卷 為 其 供 養 法。 秘 密 部 三 經 之 一, 而 胎 藏 界 真 言 之 本 經 也。 所 說 之 法 對 於《 金 剛 頂 經 》 之 所 說, 而 謂 之 胎 藏 界, 亦 曰 大 日 宗, 瑜 伽宗。(又音)攜

甫:始,才。

攷:稽核、考核。同「考」。

齎:攜帶。

《 蘇 悉 地 經 》 :《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之 略稱。

xié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二一

(下)

二二一

(上)

二二二

(下)

二二二

sū jī kǎo fǔ



二二三 (上)

二二三 (上)





概 要

契 印契

羅 陀羅 尼





qì luó

印 契 : 印 相 者, 標 示 法 界 之 性 德, 而 非 偽 者, 故 云 契。 契 者 契 約。 不 改 之 義也。

陀羅尼:此即統稱咒為陀羅尼。 又 陀 羅 尼 譯 作 持, 總 持, 能 持 能 遮。 以 名 持 善 法 不 使 散, 持 惡 法 不 使 起 之 力 用。 分 之 為 四 種 : 一 法 陀 羅 尼, 於 佛 之 教 法 聞 持 而 不 忘 也, 又 名 聞 陀 羅 尼。 二 義 陀 羅 尼, 於 諸 法 之 義 總 持 而 不 忘 也。 三 咒 陀 羅 尼, 依 禪 定 發 秘 密 語, 有 不 測 之 神 驗, 謂 之 咒, 咒 陀 羅 尼 者, 於 咒 總 持 而 不 失 也。 四 忍 陀 羅 尼, 於 法 之 實 相 安 住, 謂 之 忍, 持 忍 名 為 忍 陀 羅 尼。 聞 義 咒 忍 之 四 者 為 所 持 之 法 也。 由 能 持 之 體 言 之, 法 義 之 二 者 以 念 與 慧 為 體, 咒 以 定 為 體, 忍 以 無 分 別 智 為體。

三二九





十一

十二









闇昧



道綽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二三 (上)

二二五 (上)

(上)

二二六



chuò mèi tí hú

注 釋

三三〇

道 綽 : 日 本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四 祖。 唐 并 州 玄 中 寺 道 綽, 并 州 汶 水 人。 稱 為 西 河。 十 四 出 家, 講 敷《 涅 槃 經 》, 後 詣 石 壁 玄 中 寺, 讀 曇 鸞 碑, 大 有 所 感。 自 此 捨《 涅 槃 》 之 講 說, 專 事 念 佛。 講《 觀 經 》 二 百 餘 徧 , 示 誨 道 俗。 撰《 安 樂 集 》 兩 卷。 貞 觀 十 九 年 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壽不記。

闇:昏昧,糊塗。昧:糊塗。

醍 醐 : 五 味 之 一。 製 自 牛 乳。 味 中 第 一,藥中第一。



(上)

二二六

二二六 (下)

二二八 (下)

二二八 (下)

二二八 (下)

(下)

二二八 二二八 (下)







九 十 十二 十三

概 要

膩 肥膩

鸞 親鸞







掬 掬誠

瀝 瀝血

竭 竭誠







掊 (一聲) 菊 歷 節

肥膩:草名。

親 鸞 : 日 本 淨 土 真 宗 之 開 祖 也。 法 名 綽 空。 自 稱 愚 禿 親 鸞, 勅 謚 見 真 大 師。



覲 : 見, 下 見 上。( 又 音 ) 覲



剖心:謂掬誠相示。

掬:用兩手捧。(又音)掬 瀝血:滴血以示竭誠。 竭誠:十分誠懇。

三三一



jìn

nì luán jǐn pōu jú lì jié





行 十三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豫 善堂



榖成



分齊



交絡



迥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二九 (下)

二三一 (上)

二三一 (上)

(下)

二三一

二三一 (下)

二三一 (下)

jiǒng luò qí gǔ yù miǎo

注 釋

三三二

迥:遠也。迥異:不相同。

絡:纏繞。

分 齊 : 指 限 界、 差 別。 又 指 有 所 差 別 之 內 容、 範 圍、 程 度, 或 指 具 有 程 度 差別之階位、身分等。 榖成:沈善登之字。

豫 : 喜 悅 ; 參 與。 豫 善 堂 : 沈 善 登 之 室名。 眇:微小。

二三二 (上)

(上)

二三二





概 要

揲 揲

蓍 蓍

儼 智儼 大 師

舌 失



shé shī yǎn

揲 蓍 : 古 人 用 蓍 草 卜 卦 時, 先 在 五 十 根 蓍 草 中 抽 出 一 根, 再 將 其 餘 作 兩 部 分, 然 後 四 根 一 數, 以 定 陰 爻 或 陽 爻 的動作稱為「揲蓍」。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俗 姓 趙 氏。 生 於 開 皇 二 十 年 也。 初 剃 染 時, 禱 於 大 藏 前, 抽 得 《 華 嚴 》 首 卷。 終 日 誦 閱。 遂 往 杜 順 和 尚 所。 侍 聽 未 久, 盡 得 玄 旨。 尚 以 所 集 觀 法 傳 與 祖 習, 令 其 講 授。 偶 遇 異 僧 謂 曰 : 欲 解《 華 嚴 》 一 乘 之 宗 者, 十 地 中 六 相 之 義 是 也。 靜 攝 思 之, 當 自 知 耳。 因 即 淘 研, 豁 爾 貫 通。 從 此 數 講《 華 嚴 》。 宗 風 大 振。 名 徧 寰 中。 總 章 元 年, 告 門 人 曰 : 吾 將 暫 往 淨 方 也。 不 逾 月, 遂 說 法 而 逝。世壽七十二矣。

三三三







行 十一 三



十二

生字注音

蕭衍



郭璞







敷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三二 二三四 (上)

二三六 (上)

二三六 (上)

fū jiǎn pú yǎn

注 釋

三三四

敷:陳述。演:闡揚。

揃:斷,剪理以去其不齊,同「剪」。

郭 璞 :( 西 元 二 七 六 ~ 三 二 四 ) 字 景 純, 河 東 聞 喜 人。 東 晉 文 學 家 與 思 想 家。 博 學 高 才, 好 古 文 詩 賦, 富 文 釆。 又 精 通 陰 陽 曆 算 五 行 卜 筮 之 術, 後 因 卦 筮 違 逆 王 敦, 被 殺。 曾 為《 爾 雅 》《 山 海 經 》《 方 言 》《 楚 辭 》 等 書作註。

蕭 衍 : 梁 武 帝,( 西 元 四 六 四 ~ 五 四 九 ) 姓 蕭 名 衍, 字 叔 達, 南 蘭 陵 中 都 里人(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南北







二三六 (下)

二三六 (下)





概 要

詁 訓詁 學

詣 造詣





gǔ yì

朝 梁 開 國 君 主。 與 南 齊 同 族, 仕 齊, 曾 任 雍 州 刺 史。 後 乘 齊 亂, 篡 而 自 立, 在 位 四 十 八 年。 博 學 能 文, 勤 政 愛 民。 晚 年 信 奉 佛 教, 曾 三 次 捨 身 同 泰 寺。 後 於 侯 景 之 亂 時 餓 死, 卒 諡 武, 廟 號 高 祖。 著 有《 孝 經 義 》《 中 庸 講 疏 》《 涅 盤 》《 大 品 》《 淨 名 》 《三慧諸經義記》等書,明人輯有《梁 武帝御制集》。

訓 詁 學 : 根 據 文 字 的 形 體 與 聲 音, 以 解 釋 文 字 意 義 的 學 問。 偏 重 於 研 究 古 代 的 詞 義, 尤 其 著 重 於 研 究 漢 魏 以 前 古 書 中 的 詞 義、 語 法、 修 辭 等 語 文 現 象。

造詣:學業或技藝達到的程度。

三三五













文 采宏 麗



卜筮



《爾 雅 》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三六

二三六 (下)

二三六 (下)

ěr shì hóng

注 釋

三三六

《 爾 雅 》 : 十 九 篇。 相 傳〈 釋 詁 〉 一 篇, 為 周 公 所 撰。 其 他 或 言 為 孔 子、 子 夏、 叔 孫 通、 梁 文 所 增 補。 基 本 上 當是由漢初儒者綴輯舊文遞相增益而 成, 為 中 國 最 古 訓 詁 名 物 的 書。 前 三 篇〈 釋 詁 〉〈 釋 言 〉〈 釋 訓 〉 解 釋 一 般 語 詞, 後 十 六 篇 專 門 解 釋 各 種 名 物 術 語。《 爾 雅 》 的 注 釋 有 晉 郭 璞 注, 宋邢昺疏,清邵晉涵的《爾雅正義》, 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皆稱精博。

卜 筮 : 卜, 以 龜 甲 推 斷 吉 凶。 筮, 以 蓍草推斷吉凶。卜筮泛指占卜。

文采:文辭,文才。宏麗:富麗。

二三六 十

十三

瀚 浩瀚

沺 汗 汗沺

沺 沺

溟 溟

漭 漭

















míng

(下)

(下)





湎 湎

mǎng

二三六

二三七 (上)

概 要

hàn tián miǎo

tián miǎn

浩瀚:水勢盛大廣闊的樣子。

汗汗沺沺:廣大無際貌。

溟 漭 : 廣 大 無 際 的 樣 子。 渺 湎 : 廣 遠 無際貌。

三三七

行 四





十三

生字注音

北辰















光 明赫



芥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三七

二三八 (上)

二三八 (上)

(下)

二三八

jiè hè hè líng líng chén

注 釋 芥子:芥菜的種子。

赫赫:顯盛的樣子。

三三八

玲玲:擬聲詞。形容玉聲。

北辰:指北極星。

二三九 (上)

二三九 (下)

二三九 (下)

二四〇 (上)

二四三 (上)

十四

四 七 十四



概 要

卍 《卍 續 藏 》

矯 矯正

繹 總繹 教 題

詰 詰問 吠

吠 嚧 嚧 遮那



餃 意 節 廢 盧

wàn jiǎo yì jié fèi lú

《 卍 續 藏》 : 日 本 明 治 三 十 八 年 至 大 正 元 年 間, 前 田 慧 雲、 中 野 達 慧 等 編 集 收 錄《 卍 大 藏 經 》 所 未 收 者( 多 我 國 久 佚 本 ), 而 成 此 續 藏, 由 京 都 藏 經 書 院 刊 行。 民 國 十 二 年, 上 海 涵 芬 樓有影印本。 矯正:改正,糾正。

總 繹 教 題 :《 華 嚴 玄 談 》 所 分 十 門 之 一。 詰:詢問。

吠 嚧 遮 那 : 又 作 吠 路 者 那。 舊 作 毘 盧 舍 那。 法 身 佛 之 梵 名。 大 日 如 來 之 稱。

三三九



生字注音

羌 羌族

姚 姚

萇 常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部類差別 頁

二四五 (上)

二四五 (上)



qiāng yáo cháng

注 釋

三四〇

羌 族 :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之 一。 現 居 四 川 西北邊境的松潘、黑水、理縣、汶川、 茂 汶 等 縣。 操 羌 語, 屬 漢 藏 語 系 藏 緬 語 族 羌 語 支。 有 南 北 兩 種 方 言, 大 多 兼 通 漢 語, 無 文 字。 以 農 耕 維 生, 兼 事 狩 獵、 畜 牧。 信 奉 喇 嘛 教 及 本 身 原 始宗教。

姚 萇 : ( 西 元 三 三〇 ~ 三 九 三 ) 字 景 茂, 南 安 赤 亭( 今 甘 肅 省 隴 西 縣 西 ) 羌 人, 為 後 秦 主。 初 事 前 秦 苻 堅, 堅 自 晉 敗 還, 慕 容 泓 起 兵 攻 堅, 萇 接 戰 而 敗, 乃 奔 渭 北 稱 秦 王 ; 既 而 攻 堅, 殺 之, 入 長 安 稱 帝, 國 號 大 秦, 在 位 八年。諡號武昭帝。

(上)

二四五

二四五 (上)

二四五 (上)

(上)

二四五









概 要

苻 苻堅

淝 淝水

渭 渭北

擒 擒









fú féi wèi qín

苻 堅 :( 西 元 三 三 八 ~ 三 八 五 ) 字 永 固, 氐 族, 略 陽 臨 渭( 今 甘 肅 省 泰 安 縣 ) 人。 曾 滅 前 燕, 取 仇 池, 陷 晉 漢 中, 取 成 都, 克 前 涼, 定 代 地。 任 用 王 猛, 修 明 國 政, 為 五 胡 中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猛 卒, 大 舉 侵 晉, 與 謝 玄 等 戰 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淝 水 : 河 川 名。 源 出 安 徽 省 合 肥 縣 西 南 紫 蓬 山, 分 二 道, 一 支 東 南 流 入 巢 湖,一則西北流入淮河。

渭 : 渭 河, 河 川 名。 源 出 甘 肅 省 渭 源 縣 西 的 鳥 鼠 山, 東 南 流 經 陝 西 省, 至 高 陵 縣 會 涇 水, 又 東 流 至 朝 邑 縣 會 洛 水,注入黃河。 擒:捕捉。

三四一



行 十三







生字注音

宗 室 內訌



姚泓



淮漢



襲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四五

(下)

二四五

二四五 (下)

二四五 (下)

注 釋 襲用:沿襲採用。

三四二

淮 : 淮 河, 為 黃 河 和 長 江 間 的 大 川, 發 源 於 河 南 省 南 部 的 桐 柏 山, 主 流 全 長 約 九 百 公 里, 流 經 河 南、 安 徽、 江 蘇 三 省。 漢 : 漢 水, 發 源 於 陝 西 省 寧 羌 縣 北 嶓 冢 山, 至 湖 北 省 漢 口 與 漢 陽 之 間 流 入 長 江。 是 長 江 最 長 的 支 流, 亦是漢中盆地的命脈。

姚 泓 :( 三 八 八 年 ~ 四 一 七 年 ), 字 元 子, 十 六 國 時 期 後 秦 末 主, 後 秦 文 桓帝姚興長子。



宗 室 : 皇 族。 內 訌 : 集 團 內 部 由 於 權 力 或 利 益 等 原 因, 而 發 生 爭 權 奪 利 的 現象。(又音)訌   hòng

xí hóng

huái hóng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上)









概 要

鳩 鳩 摩羅什

耆 鳩 摩 羅耆 婆

秋 龜

詞 玆國

域 西域











jiū qí qiū cí yù

鳩摩羅什: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 之一。

鳩 摩 羅 耆 婆 : 又 作 鳩 摩 羅 時 婆、 鳩 摩 羅 什 婆, 羅 什 三 藏 之 具 名。 譯 曰 童 壽。合取父之名童與母之名壽者。

龜 玆 : 龜 茲, 又 作 丘 慈, 俱 支 曩, 屈 支。 漢 西 域 古 國 名。 唐 置 龜 茲 都 督 府。 安 西 都 護 嘗 治 此。 即 今 新 疆 庫 車 縣 地。 國 治 延 城。 在 今 庫 車 城 南 百 四 十 里。 沙 雅 縣 北 四 十 里。 古 來 佛 教繁昌之地。鳩摩羅什之生國也。

西 域 : 漢 代 的 西 域 泛 指 玉 門 關、 陽 關 以 西 之 地, 狹 義 的 西 域 即 今 之 新 疆, 主 要 為 天 山 南 路 ; 廣 義 而 言, 除 天 山 南 北 路 外, 並 踰 蔥 嶺( 帕 米 爾 ) 以 西,包有今之中亞、西亞及印度。

三四三







行 十四











生字注音





偃師



玄奘







無謬



熙寧













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下)

二四六 (下)

(下)

二四六

二四六 (下)

二四六 (下)

xī miù xīn zàng yǎn huī

注 釋

三四四

熙 寧 : 宋 朝 神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〇 六八~一〇 七七)。 謬:錯誤;不實的。

薪:柴草,柴火。

玄奘: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

偃 師 : 偃 師 縣, 位 於 河 南 省 洛 陽 縣 東, 黃 河 之 南。 伊 洛 兩 水 交 會 於 縣 境 西南,隴海鐵路經此。 褘:玄奘三藏俗名。



二四六 (下)

二四六 (下)

(下)

二四六



十二

十四

概 要

夙 令 名夙 著

毘 毘

曇 曇

謁 謁









sù pí tán yè

令 名 : 美 好 的 聲 譽。 夙 : 一 向 的。 著:顯明。

毘 曇 : 阿 毘 曇 之 略。 新 云 阿 毘 達 磨。 譯 曰 無 比 法。 新 翻 對 法。 論 藏 之 總 名 也。 無 比 法 及 對 法 者, 智 慧 之 別 名 也 ( 智 慧 為 無 比 之 勝 法, 故 云 無 比 法。 又 以 智 慧 對 觀 法, 故 名 對 法 )。 以 三 藏 中 之 論 藏 詮 顯 學 者 之 智 慧 故 也。 然 則毘曇之名雖為涉於大小乘論藏之通 名, 而 常 指 小 乘 薩 婆 多 部 之 論 藏 如 發 智, 六 足, 婆 沙, 俱 舍 等 之 諸 論 而 云 毘 曇。 總 即 別 名 也。 因 之 此 論 旨 名 毘 曇宗。即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也。 天 台 淨 影 等 古 師, 常 對 於 成 實 宗 而 稱 毘曇。 謁:進見,拜見。

三四五



行 四





生字注音

縛 喝國



木 叉毱 多



屈支 國



西番



隱晦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注 釋 隱晦:暗,不明顯。

西番:西域。

三四六

屈 支 : 龜 茲, 西 域 古 國 名, 即 今 新 疆 庫車縣地。



木 叉毱 多 : 般 若 鞠 多 , 比 丘 名 。 譯 曰 慧藏。(又音)毱

縛 喝 國 : 又 作 捕 喝 國、 薄 佉 羅 國。 《 玄 應 音 義 》 四 曰 :「 月 氏 國, 薄 佉 羅 國 應 是 也。 在 雪 山 之 西 北 也。」 月 氏, 國 名。 在 印 度 之 西。( 又 音 ) 縛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huì fān zhī jú fú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十 十

十一

十二

概 要

礫 礫 迦國

羯 般 若羯 羅

衍 梵衍 那 國

迦 迦 畢試國

力 節





lì jié yǎn jiā

礫 迦 國 : 又 作 磔 迦, 為 北 印 度 之 古 國,位於迦濕彌羅國之南。

般 若 羯 羅 : 小 乘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慧 性。見慈恩寺傳二。

梵 衍 那 國 : 興 都 庫 什 山 中 之 古 王 國, 位 于 今 阿 富 汗 境 內。 梵 衍 那, 又 作 范 陽、 望 衍、 帆 衍, 現 今 多 稱 巴 米 安、 巴 米 央、 巴 米 羊。 此 國 正 當 於 健 馱 邏 往 睹 貨 邏、 臾 那 之 通 路, 其 大 都 城 依 崖 跨 谷, 生 產 宿 麥, 宜 於 畜 牧, 氣 序 寒 烈, 風 俗 剛 獷。 隋 煬 帝、 唐 太 宗 時 曾 來 我 國 朝 貢。 西 元 前 三 世 紀, 阿 育 王遣傳道師布教時,佛教傳入此國。

迦 畢 試 : 國 名。 周 四 千 餘 里。 北 背 雪 山, 三 陲 為 黑 嶺, 國 都 城, 周 十 餘 里, 宜 穀 麥, 多 果 木, 出 善 馬 鬱 金 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文字大同

三四七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那 揭 羅曷 國



秣 奴若瞿沙







三四八

那 揭 羅 曷 國 : 又 作 那 乾 訶 羅 國、 那 伽 羅 曷 國、 那 迦 羅 訶 國、 那 竭 國。 印 度 古 國 名。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記 載, 此 國 東 西 長 六 百 餘 里, 南 北 亦 有 二 百 五 十 餘 里, 四 面 皆 山。 國 有 大 都 城, 無 大 君 長, 隸 屬 於 迦 畢 試 國, 物 阜 民 豐, 崇 敬 佛 法, 然 伽 藍 雖 多, 僧 徒 寡 少, 另 有 天 祠 五 所, 異 道 百 餘 人。城東二里處有阿育王所建之塔,

秣 奴 若 瞿 沙 : 比 丘 名。 譯 言 如 意 聲。 見《慈恩寺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覩 貨 羅 國, 僧 徒 六 千 餘 人, 多 習 學 大 乘。 昔 健 陀 羅 國 迦 膩 色 迦 王, 廣 地 至 葱 嶺 東, 河 西 蕃 維 皆 送 質 子, 王 優 待 之, 冬 居 印 度 諸 國, 夏 還 此 國, 春 秋 止健陀羅國。見《西域記》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四七 (上)

(上)

二四七

mò hé



二四七 (下)



概 要

胝 佛 僧 伽胝



zhī

高 三 百 餘 尺, 據 傳 為 釋 尊 因 位 時, 由 燃 燈 佛 授 記 之 處。 城 東 南 有 醯 羅 城, 城 中 有 七 寶 塔, 供 奉 佛 陀 之 頂 骨。 此 國約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喀布爾河流 域,猶有古塔殘存。

僧 伽 胝 : 僧 伽 梨, 比 丘 三 衣 之 一。 新 稱 僧 伽 胝, 僧 伽 致, 僧 伽 鵄 , 僧 伽 知。 譯 曰 重 或 合。 以 割 截 而 更 合 重 之 故 也。 義 淨 譯 為 複 衣。 其 義 譯 有 種 種 之 名。 為 三 衣 中 之 最 大 者, 故 稱 為 大 衣。 以 其 條 數 最 多, 稱 為 雜 碎 衣。 入 王 宮 聚 落 乞 食 說 法 時 必 服 之。 故 稱 為 入 王 宮 聚 落 時 衣。 有 三 品 之 不 同。 九 條 十 一 條 十 三 條, 二 長 一 短, 為 下 品。 十 五 條 十 七 條 十 九 條, 三 長 一 短, 為 中 品。 二 十 一 條 二 十 三 條 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

三四九









瞿 波 羅 龍 王窟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四七 (下)



注 釋

三五〇

瞿 波 羅 龍 王 : 瞿 波 羅, 意 譯 牧 牛、 地 護。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載, 瞿 波 羅龍王棲居於北印度那揭羅曷國之龍 窟。 此 龍 前 身 專 司 牧 牛, 供 王 乳 酪, 因 進 奉 失 宜, 遭 王 之 譴 責 而 心 懷 恚 恨, 乃 發 願 來 生 為 惡 龍 以 破 國 害 王, 遂 自 投 石 壁 而 死。 後 生 為 大 龍 王, 居 於 窟 內。 如 來 因 愍 念 其 國 將 受 龍 害, 乃 以 神 通 力 自 中 印 度 來 化 此 龍。 龍 見 如 來, 遂 止 其 毒 心, 並 受 不 殺 戒, 願 永 護 正 法。 如 來 入 滅 前, 留 影 於 窟 壁, 使 龍 起 毒 心 時, 因 觀 影 而 止 其 毒 心, 並 遣 五 羅 漢 常 受 龍 王 供 養。 龍 王 之 住 處 即 稱 瞿 波 羅 龍 窟, 其 附 近 多 諸 石室,皆是如來諸聖弟子入定之處。





(下)

二四七 二

概 要

邏 健 馱邏 國



luó

健 馱 邏 : 健 馱 羅, 亦 譯 健 馱 邏、 健 陀 羅、 乾 陀 羅、 乾 陀 衛、 乾 陀。《 大 唐 西域記》:「健馱邏國,東西千餘里, 南 北 八 百 餘 里, 東 臨 信 度 河。 國 大 都 城號布路沙布邏。」按健陀羅本梵語, 其 義 為 香, 故 或 譯 為 香徧 國, 國 名 頗 古。 印 度 阿 輸 迦 王, 已 曾 遣 僧 傳 教 於 其 地, 惟 當 時 地 域 頗 廣, 自 今 之 白 沙 瓦, 至 古 之 呾 叉 始 羅, 皆 其 境。 其 後 迭 屬 於 彌 蘭 及 大 月 氏, 迦 膩 色 迦 王 即 建 都 布 路 沙 布 邏 城, 以 統 轄 大 月 氏 全 帝 國 者 也。 迨 大 月 氏 衰, 小 月 氏 族 為 嚈 噠 所 迫, 南 都 布 路 沙 布 邏, 領 有 今 之 喀 布 爾 及 船 遮 布, 旋 為嚈 噠 所 取, 故 健 陀 羅 於 東 方 歷 史 上 最 有 價 值。 今 阿 富 汗 之 喀 布 爾, 堪 達 哈 爾 以 東, 及 印 度 之 西 北 邊 省, 悉 為 健 陀 羅 故 地。 而 堪 達 哈 爾 即 健 陀 羅 之 音 轉 也。 布 路 沙布邏城即今西北邊省之白沙瓦。

三五一









迦膩 色 迦 王



卑缽 羅 樹



布 路 沙 布邏 城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四七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luó bō nì

注 釋

三五二

布路沙布邏城:北印度犍馱羅國之都 城, 即 今 西 北 地 方 之 白 夏 瓦 市。《 高 僧 法 顯 傳 》 稱 之 為 弗 樓 沙 國, 意 譯 為 丈 夫 國。 昔 時, 曾 以 佛鉢 、 迦 膩 色 迦 大 塔 、 卑鉢 羅 樹 著 稱 於 世 。 東 晉 法 顯 赴 此 地 時, 正 值 佛 教 昌 盛 時 期, 有 僧 侶 七 百 餘 人 守 護 佛鉢 , 迦 膩 色 迦 王 之 大 塔 高 四 十 餘 丈, 塔 廟 壯 麗, 繁 華 無 比。 然 至 唐 玄 奘 西 遊 時, 此 地 已 呈 一 片荒廢景象。

卑 缽 羅 : 畢 缽 羅 , 又 作 必鉢 羅 , 庳鉢 羅, 樹 名。 即 菩 提 樹。 佛 於 此 樹 下 證 菩提,故稱菩提樹。

迦 膩 色 迦 : 古 代 印 度 犍 陀 羅 國( 月 氏 國 ) 之 國 王。 迦 膩 色 迦 王 繼 阿 育 王 之 後 建 設 大 帝 國, 支 配 全 北 印 度。 於 印 度佛教史上,與阿育王並稱為護持佛

二四七 (下)

(下)

二四七





概 要

烏 烏 仗那國

呾 呾 叉始羅





wū dá

烏 仗 那 : 又 曰 烏 杖 那, 烏 萇, 鄔 荼, 烏 孫, 烏儞 也 曩 等。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境, 周 五 千 餘 里, 山 谷 相 屬, 崇 重 佛 法, 敬 信 大 乘。 如 來 昔 為 哥 利 王 割 截 肢 體 , 為 尸 毘 王 捨 身 於 鷹 等 之 遺迹 皆 在此國。見《西域記》三。

法 之 二 王。 將 首 都 由 中 亞 遷 至 古 印 度 西 北 犍 陀 羅 地 區 之 富 樓 沙 城( 今 巴 基 斯 坦 白 夏 瓦 ), 其 領 土 東 至 瓦 拉 那 西, 南 至 頻 陀 山 脈, 北 及 中 亞 細 亞、 伊 朗 等 地。 曾 與 中 國、 希 臘、 羅 馬 文 化密切接觸,造成東西文化之融合。





呾 叉 始 羅 : 石 室 國, 北 印 度 犍 馱 羅 國 東 南 之 古 國。 意 譯 作 截 頭 國, 蓋 釋 尊 於 過 去 世 為 菩 薩 時, 曾 於 此 國 以 頭 施 人, 為 與 施 頭 之 傳 說 相 符 應, 遂 由 有 「 石 」 之 義 的 始 羅 變 為 有「 頭 」 之 義 的尸羅。

三五三

行 七





十三



生字注音

迦 迦 濕彌羅國



竅 磔 磔 迦國



闍 爛達羅國



十二 毘 膩 多 缽 臘 婆

十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wèi jiā qiào zhé nì shé

注 釋

三五四

餧:同「餵」。拿食物給動物吃。

迦 濕 彌 羅 :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羯 濕 弭 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土之西北境。 竅:承載。

磔 迦 : 又 作 礫 迦, 為 北 印 度 之 古 國, 位於迦濕彌羅國之南。

毘 膩 多 缽 臘 婆 : 北 印 度 王 子。 譯 曰 調 伏光。見《慈恩傳》二。

闍 爛 達 羅 : 又 作 左 闌 陀 羅 國、 惹 爛 馱 囉 國、 闍 蘭 陀 國。 為 北 印 度 之 古 王 國。 位 於 至 那 僕 底 國 東 方, 相 當 於 現





二四七 (下)

(上)

二四八

十四



概 要

旃 旃 達羅伐摩

窣 窣 祿勤那國





zhān sù

今五河地方薩特日與比阿斯兩河間之 地。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四 載, 此 國 東 西 廣 達 千 餘 里, 南 北 八 百 餘 里, 氣 候 溫 暑, 風 俗 剛 烈。 有 伽 藍 五 十 餘 所, 僧 徒 二 千 餘 人, 專 學 大 小 二 乘, 另 有 天 祠 三 所, 外 道 五 百 餘 人。 唐 初 玄 奘 曾 至 該 國, 住 於 那 伽 羅 馱 那 寺, 參 謁 大 德 旃 達 羅 伐 摩, 修 學《 眾 事 分 毘 婆 沙 論 》, 並 受 烏 地 多 王 之 厚 遇。 貞 觀 末 年, 玄 照 亦 於 此 止 住 四 年, 並 蒙 國 王 供 養。 北 宋 初 年 來 華 之 三 藏 沙 門天息災,即為此地密林寺之僧。

旃 達 羅 伐 摩 : 比 丘 名。 譯 曰 月 胃。 見 《慈恩傳》二。

窣 祿 勤 那 : 中 印 度 之 古 國 名。 位 於 薩 他 泥 濕 伐 羅 國 之 東 北, 閻 牟 那 河 上 流, 即 現 今 阿 姆 帕 拉 州 迦 卡 德 利 附 近 之速庫。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

三五五











生字注音



羯若



秣 底補羅國

秣 末 節





三五六



羯 若 鞠 闍 : 譯 曰 曲 女 城 國。 中 印 度。 周 四 千 餘 里, 國 之 大 都 城, 臨 西 殑 伽 河, 長 二 十 餘 里, 廣 四 五 里, 名 曲 女 城。 玄 奘 渡 天 時, 戒 日 王 於 此 開 無 遮 大會。(又音)鞠

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窣 祿 勤 那 國 周 圍 有 六 千 餘 里, 東 臨 殑 伽 河, 北 背 大 山, 閻 牟 那 河 流 經 中 境。 國 之 大 都 城 周 圍 二 十 餘 里, 東 臨 閻 牟 那 河, 雖 甚 荒 蕪, 基 址 尚 固。 其 產 物 與 風 土 同 於 薩 他 泥 濕 伐 羅 國。 人 性 淳 質, 崇 信 外 道。 重 視 藝 學, 崇 尚 福 慧。 有 伽 藍 五 所, 僧 徒 千 餘 人, 多 學 小 乘, 少 習 餘 部。 此 外, 另 有 天 祠 百 所, 異 道 甚 多。( 又 音 ) 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鞠 闍國



mò jié jú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邏 缽邏 耶 伽



耆 督 闍 崛山

拏 伊 爛拏 缽 伐 多 十一 國

概 要









luó qí dū ná

缽 邏 耶 伽 : 缽 羅 耶 伽, 中 印 度 古 國 名, 位 於 恆 河 與 閻 牟 那 河 的 交 會 點, 波 羅 奈 國 之 西。 都 城 西 南 之 贍 博 迦 華 林 中, 佛 降 伏 外 道 處, 有 阿 育 王 塔 一 座 ; 而 提 婆 菩 薩 作《 廣 百 論 》, 挫 破 小 乘、 外 道 之 處, 則 建 有 伽 藍。 城 東 河 畔 之 大 施 場, 當 玄 奘 旅 印 時, 戒 日 王 於 此 處 喜 舍 五 年 之 積 財, 普 施 三 寶 及孤獨貧窮者。

耆 闍 崛 : 又 曰 伊 沙 堀, 揭 梨 駄 羅 鳩 胝,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山 名。 譯 曰 鷲 頭, 鷲 峰, 靈 鷲。 山 頂 似 鷲, 又 山 中 鷲 多, 故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伊 爛 拏 缽 伐 多 : 又 稱 伊 蘭 拏鉢 伐 多 國、 伊 爛 拏 國。 位 於 摩 揭 陀 國 東, 殑 伽河南岸之國。據《大唐西域記》卷

三五七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怛 怛 他揭多 毱多

菊 憍 憍 薩羅國

妲 菊





三五八

怛 他 揭 多 毱 多 : 比 丘 名。 譯 曰 如 來 蜜。 見《 慈 恩 傳 》 二。( 又 音 ) 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十 載, 此 國 之 大 都 城 氣 候 和 暢、 風 俗 淳 質, 有 伽 藍 十 餘 所、 僧 徒 四 千 餘 人, 多 習 小 乘 正 量 部 之 法。 境 內 之 伊 爛 拏 山 含 吐 煙 霞, 蔽 虧 日 月, 為 一 火 山, 今 其 附 近 僅 有 溫 泉 湧 出, 而 不 見 噴 火。 釋 尊 往 昔 曾 居 住 此 國, 為 諸 天 人廣說妙法。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憍 薩 羅 : 又 作 拘 薩 羅, 拘 娑 羅, 居 薩 羅。 譯 曰 工 巧 或 無 鬥 戰。 南 印 度 古 王 國 名(《 西 域 記 》 作 中 印 度 )。《 法 顯 傳 》 所 謂 達 嚫 國, 即 此 地 也。 對 於 北憍薩羅而謂之為南憍薩羅,又號為



dá jú jiāo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下)

二四八 (下)

十三





概 要

羯 馱 那羯

磔 磔 迦國

赧 赧

荼 烏荼 國

節 哲 楠 (三聲)



jié zhé nǎn tú

大 憍 薩 羅。 龍 樹 菩 薩 嘗 住 此 國, 為 娑 多 婆 訶 王 所 歸 敬, 於 跋 邏 未 羅 山, 營 造 五 層 大 伽 藍。 首 府 之 位 置 不 明。 又 中 印 度 古 王 國 名。 對 於 南 憍 薩 羅 而 謂 之 為 北 憍 薩 羅。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首 府 即 舍 衛 城, 佛 久 住 之。《 法 顯 傳 》 所 謂拘薩羅國舍衛城是也。

馱 那 羯 磔 迦 國 : 見「 案 達 羅 」, 南 印 度 國 名。 首 府 曰 瓶 耆 羅 城。 陳 那 在 此 國 造《 因 明 論 》。 又 此 地 東 南 之 馱 那 羯磔迦國,亦名大案達羅國。 赧:害羞慚愧而臉紅。

烏 荼 國 : 東 印 度 之 國 名。《 西 域 記 》 十 謂 其 國 東 南 境 臨 大 海 濱, 有 折 利 呾 羅 城, 周 二 十 餘 里, 入 海 商 人, 遠 方 旅 客, 往 來 中 止 之 路, 其 城 堅 峻, 多 諸奇寶云。

三五九

行 九 九 十 四 五

十一

生字注音

襄陽



麟德



薦 先帝



敕使



謬說



指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四八 二四八 (下)

二四八 (下)

二四九 (上)

二四九 (上)

二四九 (上)

zhāi miù chì jiàn lín xiāng

注 釋

三六〇

指摘:指出錯誤的地方。 謬:錯誤;不實的。 敕:告誡,命令。

薦 : 呈 獻, 進 獻。 先 帝 : 尊 稱 已 故 的 君主。

麟 德 :( 六 六 四 年 正 月 ~ 六 六 五 年 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襄 陽 : 縣 名。 位 於 湖 北 省 北 部, 漢 水 南 岸, 與 樊 城 隔 水 相 望。 上 通 秦 隴, 下 控 荊 楚, 形 勢 扼 要, 自 古 為 南 船 北 馬的分途點。

二四九 (下)

二四九 (下)

二四九 (下)

二四九 (下)

二五〇 (上)

二五〇 (上)

三 三









概 要

稜 陳 仁稜

婉 清婉

撰 殿撰



諱 筑 筑 前國

篤 篤

棱 碗









陳仁稜:隋代書寫湖北襄陽龍興寺石 刻《阿彌陀經》者。

婉:美好的。清婉:清新美好。

殿 撰 : 宋 代 集 英 殿 修 撰、 集 賢 殿 修 撰 后 ( 改為右文殿修撰 的 ) 省 稱。 明、 清進士一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 撰,故沿稱狀元為殿撰。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來代指尊長的名字。



三六一

筑 前 國 : 日 本 古 代 令 制 國 之 一, 屬 西 海 道, 又 與 筑 後 國 合 稱 筑 州。 筑 前 國 的 領 域 大 約 為 現 在 福 岡 縣 的 西 部。 (又音)筑 篤:堅持。

zhù

léng wǎn zhuàn huì zhú dǔ



行 十四





生字注音

羯 《羯 磨 疏 》

堪 允堪

稽 《稽 古 略 》





三六二

《 稽 古 略 》 : 釋 氏 稽 古 略, 四 卷, 元 覺 岸 撰。 用 編 年 之 體。 以 歷 代 統 系 為 綱, 而 以 有 佛 以 來, 釋 家 世 次 行 業 為 緯。援據頗博。見《四庫提要》。

允 堪 : 宋 昭 慶 律 師 允 堪, 錢 塘 人, 依 天 台 崇 教 大 師 慧 思 出 家。 學 無 不 通, 尤 精 通 律 部, 著《 會 正 記 》 等 之 文 十 二 部, 以 繼 終 南 山 宣 律 師 之 律 藏。 後 作 靈 芝 律 師 元 照《 資 持 記 》, 會 正、 資 持 相 對 而 分 派。 見《 釋 氏 稽 古 略》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羯 磨 疏 》 :《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節 疏 》 之 略 名, 四 卷, 南 山 律 三 大 部 之 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〇 (上)

二五〇 (下)

二五〇 (下)

jié

kān jī





(上)

二五一

二五一 (下)

(下)

二五一

(下)

二五一

十二





十三

概 要

瞻 瞻 波大城

昧 般 舟 三昧

讖 支 婁 迦讖

月 月

支 氏





趁 悅 支

zhān mèi chèn yuè zhī

瞻 波 大 城 : 瞻 波 國 之 都 城。 瞻 波 : 木 名, 以 木 名 國。 在 中 印 度 恒 河 濱, 此 國 都 城 名 瞻 波 城, 中 印 度 都 城 之 元 始 也。

般 舟 三 昧 : 般 舟, 譯 曰 佛 立。 以 行 此 三 昧 則 諸 佛 現 前 故 也。《 大 集 賢 護 經 》 謂 為 思 惟 諸 佛 現 前 三 昧。 又 譯 言 常 行 道。 以 行 此 三 昧, 期 七 日 或 九 十 日 而 不 間 斷 修 行 故 也。 天 台 稱 之 為 常 行 三 昧( 此 時 行 為 行 旋 之 義, 對 座 三 昧法而言),四種三昧之一。

支婁迦讖:又云支讖。月支之僧。

月氏:為西域古國。本居敦煌、祁連 間,在今甘肅省中部西境及青海東境 地,漢時為匈奴所破,西走,建都薄 羅城,號「大月氏」。後漸強盛,在

三六三









生字注音

祁連



遷 西遷 塞 種 故 地

注 釋

三六四

肉之

今印度河流域克什米爾、阿富汗及蔥 嶺東西之地,其東留未去的,號「小 月氏」,在今甘肅張掖及青海西寧等 縣地。 (又音)月氏 ; 。

入之



zhī

遷 : 變 換 地 方。 塞 種 : 塞 種 人, 簡 稱 塞 人, 屬 歐 羅 巴 人 種 印 度 地 中 海 類 型。 原 是 住 在 中 國 新 疆 伊 犁 河 流 域 的 遊 牧 民 族。 約 在 公 元 前 一 六 〇 年 前 後, 塞 種 人 受 大 月 氏 人 的 驅 趕, 向 南 遷 徙, 通 過 開 伯 爾 山 口 進 入 南 亞 次 大 陸,消滅了幾個印度 -希臘人王朝, 建立了統治。

祁 連 : 祁 連 山, 位 於 甘 肅 省 張 掖 縣 西 南,為甘肅、青海二省的界山。

zh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ròu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五二 (上)

(上)

二五二

qí qiān





二五二 (上)

二五二 (上)

二五二 (上)

二五二 (上)

(下)

二五三









十四

概 要

犁 伊犁 河

以 迤西

羌 羌人

讖 支讖

冰 并州

汶 汶水













lí qiāng

yǐ chèn bīng wèn

伊 犁 河 : 位 於 新 疆, 上 源 由 特 克 斯 河、 崆 吉 斯 河 及 哈 什 河 三 條 河 流 匯 聚 而 成。 三 源 會 合 後, 以 下 始 稱 伊 犁 河。 經 伊 寧 西 下 俄 境, 注 入 巴 爾 喀 什 湖。

迤:斜行延伸。同「迆」。

羌 : 中 國 西 北 少 數 民 族 之 一。 舊 稱 為 西 戎, 分 布 在 青 海、 甘 肅、 四 川 一 帶。

支讖:月支之僧,支樓迦讖也。

并 州 : 古 十 二 州 之 一。 虞 舜 以 今 河 北 省 的 舊 正 定、 保 定 及 山 西 的 舊 太 原、 大 同 等 府 為 并 州, 周 制 同 虞。 漢 以 今 山西省及陝西的舊延安、榆林等府地

三六五









十四

















講敷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五三 (下)

二五四 (上)

二五四 (上)

無讖

fū tán luán tán chèn

注 釋

三六六

為 并 州, 北 朝 至 唐 則 專 以 今 山 西 省 舊 太 原 府 為 并 州。 并 州 汶 水 : 今 山 西 文 水縣。 敷:陳述。

曇鸞: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門高 僧。 日 本 尊 之 為 淨 土 五 祖 之 初 祖, 又 尊為真宗七祖之第三祖。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 摩 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二五四 (上)

二五四 (上)

二五四 (下)

(下)

二五四

(下)

二五四



諍 無諍 念 王

觸 阿閦 佛

佚 失佚

僧伽 婆 羅



帛 尸梨蜜多羅



十四

二 七

十二

概 要





意 博



zhēng chù yì bó qié

諍 : 通「 爭 」。 無 諍 念 王 : 阿 彌 陀 如 來因位為轉輪王時之名也。

阿閦 佛 : 五 方 如 來 中 的 東 方 佛 , 於 成 佛 久 遠 之 前, 曾 侍 奉 大 目 如 來, 萌 發 「 不 恚 有 情 」( 對 眾 生 不 生 瞋 恨 ) 的 誓 願, 經 累 劫 修 行, 於 東 方 妙 喜 世 界 成佛。 佚:散失。

帛 尸 梨 蜜 多 羅 : 又 作 帛 尸 黎 蜜 多 羅, 西域三藏名,譯曰吉友。

僧 伽 婆 羅 : 譯 曰 眾 養。 扶 南 國 僧, 來 齊 都, 住 於 正 觀 寺, 為 求 那 跋 陀 羅 之 弟 子。 梁 天 監 五 年,勅 召 於 楊 都, 譯 出《 大 育 王 經 》《 解 脫 道 論 》 等 十 一 部。 普 通 五 年 寂 於 正 觀 寺, 壽 六 十 五。見《續高僧傳》一。

三六七



行 六



生字注音



跋 佛 陀跋 陀 羅



《鞞 婆 沙 論 》



十二 《 毘 婆 沙 論 》

十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五 (上)

二五五 (上)

二五五 (下)

二五六 (上)

yú bá pí pí

注 釋

三六八







歟 : 置 於 句 末, 表 疑 問、 反 詰 等 語 氣。多用於文言文中。相當於「嗎」。

佛 陀 跋 陀 羅 : 一 作 佛 駄 跋 陀 羅, 又 作 佛 度 跋 陀 羅。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覺 賢。 譯《 華 嚴 經 》。 見《 梁 僧 傳 》 二,《貞元錄》五。

《 毘 婆 沙 論》 : 廣 解 廣 說 經 論 之 義 者, 總 名《 毘 婆 沙 論 》, 是 通 名 也, 然 別 題《 毘 婆 沙 論 》 者, 藏 中 有 四 部 : 一、《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二、《鞞婆沙論》。三、《五事毘婆沙 論 》( 已 上 小 乘 )。 四、《 十 住 毘 沙 論 》( 是 大 乘 ) 也。 其 他 律 部 有《 善 見律毘婆沙》。

《 鞞 婆 沙 論 》 : 十 四 卷, 尸 陀 般 尼 阿 羅 漢 造, 苻 秦 僧 伽 跋 澄 譯。 廣 說 有 部 之法相者。

二五六 (上)



十一

十一



睿 僧睿

鄔 波索迦



伊蒲 塞



支婁 迦 讖



八、譯會校釋 二五六 (下)

二五七 (上)

二五七 (上)

概 要









ruì lóu pú wū

僧 睿 : 僧 叡, 羅 什 之 弟 子, 關 中 四 聖 之 一。 什 所 翻 之 經, 叡 並 參 正 焉。 昔, 竺 法 護 譯 出《 正 法 華 經. 受 決 品 》 云 : 天 見 人 人 見 天, 什 譯 經 至 此 言, 此 語 與 西 域 語 同, 但 言 過 質。 叡 曰 : 非 人 天 交 接 兩 得 相 見 耶? 什 喜 曰 : 實 然! 皆 此 類 也。 什 所 出 之 論 本,叡多造其序。見《高僧傳》六。

支婁迦讖:又云支讖。月支之僧。

伊蒲塞:優婆塞之轉音。

鄔 波 索 迦 : 又 作 烏 波 索 迦。 優 婆 塞 之 轉音。

三六九





行 一





十三

生字注音

隋 吉 藏撰



該括



康 僧鎧



裨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五八

(上)

二五八

二五八 (上)

(上)

二五八

注 釋 裨益:補益,幫助。

三七〇

康 僧 鎧 : 梵 名 僧 伽 跋 摩, 又 名 僧 伽 婆 羅, 印 度 人, 廣 學 群 經, 曹 魏 嘉 平 五 年 來 支 那, 於 洛 陽 白 馬 寺 譯《 無 量 壽 經 》。 見《 梁 高 僧 傳 》 一(《 曇 柯 迦 羅傳》附)。



該:囊括,網羅。括:包含。(又音) 括

吉 藏 : 唐 延 興 寺 吉 藏, 原 為 安 息 國 人, 其 祖 避 仇 移 於 南 海, 家 於 交 廣 之 間。 後, 移 金 陵 而 生 藏, 年 七 歲, 從 道 朗 法 師 出 家, 有 穎 悟 譽, 具 戒 之 後,聲聞轉高,陳桂陽王深欽奉之,

kuò

bì kǎi guā zhuàn





二五八 (下)

二五八 (下)





概 要

璟 璟興

跋 僧 伽跋 摩





jǐng bá

及 隋 定 南 地, 東 遊 而 止 於 嘉 祥 寺, 開 皇 末 歲, 煬 帝 置 四 道 場 於 晉 藩, 引 藏 入 慧 日 道 場, 優 賞 殊 渥, 藩 王 又 置 日 嚴 寺 於 京 師, 別 延 藏 居 彼, 使 振 道 於 中 原。 及 大 唐 興, 高 祖 聞 藏 之 聲 望, 優 禮 之, 置 於 十 大 德 之 一, 使 之 綱 維 法 務。 齊 王 元 吉 欽 其 風 猷。 以 之 為 師 範, 使 屈 居 延 興 寺, 俱 交 獻。 武 德 六 年 五 月, 壽 七 十 五 寂。 師 顯 揚 龍 樹 提 婆 之 旨, 為 三 論 宗 之 祖, 以 其 先 自 安 息 國 出, 故 曰 胡 吉 藏。 以 居 於 嘉 祥 寺 故 稱 為 嘉 祥 大 師。 所 著 經 論 疏 凡 數 十 種。見《唐僧傳》十一等。

璟 興 : 新 羅 人。 法 相 宗。 有《 無 量 壽 經連義述文贊》三卷行於世。

僧伽跋摩:曹魏譯經僧。即康僧鎧。

三七一

行 十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曇 曇 柯迦羅

騰 摩騰

竺 竺 法蘭





三七二

竺 法 蘭 : 姓 竺, 名 法 蘭。 中 印 度 人, 漢 明 帝 永 平 中 與 迦 葉 摩 騰 共 來 我 國, 譯《 四 十 二 章 經 》 等。 見《 高 僧 傳 》 二。





摩 騰 : 迦 葉 摩 騰, 又 作 攝 摩 騰, 竺 攝 摩 騰。 無 翻 名。 中 天 竺 人, 能 解 大 小 乘經。嘗為一小國王講《金光明經》, 以 防 敵 國 侵 害, 名 大 顯。 漢 明 帝 遣 蔡 愔 等 於 天 竺 求 法, 遇 之, 永 平 十 年 與 竺 法 蘭 等 共 至 洛 陽, 譯《 四 十 二 章 經 》 等。 漢 地 之 有 佛 法 自 此 始。 見 《歷代三寶記》四,《梁高僧傳》一, 《開元釋教錄》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曇 柯 迦 羅 : 又 曰 曇 摩 訶 羅。 譯 曰 法 談 時。 天 竺 沙 門。 魏 嘉 平 中 至 洛 陽, 譯 出《僧祇戒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八 (下)

二五八 (下)

二五八 (下)

tán

téng zhú

二五八 (下)

二五九 (上)

二五九 (上)

二五九 (上)

二六〇 (上)

十四









概 要

鴻 鴻

臚 臚寺

琪 祇

洹 洹

冢 冢

圖 浮圖

鄜 鄜州

洪 盧











hóng lú huán

qí zhǒng tú fū

鴻 臚 寺 : 寺, 本 為 官 衙 之 意。 鴻 臚 寺 為漢朝接應外國賓客之官衙。

祇 洹 : 又 作 祇 園, 祇 桓。 祇 園 為 祇 樹 園, 祇 陀 園,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之 略。 此 地以祇洹代指佛寺、佛塔。

冢:高大的墳墓。

浮 圖 : 又 作 浮 頭、 浮 屠、 佛 圖, 舊 譯 家 以 為 佛 陀 之 轉 音。 新 譯 家 以 為 窣 堵 波(即塔)之轉音。

鄜 州 : 今 陝 西 鄜 縣。 鄜 縣 : 位 於 陝 西 省 甘 泉 縣 之 南, 宜 川 縣 之 西, 瀕 洛 水 西岸,舊為鄜州。

三七三

行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諡 諡號

昇 智昇



三七四

智 昇 : 唐 代 僧。 籍 貫 不 詳。 夙 有 出 家 弘 揚 大 教 之 志, 兼 學 大 小 二 乘, 尤 善 毘 尼, 又 博 通 古 今 史 實。 曾 閱 聶 道 真、 道 安 以 下, 至 明 佺、 道 宣 等 所 撰 諸 經 錄, 欲 訂 補 其 差 謬 不 備 之 處。 唐 開 元 十 八 年, 於 長 安 西 崇 福 寺 東 塔 院 撰《 開 元 釋 教 錄 》 二 十 卷, 詳 錄 後 漢 明 帝 永 平 十 年 至 開 元 十 八 年, 凡 六 百 六 十 四 年 間, 傳 譯 至 我 國 之 大 小 乘 經 律 論 三 藏、 賢 聖 集 傳, 及 失 譯 缺 本 等, 共 收 錄 五 ○ 四 八 卷, 敕 入 大 藏。 此 錄 為 經 錄 中 最 完 備 者, 宋 藏 以 下諸藏皆依準之;又古來凡言及翻譯 經典之書,亦皆以此錄為標準。其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諡 :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 所 給 予 的 稱 號, 多 用 於 貴 族、 大 臣 是 和曾任官職的文人、學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〇 (上)

(上)

二六〇

shì

shēng





二六〇 (下)

二六〇 (下)

二六〇 (下)







概 要

卯 丁卯

迄 迄

庚 庚午

矛 (三聲)





mǎo qì gēng

著作有《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續 大 唐 內 典 錄 》 一 卷、《 續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一 卷、《 續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 一 卷、《 集 諸 經 禮 懺 儀 》 二 卷 等。 寂 年、世壽均不詳。

丁 卯 : 丁 卯 為 干 支 之 一, 前 一 位 是 丙 寅, 後 一 位 是 戊 辰。 中 國 傳 統 紀 年 農 曆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四年稱 「 丁 卯 年 」。 干 支 紀 年 : 利 用 十 天 干 及 十 二 地 支 依 次 相 配, 成 為 以 六 十 為 周期的序數記錄年歲的方法。 迄:至,到。

庚 午 : 庚 午 為 干 支 之 一, 前 一 位 是 己 巳, 後 一 位 是 辛 未。 中 國 傳 統 紀 年 農 曆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七年稱 「庚午年」。

三七五





















奉牲







亭廟

嗣位



世子



緇素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〇 (下)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zī shì sì gōng yǐ shēng

注 釋

三七六

緇 素 :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為僧俗之別稱。

世子:天子、諸侯的嫡子。

嗣位:繼承君位。

: 亭 名。 亭 廟 : 漢 朝 時 期 之 龍 王 廟,位於江西九江潯陽郡。 艤:使船靠岸。

牲:祭祀時所用的家畜。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下)

二六一 (下)

二六一 (下)

十三

十三







概 要

轄 轄

縑 縑

蟒 巨蟒

潯 潯 陽縣

桓 桓靈











xiá jiān mǎng xún huán

轄:管理,治理。

縑:細緻的絲絹。

蟒 : 蟒 蛇 科 蟒 屬。 一 種 無 毒 牙 的 大 蛇, 長 二 丈 以 上, 有 鱗, 體 黃 褐 色, 腹 白。 多 產 於 熱 帶 及 亞 熱 帶 水 邊, 捕 食獸類。

潯 陽 縣 : 中 國 古 縣 名。 唐 朝 武 德 四 年 改 湓 城 縣 置, 治 所 在 今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以 在 潯 水 之 陽 得 名。 為 江 州 治, 天 寶、 至 德 間 為 潯 陽 郡 治。 五 代 南 唐 改名德化縣。

桓靈:東漢末世桓帝與靈帝的並稱。

三七七





十一





十三



燉煌



竺曇 摩 羅 察



曹髦



帛延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六一 (下)

二六二 (上)

二六二 (上)

二六二 (上)

bó máo tán dūn

注 釋

三七八



帛 延 : 三 國 曹 魏 僧。 龜 玆 國 人。 又 稱 白 延。 資 性 明 敏, 善 晉、 胡 兩 語, 博 解 群 籍, 兼 綜 內 外。 曹 魏 廢 帝 髦 時 至 洛 陽, 住 白 馬 寺。 譯 有《 首 楞 嚴 經 》 《須賴經》《除災患經》《菩薩修行經》 《平等覺經》等。其生卒年代均不詳。

曹 髦 : 字 彥 士, 三 國 時 期 曹 魏 第 四 代 皇帝,曹霖之子,魏文帝曹丕孫。

竺 曇 摩 羅 察 : 竺 曇 摩 羅, 竺 曇 摩 羅 剎, 竺 姓, 名 曇 摩 羅 察, 譯 曰 法 護。 月氏國人,譯《正法華》者。

燉煌:同「敦煌」。地名。為甘肅省 四大綠洲之一。我國古代的絲綢經此 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

二六二 (上)

(上)

二六二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下)

二六二

二六二 (下)

十三 十四 一 一 三



概 要



懿 純懿

篤 志好學

遊 遊心

嘗 京邑



未嘗 介 抱

蘊 蘊 在葱 外

意 堵 游 常 意



yì dǔ yóu cháng yì yùn

純懿:美好,美善的。

篤志好學:專一心志,勤於學問。 遊心:潛心。

未 嘗 : 不 曾。 介 : 放 在 心 裡。 抱 : 胸 懷。 京邑:京都,國都。

蘊 : 積 聚 。葱 : 蔥 嶺 , 帕 米 爾 高 原 之 古 稱。 帕 米 爾 高 原 : 亞 洲 的 高 原。 位 於 新 疆 西 境, 為 中、 俄、 阿 富 汗 三 國 的 界 山, 海 拔 自 三 千 七 百 公 尺 至 七 千 多 公 尺。 喜 馬 拉 雅、 崑 崙、 天 山、 阿 爾 泰、 興 都 庫 什 等 山 均 發 源 於 此, 有 世界屋脊之稱。

三七九

十二

十一









俄頃



清澗















詁訓



生字注音

請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下)

二六二

gǔ jī zī zī jiàn qǐng

注 釋

三八〇

詁 : 指 用 當 代 的 話 去 解 釋 字 的 古 義, 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 義。 訓 : 指 用 較 通 俗 的 話 去 解 釋 某 個 字義。 齎:攜帶。

孜孜:勤勉不懈。

澗:山間的流水。 俄頃:很短的時間。

(下)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二六二 (下)

二六三 (上)

(上)

二六三

二六三 (上)

十三

十四 十四 一





概 要

徘 徘

徊 徊

輟 輟流

竭 永竭

訖 言訖

遁 支遁

邈 邈矣

牌 懷 綽 節 氣





pái huái chuò jié qì dùn miǎo

徘徊:來回走動。

輟:停止。 竭:枯竭,乾涸。 訖:終止。

支遁:晉林慮人。字道林。本姓閔氏。 家 世 奉 法。 嘗 於 餘 杭 山 沈 思 道 行。 年 二 十 五, 始 釋 形 入 道。 後 終 於 洛 陽。 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稱支硎。 邈:久遠,遙遠。

三八一







澠池

元熙



遘 疾而卒





德 化遐 布



濯足



生字注音 濁







西

注 釋

三八二

濯 足 : 本 指 清 洗 腳。 後 比 喻 除 去 世 間 塵埃,以保持高潔品格。



元 熙 : ( 四 一 九 年 ~ 四 二〇 年 六 月 ) 東晉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的年號。

遘疾:害病,生病。卒:死亡。

注入洛水。(又音)澠

崤 山, 東 流 經 澠 池 縣 新 安 縣, 至 洛 陽

澠 池 : 位 於 河 南 省 洛 陽 縣 西 北。 源 自

德 化 : 以 德 業 感 化 誘 導 別 人。 遐 布 : 傳布至遠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三 (上)

(上)

二六三







zhuó

miǎn

二六三 (上)

二六三 (上)

二六三 (下)

xiá mǐn gòu xī

二六三 (下)

二六四 (上)

(上)

二六四 二六四 (上)

二六四 (上)

十三



五 六 八

概 要

跋 佛 陀跋 陀 羅

迦 迦 維羅衛城

甘 甘 露飯王

裔 後裔

罽 罽賓





肝 意 季

bá jiā gān yì jì

佛 陀 跋 陀 羅 : 一 作 佛 駄 跋 陀 羅, 又 作 佛 度 跋 陀 羅。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覺 賢。 譯《 華 嚴 經 》。 見《 梁 僧 傳 》 二,《貞元錄》五。

迦 維 羅 衛 : 迦 毘 羅 婆 蘇 都, 又 作 迦 維, 迦 維 羅 閱, 迦 維 羅 越, 迦 毘 羅, 迦 毘 羅 婆, 迦 比 羅 皤 窣 都, 迦 毘 羅 皤 窣 都, 迦 夷 羅, 迦 維 羅 衛, 迦 比 羅 婆 修 斗, 迦 隨 羅 衛, 迦 尾 攞 縛 娑 多, 劫 比 羅 伐 窣 堵 等。 城 名。 悉 多 太 子 之 生處。

甘 露 飯 : 梵 名 阿 彌 都 檀 那, 釋 種 師 子 頰王之子,釋尊之叔父也。 後裔:後世子孫。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之地。

三八三















生字注音

滯留



孟顗



名剎



《大般泥洹 經》



十四 《摩訶僧祇 律》

十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六四

二六四 (上)

二六四 (下)

二六四 (下)

二六五 (上)

zhì qí huán chà yǐ

注 釋

三八四

滯留:停滯留止不前。

《 摩 訶 僧 祇 律 》 : 四 十 卷, 東 晉 佛 陀 跋 陀 羅 與 法 顯 共 譯。 大 眾 部 所 傳 之 律 藏也。

《 大 般 泥 洹 經 》 : 六 卷, 晉 法 顯 譯。 《 大 般 涅 槃 經 》 之 前 分, 唯 有 十 八 品。 泥 洹 與 涅 槃 同, 般 為 梵 語, 有 入 之 義。 為 佛 入 涅 槃 夕 所 說 之 經。 故名。 剎:佛寺,寺廟。

孟 顗 : 字 彥 重, 平 昌 郡 安 丘 縣( 今 山 東 安 丘 ) 人, 中 國 南 北 朝 劉 宋 時 期 官 員,衛將軍孟昶之弟。



二六五 (上)

二六五 (上)

二六五 (下)

(下)

二六五







十一

概 要

褚 褚 叔度

檀 檀越

裕 劉裕

詁 詁訓









chǔ tán yù gǔ

褚 叔 度 : 河 南 陽 翟 人, 東 晉 外 戚, 晉 恭 思 皇 后 褚 靈 媛 兄, 亦 是 南 朝 宋 的 開 國 元 勳。 東 晉 征 北 將 軍 褚 裒 曾 孫。 褚 叔 度 在 南 朝 宋 官 至 雍 州 刺 史、 征 虜 將 軍。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貧窮海之義也。

劉 裕 :( 西 元 三 五 六 ~ 四 二 二 ) 字 德 輿, 小 名 寄 奴, 南 朝 宋 武 帝。 曾 為 晉 朝 將, 討 伐 桓 玄 之 亂。 又 曾 討 平 長 江 上 游 割 據 勢 力, 統 一 江 南 ; 並 兩 次 北 伐, 滅 南 燕、 後 秦。 晉 恭 帝 時 篡 晉, 改國號宋,史稱為「劉宋」。

詁 : 指 用 當 代 的 話 去 解 釋 字 的 古 義, 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 義。 訓 : 指 用 較 通 俗 的 話 去 解 釋 某 個 字義。

三八五

行 二 四





十三

生字注音

罽賓

自 然 欣躍







曇 摩羅密多



迦 濕彌羅





遊履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六六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lǚ jì jiā tán zhé yuè

遊履:遊歷。

注 釋

三八六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之地。

迦 濕 彌 羅 :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羯 濕 弭 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土之西北境。

曇 摩 羅 密 多 : 曇 摩 蜜 多, 比 丘 名。 譯 曰 法 秀, 罽 賓 國 人。 見《 高 僧 傳 》 二。

輒 : 每, 總 是。 欣 躍 : 歡 欣 鼓 舞 到 了 極點。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下)

二六六 (下)

二六六 (下)

十四

十四







概 要

屢 屢 值明師

貫 博貫

邃 沈邃

秋 遂 適龜

詞 茲

遷 安 而 能遷













lǚ guàn suì qiū cí qiān

屢 : 每 每, 經 常, 數 次。 值 : 遇 到。 明師:明事理之師也。 博貫:廣覽貫通。

沈 : 同「 沉 」。 邃 : 深 遠。 沈 邃 : 沉 邃,深沉的樣子。

遂 : 就, 於 是。 適 : 往, 至。 龜 茲 : 又 作 丘 慈, 俱 支 曩, 屈 支。 漢 西 域 古 國名。

安 而 能 遷 : 語 出《 禮 記. 曲 禮 上 》 : 「 安 安 而 能 遷。」 上 一 個「 安 」 是 動 詞, 下 一 個「 安 」 是 處 在 安 樂 地 位, 心甚安穩。遷:改變,轉移。

三八七





行 九 十二

十四

三 四 七

生字注音





甫爾







懇惻



翹誠



池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六六 二六六 (下)

二六六 (下)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上)

二六七

tì zhǎo qiáo cè qì fǔ yuán

注 釋

三八八

惕:小心謹慎,隨時警覺。 池沼:蓄水的凹地。

翹:特出。誠:真實無妄,忠實不欺。 懇:真誠。惻:懇切。

憩:休息。

甫:始,才。爾:如此,這樣。 爰:於是。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概 要



履 遊履

靡 靡

敷 陳教法

毘 迦毘 羅 神 王









lǚ mǐ fū pí

遊履:遊歷。

靡:無,不。

敷 陳 : 鋪 敘 陳 述。 教 法 : 四 法 之 一。 佛所說大小之三藏十二部教也。

迦 毘 羅 神 : 迦 毘 羅, 為 伽 藍 守 護 神。 又 作 劫 比 攞 神、 劫 畢 羅 神。 譯 為 黃 色 神。 係 四 夜 叉 之 一, 守 護 東 方。 宋 代 譯 經 三 藏 曇 摩 密 多( 法 秀 ) 往 北 印 度 罽 賓 國 時, 以 德 高 而 感 得 迦 毘 羅 神 王 衛 送, 此 神 至 中 途 欲 返, 乃 現 形 告 辭 密 多 禪 師 :「 汝 神 力 通 變, 自 在 遊 處, 將 不 相 隨 共 往 南 方。」 語 畢, 即 隱 身 不 見。 密 多 遂 遠 從 至 都 返 上 定 林 寺(又作祇桓寺),將其所見神像繪

三八九











十二

生字注音

趨 趨

淵 大宛

曇 曇 無諦

迦 迦 毗羅衛









三九〇

迦 毗 羅 衛 : 迦 毘 羅 衛, 城 名。 悉 多 太 子之生處。

曇 無 諦 : 又 作 曇 諦。 意 譯 法 實。 安 息 國 人。 善 解 律 學, 曹 魏 高 貴 鄉 公 正 元 元 年 至 洛 陽, 於 白 馬 寺 譯 出《 曇 無 德 羯磨》一卷。

大 宛 : 漢 時 為 西 域 諸 國, 後 為 漢 武 帝 所 破, 即 今 中 亞 細 亞 烏 茲 別 克 共 和 國 的一邑。

趨:快步走,趕著向前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之 於 壁。 又 據 常 曉 和 尚 請 來 目 錄 所 載, 知 此 神 司 掌 世 俗 之 福 德, 若 人 竭 誠祈福,莫不滿其願。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六七

二六七 (下)

二六七 (下)

二六七 (下)

qū yuān tán jiā



二六七 (下)

二六八 (上)

二六八 (上)









迦 比 羅 伐 窣 堵 : 劫 比 羅 伐 窣 堵, 又 作 劫 比 羅 伐 窣 都。 舊 稱 迦 毘 羅 衛。 國 名。(又音)窣

三九一

窣 堵 波 : 塔, 又 作 塔 婆、 兜 婆、 偷 婆、 浮 圖 等。 皆 梵 語 窣 堵 波 之 訛 略 也。 高 積 土 石, 以 藏 遺 骨 者。 又 名 俱 攞 。 譯 言 聚、 高 顯、 墳、 靈 廟 等。 別 有 所 謂 支 提 或 制 底, 言 不 藏 身 骨 者。 或 通 稱 為 塔。 亦 曰 支 提。 塔 有 顯 密 二 教 之 別。 顯 教 以 為 揭 高 德 之 標 幟, 即 所 謂 墓 標, 故 限 於 佛 乃 至 有 德 之 比 丘。 密 教 以 為 大 日 如 來 之 三 昧 耶 形。 五 輪 塔 是 佛 體。 非 墓 標。 因 而 許 為 結 緣追福。建於一般僧俗之墓處,俗曰

荒蕪:土地因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





窣 堵波



荒蕪



十四 迦 比 羅 伐 窣 堵





概 要

sù wú sù









生字注音

頰 梵筴

篋 梵篋

貝 貝葉

誑 虛誑

注 釋



三九二

石 塔、 塔 婆、 窣 堵 波 者, 指 此 五 輪 塔 也。(又音)窣



梵 筴 : 即 梵 夾, 亦 作 梵 莢、 亦 作 梵 筴。 佛 書 以 貝 葉 作 書, 貝 葉 重 疊, 用 板 木 夾 兩 端, 以 繩 穿 結, 故 稱。( 又 音) 筴 ;( 又 音 ) 筴 (同「策」)



虛誑:虛假欺騙。

貝 葉 : 貝 多 羅 葉 也。 印 度 之 人 以 寫 經 文。

梵 篋 : 多 羅 葉 之 經 卷, 貝 葉 重 疊, 以 板 木 挾 其 兩 端 以 繩 結 之, 其 狀 恰 如 入 於箱,故云梵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倍 狂

jiā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一









二六八 (上)

二六八 (上)

(上)

二六八

(下)

二六八

jiá qiè bèi kuáng

(下)

二六八

(上)

二六九

二六九 (下)

十四





概 要

訟 諍訟

霈 道霈

惲 玄惲







sòng pèi yùn

諍訟:爭執。

道 霈 : 為 霖 道 霈, 明 末 清 初 曹 洞 宗 僧。 福 建 建 安 人, 俗 姓 丁。 號 旅 泊、 非 家 叟, 字 為 霖, 法 名 道 霈。 永 覺 元 賢 之 法 嗣。 十 四 歲 入 白 雲 寺 出 家, 研 學 經 教。 侍 永 覺 元 賢 數 年, 又 往 天 童 山 參 學 於 密 雲 圓 悟 而 徹 悟。 旋 赴 百 丈 山 結 庵 修 淨 業 五 年。 後 移 居 鼓 山 二 十 餘 年, 皈 依 者 甚 眾。 康 熙 四 十 一 年 示 寂, 世 壽 八 十 八。 著 述 宏 富, 有《 仁 王 般 若 經 合 疏 》 三 卷、《 華 嚴 經 疏 論 纂 要》 一 二 ○ 卷、《 法 華 經 文 句 纂 要》七卷等。

玄 惲 : 道 世 法 師, 唐 代 僧。 京 兆( 西 安 ) 人, 俗 姓 韓。 字 玄 惲, 因 避 太 宗 諱,以字行世。十二歲,入青龍寺出

三九三











十三





疇隱



仲祜



矜哀



蕭衍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七〇 (上)

二七〇 (下)

二七一 (下)

二七一 (下)

yǎn jīn hù chóu

注 釋

三九四

家, 深 研 律 學, 博 通 敏 記, 尤 善 辭 章。 高 宗 顯 慶 年 中, 皇 太 子 詔 住 京 師 西 明 寺。 師 學 識 博 洽, 與 道 宣 共 揚 律 學, 移 風 化 俗, 嚴 持 淨 戒, 著 述 是務。

蕭 衍 :( 西 元 四 六 四 ~ 五 四 九 ) 梁 武 帝姓蕭名衍。 矜哀:憐憫愛惜。

祜:福也。仲祜:丁福保居士之字。

疇隱:丁福保居士之別號。





(下)

二七一

二七一 (下)

(上)

二七二

(下)

二七二



五 十二



概 要

菁 江 陰 南菁 書 院

四 竢

箋 箋

叫 校

愁 讎



四 堅 叫 愁

jīng sì jiān jiào chóu

江 陰 : 位 於 江 蘇 省 無 錫 縣 北, 長 江 南 岸。 是 位 於 長 江 與 太 湖 間 之 錫 澄 運 河 的 江 防 要 地。 南 菁 書 院 : 原 址 在 江 蘇 省 江 陰 縣 城 內。 清 光 緒 九 年 江 蘇 學 政 黃 體 芳 創 立。 以 經 史 詞 章 教 授 學 生。 王 先 謙 曾 講 學 於 此, 輯 成《 皇 清 經 解 續 編》 一 四 三 ○ 卷, 又 刊《 南 菁 叢 書 》 及《 南 菁 札 記 》。 廢 科 舉 後, 改 為南菁學校。

竢 :同「俟」。待也;等待。 箋:經傳的注釋。

校讎:校對書籍,以正誤謬。

三九五



行 五



十三

生字注音







程顥











訛誤

訛 俄 洛 洛





訛誤:錯誤。

注 釋

三九六

犖犖:分明貌;顯著貌。

程 顥 : 字 伯 淳, 號 明 道 先 生, 宋 洛 陽 人。 為 學 出 入 於 老 釋, 終 返 於 六 經, 為 一 代 大 儒, 與 其 弟 頤 合 稱 二 程, 開 理 學 中 之 洛 派。 著 有《 識 仁 篇 》《 定 性書》等,合在《二程全書》中。

會 稽 : 浙 江 省 舊 縣 名, 今 與 山 陰 縣 合 併 為 紹 興 縣。( 又 音 ) 會 稽

貴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七二

(下)

二七二

二七二







(下)

二七三 (上)



guì

é luò luò hào kuài jī

二七四 (上)

二七四 (上)

(上)

二七四

二七四 (上)









概 要

郡 郡守

瑯 瑯

琊 琊

欽 欽慕

竺 竺 道壹

俊 郎 爺 侵



郡 守 : 職 官 名。 秦 時 一 郡 最 高 的 行 政 首長。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



瑯 琊 : 琅 玡, 山 東 古 地 名, 曾 為 琅 玡 國、 琅 玡 郡, 範 圍 在 山 東 省 臨 沂 市 一 帶。(又音)琊

三九七

竺 道 壹 : 晉 代 僧。 又 作 竺 道 一。 吳 郡 人, 俗 姓 陸。 自 幼 出 家, 於 東 晉 太 和 年 間 至 瓦 官 寺, 為 竺 法 汰 之 弟 子, 受 簡 文 帝 之 厚 遇。 法 汰 另 有 弟 子 曇 一, 亦 極 富 德 望, 時 人 遂 以 曇 一 為 大 一, 道 壹 為 小 壹 稱 之。 後 遷 住 平 江 虎 丘 山, 又 遷 越 州 若 耶 溪, 郡 守 琅 琊 王 薈 興建嘉祥寺,請師住持。師博通內外

欽慕:欽佩仰慕。



jùn láng yé qīn zhú



十四

十一





講筵



慧皎



濫觴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七四 (上)

二七四 (上)

(上)

二七四

shāng jiǎo yán

注 釋

三九八

典 籍, 復 律 行 清 嚴, 四 方 僧 尼 多 前 往 附 從, 人 稱 為「 九 州 都 維 那 」。 隆 安 年 中 示 寂 於 虎 丘 山, 世 壽 七 十 一, 生 卒年不詳。

濫 觴 : 指 江 河 發 源 處 水 很 小, 僅 可 浮 起 酒 杯。 遂 用 以 比 喻 事 物 的 起 源、 發 端。

慧 皎 : 會 稽 上 虞 人。 住 嘉 祥 寺。 春 夏 弘 法, 秋 冬 事 著 述。 梁 天 監 十 九 年, 撰《 高 僧 傳 》 十 四 卷。 又 有《 涅 槃 義 疏 》 十 卷,《 梵 網 經 疏 》 等。 年 壽 並 缺。 見《 歷 代 三 寶 記 》《 續 高 僧 傳 》 等。 講筵:講義之席。



二七四 (下)

(下)

二七四

(下)

二七四

二七四 (下)







十三

概 要



絡 繹 繹 不絕

僚 僚

庶 庶

羲 王羲 之

穎 穎悟

洛 意 聊 樹

西



luò yì liáo shù xī yǐng

絡繹不絕:連續不斷。

僚 : 官 吏。 庶 : 庶 尹, 百 官。 僚 庶 : 眾官,百官。

王 羲 之 :( 西 元 三 二 一 ~ 三 七 九 ) 字 逸少,王導之姪,晉臨沂(今屬山東) 人, 後 南 遷 為 會 稽 人。 嘗 為 右 軍 將 軍, 世 稱 王 右 軍。 善 書 法, 所 寫 行 書、 楷 書, 冠 絕 古 今, 以《 蘭 亭 集 序 》《 樂 毅 論 》 等 為 最, 後 人 稱 為 「書聖」。

穎 : 聰 明 的 ; 特 出 的。 穎 悟 : 聰 明 過 人。

三九九



行 二





十三

生字注音

憬興



風猷



綱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七五

二七五 (上)

二七五 (上)

二七五 (上)

wò gāng yóu jǐng

渥:優厚。

注 釋

四〇〇

綱 維 : 寺 中 之 役 名。 綱 領 寺 內 維 持 佛 事 者。 寺 主, 上 座, 維 那 三 者, 謂 之 三綱。見《義楚六帖》六。 風猷:風範道德。

憬 興 : 新 羅 國 人。 十 八 歲 出 家, 專 事 著 述, 其 說 以 法 相 為 主。 所 著 有《 涅 槃 經 疏 》 十 四 卷,《 法 華 疏 》 十 六 卷,《 金 光 明 經 述 贊 》 七 卷,《 彌 勒 經 述 贊 》 三 卷,《 瑜 伽 論 疏 》 十 卷, 《 瑜 伽 記 》 三 十 六 卷,《 解 深 密 經 疏 》,《 觀 無 量 壽 經 疏 》 二 卷 等 數 十 種。 見《 三 國 遺 事 》 五,《 新 編 諸 宗 教藏總錄》一二等。





二七五 (下)

二七五 (下)

二七五 (下)

(下)

二七五

二七五 (下)









十三

概 要



遐 昇遐

寢 疾彌月

謁 謁候

頤 脫頤

鞍 鞍

記 騎



親 (三聲)









昇遐:升遐,帝王逝世。

寢 疾 : 寢, 病 臥。 寢 疾, 生 病, 多 指 重病。彌月:滿月。

謁候:問候。

脫頤:指使開口笑。



鞍 : 馬 背 上 的 騎 墊。 即 馬 鞍。 騎 : 乘 坐的馬。(又音)騎

四〇一



xiá qǐn yè yí ān jì



十四

十四







生字注音









疎率



辟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七五 (下)

二七五 (下)

二七六 (上)

二七六 (上)

二七六 (上)

xuē lì bì shū qì zī

注 釋

四〇二

靴 : 長 筒 的 鞋 子。 笠 : 用 竹 皮 或 竹 葉 編成,可以擋雨遮陽的帽子。

辟易:退避。

疎 : 同 「 疏 」 。疎 率 : 疏 率 , 粗 略 輕 率。 憩:休息。

緇 : 黑 色。 此 指 僧, 僧 徒 衣 緇, 故 稱。





二七六 (上)

二七七 (上)

二七七 (上)

二七七 (上)

二七七 (上)





十一

十三

十四

概 要



馨 德馨

貫 淹貫

仕 嘗仕

莒 於莒

纂 纂

衍 聖公幕



慣 是 舉 鑽 (三聲)



xīn guàn shì jǔ zuǎn yǎn

馨:流傳後世的功德名聲。

淹貫:博通,深通。

嘗 : 曾 經。 仕 : 做 官, 任 職。 莒 : 山 東莒縣。

纂:編輯。

衍 聖 公 : 孔 子 後 裔 的 封 號。 其 號 始 自 宋 仁 宗 時, 歷 朝 沿 襲, 至 民 國 二 十 四 年國民政府令以孔子嫡系裔孫為大成 至 聖 先 師 奉 祀 官, 以 特 任 官 待 遇, 遂 廢 衍 聖 公 之 稱。 幕 : 幕 府 的 簡 稱。 指 古代將帥或行政官的府署。

四〇三











震旦



荼毗



造詣







梅擷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七七 (下)

二七七 (下)

二七八 (上)

二七八 (下)



注 釋

四〇四

梅 擷 芸 : 梅 光 羲 老 居 士, 江 西 南 昌 人, 中 國 近 代 佛 教 居 士 界 著 名 的 唯 識 學 家。 在 民 初, 中 國 佛 教 界 素 有「 南 梅 北 夏 」 之 稱,「 夏 」 指 夏 蓮 居 老 居 士,「 梅 」 即 是 梅 老 居 士。( 又 音 ) 擷

震 旦 : 中 國。 梵 語 音 譯。 古 印 度 對 中 國的稱呼。也譯作「支那」。

荼 毗 : 荼 毘,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僧死而焚其尸也。

造詣:學業或技藝達到的程度。

xié

jié yún yì tú zhèn











十二

十一

婆誐 鍐



薄伽 梵



佛阤



鱗爪



九、總釋名題 二七八 (下)

二八〇 (下)

二八一 (上)

二八一 (上)

概 要









lín tuó qié zōng

鱗 爪 : 龍 的 鱗 和 爪。 比 喻 瑣 屑、 片 段 或點滴的事物。

佛 阤 : 佛 陀 , 又 作 佛駄 。 如 來 十 號 之 一。常略稱曰佛。

薄 伽 梵 : 婆 伽 婆, 一 作 婆 伽 伴、 婆 誐 鍐、 婆 伽 梵、 薄 伽 梵、 薄 阿 梵( 體 聲,一言聲,男聲),《佛地論》舉自 在、 熾 盛、 端 嚴、 名 稱、 吉 祥、 尊 貴 之 六 義,《 智 度 論 》 出 有 德、 巧 分 別、 有 名 聲、 能 破 之 四 義。 又 密 教 有 稱女人之秘釋。經中多單譯曰世尊。

婆 誐 鍐 : 薄 伽 梵, 經 中 多 單 譯 曰 世 尊。

四〇五







行 七



十一

十一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腨 如鹿王相



足趺 高 好 相



手 足縵 網 相



手 指纖 長 相



千輻 輪 相



猛燄 智 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yàn fú xiān màn fū shuàn

注 釋

四〇六

燄 : 同「 焰 」。 智 火 : 以 智 燒 煩 惱 之 薪,故譬以火。

千 輻 輪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言 佛 之 足 下 有 千 輻 輪 之 印 紋 也。 是 標 駕 御 一 切之法王相者。

手 指 纖 長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手 指 細長者。

手 足 縵 網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手 足 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 鴨者。

足 趺 高 好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趺 者 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

腨 如 鹿 王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腨 為 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



二八二 (下)

二八二 (下)

二八二 (下)

二八二 (下)

二八三 (下)

(上)

二八四









十四 一

概 要

靡 身 毛 上靡 相

頰 頰 車如師子相

睫 眼睫 如牛王相

髻 頂 肉髻 成 相

吝 吝惜

琪 阿 僧祇 劫









藺 琪

mǐ jiá jié jì lìn qí

身 毛 上 靡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身 毛 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

頰 車 如 師 子 相 :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兩 頰 隆滿,如師子王之相。

眼 睫 如 牛 王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眼 毛殊勝如牛王也。

頂 肉 髻 成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頂 成 肉 髻 相, 梵 名 鳥 瑟 膩, 譯 作 肉 髻, 頂 上 有 肉, 隆 起 為 髻 形 者。 亦 名 無 見 頂 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

吝惜:過分愛惜不忍割捨。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四〇七





七 一



生字注音

尸 尸 棄佛

屹 屹立

馱 達 磨馱 都

跋 訶 梨跋 摩







四〇八

訶 梨 跋 摩 : 三 藏 名。 譯 曰 獅 子 鎧, 獅 子 鉀。 成 實 宗 之 祖。 生 於 中 印 度 婆 羅 門 家, 初 學 數 論 外 道, 後 就 薩 婆 多 部 鳩摩羅陀聞《發智論》,更轉赴大眾

達 磨 馱 都 : 譯 作 法 界。 或 謂 諸 法 之 身 體,或謂佛舍利。

屹立:聳立不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尸棄:又作式,式棄,式詰。《大論》 作 罽 那 尸 棄。 舊《 俱 舍 》 十 三 作 剌 那 尸 棄, 新《 俱 舍 》 十 八 作 寶 髻,《 增 一 阿 含 經 》 四 十 四 作 式 詰。《 優 婆 塞 師 戒 經 》 作 寶 頂。《 本 行 經 》 作 螺 髻。 有 二 佛 : 一、 值 遇 釋 迦 佛 初 阿 僧 祇 劫 滿 之 佛 也。 二、 過 去 七 佛 中 之 第 二 佛 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二八四

二八五 (下)

二八六 (上)

二八六 (下)

shī

yì tuó bá

二八七 (上)

(下)

二八七 二八八 (上)

二八八 (下)

六 七 一



概 要

瀝 披瀝

軼 散軼

滯 滯

翕 傅翕

歷 意 志



lì yì zhì xì

部, 又 研 究 大 乘 作《 成 實 論 》。 出 世 年 代, 或 謂 係 佛 滅 九 百 年, 不 確, 其 《 成 實 論》 支 那 翻 譯 為 西 紀 四 百 十 二 年也。 披瀝:坦誠相示。 軼:散失的。 滯:不流通。

傅 翕 : 傅 大 士, 姓 傅, 名 翕, 字 玄 風。 南 齊 建 武 四 年 生, 陳 宣 帝 大 建 元 年 卒。 為 有 髮 之 道 士。 取 於 姓 曰 傅 大 士, 又 取 於 地 曰 東 陽 大 士, 自 稱 為 善 慧 大 士。 大 士 乃 菩 薩 之 翻 名, 此 大 士 創 始 輪 藏, 因 之 今 安 於 藏 內。 有《 傅 大士傳》,附《龍華懺法》之後,又

四〇九









六 七



生字注音

嵩 嵩 頭陀

菴 結菴

酬 檮

粟 金粟



安 酬



(又音)翕

西

四一〇

金粟:金粟如來,維摩居士之前身為 金粟如來。古來盛傳此說,然不見經 文之本據,或謂《發迹 經》《思惟三 昧經》說之,然二經皆不載於經錄。

檮:木材堅碩的樹。

菴:同「庵」。隱遁者所住之茅屋。

嵩 頭 陀 : 香 山 嵩 頭 陀 達 摩 法 師, 西 域 梵 僧, 梁 時 來 中 國, 居 於 傅 大 士 所 住 雙 林 以 北 四 十 里 巖 谷 叢 林 間, 其 地 多 楓香樹,號稱香山法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有《 傅 大 士 錄 》 四 卷, 現 行 於 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八八

二八八 (下)

(下)

二八八

二八八 (下)

sōng ān chóu sù



二八八 (下)

二八九 (上)

二八九 (上)

二八九 (上)

二九〇 (下)











概 要

翕 翕

王弼



寂寥



符契



宛如



曇 曇 摩流支



晚 氣 聊





xì wǎn qì liáo bì tán

翕 : 翕 然, 忽 然。( 又 音 ) 翕

西

宛如:彷彿。符契:相同,一致。

寂寥:空虛無形;空無人物。

王 弼 :( 西 元 二 二 六 ~ 二 四 九 ) 字 輔 嗣, 三 國 魏 山 陽( 今 河 南 省 修 武 縣 西 北 ) 人。 好 論 儒 道, 為 尚 書 郎, 注 《周易》,黜象數而言義理。又注《老 子》,妙得虛無之旨。

曇 摩 流 支 : 比 丘 名。 意 譯 法 樂, 法 希。

四一一







十三







《 文 殊 問般



維 摩詰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九一 (上)

二九二 (上)

若 經》

jié bō rě

注 釋

四一二

維 摩 : 維 摩 羅 詰, 毘 摩 羅 詰, 略 稱 維 摩 或 維 摩 詰。 舊 譯 曰 淨 名。 新 譯 曰 無 垢 稱。 佛 在 世 毘 耶 離 城 之 居 士 也。 自 妙 喜 國 化 生 於 此。 委 身 在 俗。 輔 釋 迦 之 教 化, 法 身 大 士 也。 佛 在 毘 耶 離 城 菴 摩 羅 園, 城 中 五 百 長 者 子 詣 佛 所 請 說 法 時, 彼 故 現 病 不 往, 為 欲 令 佛 遣 諸 比 丘 菩 薩 問 其 病 床, 以 成 方 等 時 彈 訶之法,故其經名為《維摩經》。

《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般若經》, 有二譯:一梁曼陀羅仙譯,題曰《文 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 梁僧伽波羅譯,題曰《文殊師利所說 般若波羅蜜經》。

(下)

二九二

二九五 (下)

十一



概 要

闢 闢 支佛

羯 羯磨

荼 曼荼 羅







pì jié tú

闢 支 佛 : 辟 支 佛, 辟 支 迦 佛 陀 之 略。 辟 支 迦 佛 陀 : 略 曰 辟 支, 辟 支 迦 佛, 辟 支 佛。 又 作 鉢 羅 翳 迦 佛 陀。 舊 譯 緣 覺。 新 譯 獨 覺。《 智 度 論 》 二 名 俱 存。 蓋 辟 支 佛 具 此 二 義 也。 初 發 心 時 值 佛, 而 思 惟 世 間 之 法, 後 得 道, 身 出 無 佛 世, 性 好 寂 靜, 加 行 滿 而 無 師 友 之 教, 自 然 獨 悟, 故 名 獨 覺。 又 觀 待 內 外 之 緣( 外 為 飛 花 落 葉 內 為 十 二 因 緣 ) 而 悟 聖 果。 故 名 緣 覺。 但 天 台 一 家 之 義, 以 之 為 別 種, 無 佛 世 之 悟 道 為 獨 覺, 於 佛 世 觀 十 二 因 緣 而 得 道 為緣覺。

羯 磨 曼 荼 羅 : 四 種 曼 荼 羅 之 一。 羯 磨 者, 作 業 之 義, 鑄 造 之 形 像 是 也。 此 乃諸尊身上一切之威儀事業及鑄像泥 塑等之作業。

四一三







三密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九五 (下)



注 釋

四一四

三 密 : 身 密, 語 密, 意 密 也。 今 分 為 如來自證之三密與眾生修行之三密而 辨 之, 如 來 三 密 者, 身 語 意 之 三 業, 本 來 平 等, 身 等 於 語, 語 等 於 意, 皆 徧 法 界, 謂 為 法 佛 平 等 之 三 密。 然 則 一 切 之 形 色 為 身 密, 一 切 之 音 聲 為 語 密, 一 切 之 理 為 意 密 也。 而 謂 之 為 密 者, 非 秘 隱 於 人 之 謂, 乃 以 此 等 之 義 為 法 佛 自 證 之 境, 無 凡 人 之 分, 故 謂 之 密, 又 吾 等 於 一 切 平 等, 雖 本 來 具 之, 然 以 惑 染 隱 秘 之, 故 謂 之 密 也。 顯 教 雖 於 《 密迹 力 士 經 》 說 佛 之 三 密 不 可 思 議, 然 未 顯 一 一 之 三 業 所 作, 盡 法 性 之 至 理。 又, 凡 夫 為 印 言 觀 想, 即 與 如 來 之 三 密 同 備 無 盡 之 德 用, 又 依 三 密 之 加 持 力, 自 他 同 有 滅 罪 障, 禳 災 疫, 除 病 患 等 無 量 之 不 思 議,均未說也。密教則頗能說其真實



二九五 (下)





十、正釋經文 二九七 (上)

概 要

讖 曇 無讖

伽 摩 登伽





chèn qié

之 相。 見《 辨 惑 指 南 》 四。 修 行 三 密。 吾 等 既 具 法 佛 之 三 密, 然 為 感 染 而 不 能 證 得 之, 故 以 佛 之 大 悲 心, 使 眾 生 行 生 佛 平 等 之 三 密。 身 結 印 契 是 身 密, 口 誦 真 言 為 語 密, 意 觀 其 種 子, 或 觀 其 三 昧 耶 形, 或 觀 其 本 尊, 是 為 意 密。 行 此 三 密, 則 為 如 來 之 三 密 所 加 持, 眾 生 之 三 業 與 如 來 之 三 密, 入 我 我 入, 無 二 無 別, 謂 之 三 密 相 應。 依 三 密 相 應, 成 就 一 切 之 悉 地 也。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 摩 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摩 登 伽 : 摩 鄧 伽, 又 作 摩 燈 伽, 摩 登 伽。 男 曰 摩 鄧 伽, 女 曰 摩 鄧 祇, 正 翻 曰有志。義譯曰憍逸,惡作業。賤種

四一五







生字注音

獎 提獎

徵 徵心





四一六

徵 心 : 七 處 徵 心, 佛 於 楞 嚴 會 上 徵 詰 阿 難 心 目 所 在 之 處, 阿 難 先 後 以 七 處 回 答 之, 均 為 佛 所 論 破, 稱 為 七 處 徵 心。 楞 嚴 會 前, 阿 難 因 乞 食 而 遭 遇 摩 登 伽 女 以 幻 術 誘 惑, 將 毀 戒 體 時, 佛 遙 知 之, 敕 文 殊 持 咒 往 護 阿 難 歸 來。 楞 嚴 會 時, 佛 乃 徵 其 心 目 所 在 之 處, 阿 難 答 以 目 在 外 而 心 在 內, 迨 佛 徵 其 心 不 在 內 時 又 答 以 在 外。 如 是 輾 轉 窮 逐 徵 詰, 至 於 無 所 著 處。 蓋 佛 欲 破 除 阿 難 之 妄 想 緣 心, 使 其 妄 心 無 所 依

獎:勸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之 通 稱 也。《 摩 鄧 女 經 》《 摩 登 女 解 行 中 六 事 經 》 直 作 人 者, 譯 人 之 誤 也 (長水等從之)。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一

jiǎng



(上)

二九七

二九七 (上)

zhēng

(下)









壅 壅

琉 琉

璃 璃

玻 玻

哩 璃

硨 硨

磲 磲

雍 流 離 波 離 (輕聲) 車 渠

壅:堵住,阻塞不通。

止, 故 一 一 論 破, 以 顯 此 心 遍 一 切 處,無在無不在之妙淨。

琉 璃 : 七 寶 之 一。 青 色 的 寶 石。 (又音)璃



yōng

四一七

硨 磲 : 七 寶 之 一。 據《 增 廣 本 草 綱 目 》 卷 四 十 六 載, 車 渠 乃 海 中 大 蛤, 外殼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

玻 璃 : 七 寶 之 一。 當 於 此 方 之 水 精 (水晶),有紫白紅碧四色。

li

二九七

二九七 (下)

二九七 (下)

二九七 (下)

概 要

liú lí bō li chē qú















生字注音





瑙 瑙

曇 曇林





四一八

曇 林 : 隋 代 僧。 生 卒 年 不 詳。 為 禪 宗 初 祖 菩 提 達 摩 之 弟 子。 又 稱 曇 琳、 法 林。 因 其 臂 為 盜 賊 所 斷, 故 人 稱「 無 臂 林 」。 自 北 魏 元 象 元 年 至 武 定 元 年 期 間, 為 瞿 曇 般 若 流 支、 毘 目 智 仙、 菩 提 流 支、 佛 陀 扇 多 等 諸 師 之 譯 經 擔 任 筆 受, 並 撰 序 文。 又 嘉 祥 大 師 吉 藏 所 著《 勝 鬘 經 寶 窟 》 一 書 中 引 用 師 所 撰《 勝 鬘 經 》 之 注 疏, 由 此 可 知 師 為 《 勝 鬘 經 》 之 研 究 者。 曾 編 集 菩 提 達 摩 之《 略 辨 大 乘 入 道 四 行 》 一 文, 並 撰 序 文。《 續 高 僧 傳 》 卷 十 六《 慧 可 傳》亦述及師之事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碼 瑙 : 七 寶 之 一。 為 翠 綠 玉, 係 帶 馬 有 深 綠 色 光 澤 之 寶 玉《 玄 應 音 義 》 卷二十四以碼瑙為赤色寶;同書卷 二 十 一 則 認 為 碼 瑙 或 係 指 虎 魄( 琥 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二九七

(下)

二九八



nǎo

tán





二九八 (下)

(上)

二九九





概 要

勒 勒 那摩提

彥 彥

琮 琮





叢 (二聲)

lè yàn cóng

勒 那 摩 提 : 又 作 勒 那 婆 提。 略 稱 勒 那。 意 譯 寶 意。 為 北 魏 之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學 識 優 贍, 事 理 兼 通, 尤 明 禪 法。 常 志 遊 化, 北 魏 宣 武 帝 正 始 五 年 抵 洛 陽, 奉 敕 與 菩 提 流 支 共 譯 世 親 之《 十 地 經 論 》 十 二 卷, 及《 妙 法 蓮 華 經 論 優 波 提 舍 》 一 卷 等, 其 時 由 沙 門 僧 朗、 覺 意、 侍 中 崔 光 等 任 筆 受 之 職, 未 久 又 於 趙 欣 宅 中 譯 出《 究 竟 一 乘寶性論》四卷。

彥 琮 : 北 齊 趙 郡 柏 人( 直 隸 唐 山 縣 治 ) 人。 姓 李 氏。 十 歲 出 家。 改 名 道 江。 才 藻 清 新。 十 二 歲, 遊 鄴 都, 參 講 席。 十 四 歲, 入 晉 陽, 齊 后 召 赴 宣 德 殿, 講《 仁 王 經 》。 齊 亡。 北 周 武 帝 召 為 通 道 觀 學 士, 侍 講《 大 易 》 《 老 莊 》 之 書。 師 外 假 俗 衣, 內 持 法 服, 更 名 彥 琮。 及 隋 文 帝 為 相, 佛 教 稍興。便為朝士講《般若經》。年二

四一九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注 釋

四二〇

十 五 落 髮。 文 帝 受 周 禪。 自 此 講 筵 不 絕。 與 陸 彥 師、 薛 道 衡 等 共 著《 內 典 文 會 集 》。 又 為 沙 門 撰 唱 導 法, 皆 改 正 舊 體, 繁 簡 得 中。 文 帝 見 老 子 化 胡 畫 像 怪 之, 師 作《 辯 教 論 》, 明 道 教 之 妖 妄。 西 域 經 至, 奉勅 從 事 翻 譯。 仁 壽 二 年 奉 勅 撰 眾 經 目 錄。 尋 又 著 《 西 域 傳 》。 又 撰《 沙 門 名 義 論 》 及 《 別 集 》 上 五 卷。 大 業 間, 煬 帝 於 上 林 園 立 翻 經 館, 使 居 之。 於 林 邑 獲 佛 經 五 百 六 十 四 夾, 一 千 三 百 五 十 餘 部, 並 昆 崙 書 多 梨 樹 葉 等, 以 送 於 館, 使 師 披 覽 之。 師 並 編 敘 目 錄, 撰 為五卷。又與裴矩共修纘《天竺記》。 前 後 所 譯 之 經, 凡 二 十 三 部 一 百 許 卷。 並 製 序 冠 之 經 首。 大 業 六 年 七 月 寂。年五十四。歸葬柏人。







三〇〇 (上)

三〇〇 (上)

三〇〇 (上)







概 要

竭 摩竭 提 國

戮 刑戮

埵 菩 提 薩埵







jié lù duǒ

摩 竭 提 : 摩 竭 陀, 又 作 摩 訶 陀, 摩 竭 提, 摩 伽 陀。 中 印 度 國 名, 王 舍 城 所 在。 譯 言 持 甘 露, 善 勝, 無 惱, 無 害 等。 刑戮:刑罰或誅戮。

菩 提 薩 埵 : 菩 薩 之 具 名。 又 曰 菩 提 索 埵,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舊 譯 為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新 譯 曰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謂 是 求 道 之 大 心 人, 故 曰 道 心 眾 生 ; 求 道 求 大 覺 之 人, 故 曰 道 眾 生, 大 覺 有 情。 又 薩 埵 者 勇 猛 之 義, 勇 猛 求 菩 提 故 名 菩 提 薩 埵。 又 譯 作 開 士, 始 士, 高 士, 大 士 等。 義 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四二一







生字注音 阿

馱 樓駄

耨 阿泥

嚕 阿 泥嚕 多

擠 給 孤獨園



魯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三



法會聖眾第一 頁

三〇〇 (下)

三〇〇 (下)

(下)

三〇〇

三〇 一 (上)

nòu tuó nòu lū jǐ

注 釋

四二二

豆:阿泥樓陀舊稱。

阿 樓 駄 : 阿 泥 樓 陀 舊 稱, 譯 曰 如 意 無 貪。 新 稱 阿 泥 律 陀。 譯 曰 無 滅 如 意。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為 佛 之 從 弟, 迦毘羅城之釋氏也。

阿泥

阿泥嚕多:阿泥樓陀舊稱。

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買得祇陀太子 之園林施與僧眾,故名給孤獨園。



十四





咄 咄

咄 咄

蚌 蚌

蛤 蛤

嗚 悲 哽嗚

夜 咽













咄 咄 : 感 嘆 聲, 驚 怪 聲。( 又 音 ) 咄



四二三

哽 : 因 情 緒 激 動, 而 發 不 出 聲 音 來。 嗚咽:悲傷哭泣。

蚌 : 軟 體 動 物 門 斧 足 綱。 體 軟 有 殼, 大 者 長 八 九 寸, 能 產 珠, 殼 可 製 器。 蛤 : 蛤 蜊, 雙 殼 綱 蛤 蜊 科 蛤 蜊 屬 動 物 的 統 稱。 殼 卵 圓 形 或 三 角 形, 殼 面 光 滑 具 同 心 環 紋, 呈 黃 褐 色。 斧 足 發 達,側扁。生活於淺海泥沙中。

duō

三〇 一 (上)

三〇 一 (下)

三〇 一 (下)

法會聖眾第一

duò duò bàng gé wū yè



十三



諮 啟四問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一 (下)

四二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諮 : 詢 問。 通「 咨 」。 四 問 : 佛 將 入 滅 時, 阿 難 悲 嘆 嗚 咽, 舉 體 煩 悶。 時 阿泥樓豆安慰阿難曰:如來滅度時 至, 汝 依 我 語, 咨 啟 四 問。 阿 難 從 教 問 佛, 佛 答 之。 一 問 : 佛 滅 度 後, 惡 性 車 匿 比 丘, 云 何 共 住? 佛 答 : 車 匿 比 丘, 其 性 鄙 惡, 我 滅 度 後, 如 梵 天 法 可 治。 若 心 調 伏, 應 教《 那 陀 迦 旃 延 經 》, 即 當 得 道。 二 問 : 佛 滅 度 咨 後, 我 等 以 何 為 師? 佛 答 : 解 脫 戒 經 是 汝 等 大 師, 戒 經 說 身 業 口 業, 應 如 量 行。 三 問 : 佛 滅 度 後, 我 等 依 何 法 住? 佛 答 : 若 現 在, 若 滅 後, 應 依 止 四 念 處, 餘 不 依 止。 四 問 : 一 切 經 首 當 安 何 等 語? 佛 答 : 一 切 經 初 當 安 如 是 我 聞, 一 時 佛 在 某 方 某 國 土 某 處 與 某 等 大 眾 俱。 見《 涅 槃 經 後 分 》 上, 《智度論》二,《集法藏經》。 zī





三〇 二 (上)

三〇 二 (上)

三〇 三 (上)

三〇 三 (上)

三〇 三 (上)











法會聖眾第一

匿 車匿

建 揵

陟 陟

鷲 羅鷲 山

嘗 嘗

昇 昇







車 匿 : 新 作 闡 鐸 迦。 譯 曰 樂 欲。 佛 出 城 時 之 馭 者 也。 後 出 家 為 比 丘, 六 群 比 丘 之 一, 惡 口 之 性 不 改, 謂 之 惡 口 車 匿, 或 云 惡 性 車 匿。 佛 臨 涅 槃,勅 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後遂證果。

揵陟:悉達太子所乘白馬名也。



昇:上升。

嘗:曾經。

四二五

羅鷲山:靈鷲山,舊稱耆闍崛。





nì jiàn zhì cháng

jiù shēng





忉 利天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三 (上)

四二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忉 利 天 : 作 怛 唎 耶 怛 唎 奢 天, 多 羅 夜 登 陵 舍 天。 譯 言 三 十 三 天。 欲 界 六 天 中 之 第 二, 在 須 彌 山 之 頂, 閻 浮 提 之 上, 八 萬 由 旬 之 處。 此 天 之 有 情 身 長 一 由 旬, 衣 重 六 銖、 壽 一 千 歲( 以 世 間 百 年 為 一 日 一 夜 ), 城 廓 八 萬 由 旬, 名 喜 見 城, 帝 釋 居 之。 巔 之 四 方 有 峰, 各 廣 五 百 由 旬。 每 峰 有 八 天。 善 法 堂 天, 山 峰 天, 山 頂 天, 喜 見 城 刀 天, 鉢 私 他 天, 俱 吒 天, 雜 殿 天, 歡 喜 園 天, 光 明 天, 波 利 耶 多 天, 離 險 岸 天, 谷 崖 岸 天, 摩 尼 藏 天, 施 行 天, 金 殿 天, 鬘 形 天, 柔 軟 天, 雜 莊 嚴 天, 如 意 天, 微 細 行 天, 歌 音 喜 樂 天, 威 德 輪 天, 日 行 天, 閻 摩 那 娑 羅 天, 連 行 天, 影 照 天, 智 慧 行 天, 眾 分 天, 曼 陀 羅 天, 上 行 天, 威 德 顏 天, 威 德 燄 輪 光 天, 清 淨 天, 是 為 三十三天。 dāo











三〇 三 (下)

三〇 四 (上)

三〇 四 (上)

(下)

三〇 四

三〇 四 (下)





三 二

十三

緒 端緒

閻 閻 浮提

愈 愈病

臆 臆造







玉 意

一 疾 彈 指 頃 請 (三聲)

法會聖眾第一

xù yán yù yì qǐng

端緒:頭緒。

閻 浮 提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 又 屬 南 方, 故 曰 南 閻 浮 提。 愈:病情好轉。 臆造:憑主觀意想編造。

疾 : 快 速。 彈 指 : 時 名。《 戒 疏 》 二 下 曰 :「 僧 祇 云 : 二 十 念 為 瞬, 二 十 瞬為彈指。」頃:短時間。

四二七

行 一 一



十二

生字注音

靖邁



那爛 陀 寺



須臾 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〇 五 三〇 五 (上)

三〇 五 (下)

三〇 五 (下)

wù yú làn jìng

寤:睡醒。

注 釋

四二八

須臾:片刻,暫時。頃:短時間。

那 爛 陀 : 在 中 天 竺 摩 竭 陀 國。 菩 提 道 場 之 大 覺 寺 東 七 驛, 佛 滅 後 鑠 迦 羅 阿 逸 多 王 所 建, 歷 代 相 繼 而 增 建 之, 遂 為 五 天 竺 第 一 之 精 舍。 那 爛 陀 譯 言 施 無 厭。 世 俗 相 傳 為 住 於 此 寺 邊 池 中 之 龍 王 名。 若 依 實 義, 則 釋 迦 如 來 往 昔 在此地為國王時之德號也。

靖 邁 : 唐 代 僧。 又 作 靜 邁。 梓 潼( 四 川 梓 潼 ) 人。 志 操 高 潔, 深 覈 經 論, 氣 性 沈 厚, 不 妄 交 結。 貞 觀 年 中, 玄 奘自印度歸來,奉敕為太穆太后於京

三〇 六 (上)

三〇 六 (上)

九 九

法會聖眾第一

衰 五衰 相

陰 陰陽

摔 因

shuāi yīn

中 造 弘 福 寺, 並 展 開 翻 譯 工 作, 復 召 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 者, 任 證 義 大 德 之 職, 師 即 居 其 一。 乃 居 慈 恩 寺, 與 普 光 寺 棲 玄、 弘 福 寺 明 濬、 會 昌 寺 辯 機、 終 南 山 豐 德 寺 道 宣 等 人 共 同 執 筆 綴 文, 譯 出《 本 事 經 》 七 卷。 又 與 神 昉 於 玉 華 宮、 慈 恩 寺 任 筆 受。 後 不 知 所 終。 著 有《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四 卷, 凡 古 今 經 目、 譯 人 名 位、 單 譯 重 翻、 疑 偽 等 處 均 分 條 析 理 詮 釋 之。 另 著 有《 般 若 心 經 疏 》 一 卷、《 佛 地 經 論 疏 》 六 卷、《 十 輪 經 疏》八卷等。

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之衰相。

陰 陽 : 化 生 萬 物 的 兩 種 元 素, 即 陰 氣、陽氣。

四二九







十一





鳩 槃茶眾



乾闥 婆 眾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六 (上)

三〇 六 (上)

tà jiū

注 釋

四三〇

乾 闥 婆 : 又 作 健 達 婆、 犍 達 縛、 健 闥 婆、 乾 沓 和、 乾 沓 婆、 彥 達 縛、 犍 陀 羅 等。 譯 曰 香 神、 嗅 香、 香 陰、 尋 香 行。 樂 人 之 稱。 又 八 部 眾 之 一。 樂 神 名。 不 食 酒 肉, 唯 求 香 以 資 陰 身, 又 自 其 陰 身 出 香, 故 有 香 神 乃 至 尋 香 行 之 稱。 與 緊 那 羅 同, 奉 侍 帝 釋 而 司 奏 伎 樂。 緊 那 羅 者 法 樂, 乾 闥 婆 者 修 樂。

鳩 槃 茶 : 鳩 槃 荼, 又 作 弓 槃 荼、 究 槃 荼、 恭 畔 荼、 拘 槃 荼、 俱 槃 荼、 吉 槃 荼、 拘 辨 荼、 鳩 滿 拏。 鬼 名。 噉 人 精 氣 之 鬼。 譯 作 甕 形 鬼、 冬 瓜 鬼。 南 方 增長天王之領鬼。







三〇 七 (上)

三〇 七 (上)

(上)

三〇 七

三〇 七 (上)





十一

十一

摩 摩耶

波闍 波 提



母歿

歿

嵐 毘尼園



法會聖眾第一









mó lán mò shé

摩 耶 : 摩 訶 摩 耶, 譯 曰 大 術, 大 幻。 天 臂 城 釋 種 善 覺 長 者 之 長 女, 淨 飯 王 之 夫 人, 生 悉 多 太 子。 七 日 而 沒, 生 於忉利天。

嵐 毘 尼 : 又 作 藍 毘 尼、 嵐 鞞 尼、 留 毘 尼、 流 毘 尼、 流 彌 尼、 林 毘 尼、 林 微 尼、 樓 毘。 新 稱 臘 伐 尼、 藍 軬 尼。 花 園 名。 在 迦 毘 羅 城 之 東, 摩 耶 夫 人 生 佛 之 處。 藍 軬 尼, 譯 作 鹽, 上 古 守 園 之婢名,因以名園。或譯曰可愛。 歿:死。

波 闍 波 提 : 摩 訶 波 闍 波 提, 又 作 摩 訶 鉢 剌 闍 鉢 底, 鉢 邏 闍 鉢 底, 波 闍 鉢 提, 波 闍 波 提。 譯 曰 大 愛 道, 大 生 主。佛之姨母名。

四三一





行 一









生字注音

鬱 陀羅仙



僧佉 派



跋 伽婆



犍陟



遁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三〇 七

三〇 七 (下)

三〇 七 (下)

(下)

三〇 七

三〇 七 (下)

dùn zhì bá qū yù

注 釋

四三二

遁世:脫離人世。指隱居。

犍 陟 : 建 佗 歌, 悉 達 太 子 王 宮 出 走 所 乘 之 馬。 此 馬 為 帝 釋 之 化 身。 見《 六 度集經》八,《經律異相》七。

跋 伽 婆 : 仙 人 名。 譯 曰 瓦 師。 佛 出 家, 始 到 此 仙 人 處。 見《 佛 本 行 集 經》二十。

僧 佉 : 正 曰 僧 企 耶, 譯 曰 數。 外 道 之 論 名。 見「 數 論 」, 薩 婆 多 部 之 諸 論 也。 彼 之 部 宗 為 論 佛 教 法 數 之 根 本, 故謂之數論。

鬱 陀 羅 仙 : 鬱 頭 藍 弗, 佛 出 家 而 問 道 之仙人名。







十一

十四

削 形 容削 瘦

糜 乳糜

諦 四諦









形 容 : 容 顏, 容 貌。 削 瘦 : 瘦 得 像 被 削過似的。(又音)削

四三三

四 諦 : 又 云 四 聖 諦, 四 真 諦。 聖 者 所 見 之 真 理 也。 一 苦 諦,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也。 是 為 迷 之 果。 二 集 諦, 貪 瞋 等 煩 惱, 及 善 惡 之 諸 業 也。 此 二 者 能 集 起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故 名 集 諦。 三 滅 諦, 涅 槃 也。 涅 槃 滅 惑 業 而 離 生 死 之 苦, 真 空 寂 滅, 故 名 滅。 是 為 悟 之 果。 四 道 諦, 八 正 道 也, 此 能 通 於 涅 槃 故 名 道。 是 為 悟 之 因。 其 中 前 二 者 流 轉 之 因 果 也, 故 又 曰 世 間 因 果。 後 二 者 還 滅 之 因 果 也, 又 曰 出 世 間 因 果。 此 四 者 皆 云 諦 者, 言 其 真 理 實 為 至 極 也。 而 二 者 皆 先 果 後 因 者, 果 易

乳糜:以乳而造之粥也。

xuē

三〇 七 (下)

三〇 七 (下)

(下)

三〇 七

法會聖眾第一

xiāo mí dì













生字注音

尸 拘尸 城

娑 娑 羅雙樹

般 大般











四三四

大 般 涅 槃 : 梵 語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譯 言 大 入 滅 息, 或 大 滅 度, 大 圓 寂 入 等。 大 者 美 滅 德 之 稱, 滅 者, 滅 煩 惱 滅 身 心 之 義, 息 者 安 息 之 義, 度 者, 超 度 生 死 之 義, 圓 寂 者 圓 滿 功 德 寂 滅 相 累 之義,入者歸於滅也。

娑 羅 雙 樹 : 沙 羅 雙 樹, 佛 入 滅 處 之 林 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

拘 尸 城 : 拘 夷 那 羯, 又 作 俱 夷 那 竭, 拘 尸 那。 世 尊 入 滅 之 國 名。 在 中 印 度 之東北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見, 因 難 知, 故 先 示 苦 果 令 其 厭, 然 後 使 斷 其 因, 又 舉 涅 槃 之 妙 果 使 樂 之, 然 後 使 修 其 道, 是 乃 誘 引 最 劣 小 機之善巧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涅槃

shī suō bō niè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十二 十三



一 二 二

奢 矩奢 揭 羅 補 羅 城

郭 外郭

闡 闡

暮春



花 含 珠馥



徑蹊



羯 尼迦



法會聖眾第一



鍋 產



西 付 目

shē guō chǎn jié xī fù mù

矩 奢 揭 羅 補 羅 城 : 上 茅 城, 摩 竭 陀 國 之古都。

外郭:內城外圍加築的一道城墻。 闡:開闢,打開。

羯 尼 迦 : 又 作 迦 尼 迦, 尼 迦 割 羅, 尼 割 迦 羅( 尼 迦 尼 割 二 字 顛 倒 ) 譯 云 耳 作。印度所產之樹名。

徑:小路,或泛指道路。蹊:小路。

珠:泛稱圓形的顆粒。馥:香氣。

暮春:陰曆三月,春季的末期。

四三五









生字注音

縱逸



頻 毘娑 羅 王



呬城



姞利



梵曷 羅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hé jí xì suō yì

注 釋

四三六

梵 曷 羅 闍 姞 利 呬 城 : 王 舍 城 之 梵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伽 陀 國。 頻 婆 娑 羅 王(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 自 上 茅 城 之 舊 都, 遷 居 於 此, 圍 王 舍 城 有 五 山, 五 山 之 第 一 即靈鷲山也。

頻 毘 娑 羅 : 頻 婆 娑 羅, 佛 在 世 摩 竭 陀 國 王 之 名。 又 作 洴 沙, 瓶 沙, 萍 沙。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古 譯 為 顏 色 端 正 模 實 等。 模 實 者, 身 模 充 實 之 義。 又 譯 形 牢。 玄 奘 譯 為 影 堅, 義 淨 譯 為 影 勝。 深 歸 佛 法。 積 善 根 雖 多, 終 為 逆 子 阿 闍 世 王 幽 囚, 幽 中 照 於 佛 之 光 明, 證 阿那含果而死。 縱逸:放縱蕩逸。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三〇 八 (下)

八 八



十 十一

十二

法會聖眾第一

罹 四 鄰罹 災

暇 不暇

庶 眾庶

嗟 嗟怨

罹 下 民罹 患

禳 禳

邕 德 化邕

穆 穆

離 霞 樹 接









lí xiá shù jiē ráng

lí yōng mù

四 鄰 : 前 後 左 右 的 鄰 居。 罹 : 遭 遇, 遭受。



不暇:來不及,沒有時間。

眾 庶 : 人 民, 百 姓。 嗟 怨 : 感 慨 怨 嘆。





下 民 : 人 民, 百 姓。 罹 : 遭 遇, 遭 受。 禳:祈禱除去災異。

邕 : 和 樂 的。 穆 : 恭 敬, 肅 敬。 邕 穆:和睦敬肅。

四三七





五 五



生字注音

遷 遷 之寒林

監 監 攝留事

憲 國憲

釐 吠 舍釐







四三八

吠 舍 釐 : 毘 舍 離, 又 作 毘 耶 離, 鞞 舍 離, 維 耶, 維 耶 離, 鞞 舍 隸 夜。 新 云 吠 舍 釐。 國 名。 譯 曰 廣 嚴。 中 印 度 也。 維 摩 大 士 住 此 國。 又, 佛 滅 一 百 年, 七 百 賢 聖 為 第 二 結 集 之 處。 此 國 內 之 種 族 曰 離 車, 亦 曰 跋 闍 子( 此 國 城之鼻祖名離車,當時有三城郭,開

國憲:國家的法制。

監 攝 : 監 督 佐 理。 留 事 : 積 壓 的 公 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遷 : 變 換 地 方。 寒 林 : 林 葬 之 處, 定 一 林 為 墓 所, 運 死 屍 而 棄 於 此, 飼 諸 禽 獸 也。 梵 語 尸 陀, 屍 陀, 其 林 幽 邃 千 而 寒 故。 又 橫 死 屍 所, 入 之 者 畏 而 毛 戴寒栗。故名寒林。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上)

三〇 九

qiān

jiān xiàn lí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上)

三〇 九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上)

三〇 九

七 八 九



十 十二

法會聖眾第一

戎 戎旅

虞 不虞

邑 城邑

庶 官 屬 士庶

徙 咸徙 家 焉

嗣 既嗣 王 位

容 魚 意



喜 四

róng yú yì shù xǐ sì

擴 莊 嚴, 名 毘 舍 離, 詳 說 於《 善 見 律 》 中, 載 離 車 之 部 ), 後 為 阿 闍 世 王所併。

戎:軍旅。戎旅:軍旅;兵事。 虞:預料。 城邑:城市,都邑。

官 屬 : 所 屬 的 官 吏。 士 庶 : 士 人 和 百 姓,亦泛指人民。

咸:都,皆,全。徙:遷移,移轉。

既:已經。嗣:繼續,承繼。

四三九





十四

十二





十三



賓吒 羅



生瘡



併吞



阿 闍 多 設咄 路



阿 闍貰



阿闍 世 王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下)

三〇 九 (下)

三一〇 (上)

三一〇 (上)

三一〇 (下)

注 釋

四四〇

阿 闍 世 : 又 作 阿 闍 貰。 王 名。 舊 稱 阿 闍 世。 新 稱 阿 闍 多 設 咄 路, 譯 曰 未 生 怨。 佛 在 世 之 頃, 摩 竭 陀 國 王 舍 城 之 治者。父名頻婆娑羅,母曰韋提希。 阿闍貰:阿闍世王。



阿 闍 多 設 咄 路 : 阿 闍 世 王 新 稱。( 又 音)咄

賓 吒 羅 : 又 作 賓 跎 羅。 地 獄 名。 譯 曰 集欲。

瘡: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

併吞:侵占他人財物土地或他國的領 土。

duō

shé shì duò bìng chuāng zhà

三一〇 (下)

三一一 (上)

(下)

三一一

三一一 (下)

(下)

三一一

十二

十一





十四

法會聖眾第一

悰 彥悰

羯 摩羯 陀 國

淳 淳樸

祠 天祠

遣 派遣











cóng jié chún cí qiǎn

彥 悰 : 鄉 貫 不 詳。 唐 貞 觀 末, 學 於 玄 奘 門。 著《 大 唐 京 師 寺 錄 傅 》 十 卷, 集《 沙 門 不 應 拜 俗 等 事 》 六 卷,《 大 慈 恩 寺 三 藏 法 師 傳 》 十 卷,《 唐 護 法 沙 門 法 琳 別 傳 》 三 卷。 年 壽 并 缺。 出 於《大唐內典錄》等。

摩羯陀國:摩揭陀,中印度之古國。

淳樸:敦厚樸實。

天祠:祠大自在天等天部之處。

派遣:差遣,派任。

四四一







生字注音

笈 笈 多王朝

錐 錐

椎 (一聲)

四四二

錐:尖銳似錐形的東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笈 多 王 朝 : 笈 多, 又 作 崛 多 王 朝。 興 盛於西元三二 ○ 年至四七 ○ 年之印度 統 一 王 朝。 貴 霜 王 朝 與 南 印 度 案 達 羅 王 朝 衰 於 三 世 紀 中 葉, 代 之 而 起 者 乃 旃陀羅笈多一世即位於三二 ○ 年, 為 笈 多 王 朝 之 創 始 者。 第 二 世 沙 姆 陀 羅 笈 多, 為 一 文 武 雙 全 之 王, 統 一 南 北 印 度, 建 設 自 孔 雀 王 朝 以 來 之 大 國。 及 於 宗 教 上, 既 保 護 佛 教 徒, 又 致 力 於 婆 羅 門 教 之 復 興。 其 子 旃 陀 羅 笈 多 二 世為印度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 之 王, 係 一 學 問 與 文 藝 之 推 進 者, 而 令華麗的古典印度文化得以大放異 彩。 另 有 庫 馬 拉 笈 多 與 斯 坎 達 笈 多, 皆為偉大之王。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一二

三一二 (上)



zhuī

三一三 (上)

三一三 (下)

(下)

三一三

(下)

三一三

十二







耆 耆

督 闍崛

陀 揭 梨駄 羅

胝 鳩胝

鷲頭



矩吒



姞 栗陀羅



法會聖眾第一





陀 之 吉 乍 就

qí dū tuó zhī jí zhà jiù

耆 闍 崛 : 又 曰 伊 沙 堀, 揭 梨 駄 羅 鳩 胝,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山 名。 譯 曰 鷲 頭, 鷲 峰, 靈 鷲。 山 頂 似 鷲, 又 山 中 鷲 多, 故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揭梨駄 羅鳩胝:耆闍崛山。

姞栗陀羅矩吒:耆闍崛山。

鷲頭:靈鷲山也。

四四三



行 十一







生字注音

功勣



阿旃 陀 石 窟



敕命





噉 但







注 釋 噉:同「啖」,吃。

敕命:命令,詔令。

四四四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的佛教石窟 群, 是 印 度 最 大 的 石 窟 遺 址, 位 於 馬 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 上。 大 約 建 造 於 公 元 前 二 世 紀 至 公 元 七 世 紀 期 間。 石 窟 始 建 時, 正 值 阿 育 王 時 代。 石 窟 內 的 壁 畫 及 雕 塑 被 視 為 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的經典。

勣:功業。通「績」。(又音)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一三 (下)

三一四 (下)

三一五 (上)

三一五 (上)



dàn chì zhān jī

三一五 (上)

三一五 (上)

(下)

三一五 三一五 (下)

三一五 (下)

三一六 (上)



十二 四 十 十



巽 章巽

耆 耆山

分衛











祇 園精舍



法會聖眾第一



琪 琪 告 粗



xùn qí qí gào cū wèi

章 巽 : 筆 名 丹 楓, 浙 江 金 華 人,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著 名 的 歷 史 地 理 學 家,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為 中 西 交 通 史、 中 亞 史、 中 國航海史。 耆山:耆闍崛山之略。

祇園精舍:祇陀園林須達精舍之略。

誥 : 文 體 名。 古 代 用 來 告 誡 他 人 的 文 字。 麤:同「粗」。

分 衛 : 或 翻 乞 食, 或 翻 團 墮。 乞 食 者 為 比 丘 行 而 乞 食 也, 團 墮 者 就 乞 得 之 食 而 釋 之, 以 西 竺 之 法, 多 摶 食 作 團 墮疊鉢 中故也。

四四五

行 八 十二 九 一



生字注音

大梵 帝 釋



翊衛



摩睺 羅 迦



鄙薄



憍慢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一六

(上)

三一六 三一六 (下)

三一七 (上)

三一七 (上)

jiāo bǐ hóu yì fàn

注 釋

四四六

憍 慢 : 煩 惱 名。 俱 舍 論 四 曰 :「 慢 對 他心舉,憍由染自法,心高無所顧。」 鄙薄:鄙視,輕視。

摩 睺 羅 迦 : 八 部 眾 之 一。 譯 作 大 蟒 神,大腹行,地龍也。 翊衛:輔佐保護。



大梵:天神名。帝釋:忉利天之主也, 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他之三十二 天(忉利天譯三十三天),梵名釋迦提 桓 因 陀 羅, 略 云 釋 提 桓 因。 新 譯 之 梵 名,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譯能,天帝 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羅者帝,即能天 帝也,今反轉梵語而謂為帝釋,胎藏界 曼荼羅釋迦院之一眾也。

三一七 (上)

三一七 (下)





法會聖眾第一

桓 釋 提桓 因

闥 乾闥 婆





huán tà

釋 提 桓 因 : 又 云 釋 迦 提 婆 因 提, 釋 迦 因 陀 羅, 釋 迦 羅 因 陀 羅, 賒 羯 羅 因 陀 羅, 釋 迦 提 桓 因 陀 羅, 新 云 釋 迦 提 婆 因 陀 羅, 釋 迦 提 婆 因 達 羅。 釋 羅 為 名, 譯 曰 能, 提 婆 譯 曰 天, 因 陀 羅 譯 曰 主, 又 曰 帝, 即 能 天 主。 住 於 須 彌 山 頂 上, 忉 利 天( 即 三 十 三 天 ) 之 主 也。 略 稱 釋 帝 與 帝 釋。 舊 音 之 釋 提 桓 因 者, 釋 之 一 字 寫 釋 羅, 提 桓 之 二 字,寫提婆,因之一字寫因陀羅。

乾 闥 婆 : 又 作 健 達 婆、 犍 達 縛、 健 闥 婆、 乾 沓 和、 乾 沓 婆、 彥 達 縛、 犍 陀 羅 等。 譯 曰 香 神、 嗅 香、 香 陰、 尋 香 行。 樂 人 之 稱。 又 八 部 眾 之 一。 樂 神 名。 不 食 酒 肉, 唯 求 香 以 資 陰 身, 又 自 其 陰 身 出 香, 故 有 香 神 乃 至 尋 香 行 之 稱。 與 緊 那 羅 同, 奉 侍 帝 釋 而 司 奏 伎 樂。 緊 那 羅 者 法 樂, 乾 闥 婆 者 修 樂。

四四七











行 五







十一

生字注音





羯磨







金 剛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三一七

三一七 (下)

(上)

三一八

三一八 (下)

(下)

三一八

dàn kū hé jié zī

注 釋 噉:同「啖」,吃。

四四八

金 剛 窟 : 五 臺 山 山 洞, 北 臺 靈 跡 之 一, 位 於 台 懷 鎮 樓 觀 谷 左 崖 畔。《 清 涼 山 志 》 記 載 : 金 剛 窟, 在 樓 觀 左 崖 畔, 乃 萬 聖 秘 宅。 三 世 諸 佛, 供 養 之 器,俱藏於此。 翮:翅膀。

羯 磨 : 譯 曰 作 業。 作 授 戒 懺 悔 等 業 事 之 一 種 宣 告 式 也。 以 由 此 宣 告 文 而 其 事成就故也。 玆:同「茲」,此也。





三一八 (下)

三一九 (上)

(下)

三二〇

三二一 (上)

十三





秉 秉法

秉 獨秉

叉 式叉 摩 那

龜 十一 《 冊 府 元 龜 》

法會聖眾第一









bǐng

獨 秉 : 謂 心 念 法 也。 以 此 告 於 自 己 一 人之心念而其事成故也。

秉 法 : 羯 磨 法 四 種 之 第 一。 行 羯 磨 法 時受戒懺悔等之法也。

四四九

《 冊 府 元 龜 》 : 宋 景 德 二 年 王 欽 若、 楊 億 等 奉 敕 撰, 一 千 卷。 載 歷 代 君 臣 事 蹟, 與《 太 平 御 覽 》 並 為 宋 代 類 書 之代表。

式 叉 摩 那 : 又 作 式 叉 摩 拏。 式 叉 摩 那 尼 之 略。 出 家 五 眾 之 一。 舊 譯 學 法 女。 新 譯 正 學 女。 沙 彌 尼 之 欲 受 具 足 戒 者, 使 自 十 八 歲 至 二 十 歲 滿 二 年 間 別 學 六 法, 驗 胎 之 有 無, 且 試 行 之 真 固也。是為式叉摩那尼。

bǐng chā guī











胝 刪 闍 夜 毘 羅胝 子

縷丸

縷 耆 阿耆 多 翅 舍 欽 十四 婆羅

十二







四五〇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又作阿耆多頸舍 甘 婆 羅。 新 稱 阿 末 多。 外 道 六 師 之 一 人。 執 現 世 受 苦 則 來 世 為 樂 之 外 道 也。

縷丸:絲球,線球。

刪 闍 夜 毘 羅 胝 子 : 刪 闍 耶 毘 羅 胝 子。 新 稱 刪 逝 移 毘 剌 知 子。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刪 闍 夜, 為 其 字, 譯 言 等 勝。 毘 羅 胝, 為 母 之 名。 因 母 而 名, 故 曰 子。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末伽梨拘賒梨子:又曰末伽梨俱舍 梨, 具 曰 末 伽 梨 拘 賒 梨 子。 子 之 一 字 末 伽 梨 拘賒 梨 漢 語 也。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末 伽 梨 為 其 奢 子 人 名, 拘 賒 梨 為 其 人 母 名, 子 謂 拘 賒 梨之子也。如言舍利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二一 (下)

三二一 (下)

三二一 (下)

三二一 (下)

shē

zhī lǚ qí







三二二 (上)

三二二 (上)

(上)

三二二

(上)

三二二









麤 麤衣

灸 五 熱灸 身

旃 迦 羅 鳩 馱 迦旃 延

犍 尼犍 陀 若 提 子

法會聖眾第一









cū jiǔ zhān jiān

麤:同「粗」。

灸 : 燒 灼。 五 熱 : 外 道 之 苦 行。 熱 五 體於火也。

迦 羅 鳩 馱 迦 旃 延 : 外 道 六 師 之 一。 迦 羅 鳩 馱 其 字, 迦 旃 延 其 姓。 計 諸 法 亦 有 相 亦 無 相。 應 物 而 起 見 者。 若 人 問 為 有 耶, 則 答 為 無。 為 無 耶, 則 答 為 有。

尼 犍 陀 若 提 子 : 尼 犍, 又 作 尼 虔, 尼 乾, 尼 健。 六 大 外 道 之 一。 尼 犍 具 曰 尼 犍 陀。 譯 曰 離 繫, 不 繫, 無 結。 離 三 界 繫 縛 之 義 也。 是 為 外 道 出 家 之 總 名。 但 此 外 道, 特 修 裸 形 塗 灰 等 離 繫 之 苦 行, 故 取 總 名 為 別 名。 自 佛 法 毀 之, 名 曰 無 慚。 以 彼 母 之 名 名 為 若

四五一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晡 晡刺

末 塞羯 利 瞿 黎子



拏 迦攝波子







補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二二 (上)

(上)

三二二

bū ná jié

注 釋

四五二

提, 譯 曰 親 友。 彼 為 其 子, 故 曰 尼 乾 陀 若 提 子, 又 師 之 門 徒, 曰 尼 乾 陀 弗 咀 羅, 尼 乾 子, 尼 乾 陀 子。 弗 咀 羅 譯 為子,指稱門徒。

晡 刺 拏 迦 攝 波 子 : 富 蘭 那 迦 葉, 又 作 棓 刺 拏, 布 刺 拏, 不 蘭 迦 葉, 補 刺 那 迦 葉, 布 賴 那 伽 葉, 布 刺 拏 迦 葉 波, 晡 刺 拏 迦 攝 波 子。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富 蘭, 譯 曰 滿, 是 其 實 名, 迦 葉 波, 譯 曰 飲 光, 是 母 氏 之 姓, 從 母 姓 而 稱 為 迦 葉 波, 因 之 又 云 迦 葉 波 子。 是 空 見 外道也。

末 塞 羯 利 瞿 黎 子 : 末 伽 梨 拘 賒 梨, 六 師外道之一。

三二二 (上)

(下)

三二二

三二二 (下)

三二二 (下)

十四







珊 珊 逝移毘 刺知子



阿市多雞舍

甘跋 羅子

迦 腳 俱 陀迦 多演那子

昵 揭爛陀 慎若底子



法會聖眾第一

















shān bá jiā nì

珊 逝 移 毘 刺 知 子 : 刪 闍 夜 毘 羅 胝 子, 刪 闍 耶 毘 羅 胝 子。 新 稱 刪 逝 移 毘 剌 知 子。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刪 闍 夜, 為 其 字, 譯 言 等 勝。 毘 羅 胝, 為 母 之 名。 因母而名,故曰子。

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阿耆多翅舍欽 婆 羅, 又 作 阿 耆 多 頸 舍 甘 婆 羅。 新 稱 阿 末 多。 外 道 六 師 之 一 人。 執 現 世 受 苦則來世為樂之外道也。

腳俱陀迦多演那子:迦羅鳩馱迦旃 延,六師外道之一。

昵 揭 爛 陀 慎 若 底 子 : 尼 犍 陀 若 提 子, 六師外道之一。

四五三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二三

裟 裟

jiā shā

注 釋

四五四

袈 裟 : 具 名 迦 沙 曳, 譯 曰 不 正, 壞, 濁, 染 等。 又 與 加 沙 野 之 語 同。 譯 曰 赤 色。 比 丘 之 法 衣 有 大 中 小 三 件, 避 青 黃 赤 白 黑 之 五 正 色, 而 用 他 之 雜 色, 故 從 色 而 云 袈 裟。 其 形 為 長 方 形, 故 從 形 而 云 敷 具, 臥 具 等。 其 相 割 截 小 片, 綴 合 如 田 畔, 故 從 相 而 云 割 截 衣, 又 云 田 相 衣。 其 他 有 道 服, 法 衣, 忍 辱 鎧, 解 脫 幢 相 等 種 種 之 德 名。 大 中 小 三 枚 之 別 名, 其 小 者 曰 安 陀 會, 又 云 五 條, 其 中 者 曰 鬱 多 羅 僧, 又 云 七 條, 其 大 者 云 僧 伽 梨, 又 云 九 條 大 衣 等。 天 竺 於 此 三 枚 袈 裟 外 無 所 謂 衣 者。 支 那 日 本 氣 候 寒 故 於 裏 著 衣, 而 掛 於 表 也。 天 竺 於 五 條 上 重 著 七 條 或 大 衣, 或 於 五 條 七 條 上 重 著 大 衣, 此 方 則 不 必 重 著, 裏 有 衣 也。





三二三 (下)

三二三 (下)





琪 僧祇

犢 子部



法會聖眾第一





qí dú

其 色 有 三 如 法 色, 其 中 通 常 天 竺 用 乾 陀, 支 那 用 木 蘭 色, 日 本 用 香 染。 即 赤 而 帶 黑 者。 唐 武 后 賜 僧 法 朗 等 紫 袈裟。

僧 祇 : 譯 曰 眾, 數。 僧 祇 部, 僧 祇 律,僧祇物等。

犢 子 部 : 小 乘 二 十 部 之 一。 佛 在 世, 有 外 道, 歸 佛 出 家, 成 立 實 我。 其 門 徒 相 續 不 絕。 佛 滅 後 二 百 年 中, 自 說 一 切 有 部 流 出 一 派, 稱 為 犢 子 部。 建 立 非 即 非 離 蘊 之 我, 謂 眾 生 有 實 我, 非 即 五 蘊, 非 離 五 蘊, 即 不 可 說 藏 也。 此 違 佛 教 所 立 真 無 我 之 理, 故 名 之 為 附 佛 之 外 道。《 俱 舍 論 破 我 品 》 痛 斥 之。 真 諦《 玄 應 》 記 之 為 可 住 子 部。

四五五















生字注音

阿 若憍 陳 如



珞 經》



《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二五 (下)

三二八 (上)

yīng luò jiāo

注 釋

四五六

《 瓔 珞 經 》 :《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之 略 名。 攝 於 大 乘 律 部。《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 二 卷,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說 四十二位之名義行業及菩薩戒等。

憍 陳 如 : 憍 陳 那 之 舊 稱。 亦 曰 拘 鄰。 尊 者 之 姓。 譯 曰 火 器, 了 本 際。《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憍 陳 那, 舊 云 憍 陳 如, 訛 也。 此 云 火 器, 是 姓 也。 阿 若 是 名, 亦 云 初 智, 以 最 初 悟 無 生 而 得 智 由 本 願 也。」 五 比 丘 之 筆 頭 人( 五 比 丘 之 上 首 也 )。 初 釋 尊 出 家 求 道, 淨 飯 王 命 供 奉 共 為 苦 行。 後 釋 尊 觀 破 苦 行 於 成 道 無 效 而 棄 之, 彼 以 此 為 釋 尊 破 戒 墮 落, 與 他 四 比 丘 共 去, 後 於 波 羅 捺 國 鹿 野 園 受 釋 尊 教 化,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下)

三二八

三二九 (上)

(上)

三二九







法會聖眾第一

捺 波 羅捺 國

姻 姻親

皮 額鞞







nà yīn pí

波 羅 捺 : 又 作 波 羅 奈, 波 羅 奈 斯, 婆 羅 痆 斯, 婆 羅 捺 寫。 國 名。 譯 作 江 繞, 因 在 恒 河 之 流 域 故 也。 鹿 野 園 在 此中。

姻 親 : 由 婚 姻 而 產 生 親 屬 關 係 的 人。 如配偶、姐夫、妻子的兄弟姐妹等。

額 鞞 : 馬 勝, 又 云 馬 師。 梵 名 頞 鞞, 五 比 丘 之 一。 端 正 之 威 容 與 庠 序 之 舉 止, 時 時 如 引 人 目, 舍 利 弗 失 師 迷 於 所 歸, 慒 慒 行 路 時, 卒 然 見 馬 勝 比 丘 威 儀, 起 問 師 問 法 之 心, 又 諸 比 丘 清 旦 由 耆 闍 崛 山 為 乞 食 來 王 舍 城, 時 有 一 長 者 見 馬 勝 比 丘, 生 歡 喜 之 念, 為 僧 眾 建 六 十 房 舍(《 四 分 律 》 及《 南 傳 律 》 房 舍 犍 度 )。 即 此 一 端, 已 可 知其詳。

四五七



行 六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彙合







難難

禎明



《 玄 義 釋籤 》



頞鞞







楠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九 (上)

(上)

三二九

三二九 (下)

三三〇 (上)

(上)

三三〇

è qiān zhēn nàn jié huì

注 釋

四五八

頞 鞞 : 又 作 濕 鞞、 阿 說 示、 馬 勝, 佛 最初所度之五比丘之一。

《 玄 義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二 十 卷, 唐 湛 然 著,《 法 華 》 玄 義 之 釋 義 也。 釋 籤 者, 箋 註 疑 義 而 釋 之 之 意。

禎 明 :( 五 八 七 ~ 五 八 九 ) 南 朝 陳 後 主陳叔寶的年號。

難 : 詰 責 邪 義, 謂 為 難。 常 謂 之 難 詰、難問等。詰:責問。

彙:聚。合:會,聚。



三三〇 (下)

(上)

三三一

三三一 (下)

十四

十一



絺 俱絺 羅



琉 璃 璃 大王

揵 摩 訶 目揵 連

法會聖眾第一

蚩 流 離



俱 絺 羅 : 又 作 俱 祉 羅, 拘 絺 羅。 新 稱 慧恥羅。羅漢名。



琉 璃 大 王 : 琉 璃 王, 又 作 流 璃 王, 婁 勒 王, 樓 黎 王, 維 樓 黎 王, 毘 流 離 王。 新 稱 毘 盧 釋 迦 王。 亡 迦 毘 羅 衛 國 釋種之惡王名。(又音)璃

四五九

摩 訶 目 揵 連 : 摩 訶 目 犍 連, 比 丘 名。 《法華經》作大目犍連。《阿彌陀經》 作 摩 訶 目 犍 連, 略 曰 目 犍 連, 又 曰 目 連。 新 稱 曰 摩 訶 沒 特 伽 羅, 沒 特 伽 羅 子。 姓 也。 譯 曰 大 讚 誦, 大 萊 茯 根, 大 胡 豆, 大 採 菽 等。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人。 稱 為 神 通 第 一 者。 初 與 舍 利 弗 同 為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人, 頗 精 通 教 學。 雖 領 一 百 徒 弟, 然 中 心 有 不 安 之 念。 因 而 與 舍 利 弗 互 約, 先 得 解 脫 者, 必 以 告,故共競修行精進。一日舍利弗至

li

chī liú lí jiàn







舍夷 國 人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三二 (上)



注 釋

四六〇

王 舍 城, 見 五 比 丘 中 之 馬 勝, 儀 容 端 正, 問 其 理 由, 始 知 佛 陀 出 現, 由 一 偈 之 法 門, 忽 開 悟 得 脫。 次 於 竹 園 精 舍, 聞 佛 陀 親 說, 得 法 眼 淨 之 悟, 因 告 之 目 連, 共 為 諸 佛 子。 二 人 弟 子, 合二百人,亦入佛門。

舍 夷 國 : 迦 毘 羅 衛, 又 作 迦 比 羅 皤 窣 堵、 迦 毘 羅 婆 蘇 都• 劫 比 羅 伐 窣 堵• 婆 兜 釋 翅 搜、 迦 維 羅 衛。 略 稱 迦 毘 羅、 迦 維。 意 譯 黃 赤 城、 黃 髮 仙 人 住 處、 妙 德 城 等。 即 今 尼 泊 爾 塔 拉 伊 之 提 羅 拉 冠 特 地 方, 為 佛 陀 出 生 之 處, 亦 即 釋 迦 族 之 國 土。 數 論 派 傳 說 中 之 始 祖 迦 毘 羅 仙 人 亦 居 於 此, 因 此 以 其 名 為 國 名。 在 佛 陀 晚 年, 迦 毘 羅 衛 之 釋迦族慘遭憍薩羅國毘琉璃王之虐殺



三三二 (上)



法會聖眾第一

檀 知 識檀 越



tán

而 衰 亡, 此 地 亦 漸 次 荒 廢。 晉 朝 法 顯 至 此 旅 遊 時, 已 城 址 荒 蕪, 民 家 僅 數 十。 唐 代 玄 奘 西 遊, 尚 見 伽 藍 窣 堵 波 及 阿 育 王 所 建 之 大 石 柱。 今 遺 蹟 已 不 可 見, 唯 大 石 柱 陷 入 土 中, 於 一八九七年始挖掘出土。

知 識 : 朋 友 之 異 名。 如 云 知 人, 我 知 其 心 識 其 貌 之 人 也。 又 我 所 知 之 人 也。 非 多 知 博 識 之 義。 諸 經 之 初 有 「 皆 是 大 阿 羅 漢。 眾 所 知 識。」 即 就 為 人 所 知 而 云 : 其 人 善, 為 善 友 善 知 識。 惡, 則 為 惡 友 惡 知 識。 說 法 引 導 我 於 善 處 者 是 善 友, 故 曰 善 知 識, 又 單 云 知 識。 又 勸 善 友 使 喜 捨 三 寶, 謂 之 勸 知 識, 唱 知 識。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 貧 窮 海 之 義 也。

四六一





行 四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結跏















悵然



星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三二 三三二 (上)

三三二 (上)

三三二 (下)

三三二 (下)

xiù chàng mǐn bǒ é jiā

注 釋 星宿:天空的列星。

四六二

悵然:憂思失意的樣子。

湣 : 通「 閔 」。閔 : 憐 恤 ,通「 愍 」。

簸:搖動。簸峨:傾側也。

結 跏 : 結 跏 趺 坐, 佛 陀 之 坐 法 也。 結 加 趺 於 左 右 髀 上 而 坐 也( 跏 字 添 足 者 所 謂 蛇 足 也 ), 趺 者 足 背 也, 交 結 左 右足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謂之全跏坐,

三三三 (上)

(上)

三三三

三三三 (上)

三三三 (上)







十四

法會聖眾第一

逕 逕路

遏 遏絕

顛 山巔

僉 梵 志僉 曰









遏:阻止,禁絕。

逕 : 小 路。 通「 徑 」。 徑 : 小 路, 或 泛指道路。

即 結 跏 趺 坐 也。 置 左 右 之 一 足 於 左 右 之 一 髀, 名 為 半 跏 坐。 全 跏 坐 有 吉 祥 降 魔 之 二、 先 以 右 足 押 左 股, 次 以 左 足 押 右 股, 手 亦 上 左, 謂 之 降 魔 坐, 反 之 謂 之 吉 祥 坐。 釋 尊 於 菩 提 樹 下 成 正 覺 時 之 身 為 吉 祥 坐, 而 手 作 降 魔 印。 jìng

四六三

梵 志 : 一 切 外 道 之 出 家 者 名 梵 志。 僉:皆,全部。

山巔:山的頂端。

è diān qiān



十四



瞿曇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三三 (上)



注 釋

四六四

瞿 曇 : 舊 稱 瞿 曇, 俱 譚, 具 譚 等。 新 稱 喬 答 摩。 釋 種 之 姓, 古 來 佛 姓, 稱 瞿 曇, 甘 蔗, 日 種, 釋 迦, 舍 夷 之 五 種。 論 其 異 同 有 諸 說。《 十 二 遊 經 》 舉 瞿 曇 與 舍 夷 二 名 之 因 緣, 梵 志 瞿 曇 之 弟 子 曰 瞿 曇, 世 人 稱 為 小 瞿 曇。 為 賊 所 殺( 在 甘 蔗 園 或 甘 蔗 果 園 ), 師 知 之 以 屍 和 泥 為 兩 團, 咒 十 月, 成 一 男 一 女, 以 瞿 曇 為 姓, 又 名 舍 夷。 《 佛 本 行 集 經》 謂 淨 飯 六 代 之 祖 被 射 殺, 從 血 塊 生 二 莖 之 甘 蔗, 次 生 一 男 一 女, 姓 為 甘 蔗, 別 稱 為 日 種, 四 子 移 於 北, 倡 釋 迦 姓, 其 別 稱 日 舍 夷, 佛 為 甘 蔗 王 之 末, 瞿 曇 乃 姓。 日 種 中 之 釋 迦 族, 故 有 此 稱。 舍 夷 宜 為 Sāki ( 釋 迦 之 女 性 名 詞 ), 又 瞿 曇 之 意 味, 天 台 以 為 純 淑。 見《 文 句 》 一

三三三 (下)

三三三 (下)

三三三 (下)

三三四 (上)

三三四 (上)











起 稽首

瞑 去瞑 就 明

隱翳 三 光



闇霧



甯 殊于



法會聖眾第一













下。 慧 苑 以 為 最 勝。 慈 恩 以 為 日 炙 種, 泥 土 種(《 二 十 唯 識 述 記 》 下 同 上)。(又音)瞿

四六五

翳 : 遮 蔽。 三 光 : 日、 月、 星 的 總 稱。

闇:陰暗,混濁。



甯 : 通「 寧 」。 豈, 難 道。 殊 : 超 過。(又音)甯

瞑:昏暗。

稽 首 : 梵 語 曰 伴 談, 或 曰 伴 題, 譯 曰 稽首。下頭至地也。



nìng

qǐ míng níng àn yì







行 八

十四

十四



生字注音

波 斯匿 王











十 力 迦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四 (上)

三三四 (上)

三三四 (下)

三三五 (上)

zā shè rèn shēn nì

注 釋

四六六

匝:計算環繞圈數的單位。

十 力 迦 葉 : 又 名 婆 敷 迦 葉, 五 比 丘 之 一也。

妊娠:婦女懷有身孕。

波 斯 匿 : 舍 衛 國 之 王 名, 譯 曰 和 悅, 又 曰 月 光 , 新 稱鉢 邏 犀 那 時 多 , 玄 奘 譯 作 勝 軍, 義 淨 譯 曰 勝 光, 梵 授 王 之 子 也。 與 佛 同 日 生。《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所 謂 憍 薩 羅 國 王 勝 光 王 是 也。 王



法會聖眾第一

第 二 夫 人 曰 末 利( 譯 曰 勝 鬘,《 勝 鬘 經 》 之 勝 鬘 夫 人, 此 王 夫 人 之 女 也, 母 子 名 同 ), 本 為 劫 比 羅 城( 迦 毘 羅 之 城 也 ) 婢 女, 以 歸 佛 之 福 力 為 王 聘 為 夫 人, 生 一 子, 名 惡 生, 有 逆 害 自 立 之 心, 長 行 大 臣 諫 止 之, 後 王 將 長 行 大 臣 至 佛 所 聽 法, 久 不 出, 長 行 意 變, 竊 引 車 馬 還 城, 策 立 惡 生 太 子 為 王, 驅 逐 大 王 之 二 夫 人 行 雨 勝 鬘。 二 夫 人 詣 王 所, 中 途 遇 王 白 事, 王 便 令 勝 鬘 還 城, 自 與 行 雨 共 向 王 舍 城, 城 外 有 一 園 林, 王 停 此, 令 行 雨 報 未 生 怨 王( 阿 闍 世 王 )。 未 生 怨 王 聞 之 大 喜, 嚴 駕 自 出 迎 之。 時 勝 光 王 久 不 得 食, 乞 於 園 主, 得 蘿 菔 五 顆 食 之, 往 水 邊 過 量 飲 之, 因 成 霍 亂, 遂 仆 死。 未 生 怨 王 後 來 厚 葬 之 ( 見《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八 )。

四六七



十三

十一

十一





毘 婆尸 佛



叡智



耆舊



弊 宿梵志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三五 (上)

三三五 (上)

(上)

三三五

三三五 (上)

bì qí ruì shī

注 釋

四六八

弊 宿 : 又 作 蜱 肆。 婆 羅 門 名。 拘 薩 羅 國 斯 婆 醯 婆 羅 門 村 有 婆 羅 門, 名 弊 宿。 童 女 迦 葉 已 證 羅 漢, 與 五 百 比 丘 共 遊 行 詣 彼 處, 種 種 說 法, 破 其 斷 見, 使 之 歸 正 翻 邪, 死 生 於 天。 見 《 長 阿 含 經 七 》《 弊 宿 經 》《 中 阿 含 經十六》《蜱肆經》。

耆舊: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叡:明智的,佳美的。通「睿」。

毘 婆 尸 : 又 作 毘鉢 尸 , 微鉢 尸 , 鞞 婆 尸, 毘 婆 沙, 維 衛, 過 去 七 佛 之 第 一 佛。 譯 曰 勝 觀, 種 種 觀, 種 種 見 等。 又名弗沙,或底沙。釋迦菩薩第三阿







三三五 (下)

三三六 (上)

三三六 (上)

三三六 (上)





十二

十二

抖擻



頭阤



慧沼



鞞 婆尸



法會聖眾第一









pí zhǎo tuó sǒu

僧 祇 劫 滿 時, 遭 此 佛 初 修 百 大 劫 種 相 之 福, 以 為 七 佛 之 首。 又 由 讚 其 佛 之 精 進 力, 超 九 劫 而 成 佛, 可 知 此 佛 出 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也。 鞞婆尸:毘婆尸。

慧 沼 : 唐 淄 州 慧 沼, 從 慈 恩 大 師, 極 性 相 之 奧 義。 及 菩 提 流 志 譯《 大 寶 積 經 》, 預 於 證 義。 又 於 義 淨 之 譯 場 為 證 義, 多 所 刊 正。 著《 唯 識 了 義 燈 》, 質 圓 測 之 異 義。 後 著 諸 疏 義, 號淄州沼。見《宋高僧傳》四。

頭 阤 : 頭 陀, 又 作 杜 荼, 杜 多。 譯 曰 抖 擻, 抖 揀, 洮 汰, 浣 洗 等。 謂 抖 擻 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

抖擻:擺脫;以手舉物而振拂。 dhūta ( 頭 陀 ) 的 意 譯。 行 此 法, 能 抖 擻 煩 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

四六九



行 十三

十四





十一



注 釋

四七〇

憒 : 心 智 昏 亂 不 明。 鬧 : 擾 嚷 不 安 靜。

猒:飽,滿足。同「饜」。

噉:同「啖」,吃也。

隱 : 同「 穩 」。 安 隱 : 安 穩, 身 安 心 穩。

摶:捏聚搓揉成團。

憍 慢 : 煩 惱 名。 俱 舍 論 四 曰 :「 慢 對 他心舉,憍由染自法,心高無所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愧











kuì

生字注音

無猒



極噉



安隱







無 諸憍 慢



憒鬧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六 (上)

三三六 (上)

三三七 (上)

三三七 (上)

三三七 (上)

三三七 (下)

jiāo tuán wěn dàn yàn





(下)

三三七 四















著 弊衲 衣

猒 猒 離三界









著 : 穿。 衲 衣 : 一 作 納 衣。 云 糞 掃 衣。 拾 取 人 棄 不 顧 與 糞 掃 均 之 賤 物, 縫 納 為 法 衣, 故 名 糞 掃 衣, 亦 名 納 衣。 比 丘 著 之, 十 二 頭 陀 行 之 一。 作 衲者,俗字也。



浣 : 洗 滌, 洗 濯。 濯 : 洗 滌, 清 洗。 浣濯:洗滌。(又音)浣

四七一

猒 : 厭 惡。 三 界 : 凡 夫 生 死 往 來 之 世 界 分 為 三 : 一、 欲 界, 有 婬 欲 與 食 欲 二 欲 之 有 情 住 所 也。 上 自 六 欲 天, 中 自 人 界 之 四 大 洲,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謂 之 欲 界。 二、 色 界, 色 為 質 礙 之 義, 有 形 之 物 質 也。 此 界 在 欲 界 之 上, 離 婬 食 二 欲 之 有 情 住 所 也。 謂 為 身 體, 謂 為 宮 殿, 物 質 的 物, 總 殊 妙 精 好。

huàn

三三七 (下)

(上)

三三八

法會聖眾第一

huǎn

nà zhuó yàn













狼籍



塚間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三八 (上)

三三八 (上)

zhǒng jí

注 釋

四七二

故 名 色 界。 此 色 界 由 禪 定 之 淺 深 麤 妙 分 四 級, 稱 為 四 禪 天, 新 曰 靜 慮。 此 中 或 立 十 六 天, 或 立 十 七 天, 或 立 十 八 天。 三、 無 色 界, 此 界 無 一 色, 無 一 物 質 的 物, 無 身 體, 亦 無 宮 殿 國 土, 唯 以 心 識 住 於 深 妙 之 禪 定。 故 謂 之 無 色。 此 既 為 無 物 質 之 世 界。 則 其 方 所, 非 可 定。 但 就 果 報 勝 之 義, 謂 在 色 界 之 上。 是 有 四 天。 名 為 四 無 色。 又 曰 四 空 處, 說 出《 俱 舍 論 世 間 品》,三界義。 塚:墳墓。同「冢」。

狼籍:形容凌亂不整。



三三八 (下)

(下)

三三八 三三八 (下)

三三八 (下)

三三九 (上)

三三九 (上)

二 八 九

十二



十一

法會聖眾第一

蔭 蔭覆

四 常伺 其 便

脅 脅

蘭 阿蘭 若

盧 俱盧 舍

磧 沙磧

印 四 協







yìn sì xié lán lú qì

蔭:遮蔽。覆:遮蓋,掩蔽。

伺 : 暗 中 偵 察。 伺 其 便 : 伺 便, 等 待 可以利用的時機。

脅 : 胸 部 兩 側, 由 腋 下 至 肋 骨 盡 處 的 部位。亦指肋骨。

阿 蘭 若 : 寺 院 之 總 名。 是 比 丘 之 住 處。 又 作 阿 蘭 那, 阿 蘭 攘, 阿 蘭 若 迦, 阿 練 若, 阿 爛 拏, 阿 練 茹, 曷 剌 䍲 等。 譯 曰 無 諍 聲, 閑 寂, 遠 離 處。 離人里五百弓之處。

俱 盧 舍 : 又 作 拘 盧 舍, 拘 婁 舍, 拘 婁 奢, 句 盧 舍, 拘 樓 賒。 里 程 名。 牛 聲 或 鼓 聲 得 聞 之 最 大 距 離。 五 百 弓 或 五 里。 沙磧:沙漠。磧:沙漠。

四七三



行 十四

十四





生字注音

僧 伽胝



浣洗



鼠囓



牛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九 (上)

三三九 (上)

三三九 (下)

三四〇 (上)

注 釋



四七四

嚼:用牙齒咬碎食物。 (又音)嚼



浣 : 洗 滌, 洗 濯。( 又 音 ) 浣

囓:同「齧」。齧:啃,咬。

jiáo

僧 伽 胝 : 僧 伽 梨, 比 丘 三 衣 之 一。 新 稱 僧 伽 胝, 僧 伽 致, 僧 伽 鵄 , 僧 伽 知。 譯 曰 重 或 合。 以 割 截 而 更 合 重 之 故 也。 義 淨 譯 為 複 衣。 其 義 譯 有 種 種 之 名。 為 三 衣 中 之 最 大 者, 故 稱 為 大 衣。 以 其 條 數 最 多, 稱 為 雜 碎 衣。 入 王 宮 聚 落 乞 食 說 法 時 必 服 之。 故 稱 為 入王宮聚落時衣。有三品之不同。九

huàn

jué niè huǎn zhī





三四〇 (下)

三四一 (上)

(上)

三四一



十二

十三

王荊 公







鬱 多羅僧



法會聖眾第一







條 十 一 條 十 三 條, 二 長 一 短, 為 下 品。 十 五 條 十 七 條 十 九 條, 三 長 一 短, 為 中 品。 二 十 一 條 二 十 三 條 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



鬱 多 羅 僧 : 又 作 嗢 多 羅 僧, 優 多 羅 僧, 郁 多 羅 僧 伽, 嗢 怛 羅 僧 伽 等。 袈 裟名。三衣之一。譯曰上衣。

拈:用手指捏取。(又音)拈

四七五

王 荊 公 : 王 安 石,( 西 元 一 〇 二 一 ~ 一〇 八 六 ) 字 介 甫, 號 半 山 老 人, 宋 臨 川 人。 博 覽 強 記, 工 書 畫, 尤 善 詩, 而 文 詞 簡 練。 神 宗 時 為 相, 改 革 政 治, 銳 行 新 法, 因 反 對 者 眾 多, 沒 有 成 功。 封 荊 國 公, 卒 諡 文。 著 有 《 周 官 新 義 》《 臨 川 集 》《 唐 百 家 詩 選》等。

niān

yù nián jīng













生字注音

摩竭 國











罔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 八 十

十一

yuàn

三四一 (下)

三四一 (下)

三四二 (上)

三四二 (上)

(上)

三四二

wǎng

hàn duàn yīn jié

注 釋

翰苑:翰林院。

四七六

罔:迷惑,困惑。通「惘」。

鍛 : 將 金 屬 放 入 火 中 燒 紅, 再 用 鐵 錘 搥打。 姻:男女結婚的事情。

摩 竭 : 摩 竭 陀, 又 作 摩 訶 陀, 摩 竭 提, 摩 伽 陀。 中 印 度 國 名, 王 舍 城 所 在。 譯 言 持 甘 露, 善 勝, 無 惱, 無 害 等。 或 為 星 名。 或 為 古 仙 人 或 帝 釋 前 身之名。





三四二 (下)

三四三 (上)

三四三 (上)







鷲 靈鷲 山

頰 師 子頰 王

洹 《 方 等 泥洹 經》

法會聖眾第一







jiù jiá huán

靈 鷲 山 : 舊 稱 耆 闍 崛, 新 稱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譯 曰 靈 鷲, 鷲 頭, 新 譯 鷲 峰, 鷲 臺。 又 稱 靈 山, 靈 嶽, 鷲 嶽。 山 形 似 鷲, 名 又 以 山 上 鷲 鳥 多, 故 名。 摩 竭 陀 國 之 正 中 名 上 茅 城, 五 山 周 圍 如 城 郭, 是 為 摩 竭 陀 國 之 舊 都。 自 此 東 北 四 五 里, 有 王 舍 城, 毘 婆 娑 羅 王 之 新 都 也, 自 此 東 北 十 里, 靈 鷲 山 在 焉, 即 五 山 中 之 最 高 者, 在 上 茅 城 之 舊 都 東 北 十 四 五 里(《 西 域 記 》 九 《 釋 迦 方 誌 》 下 ), 中 土 往 往 沿 用 其 名。 如 福 建 福 清 縣 北 之 鷲 峰。 浙 江 杭 州之飛來峰。亦名靈鷲。是也。

師 子 頰 王 : 印 度 迦 毘 羅 城 之 主, 淨 飯 王之父,即釋尊之祖父也。

《 方 等 泥 洹 經 》 :《 般 泥 洹 經 》 之 異 名, 二 卷, 失 譯。 大 乘 家 所 傳 佛 之 涅 槃 記 也。 與 法 顯 譯 之《 大 般 涅 槃 經 》 (小乘部中)大同小異。

四七七











十四



首 圖馱 那



夏 曆 建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四三

三四三 (下)

yín tuó

注 釋

四七八

夏 曆 : 傳 統 三 正 曆 法 系 統 之 一, 為 傳 統「 農 曆 」 的 別 稱。 依 據 傳 統 曆 法 的 規 則, 以 朔 為 初 一, 以 冬 至 所 在 的 月 分 為 子 月。 但 是 先 秦 各 朝 及 各 國 因 為 參 考 陰 陽 家 的 五 行 學 說, 而 會 選 擇 不 同 的 月 分 為 歲 首。 相 傳 夏 朝 以 寅 月 為 歲 首, 漢 武 帝 太 初 曆 亦 以 之 為 依 據, 並 沿 用 至 今。 如 此 一 來 則 正 月 是 孟 春, 四 月 是 孟 夏, 七 月 是 孟 秋, 十 月 是孟冬。 建 寅 : 夏 曆 以 寅 月 為 歲 首, 稱 為「 建 寅」。

首圖馱那:淨飯王音譯。



(下)

三四三

三四四 (上)





法會聖眾第一

侯 羅睺 羅

苾 苾

芻 芻







hóu bì chú

羅 睺 羅 : 舊 作 羅 云, 羅 吼 羅, 羅 睺 羅, 羅 睺 。 新 作 曷 羅 怙 羅, 何 羅 怙 羅, 羅 怙 羅。 佛 之 嫡 子。 在 胎 六 年。 生 於 成 道 之 夜。 十 五 歲 出 家。 舍 利 弗 為 和 上, 而 彼 為 沙 彌, 逐 成 阿 羅 漢 果, 在 十 大 弟 子 中 為 密 行 第 一。 後 於 法 華 會 上 迴 於 大 乘。 受 蹈 七 寶 華 如 來 之 記 別 。 以 生 於 羅睺 羅 阿 修 羅 王 障 蝕 月 時 , 故 名 羅睺 羅 。 又 六 年 為 母 胎 所 障 蔽 , 故 名 。 羅睺 羅 為 執 月 及 障 蔽 之 義。母有異說。

苾 芻 : 又 云煏 芻 。 同 於 舊 譯 之 比 丘 。 譯 曰 乞 士, 除 士, 除 饉 男, 熏 士, 道 士 等。 出 家 為 佛 弟 子, 受 具 足 戒 者 之 都 名 也。 以 此 方 無 正 翻 之 語, 故 經 論 中 多 存 比 丘。 苾 芻 之 梵 名, 或 以 乞 士, 破 煩 惱 之 二 義 解 之, 或 以 淨 乞 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之四義

四七九











麤 麤

獷 獷

蔓 引蔓

延 綿不絕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四四 (下)





注 釋

四八〇

釋 之。 乞 士 者, 以 彼 自 無 所 營, 乞 人 之 信 施 而 清 淨 活 命 故 也。 破 煩 惱 者, 以 修 聖 道 而 破 煩 惱 故 也。 淨 持 戒 者, 以 受 持 盡 形 淨 戒 故 也。 能 怖 魔 者, 以 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

麤 : 同「 粗 」。 獷 : 強 悍, 不 馴 服。 麤獷:粗野;粗魯。



蔓:藤本或蔓性植物細長而能攀繞他 物的莖。(又音)蔓 延綿不絕:延續不斷。

wàn

三四四 (下)

三四四 (下)

guǎng

cū màn yán

(下)

三四四

三四四 (下)

三四四 (下)

三四四 (下)

三四五 (下)





十三

十四



法會聖眾第一

馨 馨香

馥 戒 德 芬馥

必 煏

芻 芻

饉 除饉 男

矩 室 哩矩 舍













xīn fù bì chú jǐn jǔ

馨香:芳香。

戒 德 : 戒 律 之 功 德 也。 芬 馥 : 香 氣 濃 盛。

煏 芻 : 比 丘 之 又 名。 為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者 之 通 稱。 男 曰 比 丘, 女 曰 比 丘 尼。 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為本義。

除 饉 男 : 梵 語 比 丘, 一 譯 除 饉 男。 以 比 丘 能 修 福 德 之 因, 得 供 養 之 果, 除 因果之饉乏故也。

室 哩 矩 舍 : 世 尊 因 地 修 行 時, 常 臥 三 草之一。

四八一







樞紐

鶖子



眾 星遶 月



匡 補法王





慧暉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四五 (下)

(下)







注 釋

四八二

慧 暉 : 唐 代 僧。 生 卒 年 不 詳。 住 長 安 西 明 寺。 為 圓 暉 之 弟 子。 採 集 圓 暉 所 著 之《 俱 舍 論 頌 疏 》, 並 加 以 注 釋, 作 成《 俱 舍 論 釋 頌 疏 義 鈔 》 六 卷。 該 書 與 遁 麟 之《 俱 舍 論 頌 疏 記 》 二 十 九 卷堪稱為雙璧。

眾 星 遶 月 : 很 多 星 星 聚 集, 圍 著 月 亮。比喻許多人共同簇擁一個人。

匡 : 輔 佐, 幫 助。 法 王 : 佛 於 法 自 在。稱曰法王。







樞紐:比喻重要的關鍵。

鶖 子 : 又 作 鶖 鷺 子。 舍 利 弗 之 譯 名 也。作鷲子者非。

kuāng

三四六 三四七 (上)

三四七 (上)

三四七 (下)

huī rào

shū qiū

三四七 (下)

(上)

三四八

三四八 (下)

三四九 (上)

三四九 (下)







十二



鶖 鶖

鷺 鷺鳥

龜 龜



阿闍 梨



翼讚



求 馬 於 唐肆

法會聖眾第一



路 規







qiū lù guī sì yì shé

鶖 鷺 : 鳥 名, 百 舌 鳥。 古 譯 同 鴝 鵒, 鴝鵒俗稱八哥。

龜:迦葉尊者族姓之意譯。

唐 肆 : 空 的 市 集。 求 馬 於 唐 肆 : 到 空 的 市 集 買 馬。 比 喻 所 求 的 方 法 途 徑 不 對,必無所獲。 翼讚:輔佐。

阿 闍 梨 : 舊 稱 阿 闍 梨, 阿 祇 利。 譯 曰 教 授。 新 稱 阿 遮 利 夜, 阿 遮 梨 耶。 譯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四八三

行 一









生字注音

智儼



佛馱 跋 陀 羅



挾侍



脇士



《宥 快 鈔 》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〇 (上)

三五〇 (上)

三五〇 (上)

三五〇 (下)

三五〇 (下)

yòu xié xié tuó yǎn

注 釋

四八四

《 宥 快 鈔 》 : 日 本《 大 日 經 疏 》 之 注 解。

脇 : 同 「 脅 」 。脇 士 : 脅 士 , 立 於 佛 兩 脅 之 菩 薩 也。 常 侍 佛 贊 佛 化 眾 生 之 大士也。

挾 侍 : 與「 脇 士 」 同。 指 侍 立 於 本 尊 兩側之侍聖。

佛 馱 跋 陀 羅 : 佛 陀 跋 陀 羅 , 一 作 佛駄 跋 陀 羅, 又 作 佛 度 跋 陀 羅。 三 藏 法 師 名,譯曰覺賢。譯《華嚴經》。見《梁 僧傳》二,《貞元錄》五。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俗 姓 趙 氏。 生 於 開 皇 二 十 年 也。 初 剃 染 時, 禱 於 大 藏 前, 抽 得 《華嚴》首卷。終日誦閱。遂往杜順





(上)

三五一

三五一 (上)





法會聖眾第一

杵 金 剛杵

胝 俱胝





chǔ zhī

和 尚 所。 侍 聽 未 久, 盡 得 玄 旨。 尚 以 所 集 觀 法 傳 與 祖 習, 令 其 講 授。 偶 遇 異 僧 謂 曰 : 欲 解《 華 嚴 》 一 乘 之 宗 者, 十 地 中 六 相 之 義 是 也。 靜 攝 思 之, 當 自 知 耳。 因 即 淘 研, 豁 爾 貫 通。 從 此 數 講《 華 嚴 》。 宗 風 大 振。 名 徧 寰 中。 總 章 元 年, 告 門 人 曰 : 吾 將 暫 往 淨 方 也。 不 逾 月, 遂 說 法 而 逝。世壽七十二矣。

金 剛 杵 : 梵 語 伐 折 羅, 原 為 印 度 之 兵 器。 密 宗 假 之, 以 標 堅 利 之 智, 斷 煩 惱, 伏 惡 魔。 其 兩 頭 單 獨 者, 謂 之 獨 股, 分 三 枝 者, 謂 之 三 股, 分 五 枝 者, 謂 之 五 股, 分 九 枝 者, 謂 之 九 股。 以 金 石 或 木 材 作 之, 有 大 中 小 之 三品。 俱胝:此云百億。

四八五

















薦 福寺



尋徙



翌年



楞 伽山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五一 (下)

三五一 (下)

(下)

三五一

三五一 (下)

léng yì xǐ jiàn

注 釋

四八六

楞伽:新作 伽,又作 䮚 伽。在師子 國( 即 錫 蘭 島 ) 之 山 名。 楞 伽 為 寶 名, 又 曰 不 可 到, 難 入 之 義 也。 即 山 以 有 楞 伽 寶 得 名。 又 以 險 絕 常 人 難 入 得 名。 佛 嘗 在 此 說 大 乘 經, 名《 楞 伽 經》。 翌年:明年,第二年。

尋:不久,隨即。徙:遷移,移轉。

薦 福 寺 : 或 稱 大 薦 福 寺, 位 於 陝 西 西 安, 寺 內 坐 落 著 著 名 的 小 雁 塔。 薦 福 寺 原 是 中 宗 李 顯 即 位 前 的 舊 宅, 六 四 八 年 改 建 為 寺 院, 名 為「 獻 福 寺 」。 武 則 天 時 期 改 稱「 薦 福 寺 」, 並賜御書薦福寺匾額。







(下)

三五一

三五一 (下)

三五二 (上)

三五二 (上)

三五二 (上)

三五二 (上)















糜爛



降 魔杵



卓 越 天稟



巴斡 者



巴 特 瑪繖







大 曼荼 羅 壇

法會聖眾第一





傘 握 丙





tú shì sǎn wò bǐng chǔ mí

大 曼 荼 羅 : 以 五 大 之 色, 綵 繪 佛 菩 薩 相好具足之尊體。為四種曼荼羅之一。

諡 :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 所 給 予 的 稱 號, 多 用 於 貴 族、 大 臣 和曾任官職的文人、學者。

巴特瑪繖巴斡者:蓮華生大士梵名 ( 音 譯 巴 特 瑪 薩 木 巴 瓦 ), 為 西 藏 紅 教之開祖。

卓 越 : 高 超 出 眾。 天 稟 : 天 生 的 資 質。

降 魔 杵 :《 演 密 鈔 》 十 曰 :「 杵 頭 有 四 角 形 者, 如 尋 常 塑 畫。 金 剛 神 手 所 執者,名降魔杵,是也。」 糜爛:毀傷潰壞。

四八七





纏:裹繞。

注 釋

四八八

犛 牛 : 哺 乳 綱 偶 蹄 目。 全 身 有 長 毛, 野 生 者 色 黑, 畜 養 者 色 白, 腿 短。 是 青康藏高原地區主要的力畜。



功 成 名 遂 : 建 立 了 功 業, 成 就 了 名 聲。

啣:懷藏在心中。通「銜」。

剿滅:清剿消滅。

驟:迅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毛 犛牛

纏 纏

宙 驟集

剿 剿滅

啣 啣恩

遂 功 成 名遂

máo



十二

十四









chán

頁 三五二 (上)

(上)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下)

zhòu jiǎo xián suì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下)

三五三 (上)

三五三 (上)

三五三 (上)









十三

霓 虹霓

笈 負笈

稟性





禳除



吃㗚 雙 提 贊 王

法會聖眾第一











ní jí bǐng lì ráng

虹霓:彩虹。

負笈:背著書箱。比喻出外求學。

稟性:天賦的品性資質。

吃 㗚 雙 提 贊 王 : 赤 松 德 贊,( 七 四 二 ~ 七 九 七 ), 又 譯「 墀 松 德 贊 」, 吐 蕃 第 三 十 七 代 贊 普, 七 五 五 至 七 九 七 年 在 位。 在 其 任 內, 吐 蕃 國 勢 達 到 鼎 盛。 赤 松 德 贊 亦 是 藏 傳 佛 教 極 為 重 要 的 弘 揚 者, 被 後 世 尊 稱 為「 吐 蕃三法王」之一。 禳:祈禱除去災異。

四八九







宗喀 巴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五三 (下)



注 釋

四九〇

宗 喀 巴 : 又 名 羅 卜 藏 札 克 巴。《 西 藏 新 志 》 中 曰 :「 宗 喀 巴 生 於 甘 肅 省 之 西 寧 府, 性 慧 敏。 年 十 四, 學 於 後 藏 札 什 倫 布 之 西 薩 迦 廟, 已 涉 紅 教 之 流 弊, 憂 吞 刀 吐 火 之 幻 術, 不 足 為 世 益, 誓 洗 其 風。 一 日 會 眾, 自 換 黃 色 衣 冠, 告 眾 曰 : 教 主 者, 世 世 呼 畢 爾 罕, 以 救 人 民。 後 得 道 於 西 藏 之 噶 爾 丹 寺, 此 為 黃 教 之 始 祖。 其 改 正 紅 教 之 特 點 有 三 : 一 易 衣 帽 為 黃 色, 二 改 正 咒 語, 三 假 定 呼 畢 爾 罕 之 轉 生, 以 傳 衣鉢 。 於 是 黃 教 勃 興 。 宗 喀 巴 有 二 大 弟 子, 一 曰 達 賴 喇 嘛, 一 曰 班 禪 喇 嘛。 此 二 弟 子, 皆 重 見 性 度 生, 斥 聲 聞 小 乘 及 幻 術 下 乘。 佐 宗 喀 巴 有 力。 至 明 之 中 葉, 黃 教 之 勢, 遠 出 紅 教 之



三五三 (下)

十一

法會聖眾第一





上。」 又 曰 :「《 聖 武 記 》 云 : 黃 教 之 祖 宗 喀 巴, 以 明 永 樂 十 五 年 生 於 西 寧 衛。 得 道 於 西 藏 之 噶 爾 丹 寺。 成 化 十 四 年 示 寂。 初 明 代 諸 法 王, 皆 賜 紅 綺 禪 衣, 本 印 度 袈 裟 舊 式 也。 其 後 紅 教 寺 持 密 咒, 流 弊 至 以 吞 刀 吐 火 炫 俗, 無 異 師 巫, 盡 失 戒 定 慧 宗 旨。 宗 喀 巴 幼 而 神 異, 精 通 佛 法, 號 甲 勒 瓦。 在 大 雪 山 修 苦, 初 出 家, 學 於 薩 迦 廟 之 呼 圖 克 圖, 乃 元 代 發 思 巴 之 後, 為 紅 教 之 祖。 相 傳 其 受 戒 時 染 僧 帽 不 成 色, 惟 黃 立 成, 因 服 黃 色 之 服。」 今 黃 教 徒 以 為 阿 彌 陀、 文 殊 等 之化身云。

綏:安撫。(又音)綏

四九一

suí

綏 綏

suī

















十四





梅怛 麗



彌 帝隸



諫 議大夫



囑 累品



闍 崛山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五四 (上)

(下)

三五四

(下)

三五四

三五六 (上)

三五六 (上)

qí dū zhǔ jiàn lì dá

注 釋

四九二

耆 闍 崛 : 又 曰 伊 沙 堀, 揭 梨 駄 羅 鳩 胝,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山 名。 譯 曰 鷲 頭, 鷲 峰, 靈 鷲。 山 頂 似 鷲, 又 山 中 鷲 多, 故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囑累品:明囑托弘通本經之品名。

諫議大夫:職官名。掌侍從規諫之職。

彌帝隸:彌勒之新稱。

梅怛麗:彌勒之新稱。



(上)

三五七 三五七 (上)

三五七 (下)

三五七 (下)

八 八





怛 梅怛

儷 儷藥









羯 磨會



法會聖眾第一

妲 利



琛 慧

dá lì jié chēn huì

梅怛:慈。

儷藥:梵語音譯,華言「氏」。

羯磨會:此為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之中 央 會。 亦 曰 根 本 會, 成 身 會。 此 為 示 諸 尊 之 本 體 者, 故 名 成 身 會。 於 四 曼 中 為 大 曼( 為 身 相 之 全 體 故 ), 然 名 之 為 羯 磨 會 者, 以 於 真 實 之 人 體 上, 作 業 之 義 勝 故 也。《 秘 藏 記 鈔 》 二 說 此 會 中 有 三 十 七 尊, 賢 劫 千 佛 二 十 天,四執金剛,一千六十一尊。

瞋 : 又 云 瞋 恚。 三 毒 之 一。 梵 曰 訖 羅 駄 , 於 苦 與 苦 具 憎 恚, 謂 之 瞋。 使 身 心熱惱,起諸惡業者。

四九三











十一

生字注音

弗沙



柔濡











踰日



明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五八 (上)

三五八 (上)

三五八 (上)

三五八 (上)

注 釋

四九四

曜 : 光 芒。 踰 : 越 過, 超 過。 同 「逾」。

巍 巍 : 崇 高 雄 偉 的 樣 子。( 又 音 ) 巍



弗 沙 : 又 作 底 沙 佛。 原 為 星。 以 星 為 佛 名。 釋 尊 百 劫 之 修 相 中, 逢 此 佛, 翹足讚偈,因超九劫。

濡:含忍。

wēi

yào yú wéi wéi rú fú



(上)

三五八

三五八 (下)

(上)

三五九

三五九 (上)

十四







翹 翹 足讚偈

儷 梅 怛儷 藥

檀 尼 師檀





吠 琉璃



法會聖眾第一











qiáo lì tán fèi kān

翹 足 : 舉 足。 偈 : 譯 曰 頌。 定 字 數 結 四 句 者。 不 問 三 言 四 言 乃 至 多 言, 要 必 四 句。 頌 者, 美 歌。 伽 陀 者, 聯 美 辭而歌頌之者,故譯曰頌。

梅怛儷藥:梵文音譯,華言「慈氏」。

尼 師 檀 : 尼 師 壇, 又 作 尼 師 但 那, 史 娜 曩。 譯 言 坐 具。 一 曰 隨 坐 衣。 亦 為 臥 具。 長 四 廣 三。 坐 臥 時, 敷 地 護 身, 又 布 於 臥 具 上 護 臥 具 之 具 也。 以 為禮拜之具者,謬也。

吠 琉 璃 : 舊 作 毘 琉 璃, 琉 璃, 鞞 頭 梨, 鞞 稠 梨 夜 等。 寶 珠 之 名。 七 寶 之 一。 譯 言 遠 山 寶, 不 遠 山 寶 等。 青 色 之 寶 石 也。 就 產 出 之 山 名 之。 遠 山 為 須 彌 山 之 異 名。 不 遠 山 者 去 波 羅 奈 城 不遠之山也。

四九五





行 三



五 五 七 二

生字注音

贍 部洲



欻然



如犢 求 母



須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下)

fū jiā  fū yú dú xū shàn

注 釋 敷:鋪設,展開。

四九六

跏趺:結跏趺坐也。佛陀之坐法也。

須臾:片刻,暫時。 犢:小牛。 欻:快速。

贍 部 洲 : 此 大 地 之 總 名。 此 地 中 央 有 贍部樹,以樹名洲。又贍部樹,下生

三五九 (下)

三五九 (下)

三五九 (下)

三五九 (下)









法會聖眾第一

縈 邪 法縈 纏

逞 逞

纔 纔

兜 兜率









yíng chěng cái dōu

好 金, 名 為 贍 部 檀 金, 以 此 金 名 洲。 舊 作 剡 浮 洲, 閻 浮 提 洲 等。 一 洲 分 四 主, 雪 山 以 南 為 象 主, 以 多 出 象 也, 以 北 為 馬 主, 以 多 出 馬 也, 以 西 為 寶 主, 以 多 出 寶 也, 以 東 為 人 主, 以 人 文最備也。統此四主者名為輪王。

邪 法 : 邪 僻 之 道 也。 縈 : 圍 繞, 纏 繞。纏:圍繞。 逞:放縱,任意行事。

纔 : 僅, 只, 亦 作「 才 」。 僅 僅, 剛 剛。

兜 率 : 天 名。 舊 作 兜 率、 兜 率 陀、 兜 率 哆、 兜 術 等、 新 作 都 史 多、 覩 史 多、 鬥 瑟 哆、 珊 覩 史 多 等。 譯 曰 上 足、妙足、知足、喜足等。欲界之天

四九七

















生字注音

曜 《 普曜 經 》

敷 敷演

毫 白毫 相

琪 祇 陀林









四九八

祇 陀 林 : 此 林 元 為 祇 陀 太 子 所 有, 故 名祇陀林。

白 毫 : 如 來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世 尊 眉 間 有 白 色 之 毫 相, 右 旋 宛 轉, 如 日 正 中, 放 之 則 有 光 明, 初 生 時 長 五 尺, 成道時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

敷:散布,傳布。

《 普 曜 經 》 : 八 卷,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與《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 同 本。 而 品 有 開 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處, 在 夜 摩 天 與 樂 變 化 天 之 中 間, 下 當 第 四 重, 分 天 處 內 處 之 二, 其 內 院 為 彌 勒 菩 薩 之 淨 土, 外 院 則 天 眾 之 欲 樂處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六〇 (上)

(上)

三六〇

三六一 (上)

三六一 (上)

yào fū háo qí





(上)

三六一

(上)

三六三

三六五 (上)

三六五 (上)

三六五 (上)



十四

















huán

洹 祇洹 林

襄贊



鳩 鳩 樓孫佛

陀 迦 羅 鳩 村駄

羯 羯 洛 迦 孫駄

法會聖眾第一

xiāng jiū tuó jié

祇 洹 林 : 祇 陀 太 子 之 樹 林, 略 名 祇 樹。 是 太 子 供 養 佛 者。 祇 陀 林, 祇 洹 林, 祇 洹 飯 那, 祇 哆 槃 那 皆 同。 新 稱 誓多林。 襄贊:輔佐幫助。

鳩 樓 孫 佛 : 拘 留 孫 佛, 譯 曰 所 應 斷 已 斷, 滅 累, 成 就 美 妙 等。 當 於 過 去 七 佛 之 第 四 佛, 現 在 賢 劫 一 千 佛 之 最 首 者也。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一 說五萬)歲時出世。

迦羅鳩村駄 :拘留孫佛之又名。

羯洛迦孫駄 :拘留孫佛之又名。

四九九



行 十







生字注音

迦葉 佛



羯 諾迦牟尼



拘 那 含牟 尼 佛



羯 句忖 那









村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六五

三六五 (下)

三六五 (下)

三六六 (上)

cǔn móu jié shè

注 釋

五〇〇

羯句忖那:拘留孫佛之又名。

拘 那 含 牟 尼 : 又 作 拘 那 牟 尼。 新 稱 迦 諾 迦 牟 尼。 譯 曰 金 寂。 為 過 去 七 佛 中 之第五佛。於人壽四萬歲時出生。

羯 諾 迦 牟 尼 : 又 作 迦 那 伽 牟 尼。 舊 稱 拘 那 含 牟 尼。 譯 曰 金 寂, 金 仙 人。 賢 劫 之 第 二 佛。 過 去 七 佛 之 第 五。 人 壽 三(亦作四)萬歲時生於清淨城。

迦葉佛: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而 成 正 覺, 釋 迦 佛 以 前 之 佛 也。 過 去 七 佛 之 一。 見《 法 苑 珠 林 》 八,《 佛 祖統紀》三十。



十三

十二





苻堅







儔匹



竺 法護



生字注音

德遵普賢第二 頁 三六七 (上)

三六七 (上)

(上)

三六七

三六七 (下)

德遵普賢第二

五〇一

苻 堅 :( 西 元 三 三 八 ~ 三 八 五 ) 字 永 固, 氐 族, 略 陽 臨 渭( 今 甘 肅 省 泰 安 縣 ) 人。 曾 滅 前 燕, 取 仇 池, 陷 晉 漢 中, 取 成 都, 克 前 涼, 定 代 地。 任 用 王 猛, 修 明 國 政, 為 五 胡 中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猛 卒, 大 舉 侵 晉, 與 謝 玄 等 戰 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輒:即,就。

儔:匹敵,相比。儔匹:可與相比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竺 法 護 : 竺 曇 摩 羅, 竺 曇 摩 羅 剎, 竺 姓, 名 曇 摩 羅 察, 譯 曰 法 護。 月 氏 國 竹 人,譯《正法華》者。 愁 哲



zhú

chóu zhé fú





行 十 八 八 十一 九 九 十

生字注音

跋 陀和

婇女



被褥



床榻



颰 陀羅波梨





颰陀



葆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三六八 三六九 (上)

三六九 (上)

(上)

三六九 三六九 (下)

三六九 (下)

(下)

三六九

bǎo bá bá bá tà rù cǎi

注 釋

五〇二

葆光:韜蔽其光芒。比喻隱藏智德。

颰 陀:賢護菩薩之梵名。

跋陀和:賢護菩薩之梵名。

颰 陀羅波梨:賢護菩薩之梵名。

床榻:一種狹長的床,可坐可躺。 被褥:棉被和墊褥。

婇:女,即宮女。婇女:宮女,侍女。

三六九 (下)

三七〇 (上)

三七〇 (上)

三七〇 (下)

三七一 (上)

十二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臛 羹臛

糝 糝 帽地

麟 希麟

梵 華梵

胝 俱胝











huò sǎn

羹 : 用 肉、 菜 等 芶 芡 煮 成 的 濃 湯。 臛:肉羹。羹臛:菜羹和肉羹。 糝帽地:三菩提之又稱。

華 梵 : 華 者 支 那, 梵 者 印 度, 多 就 言 語文字而云。





希 麟 : 遼 僧。 住 燕 京( 北 平 ) 崇 仁 寺。 編 撰《 續 一 切 經 音 義 》 十 卷, 乃 承 接 唐 代 慧 琳《 一 切 經 音 義 》 之 作, 略解開元以後入藏之新譯經典一一 ○ 部 之 難 字、 梵 語 等 音 義, 並 訂 正 訛 誤。

俱 胝 : 又 作 俱 致, 拘 致。 數 名。 譯 曰 億。

五〇三

fàn

lín zhī

行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捺 波 羅捺

聶 婆 羅痆 斯

毘 毘 耶離

皮 鞞 舍離







五〇四

鞞舍離:毘舍離之又稱。

毘 耶 離 : 毘 舍 離, 譯 曰 廣 嚴。 中 印 度 也。 維 摩 大 士 住 此 國。 又, 佛 滅 一 百 年, 七 百 賢 聖 為 第 二 結 集 之 處。 此 國 內 之 種 族 曰 離 車, 亦 曰 跋 闍 子( 此 國 城 之 鼻 祖 名 離 車, 當 時 有 三 城 郭, 開 擴 莊 嚴, 名 毘 舍 離, 詳 說 於《 善 見 律 》 中, 載 離 車 之 部 ), 後 為 阿 闍 世 王 所 併。 即 今 印 度 恒 河 北 岸, 干 達 克 河東岸。今譯毘薩爾。

婆羅痆 斯:波羅奈,國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波 羅 捺 : 波 羅 奈, 國 名。 譯 作 江 繞, 因 在 恒 河 之 流 域 故 也。 鹿 野 園 在 此 納 中。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七一 (下)

三七一 (下)

(上)

三七二

三七二 (上)



niè pí pí







三七二 (上)

三七二 (上)

三七二 (下)

三七二 (下)

(上)

三七三

三七三 (上)

三七三 (上)







十三





吠舍釐:毘舍離之新稱。

鞞舍隸夜:毘舍離之又稱。

五〇五

檞:一種松樠之類的樹木。

尸 賴 拏 伐 底 河 : 金 河, 拘 尸 那 國, 跋 提河之譯名。

阿利羅跋提:流於舍衛城外之河名。

娑 羅 雙 樹 : 沙 羅 雙 樹, 佛 入 滅 處 之 林 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

鞞奢隸夜:毘舍離之又稱。















隸 鞞 舍隸 夜

釐 吠 舍釐

奢 鞞奢 隸 夜

娑 娑 羅雙樹

跋 阿 利 羅跋 提 河







十三 尸 賴 拏 伐 底 河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lí shē suō bá ná jiě



十四

十一



阿閦 佛



月 燈 三昧



烏萇 國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七四 (上)

(上)

三七四

三七五 (上)

cháng mèi chù

注 釋

五〇六

烏 萇 : 又 曰 烏 杖 那, 鄔 荼, 烏 孫, 烏 儞 也 曩 等。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境, 周 五 千 餘 里, 山 谷 相 屬, 崇 重 佛 法, 敬 信 大 乘。 如 來 昔 為 哥 利 王, 割 截 肢 體 , 為 尸 毘 王 捨 身 於 鷹 等 之 遺迹 皆 在 此國。見《西域記》三。

月 燈 三 昧 : 佛, 對 月 光 童 子 說 一 切 諸 法 體 性 平 等 無 戲 論 三 昧 之 法 門。 因 童 子 之 名, 稱 為 月 燈 三 昧。 即《 月 燈 三 昧經》之所說。

阿 閦 : 如 來 名。 具 名 阿 閦 鞞、 阿 閦 婆。 譯 曰 無 動, 不 動。 無 瞋 恚。 往 昔 於 去 此 東 方 千 佛 剎, 出 現 於 阿 比 羅 提 國 之 大 目 如 來 所 發 願, 修 行 後, 成 佛 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今現於其土



三七五 (上)

三七五 (下)

三七六 (上)

三七六 (上)

(下)

三七七



十三

十四

十四



皮 阿閦 鞞

庾 那庾 多

帛 絲帛

笈多



麾 群生



德遵普賢第二











pí yǔ bó huī jí

說 法 。 又 依 密 教 謂 阿閦 為 金 剛 界 五 智 如 來 中 住 於 東 方 之 如 來。 左 手 作 拳, 右手持梵函。黃金色。 阿閦 鞞:阿閦 佛之具名。

那 庾 多 : 又 作 那 由 他, 那 由 多, 那 術, 那 述。 數 目 名, 當 於 此 方 之 億。 億 有 十 萬, 百 萬, 千 萬 三 等。 故 諸 師 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帛:絲織品的總稱。

麾:指揮。群生:許多之眾生也。

笈 多 : 達 磨 笈 多, 譯 曰 法 密。 南 印 度 羅 囉 國 人。 隋 開 皇 十 年 來, 譯《 藥 師 經》等。見《續高僧傳》二。  

五〇七











十四

生字注音

酥 熟酥

讖 曇 無讖

求 劉虬





五〇八

劉虬 : 劉 虯 , 南 北 朝 隱 士 。 南 陽 涅 陽 ( 河 南 鎮 平 縣 南 ) 人。 字 靈 預, 一 字 德 明。 劉 宋 ‧ 太始年中宧任晉平王 驃 騎 記 室 當 陽 令, 後 罷 官 還 家, 被 鹿 皮, 居 茅 室, 長 齋 禮 誦, 精 研 佛 理。 嘗 唱 善 不 受 報、 頓 悟 成 佛 義, 又 註 《 法 華 經 》《 無 量 義 》 等 經, 講《 涅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 摩 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酥 : 是 牛 羊 等 乳 鑽 抨 成 之。 或 以 草 葉 藥 而 成 之。 所 謂 從 牛 出 乳, 從 乳 出 酪, 從 酪 出 生 酥, 從 生 酥 出 熟 酥, 從 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 蘇 熟 酥 : 五 味 中 之 熟 酥 也。 熟 酥 味 : 更 精 製 生 酥 者。 以 譬 於《 方 等 經 》 之 後 說《 般 若 經 》, 通 教 之 機 熟 而 為 大 乘 別教之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七八 (上)

(下)

三七八

三七九 (下)



chèn qiú





三八二 (上)



德遵普賢第二

昉 神昉



fǎng

槃 》《 大 品 》《 小 品 》 諸 經。 齊 ‧ 建 元 初 年, 徵 詔 為 通 直 散 騎 侍 郎, 謝 而 不 就, 竟 陵 文 宣 王 遣 使 致 書, 請 其 東 下, 虯 亦 推 辭 不 就。 建 武 二 年 徵 任 國 子 博 士, 仍 謝 而 不 受。 同 年 冬 卒 於 江 州, 享 年 五 十 八( 一 說 六 十 )。 諡 號「文範先生」。虬 : 同「虯」。

神 昉 : 唐 代 僧。 初 住 法 海 寺, 精 通 大 小 乘 經 論, 唐 貞 觀 十 九 年 玄 奘 始 於 弘 福 寺 譯 經, 師 奉 召 證 義, 爾 後 其 門 下 常 列 位 譯 場。 顯 慶 年 間, 玄 奘 於 大 慈 恩 寺 翻 譯《 大 毘 婆 沙 論 》 時, 師 曾 參 與 筆 受, 又 玄 奘 於 玉 華 宮 譯《 大 般 若 經 》 時, 師 亦 參 加 綴 文。 師 少 時 尊 信 《 地 藏 十 輪 經 》, 永 徽 二 年 玄 奘 重 譯 該 經, 師 任 筆 受。 著 有《 成 唯 識 論 要 集 》 十 卷、《 地 藏 十 輪 經 疏 》 三 卷 等 書, 今 均 不 傳 於 世。 世 稱 大 乘 昉, 或 稱昉法師。

五〇九





十二







十四

十二



毗嵐 園



伎樂



栴檀



遷流



船筏



龍朔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八二 (上)

(下)

三八二

三八三 (上)

三八四 (上)

(上)

三八四

三八四 (上)

shuò fá qiān

注 釋

五一〇

龍 朔 : 唐 高 宗 李 治 的 年 號( 西 元 六 六 一~六六三)。

船筏:以譬佛之教法度人也。

遷流:謂時間遷移流動。

毗 嵐 園 : 毘 藍 園, 迦 毘 羅 城 藍 毘 尼 園 之省略也。即釋迦佛誕生之園。

伎樂:又作妓樂。音樂之義。

栴檀:檀香。



zhān lán



三八四 (下)

三八四 (下)

三八四 (下)





十一

涮 涮





huān

懽 懽喜

腨 如鹿王相

靡 身 毛 上靡 相

德遵普賢第二

shuàn mǐ

懽 喜 : 難 陀 龍 王, 又 作 難 途 龍 王、 難 頭 龍 王。 意 譯 為 喜 龍 王、 歡 喜 龍 王。 八大龍王之一。與優波難陀(跋難陀) 龍 王 為 兄 弟, 故 一 般 將 二 龍 王 連 稱 為 難 陀 跋 難 陀 龍 王、 難 途 跋 難 陀 龍 王。 難 陀 善 能 順 應 人 心, 以 調 御 風 雨, 深 得 世 人 歡 喜, 故 有 喜 龍 王 等 名 稱。 據 《 增 一 阿 含 經 》 卷 二 十 八 及《 大 寶 積 經 》 卷 十 四 載, 此 龍 王 有 七 龍 頭, 性 頗 兇 惡, 後 為 佛 陀 弟 子 目 犍 連 降 伏。 又《 過 去 現 在 因 果 經 》 卷 一、《 法 華 經 》 卷 一 序 品 等 皆 載, 難 陀 龍 王 為 護 法龍神之上首。

腨 如 鹿 王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腨 為 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

身 毛 上 靡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身 毛 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

五一一

行 十一

十一

九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逾城

臘月

法幢



豁 然大悟





迸散



跋 伽仙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三八五

三八五 (上)

三八五 (下)

三八五 (下)

三八五 (下)

三八六 (上)

yú bá bèng

逾:越過。

注 釋

五一二

跋 伽 仙 人 : 跋 伽 婆, 仙 人 名。 譯 曰 瓦 師。 佛 出 家, 始 到 此 仙 人 處。 見《 佛 本行集經》二十。 迸散:猛烈地散開。

法 幢 : 妙 法 高 聳, 如 幢 之 上 出, 故 曰 法 幢。 又 如 猛 將 之 建 幢 旗 以 譬 佛 菩 薩 之說法,能伏魔軍而得勝也。

豁 然 : 覺 悟 的 樣 子。 大 悟 : 破 無 始 之 迷妄,開真實之知見者。

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間舉行臘 祭,故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 huò

là chuáng

三八六 (上)

三八六 (下)

(下)

三八六

三八八 (上)

(下)

三八八

(上)

三九〇

六 二 二

十四



十三

于闐 國



僭述



怯弱



纏裹



千 端氎



憍 陳如



德遵普賢第二

交 疊 果







端 : 古 代 布 帛 的 長 度 單 位。 通 常 一 端 約等於一疋(同匹)。氎 :細棉布。

憍陳如:佛陀於鹿苑初轉法輪時所度 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

僭:本意超越本分,常用作謙詞。



怯弱:懦弱膽小的人。(又音)怯

纏:裹繞,圍繞。裹:纏繞,包紮。

jiāo

五一三

于闐:又名于殿,于填,于遁,谿丹, 屈 丹 等。 梵 語 瞿 怚 薩 那, 譯 曰 地 乳。 今 Khotan , 和 闐 地 也。 離 車 族 由 尼 波 羅 縱 斷 西 藏 高 原 於 此 處 建 國, 為 大 乘 所行之地,東來之經典多經此地而來, 《西域記》十二記關於此地之歷史。

qiè

dié guǒ què jiàn tián

行 十四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以



多 (一聲) 澀

《 瑜 伽 略 纂 》 鑽 (三聲)



鬥瑟 哆



兜 率哆



兜 率天



智顗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九一 (上)

三九一 (下)

三九一 (下)

(下)

三九一

三九二 (上)

yǐ dōu duō sè zuǎn

注 釋

五一四

智 顗 : 南 朝 陳、 隋 時 代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之名。

兜 率 天 : 兜 率, 此 翻 知 足, 謂 於 五 欲 境 知 止 足 故。 此 天 依 空 而 居。 人 間 四 百 年, 為 此 天 一 晝 夜。 則 人 間 十 四 萬 四 千 年, 方 為 此 天 一 年。 若 此 天 壽 四 千 歲, 則 該 人 間 五 十 七 億 六 百 萬 年 矣。 兜率哆:兜率之舊稱。 鬥瑟哆:兜率之新稱。

《瑜伽略纂》:《瑜伽師地論略纂》, 凡 十 六 卷。 唐 代 窺 基 撰。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三 冊。 又 作《 瑜 伽 師 地 論 略纂疏》《瑜伽論略纂》《瑜伽鈔》。

三九二 (上)

三九二 (下)

三九三 (上)

十二

十二



曜 《 普曜 經 》



冥諦



求 那跋 陀 羅

德遵普賢第二







yào bá dì

本書係法相宗主要經典《瑜伽師地論》 之 注 疏。 內 容 初 依 最 勝 子 等 之《 瑜 伽 師 地 論 釋 》 載 七 言 七 行 之 歸 敬 頌, 次 立 所 為、 所 因、 宗 緒、 藏 攝、 釋 題、 釋 文 等 六 門, 為 研 究《 瑜 伽 論 》 者 必 讀 之 指 南。 撰 者 窺 基 為 玄 奘 之 高 足, 法相宗之初祖。

《 普 曜 經 》 : 八 卷,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與《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 同 本。 而 品 有 開 合。

求 那 跋 陀 羅 : 比 丘 名。 譯 曰 功 德 賢, 中 天 竺 人。 齊 建 元 初 至 京 師, 譯《 百 喻經》等,見《梁僧傳》三。

冥 諦 : 數 論 師 所 立 二 十 五 諦 之 第 一。 是 為 萬 物 之 本 源, 冥 漠 無 諦, 故 曰 冥 諦, 又 云 冥 性。 又 為 萬 物 之 本 源, 萬 差 之 諸 法 由 此 生 出, 故 名 自 性, 一 名 本性,亦云勝性。

五一五



十三







毗 首竭 摩 天



乃 有娠 懷



酥 缽 羅 沒駄 王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九三 (上)

三九三 (上)

(上)

三九三

tuó shēn jié

注 釋

五一六

酥 缽 羅 沒駄 王 : 善 覺 王 , 梵 名 音 譯 作 酥 鉢 囉 沒 馱、 須 波 佛、 須 波 弗。 又 作 善 悟 王。 諸 經 關 於 善 覺 王 之 記 載 各 異, 據《 眾 許 摩 訶 帝 經 》 卷 二 等 所 載, 善 覺 王 為 印 度 迦 毘 羅 衛 國 附 近 之 天 臂 城 主, 其 妃 龍 弭 禰 生 有 二 女, 長 女 摩 耶、 次 女 摩 訶 摩 耶, 其 後 二 女 共 適 迦 毘 羅 衛 城 淨 飯 王, 摩 耶 夫 人 生 悉 達多太子。

有娠:懷孕。懷:腹中有孕。

毗 首 竭 摩 : 毘 首 羯 磨, 又 作 毘 守 羯 磨。 新 云 毘 濕 縛 羯 磨。 帝 釋 之 臣, 化 作 種 種 工 巧 物, 又 司 建 築 之 天 神 也。 毘 首 羯 磨, 譯 種 種 工 業。 因 之 西 土 之 工巧者祭此天云。





三九三 (下)

三九三 (下)

三九三 (下)

三九四 (上)

三九四 (上)











紹 紹 灌頂王位

髻 髻意

闍 摩 訶 波闍 跋 提

晝寢



貫 日之精



德遵普賢第二





髻意:天臂城善覺長者八女之一。

灌 頂 : 天 竺 國 王 即 位 時, 以 四 大 海 之 水,灌於頂而表祝意。



晝寢:白天睡覺。

貫:穿通。日精:太陽的精光。

五一七





shào

摩 訶 波 闍 跋 提 : 瞿 曇 彌, 又 作 俱 曇 彌。 舊 稱 瞿 曇 彌, 憍 曇 彌, 新 稱 答 彌, 憍 答 彌。 皆 以 女 聲 呼 瞿 曇 姓 之 稱。 經 中 以 為 佛 姨 母 之 別 號。 姨 母 本 名 摩 訶 波 闍 婆 提, 以 姓 呼 之, 時 謂 之 瞿 曇 彌。《 法 華 經 勸 持 品 》, 記 佛 呼 姨母曰喬曇彌。

jì guàn

shé zhòu



行 七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袍裳 袍 服



履歷



梁 僧祐 撰



捷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三九四

三九四 (下)

(下)

三九四

三九五 (上)

jié yòu lǚ cháng

注 釋

五一八

捷:快速。疾:快速,猛烈。

僧 祐 : 梁 京 師 建 初 寺 僧 祐, 律 學 之 名 匠 也。 出《 出 三 藏 記 》《 釋 迦 譜 》 《 釋 迦 方 誌 》《 弘 明 集 》 等 行 於 世。 天 監 十 七 年 寂, 壽 七 十 四。 見《 高 僧 傳 》 十 一。 唐 南 山 律 師 為 此 師 之 後 身云。見《宋高僧傳·道宣傳》。撰: 編纂。 履歷:生平的經歷。

袍裳:又曰袍服(作法服者非)。袍者 原 為 祇 支(左 右 衣), 與 覆 肩 衣(右 胃 衣)之 二 物, 來 支 那 合 此 二 物。 加 袗 袖, 稱 為 褊 袗。 是 今 之 袍 也, 裳 者, 梵 語 涅 槃 僧, 即 裙 也。 此 袍 裳 上 下 離 而著為袍服,上下綴一為直裰。







十二

十三



十三



琪 祇

洹 洹

髻 頂髻

跗 結 跏跗 坐

眷 《 不 空羂 索 經》

醞 醞

琪 環











祇 洹 : 祇 園 精 舍, 祇 陀 園 林 須 達 精 舍 之略。(又音)洹

醞:釀酒。

五一九

《 不 空羂 索 經 》 : 凡 三 十 卷 。 唐 代 菩 提 流 志 譯。 又 作《 不 空 羂 索 神 變 真 言 經 》。 說 不 空 羂 索 觀 世 音 菩 薩 之 祕 密 修 行 法 門。 分 七 十 八 品。 今 收 於 《大正藏》第二十冊。

結跏跗坐:結跏趺坐之又稱。

頂 髻 : 烏 瑟 膩 沙, 又 作 嗢 瑟 尼 沙, 鬱 瑟 尼 沙, 鬱 尼 沙, 塢 瑟 膩 沙。 譯 曰 佛 頂,肉髻。佛之頂骨隆起成髻形者。

yuán

三九五 (上)

三九五 (上)

三九五 (下)

三九六 (上)

(上)

三九七

德遵普賢第二

qí huán jì fū juàn yùn







十三







生字注音

貴霜 王 朝



迦 多衍 尼 子



波旬











雙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九七 (上)

三九八 (下)

三九九 (上)

三九九 (上)

zuò yìn xún yǎn shuāng

注 釋

五二〇

祚胤:福祚隆興,子孫繁昌。

波 旬 : 天 魔, 天 子 魔 之 略 稱, 四 魔 之 一。 第 六 天 之 魔 王 也。 其 名 云 波 旬, 有無量之眷屬,常障礙佛道者。

迦 多 衍 尼 子 : 迦 旃 延,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 訶 迦 旃 延 子, 又 云 迦 旃 子, 迦 旃 延 子, 迦 多 衍 那, 迦 底 耶 夜 那 , 迦 多 演 尼 子 , 迦㲲 延 , 迦㲲 延 尼 子 等。 譯 曰 剪 剃 種, 扇 繩, 好 肩 等。婆羅門姓十姓之一。以姓為名。

貴 霜 : 又 作 拘 沙。 種 族 名。 即 月 氏 族 之一分派也。





(上)

三九九

(上)

三九九

三九九 (上)

三九九 (下)

四〇〇 (下)





十四





膩 迦膩 色 迦 王

脅 脅 尊者

蘊 八蘊

跋 浮 陀跋 摩

詰 《 維 摩詰 所 說 經》

德遵普賢第二











nì xié yùn bá jié

迦 膩 色 迦 : 古 代 印 度 犍 陀 羅 國( 月 氏 國)之國王。

脅 尊 者 : 梵 曰 波 栗 濕 縛, 又 作 波 奢。 《 付 法 傳 》 中 第 十 祖。 小 乘 有 部 眾 人, 勸 迦 膩 色 迦 王 為 婆 娑 結 集 者, 即 第四結集之人。

八 蘊 :《 發 智 論 》 有 八 品, 稱 為 八 犍 度, 譯 作 八 聚、 八 蘊 等。《 大 毘 婆 沙 論》為解釋此八蘊之法門者。

浮 陀 跋 摩 : 又 作 佛 陀 跋 摩, 西 域 人。 譯曰覺鎧。見《歷代三寶記》八、《梁 僧傳》三。

《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 :《 維 摩 經 》 之 具 名。 三 卷, 秦 羅 什 譯。《 維 摩 經 》 有 三 譯 : 一 吳 支 謙 譯, 題 為《 維 摩 詰 經 》。 二 為 今 經。 三 唐 玄 奘 譯。 是 為 《 說 無 垢 稱 經 》。 三 譯 中 流 行 盛 者 今 經也。

五二一









十一



十一



賒 賒

憍 尸迦



羯 羅因陀羅



剌 那尸棄佛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〇 二 (上)

四〇 二 (下)

四〇 三 (上)

là shē jié jiāo

注 釋

五二二

尸 棄 : 又 作 式, 式 棄, 式 詰。《 大 論 》 作 罽 那 尸 棄。 舊《 俱 舍 》 十 三 作 剌 那 尸 棄, 新《 俱 舍 》 十 八 作 寶 髻, 《 增 一 阿 含 經 》 四 十 四 作 式 詰。《 優 婆 塞 戒 經 》 作 寶 頂。《 本 行 經 》 作 螺 髻。 有 二 佛 : 一、 值 遇 釋 迦 佛 初 阿 僧 祇 劫 滿 之 佛 也。 二、 過 去 七 佛 中 之 第 二佛也。

賒 羯 羅 因 陀 羅 : 釋 提 桓 因 之 又 稱。 忉 利天之主也。

憍尸迦:又曰憍支迦。帝釋之姓。







(上)

四〇 三

(上)

四〇 四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十一







德遵普賢第二

璽 璽兒

犍 由犍 陀 羅

吒 多 羅吒

闥 乾闥 婆









璽兒:憍尸迦之中譯。

由 犍 陀 羅 : 遊 乾 陀 羅, 須 彌 山 等 九 山 之 一。 又 作 遊 犍 陀 羅, 踰 健 達 羅, 由 犍 陀 羅, 踰 乾 陀 羅, 由 乾 陀, 喻 漢 多。 譯 為 雙 持。 高 一 萬 二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伊 沙 陀 羅 山。 二 山 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多 羅 吒 : 提 頭 賴 吒, 又 作 提 多 羅 吒, 即 持 國 天 也。 四 天 王 之 一。 須 彌 之 半, 第 四 層 之 東。 為 東 方 天 主, 守 護 東 洲, 故 亦 曰 東 方 天。( 又 音 ) 吒



五二三

乾 闥 婆 : 八 部 眾 之 一。 樂 神 名。 不 食 酒 肉, 唯 求 香 以 資 陰 身, 又 自 其 陰 身 出 香, 故 有 香 神 乃 至 尋 香 行 之 稱。 與 緊那羅同,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

zhā

xǐ jiān zhà tà





行 三







生字注音



薜 荔神





鳩槃







毘琉



毘 舍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下)

四〇 四

四〇 四 (下)

注 釋

五二四

毘 舍 闍 : 又 作 毘 舍 遮, 辟 舍 柘, 畢 舍 遮。持國天所領鬼之名稱。



毘 琉 璃 : 四 天 王 之 一。 增 長 天 之 梵 名 也。(又音)璃

薜 荔 神 : 薜 荔 多, 又 作 閉 黎 多, 閉 麗 多, 閉 戾 多, 鞞 禮 多, 卑 帝 黎, 新 稱 彌 荔 多, 俾 禮 多。 譯 曰 祖 父。 餓 鬼 之 總名也。

鳩 槃 荼 : 又 作 弓 槃 荼、 究 槃 荼、 恭 畔 荼、 拘 槃 荼、 俱 槃 荼、 吉 槃 荼、 拘 辨 荼、 鳩 滿 拏。 鬼 名。 噉 人 精 氣 之 鬼。 譯 作 甕 形 鬼、 冬 瓜 鬼。 南 方 增 長 天 王 之領鬼。

li

shé liú lí jiū tú bì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留 毘畱 博 叉

屈 瞿 耶尼人

拘盧 舍



鬱 單越人



德遵普賢第二









毘畱 博 叉 : 俱 毘 留 波 叉 , 又 作 毘 留 博 叉, 四 天 王 中, 西 方 天 王 之 名。 譯 曰 雜語,醜眼,廣目。

瞿 耶 尼 : 舊 稱 瞿 耶 尼, 瞿 伽 尼。 新 稱 瞿 陀 尼, 瞿 陀 尼 耶。 在 須 彌 山 西 方 之 大 洲 名。 譯 曰 牛 貨。( 又 音 ) 瞿



鬱 單 越 : 鬱 多 羅 究 留, 又 作 鬱 多 羅 鳩 婁、 鬱 多 羅 拘 樓、 郁 多 羅 鳩 留、 鬱 怛 羅 究 琉、 鬱 怛 羅 越、 鬱 單 曰、 殟 怛 羅 句 嚧、 殟 怛 羅 矩 嚕、 北 拘 盧、 拘 盧 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

拘 盧 舍 :《 毘 曇 論 》, 四 肘 為 一 弓。 五 百 弓 為 一 拘 盧 舍。 今 之 二 里 也。 八 拘盧舍為一由旬。今十六里也。

五二五





liú qū yù lú





十四

十四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醯 摩醯 濕 伐 涅

縠 羅糓 (縠 )

輾 輾摧

巖 山 岳巖 石

斫 斫 迦羅





碾 嚴 拙 何

五二六





輾 : 通「 碾 」。 滾 壓, 軋 碎。 摧 : 毀 壞,崩塌。



斫 迦 羅 代 棘 底 曷 羅 闍 : 斫 迦 羅 伐辢 底 曷 羅 闍, 又 作 遮 伽 羅 伐 過 底 遏 羅 闍, 遮迦越羅,遮迦越。譯曰轉輪王。

山 岳 : 高 大 的 山。 巖 石 : 高 大 的 石 塊。

羅 糓 : 疑 作「 羅 縠 」, 疏 細 之 絲 織 品, 喻 菩 薩 之 見 佛 性, 如 隔 羅 縠 而 見 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摩醯濕伐涅:莫醯伊濕伐羅,一作摩醯 伊 濕 代 羅, 略 名 摩 醯 濕 伐 羅, 摩 醯 首 西 羅。 摩 醯 者 大, 伊 濕 伐 羅 者 自 在, 即 大自在。位於色界頂上之天神名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五 (上)

四〇 五 (下)

四〇 六 (上)

四〇 六 (上)

四〇 七 (上)

代 棘 底曷 羅 闍



niǎn

hú yán zhuó hé

四〇 七 (下)

四〇 七 (下)

四〇 八 (上)

四〇 八 (上)

四〇 八 (上)

四〇 八 (上)

十四

十四

一 二 三



德遵普賢第二

剎 剎 帝利

灑 紹灑 頂 位

齋 受 勝齋 戒

僚 臣僚 輔 佐

輻 千輻

轂 轂

輞 輞



撒 (三聲)

摘 (一聲) 聊 福 股 網

chà

剎 帝 利 : 又 曰 剎 利。 印 度 四 姓 之 第 二。譯言田主。王種也。

齋 戒 : 清 心 之 不 淨 謂 之 齋。 禁 身 之 過 非,謂之戒。

紹 : 接 續, 繼 承。 灑 頂 : 灌 頂, 天 竺 國 王 即 位 時, 以 四 大 海 之 水, 灌 於 頂 而表祝意。

僚 : 官 吏。 臣 僚 : 官 吏。 輔 佐 : 輔 助。

五二七

轂 : 車 輪 中 心 的 圓 木。 輞 : 車 輪 的 外 框。

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

zhāi

sǎ liáo fú gǔ wǎng





十一









贅字



葛 洪撰



謬見



撥 無因果



生字注音



各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一〇 (上)

四一〇 (上)

(上)

四一一

四一一 (上)

bō miù gě zhuì

注 釋

五二八

撥 無 因 果 : 撥 者, 絕 也, 除 也, 除 遣 為 無 其 事, 謂 之 撥 無。 撥 無 因 果 者, 否 定 因 果 之 道 理 也, 是 五 見 中 之 邪 見 也。 謬見:錯誤的見解。

葛 洪 : ( 約 西 元 二 五〇 ~ 三 三〇 ) 晉 句 容 人, 字 稚 川, 自 號 抱 朴 子。 好 神 仙 導 養 之 法, 元 帝 召 為 丞 相 掾, 因 平 賊 有 功, 賜 爵 關 內 侯。 著《 抱 朴 子 》 一 書, 述 鍊 丹 之 法, 建 立 長 生 理 論。 又相傳為油漆工的祖師爺。 贅:多餘,沒有用處。

四一一 (下)

四一一 (下)

四一三 (上)

四一三 (上)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纏 染 著纏 綿

鈍 五鈍 使

濯 洗濯

汙 垢汙

畝 田畝











chán dùn zhuó wū mǔ

染 著 : 愛 欲 之 心, 於 外 物 浸 染 執 著 而 不 離 也。 纏 綿 : 糾 結 纏 繞, 無 法 擺 脫。

五鈍使:謂本惑十使中貪瞋痴慢疑之 五 使。 貪 瞋 痴 慢 之 四 使, 都 為 迷 執 於 世 間 事 物 而 起 之 惑, 其 性 分 鈍 者, 故 謂 為 鈍 使。 疑 使 為 就 四 諦 真 理 而 起 之 惑, 以 猶 豫 不 決 為 自 性, 其 性 分 亦 非 銳者,故類從貪等四使而為鈍使。

濯:洗滌,清洗。汙:穢物。

畝:田壟,田中高起的地方。

五二九





十四



七 二



生字注音

闍 阿闍 梨

夙 夙 世因緣

剜 剜 身求法

脩 脩 羅道

脩 脩習



彎 修



五三〇

脩 : 研 習。 通「 修 」。 脩 習 : 修 習, 數 數 薰 習 之 意。 略 稱 修、 習。 即 於 諸 行 法, 反 覆 實 踐, 數 數 薰 習, 以 期 達 到成佛之目的。

脩 羅 道 : 阿 修 羅 為 六 道 之 一。 常 為 鬥 諍者。

剜:用刀挖取。求法:志求正法也。

夙 世 : 前 世。 因 緣 : 一 物 之 生, 親 與 強 力 者 為 因, 疏 添 弱 力 者 為 緣。 例 如 種 子 為 因, 雨 露 農 夫 等 為 緣。 此 因 緣 和合而生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阿 闍 梨 : 舊 稱 阿 闍 梨, 阿 祇 利。 譯 曰 教 授。 新 稱 阿 遮 利 夜, 阿 遮 梨 耶。 譯 舌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四一三

(下)

四一四

四一四 (下)

四一六 (下)

四一六 (下)

shé

sù wān xiū xiū

四一六 (下)

四一六 (下)



十二

德遵普賢第二

麤 麤染

礙 色 質 為礙





cū ài

麤 : 同「 粗 」。 染 : 常 曰 染 垢 染 污, 不 潔 不 淨 之 義。 謂 執 著 之 妄 念 及 所 執 之事物也。

色 質 : 色 法 之 物 質。 見「 無 色 界 」 : 三 界 之 一。 此 界 無 一 可 謂 為 色 法 之 物 質, 亦 無 身 體, 無 宮 殿, 但 存 識 心, 而 住 居 於 深 妙 之 禪 定, 故 謂 之 為 無 色 界。 此 無 物 質 之 世 界, 雖 不 能 定 其 方 處, 而 姑 就 果 報 之 勝 之 義, 謂 在 色 界 之 上。 但 謂 為 色 體 實 無 者, 有 部 宗 之 義 也, 依 成 實 之 義, 則 就 無 麤 色 而 謂 為 無 色, 非 謂 全 無 色 也。 此 界 中 分 四 地, 自 下 而 上 言 之, 則 第 一 為 識 無 邊 處, 第 二 為 空 無 邊 處, 第 三 為 無 所 有 處, 第 四 為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也。 既 為 無 質, 故 不 能 以 居 處 分 之, 但 依 其 禪 定 壽命等之勝劣而立差等。

五三一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遁 《遁

麟 麟 記》

傚 傚 此世法

嗣 嗣





嗣:繼續,承繼。

五三二

傚 : 摹 仿, 效 法。 同「 效 」。 世 法 : 世 諦 之 法, 世 間 之 法, 因 緣 生 之 法, 可毀之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遁 麟 : 唐 代 僧。 生 卒 年 不 詳。 又 稱 富 春 沙 門。 為 唐 代《 俱 舍 論 》 學 僧 圓 暉 鈍 之 門 人。 圓 暉 著 有《 俱 舍 論 頌 疏 》 一 書, 遁 麟 又 就 圓 暉 之《 俱 舍 論 頌 疏 》 加 以 注 釋, 而 成《 俱 舍 論 頌 疏 記 》 二 十 九 卷, 與 慧 暉 之《 俱 舍 論 頌 釋 疏 義 鈔 》 六 卷 並 稱 於 世, 然 遁 麟 之 作 較 為詳細。 林 《遁麟記》:《俱舍論頌疏記》二十 九卷,唐遁麟述。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一七 (上)

四一七 (上)

(上)

四一七

dùn

lín

xiào sì

四一七 (上)

十四

醯 魔醯 首 羅 天

德遵普賢第二

西



魔醯首羅天:大自在天,自在天外道之 主神也。梵語摩醯首羅訛略,正為摩醯 濕伐涅,譯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頂,為 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種:一曰 毘舍闍摩醯首羅,一曰淨居摩醯首羅。 毘舍闍為鬼類之名,摩醯首羅論師之所 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 密教以之為大日如來之應現。彼又言此 自在天現種種之形,有種種之名。韋紐 天,那羅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論》 明二十種外道中。以之為第十五摩醯首 羅論師。《涅槃經》明六師外道中。第 五迦羅鳩馱迦旃延之宗計是也。中古以 來至於今盛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 西拔神。即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為 其神體之標幟。其次淨居摩醯首羅者, 第十地之菩薩,將成佛時在色界之頂, 淨居天之上,現大自在天子之勝報,以 勝妙之天形,紹佛位,行灌頂。

五三三

行 五





十二

生字注音



梵 韋 陀梵 志 師

紹 殞身

嗣 絕嗣

紹 其繼嗣



剎 利之種





十一 克 紹 轉 輪 之 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四一七 四一七 (下)

四一七 (下)

四一七 (下)

四一八 (上)

(上)

四一八

注 釋

五三四

韋 陀 梵 志 : 以 吠 陀 為 主 之 梵 志, 即 韋 陀論師也。

穀:糧食作物的總稱。

克 : 能。 紹 : 接 續, 繼 承。 克 紹 : 能 繼承。轉輪:轉輪王也。

紹:接續,繼承。繼嗣:繼承之人。

剎 利 : 剎 帝 利, 印 度 四 姓 之 第 二。 譯 言田主。王種也。種:指王族貴種。

殞 : 死 亡。 絕 嗣 : 沒 有 子 孫 以 傳 宗 接 代。

fàn

gǔ shào yǔn sì chà shào

四一八 (上)

四一八 (下)

四一八 (下)

四一九 (上)

四一九 (上)

四一九 (上)



十三

十四

十一

十二

十三

嫡子

嫡 甘 甘 露灌頂

灑 灑水

帛 淨帛

壇 趣 大壇

敷 曼荼羅



德遵普賢第二





撒 (三聲)







dí gān sǎ bó tán fū

嫡子:正室所生的長子。

 

甘 露 灌 頂 : 五 種 灌 頂 之 一, 以 香 水 灌 頂也。 灑:撒,潑。

帛:絲織品的總稱。

趣 : 行 動 歸 向。 通「 趨 」。 大 壇 : 對 於灌頂壇護摩壇等而名本尊壇曰大 壇。 寂 然 護 摩 以 奢 字 為 字 體, 以 此字本性為寂義之故。

敷 曼 荼 羅 : 又 曰 布 曼 荼 羅。 懸 於 壁 謂 之懸曼荼羅,敷於地,謂之敷曼荼羅。 結緣灌頂之時投華,必敷曼荼羅也。

五三五





不 空 三藏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一九 (下)

五三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不空:三藏法師之名。梵名阿目佉跋折 羅,此言不空金剛,略云不空。北天竺 之 婆 羅 門 族, 幼 失 父, 隨 叔 父 來 住 東 海,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遂受五 部 之 灌 頂。 及 開 元 二 十 年, 金 剛 智 示 寂, 奉 遺 旨 往 五 天 并 師 子 國, 廣 求 密 藏,天寶五年還京,入內立壇,為帝灌 頂。 後 祈 雨 止 風 有 驗, 賜 號 曰 智 藏。 天 寶 八 年 許 還 國, 至 南 海 郡, 有 勅 葬 再 留。 十 五 年, 有 詔 還 京, 使 住 大 興 善 寺。 自 天 寶 至 大 曆 六 年 譯 出 密 部 之 經 軌, 凡 七 十 七 部, 一 百 二 十 余 卷, 密 教 之 盛, 此 時 為 最。 代 宗 永 泰 元 年 特 進 試 授 鴻 臚 卿, 加 號 大 廣 智 三 藏。 大 曆 九 年 示 疾, 勅 使 勞 問, 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 戶。六月十五日寂,壽七十,贈司空, 謚 大 辯 正 廣 智 三 藏。 詳 見《 宋 僧 傳》 一,《不空傳》。 zàng









四一九 (下)

四一九 (下)

四一九 (下)







師 師 子國

濫 濫

觴 觴

眷 《 不 空羂 索 神 變真言經》

德遵普賢第二









shī làn shāng juàn

師 子 國 : 梵 曰 僧 伽 羅 國, 譯 曰 執 師 子 國, 略 云 師 子 國, 今 之 錫 蘭 島 也。 僧 伽 羅 者, 釋 迦 如 來 因 位 為 大 商 主 時 之 名, 始 入 於 彼 處 而 立 國, 因 取 其 名 為 國號。

濫 觴 : 水 流 發 源 的 地 方。 因 其 水 量 非 常 淺 小, 而 僅 能 浮 起 一 個 酒 杯, 故 稱 為「 濫 觴 」。 比 喻 事 物 的 開 端、 起 源。

《 不 空羂 索 神 變 真 言 經 》 : 唐 神 龍 二 年 ( 西 元 七〇 六 年 ) 夏 天 竺 三 藏 菩 提 流 志 譯, 後 由 其 弟 子 般 若 丘 多 助 宣 梵 本, 於 景 龍 三 年( 西 元 七〇 九 年 ) 翻 譯 完 成。 其 內 容 分 為 七 十 八 品, 是 不 空羂 索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秘 密 真 言 觀 行 法 門和修持功德的經典。

五三七









金錍



大 曼拏 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二〇 (上)

四二〇 (上)

ná pī

注 釋

五三八

大 曼 拏 羅 : 大 曼 荼 羅。 曼 荼 羅 : 又 作 曼 陀 囉、 滿 荼 邏、 漫 怛 羅、 蔓 陀 羅、 曼 拏 羅。 略 云 曼 拏、 曼 荼。 新 舊 之 譯 有 種 種, 舊 譯 多 曰 壇, 又 云 道 場, 新 譯 多 曰 輪 圓 具 足, 又 云 聚 集。 此 中 就 體 而 言, 以 壇 或 道 場 為 正 意, 就 義 而 言, 以 輪 圓 具 足 或 聚 集 為 本 義。 即 築 方 圓 之 土 壇 安 置 諸 尊 於 此, 以 祭 供 者, 是 為 曼 陀 羅 之 本 體, 而 此 壇 中 聚 集 具 足 諸 尊 諸 德 成 一 大 法 門, 如 轂 輞 輻 具 足 而 成 圓 滿 之 車 輪, 是 曼 陀 羅 之 義 也。 而 常 稱 為 曼 荼 羅 者, 是 圖 畫 者。此為四曼中之大曼荼羅。

金 錍 : 錍 為 金 中 之 精 鋼。 或 作 椑, 篦 者, 乃 假 借 也。 金 錍, 又 云 金 籌。 金 所作之箸。以決開眼膜者。





四二〇 (下)

四二一 (下)

四二二 (上)

(上)

四二二 四二二 (上)

四二二 (下)





二 六 十二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怛 曼怛 羅

離 阿 闍棃

丙 禀受

契 印契

摩 護摩

官 冠

冕 冕





丙 氣







dá lí bǐng qì guān

mó miǎn

曼 怛 羅 : 又 作 曼 特 羅、 滿 怛 羅。 譯 曰 真言、神咒、秘密語。

棃 : 同 「 梨 」 。 阿 闍棃 : 阿 闍 梨 , 譯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禀 :同「稟」。稟受:承受。

印契:俗稱手印。手指所結之印也。

護摩:焚燒供物以供養聖尊。

冠冕:冠帽的總稱。

五三九

行 十四

十二

生字注音

噶 舉派



拙 火定



擷取



耽著



嘎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二三 (下)

四二四 (上)

十三



注 釋

五四〇

耽 : 沉 迷。 著 : 心 情 纏 綿 於 事 物 而 不 離,謂之著。如愛著執著貪著等是。

擷 : 摘 取。 擷 取 : 採 取。( 又 音 ) 擷



桌 

拙火定: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 一。 即 利 用 類 似 氣 功 原 理 之 苦 修 苦 練 ( 練 氣、 脈、 明 點 等 生 理 作 用 ), 以 達 抗 禦 饑 寒 之 功 用。 迦 爾 居 派 以 此 為 傳 承 大 法 中 之 基 礎 行 法 而 教 授 之。 據 傳迦爾居派之密勒日巴即修拙火定而 得成就者。(又音)拙

噶 舉 派 : 迦 爾 居 派, 又 作 迦 爾 修 派、 喀 爾 修 派、 噶 舉 派。 為 西 藏 佛 教 新 派 之一。意譯聖語相承者,亦即依口傳

zhuō

四二四 (上)

四二五 (上)

xié

dān jié zhuó gá

四二六 (下)

四三〇 (下)

四三一 (上)

四三一 (下)



十三



十一

矯 矯正

圭峰



達 磨馱 都



淳 善無垢



德遵普賢第二









jiǎo chún tuó guī

方 式, 使 祕 義 與 師 資 相 承 之 宗 派。 又 因 該 派 僧 人 著 白 色 僧 服, 俗 稱 白 教。 創 始 人 為 馬 爾 巴 曾 留 學 印 度, 於 那 洛 巴 學 速 道 瑜 伽 之 六 法, 並 隨 彌 特 利 學 大 手 印。 歸 國 後, 傳 給 密 勒 日 巴。 至 密勒日巴之弟子達保哈解此派乃大 成。 矯正:改正,糾正。

淳 : 篤 厚, 樸 實 的。 無 垢 : 清 淨 而 無 垢染也。 達磨馱都:譯作法界。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 宗 密 禪 師, 住 於 此, 故 喚 師 為 圭 峰。

五四一



行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智顗



湛睿



完璧



讎校



古逸 內 典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三一 (下)

四三一 (下)

四三二 (上)

四三二 (上)

四三三 (上)

yì chóu bì ruì yǐ

注 釋

五四二

逸 : 散 失。 內 典 : 佛 之 教 典 為 內 典, 世之教典為外典,佛者之自稱也。 讎校:校對文字。

完璧:完美的玉石。比喻完美無缺。

湛 睿 : 日 本 鎌 倉 南 北 朝 時 代 的 學 僧, 律 僧 和 華 嚴 學 的 大 家。 著 有《 華 嚴 五 教章纂釋》《大乘起信論義記教理抄》 《 四 分 律 行 事 鈔 見 聞 集 》 等,「 金 澤 文庫」留下了大量手稿。

智 顗 : 南 朝 陳、 隋 時 代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之名。

(上)

四三三

(上)

四三三

(下)

四三三

(上)

四三四

四三四 (上)



十一





十三

荊 荊州

旬 九旬

承 金 口 相承

契 契

乖 於理智



德遵普賢第二









怪 (一聲)

jīng xún chéng qì guāi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旬:十天。

金 口 相 承 : 天 台 宗 三 相 承 之 一。 又 名 金 口 祖 承。 謂 受 佛 金 口 之 記, 而 出 世 之 付 法 藏 二 十 三 祖, 次 第 相 承 其 法 門 也。 契:切合。

乖 : 違 背, 不 合。 理 智 : 理 為 所 觀 之 道 理, 智 為 能 觀 之 智 慧, 彼 此 冥 合, 稱為覺悟。即依理生智依智顯理也。

五四三











朕迹



隨眠



生字注音

注 釋

五四四



朕迹 :徵兆;痕跡。

隨 眠 : 於 小 乘 有 部 之 宗 義, 為 煩 惱 之 異 名。 於 大 乘 唯 識 之 宗 義, 為 煩 惱 障、 所 知 障 種 子 之 名。 有 部 之 義, 貪 瞋 等 之 煩 惱, 隨 逐 有 情 而 不 離, 故 曰 隨, 煩 惱 之 狀 體, 幽 微 而 難 了 知, 猶 如 睡 眠 之 狀 體, 故 曰 眠。 又 有 情 隨 逐 而增昏滯,如睡眠,故曰隨眠。









纏 縛 : 十 纏 四 縛 也, 又 一 切 之 煩 惱, 纏縛有情而繫於三界之獄者。(又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四三四

(下)

四三五





mián



zhèn



四三五 (下)



chán fú



四三六 (上)

四三六 (下)

四三七 (上)

四三七 (上)

四三七 (上)











德遵普賢第二

惛 惛

沉 沈

纏 纏綿

慳 慳

貲 貲財

蒂 蒂芥

臆 胸臆















chén

hūn chán qiān zī dì yì

沈 : 同「 沉 」。 惛 沈 : 使 心 盲 昧 沈 鬱 之煩惱也。八纏之一。

纏綿:糾結纏繞,無法擺脫。

慳:吝嗇。

貲:財貨。通「資」。

蒂芥:比喻存在心中使人不愉快的嫌 隙。胸臆:內心。

五四五

生字注音 梗







醒 (三聲)







遷善:改過向善。

恚怒:憤怒。

攝伏:收伏。

省察:內省。

五四六

懵:見「懵懂」,糊塗。惺:清醒。

(又音)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鞕 : 通「 鯁 」。 梗 塞, 阻 塞 不 通。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刺鞕

猛 昏懵

惺 不惺

醒 省察

攝 攝伏

恚 恚怒

遷 遷善

gěng

頁 八



十 十二 二 六

yìng

四三七 (上)

(上)

四三七

四三七 (上)

(上)

四三七 四三七 (下)

四三七 (下)

měng xīng xǐng shè huì qiān

四三七 (下)

四四〇 (下)

四四一 (上)

(下)

四四二

四四三 (上)





一 四



皮 《鞞 婆 沙 論 》

鬘 《 勝鬘

窟 寶窟 》



六 塵觸 對







缽 羅翳 迦 佛 陀

德遵普賢第二







意 各

處 (四聲)

pí mán kū yì gè chù

《 鞞 婆 沙 論 》 : 十 四 卷, 尸 陀 般 尼 阿 羅 漢 造, 苻 秦 僧 伽 跋 澄 譯。 廣 說 有 部 之法相者。

《 勝 鬘 寶 窟 》 : 凡 六 卷, 又 作《 勝 鬘 經 寶 窟 》, 隋 代 吉 藏 撰, 約 成 書 於 開 皇 十 八 年 前 後。 係《 勝 鬘 經 》 注 疏 中 最詳盡之作。

缽羅翳迦佛陀:辟支佛音譯。 箇:同「個」。

六 塵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之 六 境 也, 此 六 境 有 眼 等 六 根 入 身 以 坌 污 淨 心 者。 故 謂 之 塵。 觸 : 梵 語 薩 婆 羅 奢, 五 境 之 一,身根所觸有堅濕煖動等十一種。

五四七

行 五 十三

十三

十 十二 三 十一

生字注音

晏安 援 引頗多





須臾



獼猴



麟 角喻



宿 因 所萌



上溯 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四四四

(下)

四四五

四四七 (上)

四四七 (下)

四四七 (下)

四四八 (上)

四五〇 (下)

sù méng lín mí yú yàn yuán

注 釋

五四八

上 溯 : 往 前 推 究。 指 依 目 前 往 過 去 的 時間推算。

宿因:植於宿世之業因也,通於善惡。 萌:發。

麟 角 : 具 名 麟 角 喻, 略 云 麟 角, 或 云 麟 喻。 緣 覺 佛 之 獨 證, 譬 於 麟 之 一 角 也。

獼 猴 : 音 譯 麼 迦 吒, 摩 斯 吒。 猿 之 一 種。 須臾:片刻。 晏:安定。 援引:引證,舉例。

四五一 (下)

四五二 (下)



十三

德遵普賢第二

潤 蒙潤

磧 《磧 砂

葬 藏》







rùn qì zàng

蒙 潤 : 元 杭 州 南 天 竺 演 福 寺 蒙 潤, 號 玉 岡。 年 十 四 出 家, 從 古 源 法 師 受 天 台 之 教 觀, 會 古 源 歸 寂, 從 竹 堂 傅 公 卒 其 業。 由 集 慶 寺 維 那, 分 座 於 演 福 寺, 後 主 演 福, 宗 風 大 振。 居 六 年, 歸 白 蓮 華 院, 修 念 佛 三 昧。 誓 不 出 山。 行 宣 政 院 強 起 之, 再 主 南 天 竺, 時 寺 新 燬。 由 師 力 再 復 舊 觀, 居 三 年 復 歸 老 白 蓮 院。 順 帝 至 正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六 日 示 寂, 壽 六 十 八。 天 目 中 峰 國師嘗致書曰:法師能以芬陀利香充 塞 宇 宙, 人 謂 古 佛 復 出, 信 矣! 見 《續佛祖統紀》上。

《 磧 砂 藏 》 :《 磧 砂 大 藏 經 》 的 簡 稱, 因 於 平 江 府( 今 江 蘇 吳 縣 ) 磧 砂 延 聖 院 開 雕 而 命 名, 是 現 存 最 完 整 的 宋元版藏經。

五四九







十二







伽倻 山



對 校勘 正



燬於



抵禦 契 丹



生字注音

耶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五四 (上)

(上)

四五四 四五四 (下)

四五五 (上)

yù huǐ kān yē

注 釋

五五〇

抵 禦 : 抵 擋 防 禦。 契 丹 : 中 國 古 代 東 胡 族 的 一 支。 原 居 於 今 遼 河 上 游 西 剌 木 倫 河 一 帶, 所 屬 分 八 部。 唐 時 耶 律 阿 保 機 併 合 各 部, 統 有 今 蒙 古、 東 北、 熱 河、 察 哈 爾、 綏 遠 及 河 北 北 部, 自 號 為 王, 建 國 號 為 遼。 宋 時 為 金所滅。 燬:燃燒,焚毀。

校:訂正,考訂。勘正:校正。

伽倻 山 : 韓 國 小 白 山 脈 上 的 一 座 山 峰 , 海 拔 一 四 三〇 米 , 佔 地 八 萬 平 方 公 里, 從 慶 尚 南 道 綿 延 到 慶 尚 北 道, 海印寺坐落於此山上。



四五五 (上)





離 《 高麗

契 丹藏仿刻 本》

德遵普賢第二





lí qì

高 麗 : 在 今 朝 鮮 半 島。 隋 唐 時 稱 為 「高麗」。 《契丹藏》:又稱丹本、丹版、丹藏、 遼 本。 即 契 丹 興 宗 時 敕 命 在 南 京( 即 今 北 平) 開 雕, 至 道 宗 清 寧 九 年 或 咸 雍 八 年 以 前 完 成 之 大 藏 經。 其 年 代 約 於 宋 版 開 寶 藏 雕 成 之 後 七 十 年。 本 藏 共 計 五 七 九 帙, 包 括《 開 元 釋 教 錄 》 四八 ○ 帙、《 續 開 元 錄 》 二 十 五 帙, 及 宋 朝 新 譯 經 典、 章 疏、 音 義 之 類 七 十 四 帙。 為 梵 夾 本, 紙 薄 字 密, 為 古 來 大 藏 經 版 式 最 小 者。 由 覺 苑、 蘊 寂 等 人 專 任 校 勘 之 職。 在 燕 京 近 郊 之 房 山, 繼 隋 代 靜 琬 之 遺 業, 補 刻 四 大 部之石經,即根據契丹藏完成者。 據《 高 麗 史 》 卷 八 所 載, 道 宗 清 寧 九 年( 即 高 麗 文 宗 十 七 年 ) 以 降, 嘗 數 度 送 本 藏 經 於 高 麗, 高 麗 藏 再 雕 本 多 據 此 再 校 以 他 藏 而 成。 本 藏 迄 今 已 全 佚失。

五五一

行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昏昧



膳 眾味





戀著 不 捨



縛喃



波 利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四五五

(下)

四五五

四五七 (下)

(下)

四五七

(下)

四五七

zhì nì nán zhuó yáo shàn mèi

注 釋

五五二

帙: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

波利暱縛喃:舊稱之涅槃也。

戀著:戀慕執著諸可意之境而不捨離 也。

肴:煮熟的魚肉等食物。膳:飯食。

昏昧:神智模糊不清。

四五七 (下)

四五八 (上)

四五八 (下)

四五八 (下)

四六一 (下)

十四







十一



怠 惰 惰 放縱

憍 憍恣

豁 豁然

儼 儼然

瓔 《瓔

珞 經》



德遵普賢第二















dài duò jiāo huò yǎn yīng luò

怠 惰 : 懈 怠 懶 惰。 放 縱 : 縱 容, 不 加 約束。

憍恣:驕傲放縱。

豁然:覺悟的樣子。

儼:彷彿,好像。

《 瓔 珞 經 》 :《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之 略 名。 攝 於 大 乘 律 部。《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 二 卷,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說 四十二位之名義行業及菩薩戒等。

五五三

行 十二

十四

十四





十二

生字注音

矜誇



恃 己凌他



漫怛 羅



破闇



尾儞 也



智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六二 (下)

四六四 (上)

四六四 (上)

四六四 (下)

四六五 (下)

四六五 (下)

yǎn nǐ àn dá shì jīn

注 釋

五五四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相尊者。

儞 : 同「 你 」。 尾 儞 也 : 譯 曰 明, 真 言 之 別 稱。 真 言 能 破 眾 生 煩 惱 之 闇 障,故名明。 闇:昏昧,糊塗。

漫 怛 羅 : 又 作 曼 特 羅、 滿 怛 羅。 譯 曰 真言、神咒、秘密語。

恃:依賴,依仗。凌:欺侮,侵犯。

矜誇:驕矜誇大。



(下)

四六六

四六六 (下)

四六八 (上)

四六八 (上)

四六八 (下)

四六八 (下)

四六八 (下)



十四











噉 食 草噉 穢

慳 慳結

迮 迫迮



竄伏



懾伏



哮吼



師 子 頻呻 三 昧

德遵普賢第二















噉:同「啖」,吃。穢:田中的雜草。

慳結:九結之一。慳吝之煩惱也。

迮 : 狹 窄。 通「 窄 」。 迫 迮 : 密 聚、 緊靠貌。

師子頻呻三昧:師子奮迅三昧。

哮吼:獸類的吼叫聲。



五五五

懾 : 害 怕, 恐 懼。 懾 伏 : 因 畏 懼 而 屈 服。(又音)懾

竄伏:逃匿,潛伏。

shè

dàn qiān zé shēn xiào zhé cuàn

行 十一



十一

生字注音

道霈



禳 災祈福



藏竄 聾 盲



五五六

藏 : 隱 匿。 竄 : 躲 藏, 隱 匿。 聾 盲 : 耳不能聽,眼不能見。

注 釋



禳 災 祈 福 : 禳, 祈 求 消 除 災 禍。 禳 災 祈福,指祈求神靈降福,消除災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六八 (下)

四七〇 (上)

(上)

四七〇

cuàn

道 霈 : 為 霖 道 霈, 明 末 清 初 曹 洞 宗 僧。 福 建 建 安 人, 俗 姓 丁。 號 旅 泊、 非 家 叟, 字 為 霖, 法 名 道 霈。 永 覺 元 賢 之 法 嗣。 十 四 歲 入 白 雲 寺 出 家, 研 學 經 教。 侍 永 覺 元 賢 數 年, 又 往 天 童 山 參 學 於 密 雲 圓 悟 而 徹 悟。 旋 赴 百 丈 山 結 庵 修 淨 業 五 年。 後 移 居 鼓 山 二 十 餘 年, 皈 依 者 甚 眾。 康 熙 四 十 一 年 示 寂, 世 壽 八 十 八。 著 述 宏 富, 有《 仁 王 般 若 經 合 疏 》 三 卷、《 華 嚴 經 疏 論 纂要》一二 ○ 卷、《法華經文句纂要》

ráng pèi

四七〇 (上)

四七〇 (下)

十三



賁 良賁

撰 宋 淨 源譔 集

德遵普賢第二





bì zhuàn

七 卷、《 佛 祖 三 經 指 南 》 三 卷、《 為 霖 道 霈 禪 師 秉 拂 語 錄 》 二 卷、《 旅 泊 庵稿》四卷、《禪海十珍》一卷、《四 十 二 章 經 指 南 》《 佛 遺 教 經 指 南 》 《鼓山錄》六卷、《般若心經請益說》 《 八 十 八 佛 懺 》《 準 提 懺 》《 發 願 文 註》等。

良賁: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助不空新譯 《 仁 王 經 》, 且 奉 代 宗勅 作《 疏 》 三 卷。 以 所 住 之 寺 名 疏, 謂 之《 青 龍 疏》。

淨 源 : 趙 宋 杭 州 南 山 慧 因 寺 法 師, 名 淨 源, 生 於 晉 江 楊 氏, 先 世 為 泉 之 晉 水 人, 故 學 者 稱 晉 水。 師 受 具 參 方, 承《 華 嚴 》 於 五 臺 承 遷, 學《 合 論 》 於 橫 海 明 覃, 還 南, 聽《 楞 嚴 》《 圓 覺》《起信》於長水法師子璿,四方

五五七

















生字注音

渟 香 海 澄渟

侯 摩睺

伽 羅伽

弗 東弗 於 逮









五五八

東 弗 於 逮 : 舊 曰 弗 婆 提, 又 曰 弗 於 逮, 新 曰 毘 提 訶。 四 大 洲 中 東 大 洲 之 名。

摩 睺 羅 伽 : 梵 語 音 譯,「 摩 睺 」 意 思 是 大,「 羅 伽 」 是 腹 行, 摩睺 羅 伽 譯 為「 大 腹 行 」, 即 是 大 蟒 蛇、 大 蟒 神,乃八部鬼神之一。

香 海 : 香 水 之 海。 圍 繞 須 彌 山 之 內 海, 盡 香 水 也。 此 有 二 : 一 蓮 華 藏 世 界 之 香 水 海。 更 有 一, 為 娑 婆 世 界 之 香 水 海。 澄 : 水 靜 止 而 清 澈。 渟 : 水 流停止不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宿 學 推 為 義 龍。 哲 宗 元 祐 三 年 十 一 月 己 酉 入 滅, 世 壽 七 十 八。 見《 釋 氏 稽 古略》四。譔:著述。通「撰」。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四七一

四七二 (上)

四七二 (上)

tíng hóu qié  fú







四七二 (上)

四七二 (上)

四七二 (上)

四七三 (上)

四七三 (上)











德遵普賢第二

閻 南閻 浮 提

屈 西瞿 耶 尼

鬱 北鬱 單 越

垓 垓

劭 應劭











南 閻 浮 提 : 閻 浮 提 六 洲 之 名, 在 須 彌 山 南 方 鹹 海 中, 故 云 南。 是 吾 人 之 住 處也。



西 瞿 耶 尼 : 又 作 西 瞿 陀 尼, 西 瞿 伽 尼。 西 大 洲 名。 瞿 陀 尼 譯 曰 牛 貨。 其 俗 以 為 牛 貨 幣, 故 名。 在 須 彌 山 之 西 方。(又音)瞿

五五九

應 劭 : 字 仲 遠, 東 漢 汝 南( 今 河 南 省 汝 陽 縣 東 南 ) 人, 生 卒 年 不 詳。 博 學 多 聞, 獻 帝 時 遷 都 於 許, 典 章 湮 沒, 劭 乃 著 漢 官 禮 儀 故 事, 朝 廷 制 度, 多 取則焉,又撰《風俗通》等。

垓 : 數 目 字。 古 代 以 十 兆 為 經, 十 經 為垓。

北 鬱 單 越 : 又 曰 北 鬱 怛 越, 四 大 洲 之 一。 鬱 單 越 洲 在 須 彌 山 之 北 方, 故 曰 北。



yán qū yù gāi shào



行 一 十二

十三

十三



注 釋

五六〇

傍 生 : 舊 云 畜 生, 新 云 傍 生, 一 作 旁 生,傍行之生類也。

鄽 : 同「 廛 」。 古 代 城 市 中 可 供 平 民 居住的宅地。

蹙額:皺著眉頭。皤:大的。

腲脮 :肥貌。

長汀子:五代梁時明州奉化布袋和尚 之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龐 廳 偉 餒 促 婆 蟬

páng

生字注音





皤腹



蹙額











長汀 子



傍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七三 (下)

四七五 (下)

四七五 (下)

(下)

四七五

四七六 (上)

tīng wěi něi cù pó chán

四七六 (上)

四七六 (上)

四七六 (上)

四七六 (上)





十一

拊 拊

祇 為祇 如 此

惺 如惺

懺 十一 《 龍 華 懺 法 》

德遵普賢第二









拊:撫摩。



祇:正,恰,只。(又音)祇

五六一

《 龍 華 懺 法 》 : 一 卷, 明 如 惺 集。 說 祈念彌勒菩薩懺悔罪障之作法。

如 惺 : 明 代 僧。 生 卒 年、 籍 貫、 俗 姓 均 不 詳。 住 於 天 台 山 慈 雲 寺。 博 學 多 聞, 尤 善 文 筆, 偏 好 史 乘 傳 記 之 學。 曾 於 萬 曆 二 十 八 年, 重 刊「 佛 法 金 湯 編 」, 後 又 續 編 當 代 之 護 法 者。 偶 於 史 誌 文 集 中, 見 有 南 宋 以 來 諸 僧 之 行 實 事 跡, 即 隨 錄 之, 計 得 二 百 餘 人, 分 為 譯 經、 解 義、 習 禪 等 三 篇, 稱 為 《 大 明 高 僧 傳 》, 於 萬 曆 四 十 五 年 刊 行。

zhǐ

fǔ zhī xīng chàn



行 九 七



三 六 十二

生字注音



痞 否

棲神



泥洹



擇 滅無為





差謬



《 勝鬘 經 》









匹 (三聲)

髒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七七 (下)

四七八 (下)

四七九 (下)

四八〇 (下)

四八〇 (下)

四八一 (上)

注 釋

五六二

《 勝 鬘 經 》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方廣經》之略名。 差謬:錯誤;差錯。

臧否:善惡。

擇 滅 無 為 : 三 無 為 之 一。 涅 槃 之 無 為 法也。

泥洹:又作泥曰,同「涅槃」。



棲 神 : 棲 息 精 神 而 不 移 於 他 也。( 又 音)棲 xī

mán miù zāng pǐ zé huán qī









翫 尋翫

資 玆典

肇 肇公

臧 姑臧

姚 姚興







髒 (一聲)





翫 : 鑽 研。 玆 : 同「 茲 」。( 又 音 ) 翫

五六三

姚 興 :( 西 元 三 六 六 ~ 四 一 六 ) 字 子 略, 姚 萇 長 子, 後 秦 主。 嗣 立 後, 攻 敗 前 秦、 西 秦、 又 滅 後 涼, 勢 甚 盛, 後 伐 夏 敗 還, 降 號 稱 王, 在 位 二 十 二 年。諡文桓帝。

姑 臧 : 郡 府 名。 在 甘 肅 涼 州。 此 地 原 為 當 西 藏 交 通 之 要 路, 故 東 西 來 往 之 人, 多 輻 輳 焉。 東 晉 安 帝 時, 曇 無 讖 三 藏 為 河 西 王 大 沮 渠 蒙 遜 譯 出《 大 般 涅 槃 經 》, 即 在 此 地。 又 見 於《 出 三 藏紀》《開元錄》等。

肇公:僧肇,羅什門下四哲之一。

wán

四八一 (下)

四八二 (上)

四八二 (下)

(下)

四八二

德遵普賢第二

wàn zhào

zī zāng yáo

行 二 四

十四



注 釋

五六四

僧 睿 : 僧 叡, 羅 什 之 弟 子, 關 中 四 聖 之一。

梁 : 朝 代 名, 南 朝 蕭 衍 所 建( 西 元 五 〇 二 ~ 五 五 六 )。 建 都 建 康。 沙 門 : 又 作 娑 門、 桑 門、 喪 門、 沙 門 那, 譯 曰 息、 息 心、 靜 志、 淨 志、 乏 道、貧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囉磨

迦蘭陀竹園: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 舍 城 北 方 之 迦 蘭 陀 村。 為 迦 蘭 陀 長 者 所 有, 以 盛 產 竹 之 故, 名 為 迦 蘭 陀 竹 園。 竹 園 內 有 王 舍 城 頻 婆 娑 羅 王 為 供 養 佛 陀 及 僧 眾 所 建 的 竹 林 精 舍( 或 稱 竹園精舍)。

法蘊:同「法藏」。諸種之法門蘊積, 是曰法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瑞 運





ruì

生字注音 僧睿

蘊 法蘊

蕭 梁沙門



迦 蘭陀竹園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八二 (下)

四八三 (上)

四八四 (下)

(上)

四八五

yùn jiā xiāo



四八五 (上)

四八五 (下)

四九一 (上)





十二

芻尼







僧伽 婆 羅



曼 陀羅仙



德遵普賢第二





必 除

màn qié bì chú

拏、 室 囉 磨 拏、 沙 迦 懣 囊, 譯 曰 功 勞、 勤 息, 勞 劬 修 佛 道 之 義 也, 又 勤 修 息 煩 惱 之 義 也。 原 不 論 外 道 佛 徒, 總為出家者之都名。

曼 陀 羅 仙 : 南 朝 梁 譯 經 僧, 來 自 扶 南 國。與僧伽婆羅合譯《大乘寶雲經》, 又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

僧 伽 婆 羅 : 譯 曰 眾 養。 扶 南 國 僧, 來 齊 都, 住 於 正 觀 寺, 為 求 那 跋 陀 羅 之 弟 子。 梁 天 監 五 年,勅 召 於 楊 都, 譯 出《 阿 育 王 經 》《 解 脫 道 論 》 等 十 一 部。 普 通 五 年 寂 於 正 觀 寺, 壽 六 十 五。見《續高僧傳》一。

苾 芻 尼 : 又 作煏 芻 尼 , 即 比 丘 尼 也 。 尼 者 女 聲。 男 僧 云 苾 芻, 女 僧 云 苾 芻 尼。

五六五





行 四

十二

生字注音





鄔 婆斯迦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四九二

四九二 (上)

馱 馱天

wū wéi tuó

注 釋

五六六

鄔婆斯迦:優婆夷之新稱。

韋 馱 : 又 作 塞 建 陀 天、 私 建 陀 天、 建 陀 天、 違 馱 天。 或 稱 韋 將 軍、 韋 天 將 軍。 本 為 婆 羅 門 教 之 神, 又 稱 迦 絺 吉 夜( 意 譯 六 面 子 )、 鳩 摩 羅( 意 譯 童 子 )、 善 梵, 原 為 戰 神, 有 六 頭 十 二 臂, 手 執 弓 箭, 騎 孔 雀。 此 神 之 崇 拜 最 初 流 行 於 南 印 度, 五 世 紀 後 傳 到 北 印 度, 被 大 乘 佛 教 吸 收 而 為 伽 藍 之 守 護 神, 為 南 方 增 長 天 八 大 將 軍 之 一, 乃 四 天 王 下 三 十 二 將 軍 之 首。 生 而 聰 慧, 早 離 塵 欲, 修 清 淨 梵 行 童 真 之 業。 受 佛 陀 付 囑 而 鎮 護 東 西 南 三 洲 ( 東 勝 身 洲、 西 牛 貨 洲、 南 贍 部 洲)。





行 二







十一

生字注音

偏袒 右 肩



革屣



畔睇



槃 那寐



稽首



大教緣起第三 頁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大教緣起第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起









qǐ mèi dì xǐ tǎn

注 釋

稽 首 : 古 時 一 種 跪 拜 禮, 叩 頭 至 地, 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槃那寐:和南之又稱。

畔睇:和南之又稱。

革 : 去 毛 且 經 過 加 工 處 理 的 獸 皮。 屣:鞋子。革屣:指皮制的鞋。  

偏 袒 : 佛 家 所 著 袈 裟, 輒 偏 露 一 邊, 謂 之 偏 袒。《 金 剛 經 》 所 謂「 偏 袒 右 肩」是也。

五六七



行 六 六

十一

生字注音



散佚

窺 窺

諾 那呼圖克圖 不空海

諾 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四九四 四九四 (上)

四九四 (下)

yì kuī nuò

佚:散失。

注 釋

窺:泛指見,觀看。

五六八

諾 那 呼 圖 克 圖 :( 一 八 六 五 ~ 一 九 三 六 ) 西 康 昌 都 人, 原 係 漢 族, 俗 姓 徐。 由 於 被 認 為 是 金 塘 活 佛 十 四 世 轉 生 之 呼 圖 克 圖, 故 被 迎 至 伍 齊 諾 那 寺, 名 丕 成 勒 買 謨 錯。 七 歲 即 從 黃 教 堪 布 扎 喜 王 雀 學 經, 九 歲 從 白 教 堪 布 扎 喜 約 生 學 戒, 從 噶 爾 馬 墨 止 噶 那 及 不 拉 喜 沃 塞 諸 尊 宿 學 密 乘, 勤 修 十 三 年, 其 後 又 就 墨 雅 打 那 尊 者 學 紅 教。 二 十 四 歲, 繼 承 紅 教 祖 位, 兼 掌 政 教 大 權。 二 十 六 歲, 朝 禮 蓮 華 生 之 道 場 白 馬 哥 山。 對 於 密 乘 各 宗 大 法, 造 詣 頗 深。 曾 設 壇 修 法, 以 挫 黑 教 之 徒。



四九四 (下)

十一

大教緣起第三

昧 三昧 耶 戒



mèi

民 國 初 年, 西 藏 達 賴 喇 嘛 起 軍, 川 邊 康 藏 不 靖, 諾 那 率 軍 助 邊 將 彭 日 昇 共 拒 之。 後 為 達 賴 所 虜, 囚 之 拉 薩, 歷 時 六 年。 至 民 國 十 三 年 始 脫 險, 繞 道 印 度 而 返 抵 北 平。 次 年, 入 川 修 川 康 祈 禱 法 會, 並 弘 傳 密 法。 十 八 年 至 南 京, 就 任 蒙 藏 委 員 會 委 員。 二 十 四 年 再 次 入 川, 任 西 康 宣 慰 使 之 職。 翌 年 二 月 示 寂 於 甘 孜, 世 壽 七 十 二。 師 為 紅 教 兼 白 教 尊 者, 臨 終 曾 囑 貢 噶 呼 圖 克 圖 弘 法。 其 靈 骨 葬 於 廬 山, 政 府 追 贈「普佑法師」號,以示欽仰。 不空海:諾那呼圖克圖法名逞烈匠措 之意譯。

三昧耶戒:授傳法灌頂以前所授之作 法 也。 三 昧 耶 有 不 違 越 之 義, 故 於 通 戒, 初 上 座, 次 驚 覺 鈴 作 法, 歸 命, 運 心 懺 悔, 歸 依, 發 心 遮 難, 請 師, 羯 磨 及 楊 枝 打, 塗 香, 花 鬘, 燒 香 燈 明,齒木,金剛線,金剛水是也。

五六九



行 十三 十三 一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紇 差怛羅



掣 多羅



既望



徵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四九四 四九四 (下)

四九五 (上)

四九五 (上)

四九六 (上)

(上)

四九六

qiáo yú zhēng jì chè hé

注 釋 僑:旅居,寄居。

五七〇

渝:四川省重慶市的簡稱。 徵信:驗證真偽。

既 望 : 陰 曆 十 五 為 望, 十 六 為 既 望, 古 時 稱「 既 望 」 之 時 間 則 較 長, 或 指 十 四、 十 五 至 二 十 三、 二 十 四 之 時 段。

掣多羅:略名為「剎」。譯曰土田。

紇差怛羅:譯曰土田。國土也。

十三

四 四 六 十 十

曳 迦 羅 沙曳

敷 敷具

氈 氈席

衾 衾被

綴 綴合

畔 田畔



膚 沾 侵 墜 盼



迦 羅 沙 曳 :《 茶 香 室 叢 鈔 》 十 三 曰 : 即 袈 裟 也。 明 朱 國 楨《 湧 幢 小 品 》, 引 陳 養 吾《 象 教 皮 編 》 云 : 迦 羅 沙 曳, 僧 衣 也。 省 羅 曳 字, 止 稱 迦 沙。 葛 洪 撰《 字 苑 》。 添 衣 作 袈 裟。 或 從 毛作毠裟。(又音)曳

衾:大被子。 綴:縫合也。 畔:田界。

五七一

氈 : 用 獸 毛 加 膠 汁 壓 製 成 的 織 物, 可 做墊褥或鞋帽等。

敷 具 : 袈 裟 之 異 名。 以 袈 裟 之 形 相 與 敷物同也。



四九七 (上)

四九七 (下)

四九七 (下)

(下)

四九七 四九八 (上)

四九八 (上)

大教緣起第三

yì fū zhān qīn zhuì pàn



行 十二 七 七 四 十



木 蘭 色 : 三 種 如 法 色 之 一。 以 木 蘭 樹 皮染成。其色赤而帶黑。

乾 陀 : 健 陀, 又 作 乾 馱、 健 達。 譯 曰 赤色、黃色等,即袈裟之色也。

忍 辱 鎧 : 忍 辱 能 防 一 切 之 外 難, 故 譬 以甲鎧。

五七二

脛 : 從 膝 蓋 到 腳 跟 的 部 分。 俗 稱 為 「小腿」。

注 釋

kǎi

娑 婆 竭 羅 龍 王 : 娑 竭 羅 龍 王, 又 作 娑 伽 羅 龍 王。 娑 竭 羅, 意 譯 為 海。 八 大 龍 王 之 一。 依 其 所 住 之 海 而 得 名。 龍 宮 居 大 海 底, 縱 廣 八 萬 由 旬, 七 重 宮 牆, 七 重 欄 楯, 七 重 羅 網, 七 重 行

翹:舉起,抬高。

qián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凱 前 藍 淨 橋



lán

生字注音

娑 婆竭 羅 龍 王



翹空



兩脛



木蘭 色



乾陀



忍 辱鎧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九八 (上)

四九八 (下)

四九八 (下)

四九九 (上)

四九九 (上)

五〇〇 (下)

jìng qiáo jié



五〇〇 (下)

五〇 二 (上)





大教緣起第三

甫 甫

曠 佛 道 懸曠





fǔ kuàng

樹, 周 匝 皆 以 七 寶 嚴 飾, 無 數 眾 鳥 和 鳴。 然 諸 龍 皆 為 金 翅 鳥 所 食, 僅 娑 竭 羅 龍 王、 難 陀 龍 王 等 十 六 龍 王 倖 免 此 難。 此 龍 為 降 雨 龍 神, 古 來 祈 雨 皆 以 之 為 本 尊。 又 此 龍 為 千 手 觀 音 之 眷 屬, 為 觀 音 二 十 八 部 眾 之 一。 身 呈 赤 白 色, 左 手 執 赤 龍, 右 手 握 刀, 狀 甚 威 武。 其 女 年 八 歲, 智 慧 利 根, 以 持 《 法 華 經 》 之 功, 即 身 成 佛, 現 男 子 身, 具 菩 薩 行。《 海 龍 王 經 》《 佛 為 海 龍 王 說 法 印 經 》《 佛 為 娑 伽 羅 龍 王 所 說 大 乘 經 等 諸 經 》, 皆 為 佛 對 此 龍 王所說之法。 甫:始,才。

懸曠:謂佛道之幽遠也。

五七三





行 八

生字注音

矜哀



劫簸



蛆蟲



蠕動



蜎飛



價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五〇 二





十四

十四

注 釋

五七四

直:抵得上。通「值」。



蜎 飛 蠕 動 : 蜎 飛 者 飛 蟲 也。 蠕 動 者 蛆 蟲也。(又音)蠕

蛆蟲:蠅類的幼蟲。

矜哀:憐憫愛惜。

劫 簸 : 又 作 劫 波, 劫 跛, 譯 曰 分 別 時 節。長時。



五〇 四 (上)

五〇 四 (上)

(上)

五〇 四

五〇 四 (下)

yuān

jià ruǎn qū bǒ jīn

(上)

五〇 五

五〇 六 (上)

五〇 七 (上)

十四



十三



優曇 花



親鸞 大 師



阿 迦膩 吒 天

大教緣起第三







nì luán tán

阿 迦 膩 吒 : 又 作 阿 迦 尼 吒, 阿 迦 抳 搋。 梵 語 曰 阿 迦 尼 瑟 吒, 又 作 阿 迦 尼 沙 吒, 阿 迦 尼 師 吒, 阿 迦 抳 瑟 搋。 略 曰 尼 師 吒, 尼 吒, 或 二 吒。 譯 言 色 究 竟。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

親 鸞 : 日 本 淨 土 真 宗 之 開 祖 也。 法 名 綽 空。 自 稱 愚 禿 親 鸞, 勅 謚 見 真 大 師。

優 曇 花 : 優 曇 華, 即 優 曇。 亦 名 優 曇 鉢 華。 按 此 花 為 無 花 果 類。 產 於 喜 馬 拉 耶 山 麓 及 德 干 高 原, 錫 蘭 等 處。 幹 高 丈 餘。 葉 有 二 種 : 一 平 滑, 一 麤 糙。 皆 長 四 五 寸, 端 尖, 雌 雄 異 花, 甚 細, 隱 於 壺 狀 凹 陷 之 花 托 中。 常 誤 以 為 隱 花 植 物。 花 托 大 如 拳, 或 如 拇 指, 十 餘 聚 生。 可 食 而 味 劣, 世 稱 三千年開化一度。值佛出世始開。

五七五













四 五 十一



麤糙 凹陷

凹 曇



曇 花一現



傲 (一聲)



五七六

曇花一現:謂偶見即逝也。

凹陷:向中間陷進去。

麤 : 同「 粗 」。 麤 糙 : 不 光 滑, 不 細 緻。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喜 馬 拉 耶 山 : 喜 馬 拉 雅 山, 位 於 中 國 西 藏 與 印 度、 巴 基 斯 坦、 不 丹、 尼 泊 爾 之 間, 為 世 界 最 高 大 的 山 系。 東 西 長 約 二 千 四 百 五 十 公 里, 南 北 寬 約 二 百 至 三 百 公 里, 呈 向 南 凸 出 的 弧 喜 馬 拉 耶 山麓 鹿 形, 是 構 造 複 雜 的 年 輕 褶 皺 山 脈。 最 高 峰 為 聖 母 峰, 高 八 千 八 百 四 十 二 公 尺。 印 度 與 緬 甸 的 大 河 流, 均 發 源 於 此 山。 也 稱 為「 雪 山 」。 山 麓 : 山 基,山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〇 七 (下)

五〇 七 (下)

(下)

五〇 七 五〇 七 (下)



cū āo tán







五〇 八 (上)

五〇 八 (上)

(上)

五〇 八







篋 《 大 方 廣 寶篋 經》

曜 《 出曜 經 》

姚 姚 秦竺佛念

大教緣起第三







qiè yào yáo

《 大 方 廣 寶 篋 經 》 : 二 卷,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佛 在 祇 園 先 說 法, 文 殊 後 來 與 須 菩 提 應 答, 而 使 之 默, 舍 利 弗 目連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辯才。

《 出 曜 經 》 : 二 十 卷。 尊 者 法 救 造。 姚秦竺佛念譯。出曜者,「十二部經」 中 第 六 部 之 名 也, 舊 名《 譬 喻 》。 以 本 經 自 說 第 六 之《 出 曜 經 》, 故 題 曰 《出曜經》。

姚 秦 : 即 後 秦。 朝 代 名。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羌 族 姚 萇 弒 苻 堅, 自 稱 秦 王, 史 稱 為「 後 秦 」。 後 為 東 晉 所滅。 竺 佛 念 : 竺 姓, 佛 念 名。 涼 州 人, 苻 氏 建 元 中 僧 伽 跋 澄 曇 摩 難 提 等, 入 長 安, 澄 執 梵 文, 念 譯 為 晉, 出《 增 一 阿含》及《中阿含》。為苻姚二代譯

五七七





生字注音

沼 慧沼 找

五七八

慧 沼 : 唐 淄 州 慧 沼, 從 慈 恩 大 師, 極 性 相 之 奧 義。 及 菩 提 流 志 譯《 大 寶 積 經 》, 預 於 證 義。 又 於 義 淨 之 譯 場 為 證義,多所刊正。著《唯識了義燈》, 質 圓 測 之 異 義。 後 著 諸 疏 義, 號 淄 州 沼。見《宋高僧傳》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人 之 宗。 後 譯《 菩 薩 瓔 珞 十 住 斷 結 》 及《 出 曜 經 》 等。 卒 於 長 安。 見《 高 僧傳》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五〇 九

zhǎo

行 九

十三



生字注音



元魏 毘 目 智 仙





了 無纖



性 體 虛融



法藏因地第四 頁 五一〇 (下)

五一一 (上)

五一三 (上)

法藏因地第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容 仙 意



róng xiān yì wèi

注 釋

虛 融 : 諸 法 既 為 真 空 而 無 自 性, 故 虛 通融鎔,同為一如。

纖:微細也。翳:障蔽也。

元魏:後魏,(西元三八六~五三四) 北 朝 諸 朝 之 一。 晉 時 拓 跋 氏 自 立 為 代 王, 淝 水 戰 後 不 久, 改 國 號 魏, 史 稱 為「 後 魏 」 或「 北 魏 」。 後 分 裂 為 東、西魏。 毘 目 智 仙 : 六 世 紀 初 頃, 北 印 度 烏 萇 國人,係釋迦族之後裔。勤學三藏,

五七九





生字注音

真 真 如妙境

肇 肇註





五八〇





肇 : 僧 肇,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 肇 註:僧肇大師的《維摩經註》 十 (卷 。 )

真 如 : 梵 音 部 多 多 他 多( 此 梵 語 出 於 《 金 剛 經 》 之 梵 本, 譯 曰 真 如 性 ), 真 者 真 實 之 義, 如 者 如 常 之 義, 諸 法 之 體 性 離 虛 妄 而 真 實, 故 云 真, 常 住 而 不 變 不 改, 故 云 如。 妙 境 : 不 思 議 之 境 界 也。 謂 以 觀 法 之 智 慧 觀 之, 則 一一之法,皆備實相之理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尤 善 論 藏。 北 魏 時, 與 瞿 曇 流 支 來 華, 並 於 鄴 城 金 華 寺 共 譯《 迴 諍 論 》 《 業 成 就 論 》《 轉 法 輪 經 論 》《 寶 髻 菩 薩 四 法 經 論 》《 三 具 足 經 論 》 等 五 部, 其 他 譯 著 亦 多, 惜 今 已 不 傳。 復 為 利 益 眾 生 而 越 沙 險, 遊 化 諸 方。 後 不知所終。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二



zhēn



(上)

五一三

五一三 (下)

zhào

五一三 (下)

(下)

五一三

五一三 (下)

五一四 (上)

五一四 (上)

五一四 (上)





十二 五 九

十二

詰 維 摩詰

肇 後 秦 僧肇 撰

抒 發抒

顗 智顗

藍本

藍 侈 婢侈 遮 羅 那 三 般那

法藏因地第四





書 以 蘭



jié zhào shū

維 摩 詰 : 菩 薩 名。 略 云 維 摩。 其 義 為 淨 名。 淨 者 清 淨 無 垢 之 謂。 名 者 名 聲 遠布之謂。

後 秦 :( 西 元 三 八 四 ~ 四 一 七 )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羌 族 姚 萇 弒 苻 堅, 自 稱 秦 王, 史 稱 為「 後 秦 」。 後 為 東 晉 所 滅。 僧 肇 :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撰著述。撰:著述。 發抒:表達。

藍 本 : 編 修 文 字 或 繪 畫 時, 所 根 據 的 原本。

智 顗 : 南 朝 陳、 隋 時 代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之名。

婢 侈 遮 羅 那 三 般 那 : 明 行 足 之 梵 名。 佛十號之一。

五八一

lán

yǐ chǐ



生字注音



三明



漏盡



阿耨 多 羅 三 藐 十四 三菩提









五八二

三 明 : 在 佛 曰 三 達。 在 羅 漢 曰 三 明。 智 之 知 法 顯 了, 故 名 為 明, 又 曰 智 明, 又 曰 智 證 明, 證 智 之 境 而 顯 了 分 明 也 : 一、 宿 命 明, 知 自 身 他 身 宿 世 之 生 死 相, 二、 天 眼 明, 知 自 身 他 身 未 來 世 之 生 死 相, 三、 漏 盡 明, 知 現 在 之 苦 相, 斷 一 切 煩 惱 之 智 也( 漏 者 煩惱)。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 死 生 智 證 明, 漏 盡 智 證 明。 然 則 三 明 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

漏 盡 : 凡 人 自 眼 等 六 根 門 漏 泄 煩 惱, 故 名 煩 惱 為 漏。 至 三 乘 之 極 果, 以 聖 智斷盡此煩惱,謂之漏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 佛 智 名。 舊 譯 檽 曰 無 上 正徧 知 , 無 上 正徧 道 。 真 正徧 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一四 (上)

五一四 (下)

五一四 (下)

nòu

lòu míng

五一五 (下)

五一五 (下)

(上)

五一六

(下)

五一六

五一七 (上)









饒 饒 益行

癡 離癡 亂 行

懽 懽 喜地

逝 逝 多林

訶 十四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法藏因地第四

嬈 (二聲)









ráo

離 癡 亂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種 種 之 法 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饒 益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利 益 一 切 眾 生也。

五八三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 舊 譯 曰 大 滅 度。 新 譯 曰大圓寂入。

逝 多 林 : 舊 稱 祇 陀 林, 祇 洹 林。 本 為 逝 多 太 子 所 有 之 林, 故 云 逝 多 林。 須 達 長 者 買 之 而 建 精 舍, 以 獻 於 佛。 即 祇洹精舍是也。

懽 喜 地 : 歡 喜 地, 十 地 之 第 一 地。 菩 薩 經 一 大 阿 僧 祇 劫 之 修 行, 初 成 斷 惑 證 理 之 一 分, 大 歡 喜 之 位 也。 自 此 十 地之間,經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

chī huān shì hē

十一







調 伏 制御



路 迦憊



三 德秘 藏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一八 (上)

五一八 (下)

五一九 (上)

mì bèi yù

注 釋

五八四

三 德 :《 涅 槃 經 》 所 說 大 涅 槃 所 具 之 三 德 : 一、 法 身 德, 為 佛 之 本 體, 以 常 住 不 滅 之 法 性 為 身 者。 二、 般 若 德, 般 若 譯 曰 智 慧, 法 相 如 實 覺 了 者。 三、 解 脫 德, 遠 離 一 切 之 繫 縛, 而 得 大 自 在 者。 此 三 者 各 有 常 樂 我 淨 之 四 德, 故 名 三 德。 而 此 三 德, 不 一 不 異, 不 縱 不 橫, 如 伊 字 之 三 點, 首 羅之三目,稱為大涅槃之秘密藏。

路 迦 憊 : 又 作 路 伽 憊。 譯 曰 知 世 間, 世 間 解。 佛 十 號 之 一。 解 知 世 間 之 性 相也。

調伏: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諸惡行 也。 又 調 理 惡 魔 使 降 伏 我 也。 又 柔 者 以 法 調 之, 剛 者 以 勢 伏 之。 制 : 管 束。御:治理。





(上)

五一九

五一九 (下)

五一九 (下)

五二〇 (上)

(上)

五二〇 五二〇 (下)

五二〇 (下)

十一



七 十 十二 七

十一

垢 垢染

曇 富 樓 沙曇 藐 婆 羅堤

御 調御 師

宿 宿福

迦 半 擇迦

奕 宗 支奕 葉

菟 舍 多 提 婆 摩菟 舍喃

法藏因地第四





玉 素 加 意



gòu tán yù sù jiā yì tù

垢染:以染身之垢喻煩惱之心也。

富樓沙曇藐婆羅堤:調御丈夫之梵 語,佛十號之一。 調御師:佛之異名。

宿福:宿世之福德善根也。

半擇迦:此云變。今生變作不男者。

宗:家族。奕葉:累世,代代。

舍 多 提 婆 摩 菟 舍 喃 : 天 人 師 之 梵 語。 如來十號之一。

五八五

行 三







十三



生字注音

曇 牟讖



睡寤



西竺



簡異



睡 夢 之寤



勃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二一 (下)

五二一 (下)

五二一 (下)

五二二 (上)

五二二 (上)

五二三 (下)

tuó wù yì zhú wù chèn

注 釋

五八六

勃駄 :佛陀。譯言覺者,或智者。

寤:睡醒。

簡 異 : 簡 別, 簡 擇 差 別 之 意。 又 曰 別 異, 分 異, 略 曰 簡。 謂 簡 擇 諸 法 之 同 異,而明其差別也。

西竺:天竺,印度之古稱。

寤:睡醒。

曇 牟 讖 : 曇 無 讖,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曇摩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五二三 (下)

五二五 (上)

五二五 (上)

五二五 (上)

(下)

五二五





五 五



求 劉虬

懣 沙 迦懣

曩 曩

訛 訛

拏 室 摩 那拏

祀 《 郊祀 志 》

法藏因地第四

悶 (四聲)











mèn

qiú nǎng é ná sì

虬 : 同「 虯 」。 劉 虬 : 劉 虯, 字 靈 預, 一 字 德 明, 南 陽 郡 涅 陽 縣 人, 南 朝 齊 荊 州 隱 士。 精 研 佛 法, 撰 有《 注 法 華 經 》《 注 無 量 義 經 》, 教 判 佛 教 「 頓 漸 二 教 五 時 七 階 」 之 說。 諡 文 範 先生。

沙迦懣曩:沙門之訛稱。

訛:不正確的。 室摩那拏:沙門之新稱。

郊祀: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 禮。《郊祀志》:東漢班固所撰《漢

五八七







五 十一 六 二



生字注音

饉 饉乏

裕 《 垂裕 記 》

犢 犢 子部

琪 阿 僧祇 劫

塵 三 千塵 點 劫











五八八

三千塵點劫: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 之 物 而 為 墨, 每 經 一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下一點,竟盡其墨,而其所經過之世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犢子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 垂 裕 記 》 : 十 卷, 宋 孤 山 智 圓 著, 釋天台之《淨名略疏》。

饉:五穀歉收的荒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書》「十志」之一,是繼《史記·封禪 書 》 之 後 的 帝 王 祭 天 禮 俗 紀 錄, 記 漢 朝皇帝祭祀天地諸神及名山大川之 事。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二五 (下)

五二五 (下)

五二六 (下)

五二七 (上)

五二七 (上)

jǐn yù dú qí chén



五二七 (上)

(上)

五二九

十三



昇 法座

觀 四 念 處觀





shēng



法藏因地第四

guān

界, 悉 碎 為 微 塵, 謂 其 一 塵 為 一 劫。 是 顯 大 通 智 勝 佛 出 世 久 遠 之 比 喻 也。 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昇 : 登。 法 座 : 禪 林 演 法 之 座( 即 須 彌座)謂之法座。

四 念 處 觀 : 舊 曰 四 念 處, 新 云 四 念 住。 小 乘 行 人 於 五 停 心 觀 之 後 修 四 念 處 觀 也。 依 五 停 心 以 止 行 人 之 亂 心, 是 為 奢 摩 他, 依 四 念 處 以 發 行 人 之 觀 慧, 是 為 毘 婆 舍 那。 一 身 念 處, 觀 身 為 不 淨 也。 身 為 父 母 所 生 之 肉 身, 身 之 內 外, 污 穢 充 滿, 無 些 淨 處, 故 觀 身 為 不 淨。 二 受 命 處, 觀 受 為 苦 也, 受 為 苦 樂 之 感, 樂 從 苦 之 因 緣 而 生, 又 生 苦 樂, 世 間 無 實 樂, 故 觀 受 為 苦。 三 心 念 處, 觀 心 為 無 常 也, 心 為 眼 等 之 心 識, 念 念 生 滅, 更 無 常 住 之 時, 故 觀 為 無 常。 四 法 念

五八九







生字注音

萌 萌

觀 五 停 心 之觀





五九〇

五 停 心 觀 : 小 乘 三 賢 之 第 一, 修 五 種 之 觀 法 而 五 種 之 過 失 停 心 也。 是 為 聲 聞乘入道之初。有二種,一種:一、

萌:事物發生的開端或徵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處, 觀 法 為 無 我 也, 法 為 除 上 三 者 所 餘 之 一 切, 法 無 自 主 自 在 之 性, 故 觀 為 無 我。 是 就 苦 之 一 諦 而 修 四 念 處 也。 吾 人 苦 諦 之 依 身, 有 此 身 受 心 法 四 義, 故 就 身 受 心 法, 而 觀 不 淨 苦 無 常 無 我, 次 第 破 常 樂 我 淨 之 四 種 顛 倒。 故 僅 有 四 者 而 不 增 不 減 也。 此 四 念 處 以 慧 為 體, 慧 之 力 能 使 念 身 受 心 法 所 觀 之 處, 故 名 念 處, 又 慧 之 力 能 使念住於所觀之處,故名念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四

méng



五二九 (上)

五二九 (上)

guān





(下)

五二九



法藏因地第四

策 倍策 精 進





不 淨 觀, 觀 境 界 不 淨 之 相, 停 止 貪 欲 之 法。 貪 著 心 多 之 人 修 之。 二、 慈 悲 觀, 向 一 切 有 情, 觀 可 憐 之 相, 而 停 止 瞋 恚 之 法。 瞋 恚 多 之 人 修 之。 三、 因 緣 觀, 觀 十 二 因 緣, 三 世 相 續 之 理, 而 停 止 愚 痴 之 法。 愚 痴 多 之 人 修 之。 四、 界 分 別 觀, 向 諸 法 而 分 別 六 界 或 十 八 界, 停 止 我 見 之 法。 我 見 多 之 人 修 之。 五、 數 息 觀, 計 呼 吸 數 以 停 止 散 亂 心 之 法。 散 心 多 之 人 修 之。 又一種:以第四之界分別觀與第三之 因 緣 觀 相 似, 省 之 而 加 觀 佛。 因 觀 佛 之 相 好。 能 治 一 切 之 煩 惱 故 也。 業 障 多之人修之。

策 : 督 促, 勉 勵。 精 進 : 又 曰 勤。 小 乘 七 十 五 法 中 大 善 地 法 之 一, 大 乘 百 法 中 善 心 所 之 一。 勇 猛 修 善 法, 斷 惡 法之心作用也。

五九一





行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沮壞



瞿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五二九

五三一 (上)

渠 渠 京聲

注 釋

五九二

沮壞:毀壞;敗壞;破壞。



沮 渠 京 聲 : 北 京 王 沮 渠 蒙 遜 之 從 弟。 匈 奴 人。 封 安 陽 侯。 強 識 疏 通, 敏 朗 智 鑒, 涉 獵 群 書, 善 於 談 論。 少 時 曾 度 流 沙, 至 于 闐 學 梵 文, 於 衢 摩 帝 大 寺 遇 佛 陀 斯 那, 受《 禪 要 祕 密 治 病 經》(《治禪病祕要法》)。後歸返河 西, 會 曇 無 讖 入 河 西, 京 聲 致 禮 親 迎, 多 所 咨 稟。 宋 元 嘉 十 六 年, 魏 併 涼 州, 乃 南 奔 入 宋, 倦 意 世 務, 常 遊 止 塔 寺, 翻 譯 經 文, 所 譯 經 書 現 存 者 有《 禪 要 秘 密 治 病 經 》《 八 關 齋 經 》 《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 等 十 六 部 十 七 卷。 大 明 八 年 得 疾 而 卒, 享 壽 不詳。(又音)沮 jǔ

jǔ jū qú



五三一 (下)

五三一 (下)

五三二 (上)

五三二 (下)



十四





法藏因地第四

簡 料簡

盧 首盧

琪 祇夜

穢 垢穢









jiǎn lú qí huì

料 簡 : 言 於 義 理 量 裁 簡 別 也。 為 解 釋 之 異 名。 但 天 台 局 於 問 答 : 稱 為 料 簡。

首 盧 : 又 作 首 盧 迦, 首 盧 柯, 輸 盧 迦 波, 室 路 迦, 室 盧 迦。 總 算 經 論 文 字 之 名 也。 三 十 二 字 名 一 首 盧( 首 盧 迦 為 韻 文 之 名, 謂 一 句 三 十 二 語 為 節 者。 算 散 文 之 經, 亦 依 此 算 法, 謂 為 三千頌十萬頌等)。

祇 夜 : 舊 譯 曰 重 誦 偈, 重 頌。 新 譯 曰 應 頌。 前 段 所 說 經 文 之 義, 更 為 偈 頌 者, 即 重 說 其 義 故 云 重 頌。 與 前 段 之 經 義 相 應 故 云 應 頌。 是 十 二 部 經 之 一。

垢 穢 : 煩 惱 妄 惑 可 汙 染 淨 心, 故 稱 垢 穢。

五九三











十 五



十一

生字注音

賁 《 良賁 疏 》

跢 震跢 摩 尼

竭 摩竭 魚

坡 頗 梨珠

翅 金翅 鳥









五九四

方之水精,有紫白紅碧四色。   金翅鳥:又曰妙翅鳥。梵語迦樓羅,蘗 嚕拏,羯路荼等。八部眾之一。翅翮金 色,故名金翅鳥。兩翅廣三百六萬里, 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

頗 梨 : 玻 璃, 又 作 頗 梨, 頗 黎。 新 譯 曰 頗 胝 迦, 頗 置 迦, 娑 波 致 迦, 塞 頗 致 迦, 颯 破㮹 迦, 窣 坡 致 迦, 當 於 此

摩 竭 : 又 作 摩 伽 羅, 摩 迦 羅, 譯 曰 鯨 魚,巨鰲。

震 跢 摩 尼 : 震 多 末 尼, 一 作 振 多 摩 尼,又作震跢末尼,譯曰如意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良賁: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助不空新譯 《 仁 王 經 》, 且 奉 代 宗勅 作《 疏 》 三 必 卷。 以 所 住 之 寺 名 疏, 謂 之《 青 龍 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三三 (上)

(上)

五三三 五三三 (下)

五三三 (下)

五三四 (上)



duò jié pō chì





五三四 (下)

五三四 (下)

五三四 (下)







法藏因地第四

輪 轉輪 聖 王

饒 大饒 益

趣 趣向



嬈 (二聲)



lún ráo qù

轉 輪 聖 王 : 轉 輪 王, 梵 曰 斫 迦 羅 代 棘 底 曷 羅 闍, 又 作 遮 迦 越 羅, 轉 輪 聖 王, 轉 輪 聖 帝, 轉 輪 王, 輪 王。 此 王 身 具 三 十 二 相, 即 位 時, 由 天 感 得 輪 寶, 轉 其 輪 寶, 而 降 伏 四 方, 故 曰 轉 輪 王。 又 飛 行 空 中, 故 曰 飛 行 皇 帝。 在 增 劫, 人 壽 至 二 萬 歲 以 上, 則 出 世, 在 減 劫, 人 壽 自 無 量 歲 至 八 萬 歲 時 乃 出 世。 其 輪 寶 有 金 銀 銅 鐵 四 種。 如 其 次 第 領 四 三 二 一 之 大 洲, 即 金 輪 王 為 四 洲, 銀 輪 王 為 東 西 南 之 三 洲, 銅 輪 王 為 東 南 之 二 洲, 鐵 輪 王 為 南 閻 浮提之一洲也。 饒益:豐足利人也。

趣:行動歸向。通「趨」。

五九五













十二



殼 卵殼

鄔 波遮盧



般遮 羅 王



鄔 波世羅



旁 生趣



生字注音







咳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三四 (下)

五三五 (下)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qù ké wū zhē wū

注 釋

五九六

旁 生 趣 : 畜 生 趣, 六 趣 之 一。 有 畜 生 業 因 者 死 所 趣 之 處。 即 畜 生 之 依 住 處 也。

卵:卵生動物的蛋。卵殼:蛋殼。

鄔 波 世 羅 : 劫 初 卵 生 之 羅 漢 名。 譯 曰 小山。因住處而名之。

般 遮 羅 : 又 作 般 沙 羅, 國 王 名, 譯 曰 五 執。 此 王 仁 慈, 廢 死 刑, 但 縛 罪 人 之 五 體, 捨 之 於 山 林, 因 而 國 人 稱 為 般 遮 羅。 王 妃 卵 生 五 百 子, 各 於 他 國 生長而還,欲寇父王,王妃出而鎮之。

鄔 波 遮 盧 : 輪 王 名。 譯 曰 小 髀。 從 父 髀生故名。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五三七 (下)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七 九





鬘 鴿鬘

菴 菴 羅衛

荼 揭 路荼 鳥

夙有











毋 令忘失



法藏因地第四





圖 吳 如 昏 素

mán ān tú wú rú hūn sù

鴿鬘:濕生女子之名。

菴 羅 衛 : 菴 羅 衛 女。《 俱 舍 光 記 》 八 曰 :「 菴 羅 衛 者, 有 菴 羅 衛 女, 從 菴 羅 樹 濕 氣 而 生。 或 從 子 生, 或 從 枝 生。」

揭路荼鳥:譯曰妙翅,舊譯金翅鳥。

毋 : 不 要, 莫。 表 示 禁 止 或 勸 誡 的 意 思。

茹葷:吃葷。葷:泛指肉類食物。

夙:一向。

五九七



生字注音

毗尼

尋 入 講筵



脅 不帖席





圓具



出塵

塵 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五









chén



(上)

五三八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上)

五三八

五三八 (上)

yuán pí xié yán

注 釋

五九八

出塵:出離煩惱之塵垢也。

圓 具 : 具 足 戒 之 異 名, 受 具 足 戒 者 近 於 涅 槃 之 圓 果, 故 云 圓 具。 舊 曰 具 足 戒,新曰近圓戒。

毗尼:毘尼,新云毘奈耶。舊云毘尼。 律藏之梵名也。

脅 不 帖 席 : 脅 不 沾 席, 睡 覺 時 身 體 不 躺 下。 形 容 精 進 修 行, 晝 夜 不 息。 語 出 脅 尊 者 波 栗 濕 縛 典 故。 脅 尊 者 為 中 印 度 人, 原 為 外 道 梵 志, 年 歲 很 大、 頭 髮 皆 白 後, 才 從 佛 陀 蜜 多 出 家。 出 家 後 勤 修 頭 陀 行, 終 身 不 曾 躺 臥 睡 覺,脅不至席,故稱脅尊者。

尋 : 不 久, 隨 即。 講 筵 : 講 經、 講 學 的處所。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十一

十一

十三

十三

拂 衣拂

弗 弗受

大 合緇 白



瞻 禮舍利



法藏因地第四









fú fú zhān zī

衣 : 梵 語 曰 支 縛 羅, 又 曰 縛 薩 怛 羅, 五 條 乃 至 二 十 五 條 之 袈 裟, 並 覆 肩 裙 類 之 總 名。 袈 裟 由 其 衣 之 色 而 附 以 名。 拂 : 即 拂 塵、 拂 子, 拂 除 蚊 蟲 之 具。 我 國 禪 宗 則 用 作 莊 嚴 之 具, 住 持 上 堂 說 法 時, 手 執 拂 子, 謂 之 秉 拂、 執 行 秉拂之職。 弗:不。

瞻 禮 : 瞻 仰 禮 拜。 舍 利 : 新 作 設 利 羅, 室 利 羅, 佛 之 身 骨 也。 又 總 名 死 屍,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

合 : 會, 聚。 緇 白 : 緇 素,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 為 僧 俗 之 別 稱。

五九九









行 十四







十三



生字注音

宛然



月朔



禮懺



翕 然歸仰



法 化 洋溢



卒感



注 釋 卒:終於,終究。

六〇〇

法 化 : 正 法 之 教 化 也。 洋 溢 : 盛 大 而 遠播。

翕 然 : 一 致 貌。 歸 仰 : 歸 依 仰 慕 也。

西

禮懺:禮拜三寶,懺悔所造之罪也。

(又音)翕



宛然:真切貌,清晰貌。

月朔:陰曆每月初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下)

五三八 (下)

(下)

五三八

五三八 (下)

五三九 (上)



zú yì chàn

xì shuò wǎn





四 一 七 十三

斂 斂 目危坐

庚 五更

群 麇至

陵 陵辱

筆 筆受

撰 撰述





群 凌 彼 篆



斂 目 : 閉 目。 危 坐 : 挺 直 身 軀 端 坐。 (又音)斂

撰述:撰寫,著述。

六〇一

筆 受 : 於 譯 場 受 譯 主 之 言, 筆 之 以 漢 言也。

陵 : 欺 侮, 侵 犯。 通「 凌 」。 凌 辱 : 欺負侮辱。

麇至:群集而來。

五 更 : 舊 時 以 漏 刻 計 時, 從 傍 晚 到 次 日 清 晨, 分 為 五 個 時 段, 稱 為「 五 更 」。 相 當 於 自 午 後 七 時 起 算, 每 一 時 段, 為 兩 小 時, 至 清 晨 五 時。 此 地 特指第五更,即天將亮時。

liǎn

五三九 (上)

五三九 (上)

五三九 (上)

五三九 (下)

(下)

五三九 五四〇 (上)

法藏因地第四

liàn gēng qún líng bǐ zhuàn



行 八



三 四 十

生字注音

蔭覆



塞犍 陀



領納



質礙



五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四〇 (下)

五四一 (上)

五四一 (上)

五四一 (下)

(下)

五四一

yùn ài nà jiān yìn

注 釋

六〇二

五 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之 五 法, 皆 積 集 為 性者,故云五蘊。

質 礙 : 具 有 色 法( 物 質 ) 之 性 質 者, 因 其 具 有 質 量, 而 與 他 物 相 互 障 礙, 故 稱 質 礙。 蓋 任 何 物 體 於 同 一 時 間 不 能 與 他 物 占 據 同 一 空 間, 故 凡 物 體 占 有 特 定 空 間, 此 空 間 即 不 能 容 納 其 他 物體;亦即一物障礙其他之物。

領納:於吾身心領受納得也。

塞 犍 陀 : 犍 度, 又 作 乾 度。 譯 曰 聚, 蘊,積,藏,結,節。

蔭:遮蔽。覆:遮蓋,掩蔽。



五四二 (下)

五四三 (下)

五四四 (上)



十三





沙磧



四 相遷 變

羼 羼 提波羅蜜

法藏因地第四







qiān qì chàn

四相:表彰有為法之事體者有四:一 生 相, 起 事 物 也。 二 住 相, 安 事 物 也。 三 異 相, 衰 事 物 也。 四 滅 相, 壞 事 物 也。 有 此 四 相 者 為 有 為 法。 無 此 四相者為無為法。遷:改變。 沙磧:沙漠。

羼 提 : 六 度 之 一。 譯 曰 忍 辱。 忍 屈 辱, 堪 苦 難 也。 波 羅 蜜 : 又 作 波 羅 蜜 多, 播 囉 弭 多。 譯 言 究 竟, 到 彼 岸, 度 無 極, 又 單 譯 曰 度。 以 名 菩 薩 之 大 行 者, 菩 薩 之 大 行, 能 究 竟 一 切 自 行 化 他 之 事, 故 名 事 究 竟, 乘 此 大 行 能 由 生 死 之 此 岸 到 涅 槃 之 彼 岸, 故 名 到 彼 岸。 因 此 大 行 能 度 諸 法 之 廣 遠, 故 名度無極。

六〇三





行 十 六 九 十

生字注音

屢 屢轉

塢 波尼殺曇



鄔 波尼殺曇



毘 梨耶波羅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四四 (上)

五四五 (上)

五四五 (下)

五四五 (下)



注 釋

六〇四

毘 梨 耶 : 又 作 毘 離 耶, 尾 唎 也。 六 度 之一。譯曰精進,又曰勤。或曰忍辱。

塢波尼殺曇:鄔波尼殺曇,譯曰近少, 微細,因等。

鄔 波 尼 殺 曇 : 又 作 塢 波 尼 殺 曇, 優 波 尼沙陀。譯曰近少,微細,因等。

屢:每每,經常。轉:變換。



lǚ wù



生字注音

散 華貫 華



序銘



震旦



《 十 住毗 婆 沙》



至心精進第五 頁 五四七 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zhèn

(上)

(上)

五四七

五四七 (上)

五四七 (上)

至心精進第五

míng

pí guàn

注 釋

《 十 住 毗 婆 沙 》 : 又 云《 十 生 論 》, 十七卷,龍樹造,秦羅什譯。

震旦: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序 : 通 常 放 在 正 文 前, 概 說、 評 述 作 品內容;通常臨別贈言的文章稱為 「 序 」, 創 始 於 唐。 銘 : 刻 在 器 物 或 石 碑 上, 警 惕 自 己 或 讚 頌 他 人 的 文 字。

散 華 貫 華 : 稱 經 句 之 偈 頌 曰 貫 華, 其 散文曰散華。

六〇五



行 五







生字注音

祇夜



《瑜 伽 師 地 論》



《 大 乘 入楞 伽 經》



綴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五四七

五四七 (上)

五四七 (上)

(上)

五四七

zhuì léng yú qí

注 釋 綴輯:連綴編輯。

六〇六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 楞 伽 經 》 四 譯 本 之 一,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有 七 卷, 名 《七卷楞伽》。

《 瑜 伽 師 地 論 》 : 百 卷, 彌 勒 菩 薩 說, 唐 玄 奘 譯。 三 乘 之 行 人, 謂 為 瑜 伽 師。 瑜 伽 師 所 依 所 行 之 境 界 有 十 七 聚, 謂 為 瑜 伽 師 地, 瑜 伽 師 之 地 也。 此 論 明 瑜 伽 師 所 行 之 十 七 地, 故 名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十 七 地 者, 第 一 五 識身相應地乃至第十七無餘依地也。

祇夜:舊譯曰重誦偈,重頌。新譯曰應 頌。前段所說經文之義,更為偈頌者, 即重說其義故云重頌。與前段之經義相 應故云應頌。是十二部經之一。







五四七 (上)

五四九 (上)

五四九 (上)

(上)

五四九

五四九 (上)

(上)

五四九

十二 六 七 七





至心精進第五

膺 拳 拳 服膺

嚀 叮嚀

葬 正 法 眼藏

驢 瞎驢

檗 黃檗

饒 饒舌

英 凝 葬 閭



嬈 (二聲)

yīng níng zàng lǘ bò ráo

拳 拳 服 膺 : 態 度 誠 懇 真 摯, 心 悅 誠 服 的牢記在心。 叮嚀:囑咐。

正 法 眼 藏 : 又 曰 清 淨 法 眼。 禪 家 以 之 為教外別傳之心印。

瞎驢:盲目之驢馬。譬至愚也。

黃 檗 : 唐 斷 際 禪 師 希 運, 幼 於 福 州 黃 檗 山 出 家, 後 參 江 西 百 丈 山 海 禪 師 而 得 道。 後 居 洪 州 大 安 寺, 海 眾 奔 輳。 相 國 裴 休 鎮 宛 陵, 建 大 禪 苑, 請 師 說 法, 師 酷 愛 舊 山, 因 以 黃 檗 名 之。 後 稱師云黃檗。見《傳燈錄》九。 饒舌:多話。

六〇七

行 九





五 五

生字注音





菩 提 薩埵



不綺 語



《盂 蘭 盆 經 疏》



盤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五四九

(上)

五五一

五五一 (下)

五五二 (上)

(上)

五五三

pán yú qǐ duǒ ruǐ

盤石:大石。

注 釋

六〇八

《盂蘭盆經》:《佛說盂蘭盆經》,一 卷,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說 盂 蘭 盆 之 緣 起 及 修 法。《 盂 蘭 盆 經 疏 》 : 二 卷, 唐 宗密撰。

綺 語 : 一 切 含 婬 意 不 正 之 言 詞 也。 舊 譯 綺 語, 新 譯 雜 穢 語。 十 惡 之 一。 後 世 騷 人 積 習, 多 喜 以 美 人 香 草 寓 言, 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 菩提薩埵:菩薩之具名。

蘂 :同「蕊」。



五五四 (下)

五五四 (下)

五五四 (下)

五五五 (下)

(下)

五五六



十二

十二





至心精進第五

棱 八楞

瓔 寶瓔

珞 珞

隅 八隅

網 因 陀 羅網

卍 卍字

棱 嬰 洛 魚





léng yīng luò yú wǎng wàn

楞:物體的緣角。同「稜」。

瓔 珞 : 梵 語 枳 由 羅, 編 玉 而 懸 於 身 者。印度邦俗貴人男女皆作之。

隅:角,角落。

因 陀 羅 網 : 是 梵 漢 雙 舉 之 名。 單 用 漢 語, 則 云 帝 網。 即 帝 釋 天 之 寶 網。 其 網 之 線, 珠 玉 交 絡, 以 譬 物 之 交 絡 涉 入重重無盡者。

卍字:萬字,是印度相傳之吉祥標相, 梵 名 室 利 靺 蹉 洛 剎 曩, 即 吉 祥 海 雲 相 也。羅什、玄奘諸師,譯之曰德字。魏 菩提流支於《十地經論》十二譯此語

六〇九







寶華 旋 布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五七 (上)

huā

注 釋

六一〇



為萬字。此中室利靺蹉即卐譯為萬者, 為功德圓滿之義。故吉祥海雲之義,譯 無咎。惟洛剎那譯為字者,是與惡剎那 之 語 相 混, 梵 語 洛 剎 那, 乃 相, 惡 剎 那,乃字也。今卐為相而非字,故可譯 為吉祥海雲相,即萬相也。然其形右旋 則為卐,如禮敬佛,右繞三匝,佛眉間 白毫右旋婉轉,總以右旋為吉祥。古來 有作卍者,誤也。高麗本之藏經及《慧 琳 音 義》 二 十 一 之《 華 嚴 音 義》 皆 作 卐。 又 示 右 旋 之 相 而 記 為 。 大 乘 經 之 說, 謂 此 係 佛 及 第 十 地 菩 薩 胸 上 之 吉 祥 相,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據 小 乘 之 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

寶 華 : 至 寶 之 妙 華 也。 旋 : 繞 著 轉 動。

(上)

五五七

五五七 (下)

(上)

五五九

(上)

五五九

五六〇 (下)











貫 鄉貫

樞 《 唯 識樞 要 私 記》

搓 撮要

瓔 《 菩 薩瓔

珞 珞 經》

舜 若多



至心精進第五





搓 嬰 洛



guàn shū cuō yīng luò shùn

鄉貫:籍貫,本籍。

《 唯 識 樞 要 》 : 具 名《 成 唯 識 論 掌 中 樞 要 》。 唯 識 三 箇 疏 之 一。 四 卷, 唐 慈 恩 作, 解《 成 唯 識 論 》 中 之 要 義。 《唯識樞要私記》:玄一法師著。 撮要:摘取要點。

《 菩 薩 瓔 珞 經 》 : 十 四 卷,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一 名《 現 在 報 經 》。 說 種 種 大 乘 之 法 門。 瓔 珞 者, 取 菩 薩 以 十 德 莊 嚴其體之義。

舜 若 多 : 譯 作 空 性。 有 二 釋, 一 指 虛 空 之 實 體, 名 為 空 性。 空 即 性 之 持 業 釋 也。 二 指 諸 法 之 空 無 謂 之 空, 空 之 性名為空性。空之性之依主釋也。指

六一一



十二





十一



阿脩 羅



器界



本 識 如 來藏 身



叶 於理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六一 (上)

五六一 (下)

五六一 (下)

五六二 (上)

xié zàng qì xiū

注 釋

六一二

真 如 之 體, 生 法 之 二 空 為 門, 而 顯 中 道 之 真 如, 故 謂 真 如 為 空 性。 非 言 真 如之體是空也。

叶 :合也。

本 識 : 阿 賴 耶 識 十 八 名 之 一。 是 為 有 為 無 為 一 切 法 之 根 本, 故 名 本 識。 如 來 藏 : 真 如 在 煩 惱 中, 謂 之 如 來 藏, 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

器 界 : 國 土 為 入 眾 生 之 器 物 世 界, 故 曰器界。與器世界,器世間等同。

阿 脩 羅 : 又 作 阿 須 羅。 舊 稱 阿 修 羅, 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 容貌醜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 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

五六二 (下)

五六四 (上)

(上)

五六四

(上)

五六四

五六四 (上)

五六四 (下)









十一



稟 稟 佛教法

變 徧 於諸趣

塚 塚

誑 諂誑

弒 弒

鱗 甲羽毛



至心精進第五



教 法 : 四 法 之 一。 佛 所 說 大 小 之 三 藏 十二部教也。

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鬥之 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

徧 : 同「 遍 」。 趣 : 眾 生 所 往 之 國 土,名為趣。 塚:墳墓。同「冢」。





六一三

鱗 甲 : 泛 指 有 鱗、 甲 的 水 生 動 物。 羽 毛:飛禽的代稱。

弒 : 卑 幼 殺 死 尊 長 叫 弒。 多 指 臣 子 殺 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

諂誑:奉承欺誑。







bǐng zhǒng

biàn kuáng shì lín



行 三

十一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吞噉

嘔 喉獄



吒獄



阿吒



頞 浮陀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六四 (下)

五六四 (下)

五六四 (下)

五六四 (下)

dàn è zhà zhà ǒu

注 釋 噉:同「啖」,吃。

六一四

頞 浮 陀 : 又 作 頞 部 陀 , 或 安 浮 陀 。疱 或 腫 物 之 義。 八 寒 地 獄 之 一。 嚴 寒 逼 身,其身生疱 ,故名。

阿吒吒獄:八寒地獄之三。

嘔 喉 獄 : 虎 虎 婆 地 獄, 八 寒 地 獄 之 第 五。 又 作 虎 虎 凡 地 獄、 嘔 喉 喉 地 獄、 嘔 喉 喉 地 獄。 此 地 獄 之 眾 生 受 嚴 切 之 苦, 口 不 能 開, 唯 發 虎 虎 婆 之 苦 聲, 故稱此地獄為虎虎婆。

五六四 (下)

十三



二 十一 十四 四 十二

鬱 鬱 波羅獄

炙 燒炙 獄

炙 大 燒炙 獄

箋 《 略箋 》

遶 遶佛

匝 匝數

洹 得 泥洹 道





志 堅 繞

帀 環

鬱 波 羅 : 又 作 漚 波 羅 , 嗢鉢 羅 , 八 寒 地 獄 之 六。 此 云 青 蓮 華, 嚴 寒 逼 迫, 身分折裂如青蓮也。

《 略 箋 》 :《 無 量 壽 經 略 箋 》。 八 卷,(日)院溪作。

大 燒 炙 獄 : 大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七。為熱中之極,故名大熱。

燒 炙 獄 : 炎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六。 火 隨 身 起, 熱 苦 不 堪, 故 曰 炎 熱。見《俱舍論世間品》。

遶 佛 : 西 天 之 法。 旋 遶 長 上, 表 恭 敬 愛慕之意也。

六一五

泥洹:又作泥曰,同「涅槃」。

匝:計算環繞圈數的單位。

zhì

五六五 (上)

五六五 (上)

五六五 (下)

五六五 (下)

五六六 (上)

五六六 (上)

至心精進第五

yù jiān

zhì rào zā huán





生字注音

闕如

揄 揄旬

繕 踰繕 那

肘 一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五 五 六





發大誓願第六 頁 五六八 (上)

五六八 (下)

五六八 (下)

(上)

五六九

quē shàn

yú zhǒu

注 釋

六一六

闕 如 : 闕, 空 缺。 如, 語 助 辭。 闕 如 指空下來。後多用以指散失、遺漏。 揄旬:由旬之又稱。

踰繕那:又作喻繕那,舊稱由旬。

一 肘 : 印 度 尺 數 名。《 俱 舍 論 》 十 二 謂, 七 麥 為 一 指 節, 三 指 節 為 一 指, 橫 列 二 十 四 指 為 一 肘 ,竪 布 四 肘 為 一 弓。《 西 域 記 》 二 謂, 七 宿 麥 為 一 指 節, 二 十 四 指 為 一 肘, 四 肘 為 一 弓。 據 此 而 論,《 俱 舍 論 》 之 一 肘, 當 一 指節之七十二倍。《西域記》之說,



(上)

五六九

(上)

五六九 五六九 (上)

五六九 (下)



八 十三

十二

驛 驛

邏 邏

驛 驛

纔 纔

贍 部州



發大誓願第六

譯 羅 譯 才



yì luó yì cái shàn

僅 當 二 十 四 倍。 人 指 之 廣 狹 不 同, 肘 之 長 亦 無 一 定, 惟 有 一 說, 一 尺 八 寸 乃至一尺四寸為一肘,佛之量倍之。

驛邏:在驛道上巡邏。

驛:古代供傳送公文的人或往來官員 換馬、暫時休息的地方。 纔:僅,只。

贍 部 州 : 南 贍 部 州, 舊 云 南 閻 浮 提, 新 云 南 贍 部 洲。 閻 浮 者, 即 贍 部 之 樹 名, 提 者, 洲 之 義, 此 洲 中 地 有 贍 部 樹, 故 以 為 洲 名, 在 須 彌 山 南 方 之 鹹 海中,故云南。

六一七



行 十二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斬鋸



絣牽



磨擣



斫刺



相攫



瞋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〇 (上)

(上)

五七〇

(上)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chēn jué zhuó dǎo bēng jù

注 釋

六一八

瞋:發怒、生氣。同「嗔」。瞋忿:嗔 忿,氣憤惱怒。 攫:抓也。

斫:砍削。擣:舂。

絣:捆綁。

鋸:截斷。





八 十 十一 十四



籠 籠

絡 絡

糜 糜碎

鑊 大鑊

咷 號咷 叫 喚

鏊 熱 鐵鏊

燄 火燄

熾 熾盛

龍 洛 迷 或 桃 嗷 焰 赤



籠:遮住,覆蓋。絡:纏繞。(又音) 籠

號咷叫喚:放聲大叫。

六一九

燄 : 火 苗、 火 花。 同「 焰 」。 熾 : 火 勢旺盛。

熱鐵鏊:熱鐵鍋。(又音)鏊



鑊:無足鼎;古代一種烹人的刑具。

糜:毀傷。

lǒng

五七〇 (下)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五七一 (上)

發大誓願第六

ào

lóng luò mí huò táo áo yàn chì

行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嗢 缽羅



唬婆





























泡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一 (下)

五七二 (上)

五七二 (上)

五七二 (上)

注 釋

六二〇

皰:皮膚上長的像水泡的小疙瘩。



嚯 嚯 : 阿 吒 吒, 八 寒 地 獄 之 三。( 又 音)嚯

嗢 缽 羅 : 又 作 鬱 波 羅 , 漚 波 羅 , 嗢鉢 羅, 八 寒 地 獄 之 六。 此 云 青 蓮 華, 嚴 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蓮也。

唬唬婆:虎虎婆,八寒地獄之第五。

huò

pào nüè nüè hǔ hǔ wà

五七二 (下)

(下)

五七二

五七三 (上)

五七三 (上)











劍刃



銛利











瘩瘩





摩 訶缽 特 摩

發大誓願第六



哥 答 (輕聲) 唐 威 仙 認

bō gē dɑ táng wēi xiān rèn

摩 訶 缽 特 摩 : 八 寒 地 獄 之 第 八, 譯 曰 大 紅 蓮 華, 嚴 寒 逼 切, 身 變 折 裂 如 大 紅蓮華。

疙瘩:皮膚上突起的疱 塊顆粒。

煻煨:熱灰也。

銛:鋒利。劍刃:劍身銳利的部分。

六二一











燋爛





沸 屎地獄





捺 落迦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七三 (下)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上)

(上)

五七四

nà jiāo fèi cuō

注 釋

六二二

捺落迦:即地獄與地獄罪人之梵名 也。 但 諸 師 多 以 捺 落 迦, 那 落 迦 混 而 為 一, 慈 恩 分 別 之 而 以 捺 落 迦 為 受 苦 之處,那羅迦為受苦之人。 燋爛:焦灼熟爛。

沸 屎 地 獄 : 十 六 遊 增 地 獄 之 二, 謂 沸 屎 鐵 丸 自 然 滿 於 人 前, 鬼 卒 驅 逼 罪 人, 使 其 抱 鐵 丸, 燒 其 身 手, 復 使 鐵 丸 撮 著 於 罪 人 口 中, 從 咽 至 腹, 通 徹 下 過, 無 不 焦 爛。 另 有 鐵 嘴 蟲 食 肉 達 髓, 苦 毒 無 量, 久 受 苦 已, 方 出 此 獄,復到鐵釘地獄。 撮:抓取。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下)

五七四 (下)

五七四 (下)













發大誓願第六

嘴 鐵觜 蟲

唼 唼肉

髓 達髓

偃 偃

撲 撲

鎔 鎔銅

鑊 銅鑊





隨 (三聲)



鋪 (一聲)





zuǐ shà suǐ yǎn pū róng huò

觜 : 泛 指 人、 獸 或 器 物 的 口。 通 「嘴」。

唼 : 咬、 食 也。 髓 : 骨 頭 中 的 膠 狀 物 質。

偃:臥也。

撲:伏也。

鎔:用火融化金屬。

鑊:無足鼎。

六二三



行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蓬㶿











膿血



揩磨



鐵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四 (下)

五七五 (上)

(上)

五七五

五七五 (上)

五七五 (上)

gōu nóng

kāi shēn yín bó

注 釋

六二四

鉤:古代一種似劍而彎曲的兵器。

揩:擦、抹。

膿血:傷口潰爛所化的黏液與血液。

呻吟:因病痛或哀傷所發出的聲音。

蓬:往上升。㶿:煙騰起的樣子。

五七五 (上)

五七五 (下)

(下)

五七五

五七五 (下)

(下)

五七五

(下)

五七五

十四











發大誓願第六

洄 洄波

搏 相搏

蹤 縱橫

澓 洄澓

豺 豺狼

嚙 嚙

賣 筋脈

















洄波:回旋的流水。搏:拍擊。



縱橫:雜錯眾多。 (又音)縱

六二五

筋脈:血液流通的路徑。

嚙:咬,啃,同「齧」。

豺 : 野 生 食 肉 性 動 物, 狀 如 犬 而 身 瘦,口大耳小,毛色淺黃,性凶殘。

洄澓:湍急回旋的流水。

zòng

huí bó zōng fú chái niè mài



行 一







生字注音







釿 斧地獄



舉 身 火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六 (上)

五七六 (上)

五七六 (上)

五七六 (上)



撮:抓取。

注 釋

六二六

舉 : 全 部 的, 整 個 的。 然 : 燒。 燃 的 本字。



釿 : 砍 斫。 釿 斧 地 獄 : 十 六 遊 增 地 獄 之 十 三。 謂 獄 卒 捉 犯 人 撲 於 熱 鐵 上, 以 熱 鐵 釿 斧 斫 其 手 足 及 耳、 鼻、 身 體, 苦 毒 無 量, 久 受 罪 已, 方 出 此 獄。(又音)釿

䶩 嚙 :䶩 , 齧 也 。 「 嚙 」 同 「 齧 」 , 啃,咬。

jīn

cuō rán yín jì niè





(上)

五七七

五七七 (下)

五七七 (下)

五七八 (上)





十一



發大誓願第六

薜 薜荔

哆 哆

怯 恐怯

叉 藥叉

剎 羅剎

跋 浮 陀跋 摩

必 多 (一聲)









薜荔哆:餓鬼之梵語音譯。

怯 : 畏 縮, 害 怕。( 又 音 ) 怯



藥 叉 : 夜 叉, 又 曰 閱 叉。 新 作 藥 叉, 夜 乞 叉。 譯 言 能 噉 鬼, 捷 疾 鬼, 勇 健, 輕 捷, 秘 密 等。 羅 剎 : 具 曰 羅 剎 娑, 羅 叉 婆。 女 曰 羅 叉 私。 惡 鬼 之 總 名 也。 譯 為 暴 惡 可 畏 等。 按 羅 剎 本 為 印 度 古 民 族 之 名 稱。 至 雅 利 安 人。 遂 成 為 畏 惡 之 名 詞。 又 謂 羅 剎 男。 黑 身 朱發錄眼。羅剎女。為絕美之婦人。

浮 陀 跋 摩 : 又 作 佛 陀 跋 摩, 西 域 人。 譯 曰 覺 鎧。 見《 歷 代 三 寶 記 》 八、 《梁僧傳》三。

六二七





qiè

bì duō què chā chà bá



十一















諷詠



爓魔



閻 魔王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七八 (上)

(上)

五七八 五七八 (下)

五七九 (上)

注 釋

六二八

閻 魔 王 : 琰 魔, 又 作 炎 摩、 燄 摩、 閻 魔、 琰 摩、 爓 魔、 閻 摩 羅、 閻 摩 羅 社、 琰 摩 邏 闍、 閻 羅 等。 譯 曰 縛。 縛 罪 人 之 義。 又 曰 雙 世。 彼 於 世 中, 常 受 苦 樂 二 報 之 義。 又 曰 雙 王。 兄 妹 二 人 並 王 之 義。 又 曰 平 等 王。 平 等 治 罪 之義。地獄之總司也。



爓魔:平等王之梵語音譯。 諷:誦讀。(又音)諷

苾芻:又云煏 芻。同於舊譯之比丘。

fěng

yán yàn fèng bì chú



五七九 (上)

五七九 (上)

五七九 (下)

五七九 (下)

五八一 (上)

五八一 (上)

五八二 (上)

十四

十四

十三

十四







琰 琰 浮洲



纖細







肩髆



譫浮



剡浮



閻 浮 提鞞 波

發大誓願第六















yǎn pí yǎn zhān bó bì xiān

琰浮洲:閻浮提之舊稱。

閻浮提鞞波:閻浮提之舊稱。

剡 浮 : 閻 浮 提 之 梵 音 訛 轉( 即 語 言 之 誤用)。

譫浮:閻浮提之梵音訛轉。

髆:肩胛骨。肩髆:肩膀。

髀:大腿。

纖:柔美細長。

六二九

行 七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拭 拭洗

踵 足踵

容 足跟



兜 羅綿



光潤



端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八二 (上)

五八二 (上)

五八二 (上)

五八二 (下)

五八二 (下)

五八三 (上)

róng rùn dōu zhǒng

shì róng

:均也。

注 釋

光潤:光滑潤澤。

六三〇

:均

兜 羅 : 又 作 妒 羅、 堵 羅、 蠹 羅。 譯 曰 楊 華、 絮、 野 蠶 繭、 綿。 常 曰 兜 羅 綿、兜羅毦。 拭:揩,擦抹。

足踵:腳後跟。

足 跟 : 腳 掌 最 後 面 的 部 分。 也。





(上)

五八三 五八三 (上)

五八三 (上)

五八三 (上)

(下)

五八三

(下)

五八三

五八四 (上)

五 九

十三

十三







發大誓願第六

趺 足趺

涮 腨

咎 過咎

破 膊

愍 哀愍 摩 頂

誑 欺誑

拘 尼拘 樹

膚 涮











fū shuàn jiù pò mǐn kuáng jū

趺:腳背。同「跗」。

腨 :小腿肚子。 咎:過失。

膊:後脛骨。

愍 : 憐 恤, 哀 憐。 摩 頂 : 佛 為 囑 累 大 法,摩弟子之頂,或為授記摩頂。 誑:說謊,欺騙。

尼 拘 樹 : 尼 拘 陀, 又 作 尼 瞿 陀, 尼 俱 陀, 尼 拘 律, 尼 拘 尼 陀, 尼 拘 盧 陀, 尼俱類,尼拘類陀,尼拘婁陀,尼拘

六三一









教敕



偃伏



三昧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八四 (上)

五八四 (下)

五八四 (下)

mèi yǎn chì

注 釋

六三二

屢 陀, 諾 瞿 陀 等。 樹 名。 原 語 有 生 長 於下之樹之意味。即榕樹也。

三 昧 : 舊 稱 三 昧, 三 摩 提, 三 摩 帝。 譯 言 定, 正 受, 調 直 定, 正 心 行 處, 息 慮 凝 心。 心 定 於 一 處 而 不 動, 故 曰 定。 正 受 所 觀 之 法, 故 曰 受。 調 心 之 暴, 直 心 之 曲, 定 心 之 散, 故 曰 調 直 定。 正 心 之 行 動, 使 合 於 法 之 依 處, 故 曰 正 心 行 處。 息 止 緣 慮, 凝 結 心 念,故曰息慮凝心。 偃:仆倒,倒伏。

敕:告誡。教敕:師父之戒勅 。



五八四 (下)

五八四 (下)

五八五 (上)

五八五 (上)

(上)

五八五

五八五 (下)

(上)

五八六

十二

十三











發大誓願第六

曜 晃曜

恚 忿恚

敷 敷具

膩 細膩 滑 澤

蚋 蚊蚋

夜 兩腋

頰 頰車















晃:光。曜:照耀。

恚:怨恨,憤怒。

敷 具 : 袈 裟 之 異 名。 以 袈 裟 之 形 相 與 敷物同也。

細膩:細緻潤滑。澤:光滑,光潤。

蚊蚋:泛指如蚊蚋之類會吸人畜血液 的昆蟲。



腋:肩膀和手臂交接的地方。(又音) 腋

六三三

頰車:牙下骨,即齶骨也。



yào huì fū nì ruì yè jiá

行 十

十三

二 十二 五 五

生字注音

紺青



髮際



甘露



瑩潔







和 合諍



豐腴

腴 爭

幹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五八六

五八六 (下)

(上)

五八七 五八七 (上)

五八七 (下)

(上)

五八八

注 釋

六三四

豐腴:豐滿;豐厚碩美。

和 合 : 和 諧 好 合。 諍 : 通「 爭 」。 諍 訟:爭辯訴訟。

瑩:透明光潔。



甘露:梵語阿密哩多。譯言甘露。異名 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髮際:髮間。(又音)髮

紺青:深青而含赤的顏色。

 



zhēng

yú sòng yíng lù fǎ gàn



五八八 (上)

五八八 (下)

五九〇 (上)

五九〇 (上)

(上)

五九〇

(下)

五九〇

五九一 (上)









十一





睫 眼睫

捷 傴 傴

齶 齶骨

咀 咀

稠 稠密

覩 羅綿



發大誓願第六















jié jié yǔ è jǔ chóu dǔ

睫:長在上下眼瞼邊緣的細毛。

:同「睫」,眼睫毛。

傴:曲背;彎腰。

齶 : 同「 顎 」。 齶 骨 : 構 成 顏 面 中 央 及下方各三分之一部分的骨骼。 咀:嚼食。

稠密:多而密。

覩 羅 綿 :覩 羅緜 , 梵 語 也 , 西 國 細 綿 也。

六三五













生字注音

薩怛 多 般 怛 羅

佛頂光明摩訶 怛

膩 沙相



烏瑟



旋螺



珂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九一 (上)

五九一 (上)

五九一 (下)

五九二 (上)

yú kē luó sè nì dá

注 釋

六三六

踰 : 越 過, 超 過。 同「 逾 」。 珂 : 一 種 次 於 玉 的 美 石。 珂 雪 : 白 雪。 比 喻 潔白。

旋螺:像螺殼一樣迴轉高起的紋路。

烏 瑟 膩 沙 : 又 作 嗢 瑟 尼 沙, 鬱 瑟 尼 沙, 鬱 尼 沙, 塢 瑟 膩 沙。 譯 曰 佛 頂, 肉 髻。 佛 之 頂 骨 隆 起 成 髻 形 者。 三十二相之一。

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佛頂光 聚 悉 怛 多 般 怛 羅,《 首 楞 嚴 經 》 所 說 《 大 佛 頂 咒 》 之 名 也。 悉 怛 多 般 怛 羅 , 譯 曰 白 傘 蓋 。 以 譬 大 悲 之 光 明徧 覆法界。





五九三 (上)

(下)

五九三 五九三 (下)

五九四 (上)

(上)

五九四 五九四 (下)

五九五 (上)



八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四 一

四 尋 與伺

凝 凝然

澹 澹然

繫 繫縛

縠 羅縠

懈 精 勤 不懈

怡 然寂靜



發大誓願第六



檸 淡 系 胡 謝 宜

sì níng dàn xì hú xiè yí

尋 : 為 尋 求 推 度 之 意, 即 對 事 理 之 粗 略 思 考 作 用。 伺 : 謂 伺 察, 即 細 心 思 惟 諸 法 之 精 神 作 用。 兩 者 是 四 不 定 心 所法中的二種心所。 凝然:定住不動的樣子。

澹然:恬淡、安定的樣子。 繫縛:束縛。 羅縠:疏細之絲織品。

精 勤 : 專 心 勤 奮。 懈 : 怠 惰、 弛 緩 不 振。

怡 然 : 欣 悅 的 樣 子。 寂 靜 : 離 煩 惱 曰 寂,絕苦患云靜。

六三七













麤住











泯 澄淨





無 明覆 蔽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九五 (上)

五九六 (下)

五九六 (下)

五九六 (下)

fù mǐn mǐn tiē tiē cū

注 釋

六三八

無 明 : 梵 語 阿 尾儞 也 , 謂 闇 鈍 之 心 無 照 了 諸 法 事 理 之 明。 即 痴 之 異 名 也。 覆蔽:掩蓋遮蔽。

泯泯:水清。澄淨:清澈明淨。

怗:安靜。

麤住:粗住,初禪前行之一。

(下)

五九六 五九六 (下)

五九七 (上)

五九七 (上)

(上)

五九七

五 十二 一





豁 豁爾

八觸



冷 煖澀 滑



動痒 輕 重



微痒



豁 虛空寂



發大誓願第六





處 (四聲)







huò yǎng

huò yǎng sè chù

豁:開通,開闊。

豁 : 開 闊。 虛 : 空。 空 寂 : 無 諸 相 曰 空,無起滅曰寂。 痒:同「癢」。

動 痒 輕 重 冷 煖 澀 滑 : 八 觸, 將 得 初 禪 定時。身中生八種之感觸。

八 觸 : 身 有 所 感 觸, 謂 之 觸。 將 得 初 禪 定 時。 身 中 生 八 種 之 感 觸。 謂 之 八 觸 : 一 曰 動 觸, 坐 禪 時, 俄 而 身 起 動 亂 之 象 也。 二 曰 痒 觸, 俄 而 身 痒 如 無 置 身 處 也。 三 曰 輕 觸, 身 輕 如 雲 如 塵,有飛行之感也。四曰重觸,俄而

六三九







生字注音

籠 厭 患 色籠



六四〇

厭 : 憎 惡, 嫌 棄。 患 : 憂 慮。 色 : 變 壞 之 義, 變 礙 之 義, 質 礙 之 義。 變 壞 者 輔 變 破 壞 也, 變 礙 者 變 壞 質 礙 也, 質 礙 者 有 形 質 而 互 為 障 礙 也。 是 從 五 根 境 等 之 極 微 而 成。 又 色 者 示 現 之 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而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身 重 如 大 石, 不 能 少 動 也。 五 曰 冷 觸, 俄 而 身 如 水 冷 也。 六 曰 暖 觸, 身 熱 如 火 也。 七 曰 澀 觸, 身 如 木 皮 也。 八 曰 滑 觸, 身 滑 如 乳 也。 考 此 八 觸 發 生 之 原 因。 欲 得 初 禪 定 時。 上 界 之 極 微, 入 於 欲 界 之 極 微 而 相 替。 地 水 火 風 狂 亂 而 如 此 發 動 也。 不 知 此 法 相 之 人, 驟 起 驚 怖, 思 我 今 發 病, 馳 迴 不 已, 遂 亂 血 道, 真 為 狂 氣 矣( 此 依 《 止 觀 》 九, 止 觀 八 無 動 痒 二 者, 有 軟麤二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五九八

lóng







五九九 (下)

(下)

六〇〇

六〇〇 (下)

十三





發大誓願第六







chàn

chén

塵 根塵

懺 披 心懺 悔

咒 呪願

zhòu

為 色 者, 以 彼 有 質 礙 與 示 現 兩 義, 色 之義勝故也。

根 塵 : 根 為 眼 等 之 六 根。 眼 等 所 對 之 色等六境曰塵。

披 心 : 披 露 真 心。 懺 悔 :《 止 觀 》 七 曰 :「 懺 名 陳 露 先 惡, 悔 名 改 往 修 來。」 然 懺 為 梵 語 懺 摩 之 略, 而 非 漢 語, 故 台 宗 之 子 弟 不 取 之。 四 明 之 《 金 光 明 經 文 句 記 》 三 曰 :「 懺 悔 二 字, 乃 雙 舉 二 音。 梵 語 懺 摩, 華 言 悔 過。」 悔 過 之 譯, 不 葉 本 義。 懺 摩 者 請 他 忍 恕 之 義 也。 又 謂 發 露 已 犯 罪, 則梵語提舍那矣,譯曰說罪也。

呪 : 同 「 咒 」 。呪 願 : 咒 願 , 又 唱 法 語 願 求 施 主 或 先 亡 福 利, 名 為 咒 願。 此 有 食 時 咒 願 與 法 會 咒 願 二 種。 若 總 言 之, 則 修 菩 薩 之 行 者 一 舉 一 動 悉 應 咒願,如《華嚴經淨行品》所說。

六四一









十一





跋 難陀龍



重 關 複嶺



厭 離穢 土



般 舟 三昧 法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〇〇 (下)

六〇〇 (下)

六〇 一 (下)

六〇 二 (下)

mèi

注 釋

六四二

般 舟 三 昧 : 般 舟, 譯 曰 佛 立。 以 行 此 三昧則諸佛現前故也。 《大集賢護經》 謂 為 思 惟 諸 佛 現 前 三 昧。 又 譯 言 常 行 道。 以 行 此 三 昧, 期 七 日 或 九 十 日 而 不 間 斷 修 行 故 也。 天 台 稱 之 為 常 行 三 昧( 此 時 行 為 行 旋 之 義, 對 座 三 昧 法 而言),四種三昧之一。

跋 難 陀 : 龍 王 名。 難 陀 龍 王 之 弟 也。 皆保護摩竭陀國使無飢饉者。

關 : 關 隘。 複 : 相 重, 重 疊。 嶺 : 山 嶺。

厭 離 : 於 物 生 厭 而 捨 去 之 意。 穢 土 : 猶 言 濁 世 也。 對 於 淨 土 而 言。 凡 夫 所 居之娑婆世界謂之穢土。

lǐng

huì bá



六〇 二 (下)

六〇 二 (下)





驕 梵缽 提



殑 河神女



發大誓願第六





jìng bō

殑 河 : 即 殑 伽 河, 恒 河 也。 殑 伽 : 又 云 強 伽、 弶 伽、 恒 伽、 恒 架, 譯 日 天 堂 來, 以 其 原 從 高 處 神 堂 而 來 也。 印 度東北之大河名。為印度三大河之一、 發源於雪山之南部,合大小無數之支流 而東南奔流五百里,與蒲拉買普篤羅河 共流入印度洋,其流域一帶之地,即所 謂恒河之平原,四境開闊,交通八達, 且 地 味 極 為 豐 饒, 故 古 來 起 於 印 度 之 幾多君主,其都城皆以此川流而定,數 千年來印度文明之中心也。佛教勿論, 即其他之宗教與哲學,亦起於此流域。 因此印度人視此河極為神聖,遂至以河 名直為神名。

驕梵缽提:憍梵波提,又作憍梵鉢提, 迦 梵 波 提, 笈 房 鉢 底。 比 丘 名。 譯 曰 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

六四三

行 四 二 八 八



十四

生字注音



新斃



恚 若斯





溺水



嬈亂



遊化



舜 若多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〇 二 六〇 三 (上)

六〇 三 (上)

(上)

六〇 三

六〇 三 (上)

(上)

六〇 三

shùn yóu rǎo nì chēn huì bì

注 釋

六四四

舜若多:譯曰虛空神。主空之神也。

遊化:遊行處處而教化也。 嬈:擾亂。 溺:淹沒,沒於水中。

瞋 : 又 云 瞋 恚。 三 毒 之 一。 梵 曰 訖 羅 駄 , 於 苦 與 苦 具 憎 恚, 謂 之 瞋。 使 身 心熱惱,起諸惡業者。斯:此。

斃:死亡也。

(下)

六〇 三

六〇 三 (下)

六〇 三 (下)

六〇 三 (下)

(下)

六〇 三





十二

十二

十三

發大誓願第六

恃 自恃 顏 貌

鑊 鑊

瑟 優 婆塞

膳 美膳

婢 遣婢











shì huò sè shàn bì

自恃:倚仗,仗恃。顏貌:面容。

鑊:無足鼎。

優 婆 塞 : 舊 稱 優 婆 塞, 伊 蒲 塞。 新 稱 鄔 波 索 迦, 優 波 娑 迦, 優 婆 娑 柯, 鄔 波 塞 迦, 鄔 波 素 迦 等。 譯 曰 清 信 士, 近 事 男, 善 宿 男 等。 親 近 奉 事 三 寶 之 義。 總 稱 受 五 戒 之 男 子。 四 眾 之 一。 七眾之一。 膳:飯食。美膳:美食。

遣:差使。婢:舊稱供使喚的丫頭。

六四五

十三





十四



惶怖

篤 信三寶





恐聳



比 丘 食訖



生字注音

注 釋

六四六

恐:害怕,畏懼。聳:直立,高起。

比 丘 : 又 名 苾 芻 ,煏 芻 。 為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者 之 通 稱。 男 曰 比 丘, 女 曰 比 丘 尼。 其 義 甚 多。 以 乞 士 之 翻 為 本 義。 食:吃。訖:完畢,終了。



惶怖:惶恐,害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〇 三

六〇 四 (上)

六〇 四 (上)

(上)

六〇 四

篤 信 : 深 信。 三 寶 :《 觀 無 量 壽 經 》 曰 :「 恭 敬 三 寶, 奉 事 師 長。」 一 切 之 佛 陀, 佛 寶 也。 佛 陀 所 說 之 教 法, 法 寶 也。 隨 其 教 法 而 修 業 者, 僧 寶 也。 佛 者 覺 知 之 義, 法 者 法 軌 之 義, 僧 者 和 合 之 義 也。《 寶 性 論 》 三 舉 所 以名寶者,有六義。

sǒng

qì huáng dǔ



六〇 四 (下)

(下)

六〇 四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二 三





發大誓願第六

長 令長

暇 閒暇

奕 博奕

恣 恣 橫

橫 布 刑 罰不

仲 中



霞 意 自 衡 (四聲) 布



zhǎng xiá yì zì hèng bù zhòng

令 長 : 秦 漢 時 治 萬 戶 以 上 縣 者 為 令, 不 足 萬 戶 者 為 長。 后 因 以「 令 長 」 泛 指縣令。 閒暇:沒有事兒的時候。

博奕:擲骰子、下棋等遊戲。

恣 : 放 縱。 橫 : 放 肆, 粗 暴, 不 講 理 的。

刑罰:國家依照法律對犯罪者所實行 的 法 律 制 裁。 不 中 : 不 恰 當, 不 合 適。

六四七





利 霞 利 路 必 喜

六四八

款實:實情也。

注 釋

無 暇 : 沒 有 空 閒 的 時 間。 顧 覽 : 環 視,觀覽。

洒 : 洗 滌。 同「 洗 」。 穌 : 甦 醒, 死 而復生。

悶 絕 : 暈 倒, 昏 厥。躃 : 同「 躄 」。 仆倒,跌倒。

戮:刑殺。竟:完成,終了,完畢。

軍吏:軍官。泛指軍中的將帥官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吏 吏 呈款實

暇 無暇 顧 覽

吏 軍吏

戮 戮竟

必 悶 絕躃 地

喜 水洒

穌 蘇



行 五 六 七 八 八



乃穌

xiá



(下)

六〇 四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下)

六〇 四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lì lù bì xǐ sū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六〇 五 (上)

(上)

六〇 五 六〇 五 (上)

六〇 六 (上)

十一

十四



八 九 一

《渧 記 》



大 目乾 連



競拽



悲號



賈人



枉尅 民 物



旃 陀羅



發大誓願第六



克 古 豪 跩 (四聲) 前 滴

zhān kè gǔ háo zhuài qián dī

旃 陀 羅 : 又 作 旃 荼 羅。 譯 曰 屠 者, 嚴 熾, 執 暴 惡 人, 下 姓 等。 在 四 姓 之 外( 又 屬 首 陀 羅 中 之 下 等 )。 以 屠 殺 為業者。男曰旃陀羅。女曰旃陀利。

尅 : 同「 克 」。 剋 扣。 民 物 : 民 眾 的 財物。

賈 : 做 生 意 的 人, 商 人。 悲 號 : 悲 傷 的痛哭。

競:爭著。拽:拖拉。

大目乾連:摩訶目犍連尊者。

《渧記》:《無量壽經海渧記》。

六四九







十二







逆 五逆

諮 諮

嗟 嗟

闥 乾闥 緊 那



咨 接



六五〇

乾 闥 : 乾 闥 婆 之 略。 譯 曰 香 陰, 樂 神 名。 八 部 眾 之 一。 緊 那 : 又 作 緊 捺

諮 : 通「 咨 」。 嗟 : 表 示 贊 美 的 語 氣。諮嗟:咨嗟,讚嘆。

五 逆 : 又 曰 五 無 間 業。 罪 惡 極 逆 於 理, 故 謂 之 逆。 是 為 感 無 間 地 獄 苦 果 之 惡 業, 故 謂 之 無 間 業。 此 有 三 乘 通 相 之 五 逆, 大 乘 別 途 之 五 逆, 同 類 之 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攝 州 : 攝 津 國, 日 本 古 代 的 令 制 國 之 一, 屬 京 畿 區 域, 為 五 畿 之 一, 又 稱 攝 州 小 曾禰 憲 彌 榮泰岩 攝 州。 小 曾 禰 憲 榮 泰 岩 :《 無 量 壽 經 海渧記》作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〇 六 (上)

六〇 六 (上)

六〇 六 (下)

六〇 七 (上)



nì zī jiē tà





六〇 七 (上)

六〇 八 (上)

十四 十

十四





沓 乾沓 和

甄 甄 陀羅 琉

琉 璃 璃 之琴

伎 伎樂

逸 誕 貌逸 樂

踏 真











六〇 八 (下)

六〇 九 (上)

六〇 九 (上)

發大誓願第六

羅, 緊 陀 羅, 甄 陀 羅, 真 陀 羅, 緊 捺 洛。 舊 譯 曰 人 非 人, 疑 神。 新 譯 曰 歌 神。即樂神名。八部眾之一。 乾沓和:乾闥婆之又稱。 甄陀羅:緊那羅之又稱。



琉璃之琴:侍帝釋天之樂神五結樂 子, 來 佛 前 所 彈 之 琴, 頌 佛 德。( 又 音)璃

六五一

誕 : 行 為 放 蕩 或 怪 異。 逸 : 放 蕩 的。 樂:歡喜,愉悅。

伎樂:又作妓樂。音樂之義。

li

tà zhēn liú jì yì





注 釋

六五二



歌詠:以詩文歌唱抒發情感。

絲 竹 : 琴 瑟 與 簫 管 等。 泛 指 樂 器。 環 佩:圓形玉佩。



旃檀:檀香。沉水:沉香的別名。

堯 善 閑 節

《 蒼 頡 篇 》 : 倉 頡 篇, 秦 李 斯 撰, 一 篇。為統一文字,罷去一切與秦文不

鹹 : 鹽 味。 淡 : 味 道 不 鹹、 不 重。 甘:甜;美味。辛:辣的味道。





肴 : 煮 熟 的 魚 肉 等 食 物。 膳 : 飯 食。 肴膳:飯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歌詠



絲 竹環 佩











旃 檀沉水

鹹 鹹 淡甘辛

頡 《 蒼頡 篇 》

huán

行 三 三 五



九 五

yǒng

頁 六〇 九 (下)

六〇 九 (下)

六〇 九 (下)

六〇 九 (下)

六一〇 (上)

六一一 (上)

zhān yáo shàn xián jié

六一三 (下)

(上)

六一四

(上)

六一四

(上)

六一七

六一八 (上)

八 四







發大誓願第六

恣 縱恣

四 伺察

識 藏識

幡 常 立 勝幡

郭 外郭

自 四







合 的 文 字, 將 大 篆 省 改 作 小 篆 的 字 書。 縱恣:放縱恣肆。 伺察:偵察,窺察。



藏 識 : 八 識 中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也。 阿 賴 耶, 譯 曰 藏。 含 藏 一 切 種 子 之 識 也。 依 性 宗, 則 為 直 真 妄 和 合 之 識 也。 (又音)識

六五三

郭 : 城 牆 外 再 築 的 一 道 城 牆。 即 外 城。

勝 幡 : 印 度 之 風, 與 敵 戰 而 破 之, 則 立 勝 幡。 故 道 場 降 魔 亦 立 勝 幡, 表 其 勝 利。 常 立 勝 幡 : 山 海 慧 自 在 通 王 佛 國名。

shí

zì sì shì fān guō







行 十一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釋 法炬



















雙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二〇 (下)

(下)

六二〇

六二一 (上)

六二二 (下)

bì fū yǎn gǔ dì jù

注 釋

六五四

璧 : 玉 的 通 稱。 雙 璧 : 喻 指 一 對 完 美 的人或物。

敷衍:鋪陳發揮也。

鵠的:目的;想要達到的結果。

法 炬 : 西 晉 末 僧。 永 嘉 二 年 參 與 竺 法 護 翻 譯《 普 曜 經 》, 為 筆 錄 者 之 一。 此 外 譯 有《 樓 炭 經 》《 大 方 等 如 來 藏 經 》《 法 句 譬 喻 經 》《 福 田 經 》, 後



六二四 (下)

六二四 (下)

(下)

六二四

六二五 (上)









籌 籌

六銖 衣







殑 伽河



發大誓願第六









chóu jìng miàn zhū

二 者 乃 與 法 立 所 共 譯。 又《 歷 代 三 寶 紀 》 以 後 之 經 錄, 如《 開 元 釋 教 錄 》 《 貞 元 新 定 釋 教 目 錄 》 等 皆 謂, 法 立 歿 後, 法 炬 一 人 獨 譯 出 一 百 三 十 餘 部 佛 典, 而《 出 三 藏 記 集 》 則 無 此 一 記 載。

籌 : 梵 語 舍 羅, 算 人 數 之 器, 以 竹 木 作之。於投票等用之。 殑伽河:恒河也。

麫 :同「麵」。

銖 : 古 代 計 算 重 量 的 單 位。 六 銖 為 一 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

六五五













生字注音



惶 惶

膺 梅膺

祚 祚

楷 楷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zhāng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二七 (下)

六二七 (下)

六二七 (下)

huáng yīng zuò kǎi

注 釋

慞惶:恐懼驚惶。

六五六

梅 膺 祚, 字 誕 生, 安 徽 宣 城 縣 人。 明 萬 歷 年 間 國 子 監 太 學 生, 好 讀 書, 著 述 繁 多。 萬 曆 四 十 三 年 編 成《 字 彙 》 一 書, 此 書 按 部 首 編 排, 改 良《 說 文 解 字 》, 將 其 部 首 簡 化 成 二 一 四 個, 後 來 的《 正 字 通 》《 康 熙 字 典 》 的 編 輯即以《字彙》為藍本。

楷 體 : 楷 書, 一 種 漢 字 書 體。 初 指 筆 畫 平 直, 端 正 工 整 的 字 體, 唐 宋 以 後 專 指 由 隸 書 演 變 而 來 的 正 體 書 法。 與 隸 書 的 主 要 區 別 為 省 略 尾 部 的 挑 筆。 約 起 源 於 後 漢, 至 魏 完 備 成 體, 通 行 至今。

六二八 (下)

六三二 (下)

六三三 (下)

(下)

六三三

(上)

六三四 六三四 (上)

六三四 (下)

十二



十二 十二 一 五



葬 如 來藏 性

羼 羼提

怛 怛 剎那 臘縛

臘 牟 牟 呼栗多

拿 乞 沙拏

唾 涕津液



發大誓願第六





羼 提 : 六 度 之 一。 譯 曰 忍 辱。 忍 屈 辱,堪苦難也。

如來藏性:一切眾生之性隱藏如來之 功德,謂之如來藏性。

辣 謀 拿



六五七

唾 : 口 水, 口 液。 涕 : 眼 淚 ; 鼻 涕。 津液:中醫對人體內一切液體的總 稱。

乞沙拏:須臾,猶言暫時,時量也。

牟呼栗多:時名。

臘縛:時刻名。

怛剎那:百二十剎那也。

zàng



chàn dá là móu ná tuò



行 七 九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日 嚴頵 公



京兆



阿鞞 跋 致







涎沫









暖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三四 六三四 (下)

(上)

六三五

六三六 (上)

(上)

六三六

xián nuǎn pí zhào yūn

涎沫:唾液。

注 釋

六五八

煖:同「暖」。溫暖。

阿 鞞 跋 致 : 又 作 阿 毘 跋 致, 或 作 阿 惟 越 致, 譯 曰 不 退 轉。 不 退 轉 成 佛 進 路 之 義。 是 菩 薩 階 位 之 名。 經 一 大 阿 僧 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 京兆:西安。

日 嚴 頵 公 : 日 嚴 寺 慧 頵 和 尚。 俗 姓 張, 京 師 崇 義 寺 僧 人。 太 建 年 中 便 蒙 勅 度, 令 住 同 泰 寺。 隋 降 陳 國 北 度 江 都, 又 止 華 林 栖 遑 問 法。 有 解 法 師, 成論名匠,因從累載聽談玄義。開皇



六三六 (下)

(下)

六三六





發大誓願第六

焉 持 犯焉 識

徙 徙居





yān xǐ

末 年 被 召 京 寺, 于 時 晉 王 開 信 盛 延 大 德 同 至 日 嚴 寺。 武 德 之 始, 皇 姊 桂 陽 長 公 主, 造 崇 義 寺, 久 崇 戒 範, 義 而 居 之。 唐 貞 觀 十 一 年 卒, 春 秋 七 十 有四。

持犯:保持戒律謂之持,侵犯謂之犯。 而 戒 律 有 止 惡 作 善 二 門, 故 持 犯 各 有 二。二持者,一止持,保持五戒乃至具 足戒等止惡之法,而防止三業,謂之止 持,二作持,保持安居說戒懺悔禮拜等 作善之法而策勵三業,謂之作持。二犯 者,一作犯,盲動三業以觸止持之法, 即由作而為犯者。二止犯,怠慢三業, 不 修 作 持 之 善 業, 即 由 止 而 為 犯 者。 焉:豈,如何。

徙:遷移,移轉。徙居:遷移居所。

六五九



十二

十一









奘公







天童



顧盻



禮覲



紵 麻蘭若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三六 (下)

六三六 (下)

(下)

六三六 六三六 (下)

六三六 (下)

注 釋

六六〇



紵 :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蘭 若 : 阿 蘭 若 之 略 稱。 僧 人 所 居 處 也。 其 義 即 空 淨 閑 靜 之 處。 紵 麻 蘭 若 : 唐 朝 終 南 山 道 宣律師所住之蘭若名。

覲:見,下見上。(又音)覲

盻:看。顧盻:注目,留神。

偕 : 共 同, 一 起。 奘 公 : 唐 大 慈 恩 寺 玄奘三藏。

天童:護法諸天現童形而給侍於人 者。

jìn

zhù jǐn xì tóng xié zàng





十一

挪 那

吒 吒

旛 旛華

緊 歸覲 彌 勒

挪 乍





那 吒 : 哪 吒, 毘 沙 門 天 王 之 太 子, 三 面 八 臂 大 力 鬼 王 也。( 又 音 ) 那 吒

哪渣

六六一

覲 : 見, 下 見 上。 彌 勒 : 新 稱 彌 帝 隸, 梅 低 梨, 迷 諦 隸, 梅 怛 麗, 每 怛 哩, 梅 怛 麗 藥, 昧 怛 曳。 菩 薩 之 姓 也。 譯 曰 慈 氏。 名 阿 逸 多, 譯 曰 無 能 勝。 或 言 阿 逸 多 為 姓, 彌 勒 為 名。 生 於 南 天 竺 婆 羅 門 家。 紹 釋 迦 如 來 之 佛 位, 為 補 處 之 菩 薩。 光 佛 入 滅, 生 於 兜 率 天 內 院。 彼 經 四 千 歲( 即 人 中 五 十 六 億 七 千 萬 歲 ), 下 生 人 間, 於 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

旛 : 梵 語 波 哆 迦, 為 表 佛 世 尊 威 德, 所 作 之 莊 嚴 具, 猶 如 大 將 之 旌 旗 也。 華:同「花」。

zhā

六三七 (上)

六三七 (上)

六三七 (上)

發大誓願第六



nuó zhà fān jǐn



十一

十二



中 陰 倒懸



懿 宗朝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三七 (上)

六三八 (下)

yì xuán



注 釋

六六二

中陰: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間所受 之 陰 形 也。 陰 者 五 陰 之 陰( 新 譯 云 五 蘊), 俱 舍 宗 以 為 有 一 定 之 中 陰, 成 實宗以為無之,大乘宗以為有無不定。 謂極善極惡之人,無中陰,直至所至。 餘皆有之。

懿 宗 : 唐 懿 宗 李 漼, 初 名 溫, 唐 宣 宗 李 忱 長 子, 唐 朝 第 二 十 代 皇 帝, 八 五 九 ~ 八 七 三 年 在 位, 在 位 十 四 年, 終 年 四 十 一 歲。 朝 : 某 一 世 系 帝 王 的 統 治 時 期, 或 某 位 君 王 的 統 治 時期。

勒, 值 佛 而 修 得 慈 心 三 昧, 故 稱 為 慈 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又音) 覲 jìn





六三八 (下)

六三九 (上)

六三九 (下)

十四

十二





晦 晦

冥 冥

夭 傷慧命

敷 肉 團 心 開敷

發大誓願第六









倒懸:梵語盂蘭盆,譯為倒懸。人死, 魂魄沈於闇道,有倒懸之苦也。為救此 倒懸之苦供養三寶者,即盆供也。

晦 : 昏 暗。 冥 : 幽 暗。 晦 冥 : 光 線 昏 暗。



夭 : 夭 折 ; 摧 殘。 傷 : 耗 損, 毀 壞。 慧 命 : 法 身 以 智 慧 為 壽 命。 智 慧 之 命 夭 傷, 則 法 身 之 體 亡 失。 蓋 慧 為 法 身 之壽命,故曰慧命。 (又音)夭

六六三

肉 團 心 : 梵 云 紇 利 陀 耶, 譯 曰 肉 團 心。 即 意 根 之 所 託, 其 形 自 八 瓣 之 肉 葉而成。敷:展開。

yāo

huì míng yǎo fū











生字注音

臺 八 葉 中臺

瑟 地瑟

娓 娓

曩 曩

缺 名 義闕

澀 偉 攮



六六四

名 義 : 名 者 體 上 之 名 稱, 義 者 體 上 之 義理。如言諸行無常,諸行為名,無

地瑟娓曩:加持之梵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八 葉 中 臺 : 八 葉 蓮 臺, 胎 藏 界 曼 陀 羅 之 第 一 院 中 臺 也。 中 央 為 大 日, 四 方 之 八 葉, 為 寶 生, 開 敷 華 王, 無 量 抬 壽, 天 鼓 雷 音 之 四 佛, 普 賢, 文 殊, 觀 音, 彌 勒 之 四 菩 薩, 合 為 九 尊, 是 三 密 相 應 之 時, 吾 人 肉 團 心( 心 臟 ) 開敷之相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三九

六三九 (下)

(上)

六四一

tái

sè wěi nǎng quē



六四一 (上)



發大誓願第六

竺 天竺 四 姓



zhú

常 為 義。 又 呼 召 之 名 目, 謂 之 名, 為 名 所 顯 之 法 體 謂 之 義, 依 此 義 則 名 義 者, 與 所 謂 名 體 或 名 法 同。 然 就 其 名 與 義 言 之, 有 名 即 於 義 者, 有 不 即 者, 名 即 於 義, 如 呼 火 而 出 熱, 諸 佛 之 名 號 及 陀 羅 尼 是 也, 此 云 真 言。 名 不 即 於 義, 如 火 之 名 無 熱 之 用, 世 間 一 切 之 名 字 是 也, 此 云 假 名。 闕 : 脫 漏的。

天 竺 : 印 度 之 古 稱。 四 姓 : 一 婆 羅 門, 為 淨 行 者, 或 出 家, 或 在 家, 修 淨 行 而 求 涅 槃 者。 二 剎 帝 利, 為 王 種, 奕 世 君 臨, 統 轄 其 餘 之 三 姓 者。 三 吠 捨, 舊 曰 毘 捨。 為 商 賈, 貿 易 有 無 者。 四 戍 陀 羅, 舊 云 首 陀, 為 農 民 及 奴, 身 勤 稼 穡 者。 四 姓 中 以 婆 羅 門 為 最 尊 貴, 與 餘 三 姓 不 同 行。 蓋 此 四 姓 之 別, 自 韋 陀 論 師 而 起。 因 韋 陀 論 為最古代盛行也。

六六五







行 六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四



生字注音

佛 陀 波利



家嗣



苗胤



靜胤



五 天竺



婆 羅 賀 摩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四一 (上)

六四一 (上)

六四一 (上)

六四一 (上)

(下)

六四一

六四二 (下)

ná zhú yìn yìn sì lì

注 釋

六六六

婆 羅 賀 摩 拏 : 又 曰 婆 羅 欱 末 拏, 婆 羅 門之具稱也。

五 天 竺 : 略 稱 五 天。 東 西 南 北 中 五 方 之 天 竺。 即 東 天、 西 天、 南 天、 北 天、中天。

靜胤:婆羅門之意譯,天竺四姓之一。 胤:後代子孫。 嗣:後代子孫。

佛 陀 波 利 : 罽 賓 國 沙 門 名。 譯 曰 覺 護。 譯《 尊 勝 陀 羅 尼 經 》。 見《 開 元 錄》九,《宋僧傳》二。





六四二 (下)

六四二 (下)

六四三 (上)

六四三 (下)









愍 愍 其業因

荼 胎 藏 界 曼荼 羅

顗 杜 行顗

汲 井輪



發大誓願第六









mǐn tú yǐ jí

愍 : 憐 恤, 哀 憐。 業 因 : 善 業 為 樂 果 之因,惡業為苦果之因者。

胎 藏 界 曼 荼 羅 : 胎 藏 界 真 言 本 經《 大 日 經 》 雖 說 諸 種 之 曼 荼 羅, 而 根 本 之 都 會 檀 曼 荼 羅 由 十 三 大 院 而 成, 以 大 日為中心輳合一切之佛菩薩諸天諸神 者, 但 現 圖 之 曼 荼 羅 則 省 四 大 護 院 之 一而為十二大院。

杜 行 顗 : 唐 代 譯 經 居 士。 京 兆 人。 儀 鳳 年 中 任 朝 散 郎, 行 鴻 臚 寺 典 客 署 令, 通 曉 各 國 語 言, 兼 善 文 藻, 尤 精 天 竺 語 書。 時 有 罽 賓 國 僧 佛 陀 波 利 攜 梵 經 來 奉 獻, 帝 詔 令 行 顗 翻 譯, 於 儀 鳳四年正月譯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一卷。其餘事蹟及生卒年均不詳。

汲 井 輪 : 輪 迴 無 極, 譬 如 汲 井 水 之 車 輪。

六六七







十一



譏 譏嫌

詈 罵詈

訐 訐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 愚 禿 鈔 》 突 (一聲)

禿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四三 (下)

六四四 (上)

(下)

六四四

(下)

六四四



tū lì jié

注 釋

六六八

《 愚 禿 鈔 》 : 凡 二 卷。 又 作 二 卷 鈔。 日 僧 親 鸞 八 十 三 歲 時 之 著 作。 收 於 大 正 藏 第 八 十 三 冊。 本 書 堪 稱 為 日 本 真 宗 之 教 相 判 釋, 書 中 主 張 二 雙 四 重 之 說, 而 將 佛 教 分 為 大 乘、 小 乘。 大 乘 又 分 頓、 漸 兩 教, 頓 教 再 分 難 易 二 行、 橫 豎 二 超 ; 漸 教 則 分 難 易 二 行、 橫豎二出。

譏 嫌 : 又 作 機 嫌。 譏 嫌 者, 謂 他 人 之 譏 嫌 也。 不 為 他 人 譏 嫌 之 事, 謂 之 護 機嫌。 罵詈:辱罵詛咒。

訐:攻擊他人的短處。



六四四 (下)

六四四 (下)

六四五 (上)

六四八 (上)

六四八 (下)

六四八 (下)

十一 十四







十二

冥契 妙 理



遊履 十 方



相躡



耆婆



耆婆







迦 陵頻伽



發大誓願第六

加 卻 琪 琪 聶







迦 陵 頻 伽 : 又 作 歌 羅 頻 伽, 加 蘭 伽, 迦尾羅等。鳥名。譯曰好聲,和雅。

㲉 :鳥卵。(又音)㲉

六六九

冥 : 暗 合, 默 契。 契 : 切 合。 妙 理 : 深妙之道理也。

遊 履 : 遊 歷。 十 方 : 佛 經 稱 東 西 南 北, 東 南 西 南, 東 北 西 北, 上 下, 為 十方。

躡:連續也。

耆 婆 耆 婆 : 又 作 闍 婆 耆 婆 迦, 鷓 鴣 之 類。 由 鳴 聲 而 名。 耆 婆 為 命 或 生 之 意, 故 云 共 命 鳥。 經 中 謂 為(《 本 行 集經》)二身二頭之禽鳥。

qiào

jiā què qí qí niè lǚ qì









九 十二

生字注音

胤 覺胤

胤 胤嗣

紹 繼紹 佛 種





六七〇

紹 : 接 續, 繼 承。 佛 種 : 生 佛 果 之 種 子也。菩薩之所行名佛種。

胤嗣:後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覺 : 佛, 譯 言 覺 者, 或 智 者。 覺 有 覺 察 覺 悟 之 二 義, 覺 察 煩 惱, 使 不 為 害, 如 世 人 之 覺 知 為 賊 者, 故 云 覺 察, 是 名 一 切 智。 覺 知 諸 法 之 事 理, 而 了 了 分 明, 如 睡 夢 之 寤, 謂 之 覺 悟, 是 名 一 切 種 智。 自 覺 復 能 覺 他, 自 他 之 覺 行 窮 滿, 名 為 佛。 自 覺 者, 印 簡 於 凡 夫, 覺 他 者 簡 於 二 乘, 覺 行 窮 滿, 簡 異 於 菩 薩。 何 則? 以 凡 夫 不 能 自 覺, 二 乘 雖 自 覺 而 無 覺 他 之 行, 菩 薩 自 覺 覺 他 而 覺 行 未 為 圓 滿 故 也。 又 以 知 者 既 具 足 二 智 而 覺 知 一 切 諸 法, 了了分明故也。胤:後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六四九

六四九 (上)

六四九 (下)

yìn

yìn shào





六五〇 (下)

六五〇 (下)

六五〇 (下)

六五一 (下)

六五二 (下)

五 十二

十三





旃 迦旃 延

漏 流 注漏 泄

瘡 六瘡 門

敕 奉敕

佉 陀羅木



發大誓願第六

沾 陋







zhān

六 瘡 門 : 指 吾 人 身 體 中, 漏 泄 不 淨 之 六 門 戶。 即 : 眼、 耳、 鼻、 口、 大 小 便 道。 若 將 耳、 眼、 鼻 三 者 開 立 為 兩 眼、 兩 耳、 兩 鼻 孔, 則 稱 九 瘡 門。 或 以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六 根 為 漏泄煩惱不淨之所,亦稱六瘡門。

流 注 : 流 通 貫 注。 漏 泄 : 洩 露, 露 出。

迦 旃 延 :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訶迦旃延子。





六七一

佉 陀 羅 : 軻 地 羅, 又 作 珂 地 羅、 朅 地 羅、 軻 梨 羅、 朅 達 羅、 朅 地 洛 迦、 佉 達 羅、 朅 達 洛 迦 佉 提 迦 等, 木 名。 譯 曰 山 木、 苦 楝 木、 空 破、 紫 橿 木、 毒 樹剌等。

敕:帝王的詔書。

lòu chuāng chì qū













金 剛橛



軻 黎羅



朅 達羅



軌儀



契 中道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五二

六五三 (上)

六五三 (下)

六五三 (下)

六五三 (下)

qì yí qiè kē jué

注 釋

六七二

中 道 : 法 相 以 唯 識 為 中 道, 三 論 以 八 不 為 中 道, 天 台 以 實 相 為 中 道, 華 嚴 以 法 界 為 中 道。 中 者, 不 二 之 義。 絕 待之稱,雙非雙照之目也。 軌儀:軌範儀則也。

朅達羅:佉陀羅之又稱,木名。

軻黎羅:佉陀羅之又稱,木名。

金 剛 橛 : 又 名 四 方 橛, 或 作 四 橛。 修 法 時 壇 上 四 隅 所 立 之 橛 也。 其 形 如 獨 股 杵, 長 六 寸, 或 八 寸 四 分, 又 有 九 寸。其頭作蓮形,或作寶形等,隨修



(下)

六五三

六五三 (下)

六五四 (上)

(上)

六五四

六五四 (上)









十一

發大誓願第六

橿 紫橿

鐇 鐇樹

糅 韋糅

笯 毘 瑟笯

臍 臍











jiāng fán róu nú qí

法 而 不 同。 於 壇 上 等 結 界 設 之, 意 使 道 場 之 地 分, 堅 固 如 金 剛, 諸 障 不 能 惱 害 也。 法 見《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中, 《大日經疏》六等。

橿 : 一 種 樹 木。 材 質 堅 硬, 可 製 車、 船、弓箭。紫橿:佉陀羅木之意譯。 鐇樹:佉陀羅木之意譯。

韋 糅 : 韋 紐 天 之 又 稱。 大 自 在 天 之 別 名。

毘 瑟 笯 : 韋 紐 天 之 又 稱。 大 自 在 天 之 別名。 臍:肚臍。

六七三









四 五 六 十 五

生字注音



聳翅



翅翮



頂癭 鳥



蘗 嚕拏



誐 嚕拏





迦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下)

六五五

lóu tú é bò yǐng hé sǒng

注 釋

六七四

迦 嘍 荼 : 迦 樓 羅 之 又 稱。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誐 嚕 拏 : 迦 樓 羅 之 又 稱。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蘗 嚕 拏 : 迦 樓 羅 之 又 稱。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頂 癭 鳥 : 迦 樓 羅 之 新 譯。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翮:翅膀。 聳:直立,高起。

六五五 (下)

六五五 (下)

六五五 (下)

六五五 (下)

六五六 (上)

六五六 (上)



十 十一 十二





際 風 輪際

大嗉 頂 鳥



嗉中



先內











渧 如車軸



發大誓願第六



滴 必 記 納 素 素

jì dī bì jì nà sù sù

風 輪 : 此 世 界 之 最 下 底, 風 輪 下, 虛 空 也, 但 準 於 後 三 輪 名 之 為 空 輪, 合 為 四 輪。 際 : 邊, 畔。 風 輪 際 : 風 輪 之際限,是一世界之最底下也。

渧 : 同「 滴 」, 雨 滴。 車 軸 : 雨 滴 之 大,譬如車軸。

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髻:髮髻也。

內 : 收 受。 通「 納 」。 嗉 : 位 於 鳥 類 食 道 後 段, 暫 時 貯 存 食 物 的 囊 狀 部 分。即嗉囊。

大嗉頂鳥:迦樓羅鳥。

六七五





行 四

十一

十一

生字注音





混淆



擅 自 筆削













穴 (四聲)



(又音)淆







六七六

混 淆 : 擾 亂 觀 念、 事 物, 使 人 無 法 分 辨。 涇 渭 : 涇 水 和 渭 水。 涇 水 發 源 於 六 盤 山, 流 經 黃 土 區, 挾 帶 大 量 泥 砂 ; 渭 水 發 源 於 秦 嶺, 所 經 為 崖 壁 陡 峻的山谷,河水清澈。

(又音)削

擅 自 : 獨 斷 獨 行, 自 作 主 張。 筆 削 : 筆, 記 載。 削, 刪 除。 古 代 用 竹 簡 記 載 文 字, 有 所 更 改 就 用 書 刀 刮 削, 所 以稱為「筆削」。

(又音)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貯:積藏,儲蓄。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六 (上)

六五六 (下)

六五六 (下)

渭 渭

zhù xuē

xiáo

zhǔ xuè yáo jīng wèi



六五七 (上)

六五八 (下)

六五九 (上)







暹 道暹

賁 《 良賁 疏 》

聶 承遠



發大誓願第六







xiān bì niè

道 暹 : 生 卒 年 不 明。 唐 代 天 台 宗 僧, 天 台( 浙 江 ) 人。 於 大 歷 年 間 ( 七 六 六 ~ 七 七 九 ) 來 到 長 安。 著 述 有《 法 華 文 句 輔 正 記 》《 涅 槃 經 疏 私 記》等。

良賁: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助不空新譯 《 仁 王 經 》, 且 奉 代 宗勅 作《 疏 》 三 卷。 以 所 住 之 寺 名 疏, 謂 之《 青 龍 疏》。

聶 承 遠 : 西 晉 譯 經 居 士。 恆 居 關 洛。 明 解 有 才 幹, 博 通 經 傳, 復 善 於 撰 文。 曾 參 與 竺 法 護 之 譯 經 工 作, 篤 志 務 法, 參 正 文 句, 而 有 筆 受 之 功。 最 初 竺 法 護 譯 出《 超 日 明 經 》 時, 詞 句 繁 瑣, 幸 得 承 遠 刪 綴 文 句, 乃 雅 順 而 通達,為世人所樂讀。

六七七



















大 慧 宗杲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五九 (上)

(上)

六五九



gǎo tán huì

注 釋

六七八

大 慧 : 禪 師 名。 宋 杭 州 徑 山 之 佛 日 禪 師,名宗杲,法嗣佛於果圜悟禪師,高 宗 紹 興 十 七 年 詔 使 住 徑 山, 以 二 十 一 年事竄梅州,二十八年詔使再住徑山, 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寂於徑山明月 堂,壽七十五。賜謚普覺,塔曰寶光。 孝宗居藩邸師事之,及即位賜號大慧禪 師。有《語錄》三十卷,勅入大藏。見 《 五 燈 會 元》 十 九。 圜 悟 嘗 著《 碧 巖 集》,大慧燒之。

曇晦:宋杭州徑山大慧禪師之字。

(上)

六五九

(上)

六五九

六五九 (上)

十二

十二

十四







zhǔn

準 湛 堂 文準

圜 圜 悟克勤

嗣 嗣 圜悟之法

發大誓願第六

yuán sì

文 準 : 宋 代 臨 濟 宗 黃 龍 派 僧。 陜 西 人, 字 湛 堂。 俗 姓 梁。 出 家 後, 參 謁 真 淨 克 文 禪 師, 隨 侍 十 年, 並 嗣 其 法。 其 後, 應 豫 章 太 守 李 景 直 之 請 住 法 雲 巖。 復 移 住 隆 興 府 泐 潭。 政 和 五 年 十 月 二 十 二 日 示 寂, 世 壽 五 十 五。 著 有《 湛 堂 準 和 尚 語 要 》 一 卷, 收 錄 於《續古尊宿語要》卷一。

圜 悟 : 圜 與 圓 字 同。 宋 四 川 成 都 府 昭 覺 寺 克 勤。 五 祖 山 演 禪 師 之 法 嗣 也。 建 炎 初, 遷 鎮 江 金 山 寺, 適 高 宗 幸 揚 州, 詔 入 對, 賜 號 圜 悟 禪 師。 師 在 夾 山靈泉禪院時,於《雪竇頌古百則》, 加 垂 示, 著 語, 評 唱 者, 即 古 來 稱 為 禪 門 第 一 書 之《 碧 巖 集 》 也。 見《 五 燈會元》十九。

嗣 : 繼 續, 承 繼。 嗣 法 : 弟 子 嗣 師 之 法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

六七九





行 二





生字注音

靖康

微恙



丞 相呂舜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九 (下)

(下)

六五九

六五九 (下)

chéng

jìng yàng

注 釋

六八〇

靖 康 : 宋 欽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一 二 六 ~一一二七)。

丞相:秦漢以後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 官 員。 多 由 一 人 擔 任, 有 時 亦 由 二 人 或 多 人 共 同 掌 政。 歷 代 時 設 時 廢, 或 改 易 其 名, 明 洪 武 十 三 年 後 不 復 設 置。 呂 舜 徒 : 呂 好 問, 南 宋 政 治 家、 道 學 家。 呂 公 著 之 孫, 呂 希 哲 之 子, 呂 本 中 之 父。 初 封 東 萊 郡 侯, 靖 康 元 年, 以 薦 召 為 左 司 諫、 諫 議 大 夫, 擢 御 史 中 丞。 靖 康 之 難 後, 勸 張 邦 昌 迎 立 趙 構 為 帝。 與 楊 時 並 列 道 學 家, 時 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

恙:疾病。微恙:小小的病痛。





六五九 (下)

(下)

六五九

(下)

六五九

六六〇 (上)















建 垂



擲:拋投,丟扔。(又音)擲



六八一

鍵 椎 : 犍 稚, 譯 曰 鐘, 磬, 打 木, 聲 鳴等。可打而作聲之物之通稱。

法 臘 : 臘 者 歲 末 祭 神 之 名。 即 以 為 歲 末 之 稱。 比 丘 受 戒 後, 每 年 夏 行 三 月 安 居, 其 安 居 竟, 即 為 比 丘 之 歲 末, 謂 之 法 臘。 又 名 夏 臘, 戒 臘。 比 丘 為 出 俗 者, 故 不 以 俗 年 算 之, 必 數 此 夏 臘。 以 法 臘 之 多 少 定 比 丘 之 坐 次, 謂 之臘次。

入寂。(又音)寂

委 : 疲 困 的。 入 寂 : 入 寂 滅 也。 梵 語 涅 槃, 一 譯 寂 滅。 離 煩 惱 云 寂, 絕 生 死 之 苦 果 曰 滅。 故 證 果 人 之 死, 名 為

zhì

擲 寂

擲筆









法臘



委 然 而 入寂

發大誓願第六



zhí jí là jiàn chuí

行 十三









生字注音





砧槌



犍槌



撾銅



鐘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六〇 (上)

六六〇 (下)

六六〇 (下)

六六〇 (下)

曇 僧伽提婆

qìng zhuā jiān zhēn qū tán

注 釋

六八二

鐘 : 梵 語 犍 稚, 譯 曰 鐘, 又 曰 磬。 為 作法事時集眾而打者。

撾 : 擊 打、 敲。 犍 槌 : 犍 稚, 譯 曰 鐘, 磬, 打 木, 聲 鳴 等。 可 打 而 作 聲 之物之通稱。

砧:物體的基墊。

瞿 曇 : 舊 稱 瞿 曇, 俱 譚、 具 譚 等。 新 稱 喬 答 摩。 釋 種 之 姓, 古 來 佛 姓, 稱 瞿 曇, 甘 蔗, 日 種, 釋 迦, 舍 夷 之 五 種。 僧 伽 提 婆 : 譯 曰 眾 天。 罽 賓 國 之 僧, 符 秦 建 元 年 中 入 長 安, 後 渡 江, 晉太元年中譯出《阿毘曇論》《阿含





六六一 (上)

六六一 (上)





發大誓願第六

磐 志磐 大 師

鑑 宗鑑 大 師





pán jiàn



經》百餘萬言。見《高僧傳一》。(又 音)瞿

六八三

宗 鑑 : 宋 代 僧。 少 習 儒 業, 善 作 文 章。 剃 度 後 修 天 台 三 觀 之 教。 住 良 渚。 著 有《 釋 門 正 統 》 八 卷, 係 倣 《 史 記 》《 漢 書 》 體 例, 分 本 紀、 世 家、 諸 志、 列 傳、 載 記 等 五 篇 目。 又 據《釋氏疑年錄》卷八、《續指月錄》



志 磐 : 南 宋 僧。 鄉 籍、 年 壽 均 不 詳。 號 大 石。 居 四 明 福 泉 寺, 學 天 台 教 觀, 紹 隆 歷 代 諸 祖 正 統, 顯 揚 大 教。 作《 宗 門 尊 祖 儀 》 一 篇, 復 重 修 宗 鑑 之《釋門正統》,編述《佛祖統紀》, 記 述 台 教 流 傳 之 事 蹟 極 盡 精 細, 旁 及 禪、 律 諸 家, 世 人 以 此 稱 便 而 廣 為 流 通。 除 上 舉 著 作 外, 另 有《 法 界 聖 凡 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生字注音

幟 標幟

沼 泥沼

闢 十二 聲 聞 闢 支 佛 事

十二

十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六二 (上)

六六二 (下)

(上)

六六五

zhì zhǎo pì

注 釋

六八四

卷 三 載, 祖 鑑 即 宗 鑑, 臨 濟 宗 僧。 懷 安( 位 於 察 哈 爾 ) 人, 俗 姓 徐。 入 鍾 山 真 門 下 剃 度, 未 久, 往 依 瞎 堂 遠。 後 歸 閩, 參 禮 乾 元 穎 禪 師, 得 開 悟。 曾 主 資 福 寺, 並 住 鼓 山 七 載。 宋 開 禧 二年示寂。

標 幟 : 一 作幖 幟 。 標 者 表 也 , 又 旌 旗 也, 標 幟 者, 彰 表 之 義。 真 言 之 法, 以身印器具等彰表如來內證之德。 泥沼:比喻麻煩、困境。

聲 聞 : 梵 語, 舍 羅 婆 迦, 為 佛 之 小 乘 法 中 弟 子, 聞 佛 之 聲 教, 悟 四 諦 之 理, 斷 見 思 之 惑, 而 入 於 涅 槃 者 也。 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



六六七 (下)

六六七 (下)

六六七 (下)

六六七 (下)







十一

發大誓願第六

矢 矢石

擣 擣

舂 舂搗

紈 紈素

使 (三聲)







shǐ dǎo chōng wán

闢 支 佛 : 緣 覺, 舊 稱 辟 支 佛。 又 曰 辟 支 迦 羅 。 新 稱鉢 剌 翳 伽 佛 陀 。 舊 譯 曰 緣 覺。 新 譯 曰 獨 覺。 緣 覺 者 : 一, 觀 十 二 因 緣 之 理 而 斷 惑 證 理, 一, 因 飛 花 落 葉 之 外 緣 而 自 覺 悟 無 常, 斷 惑 證 理。 獨 覺 者, 彼 於 無 佛 之 世, 宿 因 所 萌, 或 觀 十 二 因 緣, 或 觀 飛 花 落 葉, 而獨自覺悟也。

矢石:箭和壘石,古時守城的武器。

擣:捶擊;舂搗。

舂:把穀物以杵臼搗去皮殼。

紈素:細緻光澤的白綢絹。

六八五





生字注音



濯 濯

鑊 鑊

旌 旌旗

綵 綵 帛

帛 瑜 《瑜 祇 經 》



同音字 漢語拼音













huǎ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 七



十四

注 釋

六八六



浣 : 洗 滌, 洗 濯。 濯 : 洗 滌, 清 洗。 浣濯:洗滌。(又音)浣

鑊:無足鼎。鍋子。 旌旗:旗子的通稱。

《 瑜 祇 經 》 :《 金 剛 峰 樓 閣 一 切 瑜 伽 瑜祇經》之略名。

綵 : 五 彩 的 絲 織 品。 帛 : 絲 織 品 的 總 稱。

huàn

六六八 (上)

六六八 (上)

(上)

六六八

六六八 (上)

六六八 (上)

zhuó huò jīng cǎi bó yú

十一









擠 枳 由羅

麤 麤弊

垢 垢膩

蒲 盛蒲 桃

漿 漿

邏 枳 由邏

褥 床褥 枕 席

















枳 由 羅 : 一 作 羈 由 羅, 吉 由 羅。 又 譯 曰瓔珞。(又音)枳

六八七

床 褥 : 床 單、 棉 被、 床 罩 的 總 稱。 枕 席:泛指床鋪。

枳 由 邏 : 又 作 吉 由 羅, 羈 由 羅, 譯 言 瓔珞。

蒲 桃 : 葡 萄 的 果 實。 漿 : 泛 稱 較 濃 稠 的液體。

麤:同「粗」。膩:汙垢,汙穢。

zhǐ

六六八 (下)

(上)

六六九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發大誓願第六

jǐ cū gòu pú jiāng luó rù

行 十四

十四

十四



生字注音

皇侃



孔穎 達



閒色



衣 正 色裳



《 玉藻 》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下)

六六九

zǎo cháng jiàn yǐng kǎn

注 釋

六八八

《 玉 藻 》 :《 禮 記 》 的 篇 名。 記 載 天 子服冕之事。

正 色 : 稱 青、 黃、 紅、 白、 黑 等 五 種 基 本 色。 裳 : 古 代 下 身 穿 的 衣 服 稱 為 「 裳 」。 即 裙 子。 閒 : 間 雜, 夾 雜。 同「 間 」。 閒 色 : 間 色, 雜 色。 中 國 古 代 服 色 以 青、 黃、 赤、 白、 黑 為 正 色,其他顏色稱為「間色」。

孔 穎 達 :( 西 元 五 七 四 ~ 六 四 八) 字 仲達,衡水人,唐代經學家。善屬文, 通步歷。累官國子司業,後遷祭酒,嘗 受太宗命撰《五經正義》。卒諡憲。

皇 侃 :( 西 元 四 八 八 ~ 五 四 五 ) 南 朝 梁 吳 郡 人。 少 好 學, 師 事 會 稽 賀 瑒。 後 為 國 子 助 教, 聽 講 者 常 數 百 人。 著 《論語義疏》。



六六九 (下)

六六九 (下)

六六九 (下)

(上)

六七〇 六七〇 (上)

六七〇 (上)

(上)

六七〇



九 十二 一 二 二 六

沉 道㲀

笈 鉢 羅笈 菩 提 山

糜 乳糜

澗 臨澗

憂 無憂 王

窣 窣 堵波 庳鉢 羅



發大誓願第六



及 迷 建 優 速 必

道㲀 : 字 法 藏。 俗 姓 杜 氏。 雲 中 人。 唐 末 時 人 也。 住 五 臺 山 金 河 寺。 著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卷。

鉢 羅 笈 菩 提 : 缽 羅 笈 菩 提, 山 名。 譯 曰前正覺。 乳糜:以乳而造之粥也。 澗:山間的流水。



無 憂 王 : 舊 稱 阿 育, 新 稱 阿 輸 迦 王, 譯曰無憂王。 窣堵波:塔。(又音)窣

六八九

庳鉢 羅:畢缽羅之又稱。即菩提樹。



chén jí mí jiàn yōu sù bì



行 十四







十 一

生字注音

愚昧



牡羊



異 生羝 羊 心



《 秘 藏 寶鑰 》



嶺南



凋落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六七〇

六七〇 (下)

六七一 (上)

六七一 (上)

(上)

六七一 六七一 (下)

diāo lǐng yào dī mǔ mèi

注 釋 凋落:衰敗零落。

六九〇

嶺 南 : 泛 指 五 嶺 以 南 的 地 區。 五 嶺 : 大 庾、 騎 田、 都 龐、 萌 渚、 越 城 五 嶺。位於湖南、江西與廣東交界處。

《 秘 藏 寶 鑰 》 : 一 卷, 日 本 空 海 撰。 釋 真 言 宗 所 立 之 十 住 心。《 秘 密 曼 荼 羅十住心論》之要略也。

異 生 羝 羊 心 : 十 住 心 之 一。 凡 夫 之 愚, 譬 之 羝 羊。 羝 羊 為 牡 羊, 只 念 食 欲與婬欲者。見《秘藏寶鑰》上。 牡:雄性的鳥獸。

愚昧:愚笨無知,不明事理。





(下)

六七一

六七一 (下)

六七三 (下)







齋 八 關齋

蘇息

蘇 棱 毘楞 伽 摩 尼 寶

發大誓願第六

摘 (一聲)





zhāi sū léng

八 關 齋 : 八 齋 戒, 又 作 八 關 齋 戒, 八 支 齋 法 等 : 一, 不 殺。 二, 不 盜。 三, 不 婬。 四, 不 妄 語。 五, 不 飲 酒。 六, 身 不 塗 飾 香 鬘。 七, 不 自 歌 舞, 又 不 觀 聽 歌 舞。 八, 於 高 廣 之 床 座 不 眠 坐。 九, 不 過 中 食。 此 中 前 八 者 為 戒 而 非 齋, 第 九 者 正 為 齋 戒。 即 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戒而名八齋 戒, 是《 成 實 論 》《 智 度 論 》 之 意 也, 若《 俱 舍 論 》 之 意, 合 第 六 塗 飾 香 鬘 與 第 七 歌 舞 觀 聽 為 一 戒。 以 前 七 為七戒,第八為齋戒,合為八齋戒。 蘇息:安養休息。

毘 楞 伽 : 具 云 釋 迦 毘 楞 伽, 寶 玉 名。 摩 尼 : 又 作 末 尼。 譯 曰 珠, 寶, 離 垢, 如 意。 珠 之 總 名。 如 意 珠 : 從 寶

六九一









十三

十二





芬馥



香獐



麝香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七三

六七三 (下)

六七三 (下)

(上)

六七四

chén shè shè zhāng fù

注 釋

六九二

珠 出 種 種 所 求 如 意, 故 名 如 意。 出 自 龍 王 或 摩 竭 魚 之 腦 中。 或 為 佛 舍 利 所 變成。

沈麝:沉香和麝香兩種香料。

麝 香 : 雄 麝 臍 部 麝 腺 的 分 泌 物。 黃 褐 色 或 暗 赤 色, 香 味 甚 烈, 乾 燥 後 可 製 成香料,亦可入藥。

獐 : 體 形 似 鹿 而 較 小, 無 角, 毛 粗 長 而呈褐色。性機警,善跳躍。 芬馥:香氣濃郁。

六七四 (上)

六七四 (下)





阿耨 達 池



鬻 香長者



發大誓願第六





yù nòu

鬻 香 長 者 :《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曰 : 「 於 此 南 方 有 一 國 土, 名 為 廣 大。 有 鬻香長者,名優鉢 羅華。」

阿 耨 達 池 : 在 贍 部 洲 之 中 心, 香 山 之 南, 大 雪 山 之 北。 周 八 百 里, 金 銀 琉 璃。 頗 黎 飾 其 岸, 金 沙 彌 漫, 清 波 皎 鏡,八地菩薩以願力之故,化為龍王, 中 有 潛 宅, 出 清 泠 水 供 給 贍 部 洲。 見 《 西 域 記》 一。 按 喜 馬 拉 亞 山 之 佛 母 嶺,高出海岸一萬五千五百尺處,有一 湖 名 瑪 那 薩 羅 華, 即 阿 耨 達 池 也。 殑 伽,信度,縛芻,徙多,四河出焉。佛 典載,此湖之水。自山谷間曲折流出, 分為四大河,一河中有黃金,一河中有 金剛石,一河中有紅寶石,一河中有琉 璃是也。並謂湖中蓮花甚多,實則並非 蓮 花, 乃 是 一 種 小 草。 近 時 瑞 典 人 海 丁,遊歷西藏。言喀拉山之東南。有瑪

六九三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嚧 阿 迦嚧 香

胄 甲胄

赫 赫

奕 奕

涅 須涅 蜜 陀











六九四

須 涅 蜜 陀 : 天 名。 譯 曰 化 樂。 見《 智 度論》五十四。

赫奕:光明顯盛的樣子。

胄 : 鎧 也( 古 代 戰 士 所 穿 的 護 身 鐵 甲 )。 甲 胄 : 古 代 戰 士 被 衣 於 身, 以 防矢石傷自肉體。

阿 迦 嚧 : 阿 伽 嚧, 又 作 阿 伽 樓。 譯 曰 香樹。沈香。見《名義集》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拉薩羅瓦湖。即阿耨達池。其湖為淡水 湖。無出口。潛流地中。為恒河之源。 恒河。即殑伽河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六七四

六七五 (上)

六七六 (上)

六七六 (上)

lú zhòu hè yì niè

(上)

六七七 六七七 (下)

六七八 (上)

(上)

六七八

六七八 (下)

(下)

六七八

九 九 二 十





詰 維 摩 羅詰

遐 清 名遐 布

前 乾 陀羅耶

叵 叵竭



卦爻



《繫 辭 傳 》

發大誓願第六

節 霞 前 頗 (三聲)





jié xiá qián pǒ xì yáo

維摩羅詰:維摩之具名。

遐:遠。遐布:傳布至遠方。

乾 陀 羅 耶 : 佛 國 名。 譯 曰 香 積。 見 《玄應音義》三。 叵:不也。竭:盡。

《 繫 辭 傳 》 : 相 傳 為 孔 子 所 作, 主 旨 係 闡 釋《 易 經 》 卦 辭 之 義, 分 為 上 下 二篇。《易》傳十翼之一。

卦 : 古 代 卜 筮 所 用 的 符 號。 相 傳 為 伏 羲 氏 所 創, 以 陰 爻( ) 陽 爻( ) 相 配 合, 每 卦 三 爻, 形 成 八 卦, 八 卦 互 相 搭 配, 演 為 六 十 四 卦。 古 人 觀 卦 象以定吉凶。

六九五



扶 南 人曼 陀 羅 仙



纏綿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chán



六七八 (下)

六七九 (下)

màn

注 釋

六九六

爻 : 八 卦 上 的 橫 線, 長 的 全 線「 」 稱 為「 陽 爻 」, 斷 開 的 兩 段 線「 」 稱 為「 陰 爻 」。 每 三 爻 合 成 一 卦, 共 八卦,而二卦相重可得六十四卦。

纏綿:糾結纏繞,無法擺脫。

扶南:扶南國,位於中南半島南部,係 柬埔寨(今之高棉)古名。又作跋南、 邑心、閣茂。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載,梁天監初年,彼國沙門曼陀羅仙齎 梵 本 來 貢, 復 與 僧 伽 婆 羅 於 揚 都 共 譯 《 寶 雲 經》 等 三 部 十 一 卷, 又 於 天 監 五年,再與僧伽婆羅譯出《阿育王經》 《解脫道論》等十一部三十八卷。 曼陀羅:高僧名。《翻譯名義》云:曼 陀羅,此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

六七九 (下)

六八三 (上)

(上)

六八四





十二

殊 曼殊 室 利



子璿



章 安灌 頂 大 師

發大誓願第六







guàn

shū xuán

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 志存弘化,即曼陀羅仙也。

曼 殊 室 利 : 一 作 曼 殊 尸 利, 舊 稱 文 殊 師利,新稱曼殊室利,菩薩名。



章安:章安者地名。諱灌頂。後學尊崇 故指其所生處呼之。見《垂裕記》一。 灌 頂 : 天 台 章 安 大 師。 名 灌 頂, 字 法 雲, 章 安 人。 天 台 之 法 嗣。《 玄 義 》 《文句》《止觀》三大部,皆成於師之 筆。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 壽七十二。見《續高僧傳》十九。

子 璿 : 宋 秀 州 長 水 子 璿, 號 長 水。 初 從 本 州 洪 敏 法 師 學《 楞 嚴 經 》, 後 參 見 琅 琊 山 覺 禪 師 有 所 悟。 後 住 長 水, 眾 幾 一 千, 以 賢 首 之 宗 旨 釋《 楞 嚴 經 》《 起 信 論 》 等。 自 唐 之 圭 峰 至 宋 代唱導《華嚴》者,惟師一人。見《稽 古史略》四。

六九七

行 八



生字注音

徹 三際



阿耨 菩 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八四 (下)

六八五 (下)

nòu chè

注 釋

六九八

阿耨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 略。

徹 : 貫 通。 三 際 : 又 云 三 世。 過 去 現 在 未 來 也。 世 者 遷 流 之 義。 有 為 之 事 物, 一 剎 那 之 間, 亦 不 止, 生 了 直 滅。 因 之 謂 來 生 為 未 來 世, 生 了 為 現 在 世, 滅 了 為 過 去 世。 此 於 事 物 遷 流 上, 假 立 三 種 之 世。 離 事 物 別 無 世 之 實 體 也。 又 三 世 有 就 時 就 法 二 種, 若 為 時 之 經 過 之 三 世, 則 過 去 為 前, 未 來 為 後, 其 次 第 為 過 現 未。 即 十 二 緣 起 之 次 第 也。 若 為 法 之 生 起 之 三 世, 則 未 來 為 前, 過 去 為 後。 是 為 未 現 過 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 已 生( 現 )、 後 滅( 過 ) 之 次 第 也。 猶 如 未 至 名 為 前 路, 已 往 名 為 後 路。 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

六八六 (上)

六八七 (下)

六八八 (上)

六八八 (下)

六九〇 (上)













猷 大猷

菴 菴 婆羅

乍黃



乍赤



寶 海梵 志



鬱 多羅究留洲

發大誓願第六













yóu ān yù fàn zhà zhà

猷:道理,法則。

菴婆羅:菴羅,果名。

鬱 多 羅 究 留 : 又 作 鬱 多 羅 鳩 婁、 鬱 多 羅 拘 樓、 郁 多 羅 鳩 留、 鬱 怛 羅 究 琉、 鬱 怛 羅 越、 鬱 單 越、 鬱 單 曰、 殟 怛 羅 句 嚧、 殟 怛 羅 矩 嚕、 北 拘 盧、 拘 盧 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

寶海梵志:釋迦如來之前身也。

乍:初、剛剛。赤:紅色的。

六九九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得差











瘥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六九〇 (上)

六九〇 (上)

yǒu hài chài

注 釋

七〇〇

酉 亥 : 酉 時 與 亥 時 也。 即 午 後 五 時 至 七 時, 晚 九 時 至 十 一 時, 皆 非 日 出 之 時也。

差:病癒。通「瘥」。

行 四



十二

二 八

生字注音

寶筏



堅韌



蜀郡



蜀錦



雨花



必成正覺第七 頁

(下)

六九〇

六九〇 (下)

六九〇 (下)

六九一 (上)

六九四 (上)

必成正覺第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玉





認 罰

yù shǔ jùn rèn fá

注 釋

雨花:諸天降眾花,滿空而下。

蜀 : 四 川 省 的 簡 稱。 秦 時 隸 屬 巴、 蜀 二 郡 屬 地, 故 簡 稱 為「 蜀 」。 蜀 錦 : 四 川 所 出 產, 用 染 色 熟 絲 織 成 的 傳 統 絲織品。

蜀 郡 : 秦 朝 設 置。 包 括 有 今 四 川 省 舊 成 都、 龍 安、 潼 川、 雅 州 四 府, 邛 州 及保寧府的劍閣以西各地。 堅韌:堅固而有韌性。

寶筏:喻以佛之妙法渡生死也。

七〇一

行 二

十二





十一

生字注音

冥 盲冥

翳 幻翳

溺 而不已



《 四帖 疏 》



第 一義 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九五 (上)

六九五 (上)

(下)

六九五

六九七 (上)

六九九 (下)

yì tiě míng yì nì

注 釋

七〇二

第一義天: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

《 四 帖 疏 》 : 唐 善 導 大 師《 觀 無 量 壽 經 》 之 疏, 有 四 卷, 故 謂 為「 光 明 四 帖 之 疏 」。 又 曰《 證 定 疏 》。 謂 證 得 定 之 人 之 疏 也。 以 善 導 發 得 三 昧, 蒙 聖者冥加,而造經之科文故也。

盲冥:盲昧闇冥,無見理之明也。

幻翳:謂假象的障蔽。

溺:沉迷無節制。已:停止。



七〇〇 (上)

七〇〇 (下)

七〇〇 (下)

(上)

七〇 一

(上)

七〇 三





十四



十二

必成正覺第七

蘊 八 萬 法蘊

豆 鬪

嚙 嚙

蓊 蓊

鬱 鬱

牘 案牘







翁 (三聲)





yùn dòu niè wěng yù dú

八 萬 法 蘊 : 與 八 萬 法 藏( 八 萬 四 千 之 法 藏 也 ) 同。 蘊 者 積 聚 之 義。 藏 者 包 藏之義,包藏即積集也。

鬪 :同「鬥」。

嚙:同「齧」。啃,咬。

蓊鬱:草木茂盛貌。

案牘:文書。

七〇三









生字注音



繩 繩

瑪 寧瑪 派

噶 噶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澠 (二聲)

嘎 (二聲)



zhǔ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〇 三 (下)

七〇 三 (下)

七〇 三 (下)

shéng mǎ gá

注 釋

七〇四

準繩:比喻權衡事物的法度。

寧 瑪 派 : 紅 教, 喇 嘛 舊 教 之 僧, 用 紅 色 之 衣 冠, 故 有 此 名。 教 主 蓄 妻, 血 脈相承,行於西藏之南部。

噶 當 : 噶 當 派, 西 藏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 一。 噶 當, 意 為 一 切 佛 語 都 是 對 僧 徒 修 習 的 指 導。 淵 源 於 十 一 世 紀 阿 底 峽 尊 者, 由 其 高 足 仲 敦 巴 確 立 西 藏 的 傳 承。 後 分 成 教 典、 教 授、 教 誡 三 派。 對 西 藏 佛 教 各 宗 影 響 頗 大。 至 十 五 世 紀 初, 宗 喀 巴 吸 收 其 教 義, 創 立 格 魯 派, 亦 稱 新 噶 當 派, 噶 當 派 和 格 魯 派 遂合而為一。

七〇 三 (下)

(下)

七〇 三

十一

十一

迦 薩迦

噶 舉派



必成正覺第七



嘎 (二聲)

jiā gá

薩 迦 : 薩 迦 派, 西 藏 佛 教 宗 派 之 一。 十 一 世 紀 貢 卻 傑 波 在 薩 迦 建 寺 弘 法, 形 成 薩 迦 派, 流 傳 至 今。 主 要 弘 揚 道 果 法。 該 派 發 展 至 元 朝 勢 力 最 盛, 五 祖 八 思 巴 被 元 世 祖 封 為 帝 師, 并 掌 西 藏 政 教 大 權, 直 到 元 末。 也 作「 花 教」。

噶 舉 派 : 西 藏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 一。 噶 舉, 意 為 口 傳。 由 於 此 派 特 別 著 重 密 法 的 修 習, 而 這 些 密 法 又 全 靠 師 長 口 授, 故 稱 為「 噶 舉 派 」。 又 本 派 的 祖 瑪 爾 巴、 密 勒 日 巴 等 在 修 法 時 都 穿 白 布 裙, 所 以 也 稱 為「 白 教 」。 十 一 世 紀 時, 由 瑪 爾 巴 創 立, 傳 與 密 勒 日 巴 等, 密 勒 日 巴 又 傳 法 給 岡 波 巴, 由 岡 波 巴 門 下 弟 子 建 立 六 個 支 派, 大 多 以 其 寺 院 取 名, 教 義 差 別 不 大, 主 要 是 月稱派的中觀見,強調瑜伽苦修,以

七〇五



注 釋

七〇六





搖颺:晃蕩,搖動也。

言詮:言語為詮義理者也。

牢關:迷悟之境界,堅牢之關門也。

證 得 大 手 印 為 圓 滿。 是 西 藏 現 存 的 主 要佛教支派之一。



砰:形容重物落地或撞擊的巨大聲 響。磕:形容石頭相撞擊的聲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關 牢關

詮 言詮

颺 搖颺

砰 砰



guān



九 九 十

十一

quán



yáng



七〇 四 (下)

七〇 四 (下)

(下)

七〇 六

(上)

七〇 七



pēng kē

十三





摩醯 首 羅



南嶽 慧 思



生字注音

積功累德第八 頁

七〇 八 (上)

七〇 九 (下)

積功累德第八

七〇七

摩 醯 首 羅 : 莫 醯 伊 濕 伐 羅, 位 於 色 界 頂上之天神名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慧 思 : 台 宗 二 祖 南 嶽 慧 思 尊 者, 姓 李 氏。 武 津 人。 心 愛《 法 華 》, 借 本 入 塚,對經涕泣。夢普賢菩薩摩頂而去。 所摩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出家, 文 師 授 以 心 觀 之 訣, 豁 然 大 悟, 得 法 華三昧。乃結庵大蘇山。時齊運將傾, 岳 思避其難。遂卓錫南嶽。靈瑞重沓,有 諸天童以為侍衛。將順世,大集門人說 法, 苦 切 訶 責。 乃 曰 : 若 有 十 八 人 不 惜身命修《法華懺》者,吾當供給。若 無,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端坐言佛 來迎而化。 西

yuè



行 十 四 五





生字注音







水 輪 湧沸



灰燼



猛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七一〇 七一〇 (下)

七一〇 (下)

七一一 (上)

七一一 (下)



浸:逐漸。

注 釋

七〇八

燄:火苗、火花。同「焰」。

灰燼:物體燃燒後所剩下的粉屑。

水 輪 : 成 立 世 界 四 輪 之 一。 空 輪 上 有 風 輪, 此 風 論 上, 光 音 天 之 雨, 生 深 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是名水輪。此水輪 之上層凝結,即金輪際也。九山八海, 安立於此金輪上。見《俱舍論》十一。



浸 : 漬, 泡 在 液 體 中。 瀾 : 瀾 汗, 水

勢浩大的樣子。(又音)瀾

lán

jìn yàn jìn fèi jìn làn

七一二 (上)

七一四 (下)

七一七 (下)

七一九 (上)

七一九 (下)







十四



霖 由 雨霖 淫

訶 地 婆訶 羅



熟臟



生臟



窄隘



《郁 迦 羅 越 問 經》

積功累德第八







愛 葬



lín hē yù ài zàng shú

霖:連續下三天以上的雨稱為「霖」。 淫:浸漬。

地 婆 訶 羅 : 中 印 度 人。 譯 曰 日 照。 唐 則 天 武 后 時 來, 於 弘 福 寺 譯《 華 嚴 經 入法界品》。

郁 迦 : 具 名 郁 迦 羅 越。 舍 衛 國 長 者 名。 譯 曰 功 德。 又 曰 威 德。 見《 慧 琳 音 義 》 二 十 六。 長 者 詣 佛 所 出 家, 佛 為說法。見《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郁 迦 羅 越 問 經 》 :《 郁 迦 羅 越 問 菩 薩行經》,西晉竺法護譯,一卷。 隘:狹小,狹窄。

生 臟 熟 臟 : 生 熟 二 藏, 藏 即 內 臟。 初 受 飲 食 為 主, 飲 食 變 壞 為 熟。 意 即 初 受 飲 食 之 器 臟 為 生 臟, 納 藏 食 物 經 消 化 後 之 渣 滓 之 器 臟 為 熟 臟。 故 生 熟 二 藏係泛指腹腔內之各種器官。

七〇九

行 八 十



八 八

生字注音

楷定



不啻











怨讎



羸少



妍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七一九 七一九 (下)

七二〇 (上)

七二一 (上)

(下)

七二一

yán chóu

léi zēng wù chì kǎi

注 釋 妍醜:美與醜也。 羸:衰弱。

七一〇

讎 : 仇 怨。 通「 仇 」。 憎 惡 : 憎 恨 厭 惡。

啻:止也,僅也。 楷定:正決定也。



(下)

七二一 九 一 四 四 九

十三

謬 錯謬

凋 樹凋 葉 落

燿 靈 光 獨燿

炯 逈 脫根塵

撰 囀

闍 和闍

羯 羯磨



謬:錯誤。

凋:枯萎。落:脫落,凋墜。

靈 光 : 人 人 固 有 之 佛 性, 靈 靈 照 照, 而放光明者。燿:照耀。



逈 : 同「 迥」。 遠 也。 根 塵 : 根 為 眼 等之六根。眼等所對之色等六境曰塵。

藥 炯

七一一

和 闍 : 和 尚, 又 曰 和 上。 律 家 用 上 字 其 餘 多 用 尚 字。 本 為 印 度 之 俗 語, 呼 吾 師 云 烏 社, 至 于 闐 國 等 則 稱 和 社, 和 闍 等, 和 尚 者 其 轉 訛 也。 羅 什 三 藏 翻 為 力 生, 以 依 師 而 弟 子 之 道 力 得 生 故也。

囀:鳥鳴。 撰





yào

七二二 (上)

七二二 (上)

七二二 (上)

七二三 (上)

七二三 (上)

積功累德第八

miù jiǒng

diāo zhuàn shé jié

行 十四

一 二 二 三

十二

生字注音

幡 蕃胡

訛僻

訛 鄔





于闐



鄔 波遮迦

郁 郁 波弟耶











七一二

郁 波 弟 耶 : 優 婆 馱 耶, 又 作 鄔 波 柁 耶, 優 波 那 訶, 憂 波 第 耶 夜, 鄔 波 陀 耶,優波陀訶,鄔波 耶,塢波陀耶, 鄔 婆 提 耶, 郁 波 弟 耶 夜 等。 譯 曰 親 教 師,依止師,依學等。呼師之稱。

纔:方,始,剛剛。

于 闐 : 位 於 今 新 疆 和 闐 縣 一 帶, 漢 代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也作「于寘」。

鄔波遮迦:和尚之梵本音譯。

訛:錯誤。訛僻:訛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蕃:舊時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 呼。 通「 番 」。 胡 : 古 代 北 方 和 西 方 幡 諸民族的通稱。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二三 (上)

七二三 (下)

七二三 (下)

七二三 (下)

七二四 (上)

七二四 (上)

fān

é wū tián cái yù





七二四 (下)

(下)

七二四

七二四 (下)

七二五 (上)





十一

十二

積功累德第八

訾 毀訾

旃 旃

荼 荼羅

彪 幖

幟 幟

搪 搪

突 揬















zǐ zhān tú biāo zhì táng tú

毀訾:詆毀中傷。

旃 荼 羅 :《 佛 國 記 》, 舉 國 人 民, 悉 不 殺 生, 不 飲 酒, 不 食葱 蒜, 唯 除 旃 荼 羅。 旃 荼 羅 名 為 惡 人, 與 人 別 居。 按即旃陀羅。

幖 : 幟 。 幟 : 記 號 , 標 記 。幖 幟 : 標 幟,用以識別的旗幟或記號。

搪揬 :同「唐突」,冒犯也。

七一三



行 二





十二



生字注音













婆 月婆 首 那

蹴踏



愧赧









坡 (二聲)



楠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二五 (下)

七二五 (下)

七二六 (上)

七二六 (上)

七二七 (上)

nǎn cù pó pín cù zhān

注 釋

七一四

愧赧:心感羞慚而面紅耳赤。

蹴踏:踩;踏。



月 婆 首 那 : 比 丘 名。《 續 高 僧 傳》 一 曰 :「 中 天 竺 優 禪 尼 國 王 子, 月 婆 首 那,陳云高空。」譯《僧伽吒經》等。

嚬 : 憂 愁 不 樂 而 皺 眉。 通「 顰 」。 嚬 蹙:憂愁而皺眉的樣子。

霑:比喻受人恩惠。

七二八 (上)

七二八 (上)

(下)

七二八 七二九 (上)

七二九 (上)

七三〇 (下)

八 八 三 一



十二

積功累德第八

瑩 瑩徹

瑕 瑕

姝 姝好

龕 泥龕

軸 黃 卷 赤軸

諂 諂曲

營 霞 殊







瑩:透明光潔。 瑕:玉上的斑點。

姝:容貌美麗。好:美,善。

龕 : 供 奉 神、 佛 像 或 祖 先 牌 位 的 石 室 或櫥櫃。



黃 卷 赤 軸 : 又 云 黃 紙 朱 軸, 謂 佛 之 經 典 也。 案 寫 經 典 用 黃 紙, 蓋 準 於 唐 代 之黃勅 ,一為尊之,一為防蟲害也。 (又音)軸

七一五

諂 曲 : 為 欺 他 而 作 嬌 態, 曲 順 人 情 也。

zhòu

yíng xiá shū zhóu

kān chǎn



行 十三 三 十 五 四



生字注音









歷 歷宛 然



靈鷲 山



自矜 高



嬌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七三〇 七三一 (上)

七三一 (上)

七三三 (上)

七三三 (下)

七三五 (下)

jiāo jīn jiù wǎn fěi qiān

注 釋 嬌態:柔媚的姿態。 自矜:自誇,自負。 靈鷲山:耆闍崛山。

七一六

歷 歷 : 清 楚 明 白, 分 明 可 數。 宛 然 : 相似,彷彿。 匪:不。

慳 : 梵 名 母 履 衍, 又 曰 路 婆,《 俱 舍 》 小 煩 惱 地 法 十 之 一。《 唯 識 》 隨 煩 惱 二 十 之 一。 於 財 與 法 深 為 耽 著 不 能惠捨之心也。



(下)

七三六

七三六 (下)

七三七 (上)



十二



積功累德第八

婬 婬

泆 泆

逸 縱逸

悖 狂悖

鬘 不 著 花鬘

纓 纓

絡 絡





意 倍







yín yì yì bèi mán yīng luò

婬 : 十 惡 之 一。 見「 不 淨 行 」, 又 云 非 梵 行。 梵 者 清 淨 之 義。 非 梵 行 謂 淫 事 也。 愛 染 污 心, 故 名 不 淨 行。 泆 : 放 蕩, 荒 淫。 通「 佚 」。 婬 泆 : 淫 佚,行為放蕩。

縱 逸 : 放 縱 蕩 逸。 狂 悖 : 放 誕 而 違 背 人情事理。



不著花鬘纓絡:八齋戒之一。八齋戒: 又 作 八 關 齋 戒, 八 支 齋 法 等 : 一, 不 殺。 二, 不 盜。 三, 不 婬。 四, 不 妄 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飾香鬘。 七, 不 自 歌 舞, 又 不 觀 聽 歌 舞。 八, 於高廣之床座不眠坐。九,不過中食。 此中前八者為戒而非齋,第九者正為齋 戒。即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戒而名八

七一七

波 羅夷 法



蓄積



攘竊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注 釋

七一八



齋 戒, 是《 成 實 論 》《 智 度 論 》 之 意 也,若《俱舍論》之意,合第六塗飾香 鬘與第七歌舞觀聽為一戒。以前七為七 戒,第八為齋戒,合為八齋戒。 攘:竊取也。(又音)攘

蓄積:儲蓄累積。

波 羅 夷 : 六 聚 罪 之 第 一, 戒 律 中 之 嚴 重罪也。新作波羅闍已迦,波羅市迦。 《戒經》謂之棄(犯者不收於內法而棄 於 外 之 意 也)。《 僧 祇 律》 謂 之 退 沒 ( 退 沒 道 果 也), 不 共 住( 不 入 僧 數 也),墮落(墮阿鼻地獄也)。《十誦

rǎng



七三七 (下)

(上)

七三八

(上)

七三八

ráng xù yí

七三八 (上)

七三八 (下)

十一



積功累德第八

斫 斫殘

耆 尼 薩耆

逸 波逸 提 法







zhuó qí yì

律》 謂 之 墮 不 如 意 處( 由 犯 此 戒 與 魔 戰 而 墮 於 負 處 也)。《 四 分 律》 謂 之 斷 頭( 以 無 論 如 何 行 法, 亦 不 為 用, 不得救之而再為比丘故也),無餘(絕 一 切 僧 中 行 務 之 分 限, 永 棄 於 清 眾 也),不共住(不得共住於僧中也)。 《俱舍論》謂之他勝(勝於惡法也)。 通常用《四分律》斷頭之義。

斫:以刀斧砍削。殘:傷害,毀壞。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 五 篇 罪 之 一。 尼 薩 耆 為 盡 捨, 波 逸 提 為 墮。 此 罪 聚 總 關 於 衣鉢 等 之 財 物 , 故 以 其 所 犯 之 財 物 , 捨 於 眾 中 而 懺 悔 之, 謂 之 盡 捨。 若 不 懺 悔, 則 結 墮 獄 之 罪, 故 曰 墮。 總 有 三十種,稱為三十捨墮。

七一九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李 遵勗











駙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三九 (上)

七三九 (上)

fù dū wèi xù

注 釋

七二〇

駙 馬 都 尉 : 漢 武 帝 設 置, 為 陪 侍 皇 帝 乘 車 的 近 臣。 魏、 晉 以 後, 公 主 夫 婿 多 授 以「 駙 馬 都 尉 」, 遂 成 為 公 主 夫 婿的代稱,不為官職。

李遵勗:宋代人。祖崇炬,父繼昌。字 公武。舉進士,任都尉駙馬。參謁谷隱 蘊聰問宗要,大悟,受其印可,作偈云 (卍續一四七 ‧ 四四三上):「參禪 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 提,一切是非莫管。」多與禪者交往, 天 聖 年 間 集《 天 聖 廣 燈 錄》 三 十 卷 進 上, 揭 明 禪 宗 傳 燈 系 譜。 寶 元 元 年 逝 世, 年 壽 不 詳。 著 有《 閒 宴 集 》 二 十 卷、《外館芳題》七卷。

七三九 (上)

七三九 (上)

(下)

七三九

七三九 (下)

七三九 (下)

十三

十四





十四

靖 靖

侈談



戒 德鎧







冗雜



刪薙



撮 其要旨



積功累德第八







容 (三聲)







jìng cuō tì rǒng pī kǎi chǐ

靖:平定。

撮:摘錄。要旨:重要的本意。

刪薙:刪除也。冗雜:繁多而雜亂。

被 : 加 衣 於 身 而 不 束 帶 ; 通「 披 」。 戒 德 : 戒 律 之 功 德 也。 鎧 : 古 代 戰 士 所穿的護身鐵甲。

侈談:大談;縱論。

七二一



十四

十二







年耆







篤實



虛曠



寂寥



命 意遣 詞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四〇 (下)

七四一 (上)

(上)

七四一

七四一 (上)

七四一 (下)

qiǎn liáo kuàng dǔ tián qí

注 釋

七二二

命 意 : 定 意, 寓 意。 命 意 遣 詞 : 說 話 或行文時的措辭、寓意。

寂寥:空曠高遠。曠:寬廣,空闊。

篤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

恬:安靜。(又)淡泊。

年耆:年老。古代年六十曰耆。

(上)

七四二

七四二 (上)

(上)

七四二 七四三 (下)

七四三 (下)



五 六 三 四

積功累德第八

裔 梵 天 苗裔

吠 吠奢

古 商賈

媾 交媾

涅 須涅 蜜 陀



廢 古 構 聶

yì fèi

梵 天 : 新 作 波 羅 賀 麼 天, 色 界 之 初 禪 天 也。 此 天 離 欲 界 之 婬 欲, 寂 靜 清 淨, 故 云 梵 天。 此 中 有 三 天 : 第 一 梵 眾 天, 第 二 梵 輔 天, 第 三 大 梵 天, 但 常 稱 為 梵 天 者, 指 大 梵 天 王, 名 曰 尸 棄, 深 信 正 法, 每 逢 佛 出 世, 必 最 初 來 請 轉 法 輪, 又 常 住 佛 之 右 邊, 手 持 白 拂。 外 道 所 說 之 梵 天, 則 大 異。 苗 裔:後代子孫。

吠 奢 : 又 作 吠 舍。 舊 作 鞞 舍, 毘 舍。 天竺四姓第三商賈之族也。

交 媾 : 本 指 陰 陽 二 氣 交 合。 後 泛 指 性 交,交配。

商賈:商人。

須 涅 蜜 陀 : 天 名。 譯 曰 化 樂。 見《 智 度論》五十四。

七二三

gòu

gǔ niè









訓詁



慧 苑撰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七四四

七四四 (下)

zhuàn gǔ

注 釋

七二四

慧 苑 : 唐 洛 京 佛 授 記 寺 慧 苑( 定 刊 等 記 有 京 兆 靜 法 寺 沙 門 慧 苑 等 ), 師 華 嚴 之 賢 首, 深 精 究 一 宗, 號 山 首 門 人。 刊 定 賢 首 新 譯《 華 嚴 經 》 之《 略 疏 》 成 十 五 卷, 題 曰《 續 華 嚴 經 略 疏 刊 定 記 》。 加 自 己 之 臆 見, 往 往 亂 賢 首 之 正 義。 為 華 嚴 一 家 之 異 解 者。 後 清 涼 大 師 作《 大 疏 鈔 》 百 卷, 糾 刊 定 之 謬, 師 又 作 新 經《 音 義 》 二 卷, 世 稱 為《 慧 苑 音 義 》。 見《 宋 高 僧 傳 》 六。

訓 詁 : 訓, 指 用 較 通 俗 的 話 去 解 釋 某 個 字 義, 如 人 言 為 信。 詁, 指 用 當 代 的 話 去 解 釋 字 的 古 義, 或 用 普 遍 通 行 的 話 去 解 釋 方 言 的 字 義, 如 不 聿 為 筆。訓詁指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下)

七四四

七四四 (下)

七四四 (下)

七四五 (上)

七四五 (上)











積功累德第八

韻 聲韻

欽 欽奉

琳 慧琳

濇 濇

樞 《 靈樞 》











yùn qīn lín sè shū

聲 韻 : 聲 韻 學, 研 究 古 今 字 音 的 結 構 及 變 遷 的 學 問。 此 學 始 於 齊、 梁, 其 後 大 別 為 古 韻 之 學、 等 韻 之 學、 廣 韻 之學三種。也稱為「音韻學」。

欽:尊敬,佩服。奉:推崇,擁戴。

慧 琳 : 唐 西 明 寺 釋 慧 琳, 姓 裴 氏, 疏 勒 國 人。 始 事 不 空 三 藏 為 沙 彌。 印 度 之 聲 明, 支 那 之 訓 詁, 無 不 精 奧。 撰 《 大 藏 音 義 》 一 百 卷。 元 和 十 五 年, 寂 於 西 明 寺, 壽 八 十 四。 見《 宋 高 僧 傳》五。 濇:不光滑,不順暢。

《 靈 樞 》 :《 靈 樞 經 》, 與《 素 問 》 合 稱《 黃 帝 內 經 》, 是 現 存 最 早 的 中 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七二五





行 十三



九 七 七 三

生字注音



稠密



兩踝



龍涎 香



沈 檀 龍麝 香



漚 缽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七四五

(下)

七四五

(上)

七四六 七四六 (下)

七四七 (下)

(上)

七四八

瘥:病除也。

注 釋

七二六

漚 缽 羅 : 又 作 嗢鉢 羅 , 優鉢 羅 , 烏鉢 羅, 花 名。 譯 曰 青 黛 花, 青 蓮 花。 其 花青色,葉細長,香氣頗高。(又音)



龍 涎 香 : 一 種 香 料。 凝 結 如 蠟, 得 自 鯨魚內臟。

沈 檀 : 沈 香 與 旃 檀 香。 龍 麝 : 龍 涎 香 與麝香的合稱。



踝 : 小 腿 和 腳 底 連 接 處, 左 右 兩 旁 凸 起的圓骨稱為「踝」。 稠密:多而密。

shè

òu

chài xián

ōu huái chóu











窊 不窊

凸 不凸

竅 兩竅

綺 綺

靡 靡

紺 琉璃色











幹 (四聲)

禿

窊 : 凹 陷 的。 凸 : 高 出 的, 突 出 的。

「凹」的相反。(又音)凸

竅:孔。

綺:美。靡:細緻。

七二七

紺 琉 璃 : 紺 青, 即 青 而 含 赤 之 色。 又 作 紺 琉 璃( 琉 璃 為 青 色 )。 為 佛 陀 毛 髮 及 佛 國 土 之 色 相。 佛 陀 頂 上 之 毛 髮 為 紺 青 之 色, 故 稱 紺 頂、 紺 髮。 又 以 佛之睫毛為紺琉璃色,故稱紺睫。



七四八 (上)

七四八 (下)

七四八 (下)

七四八 (下)

積功累德第八

wā tú qiào qǐ mǐ gàn

行 八 三

生字注音

胸臆



魔 外慴 伏



諸竅



輪埵

埵 朵 俏



意 妲 攮

注 釋

七二八

輪 埵 : 圖 輪 之 耳 埵 也。 就 佛 之 相 好 而 言。



魔 外 : 天 魔 外 道, 天 魔 與 外 道。 共 害 佛 道 者。 慴 : 恐 懼 也。 慴 伏 : 因 懼 怕 而屈服。(又音)慴

竅 : 見「 九 竅 」, 兩 眼 兩 鼻 兩 耳 一 口 兩便道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七四八

(上)

七四九





怛 囉怛

曩 曩

(又音)抳



囉怛曩播抳:寶手菩薩梵語音譯。

臆:胸膛。胸臆:胸部。

shè

七四九 (下)

七四九 (下)





duǒ



七五〇 (上)

尼 播抳

qiào zhé yì dá nǎng ní

七五〇 (下)

七五一 (上)

(上)

七五一

七五一 (上)

七五一 (上)

七五一 (上)

十三

一 五



七 九

跋 阿 夷 羅跋 提

醯 莫醯



隅 喀 喀 布爾

奢 毗 缽奢

藹 羅筏底



積功累德第八



西 魚

咖 (四聲)

賒 矮

阿 夷 羅 跋 提 : 阿 恃 多 伐 底, 河 名。 舊 稱 阿 利 羅 跋 提。 新 稱 阿 恃 多 伐 底。 阿 夷羅婆底。阿爾多嚩底。阿脂羅婆提。 譯 曰 無 勝。 別 名㕧 羅 拏 伐 底。 譯 曰 有 金。世尊於此河邊入滅。

莫醯:又作莫訶河,即今默希河。 隅:角。



七二九

喀 布 爾 : 喀 布 爾 河, 印 度 河 西 岸 主 要 支流之一,全長約七百公里。(又音) 喀

藹羅筏底:拉維河。

毗缽奢:比阿斯河。



bá xī yú kà shē ǎi





十四 一

生字注音



設咀

荼 荼盧

繒 繒蓋

坌 坌

注 釋

七三〇

設咀荼盧:薩特日河。(又音)咀

坌:塵土撒落。

繒蓋:以絹布所作之大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舉 圖 增 笨

zu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五一 (上)

七五一 (上)

(上)

七五二

jǔ tú zēng bèn









踞地



葛藤



臨 濟 四喝



生字注音

圓滿成就第九 頁

七五二 (上)

七五二 (上)

七五二 (上)

圓滿成就第九

同音字 漢語拼音







hè téng jù

注 釋

臨 濟 : 唐 鎮 州 臨 濟 義 玄, 曹 州 南 華 人, 姓 荊 氏, 嗣 黃 檗。 臨 濟 宗 之 祖 也。 見《 傳 燈 錄 》 十 三。 臨 濟 四 喝 : 《 臨 濟 錄》 曰 :「 臨 濟 問 僧 : 有 時 一 喝 如 金 剛 王 寶 劍, 有 時 一 喝 如 踞 地 金 毛 獅 子, 有 時 一 喝 如 探 竿 影 草, 有 時 一 喝 不 作 一 喝 作, 汝 作 麼 生 會? 僧 擬 議,師便喝。」

葛 藤 : 譬 煩 惱 也。 又 斥 法 門 之 煩 者。 又謂言語,禪家之常語。 踞:蹲。

七三一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竿 探竿 影 草

筌 筌

蹄 蹄

亙 陸亘

全 題



七三二



陸亘 :陸亘 大夫 七 ( 六四~八三四 , ) 南 泉 普 願 禪 師 之 在 家 得 法 弟 子, 曾 歷 任 兗 州、 蔡 州、 虢 州、 越 州、 宣 州 今 ( 安徽宣城 刺 ) 史。 南 泉 禪 師 晚 年 在 池 州 傳 法 時 , 與 陸亘 關 係 密 切 。 陸 亘 曾迎請南泉禪師入宣州治所供養、

筌 蹄 : 亦 作「 荃 蹄 」, 荃, 捕 魚 器。 蹄, 捕 兔 器。 筌 蹄, 比 喻 為 達 某 種 目 的所使用的工具。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探 竿 影 草 : 臨 濟 四 喝 之 一。《 臨 濟 錄》曰:「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編 鵜 羽 以 探 水 中, 待 魚 集 一 處 而 網 甘 之, 是 云 探 竿, 以 草 浮 水 中 魚 集 其 影, 是 云 影 草。 以 喻 善 知 識 接 得 學 者 之善所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五二 (上)

七五二 (下)

(下)

七五二

gān quán tí gèn

七五三 (下)

七五四 (上)

(上)

七五六





十二



僧璨



天 家 巧匠



毘 濕 縛羯 磨

圓滿成就第九







jié jiàng càn

親 近、 問 法。 在 南 泉 禪 師 的 不 斷 點 撥 下,陸亘 得以悟明心性。

毘濕縛羯磨:毘首羯磨之新稱。

天 : 梵 名 提 婆, 又 名 素 羅, 光 明 之 義, 自 然 之 義, 清 淨 之 義, 自 在 之 義, 最 勝 之 義。 受 人 間 以 上 勝 妙 果 報 之 所, 其 一 分 在 須 彌 山 中, 其 一 分 遠 在 蒼 空, 總 名 之 為 天 趣。 六 趣 之 一 也。 天 家 : 帝 釋 天。 巧 匠 : 技 術 精 湛 的工匠。

僧 璨 : 禪 宗 東 土 六 祖 之 第 三。 得 法 於 慧 可 禪 師, 隱 於 舒 州 皖 公 山。 後 遇 周 武 破 滅 佛 法, 往 來 太 湖 縣 司 空 山。 隋 開 皇 十 二 年 得 沙 彌 道 信 付 法。 煬 帝 大 業 二 年 寂。 唐 玄 宗 謚 為 鑑 智 禪 師。 見 《傳燈錄》三。

七三三





《 心銘 》



牛 頭 法融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róng



(下)

七五六

七五六 (下)

míng

注 釋

七三四

法 融 : 牛 頭 山 法 融 禪 師, 潤 州 韋 氏 子。 年 十 九, 投 茅 山 落 髮。 後 入 牛 頭 山 北 巖 之 石 室, 靜 坐 觀 心。 適 四 祖 踵 至。 問 曰 : 觀 是 何 人? 心 是 何 物? 師 無 對。 遂 延 祖 入 庵。 祖 見 虎 狼 圍 繞 作 怖 畏 勢, 師 曰 猶 有 這 個 在。 祖 於 師 座 上 書 一 佛 字, 師 竦 然, 不 敢 坐。 祖 曰 : 猶 有 這 個 在。 師 乃 稽 首 請 益。 祖 為 說 法 要。 且 曰 : 吾 受 燦 大 師 頓 教 法 門, 今 付 於 汝。 向 後 當 有 達 者, 紹 汝 元 化。 自 爾 法 席 大 盛。 後 得 上 首 智 巖, 付 囑 法 印。 明 年 正 月 十 三 日, 不 疾而化。

《 心 銘 》 :《 信 心 銘 》, 三 祖 僧 璨 作。見《傳燈錄》二十。











七五七 (上)



圓滿成就第九

瑩 瑩山

瑾 紹瑾





yíng jǐn

瑩 山 紹 瑾 :( 一 二 六 八 ~ 一 三 二 五 ) 日 本 曹 洞 宗 太 祖。 越 前( 福 井 縣 ) 人, 俗 姓 藤 原。 法 名 紹 瑾。 十 三 歲 禮 永 平 寺 第 二 世 孤 雲 懷 奘 出 家, 懷 奘 示 寂 後 又 至 大 乘 寺 師 事 徹 通 義 介。 十 八 歲 起 遊 歷 諸 方, 參 謁 寂 圓、 寶 覺、 慧 曉 諸 師, 並 於 比 叡 山 學 習 天 台 宗 教 法。 正 應 二 年, 復 至 大 乘 寺 隨 侍 義 介, 嗣 其 法, 於 北 陸 大 張 宗 風。 將 能 登( 石 川 縣 ) 之 諸 嶽 寺 改 成 禪 院, 寺 名 諸 嶽 山 總 持 寺, 任 開 山 始 祖 ; 後 奉 命 奏 答 後 醍 醐 天 皇 之 十 種 疑 問, 致 使 天 皇 歸 依, 敕 頒「 總 持 寺 」 寺 額 而 為 官 寺, 與 永 平 寺 並 稱 曹 洞 宗 之 根 本 道 場。 師 以 更 改 宗 祖 道 元 之 宗 風, 使 之 趨 於 大 眾 化, 故 被 尊 為 曹 洞 宗 中 興 之 祖。 正 中 二 年, 於 永 光 寺 示 寂, 世 壽 五 十 八, 法 臘 四 十 六。 敕 諡「 佛 慈 禪 師」、「常濟大師」。著作有《語錄》

七三五





十三

生字注音

抱 瀑

跡 應 化 垂跡





瀑:疾雨也。

七三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瑩山清規》 《坐禪用心記》 《傳光錄》 等。 嗣 法 弟 子 有 素 哲、 智 洪、 紹 碩、 至簡、源照尼、祖忍尼、慧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五七 (下)

七五九 (上)



應 化 : 應 者 應 現。 應 眾 生 之 機 類 而 現 身 也。 化 者 變 化。 應 真 佛 緣 而 變 化 種 種也。 垂 跡 : 佛 菩 薩 之 本 體, 曰 本 地, 由 其 本 體 示 現 種 種 之 身 濟 度 眾 生, 曰 垂 迹 。 佛 三 身 中 法 身 報 身 為 本 地, 化 身 為 垂迹 。 此 本 地 垂迹 之 義 , 為 《 法 華 經 壽 量 品 》 所 說, 又 為《 大 日 經 》 胎 藏 界 四 重 曼 陀 羅 所 說, 大 乘 攝 化 門 之 樞 紐 也。 於 胎 藏 界 第 四 重, 外 金 剛 院 攝 印 度 古 來 諸 天 諸 神, 皆 是 大 日 之 垂 迹 也。(又音)跡 jì

bào jī

七五九 (下)

七六〇 (下)

七六〇 (下)

七六〇 (下)

(下)

七六〇

七六一 (上)

十三











圓滿成就第九

跋 跋 提河

沾 占相

咒 呪術

灸 針灸

厄 苦厄

叡 比叡 山













zhān

bá zhòu

跋 提 河 : 阿 恃 多 伐 底, 世 尊 於 此 河 邊 入滅。

占 相 : 占 相 吉 凶, 五 邪 命( 比 丘 營 不 如 法 事 而 為 生 活 ) 之 三, 學 占 卜 而 說 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呪 術 : 咒 術, 神 咒 之 妙 術 也。 咒 有 變 殺 人 生 人 之 物 質 等 之 奇 術。 故 謂 之 咒 術。

苦厄:苦患災厄。三界皆然。

針 灸 : 一 種 中 醫 療 法。 為 針 法 和 灸 法 的 合 稱。 用 特 製 的 金 屬 針, 或 燃 燒 的 艾絨,刺激經脈穴道治療疾病。

比 叡 山 : 日 本 七 高 山 之 一。 為 日 本 天 台宗山門派大本山。

七三七

è

jiǔ ruì



生字注音

阿閦



羯 磨波羅蜜 菩薩



尊 特舍 那 身









七三八



阿 閦 : 金 剛 波 羅 蜜 多 菩 薩, 金 剛 界 三十七尊中大日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上 首。 是 與 轉 法 輪 菩 薩 異 名 同 體。 金 剛 者, 金 剛 之 寶 輪, 波 羅 蜜 譯 曰 到 彼

羯磨波羅蜜:住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 如 來 北 方 之 尊。 密 號 曰 妙 用 金 剛。 或 曰 作 業 金 剛。 四 波 羅 蜜 之 一。 大 日 如 來 之 侍 女 也。《 聖 位 經 》 曰 : 毘 盧 遮 那佛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 地 智, 自 受 用 故, 成 羯 磨 波 羅 蜜 形, 住 於 毘 盧 遮 那 如 來 左 邊 月 輪。 大 日 如 來 入 北 方 釋 迦 如 來 三 摩 地, 出 生 此 波 羅蜜。

是也。(又音)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尊 特 : 謂 勝 應 身 尊 大 殊 特。 盧 舍 那 佛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

十三

十四

shě

七六二 (上)

(下)

七六三

(下)

七六三

shè jié chù

(上)

七六四

七六四 (上)

十一

十二

圓滿成就第九

嬉 嬉

鬘 鬘

西



xī mán

岸。 手 持 金 剛 輪, 轉 不 退 之 法 輪, 以 標 令 眾 生 到 彼 岸 也。 此 菩 薩 之 忿 怒 身 為 不 動 明 王, 即 大 日 如 來 之 教 令 輪 身 也。

嬉 : 嬉 戲 菩 薩, 內 四 供 養 之 一。 先 由 大日如來之心中流出嬉戲菩薩供養東 方 阿閦 如 來 , 嬉 戲 者 , 眾 生 初 得 生 佛 不 二 之 菩 提, 照 了 自 身 即 佛, 大 歡 喜 之 標 幟 , 是 金 剛 部 阿閦 如 來 之 三 摩 地 也。 故 今 與 以 相 應 之 嬉 戲 適 悅 形 菩 薩 供養之。

鬘 : 鬘 菩 薩, 金 剛 界 三 十 七 尊 中 內 四 供 養 菩 薩 之 一。 次 由 大 日 如 來 中 心 流 出 鬘 菩 薩 供 養 南 方 寶 生 如 來, 華 鬘 者, 理 智 具 足, 萬 德 開 發 之 標 幟, 是 寶 部 寶 生 佛 之 三 摩 地 也, 故 與 以 相 應 之華鬘瓔珞形菩薩供養之。

七三九



十三













阿 密㗚 多







甘 露王



魔醯 首 羅 天



覺鍐







生字注音







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六四 (下)

七六八 (上)

七六八 (上)

七六八 (下)

七六八 (下)

七六八 (下)

suǒ zōng xī gān shù lì

注 釋

七四〇

鏁 : 金 剛 鎖 菩 薩, 金 剛 界 三 十 七 尊 中, 四 攝 菩 薩 之 一。 以 大 悲 之鏁 , 標 繫 留 一 切 眾 生 菩 提 心 之 德。 住 成 身 會 之西門。

覺鍐:日本新義真言宗開祖興教大 師。

魔 醯 首 羅 天 : 大 自 在 天, 自 在 天 外 道 之主神也。 甘露王:阿彌陀之別號。 澍:降也。

阿 密㗚 多 : 又 作 阿 阿 密 哩 多 , 阿 密 哩 帝。譯曰甘露。



七七〇 (下)

七七一 (上)

七七二 (上)

(上)

七七二

十四 十四 十三 十四







昧 大 悲 三昧

榮 滋榮 萬 善

悠 悠遠

郭 城郭

卻 怯弱

曠絕

曠 蘗 蘗 婆矩奢 馱都

妹 容 優 鍋





簸 (四聲)

榮 : 茂 盛, 繁 多。 滋 榮 : 生 長 繁 茂。 萬善:一切之善事也。

大 悲 三 昧 : 含 藏 大 悲 功 德 之 禪 定 也。 佛菩薩住於此三昧而起大悲。



七四一

蘗婆矩奢馱都:胎藏界之梵語音譯。

曠絕:荒廢絕滅。

音)怯

怯 弱 : 膽 怯 懦 弱 ; 薄 弱, 瘦 弱。( 又

城郭:城邑,城市。

悠遠:路途遙遠。

mèi

qiè

七七二 (下)

(下)

七七二

七七三 (上)

圓滿成就第九

róng yōu guō què kuàng bò



行 十一







生字注音

鬚 鬚

蕊 蕊

在纏



《蘇 悉 地 經 》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蘗 喇 婆 馱 睹 拉 (三聲)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七七三

七七三 (下)

七七五 (上)

七七六 (上)

lǎ xū ruǐ sū chán

注 釋

七四二

蘗喇婆馱睹:胎藏界之梵語音譯。

鬚 : 植 物 的 芒、 花 蕊 或 細 根。 蕊 : 花 蕊, 花 朵 中 心 細 鬚 的 部 分。 有 雄 蕊、 雌蕊的分別,為植物的生殖器官。

《 蘇 悉 地 經 》 :《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之 略 稱。《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 譯 曰《 妙 成 就 業 經 》, 三 卷, 唐 輸 婆 迦 羅 譯。 密 宗 三 部 經 之 一。 說 蘇 悉 地 之 法。 真 言 經 一 百 餘 部 內, 雖 皆 說 速 疾 成 就 之 法, 而 此 經 獨 為 其 至 極, 故 名 妙 成 就 法。

在 纏 : 具 名 在 纏 真 如。 即 真 如 法 性 之 理隱在煩惱纏縛之中也。

七七六 (上)



圓滿成就第九

纏 出纏 蟬 chán

出 纏 : 出 纏 真 如, 在 纏 真 如 之 對。 二 真如之一。

七四三

生字注音

篡位

瘡 生瘡

痊 痊

癒 癒

闍 慧 果 阿闍 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八 二







皆願作佛第十 頁

(上)

七七七 七七七 (下)

七七七 (下)

七七八 (下)

cuàn chuāng quán yù shé

注 釋

七四四

篡位:以不當手段奪取君位。

瘡: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

痊癒:疾病治好。

慧 果 : 唐 青 龍 寺 慧 果 阿 闍 梨, 真 言 宗 之 第 七 祖, 大 廣 智 不 空 三 藏 之 付 法 入 室 也。 永 貞 元 年 十 二 月 寂, 壽 六 十。 見《付法傳》。

十一



十二



尺蠖



迦 旃隣陀



多寶 塔



生字注音

國界嚴淨第十一 頁

(上)

七七九

(下)

七八〇

(下)

七八一

國界嚴淨第十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bǎo lín huò

注 釋

多 寶 塔 : 釋 迦 佛 於 靈 鷲 山 說《 法 華 經 》, 既 終 迹 門 三 周 之 正 宗 分, 至 其 流 通 分, 忽 然 地 下 有 安 置 多 寶 如 來 全 身 舍 利( 佛 體 之 化 石 ) 之 一 寶 塔 出 現 於 空 中, 塔 中 發 聲 讚 嘆 釋 迦, 證 明 《法華》。 迦旃隣 陀:鳥名。

尺蠖:尺蠖蛾的幼蟲,寄生於樹木間, 以 枝 葉 花 果 為 食。 行 動 時 身 體 上 拱, 屈 伸 而 行, 似 人 以 手 丈 量 距 離, 故 稱 為「尺蠖」。

七四五





十三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冥 冥



阿吒



頞 浮陀獄



長 夜冥







生 死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八二 (上)

七八二 (下)

七八二 (下)

(下)

七八二

吒獄

chóng míng

tà míng è zhà zhà

注 釋

七四六

生 死 : 一 切 眾 生 惑 業 所 招, 生 者 死, 死者生也。重沓:重複繁多。

冥冥:幽暗,晦暗。

頞 浮 陀 : 又 作 頞 部 陀 , 或 安 浮 陀 。疱 或 腫 物 之 義。 八 寒 地 獄 之 一。 嚴 寒 逼 身,其身生疱 ,故名。

阿吒吒獄:八寒地獄之三。

七八二 (下)

七八二 (下)

七八三 (上)

七八三 (上)

(上)

七八三 七八三 (上)

七八三 (下)

十四

十四



三 九 十 二

嘔 嘔 喉獄

鬱 鬱 波羅獄

炙 燒炙 獄

炙 大 燒炙 獄

漿 漿水

四 伺求 蟄蟲



國界嚴淨第十一







志 姜 四 直

嘔 喉 獄 : 虎 虎 婆 地 獄, 八 寒 地 獄 之 第 五。

鬱 波 羅 : 又 作 漚 波 羅 , 嗢鉢 羅 , 八 寒 地 獄 之 六。 此 云 青 蓮 華, 嚴 寒 逼 迫, 身分折裂如青蓮也。

燒 炙 獄 : 炎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六。 火 隨 身 起, 熱 苦 不 堪, 故 曰 炎 熱。見《俱舍論世間品》。

大 燒 炙 獄 : 大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七。為熱中之極,故名大熱。 漿:泛稱較濃稠的液體。 伺:暗中偵察。



七四七

蟄蟲:藏伏土中冬眠的蟲類。(又音) 蟄 zhé

ǒu yù zhì zhì jiāng sì zhí











東弗 于 逮



中夭



北鬱 單 越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注 釋

七四八

北 鬱 單 越 : 又 曰 北 鬱 怛 越, 四 大 洲 之 一。 鬱 單 越 洲 在 須 彌 山 之 北 方, 故 曰 北。

中夭:又作中殃、夭命、橫死。謂定命 不 全, 中 途 而 亡。 北 本《 涅 槃 經 》 卷 二十六列舉中夭九大原因: 一 ( 知 )食 不 安 而 反 食 之, 二 ( 多 ) 食, 三 ( 宿 ) 食不消而復更食, 四 ( 大 ) 小便利不隨 時 節, 五 ( 病 ) 時 不 隨 醫 教, 六 ( 不 ) 隨 瞻 病 教 敕, 七 ( 強 ) 耐 不 吐, 八 ( ) 夜行遭惡鬼打, 九 ( 房 ) 事過度。(又



音)夭

東 弗 于 逮 : 東 勝 身 洲, 四 大 洲 之 一。 在 須 彌 山 東 方 之 鹹 海 中。 其 身 形 勝, 故名勝身。

yāo

yù yǎo fú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七八四 (上)



十一

十二



屈 西瞿 耶 尼

閻 南閻 浮 提

瘖 盲 聾瘖 啞

耽習



國界嚴淨第十一









qū yán yīn  dān



西 瞿 耶 尼 : 又 作 西 瞿 陀 尼, 西 瞿 伽 尼。 西 大 洲 名。 瞿 陀 尼 譯 曰 牛 貨。 其 俗 以 為 牛 貨 幣, 故 名。 在 須 彌 山 之 西 方。(又音)瞿

七四九

耽習:專心而樂於學習。

瘖 : 嗓 啞 不 能 出 聲。 聾 盲 瘖 啞 : 耳 不 能 聽, 眼 不 能 見, 口 不 能 言。 佛 教 八 難 之 一。 此 等 人 業 障 深 重, 盲 聾 瘖 啞, 諸 根 不 具, 雖 值 佛 出 世, 而 不 能 見佛聞法。

南 閻 浮 提 :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又屬南方,故曰南閻浮提。









十三

十四

十一





精 核 詳審



韻》



《切



黠慧



喑啞



北鬱 怛 越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八四 (下)

七八四 (下)

七八四 (下)

七八六 (上)

七八六 (下)

注 釋

七五〇

北 鬱 怛 越 : 又 曰 北 鬱 單 越, 四 大 洲 之 一。 鬱 單 越 洲 在 須 彌 山 之 北 方, 故 曰 北。 喑啞:啞巴,口不能言。

黠慧:謂世俗之智慧也。



《 切 韻 》 : 隋 陸 法 言 撰, 五 卷。 為 較 早 的 韻 書。 後 世《 唐 韻 》《 廣 韻 》, 皆 據 以 為 藍 本, 其 書 已 亡 佚。 近 年 在 敦 煌 石 室 中 發 現 其 殘 本, 約 存 全 書 的 四分之三。(又音)切

精 核 : 詳 細 考 核。 詳 審 : 周 密 且 審 慎。

qiē

yù yīn xiá qiè yùn shěn



(下)

七八六

七八七 (下)

七八八 (下)

七八八 (下)

七八八 (下)











佐 佐證

卑 波卑 夜

蘊 蘊魔







夭 喪殞

續 續 延慧命

國界嚴淨第十一













zuǒ bēi yùn yǔn mò xù

佐證:證據。

波卑夜:舊稱波旬。

蘊魔:四魔之一。陰魔,又云五眾魔, 新 譯 云 蘊 魔, 色 等 五 陰, 能 生 種 種 之 苦惱,故名魔。

夭 : 少 壯 而 死。 喪 : 死 亡。 殞 沒 : 死 亡。

慧 命 : 法 身 以 智 慧 為 壽 命。 智 慧 之 命 夭 傷, 則 法 身 之 體 亡 失。 蓋 慧 為 法 身 之壽命,故曰慧命。

七五一





擇瑛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八九 (上)

yīng

注 釋

七五二

擇 瑛 :( 一〇 四 五 ~ 一〇 九 九) 北 宋 僧。 桐 江( 浙 江 ) 人, 俗 姓 俞。 字 韞 之。幼遭母喪,隨父至杭州,從南山瑞 峰出家,並師事壽寧院處邦。熙寧元年 受具足戒,學習戒律。復投寶閣寺處謙 修 習 止 觀 奧 義, 甚 得 處 謙 器 重, 授 予 《十不二門論》《金剛錍論》,由是得 天台妙旨,又深悟淨土法門。後駐錫於 德 藏 院, 大 弘 教 法, 並 行 腳 蘇、 杭、 湖、秀等地。平生用心於淨土之教義, 且常勸人勤修淨業。哲宗元符二年,示 寂 於 杭 州 祥 符 寺, 世 壽 五 十 五, 僧 臘 三 十 二。 世 稱 桐 江 擇 瑛, 或 稱 德 藏 擇 瑛。 嗣 法 弟 子 為 思 淨。 著 作 有《 注 心 經》《 三 珠 論》《 淨 土 修 證 儀》 二 卷 等。此外,《樂邦文類》卷二亦收載其 所著之《往生淨土十願文》《辨橫豎二 出》《勸修淨土頌》。







十二





十 八

秖 秖 在一心

俟 俟

蔽 蔽

瑟 塞

概 一槩 言 之

翳 翳



四 必 瑟 概 意



秖 : 同「 祇 」。 但, 只。 一 心 : 謂 萬 有 之 實 體 真 如 也。 又 唯 一 之 信 心 不 為 他 心 所 奪, 謂 之 一 心。 又, 一 心 有 事 理 之 二 種 : 無 餘 念 為 事 之 一 心。 入 實 相為理之一心。(又音)秖 俟:等待。

翳:遮蔽也。

七五三

槩 : 同 「 概 」 。 一槩 言 之 : 不 區 別 狀 況,而以同一標準看待事物。

蔽塞:耳目、思想被蒙蔽而不開通。

zhǐ

七九一 (下)

七九二 (上)

七九二 (上)

七九二 (上)

(下)

七九二

國界嚴淨第十一

zhī sì bì sè gài yì



行 九 十二

十二

十 十三 七

生字注音

荷負 槩 之以木





策勵







浮 掉馳



恣縱



乖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七九四 七九四 (上)

七九四 (上)

七九五 (上)

七九六 (下)

(上)

七九七

wéi zì chí chěng lì hè gài

注 釋 乖違:違背,背離。

七五四

恣縱:惟意所欲,不加斂束。

掉 : 掉 舉 也。 令 心 高 舉, 不 安 靜 之 煩 惱也。馳騁:遊走散渙。

策勵:督責勉勵。 荷:承當,擔負。

槩 :同「概」。阻止也。

七九七 (上)

七九七 (上)

七九八 (上)

七九九 (上)

七九九 (上)

七九九 (下)





十三







迸 奔迸

遏 止遏

捍 抵捍

恃 自恃 輕 他



濫 叨 叨 高位

溺 溺 於空寂

國界嚴淨第十一















bèng è hàn shì làn tāo nì

迸:湧出。

止遏:阻止。

抵:擋。捍:阻止,抵禦。

自恃:倚仗,仗恃。輕:鄙夷。

濫 : 輕 率, 隨 意。 叨 : 同 饕, 貪。 常 用於功名、功勞之上。

溺 : 沉 迷。 空 寂 : 無 諸 相 曰 空, 無 起 滅曰寂。

七五五







十一





生字注音



吠 琉璃



蘇 迷嚧



崩頹



毋 令生著



癩 野干









退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七九九 (下)

七九九 (下)

八〇〇 (上)

八〇〇 (下)

八〇 一 (下)

jiè lài wú tuí lú fèi

注 釋

七五六

疥 癩 : 疥 瘡 的 別 名。 野 干 : 野 狐。 此 二者臭穢不善,比喻心之險惡。

毋 : 不 要, 莫。 表 示 禁 止 或 勸 誡 的 意 思。 著 : 心 情 纏 綿 於 事 物 而 不 離, 謂 之著。如愛著執著貪著等是。 頹:崩壞,倒塌。

蘇迷嚧:須彌之又稱。

吠 琉 璃 : 舊 作 毘 琉 璃, 琉 璃, 鞞 頭 梨,鞞稠梨夜等。寶珠之名。



八〇 一 (下)

八〇 一 (下)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上)









胝 頗胝 迦 寶

皮 鞞 稠梨夜

前 遊乾 陀 羅

佉 佉 提羅

國界嚴淨第十一









zhī pí qián qū

頗胝迦:玻璃之又稱。

鞞稠梨夜:吠琉璃之舊稱。

遊 乾 陀 羅 : 瑜 乾 駄 羅, 又 作 由 犍 陀 羅, 瑜 健 達 羅 等。 七 金 山 之 第 一。 譯 曰雙持。山有二道。故名。

佉 提 羅 : 又 作 朅 地 洛 迦, 佉 提 羅 迦 等。 譯 為 擔 木 或 空 破。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以 七 寶 合 成, 在 須 彌 山 之 外 圍 而 繞 之。 二 山 之 中 間 有 大 海。 闊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無 量 之 優 缽 羅 華, 缽 摩 華, 拘 牟 陀 華, 奔 荼 利 迦 華 等 諸 妙 香 物 ,徧 覆 水 上 。 此 海 中 又 有 東 弗 婆 提, 南 閻 浮 提, 西 瞿陀尼,北鬱單越之四洲。

七五七







十四

十一





屹立

朅 地洛迦





斫 迦羅



安 濕 縛 竭拏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下)

ná zhuó yì qiè

注 釋

七五八

安 濕 縛 竭 拏 : 安 濕 縛 朅 拏, 又 作 阿 輸 割 那。 譯 為 馬 半 頭 或 馬 耳。 高 三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蘇 達 梨 舍 那 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斫 迦 羅 : 又 作 斫 羯 羅, 遮 迦 和, 斫 訖 羅, 斫 迦 婆 羅。 譯 為 輪 圍 或 鐵 圍。 高 三 百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如 之。 圍 繞 毗 那 多 迦 山。 是 為 世 界 之 外 廓, 出 之 即 為 太 虛。 二 山 中 間 之 海 水, 闊 六 百 由 旬。 屹立:聳立不動。

朅 地 洛 迦 : 佉 提 羅 之 又 稱。 九 山 之 二。





八〇 二 (下)

八〇 二 (下)

八〇 二 (下)







朅 朅那

酤 里酤

軻 軻 犁羅

荼 奔荼 利 迦 華

國界嚴淨第十一









qiè gū kē tú

朅 那 里 酤 : 佉 提 羅 之 又 稱。 九 山 之 二。

軻犁羅:佉提羅之又稱。九山之二。

奔 荼 利 迦 : 分 陀 利, 又 作 芬 陀 利, 分 陀 利 迦, 分 荼 利 迦, 分 荼 利 華。 正 開 敷 之 白 色 蓮 華 也。 西 土 之 蓮, 有 青 黃 赤 白 四 種。 又 隨 未 敷, 開, 落 之 三 時 而 異 名( 蓮 華 部 詳 說 之 ), 分 陀 利 為 白 蓮 華 之 正 開 敷 者, 又 此 華 最 大, 花 瓣 數 百, 一 名 百 葉 華, 妙 法 蓮 華 經 之 蓮 華 即 此 白 蓮 華, 八 葉 之 分 陀 利 華 也。 又 此 華 多 出 於 阿 耨 達 池, 人 間 無 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

七五九













尾 那怛 酤



修 騰娑 羅



遊犍 陀 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〇 三 (上)

(上)

八〇 三

(下)

八〇 三

qián suō dá

注 釋

七六〇

遊 犍 陀 羅 : 又 作 遊 乾 陀 羅, 踰 健 達 羅 等。 譯 為 雙 持。 高 一 萬 二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伊 沙 陀 羅 山。 二 山 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修 騰 娑 羅 : 又 作 蘇 達 梨 舍 那。 譯 為 善 見。 高 六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遊 乾 陀 羅 山。 二 山 中 間 之 海 水, 闊 一萬二千由旬。

尾 那 怛 酤 : 毘 那 多 迦, 又 作 毘 那 耶 迦, 毘 泥 怛 迦 那, 吠 那 野 怛 迦, 毘 那 怛 迦, 毘 那 矺 迦, 維 那 兜。 譯 為 障 礙 或 犍 與, 又 曰 象 鼻。 亦 周 匝 在 尼 民 陀 羅 山 之 外。 高 六 百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如 之。 圍 繞 尼 民 陀 羅 山。 二 山 中 間 之 海 水 , 闊 一 千 二 百 由 旬 。 其 水 上 並 皆徧 覆四種之雜華,諸妙香物。





十三



十二



矺 毘 那矺 迦

斫 訖羅



頞 頞 濕縛羯拏

峽 陿

胝 塞 頗胝 迦













毘那矺迦:毘那多迦之又稱。(又音) 矺

七六一

塞頗胝迦:梵語頗梨,譯言水精。

陿 :同「陜」。

頞 濕 縛 羯 拏 : 又 作 阿 沙 干 那。 九 山 之 一。譯曰馬耳。

斫 訖 羅 : 斫 迦 羅, 又 作 斫 羯 羅, 遮 迦 和, 斫 迦 婆 羅。 譯 為 輪 圍 或 鐵 圍。 高 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毗那多 迦 山。 是 為 世 界 之 外 廓, 出 之 即 為 太 虛。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

zhé

八〇 三 (下)

(下)

八〇 三

八〇 四 (上)

八〇 四 (上)

八〇 五 (下)

國界嚴淨第十一

tuō zhuó è xiá zhī





六 八



生字注音





潤 潤

㮹迦 窣 坡致迦





颯破



牙輞



牟 婆洛揭拉婆

牟 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〇 五 (下)

八〇 五 (下)

八〇 五 (下)

八〇 七 (上)

十一

注 釋

七六二

瑩潤:形容潔白光滑。



牟 婆 洛 揭 拉 婆 : 此 云 青 白 色 寶, 今 名 硨磲。 又 (音 牟 ) 輞:車輪的外框。



颯 破㮹 迦 : 玻 璃 之 新 譯 。 水 精 ( 即 水 晶)也。(又音)㮹



窣 坡 致 迦 : 玻 璃 之 新 譯。 水 精( 即 水 晶)也。(又音)窣

zhǐ



八〇 七 (上)



yíng móu

rùn wǎng sà zhì sù

(上)

八〇 七

八〇 七 (下)

十三







硨 硨

磲 磲

壟 壟文













缽 攞 娑 福 羅 囉 (一聲)

仁 任

昉 昉

硨磲:七寶之一。

壟 : 田 埂, 田 界。 文 : 線 條 交 錯 的 圖 案、花紋。



缽攞 娑 福 羅 : 珊 瑚 之 梵 語 音 譯 。 ( 又 音)攞

七六三

任 昉 :( 西 元 四 六 〇 ~ 五 〇 八 ) 字 彥 昇, 南 朝 梁 博 昌 人( 今 山 東 省 博 興 縣 南 )。 武 帝 時 為 義 興、 新 安 太 守, 有 政 聲。 見 宮 中 內 藏 四 部 古 籍 篇 卷 紛 雜, 於 是 親 自 校 讎 勘 定。 著 有《 雜 傳》《地記》等書。卒諡敬。

luó

八〇 八 (上)

八〇 八 (上)

國界嚴淨第十一

chē lǒng

qú luō rén fǎng



行 十四 五



十一

十四

生字注音



六銖



怛唎 奢 天



怛唎 耶



懽 喜園天



憍 尸迦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八〇 八 八〇 八 (下)

八〇 九 (上)

八〇 九 (上)

八〇 九 (上)

ǒu jiāo lì

huān lì zhū

注 釋

七六四

耦:雙數。與單數「奇」相對。

憍尸迦:又曰憍支迦。帝釋之姓。

懽 : 同「 歡 」。 懽 喜 園 : 歡 喜 園, 又 曰 歡 喜 苑。 又 曰 歡 樂 園, 喜 林 苑。 忉 利 天 帝 釋 四 園 之 一。 在 喜 見 城 之 外 面 北 方。 諸 天 入 此, 則 自 起 歡 喜 之 情, 故名歡喜。

怛唎耶怛唎奢天:忉利天。

銖 : 古 代 計 算 重 量 的 單 位。 六 銖 為 一 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

(下)

八〇 九

八一〇 (上)

八一〇 (下)

(上)

八一三

八一四 (下)



十一

十二





顛 巔

之 衹有

僚 臣僚

琪 泥 薩祇 波 逸 底迦法

檗 黃檗 山 運 禪 師

國界嚴淨第十一











巔:山頂。



衹 : 但, 正 好。 同「 祇 」。( 又 音 ) 衹

七六五

黃檗:唐斷際禪師希運。

泥 薩 祇 波 逸 底 迦 法 :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五 篇 罪 之 一。 尼 薩 耆 為 盡 捨, 波 逸 提 為 墮 。 此 罪 聚 總 關 於 衣鉢 等 之 財 物 , 故 以 其 所 犯 之 財 物, 捨 於 眾 中 而 懺 悔 之, 謂 之 盡 捨。 若 不 懺 悔, 則 結 墮 獄 之 罪, 故 曰 墮。 總 有 三 十 種, 稱 為 三十捨墮。

臣僚:官吏。

zhǐ

diān zhī liáo qí bò

行 九



九 三



十四

生字注音

緇林



捋 虎鬚



饒舌







敕諡



丙戌





勒 (四聲)

嬈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一四 (下)

八一四 (下)

八一五 (上)

(下)

八一五

八一五 (下)

八一五 (下)

注 釋

七六六

丙 : 天 干 的 第 三 位。 戌 : 地 支 的 第 十一位。

敕 諡 : 指 於 人 逝 世 後, 朝 廷 依 其 生 前 德 行 而 追 贈 稱 號。 追 贈 之 號 又 稱 敕 諡 號。 搊:抓也,揪也。 饒舌:多言也,多話。



捋 虎 鬚 : 拔 老 虎 的 鬍 子。 比 喻 做 冒 險 的事。(又音)捋

緇 林 : 寺 院 也。 僧 著 緇 衣, 故 曰 緇。 寺 院 為 僧 所 居 住 之 叢 林, 故 曰 緇 林。 林者言僧眾之多也。



xū chì zǒu ráo lè zī

十四



十四



尋伺



浮 世 穿鑿

曠 曠 劫度生









浮 世 : 又 作 憂 世、 浮 生。 本 謂 世 間 動 盪 不 定, 充 滿 憂 苦 ; 亦 即 無 常 之 世。 穿鑿:勉強解釋,牽強附會。(又音) 鑿

七六七

曠 劫 : 曠 者 久 也 懸 也, 劫 者 梵 語 劫 波 之 略, 謂 長 時 期。 極 言 過 去 時 之 長, 謂 之 曠 劫, 未 來 時 之 長, 謂 之 永 劫。 度生:濟度眾生也。

尋 : 粗 心 在 緣 曰 尋。 伺 : 細 心 分 別 曰 伺。 尋 伺 : 舊 云 覺 觀。 新 作 尋 伺, 不 定法中二種之心所也。

záo

八一六 (上)

八一七 (上)

(上)

八一七

國界嚴淨第十一

zuò sì kuàng

生字注音



鑊 鑊湯

慳 慳貪

薦 追薦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四 一 六





光明遍照第十二 頁

(下)

八一九 八二一 (下)

八二一 (下)

八二二 (下)

注 釋

七六八

鑊 : 古 代 一 種 烹 人 的 刑 具。 湯 : 古 代 一種置人於沸水中烹死的刑罰。

慼:憂傷,憂愁,悲傷。

慳 貪 : 惜 物 而 不 與 人, 貪 求 而 無 飽 足 之心。

追 薦 : 又 曰 追 善。 追 薦 者, 為 死 者 追 薦 福 之 義, 追 善 者, 為 死 者 追 修 善 事 之 義。 追 薦 為 典 語, 追 善 為 俗 字。 又 曰追福,追修,追嚴等。

huò

qī qiān jiàn

壽眾無量第十三

行 四





生字注音

黃鍾 調



徵羽



宮 商角



漏泄



寶樹 國第十四 頁 八二四 (上)

八二四 (下)

八二五 (上)

寶樹徧國第十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瀉 決 止



xiè jué  zhǐ  zhōng

注 釋 漏泄:洩露,露出。

宮 商 角 徵 羽 : 即「 五 音 」, 中 國 聲 樂 所指的五個音階。

黃鍾: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陽律 的 第 一 律。 亦 為 六 律、 六 呂 的 基 本 音。 黃 鍾 調 : 亦 作「 黃 鐘 調 」。 燕 樂 羽聲七調之第五運。

七六九





十一



生字注音

唄 梵唄

止 變徵



七七〇

變 徵 : 古 代 音 調 分 為 宮、 商、 角、 徵、 羽、 變 徵、 變 羽 七 音。 變 徵 是 高 而悲壯的調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梵 唄 : 法 會 之 聲 明 也。 唄 者 唄 匿 之 略。 又 作 婆 陟、 婆 師。 音 韻 屈 曲 昇 降, 能 契 於 曲, 為 諷 詠 之 聲, 是 梵 土 之 法 曲, 故 名 梵 唄。 又 曰 唄 匿。 單 云 拜 唄。 翻 作 止 斷 止 息 或 讚 嘆, 法 事 之 初 唱 之, 以 止 斷 外 緣, 止 息 內 心, 方 堪 作 法 事, 又 其 偈 頌 多 讚 佛 德, 故 云 讚嘆。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八二五

八二五 (下)

bài

zhǐ









行 七

十一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心 恒 愧赧



媚悅











諂佞



菩 提 曼拏 羅



菩提道場第十五 頁

(下)

八二五

八二八 (上)

八二八 (上)

八二八 (上)

菩提道場第十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拿 寧 (四聲) 屙 魚 妹 楠 (三聲)

ná nìng ē yú mèi nǎn

注 釋

菩提曼拏羅:道場之梵語音譯。

諂佞:奉承討好。阿諛:阿附諂諛。

媚:奉承,取悅,討好。

恒 : 同「 恆 」, 經 常。 愧 赧 : 心 感 羞 慚而面紅耳赤。

七七一

行 十四









生字注音













縱恣



慠他



矜己



銜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八二八

八二八 (下)

(上)

八二九

八三〇 (上)

(下)

八三一

xián jīn ào zì hūn chén tíng

銜恨:含恨。

注 釋

七七二

矜 : 自 誇, 自 負。慠 : 同「 傲 」。 輕 視,不尊敬。

縱恣:放縱恣肆。

沈 : 同「 沉 」。 惛 沈 : 使 心 盲 昧 沈 鬱 之煩惱也。八纏之一。

渟:深。



八三一 (下)

八三二 (下)



十一







《颰 陀 劫 三 昧 經 》 : 《 賢 劫 經 》 之 又 名。(又音)颰

七七三

燄:同「焰」。陽燄:大乘十喻之一、 又 作 颺 燄, 或 單 曰 燄, 又 曰 陽 光。 莊 子 所 謂「 野 馬 塵 埃 」 是 也。 謂 春 初 之 原 野 日 光 映 浮 塵 而 四 散 者 也。 渴 鹿 見 之以為水,走而趣之。





陽燄



《颰 陀 劫 三 昧 經》

菩提道場第十五

bá yàn



生字注音 痊痾

涇 無 分涇

渭 渭

塼 疊塼 為 道

綃 布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五



十一

十二



堂舍樓觀第十六 頁 八三四 (下)

八三四 (下)

(下)

八三四

(下)

八三四

ē jīng wèi zhuān xiāo



注 釋

七七四

布 : 棉 麻 或 絲 綢 織 品 的 總 稱。 綃 : 用 生絲織成的絲織品。

塼:同「磚」。

涇 渭 : 涇 水 和 渭 水。 涇 水 發 源 於 六 盤 山, 流 經 黃 土 區, 挾 帶 大 量 泥 砂 ; 渭 水 發 源 於 秦 嶺, 所 經 為 崖 壁 陡 峻 的 山 谷,河水清澈。

痾:疾病。痊痾:使病痊癒。(又音) 痾 kē

(上)

八三五

八三五 (上)

八三五 (上)

八三六 (下)



十三

十四 九

超 勦健

敬 經

杼 機杼

揆 其揆 一 也

堂舍樓觀第十六





住 葵

勦:矯健,敏捷。

經 : 謂 織 布 前, 於 機 杼 上 繃 齊 並 梳

整 紗 縷, 使 成 為 經 線。( 又 音 ) 經



揆:道理,準則。

七七五

機 杼 : 杼, 紡 織 的 工 具。 機 杼 指 織 布 機。

jīng

chāo jìng zhù kuí



生字注音 澄渟

瀅 清瀅

蔞 瓜蔞

栝 栝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三 一 二





泉池功德第十七 頁 八三八 (上)

(下)

八三八 八三九 (上)

八三九 (上)

tíng yíng lóu guā

注 釋 澄渟:水清而靜。 瀅:水清澈的樣子。

七七六

瓜蔞:別名:栝樓、糖瓜蔞、簍瓜。

栝 樓 : 古 代 稱 為「 果 臝 」。 葫 蘆 科 王 瓜 屬, 草 質 藤 本。 分 布 於 中 國、 日 本、 韓 國。 具 多 年 生 塊 根, 莖 一 年 生、 光 滑 無 毛、 基 部 粗 糙。 葉 互 生、 膜 質、 掌 狀、 有 缺 刻。 花 雌 雄 異 株, 果 實 卵 圓 形 或 廣 橢 圓 形, 熟 時 色 黃 褐,肉質。可供食用及入藥用。





八三九 (上)

八三九 (上)

八三九 (下)

(下)

八三九

(上)

八四一



十三







祛 祛痰

皎 皎鏡

敬 殑伽

芻 縛芻

邃 道邃 大 師

泉池功德第十七











qū jiǎo jìng chú suì

祛 : 消 除, 驅 逐。 祛 痰 : 去 除 痰 液 或 生痰病因的方法。 皎:潔白明亮。

殑伽:恒河也。

縛芻:今之阿姆河。

道 邃 : 興 道 尊 者 道 邃, 不 知 何 許 人。 唐 代 宗 大 曆 中 來, 依 荊 溪 於 天 台 佛 隴 寺, 荊 溪 嘉 之 曰 : 吾 子 其 能 嗣 興 吾 道, 遂 授《 止 觀 輔 行 》。 師 為 眾 開 說, 發 明 深 旨。 貞 元 二 十 一 年, 日 本 沙 門 最 澄 來 求 法, 師 盡 以 一 家 之 教 觀 付之。見《佛祖統紀》八。

七七七







十一







葱嶺







徑 山欽



晝 乃 不眴



諱 澄觀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四一 (上)

(上)

八四一

八四一 (上)

八四一 (下)

八四一 (下)

huì xuàn qīn què lǐng

注 釋

七七八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 來 代 指 尊 長 的 名 字。 澄 觀 : 唐 代 州 五 臺 山 清 涼 寺 澄 觀, 嗣 賢 首, 弘 華 嚴 宗。 眴:目眩。通「眩」。

徑 山 : 在 杭 州 臨 安 府。 謂 為 興 聖 萬 壽 禪 寺。 震 旦 五 山 之 一。 道 欽 開 之。 欽:唐徑山道欽禪師。

闕: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葱 嶺:帕米爾高原之古稱。



八四六 (上)

八四六 (下)

八四九 (上)

八五〇 (上)

八五〇 (上)



十四





十二

龜 龜 毛兔角

圭 唐圭 峰 宗 密

豫 悅豫

撰 撰者

繁衍



歿後

歿

泉池功德第十七





玉 篆 默 演

guī guī yù zhuàn mò yǎn

龜 毛 兔 角 : 龜 本 無 毛, 兔 亦 無 角, 然 龜 游 水 中, 身 沾 水 藻, 人 視 之 則 誤 認 水 藻 為 龜 毛, 又 如 誤 認 直 豎 之 兔 耳 為 兔 角 ; 故 諸 經 論 每 以「 龜 毛 兔 角 」 比 喻 有 名 無 實, 或 現 實 中 全 然 不 存 在 之 事物;亦即凡夫對實我實法之妄執。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 悅豫:歡悅。

撰:著述。歿:死。

繁衍:孳生眾多。

七七九

生字注音 波呾 囉

迦 摩 呼 荼迦

蓽 蓽

茇 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超世希有第十八

行 七







受用具足第十九 頁

(上)

八五一

八五一 (下)

(下)

八五一



dá jiā bì bá

注 釋

七八〇

波 呾 囉 : 缽 多 羅 之 又 稱。 比 丘 六 物 之 一,飯器也。

摩 呼 荼 迦 : 歡 喜 丸 之 梵 語 音 譯。 餅 子 名。

蓽 茇 : 胡 椒 科 胡 椒 屬, 多 年 生 草 質 藤 本。 叢 生, 莖 匍 匐, 枝 橫 臥。 葉 卵 圓 形, 長 五 至 十 一 公 分, 先 端 尖, 光 滑 而 厚。 花 單 姓, 雌 雄 異 株, 密 集 穗 狀 花序,春季開,初秋果序成熟,形似



(下)

八五一 八五一 (下)

三 六

蒲 蒲萄

糅糅

受用具足第十九

菩 柔 (三聲)



小 指, 呈 青 黑 色, 可 供 藥 用, 具 健 胃、 鎮 痛 效 用。 原 產 於 印 度、 馬 來 半 島,臺灣亦有引種栽培。 蒲萄:葡萄的果實。

糅:摻雜,混合。(又音)糅

七八一

róu

pú rǒu



生字注音

卦 八卦

籟 人籟

簫 排簫





七八二

排 簫 : 樂 器 名, 吹 管 樂 器。 竹 製 的 編 管 樂 器。 古 代 記 載 大 簫 有 二 十 三 管 或 二 十 四 管, 小 者 有 十 六 管。 目 前 考 古 出土最早的實物為湖北省隨縣的曾侯 乙 墓 排 簫, 竹 製, 有 十 三 管。 排 簫 之 名 為 宋 元 時 期 才 出 現, 今 日 使 用 的 排 簫樂徽為清代樣式。

人 籟 : 人 吹 簫 所 發 出 的 聲 響。 古 代 管 樂器。一說即排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八 卦 :《 易 經 》 中 八 個 基 本 卦 名。 相 傳 為 伏 羲 氏 所 作, 由 陰( )、 陽 掛 ( ) 二 爻 組 合 而 成, 三 爻 成 卦, 以 象徵宇宙結構及諸事的變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二



德風華雨第二十 頁 八五二 (上)

八五二 (下)

八五二 (下)

guà

lài xiāo

(下)

八五二

八五二 (下)





德風華雨第二十

笙 笙

籥 籥

籟 地籟







shēng yuè lài

笙 : 樂 器 名, 吹 管 樂 器。 源 自 中 國 的 簧 管 樂 器。 用 十 三 至 十 七 根 裝 有 簧 片 的 竹 管 和 一 根 吹 氣 管, 裝 在 一 個 鍋 形 的 底 座 上 製 成。 演 奏 時 以 口 接 於 吹 管, 分 別 以 指 按 簧 管, 吹 之 發 聲。 能 奏 和 聲, 吹 氣 及 吸 氣 皆 能 發 聲, 其 音 色 清 晰 透 亮。 今 常 用 的 高 音 笙 多 為 三 十 六 簧, 常 用 於 獨 奏 與 合 奏。 目 前 還 有 中 音 笙、 次 中 音 笙、 低 音 笙, 多 用於合奏。 籥 : 樂 器 名, 吹 管 樂 器。 為 遠 古 短 管 形 竹 製 簧 管 樂 器, 中 國 最 早 的 竹 樂 器 之 一。 形 制 似 笛, 有 三 孔 或 六 孔 之分。

地籟:風吹大地孔穴發出的聲響。

七八三





行 十一



十三

十四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眾竅

籟 天籟

曳 沒曳 達 利 瑟致

纖 洪纖

妍 妍醜

訾 毀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五二 (下)

八五三 (上)

八五三 (下)

(下)

八五四

八五三 (下)

八五五 (下)

竅:孔穴。

注 釋

七八四

天 籟 : 自 然 界 的 聲 響, 如 風、 雨、 禽、獸聲等。



沒 曳 達 利 瑟 致 : 譯 曰 我 見。( 又 音 ) 曳

毀訾:詆毀中傷。

妍醜:美和醜。

洪纖:大小,巨細。



qiào lài yì xiān yán zǐ



八五八 (上)

八五八 (下)

(下)

八五八

八五八 (下)

八五八 (下)

(下)

八五八

(下)

八五八

十四











十三

綿 兜 羅緜

毦 兜 羅毦

毳 毛毳

縵 合縵

蠹 蠹羅

繭 細耎



野 蠶繭

德風華雨第二十

綿













緜 :同「綿」。

兜 羅 毦 : 兜 羅, 兜 羅 綿。( 又 音 ) 毦



七八五

耎:柔軟。通「軟」。

蠶繭:蠶吐絲作成的繭。

蠹羅:兜羅。

合 縵 : 手 足 縵 網 相, 手 足 指 與 指 間 有 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者。

毳:鳥獸的細毛。

ěr

mián èr cuì màn dù jiǎn ruǎn

行 七 九 十一 十四 一 一 二

生字注音

神晤







裴氏



尉 遲氏



寅刻



擷花



白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八五九 八五九 (上)

八六〇 (上)

(下)

八六〇 八六一 (上)

八六一 (上)

(上)

八六一

白疊:棉花。

注 釋



七八六

擷:摘取。(又音)擷

晤:聰明。

寤:睡醒。

裴 : 姓。 如 晉 朝 有 裴 楷, 唐 朝 有 裴 度。

尉遲:複姓。如唐代的尉遲恭。

寅 : 時 辰 名。 約 當 於 淩 晨 三 時 至 五 時。

xié

dié jié yín yù péi wù wù





(上)

八六一 八六一 (上)

八六一 (上)

(上)

八六一 八六一 (上)

八六一 (下)

八六一 (下)

八 九 十二 十三 十四 三







諷:委婉勸諫。(又音)諷



佯:假裝。



葷 : 五 葷。 五 種 有 辛 味 之 蔬 菜 也。 血:肉食。

詔:告誡,教導。教詔:教誨;教訓。

fěng

七八七

五 竺 : 五 天 竺, 略 稱 五 天。 東 西 南 北 中 五 方 之 天 竺。 即 東 天、 西 天、 南 天、北天、中天。

厚誣:深加毀謗。

關輔:京城附近的地方。









fèng

奉 諷

詔 教詔

葷 葷血

佯 佯

五竺



厚誣



關輔



德風華雨第二十

zhào yáng

hūn guān wū zhú





行 七



生字注音

渠 犍 度 跋渠



醇 醇粹 柔 (三聲)

謁 屢謁

祔 祔

塋 塋









糅 參糅

醇粹:精純不雜。

七八八

糅:摻雜。(又音)糅 謁:進見,拜見。 祔:合葬。

塋隴:墳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犍 度 : 又 作 乾 度。 譯 曰 聚, 蘊, 積, 瞿 (二聲) 藏, 結, 節。 論 律 中 篇 章 之 名。 跋 渠:譯曰部,品。經論中之篇章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六一 (下)

八六二

一 六 十三

十四



róu

(上)

八六二 (上)

八六二 (上)

八六二 (上)

(上)

八六二





chún rǒu yè fù yíng lǒng



八六二 (下)

八六二 (下)

一 五

德風華雨第二十

紼 執紼

暑 曙

弗 暑

fú shǔ

執 紼 : 送 葬 時 手 執 繩 索 以 牽 引 靈 柩, 後泛指送葬。 曙:天亮;破曉。

七八九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行 七





生字注音

無 屈撓 行



筏 提摩多



積 行 方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頁 八六三 (上)

八六三 (下)

八六四 (上)

kè fá náo

注 釋

七九〇

剋:通「克」。勝任。

筏 提 摩 多 : 後 秦 中 天 竺 三 藏, 弘 始 三 年,奉勑 於莊嚴寺譯成《釋摩訶衍論》 十卷。

無 屈 撓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四。 又 作 無 盡 行, 隨 眾 生 之 機 類 而 現 其 身, 三 世 平 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生字注音

踊躍



教詔



臨漳











注 釋

鄴 : 春 秋 時 齊 邑, 秦 漢 時 改 置 縣。 故 城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北省臨漳縣境 內。





踊:躍。踊躍:反應熱烈,樂於從事。

教詔:教誨;教訓。詔:告誡,教導。

臨 漳 : 臨 漳 縣, 古 稱 鄴 城、 鄴, 是 河 北 省 邯 鄲 市 下 轄 的 一 個 縣, 因 境 內 有 漳河,故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頁

八六七



十三



七九一

zhāng

(上)

八六七 (上)

八六七 (上)

八六七 (下)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dū zhào

yè yǒng





生字注音

花 芬 陀 利華

煣 糅集

啻 不啻

譽 馳譽 於 五 天





柔 (三聲)

七九二



馳譽:聲名遠播。五天:五天竺之略。 又五淨居天之略。此指五天竺。

不啻:如同。

糅集:融合。(又音)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芬 陀 利 : 又 作 分 陀 利, 分 陀 利 迦, 分 荼 利 迦, 分 荼 利 華, 奔 荼 利 迦。 正 開 敷 之 白 色 蓮 華 也。 西 土 之 蓮, 有 青 黃 赤 白 四 種。 又 隨 未 敷, 開, 落 之 三 時 而 異 名( 蓮 華 部 詳 說 之 ), 分 陀 利 為 花 白 蓮 華 之 正 開 敷 者, 又 此 華 最 大, 花 瓣數百,一名百葉華,《妙法蓮華經》 之 蓮 華 即 此 白 蓮 華, 八 葉 之 分 陀 利 華 也。 又 此 華 多 出 於 阿 耨 達 池, 人 間 無 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六八

十三 二 六

róu

(上)

八六九 (上)

(下)

八六九 八六九 (下)

huā

rǒu chì yù





九 十 十一 十二

綜 錯綜 群 言

楷 楷定

謬 真謬

衡 權衡

璨 僧璨

粲 僧粲

謁 參謁

縱 (四聲)



繆 恆 燦 燦 夜



錯 綜 : 將 資 料 交 叉 運 用 並 綜 合 參 考。 (又音)綜

七九三

參謁:依禮進謁、拜見。

僧粲:僧璨之又稱。

僧璨:禪宗東土六祖之第三。

權衡:衡量、評估得失輕重。

楷定:正決定也。謬:不實的。

zōng

八六九 (下)

八六九 (下)

(下)

八六九 八七〇 (上)

八七〇 (上)

(上)

八七〇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zòng kǎi miù héng càn càn yè







生字注音

皖 皖 公山

鑑 鏡 (鑑 ) 智 禪師 建

七九四

鏡(鑑)智禪師:禪宗三祖僧璨諡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皖 公 山 : 又 名 皖 山, 天 柱 山, 古 稱 霍 山、 衡 山, 是 位 於 安 徽 省 安 慶 市 潛 山 的 山 脈, 因 主 峰 如 柱 倚 天 而 得 名。 有 晚 「 江 淮 第 一 山 」、「 古 南 嶽 」 之 稱。 是古皖文化薈萃地。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七〇 (下)

八七〇 (下)

wǎn

jiàn

行 六

十四





生字注音



西 湖 孤 山瑪



貶抑



離 群索 居



明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頁 八七二 (下)

八七四 (上)

八七四 (下)

八七四 (下)

瑙坡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jiàn suǒ yì mǎ nǎo

注 釋 明鑒:明亮的鏡子。

離群索居:離開群體,獨自生活。

貶抑:指出過失,並施予不好的評價。

西 湖 : 在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城 西。 由 錢 塘 江 泥 土 積 塞 灣 口 而 成, 周 三 十 里。 風 景極佳,為馳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孤 山 : 位 在 浙 江 省 杭 縣 的 西 湖, 界 於 裡 外 二 湖 之 間, 宋 代 林 逋 隱 居 於 此 山 的北麓。

七九五

十一













泊 然示寂



祭 文挽詩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七四 (下)

八七四 (下)

(下)

八七四

遺骸

jì bó liàn hái

注 釋

七九六

瑪 瑙 坡 : 位 於 西 湖 孤 山 北 麓, 相 傳 因 有 碎 石 如 瑪 瑙 而 得 名, 為 北 宋 孤 山 名 剎瑪瑙寺所在。

祭 文 : 祭 祀 時 所 誦 讀 的 文 辭。 挽 : 哀 悼死者。通「輓」。

泊 : 恬 靜, 淡 默。 示 寂 : 寂 者 圓 寂, 又 寂 滅 也, 是 涅 槃 之 譯 語。 示 寂 者 為 示 現 涅 槃 之 義, 言 佛 菩 薩 及 高 德 之 死 也。

斂 : 通「 殮 」, 給 死 者 穿 衣 入 棺。 遺 骸:死者的骸骨。



八七四 (下)

八七五 (下)

八七五 (下)

八七六 (上)

八七六 (上)

十一



十三



十三

巖 巖 乖

乖 角 角 之義

湛 洞 徹湛 明

瑕 瑕

玷 玷

惲 玄惲 師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怪 (一聲)











yán guāi jiǎo zhàn xiá diàn yùn

巖:洞穴,山洞。

乖角:牴觸,矛盾。

洞徹:明白透澈。湛:清澈,清楚。

瑕 : 玉 上 的 斑 點。 玷 : 玉 上 的 瑕 疵、 斑點。瑕玷:比喻缺點、過失。

玄惲:道世法師,唐代僧。

七九七





三 五 七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旁敷







研覈



遏絕



渥潤



伊闕 人



厥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七六 (下)

八七六 (下)

(下)

八七六 八七六 (下)

八七六 (下)

(下)

八七六

jué

注 釋

七九八

渥 : 深 重, 濃 厚。 潤 : 細 膩 光 滑。 渥 潤:潤澤。

厥 : 同「 其 」。 伊 闕 : 今 河 南 洛 陽 市 南。 即 春 秋 周 闕 塞。 因 兩 山 相 對 如 闕 門,伊水流經其間,故名。

遏:阻止,禁絕。

敷:散布,傳布。

爰:於是。

研:深入探究。覈:查核。



quē è hé yuán fū



十三









菊 優 婆毱 多

貫 講貫 之 餘

搴 搴

囿 文囿

瞻 瞻蔔













七九九

優 婆 毱 多 : 又 作 優 婆 鞠 多, 優 婆 掘 多, 烏 波毱 多 等。 譯 曰 大 護, 近 藏, 近 護, 小 護 等。 付 法 藏 之 第 五 師, 出 於 佛 滅 後 二 百 年 阿 育 王 時。 稱 為 無 相 佛。 見《 賢 愚 經 》 十 三 優 婆毱 提 品, 《付法藏傳》三,《阿育王經》六。(又 音)毱

瞻蔔:梔子花。

文囿:文學文章。

搴:取也。

講貫:講習,研習。



八七六 (下)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jú guàn qiān yòu zhān





行 八 十 十一

十一



生字注音

避 太 宗 廟諱



蘭 臺 郎 李儼



畢軸



十稔



勒 成 十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下)

zhì rěn zhóu yǎn huì

注 釋

八〇〇

勒 : 刻, 寫。 帙 : 計 算 函 套 或 包 裹 書 籍的單位。 稔:年。

軸:計算帶軸字畫數量的單位。

蘭 臺 : 漢 代 宮 中 藏 書 的 地 方。 西 漢 以 御 史 中 丞 掌 管, 東 漢 置 蘭 臺 令 史, 典 校 圖 籍, 治 理 文 書。 唐 代 為 祕 書 省 的 別 稱, 掌 圖 書 祕 籍。 李 儼 : 字 仲 思, 隴西人,龍朔中官中台司藩大夫。

避 諱 : 舊 時 為 了 表 示 尊 敬, 在 言 語 或 書 寫 時, 不 說 君 主 或 尊 長 的 名 號, 稱 為「 避 諱 」。 避 諱 的 方 法 有 缺 筆、 缺 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



八七七 (下)

八七八 (上)

八七八 (下)

十三





拏 室 羅 摩拏 洛 迦三跋羅

苾 苾

芻 芻

竭 摩竭 提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ná bì chú jié

太宗:唐代第二位君主李世民之廟 號。 廟:廟號,舊時皇帝死後,升祀太廟, 追尊為某祖某宗,稱為「廟號」。

室羅摩拏洛迦三跋羅:勤策律儀之梵 語音譯。

苾芻:又云煏 芻。同於舊譯之比丘。

摩 竭 提 : 摩 竭 陀, 又 作 摩 訶 陀, 摩 竭 提, 摩 伽 陀。 中 印 度 國 名, 王 舍 城 所 在。 譯 言 持 甘 露, 善 勝, 無 惱, 無 害 等。

八〇一



十一











愁 憂憔



酥 蜜 和麨



頻 婆娑 羅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七八 (下)

八七八 (下)

八七八 (下)

suō chǎo qiáo cuì

注 釋

八〇二

頻 婆 娑 羅 : 佛 在 世 摩 竭 陀 國 王 之 名。 又 作 洴 沙, 瓶 沙, 萍 沙。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古 譯 為 顏 色 端 正 模 實 等。 模 實 者, 身 模 充 實 之 義。 又 譯 形 牢。 玄 奘 譯 為 影 堅, 義 淨 譯 為 影 勝。 深 歸 佛 法。 積 善 根 雖 多, 終 為 逆 子 阿 闍 世 王 幽 囚, 幽 中 照 於 佛 之 光 明, 證 阿 那 含 果而死。

酥蜜:酥酪(用乳類精煉而成的飲料) 與 蜂 蜜 。麨 : 一 種 將 米 、 麥 炒 熟 後 磨 粉製成的乾糧。

憔悴:憂患,煩惱。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上)

(上)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代 逮 無生忍

考 祖考

桓 丞 相桓 玄

尉 太尉 謝 安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dài kǎo huán wèi

逮 : 達 到。 無 生 忍 : 安 住 於 無 生 無 滅 之 理 而 不 動 也。《 仁 王 經 》 說 五 忍, 此 為 第 四。 或 為 初 地 之 證 名, 或 為 七八九地之悟名。 祖考:祖先,遠祖。

丞相:秦漢以後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 官 員。 桓 玄 : 字 敬 道, 一 名 靈 寶, 譙 國 龍 亢( 今 安 徽 懷 遠 ) 人, 譙 國 桓 氏 代 表 人 物, 東 晉 名 將 桓 溫 之 子, 東 晉 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

太 尉 : 掌 管 軍 事。 秦 以 太 尉 為 全 國 最 高 軍 事 長 官, 與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並 稱 「 三 公 」。 漢 初 沿 襲 舊 制, 後 改 稱 為 「大司馬」,東漢時,仍稱「太尉」。 謝 安 : ( 西 元 三 二〇 ~ 三 八 五 ) 字 安 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

八〇三







生字注音

謁 廬山遠公

謁 夜

八〇四

謁:進見,拜見。 廬 山 : 位 於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南。 三 面 臨 水, 西 臨 陸 地, 萬 壑 千 巖, 煙 雲 瀰 漫。 中 有 白 鹿 洞、 墨 池、 玉 淵 等 名 勝, 西 北 有 牯 嶺, 為 避 暑 勝 地。 相 傳 周 武 王 時, 有 匡 俗 兄 弟 七 人 結 廬 此 山, 後 登 仙 而 去, 徒 留 空 廬 而 得 名 ; 一說以廬江得名。 遠 公 : 廬 山 東 林 寺 慧 遠, 俗 姓 賈 氏, 雁 門 人。 初 學 儒, 二 十 一 歲 出 家, 以 道 安 為 師, 達 大 乘 之 奧 旨。 時 襄 陽 有 寇 亂, 道 安 散 徒 眾, 遠 辭 而 至 荊 州, 將往羅浮,抵潯陽,愛廬峰清靜,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就, 隱 居 東 山, 年 四 十 餘, 始 出 為 桓 州 司 馬。 淝 水 之 戰 任 征 討 大 都 督, 指 導 策 劃, 克 敵 有 功, 累 官 至 太 保, 卒 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八八〇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上)



十一

十一

厥 厥後

栖 栖

盍 盍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西



於 山 陰。 時 有 沙 門 慧 永, 在 西 林 寺, 原 為 同 門。 永 勸 刺 史 桓 伊 興 東 林 寺, 使 遠 居 之。 於 是 隱 士 劉 遺 民、 雷 次 宗 及 沙 門 千 數, 由 遠 遊 止, 遠 乃 與 緇 素 百 二 十 三 人 結 白 蓮 社, 於 無 量 壽 佛 像 前 修 淨 業。 著《 法 性 論 》, 唱 涅 槃 常 住 之 說。 出《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 張 沙 門 之 綱 維。 居 廬 阜 三 十 餘 年, 不 出 影 山。 送 客 每 以 虎 溪 為 界。 晉 義 熙 十 二 年 八 月 寂, 壽 八 十 三。 見《 高 僧 傳》六。 厥後:以後。



栖:通「棲」。居住,停留。(又音) 栖

八〇五

盍:何不,表示反問。



jué xī hé





十三



八 九



生字注音











拔 乎 其萃

緇 緇 徒咸集

弱 爇 香再拜

緇 緇素

紹 (三聲) 請 (三聲) 資 弱



八〇六

緇 素 :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為僧俗之別稱。

爇 : 燒 也。 再 拜 : 古 代 禮 儀, 拜 而 又 拜,表示恭敬之意。

緇徒:僧侶也。咸:都,皆,全。

少頃:不久,片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拔 萃 : 語 本《 孟 子. 公 孫 丑 上 》 : 「 聖 人 之 於 民, 亦 類 也 ; 出 於 其 類, 粹 拔 乎 其 萃, 自 生 民 以 來, 未 有 盛 於 孔 子也。」形容才能出眾。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下)

八八〇 (下)

八八〇 (下)

八八一 (上)

cuì

shǎo qǐng zī ruò zī





八八一 (上)

八八一 (上)

八八一 (上)

(下)

八八一



十一

十三



雁 雁 門樓煩人

簪 投簪 受 業

潯 潯陽

桓 刺 史桓 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yàn zān xún huán

雁 門 : 雁 門 郡, 位 於 山 西。 原 為 樓 煩 領 土, 戰 國 趙 武 靈 王 擊 破 樓 煩、 林 胡 後,佔有此地,在此設郡。 樓 煩 : 北 狄 的 一 支, 約 在 春 秋 之 際 建 國, 其 疆 域 大 致 在 今 山 西 省 西 北 部 的 保德、岢嵐、寧武一帶。

投 簪 : 投, 拋 棄。 簪, 用 於 固 定 冠 帽, 比 喻 官 職。 投 簪 指 辭 去 官 職, 不 再從政。受業:追隨老師接受學業。

潯 : 江 西 省 九 江 縣 的 別 稱。 潯 陽 : 今 江西九江,以在潯水之陽得名。



刺 史 : 古 代 司 地 方 糾 察 的 官, 後 沿 稱 地 方 長 官, 清 時 為 知 州 的 尊 稱。 桓 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東 晉 譙 國 銍 縣( 今 安 徽 濉 溪 ) 人, 東 晉 將 領 桓 宣 族 子。 東 晉 將 領 及 音 樂 家。

八〇七

罽 賓國



佛 陀 耶舍



晦夕



鑿池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三







注 釋



八〇八

鑿:挖掘。(又音)鑿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之地。

佛陀耶舍:罽賓國沙門名。《梁僧傳》 二,《 出 三 藏 記 》 十 四,《 三 寶 記 》 八翻為覺明。《開元錄》四,《飾宗記》 三 本 等 翻 為 覺 名。 耶 舍 者 名 稱 之 義, 則 以 覺 名 為 是。《 四 分 律 》 之 譯 主 也。

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日稱為「晦」。 夕:傍晚。

záo

頁 八八一 (下)

八八一 (下)

(上)

八八二

八八二 (上)

zuò huì shè jì

八八二 (上)

八八二 (上)

(下)

八八二

八八二 (下)

(下)

八八二

十二

十三 三



十二

攣 攣

躄 躄

瘳 旬 日 乃瘳

骸 餘骸

衛 分衛

勒 沙勒 國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巒 必 抽 孩





luán bì chōu hái wèi lè

攣躄:手腳蜷曲不能伸展。

旬日:十天。瘳:病愈也。 骸:身體,軀體。

分 衛 : 或 翻 乞 食, 或 翻 團 墮。 乞 食 者 為 比 丘 行 而 乞 食 也, 團 墮 者 就 乞 得 之 食 而 釋 之, 以 西 竺 之 法, 多 摶 食 作 團 墮疊鉢 中故也。

沙 勒 : 疏 勒, 西 域 古 國 名。《 慧 苑 音 義 》 下 曰 :「 疏 勒 國, 正 名 佉 路 數 怛 勒, 古 來 此 方 在 略 呼 為 疏 勒。 又 訛 數 音為疏。然此名乃是彼國一山之號,

八〇九







十三



姑臧



















生字注音

髒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八二 (下)

八八三 (上)

八八三 (上)

qiū cí jī lǔ zāng

注 釋

八一〇

因 立 其 稱, 又 或 翻 為 惡 性 國, 以 其 國 人性多獷戾故也。」

龜 茲 : 又 作 丘 慈, 俱 支 曩, 屈 支。 漢 西域古國名。

羈:繫綁,拘擊。虜:捉住,擒獲。

姑 臧 : 郡 府 名。 在 甘 肅 涼 州。《 梁 高 僧 傳 》 二 曰 :「 乃 東 適 龜 茲, 頃 之 復 進 至 姑 臧, 止 於 傳 舍。」 此 地 原 為 當 西藏交通之要路,故東西來往之人,

八八三 (上)

八八三 (上)

(上)

八八三 八八三 (下)

八八三 (下)



九 十 一 二

遣 遣信

邀 要之

媵 妾媵

纊 綿纊

髭 髭

髭 赤髭 論 主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譴 邀 映 曠 資 資

qiǎn yāo yìng kuàng zī zī

多 輻 輳 焉。 東 晉 安 帝 時, 曇 無 讖 三 藏 為 河 西 王 大 沮 渠 蒙 遜 譯 出《 大 般 涅 槃 經》,即在此地。又見於《出三藏紀》 及《開元錄》等。

遣:派發。要:邀請。

妾媵:泛指侍妾、小老婆。 纊:棉絮。 髭:嘴脣上邊的短鬚。

赤髭論主:佛陀耶舍尊者之別號。

八一一

行 十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范甯



豫 章太守



遊刃 三 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三 (下)

八八三 (下)

八八三 (下)

邪 王珣

rèn yù níng láng yé

注 釋

八一二

遊 刃 : 運 用 自 如。 三 藏 : 謂 大 小 乘 各 經律論也。

豫 章 : 豫 章 郡, 中 國 古 代 的 郡。 楚 漢 之 際 置, 治 所 在 南 昌 縣( 今 江 西 省 南 昌 市 )。 太 守 : 一 郡 之 長, 宋 以 後 改 郡為府,故知府亦別稱為「太守」。 范 甯 : 字 武 子, 南 陽 順 陽 人。 晉 徐 兗 二 州 刺 史 范 汪 之 子, 東 晉 經 學 家, 曾 任 豫 章 太 守, 是《 後 漢 書 》 作 者 范 曄 之祖父。

瑯 邪 : 瑯 琊, 琅 玡, 山 東 古 地 名, 曾 為 琅 玡 國、 琅 玡 郡, 範 圍 在 山 東 省 臨 沂市一帶。 王 珣 : 字 元 琳, 小 字 法 護, 琅 琊 臨 沂 ( 今 山 東 臨 沂 ) 人。 晉 代 官 員、 書 法 家。父親是中領軍王洽,祖父是東晉



八八四 (上)

(上)

八八四 八八四 (下)

八八四 (下)

(上)

八八五

六 七 四 四



悵 悵 然而別

郫 郫縣

挹 素挹 道 風

憩 留憩

脛 衲 衣 半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唱 皮 意 氣



chàng pí yì qì jìng



丞 相 王 導。 因 獲 封 東 亭 侯, 故 被 時 人 稱為王東亭。(又音)邪 悵然:憂思失意的樣子。

八一三

衲 衣 : 一 作 納 衣。 云 糞 掃 衣。 拾 取 人 棄 不 顧 與 糞 掃 均 之 賤 物, 縫 納 為 法 衣, 故 名 糞 掃 衣, 亦 名 納 衣。 比 丘 著 之, 十 二 頭 陀 行 之 一。 作 衲 者, 俗 字 也。脛:膝骨。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

憩:休息。

挹 : 推 崇。 通「 揖 」。 道 風 : 道 之 化 人如風之靡草者。

郫縣: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北岷江支 流東岸。





行 二



十三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海幢 比 丘



彌伽 大 士



達 里 鼻荼 國



斂 衣 求屣



荷 錫捉缽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五 (上)

八八五 (上)

八八六 (下)

八八六 (下)

八八七 (上)

hè xǐ tú qié chuáng

注 釋

八一四

荷:用肩膀扛著。錫:錫杖之略。缽: 梵語鉢多羅之略。比丘之飯器也。

斂 衣 :「 提 衣 」 之 對 稱。 禪 林 住 持 入 院 時, 披 搭 由 開 山 所 傳 之 袈 裟, 稱 為 提 衣 ; 若 收 回 袈 裟, 即 稱 斂 衣。 屣 : 鞋子。

達 里 鼻 荼 : 達 羅 毘 荼, 又 作 陀 毘 羅, 陀 毘 荼, 達 羅 弭 荼。 古 國 名, 在 南 印 度 境, 其 領 域 跨 帕 拉 爾 河, 有 今 麻 打 拉 薩 西 南 一 帶 之 地。 其 國 言 咒 語, 多 甚難解。

彌伽:善財童子五十三知識中之第四 知識名,良醫也。

海 幢 比 丘 :《 華 嚴 經 》 五 十 三 善 知 識 之第六。

(下)

八八七

八八八 (上)

(下)

八八八 八九〇 (上)

八九〇 (下)

八九一 (上)



二 六 三



十四

毗 毗 目瞿沙 仙人



富贍



河渚



高峻 無 極

鬻 鬻 香長者

頻 師 子頻 申 比丘尼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俊 煮 善





pí jùn zhǔ shàn yù pín

毗 目 瞿 沙 : 毘 目 瞿 沙, 又 云 毘 目 多 羅。如來所出之音聲也。

高 峻 : 山 高 而 陡。 無 極 : 沒 有 邊 際, 無窮無盡。

渚:小洲,水中的小陸地。 富贍:資財豐富。

鬻 香 長 者 :《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曰 : 「 於 此 南 方 有 一 國 土, 名 為 廣 大。 有 鬻香長者,名優鉢 羅華。」

師 子 頻 申 比 丘 尼 : 見「 師 子 頻 申 此 丘 尼 德 相 十 一 喻 」, 善 財 童 子 南 詢 第 二 十 四 參 見 師 子 頻 申 比 丘 尼, 端 坐 於 一 切 諸 寶 樹 下 大 師 子 座 上, 思 惟 其

八一五





十一





生字注音

胝 鞞 瑟胝 羅 居士

怛 補怛 洛 迦 山

嵒 嵒谷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八九一 (下)

八九二 (上)

八九二 (上)

zhī dá yán

注 釋

八一六

德 相, 舉 十 一 喻。 見 唐《 華 嚴 經 》 六十七。

鞞 瑟 胝 羅 居 士 : 鞞 瑟 胝 羅, 又 稱 安 住 長 者。 為《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所 載, 善財童子為求法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 知 識 中 之 第 二 十 六( 或 作 二 十 七 ) 位。 鞞 瑟 胝 羅 曾 為 善 財 童 子 解 說「 菩 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

補 怛 洛 迦 : 補 陀 落 迦, 又 作 補 陀 落 伽、 逋 多、 逋 多 羅、 布 呾 洛 迦、 補 但 落 迦、 補 陀 落。 山 名。 譯 作 光 明 山, 海 島 山, 小 花 樹 山 等。 在 印 度 之 南 海 岸,為觀音之住處。其山形為八角。

嵒:山巖,山崖。同「巖」。





(上)

八九二

八九二 (下)

八九三 (上)

八九四 (上)











蓊 蓊

鬱 鬱

墯 羅鉢 底 城

珊 婆珊 婆 演 底 主夜神

敷 開敷 一 切 樹 花主夜神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翁 (三聲)









wěng yù duò shān fū

蓊鬱:草木茂盛貌。

墯 羅鉢 底 : 墮 羅鉢 底 , 泰 國 之 古 稱 , 位 於 中 南 半 島 中 央 , 又 稱 社 和鉢 底 、 墮和羅。

婆 珊 婆 演 底 : 主 夜 神 也,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中 之 一, 俗 厭 惡 夢, 則 咒 此 神名云。

開敷一切樹花主夜神:又稱開敷樹華 夜 天, 為《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所 載, 善財童子為求法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 知 識 中 之 第 三 十 七 位。 主 夜 神 曾 為 善 財 童 子 解 說「 出 生 廣 大 光 明 解 脫 法 門」。

八一七

行 八

十二

四 四

生字注音













釋 迦瞿 波 女



嵐 毘尼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九四 (下)

(下)

八九四

八九六 (上)

八九六 (上)



注 釋

八一八

嵐 毘 尼 : 花 園 名。 在 迦 毘 羅 城 之 東, 摩耶夫人生佛之處。

釋 迦 瞿 波 女 : 又 稱 瞿 夷 女, 為《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所 載, 善 財 童 子 為 求 法 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中之第四十 位。 瞿 夷 女 曾 為 善 財 童 子 解 說「 觀 察 菩 薩 三 昧 海 解 脫 法 門 」。( 又 音 ) 瞿



邏 : 又 作 砢, 羅, 欏。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一。 柁:四十二字門之一。



嚩 : 又 作 婆 , 和 ,啝 。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 一。 體 文徧 口 聲 之 第 四。( 又 音 ) 嚩 pó

八九六 (上)



lán qū luó duò mó

八九六 (上)

八九六 (上)

八九六 (上)

八九七 (下)

八九八 (上)





十四

十三

十四

佉 佉

囉 曷攞 多

侘 侘

緊 奉覲

噶 噶 居派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囉 (一聲)

剎 (四聲)



嘎 (二聲)

佉 : 為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 一, 四 十 二 字 門 之 一。 又 作 呿、 渴、 喀、 吃。 乃 悉 曇 體 文 三 十 五 字 中, 喉 聲 之 第 二。 稱 佉 字 門 時, 表 入 諸 法 虛 空 不 可 得、 入 般若波羅蜜門及教拔一切煩惱根本之 義。



曷攞 多 : 四 十 二 字 門 之 一 。 又 作 他 、 伊 陀、 辣 他、 囉 他、咤 呵、 曷 囉 多。 (又音)攞



覲:見,下見上。 (又音)覲

八一九

噶 居 派 : 噶 舉 派, 西 藏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一。



侘 :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 一, 四 十 二 字 門 之一。又作吒、姹 、他、咃 、搋。

luó

jìn

qū luō chà jǐn gá



十一





羅縠



瓊 波南交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八九九

八九九 (下)

qióng hú

注 釋

八二〇

瓊波南交:西藏佛教迦爾居派分支香 巴 迦 爾 居 之 創 始 者。「 瓊 波 」 乃 家 族 姓 氏,「 南 交 」 意 譯 瑜 伽 師, 故 又 稱 瓊 波 瑜 伽 師。 幼 習 棒 教, 復 學 寧 瑪 派 大 圓 滿 法, 曾 七 度 赴 印 學 法, 回 藏 後 從 迦 當 派 高 僧 朗 日 塘 巴 受 比 丘 戒。 住 盆 域 覺 波 山, 建 寺 弘 法。 復 於 後 藏 香 地( 西 藏 南 木 林 縣 ) 建 寺 傳 法, 攝 受 弟 子 八 萬 餘 人, 因 稱 香 巴 迦 爾 居。 其 所 教 授 之 法 皆 從 印 度 傳 來, 故 別 成 一 派。

羅 縠 : 皆 為 羂 布 之 稀 簿 輕 妙 者。 天 眾 之 衣, 由 此 而 成 云。 又 菩 薩 之 見 佛 性,如隔羅縠而見物。



(上)

九〇 一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下)

(下)

九〇 一

十二

五 六 七 七

蘄 蘄 州黃梅縣

暨 王 父暨 考

賁 賁 于丘園

娠 始娠

晝 終 夕 若晝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蘄 州 : 南 朝 陳 置, 治 所 在 齊 昌 縣( 隋 朝 改 蘄 春 縣, 今 湖 北 省 蘄 春 縣 西 南 蘄 州 鎮 西 北 )。 唐 朝 時 的 轄 境 約 今 湖 北 省長江以北、巴河以東地區。 黃 梅 縣 : 湖 北 省 黃 岡 市 所 轄 之 縣, 地 處 湖 北 省 最 東 端, 湖 北、 安 徽、 江 西 三 省 交 界 處。 與 江 西 九 江 市 隔 江 相 望。

王 父 : 祖 父。 暨 : 及。 考 : 稱 死 去 的 父親。

娠:懷孕,懷胎。

賁于丘園:指隱逸。 深

終夕:通宵,整夜。晝:白天。

八二一





qí jì shēn

bì zhòu













十一

生字注音



爍 爍

駭 舉 家 欣駭

迨 迨

丱 童丱

厥 厥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zhu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九〇 一 (下)

(下)

九〇 一

九〇 一 (下)

shuò hài dài guàn jué

注 釋

灼爍:光彩明豔。

八二二

舉家:全家。欣:喜樂。駭:吃驚。

迨:到也。

丱:小孩頭髮分束成兩角突出的樣 子。 厥:同「其」。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下)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十三

十三









徙 徙倚

邂 邂

遠邇







緇 緇 門俊秀

騃 騃

逭 不逭 艱 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xǐ xiè hòu ěr zī ái huàn

徙倚:徘徊。

邂逅: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

邇:近處,眼前。

緇 門 : 服 緇 衣 之 僧 徒 一 門 也。 俊 秀 : 才智傑出的人。 騃:愚笨的樣子。

逭:逃避。艱辛:困難辛苦。

八二三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tián dàn jì hé tí hú

注 釋

八二四

恬澹:心境安然淡泊,不慕名利。

洎:至也,到,及。

齕:咬嚼。

醍 醐 : 五 味 之 一。 製 自 牛 乳。 味 中 第 一,藥中第一。

九〇 二 (下)

九〇 二 (下)

(下)

九〇 二

九〇 二 (下)

九〇 二 (下)

九〇 二 (下)



五 六









閭 丘均



奉瘞



崩圮



麇 至蟬聯



曇 十四 曇 摩 伽 陀 耶 舍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匹 (三聲) 意







qún pǐ yì lǘ jiǒng tán

麇:聚集。蟬聯:連續相承。

崩圮:坍塌也。 瘞:埋葬。

閭 丘 均 : 益 州 成 都 人。 以 文 章 著 稱。 景 龍 中 ( 西 元 七〇 八 年 左 右 ) 為 安 樂 公 主 所 薦, 起 家 拜 太 常 博 士。 主 敗, 坐貶為循州司倉。卒於官。 迥:遠也。

曇 摩 伽 陀 耶 舍 : 意 譯 法 生 稱。 南 齊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善 隸 書。 高 帝 建 元 三年,於廣州朝亭寺譯出《無量義經》 一卷。

八二五







傅翕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矢 使 (三聲)

注 釋

西

八二六



傅 翕 : 善 慧, 東 陽 烏 傷 居 士, 字 玄 風, 年 十 六 娶 劉 氏, 生 二 子, 云 普 建 普 成。 年 二 十 四, 遇 梵 僧 嵩 頭 陀 知 往 因, 結 菴 松 山 之 雙 檮 樹 間, 自 稱 當 來 解脫善慧大士。苦行七年,宴坐之間, 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翕有神異, 梁 武 帝 敬 重 之。 嘗 創 輪 藏, 令 轉 之 者 得 大 利。 後 世 作 輪 藏 者 安 父 子 三 人 之 像。 陳 大 建 元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示 寂。 大 士 之 心 要, 全 為 天 台 之 一 心 三 觀。 (又音)翕

嚆 矢 : 響 箭。 因 發 射 時 聲 先 於 箭 而 到, 故 常 用 以 比 喻 事 物 的 開 端。 猶 言 先聲。



九〇 三 (上)

九〇 三 (下)



xì hāo shǐ

九〇 三 (下)

(上)

九〇 四



十二

韻 風韻

贄 李贄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yùn zhì

風韻:優雅的韻味。

李 贄 : ( 一 五 二 七 ~ 一 六〇 二 ) 明 代 晉 江( 福 建 廈 門 ) 人。 字 卓 吾。 萬 曆 初 年, 為 姚 安 知 府。 稟 性 孤 峻, 出 入 佛 儒 之 間, 而 以 空 宗 為 歸。 嘗 與 王 龍 谿、 羅 近 谿 等 辯 難, 抉 摘 世 儒 情 偽, 發 明 本 心。 在 姚 安 時, 喜 與 僧 遊, 常 住 伽 藍 判 事, 後 入 雞 足 山 閱 藏 不 出, 言 官 劾 之, 遂 勒 令 解 任。 客 居 黃 安、 麻 城 期 間, 剃 髮 披 緇, 登 座 說 法, 風 動 一 時, 男 女 歸 之 者 甚 眾。 然 以 專 崇 佛 教, 引 致 士 夫 不 滿, 詆 為 左 道。 後 北 遊 通 州, 為 給 事 中 張 問 達 所 劾, 聲 其 卑 辱 孔 子。 下 詔 獄, 不 服, 自 縊 而 死。 享 年 七 十 六。 著 有《 藏 書 》《 九 正 易 因 》 等 書。 曾 校 閱 獨 菴 道 衍( 俗 名姚廣孝)所作《道餘錄》一書。

八二七



行 一 一 三



四 六

生字注音





深澗







崇 崖峻



秣 刺耶山



堙 羅那



黳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九〇 五 九〇 五 (下)

九〇 六 (上)

九〇 六 (上)

九〇 六 (上)

(上)

九〇 六

注 釋

八二八

堙 羅 那 : 伊 蘭。 元 為 草 名。 以 名 天 帝 之象。

黳羅:伊蘭。

秣 刺 耶 山 : 摩 羅 耶, 又 作 魔 羅 耶, 摩 羅延,摩梨。山名。出旃檀香之處。

縈:圍繞,纏繞。

深澗:兩山之間幽深的流水。

崇 崖 : 高 峻 的 山 邊。 峻 嶺 : 高 峻 的 山 嶺。

yīn

yī mò jùn lǐng jiàn yíng



十二

十四

十四

蟄 冬蟄

枳 枳多

棣 迦棣

梵 伽梵 達 磨

蚖 蚖

蠍 蠍















蟄 : 動 物 入 冬 藏 伏 土 中, 不 飲 不 食, 稱為「蟄」。(又音)蟄

八二九

蚖:蜥蜴一類的動物。蠍:蠍子。

伽 梵 達 磨 : 伽 梵 達 摩, 譯 曰 尊 法, 比 丘 名。《 開 元 錄 》 八 曰 :「 沙 門 伽 梵 達 摩, 唐 雲 尊 法, 印 度 人 也, 譯《 千 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

枳多:名聞。迦棣:造作者。

zhé

九〇 六 (上)

九〇 八 (上)

九〇 八 (下)

九〇 九 (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zhí zhǐ dì fàn yuán xiē

行 四 八 七

十四



生字注音

東掖 山 沙 門 遵式



南嶽 大 師



七 俱胝



消弭



厭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〇 九 (下)

九〇 九 (下)

九一〇 (下)

九一一 (下)

九一三 (上)

mèi mǐ zhī yuè yè

注 釋

八三〇

厭 魅 : 咒 死 屍 使 殺 害 怨 敵 者。 梵 曰 毘 陀羅。 消弭:消滅,停止。

七俱胝:七俱胝佛母尊也。

南 嶽 : 懷 讓, 唐 南 岳 觀 音 院 懷 讓, 六 祖 能 大 師 之 傳 法 也。 天 寶 三 年 寂 於 南 岳, 壽 六 十 四。 得 馬 祖 道 一, 而 師 之 禪 道, 大 興 於 江 西。 謚 號 大 慧 禪 師。 見《宋高僧傳》九,《傳燈錄》五。

遵 式 : 慈 雲, 宋 杭 州 天 竺 靈 山 寺 靈 應 尊 者, 名 遵 式, 字 知 白, 真 宗 賜 號 慈 雲。 天 台 寧 海 人, 宋 太 宗 乾 德 元 年 癸 亥生。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



(上)

九一三 九一三 (上)

九一四 (下)

三 九



銓 銓

遶 旋遶

禮 四 明 知禮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全 繞



quán rào lǐ

傳 天 台 之 道。 明 道 元 年 壬 申 十 月 八 日 入 寂, 壽 六 十 九。 見《 佛 祖 統 紀 》 十一。 銓:衡量鑒別。 遶:圍繞。

知 禮 : 宋 四 明 山 法 智 尊 者 知 禮, 字 約 言, 後 人 依 其 所 居 號 為 四 明 大 師。 七 歲 出 家, 十 五 具 戒, 專 學 律 部。 太 平 興 國 四 年 從 寶 雲 受 天 台 之 教 觀, 淳 化 二 年 始 受 請, 主 乾 符。 咸 平 六 年, 日 本國遣寂照持源信法師問目二十七條 請 答 釋。 天 禧 元 年 結 同 志 修《 法 華 懺 》, 三 載 期 滿, 將 焚 身 以 供 妙 經, 秘 書 監 楊 億 等 致 書 止 之。 四 年 真 宗 聞 高行。賜法智大師號,使住世宣教。

八三一









柰女



東 湖 志磬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九一四

九一八 (上)

qìng nài

注 釋

八三二

六 年 正 月 寂, 壽 六 十 九。 唐 末 之 亂 天 台 教 籍 多 散 逸, 至 螺 溪 義 寂, 雖 遺 文 稍 集, 而 學 者 猶 晦 於 正 宗。 師 於 此 時 崛 起, 深 達 性 具 之 旨, 揭 一 家 之 正 燈。 稱 其 法 為 山 家 正 義, 後 學 台 教 者 多宗之。見《佛祖統紀》八。

志 磬 : 號 大 石, 幼 年 師 從 袁 機, 後 出 家 學 禪 宗, 精 通 天 台 宗 教 觀, 是 山 外 派 仁 岳 下 的 傳 人, 嘗 住 四 明( 今 浙 江 鄞 縣 ) 福 泉 寺 及 東 湖 月 波 山, 弘 宣 教 綱。 咸 淳 五 年 著 有《 佛 祖 統 紀 》, 收 在《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九 冊。 另 有《 法 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柰女:菴羅女之又稱。



九一八 (上)

(下)

九一八





耆 耆婆

鎧 仁鎧 三 昧 弓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qí kǎi

耆 婆 : 又 作 耆 域, 時 縛 迦。 譯 曰 固 活, 能 活。 王 舍 城 良 醫 名。 耆 婆、 耆 城 同 為 一 人, 觀 同 本 異 譯 經 題 一 云 《奈女耆域因緣經》 ,一云《奈女耆婆》 可 知( 二 經 共 為 後 漢 安 世 高 譯, 但 少 有具略相違),敘其出姓。前揭之二經 以 為 柰 女 與 萍 沙 王( 頻 婆 沙 羅 王 ) 之 子,《毘那耶雜事》二十一所載,與此 同。 然《 四 分 律 》 三 十 九 謂 為 王 舍 城 婬 女( 娼 女 ) 婆 羅 跋 提 與 瓶 沙 王( 頻 婆 沙 羅 ) 子 無 畏 王 之 子, 就 提 叉 尸 羅 之 賓 迦 羅 學 醫 云。《 宋 史 藝 文 志 》 有 《 耆 婆 脈 經 》 三 卷,《 耆 婆 六 十 四 問 》 一卷,《耆婆五藏論》一卷。

鎧 : 古 代 戰 士 所 穿 的 護 身 鐵 甲。 三 昧 : 舊 稱 三 昧, 三 摩 提, 三 摩 帝。 譯 言 定, 正 受, 調 直 定, 正 心 行 處, 息 慮 凝 心。 心 定 於 一 處 而 不 動, 故 曰

八三三





十一



生字注音

絆 生 死 之絆

巖 《 碧巖 》

叉 叉 手相錯







八三四

叉 手 : 拱 手。 十 指 交 錯 放 在 胸 前, 為 一種表示恭敬的姿勢。

《 碧 巖 》 :《 碧 巖 錄 》, 又 名《 碧 巖 集 》。 十 卷。 宋 圜 悟 於 澧 州 夾 出 靈 泉 院 碧 巖 方 丈 提 倡《 雪 竇 頌 古 百 則 》 者。 然 圜 悟 弟 子 大 慧 宗 杲, 提 起 教 外 別 傳 不 立 文 字 之 真 趣, 一 日 燒 棄 之, 後 人 更 拾 集 其 燼 餘, 傳 之 於 今。 黃 檗 宗大智為之註釋,名《種電鈔》。

生 死 : 一 切 眾 生 惑 業 所 招, 生 者 死, 死者生也。絆:勒馬的繩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定。 正 受 所 觀 之 法, 故 曰 受。 調 心 之 暴, 直 心 之 曲, 定 心 之 散, 故 曰 調 直 定。 正 心 之 行 動, 使 合 於 法 之 依 處, 故 曰 正 心 行 處。 息 止 緣 慮, 凝 結 心 念,故曰息慮凝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一八 (下)

九二〇 (下)

九二一 (上)

bàn yán chā





九二三 (上)

九二三 (上)

(上)

九二三

九二四 (上)





十三

十四









稚 穉 朱顔 只

必 泌 部綿上縣

坊 鸞 巢 村 僧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bù zhì zhì bì fāng

蔀:覆蓋於棚架上以遮蔽陽光的草 席。

穉 :幼。後作「稚」。

朱顔 : 紅 潤 的 容 顏 。穉 朱顔 只 : 肌 肉 滑潤,如嬰稚也。

泌 部 : 泌 州, 部 謂 部 屬。 泌 州 : 唐 朝 末 年 所 設 置 的 州。 天 祐 三 年 移 唐 州 治 所 到 泌 陽 縣( 今 河 南 省 唐 河 縣),改 名 泌 州, 轄 境 約 當 今 河 南 省 泌 陽、 桐 柏、社旗、方城、唐河等縣地。 僧 坊 : 又 作 僧 房。 僧 尼 所 住 之 坊 舍。 僧 坊 之 名, 雖 通 於 一 般。 然 名 戒 律 專 門 之 道 場 為 僧 坊, 其 制 度 與 他 之 寺 院 異。

八三五

行 四

十二



生字注音

奉覲 世 尊



珠璣



酣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九二五

九二五 (下)

九二六 (下)

注 釋 酣:沉湎於酒也。

八三六

珠 璣 : 珠, 圓 的 珠。 璣, 不 圓 的 珠。 珠璣指珠玉、寶石。



覲 : 見, 下 見 上。 世 尊 : 梵 語 曰 路 迦 那 他, 譯 為 世 尊, 或 婆 迦 婆, 譯 為 世 尊。 佛 之 尊 號。 以 佛 具 萬 德 世 所 尊 重 故 也。 又, 於 世 獨 尊 也。《 阿 含 經 》 及《 成 實 論 》 以 之 為 佛 號 中 之 第 十, 以具上之九號,故曰世尊。《涅槃經》 及《智度論》置之於十號之外。 (又音) 覲

jìn

hān jī jǐn

九二七 (上)

十二

蹉 跋蹉 國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cuō

跋 蹉 國 : 憍 賞 彌, 為 中 印 度 之 古 王 國。 係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六 大 都 市 之 一。 又 作 憍 餉 彌 國、 憍 閃 毘 國、 俱 睒 彌 國、 俱 參 毘 國、 拘 睒 彌 國、 拘 參 毘 耶 國、 拘 藍 尼 國、 鳩 睒 彌 國、 拘 深 國、 句 參 國。 意 譯 為 不 靜 國、 不 甚 靜 國、 藏 有 國。 又 作 跋 蹉 國、 越 蹉 國、 拔 沙 國、 縛 蹉 國。 此 國 之 周 圍 六 千 餘 里, 土 地 肥 沃, 氣 候 暑 熱, 盛 產 粳 稻、 甘 蔗, 風 俗 剛 猛。 有 伽 藍 十 餘 所, 僧 徒 皆 學 小 乘 教。 都 城 內 有 十 大 精 舍, 中 有 優 填 王( 鄔 陀 衍 那 王 ) 所 造 之 刻 檀 佛 像。 佛 陀 住 世 時, 此 國 與 摩 揭 陀、 舍 衛 等 國 對 峙, 威 震 西 方。 都 城 內 亦 有 具 史 羅 長 者 舊 園、 世 親 撰 《 唯 識 論 》 之 故 塼 室, 及 無 著 作《 顯 揚 聖 教 論 》 之 故 蹟。 自 城 外 東 北 行 七 百 餘 里 可 至 迦 奢 富 羅 城, 護 法 曾 於 此降伏外道。

八三七













窣 堵波



波逸 提 迦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九二七

九二八 (上)

yì sù

注 釋

八三八

波 逸 提 : 又 作 波 逸 底 迦, 波 藥 致, 波 羅 逸 尼 柯, 波 羅 夜 質 胝 迦, 波 質 胝 柯, 波 夜 提。 六 聚 罪 之 第 四, 譯 為 墮, 犯 戒 律 之 罪 名, 由 此 罪 墮 落 於 地 獄, 故 名 墮 罪。 此 中 有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與 波 逸 提 之 二 數。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譯 曰 捨, 墮 波 逸 提 譯 曰 單 提, 又 云 單 墮。 捨 墮 有 三 十 戒。 蓋 應 以 所 犯 之 贓 物 捨 入 於 僧 中, 故 名 捨 墮, 單 墮 有 九 十 戒, 犯 者 無 應 捨 入 之 贓 物, 但 結 墮 罪, 故 名 單 墮。 戒 相 分 八 段 時, 別 此 為 二 者, 為 五 篇 或 六 聚 七 聚 時, 則此二者合為一波逸提。

窣堵波:率都婆,奉安佛物或經文, 又為標幟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 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築造,使瞻仰





(上)

九二八 九二九 (上)

九二九 (下)

九三〇 (上)

(上)

九三〇 九三〇 (上)

七 十

偷 私鍮 簸

木樒



檀越



鄔 鄔 陀衍那

拘睒 彌 國 王



嗢 陀演那伐蹉



十一 三 四 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偷 談 密 烏 襪 閃

tōu tán mì wū wà shǎn

者。譯曰大聚、方墳、圓塚、靈廟、 高顯處、功德聚等。(又音)窣



私鍮 簸:率都婆之又稱。

八三九

拘睒彌國王:優填王。

嗢陀演那伐蹉:優填王之新稱。

鄔陀衍那:優填王之新稱。

木樒 :木樒 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氣。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貧窮海之義也。







五 九 十三

十二

生字注音





顏 色憔



甚鉅













提 雲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三〇 (下)

九三〇 (下)

(下)

九三〇 九三一 (上)

九三一 (下)

bō kuàng

rě gǒng jù qiáo cuì

注 釋

八四〇

提雲般若:比丘名。譯曰天智。

: 麥, 大 麥 的 一 種, 芒 長, 成 熟 時自然脫粒,粒外有皮。 穬:芒粟,稻麥。 鉅:大。通「巨」。

顏 色 : 面 容, 臉 色。 憔 悴 : 枯 槁 瘦 病 的樣子。

九三一 (下)

九三二 (上)

九三二 (上)

九三二 (下)

九三二 (下)

十四









懽 懽喜

羸 身羸

謇 謇

眲 訥

謙 支謙

舍 那 連 提 耶舍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呢 (四聲)





huān léi jiǎn nè qiān shè

懽:喜樂。同「歡」。

羸:瘦弱。

謇訥:不善言辭。

支 謙 : 漢 時 高 僧, 字 恭 明, 月 氐 國 優 婆 塞 也。 漢 末 遊 洛, 該 覽 經 籍, 細 長 黑 瘦, 白 眼 黃 睛。 時 人 語 曰 : 支 郎 眼 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那 連 提 耶 舍 : 那 連 提 黎 耶 舍 之 略。 比 丘名。譯言尊稱。

八四一



彌戾 車



憍 薩羅



阿 地瞿 多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二





注 釋

八四二



阿 地 瞿 多 : 沙 門 名。 譯 曰 無 極 高。 中 印 度 之 三 藏。 見《 開 元 錄 》 八,《 陀 羅尼集》一。(又音)瞿

彌戾車:蜜利車之又稱。

憍 薩 羅 : 又 作 拘 薩 羅, 拘 娑 羅, 居 薩 羅。 譯 曰 工 巧 或 無 鬥 戰。 南 印 度 古 王 國 名(《 西 域 記 》 作 中 印 度 )。《 法 顯 傳 》 所 謂 達 嚫 國, 即 此 地 也。 對 於 北 憍 薩 羅 而 謂 之 為 南 憍 薩 羅, 又 號 為 大 憍 薩 羅。 龍 樹 菩 薩 嘗 住 此 國, 為 娑 多 婆 訶 王 所 歸 敬, 於 跋 邏 未 羅 山, 營 造 五 層 大 伽 藍。 首 府 之 位 置 不 明。 見 《 西 域 記 》 十,《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二,《慧琳音義》十等。



九三二 (下)

九三三 (上)

(下)

九三三

qū jiāo lì



(上)

九三四

九三四 (上)

九三五 (上)

九三五 (下)

九三七 (上)



姤 波 疑 質姤

唎 波唎 耶









支 婁 迦讖



澱 山湖



怛 羅拘毘陀羅



十三





十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垢 利 妲



殿

蠻 憨

波疑質姤:波利質多羅之又稱。

波唎耶怛羅拘毘陀羅:波利質多羅之 具名。

澱 山 湖 : 淀 山 湖, 舊 名 薛 淀 湖, 又 稱 淀 湖, 因 原 有 淀 山 在 湖 中 而 得 名。 位 於上海青浦縣西,鄰接江蘇省。

支婁迦讖:又云支讖。月支之僧。

顢 頇 : 糊 塗 而 馬 虎。( 又 音 ) 顢 ㄇㄢ

八四三

mān

gòu lì dá chèn

diàn mán hān

行 一 三 二 六 一 八 十一

生字注音

鞫 鞫

嵩山



廓然



剎 帝利種



伽 梨衣



消殞



函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九三七 九三七 (下)

九三八 (下)

(下)

九三八 九三九 (上)

九三九 (上)

(上)

九三九

注 釋 函胡:同「含糊」。 殞:通「隕」,墜落。

八四四



伽 梨 : 僧 伽 梨 之 略。 伽 梨 衣 : 僧 伽 梨 衣,九條乃至二十五條袈裟。

鞫:究,窮也。(又音)鞫

嵩山:中國五嶽中的中嶽。

廓:空虛。

剎 帝 利 : 又 曰 剎 利。 印 度 四 姓 之 第 二。譯言田主。王種也。



hán yǔn qié jú chà kuò sōng



九四〇 (上)

九四一 (上)

(上)

九四二

(上)

九四二









由 繇

嬖 嬖女

恚 貪恚 癡 病

鬥 鬪戰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yóu bì huì dòu

繇:通「由」。表原因。

嬖 : 寵 愛。 嬖 女 : 出 身 卑 微 而 受 寵 愛 的女子。

貪 恚 癡 : 三 毒, 又 曰 三 根 : 一、 貪 毒, 引 取 之 心, 名 為 貪。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順 情 之 境, 引 取 無 厭 者。 二、 瞋 毒, 恚 忿 之 心 名 為 瞋。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違 情 之 境 起 忿 怒 者。 三、 痴 毒, 迷 闇 之 心 名 為 痴。 心 性 闇 鈍, 迷 於 事 理 之 法 者。 亦 名 無 明。 此 有 二 種, 痴 毒 獨 起, 名 為 獨 頭 無 明。 與 貪 毒 共 起, 名 為 相 應 無 明。 貪 毒 等, 必 與 痴 毒 相 應而起也。

鬪 :同「鬥」。

八四五







十一

十四





生字注音



罣 罣

礙 礙

瞿曇 僧 伽 提 婆



百 苦輳 身



髓 精血













隨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四二 (下)

九四二 (下)

九四四 (下)

九四五 (下)

zhī suǐ còu guà  ài  tán

注 釋

八四六

脂 : 體 內 的 油 質。 髓 : 骨 頭 中 的 膠 狀 物質。精血:精氣和血液。

輳:聚集。

罣:阻礙,礙止。礙:止。

瞿 曇 僧 伽 提 婆 : 瞿 曇 姓。 僧 伽 提 婆 名。 譯 曰 眾 天。 罽 賓 國 人, 與 慧 遠、 竺佛念等共譯諸論。見《歷代三寶記》 七,《梁僧傳》一,《開元錄》三。  

(上)

九四六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下)

二 三 五 六 十二



嚥 嚥

潛 潛往

燼 燼 一指

謁 謁 四明

仲 仲春

琪 祇 洹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驗 前 盡 夜 眾 琪 環

yàn qián jìn yè zhòng qí huán

嚥:吞食。 潛:祕密的、暗中的。 燼:燒。

四 明 : 宋 知 禮 法 師 居 四 明 山, 弘 天 台 之正義,號四明尊者。

仲 春 : 春 季 的 第 二 個 月, 即 陰 曆 二 月。

祇 洹 : 又 作 祇 園, 祇 桓。 祇 園 為 祇 樹 園, 祇 陀 園,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之 略。 此 地以祇洹代指佛寺、佛塔。

八四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青瘀 想



脹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頁

九四九 (下)

九五〇 (上)

九五〇 (下)

九五〇 (下)

cū guǎng gòu zhàng yū

注 釋

八四八

麤 : 同「 粗 」。 獷 : 強 悍, 不 馴 服。 麤獷:粗野;粗魯。

搆:離間。

脹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 觀想)之一,死屍之膨脹也。

青 瘀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 觀 想 ) 之 二, 風 吹 日 曝 而 死 屍 之 色 變也。

九五〇 (下)

九五〇 (下)

九五一 (下)

(上)

九五三

九五三 (上)

(下)

九五三

四 五 三



五 十一

膿 膿 爛想

噉 蟲噉 想

翹 翹勤

元 一 心 本元

總 惣

餮 貪餮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農 但

蟲 噉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觀想)之六,鳥獸來噉死屍也。

膿 爛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觀想)之五,膿爛腐敗也。



帖 (四聲)

惣 :古同「總」。 貪餮:貪得無厭。

八四九

一 心 : 謂 萬 有 之 實 體 真 如 也。 本 元 : 見「 本 初 」, 根 本 元 始 也。 或 以 名 如 來 之 覺 體, 或 以 名 真 如 法 界, 或 以 名 事物之元始。

翹勤:殷切盼望。

nóng





dàn yuán

qiáo zǒng tiè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三









生字注音

諦審



首楞 嚴 定



卉藝



駭動



華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頁 九五五 (上)

九五六 (上)

(下)

九五六

九五七 (下)

(下)

九五七

mán hài huì léng dì

注 釋

八五〇

華 鬘 : 即 以 絲 綴 花, 以 飾 身 首。 亦 為 莊嚴佛前之具。 駭動:驚動。

卉:草之總稱。

首楞嚴定:首楞嚴三昧也。

諦 : 真 實 不 虛 之 義, 言 真 實 之 道 理 不 虛妄也。審:周密,詳細。

九五七 (下)

(下)

九五八

(下)

九五八

六 一

十一

謬 無 有 差謬

澗 絕澗

裴 裴休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繆 建



miù jiàn péi

差:缺失,錯誤。謬:錯誤。

絕澗:高山陡壁之下的溪澗。

裴 休 : ( 七 九 七 ~ 八 七〇 ) 唐 代 孟 州 濟 源( 河 南 濟 源 ) 人, 一 作 河 東 聞 喜 ( 山 西 聞 喜 ) 人。 於 長 慶 年 間 舉 進 士。 大 中 年 間, 以 兵 部 侍 郎 進 同 中 書 門 下 平 章 事。 後 任 宣 武 軍 節 度 使, 遷 昭 義、 河 東、 鳳 翔、 荊 南 等 節 度。 其 為 人 蘊 藉, 風 度 閒 雅, 操 守 嚴 正。 宣 宗 嘗 稱 其 為「 真 儒 者 」。 能 文 章, 楷 書遒媚有法。 宿 信 佛 教, 隨 圭 峰 宗 密 學《 華 嚴 》 ; 宗 密 著 經 疏, 每 請 斐 休 為 之 撰 序。 曾 迎 黃 檗 希 運 於 宛 陵, 共 商 禪 道, 筆 記 其 言, 成 宛 陵 集, 大 行 於 世。 武 宣 之 際, 佛 教 新 遭 大 難, 斐 休 以 重 臣, 出

八五一







十四





生字注音

銘 自 撰 碑銘

篤 遂篤 志 內 典

綜 博綜 教 相

縱 (四聲)







八五二

博 綜 : 亦 作「 博 縱 」, 猶 博 通。( 又

教 乃 至 真 言 之 顯 密 二 教 十 住 心 是 也。

也。 如 天 台 之 五 時 八 教, 法 相 之 三 時

教 相 : 教 觀 二 門 之 一。 謂 分 別 教 義

遂 : 於 是。 篤 志 : 專 一 心 志。 內 典 : 佛 之 教 典 為 內 典, 世 之 教 典 為 外 典, 佛者之自稱也。

自 撰 : 自 己 寫 作。 碑 銘 : 有 韻 的 碑 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而 翼 護, 故 不 數 年 間, 佛 教 得 復 舊 觀。 中 年 以 後, 斷 肉 食, 焚 香 誦 經, 世 稱「 河 東 大 士 」。 著 有《 勸 發 菩 提 心 文 》 一 卷, 集 希 運 之 語 要 而 成《 傳 心法要》一卷。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五八 (下)

九五九 (上)

九五九 (上)

音)綜

zōng

míng dǔ zòng









(上)

九五九

九五九 (上)

(上)

九五九

九五九 (上)

九五九 (上)









十一

檗 黃檗 運 禪 師

偕 偕隱

饋 饋鹿

啗 今 一啗 肉

擢 擢 進士第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bò xié kuì dàn zhuó

黃檗運禪師:唐斷際禪師希運。

偕:共同,一起。偕隱:一起隱居。

饋:致贈,贈送。

啗:吃。同「啖」。

擢 : 提 拔, 選 用。 進 士 : 科 舉 時 代 的 科 目。 隋 煬 帝 選 拔 人 才, 設 進 士 科, 唐 宋 因 之, 其 時 凡 舉 人 試 於 禮 部 合 格 者, 稱 為「 進 士 」。 明、 清 之 制, 會 試 中 式, 殿 試 後 賜 進 士 及 第、 進 士 出 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八五三







十四



移 鎮宛 陵



豁 然契會



混 跡灑 掃



黃檗 山



嶺南



生字注音





撒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五九 (上)

(下)

九五九

九五九 (下)

九五九 (下)

lǐng bò

注 釋

八五四

嶺 南 : 泛 指 五 嶺 以 南 的 地 區。 黃 檗 山 : 在 福 建 福 清 縣 西 二 十 餘 里。 其 山 多 產 黃 檗, 故 名。 唐 貞 元 五 年, 正 幹 禪 師 開 創 此 山, 建 立 一 宇, 名 云 般 若 堂。 其 後 歷 八 年, 大 闢 堂 宇, 改 號 建 福 寺。 尋 希 運 禪 師 住 山, 黃 檗 之 名 頓 顯。 自 後 遂 為 臨 濟 一 派 之 大 道 場, 宋 代最盛,幾閱星霜,漸即零落。

宛陵:宣城,位於安徽省蕪湖縣東南, 瀕水陽江西岸。

豁 然 : 覺 悟 的 樣 子。 契 會 : 契 當 會 合 而無乖角也。

混 跡 : 使 行 跡 混 雜 在 群 眾 當 中。 多 指 隱身不露。灑掃:灑水掃地。 huò

sǎ wǎn

(下)

九六一

九六二 (上)

九六三 (上)

九六四 (上)

十二



十二



埵 大 乘 之 薩埵

響 梵響

鑑 常鑑 眾 生

須 須 達長跪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duǒ xiǎng jiàn xū

大 乘 : 梵 語 摩 訶 衍, 譯 言 大 乘。 大 者 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 即 大 教 也。 使 求 灰 身 滅 智 空 寂 之 涅 槃 之 教。 謂 之 小 乘。 此 中 有 聲 聞 緣 覺 之 別, 使 開 一 切 智 之 教, 為 大 乘。 此 中 有一乘三乘之別。 薩 埵 : 譯 曰 情, 或 有 情, 眾 生(《 起 世經》)有生命者之稱。又作薩多婆, 薩和薩,薩婆薩埵,薩怛嚩 ,索埵。

梵響:如來梵音之響也。謂佛之說法。

鑑 : 照 也。 眾 生 : 梵 語 薩 埵, 僕 呼 善 那。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

須 達 : 又 作 須 達 多。 新 稱 蘇 達 多。 譯 言 善 與, 善 給, 善 授, 善 溫 等。 舍 衛 國 給 孤 獨 長 者 之 本 名, 祇 園 精 舍 之 施

八五五







生字注音

琪 佛 往祇

園 洹

閫 門閫









八五六

祇 洹 : 祇 陀 林, 意 為 勝 林, 乃 祇 陀 太 子 之 樹 林。 須 達 長 者 為 佛 陀 及 其 教 團 所 建 之 精 舍, 建 於 此 林。( 又 音 ) 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主 也。 長 跪 : 兩 膝 據 地, 兩 脛 上 空, 兩 足 指 頭 柱 地, 挺 身 而 立, 經 文 或 曰 胡跪。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六四 (上)

九六四 (上)

門閫:門檻。此借指城門口、城門前。

huán

qí yuán kǔn





十一

生字注音

梵 薄 伽梵

八五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薄 伽 梵 : 婆 伽 婆, 一 作 婆 伽 伴、 婆 誐 鍐、 婆 伽 梵、 薄 阿 梵, 佛 地 論 舉 自 在、 熾 盛、 端 嚴、 名 稱、 吉 祥、 尊 貴 範 之 六 義, 智 度 論 出 有 德、 巧 分 別、 有 名 聲、 能 破 之 四 義。 又 密 教 有 稱 女 人 之秘釋。經中多單譯曰世尊。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頁

(下)

九六五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fà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七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曉譬



殿隅 金 獅 子



須臾 成 蓋



巾幘



智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頁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yǎn zé yú yú pì

注 釋

八五八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相尊者。 巾幘:頭巾。

須 臾 : 片 刻。 蓋 : 佛 之 供 具。 寶 蓋 天 蓋等。

隅 : 角 ; 邊。 金 獅 子 : 賢 首 為 答 唐 則 天 武 后 之 問 : 借 庭 前 之 金 獅 子 為 喻, 以顯華嚴之教觀者。 曉譬:使人明白、了解。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九 (上)







贈鴻



受 內禪



睿宗



十三 《 金 師 子 章 》

十三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shī shàn

ruì hóng lú qīng

《金師子章》:《華嚴金獅子章》,一 卷, 賢 首 著。 為 答 唐 則 天 武 后 之 問 : 借 庭 前 之 金 獅 子 為 喻, 以 顯 華 嚴 之 教 觀 者。 初 明 法 界 緣 起, 次 論 五 教, 最 後說涅槃。

睿 宗 : 唐 睿 宗 李 旦, 唐 高 宗 李 治 和 武 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 內 禪 : 君 主 退 位, 將 皇 位( 王 位 ) 傳 到儲君或皇族宗室手中。

贈 : 追 賜 官 爵。 鴻 臚 卿 : 鴻 臚 寺 之 長 官。 秦 代 稱 典 客, 漢 代 稱 鴻 臚 卿, 掌 理 接 待 外 賓 及 凶 喪 儀 慶 等 事。 寺, 本 為 官 衙 之 意, 鴻 臚 寺 為 漢 朝 接 應 外 國 賓 客 之 官 衙。 至 唐 代 佛 教 盛 行, 有 死 後追贈鴻臚卿官爵者。

八五九



行 八

生字注音

返窮 流 根

窮 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六九 (下)

qióng

注 釋

八六〇

窮:詳細追究。流根:生死欲流之根。

生字注音

敕 贊 寧 奉敕 撰

八六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贊 寧 :《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 二 十 六 曰 : 「 沙 門 贊 寧, 隨 錢 王 歸 明( 指 宋 太 祖 時 ), 姓 高 氏, 其 先 渤 海 人。 唐 天 祐 中, 生 於 吳 興 之 德 清 金 鵝 別 墅, 出 家 杭 之 祥 符, 習 南 山 律, 著 述 毘 尼, 時 人 謂 之 律 虎。 文 學 日 茂, 聲 望 日 隆。 赤 武 肅 諸 王 公 族 咸 慕 重 之, 署 為 兩 浙 僧 統, 賜 號 明 義 宗 文。 興 國 三 年, 太 宗 聞 其 名, 召 對 滋 福 殿。 延 問 彌 日, 改 賜 通 惠, 詔 修《 大 宋 高 僧 傳 》 三 十 卷, 及 詔 撰《 三 教 聖 賢 事 迹 》 一 百 卷。 初 補 左 街 講 經 首 座, 知 西 京 教 門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薩修持第三十 頁

九七二 (上)

菩薩修持第三十

chì











十二

生字注音

侯 羅睺 羅

羸 羸瘦

匿 波 斯匿 王







八六二

波 斯 匿 : 舍 衛 國 之 王 名, 譯 曰 和 悅, 又 曰 月 光 , 新 稱鉢 邏 犀 那 時 多 , 玄 奘 譯 作 勝 軍, 義 淨 譯 曰 勝 光, 梵 授 王 之 子 也。 與 佛 同 日 生。《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所謂憍薩羅國王勝光王是也。

羸瘦:瘦弱。

羅 睺 羅 : 比 丘 名, 以 嚴 持 戒 律、 精 進 修 道 聞 名, 譽 為「 密 行 第 一 」。 他 是 佛 陀 未 出 家 求 道 前 的 兒 子, 又 譯 為 「羅云」。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事。咸平初,加右街僧錄。又著《內 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 九卷。內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極其贊 美云。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焉。」 敕:帝王的詔書。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七二 (下)

(下)

九七二

九七二 (下)

hóu léi nì

九七二 (下)

(上)

九七三 九七三 (上)

九七三 (上)

(上)

九七三

(上)

九七三

十二

七 八 九 十

十二

須 長 者須 達 多

嚙 嚙

蜀 蛇

齧 齧

薪 積薪 燃 火

寧 寧此 劇死



菩薩修持第三十



聶 蜀 聶 新 檸 具

長 者 : 梵 語 曰 疑 叻 賀鉢 底 , 積 財 具 德 者 之 通 稱。 如 須 達 長 者 等。 須 達 多 : 又 作 須 達。 舍 衛 國 給 孤 獨 長 者 之 本 名,祇園精舍之施主也。 嚙:同「齧」。啃,咬。 :吸也。 齧:啃,咬。

薪:柴草,柴火。燃:焚燒。

八六三

寧 : 情 願、 寧 願。 表 示 選 擇 後 的 結 果。 劇 : 甚, 猛 烈 的。( 又 音 ) 寧

寧 

nìng

xū niè shǔ niè xīn níng jù



行 十四



十四





生字注音

難 陀懊 惱



孫 陀利



老 瞎獼 猴



我饒 財 寶



汲水









嬈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七三 (下)

九七四 (上)

九七四 (上)

九七四 (下)

(下)

九七四

jí ráo mí lì ào

注 釋

八六四

汲水:從井裡取水。亦泛指打水。

饒:豐厚,富足。財寶:錢財珍寶。

瞎 : 眼 睛 看 不 見 的。 獼 猴 : 脊 椎 動 物 門 哺 乳 綱 靈 長 目。 面 赤 色, 毛 灰 褐, 尾短,善怒,好拭面如沐。

孫 陀 利 : 孫 陀 羅 難 陀 尊 者 之 本 妻, 譯 曰豔。

難 陀 : 孫 陀 羅 難 陀, 略 曰 難 陀。 與 牧 牛 難 陀 有 別, 是 佛 之 親 弟 也。 身 長 一 丈 五 尺 二 寸, 具 三 十 相。 孫 陀 羅, 譯 曰 艷。 是 其 妻 之 號, 以 彼 有 艷 妻 故, 稱為孫陀羅難陀,以別於牧牛難陀。

九七四 (下)

九七五 (上)

九七五 (上)

(上)

九七五

九七五 (下)









十三

娛樂

娛 懃 懃 加持戒

鑊 鑊湯

炊 炊

沸 沸

蹉 畢 陵 伽 婆蹉

菩薩修持第三十





或 吹 (一聲) 廢 搓

彼 溺 於 其 妻, 不 樂 出 家, 佛 方 便 化 之, 得 阿 羅 漢。 懊 惱 : 心 中 鬱 恨, 悔 恨。

懃 : 努 力。 通「 勤 」。 持 戒 : 六 度 之 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

娛 : 取 悅, 使 快 樂。 娛 樂 : 快 樂, 使 歡樂。

鑊 : 古 代 一 種 烹 人 的 刑 具。 湯 : 古 代 一種置人於沸水中烹死的刑罰。

八六五

畢 陵 伽 婆 蹉 : 又 作 畢 蘭 陀 筏 蹉, 比 丘 名。譯曰餘習。以有高慢之餘習故也。

炊 : 燃 火 煮。 沸 : 液 體 受 熱 而 上 下 翻 滾。

qín

yú huò chuī fèi cuō





行 三

生字注音

懽喜



懺 謝恆 神



小婢



注 釋

八六六

婢:舊稱供使喚的丫頭。



懽:喜樂。同「歡」。



懺 : 梵 語 懺 摩 之 略。 悔 過 之 義。 謝 : 賠 罪, 認 錯。 恆 神 : 殑 伽 神, 又 作 恒 伽天。印度恒河之河伯也。



笨拙:不靈巧。(又音)拙





楹 : 廳 堂 前 的 直 柱。 兩 楹 : 房 屋 正 廳 當中的兩根柱子。

無 明 : 梵 語 阿 尾儞 也 , 謂 闇 鈍 之 心 無 照 了 諸 法 事 理 之 明。 即 痴 之 異 名 也。 痴闇:無明之闇惑。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七六





拙 笨拙

闇 無 明 痴闇

楹 兩楹

héng

(上)

九七六 (上)

(上)

十三



十一

zhuō

九七七

(下)

九七七

九七九 (上)

九七九 (上)

huān

bì zhuó àn yíng

九七九 (下)

九八〇 (下)

九八〇 (下)

九八一 (上)

九八一 (上)

九八二 (上)

十一





十二

十三



籌 觀 察籌 量













安 慧 菩 薩 雜 糅 柔 (三聲)

覺 覺 師子

辯 辯 口利詞

逞 自逞 功 能

納 內 芥子中

菩薩修持第三十

觀 察 : 與 觀 想, 觀 念 等 同。 籌 量 : 謀 劃考慮。



安 慧 : 天 竺 論 師 名, 解 釋《 唯 識 論 》 之十大論師之一。糅:混合。(又音) 糅

逞 : 顯 露, 展 示。 功 能 : 功 用 能 力 也。以能生結果而名。





八六七

內 : 收 受。 通「 納 」。 芥 子 : 喻 極 小 也。

辯口利詞:長於辯論,言辭犀利。

覺 師 子 : 佛 陀 僧 訶, 論 師 名。 譯 曰 師 子覺,無著菩薩之弟也。見《西域記》 五。

róu

chóu rǒu jué biàn chěng nà

行 七



八 八 六

生字注音

耘除



不 復萌 生



遮止







黿

黿

魚鱉



不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九八二

九八二 (上)

九八三 (上)

九八三 (上)

(下)

九八七

rǎo biē yuán tuó zhē méng yún

嬈:擾亂。

注 釋

八六八

魚鱉:泛指鱗介水族。 黿:大鱉。鼉:揚子鰐 。

遮止:攔阻,阻止。

不 復 : 不 再。 萌 : 發 生。 萌 生 : 孳 生。 耘:除草。耘除:鏟除。



九八八 (上)

九八九 (上)

九八九 (下)

九八九 (下)









澄 圓澄

逐 棄 本逐 末

慳 法 體 無慳

達 達 解三空

菩薩修持第三十









chéng zhú qiān dá

圓 澄 : 明 代 曹 洞 宗 僧。 會 稽( 浙 江 ) 人, 俗 姓 夏。 字 湛 然, 號 散 水 道 人。 得 戒 於 雲 棲 袾 宏, 年 三 十 悟 道。 明 萬 曆 年 間 匡 徒 說 法, 先 後 住 徑 山 萬 壽 寺、 嘉 興 東 寺、 雲 門 顯 聖 寺、 南 京 延 壽 寺、 紹 興 華 嚴 寺 等 名 剎, 以 平 易 簡 亮 見 重 一 時, 宗 風 大 暢。 天 啟 六 年 十 二 月 示 寂, 世 壽 六 十 六, 法 臘 四 十 三。 遺 有《 湛 然 圓 澄 禪 師 語 錄 》 八卷行世。

棄本逐末:放棄最基本或最重要的部 分,而去追求細端末節。

法體: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也。

達 : 通 曉 事 理。 三 空 : 布 施 行, 言 受 者、施者、布施物三相之空也。

八六九



行 六

十四



十三



生字注音

汗 栗馱 心



開敷



蘇 悉地院



八瓣 肉 團 心



釋義 高 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九二 (上)

九九三 (上)

九九四 (下)

(上)

九九五

九九五 (下)

yì bàn sū fū tuó

注 釋

八七〇

釋 義 : 解 釋 文 義。 高 妙 : 形 容 精 湛 神 妙。

肉 團 心 : 梵 云 紇 利 陀 耶, 譯 曰 肉 團 心。 即 意 根 之 所 託, 其 形 自 八 瓣 之 肉 葉而成。

蘇悉地院:胎藏界曼荼羅十三院之第 十 一。 安 置 不 空 金 剛 菩 薩 等 八 尊。 胎 藏界三部中屬於佛部。 開敷:(花朵)開放。

汗 栗 馱 : 紇 哩 陀 耶, 又 作 紇 哩 娜 耶, 紇 哩 乃 耶, 訖 利駄 耶, 紇 哩 娜 野, 紇 利 陀 耶, 釳 利 陀, 又 作 汗 栗駄 。 譯 曰 真實心,堅實心。



九九六 (上)



嚴 嵓 頭喝云

菩薩修持第三十

嚴 yán

嵓 : 同「 岩 」。 喝 : 張 勢 而 叱 吒 其 物 之 聲。 從 黃 蘗 臨 濟 以 來, 禪 家 之 宗 匠,多用之以打破學人之漆桶。

八七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南二



羼提



輟 己惠人



阿閦 如 來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頁

九九八 (上)



一〇〇〇 十二 (下)

(下)

一〇〇 一 一〇〇 一 十三 (下)

qiāng jǐ chuò

chù chàn

注 釋

八七二

鏘 戟 : 大 精 進 菩 薩 所 持。 大 精 進 菩 薩 : 位 於 金 剛 界 曼 荼 羅 外 廓 之 南 方。 賢 劫 十 六 尊 之 一。 亦 名 勇 猛 或 大 勇 猛。 梵 名 輸 羅 野。 譯 言 勇 猛。 密 號 稱 為 不 退 金 剛。 肉 色。 右 持 一 股 戟。 左 拳安於腰。

阿閦 如 來 : 金 剛 界 「 五 智 如 來 」 中 的 東方如來。

輟:停止。惠:賜贈,贈送。

羼 提 : 六 度 之 一。 譯 曰 忍 辱。 忍 屈 辱,堪苦難也。





一〇〇 二 (上)



一〇〇 二 十一



靡 猒倦



常 修靡 懈















饒 益 有 情 戒 嬈 (二聲)

恬 然忍受



爍 爍 破一切情見

賅 賅博

黎 那 連 提黎 耶 舍

靡 : 無, 不。 懈 : 懈 怠, 於 斷 惡 修 善 之事不盡力也。

恬 然 : 安 然 自 得 的 樣 子。 忍 受 : 忍 耐 承受。

饒 益 有 情 戒 : 十 度 三 行 中「 戒 度 之 三 行」之一。

猒:厭惡。猒倦:厭倦,厭惡倦怠。

爍 : 銷 鎔, 鎔 化。 同「 鑠 」。 情 見 : 妄情之所見也。

八七三

那連提黎耶舍:比丘名。譯言尊稱。

賅:充足、完備的。賅博:淵博。

ráo

(下)

一〇〇 四 (上)







一〇〇 四 十一 (上)

一〇〇 八 (上)

一〇〇 九 (上)

一〇 一〇 (上)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mǐ tián

yàn shuò gāi lí



















文綵



障閡



因 陀 羅網



生字注音





岑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一一 (上)

一〇 一一 (上)



一〇 一一 十四 (上)

(下)

一〇 一一

(上)

一〇 一二 十三

wǎng hé cǎi cēn cī gǎo

注 釋

八七四

因 陀 羅 網 : 是 梵 漢 雙 舉 之 名。 單 用 漢 語, 則 云 帝 網。 即 帝 釋 天 之 寶 網。 其 網 之 線, 珠 玉 交 絡, 以 譬 物 之 交 絡 涉 入重重無盡者。 閡:阻礙也。

文 : 線 條 交 錯 的 圖 案、 花 紋。 綵 : 五 彩的絲織品。

參差:不一致。

杲:日出明亮;光明。



一〇 一二 十二 (下)

一〇 一三 (下)





慴怖:恐懼。(又音)慴



八七五

迦 旃 延 :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訶迦旃延。

shè

慴 慴怖

旃 迦旃 延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zhé zhā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迥 脫根塵



靈 光 獨燿

燿 藥







注 釋

八七六

靈 光 : 人 人 固 有 之 佛 性, 靈 靈 照 照, 而放光明者。燿:照耀。

丱 : 古 時 兒 童 束 髮 成 兩 角 的 樣 子, 指 幼 年 時 期。 塵 : 謂 一 切 世 間 之 事 法, 染污真性者。離塵:指出家。

路 : 宋 元 時 行 政 區 域 名。 宋 時 的 路, 猶明清的省;元時的路,猶明清的府。 隆 興 路 : 元 十 四 年 升 隆 興 府 為 路, 治 南昌、新建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

迥 : 遠 也。 根 塵 : 根 為 眼 等 之 六 根。 眼等所對之色等六境曰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行 五



隆 江 西隆 興 路

丱 丱 歲離塵

yào

頁 一〇 一四 (下)

一〇 一四 (下)

(上)

一〇 一五 十三

一〇 一五 十四 (上)

jiǒng lóng guàn

一〇 一五 (下)

一〇 一五 (下)







一〇 一五 十一 (下)

一〇 一六 (上)

刱 刱立

嗣 師嗣 馬 祖

俯 俯仰



曹洞宗祖

洞 山 良 价撰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chuàng sì fǔ zhuàn

刱:同「創」。開創。

嗣 : 承 繼。 馬 祖 : 唐 江 西 道 一 禪 師, 為 南 岳 讓 之 法 嗣, 姓 馬 氏, 時 稱 馬 祖。元和中諡大寂。 俯仰:舉止動作。

曹 洞 宗 : 禪 宗 五 家 之 一。 出 所 有 二 說 : 一 為 取 曹 溪 六 祖 慧 能 及 六 世 孫。 洞 山 之 名, 二 為 取 第 二 祖 曹 山, 第 一 祖 洞 山 之 名。 後 者 顛 倒 行 次, 為 語 便 也。 洞 山 : 筠 州 洞 山 悟 本 大 師, 名 良 价, 姓 俞 氏, 幼 從 五 洩 山 默 禪 師 出 家, 後 ,徧 參 諸 師 得 法 於 雲 巖 晟 師 。 唐 大 中年中唱道於新豐,晚年移洞山,立

八七七











石 頭 希遷



筠州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一六 (上)

(上)

一〇 一六

yún qiān

注 釋

八七八

偏 正 五 位, 法 威 大 揚。 咸 通 十 三 年 端 坐 長 逝, 壽 六 十 三。 諡 悟 本 大 師。 見 《傳燈錄》十五。

筠 州 : 唐 朝 時 設 置 的 州。 武 德 七 年, 改 米 州 置, 治 所 在 高 安 縣( 今 江 西 省 高安市)。

希 遷 : 唐 南 嶽 石 頭 山 希 遷, 粵 人, 姓 陳 氏, 聞 曹 溪 六 祖 道 風, 師 事 之。 六 祖 寂 後, 於 羅 浮 山 受 戒。 偶 聞 青 原 行 思 補 溪 席, 又 歸 從 之。 天 寶 初, 往 南 嶽 南 寺, 於 寺 東 大 石 上 結 菴 居 焉, 時 人尊之曰石頭和尚。門人歸崇者頗多, 時江西以馬祖為主,湖南以石頭為主。 年 九 十 一 寂,勅 謚 無 際 大 師。 見《 宋 高僧傳》九,《傳燈錄》十四等。



一〇 一六 (上)









一〇 一六 十一 (下)

一〇 一七 (上)

一〇 一七 (下)

一〇 一七 (下)

巖 雲巖

澗 北磵

捩 關捩 子

達 演 若達 多

魑 魑 魅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澗 列

妲 癡 妹

yán jiàn liè dá chī mèi

雲巖:潭州雲巖寺曇晟,鐘陵建昌人, 姓王氏,少出家,初參百丈海禪師,侍 左 右 者 二 十 年, 未 悟 玄 旨, 百 丈 歸 寂 後,謁藥山,言下契會。唐會昌元年, 六十而寂。見《宋高僧傳》十一、《傳 燈錄》十四、《五燈會元》五。

磵 :古同「澗」。

捩:機器發動、撥轉的關鍵。 關捩子:喻物之緊要處。

演若達多:又作延若達多,耶若達多。 人名。譯曰祠授。因祠天而授之義。

魑魅:鬼怪也。

八七九



撫 州府



富樓 那



生字注音



婁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〇 一七 十三

一〇 一八 (上)

lóu fǔ

注 釋

八八〇

富 樓 那 : 具 名 富 樓 那 彌 多 羅 尼 子, 新 作 布 刺 拏 梅 呾 麗 衍 弗 呾 羅。 富 樓 那, 譯 曰 滿, 是 其 名 也。 彌 多 羅 尼, 又 作 梅 呾 麗 衍 尼, 譯 曰 慈, 是 其 母 姓 也。 弗 呾 羅, 譯 曰 子。 從 母 姓 而 為 名, 乃 印 度 之 風 習。 因 而 翻 總 名 曰 滿 慈 子, 滿 願 子, 滿 祝 子, 滿 見 子 等。 以 彌 多 羅 之 語 有 祝、 見 等 之 異 義 也。 是 釋 迦 十 大 弟 子 中 說 法 第 一 之 阿 羅 漢。 初 出 家, 證 阿 羅 漢 果, 後 聞 法 華 因 緣 周 之 說法,回小向大,於五百弟子授記品, 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

撫 州 府 : 明 清 時 設 置 的 府。 元 朝 時 稱 之 為 撫 州 路, 屬 於 江 西 行 省。 元 朝 末 年, 朱 元 璋 設 為 臨 川 府, 不 久 改 為 撫 州府,下轄六個縣。

一〇 一八 十一 (上)

(上)







一〇 一八 十四

(下)

一〇 一八 一〇 一八 (下)

一〇 一八 (下)

莆 泉 州莆 田

箇 那箇

你 聻

桓 盤桓 數 載

萃 學 者 雲萃

辰 辰 時行腳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各 你 環 粹



pú gè nǐ huán cuì chén

泉 州 : 位 於 福 建 省 東 南。 原 為 晉 江 縣 的 核 心 地 區, 宋、 元 時 為 全 國 對 外 貿 易 中 心, 明 以 後 因 港 口 淤 塞 而 逐 漸 衰 微。 莆 田 : 莆 田 縣, 位 於 福 建 省 境 之 東,福州市西南,距木蘭溪北岸七里。

聻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

盤桓:停留。載:年。

學 者 : 求 學 的 人。 雲 : 比 喻 多。 萃 : 聚集。

辰時:舊式計時法指上午七點到九點 的 時 間。 行 腳 : 僧 侶 為 尋 師 求 法 而 雲 遊四方。此為預知坐化時間。

八八一





儼 嗣 石 頭遷



晟 嗣 藥 山儼



价 嗣 雲 巖晟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〇 一八 十一

一〇 一八 十二 (下)

一〇 一八 十二 (下)

shèng yǎn qiān

注 釋

八八二

价:指良价。嗣:嗣法,弟子嗣師之法 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雲 巖:潭州雲巖寺曇晟,鐘陵建昌人,姓 王氏,少出家,初參百丈海禪師,侍左 右者二十年,未悟玄旨,百丈歸寂後, 謁藥山,言下契會。唐會昌元年,六十 而 寂。 見《 宋 高 僧 傳 》 十 一、《 傳 燈 錄》十四、《五燈會元》五。

藥 山 : 唐 禪 師 惟 儼, 嗣 石 頭 遷 禪 師, 住 灃 洲 之 藥 山。 海 眾 雲 合。 文 宗 太 和 二年入寂,壽八十四。

石 頭 : 唐 希 遷 禪 師, 端 州 陳 氏 子, 居 衡 山 南 寺, 寺 東 有 石, 狀 如 臺, 結 庵 其 上, 時 人 號 為 石 頭 和 尚。 著 參 同 契 二百餘言行世。









一〇 一八 十二 (下)

一〇 一九 (上)

一〇 一九 (上)

一〇 一九 (上)

一〇 一九 (下)

嗣 遷嗣 青 原 思

爸 欛柄

邀 要

挾 挾

笈 達 摩笈 多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sì bà yāo xié jí xiǎn

青 原 : 清 源 行 思 禪 師 之 別 號。 師 住 吉 州青原山。原為清源,禪書多作青原。 六 祖 慧 能 下 出 青 原 南 岳 二 大 法 統。 青 原之法流有曹洞。南岳之末流有臨濟。

欛 :同「杷」。刀柄名。

要挾:有所憑恃而強迫別人服從。

達 摩 笈 多 : 隋 代 譯 經 僧。 南 印 度 羅 囉 國人。 尟:同「鮮」。少。

八八三



生字注音

五 情闇 冥







沉滯 三 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一九 十一 (下)

一〇 二〇 (上)

一〇 二〇 (上)

zhì hūn àn

注 釋

八八四

沉 滯 : 滯 留。 三 界 : 凡 夫 生 死 往 來 之 世界分為三: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惛:昏亂,糊塗不明。

五情: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識, 故曰情。有財釋也。闇:昏昧,糊塗。 冥:愚昧,不明事理。





八 九

生字注音

迷 亂馳 趣



颺燄



饒足



灼熱















嬈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頁

一〇 二一 (上)

一〇 二一 (上)

(上)

一〇 二一



一〇 二一 十三 (上)

一〇 二一 (下)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yán yán zhuó ráo yáng chí

注 釋

炎炎:灼熱貌。火光猛烈貌。

灼熱:熾熱。 饒足:富足。

颺燄:颺者浮動之義,燄者颺燄也。

迷 亂 : 迷 惑 慌 亂。 趣 : 行 動 歸 向。 通 「趨」。

八八五







海 市蜃 樓



乾闥 婆 城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二三 (上)

一〇 二三 (上)

tà shèn

注 釋

八八六

乾闥婆城:又作犍闥婆城、犍闥縛城、 巘 達嚩 城。 譯 尋 香 城、 蜃 氣 樓。 樂 人 名 為 乾 闥 婆, 彼 樂 人 能 幻 作 樓 閣 以 使 人 觀, 故 名 之 為 乾 闥 婆 城。 而 現 於 空 中之蜃氣樓類是,故亦稱為乾闥婆城。 以譬物之幻有實無也。

海 市 蜃 樓 : 以 字 義 而 言, 蜃 是 指 大 蛤 蜊, 傳 說 蜃 能 吐 氣 而 形 成 樓 臺 城 市 等 景 觀, 見 明. 李 時 珍《 本 草 綱 目. 卷 四 三. 鱗 部. 蛟 龍 》。 實 際 上, 海 市 蜃 樓 的 形 成, 是 由 於 光 線 通 過 不 同 密 度 的 空 氣 層, 發 生 折 射 或 反 射 作 用, 而使得遠處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 或 地 面 上。 這 種 現 象 多 在 夏 天 時 的 沿 海 一 帶 或 沙 漠 中 出 現。 後 亦 用 以 比 喻 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上)

一〇 二三 一〇 二四 (上)

一〇 二四 (上)

六 四 八

一〇 二四 十四 (下)

(下)

一〇 二六 十四

一〇 二七 十二 (上)

櫓 櫓

翳 翳

廟 宗廟









種智



陞 陞 師子之座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lǔ miào

yì zhǒng pín cù shēng

櫓:城上供防禦而無頂蓋的瞭望樓。 翳:目疾引起的障膜。 宗廟:奉祀祖先的宮室。

種 智 : 佛 之 一 切 種 智 也。 佛 智 知 一 切 種種之法,名為一切種智。

顰蹙:皺眉蹙額。形容憂愁不樂。

陞 : 同「 升 」。 師 子 座 : 佛 為 人 中 之 師 子, 故 佛 之 所 坐, 總 名 師 子 座。 如 帝王之座謂為龍座也。

八八七

行 七





生字注音



窈冥



迭相



矇昧







而嗣 位



弒 父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〇 二七

一〇 二八 (上)

(下)

一〇 二八 一〇 二八 十二 (下)



一〇 二八 十四 (下)

(上)

一〇 二九

fū shì sì zǐ méng dié yǎo

注 釋

八八八

麩:羅越城捕魚村池中魚名。

弒 : 地 位 低 的 人 殺 死 地 位 高 的 人。 多 指 臣 子 殺 死 君 主, 子 女 殺 死 父 母。 嗣 位:繼承君位。

滓:渣子。 矇昧:不開通,不明理。 迭相:相繼;輪番。 窈冥:陰暗貌。





四 十 十

牢關



誡勗



圓暉



生字注音

鎖 鎖 斷要津

仞 壁 立 萬仞









鎖 : 關 住。 要 津 : 渡 生 死 海 主 要 之 津 路也。

八八九

壁 立 : 像 牆 壁 一 樣 直 立。 形 容 山 石 陡 峭。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八尺

牢關:迷悟之境界,堅牢之關門也。

誡勗:告誡勉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圓 暉 : 唐 中 大 雲 寺 圓 暉, 研 精 性 相。 特 深 於 俱 舍 一 門。 光 寶 二 師 後, 有 此 輝 人。 作《 俱 舍 論 頌 疏 》, 天 下 珍 之。 見《宋高僧傳》五。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頁 一〇 二九 (下)

(上)

一〇 三〇 一〇 三〇 (上)

一〇 三〇 (上)

(上)

一〇 三〇 十二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huī

xù suǒ

guān rèn















捐 棄塚 間



結聹



瞻葡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三三 (下)

一〇 三三 (下)

(下)

一〇 三三 一〇 三四 (下)

一〇 三五 (上)

一〇 三五 (上)

注 釋

八九〇



為 一 仞, 一 說 七 尺 為 一 仞。 萬 仞 : 形 容山勢很高。 眵:眼睛的分泌物。 涎:唾液,口水。

肪:厚的脂膏。(又音)肪 瞻葡:黃華。 聹:耳屎。

捐 棄 : 捨 棄, 拋 棄。 塚 : 墳 墓。 同 「冢」。

fáng

chī fāng

xián zhān níng zhǒng



一〇 三六 (上)









一〇 三六 十二 (上)

(下)

一〇 三六

一〇 三七 (上)

一〇 三七 (上)

一〇 三七 十三 (上)



彧 澄彧

遘 交遘









腥 穢狼籍

攬 兮

擥 木根以 結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儕 (三聲)

yù gòu xīng ruǐ ruǐ lǎn chǎi

澄 彧 : 宋 初 吳 山 僧 人, 淨 光 義 寂 門 下 弟子。 遘:相遇也。

腥 : 汙 穢。 穢 : 骯 髒 的、 不 乾 淨 的。 狼籍:形容凌亂不整。

蘃 :同「蘂 」。 蘂 :同「蕊」。

擥 : 同 「 攬 」 。茝 : 一 種 香 草 。 兮 : 用於句中或句末,相當於「啊」。

八九一



生字注音



貫薜 荔 之

薜 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三七 十三 (上)

落蘂

bì ruǐ

注 釋

八九二

薜 荔 : 桑 科 榕 屬, 常 綠 蔓 莖 灌 木。 葉 橢 圓, 花 細 而 隱 於 花 托 中。 果 實 浸 出 的 黏 液 可 製 造 涼 粉 及 清 涼 飲 料。 可 入 藥。也稱為「木蓮」。蘂 :同「蕊」。

行 三

生字注音

瑜 海 東瑜 伽 祖

醜 杻械

鐐 腳鐐

銬 手銬

蜉 蜉

蝣 游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海 東 : 黃 海 以 東, 今 韓 國。 瑜 伽 : 瑜 伽 宗, 支 那 之 法 相 宗 在 印 度 名 為 瑜 伽 魚 宗。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頁 一〇 三八 (下)

(下)

一〇 三八 十四







杻 : 手 銬。 械 : 鐐 銬。 杻 械 : 腳 鐐 手 銬。泛指刑具。



腳 鐐 手 銬 : 束 縛 犯 人 手 腳 的 戒 具。 (又音)鐐

八九三

蜉 蝣 : 動 物 名。 蟲 類。 長 六、 七 分, 頭似蜻蛉而略小,有四翅,體細而狹。 夏 秋 之 交, 多 近 水 而 飛, 往 往 數 小 時 即死。

liào

一〇 三九 (上)

一〇 四〇 (上)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chǒu



liáo kào fú  yóu



行 二









生字注音



媚態



諛 奉承





巧佞



《氓 》













寧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賄:財物。

注 釋



八九四

《氓》:《詩經.衛風》的篇名。共六 章。(又音)氓

巧佞:巧言奸佞。

媚態:諂媚的姿態。

阿 諛 : 阿 附 諂 諛。 奉 承 : 諂 媚 討 好 他 人。

méng

huì máng nìng ē yú mèi



一〇 四一 (上)

一〇 四一 (下)

(下)

一〇 四二







睿 明 智睿 哲

琰 琰 魔法王

陰 陽易位



四 時 交代



帛 尸梨蜜多羅



一〇 四三 十二 (下)

一〇 四三 十二 (下)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ruì yǎn 

明智:有智識,有遠見。睿哲:聖明, 多用為臣子歌頌君王之詞。

琰 魔 法 王 : 又 稱 閻 魔 王、 閻 羅 王, 為 鬼 世 界 之 始 祖, 冥 界 之 總 司, 地 獄 之 主神。

四 時 : 春、 夏、 秋、 冬 四 季。 交 代 : 交互接替。

帛 尸 梨 蜜 多 羅 : 又 作 帛 尸 黎 蜜 多 羅, 西域三藏名,譯曰吉友。《梁高僧傳》 一曰:「帛尸黎蜜多羅,此云吉友。」 帛者應為西域國名之略。

陰陽:化生萬物的兩種元素,即陰氣、 陽氣。陰陽易位:陰陽互換。

八九五

dài

bó yīn



生字注音

三 陽 交泰



益算



即勅



五 官典 領







三 界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四三 十三 (下)







一〇 四三 十四 (下)

一〇 四四 (上)

一〇 四四 (上)

(下)

一〇 四四

hào hào diǎn chì yì tài

注 釋

八九六

三界: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也。 晧 : 同 「皓」。

五 官 : 五 官 王,《 十 王 經 》 所 說 十 王 之 第 四。 司 秤 罪 人 罪 之 輕 重 者。 典 : 掌管,治理。

勅 :同「敕」。告誡,命令。 益:增加。算:壽命。

三陽交泰:漢代象數易學取十二卦象 徵 一 年 十 二 個 月 分, 其 中 十 月 為 坤 卦, 純 陰 爻 ; 十 一 月 為 復 卦, 一 陽 生 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





八 五







煦 和煦

肅 始肅

練 萬 物歛 藏

陽 一陽 初 生

履 履

常 長

栩 素



楊 呂 常

正 月 為 泰 卦, 三 陽 生 於 下, 此 時 陰 漸 消,陽漸長,有萬象更新之意。



煦 : 溫 暖, 溫 潤。 和 煦 : 溫 暖 祥 和 的 樣子。(又音)煦 肅:斂縮,萎縮。



履長:冬至。

八九七

一陽生:冬至以後,白日漸長,古人視 為陽氣初動,故稱冬至為「一陽生」。



萬 物 : 宇 宙 間 的 一 切 物 類。 歛 : 同 「 斂 」。 斂 藏 : 隱 蔽 起 來。( 又 音 )



一〇 四四 (下)

一〇 四五 (上)

一〇 四五 (上)

一〇 四五 (上)

(上)

一〇 四五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liǎn

xǔ sù liàn yáng lǚ cháng

行 五











生字注音

阿踰 陀 國











憂慼



伺察



釋 提桓 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四五 (下)

一〇 四五 (下)

一〇 四六 (上)

(上)

一〇 四八

一〇 四八 (上)

(上)

一〇 四九

huán sì qī yì dàng  yú

注 釋

八九八

釋提桓因:忉利天之主也。

伺察:偵察,窺察。

慼:憂愁,悲傷。

劮:同「逸」。逸樂。

婸:淫逸。放蕩。

阿 踰 陀 國 : 中 印 度 古 國, 其 地 為 印 度 古文明中心之一。

一〇 四九 (上)

(上)

一〇 四九

(上)





一〇 四九 十三

一〇 四九 十三 (下)

遁 遁倫

淵 龍淵

窟 獅窟

枷 枷鎖

護 法護 尊 者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冤 枯 加



dùn yuān kū jiā hù

遁 倫 : 唐 代 新 羅 僧。 又 稱 道 倫。 著 有 《 瑜 伽 論 記 》 四 十 八 卷( 或 作 二 十 四 卷)。

淵:深水,深潭。窟:洞穴。

枷 鎖 : 枷 和 鎖。 是 古 代 套 在 犯 人 脖 子 上、拴在犯人腳踝上的兩種刑具。

法 護 尊 者 : 曇 摩毱 多 , 比 丘 名 。 又 作 曇 摩毱 , 曇 摩 德, 曇 摩 屈 多 迦, 曇 無 德, 曇 無 毱 多, 皆 梵 音 之 楚 夏 耳, 譯 曰 法 正, 法 鏡, 法 藏, 法 護, 法 密 等 。 佛 滅 後 百 年 優 婆毱 多 五 弟 子 中 之 一。 於 律 藏 立 一 部, 名 為 曇 無 德 部。 律名《四分律》。

八九九





行 六 八

生字注音

寧啖 灰 炭



永殞 善 根



紵 麻蘭若



挑 撥煽 動



遘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五〇 (上)

一〇 五〇 (上)

(上)



一〇 五〇 十二

一〇 五一 (下)

一〇 五一 十四 (下)

gòu shān zhù yǔn dàn

注 釋

九〇〇

遘 扇 : 猶 構 扇。 挑 撥 煽 動。 遘, 通 「構」。

挑撥:搬弄是非。煽動:慫恿生事。



蘭若:阿蘭若之略稱。僧人所居處也。 其 義 即 空 淨 閑 靜 之 處。 見《 釋 氏 要 覽 》。 紵 麻 蘭 若 : 唐 朝 終 南 山 道 宣 律 師所住之蘭若名。

殞 : 墜 落。 通「 隕 」。 善 根 : 身 口 意 三 業 之 善, 固 不 可 拔, 謂 之 根。 又 善 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

寧:情願、寧願。表示選擇後的結果。 啖 : 吃。 灰 炭 : 東 西 完 全 燃 燒 後 所 留 下來的殘餘物。

一〇 五二 (上)

一〇 五三 (上)





一〇 五三 十三 (上)

牘 簡牘

毗 毗 沙門

窠 鳥窠 禪 師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dú pí kē

簡 牘 : 簡 為 竹 片、 木 片, 牘 為 木 板。 在 紙 張 未 發 明 以 前, 文 字 乃 書 寫 於 簡 牘之上,後世遂為典籍、書信的通稱。

毗 沙 門 : 毘 沙 門 天, 又 云 多 聞 天。 四 天 王 中 毘 沙 門 天 之 王 也。 在 佛 教 中 為 護法之天神。兼施福之神性。

鳥 窠 禪 師 : 名 道 林, 唐 杭 州 人, 九 歲 出 家, 二 十 一 歲 於 荊 州 果 願 寺 受 戒。 至 京 師 謁 徑 山 道 欽 禪 師 而 契 悟 心 要。 後 南 歸, 見 秦 望 山 有 長 松, 枝 葉 繁 茂, 盤 屈 如 蓋, 遂 棲 止 其 上。 故 時 人 謂 之 鳥 窠 禪 師。 有 鵲 巢 於 側, 人 又 曰 鵲 巢 和 尚。 元 和 年 中, 白 居 易 出 知 杭 州。 聞 師 之 道, 見 師 棲 止 巢 上, 乃 問 曰 : 師 住 處 甚 險? 師 曰 : 太 守 危 險 尤 甚。 曰 : 弟 子 位 鎮 山 河, 何 險 之 有? 師 曰 : 薪 火 相 交, 識 性 不 停, 得 非 險

九〇一







生字注音

娠 有娠

恁 恁麼







何啻:豈只,不只。



九〇二

恁 麼 : 這 麼, 如 此。( 又 音 ) 恁

有娠:懷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耶。 曰 : 佛 法 大 意 如 何? 師 曰 : 諸 惡 莫 作, 眾 善 奉 行。 曰 : 三 歲 孩 兒 也 解 恁 麼 道。 師 曰 : 三 歲 童 兒 雖 道 得, 八 十 老 翁 行 不 得。 居 易 頷 歎, 數 從 問 道, 穆 宗 長 慶 四 年 二 月 十 日 跏 趺 而 化, 勅 謚 圓 修 禪 師。 見《 傳 燈 錄 》 四,《稽古略》三。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五三



啻 何啻



nèn

(下)

一〇 五四 (上)

(上)

一〇 五四 十一

shēn rèn chì



生字注音









絲 竹環 佩



心悸







拷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頁

(上)

一〇 五五 十二







一〇 五六 十一 (上)

一〇 五六 (下)

一〇 五八 (上)

一〇 五八 (上)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lüè

注 釋

拷:刑訊,用刑具逼打。掠:奪取。

心悸:心中害怕。

差:病癒。通「瘥」。

絲 竹 : 琴 瑟 與 簫 管 等。 泛 指 樂 器。 環 佩:圓形玉佩。

九〇三

肴 : 煮 熟 的 魚 肉 等 食 物。 膳 : 飯 食。 肴膳:飯菜。



chài huán yáo shà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五滓



生字注音

毘 毘 伽羅論



趁 薄 利

九〇四

厲:病災;瘟疫。

風 雹 : 指 冰 雹、 雷 雨 大 風 和 龍 捲 風 等 強對流性天氣造成的一種自然災害。

曇 牟 讖 : 曇 無 讖,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曇摩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毘 伽 羅 : 新 譯 曰 毘 耶 羯 刺 諵, 又 云 毘 何 羯 唎 拏。 譯 曰 聲 明 記 論。 關 於 五 明 中聲明,即語學之俗書總名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滓 : 濁。 五 滓 : 五 濁。 住 劫 中 人 壽 二 萬 歲 已 後, 而 有 渾 濁 不 淨 之 法 五 種 : 紫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頁 一〇 五八 (下)

一〇 五九

讖 曇 牟讖

雹 風雹

厲 厲

chèn

(上)

一〇 五九 十一 (下)

一〇 六〇 十一 (上)

一〇 六〇 十四 (上)



báo

pí lì

一〇 六〇 (下)

一〇 六〇 (下)









一〇 六〇 十二 (下)

一〇 六一 (下)

一〇 六二 (上)



瘟 瘟

疫 疫 偃 武修文

賄 財賄 厚 重

恣 自恣 法

豁 全豁 禪 師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溫 役 演 慧 自



wēn yì yǎn huì zì huò

瘟疫: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偃武修文:偃息武備,提倡文教。

財 賄 : 錢 財 貨 物。 厚 重 : 豐 厚, 有 分 量。

自 恣 法 : 自 者 即 自 陳 己 過, 恣 者 即 恣 他舉罪。

全 豁 : 唐 代 禪 僧。 俗 姓 柯, 鄂 州 巖 頭 院 僧 人。 出 家 於 靈 泉 寺, 受 具 足 戒 於 長 安 西 明 寺。 與 雪 峰 義 存、 欽 山 文 邃 同 修 互 勉, 並 參 訪 仰 山 慧 寂, 又 參 學 於 德 山 宣 鑑, 承 其 法 嗣。 後 於 洞 庭 湖 畔 之 臥 龍 山( 巖 頭 ) 大 振 宗 風, 故 又 稱巖頭全豁。

九〇五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螺 髻梵王





烏 托邦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頁

(上)



一〇 六二 十一

一〇 六二 (下)

(下)

一〇 六二 十三

wū jiù luó

注 釋

九〇六

烏托邦:英人摩爾(西元一四七八~ 一五三五)所著,西元一五一六年出 版,分上下兩卷。上卷暴露及指責英 國當時政治之腐敗、社會之罪惡,下 卷則描寫其理想的社會,為一假想的 島國。其中政治、經濟、法律體制無 不盡善盡美。

咎:過失。

螺 髻 梵 王 : 梵 天 王 頂 髻 作 螺 形, 故 曰 螺髻梵王。在維摩會上與舍利弗問答。



一〇 六三 (上)



一〇 六三 十二 (下)



一〇 六四 十四 (下)

一〇 六五 (上)



















蕀 荊蕀

礫 沙礫

剡 浮那他金

四 尋伺 之

麤 麤動

商 湯 湯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lì yǎn sì shāng

cū shāng

蕀 : 一 名 商 蕀。 細 葉 有 刺, 蔓 生。 荊 棘 : 多 刺 的 灌 木。 沙 礫 : 細 沙 子 和 碎 石塊。

剡浮那他金:閻浮檀金之又稱。

尋 : 粗 心 在 緣 曰 尋。 伺 : 細 心 分 別 曰 伺。 尋 伺 : 舊 云 覺 觀。 新 作 尋 伺, 不 定法中二種之心所也。

湯湯:水流盛大貌。

九〇七











生字注音

皮 鞞 陀梨山王

前 由乾 陀 山 王

迥 迥別

箜 箜







空 (一聲) 侯

九〇八

箜 篌 : 樂 器 名, 彈 撥 樂 器。 也 稱 為 「 空 侯 」、「 坎 侯 」。 漢 武 帝 令 樂 人 侯 調 始 造 空 侯。《 風 俗 通 》《 通 典 》 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

迥別:大不相同。

由 乾 陀 山 王 : 十 三 王 之 五, 由 乾 陀 山 王, 梵 語 由 乾 陀, 華 云 持 雙, 此 山 純 寶 所 成, 諸 夜 叉 王 咸 住 其 中, 以 譬 難 勝地菩薩如意神通善巧自在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鞞陀梨山王:十三王之三,鞞陀梨山, 梵 語 鞞 陀 梨, 華 云 種 種 持, 此 山 純 寶 所 成, 持 種 種 之 寶, 以 譬 發 光 地 菩 薩 皮 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之諸法可貴可寶 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六六 (上)

一〇 六六 (下)

一〇 六七 (下)

一〇 六七 (下)





jiǒng

qián kōng hóu

一〇 六七 (下)



一〇 六八 十一 (下)

一〇 六八 十二 (下)

絃 撥絃

眚 目眚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閑 省 意

xián shěng yì

故 名 空 侯。 而 其 聲 坎 坎, 亦 有 叫 坎 侯。 形 狀 似 瑟 而 較 小, 弦 數 不 一, 少 至 五 根, 多 至 二 十 五 根。 古 代 有 臥 箜 篌、 豎 箜 篌、 鳳 首 箜 篌 等 三 種 形 制。 現 在 新 制 的 箜 篌 仿 豎 琴 而 製, 有 音 箱, 常 用 於 獨 奏、 重 奏 和 為 歌 舞 伴 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

絃 : 裝 於 樂 器 以 彈 奏 發 聲 的 絲、 線。 同「弦」。

目眚:眼病之一。目生翳。

翳 : 一 種 瞳 孔 為 白 膜 所 蒙 蔽, 以 致 無 法看清東西的眼疾。

九〇九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幾微



陶鑄







弩牙



機括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頁 一〇 六九 (下)

一〇 六九 (下)

一〇 六九 (下)

一〇 七〇 (上)

一〇 七〇 十一 (上)



注 釋

九一〇



筈 : 箭 的 末 端 搭 扣 弦 的 部 分。 同 「栝」。(又音)筈

弩牙:弩機鉤弦的部分。

機 括 : 弩 上 控 制 箭 矢 發 射 的 機 件。 泛 指 機 械 發 動、 開 啟 的 部 分。( 又 音 ) 括 kuò

幾微:細微。

陶 : 製 造 陶 器。 鑄 : 將 金 屬 鎔 化 倒 入 模 型 中 冷 卻 凝 固, 做 成 各 種 器 物。 陶 鑄:用土作胚模以鑄造銅器。

kuò

guā nǔ guā zhù jī





因 明三量



生字注音

邊地疑城第四十 頁

(下)

一〇 七三 十二

邊地疑城第四十

九一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因 明 : 五 明 之 一。 梵 名 醯 都 費 陀, 屬 於 論 理 之 學 科。 立 宗 因 喻 三 支 作 法 而 為言論之法。例如「聲無常(宗),為 所 作 性 故( 因 ), 如 瓶 等( 喻 )。」 此 三 支 中, 以 因 支 為 最 要, 故 云 因 明。 《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義,故 音 (一聲) 曰因明。」釋尊以前,足目仙人創之。 至 佛 滅 後, 大 乘 論 師 陳 那 完 成 之。 其 書名《因明正理門論》。見《因明大疏》 上 本。 三 量 : 因 明 之 三 量, 即 現, 比,聖教,之三也。 yī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生字注音

忻 忻 勝觀

稟 稟 性慈善

諍 無諍 三 昧

苑 覺苑







九一二

覺 苑 : 遼 燕 京 圓 福 寺 沙 門 覺 苑, 號 總 秘 大 師。 秘 密 瑜 伽 宗 也。 天 祐 皇 帝 大 康 三 年 奉 勒 撰《 大 日 經 義 釋 演 密 鈔 》 十 卷。 有 趙 孝 嚴 引 文 及 自 序。 他 無 紀 傳 可 考。 大 康 三 年 丁 巳, 宋 神 宗 十 年 也。

無諍三昧: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禪定 也。諍:通「爭」。

稟 性 : 天 賦 的 品 性 資 質。 慈 善 : 仁 慈 而好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忻 勝 觀 : 六 行 觀 之 第 四。 觀 初 禪 上 勝 禪 定 之 樂, 與 初 禪 禪 味 之 樂, 忻 因 勝 欣 果勝也。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頁 一〇 七八 (上)

一〇 七九 十二 (下)



一〇 七九 十三 (下)

一〇 八〇 (下)

xīn

zhēng

bǐng yuàn

行 六



生字注音

顧瞻 玉 女



揮攉



風刀



婆藪 槃 頭

藪 擻 (三聲)









注 釋

婆 藪 槃 頭 : 婆 藪 槃 豆, 世 親( 舊 曰 天 親)菩薩也。



九一三

祥 雲 : 祥 瑞 的 雲 氣。 彌 : 充 滿。 覆 : 蓋。

顧 : 看, 張 望。 瞻 : 向 上 或 向 前 看。 玉女:美女。

(又音)攉

攉:泛指揮手,搖手。揮攉:迅疾也。

風 刀 : 命 終 時, 體 中 風 大 動 搖, 支 解 身體,其苦如以利刀刺之,故云風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頁

(上)

一〇 八一

一〇 八二 (上)





覆 祥 雲 彌覆

sǒu

huō

一〇 八二 (上)

一〇 八二 (上)

一〇 八二 十四 (下)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dāo huò zhān fù







生字注音

衡 衡 州舉郭

瞻 焚 香瞻 禮

緊 禮覲 大 聖

輒 輒止











輒:即,就。

(又音)覲

九一四

覲:見,下見上。大聖:高位之菩薩。

焚香:燒香。瞻禮:瞻仰禮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衡 州 : 中 國 古 代 的 州。 隋 朝 開 皇 九 年, 隋 滅 陳 後, 置 衡 州, 治 所 在 衡 陽 恆 縣(今湖南省衡陽市)。郭:城牆外再 築的一道城牆。即外城。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八三 (上)

一〇 八三 (上)





隘 知 識隘 劣

知 識 : 朋 友 之 異 名。 如 云 知 人, 我 知 其 心 識 其 貌 之 人 也。 又 我 所 知 之 人 也。非多知博識之義。諸經之初有「皆 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即就為人所 知而云: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

jìn

一〇 八三 (上)

一〇 八三 (上)

一〇 八三 十三 (上)

héng

zhān jǐn zhé ài

一〇 八四 (上)

一〇 八四 (上)

一〇 八四 (下)

一〇 八四 (下)



六 七 七

一〇 八五 十二 (上)

利 梵 僧 佛 陀 波利

睹 歷睹 靈 異

篤 篤志

曠 日 夜 無曠

萊 東萊 人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堵 堵 況



lì dǔ dǔ kuàng lái

則為惡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於善處者 是善友,故曰善知識,又單云知識。又 勸善友使喜捨三寶,謂之勸知識,唱知 識。隘:器量狹小。劣:壞,不好。

梵 僧 : 梵 土 之 僧 也。 又 持 清 淨 戒 行 之 僧 也。 佛 陀 波 利 : 罽 賓 國 沙 門 名。 譯 曰覺護。譯《尊勝陀羅尼經》。見《開 元錄》九,《宋僧傳》二。

歷 : 遍, 盡。 睹 : 看 見。 靈 異 : 靈 妙 不思議之事也。 篤志:專一心志。

日 夜 : 白 天 與 黑 夜。 泛 指 全 天。 曠 : 空缺,荒廢。

東 萊 : 東 萊 郡, 中 國 古 郡 名。 漢 景 帝 時分膠東國而置,其地在今山東煙臺、 威海一帶。隋、唐時改東萊郡為萊州。

九一五



義 淨 三藏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八五 十二 (上)

zàng

注 釋

九一六

義 淨 : 唐 京 兆 大 薦 福 寺 義 淨 三 藏, 咸 亨 二 年, 年 三 十 七, 發 足 取 路 南 海 趣 印 度, 經 二 十 五 年, 經 三 十 餘 國, 天 后 嗣 聖 元 年, 還 洛 陽, 天 后 親 迎 於 上 東 門 外, 置 所 齎 梵 本 於 佛 授 記 寺。 初 與 于 闐 之 實 叉 難 陀 共 譯《 華 嚴 經 》, 後於長安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自譯 《 最 勝 王 經 》 等 二 十 部。 和 帝 神 龍 元 年, 於 洛 陽 內 道 場 譯《 孔 雀 王 經 》, 又 於 大 先 福 寺 譯《 莊 嚴 王 經 》。 二 年 隨 駕 歸 雍 京。 后 置 翻 經 院 於 大 薦 福 寺, 使 居 之。 三 年 入 內 與 翻 經 沙 門 九 旬 安 居。 其 後 所 譯 多 多, 都 出 五 十 六 部 二 百 三 十 卷, 別 出《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西 域 求 法 高 僧 傳 》 等 五 部 九 卷, 其 他 雜 著 頗 多。 淨 雖徧 譯 藏, 然 偏 攷 律 部, 先 天 二 年 壽 七 十 九 寂。 見 《宋高僧傳》一。







一〇 八五 十三 (上)

(上)





一〇 八五 十三

(下)

一〇 八五

(下)

一〇 八五

詣 詣 西域求法

舶 泛舶 渡 海

艱 閱 歷艱 苦

閻 深 厭閻 浮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yì bó jiān yán

三 藏 : 經 律 論 也。 此 三 者, 各 包 藏 文 義,故名三藏。經說定學,律說戒學, 論 說 慧 學。 因 之 而 通 三 藏 達 三 學 者, 稱 為 三 藏。 特 為 真 諦、 玄 奘 等 翻 譯 師 之稱號。

詣 : 到, 前 往。 西 域 : 總 指 支 那 以 西 之 諸 國, 別 指 印 度。 求 法 : 志 求 正 法 也。

舶:航海的大船。渡海:過海。

閱歷:經歷。艱苦:困難辛苦。

厭 : 心 所 名。 對 欣 而 言。 厭 背 苦 集 無 量過患之善精神作用也。《成唯識論》 云 : 厭, 謂 與 善 慧 俱 起 之 無 貪 一 分。 於所厭境,不染著故。

九一七



生字注音

睏 睏

憊 憊

詣 詣











九一八

詣 : 到, 前 往。 闕 : 泛 指 帝 王 居 住 的 地方。

睏:倦而欲睡。憊:精神極度疲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閻 浮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為洲名。又屬南方,故曰南閻浮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八五 十三 (下)

一〇 八六 (上)



kùn bèi yì què

(上)





一〇 八七 十一

一〇 八七 (下)

(下)

一〇 八七

一〇 八七 十三 (下)

襴 金襴 衣

琦 梵琦

曜 曇曜

徑 徑 山之

叟 元叟 行 端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lán qí yào jìng sǒu

金襴衣:金縷織成之袈裟。

梵 琦 : 楚 石 之 名。 得 法 於 元 叟 端, 住 持 天 寧 永 祚 寺。 明 洪 武 三 年 寂, 壽 七十五。國初第一等之宗師也。見《續 稽古史略》二。 曇曜:梵琦之小字。

徑 山 : 在 杭 州 臨 安 府。 謂 為 興 聖 萬 壽 禪 寺。 震 旦 五 山 之 一。 道 欽 開 之。 行 端 :( 一 二 五 四 ~ 一 三 四 一 ) 元 代 臨 濟 宗 大 慧 派 僧。 浙 江 臨 海 人, 俗 姓 何。 號 元 叟。 家 世 業 儒, 六 歲 隨 母 習 儒 學。 及 長, 隨 化 城 院 之 叔 父 茂 上 人 剃 髮, 參 徑 山 藏 叟 善 珍 而 得 法。 大 德 四 年, 住 湖 州( 浙 江 ) 翔 鳳 山 資 福 禪 寺。八年,敕住中天竺萬壽寺,賜號

九一九







三 七

生字注音

祚 天 寧 永祚 寺

齋 西齋 老 人

闍 闍維



摘 (一聲)



九二〇

闍 維 : 梵 語, 一 作 茶 毘, 亦 作 荼 毘, 又作闍鼻多,謂僧死而焚之也。

西齋老人:元代楚石自號。

天寧永祚寺:支那十剎之一。中天竺山 天寧萬壽永祚寺,在杭州。祚: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慧 文 正 辯 禪 師 」。 未 久, 住 靈 隱 景 德 寺, 追 賜「 佛 日 普 照 」 之 號。 至 治 二 年, 住 徑 山 興 聖 萬 壽 寺。 其 間, 三 度 受 賜 金 襴 袈 裟, 並 受 歷 代 皇 帝 之 皈 依。 至 正 元 年 八 月 四 日 示 寂, 世 壽 八 十 八。 法 臘 七 十 六。 編 有《 慧 文 正 辯佛日普照元叟端禪師語錄》八卷。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八八 (上)

一〇 八八 (上)

(下)

一〇 八八 十二

zuò zhāi shé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酥蜜



洲渚 三 輪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頁

一〇 九四 (上)

(下)

一〇 九四 十三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zhǔ sū

注 釋

洲 渚 : 水 中 可 以 居 住 的 地 方, 大 的 稱 洲, 小 的 稱 渚。 三 輪 : 三 輪 世 界, 此 世界之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 水 輪 之 上 有 金 輪, 金 輪 之 上 安 置 九 山 八 海 而 成 一 世 界, 故 此 世 界 稱 為 三 輪 世界。而簡別於蓮華藏世界等。

酥蜜:酥酪(用乳類精煉而成的飲料) 與蜂蜜。

九二一





三 四 七



生字注音



漸 生糠



朝刈 暮 熟



蠲除



粳稻







顏 色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九五 (上)

一〇 九五 (上)

(上)

一〇 九五 一〇 九五 (上)

一〇 九五 (上)

cū cuì jīng juān yì kāng kuì

注 釋

九二二

顏 色 : 面 容, 臉 色。 麤 : 同「 粗 」。 麤悴:粗糙憔悴也。

粳稻:水稻之一種。 蠲除:清除也。

朝 暮 : 早 晚。 刈 : 割 取 也。 熟 : 農 作 物長成。

糠:穀粒上剝落下的外皮。 :粗糠。



生字注音

沙畹



僧繇



難 提 蜜 多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頁



一〇 九五 十三 (下)

一〇 九六 (上)

一〇 九六 十三 (上)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luó yóu wǎn

注 釋

難 提 蜜 多 羅 : 慶 友 尊 者, 十 八 羅 漢 之 第十七。

僧 繇 : 張 僧 繇, 吳 人, 南 朝 梁 畫 家。 善 山 水 佛 像。 所 畫 佛 像, 自 成 樣 式, 有「 張 家 樣 」 之 稱。 所 繪 山 水, 在 素 縑 上, 以 青 綠 重 色 先 圖 峰 巒 泉 石, 而 後 染 出 丘 壑 巉 巖, 不 以 筆 墨 先 鉤, 謂 之沒骨皴;後人將其畫法與吳道子並 稱 為「 疏 體 」。 武 帝 時, 畫 龍 點 睛 的 故事,即出自張氏。

沙 畹 :( 西 元 一 八 六 五 ~ 一 九 一 八) 法 國 漢 學 大 家, 曾 任 法 蘭 西 學 院 講 座。博通漢學,尤精於史學與佛學。

九二三





生字注音

遮 大 施 無遮 會

羅 賓 度 羅 跋囉





羅 舌

九二四

賓 度 羅 跋 囉 惰 闍 : 十 六 羅 漢 之 一。 舊 稱 賓 頭 盧 頗 羅 墮 誓。 尊 者 : 謂 智 德 具 尊者。羅漢之尊稱。

突厥史料》《流沙墜簡》等。  大 施 : 大 施 會, 又 曰 無 遮 大 會。 不 擇 貴 賤 上 下。 會 一 切 之 人 而 以 物 施 與 之 也。 約 五 年 行 一 度。 無 遮 會 : 梵 語 般 闍 于 瑟。 譯 曰 無 遮 會。 賢 聖 道 俗 貴 賤 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也。 印 度 國 俗 屢 行 之, 支 那 則 梁 武 大 通 元 年初行之(《佛祖統紀》《通塞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西 元 一 八 八 九 年 在 北 京 任 職 於 使 館, 一九 ○ 七 年 再 度 來 華, 作 考 古 旅 遊, 蒐集中國古碑雕刻拓品。曾譯《史記》 《詩經》。著有《北中國考古記》《西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〇 九六 十三

一〇 九七 (上)

惰闍 尊 者

zhē luó shé

(上)



屈 西瞿 耶 尼 洲

蹉 迦 諾 迦 伐蹉 尊者

迦 釐

迦 濕彌羅國

陀 蘇 頻阤 尊 者













西瞿耶尼洲: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 為 彼 多 牛, 以 牛 為 貨, 故 名 牛 貨。 在 須 彌 山 西, 其 土 形 如 滿 月, 縱 廣 八 千 由旬;人面亦如滿月,人身長十六肘, 人壽五百歲。(又音)瞿

九二五

蘇 頻 阤 : 蘇 頻 陀, 十 六 羅 漢 中 第 四 尊 者之名。無對翻。

迦 諾 迦 跋 釐 惰 闍 : 尊 者 名。 十 六 羅 漢 之一。

迦濕彌羅:新稱迦濕彌羅,羯濕弭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 土 之西北境。

迦諾迦伐蹉: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一〇 九七

一〇 九七 十一 (上)

一〇 九七 十三 (上)



一〇 九七 十四 迦 諾 迦 跋 釐 惰 (上) 闍尊者 一〇 九七 (下)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qū cuō jiā lí tuó

行 六



生字注音

畢 利颺 瞿 洲



囉怙 羅 尊 者



伐 闍 羅弗 多 羅 尊者



哩 迦哩 迦 尊 者

跋阤 羅 尊 者



諾詎 羅 尊 者









里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九七 (下)

一〇 九七 (下)





一〇 九七 十三 (下)

一〇 九八 (上)

(上)

一〇 九八

一〇 九八 十二 (上)

jù tuó lī fú hù yáng

注 釋

九二六

諾詎羅: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跋阤羅:十六羅漢之一。

迦哩迦: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伐 闍 羅 弗 多 羅 : 十 六 羅 漢 之 一。 譯 金 剛。

囉怙羅:十六羅漢之一。舊稱羅云。

畢利颺瞿洲:羅怙羅尊者與一千一百 阿羅漢所分住之洲。

(上)







鷲 峰山



因 揭阤 尊 者



一〇 九八 十三 那 伽 犀 那 尊 者 一〇 九八 (下)

一〇 九八 (下)



賓 頭盧



持軸 山



一〇 九八 十一 注 荼 半 托 迦 尊 (下) 者

一〇 九八 十三 (下)

一〇 九八 十四 (下)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西 陀 就







xī tuó jiù tú zhóu lú

那伽犀那:十六羅漢之第十二。

因揭阤尊者:十六羅漢之一。

鷲峰山:四處之一,位於王舍城。

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中第十六尊者 之名。

持軸山:梵名伊沙駄 羅山,譯曰持軸。 山 頂 之 形 如 車 軸, 因 有 此 名。 高 廣 皆 二萬一千由旬。

賓 頭 盧 : 賓 頭 盧 頗 羅 墮, 具 曰 賓 頭 盧 頗 羅 墮 誓。 略 曰 賓 頭 盧 或 賓 頭。 十 六 羅 漢 中 之 第 一 賓 頭 盧 尊 者 也。 永 住 於 世, 現 白 頭 長 眉 之 相。 名 賓 頭 盧, 姓

九二七





崇 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chóng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〇 九九 (上)



tóng

注 釋

九二八

頗 羅 墮, 又 曰 賓 頭 盧 突 羅 闍, 賓 度 羅 跋 羅 惰 闍。 賓 頭 盧 翻 言 不 動, 頗 羅 墮 譯 言 捷 疾, 利 根, 重 瞳 等。 婆 羅 門 十 八 姓 名 之 一。 此 人 原 為 拘 舍 彌 城 優 陀 延 王( 又 云 優 填 王 ) 之 臣, 王 以 其 精 勤, 使 之 出 家, 證 阿 羅 漢 果。 而 對 於 白 衣, 妄 弄 神 通, 為 佛 呵 責, 不 得 住 於 閻 浮 提, 使 往 化 西 瞿 耶 尼 洲, 後 閻 浮 四 眾, 思 見 之, 白 佛。 佛 聽 還, 而 不 聽 入 於 涅 槃。 使 永 住 於 南 天 之 摩 梨山,度滅後之眾生。

重 瞳 : 一 個 眼 睛 裡 有 兩 個 瞳 孔。 舊 時 認為是一種異相、貴相。

(上)

一〇 九九

一〇 九九 (下)

(下)





一〇 九九 十四



一〇 九九 十四 (下)

一一〇〇 (下)

一一〇〇 十一 (上)

拘 拘 舍彌城

優 優 陀延王

皓 頭 髮皓 白

旃 旃 檀缽

絡 絡囊

杙 杙

擯 盡 形擯 汝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浩 沾 洛 意



jū yōu hào zhān luò yì bìn

拘 舍 彌 : 古 代 印 度 都 市 名, 是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的 跋 蹉 國( 拔 沙 國 ) 的 首 都。 優陀延王:優填王,舊稱優填,于闐。 新 稱 優 陀 延, 鄔 陀 衍 那, 嗢 陀 演 那 伐 蹉。拘睒彌國王名。譯曰出愛。 皓白:雪白,潔白。

旃 檀 : 檀 香 。 缽 : 梵 語鉢 多 羅 之 略 。 比丘之飯器也。

絡:粗絮。囊:口袋,袋子。 杙:小木樁。

盡 形 : 又 作 盡 形 壽。 形, 具 有 形 體 樣 相 之 色 身。 盡 形, 意 指 過 完 此 一 期 有 形體、有壽限之有限生命。擯:擯出,

九二九





梯橙



阿颰 經 》

《佛開解梵志









生字注音

注 釋

絚 :同「緪」。

九三〇

又 曰 驅 遣, 驅 擯。 比 丘 七 種 治 罰 法 之 一。 為 折 伏 惡 比 丘 擯 出 本 處 也。 若 隨 順 懺 悔 而 乞 解, 則 許 還 來。 其 擯 出 時 僧 眾 相 集, 行 白 四 之 羯 磨, 謂 之 擯 出 羯磨。見《行事鈔上》之二。 庚



梯 : 木 階, 登 高 的 器 具 或 設 備。 橙 : 同「凳」。無靠背的坐具。

(又音)颰

《 佛 開 解 梵 志 阿颰 經 》 : 一 卷 , 吳 支 謙 譯。 與《 長 阿 含 阿 摩 晝 經 》 同 本。

緪:粗大的繩索。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一〇 一 十一

(下)

一一〇 一 十二





gēng



一一〇 三 (下)

一一〇 四 (下)

gēng bá dèng



一一〇 四 (下)

一一〇 五 (上)

一一〇 五 (上)

一一〇 五 (上)

一一〇 五 (下)



六 八 九



恃 扶恃

鎧 鎧仗

緪 緪繩

豪 椃機

闇 五 蓋闇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凱 庚 豪



shì kǎi gēng háo àn

恃:依賴,依仗。

鎧仗:鎧甲和兵器。 緪:粗大的繩索。

椃 :木也。

五蓋: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 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貪欲蓋,執著 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二、瞋恚蓋,於 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三、睡眠 蓋, 心 昏 身 重, 而 不 為 其 用 以 蓋 心 性 者。四、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 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 性者。五、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 以蓋心性者。闇:暗。

九三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書 記 網 帶

注 釋

九三二

機 : 門 限。 樞 : 戶 樞。 機 樞 : 比 喻 事 物的關鍵部分。

殆:不安。

罔:迷惑,困惑。通「惘」。

洎:到,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行



機樞

記 洎乎

罔 罔

殆 殆

shū

頁 一一〇 七 十一 (下)

一一〇 八 十一 (上)



一一〇 八 十四 (上)

(下)

一一〇 八

jì wǎng dài

行 一

生字注音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頁 一一一〇 (上)

行 一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頁 一一一三 (下)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kuò qiè

注 釋 廓:廣闊,寬大。

注 釋 愜:快心,滿足。

九三三

蒙昧 愚 癡



靡 不通焉



三達 之 智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詞條拾遺 頁

一一一三 (下)

一一一三 (下)

一一一四 十一 (上)

dá mǐ mèi

注 釋

九三四

三 達 : 在 羅 漢 謂 之 三 明。 在 佛 謂 之 三 達。 即 天 眼, 宿 命, 漏 盡 也。 天 眼 知 未 來 之 生 死 因 果, 宿 命 知 過 去 之 生 死 因 果, 漏 盡 知 現 在 之 煩 惱 而 斷 盡 之。 知 之 而 明, 謂 之 明, 知 之 而 窮 盡, 謂 之達。

靡 : 無, 不。 焉 : 語 氣 詞, 置 句 末 表 示肯定,相當於「也」、「矣」。

蒙 昧 : 昏 昧 不 懂 事。 癡 : 痴, 梵 語 慕 何, 譯 言 痴, 又 曰 無 明。 心 性 闇 昧, 迷 於 事 理 也。 一 切 之 煩 惱 由 之 而 起。 三毒之一。



一一一四 十四 (下)

(上)

一一一五 一一一五 十三 (上)





一一一五 十三 (上)

(下)

一一一五

一一一六 (上)

詞條拾遺

檀 檀度

饒 饒益

諠 諠鬧

聚 聚落

盈 盈溢

遞 遞相

藉 由藉



嬈 (二聲) 宣 具 營 第 借

tán ráo xuān jù yíng dì jiè

檀 度 : 六 度 之 一。 檀 波 羅 蜜 也。 檀 為 施 與 之 義, 波 羅 蜜 為 度 之 義, 謂 度 生 死 之 行 法 也。 施 與 為 可 度 生 死 而 到 涅 槃之一行法。 饒益:豐足利人也。

諠 : 嘈 雜, 吵 鬧。 通「 喧 」。 鬧 : 喧 嚷,嘈雜。

聚 落 : 又 作 聚 洛。 或 稱 村 落、 村。 即 眾人所聚居之處。 盈溢:水滿溢出。

遞 : 更 迭, 交 替。 相 : 彼 此, 交 互, 兩 方 面 都 進 行 的。 由 : 遵 循, 聽 從。 藉:依賴。

九三五









無 礙 圓融



炳然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上)

一一一七

一一一七 (上)

bǐng róng

注 釋

九三六

炳然:清楚、顯然可見的樣子。

無礙:又云無閡。自在通達而無礙也, 自 在 涉 入 而 無 礙 也, 自 在 融 通 而 為 一 體 也。 如 燈 光 互 相 涉 入, 是 無 礙 之 相 也。 圓 融 : 圓 者 周徧 之 義 , 融 者 融 通 融 和 之 義, 若 就 分 別 妄 執 之 見 言 之, 則 萬 差 之 諸 法 盡 事 事 差 別, 就 諸 法 本 具 之 理 性 言 之 , 則 事 理 之 萬 法徧 為 融 通 無 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 曰 煩 惱 即 菩 提, 曰 生 死 即 涅 槃, 曰 眾 生 即 本 覺, 曰 娑 婆 即 寂 光, 皆 是 圓 融 之 理 趣 也。 此 法 門 為 性 宗 之 樞 機, 實 大乘之極談。

一一一九 (下)

一一一九 (下)









十 二





粽 zòng









shàn

縱 縱 貪蔽過

擅 擅變

宗 乘 權縱 橫

貸 貸

償 不 念償

脅 威 勢 自脅

訕 以 賤訕 貴

縱 : 不 加 拘 束。 貪 : 梵 語 囉 哦, 染 著 五 欲 之 境 而 不 離 也。 例 如 貪 愛、 貪 欲 等。蔽:遮掩。過:錯誤。 擅變:私自變動,改變。



權 : 勢 力。 縱 橫 : 合 縱 與 連 橫。 比 喻 外交手段。(又音)縱

貸:借。償:歸還。

九三七

賤 : 地 位 低 下。 訕 : 毀 謗, 嘲 諷。 貴:尊顯的人或地位。

威勢:權威勢力。脅:以威力逼迫。

zòng

一一一九 (下)

(下)

一一一九

(下)

一一一九 一一二〇 (上)

詞條拾遺

zōng dài cháng xié shàn









生字注音

蠱道



蟲畜



罵詈



文 拒鉤 錫



求媚



讒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二〇 (上)

一一二〇 (上)

一一二〇 十二 (上)

一一二〇 十二 (上)

chán mèi gōu lì chù gǔ

注 釋

九三八

讒 : 說 別 人 壞 話, 中 傷 他 人。 媚 : 奉 承、取悅、討好。

文 : 溫 和、 優 雅。 錫 : 賜 與, 賜 給, 通「 賜 」。 文 拒 鉤 錫 : 表 面 拒 絕, 內 心卻想謀取利益。

罵 詈 : 辱 罵 詛 咒。 蟲 : 昆 蟲 的 總 稱。 畜:泛指禽獸。

蠱:以符咒等詛咒、害人的邪術。

一一二〇 十三 (上)

一一二〇 十四 (上)





一一二〇 十四 (上)

一一二〇 (下)

一一二〇 (下)

詞條拾遺

訾 毀訾 高 才

鴆 毒 藥鴆 引

消 以 賢 噴嗃

諫 不 受諫 喻

苛 煩苛

躁 輕躁













zǐ zhèn xiāo jiàn kē zào

毀 訾 : 詆 毀 中 傷。 高 才 : 才 能 優 越 的 人。

毒 藥 : 含 有 毒 性, 能 危 害 生 物 生 理 機 能的藥。鴆:一種毒鳥。雄的稱為「運 日 」, 雌 的 稱 為「 陰 諧 」, 喜 食 蛇 蝮。 其 羽 毛 紫 綠 色, 有 劇 毒, 泡 酒 後 可 以 毒死人。

賢:有才能德行的人。嗃:大聲號呼。

諫:用言語或行動勸告別人改正錯 誤。喻:告知、說明。通「諭」。

煩 苛 : 煩 擾 苛 細。 輕 躁 : 輕 浮 急 躁, 缺乏耐性。

九三九

行 四









生字注音



好喜



了戾 自 用



蹲踞 無 禮



顛狂



摘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〇 (下)

一一二〇 (下)

(下)

一一二〇

一一二〇 (下)

(下)

一一二〇

嗜笑

chuí diān jù lì hào shì

注 釋

九四〇

摘:指出、批評。捶:用杖敲打。

顛:發狂。通「癲」。

蹲 踞 : 張 開 雙 腿 蹲 著。 無 禮 : 不 懂 禮 法、禮數。

戾 : 兇 狠 暴 烈。 自 用 : 固 執 自 己 的 意 見。

好:愛,喜愛。嗜:貪求,貪愛。

一一二〇 (下)



一一二〇 十一 (下)





一一二〇 十四 (下)

一一二一 (上)

一一二一 (上)

詞條拾遺

譎 詭譎

諛 諛諂

詐 嗜 得 懷詐

窺 孔 穴窺 視

戾 喜 抵 捍戾

刳 刳胎

剖 剖形













掊 (三聲)

詭譎:奇特,怪誕。諛:諂媚,奉承。 諛諂:奉承諂媚。

嗜 : 貪 求, 貪 愛。 得 : 獲、 取。 與 「失」相對而言。詐:欺騙,騙取。

孔穴:洞穴。窺視:暗中偷看。

抵 : 衝 突, 觸 犯, 通「 牴 」。 捍 : 凶 暴、勇猛,通「悍」。戾:兇狠暴烈。

九四一

刳 : 剖 開。 胎 : 人 或 其 他 哺 乳 動 物 母 體 內 的 幼 體。 剖 : 破 開。( 又 音 ) 剖



pōu

jué yú zhà kuī lì kū pǒu















謙遜



矜 貧救厄



與 窮恤 寡



戒敕 童 蒙



擿捶



笑 盲 聾喑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一 (上)

一一二一 (上)

(下)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一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一 (下)

注 釋

九四二

笑:譏笑;嘲笑。盲聾喑:眼不能見, 耳不能聽,口不能言。



擿 : 投, 同「 擲 」。 捶 : 用 杖 敲 打。 (又音)擿

謙遜:謙虛禮讓。

矜貧救厄:憐憫貧困,救濟受難的人。

與窮恤寡:救濟窮困無依的人。

戒敕:告誡。蒙:孩童。

zhì

yīn zhí chì xù jīn xùn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二 (上)

一一二二 (上)









一一二二 十四 (上)

詞條拾遺

湣 湣慰

篤 篤信

愨 質 言 端愨

覆 覆 蔽陰惡

咎 災 病 自咎

匡 匡邪

弼 弼惡















mǐn dǔ què fù jiù kuāng bì

湣 : 同「 閔 」, 憐 念。 篤 信 : 專 厚 於 誠信。

質言:實言。端:正直。愨:恭謹。

覆 蔽 : 掩 蓋 遮 蔽。 陰 惡 : 不 被 人 知 道 的惡事。

災病:災禍疾病。自咎:自我責備。

匡:改正,扶正。弼:矯正過失。

九四三

行 五









生字注音



澄渟



慈 心湣 念



拜謁 三 光



惔 寬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二 (下)

(下)

一一二二

一一二二 (下)

一一二三 (上)

一一二三 (下)

shí tián dàn

注 釋 蝕:消失,損缺。

九四四

恬 : 淡 泊。 惔 : 安 緩、 恬 靜, 通 「憺」。寬舒:開闊舒暢。

澄 : 水 靜 止 而 清 澈。 渟 : 水 流 停 止 不 動。澄渟:水清而靜。

慈心:仁慈的心。湣:通「閔」。閔: 憐恤,通「愍」。

拜 謁 : 拜 見。 三 光 : 日、 月、 星 的 總 稱。

mǐn

yè tíng

一一二七 (上)

一一三一 (上)

一一三四 (上)

(上)

一一三五

一一三五 (上)



四 四 八



一一三六 十四 (上)

詞條拾遺

儼 智儼 賢 首

喧 喧掉

惻 惻

佚 婬佚

慳 慳愛

昧 暗昧



宣 測 意





yǎn xuān cè yì qiān mèi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賢 首 : 華 嚴 宗 第 三 祖, 唐 法藏,字賢首。

喧 : 大 聲 說 話。 掉 : 掉 舉 也。 令 心 高 舉,不安靜之煩惱也。

惻 : 悲 痛。 見「 惻 隱 」 : 見 人 遭 遇 不 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婬:通作「淫」。男女間不正當的性關 係。佚:放蕩的,放縱的,通「逸」。

慳 : 梵 名 母 履 衍, 又 曰 路 婆, 俱 舍 小 煩 惱 地 法 十 之 一。 唯 識 隨 煩 惱 二 十 之 一。 於 財 與 法 深 為 耽 著 不 能 惠 捨 之 心 也。 愛 : 貪 愛, 於 五 欲 之 境 貪 著 愛 著 而不能離者。貪與愛異名同體也。

暗 昧 : 真 偽 不 明。「 暗 」 文 獻 異 文 作 「闇」。

九四五





慳嫉



野干



親 族弊 惡



眷 屬乖離



發 言麤 鄙



干觸 則 罵



生字注音











處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三六 (下)







一一三六 十三 (下)

一一三七 (上)

一一三七 (上)

一一三七 (上)

一一三七 十一 (上)

chù cū juàn bì gān qiān

注 釋

九四六

干 : 冒 犯, 觸 犯。 觸 : 冒 犯, 干 犯。 罵 : 向 別 人 說 粗 話、 重 話 以 示 侮 辱 或 責備。

麤 : 同「 粗 」。 鄙 : 粗 俗。 麤 鄙 : 粗 俗鄙陋。

眷屬:親人,家屬。乖離:分離。

親 族 : 指 家 屬 及 同 宗 族 的 人。 弊 : 欺 詐蒙騙。惡:不善的,壞的。 野干:野狐。

慳:吝嗇。嫉:妒忌。



(上)



一一三七 十三 一一三九 (下)

(下)

一一三九 十二

一一三九 十二 (下)

一一四〇 十二 (上)

詞條拾遺

儔 良儔

殖 生殖

雹 霜雹 為 害

饉 飢饉 現 災



荊 棘 棘 毒草

愁 直





經 吉

chóu zhí báo jǐn jīng jí

良儔:良友,好友。 生殖:產生繁殖。

霜 : 接 近 地 面 的 水 蒸 氣, 遇 冷 而 凝 結 成 白 色 的 結 晶 顆 粒。 雹 : 空 中 水 蒸 氣 遇 冷 凝 結 成 的 冰 粒 或 冰 塊。 此 種 粒 塊 直 徑 達 五 公 釐 或 以 上, 常 伴 夏 季 暴 雨 降下。為害:加害,造成禍害。

飢 : 同「 饑 」。 五 穀 歉 收 的 荒 年。 飢 饉:饑饉,荒年。

荊棘:多刺的灌木。毒草:有毒的草。

九四七

行 一







生字注音







突兀



山 陵 丘墟



塵芥



沙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

一一四〇

一一四〇 (下)

一一四〇 (下)

(下)

一一四〇



lì jiè xū wù xiǎn zǔ

注 釋

九四八

沙礫:細沙子和碎石塊。

塵芥:塵土和草芥。

山陵:山岳岡陵。丘墟:荒蕪的地方。 突兀:高聳的樣子。

嶮:地勢險惡難行。岨:同「阻」。

一一四〇 (下)

一一四〇 (下)







一一四一 十四 (上)

一一四一 (下)

詞條拾遺

穀 穀果

茂 不茂

澀 苦澀

隆 塵 勞隆 興

瑤 法瑤

古 貌 瑟





gǔ mào sè lóng yáo

穀 : 糧 食 作 物 的 總 稱。 果 : 植 物 所 結 的實。茂:繁盛,旺盛。

苦澀:又苦又澀的味道。

塵 勞 : 煩 惱 之 異 名。 貪 瞋 等 之 煩 惱, 坌 穢 真 性, 勞 亂 身 心, 謂 為 塵 勞。 隆 興:昌隆興盛。

法 瑤 : 劉 宋 僧。 河 東 人, 俗 姓 楊。 生 於 東 晉 安 帝 之 世。 少 而 好 學, 尋 問 萬 里。 劉 宋 景 平 年 中, 南 遊 兗 豫。 貫 通 群 經, 傍 及 異 部。 元 嘉 年 中 渡 江, 住 吳 興 武 康 小 山 寺 凡 十 九 年, 若 非 祈 請 法 事, 未 嘗 出 門。 每 年 開 講 一 次, 四 方 學 者 負 笈 盈 衢, 劉 宋 著 名 法 匠 曇 斌

九四九







砌牆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四二 (上)

(上)

一一四二

zhuān qì

注 釋

九五〇

即於此期間從師研習《 泥洹》《 勝鬘》 等 經。 大 明 六 年 入 京, 居 止 於 新 安 寺。 雖 屆 暮 齡, 而 蔬 苦 不 改, 戒 節 清 白,勤於講說,學主「漸悟」,與主張 「頓悟」之當代大學僧竺道生之學說相 互 抗 衡。 曾 奉 敕 至 京 師 與 道 生 之 弟 子 道 猷 各 申 頓 漸 之 義。 臨 講 席 之 時, 鑾 輿 降 蹕, 百 官 陪 筵。 元 徽 年 間 示 寂, 世壽七十六。著有《涅槃》 《法華》 《大 品般若》《勝鬘》等義疏。又師之傳記 見於高麗本及《大正藏 》《梁高 僧傳》 卷七,然其名均作法珍。

甎 :同「磚」。 砌:堆疊。

一一四八 十三 (下)



一一四八 十三 (下)

(下)

一一五〇

一一五〇 十二 (下)

詞條拾遺

蜜 波 羅蜜 多

慇 慇重

琦 珍琦

朽 內 觀朽 爛







宿 (三聲)

mì yīn qí xiǔ

波 羅 蜜 多 : 又 作 波 羅 蜜, 播 囉 弭 多。 譯 言 究 竟, 到 彼 岸, 度 無 極, 又 單 譯 曰 度。 以 名 菩 薩 之 大 行 者, 菩 薩 之 大 行, 能 究 竟 一 切 自 行 化 他 之 事, 故 名 事 究 竟, 乘 此 大 行 能 由 生 死 之 此 岸 到 涅 槃 之 彼 岸, 故 名 到 彼 岸。 因 此 大 行 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

慇:通「殷」。情意深厚,周到。

琦:一種美玉。

觀 : 觀 察 妄 惑 之 謂, 又 達 觀 真 理 也。 即 智 之 別 名。 梵 之 毘 婆 舍 那。 朽 爛 : 腐朽破爛。

九五一



生字注音

源 空大師



入 險隘 路



不撓



怠惰







晨 夜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五一 十二 (上)



一一五一 十二 (上)

(下)

一一五一



一一五一 十四 (下)

(上)

一一五四

xīng xīng dài náo ài yuán

注 釋

九五二

晨夜:朝暮,早晚。惺惺:清醒。

怠惰:懈怠懶惰。 撓:屈服,屈曲。

險隘:險阻狹隘。比喻傾危。

源 空 : 日 本 淨 土 宗 之 開 祖。 初 受 台 學, 又 受 密 教 及 圓 頓 大 戒, 後 見 善 導 《 觀 經 疏 》, 遂 捨 所 習, 專 事 念 佛。 撰 《選擇本願念佛集》。

(下)





函 函蓋

秤 相稱

爾 介爾 有 心

雜 紛 然雜 陳

建 離間

韓 秤 (四聲) 耳 砸 建



蓋之相稱。(又音)稱

函 : 匣, 盒 子。 相 稱 : 雙 方 配 合 起 來, 顯 得 很 合 適。 函 蓋 相 稱 : 函 蓋 相 應, 彼 此 之 二 物 能 吻 合 者, 譬 如 函 與



hán

九五三

大薩遮尼犍子: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 名, 譯 曰 離 繫, 薩 遮 是 其 名, 譯 言, 有, 或 諦, 大 有 離 繫 外 道 之 子 也。 此 人 歸 佛 悟 大 道, 為 鬱 闍 延 城 嚴 熾 王, 說 世 出 世 之 法, 遂 與 王 共 詣 佛 所 受 記 別。

離間:從中挑撥使人不合。

紛 然 : 雜 亂 的 樣 子。 雜 陳 : 錯 雜 的 陳 列或呈現。

介爾:形容極微弱之心也。

chèn

一一五四

(上)

一一五九 一一五九 十二 (上)

一一六〇 十一 (下)



一一六〇 十三 大 薩 遮 尼 犍 子 (下)

詞條拾遺

chèng ěr zá jiàn jiān

行 五





生字注音 毀呰

欄楯



窣 堵波



策 役驅 使



枷 鎖打縛



繫 閉牢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六一 (上)

一一六一 (上)

(上)

一一六一



一一六一 十一 (下)

一一六五 (下)

注 釋 呰:誹謗,詆毀。

九五四

繫 : 逮 捕, 監 禁。 牢 獄 : 監 獄。 枷 鎖 : 枷 和 鎖。 是 古 代 套 在 犯 人 脖 子 上、 拴 在 犯 人 腳 踝 上 的 兩 種 刑 具。 縛:用繩捆綁。



策:鞭打,驅使。驅使:差遣,役使。

窣堵波:塔。(又音)窣

欄楯:闌干;縱曰欄,橫曰楯。



zǐ xì jiā qū sù shǔn

一一七二 (上)

一一七三 (下)

一一七五 (上)







詞條拾遺

塵 鄰 虛塵

搆 搆 牛角

施 虛 貪 信施







chén gòu shī

鄰 虛 塵 : 又 曰 鄰 虛。 新 譯 曰 極 微。 色 法 之 最 極 少 分, 鄰 似 虛 空 者, 此 為 色 法 之 根 本。 勝 論 外 道 謂 此 鄰 虛 於 三 災 劫 末 時 亦 不 壞, 分 散 於 虛 空 而 常 住。 佛 教 之 小 乘 有 部 宗, 雖 立 極 微 為 實 有。 然 以 為 因 緣 所 作, 業 力 盡, 極 微 亦 壞, 故 明 為 無 常 生 滅。 是 內 外 道 之 區別也。

搆:觸及。牛角:牛的頭角。

虛 : 白 白 的, 空 的, 徒 然。 貪 : 梵 語 囉 哦, 染 著 五 欲 之 境 而 不 離 也。 例 如 貪 愛、 貪 欲 等。 信 施 : 謂 信 者 之 施 物 也。

九五五











生字注音









元狩



膺 恭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七五 (上)

一一七六 (上)

一一七六 (上)



注 釋

九五六

濫:輕率,隨意。膺:接受。



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

湮沒:埋沒。(又音)湮

yān

làn yīng shòu yīn mò

參考書目 【一、參考書目:佛教類】

夏蓮居會經、淨空法師科判、黃念祖集註:《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 等覺經科註》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二年五月。

《•淨土大經科註生字注音注解》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九年一 月。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三年八月。



《•重訂教乘法數》新加坡:宏華印刷出版,二〇〇一年。

• 參考書目

九五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〇年六月。

•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五八

《•佛光大辭典 ‧ 增訂版》慈怡、永本主編,台灣高雄:佛光出版社, 二〇一四年七月增訂一版。

《•中文大辭典》林尹、高明主編,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一九九三年十月九版。

【二、參考書目:辭書類】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 ‧ 增訂本》高樹藩編纂,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二〇〇八年四月台二版。



《•新修康熙字典》凌紹雯等纂修,高樹藩重修,台灣台北:啟業書局, 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刷。

• •

《•增修辭源》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纂,台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三月台增修版。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川辭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四月初版。

《•漢語大詞典》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 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四 ‧

(•三民書局)《大辭典》本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輯,台灣台北:三民書 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

• • • 參考書目

九五九

《•國語活用辭典》周何主編,台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版。

•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參考網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九六〇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query_by_radical_ tiles.rbt?command=clear



佛•光大辭典: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一•行佛學辭典: 閻浮檀金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 &action=searchcontent

• •

行數

修訂前

(截至二〇二〇年六月)

修訂後 )四四八」一條 848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頁碼

《科註》頁面索引 一九頁,下二,增加「空無相無願(

上六

南史庚說傳

如破布裏明珠

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

南史庾詵傳

如破布裹明珠

)九六九」一條 1868



上六

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

《科註》頁面索引 九二頁,下二,增加「聞思修(



上四

九六一

四五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上五

行數

四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

十一年(一六五五)正月

德藏菩薩、寶藏菩薩

四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

十一 (疑作二,即乙未年公元一六五 五)年正月

九六二

上三

佛藏菩薩、菩藏菩薩

金剛菩薩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七

金剛藏菩薩

自在王菩薩

修訂後

頁碼

下八

定自在王菩薩

有 (疑作後)魏玄鑒大士

修訂前

六八

下十一

有魏玄鑒大士

八〇

上一

一一〇

二〇 一

一八九

一四二

上三

下九

下八

上八

有一昧平等

揃 (音尖。用筷子夾)

迦棄

有八重視之如一帆

「同體之理」後加小註

有一昧 (疑作「味」)平等

揃 (斷, 剪理以去其不齊, 同「剪」。)

有八重,視之如一帆

(疑作「真妄同體之義」)

九六三

此指天台智者大師

梵筴

迦葉

二三四

上四

ㄘㄜ cè

、 1707

二四〇

上十二

此指天臺智者大師

筴 (音策) ˋ

二六八

下九



三〇 三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九六四

行數 參見「《四帖疏》

矜物之人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碼 下十

務物之人

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

修訂後

三〇 三

上三

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四天中 之義天是也。

一切諸佛

修訂前

三六四

上三

一切菩薩

毘目瞿

參見「天臺《觀經疏》 1707 」、 「《四帖疏》 153 」

六九五

上十四

毗目瞿

毘多羅

」 153

七一四

下六

毗多羅

八八七 下七

一〇 一四 至 一〇 一五

一〇 五八

下九 上六

上五 上七

【三業】之釋文

能令眾生樂著無厭 能令眾生樂著無厭

《 佛 光 大 辭 典》( 節 錄) : 又 作 三 時 業、 三 報 業。 就 現、 次、 後 等 三 生 之 報, 分 業 為 順 現 法 受 業、 順 次 生 受 業、 順 後 次 受 業。 又 作 現 報 業、 生 報 業、 後 報 業。 一 順 ( ) 現 法 受 業( 梵 dṛṣṭa ), 即 此 -dharma-vedanīya-karma 生 所 造 , 於 此 生 成 熟 之 業。 二 順 次 生 受 業( 梵 upapadya ( ) ), 即此生所造, -vedanīya-karma 於第二生成熟之業。 三 ( 順 ) 後次 受業(梵 apara -paryāya-vedanīya),即此生所造,於第三生 karma 以 後 次 第 成 熟 之 業。〔 俱 舍 論 卷 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九十〕

九六五

能令眾生樂著無猒 能令眾生樂著無猒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行數 四、 解 脫 平 等 故。 謂 差 別 求 者, 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 性, 不 相 違 故。 五、 善 能 變 化 住 故。六、行究竟故。

修訂前

四、 解 脫 平 等 故。 謂 差 別 求 者, 有 事、 虛 妄 分 別 煩 惱, 對 治 所 緣 法 性 不 相 違 故。 ( 事 煩 惱 即 思 惑 ; 虛 妄 分 別 煩 惱 即 見 惑。)五、 善 能 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

修訂後

九六六

頁碼

下二至 五

(按:或可理解為,依正二報之莊嚴 各有通有別,故曰四種莊嚴。)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二八

下十

一一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