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Loading...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註解 Flipbook PDF
黃公念祖老居士,乃當代淨宗之大善知識也,一生全力修學、弘揚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之《無量壽經》。文革後,念老發願作《無量壽經解》,閉門謝客,苦心孤詣,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註解,成為《無量壽經》經論、古德註釋集大成之作,以此救度末
191 Views
59 Downloads
FLIP PDF 10.26MB
序
黃 公 念 祖 老 居 士, 乃 當 代 淨 宗 之 大 善 知 識 也, 一 生 全 力 修 學、 弘 揚 夏 蓮
居 老 居 士 所 會 集 之《 無 量 壽 經 》。 文 革 後, 念 老 發 願 作《 無 量 壽 經 解 》, 閉
門謝客,苦心孤詣,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註解,成為《無
量壽經》經論、古德註釋集大成之作,以此救度末法九千年眾生,厥功偉矣!
庚 寅 至 戊 戌 年, 淨 空 啟 講 此「 淨 土 大 經 」, 發 心 一 門 深 入, 專 修 專 弘 ;
落實經教,深信解,求往生。在此期間,有同修搜集整理念老《無量壽經解》
之《 參 考 資 料 》, 援 引 各 種 辭 書 典 籍, 將 佛 學 名 詞 術 語 作 逐 條 註 釋, 對 於 教
學 頗 有 助 益 ; 遂 囑 其 再 作 音 注、 義 注, 以 資 參 考 學 習。 己 亥 年, 編 成「《 淨
土 大 經 科 註 參 考 資 料 》 生 字 注 音 注 解 」 : 舉 凡 佛 教 之 歷 史、 地 理、 人 物 等,
一
無 不 包 羅 其 中 ; 漢 學 之 文 字、 聲 韻、 訓 詁, 亦 皆 囊 括 在 內, 誠 為 修 學 之 增 上 緣也! 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二
己 亥 秋, 淨 空 旅 居 法 國 巴 黎, 於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總 部 參 加 祭 祖 大 典、
世 界 和 平 大 會 ; 後 往 美 茵 河 畔 法 蘭 克 福, 舉 行 德 國 首 屆 祭 祖 大 典。 見 歐 洲 華
人 珍 視 中 華 優 秀 傳 統 文 化, 以 復 興 儒 釋 道 聖 賢 教 育 為 己 任。 余 對 當 地 同 修 言
及《 無 量 壽 經 》 之 重 要 性, 聞 之 莫 不 歡 喜, 發 心 依 教 奉 行, 令 人 讚 歎。 於 此
期 間, 喜 見《 參 考 資 料 》 之 音 注、 義 注 彙 編 成 冊, 同 修 祈 余 為 序, 遂 略 述 因
緣 以 應 其 請。 願 此 書 對 於 淨 宗 啟 信、 深 解、 篤 行、 求 證 皆 具 助 益。 且 以 此 功
德 迴 向 往 生 極 樂 淨 土, 以 報 釋 迦、 彌 陀、 歷 代 祖 師 大 德, 以 及 蓮 公、 念 老 之 深恩於萬一也!
歲次己亥季秋釋淨空謹識於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一 .............................................................................................
目錄 前言
八、譯會校釋
七、部類差別
六、藏教所攝
五、所被根機
四、方便力用
三、一經宗趣
二、本經體性
一、教起因緣
四〇 五 .....................................................................
三六九 .....................................................................
三四〇 .....................................................................
二八一 .....................................................................
二二三 .....................................................................
二一一 .....................................................................
一六六 .....................................................................
一五三 .....................................................................
一〇 八 .....................................................................
一〇 二 ............................................................
九、總釋名題
四一五 .....................................................................
概要(十門開啟 — 玄義)
十、正釋經文
三
目 錄
發大誓願第六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因地第四
大教緣起第三
德遵普賢第二
法會聖眾第一
七〇 一 ...........................................................................
六一六 ...........................................................................
六〇 五 ...........................................................................
五七九 ...........................................................................
五六七 ...........................................................................
五〇 一 ...........................................................................
四二二 ...........................................................................
四
必成正覺第七
七〇 七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積功累德第八
七三一 ...........................................................................
七四五 ........................................................................
圓滿成就第九
國界嚴淨第十一
七六八 ........................................................................
七四四 ...........................................................................
光明遍照第十二
七六九 ........................................................................
皆願作佛第十
壽眾無量第十三
泉池功德第十七
堂舍樓觀第十六
菩提道場第十五
寶樹徧 國第十四
七八〇 ........................................................................
七七六 ........................................................................
七七四 ........................................................................
七七一 ........................................................................
七六九 ........................................................................
七九〇 .....................................................................
超世希有第十八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七九〇 .....................................................................
七八〇 ........................................................................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七九一 .....................................................................
受用具足第十九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七九五 .....................................................................
七八二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八四八 .....................................................................
德風華雨第二十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八五〇 .....................................................................
五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目 錄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八五八 .....................................................................
八五七 .....................................................................
六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八六一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九〇 六 .....................................................................
九〇 四 .....................................................................
九〇 三 .....................................................................
八九三 .....................................................................
八八九 .....................................................................
八八五 .....................................................................
八七六 .....................................................................
八七二 .....................................................................
八六一 ........................................................................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九一〇 .....................................................................
菩薩修持第三十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九三二 .....................................................................
九二三 .....................................................................
九二一 .....................................................................
九二一 .....................................................................
九一三 .....................................................................
九一二 .....................................................................
九一一 ........................................................................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九三三 .....................................................................
邊地疑城第四十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九三三 .....................................................................
九三四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詞條拾遺
九五七 .................................................................................
七
九六一 ................................................
參考書目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目 錄
前言 頁
一 (上)
一 (下)
行
七
四
前 言
生字注音
聶 涅
盤 槃
琉 琉
離 璃
(又音)璃
哩
一
琉璃:七寶之一。青色的寶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涅 槃 : 舊 譯 為 滅, 新 譯 為 圓 寂。 滅 者, 滅 生 死 因 果 之 義 也 ; 滅 度 者, 滅 聶 生 死 之 因 果, 渡 生 死 之 瀑 流 也, 是 滅 即 度 也 ; 寂 滅 者, 寂 有 無 為 空 寂 安 穩 之 義, 滅 者 生 死 之 大 患 滅 也 ; 不 生 者, 生 死 之 苦 果 不 再 生 也 ; 無 為 者, 無 惑 業 因 緣 之 造 作 也 ; 安 樂 者, 安 穩 盤 快 樂 也 ; 解 脫 者, 離 眾 果 也。 此 中 單 譯 滅 為 正 翻, 他 皆 為 義 翻。 圓 寂, 德 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流 離
li
niè
pán
liú lí
行
四
四
四
生字注音
腦
碼
馬
磲
渠
硨
車
璃
哩
玻
波
腦
馬
渠
車
離 (輕聲)
波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 (下)
一 (下)
一 (下)
瑙
bō li chē qú mǎ nǎo
注 釋
二
玻 璃 : 七 寶 之 一。 當 於 此 方 之 水 精 (水晶),有紫白紅碧四色。
硨磲:七寶之一。 據《增廣本草綱目》 卷 四 十 六 載, 車 渠 乃 海 中 大 蛤, 外 殼 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
碼 瑙 : 七 寶 之 一。 為 翠 綠 玉, 係 帶 有 深 綠 色 光 澤 之 寶 玉《 玄 應 音 義 》 卷二十四以碼瑙為赤色寶;同書卷 二 十 一 則 認 為 碼 瑙 或 係 指 虎 魄( 琥 珀)。
二 (上) 二 (下) 二 (下) 二 (下)
二 (下)
七 二 二 四
八
二 (下) 十一
前 言
藥 欣樂
奚 谿谷
惠 卉木
樹 澍
花 華果
膚 敷實
連 憐
敏 愍
藥 奚 惠 樹 花 膚 連 敏
yào xī huì shù huā fū lián mǐn
樂:喜好,欣賞。
谿 : 山 間 的 河 流。 同「 溪 」。 谿 谷 : 兩山間可供流水通過的地帶。 卉:草。卉木:草木。 澍:降雨。
華:同「花」。敷:散布;展開。
憐愍:哀憐同情。
三
行
四
生字注音
數
朔 數
印 蔭敘
潭 覃恩
力 沙礫
犯 梵語
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朔
範
力
潭
印
shuò
朔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 (上)
三 (下) 十一
八
五
三 (下) 十三
四 (上)
四 (上)
shuò yìn
注 釋
數數:屢次,頻繁。
四
蔭:父祖被及子孫的恩澤。同「廕」。 蔭 敘 : 按 先 輩 功 業 大 小, 給 予 不 同 等 級的蔭封。
梵 語 : 天 竺 之 言 語, 由 梵 天 稟 承, 故 云梵語。
礫:小石。沙礫:細沙子和碎石塊。
覃恩: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赦免。
lì
tán fàn
四 (上)
四 (下)
四 (下)
八
四
九
前 言
唆 娑婆
焰 燄 慧地
饒 饒 益行
梭
焰
嬈 (二聲)
suō yàn ráo
娑 婆 : 又 作 沙 訶, 娑 訶 樓 陀。 新 云 索 訶。 堪 忍 之 義, 因 而 譯 曰 忍 土。 此 界 眾 生 安 忍 於 十 界 而 不 肯 出 離, 故 名 為 忍。 又 諸 菩 薩 行 利 樂 時, 堪 受 諸 苦 惱 之 義。 又 此 界 眾 生 有 貪 瞋 痴 等 煩 惱 之 過, 眾 生 忍 之, 故 名。 又 作 雜 惡。 雜 會。 以 是 為 三 惡 五 趣 雜 會 故 也。 此 為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之 總 名。 一 佛 攝 化 之 境 土也。
燄 慧 地 : 大 乘 菩 薩 十 地 之 一。 謂 諸 菩 薩 住 此 地 中, 先 善 修 治 第 三 地 故, 超 過 一 切 聲 聞 獨 覺 地, 證 得 極 淨 緣 諸 覺 分 能 取 法 境 微 妙 慧 蘊, 能 現 前 燒 一 切 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燄慧。
饒 益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利 益 一 切 眾 生也。
五
九
八
八
一
行
爽然
爽
自省
醒
捷 南宮
節
聰穎
影
驀直
默
無縛 解 脫 回 向
福
生字注音
霜 (三聲)
醒 (三聲)
節
影
默
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 (上)
五 (下) 六 (下) 六 (下) 六 (下) 十一 六 (下) 十二
fú mò yǐng jié xǐng shuǎng
注 釋
六
付
爽然:豁然開悟的樣子。
自省:自我省察。
捷 : 勝 利。 南 宮 : 禮 部 的 別 稱, 職 掌 會試。捷南宮:考取會試。
穎:聰明的。聰穎:聰明穎悟。
驀直:筆直,一徑。
無 縛 解 脫 回 向 : 菩 薩 十 回 向 之 一。 謂 於 一 切 法 無 所 取 執 縛 著, 行 普 賢 行, 以 無 縛 著 解 脫 之 心 迴 向 所 習 諸 善, 饒 益群生。(又音)縛
fù
六 (下) 十三
五
二
二
六 (下) 十四
七 (上)
七 (上)
七 (上)
前 言
奚 梁谿
爐 廬山
鬢 宿殯 側
末 歿
竹 竺教
奚
爐
鬢
默
竹
xī lú bìn mò zhú
梁谿:舊為無錫別稱。
廬 山 : 山 名。 位 於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南。 三 面 臨 水, 西 臨 陸 地, 萬 壑 千 巖, 煙 雲 瀰 漫。 中 有 白 鹿 洞、 墨 池、 玉 淵 等 名 勝, 西 北 有 牯 嶺, 為 避 暑 勝 地。 相 傳 周 武 王 時, 有 匡 俗 兄 弟 七 人 結 廬 此 山, 後 登 仙 而 去, 徒 留 空 廬 而 得 名 ; 一說以廬江得名。
宿 : 守。 殯 : 稱 已 殮 而 停 著 未 葬 的 靈 柩。宿殯側:結廬守葬。 歿:死。
竺 : 天 竺 的 簡 稱。 今 印 度 的 舊 名。 竺 教:指佛教。
七
十
七
行
梵網
犯
憨山
鼾
生字注音
範
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 (上)
七 (上)
hān fàn
注 釋
八
憨 山 : 名 德 清, 號 憨 山。 在 那 羅 延 窟, 復 興 曹 溪 之 道 場。 所 著《 楞 嚴 通 議》《楞伽記》《南華註》等行於世。 世稱憨山大師。與袾宏、真可、智旭, 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梵 網 : 指《 梵 網 經 》。《 梵 網 經 盧 舍 那 佛 說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第 十 》 之 略 稱。 梵 網 經 本 與《 華 嚴 經 》 同 部, 悉 翻 之, 則 有 百 二 十 卷 六 十 一 品, 羅 什 三 藏於長安譯諸經論於最後譯出經中專 明 菩 薩 行 地 之《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 第 十 之 一 品, 此 時 道 融、 道 顥 等 三 百 餘 人 即 受 菩 薩 戒, 各 誦 此, 且 寫 此 品 八 十 一 部 流 通 於 世( 僧 肇《 梵 網 經 序 》)。 名 之 曰 梵 網 者, 從 譬 也。 大
前 言
梵 天 王 之 因 陀 羅 網, 重 重 交 徹, 無 相 障 閡, 諸 佛 之 教 門, 亦 重 重 無 盡, 莊 嚴 法 身, 無 所 障 閡, 一 部 所 詮 之 法 門, 重 重 無 盡, 譬 如 梵 王 之 網 也。 《 菩 薩 戒 經 疏 》 上 曰 :「 此 經 題 名 《 梵 網 》, 上 卷 文 言 : 佛 觀 大 梵 天 王 因 陀 羅 網 千 重 文 綵 不 相 障 閡, 為 說 無 量 界 猶 如 網 目, 一 一 世 間 不 同。 法 佛 教 門 亦 復 如 是, 莊 嚴 梵 身 無 所 障 閡, 從 譬 立 名, 總 喻 一 部 所 詮, 參 差 不 同, 如 梵 王 網 也。」 佛 在 第 四 禪 說 法 時, 大 梵 天 王 供 網 羅 幢, 因 取 以 譬 所 說 之 法。 見《 順 正 記 》 二。 一 品 分 上 下, 上 品 為 釋 迦 佛 於 第 四 禪 天 普 接 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金剛光明 宮 中, 臺 上 盧 舍 那 佛 以 請 問 菩 薩 之 行 因, 佛 對 千 百 之 釋 迦 廣 說 十 住 等 三 十 心 及 十 地 之 法 門。 下 品 為 釋 迦 佛 由 蓮
九
行
生字注音
稿 稾
核 閡
爭 諍
丙 屏居
必 俾
必
丙
爭
核
稿
屏居:隱居。 俾:使。(又音)俾
一〇
比
諍:通「爭」,爭執。
閡:阻隔。
稾 :同「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華 藏 世 界 沒, 於 十 處 示 現 成 佛 說 法 後, 在 娑 婆 世 界 閻 浮 提 之 菩 提 樹 下 結 示 十 重 四 十 八 輕 之 戒 法。 因 而 指 此 下 品稱曰《菩薩戒經》。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
六
二
一
七 (上) 十三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bǐ
gǎo hé zhēng bǐng bì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七 (下)
七 八 九
十
七 (下) 十二
前 言
利 下痢
資 諸 善 會貲
囑 屬付
銳 瑞
映 應
侵 欽天
建 監
利 資 囑 銳 映
侵
建
lì zī zhǔ ruì yìng qīn jiàn
下痢:腹瀉。 貲:財貨。通「資」。 屬:託付。同「囑」。
瑞:吉祥的。瑞應:有祥瑞來應驗。
監 : 古 代 的 官 署 名 稱。 欽 天 監 : 職 官 名。 唐 代 稱 司 天 臺, 宋 代 稱 司 天 監, 明 清 為 欽 天 監。 掌 天 文、 曆 數、 占 候、 推 步 之 事。 相 當 於 今 日 的 天 文 臺。設監正、監副等官。
一一
二
二
一
一
行
驀直
默
流 離瑣 尾
鎖
閻浮
嚴
辭 世偈
記
生字注音
默
鎖
嚴
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jì yán suǒ mò
注 釋
一二
偈 : 偈 他 的 簡 稱, 華 譯 為 頌, 即 一 種 略 似 於 詩 的 有 韻 文 辭, 通 常 以 四 句 為 一偈。
閻 浮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 又 屬 南 方, 故 曰 南 閻 浮 提。
流 離 瑣 尾 : 比 喻 處 境 轉 為 艱 困, 前 途 崎嶇難行。 驀直:筆直,一徑。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八 (上)
二
三
六
十
前 言
瞥 瞥眼
膚 趺坐
伽 多 陀 阿伽 陀
槌 垂化
撇 (一聲)
膚
茄
槌
piē fū qié chuí
瞥:眼光掠過、很快的看一下。
趺 : 盤 腿 而 坐。 趺 坐 : 即 結 跏 趺 坐。 佛 陀 的 坐 法, 即 盤 膝 而 坐。 略 有 二 種 : 若 先 以 右 足 置 於 左 腿 上, 再 以 左 足 置 於 右 腿 上, 叫 做 降 魔 坐 ; 若 先 以 左 足 置 於 右 腿 上, 再 以 右 足 置 於 左 腿 上者,則叫做吉祥坐。
多 陀 阿 伽 陀 : 又 作 多 陀 阿 伽 馱, 譯 曰 如來。佛十號之一。
垂 : 留 傳 後 世。 化 : 常 曰 教 化, 教 人 轉 化 惡 為 善 也。 又 謂 以 通 力 變 現 種 種 之 相 也。 此 能 變 化 之 心, 有 十 四 種, 所變化之相,有八種。
一三
六
行
詮
全
修 多羅
蘿
爾時
耳
乘履
呂
寶窟
枯
勝鬘
饅
生字注音
全
蘿
耳
呂
枯
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 (下)
七
六
八 (下) 十四 九 (下)
九 (下)
十 (上) 十三
mán kū lǚ ěr luó quán
注 釋
一四
鬘 : 以 線 貫 穿 成 的 環 狀 物, 用 來 裝 飾 頭 部 或 身 體, 如 以 花 串 成 的 稱「 花 鬘 」。 勝 鬘 寶 窟 : 凡 六 卷, 又 作《 勝 鬘 經 寶 窟 》, 隋 代 吉 藏 撰, 約 成 書 於 開 皇 十 八 年 前 後。 係《 勝 鬘 經 》 注 疏 中最詳盡之作。 履:踩;實行。 爾:此,這。
修 多 羅 : 華 譯 契 經, 契 是 上 契 諸 佛 妙 理, 下 契 眾 生 根 機, 經 是 線 的 意 思, 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詮:解釋。
十 (下)
四
十一 (上) 四
十一 (上) 八
十一 (上) 十一
前 言
千 釋籤
徹 空 華轍
真 甄解
西 梅 光羲
千
徹
真
西
釋 籤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 玄 義 者 也。 籤 是 問, 釋 是 答 也。 故 題《 釋 籤 》 者 猶云問答。
轍
空 華 轍 : 日 本 真 宗 分 派 之 一。 轍, 流 派之意。(又音)轍 甄:選。
一五
梅 光 羲 : 民 國 初 年 法 相 學 者。 字 擷 芸。 曾 遊 學 於 楊 仁 山 之 祇 洹 精 舍, 與 歐 陽 漸 有 同 門 之 誼, 於 唯 識 亦 鑽 研 頗 深。 民 國 二 十 年, 發 表「 相 宗 新 舊 兩 譯 不 同 論 」 一 文, 指 出 菩 提 流 支、 真 諦 為 舊 譯, 玄 奘 為 新 譯, 頗 為 當 時 佛 學界所矚目。
zhé
qiān chè zhēn xī
生字注音
粒
琢
虛
物
雲
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節
擷
雲 芸
物 戊
戌科
虛 琢 卓 然成家
粒 粗糲
注 釋
一六
擷 芸 : 梅 光 羲 居 士 之 字。( 又 音 ) 擷
鞋
糲: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
卓:挺立出眾的樣子。
戊 : 天 干 的 第 五 位。 戌 : 地 支 的 第 十 一 位。 戊 戌 : 清 德 宗 光 緒 二 十 四 年 ( 西 元 一 八 九 八 年 )。 科 : 科 舉。 隋 唐到清代用以考選官吏的制度。
xié
頁
十一 (上) 十三
十一 (下) 一
十一 (下) 六
十一 (下) 十二
jié yún wù xū zhuó lì
十二 (上) 十一
前 言
敘 智旭
敘
xù
智 旭 : 1599-1655 。 吳 縣( 江 蘇 ) 木 瀆 人, 俗 姓 鍾, 名 際 明。 字 蕅 益, 號 八 不 道 人。 少 習 儒 學, 以 衛 道 為 職 事, 曾 撰 闢 佛 論 數 十 篇。 十 七 歲 時, 讀 蓮 池 之 自 知 錄 及 竹 窗 隨 筆, 始 悟 己 非, 取 所 著 闢 佛 論 燒 毀。 二 十 歲 時 誦 地 藏 本 願 經, 發 出 世 之 志。 二 十 三 歲 發 四 十 八 願, 自 名 大 朗 優 婆 塞 ; 以 聽 講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對 何 故 有 大 覺、 何 以 生 起 虛 空 和 世 界 等 問 題 生 疑, 遂 決 意 出 家, 體 究 大 事。 二 十 四 歲 從 憨 山 弟 子 雪 嶺 剃 度, 改 名 智 旭。 夏 秋 之 間, 於 雲 棲 寺 聽 講 唯 識 論, 疑 與 佛 頂 經 之 宗 旨 相 矛 盾, 叩 問 之, 得「 性 相 二 宗 不 許 和 會 」 之 答, 師 猶 不 解 其 意, 遂 往 徑 山 坐 禪, 豁 然 而 悟 性 相 二 宗 本 無 矛 盾 衝 突。 二 十 六 歲 受 菩 薩 戒, 翌 年 遍 閱 律 藏。 偶 罹 病 將 危, 乃 專意求生淨土。三十歲時,依道友雪
一七
行
生字注音
揪 鳩 摩羅什
揪
一八
鳩 摩 羅 什 : 具 名 鳩 摩 羅 什 婆、 鳩 摩 羅 時婆、鳩摩羅耆婆。譯曰童壽。羅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航 之 請, 於 龍 居 寺 講 律, 後 至 金 陵, 深 切 體 察 宗 門 之 流 弊, 自 此 決 意 弘 律。 三 十 二 歲, 欲 注 梵 網 經, 作 四 鬮 於 佛 前, 拈 得 天 台 宗 之 鬮, 乃 詳 究 天 台 教 理。 翌 年 入 浙 江 孝 豐 靈 峰 寺, 其 後 歷 住 九 華、 溫 陵、 石 城、 晟 谿、 新 安 等 地 弘 揚 台 教, 注 釋 經 論。 年 五 十 六, 於 靈 峰 臥 病, 撰 西 齋 淨 土 詩, 另 贊 補 九 部 之 書, 名 為 淨 土 十 要。 病 癒 後, 撰 著 閱 藏 知 津、 法 海 觀 瀾 二 書。 十 月 病 再 發, 口 授 遺 囑, 並 製 求 生 淨 土 偈。 順 治 十 二 年( 乙 未 ) 一 月 寂, 世 壽 五 十 七, 法 臘 三 十 四。 為 淨 土 宗 第 九 祖, 與 憨 山、 紫 柏、 蓮 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二 (上) 十一
jiū
十二 (下) 七
前 言
狂 誑語
狂
kuáng
父, 天 竺 人, 出 家 至 龜 茲 國, 婚 於 國 王 之 妹, 生 什。 頃 之, 其 母 出 家, 得 道 果。 什 年 七 歲, 隨 母 出 家, 徧 遊 西 域, 總 貫 群 籍, 最 善 於 大 乘。 時 在 龜 茲, 秦 主 苻 堅 建 元 十 九 年 使 呂 光 伐 龜 茲。 獲 什 而 還。 至 涼 州, 聞 苻 堅 敗, 因 自 立。 其 後, 後 秦 姚 興 伐 涼 降 之。 什 始 入 長 安。 興 以 國 師 之 禮 禮 之。 仍 使 入 西 明 閣 及 逍 遙 園, 譯 出 眾 經。 宣 譯 凡 三 百 八 十 餘 卷, 秦 弘 始 十 一 年 寂 於 長 安。 時 晉 熙 寧 五 年 也。 臨 終 曰 : 吾 所 傳 無 謬。 則 梵 身 之 後, 舌 不 焦 爛。 在 逍 遙 園 依 外 國 之 法, 火 化 之。 薪 滅 形 碎, 唯 舌 不 灰, 見《 出 三 藏 記》十四,《梁高僧傳》二。
誑 : 說 謊, 欺 騙。 誑 語 : 指 虛 誑 語。 十 惡 業 之 一。 以 惡 心 故 欺 他 人 之 言 語 也。
一九
行
氣 虛棄
欣厭
宴
莊 生寓言
裝
生字注音
驗
裝
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二 (下) 十
十二 (下) 十
十二 (下) 十四
qì zhuāng yàn
注 釋
二〇
虛棄:唐捐。《玄應音義》曰:「唐, 徒 也 。徒 ,空 也 。說 文 ,捐 ,棄 也 。」
莊 生 : 莊 周, 戰 國 時 宋 國 蒙 人, 曾 為 蒙 漆 園 吏, 又 嘗 隱 居 南 華 山, 故 唐 玄 宗 天 寶 初, 詔 追 號 為 南 華 真 人。 其 人 生 觀 崇 尚 自 然 無 為, 逍 遙 自 得 ; 政 治 觀 則 歸 於 無 為 而 治。 與 老 子 並 為 道 家 思 想 的 宗 師, 著 有《 莊 子 》。 莊 生 寓 言 : 莊 周 好 為 寓 言, 虛 構 一 些 內 容, 來寄託自己的本意。
欣 : 欣 尚 之 意。 心 所 名。 對 於 厭 而 言, 即 令 心 欣 慕 功 德 之 精 神 作 用 也。 厭 : 心 所 名。 對 欣 而 言。 厭 背 苦 集 無 量過患之善精神作用也。
十三 (上) 七
十三 (上) 九
前 言
夜 受業 之 師
院 《 法苑 珠 林 》
夜
院
yè yuàn
受業:追隨老師接受學業。
《 法 苑 珠 林 》 : 凡 百 卷( 嘉 興 藏 作 一二 ○ 卷 )。 唐 總 章 元 年 道 世 所 著。 又作《法苑珠林傳》《法苑珠林集》。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五 十 三 冊。 本 書 為 一 切 佛 經 之 索 引。 係 道 世 根 據 其 兄 道 宣 所 著 之《 大 唐 內 典 錄 》 及《 續 高 僧 傳 》 而 編 集, 具 有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之 性 質。 全 書 分 為 一 百 篇 六 六 八 部, 概 述 佛 教 之 思 想、 術 語、 法 數 等, 博 引 諸 經、 律、 論、 紀、 傳 等, 共 計 四 百 數 十 種, 其 中 有 現 今 已 不 存 之 經 典。 又 以 內 容 之 不 同 而 分 類, 故 使 用 極 為 方 便。 其 引 用 之 文 並 非 照 經 文 抄 錄, 而 係 錄 其 要 義。 為 我 國 佛 教 文 獻 中 極 其 珍貴之一部書。
二一
行
生字注音
疾疫
役
饉
謹
饑
基
虛誑
狂
諂曲
產
慳貪
千
弊惡
敝
產
役
謹
基
狂
千
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三 (上) 十 十三 (下) 一 十三 (下) 二 十三 (下) 二
十三 (下) 八
十三 (下) 九
bì chǎn
qiān kuáng jī jǐn yì
弊:惡。
注 釋
二二
慳 : 吝 嗇。 慳 貪 : 惜 物 而 不 與 人, 貪 求而無飽足之心。
諂曲:為欺他而作嬌態,曲順人情也。
虛 誑 : 指 虛 誑 語。 十 惡 業 之 一。 以 惡 心故欺他人之言語也。
饑饉:五穀歉收的荒年。
疫:流行性或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十三 (下) 十二
十三 (下) 十三 十四 (上) 八 十四 (下) 三
十五 (上) 二
前 言
紫 五滓
魂 五渾
遁 心鈍 體 弱
覽 攬
檽 阿耨 多 羅
秒 三藐 三 菩 提
紫
魂 遁 覽
檽
秒
zǐ hún dùn lǎn nòu miǎo
滓 : 濁。 五 滓 : 五 濁。 住 劫 中 人 壽 二 萬 歲 已 後, 而 有 渾 濁 不 淨 之 法 五 種 :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渾:濁。五渾:五濁。 鈍:笨,呆,蠢。 攬:引;採。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 覺。「 阿 耨 多 羅 」 意 譯 為「 無 上 」, 「 三 藐 三 菩 提 」 意 譯 為「 正 遍 知 」。 乃 佛 陀 所 覺 悟 之 智 慧 ; 含 有 平 等、 圓 滿 之 意。 以 其 所 悟 之 道 為 至 高, 故 稱 無 上 ; 以 其 道 周 遍 而 無 所 不 包, 故 稱 正 遍 知。 大 乘 菩 薩 行 之 全 部 內 容, 即 在成就此種覺悟。
二三
行
生字注音
綺語
啟
婬
淫
肇註
照
徧
遍
啟
淫
照
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五 (上) 八
十五 (上) 十
十六 (上) 三
十六 (上) 三
biàn zhào yín qǐ
注 釋
徧 :同「遍」。
二四
肇 : 僧 肇,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 肇 註 : 僧 肇 大 師 的《 維 摩 經 註 》 十 ( 卷 。 )
婬 : 十 惡 之 一。 同「 不 淨 行 」 : 又 云 非 梵 行。 梵 者 清 淨 之 義。 非 梵 行 謂 淫 事也。愛染污心,故名不淨行。
綺 語 : 一 切 含 婬 意 不 正 之 言 詞 也。 舊 譯 綺 語, 新 譯 雜 穢 語。 十 惡 之 一。 後 世 騷 人 積 習, 多 喜 以 美 人 香 草 寓 言, 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
十六 (上) 十四
十六 (下) 五
十七 (上) 八
十七 (下) 六
十七 (下) 七
前 言
闊 靈 明 虛廓
耳 自爾
運 蘊
敘 蓄
皮 毗尼
演 摩 訶衍
闊
耳
運
序
皮
演
kuò ěr yùn xù pí yǎn
廓:廣闊;空虛。
自爾:自然也。
蘊蓄:積藏於內,未顯露出來。
毗尼:即毘尼。律藏之梵名也。
摩 訶 衍 : 具 曰 摩 訶 衍 那, 譯 曰 大 乘。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法 為 小 乘, 菩 薩 之 教法為大乘。
二五
行
生字注音
徒 漫荼 羅
疆 畺 良耶舍
疆
二六
畺 良 耶 舍 : 劉 宋 時 代 之 譯 經 家。 西 域 人。 博 通 阿 毘 曇、 律 部, 尤 精 禪 觀。 劉 宋 文 帝 元 嘉 元 年 赴 建 業, 居 於 鍾 山 之 道 林 精 舍, 譯 出《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 觀 藥 王 藥 上 二 菩 薩 經 》。 元 嘉 十 九 年 西 遊 岷 蜀, 所 至 弘 道 說 法, 禪 徒 群 聚。 後 還 江 陵, 未 久 即 入 寂, 享 年 六十。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漫 荼 羅 : 即 曼 荼 羅。 新 舊 之 譯 有 種 種, 舊 譯 多 曰 壇, 又 云 道 場, 新 譯 多 曰 輪 圓 具 足, 又 云 聚 集。 此 中 就 體 而 言, 以 壇 或 道 場 為 正 意, 就 義 而 言, 以 輪 圓 具 足 或 聚 集 為 本 義。 即 築 方 圓 圖 之 土 壇 安 置 諸 尊 於 此, 以 祭 供 者, 是 為 曼 陀 羅 之 本 體, 而 此 壇 中 聚 集 具 足 諸 尊 諸 德 成 一 大 法 門, 如 轂 輞 輻 具 足 而成圓滿之車輪,是曼陀羅之義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七 (下) 八
十八 (上) 一
tú
jiāng
十八 (上) 一
十八 (上) 二
前 言
違 韋 提希
梭 頻 婆娑 羅 王
惟
梭
wéi suō
韋提希: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 之 夫 人, 阿 闍 世 王 之 生 母。 依《 觀 無 量 壽 經 》 所 載, 阿 闍 世 將 其 父 王 頻 婆 娑 羅 幽 閉 於 七 重 之 室 內, 企 圖 將 其 餓 死 , 夫 人 以 酥 蜜 和麨 塗 於 身 , 諸 瓔 珞 盛 漿, 往 探 頻 婆 娑 羅, 而 觸 怒 於 阿 闍 世, 故 亦 被 禁。 兩 人 乃 於 禁 閉 處 念 佛, 求 佛 為 之 說 法, 佛 遂 顯 神 通, 為 之演說《觀無量壽經》。
頻婆娑羅王:與釋尊同時代之摩揭陀 國 王。 為 西 蘇 納 加 王 朝 之 第 五 世。 其 皇 后 為 韋 提 希 夫 人, 生 一 太 子, 即 阿 闍 世 王。 頻 婆 娑 羅 王 與 夫 人 均 歸 依 釋 尊, 深 信 佛 法。 在 釋 尊 證 道 之 前, 王 曾祈請釋尊於得道後先至王舍城受其
二七
行
纔
才
介爾 有 心
耳
《箋 註 》
兼
生字注音
才
耳
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八 (下) 四
十九 (上) 八
十九 (上) 十
jiān ěr cái
注 釋
二八
供 養, 釋 尊 默 許 之。 後 釋 尊 證 得 佛 果, 即 先 至 王 舍 城 說 法, 王 亦 於 迦 蘭 陀 建 竹 林 精 舍, 供 佛 弟 子 止 住, 供 養 僧 伽, 護 持 佛 教, 為 最 初 之 外 護 者。 晚年並於宮殿內之塔寺安置釋尊之 髮、 爪 而 禮 拜 之, 後 以 太 子 阿 闍 世 王 篡奪王位,而卒於獄中。
箋:經傳的注釋。
介爾:形容極微弱之心也。
纔:僅,只。
十九 (下) 十
前 言
壇 曇
巒 鸞
談
巒
tán luán
曇鸞: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門高 僧。 日 本 尊 之 為 淨 土 五 祖 之 初 祖, 又 尊 為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三 祖。 雁 門( 山 西 代縣)人,一說并州汶水(山西太原) 人, 姓 氏 不 詳。 家 近 於 五 臺 山, 常 聞 神 跡 靈 異 之 事, 十 餘 歲 即 登 山 出 家。 苦 節 力 學, 精 通 諸 經。 嘗 讀《 大 集 經 》, 為 之 注 解, 書 未 成 即 染 疾, 遍 求 不 治, 其 後, 一 日 忽 見 天 門 洞 開, 其 疾 頓 癒, 乃 發 心 求 長 生 不 死 之 法。 聞 人 傳 言 仙 方 之 學 可 長 壽 不 老, 乃 往 江 南, 於 句 容 山 訪 陶 弘 景, 從 之 受 仙 經 十 卷。 歸 途 過 洛 陽, 謁 菩 提 流 支, 受 得《 觀 無 量 壽 經 》, 乃 盡 棄 仙 學 而 專 修 淨 土。 東 魏 孝 靜 帝 尊 之 為「 神 鸞 」, 敕 住 并 州 大 巖 寺。 後 住 汾 州 玄 中 寺, 時 往 介 山 之 陰 聚 眾 講 經, 弘 闡 念 佛 法 門。 師 兼 通 內 外 典 籍, 四 眾 欽 服,稱其聚眾弘法之所為「鸞公巖」。
二九
行
生字注音
警 憬興
井
三〇
憬 興 : 新 羅 神 文 王 時 代 法 相 宗 僧。 或 作 璟 興。 生 卒 年 不 詳。 熊 川 州( 忠 清 南 道 公 州 郡 ) 人, 俗 姓 水。 十 八 歲 出 家, 通 達 經、 律、 論 三 藏, 望 重 一 時。 文 武 王 臨 終 之 際, 遺 命 神 文 王 任 憬 興 為 國 師。 神 文 王 即 位 後, 舉 師 為 國 老, 令 住 三 郎 寺, 聲 望 愈 揚。 據 傳, 師 因 憂 勞 而 臥 病 在 床, 時, 十 一 面 觀 音 示 現 為 其 治 病, 乃 癒。 又, 師 平 日 皆 騎 馬 出 入 王 宮, 一 日 感 文 殊 菩 薩 之 冥 誡, 遂 終 身 不 騎 牲 畜。 其 著 作 甚 多, 共 計 四 十 部、 二 三 〇 卷 ; 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師為後來唐代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奠下 重 要 之 基 礎, 此 外 師 亦 為 當 代 著 名 之 四 論( 中 論、 百 論、 十 二 門 論、 大 智 度 論 ) 學 者, 後 世 且 尊 之 為 四 論 宗 之 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九 (下) 十
jǐng
二〇 (上) 六
二〇 (下) 三
二〇 (下) 四 二〇 (下) 十
前 言
增 懸繒 燃 燈
集 真寂 本 元
產 闡揚
院 《 祖 庭 事苑 》
增
集
中, 僅《 無 量 壽 經 連 義 述 文 贊 》《 三 彌 勒 經 疏 》《 金 光 明 最 勝 王 經 略 贊 》 三書現存於世。
繒 : 絹 帛, 絲 織 品 的 總 稱。 此 指 繒 蓋 : 即 以 絹 帛 製 造 之 大 蓋。 蓋, 原 為 印 度 作 為 防 日 遮 雨 之 器 物, 後 世 乃 以 圓 筒 形 絲 帛 製 品 高 懸 於 佛 像 頂 上, 或 懸 於 說 法 者 高 座 之 上, 而 成 為 佛 殿 之 莊嚴具。
真 寂 : 寂 者 涅 槃 也。 佛 之 涅 槃 對 二 乘 之 偽 涅 槃 謂 之 真 寂。 元 : 始, 開 始。
寂
闡:顯露,弘揚。闡揚:宣揚,發揚。
(又音)寂 產
苑:事物會集的地方。
三一
院
jì
zēng chǎn
jí yuàn
行
滯空 鹿 園之會
路
智
定慧 圓 明
卉
伽 經》
茄
《楞
棱
生字注音
路
志
卉
茄
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下) 十二
二一 (上) 一
二一 (上) 二
二一 (上) 九
léng qié huì zhì lù
注 釋
三二
《 楞 伽 經 》 : 佛 教 典 籍。 法 相 宗 所 依 的 六 經 之 一。 早 期 禪 宗 據 以 傳 法。 共 有 三 種 漢 譯 本 : 一、 南 朝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的《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四 卷。 二、 北 魏 菩 提 流 支 譯 的《 入 楞 伽 經 》, 十 卷。 三、 唐 代 實 叉 難 陀 譯 的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七 卷。 是 闡 述 如 來藏思想的要籍。
定 慧 : 禪 定 與 智 慧。 三 學 中 之 二 法 也。 攝 亂 意 為 定, 觀 照 事 理 為 慧。 又 名止觀。
滯:停留,靜止。空:因緣所生之法, 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
鹿 園 : 即 鹿 野 苑。 為 釋 尊 成 道 後 初 轉 法輪之地。
二一 (下) 五
二一 (下) 十三
二二 (上) 二
二二 (上) 四
二二 (上) 八
前 言
默 嘿
傲 秘奧
豆 顯 略逗 機
饒 饒益
茄 伽藍
默
傲
豆
嬈 (二聲)
茄
mò ào dòu ráo qié
嘿:沉靜無聲。同「默」。
秘奧:秘密深奧之法門也。
顯 : 即 顯 教。 真 言 宗 判 一 切 之 佛 教 為 顯 教 密 教 之 二, 總 釋 尊 所 說 大 小 乘 之 契 經 為 顯 教, 大 日 所 說 之 金 胎 兩 部 為 密 教。 逗 機 : 逗 者, 止 也, 投 也, 小 大頓漸之教法各止住於其機類而不通 融 於 他 也。 又 各 投 合 其 機 而 與 以 應 分 之益也。總就方便教上而言。 饒益:豐足利人也。
伽 藍 : 僧 伽 藍 摩 之 略, 譯 曰 眾 園。 為 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三三
行
生字注音
安慶
罄
鑽研
鑽
潛心
前
泯滅
愍
孤詣
義
冥心
明
罄
纂 (一聲)
前
敏
意
明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二 (上) 十一
二二 (上) 十二
二二 (上) 十三
二二 (下) 二
二二 (下) 四
míng yì mǐn qián zuān qìng
注 釋
三四
冥 : 泯 滅。 冥 心 : 泯 滅 俗 念。 詣 : 至, 到。 冥 心 孤 詣 : 泯 除 妄 念, 專 心 致志,獲得獨到的成就。
泯:消除,消滅。
潛心:心靜而專注。
鑽研:徹底深入研究。
安 慶 : 安 徽 安 慶 市, 又 名 宜 城, 位 於 安 徽 省 西 南 部。 二 千 多 年 前 為 皖 國, 是安徽省簡稱「皖」之來源。
二二 (下) 七
二二 (下) 九
二三 (上) 一
二三 (上) 七
恭 龔 伯衡
扣 叩
園 佛垣 寺
左 佐
綢 籌辦
集 示寂
恭
扣
園
左
愁
集
龔:姓。
叩:詢問,請問。
垣:矮墻。
佐:輔助。
籌:計算,謀劃。
三五
示 寂 : 寂 者 圓 寂, 又 寂 滅 也, 是 涅 槃 之 譯 語。 示 寂 者 為 示 現 涅 槃 之 義, 言 佛 菩 薩 及 高 德 之 死 也。( 又 音 ) 寂
寂
jì
二三 (上) 七
二三 (上) 十
前 言
gōng kòu yuán chóu
zuǒ jí
行
洛
義 旨脈
賣
詮釋
全
毗尼
皮
僧臘
辣
生字注音
洛
賣
全
皮
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三 (上) 十一
二三 (上) 十三
二三 (下) 六
二三 (下) 十
絡
là pí quán mài luò
注 釋
三六
臘 : 又 作臈 。 歲 終 祭 神, 漢 謂 為 臘。 因 而 比 丘 受 戒 後, 終 三 旬 之 安 居, 名 為 臘。 取 歲 終 之 義 也。 出 家 之 年 歲, 與 俗 異, 以 受 戒 以 後 之 安 居 數 為 年 次 也。故有戒臘、夏臘、法臘等稱。
毗尼:即毘尼。律藏之梵名也。
詮:解釋。詮釋:對文字解釋。
義旨:意義與宗旨。脈絡:條理。
二三 (下) 十二
二三 (下) 十三
二四 (上) 六
前 言
慢
容 (三聲)
堯
吳
鎖
rǒng
冗 冗
慢 蔓
鎖 繁瑣
吳 蕪雜
堯 姚秦
màn suǒ wú yáo
冗 : 多 餘 無 用 的。 蔓 : 延 伸, 滋 長。 冗蔓:繁瑣蕪雜。
繁瑣:繁雜瑣碎。蕪:雜亂。
姚 秦 : 即 後 秦。 朝 代 名。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羌 族 姚 萇 弒 苻 堅, 自 稱 秦 王, 史 稱 為「 後 秦 」。 後 為 東 晉 所滅。
三七
行
求 那跋 陀 羅
拔
生字注音
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 (上) 九
bá
注 釋
三八
求 那 跋 陀 羅 : 劉 宋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原 屬 婆 羅 門 種 姓。 幼 即 學 習 五 明 諸 論, 廣 研 天 文、 書 算、 醫 方、 咒 術 等 學。 後 讀《 雜 阿 毘 曇 心 論 》 而 崇 信 佛 法, 遂 剃 髮 出 家, 並 受 具 足 戒。 師 為 人 慈 和 恭 順, 專 勤 學 業, 先 習 小 乘 教 法, 博 通 三 藏, 後 轉 學 大 乘 教 法, 深 研 大 品《 般 若 經 》《 華 嚴 經 》 等 諸 經, 進 而 讀 誦 宣 講, 並 以 佛 法 勸 化 父 母, 其 父 受 師 感 化 亦 歸 信 佛 教。 劉 宋 元 嘉 十 二 年, 師 經 由 海 路 至 廣 州, 文 帝 遣 使 迎 入 建 康 祇 洹 寺, 從 事 譯 經 工 作。 師 與 慧 嚴、 慧 觀 等 於 祇 洹 寺 招 集 義 學 僧, 譯 出《 雜 阿 含 經 》 五 十 卷, 後 於 東 安 寺 譯 出《 大 法 鼓 經 》 二 卷, 次 於 丹 陽 郡 譯 出《 勝 鬘 經 》 一 卷。 其 後, 受 譙 王 之 請 而 居 止 荊 州 之
二四 (上) 九
二四 (上) 十一
前 言
經 荊州
葬 玄奘
經
臟
jīng zàng
新 寺, 宣 講《 華 嚴 》 等 經。 一 生 歷 經 文 帝、 孝 武 帝、 明 帝 三 朝, 歷 朝 皆 歸 向 推 崇 之, 對 內 事 外 事 多 有 貢 獻。 師 廣 演 大 乘 之 教 法, 譯 經 弘 化, 故 世 稱 「摩訶衍」。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玄 奘 : 唐 代 高 僧 的 法 號。 俗 姓 陳, 名 褘, 洛 州 緱 氏( 今 河 南 偃 師 緱 氏 鎮) 人。幼年因家境貧困,隨兄長捷法師住 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十三歲入選為 僧。 其 後 遊 歷 各 地, 參 訪 名 師, 研 究 《涅槃經》 《攝大乘論》 《雜阿毗曇心論》 《成實論》《俱舍論》等。因感諸家各 擅一宗,說法不一,故欲取得總賅三乘 的《瑜伽師地論》來解決疑難而決心西
三九
行
神呪
咒
佚失
意
生字注音
咒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 (下) 二
二四 (下) 三
yì zhòu
注 釋
四〇
行求法。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 歷盡艱險,才到那爛陀寺,投入戒賢之 門。貞觀十九年返長安,帶回大小乘佛 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後將 近二十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五 部,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五 卷。 譯 本 無 論 在 質 或 量 上 都 超 過 各 譯 家 的 成 就, 為 中 國最偉大的經譯家之一。弟子數千人, 著名的有窺基、普光等。 佚失:散失。
呪 : 同「 咒 」。 梵 語 陀 羅 尼, 譯 作 持, 總 持, 能 持 能 遮。 以 名 持 善 法 不 使 散, 持 惡 法 不 使 起 之 力 用。 分 之 為 四 種 : 一 法 陀 羅 尼。 二 義 陀 羅 尼。 三 咒陀羅尼。四忍陀羅尼。
二四 (下) 六
二四 (下) 九
二四 (下) 十
二四 (下) 十三
二四 (下) 十四
二四 (下) 十四
前 言
意 佚文
勘 對勘
香 襄陽
棱 陳 仁稜
碗 清婉
目 慕玩
意
刊
香
棱
碗
目
yì kān
佚:散失的。
勘:校正,核對。對勘:核對校勘。
陳仁稜:隋代書寫湖北襄陽龍興寺石 刻《阿彌陀經》者。
襄 陽 : 縣 名。 位 於 湖 北 省 北 部, 漢 水 南 岸, 與 樊 城 隔 水 相 望。 上 通 秦 隴, 下 控 荊 楚, 形 勢 扼 要, 自 古 為 南 船 北 馬的分途點。
清 : 澄 淨 ; 秀 美。 婉 : 和 順 的 ; 美 好 的。清婉:清新美好。 慕:愛羨,敬仰。
四一
léng
xiāng wǎn mù
行
乾道
前
校輯
叫
紹興
邵
布 衣蔬 食
書
龍舒
隆
生字注音
前
叫
邵
書
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 (上) 四
二五 (上) 七 二五 (上) 七
二五 (上) 八
二五 (上) 九
注 釋
四二
布 衣 蔬 食 : 粗 布 衣, 簡 陋 的 食 物。 形 容生活清淡簡樸。
龍 舒 : 舒 城 的 別 稱, 古 稱 舒 州, 隸 屬 於 安 徽 省 六 安 市。 位 於 安 徽 省 中 部、 大 別 山 東 麓、 巢 湖 之 濱, 江 淮 之 間。 是 合 肥、 六 安、 安 慶 三 市 交 匯 處, 是 中國龍文化發源地之一。
紹 興 : 南 宋 高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一三一~一一六二)
乾 道 : 宋 孝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一 六五~一一七三)
校 : 訂 正, 考 訂。 輯 : 蒐 錄 後 整 理。 校 輯 : 校 錄 輯 補。 即 對 一 書 或 一 文 的 不同版本及散失于各書的佚文進行考 釋、整理、編輯。
shū
lóng shào jiào qián
二五 (上) 十 二五 (下) 一 二五 (下) 三
二五 (下) 四
二五 (下) 四
前 言
爭
知 縣 : 職 官 名。 掌 管 一 縣 政 事 的 長 官,猶今之縣長。
邵 陽 : 舊 稱 寶 慶、 昭 陵、 邵 州、 敏 州,地處湖南省西南。
由
仉
四三
掌 故 : 國 家 的 故 事、 史 實、 慣 例。 即 今一國的典章制度或故事傳說。
高 郵 : 地 處 江 蘇 省 北 部, 京 杭 大 運 河 沿 岸, 高 郵 湖 畔。 於 漢 唐 時 期 是 各 地 傳 信 機 構。 知 州 : 官 名。 宋 代 委 朝 臣 為 州 一 級 地 方 行 政 長 官, 稱「 權 知 某 軍 州 事 」, 簡 稱 知 州。 明 清 時 成 為 州 長 官 的 名 稱, 為 直 隸 州 知 州 者, 地 位 略 低 於 知 府 ; 為 散 州 知 州 者, 地 位 與 知縣同。
正月:農曆每年的第一個月。
紹
zhēng
現
shào
爭 正月
紹 邵陽
現 知縣
由 高郵 知 州
仉 掌故
xiàn yóu zhǎng
行
今 文 學派
湃
龔 自珍
公
輿地
魚
生字注音
湃
恭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 (下) 五
二五 (下) 六
二五 (下) 七
yú gōng pài
注 釋
四四
輿:地域,疆域。輿地:地理。
龔 自 珍 : 字 璱 人, 號 定 盦, 清 浙 江 仁 和 人。 道 光 進 士, 官 禮 部 主 事。 其 文 導 源 周 秦 諸 子, 沉 博 奧 衍, 自 成 一 家,著有《定盦全集》。
今文:漢代經學家指當時流行的隸 書, 稱 為「 今 文 」。 相 對 於 籀 書 的 「 古 文 」 而 言。 今 文 學 派 : 指 今 文 經 學 派。 漢 朝 時, 由 年 老 的 經 師 口 授, 其弟子用當代通用的隸書記錄下來的 經典,稱為「今文經」。
二五 (下) 七
前 言
邵 彭紹 升
邵
shào
彭 紹 升 : 清 代 居 士、 學 者。 江 蘇 長 洲 ( 吳 縣 ) 人。 字 允 初, 號 尺 木, 又 號 二 林 居 士。 法 名 際 清。 出 身 士 族 家 庭, 乾 隆 年 中, 舉 進 士, 然 辭 官 不 就。 嘗 讀 先 儒 之 書, 通 宋、 明 理 學, 善 古 文。 後 習 道 士 修 煉 之 術, 三 年 而 無 成, 因 讀 佛 書, 二 十 九 歲 時 轉 而 信 佛, 自 號 知 歸 子。 日 以 禮 誦 為 務, 並 閱「 大 藏 經 」, 受 菩 薩 戒, 素 食 淨 行。 更 從 聞 學 定 公 受 淨 土 之 教, 閉 關 於 蘇 州 文 星 閣, 勤 修 一 行 三 昧。 氏 樂 善 好 施, 生 平 致 力 淨 土 之 弘 傳, 撰 述 宏 富。 其《 一 乘 決 疑 論 》, 主 張 佛、 儒 一 致 ;《 華 嚴 念 佛 三 昧 論 》, 主 張 禪、 淨 融 合 ;《 淨 土 三 經 新 論 》, 發 揮 淨 土 教 義。 此 外 尚 有《 居 士 傳 》 《 善 女 人 傳 》《 淨 土 聖 賢 錄 》 等。 晚 近 淨 土 宗 昌 盛, 得 以 超 邁 諸 家, 氏 實 有 開 啟 之 功。 嘉 慶 元 年 正 月 逝 世, 世 壽五十七。
四五
行
摩訶
訶
杜撰
篆
佛 乘 之奧
傲
窺
虧
生字注音
呵
篆
傲
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 (下) 七
二五 (下) 七
二五 (下) 十
二五 (下) 十四
kuī ào zhuàn hē
注 釋 窺:泛指見,觀看。
四六
佛 乘 : 一、 華 嚴 所 立。 說 一 切 眾 生 悉 可 成 佛 之 道 之 教 法, 謂 之 佛 乘。 此 法 不 分 二 乘 三 乘 等, 說 唯 一 成 佛 之 法, 故 又 云 一 乘。 二、 又 三 乘 之 一。 三 乘 中 之 菩 薩 乘, 對 於 聲 聞 獨 覺 之 二 乘 而 云佛乘。以菩薩乘,為成佛之法故也。
杜撰:沒有根據地編造。
摩訶:又作莫訶,摩醯。譯曰大,多, 勝。
二六 (上) 七
二六 (上) 七
二六 (下) 八
二六 (下) 九
二六 (下) 十一
前 言
四
俊 郡
歲 遂
似 是而非
機 有 理 有跡
利 官吏
俊
歲
機
四
利
郡 : 中 國 古 代 地 方 行 政 區 域 的 名 稱。 周 時 縣 大 郡 小, 以 縣 統 郡, 至 秦 始 皇 時, 廢 封 建, 行 郡 縣, 郡 大 縣 小, 以 郡 統 縣, 漢 以 後 歷 代 因 襲, 隋 唐 時 曾 罷郡置州,宋時改郡為府。 遂:就,於是。
似 是 而 非 : 語 本《 孟 子. 盡 心 下 》 : 「 惡 似 而 非 者。」 表 面 相 似 而 實 際 上 卻不然。
寄
理 : 事 之 對 稱。 指 萬 象 差 別 事 法 之 本 體, 為 平 等 一 如 之 諦 理。 與「 理 體」、 「理性」同義。跡:形跡。此處指事。 (又音)跡
四七
官 吏 : 由 中 央 或 地 方 政 府 任 命, 從 事 公務的人。
jì
jùn suì jī
sì lì
行
生字注音
僧伽
茄
康 僧鎧
凱
支讖
趁
僕妾
竊
茄
凱
趁
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 (下) 十二
二七 (上) 八
二七 (上) 八
二七 (上) 十三
qiè chèn kǎi qié
注 釋
四八
僕 : 供 人 使 喚 的 工 役 或 車 夫。 妾 : 男 子的側室。
支 讖 : 支 婁 迦 讖 之 縮 稱。 生 卒 年 不 詳。 月 支 國 人, 在 東 漢 桓 帝 末 年 到 洛 陽, 於 漢 靈 帝 時 翻 譯《 道 行 般 若 經 》 《 兜 沙 經 》 等, 是 最 早 將 大 乘 佛 教 傳 入中國的西域高僧。
康 僧 鎧 : 梵 名 僧 伽 跋 摩, 又 名 僧 伽 婆 羅, 印 度 人, 廣 學 群 經, 曹 魏 嘉 平 五 年 來 支 那, 於 洛 陽 白 馬 寺 譯《 無 量 壽 經》。見《梁高僧傳》。
僧 伽 : 又 作 僧 佉, 僧 加, 僧 企 耶。 譯 曰 眾 和 會。 常 略 曰 僧。 比 丘 之 眾 多 和 合者。
二七 (上) 十四 二七 (下) 七
二七 (下) 八
前 言
琮 叢聚
維 唯然
慢 優 留曼 茶 山
琮 維
慢
cóng wéi màn
叢聚:聚集。
唯:發語詞,無義。通「惟」、「維」。 然:常作表示肯定的答語。
優留曼茶山:位於中印度朱木那河西 南, 古 代 屬 秣 菟 羅 國。 又 作 優 留 荼 山、 優 流 荼 山、 優 留 曼 荼 山、 烏 盧 門 荼 山。 意 譯 大 醍 醐 山。《 阿 育 王 經 》 卷 七( 大 五 ○ ‧ 一 五 五 上 ) :「 優 流 漫 陀, 翻 大 醍 醐。」 據《 景 德 傳 燈 錄 》 卷 一《 商 那 和 修 章 》 載, 如 來 行 化 至 秣 菟 羅 國, 見 一 青 林, 枝 葉 繁 茂, 遂 告 知 阿 難, 此 地 稱 為 優 流 荼 山 ; 於 如 來 滅 度 一 百 年 後, 有 比 丘 商 那 和 修 在 此 轉 妙 法 輪。 商 那 和 修 即 付 法 藏 第 三 祖 , 其 後 , 第 四 祖 優 婆毱 多 亦在此大弘法化。
四九
行
優 波毱 多
菊
生字注音
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七 (下) 十
jú
注 釋
五〇
優 波( 婆 )毱 多 : 為 付 法 藏 第 四 祖, 異 世 五 師 之 一。 以 阿 育 王 之 帝 師 而 知 名, 為 中 印 度 摩 突 羅 國 毱 多 長 者 之 子。 優 婆毱 多 性 慈 愍 聰 慧, 具 辯 才。 付 法 藏 第 三 祖 商 那 和 修 知 是 法 器, 乃 教 以 繫 念 之 法 ; 若 起 惡 心, 則 於 左 邊 著 黑 石, 若 生 善 念, 則 於 右 邊 著 白 石。 優 婆 毱 多 依 教 攝 念, 最 初 黑 石 多, 漸 漸 黑 白 石 相 等, 至 滿 七 日 唯 見 白 石 時, 商 那 和 修 遂 為 說 四 諦 法, 優 婆毱 多 當 下 證 得 須 陀 洹 果 。 又 觀 諸 法 苦、 空, 無 常, 證 得 阿 那 含 果, 至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時, 得 阿 羅 漢 果。 其 時 阿 育 王 聞 優 婆毱 多 於 摩 突 羅 國 優 留 曼 荼 山 之 那 羅 拔 利 阿 蘭 若 處 為 眾 說 法, 欲 往 觀 之 , 優 婆毱 多 以 其 居 處 狹 隘 , 遂 率眾一萬八千人至華氏城為王說法,
二七 (下) 十四
二八 (上) 二
前 言
朔
永 (一聲)
yōng
雍 雍正
朔 和碩 莊 親 王
shuò
居
並 告 之 佛 陀 諸 舊 跡, 指 示 起 塔 供 養, 並 建 舍 利 弗、 目 犍 連、 大 迦 葉、 阿 難 等 諸 大 弟 子 之 塔 以 供 養 之, 據 傳 共 造 八萬四千塔。(又音)毱
五一
和 碩 莊 親 王 : 見「 和 碩 親 王 」, 清 朝 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 的 第 一 等 爵 位。 宗 室 唯 皇 子、 皇 兄 弟 可 以 獲 得 此 爵 位。 在 外 扎 薩 克 蒙 古 中 為 第 二 等 爵, 僅 次 於 汗。 清 太 宗 仿 明 建 制 時 於 親 王 前 加 號 和 碩, 意 思 為 方 城 或 王 國, 親 王 以 下 爵 僅 加 號 多 羅 或 固 山( 旗 ), 以 示 此 親 王 即 舊 和 碩 貝 勒,地位尊崇。
雍 正 : 清 朝 世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七二三~一七三五)。
jū
行
版式
板
函
涵
竣工
俊
弘晝
宙
允祿
路
生字注音
板
韓
俊
宙
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八 (上) 二
二八 (上) 二
二八 (上) 四
二八 (上) 五
二八 (上) 六
lù zhòu jùn hán bǎn
注 釋
五二
允 祿 : 滿 洲 愛 新 覺 羅 氏, 原 名 胤 祿, 清 朝 康 熙 帝 的 第 十 六 子, 號 愛 月 主 人。雍正元年封為莊親王。
弘 晝 : 雍 正 帝 第 五 子, 乾 隆 帝 弘 曆 之 弟, 封 和 親 王, 諡 號 恭, 是 為 和 恭 親 王。
竣:完畢。竣工:工程結束。
函:套子,封套。
版式:古代書籍刊物的版面格式。
二八 (上) 六
二八 (上) 十一
二八 (上) 十三
二八 (下) 八
前 言
葬 《 永 樂 北藏 》
班 頒賜
電 武 英殿
皇 敦煌 古 本
葬
班
電
皇
頒:賜給,發給。頒賜:賞賜;分賞。 舊時多指帝王將財物分賞給臣下。
《 永 樂 北 藏 》 : 明 版「 大 藏 經 」 之 一。 奉 成 祖 之 命, 成 於 永 樂 十 八 年 至 英 宗 正 統 五 年, 收 一 六 一 五 部, 版 式 為 一 紙 二 十 五 行, 每 行 十 五 至 十 七 字 之 折 本。 後 奉 神 宗 母 后 之 命, 追 雕 華 嚴 懸 談 會 玄 記 等 三 十 六 部 入 藏, 故 北 藏共計六七八函,六七七一卷。
武 英 殿 : 在 北 平 舊 紫 禁 城 西 華 門 內, 乾隆時校刻經史於此。
五三
敦 煌 古 本 : 指 敦 煌 文 獻、 敦 煌 寫 本, 是 一 九〇 〇 年 發 現 於 敦 煌 莫 高 窟 十 七 號 洞 窟 書 籍 的 總 稱。 總 數 約 五 萬 卷, 以 佛 經 為 主, 目 前 分 散 於 世 界 各 地 圖 書館。
bān
zàng diàn huáng
行
毗
皮
撰述
篆
勘
堪
校
叫
生字注音
談
皮
篆
刊
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八 (下) 十
二八 (下) 十四
二九 (上) 四
談 曇
jiào kān zhuàn pí tán
注 釋
五四
校 勘 : 集 合 同 一 部 書 的 不 同 版 本, 加 以研究審定文字上的謬誤與同異。
撰:著述。撰述:著述。
毗 曇 : 即 阿 毘 曇, 論 部 之 總 名, 譯 為 對 法。 對 法, 智 慧 之 別 名, 以 智 慧 觀 諸法真理之義。
二九 (上) 四
二九 (上) 九
二九 (上) 九
前 言
魚
茄
談
意
伽
瑜 伽 : 與 物 相 應 之 義。 相 應 有 五 義 : 一 與 境 相 應, 二 與 行 相 應, 三 與 理 相 應, 四 與 果 相 應, 五 與 機 相 應。 此 中 顯 宗 多 取 理 相 應 之 義, 瑜 伽 唯 識 之 瑜 伽 是 也。 密 教 取 行 相 應 之 義, 瑜 伽 三 密之瑜伽是也。(又音)伽
逸:散失。
五五
悉 曇 : 意 譯 作 成 就、 成 就 吉 祥。 即 指 一 種 梵 字 字 母, 乃 記 錄 梵 語 所 用 書 體 之 一。 在 梵 字 字 母 表 或 綴 字 法 十 八 章 之 始 所 揭 出 之 歸 敬 句 中, 意 表「 令 成 就 」 之 梵 語, 記 為 悉 曇 或 悉 地 羅 窣 睹。 於 是「 悉 曇 」 成 為 字 母 之 總 稱, 「悉地羅窣睹」為「悉曇章」之意義。 又悉曇轉為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 與「聲明」、「毘伽羅論」同義。
jiā
魚 瑜
茄 伽
談 悉曇
義 古逸
yú qié tán yì
行
萬曆
立
行腳
形
祩宏
祝
雲棲
淒
生字注音
立
形
祝
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九 (下) 三
二九 (下) 四
二九 (下) 五
二九 (下) 七
qī zhù xíng lì
西
注 釋
五六
萬 曆 : 明 朝 神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五 七三~一六二〇 )。
行腳:僧侶為尋師求法而雲遊四方。
祩宏:雲棲(蓮池)大師之名。
雲 棲 : 雲 棲 大 師, 名 祩 宏, 字 佛 慧, 號 蓮 池。 初 為 儒 生, 三 十 後, 出 家, 行 腳 多 年, 住 於 杭 之 雲 棲, 建 創 禪 林, 勵 念 佛, 嚴 戒 律, 壽 八 十 一, 明 神 宗 萬 曆 四 十 三 年 示 寂。 著 書 三 十 二 種。 見《 續 稽 古 略 》 三。( 又 音)棲 xī
二九 (下) 八
二九 (下) 十二
二九 (下) 十二
三〇 (上) 一
前 言
基 《 續稽 古 略 》
珠 諸生
玉 老嫗
淒 棲心
機
珠
玉
淒
稽古:考察古事。《續稽古略》:明 ‧ 大 聞 幻 輪 編 有《 釋 鑑 稽 古 略 續 集 》 三 卷, 略 稱《 續 稽 古 略 》, 收 在《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九 冊, 係 繼 寶 洲 覺 岸 之 《 釋 氏 稽 古 略 》 而 編 纂 者。 內 容 以 編 年體方式將元世祖至元元年至明熹宗 天 啟 七 年 間, 關 於 帝 王 之 政 治、 賢 聖 之 風 範、 佛 祖 之 源 流、 法 門 之 軌 則 等 加以彙編而成。
西
諸生:科舉時代對秀才的通稱。
老嫗:年老的婦人。
棲心:寄心。(又音)棲
五七
xī
jī zhū yù qī
行
生字注音
焉
煙
幽絕
悠
乞食
啟
謁
夜
自策
測
煙
悠
啟
夜
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上) 二
三〇 (上) 二
三〇 (上) 四
三〇 (上) 四
三〇 (上) 四
cè yè qǐ yōu yān
注 釋 策:督促,勉勵。
謁:進見,拜見。
五八
乞 食 : 十 二 頭 陀 行 之 一。 比 丘 為 資 自 己 之 色 身, 乞 食 於 人 也。 是 為 清 淨 之 正 命。 若 自 作 種 種 生 業 而 自 活, 稱 為 邪命。梵云分衛。
幽絕:清幽殊絕。
焉:指示代名詞,之、彼、這裡。
三〇 (上) 五
三〇 (上) 五
三〇 (上) 七
前 言
瑜 魚
茄
亢旱:大旱。
伽
瑜 伽 焰 口 : 又 稱 焰 口、 放 焰 口。 係 根 據《 救 拔 焰 口 餓 鬼 陀 羅 尼 經 》 而 舉 行 的 一 種 佛 事 儀 式。 經 中 說 ︰ 佛 在 迦 毗 羅 城 尼 具 律 那 僧 伽 藍, 為 諸 比 丘 並 諸 菩 薩 說 法。 爾 時 阿 難 獨 居 閑 靜 處 習 定。 至 夜 三 更, 有 一 餓 鬼, 名 曰 焰 口。 於 阿 難 前 說 ︰「 卻 後 三 日 汝 命 將 盡, 即 便 生 此 餓 鬼 中。」 阿 難 心 大 惶 怖, 疾 至 佛 所, 陳 說 此 事, 並 乞 示 教。 時 佛 為 說 無 量 威 德 自 在 光 明 殊 勝 妙 力 陀 羅 尼, 謂 誦 之 即 能 免 餓 鬼 苦, 福壽增長。(又音)伽
抗
塍:稻田間的路界。田塍:田埂。
五九
成
jiā
魚
茄 伽 焰口
抗 亢旱
成 循 田塍 行
yú kàng
qié chéng
行
生字注音
杪
秒
幽冥
悠
淵奧
冤
統攝 三 根
設
衲子
納
庀 材造屋
痞
秒
悠
冤
設
納
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上) 九
三〇 (上) 九
三〇 (上) 十二 三〇 (上) 十二 三〇 (下) 二 三〇 (下) 三
pǐ nà shè yuān yōu miǎo
注 釋
六〇
庀:備辦。庀材:儲備材料。
衲 子 : 又 云 衲 僧, 禪 僧 之 別 稱。 禪 僧 多 著 一 衲 衣 而 遊 方, 故 名。 但 衲 衣 為 頭陀比丘之法衣,不限於禪僧。
攝:統轄。 淵:深。
幽 冥 : 三 惡 道 無 真 理 光 之 處( 即 冥 土)。
杪:末端,末尾。指月末。
三〇 (下) 五
三〇 (下) 七
三〇 (下) 八
三〇 (下) 十二
三一 (上) 二
前 言
爍
瞑目:閉目。
朔:農曆每月初一日。
六一
鄒 匡 明 : 蓮 池 大 師 門 下 居 士。 大 師 示 寂 之 年, 鄒 匡 明、 王 宇 春 費 十 晝 夜 蒐 集大師之遺著,得三十一部。
緇 門 : 緇, 黑。 僧 衣 色 黑, 故 稱 僧 侶 為 緇 流 或 緇 徒。 緇 門 者, 緇 流 之 門, 指佛門而言。
捏 怪 : 編 造 鬼 怪 故 事 塑 造 怪 相, 指 談 玄說妙。
冥
框
奏 (一聲)
資
涅 (一聲)
shuò
鑠 朔
冥 瞑目
捏 捏怪
滋 緇門
鄒 鄒
匡 匡明
míng niē zī zōu kuāng
行
詮
全
被
倍
係
系
《卍 續 藏 》
萬
生字注音
全
倍
系
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一 (上) 六
三一 (上) 七
三一 (上) 十三
三一 (上) 十三
wàn xì bèi quán
注 釋
六二
《 卍 續 藏》 : 日 本 明 治 三 十 八 年 至 大 正 元 年 間, 前 田 慧 雲、 中 野 達 慧 等 編 集 收 錄《 卍 大 藏 經 》 所 未 收 者( 多 我 國 久 佚 本 ), 而 成 此 續 藏, 由 京 都 藏 經 書 院 刊 行。 民 國 十 二 年, 上 海 涵 芬 樓有影印本。
係:是。
被:及,達到。
詮:解釋。
三一 (下) 八
三一 (下) 十
三一 (下) 十一
三一 (下) 十一
三一 (下) 十三
前 言
衢州
渠 謊 恍 有神會
鄧 瞪 目周視
加 金 雲 紫袈
沙 裟
補 卜居
謊
渠
鄧
補
沙
加
huǎng
qú dèng jiā shā bǔ
衢 州 : 簡 稱 衢, 位 於 浙 江 西 部, 錢 塘 江 上 游 的 衢 江 沿 岸, 歷 史 悠 久, 有 近 一 千 四 百 年 建 城 史。 明 代 屬 浙 江 省, 稱衢州府。 恍:突然,猛然。
瞪 : 睜 大 眼 睛 直 視。 周 視 : 巡 視 ; 仔 細看。
紫 袈 裟 : 紫 色 之 袈 裟 或 上 衣 也。 是 非 佛 制 之 色, 乃 賜 僧 之 紫 衣, 始 於 唐 之 法朗等。
卜居:選擇居住的地方。
六三
行
生字注音
染翰
漢
四 三昧
昧
每歲
碎
闡揚
產
嘗
常
輻湊
福
學侶
旅
注 釋
六四
嘗:曾經。
學 侶 : 學 生, 有 學 識 的 僧 侶。 輻 湊 : 車 輻 會 聚 於 轂。 形 容 人 物 的 聚 集 和 稠 密。
常
染翰:指寫字。以筆蘸墨。翰,筆。
四 三 昧 : 一 常 坐, 二 常 行, 三 半 行 半 坐,四非行非坐。
歲:年。
闡:顯露,弘揚。闡揚:宣揚,發揚。
漢
妹
碎
產
福
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一 (下) 十四
三一 (下) 十四 三二 (上) 一 三二 (上) 二 三二 (上) 二 三二 (上) 四
lǚ cháng
fú chǎn suì mèi hàn
三二 (上) 四
三二 (上) 五
三二 (上) 七
三二 (上) 十
前 言
戒衲
納
必被
批
蘸墨
站
博 泊 然而寂
俊 永 樂 吳郡
站 批 納 博
俊
zhàn pī nà bó jùn
蘸墨:以筆浸染墨汁。
被 : 通「 披 」。 衲 : 僧 衣。 戒 衲 : 袈 裟。
泊:恬靜,淡默。泊然:恬淡無欲貌。
永 樂 : 明 朝 成 祖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四 〇 三 ~ 一 四 二 四 )。 吳 郡 : 古 代 郡 名。 東 漢 永 建 四 年 始 置, 分 原 會 稽 郡 的 浙 江( 錢 塘 江 ) 以 西 部 分 設 吳 郡, 治 所 在 原 會 稽 郡 的 治 所 吳 縣( 今 蘇 州 姑 蘇 區 ), 而 會 稽 郡 僅 保 留 浙 江 以 東 部分,徙治山陰(今紹興越城區)。
六五
行
生字注音
闢佛
譬
程朱
呈
茂 才異等
貌
郃 陽縣
格
尊宿
素
諱
慧
貌
譬
呈
格
素
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 (下) 二 三二 (下) 五
三二 (下) 六
三二 (下) 八
三二 (下) 八 三二 (下) 八
注 釋
六六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來代指尊長的名字。
尊宿:指年高德劭的高僧。
郃
郃 陽 縣 : 縣 名。 位 於 陝 西 省 華 陰 縣 東
北,黃河之西。(又音)郃
闢:駁斥,摒除。闢佛:排斥佛教。
程 朱 : 宋 儒 程 頤 及 朱 熹, 合 稱 為「 程 朱」。
茂 才 異 等 : 茂 才, 美 材 之 人。 異 等, 才 智 特 出, 異 於 常 人。 茂 才、 異 等 皆 是漢代選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hé
huì sù mào
gé chéng pì
三二 (下) 九
三二 (下) 九
三二 (下) 九
三三 (上) 二
三三 (上) 三
三三 (上) 三
前 言
醒 猛省
維 惟
全 目 疾 獲痊
腫 踵至
灶 名 乃 大噪
元 化緣
醒 (三聲)
省:明瞭,領悟。
疾:病。痊:病除,康復。
惟:發語詞,無義。通「唯」、「維」。
全
六七
化 緣 : 教 化 之 因 緣 也。 佛 菩 薩 來 此 世, 因 有 教 化 之 因 緣, 若 此 因 緣 盡, 則即去。
噪 : 喧 鬧 ; 眾 口 傳 揚。 名 乃 大 噪 : 名 氣大為提高。
踵至:追隨,跟隨。
元
灶
腫
維
xǐng quán
wéi zhǒng zào yuán
行
緇素
利
破衲
納
廿六
念
延客
嚴
欽 德仰風
侵
資
生字注音
利
納
念
嚴
侵
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 (上) 六
三三 (上) 六
三三 (上) 七
三三 (上) 七
三三 (上) 十
粗糲
zī qīn yán niàn nà lì
注 釋
六八
緇 素 :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為僧俗之別稱。 欽:尊敬,佩服。
延:邀請,請。
廿:二十。
衲:僧衣。糲:糙米。粗糲:粗米。
三三 (上) 十一
三三 (上) 十一
三三 (上) 十三
三三 (下) 二
前 言
灑 灑掃
緩
撒 (三聲)
灑 掃 : 灑 水 掃 地。 浣 : 洗 滌, 洗 濯。 濯 : 洗 滌, 清 洗。 浣 濯 : 洗 滌。( 又
緩
幻
濁
躬行:親自實踐。
舛誤:差錯;謬誤。
音)浣
弓
荼 毗 :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 僧 死而焚其尸也。
喘
皮
圖
huǎn
huàn
浣
濁 濯
弓 垂 老躬 行
圖 荼
皮 毗
喘 舛誤
zhuó
六九
gōng
sǎ tú pí chuǎn
行
生字注音
聲 明 僧佉
屈
迦葉 氏
設
南 天竺 國
竹
謬誤
謬
屈
設
竹
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 (下) 三
三四 (上) 八
三四 (上) 九
三四 (上) 十
miù zhú shè qū
謬:錯誤。
注 釋
七〇
南 天 竺 國 : 南 印 度。 泛 指 在 印 度 次 大 陸 中 南 部 德 干 高 原 以 南 的 細 小 王 國, 位置與今日印度南部諸邦的位置相 若。 而 印 度 南 部 諸 邦 是 指 在 今 日 印 度 共 和 國 南 部 的 安 得 拉 邦、 卡 納 塔 克 邦、 喀 拉 拉 邦、 泰 米 爾 納 德 邦 四 個 邦 以及拉克沙群島和本地治裡兩個聯邦 屬地組成的範圍。
迦 葉 : 又 作 迦 攝。 迦 葉 波, 迦 攝 波 之 略。譯曰飲光。古代之姓氏。
聲 明 : 音 譯 攝 拖 苾 馱。 為 印 度 五 明 之 一。 指 文 字、 音 韻 及 語 法 之 學。 僧 佉 : 正 曰 僧 企 耶, 譯 曰 數。 外 道 之 論 名。
三四 (上) 十
三四 (上) 十
三四 (上) 十一
三四 (上) 十一
三四 (上) 十二
前 言
歷 曆
樹 數
趁
緯
偉
陰 陽讖
米 靡 不該通
魚 年逾 耳 順
回 迴心
樹
立
趁
回
魚
米
偉
shù
lì chèn wěi mǐ yú huí
曆數:曆法。
陰 陽 : 根 據 四 時、 節 氣、 方 位、 星 象 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讖緯:《讖錄》 和《圖緯》,皆為占驗符命的書。
靡:無,不。該通:廣博通達。
逾 : 越 過, 超 過。 耳 順 : 六 十 歲 的 代 稱。 迴:掉轉,返回。
七一
行
生字注音
積 習 頭陀
駝
淵默
冤
乖違
韋
屈
駝
冤
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 (上) 十二 三四 (上) 十二
三四 (上) 十三
屈 三四 (上) 十三 耶 舍 瞿 沙 三 藏
注 釋 乖違:違背,背離。 淵默:沉靜不多話。
七二
積 習 : 熟 練, 嫻 習。 頭 陀 : 又 作 杜 荼, 杜 多。 譯 曰 抖 擻, 抖 揀, 洮 汰, 浣 洗 等。 謂 抖 擻 衣 服 飲 食 住 處 三 種 貪 著之行法也。
衢
耶 舍 瞿 沙 : 大 乘 上 座 部 三 藏。 三 藏 : 經 律 論 也。 此 三 者, 各 包 藏 文 義, 故 名 三 藏。 經 說 定 學, 律 說 戒 學, 論 說 慧 學。 因 之 而 通 三 藏 達 三 學 者, 稱 為 三 藏。 特 為 真 諦、 玄 奘 等 翻 譯 師 之 稱 號。(又音)瞿 qú
wéi yuān tuó qū
三四 (上) 十四 三四 (下) 一 三四 (下) 一 三四 (下) 二 三四 (下) 二
三四 (下) 四
前 言
四 遍 親 講肆
邑 挹 彼高風
醇 永淳
遣使
譴 富 復 加鄭重
照 京兆
四 意 醇 譴 富
照
sì yì chún qiǎn fù zhào
講肆:講舍;講堂。
挹 : 推 崇。 通「 揖 」。 高 風 : 高 尚 的 品格與氣節。
永 淳 : 唐 高 宗 李 治 的 年 號。( 西 元 六 八二~六八三) 遣:差使,派發。
復:再,又。鄭重:殷勤。
京 兆 : 漢 武 帝 太 初 元 年( 西 元 前 一 〇四 分 ) 右 內 史 東 部 為 其 轄 區, 為 京 師 三 輔 之 一, 治 所 在 今 陝 西 西 安 市。 轄 境 約 當 今 西 安 以 東、 華 縣 以 西, 渭 河 以 南、 秦 嶺 以 北 之 地, 魏 以 後 置 京 兆郡。後亦用以稱京師。
七三
行
生字注音
御序
玉
敕
赤
登極
集
睿宗
瑞
厭代
驗
屬
主
玉
赤
集
瑞
驗
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 (下) 五
三四 (下) 六
三四 (下) 六
三四 (下) 六
三四 (下) 七
三四 (下) 八
zhǔ yàn ruì jí chì yù
屬:遇到。
注 釋
厭代:指帝王逝世。
七四
睿 宗 : 唐 睿 宗 李 旦, 唐 高 宗 李 治 和 武 則 天 之 子, 唐 朝 的 第 五 和 第 八 任 皇 帝。 登極:帝王即位。
敕:帝王的詔書。此指帝王下詔。
御:天子的,帝王的。
三四 (下) 十二 三四 (下) 十二
三四 (下) 十三
三四 (下) 十三
前 言
戒 囑誡
摘 齋時
協 右脅 安 臥
掩 奄然
族 而卒
戒 摘 (一聲)
協
掩 族
jiè zhāi xié yǎn zú
囑:叮嚀。誡:警告,規勸。
齋 時 : 喫 齋 食 之 時 也。 自 明 相 現 至 正 午之間。
脅 : 胸 部 兩 側, 由 腋 下 至 肋 骨 盡 處 的 部 位。 亦 指 肋 骨。 右 脅 : 又 作 右 脅 臥、 右 脅 師 子 臥、 師 子 臥、 獅 子 臥。 即 右 脅 向 下, 兩 足 相 疊, 以 右 手 為 枕, 左 手 伸 直, 輕 放 身 上 之 臥 法, 為 比 丘 之 正 規 臥 法。 印 度 以 來, 佛 教 徒 一 般 皆 採 用 此 一 臥 法, 而 禁 止 左 脅 臥 ( 淫 欲 相 )、 仰 身 臥( 屬 阿 修 羅 之 業)、伏臥(屬餓鬼之業)等臥法。
奄然:忽然。卒:死亡的通稱。
七五
行
生字注音
臚
盧
鴻
洪
敕試
赤
悼
道
軫
疹
清
盧
洪
赤
道
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 (下) 十四
三四 (下) 十四
三四 (下) 十四
清 卿
zhěn dào chì hóng lú qīng
注 釋
七六
軫:傷痛,憐憫。軫悼:痛切哀悼。
敕:告誡,命令。
鴻 臚 卿 : 鴻 臚 寺 之 長 官。 秦 代 稱 典 客, 漢 代 稱 鴻 臚 卿, 掌 理 接 待 外 賓 及 凶 喪 儀 慶 等 事。 寺, 本 為 官 衙 之 意, 鴻 臚 寺 為 漢 朝 接 應 外 國 賓 客 之 官 衙。 至 唐 代 佛 教 盛 行, 於 西 域 僧 人 有 死 後 追 贈 鴻 臚 卿 官 爵 者, 如 菩 提 流 志、 善 無畏、不空等諸師皆曾受追贈。
三五 (上) 一
三五 (上) 一
三五 (上) 二
三五 (上) 二
三五 (上) 二
前 言
事 諡
事 內侍
堅 監護
酷 內庫
善 優贍
是
事
堅
酷
善
shì shì jiān kù shàn
諡 : 加 諡 號。 諡 號 是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 所 給 予 的 稱 號, 多 用 於 貴 族、 大 臣 和 曾 任 官 職 的 文 人、 學者。
內 侍 : 職 官 名。 隋 唐 時 設 內 侍 省, 掌 宮 廷 內 部 事 務, 大 多 任 用 宦 官。 自 唐 以 後, 專 用 於 宦 官, 後 世 遂 以 內 侍 為 宦官的專稱。 監護:督察。
內庫:皇宮中的府庫。
優贍:充足,富厚。
七七
行
生字注音
鹵
幡
瑟
闐
田
幢 花蓋
床
翻
簿 羽儀
部
魯
瑟
田
床
翻
部
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 (上) 二
三五 (上) 三
三五 (上) 三
塞
注 釋
七八
鹵簿:古代皇帝出行時的儀從和警 衛。 後 亦 泛 稱 一 般 官 員 的 儀 仗。 羽 儀 : 古 代 天 子、 后 妃 出 遊 時 所 陳 鹵 簿 旌旄之類。
幡 幢 : 幢 幡 皆 為 旌 旗 之 屬 。 梵 語駄 縛 若, 譯 曰 幢, 梵 語 波 吒 迦, 譯 曰 幡。 竿 柱 高 秀, 頭 安 寶 珠, 以 種 種 之 綵 帛 莊 嚴 之 者 曰 幢。 長 帛 下 垂 者 曰 幡。 又 自幢竿垂幢曰幢幡。
塞
闐 : 充 塞, 充 滿。 塞 : 充 滿。 闐 塞 : 擁塞。(又音)塞 sāi
lǔ bù fān chuáng tián sè
三五 (上) 三
三五 (上) 三
三五 (上) 四
三五 (上) 五
三五 (上) 十二
三五 (上) 十二
三五 (下) 七
前 言
渠 衢路
貶 遷窆
樂 勒石
志 誌
沉 沈潛
機 幾
尿 便溺
渠
貶
樂
志
沉
機
尿
qú biǎn lè zhì chén jī niào
衢路:四通八達的大道。
窆 : 將 棺 木 葬 入 墓 穴 裡, 即 埋 葬。 遷 窆:遷葬。
勒 : 刻, 寫。 勒 石 : 在 石 上 刻 字。 亦 指立碑。 誌:記錄,記載。
沈潛:指沉浸其中。謂深入探究。
幾:將近,相去不遠。
便溺:排泄大小便。
七九
行
生字注音 及寐
耆年
琪
支那
納
曇 無德羅漢
曇
寐
琪
納
談
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 (下) 八
三六 (上) 八
三六 (上) 九
三六 (上) 十三
mèi tán nà qí
寐:睡。
注 釋
八〇
曇無德:為小乘二十部中法藏部之 祖。 又 作 曇 摩毱 多、 曇 摩 德、 曇 摩 屈 多 迦、 達 摩 及 多。 意 譯 作 法 正、 法 鏡、 法 藏、 法 護、 法 密。 係 佛 陀 入 滅 後 百 年 頃 , 付 法 藏 第 五 世 優 婆毱 多 五 弟子之一。
支 那 : 中 國。 梵 語 音 譯。 原 見 於 漢 譯 佛 典, 係 古 印 度 對 中 國 的 稱 呼, 日 本 尚沿用之。
耆 : 本 指 六 十 歲 的 老 人, 後 為 對 老 人 的通稱。耆年:指高年。
三六 (下) 六
三六 (下) 八
前 言
嬰 《瓔
洛 珞 經》
社 《 俱舍 論 》
嬰
洛
社
yīng luò shè
《 瓔 珞 經》 : 菩 薩 瓔 珞 本 業 經 之 略 名。 凡 二 卷, 竺 佛 念 譯。 又 稱 菩 薩 瓔 珞 經、 瓔 珞 本 業 經。 乃 敘 說 菩 薩 階 位 及其三聚淨戒等之因行。
《 俱 舍 論 》 : 全 名 為《 阿 毗 達 磨 俱 舍 論 》。 世 親 著。 漢 譯 本 有 南 朝 陳 真 諦 翻 的《 阿 毗 達 磨 俱 舍 釋 論 》 二 十 二 卷,唐代玄奘譯的《阿毗達磨俱舍論》 三 十 卷。《 俱 舍 論 》 是 世 親 在 有 部 學 說 的 基 礎, 吸 收 經 量 部、 大 眾 部 等 思 想 而 完 成 的。 本 書 雖 屬 部 派 佛 教 的 著 作, 但 對 大 乘 佛 教 影 響 極 大。 流 行 於 印 度、 西 藏 及 中 國 陳、 唐 之 世, 且 東 傳日本。
八一
略譚
潭
縛
福
纏
蟬
生字注音
玉
決
粗
潭
福
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粗 麤 述所懷
決 搜抉
預 豫知
注 釋
付
八二
纏縛:束縛。(又音)縛
譚:同「談」。
麤:同「粗」。
豫:事先。通「預」。
搜抉:亦作「搜刔 」。搜求選擇。
fù
頁
三六 (下) 十一
三七 (上) 四
三七 (上) 五
三七 (上) 八
三七 (上) 九
chán fú tán cū jué yù
三八 (下) 二
三八 (下) 三
三九 (下) 一
三九 (下) 十三
前 言
陋 有漏
陋 無漏
膚 披敷
陀 佛馱 跋 陀 羅
陋
陋
膚
陀
lòu lòu fū tuó
有 漏 : 漏, 梵 語 āsrava , 乃 流 失、 漏 泄 之 意, 為 煩 惱 之 異 名。 一 切 世 間 之 事 體, 遷 流 虛 偽, 不 常 不 實, 盡 為 有 漏法,而「真如」非此。
無 漏 : 此 指「 有 為 無 漏 」, 即 指 有 為 的 無 漏 之 法。 俱 舍 宗 認 為 四 諦 中, 苦、 集 二 諦 是 有 為 有 漏 法, 滅 諦 是 無 為 無 漏 法, 道 諦 則 雖 是 無 漏 法, 然 以 具 有 生 滅 之 性 質, 而 凡 有 生 滅 者 即 屬 有為法,故道諦又稱有為無漏法。《參 考 資 料 》 此 處 是 說 真 如( 滅 諦 ) 屬 非 生 滅 之 無 為 無 漏, 區 別 於 道 諦 的 有 為 無漏。 披敷:開放。
佛 馱 跋 陀 羅 :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覺 賢、佛賢,為五世紀之譯經僧。
八三
行
右衛 將 軍
未
孟顗
乙
天竺
竹
于闐
田
生字注音
未
以
竹
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上) 二
四〇 (上) 四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七
tián zhú yǐ wèi
注 釋
八四
于闐:西域古王國,即今新疆西部和闐 之地。西元三世紀前後稱為瞿薩旦那, 譯為地乳,印度人則稱屈丹。自古為印 度、 波 斯、 中 國 間 之 貿 易 途 徑, 亦 為 東西文化之要衝。凡傳入中國之經典, 多經此地。《西域記十二》記關於此地 之歷史。 天竺:印度的舊稱。
孟 顗 : 字 彥 重, 平 昌 郡 安 丘 縣( 今 山 東 安 丘 ) 人, 中 國 南 北 朝 劉 宋 時 期 官 員,衛將軍孟昶之弟。
右 衛 將 軍 : 古 代 武 官 職 稱。 三 國 魏 咸 熙二年,司馬炎分中衛將軍為左、右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七 四〇 (上) 十二
前 言
楚 褚 叔度
潭 檀越
西 元熙
寺 嗣後
楚
談
西 四
chǔ tán xī sì
衛 將 軍。 北 齊 時 為 左 衛 府 長 官, 員 一 人, 三 品。 掌 左 廂, 與 右 衛 將 軍 共 主 朱 華 閣 以 外 禁 衛 事 務, 各 有 武 衛 將 軍 二員協助理事。
褚 叔 度 : 河 南 陽 翟 人, 東 晉 外 戚, 晉 恭 思 皇 后 褚 靈 媛 兄, 亦 是 南 朝 宋 的 開 國 元 勳。 東 晉 征 北 將 軍 褚 裒 曾 孫。 褚 叔 度 在 南 朝 宋 官 至 雍 州 刺 史、 征 虜 將 軍。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貧窮海之義也。
元 熙 : 晉 恭 帝 司 馬 德 文 的 年 號( 西 元 四一九~四二〇 )。 嗣後:以後。
八五
行
生字注音
呵 地 婆訶 羅
葬 法藏
葬
八六
法藏:華嚴之祖賢首法藏法師諱法 藏。 康 居 國 人。 姓 康 氏。 來 居 長 安。 往 侍 智 儼。 盡 得 其 教。 以 巾 幘 說 法。 武 后 度 之 為 僧。 乙 未, 詔 師 開 示 華 嚴 宗 旨。 方 序 經 題, 口 出 白 光, 須 臾 成 蓋。 后 大 悅, 賜 號 賢 首。 詔 佐 實 叉 難 陀 譯《 華 嚴 經 》。 既 畢, 詔 講 新 經。 大 地 震 動。 即 日 指 殿 隅 金 獅 子 為 曉 譬 之 因。 其 說 著《 金 師 子 章 》。 睿 宗 受 內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講《華嚴》 三十餘徧 。《楞伽》《密嚴》《梵網》 《 起 信 》《 心 經 》 皆 有 義 疏。 先 天 元 年, 終 於 大 薦 福 寺。 贈 鴻 臚 卿。 是 為 華嚴三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地 婆 訶 羅 : 中 印 度 人。 譯 曰 日 照。 唐 則 天 武 后 時 來, 於 弘 福 寺 譯《 華 嚴 經 呵 入法界品》。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上) 十三
四〇 (上) 十三
hē
zàng
四〇 (下) 四
四〇 (下) 七
四〇 (下) 十四
前 言
演 智儼
插 實叉 難 陀
閏 筆 受潤 文
演
插
閏
yǎn chā rùn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俗 姓 趙 氏。 生 於 開 皇 二 十 年 也。 初 剃 染 時, 禱 於 大 藏 前, 抽 得 《 華 嚴 》 首 卷。 終 日 誦 閱。 遂 往 杜 順 和 尚 所。 侍 聽 未 久, 盡 得 玄 旨。 尚 以 所 集 觀 法 傳 與 祖 習, 令 其 講 授。 偶 遇 異 僧 謂 曰 : 欲 解《 華 嚴 》 一 乘 之 宗 者, 十 地 中 六 相 之 義 是 也。 靜 攝 思 之, 當 自 知 耳。 因 即 淘 研, 豁 爾 貫 通。 從 此 數 講《 華 嚴 》。 宗 風 大 振。 名 徧 寰 中。 總 章 元 年, 告 門 人 曰 : 吾 將 暫 往 淨 方 也。 不 逾 月, 遂 說 法 而 逝。世壽七十二矣。
實 叉 難 陀 : 譯 曰 學 喜。 于 闐 國 人, 譯 出《華嚴》等經十九部一百七卷。
筆 受 : 即 於 譯 場 聽 受 譯 主 之 言, 而 以 漢 文 筆 錄 下 來。 潤 文 : 修 飾 文 字。 特 指為翻譯的經文潤色。
八七
行
脫文
托
生字注音
輪
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一 (上) 四
輪 四一 (上) 十三 《華嚴經綸 貫》
tuō lún
注 釋
八八
脫 文 : 校 勘 文 字 時, 凡 原 文 有 脫 落 的 文字稱為「脫文」。也作「奪文」。
《 華 嚴 經 綸 貫 》 : 全 一 卷。 宋 代 復 菴 撰。 又 稱《 復 菴 和 尚 華 嚴 綸 貫 》。 收 於《 卍 續 藏 》 第 四 冊。 本 書 係 就《 八 十 華 嚴》 中 七 處 八 會 三 十 九 品 等 內 容, 所 作 略 說。 乃 研 究 宋 代 禪 宗 化 華 嚴 教 說 之 代 表 著 作。 內 容 初 舉 經 之 品 數, 次 記 述 澄 觀 之 一 經 三 分 說, 並 就 題 號 舉 出 三 義、 敘 述 會 品 之 所 說 等, 再 次 則 說 明 四 分、 五 周 因 果、 十 玄 六 相、 四 法 界 等, 最 後 之 善 財 童 子 則 以 禪宗之教旨為結語。
四一 (下) 六
四一 (下) 七
前 言
圖 烏荼 國
意 翌年
圖
意
tú yì
烏 荼 國 : 東 印 度 之 古 國 名, 其 地 相 當 於 今 之 奧 立 沙, 每 被 誤 為 烏 萇 國。 據 《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十 所 載, 其 地 氣 候 溫 暑, 風 俗 獷 烈, 人 貌 魁 梧, 頗 為 好 學, 篤 信 佛 法, 有 伽 藍 百 餘 所, 僧 徒 萬 餘 人, 皆 習 大 乘 教 法。 其 國 東 南 境 臨 海 濱, 有 折 利 呾 羅 城, 周 二 十 餘 里, 為 入 海 商 人、 遠 方 旅 客 往 來 之 要 道。 其 城 堅 峻, 多 諸 奇 寶。 國 之 西 南 境 有 康 度 山, 與 北 方 之 優 陀 耶 山 夾 國 道 而 相 對。 山 中 多 石 窟, 同 屬 耆 那 教 遺 蹟, 開 鑿 年 代 為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頃。 玄 奘 西 遊 時, 其 國 佛 教 盛 行, 唐 德 宗 貞 元 十 一 年, 烏 荼 國 王 親 筆 書 寫 梵 本 《四十華嚴經》上貢唐室。 翌年:明年,第二年。
八九
行
生字注音
罽 賓三藏般若
季 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一 (下) 八
jì
注 釋
九〇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即 今 克 什 米 爾 一 帶 之 地。 般 若 : 唐 代 譯 經 僧。 又 稱 般 剌 若。 北 印度迦畢試國(罽賓)人,姓喬答摩。 七 歲 出 家, 二 十 歲 受 具 足 戒。 二 十 三 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依智護、進友、 智 友 等 三 大 論 師 研 習 唯 識、 瑜 伽、 中 邊、 金 剛 經、 五 明 等。 後 乘 船 遍 遊 南 海諸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抵達廣州, 旋入長安。貞元四年譯出《大乘理趣六 波 羅 蜜 多 經》 十 卷, 翌 年 又 譯 出 該 經 中之真言、印契、法門等。六年七月, 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未久,受賜「般 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後又譯出《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四 十 華 嚴》《大 乘 本 生 心 地 觀 經》《 守 護 國 界 主 陀 羅 尼 經》 等。 示 寂 於 洛 陽, 遺 骸 葬 龍 門 西 岡,年壽不詳。
四一 (下) 九
四二 (上) 三
四二 (上) 九
墜 回綴
輪 薩 陀 波倫
永 讚詠
伽
事攬 理 成
覽
四二 (上) 十二 《 羅 摩 伽 經 》
四二 (下) 五
前 言
墜
輪
永
茄
覽
zhuì lún yǒng qié lǎn
綴 : 連 結。 回 綴 : 見「 綴 文 」, 回 綴 文 字 使 成 句 義( 如 筆 受 云「 照 見 五 蘊 彼 自 性 空 見 此 」, 今 云「 照 見 五 蘊 皆 空 」, 大 率 梵 音 多 先 能 後 所, 如 念 佛 為 佛 念, 打 鐘 為 鐘 打, 故 須 回 綴 字 句,以順此土之文)。
薩 陀 波 倫 : 菩 薩 名。 譯 曰 常 啼。 為 求 般若七日七夜啼哭。故名。 詠:歌頌,贊揚。
《 羅 摩 伽 經 》 : 三 卷, 西 秦 聖 堅 譯。 即《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也。 攬:引進;採取。
九一
行
阿闍 世 王
舌
生字注音
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三 (下) 四
shé
注 釋
九二
阿闍世王:為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 頻婆娑羅王之子。略作闍世王。意譯未 生 怨 王、 法 逆 王。 其 母 名 韋 提 希, 故 亦稱阿闍世韋提希子。後弒父王自立, 大張中印度霸權。其於處母胎時,占師 預言此子降生後將弒父,父王聽占師預 言,十分驚恐,遂自樓上將之投棄,然 僅折斷手指而未死,故又稱婆羅留支, 並以其未生前即已結怨,而稱之為未生 怨。及長,立為太子,因聽信提婆達多 之 唆 使, 幽 禁 父 王 於 地 牢 中, 欲 致 之 死。即位後,併吞鄰近諸小國,威震四 方,奠定印度統一之基礎。後因弒父之 罪而遍體生瘡,至佛前懺悔即平癒,遂 皈依佛陀。佛陀滅度後,為佛教教團之 大 護 法。 摩 訶 迦 葉 於 七 葉 窟 結 集 經 典 時, 阿 闍 世 王 為 大 檀 越, 供 給 一 切 之 資具。
四四 (上) 九
四四 (下) 四
四四 (下) 七
四四 (下) 九
四四 (下) 十一
四四 (下) 十四
前 言
乖 乖理
狂 誑惑
爭 乖諍
粗 言 語麤
廣 獷
乖 乖背
彥 心 無猒 足
狂
怪 (一聲)
爭
驗
怪 (一聲)
廣
粗
kuáng
guāi zhēng cū guǎng guāi yàn
乖:違背,不合。
誑:說謊,欺騙。
乖:違背,不合;分離。 諍:通「爭」,競爭,爭執。
麤 : 同「 粗 」。 獷 : 強 悍, 不 馴 服。 麤獷:粗野;粗魯。
乖背:違背。
猒 : 飽, 滿 足。 同「 饜 」。 猒 足 : 滿 足。
九三
行
生字注音
玻 撥 無因果
協 脅士
墜 贅字
浩 皜月
協
墜 浩
皜:潔白。同「皓」。
贅:多餘,沒有用處。
九四
脅 士 : 又 作 脅 侍, 挾 侍, 立 於 佛 兩 脅 之 菩 薩 也。 士 為 大 士, 菩 薩 之 譯 名, 常 侍 佛 贊 佛 化 眾 生 之 大 士 也。 觀 音、 勢 至 為 阿 彌 陀 佛 之 脅 士(《 觀 經》), 日 光、 月 光 為 藥 師 佛 之 脅 士(《 藥 師 經 》), 文 殊、 普 賢 為 釋 迦 佛 之 脅 士 (《 華 嚴 經 》),若 在 小 乘 ,則 以 大 迦 葉、阿難為脅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撥 無 因 果 : 撥 者, 絕 也, 除 也, 除 遣 為 無 其 事, 謂 之 撥 無。 撥 無 因 果 者, 玻 否 定 因 果 之 道 理 也, 是 五 見 中 之 邪 見 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五 (上) 三
四五 (下) 五
四五 (下) 十 四六 (上) 六
bō
xié zhuì hào
屈 商佉
記 髻
慧 諱
爍 龍朔
刊 龕
考 攷
屈
記
慧
爍
刊
考
商 佉 : 意 譯 螺、 貝、 珂。 海 底 軟 體 動 物 之 腹 足 類, 乃 體 外 具 螺 殼 者 之 總 稱。 其 中 梭 尾 螺, 俗 名 海 哱 囉, 發 聲 甚 響 而 遠 聞, 故 佛 門 以 之 喻 佛 說 法 大 勇猛,而稱法螺。
龍 朔 : 唐 高 宗 李 治 的 年 號( 西 元 六六一~六六三)。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來代指尊長的名字。
髻:肉髻,佛頂上有一肉團,如髻狀, 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無見頂相也。
龕 : 供 奉 神、 佛 像 或 祖 先 牌 位 的 石 室 或櫥櫃。
九五
攷:稽核、考核。同「考」。
huì
四六 (上) 六
四六 (上) 七
四六 (上) 八
四六 (上) 九
四六 (上) 十
四六 (上) 十三
前 言
qū shuò
jì kān kǎo
行
生字注音
剪
酥
患
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普
譾陋
剪
得甦
酥
仕宦
患
四六 (上) 十三 《 宣 和 畫 譜 》
四六 (下) 一
四六 (下) 二
四六 (下) 三
pǔ huàn sū jiǎn
注 釋
九六
《 宣 和 畫 譜 》 : 書 名。 不 著 撰 人 名 氏, 二 十 卷。 前 有 宋 徽 宗 御 製 序, 記 錄徽宗宮廷所藏歷代畫家二百三十一 人, 畫 六 千 三 百 九 十 六 軸。 分 道 釋、 人 物、 宮 室、 番 族、 龍 魚、 山 水、 獸 畜、 花 鳥、 蔬 果 等 十 門, 每 門 先 作 敘 論, 次 為 畫 家 評 傳, 傳 後 則 列 作 品 名 目及件數。 仕宦:做官。
甦:蘇醒,死而復生。
譾:淺薄。
四六 (下) 十三
四七 (上) 二
四七 (上) 三
前 言
途 三塗
之 毘 俱胝
屈 商佉 色
途
之
屈
tú zhī qū
三 塗 :《 四 解 脫 經 》 之 說。 塗 者, 途 之 義。 一、 火 途, 地 獄 趣 猛 火 所 燒 之 處。 二、 血 途, 畜 生 趣 互 相 食 之 處。 三、 刀 途, 餓 鬼 趣 以 刀 劍 杖 逼 迫 之 處。 又 直 謂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三 者, 與三惡趣,三惡道同。
毘 俱 胝 : 又 作 毘 俱 知。 胎 藏 界 觀 音 院 三 十 七 尊 中 之 一 尊 也。 謂 之 毘 俱 胝 菩 薩。 又 云 毘 俱 胝 觀 音。 又 云 毘 俱 胝 天 女( 八 大 觀 音 之 一 ), 毘 俱 胝 者, 皺 之 義, 此 天 女 從 觀 音 額 上 之 皺 中 生, 故 名 毘 俱 胝。 譯 曰 瞋 目。 三 目 四 手 忿 怒形之天女也。
商 佉 : 意 譯 螺、 貝、 珂。 海 底 軟 體 動 物 之 腹 足 類, 乃 體 外 具 螺 殼 者 之 總 稱。 其 中 梭 尾 螺, 俗 名 海 哱 囉, 發 聲 甚 響 而 遠 聞, 故 佛 門 以 之 喻 佛 說 法 大 勇 猛, 而 稱 法 螺。 商 佉 色 : 白 色 銀 光 如清淨月色。
九七
行
生字注音
濡首
季 五髻
娥 訛 邲 輸跋陀
必
儒
未敷
膚
滋榮
茲
記
必
俄
如
膚
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七 (上) 三
四七 (上) 三
四七 (下) 一
四七 (下) 十四
四八 (上) 十三
四八 (下) 十一
zī fū jì
rú é bì
注 釋 滋榮:生長繁茂。
敷:散布;展開。
九八
濡首:文殊師利菩薩名稱的舊譯。
五 髻 : 表 金 剛 界 之 五 智。 兒 文 殊, 矜 羯 羅 童 子 等 之 頭 上 為 五 髻。 五 髻 者, 前後左右中。 訛:不正確的。
邲輸跋陀:普賢菩薩之梵名。
四九 (上) 六
四九 (下) 十四
五〇 (上) 三
前 言
皮 毘 盧舍那
意 詣
祇樹
琪 己 給 孤獨園
皮
意
琪
己
pí yì qí jǐ
毘 盧 舍 那 : 佛 真 身 之 尊 稱 也。 解 此 者 諸 家 不 一。 準 天 台 以 毘 盧 舍 那 與 盧 舍 那 及 釋 迦, 如 其 次 第 配 於 法 報 應 三 身。 毘 盧 舍 那, 譯 曰徧 一 切 處。 盧 舍 那, 翻 曰 淨 滿。 華 嚴 則 以 此 二 者 為 梵 名 之 具 略, 而 為 報 身 佛 之 稱 號, 譯 曰 光 明徧 照 , 或 單 譯徧 照 。 因 舊 經 ( 晉 譯 ) 說 盧 舍 那, 新 經( 唐 譯 ) 說 毘 盧 遮那故也。 詣:到,前往。
祇樹給孤獨園:祇樹乃祇陀太子所擁 有樹林之略稱;給孤獨即舍衛城長者 須 達, 因 長 者 夙 憐 孤 獨, 好 布 施, 故 得 此 名。 此 園 乃 須 達 長 者 為 請 佛 來 舍 衛 城 度 國 人, 與 祇 陀 太 子 二 人 共 同 成 就,故稱祇樹給孤獨園。
九九
行
生字注音
野干
甘
如龜 藏 六
規
宴 晏 相濫
爛
嘿
默
懲惡
城
是 非 雙泯
敏
甘
規
爛
默
城
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一 (上) 二
五一 (上) 八
五二 (下) 十一
五二 (下) 十二
五三 (上) 二
五三 (上) 二
mǐn chéng mò
注 釋 泯:消除,消滅。
一〇〇
懲惡:懲誡做奸犯科的人。
嘿:沉靜無聲。同「默」。
野 干 : 動 物 名。 似 狐 而 小, 色 青 黃, 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藏 六 : 龜 藏 六 處, 免 野 干 之 難。 以 喻 比丘藏六根而免魔害。
濫:過度,失當。
guī
làn gān
五三 (上) 十四
五三 (下) 十
前 言
楚 金 剛杵
眷 罥索
琪 神祇
楚
眷
琪
chǔ juàn qí
金 剛 杵 : 梵 語 伐 折 羅, 原 為 印 度 之 兵 器。 密 宗 假 之, 以 標 堅 利 之 智, 斷 煩 惱, 伏 惡 魔。 其 兩 頭 單 獨 者, 謂 之 獨 股, 分 三 枝 者, 謂 之 三 股, 分 五 枝 者, 謂 之 五 股, 分 九 枝 者, 謂 之 九 股。 以 金 石 或 木 材 作 之, 有 大 中 小 之 三 品。 罥 : 纏 繞。 索 : 粗 繩 ; 泛 指 繩 索。 罥 索 : 又 作羂 索, 又 稱 金 剛 索。 係 於 戰 鬥 時 用 以 羂 取 人, 或 羂 取 馬 頭、 馬 腳 之 繩 索, 俗 稱 搭 索。 通 常 以 五 色 線 搓 成, 一 端 附 鐶, 另 一 端 附 半 獨 股 杵 ; 或 兩 端 均 附 半 獨 股 杵。 於 密 教 中, 為 不 動 明 王、 不 空羂 索 觀 音、 金剛索菩薩等手中之持物。
祇 : 地 神。 神 祇 : 天 神 與 地 祇。 泛 指 神明。
一〇一
澄觀
橙
生字注音
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玄義)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概要 (十門開啟 頁
五四 (下) 六
chéng
注 釋
一〇二
澄 觀 : 唐 代 州 五 臺 山 清 涼 寺 澄 觀, 嗣 賢 首, 弘 華 嚴 宗。 初 居 五 臺 山 大 華 嚴 寺, 作《 新 華 嚴 經 疏 》 二 十 卷。 自 興 元元年正月至貞元三年十二月而畢 功。 四 年 正 月 寺 主 賢 林 請 講 新 疏。 七年河東節度使復請使於崇福寺講新 疏。 德 宗 下 詔 入 都。 使 與 罽 賓 般 若 三 藏 譯《 四 十 華 嚴 經 》。 譯 成, 詔 使 作 疏。 師 於 終 南 草 堂 寺 編 成 十 卷 進 呈。 天 和 年 中 寂, 壽 七 十 餘。 初 德 宗 誕 節, 講 經 於 內 殿, 以 妙 法 清 涼 帝 心, 遂 賜 號 清 涼 法 師, 禮 為 教 授 和 上。 元 和 五 年。 憲 宗 問 華 嚴 法 界 之 旨, 豁 然 有 得, 加 號 大 統 清 涼 國 師。 師 身 長 九
五四 (下) 七
五四 (下) 八
概 要
規 圭峰
玄 道璿
規
玄
guī xuán
尺 四 寸, 垂 手 過 膝, 歷 九 朝, 為 七 帝 之 門 師。 師 去 賢 首 百 餘 年, 遙 稟 其 旨, 所 著《 疏 記 》 四 百 餘 卷, 宰 相 裴 休奉勅 作碑。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
道璿:唐代僧。係將禪、律、華嚴傳至 日本之第一人。亦為日本禪宗第二祖、 華嚴宗初祖。河南許州人,俗姓衛。幼 年出家,後入洛陽大福先寺,從定賓受 具足戒,研學律藏。又師事華嚴寺之普 寂,兼習禪學、華嚴。於日本天平八年 被迎請至日本。十五年日僧最澄正式受 戒,入其門下。常至各地講說戒律,曾 任東大寺大佛開眼法要之重要職務,對 於初期奈良佛教之貢獻至鉅。於上元元 年入寂,世壽五十九。
一〇三
行
生字注音
經緯
偉
新羅
蘿
齎
機
偉
蘿
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四 (下) 九
五四 (下) 十
五五 (上) 五
jī luó wěi
齎:攜帶。
注 釋
一〇四
新 羅 : 國 名。 古 代 朝 鮮 的 三 個 王 國 之 一。 相 傳 為 赫 居 世 所 建, 至 西 元 四 世 紀 中 葉, 成 為 朝 鮮 半 島 東 南 的 強 國。 定 都 慶 州, 繼 而 與 百 濟、 高 句 麗 鼎 足 而 立。 七 世 紀 中 葉 滅 百 濟 及 高 句 麗, 趕 走 唐 朝 軍 隊, 幾 乎 一 統 半 島。 後 於 九 世 紀 衰 落, 而 滅 於 王 氏 高 麗( 王 建 )。 新 羅 國 王 十 分 仰 慕 中 國 文 化, 除 派 遣 子 弟 至 長 安 留 學 外, 其 文 字、 曆 法、 律 令 制 度、 服 飾 等 盡 依 唐 式, 唐 化 程 度 十 分 澈 底, 故 也 稱 為「 君 子 國」。
經 : 劃 分, 度 量。 緯 : 編 織 ; 治 理。 經緯:規劃,治理。
五五 (上) 六
五五 (上) 六
五五 (下) 十
五五 (下) 十一
概 要
利
堵
經
站
lì
利 日麗 中 天
堵 有 目 共睹
經 荊溪
站 湛然
dǔ
荊 溪 : 支 那 天 台 第 九 祖 湛 然, 晉 陵 荊 溪人,故號荊溪大師。
有 目 共 睹 : 人 人 都 看 得 到。 比 喻 極 為 清楚明顯,眾所周知。
麗:附著。中天:高空中。
一〇五
湛 然 : 台 州 國 清 寺 湛 然, 姓 威 氏, 唐 晉 陵 荊 溪 人, 時 人 尊 其 道, 號 為 荊 溪。 天 寶 載 剃 落, 持 律 森 嚴, 極 止 觀 之奧旨。《法華釋籤》《文句記》《止 觀 輔 行 》 其 他《 淨 名 廣 略 疏 》《 涅 槃 後 分 疏 》《 金 剛 錍 》 等。 著 書 頗 多。 中 興 天 台 之 道。 智 者 之 後, 第 六 代 也。 建 中 三 年 二 月 寂, 壽 七 十 二。 宋 開寶年中吳越王錢氏請諡圓通尊者。
jīng zhàn
行
《 釋籤 》
千
生字注音
威
批
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五 (下) 十一
批
萎 微不振
威
五五 (下) 十二 《 金 錍 義 例 》
五五 (下) 十四
注 釋
一〇六
《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 玄 義 者 也。「 釋 籤 」 者, 門 人 以 疑 義 書 籤 而 問 荊 溪, 荊 溪 釋 其 籤 中 所 書 疑 義 之 意,故名《釋籤》。荊溪《自序》曰: 「 昔 在 台 嶺, 隨 諸 問 者 籤 下 所 錄。」 籤 是 問。 釋 是 答 也。 故 題《 釋 籤 》 者 猶云問答。《智度論》三十三曰:「論 義 經 者 答 諸 問 者, 釋 其 所 以。」 法 華 六瑞中有四答問序。
《 金 錍 義 例 》 : 書 名。 天 台 宗 七 祖 荊 溪法師著。
萎
萎 : 衰 頹, 不 振 奮。 微 : 衰 落。( 又 音)萎 wěi
qiān pī wēi
五六 (上) 七 五六 (上) 十三
五六 (下) 五
五六 (下) 五
概 要
煙 湮滅
書 中樞
閑 與咸
搓 《 法 華撮 要 》
煙 書
閑
搓
yān shū xián cuō
湮:沒落,埋沒。湮滅:消滅。
樞:中心部分,重要關鍵。
與 咸 : 南 宋 僧, 俗 姓 章( 另 一 說 姓 張)。七歲披緇香積院,九歲進具,依 智涌大師。居上天竺,持戒修身,以淨 土 為 宗 旨。 為 白 蓮 九 祖, 年 三 十 八, 行化浙西,捐貲問法,所至學徒雲集, 孟郡王曾問十六觀、鄭資政問楞嚴八還 於師。隆興元年五月,別眾端坐念佛而 亡,獲五色舍利。所著《菩薩戒疏注》 三卷、《金剛辨惑》《復宗》二卷、《法 華撮要》等。
《 法 華 撮 要 》 : 書 名, 南 宋 與 咸 法 師 著。
一〇七
行
生字注音
生 熟 二酥
蘇
乳酪
洛
醐
胡
醍
題
加
蘇
洛
胡
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六 (下) 七
五七 (下) 十三
五七 (下) 十三
路迦 那 他
加
一、教起因緣 五八 (下) 六
注 釋
一〇八
醍 醐 : 五 味 之 一。 製 自 牛 乳。 味 中 第 一,藥中第一。
酪
酪:以動物乳汁所製成的半凝固食 品。(又音)酪
路迦那他:譯曰世尊,佛之別號也。
酥 : 是 牛 羊 等 乳 鑽 抨 成 之。 或 以 草 葉 藥 而 成 之。 所 謂 從 牛 出 乳, 從 乳 出 酪, 從 酪 出 生 酥, 從 生 酥 出 熟 酥, 從 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
lào
tí hú luò sū jiā
五八 (下) 七
五九 (下) 二
概 要
加 婆迦 婆
竹 竺 法護
加
竹
jiā zhú
婆迦婆:正作薄伽梵,此云世尊。
竺 法 護 : 又 稱 支 法 護。 西 晉 譯 經 僧。 音 譯 作 曇 摩 羅 剎、 曇 摩 羅 察。 祖 先 為 月 支 人, 世 居 敦 煌。 八 歲 出 家, 師 事 竺高座,遂以竺為姓。性純良而好學, 每日誦經數萬言,並博覽六經,涉獵百 家。 其 時, 關 內 京 邑 雖 禮 拜 寺 廟、 圖 像, 然 諸 大 乘 經 典 未 備, 師 乃 立 志 西 行, 遍 通 西 域 三 十 六 國 語 文。 據《 法 華 傳 記》 卷 一 載, 師 於 武 帝 泰 始 元 年 攜帶大批胡本經典至東土,居於長安、 洛陽,專事譯經,有聶承遠、仁法乘、 陳士倫等人參與筆受、校對等工作。武 帝末年,在長安青門外營建寺院,精勤 行道,廣布德化二十餘年。後示寂於愍 帝建興年間。或謂師於惠帝西奔之頃病 逝, 世 壽 七 十 八。 時 人 稱 之 為 月 支 菩 薩、敦煌菩薩、敦煌開士、本齋菩薩。
一〇九
行
闍 那崛多
舌
生字注音
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九 (下) 四
shé
注 釋
一一〇
闍那崛多:陳隋時代僧。北印度犍陀羅 國 人。 自 幼 即 入 大 林 寺 出 家, 師 事 闍 那耶舍、闍若那跋達囉。後巡禮聖蹟, 至諸方弘法,曾至迦臂施國、厭怛國、 于 闐、 吐 谷 渾 等 地。 北 周 明 帝 武 成 年 間,偕師耶舍、跋達囉及同參耶舍崛多 等來至長安,住於草堂寺。未久,入四 天王寺從事譯經工作,譯出《十一面觀 世音神咒經》《金仙問經》等。後任益 州 僧 主, 止 於 龍 淵 寺。 北 周 武 帝 滅 法 時,逼令僧眾受爵返俗,師以不屈而遭 流放。乃經甘州入突厥,未久,耶舍與 跋達囉相繼入寂。師與北齊僧惠琳、寶 暹 等 相 遇, 共 居 於 突 厥 譯 經, 並 習 禪 定。隋興,文帝遣使請還,敕主譯事, 法席移至大興善寺。共譯出《佛本行集 經》《大 法 炬 陀 羅 尼 經》《添 品 妙 法 蓮 華經》《起世經》等,計三十七部,一
五九 (下) 四
五九 (下) 五
概 要
及 達 摩笈 多
刊 重勘
及
刊
jí kān
七六卷,及梵文古書世典等二百餘卷。 後因事擯流東越,邊陲士人多為所化。 開皇二十年示寂,世壽七十八。
達 摩 笈 多 : 隋 代 譯 經 僧。 南 印 度 羅 囉 國 人。 剎 帝 利 種 姓。 二 十 三 歲 於 中 印 度 究 牟 地 僧 伽 藍 出 家, 二 十 五 歲 受 具 足 戒。 後 與 同 伴 六 人 東 行, 歷 遊 沙 勒、 龜 玆、 烏 耆、 高 昌、 伊 吾、 瓜 州 等 地, 於 開 皇 十 年 抵 達 長 安, 同 伴 或 歿 或 留 中 途, 入 京 時 僅 師 一 人, 奉 敕 住 於 大 興 善 寺。 大 業 二 年, 與 闍 那 崛 多 於 洛 陽 創 設 翻 經 院( 官 立 譯 經 機 構),譯 有《 大 集 念 佛 三 昧 經 》《 攝 大 乘 論 釋 》 等 九 部 四 十 六 卷。 師 生 性 柔 和, 威 容 祥 正, 端 居 寡 欲, 居 止 三 十 年, 學 者 風 從。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入 寂於洛汭,世壽不詳。 勘:校正,核對。
一一一
行
智顗
倚
生字注音
以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〇 (上) 七
yǐ
注 釋
一一二
智 顗 : 天 台 大 師, 名 智 顗, 字 德 安, 姓 陳 氏, 其 母 夢 吞 白 鼠 而 生 師。 卜 者 曰 : 白 鼠 者, 龍 所 化 也。 七 歲, 喜 往 伽 藍, 僧 口 授《 普 門 品 》, 一 徧 成 誦。 十 八 歲 就 湘 州 果 願 寺 法 緒 出 家, 二 十 歲 受 具。 初 從 慧 曠 學 律, 兼 通 方 等 諸 經。 陳 文 帝 元 嘉 元 年 時, 思 禪 師 止 光 州 大 蘇 山, 師 往 頂 拜。 思 曰 : 昔 日 靈 山, 同 聽《 法 華 》, 宿 緣 所 逐, 今 復 來 也。 即 示 以 普 賢 道 場 法, 說 《法華》「四安樂行」。師日夜自勵, 經 二 七 日 誦 經, 至 是 真 精 進, 是 名 真 法 供 養 如 來, 身 心 豁 然 而 入 定, 照 了 法 華。 思 歎 曰 : 非 汝 不 證, 非 我 不 識, 所 入 定 者, 法 華 三 昧 前 方 便, 所 發功德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
概 要
師 千 群 萬 眾 亦 不 能 窮 汝 辯, 當 於 說 法 人 中 最 為 第 一。 陳 光 大 元 年 同 法 喜 等 二 十 七 人 初 至 陳 都 金 陵, 時 年 三 十。 大建元年儀同三司沈君理請居瓦官 寺, 講《 法 華 》, 乃 一 夏 九 月 談 經 玄 義。 止 瓦 官 前 後 八 載, 講《 大 智 度 論 》, 說 次 第 禪 門。 陳 大 建 七 年 秋 九 月 始 入 天 台 安 居 佛 隴。 九 年 二 月 帝 詔 割 始 豐 縣 調 以 充 眾 費, 遂 創 伽 藍, 十 年 五 月 左 僕 射 徐 陵 奏 於 朝, 賜 修 禪 寺 之 號。 陳 少 主 數 數 遣 使 請 師 於 金 陵, 師 出, 止 於 金 陵 靈 超 寺, 講《 釋 論 》 及《 仁 王 般 若 》 於 太 極 殿, 後 移 光 宅 寺。 金 陵 既 敗, 師 往 憩 於 廬 山, 隋 開 皇 十 一 年 晉 王 鎮 建 康( 即 金 陵), 遣 使 奉 迎, 師 曰 : 我 與 晉 王 有 宿 緣, 直 赴 之。 此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三 日 於 總 管 府 金 城 殿 設 千 僧 齋 受 菩 薩 戒, 師 謂 王
一一三
行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注 釋
一一四
曰 : 大 王 紆 遵 聖 戒, 可 名 總 持。 王 讚 師 曰 : 大 師 傳 佛 法 燈, 宜 稱 智 者。 十 二 年 師 至 荊 州, 為 報 地 恩 於 當 陽 縣 玉 泉 山 建 立 精 舍, 賜 額 云 一 音, 重 改 玉 泉。 十 三 年 夏 四 月 於 玉 泉 寺 說《 法 華 玄 義 》,十 四 年 夏 四 月 又 說《 摩 訶 止 觀 》, 晉 王 入 朝, 師 亦 辭 歸 天 台。 十 七 年 冬 十 月, 晉 王 歸 藩, 遣 使 入 山 奉 迎, 師 隨 使 出 山, 至 石 城, 乃 有 疾。 曰 : 石 城 是 天 台 西 門, 大 佛 是 當 來 靈 場, 處 所 既 好, 宜 最 後 用 心。 右 脅 西 向 臥, 專 稱 彌 陀、 般 若、 觀 音, 又 唱 《 法 華 》《 無 量 壽 》 二 經, 為 最 後 聞 思。 弟 子 智 朗 請 曰 : 不 審 師 何 位, 此 處 沒, 將 生 何 處? 師 曰 : 不 領 吾 眾, 必得六根淨(十信位即相似即),為
六〇 (上) 九
概 要
盔 窺基
虧
kuī
他 損 己, 是 五 品 位, 汝 何 問 生, 吾 諸 師 友 觀 音 侍 從, 皆 來 迎 我。 誡 維 那 曰 : 人 命 將 終, 聞 鐘 磬 聲 則 增 正 念, 唯 長 唯 久, 氣 盡 為 期。 言 訖, 跏 趺 唱 三 寶 名, 如 入 三 昧, 時 開 皇 十 七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四 日 未 時 也, 壽 六 十。 見《 智 者 大 師 別 傳 》《 唐 高 僧 傳 十 七 》。 謐 法 空 寶 覺 靈 慧 尊 者, 世 稱 天 台大師,稱其宗為天台宗。
窺 基 : 唐 京 兆 大 慈 恩 寺 窺 基, 事 玄 奘, 學 天 竺 語, 傳 唯 識 因 明 之 旨, 造 疏 百 本, 稱 為 百 本 疏 主, 法 相 宗 之 開 祖 也。 永 淳 元 年, 壽 五 十 一 寂。 嘗 書 《 彌 勒 上 生 經 》 之 疏, 感 舍 利 二 七 粒。 又 造 彌 勒 像, 於 像 前 日 誦 菩 薩 戒 一徧 , 以 願 兜 率 之 往 生 。 世 稱 慈 恩 大 師。見《宋高僧傳》四。
一一五
行
千
敘 智旭
敘
一一六
智 旭 : 名 智 旭, 字 蕅 益, 自 號 八 不 道 人。從所居而曰靈峰。父岐仲,持白衣 觀音咒祈子,母金氏,夢大士抱子授之 而生,時明萬歷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 初 學 儒, 以 聖 學 自 任, 作 闢 佛 論 數 十 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 《 竹 窗 隨 筆》, 取 論 焚 之。 二 十 歲 喪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玄 義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 玄 義 者 也。「 釋 籤 」 者, 門 人 以 疑 義 書 籤 而 問 荊 溪, 荊 溪 釋 其 籤 中 所 書 疑 義 之 意, 故 名《 釋 籤 》。 荊 溪《 自 序 》 《 玄 義 釋籤 》 千 曰 :「 昔 在 台 嶺, 隨 諸 問 者 籤 下 所 錄。」 籤 是 問。 釋 是 答 也。 故 題《 釋 籤 》 者 猶 云 問 答。《 智 度 論 》 三 十 三 曰 :「 論 義 經 者 答 諸 問 者, 釋 其 所 以。」法華六瑞中有四答問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〇 (上) 十
六〇 (下) 一
qiān
xù
概 要
父,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心,日 誦 佛 名。 居 三 年, 聞 一 法 師 講《 首 楞 嚴經》,至空生大覺,忽生疑不能得, 遂於像前發四十八願,決心出家。天啟 二年三夢憨山,時憨山在曹溪,不能往 從,從憨山之徒雪嶺剃度。尋往雲棲聽 古德講《唯識論》,疑與《首楞嚴》之 宗 旨 不 合, 請 問。 古 德 云 : 性 相 二 宗 不許和會。心怪之曰:佛法豈有二耶? 遂入徑山參禪,性相二宗,一時透徹。 旭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為任,既述《毘 尼 集 要》,尋 欲 註《 梵 網 經》,於 佛 前 拈鬮以決所宗,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台 部, 而 不 肯 為 台 宗 子 孫, 以 近 世 之 台 宗、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 合也。晚住靈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餘 種,順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壽五 十七。嘗曰:生平行履,百無一長,獨 有大菩提心,忘身為人,捨己從人,為 堪質之於三世慈尊者。見《靈峰宗論》 。
一一七
行
生字注音
訶 阿 羅訶
之 祇
琪 阿 僧祇
琪
之
呵
一一八
祇 : 正, 恰, 只。( 又 音 ) 祇 ∨
祇
阿 羅 訶 : 佛 十 號 之 一。 譯 曰 應 供。 當 受眾生供養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師之《靈峰二十景頌》中《大雄峰頌》 曰:「鷲嶺遙傳秪一傳,由來吾道貴聞 知。 但 從 龍 樹 通 消 息, 不 向 黃 梅 覓 破 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一 (上) 三 六二 (上) 十
六二 (上) 十三
阿 僧 祇 : 舊 稱 阿 僧 祇。 譯 曰 無 數。 或 作 無 央 數。 印 度 數 目 名。《 智 度 論 》 曰:「僧 祇 秦 言 數, 阿 秦 言 無。」新 稱 阿 僧 企 耶。 譯 曰 無 央 數。《 玄 應 音 義 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 舊言阿僧祇,訛略也。」按阿僧祇為數 之 極。 以 萬 萬 為 億 萬 億 為 兆 計 之。 一 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
zhǐ
hē zhī qí
六四 (上) 十
六四 (上) 十三
六四 (下) 七
概 要
颯
圖 荼
薩 婆若海
產 闡說
圖
颯
產
tú sà chǎn
荼 :《 般 若 經 》 所 說 四 十 二 字 門 之 最 後 梵 字, 以 此 字 為 字 母 之 究 竟, 越 此 字 更 無 字 也, 故 南 岳 假 四 十 二 字 表 大 乘 之 四 十 二 位, 以「 阿 」 字 表 初 住, 以「荼」字表妙覺。
薩婆若:「一切智」之音譯。一切智: 佛 智 之 名。 三 智 之 一。 知 了 一 切 之 法。 此 一 切 智 對 於 一 切 種 智, 有 總 別 二 義。 若 依 總 義, 則 總 名 佛 智, 與 一 切 種 智 同。 若 依 別 義, 則 一 切 種 智 為 視 差 別 界 事 相 之 智。 一 切 智 為 視 平 等 界 空 性 之 智 也。 一 切 種 智 : 三 智 之 一。 言 能 以 一 種 之 智, 知 一 切 諸 佛 之 道 法, 又 能 知 一 切 眾 生 之 因 種 也。 薩 婆若海:如來智海。
闡:顯露,弘揚。闡說:詳細解說。
一一九
行
靖邁
靜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 (上) 一
一二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靖 邁 : 唐 代 僧。 又 作 靜 邁。 梓 潼( 四 川 梓 潼 ) 人。 志 操 高 潔, 深 覈 經 論, 氣 性 沈 厚, 不 妄 交 結。 貞 觀 年 中, 玄 奘 自 印 度 歸 來, 奉 敕 為 太 穆 太 后 於 京 中 造 弘 福 寺, 並 展 開 翻 譯 工 作, 復 召 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 者, 任 證 義 大 德 之 職, 師 即 居 其 一。 乃 居 慈 恩 寺, 與 普 光 寺 棲 玄、 弘 福 寺 明 濬、 會 昌 寺 辯 機、 終 南 山 豐 德 寺 道 靜 宣 等 人 共 同 執 筆 綴 文, 譯 出《 本 事 經 》 七 卷。 又 與 神 昉 於 玉 華 宮、 慈 恩 寺 任 筆 受。 後 不 知 所 終。 著 有《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四 卷, 凡 古 今 經 目、 譯 人 名 位、 單 譯 重 翻、 疑 偽 等 處 均 分 條 析 理 詮 釋 之。 另 著 有《 般 若 心 經 疏 》 一 卷、《 佛 地 經 論 疏 》 六 卷、《 十 輪 經 疏》八卷等。 jìng
六五 (下) 十
六六 (下) 十一 六七 (上) 一
六七 (上) 六
概 要
朵 菩 提 薩埵
志 並峙
髓 心髓
琪 三 僧祇 劫
朵
志 隨 (三聲)
琪
duǒ zhì suǐ qí
菩 提 薩 埵 : 菩 薩 之 具 名。 又 曰 菩 提 索 埵,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舊 譯 為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新 譯 曰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謂 是 求 道 之 大 心 人, 故 曰 道 心 眾 生 ; 求 道 求 大 覺 之 人, 故 曰 道 眾 生, 大 覺 有 情。 又 薩 埵 者 勇 猛 之 義, 勇 猛 求 菩 提 故 名 菩 提 薩 埵。 又 譯 作 開 士, 始 士, 高 士, 大 士 等。 義 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峙:聳立,對立。 心髓:心的深處。
三 僧 祇 劫 : 三 阿 僧 祇 劫。 菩 薩 成 佛 之 年 時 也。 阿 僧 祇 劫 者, 譯 言 無 數 長 時, 菩 薩 之 階 位 有 五 十 位。 以 之 區 別 為三期之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
一二一
行
闢 佛論
譬
歧仲
眾
生字注音
譬
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七 (上) 十二
六七 (下) 一
zhòng pì
注 釋
一二二
行、 十 迴 向 之 四 十 位, 為 第 一 阿 僧 祇 劫, 十 地 之 中, 自 初 地 至 第 七 地, 為 第 二 阿 僧 祇 劫, 自 八 地 至 十 地 為 第 三 阿 僧 祇 劫。 第 十 地 卒, 即 佛 果 也。 《起信論》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 發 心 則 等, 所 證 亦 等。 此 有 超 過 之 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劫 有 大 中 小 三 者, 此 劫 為 大 劫, 故 曰 三 大 阿 僧 祇 劫。 此 三 大 劫 中 釋 迦 佛 值 遇於數萬之佛。
仲 : 兄 弟 排 行, 常 用 伯、 仲、 叔、 季 為 序, 仲 是 排 行 第 二 的。 歧 仲 : 蕅 益 大師的父親。
闢:駁斥,摒除。闢佛:排斥佛教。
六七 (下) 九
六七 (下) 十一
六七 (下) 十三
概 要
淒 淒
淨
範
棲
雲 棲 : 雲 棲 大 師, 名 祩 宏, 字 佛 慧, 號 蓮 池。 初 為 儒 生, 三 十 後, 出 家, 行 腳 多 年, 住 於 杭 之 雲 棲, 建 創 禪 林, 勵 念 佛, 嚴 戒 律, 壽 八 十 一, 明 神 宗, 萬 曆 四 十 三 年 示 寂。 著 書 三 十 二 種。 見《 續 稽 古 略 》 三。( 又 音)棲
一二三
《 梵 網 經 》 :《 梵 網 經 盧 舍 那 佛 說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第 十 》 之 略 稱。 梵 網 經 本 與《 華 嚴 經 》 同 部, 悉 翻 之, 則 有 百 二 十 卷 六 十 一 品, 羅 什 三 藏 於 長 安 譯諸經論於最後譯出經中專明菩薩行 地 之《 菩 薩 心 地 戒 品 》 第 十 之 一 品, 此 時 道 融、 道 顥 等 三 百 餘 人 即 受 菩 薩 戒, 各 誦 此, 且 寫 此 品 八 十 一 部 流 通
徑 山 : 在 杭 州 臨 安 府。 謂 為 興 聖 萬 壽 禪寺。震旦五山之一。道欽開之。
xī
雲棲
淨 徑山
犯 《梵 網 經 》
qī jìng fàn
行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注 釋
一二四
於 世( 僧 肇《 梵 網 經 序 》)。 名 之 曰 梵 網 者, 從 譬 也。 大 梵 天 王 之 因 陀 羅 網, 重 重 交 徹, 無 相 障 閡, 諸 佛 之 教 門, 亦 重 重 無 盡, 莊 嚴 法 身, 無 所 障 閡, 一 部 所 詮 之 法 門, 重 重 無 盡, 譬 如 梵 王 之 網 也。《 菩 薩 戒 經 疏 》 上 曰 :「 此 經 題 名《 梵 網 》, 上 卷 文 言: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 不 相 障 閡, 為 說 無 量 界 猶 如 網 目, 一 一 世 間 不 同。 法 佛 教 門 亦 復 如 是, 莊 嚴 梵 身 無 所 障 閡, 從 譬 立 名, 總 喻 一部所詮,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 佛 在 第 四 禪 說 法 時, 大 梵 天 王 供 網 羅 幢,因取以譬所說之法。見《順正記》 二。 一 品 分 上 下, 上 品 為 釋 迦 佛 於 第 四禪天普接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 金 剛 光 明 宮 中, 臺 上 盧 舍 那 佛 以 請 問
六七 (下) 十四
六八 (上) 六
概 要
年 年
揪
呂
菩 薩 之 行 因, 佛 對 千 百 之 釋 迦 廣 說 十 住 等 三 十 心 及 十 地 之 法 門。 下 品 為 釋 迦 佛 由 蓮 華 藏 世 界 沒, 於 十 處 示 現 成 佛 說 法 後, 在 娑 婆 世 界 閻 浮 提 之 菩 提 樹 下 結 示 十 重 四 十 八 輕 之 戒 法。 因 而 指此下品稱曰《菩薩戒經》。
蔫
拈 : 用 手 指 夾 取, 捏 取。 鬮 : 用 來 抓 取以決勝負的器具或抽取以卜可否的 紙條。(又音)拈
一二五
行 履 : 行 者 進 退, 履 者 實 踐。 指 日 常 一 切 行 為, 即 行 住 坐 臥, 語 默 動 靜, 喫 茶 喫 飯 屙 屎 送 尿。 衲 僧 行 履, 佛 祖 不 能 規, 外 魔 不 能 亂, 頭 頭 物 物, 舉 足 下 足, 都 是 道 之 現 成。 此 古 德 之 言 也。
niān
拈
揪 鬮
呂 行履
nián jiū lǚ
行
生字注音
般剌 密 帝
臘
中 天竺
竹
甄
真
堪
刊
臘
竹
真
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八 (上) 七 六八 (下) 三 六八 (下) 八
六八 (下) 九
kān zhēn zhú là
注 釋 堪:可以,能夠。
一二六
甄:察別,薦舉,選拔。
天 竺 : 印 度 之 古 稱。 中 天 竺 : 天 竺 分 五分,其中央部云中天竺。
般剌密帝:(梵語音譯,意譯極量。) 中 印 度 人, 佛 教 高 僧, 東 渡 中 國, 翻 譯《 楞 嚴 經 》。《 楞 嚴 經 》 : 見《 首 楞 嚴 經 》《 大 佛 頂 如 來 蜜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 之 略 名。 首 楞 嚴 者, 三 昧 之 名, 萬 行 之 總 稱 也。 有 十 卷。 經 題 下 曰 :「 一 名《 中 印 度 那 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
六八 (下) 九
六八 (下) 十 六八 (下) 十 六八 (下) 十二
概 要
茄
敕
赤
摩 登伽 難
江 將 咒往護
因 陰魔
茄
赤 江 因
qié chì jiāng yīn
朔 二 十 三 日 辛 丑, 中 天 竺 沙 門 般 剌 密 帝 於 廣 州 制 止 道 場 譯, 菩 薩 戒 弟 子 前 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 授, 烏 長 國 沙 門 彌 伽 釋 迦 譯 語。」 此 經 闡 明 心 性 本 體。 文 義 皆 妙。 屬 大 乘 秘 密 部。 無 法 不 備。 無 機 不 攝。 學 佛之要門也。
摩 登 伽 : 見「 摩 登 伽 女 」, 佛 在 世 有 一 摩 登 伽 女 為 其 女 鉢 吉 帝, 以 幻 術 蠱 惑 阿 難, 將 使 婬 樂。 佛 說 神 咒 解 其 難。 敕:告誡,命令。
將:拿,持。護:保衛;救助。
陰 魔 : 五 陰 能 害 眾 生 佛 性, 故 譬 之 魔。四魔之一。
一二七
行
生字注音
優 填國
憂
旃檀
沾
精髓
髓
司南
斯
憂
沾
隨 (三聲)
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八 (下) 十二 六八 (下) 十三 六九 (上) 十四
六九 (下) 十
sī suǐ zhān yōu
注 釋
一二八
司南:比喻指導、準則。
精髓:最精粹、精美的部分。 旃檀:檀香。
優填國:即「拘睒彌國」。 在中印度, 周 六 千 餘 里, 土 地 沃 壤, 氣 序 熱, 都 城 宮 內 有 大 精 舍, 高 六 千 餘 尺, 內 有 刻 檀 佛 像, 是 優 填 王 所 作。 諸 國 君 王 來 欲 移 之, 不 能。 遂 圖 而 供 養, 俱 言 得 真。 城 東 不 遠, 有 故 㙛 室, 世 親 菩 薩 於 此 作《 唯 識 論 》。 其 東 菴 沒 羅 林 中 有 故 基, 無 著 菩 薩 於 此 作《 顯 揚 論 》。自 此 東 北 七 百 餘 里 殑 伽 河 邊 有
七〇 (上) 十二
七〇 (上) 十二
七〇 (下) 一
七〇 (下) 十二
概 要
該 文 簡 意賅
章 事 理 雙彰
迪 的指
刊 根 能堪 物
該
章
迪
刊
gāi zhāng dí kān
迦奢富羅城,護法菩薩於此降伏外道。 見《西域記》五。
賅 : 充 足, 完 備 的。 文 簡 意 賅 : 文 辭 簡練,意思完備。
事 理 : 因 緣 生 之 有 為 法 謂 為 事。 不 生 不 滅 之 無 為 法 謂 為 理, 即 事 者 森 羅 萬 象 之 相, 理 者 真 如 之 體 也。 彰 : 明 顯,顯著。 的:確,真,實在。
根 : 能 生 之 義, 增 上 之 義。 草 木 之 根, 有 增 上 之 力, 能 生 幹 枝, 因 而 眼 之 眼 根, 有 強 力, 能 生 眼 識, 則 名 為 眼 根。 信 有 生 他 善 法 之 力, 則 名 為 信 根。 又 人 性 有 生 善 惡 作 業 之 力, 則 名 為根性。堪:勝任,承受。
一二九
生字注音
社
運
晨
請 (三聲)
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藺
吝惜
頃 彈 指頃
晨 塵勞
運 法蘊
設 舍利
福 福
注 釋
一三〇
塵 勞 : 煩 惱 之 異 名。 貪 瞋 等 之 煩 惱, 坌穢真性,勞亂身心,謂為塵勞。
彈 指 : 時 名。 戒 疏 二 下 曰 :「 僧 祇 云:二十念為瞬,二十瞬為彈指。」
吝 : 捨 不 得, 小 器。 吝 惜 : 過 分 愛 惜 不忍割捨。
法蘊:同「法藏」。諸種之法門蘊積, 是曰法蘊。
舍 利 弗 : 又 作 舍 利 弗 多, 舍 利 弗 羅, 舍 利 子, 新 作 舍 利 弗 多 羅, 舍 利 富 多 羅, 舍 利 補 怛 羅。 舍 利 者 母 之 名, 弗 或 弗 多 者, 弗 多 羅 之 略, 子 之 義 也。 為 舍 利 女 之 子, 故 曰 舍 利 弗, 舍 利
qǐng
頁 七〇 (下) 十四
七一 (上) 七
七一 (下) 十三
七二 (上) 二
七二 (下) 八
弗
chén
lìn yùn shè fú
七二 (下) 十一
七三 (上) 二
概 要
妲 舍 利 補怛 羅
秋 鶖
路 鷺
妲
秋
路
dá qiū lù
子。 又 父 名 云 優 婆 提 舍, 故 從 父 而 稱 之 曰 優 婆 提 舍。 然 母 名 之 為 舍 利, 古 來 有 二 釋, 一 為 鳥 名。 譯 曰 秋 露, 鶖 鷺, 鴝 鵒, 鶖, 百 舌 鳥。 或 言 母 之 眼 似 彼 鳥, 或 言 母 之 才 辯 猶 如 鶖 鷺, 故 以 為 名。 舍 利 弗 者, 與 目 連 皆 為 佛 弟 子 中 最 重 用 之 一 人。 其 出 家 之 因 緣, 本 為 外 道, 逢 師 死, 茫 茫 求 道, 於 途 上 見 馬 勝 比 丘 安 序 而 走, 聞 比 丘 說 「因緣所生法」之偈,遂出家。 舍利補怛羅:舍利弗。
鶖 鷺 : 鳥 名, 百 舌 鳥。 古 譯 同 鴝 鵒, 鴝鵒俗稱八哥。
一三一
行
生字注音
目犍 連
健
鵒
玉
鸜
渠
鵒
玉
鴝
渠
健
玉
渠
玉
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三 (上) 二
七三 (上) 二
七三 (上) 十
qú yù qú yù jiàn
注 釋
鴝鵒:八哥的別名。
一三二
鸜 :同「鴝」。鸜 鵒:八哥的別名。
目 犍 連 : 比 丘 名。《 法 華 經 》 作 大 目 犍 連。《 阿 彌 陀 經 》 作 摩 訶 目 犍 連, 略 曰 目 犍 連, 又 曰 目 連。 新 稱 曰 摩 訶 沒 特 伽 羅, 沒 特 伽 羅 子。 姓 也。 譯 曰 大 讚 誦, 大 萊 茯 根, 大 胡 豆, 大 採 菽 等。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人。 稱 為 神 通 第
七三 (下) 一
概 要
來 大萊
伏 茯根
來
伏
lái fú
犍
一 者。 初 與 舍 利 弗 同 為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人, 頗 精 通 教 學。 雖 領 一 百 徒 弟, 然 中 心 有 不 安 之 念。 因 而 與 舍 利 弗 互 約, 先 得 解 脫 者, 必 以 告, 故 共 競 修 行 精 進。 一 日 舍 利 弗 至 王 舍 城, 見 五 比 丘 中 之 馬 勝, 儀 容 端 正, 問 其 理 由, 始 知 佛 陀 出 現, 由 一 偈 之 法 門, 忽 開 悟 得 脫。 次 於 竹 園 精 舍, 聞 佛 陀 親 說, 得 法 眼 淨 之 悟, 因 告 之 目 連, 共 為 諸 佛 子。 二 人 弟 子, 合 二 百
人,亦入佛門。(又音)犍
一三三
大 萊 茯 根 : 目 犍 連 尊 者。《 法 華 文 句 》 一 曰 :「 大 目 犍 連, 姓 也, 翻 讚 誦。《 文 殊 問 經 》 翻 萊 茯 根。 真 諦 云 : 勿 伽 羅, 此 翻 胡 豆。 二 物 古 仙 所 嗜,因以命族。」
jiān
生字注音 淑
叵
淨
是
茄
注 釋
書
一三四
菽 : 豆 類 的 總 稱。 大 採 菽 : 目 犍 連 尊 者。(又音)菽
頗 : 甚、 很、 非 常。( 又 音 ) 頗
嗜:喜愛,愛好。
競:爭著。
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淑 大 採菽
叵 頗
淨 競
是 嗜
茄 阿伽 陀 藥
阿 伽 陀 : 一 作 阿 揭 陀, 藥 名。 譯 曰 普 去, 無 價, 無 病, 或 作 不 死 藥, 丸 藥。
pō
shū
頁 七三 (下) 二
七三 (下) 四
七三 (下) 七
七四 (上) 一
七四 (上) 十三
shú pǒ jìng shì qié
七四 (下) 五
七四 (下) 十三
七五 (上) 五
七五 (上) 六
七五 (上) 十二 七五 (上) 十二
概 要
犯 梵言
娥 訛轉
豺 儕
硬
急擲
執
勢力堅
冷 冷 然清了
腦 熱惱
範
俄
豺
硬
執
棱 (三聲) 腦
梵 言 : 即 梵 文。 印 度 古 代 語 言 文 字。 訛:不正確的。
儕:輩,類。
:硬,堅。堅 :堅硬。
至
擲:拋投,丟扔。 (又音)擲
一三五
熱惱: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也。
冷然:形容寒冷、涼爽。
zhì
fàn é chái yìng zhí lěng nǎo
行
生字注音
靈臺
新羅 國
蘿
只箇 無 念
個
怨 親憎 愛
增
瞥 起一念
瞥
鈴
蘿
個 (輕聲)
增
撇 (一聲)
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五 (下) 八
七五 (下) 九
七六 (上) 三 七六 (上) 十
七六 (上) 十三
líng piē zēng ge luó
靈臺:心靈。
注 釋
一三六
瞥 : 快 速 的, 突 然 的。 一 念 : 思 念 對 境 一 次 也。 其 義 亦 多。 如 天 台, 以 陰 妄 剎 那 之 心 名 為 一 念。 又 或 以 本 覺 靈 知之自性,謂為一念。
怨 親 : 怨 者 害 我 者 也, 親 者 愛 我 者 也。憎:厭惡。憎愛:憎怨愛親也。
箇 : 同「 個 」。 無 念 : 無 妄 念 也, 即 正念之異名。
新 羅 : 國 名。 古 代 朝 鮮 的 三 個 王 國 之 一。相傳為赫居世所建,至西元四世紀 中葉,成為朝鮮半島東南的強國。定都 慶州,繼而與百濟、高句麗鼎足而立。 七世紀中葉滅百濟及高句麗,趕走唐朝
七六 (上) 十四
七六 (下) 一
七六 (下) 十二
概 要
箱 湘 法師
話 化 振海東
捨 盧舍 那
箱
話
捨
xiāng huà shě
軍 隊, 幾 乎 一 統 半 島。 後 於 九 世 紀 衰 落,而滅於王氏高麗(王建)。新羅國 王十分仰慕中國文化,除派遣子弟至長 安留學外,其文字、曆法、律令制度、 服飾等盡依唐式,唐化程度十分澈底, 故也稱為「君子國」。
湘 法 師 : 義 湘 法 師。 新 羅 人。 唐 總 章 二 年, 游 中 國, 至 長 安 終 南 山, 隨 智 儼, 學《 華 嚴 經 》。 時 吉 藏 亦 同 學。 交 游 研 鑽, 深 入 玄 微。 歸 國 闡 揚 華 嚴 一 乘 之 宗 風。 年 壽 並 缺。 著 有《 一 乘 法界圖》等。為海東華嚴之初祖。
化 : 教 化。 海 東 : 黃 海 以 東, 今 韓 國。
盧 舍 那 : 見「 毘 盧 舍 那 」, 佛 真 身 之 尊 稱 也。 解 此 者 諸 家 不 一。 準 天 台 以 毘 盧 舍 那 與 盧 舍 那 及 釋 迦, 如 其 次 第
一三七
行
泥 犁迦
加
泥犁
梨
澆末
交
生字注音
加
梨
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七 (上) 八
七七 (下) 一
七七 (下) 四
jiāo lí jiā
注 釋
一三八
配 於 法 報 應 三 身 。 毘 盧 舍 那 , 譯 曰徧 一 切 處。 盧 舍 那, 翻 曰 淨 滿。 華 嚴 則 以 此 二 者 為 梵 名 之 具 略, 而 為 報 身 佛 之 稱 號, 譯 曰 光 明 徧 照, 或 單 譯 徧 照。 因 舊 經( 晉 譯 ) 說 盧 舍 那, 新 經 (唐譯)說毘盧遮那故也。
澆 : 輕 浮, 淺 薄。 澆 末 : 又 作 澆 季。 澆 者 薄, 季 者 末, 謂 末 世 之 行 德 浮 薄 也。
泥 犁 : 梵 語, 地 獄 也。 其 義 為 無 有, 謂 喜 樂 之 類 一 切 皆 無。 為 十 界 中 最 劣 境界,亦作泥黎,或作泥梨迦。
泥 犁 迦 : 梵 文, 此 云 無 可 樂, 即 地 獄。
七七 (下) 四
七七 (下) 六
七七 (下) 六
概 要
捫
門
師 虱 新話
驗 豔 歌小詞
慧 誨淫
門
師
驗
慧
mén shī yàn huì
《 捫 虱 新 話 》 : 南 宋 陳 善 著。 陳 善, 字 敬 甫( 一 字 子 兼 ), 號 秋 塘, 羅 源 人。《 捫 虱 新 話 》 一 書,《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提 要 》 存 目 著 錄 於「 子 部 雜 家 類 」, 稱 其 書「 考 論 經 史 詩 文, 兼 及 雜 事, 別 類 分 門, 頗 為 冗 瑣, 詩 論 尤 多 舛 駁, 大 旨 以 佛 氏 為 正 道, 以 王 安 石為宗主。」此書是一部「論詩及事」 性 質 的 詩 話 著 作。 內 容 涉 及 政 治、 文 學, 品 評 時 政、 詩 文, 闡 述 儒 經 佛 道,介紹花卉等知識。
豔 歌 : 情 歌。 小 詞 : 宋 詞 的 分 類 之 一, 即 後 世 所 稱 的 令、 引、 近。 詞 是 文 體 名。 興 於 唐, 盛 於 宋, 由 古 之 樂 府演變而來,其後又遞變而為曲。
誨淫:引誘人做淫穢的事。
一三九
行
生字注音
魔蠱
古
魅
魅
魑
蚩
魃鬼
拔
泥 犁耶
耶
泥犁 之 獄
梨
古
妹
癡
拔
椰
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七 (下) 七 七七 (下) 九
七八 (上) 十二
七八 (上) 十三
七八 (上) 十三
lí yē bá chī mèi gǔ
注 釋
魃 鬼 : 此 鬼 宿 因 多 婬, 為 色 動 亂 身 心, 如 風 鼓 物, 故 受 此 報, 還 託 於 風,而成魃鬼。
泥 犁 耶 : 梵 文, 此 云 無 可 樂, 即 地 獄。
一四〇
魑 魅 : 魅 鬼, 此 鬼 宿 因 多 詐, 唯 憑 詐 偽, 惑 亂 於 人, 故 受 此 報, 託 附 畜 類, 以 成 其 質, 即 狐 狸 等 精, 能 魅 惑 於人。
泥犁之獄:地獄。
魔 蠱 : 蠱 毒 鬼, 此 鬼 宿 因 多 怨, 結 怨 在 心, 懷 惡 不 捨, 故 受 此 報, 假 託 毒 類, 以 成 其 質, 即 蛇、 虺 等 毒 蟲, 能 蠱於人。
七八 (上) 十四
七八 (下) 三
七九 (上) 四
七九 (上) 七
七九 (下) 十
概 要
役 疫
利 癘
餃 矯亂
機 畸形
罔 魍
兩 魎
意 佚名
役
利
餃
疫 癘 : 癘 鬼, 此 鬼 宿 因 多 瞋, 心 常 忿 恚, 故 受 此 報, 遇 人 流 年 不 利 或 體 弱 命 衰 者, 即 入 其 身, 興 諸 苦 惱, 如 患 癘 疫、 傳 屍( 肺 病 )、 骨 蒸( 虛 勞 內 熱之症)等。
矯 亂 :《 楞 嚴 經 》 所 言 五 陰 魔 中「 行 陰」之五。
佚:散失。
一四一
魍魎:山川中的木石精靈。
畸:不正常的。 罔
意
兩
機
yì lì jiǎo wǎng
jī liǎng yì
行
生字注音
閭
劣夫
列
謗心
棒
誹
匪
僧坊
方
往詣
意
閭
列
棒
匪
方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〇 (上) 五
八〇 (上) 五
八〇 (上) 十
八一 (下) 三
跨驢
yì fāng fěi bàng liè lǘ
注 釋 詣:到,前往。
一四二
僧 坊 : 又 作 僧 房。 僧 尼 所 住 之 坊 舍。 僧 坊 之 名, 雖 通 於 一 般。 然 名 戒 律 專 門 之 道 場 為 僧 坊, 其 制 度 與 他 之 寺 院 異。
誹謗:譭謗,污衊,中傷。
劣:壞,不好。跨:乘,騎。
八一 (下) 三
八二 (下) 四
概 要
侖 轉輪 王
茄 薄伽 梵
倫
茄
lún qié
轉 輪 王 : 梵 曰 斫 迦 羅 代 棘 底 曷 羅 闍, 又 作 遮 迦 越 羅, 轉 輪 聖 王, 轉 輪 聖 帝, 轉 輪 王, 輪 王。 此 王 身 具 三 十 二 相, 即 位 時, 由 天 感 得 輪 寶, 轉 其 輪 寶, 而 降 伏 四 方, 故 曰 轉 輪 王。 又 飛 行 空 中, 故 曰 飛 行 皇 帝。 在 增 劫, 人 壽 至 二 萬 歲 以 上, 則 出 世, 在 滅 劫, 人 壽 自 無 量 歲 至 八 萬 歲 時 乃 出 世。 其 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 三 二 一 之 大 洲, 即 金 輪 王 為 四 洲, 銀 輪 王 為 東 西 南 之 三 洲, 銅 輪 王 為 東 南 之 二 洲, 鐵 輪 王 為 南 閻 浮 提 之 一 洲也。
薄 伽 梵 : 又 作 婆 伽 婆, 譯 為 有 德、 眾 祐、 世 尊, 即 具 足 眾 德, 為 世 人 所 尊 重恭敬。為佛陀十號之一。
一四三
行
生字注音
泗州
四
臨淄
資
阿鞞 跋 致
皮
麤
粗
四
資
皮
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二 (下) 九
八三 (下) 一
八三 (下) 十
八三 (下) 十一
cū pí zī sì
注 釋 麤:同「粗」。
一四四
阿 鞞 跋 致 : 又 作 阿 毘 跋 致, 或 作 阿 惟 越 致, 譯 曰 不 退 轉。 不 退 轉 成 佛 進 路 之 義。 是 菩 薩 階 位 之 名。 經 一 大 阿 僧 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 臨淄:今山東臨淄縣。
泗州:存在於北周至清朝間的歷史地 名, 轄 地 大 約 在 今 日 泗 縣, 泗 洪, 天 長, 盱 眙, 明 光 一 帶, 最 後 州 府 在 現 在 的 泗 縣 城, 泗 州 古 城 遺 址 在 現 在 的 江 蘇 省 盱 眙 縣 境 內。 民 國 元 年 泗 州 更 名泗縣,直屬安徽省。
八四 (上) 一
八四 (上) 五
八四 (上) 九
八四 (上) 十二
概 要
憫
敏
道綽
輟
迂僻
淤
宜 怡 然長逝
淤
輟
敏
宜
yū chuò mǐn yí
迂僻:不合時宜也。
道 綽 : 唐 代 淨 土 宗 僧。 唐 并 州 玄 中 寺 道 綽, 并 州 汶 水 人。 稱 為 西 河。 十 四 出 家, 講 敷《 涅 槃 經 》, 後 詣 石 壁 玄 中 寺, 讀 曇 鸞 碑, 大 有 所 感。 自 此 捨 《 涅 槃 》 之 講 說, 專 事 念 佛。 講《 觀 經 》 二 百 餘徧 , 示 誨 道 俗。 撰《 安 樂 集 》 兩 卷。 貞 觀 十 九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寂,年壽不記。
憫:哀憐。
怡 : 和 悅 的。 怡 然 : 欣 悅 自 得 的 樣 子。
一四五
行
生字注音
運 懷惲
孩 遺骸
鹿 麓
鹿
孩
麓:山腳。
一四六
骸:骨。遺骸:死者的骸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懷 惲 : 唐 代 淨 土 宗 僧。 高 宗 時 求 天 下 賢 能, 於 總 章 元 年 夢 見 師, 乃 降 詔 召 請, 師 固 辭, 請 出 家。 於 西 明 寺 剃 髮, 未 久, 入 實 際 寺 善 導 之 門, 就 學 十 餘 年, 遂 承 真 乘 付 囑, 與 懷 感 俱 為 善 導 之 高 足。 善 導 入 寂, 師 收 其 遺 運 骨, 築 墓 於 神 禾 原, 並 於 其 旁 造 一 伽 藍, 後 稱 香 積 寺。 則 天 武 后 永 昌 元 年, 師 奉 敕 為 實 際 寺 主, 廣 勸 有 緣, 建 淨 土 堂。 復 繼 懷 感 之 志, 完 成《 釋 淨 土 群 疑 論 》。 大 足 元 年 十 月 入 寂, 世 壽 六 十 二。 神 龍 元 年 敕 諡「 隆 闡 大 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四 (上) 十三
八四 (上) 十三 八四 (上) 十四
yùn
hái lù
八四 (下) 四
八四 (下) 九
八四 (下) 十
八五 (下) 四
八五 (下) 六
概 要
記 遠忌
湖 胡跪
節 力竭
冥加
明 叵 頗 感 靈瑞
記
湖
節
明
叵
遠忌:指五十回忌以上之較遠之忌 日, 或 指 五 十 年 忌 以 後, 每 五 十 年 舉 行 一 次 者。 通 常 行 於 一 宗 之 開 宗 祖 師、中興祖師,及寺院之開山者。
胡 跪 : 胡 人 跪 坐 之 法 也。 此 中 有 左 跪, 互 跪, 長 跪 三 種。 左 跪 者, 右 膝 著 地, 其 足 指 竪 地, 右 股 置 空, 竪 左 膝, 左 足 踏 地。 是 戰 戰 而 表 敬 意 之 意。 經 中 所 謂 右 膝 著 地 也。 此 為 正 儀。 力竭:力氣衰竭。
冥加:人不知而由神佛加被之利益 也。 自 他 皆 不 知, 謂 之 冥。 佛 菩 薩 之 感應,多為冥加。希有顯加。
頗
頗 : 甚、 很、 非 常。 靈 瑞 : 諸 佛 菩 薩 所顯示的祥瑞。(又音)頗
一四七
pō
jì hú jié míng pǒ
行
生字注音
翰
浩
皓
滯住
志
懸知
玄
劣機
列
屢 預聖化
呂
漢
皓
志
玄
列
呂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五 (下) 七
八五 (下) 十三
八六 (上) 四
八六 (上) 九
八七 (上) 三
瀚
lǚ liè xuán zhì hào hàn
注 釋
一四八
屢 : 每 每, 經 常, 數 次。 預 : 參 與。 通「與」。
劣 : 壞, 不 好。 機 : 常 曰 根 機, 機 緣 等。
懸知:預知。
滯:停留,靜止。
浩 瀚 : 廣 大 繁 多。 水 勢 盛 大 廣 闊 的 樣 子。
八七 (上) 四
八七 (上) 七
八七 (上) 七
概 要
運 餘蘊
怠 殆似
照 僧肇
運
帶
照
yùn dài zhào
餘 蘊 : 餘 者 殘 餘, 蘊 者 五 蘊, 謂 已 脫 分 段 五 蘊, 而 餘 未 變 易 五 蘊 之 菩 薩 身,又言最後身之二乘及菩薩。
殆:幾乎,將近,差不多。
僧 肇 :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 初 以 老 莊 為 心 要, 嘗 讀《 老 子 》 嘆 曰 : 美 則 美 矣, 未 盡 善 也。 後 讀 舊 譯 之《 維 摩 經 》, 歡 喜 頂 受, 始 知 所 歸, 自 此 出 家。 聞 羅 什 至 姑 臧, 自 遠 從 之。 乃 什 至 長 安, 姚 興 命 僧 肇、 僧 睿 等 入 逍 遙 園, 評 定 經 論。 著《 般 若 無 知 論 》 《 涅 槃 無 名 論 》 等 以 盡 玄 微, 見 者 莫 不 稱 嘆。 晉 義 熙 十 年 沒 於 長 安, 壽 三 十一。見《高僧傳》六。
一四九
行
達 摩笈 多
及
生字注音
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 (下) 一
jí
注 釋
一五〇
達 摩 笈 多 : 又 作 達 摩 崛 多、 笈 多、 法 密、 法 藏。 隋 代 譯 經 僧。 南 印 度 羅 囉 國 人。 剎 帝 利 種 姓。 二 十 三 歲 於 中 印 度 究 牟 地 僧 伽 藍 出 家, 二 十 五 歲 受 具 足 戒。 後 與 同 伴 六 人 東 行, 歷 遊 沙 勒、 龜 玆、 烏 耆、 高 昌、 伊 吾、 瓜 州 等 地, 於 開 皇 十 年 抵 達 長 安, 同 伴 或 歿 或 留 中 途, 入 京 時 僅 師 一 人, 奉 敕 住 於 大 興 善 寺。 大 業 二 年, 與 闍 那 崛 多 於 洛 陽 創 設 翻 經 院( 官 立 譯 經 機 構 ), 譯 有《 大 集 念 佛 三 昧 經 》《 攝 大 乘 論 釋 》 等 九 部 四 十 六 卷。 師 生 性 柔 和, 威 容 祥 正, 端 居 寡 欲, 居 止 三 十 年, 學 者 風 從。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入 寂於洛汭,世壽不詳。
八七 (下) 七
八八 (上) 一
八八 (下) 六
八九 (上) 二
九〇 (上) 五
概 要
格 搿
敦 燉
皇 煌
歧 阿 僧祇 劫
歧 三祇
福 千輻 輪 相
格
敦
皇
琪
琪
福
gé dūn huáng qí qí fú
搿:兩手合抱。
燉 煌 : 同「 敦 煌 」。 地 名。 為 甘 肅 省 四 大 綠 洲 之 一。 我 國 古 代 的 絲 綢 經 此 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三 祇 : 三 阿 僧 祇 劫 之 略。 菩 薩 修 行 之 年時。
輻 : 車 輪 中 連 接 車 轂 和 輪 圈 的 直 木。 千 輻 輪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言 佛 之 足 下 有 千 輻 輪 之 印 紋 也。 是 標 駕 御 一 切之法王相者。
一五一
行
比叡 山
瑞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〇 (下) 六
一五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比叡山:日本七高山之一。為日本天台 宗山門派大本山。北啣比良山,南接滋 賀山,屬近江國滋賀郡,跨山城、近江 二國。又作日枝山、日吉山、稗叡山。 略稱北嶺、叡山。摹仿我國浙江天台山 及山北四明山,別稱天台山,最高峰別 稱四明嶽。延曆七年最澄大師始創一乘 止觀院,奉藥師如來為本尊。嵯峨天皇 瑞 時, 賜 號「 延 曆 寺 」。 最 澄 之 後, 義 真、圓仁、圓珍等諸師輩出,大闡天台 宗風。至圓仁之法系良源任第十八世座 主時,宗風益盛,與圓珍門派之餘慶對 立, 餘 慶 等 退 於 三 井 園 城 寺, 而 有 山 門、寺門之徹底分裂。良源門下源信、 覺運二師,亦各樹一方之法幢。蓋自平 安朝以後,比叡山即與高野山並為日本 佛教之兩大叢林。 ruì
九一 (上) 九
沉 沈
科 疴
演
迦旃 延
沾
伽
茄
楞
棱
摩 訶衍 藏
二、本經體性 九二 (上) 四
九二 (下) 十二
九三 (上) 六
概 要
沉 科
演
棱
茄
沾
chén kē yǎn léng qié zhān
沈疴 :重病;久治不愈的病。
摩 訶 衍 藏 : 摩 訶 衍, 華 言 大 乘。 摩 訶 衍 藏, 即 佛 所 說 法 華、 涅 槃、 華 嚴 等 諸大乘經。
楞伽:《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 羅 寶 經》。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收 於 《大正藏》第十六冊。楞伽,山名;阿 跋多羅,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 之寶經,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迦 旃 延 :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 訶 迦 旃 延 子。 婆 羅 門 姓 十 姓 之 一。 以姓為名。
一五三
行
生字注音
《 唯 識樞 要 》
書
撥無
玻
湛 然常寂
站
浩浩 宇宙
昊
書
玻
站
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三 (下) 七
九三 (下) 十二
九四 (上) 二
九六 (上) 三
hào zhàn bō shū
注 釋 浩浩:廣大的樣子。
一五四
湛然:清明瑩澈的樣子;安靜的樣 子。 常 寂 : 真 體 離 無 滅 之 相 謂 之 常, 絕 煩 惱 之 相 謂 之 寂,《 唯 識 述 記 》 一 本 曰 :「 不 生 不 滅 絕 名 相 於 常 寂 之 津。」
撥 無 : 撥 者, 絕 也, 除 也, 除 遣 為 無 其事,謂之撥無。
《唯識樞要》:凡四卷,唐代窺基撰, 全 稱《 成 唯 識 論 掌 中 樞 要 》。 係 唯 識 三 種 注 疏 之 一, 與 成 唯 識 論 演 祕、 成 唯 識 論 了 義 燈 並 稱 為 唯 識 三 疏, 或 唯 識三個疏。
九六 (下) 二
九六 (下) 四
九七 (下) 二
九七 (下) 九
概 要
衡 恒沙
枯 《 寶窟 》
演 摩 訶衍
敏 愍念
衡
枯
演
敏
héng kū yǎn mǐn
恒 沙 : 恒 河 沙 之 略。 指 恒 河 沙 之 數, 譬物之多也。
《 寶 窟 》 :《 勝 鬘 寶 窟 》, 又 作《 勝 鬘 經 寶 窟 》。 隋 代 吉 藏 撰, 約 成 書 於 開 皇 十 八 年 前 後。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三 十 七 冊。 係《 勝 鬘 經 》 注 疏 中 最 詳 盡 之 作。 首 先 明 示 五 玄 義, 即 解 釋 經 題、 敘 述 緣 起、 辨 別 宗 旨、 闡 明 教 之 不 同、 論 釋 經 之 分 齊 等。 其 次 以 歎 如 來 真 實 義 功 德、 受 十 大 受、 無 邊 聖 諦、 自 性 清 淨、 勝 鬘 師 子 吼 等 十 五 章,闡論《勝鬘經》之要旨。
摩 訶 衍 : 具 曰 摩 訶 衍 那, 譯 曰 大 乘。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法 為 小 乘, 菩 薩 之 教法為大乘。 愍:憐恤,哀憐。
一五五
行
生字注音
逾
魚
毘尼
皮
荊州
經
謚號
是
南嶽
月
釧
串
魚
皮
經
是
岳
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八 (上) 十
九八 (上) 十三
九八 (下) 四
九八 (下) 七
九八 (下) 八 九八 (下) 八
chuàn yuè shì jīng pí yú
注 釋 釧:臂鐲的古稱。
一五六
南 嶽 : 唐 懷 讓 禪 師, 住 衡 岳 般 若 寺, 故 稱 南 岳。 六 祖 慧 能 下 出 二 大 系 : 一 云南岳,一云青原。
謚 :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所給予的稱號。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毘尼:即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逾:越過,超過。
九八 (下) 九
九八 (下) 十
九八 (下) 十
九八 (下) 十一
九九 (上) 一
概 要
般
撥 惹 若 多羅
趁 讖
拘 馬駒
恆 衡岳
赤 敕
是 諡
撥
惹
趁
拘
恆
赤
是
bō rě chèn
般若多羅:禪家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 之 第 二 十 七 祖 也。 東 天 竺 人。 已 得 道, 至 南 天 竺 香 至 國, 度 王 之 第 三 子 菩提多羅(後改為菩提達磨)而付法。
讖:預測災異吉凶的言論或徵兆。
衡岳:南岳衡山。
馬駒:正當盛年且雄壯的馬。
敕 諡 : 指 於 人 逝 世 後, 朝 廷 依 其 生 前 德 行 而 追 贈 稱 號。 追 贈 之 號 又 稱 敕 諡 號。
一五七
héng
jū chì shì
行
四 嗣
檗 黃檗
煖時
煖
蠢 動含靈
蠢
生字注音
暖 (三聲)
淳 (三聲)
薄 (四聲)
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三
七
五
九九 (上) 二
一〇〇 (上)
一〇〇 (上)
(上)
一〇〇
sì chǔn
bò nuǎn
注 釋 嗣:繼續,承繼。
一五八
黃 檗 : 唐 斷 際 禪 師 希 運, 幼 於 福 州 黃 檗 山 出 家, 後 參 江 西 百 丈 山 海 禪 師 而 得 道。 後 居 洪 州 大 安 寺, 海 眾 奔 輳。 相 國 裴 休 鎮 宛 陵, 建 大 禪 苑, 請 師 說 法, 師 酷 愛 舊 山, 因 以 黃 檗 名 之。 後 稱師云黃檗。見《傳燈錄》九。
蠢 動 : 蟲 類。 含 靈 : 含 靈 魂 者, 同 於 含識,含生,有情等。
煖:同「暖」。溫和,溫暖。
一〇 一 (上)
一〇 一 (上)
一〇 一 (上)
(上)
一〇 一
(下)
一〇 一
六
六 十 十三
四
概 要
松 嵩山
志 請 道 甚摯
密 覓心
姜 將 心來
新 採薪
飯 販賣
松
志 密 江 新 飯
sōng zhì mì jiāng xīn fàn
嵩 山 : 山 名。 中 國 五 嶽 中 的 中 嶽。 位 於 河 南 省 鄭 州 市 轄 登 封 市 北, 為 秦 嶺 餘 脈。 長 約 六 十 公 里, 由 太 室、 少 室 等 山 組 成。 名 勝 包 括 中 岳 廟、 觀 星 臺、嵩陽書院、少林寺等。 摯:誠懇。 覓:尋求,尋找。 將:拿,持。
薪:柴草,柴火。販:賣。
一五九
行 五
五
七 九 九
十二
生字注音
拭
式
拂
弗
舂米
充
碓房
對
嶺南
領
蘄州
歧
謁
夜
式
弗
充
對
領
琪
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〇 一
一〇 一 (下)
一〇 一 (下)
(下)
一〇 一 一〇 一 (下)
一〇 一 (下)
yè qí lǐng duì chōng fú shì
注 釋 謁:進見,拜見。
一六〇
蘄 州 : 中 國 南 北 朝 時 設 置 的 州。 唐 朝 時 的 轄 境 約 今 湖 北 省 長 江 以 北、 巴 河 以東地區。
嶺 南 : 廣 東。 因 其 在 五 嶺 以 南, 故 通 稱為「嶺南」。 碓房:舂米的作坊。
舂米:擣米去糠,使成潔淨的白米。
拂拭:除去塵埃。
一〇 一 (下)
(上)
一〇 二
一〇 二 (上)
一〇 二 (上)
一〇 二 (上)
一〇 二 (上)
十三
二
三
三
十
十一
概 要
妾 竊
對
三更
庚
篩
篩
潛 入碓 房
娥 俄 然示寂
建 大鑑 禪 師
妾
對
晒 (一聲)
庚
娥
建
qiè duì shāi gēng é jiàn
竊:偷偷的。
潛:祕密的、暗中的。
篩:用篩子過濾。
三 更 : 夜 晚 十 二 時 左 右。 或 以 為 即 指 子時(夜間十一時至隔日凌晨一時)。
俄 然 : 片 刻, 一 下 子。 示 寂 : 寂 者 圓 寂, 又 寂 滅 也, 是 涅 槃 之 譯 語。 示 寂 者 為 示 現 涅 槃 之 義, 言 佛 菩 薩 及 高 德 之死也。
大 鑑 : 六 祖 曹 溪 慧 能, 憲 宗 元 和 十 年 賜謚云大鑑禪師。
一六一
行 十二
十二
十
四
生字注音
賒 奢 摩他
皮 毗 婆舍那
慧 若 淨 若穢
藪 婆藪
盤
皮
慧
擻 (三聲)
盤
一六二
婆 藪 槃 豆 : 又 曰 婆 藪 盤 豆、 筏 蘇 盤 豆、 伐 蘇 畔 度、 筏 蘇 畔 徒、 婆 藪 槃 陀, 世 親( 舊 曰 天 親 ) 菩 薩 也。 世 親 : 梵 名 婆 藪 槃 豆, 譯 為 天 親。 新 譯 伐 蘇 畔 度, 譯 為 世 親。 佛 滅 後 九 百 年 於 印 度 阿 踰 陀 國 出 世, 造《 俱 舍 論 》 《唯識》等大小論千部。
淨 : 淨 土, 聖 者 所 住 之 國 土 也。 無 五 濁 之 垢 染, 故 云 淨 土。 穢 : 穢 土, 猶 言 濁 世 也。 對 於 淨 土 而 言, 凡 夫 所 居 之娑婆世界謂之穢土。
毗 婆 舍 那 : 又 作 毘 婆 舍 那、 毘 鉢 舍 那。 譯 曰 觀, 見, 種 種 觀 察 等。 觀 見 事理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奢 摩 他 : 又 作 舍 摩 他、 奢 摩 陀、 舍 摩 陀。 禪 定 七 名 之 一。 譯 曰 止、 寂 靜、 賒 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三 (下)
一〇 三 (下)
一〇 五 (上)
一〇 五 (下)
槃豆
shē
pí huì sǒu pán
(下)
一〇 五 八
概 要
渠 蘧庵
渠
qú
蘧庵:大佑,明代天台宗僧。姑蘇吳縣 ( 江 蘇 ) 人。 字 啟 宗。 號 蘧 庵。 十 二 歲出家,通內外經典,從古庭善習《華 嚴 》, 復 從 九 皋 聲 學《 摩 訶 止 觀 》, 後 於 弘 教 寺 天 泉 澤 會 中 任 懺 首 之 職。 一日閱元代蒙潤之《天台四教儀集註》 而得省,乃漸通達天台綱格。未久,住 持 甫 里 白 蓮 寺, 尊 蒙 潤 為 遠 祖。 復 被 請為嘉定圓通寺之開山,為講寺之首。 後 歸 西 山, 築 室 號 真 如, 專 修 念 佛 三 昧。洪武二十六年,拜僧祿司右善世, 二十九年陞左善世,考試天下僧徒,因 功賜袈裟、衣衾、鞋履。永樂三年奉詔 入京纂修佛典,總括般若要義。五年入 寂,享年七十四。著有《淨土指歸集》 二 卷、《 阿 彌 陀 經 略 解 》《 金 剛 經 略 解》,得法弟子有慧澈、德完。
一六三
生字注音
瓊林
結跏 束 手
加
瑰麗
規
瓊 樹之林
窮
窮 窮
加
規
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一 十二 十三
五
qióng
頁 一〇 五 (下)
一〇 五 (下)
一〇 五 (下)
一〇 六 (上)
qióng guī jiā
注 釋
一六四
瓊林:瓊樹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國、 仙境的瑰麗景象。
瓊:一種美玉。瓊樹:玉樹。 瑰麗:奇麗美好。
結跏:結跏趺坐,佛陀之坐法也。結加 趺 於 左 右 髀 上 而 坐 也( 跏 字 添 足 者 所 謂蛇足也),趺者足背也,交結左右足 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謂之全跏坐,即結跏 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於左右之一髀, 名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 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 亦 上 左, 謂 之 降 魔 坐, 反 之 謂 之 吉 祥 坐。釋尊於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之身為吉 祥坐 , 而手作降魔印。
一〇 六 (上)
一〇 六 (下)
(上)
一〇 七
五
十二
一
概 要
兼 緘 唇結舌
詢 波旬
胡 囫
侖 圇
兼
詢
胡 侖
jiān xún hú lún
緘:閉。
波 旬 : 又 作 波 俾 掾、 波 椽、 波 鞞、 陂 旬、 波 俾、 播 裨。 經 典 中 又 常 作「 魔 波 旬 」。 意 譯 殺 者、 惡 物、 惡 中 惡、 惡 愛。 指 斷 除 人 之 生 命 與 善 根 之 惡 魔。 為 釋 迦 在 世 時 之 魔 王 名。 據《 太 子 瑞 應 本 起 經 》 卷 上 載, 波 旬 即 欲 界 第 六 天 之 主。《 大 智 度 論 》 卷 五 十 六 謂, 魔 名 為「 自 在 天 王 」。 此 魔 王 常 隨 逐 佛 及 諸 弟 子, 企 圖 擾 亂 之 ; 而 違 逆 佛 與 嬈 亂 僧 之 罪, 乃 諸 罪 中 之 最 大 者,故此魔又名「極惡」。
囫圇:完整;整個兒。
一六五
生字注音
遂州
歲
貢舉
貢
圭峰
規
是歟
魚
歲
供 (四聲)
規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
九
四
十四
行
三、一經宗趣 頁 一〇 七 (上)
一〇 七 (下)
一〇 七 (下)
一〇 七 (下)
yú guī gòng suì
注 釋
一六六
歟: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啊」、 「吧」。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 宗 密 禪 師, 住 於 此, 故 喚 師 為 圭 峰。
貢 舉 : 舊 時 拔 舉 人 才 的 方 法。 古 時 諸 侯 歲 貢 士 於 天 子, 且 民 間 又 有 鄉 舉 里 選 之 制, 二 者 皆 是 取 士 之 法, 後 合 「貢」「舉」之名,稱為「貢舉」。
遂州:中國南北朝時北周閔帝元年設 置 的 州, 治 所 在 方 義 縣( 今 四 川 省 遂 寧 市 )。 隋 朝 改 遂 寧 郡, 唐 朝 復 改 遂 州。 轄 境 相 當 今 四 川 省 遂 寧、 蓬 溪, 重慶市潼南等市縣。
一〇 七 (下)
(下)
一〇 七
一〇 七 (下)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上)
一〇 八
十
十二
十三
一
一
二
概 要
替 披剃
夜 謁
器 皆契 印 可
序
答書
舒
敘 門人之禮
皮 毘 盧性海
替
夜
氣
序
舒
皮
tì yè qì xù shū pí
披 剃 : 初 出 家 為 僧 尼。 謂 之 披 剃。 言 共剃髮披僧衣也。 謁:進見,拜見。
契 : 投 合, 切 合。 印 可 : 證 明 弟 子 之 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
敘:陳述,說明。門人:弟子。
答:應對、回覆問題。書:信件。
毘 盧 : 毘 盧 舍 那 之 略。 法 身 佛 之 通 稱。 即 密 教 之 大 日 如 來 也。 性 海 : 真 如 之 理 性, 深 廣 如 海, 故 云 性 海。 如 來法身之境也。
一六七
行
二
三
五
五 十二
生字注音
魚 歟
係
系
追謚
是
荼毘
圖
詔 賜紫衣
照
舍汝 其 誰
乳
系
是
圖
照
魚
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一〇 八 (上)
(下)
一〇 八
rǔ yú zhào tú shì xì
注 釋
一六八
汝 : 你。 舍 汝 其 誰 : 除 了 你 以 外, 還 有 誰? 歟 : 表 示 感 嘆 的 語 氣。 相 當 於 「啊」「吧」。
詔 : 古 時 皇 帝 所 頒 發 的 命 令。 紫 衣 : 紫 色 之 袈 裟 或 上 衣 也。 是 非 佛 制 之 色,乃賜僧之紫衣,始於唐之法朗等。
荼 毘 :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 僧 死而焚其尸也。 追謚:追加諡號。 係:是。
一〇 九 (上)
十四
概 要
壇 曇
巒 鸞
談
巒
tán luán
曇鸞: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門高 僧。 日 本 尊 之 為 淨 土 五 祖 之 初 祖, 又 尊 為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三 祖。 雁 門( 山 西 代縣)人,一說并州汶水(山西太原) 人, 姓 氏 不 詳。 家 近 於 五 臺 山, 常 聞 神 跡 靈 異 之 事, 十 餘 歲 即 登 山 出 家。 苦 節 力 學, 精 通 諸 經。 嘗 讀《 大 集 經 》, 為 之 注 解, 書 未 成 即 染 疾, 遍 求 不 治, 其 後, 一 日 忽 見 天 門 洞 開, 其 疾 頓 癒, 乃 發 心 求 長 生 不 死 之 法。 聞 人 傳 言 仙 方 之 學 可 長 壽 不 老, 乃 往 江 南, 於 句 容 山 訪 陶 弘 景, 從 之 受 仙 經 十 卷。 歸 途 過 洛 陽, 謁 菩 提 流 支, 受 得《 觀 無 量 壽 經 》, 乃 盡 棄 仙 學 而 專 修 淨 土。 東 魏 孝 靜 帝 尊 之 為「 神 鸞 」, 敕 住 并 州 大 巖 寺。 後 住 汾 州 玄 中 寺, 時 往 介 山 之 陰 聚 眾 講 經, 弘 闡 念佛法門。師兼通內外典籍,四眾欽
一六九
三
行
巒
鑾
生字注音
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九 (下)
luán
注 釋
一七〇
服, 稱 其 聚 眾 弘 法 之 所 為「 鸞 公 巖」。 師為後來唐代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奠下 重 要 之 基 礎, 此 外 師 亦 為 當 代 著 名 之 四 論( 中 論、 百 論、 十 二 門 論、 大 智 度 論 ) 學 者, 後 世 且 尊 之 為 四 論 宗 之 祖。 著 有《 往 生 論 註 》 二 卷, 其 書 乃 世 親《 淨 土 論 》 之 註 釋 書。 師 結 合 印 度佛教二大思潮之祖龍樹與世親之思 想, 而 將 空 宗 思 想 注 入 淨 土 教 教 理 之 中, 頗 受 後 世 重 視。 另 著 有《 讚 阿 彌 陀 佛 偈 》《 禮 淨 土 十 二 偈 》《 略 論 安 樂淨土義》等。
巒:曇鸞法師,也作「曇巒」。
一〇 九 (下)
一〇 九 (下)
一〇 九 (下)
一〇 九 (下)
(上)
一一〇
三
四
四
八
一
概 要
驗 雁門
離 罹疾
運 佛 教 之蘊
拓 唾地
位 有魏 (疑作後魏)
驗
離
運
拓
位
yàn lí yùn tuò wèi
雁 門 : 雁 門 郡, 中 國 古 代 的 郡, 位 於 山 西 省 代 縣。 戰 國 趙 武 靈 王 在 此 設 郡;三國魏移治廣武縣(今代縣西); 隋朝大業初改代州為雁門郡;唐朝復 改為代州。
罹:遭遇,遭受。疾:病。
蘊:事理精奧之處。
唾:吐口水。有輕視、鄙棄的意思。
魏 : 後 魏, 朝 代 名。 北 朝 諸 朝 之 一。 晉 時 拓 跋 氏 自 立 為 代 王, 淝 水 戰 後 不 久,改國號魏,史稱為「後魏」或「北 魏」。後分裂為東、西魏。
一七一
行 一
四
十一
八
生字注音
輟 道綽
婆藪 槃 豆
藪
歎 歸淨土
嘆
婆藪 盤 頭
藪
擻 (三聲)
嘆
輟
擻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一 (下)
一一二 (上)
一一二 (上)
一一二 (下)
sǒu chuò tàn sǒu
注 釋
一七二
婆 藪 盤 頭 : 又 曰 婆 藪 槃 豆, 世 親( 舊 曰天親)菩薩也。
道 綽 :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四 祖。 唐 并 州 玄 中 寺 道 綽, 并 州 汶 水 人。 稱 為 西 河。 十 四 出 家, 講 敷《 涅 槃 經 》, 後 詣 石 壁 玄 中 寺, 讀 曇 鸞 碑, 大 有 所 感。 自 此 捨《 涅 槃 》 之 講 說, 專 事 念 佛。 講 《觀經》二百餘徧 ,示誨道俗。撰《安 樂 集 》 兩 卷。 貞 觀 十 九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寂,年壽不記。 歎:讚美,讚歎。
婆藪槃豆:世親(舊曰天親)菩薩也。
一一二 (下)
十
概 要
皮 毗 紐天
皮
pí
毗 紐 天 : 那 羅 延, 乃 具 有 大 力 之 印 度 古 神。 據《 慧 琳 音 義 》 卷 六 載, 那 羅 延 係 欲 界 中 之 天 名, 又 稱 毘 紐 天, 欲 求 多 力 者, 如 精 誠 祈 禱、 供 養 此 天, 則多獲神力;又同書卷四十一示其形 像, 謂 此 天 多 力, 身 為 綠 金 色, 有 八 臂, 乘 金 翅 鳥, 手 持 鬥 輪 及 種 種 器 杖,常與阿修羅王戰爭。《大日經疏》 卷 十 亦 以 此 天 為 毘 紐 天 之 別 名, 謂 其 為 佛 之 化 身, 乘 迦 婁 羅 鳥, 行 於 空 中。 然 印 度 古 代 之 吠 陀 論 師 則 以 其 為 梵 天 之 母, 謂 一 切 人 皆 從 梵 天 所 生。 又 外 道 說 那 羅 延 天 即 大 梵 王, 一 切 人 皆由梵王所生,故稱人生本。
一七三
生字注音
竹 北 天竺
樓 十三 富 婁 沙 富 羅 國
十二
行
樓
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一二
一一二 (下)
zhú lóu
注 釋
一七四
北 天 竺 : 古 印 度 五 天 竺 之 一, 相 當 於 印 度 西 北 方 之 諸 國 ; 在 玄 奘《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卷 三 中 即 舉 有 二 十 國。 北天竺係繼中印度之後為佛教盛行之 地, 靈 蹟 甚 多。 約 為 今 之 旁 遮 普、 喀 什 米 爾、 西 北 境 州 等 地。 部 分 古 犍 馱 羅 即 在 西 北 境 州 內, 後 人 可 自 出 土 之 石刻推知當地古代佛教之概況。
富 婁 沙 富 羅 國 : 丈 夫 國, 在 北 印 度, 天 親 菩 薩 生 國 之 名。《 婆 藪 槃 豆 傳 》 曰 :「 婆 藪 槃 豆 法 師 者, 北 天 竺 富 婁 沙 富 羅 國 人 也。 富 婁 沙 譯 為 丈 夫, 富 羅 譯 為 土。( 中 略 ) 毘 搜 紐 天, 既 居 此地顯丈夫能,因此立名稱丈夫國。」
(上)
一一三
一一三 (上)
一
一
概 要
茄 阿 僧伽
拔 比 鄰 持跋 婆
茄
拔
qié bá
阿 僧 伽 : 一 作 阿 僧 佉。 無 著 菩 薩 之 梵 名。 為 法 相 宗 之 祖。《 婆 藪 槃 豆 傳 》 曰 :「 既 得 大 乘 空 觀, 因 此 為 名, 名 阿 僧 伽, 阿 僧 伽 譯 為 無 著。」《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阿 僧 伽 : 阿 此 云 無, 僧 伽 此 云 著, 短 聲 呼 之。 若 長 聲 呼 之, 即 云 眾。 舊 云 僧 佉, 訛 也。」 《 三 藏 法 師 傳 》 三 曰 :「 城 西 南 五 六 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 菩 薩 夜 昇覩 史 多 天 , 於 慈 氏 菩 薩 所 , 受《 瑜 伽 論 》《 莊 嚴 論 》《 大 乘 論 》 《 中 邊 分 別 論 》, 晝 則 下 天, 為 眾 說 法。 阿 僧 伽 亦 名 無 著, 即 健 陀 羅 國 人 也。 佛 滅 度 後, 一 千 年 中, 出 現 於 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
比鄰持跋婆:無著、天親菩薩之弟。
一七五
行
三
六
十一
生字注音
闍 夜多
舌
示誨
慧
闍國
舌
阿踰
逾
舌
慧
舌
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三 (上)
一一三 (上)
一一三 (上)
注 釋
一七六
阿 踰 闍 : 一 作 阿 輸 闍。 國 名。 譯 曰 不 生, 不 可 戰。 超 日 王 為 印 度 阿 踰 闍 國 之 王, 笈 多 王 朝 之 始 祖 也。 與 無 著、 世親菩薩同時代。
誨
示:教導。誨:教導,勸導。(又音) 誨
闍夜多:北天竺人。《付法藏因緣傳》 卷 六 載, 為 付 法 相 承 第 十 九 祖, 禪 宗 則 謂 西 天 第 二 十 祖。 父 母 素 信 三 寶, 然 坎 坷 多 疾, 師 遂 生 不 平 之 疑。 後 於 中 天 竺 遇 鳩 摩 羅 多 尊 者, 乃 向 之 請 益, 尊 者 釋 以 因 果 罪 福 之 說, 師 頓 釋 所 疑, 承 言 領 旨, 萌 發 宿 慧, 遂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並 嗣 其 法。 師 學 識 淵 博, 化導無量。後至羅閱城(王舍城)敷
huǐ
yú shé huì shé
一一三 (上)
一一三 (下)
一一三 (下)
十二
二
六
概 要
囑 付屬
舌 割 那 捨闍
耳 若爾
囑
舌
耳
zhǔ shé ěr
揚 頓 教, 當 時 之 學 眾 唯 尚 辯 論, 為 首 者 名 為 婆 修 盤 頭( 世 親 ), 常 日 僅 一 食, 晝 夜 不 臥, 六 時 禮 佛, 清 淨 無 欲, 為 眾 所 歸, 師 遂 度 化 之。 臨 入 滅 時, 即 傳 法 予 婆 修 盤 頭。 其 付 法 偈 曰 (大五一 ‧ 二一三中):「言下合無 生, 同 於 法 界 性, 若 能 如 是 解, 通 達 事 理 竟。」 付 法 之 後, 奄 然 歸 寂, 世 壽不詳。 屬:託付。同「囑」。
割 那 捨 闍 : 丈 夫 國, 在 北 印 度, 天 親 菩薩生國之名。 若爾:如此,這樣。
一七七
九
八
四
一
行
訥堂
眲
乾嘉
前
求蔭
印
菩 提 薩埵
朵
生字注音
呢 (四聲)
前
印
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一四
一一五 (上)
一一五 (下)
一一五 (下)
duǒ yìn qián nè
注 釋
一七八
菩 提 薩 埵 : 菩 薩 之 具 名。 又 曰 菩 提 索 埵,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舊 譯 為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新 譯 曰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謂 是 求 道 之 大 心 人, 故 曰 道 心 眾 生 ; 求 道 求 大 覺 之 人, 故 曰 道 眾 生, 大 覺 有 情。 又 薩 埵 者 勇 猛 之 義, 勇 猛 求 菩 提 故 名 菩 提 薩 埵。 又 譯 作 開 士, 始 士, 高 士, 大 士 等。 義 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求蔭:求陰涼。
乾 嘉 : 清 代 高 宗 乾 隆、 仁 宗 嘉 慶 時 期。
訥堂: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法師 之字。
一一五 (下)
(下)
一一五
(下)
一一五
一一五 (下)
一一五 (下)
十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概 要
安 三 聖菴
速 榮 池 老宿
薙髮
剃 米 靡 不通達
林 臨濟
安 素
剃
米
林
ān sù tì mǐ lín
菴:同「庵」。
榮 池 : 三 聖 庵 之 僧 名。 老 宿 : 指 耆 老 或深積修行之僧。
薙 : 削 髮。 通「 剃 」。 薙 髮 : 剃 髮, 剃 鬚 髮 染 衣 者 為 佛 弟 子 出 家 之 相, 為 去 憍 慢 且 別 於 外 道 之 出 家 而 為 之。 謂 是為三世諸佛之儀式也。
靡 : 無, 不。 通 達 : 通 於 事 理 而 無 壅 也。
臨 濟 : 臨 濟 宗, 禪 宗 五 家 之 一。 自 曹 溪之六祖慧能,歷南嶽,馬祖,百丈, 黃 檗, 至 臨 濟 之 義 玄, 張 一 家, 稱 為 臨 濟 宗。 即 慧 能 六 世 之 孫 也。 又 臨 濟 六 世 孫 為 石 霜 之 圓 禪 師。 圓 禪 師 之 下 分楊岐黃龍之二派。
一七九
行 一
二
六 七
二
生字注音
金 剛 頂瑜 伽
魚
慇重
因
伽陀
茄
瓶瀉 雲 興
謝
晤客
物
魚
因
茄
謝
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一六
一一六 (上)
一一六 (上)
(下)
一一六
一一八 (上)
wù xiè qié yīn yú
晤:見面。
注 釋
一八〇
瓶 瀉 : 瀉 瓶, 一 瓶 之 水 瀉 於 他 瓶 毫 無 餘 雜 遺 漏, 以 譬 師 資 相 承 無 遺 餘 也。 雲興:雲霧升騰聚集。
伽陀:阿伽陀之略,藥名。又作伽他。 譯曰句頌、孤起頌、不重頌。
慇重:深重。慇:通「殷」。
金 剛 頂 : 金 剛 界 諸 經 諸 會 之 通 名。 金 剛 界 之 法, 有 十 萬 偈 十 八 會, 總 名 金 剛 頂。 金 剛 有 堅 固 利 用 二 義, 以 喻 實 相 不 思 議 之 理 體 堅 固 常 住, 如 來 之 智 用 銳 利, 摧 破 惑 障, 頂 者 最 上 尊 勝 之 義, 此 法 於 諸 大 乘 中 最 勝 無 上, 猶 如 人身之頂也。
一一八 (下)
(上)
一一九
一一九 (下)
一一九 (下)
八
五
一
九
概 要
聶 涅槃
淨 徑
記 肉髻
霞 未暇
主 連屬
聶
淨
記
霞
主
niè jìng jì xiá zhǔ
涅槃:舊譯為滅,新譯為圓寂。滅者, 滅 生 死 因 果 之 義 也 ; 滅 度 者, 滅 生 死 之 因 果, 渡 生 死 之 瀑 流 也, 是 滅 即 度 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 滅 者 生 死 之 大 患 滅 也 ; 不 生 者, 生 死 之 苦 果 不 再 生 也 ; 無 為 者, 無 惑 業 因 緣 之 造 作 也 ; 安 樂 者, 安 穩 快 樂 也 ; 解 脫 者, 離 眾 果 也。 此 中 單 譯 滅 為 正 翻, 他 皆 為 義 翻。 圓 寂, 德 無 不 備 稱 圓,障無不盡名寂。徑:小路,或泛指 道路;比喻達到目的的方法或過程。
肉 髻 : 佛 頂 上 有 一 肉 團, 如 髻 狀, 名 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無見頂相也。
暇:空閒。未暇:謂沒有時間顧及。
連屬:連續不斷。
一八一
行 五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覺猷
由
族胤
印
覺鍐
宗
由
印
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二一 (上)
一二一 (上)
一二一 (上)
zōng yìn yóu
注 釋
一八二
覺鍐:日本新義真言宗開祖興教大 師。 胤:後代,後嗣。
覺猷:日本天台宗畫僧。京都人。初名 顯智,別稱鳥羽僧正、法輪院僧正。師 事園城寺覺圓,究顯密二教。從賴豪受 灌頂。曾受鳥羽上皇召至離宮問祕要, 崇遇甚篤。初居於園城寺法輪院,後任 四天王寺、證金剛院(京都南部鳥羽離 宮附近)、法成寺等別當之職。保延元 年升任園城寺長吏,四年十月受命為延 曆寺第四十七代座主,然為避開山徒之 嫉視,三日即退位。後隱居鳥羽,善繪 畫,尤長於諷刺畫,世稱鳥羽繪。或謂 其為信貴山緣起與鳥獸戲畫之作者,然 無確證。保延六年示寂,世壽八十八。
(上)
一二一
一二一 (下)
十二
四
概 要
題 醍
胡 醐寺
疾 嫉
妒 妬
題
胡
疾
妒
tí hú jí dù
醍醐寺:為日本真言宗醍醐派總本 山。 位 於 日 本 京 都 市 伏 見 區 山 科 醍 醐。 山 號 深 雪 山。 貞 觀 年 間 聖 寶 於 山 上 建 草 庵, 未 久 又 建 准 胝 堂、 如 意 輪 堂、 藥 師 堂、 五 大 堂。 延 喜 七 年, 醍 醐 天 皇 行 幸 該 寺, 捐 贈 山 下 之 釋 迦 堂, 後 成 為 御 願 寺。 文 明 二 年, 一 度 燬 於 兵 火, 後 因 座 主 義 演 獲 得 豐 臣 秀 吉 之 皈 依, 遂 得 再 興。 寺 寶 有《 滿 濟 准 后 日 記 》 三 十 八 冊、《 義 演 准 后 日 記 》 六 十 二 冊、 聖 觀 音 立 像 等 佛 像, 及 五 大 尊、 五 祕 密 像 等 佛 畫, 其 中 以 密教圖像類最具特色。
妬 : 同「 妒 」。 嫉 妒 : 因 他 人 勝 過 自 己而心生妒恨的心理狀態。
一八三
六
十三
十
九
五
行
悉曇
談
嗣法
四
拘宥
又
勅諡
赤
翌年
翼
生字注音
談
四
又
赤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二一
一二一 (下)
一二一 (下)
(下)
一二一
一二二 (上)
yì chì yòu sì tán
注 釋
一八四
翌年:明年,第二年。
勅 :同「敕」。勅 諡:指於人逝世後, 朝 廷 依 其 生 前 德 行 而 追 贈 稱 號。 追 贈 之號又稱敕諡號。 宥:通「囿」,局限。
嗣 法 : 弟 子 嗣 師 之 法 也, 密 家 謂 為 傳 法,禪家謂為嗣法。
悉 曇 : 又 作 悉 談。 譯 曰 成 就。《 玄 應 音 義 》 二 曰 :「 悉 曇, 此 云 成 就。」 梵語本係梵天所製,故名悉曇。
一二二 (上)
六
概 要
運 十 二 母韻
運
yùn
十 二 母 韻 : 十 二 摩 多, 又 名 十 二 轉 聲。 摩 多 譯 作 點 或 韻。 一 ( 阿 ), 二 ( 阿 長 ), 三 ( 伊 ), 四 ( 伊 長 ), 五 ( 烏 ), 六 ( 烏 長),七 (藹),八 (愛),九 ( 奧 ), 十 ( 奧 長 ), 十 一 ( 闇 ), 十 二 ( 啞 ) 也。 此 十 二 摩 多 攝 於 三 門 之 發 音, 則 如 圖。 一 切 之 音 聲, 盡 攝 於 此 三 門, 其 中 前 二 字 為 根 本 字, 是 男 聲, 智 慧 字 也。 又 伊 等 八 字 為 增 加 字( 謂 增 加 於 阿 迦 等 根 本 字 之 點 畫 也 ), 是 女 聲, 三 昧 字 也。 此 十 二 摩 多, 若 依 世 法, 則 為 十 二 支, 十 二 月, 十 二 宮, 人 身 之 十 二 纏 絡 等。 若 依 出 世 法, 則 為 菩 薩 佛 果 之 十 二 地, 流 轉 之 十 二 因 緣。 若 依 真 言 門, 則 胎 藏 之 十 二 真 言, 金 剛 界 之 十 二 供 養, 並 十 二 火 天 等, 皆 其 標 幟 也。 見《 悉 曇 三 密 鈔 》 二。 又 以 此
一八五
七
七
七
七
行
頞
餓
菴
安
曷
何
遏
餓
生字注音
餓
安
何
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二二
一二二 (上)
一二二 (上)
一二二 (上)
è hé ān è
注 釋
一八六
十二摩多配於因行證入之四轉則前之 二 阿 為 因, 伊 等 八 字 為 行, 暗 為 證, 惡 為 入 也。 見 吽 字 義 顯 宗 記。 更 依 《大日經》等,則加哩 口 [ 狸 * ] 里 狸 之四摩多,總為十六摩多。
遏: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曷: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菴: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頞: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一二二 (上)
一二三 (下)
一二三 (下)
八
二
十三
概 要
噁 噁
纂
惡 (三聲)
皮
《 瑜 伽 略 纂 》 鑽 (三聲)
皮 毘 盧舍那
ě zuǎn pí
噁: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阿」。
《瑜伽略纂》:《瑜伽師地論略纂》, 凡 十 六 卷。 唐 代 窺 基 撰。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三 冊。 又 作《 瑜 伽 師 地 論 略纂疏》《瑜伽論略纂》《瑜伽鈔》。 本書係法相宗主要經典《瑜伽師地論》 之 注 疏。 內 容 初 依 最 勝 子 等 之《 瑜 伽 師 地 論 釋 》 載 七 言 七 行 之 歸 敬 頌, 次 立 所 為、 所 因、 宗 緒、 藏 攝、 釋 題、 釋 文 等 六 門, 為 研 究《 瑜 伽 論 》 者 必 讀 之 指 南。 撰 者 窺 基 為 玄 奘 之 高 足, 法相宗之初祖。
毘 盧 舍 那 : 佛 真 身 之 尊 稱 也。 解 此 者 諸 家 不 一。 準 天 台 以 毘 盧 舍 那 與 盧 舍 那 及 釋 迦, 如 其 次 第 配 於 法 報 應 三 身。 毘 盧 舍 那, 譯 曰徧 一 切 處。 盧 舍 那,翻曰淨滿。華嚴則以此二者為梵
一八七
行
一
二
五
生字注音
鞞
皮 盧 嚧 杜那 吠
廢 盧 嚧 遮那
刊 更勘 梵 本
皮
盧
廢
盧
刊
一八八
勘 : 校 正, 核 對。 梵 本 : 梵 經 之 未 譯 者。即梵語之經典也。
吠嚧遮那:毘盧舍那。法身佛之梵名。 大日如來之稱。
鞞嚧杜那:毘盧舍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名 之 具 略, 而 為 報 身 佛 之 稱 號, 譯 曰 光 明徧 照 , 或 單 譯徧 照 。 因 舊 經 ( 晉 譯 ) 說 盧 舍 那, 新 經( 唐 譯 ) 說 毘 盧 遮那故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二四
一二四 (上)
一二四 (下)
pí lú fèi lú kān
一二五 (上)
一二五 (下)
八
四
概 要
訣》
《金剛頂義 決
慢 曼 殊室利
決
慢
jué màn
《 金 剛 頂 義 訣 》 : 一 卷, 說 金 剛 智 三 藏 六 卷《 略 出 經 》 之 要 註, 智 藏 筆 之。見日本《續藏經》。
曼 殊 室 利 : 一 作 曼 殊 尸 利, 舊 稱 文 殊 師 利, 新 稱 曼 殊 室 利, 菩 薩 名。 文 殊 : 文 殊 師 利 之 略, 舊 稱 文 殊 師 利, 滿 殊 尸 利, 新 稱 曼 殊 室 利。 新 舊 有 六 譯 :《 無 量 壽 經 》《 涅 槃 經 》 曰 妙 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三昧經》 《大淨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 《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 《金剛瓔珞經》曰敬首(以上舊譯); 《 大 日 經 》 曰 妙 吉 祥、 文 殊 或 曼 殊, 是 妙 之 義 ; 師 利 或 室 利, 是 頭 之 義, 德 之 義, 吉 祥 之 義 也。 此 菩 薩 與 普 賢 為 一 對, 常 侍 釋 迦 如 來 之 左, 而 司 智 慧( 普 賢 在 右 司 理, 但 當 以 右 智 左 理, 今 違 之, 一 依 勝 劣 之 次 第, 二 示 理智融通之義也)。
一八九
六
九
六
行
半 須彌 山
迷
那 羅延
嚴
羅睺 羅
侯
生字注音
迷
嚴
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二七 (下)
一二七 (下)
一二八 (上)
hóu yán mí
注 釋
一九〇
羅 睺 羅 : 比 丘 名, 以 嚴 持 戒 律、 精 進 修 道 聞 名, 譽 為「 密 行 第 一 」。 他 是 佛 陀 未 出 家 求 道 前 的 兒 子, 又 譯 為 「羅云」。
那 羅 延 : 天 上 力 士 之 名。 或 梵 天 王 之 異名。
半須彌山:指須彌山之半山腰。須彌 山:新作蘇迷盧,蘇迷嚧。山名。一 小世界之中心也。譯言妙高,妙光, 安明,善積,善高等。凡器世界之最 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 即地輪,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雙, 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 邊,須彌之八山八海與鐵圍山也,其 中心之山,即為須彌山。入水八萬由
一二八 (上)
一二八 (上)
一二八 (下)
一二八 (下)
六 八
二
二
概 要
嚴 巖窟
蘊 採 華醞 海
嚴 飢 火炎
嚴 炎
姜 漿水
嚴 運 嚴 嚴 姜
yán yùn yán yán jiāng
旬, 出 水 八 萬 由 旬, 其 頂 上 為 帝 釋 天 所 居, 其 半 腹 為 四 王 天 所 居, 其 周 圍 有 七 香 海 七 金 山, 其 第 七 金 山 外 有 鹹 海, 其 外 圍 曰 鐵 圍 山, 故 云 九 山 八 海。 贍 部 洲 等 四 大 洲 在 此 鹹 海 之 四 方。 巖窟:山洞。
華:同「花」。醞:釀酒。
飢 火 : 難 忍 的 飢 餓 感。 炎 炎 : 灼 熱 貌。
漿:泛稱較濃稠的液體。
一九一
行 三
三
三
六 七
生字注音
膿血
慧 糞穢
吞噉
但
鱗 甲羽毛
林
農
滌
迪
蕩
宕
伺求
四
但
林
慧
農
迪
宕
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二八
(下)
一二八
一二八 (下)
一二八 (下)
(下)
一二八
sì dàng dí nóng huì lín dàn
注 釋
一九二
伺求:窺伺守候而找機會追討。
蕩:清除,洗除。滌:洗濯。
膿 血 : 傷 口 潰 爛 所 化 的 黏 液 與 血 液。 糞穢:糞便等穢物。
鱗 甲 : 泛 指 有 鱗、 甲 的 水 生 動 物。 羽 毛:飛禽的代稱。 噉:同「啖」,吃。
一二八 (下)
(下)
一二八 一二九 (上)
一二九 (上)
十一
十四 一
十四
概 要
或 鑊 湯劍樹
你 阿 尾儞
暗 闇鈍
粗 三 細 六麤
或
你 暗
粗
huò nǐ àn cū
鑊 : 無 足 鼎 ; 鍋。 鑊 湯 : 即 以 鍋 鑊 煮 沸 湯, 置 罪 人 於 其 中, 以 懲 其 生 前 罪 行 之 地 獄。 劍 樹 : 即 利 劍 所 成 之 樹, 指劍輪地獄中的景象。
阿尾儞 :「無明」的梵語。
闇:昏昧,糊塗。闇鈍:愚拙。
三 細 :《 起 信 論 》 所 說。 分 別 根 本 無 明 之 相 狀 者。 對 於 枝 末 無 明 之 六 麤 而 謂 為 三 細 : 一、 無 明 業 相, 業 者 動 作 之 義, 不 達 於 一 法 界 之 理, 真 心 之 初 動 作 者。 二、 能 見 相, 既 有 由 動 作, 有 能 見 之 相。 三、 境 界 相, 有 能 見 之 相, 則 必 有 所 見 之 相。 此 三 相 中 動 作 就 體, 能 見 所 見 就 用。 體 用 不 離, 一 時 具 三 相。 此 相 用 至 為 微 細, 故 稱 為 三細。出於《起信論義記》中末。
一九三
行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六麤:明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 無 明 而 生 起 業 轉 現 之 三 細, 更 緣 現 相 之 境 界 而 生 起 六 種 之 迷 相, 對 於 前 之 三 細 而 稱 為 六 麤 : 一 智 相, 謂 於 現 識 所現之境界不知是為自識所現之幻影, 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也。是俱生起之法 執也。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之分別而 于愛境生樂境,於不愛之境生苦受等, 種 種 迷 妄 續 起 不 斷 也。 是 分 別 起 之 法 執也。三執取相,謂於前之苦樂等境, 不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也。是 俱生起之煩惱也。四計名字相,謂依前 之轉倒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 種煩惱也。是分別起之煩惱也。五起業 相,謂妄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 也。六業繫苦相,謂繫於善惡之業而感 生死之苦果也。六麤中前四相為惑因, 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見《起 信論》。
(上)
一三〇
一三〇 (上)
一三〇 (下)
一三一 (上)
九
十
七
一
概 要
朗 朗 然大覺
消 翛 然無累
建 眾 寶間 錯
娑
唆 訶 訶 樓陀
郎 (三聲)
消
建
梭
呵
lǎng xiāo jiàn suō hē
朗 然 : 清 澈 貌 ; 明 白 貌。 大 覺 : 佛 之 覺 悟 也。 凡 夫 無 覺 悟, 聲 聞 菩 薩 有 覺 悟而不大,佛獨覺悟實相,徹底盡源, 故 稱 大 覺。 又 聲 聞 雖 自 覺, 而 不 使 他 覺, 菩 薩 雖 自 覺 亦 使 他 覺, 而 覺 事 未 滿。 佛 自 覺 覺 他 皆 圓 滿, 故 獨 稱 之 為 大覺。
翛然:超脫。無累:無所掛礙。
間:分隔,分開。錯:相互交錯。
娑訶樓陀:娑婆。
一九五
五
二
一
行
謹
燦發
粲
巍然
韋
五巒
鑾
繁峙 縣
是
生字注音
謹
粲
惟
鑾
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三二 (上)
(上)
一三二
一三二 (上)
如錦
注 釋
一九六
繁 峙 縣 : 位 於 中 國 山 西 省 東 北 部, 隸 屬 山 西 省 忻 州 市。 位 於 恆 山 和 五 臺 山 之間,滹沱河上游,鄰接河北省。
危
五 巒 : 五 臺 山 有 五 座 山 峰 聳 立( 東 臺 望 海 峰、 南 臺 錦 銹 峰、 中 臺 翠 岩 峰、 西 臺 掛 月 峰、 北 臺 葉 斗 峰 ), 高 出 雲 表, 頂 部 平 整 無 林 木, 有 如 壘 土 之 臺, 故 名。 巍 然 : 高 大 壯 觀 的 樣 子。 (又音)巍
燦 : 光 彩 鮮 明, 耀 眼。 錦 : 一 種 色 彩 鮮 豔, 有 各 種 花 紋 圖 案 的 絲 織 品。 如 錦:好像錦緞那般耀眼華麗。
wēi
shì luán wéi càn jǐn
一三二 (上)
一三二 (上)
一三二 (上)
五
七
十四
概 要
謹 錦
秀 繡峰
宴 代 州雁 門
回 周迴
謹
秀
驗
回
jǐn xiù yàn huí
錦 繡 峰 : 五 臺 山 南 臺, 位 於 臺 懷 鎮 南 十 二 公 里。 五 臺 山 的 五 座 主 峰, 其 他 四 座 臺 頂 皆 是 連 綿 起 伏 的 系 列 山 脈, 唯有南臺獨立為峰。
代 州 : 今 忻 州 市 代 縣, 位 於 山 西 省 東 北 部, 北 踞 北 岳 恒 山 余 脈, 南 跨 佛 教 聖地五臺山麓。 雁 門 : 雁 門 郡, 戰 國 時 期 的 郡 名, 地 處 山 西 省 右 玉 縣 南。 是 歷 史 記 載 趙 國 時 期 李 牧 抗 擊 匈 奴 第 一 線。 也 是 趙 武 靈 王 為 抗 北 方 異 族 而 設 置 雲 中、 雁 門、代三郡。
周迴:四週。
一九七
恒岳
浩
暠
稿
伽藍
茄
湛 然清澈
綻
衡
生字注音
衡
浩
稿
茄
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一
一
四
八
héng
頁
(下)
一三二
一三二 (下)
一三二 (下)
一三二 (下)
皓 彌布
zhàn qié gǎo hào
注 釋
一九八
恒 岳 : 五 岳 中 的 北 岳 恆 山, 位 於 山 西 省 與 河 北 省 境 內。 明 代 之 前 指 河 北 大 茂 山, 清 代 順 治 時 因 改 祭 北 岳 於 山 西 省 渾 源 縣 玄 岳 山, 遂 稱 渾 源 玄 岳 山 為 恆山。 湛然:清明瑩澈的樣子。
伽 藍 : 僧 伽 藍 摩 之 略, 譯 曰 眾 園。 為 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暠 : 明 亮 潔 白。 皓 : 潔 白 ; 明 亮。 彌:充滿;遍佈。
一三二 (下)
(下)
一三二 一三二 (下)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十
十 十四 一
一
概 要
橋 蔣 維喬
弁言
變 磊 壘 土之臺
岳 左 鄰 恒嶽
瞰 右瞰
呼 滹
陀 沱
橋
變 磊 岳 看 (四聲) 呼 陀
qiáo biàn lěi yuè kàn hū tuó
蔣 維 喬 : 字 竹 莊, 號 因 是 子, 江 蘇 武 進( 今 常 州 ) 人, 中 國 近 代 哲 學 家、 教 育 家、 佛 學 家、 養 生 學 家, 佛 教 居士。 弁言:序文。
壘 : 用 土、 石 或 磚 等 堆 砌 起 來。 通 「累」。 恒嶽:北岳恆山。
瞰 : 眺 望 ; 從 高 處 往 下 看。 滹 沱 : 滹 沱 河, 河 川 名。 發 源 於 山 西 省 五 臺 山 北 麓 繁 峙 縣 泰 戲 山。 流 經 山 西 省 東 部, 入 河 北 省, 至 天 津 會 合 北 運 河 後 入海。
一九九
行
三
四
六
九
生字注音
金 剛窟
哭
嘛
嘛
喇
喇
叢 林 大剎
剎
屬
主
群 峰聯
連
枯
嗎 (輕聲)
拉 (三聲)
詫
主
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上)
一三三
lián zhǔ chà lǎ mɑ kū
注 釋
二〇〇
屬:連續。聯屬:綿延相連。
叢林:泛稱寺院。剎:梵語「剎多羅」 的簡稱,指寺廟佛塔。
喇 嘛 : 蒙 古 青 海 西 藏 等 處, 皆 謂 僧 為 喇嘛。
金 剛 窟 : 五 臺 山 山 洞, 北 臺 靈 跡 之 一, 位 於 台 懷 鎮 樓 觀 谷 左 崖 畔。《 清 涼 山 志 》 記 載 : 金 剛 窟, 在 樓 觀 左 崖 畔, 乃 萬 聖 秘 宅。 三 世 諸 佛, 供 養 之 器,俱藏於此。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一三三 (上)
(下)
一三三
九
十
十二
三
概 要
侯 羅睺
鹿 台麓
喳 扎 薩克
繹
譯 洛 絡 於途
侯
鹿
渣 (一聲)
意 洛
hóu lù zhā yì luò
羅 睺 : 羅 睺 寺, 又 稱 落 佛 寺, 位 於 五 臺 山 臺 懷 鎮, 始 建 於 唐 代, 為 黃 教 (格魯派)寺廟。
台 麓 : 台 麓 寺, 位 於 山 西 省 五 臺 山。 一 六 八 三 年, 為 紀 念 清 康 熙 西 巡 五 臺, 迴 鑾 至 此 時, 為 民 射 猛 虎 之 事, 改 名 為 射 虎 川, 並 建 造 此 寺。 康 熙 十 年立台麓寺碑文,昭示無極。
扎 薩 克 : 又 作 札 薩 克, 是 中 國 清 朝 政 府 授 予 蒙 古 貴 族 和 少 數 藏 人、 回 人 (維吾爾族)的官職。
繹絡於途:路上人數眾多,綿延不絕。
二〇一
行
坑 坎 堆阜
付
景緻
至
崖 嶺竦 疊
聳
峰巒
鑾
延袤
冒
《 阿颰 經 》
拔
生字注音
付
至
聳
鑾
冒
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四
十一 十三 十三 十四 十一
注 釋
二〇二
《 阿 颰 經 》 :《 佛 開 解 梵 志 阿 颰 經 》 之 略, 一 卷, 吳 支 謙 譯。 與《 長 阿 含 阿 摩 晝 經 》 同 本。( 又 音 ) 颰
福
坑坎:高低不平。阜:指山、土山。
景緻:風景。
崖嶺:高崖峻嶺。竦疊:聳立疊起。
峰巒:泛指大小山峰。
袤:長。延袤:綿延伸展。
fú
一三四 (上)
一三四 (下)
(下)
一三四 一三四 (下)
一三四 (下)
(上)
一三五
bá mào luán sǒng zhì fù
(上)
一三五 十三
概 要
拙 四 趣 五濁
拙
zhuó
四 趣 :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阿 修 羅 之 四惡趣也。 五 濁 : 又 名 五 滓, 五 渾 等。 住 劫 中 人 壽 二 萬 劫 已 後, 而 有 渾 濁 不 淨 之 法 五 種 : 一、 劫 濁, 謂 至 二 萬 歲 已 後 見 等 之 四 濁 起 時 也。 二、 見 濁, 身 見 邊 見 等 之 見 惑 也, 劫 濁 時 之 眾 生 盛 起 之。 三、 煩 惱 濁, 貪 瞋 痴 等 一 切 修 惑 之 煩 惱, 劫 濁 時 之 眾 生 盛 起 之。 四、 眾 生 濁, 劫 濁 時 之 眾 生 為 見 濁 煩 惱 濁 之 結 果, 人 間 之 果 報 漸 衰, 心 鈍 體 弱, 苦 多 福 少 也。 五、 命 濁, 此 亦 為 前 二 濁 之 結 果, 壽 命 漸 縮 少, 乃 至 十 歲 也, 此 中 以 劫 濁 為 總, 以 他 四 濁 為 別。 劫 濁 中 有 四 濁, 以 四 濁 之 故 為 劫 濁 也, 又 四 濁 中 以 見 濁, 煩 惱 濁, 二 者 為 濁 之 自 體, 此 二 者 成 眾 生 濁 與 命 濁 之 二 者也。
二〇三
行 九 一 十四 十一
十
三
生字注音
臻於
真
金 剛 三昧
昧
三祇
琪
斂
練
其 性 鈍昧
昧
步趨
屈
真
妹
琪
練
妹
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三五 一三七 (上)
一三七 (下)
一三九 (上)
一三九 (下)
(上)
一四〇
注 釋 步趨:追隨。效法。
二〇四
臉
鈍 : 鈍 根, 愚 鈍 之 根 機, 不 堪 成 就 佛 道者。昧:昏暗,不明;糊塗。 斂:聚。(又音)斂
臻:至,及,達到。
金 剛 三 昧 : 如 金 剛 能 一 切 無 礙, 能 通 達 一 切 諸 法 之 三 昧, 名 金 剛 三 昧。 又 三 乘 行 人 最 後 斷 一 切 煩 惱, 各 得 究 竟 之果之三昧也。
三 祇 : 三 阿 僧 祇 劫 之 略。 菩 薩 修 行 之 年時。
liǎn
qū mèi liàn qí mèi zhēn
一四〇 (上)
一四〇 (上)
一四〇 (下)
一四〇 (下)
八
十
一
五
概 要
笨 坌 穢真性
笨 煩 惱坌 污
聶 涅
盤 槃
千 不遷 不 變
笨
笨
聶
盤
千
bèn bèn niè pán qiān
坌 : 指 塵 土 飛 揚 著 落 在 物 體 上。 穢 : 玷 汙。 真 性 : 不 妄 云 真, 不 變 云 性。 是吾人本具之心體也。
煩 惱 : 梵 語 吉 隸 舍, 貪 欲 瞋 恚 愚 痴 等 諸 惑, 煩 心 惱 身, 謂 為 煩 惱。 坌 : 指 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
涅 槃 : 舊 譯 為 滅, 新 譯 為 圓 寂。 滅 者, 滅 生 死 因 果 之 義 也 ; 滅 度 者, 滅 生 死 之 因 果, 渡 生 死 之 瀑 流 也, 是 滅 即 度 也 ; 寂 滅 者, 寂 有 無 為 空 寂 安 穩 之 義, 滅 者 生 死 之 大 患 滅 也 ; 不 生 者, 生 死 之 苦 果 不 再 生 也 ; 無 為 者, 無 惑 業 因 緣 之 造 作 也 ; 安 樂 者, 安 穩 快 樂 也 ; 解 脫 者, 離 眾 果 也。 此 中 單 譯 滅 為 正 翻, 他 皆 為 義 翻。 圓 寂, 德 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遷:改變,轉移。
二〇五
十四
二
四
四
五
行
麤細
粗
闇惑
暗
魔醯 首 羅
西
業 累 之縛
福
安隱 寂 滅
穩
生字注音
粗
暗
西
福
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四〇 (下)
一四一 (上)
一四一 (下)
一四二 (上)
(上)
一四三
注 釋
二〇六
隱 : 同「 穩 」。 安 隱 : 安 穩, 身 安 心 穩。
業 累 : 業 之 繫 累。 惡 業 之 障 害 身 者。 縛 : 拘 束, 約 束。( 又 音 ) 縛
付
麤:同「粗」。
闇 惑 : 痴, 心 性 闇 昧, 無 通 達 事 理 之 智明也。與無明同。
魔 醯 首 羅 : 華 言 大 自 在, 又 翻 威 靈, 或云三目,為三界尊極之主。
fù
wěn fú xī àn cū
(下)
一四三
一四四 (下)
(上)
一四五 一四五 (下)
一四六 (上)
十四
五
十三 九
一
概 要
耳 心 性 亦爾
罰 假筏 迷 津
列 劣慧
演 希 那衍
帝 四諦
耳
罰
列 演
帝
ěr fá liè yǎn dì
心 性 : 謂 不 變 之 心 體, 即 如 來 藏 心 自 性 清 淨 心 也。 台 宗 所 立 四 教 中 別 教 以 下, 以 心 性 立 為 真 空, 圓 教 立 為 心 性 具十界三千之法。爾:如此,這樣。
筏 : 度 人 之 工 具。 佛 教 以「 寶 筏 」 喻 以 佛 之 妙 法 渡 生 死 也。 迷 津 : 迷 之 境 界,即三界六道也。
劣慧:見「劣智」,下劣之智慧也。 希那衍:小乘。
四諦:又云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 之 真 理 也。 一 苦 諦,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也。 是 為 迷 之 果。 二 集 諦, 貪 瞋 等 煩 惱, 及 善 惡 之 諸 業 也。 此 二 者 能 集 起
二〇七
行
八
生字注音
淑 姑 以 調熟
淑
二〇八
姑 : 暫 且。 調 熟 : 使 惡 調 伏, 使 善 成 熟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三滅諦, 涅槃也。涅槃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真 空 寂 滅, 故 名 滅。 是 為 悟 之 果。 四 道 諦,八正道也,此能通於涅槃故名道。 是 為 悟 之 因。 其 中 前 二 者 流 轉 之 因 果 也, 故 又 曰 世 間 因 果。 後 二 者 還 滅 之 因 果 也, 又 曰 出 世 間 因 果。 此 四 者 皆 云 諦 者, 言 其 真 理 實 為 至 極 也。 而 二 者 皆 先 果 後 因 者, 果 易 見, 因 難 知, 故先示苦果令其厭,然後使斷其因,又 舉涅槃之妙果使樂之,然後使修其道, 是乃誘引最劣小機之善巧也。佛起菩提 樹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始說此法。是 為佛轉法輪之初。依之而修道證滅者, 稱為聲聞人。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四六 (上)
shú
八 十三 十二 十三
列 下劣 根 性
千 慳貪
饒 饒 益行
蚩 離癡 亂 行
抉
大迦 葉
加
十三 《 西 方 要 決 》
三
列 千 嬈 (二聲) 蚩
抉
加
饒 益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利 益 一 切 眾 生也。
慳 貪 : 惜 物 而 不 與 人, 貪 求 而 無 飽 足 之心。
下 劣 : 低 劣。 根 性 : 氣 力 之 本 曰 根, 善惡之習慣曰性。
離 癡 亂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種 種 之 法 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二〇九
大 迦 葉 : 摩 訶 迦 葉 也。 具 曰 摩 訶 迦 葉 波。 摩 訶 譯 曰 大。 迦 葉 波 譯 曰 龜 或 飲 光。 婆 羅 門 種 之 一 姓。 名 畢 波 羅, 彼 父 母 禱 於 畢 波 羅 樹 神 而 生, 故 名 畢 波 羅。為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與大
《 西 方 要 決 》 : 具 名《 西 方 要 決 釋 疑 通 規 》, 一 卷( 或 作 二 卷 ), 唐 慈 恩 著。明往生西方極樂之要決。
qiān
一四六 (上)
一四六 (上)
(上)
一四七 一四七 (上)
一四七 (下)
一四八 (下)
概 要
ráo
liè chī jué jiā
行
六
七
八
一
生字注音
至 部帙
演 摩 訶衍 藏
志 對峙
環 須 陀洹 果
環
志
演
志
二一〇
須 陀 洹 : 具 稱 須 陀 般 那, 窣 路 多 阿 半 那, 窣 路 陀 阿 鉢 囊。 舊 譯 入 流, 至 流, 逆 流, 溝 港 等。 新 譯 預 流。 聲 聞 四 果 中 初 果 之 名 也。 入 流 者, 初 入 聖 道 之 義, 逆 流 者, 違 背 於 生 死 之 流 也。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
對峙:相對而立。
摩 訶 衍 藏 : 摩 訶 衍, 華 言 大 乘。 摩 訶 衍 藏, 即 佛 所 說 法 華、 涅 槃、 華 嚴 等 諸大乘經。
帙:書的卷冊或封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姓, 修 頭 陀 之 大 行, 為 大 人 所 識, 故 標 大 之 名。 以 別 於 十 力、 優 樓 頻 羅 等 之迦葉姓。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四八 (下)
一四八 (下)
一四八 (下)
一四九 (上)
zhì yǎn zhì huán
一四九 (上)
一五〇 (下)
一五一 (上)
四
一
十三
三
報 暴流
甘 無縛
福
乾 慧地
拙
瞋恚
慧
無著 解 脫 迴 向
四、方便力用
(下)
一五二
概 要
報
甘 福 拙
慧
暴 流 : 洪 流, 宏 大 湍 急 的 水 流。 見 「 瀑 流 」, 三 界 之 煩 惱, 能 漂 流 善 品,故名瀑流。
乾 慧 地 : 三 乘 共 十 地 之 第 一 地。 其 智 慧乾燥而未淳熟,故云乾慧。
付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菩薩十迴向之 一。 即 於 一 切 法 無 取 執 縛 著, 得 解 脫 心, 以 善 法 迴 向, 行 普 賢 之 行, 具 一 切種德。(又音)縛
二一一
瞋 恚 : 三 毒 之 一。 三 毒 : 又 曰 三 根。 一、 貪 毒, 引 取 之 心, 名 為 貪。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順 情 之 境, 引 取 無 厭 者。 二、 瞋 毒, 恚 忿 之 心 名 為 瞋。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違 情 之 境 起 忿 怒 者。 三、 痴
fù
bào gān fú zhuó huì
十四
九
行
長行
杭
輸 波迦 羅
加
生字注音
杭
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五二 (下)
一五三 (上)
jiā háng
注 釋
二一二
毒, 迷 闇 之 心 名 為 痴。 心 性 闇 鈍, 迷 於 事 理 之 法 者。 亦 名 無 明。 此 有 二 種, 痴 毒 獨 起, 名 為 獨 頭 無 明。 與 貪 毒 共 起, 名 為 相 應 無 明。 貪 毒 等, 必 與痴毒相應而起也。
輸 波 迦 羅 : 又 作 輸 婆 迦 羅。 善 無 畏 三 藏 之 梵 名 也。 唐 代 自 中 印 度 來 華 之 密 教高僧,開元三大士之一。
長 行 : 謂 經 文 中, 直 宣 說 法 相, 而 不 限 定 字 句 之 文 句。 以 文 句 之 行 數 長 故 也。 是 對 於 偈 頌 之 稱, 十 二 分 教 之 中 第 一 修 多 羅 是 也。 故 諸 經 自 能 詮 之 文 體 分 之, 則 惟 長 行 與 偈 頌 之 二 者 而 已。
一五三 (下)
(下)
一五三
五
九
概 要
琪 祇夜
茄 伽陀
琪
茄
qí qié
祇 夜 : 舊 譯 曰 重 誦 偈, 重 頌。 新 譯 曰 應 頌。 前 段 所 說 經 文 之 義, 更 為 偈 頌 者, 即 重 說 其 義 故 云 重 頌。 與 前 段 之 經 義 相 應 故 云 應 頌。 是 十 二 部 經 之 一。
伽 陀 : 又 作 伽 他。 譯 曰 句 頌、 孤 起 頌、 不 重 頌。 凡 伽 陀 有 二 種 : 一 通, 不 論 頌 文 與 散 文( 長 行 ), 凡 經 文 之 文 字 數 至 三 十 二 字 者, 謂 之 為 首 盧 伽 陀。 二 別, 必 以 四 句 而 文 義 具 備 者, 不 問 三 言 乃 至 八 言 等 必 要 四 句, 是 謂 之 結 句 伽 陀。 伽 陀 有 此 通 別 二 種, 因 而 通 之 伽 陀, 單 譯 為 句, 別 之 伽 陀, 譯 為 頌。 次, 結 句 伽 陀 之 中 又 有 二 種 : 一 單 獨 結 句 以 演 法 義, 又 讚 嘆 佛 德 者, 於 十 二 部 經 中 稱 之 為 伽 陀, 譯 為 孤 起 頌, 或 不 重 頌。 二 前 說 之 散 文 經義重結於伽陀者,於十二部經中稱
二一三
行
然
章
羆
皮
闍 多伽
舌
燃
諷頌
奉
生字注音
皮
舌
燃
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
六 九
十一
章
注 釋
二一四
之 為 祇 夜, 謂 為 應 頌, 或 重 頌。 故 伽 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別。
唪
諷 頌 : 梵 語 伽 陀, 一 譯 諷 頌。 是 以 諷 詠 讚 深 妙 義 理, 頌 三 寶 功 德 之 言 句 也。(又音)諷
羆 : 一 種 大 熊。 毛 皮 呈 黃 白 雜 文。 能 爬 樹、 游 泳, 具 強 大 力 氣。 獐 : 動 物 名。 哺 乳 綱 偶 蹄 目。 體 形 似 鹿 而 較 小, 無 角, 毛 粗 長 而 呈 褐 色。 性 機 警,善跳躍。
闍多伽:譯曰本生。十二部經之一。
然:燒。燃的本字。
fěng
一五三 (下)
(上)
一五四
(上)
一五四
一五四 (上)
獐
fèng rán shé pí zhāng
(上)
一五四
(上)
一五四 一五四 (下)
一五四 (下)
一五五 (上)
一五五 (上)
十二
十二 六
八
三 六
概 要
赤 金翅 鳥
素 粟 散王
技 作 天妓 樂
陀 阿 波阤 那
陀 優阤 那
陀 《 彌阤 經 》
赤
素 技
陀
陀 陀
chì sù jì
金 翅 鳥 : 又 曰 妙 翅 鳥。 梵 語 迦 樓 羅, 蘗 嚕 拏, 羯 路 荼 等。 八 部 眾 之 一。 翅 翮 金 色, 故 名 金 翅 鳥。 兩 翅 廣 三 百 六 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
粟 散 王 : 小 王 之 多 如 散 粟 也。 自 輪 王 以下領一國一州者,皆云粟散王。
天妓樂:天樂,天人之伎樂也。
優 阤 那 : 譯 曰 無 問 自 說。 十 二 部 經 之 一。
阿波阤那:譯曰譬喻。十二部經之一。 經 中 以 世 間 之 譬 喻, 寓 言 解 說 教 理 之 部分也。
《 彌 阤 經 》 : 即《 彌 陀 經 》,《 佛 說 阿彌陀經》之略稱。
二一五
tuó
tuó tuó
行 九
四
十
一
生字注音
單提
單
直 五錢
直
非梵 行
範
鶖子
秋
丹
執
範
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五五 (上)
一五六 (上)
一五六 (上)
一五六 (下)
qiū fàn zhí dān
注 釋
二一六
鶖子:又作鶖鷺子。舍利弗之譯名也。
非 梵 行 : 梵 者, 清 淨 也 ; 非 梵 行 者, 不淨之行,即指婬事。 直:抵得上。通「值」。
單提:具足戒五篇中有尼薩耆波逸提 與 但 波 逸 提 二 篇, 尼 薩 耆 者, 捨 之 義, 波 逸 提 者, 墮 之 義。 捨 者, 應 捨 離 所 犯 之 贓 物 也, 墮 者, 其 罪 報 墮 於 地 獄 也。 其 捨 墮 罪 有 三 十 戒, 墮 罪 有 九 十 戒, 因 而 九 十 之 墮 罪, 對 於 三 十 之 捨 墮 罪, 謂 之 單 墮, 今 以 提 之 一 字 舉墮之梵語波逸提也。
一五七 (上)
(下)
一五七
一五八 (上)
一五八 (上)
十一
八
一
十
概 要
動 働
朗 天 真 獨朗
昭昭 昭昭
昧 不昧
圭 圭峰
動
郎 (三聲)
招 (一聲)
妹
規
dòng lǎng zhāo mèi guī
働 :古同「動」。
天 真 獨 朗 : 日 本 傳 教 大 師 在 唐 時, 道 邃 和 尚 傳 授 觀 心 之 口 訣, 有 此 語。 謂 為 一 言 之 一 心 三 觀。 天 真 者 謂 本 體 不 生 也。 吾 人 之 一 心 一 念, 尋 其 本 來 不 生 而 無 相 也。 獨 朗 者 吾 人 悟 入 此 天 真 則 本 來 無 生 死 涅 槃 之 別, 宇 宙 朗 然 而 光明,凡身即大覺之佛也。
昭昭:明白顯著。昧:隱藏。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
二一七
行 三
六
九
十
二一八
遷 : 改 變, 轉 移。 流 : 移 動。 遷 流 : 謂時間遷移流動。
注 釋
淳 化 : 宋 朝 太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九九〇 ~九九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醇
千
顫
秘 書 監 : 職 官 名, 東 漢 桓 帝 時 設 置, 南 北 朝 末 期 以 後, 是 秘 書 省 的 長 官, 掌管邦國經籍圖書著作等事。
法 華 懺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一 卷, 隋 智 者 撰。 取《 法 華》《普 賢 觀 經》, 及 諸 大 乘 經 之 意, 記 修 法 華 三 昧 之 行 法 儀 式。 然 此 為 宋 人 之 刪 定 本, 已 失 其 真。 題 曰《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者, 是 其 真 本, 今 日 所 用 之 法 華 懺 法, 即 由 此本抄出。
qiān
建
chún
生字注音
秘 書監
建
法 華懺
懺
淳化
淳
遷 流不息
遷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五八 (下)
一五九 (上)
一五九 (上)
一五九 (上)
chàn jiàn
一五九 (上)
十三
概 要
籍 天 台 教籍
集
jí
天 台 : 天 台 宗, 隋 智 者 大 師 入 寂 於 天 台 山, 故 曰 天 台 大 師。 天 台 大 師 所 立, 名 天 台 宗。 此 宗 以《 法 華 經 》 為 本 經, 以《 智 度 論 》 為 指 南, 以《 涅 槃 經 》 為 扶 疏, 以《 大 品 經 》 為 觀 法, 因 而 明 一 心 三 觀 之 妙 理 也。 先 是 本 宗 第 一 祖 北 齊 慧 文, 依 中 觀 論 始 發 明 此 妙 理, 以 授 第 二 祖 南 岳 之 慧 思, 慧 思 傳 之 第 三 祖 天 台 之 智 者。 智 者 曰 : 傳 道 在 行 亦 在 說。 於 是 講 說 三 部 : 一、 玄 義, 是 說 一 家 之 教 相 者 ; 二、 文 句, 是 解 法 華 之 經 文 者 ; 三、 止 觀, 是 示 一 心 之 觀 行 者 ; 一 宗 之 教 觀 備 於 此。 因 以 此 師 顯 宗 名。 次 有 第 四 祖 章 安 之 灌 頂, 筆 受 天 台 之 講 說, 三 部 之 書 成 於 此, 一 宗 之 典 型 永 存。 自 章 安 歷 第 五 祖 法 華 之 天 宮, 第 六 祖 左 溪 之 三 師, 至 第 七 祖 荊 溪 之 湛 然。 荊 溪 崛 起 中 唐, 作《 釋 籤 》《 疏 記 》
二一九
行
十三
生字注音
繼 義寂
繼
二二〇
義 寂 : 宋 天 台 山 螺 溪 傳 教 院 義 寂, 字 常 照, 溫 州 永 嘉 人。 受 具 已, 往 會 稽 學《南山律鈔》,至天台山研究止觀, 先 是 天 台 教迹 , 盡 為 散 逸, 金 華 古 藏 中,但得《淨名疏》而已。後告韶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輔 行 》, 次 第 釋 彼 三 部, 又 著《 金 錍 義 例 》 諸 書, 排 他 邪 解。 由 荊 溪 八 傳 至 宋 之 四 明, 是 時 台 宗 萎 微 不 振。 四 明 解 行 兼 至, 再 興 一 宗。 而 天 台 始 分 為 山 家 山 外 二 流, 山 家 為 四 明 之 正 傳, 以 妄 心 為 觀 境, 及 說 事 造 之 三 千。 山 外 以 慈 光 之 悟 恩 為 祖, 以 真 心 為 觀 境, 且 不 許 事 造 之 三 千。 四 明 既顯揚山家之正宗,而受之者為廣智, 神 照, 南 屏 等, 源 源 不 絕, 且 傳 至 日 本, 流 布 甚 廣。 而 山 外 之 流, 不 久 湮 滅。天台教籍:天台宗的典籍。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五九
jì
一五九 (上)
一五九 (下)
(上)
一六〇 一六〇 (下)
一六〇 (下)
十四 十 十二 七 十二
概 要
晦 晦 於正宗
諦 覆 俗諦
謬 審 實 不謬
冥 盲冥
瑕 罪瑕
慧 帝 繆 名 霞
huì dì miù míng xiá
師 派 人 至 日 本 購 獲 僅 足。 於 佛 隴 道 場 國 清 寺 相 繼 講 訓。 許 王 錢 氏 私 署 淨 光 大 師, 賜 紫 方 袍。 及 興 螺 溪 道 場, 四 方 學 侶 雲 集。 雍 熙 四 年 壽 六 十 九 寂。 著《 止 觀 義 例 》 等。 自 智 者 捐 世, 至 六 代 傳 法 湛 然 後, 二 百 餘 歲, 受 其 遺 寄,最能荷負。見《宋高僧傳》七。
晦 : 不 顯 明。 正 宗 : 謂 初 祖 所 傳 之 宗 派也。
覆 俗 諦 : 覆 者 覆 真 之 義, 覆 真 理 之 世 俗事相也。
審實:真實;詳實。謬:不實的。
盲冥:盲昧闇冥,無見理之明也。 罪瑕:罪愆。
二二一
行 十三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阿 僧祇
琪
那 由他
他
罪愆
愆
琪
她
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六〇
一六一 (上)
一六一 (上)
qiān tā qí
罪愆:罪過。
注 釋
二二二
那 由 他 : 又 作 那 庾 多, 那 由 多, 那 術, 那 述。 數 目 名, 當 於 此 方 之 億。 億 有 十 萬, 百 萬, 千 萬 三 等。 故 諸 師 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阿 僧 祇 : 舊 稱 阿 僧 祇。 譯 曰 無 數。 或 作 無 央 數。 印 度 數 目 名。《 智 度 論 》 曰 :「 僧 祇 秦 言 數, 阿 秦 言 無。」 新 稱 阿 僧 企 耶。 譯 曰 無 央 數。《 玄 應 音 義 二 十 四 》 曰 :「 阿 僧 企 耶, 此 云 無 央 數。 舊 言 阿 僧 祇, 訛 略 也。」 按 阿 僧 祇 為 數 之 極。 以 萬 萬 為 億 萬 億 為 兆 計 之。 一 阿 僧 祇 凡 一 千 萬 萬 萬 萬 萬 萬 萬萬兆。
九
七
七
四
十二
毗
隋煬 帝
煬
二 乘執 情
執
遣除
遣
鹿苑
苑
《 有 部毗 奈 耶》
五、所被根機 一六二 (上)
(下)
一六二 一六二 (下)
一六二 (下)
一六二 (下)
概 要
皮
院 譴
直
陽
pí yuàn qiǎn zhí yáng
《 有 部 毗 奈 耶 》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奈耶》之略名。 鹿苑:鹿野苑之略。 遣:排解,消除。
二乘:指小乘。即聲聞乘與緣覺乘。乘 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 乃至五乘之別。執情:執著之妄情也。
隋 煬 帝 : 帝 號。 隋 代 楊 廣 的 帝 號。 楊 廣 : 隋 文 帝 楊 堅 的 次 子。 荒 淫 奢 侈, 急 功 好 利, 慘 酷 猜 忌, 遠 征 高 麗, 開 鑿 運 河, 賦 役 繁 苛, 終 激 亂 敗 國, 為 宇文化及弒於江都。諡煬。
二二三
行
十 智顗
顗
諱
生字注音
棲 棲 身入寂
現剎 土 於 毫 端
剎
湛 森羅於海印
湛
十一
四
五
諱
詫
站
淒
以
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六二 (下)
一六二 (下)
一六三 (上)
(上)
一六三
注 釋
二二四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 來 代 指 尊 長 的 名 字。 智 顗 : 南 朝 陳、隋時代天台智者大師之名。
棲
棲 身 : 居 住。 入 寂 : 入 寂 滅 也。 梵 語 涅 槃, 一 譯 寂 滅。 離 煩 惱 云 寂, 絕 生 死 之 苦 果 曰 滅。 故 證 果 人 之 死, 名 為 入寂。(又音)棲
剎 土 : 剎 者 梵 語 差 多 羅 之 訛 略。 譯 曰 土 田。 梵 漢 雙 舉 云 剎 土。 即 國 土 之 義。 毫 端 : 毫 毛 的 末 端。 比 喻 極 微 小 的部分。
湛 : 清 澈, 清 楚。 海 印 : 佛 所 得 之 三 昧 名。 如 於 大 海 中 印 象 一 切 之 事 物, 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
xī
huì yǐ qī zhàn chà
一六三 (上)
(上)
一六三
一六三 (上)
一六三 (上)
一六三 (上)
七
八
九
十三
十三
概 要
鑑 鑑 照諸法
剎 剎摩
梵 華梵 兼 舉
瞽
瞽 寢 寢 大化
建
詫
範
鼓
親 (三聲)
jiàn chà fàn gǔ qǐn
鑑 : 照。 諸 法 : 萬 法, 總 該 萬 有 事 理 之 語, 法 者 自 體 之 義, 軌 則 之 義, 萬 有 之 事 理, 一 一 有 自 體, 具 軌 則, 故 皆 名 法。 乃 至 龜 毛 兔 角 畢 竟 無 者, 亦 名 為 法。 以 彼 有 無 之 自 體, 有 無 之 軌 則 也。 故 比 之 外 典 之 萬 有 萬 事 萬 物 等 言,而此言為最汎。
剎摩:正音掣多羅,譯曰土田。
華 梵 : 華 者 漢 語 ; 梵 者, 梵 語 音 譯 詞。兼:同時。舉:列舉;稱,言說。 瞽:盲人。
寢 : 停 止。 大 化 : 謂 佛 陀 一 代 之 教 化 也。
二二五
行 六
六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頓泯
泯
日 照禺 中
禺
維摩
摩
假
假
敏
愚
磨 (二聲)
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六三
一六三 (下)
一六三 (下)
(下)
一六三
jiǎ mó yú mǐn
假:借。
注 釋
二二六
維 摩 : 維 摩 羅 詰, 毘 摩 羅 詰, 略 稱 維 摩 或 維 摩 詰。 舊 譯 曰 淨 名。 新 譯 曰 無 垢 稱。 佛 在 世 毘 耶 離 城 之 居 士 也。 自 妙 喜 國 化 生 於 此。 委 身 在 俗。 輔 釋 迦 之 教 化, 法 身 大 士 也。 佛 在 毘 耶 離 城 菴 摩 羅 園, 城 中 五 百 長 者 子 詣 佛 所 請 說 法 時, 彼 故 現 病 不 往, 為 欲 令 佛 遣 諸 比 丘 菩 薩 問 其 病 床, 以 成 方 等 時 彈 訶之法,故其經名為《維摩經》。
禺 中 : 將 近 正 午 的 時 候。 也 作「 隅 中」。
頓:立刻。泯:消除,消滅。
一六三 (下)
一六四 (上)
一六四 (下)
十四
八
一
概 要
巳 巳時
捃 捃拾
鬘 《 勝鬘 》
四
俊
蠻
sì jùn mán
巳:時辰名。約當早晨九點到十一點。
捃:拾取。捃拾:收拾遺餘。
《 勝 鬘 》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 方 廣 經 》 之 略 名。 此 經 旨 趣 以 一 乘 為 宗。 與《 妙 法 蓮 華 經 》 同。《 妙 法 蓮 華 》 廣 說。 此 經 略 說。 法 華 有 三 會 及 種 種 權 實。 此 則 有 二 死 五 住 之 言。 廣 略 雖 異。 理 可 互 明。 本 經 之 註 述 如 下 :《 勝 鬘 經 寶 窟 》 六 卷, 隋 吉 藏 撰。《 勝 鬘 經 義 記 》 上 卷, 缺 下 卷, 隋 慧 遠 撰。《 勝 鬘 經 述 記 》 二 卷, 唐 沙 門 基 說, 義 令 記。《 勝 鬘 經 疏 義 私 鈔 》 六 卷, 日 本 聖 德 太 子 疏, 唐 明 空 私鈔。
二二七
行
七
生字注音
尸 拘尸 那 拉 城
娑 娑 羅雙樹
闡 一闡 提
焰 焰 慧地
洹 須 陀洹 果
梭 產 驗
環
二二八
焰 慧 地 : 菩 薩 位 階 之 名。 十 地 之 第 四 地。
一 闡 提 : 為 無 成 佛 之 性 者。 舊 稱, 一 闡提。譯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義。
娑 羅 雙 樹 : 沙 羅 雙 樹, 佛 入 滅 處 之 林 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拘 尸 那 拉 城 : 拘 尸 那, 又 曰 俱 尸 那, 拘 夷 那 竭, 究 施, 拘 尸 那 竭, 拘 尸 那 師 揭 羅。 城 名。 譯 言 角 城, 茅 城 等。 是 世尊入滅之處。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七 九 十三
十一
suō
須 陀 洹 : 具 稱 須 陀 般 那, 窣 路 多 阿 半 那, 窣 路 陀 阿 鉢 囊。 舊 譯 入 流, 至 流, 逆 流, 溝 港 等。 新 譯 預 流。 聲 聞 四 果 中 初 果 之 名 也。 入 流 者, 初 入 聖 道 之 義, 逆 流 者, 違 背 於 生 死 之 流 也。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
chǎn
一六四
一六四 (下)
一六四 (下)
一六四 (下)
一六五 (上)
shī
yàn huán
一六五 (下)
(下)
一六五
一六五 (下)
六
八
九
概 要
陀 阿 彌陁 佛
諦 諦觀
懸 懸鼓
陀
帝
玄
tuó dì xuán
阿 彌陁 佛 : 即 阿 彌 陀 佛 , 義 譯 為 無 量 光、 無 量 壽, 故 亦 稱 為 無 量 壽 佛, 是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淨土三部經中, 小 經 存 梵 名 題 曰《 阿 彌 陀 經 》, 大 經 舉 譯 名 題 曰《 無 量 壽 經 》。《 無 量 壽 經 》 上 曰 :「 無 量 壽 佛 威 神 光 明 最 尊 第 一。」《 觀 無 量 壽 經 》 曰 :「 無 量 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於 密 教 為 五 佛 中 之 西 方 尊, 於 胎 藏 界 曰無量壽,於金剛界曰阿彌陀。
諦 : 仔 細, 詳 細。 觀 : 觀 察 妄 惑 之 謂,又達觀真理也。即智之別名。《觀 經 淨 影 疏 》 曰 :「 觀 者, 繫 念 思 察, 說以為觀。」
懸 鼓 : 修 日 想 觀 時, 正 坐 西 向 而 觀 日 之 將 沒, 狀 如 懸 鼓。《 觀 無 量 壽 經 》 曰:「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
二二九
生字注音
流
離
粗
二三〇
哩
琉 璃 : 新 譯 曰 吠 琉 璃, 吠 琉 璃 耶, 毘 頭 梨, 吠 努 璃 耶 等。 七 寶 之 一。 譯 言 遠 山 寶, 不 遠 山 寶 等。 青 色 之 寶 石 也。 就 產 出 之 山 名 之。 遠 山 為 須 彌 山 之 異 名。 不 遠 山 者 去 波 羅 奈 城 不 遠 之 山也。(又音)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皆 見 日 沒, 當 起 想 念, 正 坐 西 向, 諦 觀 於 日 欲 沒 之 處。 令 心 堅 住, 專 想 不 移。 見 日 欲 沒, 狀 如 懸 鼓。 既 見 日 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琉 琉
璃 璃
麤 見極樂國地
麤
十二
二
麤 : 同「 粗 」。 極 樂 : 佛 土 名。 阿 彌 陀 佛 之 國 土。 又 作 安 養, 安 樂, 無 量 清 淨 土, 無 量 光 明 土, 無 量 壽 佛 土, 蓮 華 藏 世 界, 密 嚴 國, 清 泰 國 等。 梵 名須摩提。譯曰妙樂。諸事具足圓滿,
li
頁
一六五 (下)
(上)
一六六
liú lí cū
(上)
一六六
一六六 (上)
一六七 (上)
五
十
一
概 要
旬 八 千 由旬
硨 硨
磲 磲
妓 作 眾妓 樂
詢
車
渠
技
xún chē qú jì
惟有樂而無有苦也。《阿彌陀經》曰: 「 從 是 西 方 過 十 萬 億 佛 土, 有 世 界, 名 曰 極 樂。 其 土 有 佛, 號 阿 彌 陀。 今 現 在 說 法。( 中 略 ) 其 國 眾 生 無 有 眾 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由 旬 : 又 作 俞 旬, 揄 旬, 由 延, 或 踰 闍 那。 新 稱 踰 繕 那。 為 計 里 程 之 數 目。 帝 王 一 日 行 軍 之 里 程 也。 或 云 四十里,或云三十里。
硨 磲 : 七 寶 之 一。 據《 增 廣 本 草 綱 目 》 卷 四 十 六 載, 車 渠 乃 海 中 大 蛤, 外殼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
妓 樂 : 又 作 伎 樂。 妓 為 女 樂, 伎 為 伎 巧。《 法 華 經 序 品 》 曰 :「 香 華 妓 樂,常以供養。」
二三一
行 二
七
八
生字注音
幢 天 寶幢
摩 摩 尼珠王
楞 毗楞 伽 寶
棱
磨 (二聲)
二三二
毗 楞 伽 寶 : 釋 迦 毘 楞 伽 摩 尼 寶, 釋 迦 毘 楞 伽, 一 般 譯 作 帝 釋 持, 意 即「 帝 釋 天 之 所 有 」 ; 又 譯 作 能 勝、 離 垢。 摩 尼, 為 寶 珠 之 總 稱。 即 帝 釋 天 之 頸 飾, 常 能 放 光。 經 典 中 亦 以 之 為 釋 尊、 觀 世 音、 彌 勒 等 佛 菩 薩 之 莊 嚴 具。 依《 大 方 廣 寶 篋 經 》 卷 上 載, 帝 釋頸上之毘楞伽摩尼寶珠遍照三十三 天;此淨寶珠比喻菩薩之智性能現一 切 事。 又《 大 法 炬 陀 羅 尼 經 》 卷 五 「忍較量品」謂,須彌山頂有威花、
摩 尼 : 又 作 末 尼。 譯 曰 珠, 寶, 離 垢,如意。珠之總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寶 幢 : 以 寶 珠 莊 嚴 之 幢 竿 也。《 大 日 經 疏 》 五 曰 :「 上 置 如 意 珠, 故 曰 寶 床 幢。」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六七 (上)
一六七 (上)
一六七 (上)
chuáng
mó léng
一六七 (上)
一六七 (上)
九
十三
概 要
摩 夜摩 天 宮
檀 閻 浮檀 金 色
磨 (二聲)
談
mó tán
夜 摩 : 具 曰 須 夜 摩, 蘇 夜 摩。 欲 界 六 天 中 第 三 天 名。 舊 曰 燄 天。 譯 言 時 分, 善 分。 以 善 知 時 分 受 五 欲 之 樂 故 也。
釋 迦 毘 楞 伽、 寶 精 三 寶, 其 中 毘 楞 伽 寶 係 純 真 金 色, 為 善 根 所 生, 自 然 彫 瑩, 能 出 過 須 彌 山 頂 之 忉 利 天 處、 夜 摩 天 處、 兜 率 天 處, 住 於 梵 宮 ; 菩 薩 從 閻 浮 提 生 兜 率 天, 以 善 根 力, 此 寶 即 自 然 生 於 篋 中, 所 有 魔 事 自 然 壞滅。
閻 浮 檀 金 : 又 作 炎 浮 檀 金, 閻 浮 那 提 金, 閻 浮 那 陀 金, 剡 浮 那 他 金。 金 名。 其 色 赤 黃, 帶 紫 焰 氣。 閻 浮 為 樹 名。 檀 或 那 提, 譯 曰 河。 閻 浮 樹 下 有 河, 曰 閻 浮 檀。 此 河 中 出 金 曰 閻 浮 檀 金。即閻浮河金也。
二三三
行 十
十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五 須彌 山
彌
右 旋宛 轉
宛
白毫
毫
恒 河沙
恒
迷
晚
豪
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六七 (下)
一六七 (下)
一六七 (下)
一六七 (下)
héng háo wǎn mí
注 釋
二三四
恒 河 沙 : 略 稱 恒 沙。 恒 河 沙 之 數, 譬 物之多也。
白 毫 : 如 來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世 尊 眉 間 有 白 色 之 毫 相, 右 旋 宛 轉, 如 日 正 中, 放 之 則 有 光 明, 初 生 時 長 五 尺, 成道時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
右 旋 : 言 佛 之 白 毫 向 右 方 旋 繞 也。 宛:曲折的。
五 須 彌 山 : 五 須 彌, 謂 阿 彌 陀 佛 之 毫 相 大 小 猶 如 五 倍 須 彌 山 之 高 廣。 出 自 《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之 第 九 佛 身 觀 : 「 眉 間 白 毫, 右 旋 宛 轉, 如 五 須 彌 山。」 須 彌 山 舉 高 三 百 三 十 六 萬 里, 縱 廣 亦 然, 而 彌 陀 之 毫 相 超 過 此 五 倍, 故 稱 五 須 彌, 非 指 五 座 不 同 之 須 彌山。
(上)
一六八
一六八 (上)
一六八 (下)
一六九 (上)
八
十一
七
二
概 要
廋 阿廋 多
髻 肉髻
輻 千輻 輪 相
塗 令 離 三塗
搜
記
福
途
sōu jì fú tú
阿 廋 多 : 那 由 他, 又 作 那 庾 多, 那 由 多, 那 術, 那 述。 數 目 名, 當 於 此 方 之 億。 億 有 十 萬, 百 萬, 千 萬 三 等。 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肉 髻 : 梵 名 烏 瑟 膩 沙, 佛 頂 上 有 一 肉 團, 如 髻 狀, 名 肉 髻, 即 三 十 二 相 中 之無見頂相也。
千 輻 輪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言 佛 之 足 下 有 千 輻 輪 之 印 紋 也。 是 標 駕 御 一 切之法王相者。
三塗:《四解脫經》之說。塗者,途之 義。 一、 火 途, 地 獄 趣 猛 火 所 燒 之 處。 二、 血 途, 畜 生 趣 互 相 食 之 處。 三、 刀 途, 餓 鬼 趣 以 刀 劍 杖 逼 迫 之 處。 又 直 謂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三 者, 與三惡趣,三惡道同。
二三五
十二
七
十
行
持紫 金 臺
紫
如 彈 指頃
頃
趺坐
趺
結跏
跏
生字注音
籽
請 (三聲)
膚
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六九 (上)
一七〇 (上)
一七〇 (上)
jiā fū qǐng zǐ
注 釋
二三六
結 跏 趺 坐 : 佛 陀 之 坐 法 也。 結 加 趺 於 左 右 髀 上 而 坐 也( 跏 字 添 足 者 所 謂 蛇 足 也 ), 趺 者 足 背 也, 交 結 左 右 足 背 而 置 於 左 右 髀 上 謂 之 全 跏 坐, 即 結 跏 趺 坐 也。 置 左 右 之 一 足 於 左 右 之 一 髀, 名 為 半 跏 坐。 全 跏 坐 有 吉 祥 降 魔 之 二, 先 以 右 足 押 左 股, 次 以 左 足 押 右 股, 手 亦 上 左, 謂 之 降 魔 坐, 反 之 謂 之 吉 祥 坐。 釋 尊 於 菩 提 樹 下 成 正 覺 時之身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 彈指頃:一彈指的時間。
紫 金 臺 : 九 品 蓮 臺 之 一。 九 品 蓮 臺 : 謂 九 品 往 生 之 行 者 所 乘 坐 之 蓮 臺。 略 稱 九 蓮。 行 者 臨 命 終 之 際, 聖 眾 即 持 蓮臺來迎,行者乘此蓮臺,花合到淨
一七一 (上)
三
概 要
齋 八 戒齋
摘 (一聲)
zhāi
土, 到 已 花 開, 身 相 具 足。 行 者 之 品 位 由 上 至 下 計 有 九 種, 從 而 蓮 臺 亦 有 九 品 之 別。《 觀 無 量 壽 經 》 於 此 有 詳 盡 之 敘 述, 其 中, 除 中 品 下 生 於 文 中 省 略 外, 餘 由 上 品 上 生 至 下 品 下 生 依 次 為 : 金 剛 臺、 紫 金 臺、 金 蓮 華、 蓮 華 臺、 七 寶 蓮 華、 寶 蓮 華、 蓮 華、 金 蓮華。
八 戒 齋 : 又 作 八 齋 戒, 八 關 齋, 八 支 齋。 亦 單 云 八 戒。 有 二 說 : 依 俱 舍 論 之 說, 則 一 殺 生, 殺 有 情 之 生 命 也。 二 不 與 取, 取 他 不 與 之 物 也。 三 非 梵 行, 男 女 之 媾 合 也( 與 五 戒 中 不 邪 婬 不 同 )。 四 虛 誑 語, 與 心 相 違 之 言 說 也。 五 飲 諸 酒, 飲 酒 也。 六 塗 飾 鬘 舞 歌 觀 聽, 身 塗 香 飾 花 鬘, 觀 舞 蹈, 聽 歌 曲 也。 七 眠 坐 高 廣 嚴 麗 床 上, 坐 臥 於 高 廣 嚴 麗 之 床 上 也。 八 食 非 時 食,
二三七
十四
行
華敷
敷
生字注音
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七一
fū
注 釋
二三八
食 非 時 之 食( 午 後 之 食 ) 也。 離 此 八 種 之 非 法 為 八 戒, 然 此 八 戒 中 之 第 八 離 非 時 食, 是 齋 法, 故 總 名 八 戒 齋, 猶 如 八 正 道 中 惟 正 見 是 正 道, 遂 通 謂 之 八 正 道 也。 依 薩 婆 多 論 及 成 實 論、 智度論等之說則分塗飾香鬘與舞歌觀 聽 為 二, 總 有 九 戒, 此 中 前 八 者 為 戒, 後 一 者 為 齋, 故 戒 齋 合 而 名 八 戒 齋 也。 申 言 之, 即 依 俱 舍 論, 則 八 戒 即 八 戒 齋。 依 他 論 則 八 戒 與 齋 法 合 為 八 戒 齋 也。 但 八 戒 必 具 齋 法( 不 過 中 食 ), 此 八 戒 齋, 為 在 家 男 女 一 日 一 夜 受 持 之 戒 法, 稱 為 六 齋 或 十 齋 日 等 者,謂受持此八戒齋之日也。 華:同「花」。敷:開。
一七一 (下)
一七一 (下)
一七一 (下)
一七一 (下)
一七二 (上)
一
十
十一
十一
八
概 要
陀 須陁 洹
鬘 華鬘 衣
弒 弒父 弒母
弒
弒 弒 阿羅漢
遣 即遣 化 佛
陀
蠻
式 式
式
譴
tuó mán shì shì shì qiǎn
須陁 洹:即須陀洹,初入聖人之流義。
華鬘:印度風俗男女多以花結貫飾首 或身,謂之俱蘇摩摩羅。
弒 : 古 代 稱 臣 殺 君、 子 殺 父 母 ; 地 位 低者殺死地位高者。
弒 : 古 代 稱 臣 殺 君、 子 殺 父 母 ; 地 位 低 者 殺 死 地 位 高 者。 阿 羅 漢 : 小 乘 極 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 二 譯 應 供。 當 受 人 天 供 養 之 意。 三 譯 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遣 : 派。 化 佛 : 佛 菩 薩 等 以 神 通 力 化 作之佛形也。
二三九
奉
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沾
huáng
遑
不遑
奉 諷頌
升
fèng
行 十三
六
霑 霑
昇 智昇
zhān
頁
(下)
一七二
(上)
七
十一
注 釋
二四〇
不遑:無暇,沒有時間。
諷 頌 : 梵 語 伽 陀, 一 譯 諷 頌。 是 以 諷
唪
詠 讚 深 妙 義 理, 頌 三 寶 功 德 之 言 句 也。(又音)諷
霑:受益;沾光。
智 昇 : 唐 代 僧。 籍 貫 不 詳。 夙 有 出 家 弘 揚 大 教 之 志, 兼 學 大 小 二 乘, 尤 善 毘尼,又博通古今史實。曾閱聶道真、 道 安 以 下, 至 明 佺、 道 宣 等 所 撰 諸 經 錄, 欲 訂 補 其 差 謬 不 備 之 處。 唐 開 元 十八年,於長安西崇福寺東塔院撰《開 元 釋 教 錄》 二 十 卷, 詳 錄 後 漢 明 帝 永
fěng
一七三
(上)
一七四
一七四 (上)
shēng
一七四 (下)
一七四 (下)
一
一
概 要
奢 奢 摩他
缽 毘缽 舍 那
賒
撥
shē bō
平 十 年 至 開 元 十 八 年, 凡 六 百 六 十 四 年 間, 傳 譯 至 我 國 之 大 小 乘 經 律 論 三 藏、 賢 聖 集 傳, 及 失 譯 缺 本 等, 共 收 錄五 ○ 四 八 卷, 敕 入 大 藏。 此 錄 為 經 錄 中 最 完 備 者, 宋 藏 以 下 諸 藏 皆 依 準 之 ; 又 古 來 凡 言 及 翻 譯 經 典 之 書, 亦 皆 以 此 錄 為 標 準。 其 他 著 作 有《 開 元 釋教錄略出》四卷、《續大唐內典錄》 一卷、《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續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 一 卷、《 集 諸 經 禮 懺儀》二卷等。寂年、世壽均不詳。
奢 摩 他 : 又 作 舍 摩 他、 奢 摩 陀、 舍 摩 陀。 禪 定 七 名 之 一。 譯 曰 止、 寂 靜、 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
毘 缽 舍 那 : 毘 婆 舍 那, 又 作 毘 鉢 舍 那。 譯 曰 觀、 見, 種 種 觀 察 等。 觀 見 事理也。
二四一
行
五
生字注音
契 契 會真如
坐 穿鑿 煩 惱
殄 殄滅
做
舔 古
殄滅:滅盡,滅絕。
二四二
鑿
穿 鑿 : 打 通。 煩 惱 : 梵 語 吉 隸 舍, 貪 欲 瞋 恚 愚 痴 等 諸 惑, 煩 心 惱 身, 謂 為 煩惱。(又音)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契 會 : 契 當 會 合 而 無 乖 角 也。 真 如 : 梵 音 部 多 多 他 多( 此 梵 語 出 於《 金 剛 經 》 之 梵 本, 譯 曰 真 如 性 ), 真 者 真 氣 實 之 義, 如 者 如 常 之 義, 諸 法 之 體 性 離 虛 妄 而 真 實, 故 云 真, 常 住 而 不 變 不改,故云如。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七四 (下)
六
七
古 滑
音)滑
滑
滑 稽 : 詼 諧 有 趣 的 言 語、 動 作。( 又
záo
一七四 (下)
一七四 (下)
八
稽 機
huá
一七五 (上)
稽
qì
zuò tiǎn gǔ jī
(上)
一七五 一七五 (上)
一七五 (下)
一七五 (下)
一七五 (下)
一七六 (上)
八 十三 七
十
十四
一
概 要
冗 冗談
剋 剋獲
蠲 蠲除
竺 東 天竺 國
奢 夜奢 尊 者
嘗 嘗制
容 (三聲) 克 娟
竹
賒
常
rǒng kè juān zhú shē cháng
冗談:玩笑,閒話。 剋:能夠。獲:得到。 蠲:除去。
東 天 竺 : 東 印 度。 五 印 度 之 一。 中 古 時, 印 度 分 為 東、 西、 南、 北、 中 五 區, 稱 為 五 天 竺、 五 印 度、 五 天、 五 竺或五印。
夜 奢 尊 者 : 富 那 奢, 又 作 富 那 夜 奢, 脅 尊 者 之 弟 子, 馬 鳴 之 師 也。 見《 付 法藏傳》五。
嘗:曾經。制:同「製」。
二四三
行
娑 婆世界
娑
《 大乘 起 信 論》
乘
生字注音
梭
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
二
注 釋
圣
二四四
《 大 乘 起 信 論 》 : 馬 鳴 菩 薩 造。 有 二 譯。 舊 譯 者 為 梁 之 真 諦, 一 卷, 新 譯 者 為 唐 之 實 叉 難 陀, 二 卷。 說 如 來 藏 緣 起 之 理。 本 論 可 分 為 三 分 觀 之。 起 首 三 頌 為 序 分。 從 論 下 為 正 宗 分。 末 後 一 頌, 即 是 隨 行 所 起 大 願, 為 流 通 分。(又音)乘
娑 婆 : 又 作 沙 訶, 娑 訶 樓 陀。 新 云 索 訶。 堪 忍 之 義, 因 而 譯 曰 忍 土。 此 界 眾 生 安 忍 於 十 界 而 不 肯 出 離, 故 名 為 忍。 又 諸 菩 薩 行 利 樂 時, 堪 受 諸 苦 惱 之 義。 又 此 界 眾 生 有 貪 瞋 痴 等 煩 惱 之 過, 眾 生 忍 之, 故 名。 又 作 雜 惡。 雜 會。 以 是 為 三 惡 五 趣 雜 會 故 也。 此 為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之 總 名。 一 佛 攝 化 之 境 土也。
shèng
一七六 (上)
一七六 (上)
chéng suō
(上)
一七六
(上)
一七六
一七六 (上)
(下)
一七六 一七六 (下)
十
十
付 付法
那伽 阿 周 陀 那
伽
那 伽曷 樹 那
曷
龍 奮 迅 三昧
昧
迦 毗摩羅尊者
迦
十一 一 一
概 要
富
加
妹 何 茄
fù jiā mèi hé qié
付法:付屬法門也。
迦 毗 摩 羅 尊 者 : 迦 毘 摩 羅, 羅 漢 名。 付 法 藏 之 第 十 三 祖。《 付 法 藏 傳 》 五 作「比羅」,《摩訶止觀》一上作「毘 羅 」,《 佛 祖 統 紀 》 一 作「 迦 毘 摩 羅 」。 摩 揭 陀 國 人, 初 為 外 道, 有 三 千 弟 子, 屈 服 於 馬 鳴 之 談 論, 而 為 其 弟 子, 於 南 天 布 法 付 法 於 龍 樹。 作 《無我論》一百偈。
龍 奮 迅 三 昧 : 此 三 昧 之 力, 能 如 龍 之 奮迅,現勇猛之威勢也。
那伽曷樹那:龍樹菩薩舊稱。
那伽阿周陀那:龍樹菩薩舊稱。
二四五
行
三
六
七
九
生字注音
梵志
梵
齎
齎
提 婆 菩薩
薩
剌 樹那
剌
那 伽閼
閼
範
機
颯
臘
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七六 (下)
一七六 (下)
一七六 (下)
一七六 (下)
è là sà jī fàn
注 釋
二四六
那伽閼剌樹那:龍樹菩薩新稱。
提 婆 : 又 作 提 波, 菩 薩 名, 譯 作 天, 後 以 一 目 施 神, 故 曰 迦 那 提 婆, 伽 那 者 片 目 之 義。 或 以 一 目 授 女 子。 本 執 師 子 國 人, 龍 樹 之 弟 子, 付 法 藏 第 十四祖也。 齎:拿,持。
梵 志 : 婆 羅 門 四 時 期 之 一。 又 志 求 梵 天 之 法 者 云 梵 志。 又 對 尼 乾 子 謂 在 家 之 婆 羅 門 云 梵 志。 又 一 切 外 道 之 出 家 者名梵志。
(上)
一七七
(上)
一七七
一七七 (上)
一七七 (上)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二
三
九
十四
二
五
六
概 要
顗 智顗
晉 晉王
紆尊
紆 荊 荊 州華容
伽 伽藍
旬 二旬
謁 參謁
以
進
迂
經
茄
詢
夜
yǐ jìn yū jīng qié xún yè
智顗:天台智者大師之名。
晉王:楊廣,即後來之隋煬帝。
紆 尊 : 見「 紆 尊 降 貴 」, 貶 抑 尊 貴 的 地位,謙卑自處。
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
伽 藍 : 僧 伽 藍 摩 之 略, 譯 曰 眾 園。 為 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旬:十天。二旬:二十天。
參謁:依禮進謁、拜見。
二四七
行 八
九
九
十三
十三
一
生字注音
奉敕
敕
敕賜
敕
佛隴
隴
付囑
囑
講筵
筵
豁 然開悟
豁
赤
赤
攏
主
延
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下)
(下)
一七七
(下)
一七七
(上)
一七八
huò yán zhǔ lǒng chì chì
注 釋
二四八
豁 然 : 覺 悟 的 樣 子。 開 悟 : 開 智 悟 理 也。 講筵:講義之席。
付 囑 : 原 為 付 託、 寄 託 之 意, 在 佛 經 中, 被 引 申 為 佛 陀 付 託 弘 法 布 教 的 使 命。又作咐囑、囑累。
佛隴:唐天台山西南隅有一峰名佛 隴。 敕賜:君主誥命賞賜。
敕:帝王的詔書。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上)
一七八 (下)
二
四
六 十一
二
概 要
曜 金 陵 靈曜 寺
荊 西 遊荊 土
鑑 鑑
翌 翌年
璪 智璪
藥
經
建 意
澡
yào jīng jiàn yì zǎo
金陵: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
荊 土 : 荊 湘, 荊 州 湖 北 路。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 省 及 河 南省西南部。 鑑:審查。 翌年:明年,第二年。
智 璪 : 隋 代 僧。 清 河 人, 俗 姓 張。 官 宦 世 家。 十 七 歲 時 雙 親 辭 世, 後 從 安 寧 寺 慧 憑 法 師 出 家。 復 往 天 台 山, 受 學 於 智 顗, 精 修 法 華 懺 法。 至 德 四 年, 智 顗 應 永 陽 王 伯 智 之 請 赴 會 稽
二四九
十
六
六
行
頗鉅
鉅
《 摩訶 止 觀 》
訶
追諡
諡
生字注音
巨
呵
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七八 (下)
(上)
一七九
(上)
一七九
shì hē jù
注 釋
二五〇
山, 師 亦 隨 行, 為 永 陽 王 修 法 華 懺 法。 此 外 亦 常 修 法 華 三 昧, 得 諸 多 靈 驗。 大 業 元 年, 煬 帝 巡 幸 江 都, 師 往 參 謁, 煬 帝 並 為 智 顗 設 千 僧 會。 貞 觀 十 二 年, 示 寂 於 國 清 寺, 世 壽 八十三。 追諡:追加諡號。
《 摩 訶 止 觀 》 : 天 台 三 大 部 之 一。 天 台 大 師 說 之, 弟 子 章 安 記 之, 有 十 卷, 開 為 二 十 卷, 述 觀 心 之 事。 荊 溪 大 師 註 釋 之 曰《 止 觀 輔 行 傳 弘 決 》, 有十卷,開為四十卷。 鉅:大。通「巨」。
(下)
一七九
一七九 (下)
一七九 (下)
一七九 (下)
七
八
九
九
概 要
吏 吏
巖 翠巖 令 參
謁 參謁
韶 德韶 國 師
利
嚴
夜
芍
lì yán yè sháo
吏:在政府機關中處理公務的人員。
翠 巖 : 明 州 翠 巖 永 明 大 師, 名 令 參, 嗣 法 於 雪 峰, 大 張 法 席。 見《 傳 燈 錄》十八。 參謁:依禮進謁、拜見。
德韶: (891-972) 宋代僧。俗姓陳。 十五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嘗遍 訪明師五十四人,後為臨川法眼文益 之法嗣,復入天台山訪智顗之遺蹟, 止住白沙寺。後受吳越王錢弘俶迎至 杭州尊為國師。時天台山之螺溪義寂 慨嘆天台教籍之散佚,聞高麗存有天 台教籍,與師共議之,師乃乞錢弘俶 遣使帶回。後遷天台般若寺,並興建
二五一
七
五
十四
十二
行
高麗 王
離
廣蒐 博 覽
蒐
吳 越 王 錢俶
俶
明 州 雪竇 山
竇
生字注音
離
搜
觸
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七九
一七九 (下)
一八〇 (上)
一八〇 (上)
dòu chù sōu lí
注 釋
二五二
道 場 數 十 所。 開 寶 五 年 入 寂, 世 壽 八十二。弟子有永明等百餘人。
明 州 : 唐 朝 開 元 年 間 設 置 的 州, 在 今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境。 雪 竇 山 : 彌 勒 菩 薩 道 場, 位 於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奉 化 區 溪 口 鎮,被譽為「四明第一山」。
錢 俶 : 本 名 弘 俶, 字 文 德, 小 字 虎 子, 五 代 十 國 時 期 吳 越 國 文 穆 王 錢 元 瓘第九子,吳越最後一位國王。
蒐:尋求。博覽:廣博閱覽。
高 麗 : 國 名。 在 今 朝 鮮 半 島。 隋 唐 時 稱為「高麗」。也稱為「句驪」、「朝 鮮」。
一八〇 (下)
(下)
一八〇
一八一 (上)
二
十
七
概 要
驀 驀直
毘 《 阿毘 達 磨 俱 舍論》
叉 實叉 難 陀
默
皮
插
mò pí chā
驀:冒,沖上來。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 : 世 親 作。 唐 玄 奘 譯。 三 十 卷。 阿 毘 為 對, 達 磨 為 法, 俱 舍 為 藏。 六 足 發 智 婆 沙 等 薩 婆 多 部 之 諸 論, 名 為 對 法 論 藏。 有 攝 持 與 所 依 之 二 義, 第 一 義 為 此 論 攝 持 包 含 彼 對 法 論 中 之 勝 義, 故 名 此 論 曰 對 法 藏。 即 對 法 之 二 字, 屬 於 彼 本 論, 藏 之 一 字, 屬 於 此 論。 第 二 義 為 彼 本 論 乃 此 論 之 所 依, 故 名 為 藏。 即 三 字 共 為 彼 本 論 之 名 也。 然 則 此 論 乃 全 以 彼 論 為 所 依 而 造 者。 故 亦 全 取 彼 之 名 為 此 論 之 名。 在 六 釋 中, 全 取 他 名 之 有財釋也。
實 叉 難 陀 : 譯 曰 學 喜。 于 闐 國 人, 譯 出《 華 嚴 》 等 經 十 九 部 一 百 七 卷。 見 《開元錄》九。
二五三
八
二
行
金 剛 薩埵
埵
輯錄
輯
生字注音
朵
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一 (下)
(下)
一八一
jí duǒ
注 釋
二五四
輯錄:收集記錄,彙編成書。
金 剛 薩 埵 : 又 云 金 剛 手, 秘 密 主。 又 云 普 賢。 是 真 言 宗 八 祖 中 之 第 二 祖。 大 日 如 來 為 第 一, 此 薩 埵 為 第 二。 梵 名 縛 曰 囉 薩 怛 縛 摩 訶 薩 怛 縛。 譯 名 執 金 剛, 持 金 剛, 金 剛 手, 金 剛 手 秘 密 王, 金 剛 薩 埵, 金 剛 手 菩 薩 摩 訶 薩, 金 剛 手 薩 埵 摩 訶 薩 埵 等。 薩 埵 者 有 情 之 義, 勇 猛 之 義, 總 言 勇 猛 之 大 士。 此 薩 埵 與 普 賢 菩 薩 同 體 異 名。 普 賢 從 大 日 如 來 受 灌 頂, 於 二 手 與 以 五 智 之 金 剛 杵, 故 云 金 剛 手。 但 金 剛 薩 埵 有 通 別 之 二 名。 通 名 者, 以 名 一 切 之 執 金剛神。以此皆為開東方金剛薩埵之
一八一 (下)
一八二 (上)
十三
五
概 要
怛 縛 曰 囉 薩怛 縛
怛 摩 訶 薩怛 縛
杵 五 智 之 金 剛杵
妲
妲
楚
dá dá chǔ
一 德 者 也。 又 無 論 何 人, 五 相 成 就, 從一切如來受授職灌頂時稱為金剛薩 埵。 如 金 剛 頂 經 一 切 義 成 就 菩 薩( 即 悉 多 太 子 ), 之 受 授 職 灌 頂 時, 稱 為 普 賢 大 菩 薩( 即 金 剛 薩 埵 ) 是 也。 又 在 顯 教, 普 賢 菩 薩 為 一 切 諸 佛 長 子 之 總 名, 如 華 嚴 經 所 說。 即 無 論 何 人, 成 就 十 大 願 者, 為 諸 佛 之 長 子, 稱 為 普賢也。
縛 曰 囉 薩 怛 縛、 摩 訶 薩 怛 縛 : 金 剛 薩 埵之梵名。
五 智 : 密 教 所 說, 如 來 之 五 智 也。 於 上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
二五五
五
三
行
大 阿闍 梨
闍
胎藏 界
臟
生字注音
舌
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三 (上)
一八三 (下)
zàng shé
注 釋
二五六
胎 藏 界 : 梵 語 蘗 縛 俱 舍。 有 二 義 : 一 隱 覆 之 義。 如 人 在 母 胎 而 隱 覆 其 胎 也, 理 體 隱 於 煩 惱 中 而 不 顯 現, 故 云 胎 藏。 二 含 藏 之 義。 如 母 胎 內 含 藏 子 體 而 覆 育 之 也, 理 體 能 具 足 一 切 功 德 而 不 失 之, 故 名 胎 藏。 而 此 含 藏 有 執 持 與 出 生 之 二 義, 其 所 譬 之 法 有 三 : 一譬本具之理性,二譬眾生之肉團心, 三 曼 荼 羅 中 中 臺 八 葉 院。 而 謂 之 為 胎 藏 者, 佛 之 大 悲 慈 護, 愛 育 眾 生, 猶 如母於胎內之子,故云胎藏也。
阿 闍 梨 : 舊 稱 阿 闍 梨, 阿 祇 利。 譯 曰 教 授。 新 稱 阿 遮 利 夜, 阿 遮 梨 耶。 譯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一八三 (下)
(下)
一八三
十一
十三
概 要
曼 曼 陀羅
觸 阿閦 如 來
慢
觸
màn chù
曼 陀 羅 : 梵 語 maṇḍala ,又作曼陀 羅。 意 譯 壇 場、 輪 圓 具 足、 聚 集。 據 大日經疏曼荼羅有種種意義:自輪圓 具 足 之 意 而 言, 諸 尊 如 輪 般 環 繞 於 普 門 之 大 日 如 來 四 周, 協 助 大 日 使 眾 生 趣 入 普 門 ; 自 發 生 之 意 而 言, 能 養 育 佛 種, 而 生 佛 果 ; 又 由 maṇḍa 乃精 製 牛 乳 為 醍 醐 之 意, 故 曼 荼 羅 表 佛 果 之 醇 淨 融 妙, 有 極 無 比 味、 無 過 上 味 之 意。 但 後 世 密 教 認 為, 曼 荼 羅 主 要 是 聚 集 之 意, 亦 即 諸 佛、 菩 薩、 聖 者 所居處之地。
阿閦 如 來 : 金 剛 界 「 五 智 如 來 」 中 的 東 方 如 來。 五 智 如 來 : 金 剛 界 五 智 所 成 之 五 如 來 也。 一 大 日 如 來, 法 界 體 性 智 所 成 。 二 阿閦 如 來 , 大 圓 鏡 智 所 成。 三 寶 生 如 來, 平 等 性 智 所 成。 四 無 量 壽 如 來, 妙 觀 察 智 所 成。 五 不 空 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所成。
二五七
行 五
六
生字注音
顯教
顯
胎 金 胎 兩 部 教 法 苔 (一聲)
二五八
金 胎 : 真 言 教 成 佛 之 作 法, 有 金 剛 界 胎 藏 界 二 途, 稱 為 金 胎 兩 部。 金 剛 界 者 為 顯 大 日 如 來 智 德 之 曼 陀 羅, 摧 破 煩 惱 之 猛 利 智 慧 猶 如 金 剛, 故 謂 之 金 剛 界,《 金 剛 頂 經 》 之 所 說 是 也。 胎 藏 界 者 為 顯 大 日 如 來 理 德 之 曼 陀 羅, 理 之 攝 持 諸 法, 如 於 腹 中 胎 藏 其 子, 故 謂 之 胎 藏 界,《 大 日 經 》 之 所 說 是 也。 概 言 之, 金 胎 兩 部 為 標 幟 大 日 如 來 理 智 二 德 之 一 雙 大 法 門。 配 之 於 事 理 因 果, 則 金 剛 界 為 事 為 果, 胎 藏 界 為 理 為 因。 日 本 東 密 次 第 為 金 胎, 是 事 理 之 次 第 也。 日 本 台 密 次 第 為 胎 金,是因果之次第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顯教:真言宗判一切之佛教為顯教密 教 之 二, 總 釋 尊 所 說 大 小 乘 之 契 經 為 險 顯教,大日所說之金胎兩部為密教。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四 (上)
(上)
一八四
xiǎn
tāi
一八四 (上)
一八四 (上)
一八四 (上)
一八四 (下)
十
十三
十四
七
概 要
棱 《楞 伽 經 》
跋 《 楞 伽 阿跋 多 羅寶經》
跋 求 那跋 陀 羅
摩 菩 提 達摩
棱
拔
拔
磨 (二聲)
léng bá bá mó
《 楞 伽 經 》 : 佛 教 典 籍。 法 相 宗 所 依 的 六 經 之 一。 早 期 禪 宗 據 以 傳 法。 共 有 三 種 漢 譯 本 : 一、 南 朝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的《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四 卷。 二、 北 魏 菩 提 流 支 譯 的《 入 楞 伽 經 》, 十 卷。 三、 唐 代 實 叉 難 陀 譯 的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七 卷。 是 闡 述 如 來藏思想的要籍。
《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 :《 楞 伽 經 》 之全稱。
求 那 跋 陀 羅 : 比 丘 名。 譯 曰 功 德 賢, 中 天 竺 人。 齊 建 元 初 至 京 師, 譯《 百 喻經》等,見《梁僧傳》三。
菩 提 達 摩 : 意 譯 為 覺 法, 南 天 竺 人 ( 一 說 波 斯 人 ), 中 國 佛 教 禪 宗 初 祖、 東 土 第 一 代 祖 師, 與 寶 誌 禪 師、 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二五九
一
十一
九
行
一 大 阿 僧祇 劫
琪
敦煌 遺 書
煌
北魏 菩 提 流 支
魏
生字注音
琪
皇
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四 (下)
一八四 (下)
一八五 (上)
wèi huáng qí
注 釋
二六〇
北 魏 : 後 魏 的 別 名。 後 魏 :( 西 元 三 八 六 ~ 五 三 四 ) 北 朝 諸 朝 之 一。 晉 時 拓 跋 氏 自 立 為 代 王, 淝 水 戰 後 不 久,改國號魏,史稱為「後魏」或「北 魏」。後分裂為東、西魏。 菩 提 流 支 : 又 作 菩 提 留 支, 菩 提 鶻 露 支, 譯 曰 道 希。 北 天 竺 人, 魏 宣 武 帝 時來洛陽多翻諸經。
敦 煌 遺 書 : 指 敦 煌 文 獻、 敦 煌 寫 本, 是 一 九〇 〇 年 發 現 於 敦 煌 莫 高 窟 十 七 號 洞 窟 書 籍 的 總 稱。 總 數 約 五 萬 卷, 以 佛 經 為 主, 目 前 分 散 於 世 界 各 地 圖 書館。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一八五 (上)
十一
概 要
宣 道宣 律 師
萱
xuān
道宣:姓錢氏,唐丹徒人。十六落髮, 隋 大 業 中, 從 智 首 法 師 受 具 戒, 唐 武 德 中, 充 西 明 寺 上 座。 及 玄 奘 三 藏 自 西 域 還, 奉勅 從 於 譯 場, 宣 撰《 行 事 鈔》《戒疏》《業疏》《高僧傳》《廣 弘 明 集 》 等 二 百 卷。 嘗 築 一 壇, 俄 有 長 眉 僧 來 談 道, 乃 賓 頭 盧 也。 復 三 果 之 梵 僧 禮 壇 讚 曰 : 佛 滅 後 住 像 法 世, 興 發 毘 尼 者, 唯 師 一 人。 乾 封 二 年 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正古譯之謬。 又 有 大 人 授 天 竺 祇 園 之 古 蹟, 宣 抄 記 之, 即《 祇 園 圖 經 》 二 卷 是 也。 貞 觀 中 嘗 隱 沁 州 雲 室 山,覩 人 天 童 奉 待 左 右。 又 於 西 明 寺 夜 行 道, 感 毘 沙 門 天 王 子 那 吒 太 子 來, 授 佛 牙 及 寶 掌, 而 保 持 供 養。 乾 封 二 年 十 月 三 日 寂, 壽 七 十 二。 咸 通 十 年 諡 澄 照, 塔 云 淨 光。 師 久 居 洛 南, 故 號 南 山 律 宗。 見 《高僧傳》十四。
二六一
行 十二
十四
二
生字注音
撰著
撰
《 四 分律 》
律
衰頹
頹
篆
慮
退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五 (上)
(上)
一八五
一八五 (下)
tuí lǜ zhuàn
頹:衰敗。
注 釋
二六二
《 四 分 律 》 : 四 律 之 一, 六 十 卷。 五 部 中「 曇 無 德 部 」 之 律 藏 也。 姚 秦 佛 陀 耶 舍, 竺 佛 念 共 譯。 佛 滅 後 百 年, 法 正 尊 者( 又 曰 法 護 尊 者, 梵 名 曇 無 德 ) 於 上 座 部 之 律 藏 中 契 同 己 見 者, 采 集 成 文, 隨 說 所 止, 而 為 一 分, 四 度完結,故稱為四分律。蓋四分之名, 非依義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結集之, 分 之 為 四 夾, 故 名 四 分 也。 初 分 二 十 卷, 二 分 十 五 卷, 三 分 十 四 卷, 四 分 十一卷。 撰著:撰寫,著作。
一八五 (下)
二
概 要
《四分律刪繁 缺 補闕 行 事 鈔 》
缺
quē
《 四 分 律 刪 繁 補 闕 行 事 鈔》 : 凡 十 二 卷( 分 上、 中、 下 三 卷, 每 卷 又 各 有 四 卷 )。 唐 代 道 宣 撰。 略 稱《 行 事 鈔 》《 六 卷 鈔 》《 四 分 律 行 事 鈔 》。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冊。 本 書 就 四 分 廣 律 加 以 刪 繁、 補 闕, 敘 述《 四 分 律 》 之 要 義, 並 參 酌 諸 律 諸 家 之 說, 詳 述 律 行 之 故 實 制 規, 對 後 世 僧 行 風 儀 之 確 立, 影 響 甚 大。 內 容 分 為 三 十 篇, 係 南 山 律 之 正 依。 其 序 文 載 : 「 上 卷 則 攝 於 眾 務, 成 用 有 儀。 中 卷 則 遵 於 戒 體, 持 犯 立 懺。 下 卷 則 隨 機 要 行, 託 事 而 起。」 與《 四 分 律 含 注 戒 本 疏 》《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 共 稱 四 分 律 宗 三 大 部。 撰 於 武 德 九 年,貞觀四年再校定。
二六三
三
二
行
鈔
羯
隨 機羯 磨 疏 》
《四分律刪補
尼 義鈔 》
《四分律拾毗
生字注音
節
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五 (下)
一八五 (下)
chāo jié
注 釋
二六四
《 四 分 律 拾 毗 尼 義 鈔》 : 南 山 律 五 大 部 之 一。 五 大 部 : 南 山 律 依 憑 之 註 疏, 有 五 種 之 大 部 也。 俱 係 道 宣 律 師 之 撰 述 : 一、《 四 分 律 刪 繁 補 闕 行 事 鈔 》 三 卷( 分 十 二 卷 ), 二、《 四 分 律 含 注 戒 本 疏 》 四 卷( 分 八 卷 ), 三、《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 四 卷 ( 分 八 卷 ), 四、《 四 分 律 拾 毗 尼 義 鈔 》 三 卷( 分 六 卷, 後 二 卷 今 缺 ), 五、《四分比丘尼鈔》三卷(分六卷) 也。 其 中 前 三 部, 略 曰《 事 鈔 》《 戒 疏》《業疏》,有特稱為三大部者。
《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 南 山 律 三大部之一。
(下)
一八六
一八六 (下)
一
三
概 要
堪 允堪
元 元照
刊
圓
kān yuán
允 堪 : 宋 昭 慶 律 師 允 堪, 錢 塘 人, 依 天 台 崇 教 大 師 慧 思 出 家。 學 無 不 通, 尤 精 通 律 部, 著《 會 正 記 》 等 之 文 十 二 部, 以 繼 終 南 山 宣 律 師 之 律 藏。 後 作 靈 芝 律 師 元 照《 資 持 記 》, 會 正、 資 持 相 對 而 分 派。 見《 釋 氏 稽 古 略》四。
元 照 : 杭 州 靈 芝 寺 元 照, 字 湛 然, 初 依 東 藏 慧 鑑 律 師 專 學 毘 尼。 後 從 神 悟 禪 師 講 天 台 之 教 觀。 復 從 廣 慈 之 才 法 佛 受 菩 薩 戒, 博 究 南 山 之 律 宗。 而 意 篤 淨 業。 每 曰 生 弘 律 範, 死 歸 安 養, 平 生 所 得, 唯 二 法 門 而 已。 住 靈 芝 三 十 年, 宋 徽 宗 政 和 六 年 九 月 一 日 寂。 壽 六 十 九。 謚 大 智。 唐 太 宗 貞 觀 中, 終 南 山 澄 照 大 律 師 道 宣 作《 戒 疏 》《 羯 磨 疏 》《 事 鈔 》, 弘 四 分
二六五
三
行
別瑜 伽 品 》
《解深密經分 瑜
生字注音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七 (上)
yú
注 釋
二六六
律。 流 通 逾 四 百 載, 釋 義 近 六 十 家。 中 大 寺 之 昭 慶 律 師 允 堪, 作《 會 正 記 》, 獨 為 盡 理。 最 後 靈 芝 元 照 以 《 法 華 》開 顯 圓 意 ,作《 資 持 記 》,與 《 會 正 記 》 殊 途, 四 分 一 宗 由 是 分 為 兩 派。 見《 往 生 傳 》《 佛 祖 統 紀 》 二十九,《稽古略》四。
《 解 深 密 經 》 : 五 卷, 唐 玄 奘 譯。 此 為 法 相 宗 所 依 之 本 經, 有 前 後 總 別 四 譯。 第 一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一 卷, 名《 相 續 解 脫 地 波 羅 蜜 了 義 經 》。 又 一 卷, 名《 相 續 解 脫 如 來 所 隨 順 處 了 義 經 》。 二 者 對 於 唐 譯 為「 地 波 羅 蜜 品 」 第 七 與「 如 來 成 所 作 事 品 」 第 八 之二品。二元魏菩提留支譯,五卷,
一八七 (上)
一八七 (上)
十一
十二
概 要
窺 窺基
瑜 《瑜 伽 論 》
虧
魚
kuī yú
名《 深 密 解 脫 經 》。 與 唐 譯 對 分「 勝 義 諦 相 品 」 第 二 之 一 品, 而 作 四 品。 第 三 梁 真 諦 譯。 一 卷, 名《 佛 說 解 節 經 》。 雖 有 四 品。 而 即 唐 譯 之「 勝 義 諦 相 品 」 一 品。 第 四 唐 譯 既《 解 深 密 經》也。
窺 基 : 唐 京 兆 大 慈 恩 寺 窺 基, 事 玄 奘, 學 天 竺 語, 傳 唯 識 因 明 之 旨, 造 疏 百 本, 稱 為 百 本 疏 主, 法 相 宗 之 開 祖 也。 永 淳 元 年, 壽 五 十 一 寂。 嘗 書 《 彌 勒 上 生 經 》 之 疏, 感 舍 利 二 七 粒。 又 造 彌 勒 像, 於 像 前 日 誦 菩 薩 戒 一徧 , 以 願 兜 率 之 往 生 。 世 稱 慈 恩 大 師。見《宋高僧傳》四。
《瑜伽論》:《瑜伽師地論》之略名。
二六七
行
十二
十四
一
生字注音
識 《 唯識 論 》
拙 無著 菩 薩
逾 阿逾 陀 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是
拙
魚
注 釋
二六八
時
《 唯 識 論 》 :( 一 ) 成 唯 識 論 之 略 稱, 十 卷。 唐 玄 奘 譯 諸 師 學 說, 集 成 此 書。 本 論 乃 於 注 解 世 親 菩 薩 之 唯 識 三 十 頌 的 十 大 論 師 著 作 中, 以 護 法 之 釋 為 主, 取 捨 其 他 九 論 師 之 釋, 糅 合 而 編 纂 成 一 新 論 著。( 二 ) 唯 識 二 十 論 之 略 稱。 本 論 為 世 親 菩 薩 造。 亦 有 同 本 異 譯 之 大 乘 楞 伽 經 唯 識 論、 大 乘 唯識論。(又音)識
注
無 著 : 菩 薩 名。 梵 名 阿 僧 伽, 天 親 菩 薩之兄也,皆為法相宗之祖。(又音) 著
shí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八七
一八七 (上)
一八七 (下)
阿 逾 陀 國 : 阿 踰 陀 國, 中 印 度 古 國, 其 地 為 印 度 古 文 明 中 心 之 一。 又 作 阿 毘陀國、阿毘闍國、阿踰闍國、阿喻
zhù
shì zhuó yú
一八七 (下)
一
概 要
昇
昇 兜 兜 率天
升
都
shēng dōu
馱 國、 阿 迎 闍 國。 意 譯 難 勝 國、 無 鬥 國、 靡 勝 國、 不 可 戰 國。 依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五 所 載, 此 國 周 長 五 千 餘 里, 國 都 周 長 二 十 餘 里, 榖 稼 豐 盛, 花 果 繁 茂, 伽 藍 百 餘, 僧 徒 三 千, 兼 習 二 乘 之 學, 有 天 祠 十 所, 異 道 寡 少。 此 國 曾 為 佛 教 大 德 止 住 之 地, 如 室利邏多於都城西北數里之伽藍造經 部《 毘 婆 沙 論 》。 無 著 於 都 城 西 南 五 六 里 大 菴 沒 羅 林 中, 聽 受 彌 勒 之 《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 邊 分 別 論 》 等。 世 親 亦 於 此 地, 依 無 著而歸依大乘,造大乘論百餘部。
昇 : 上 升。 兜 率 天 : 兜 率, 此 翻 知 足, 謂 於 五 欲 境 知 止 足 故。 此 天 依 空 而 居。 人 間 四 百 年, 為 此 天 一 晝 夜。 則 人 間 十 四 萬 四 千 年, 方 為 此 天 一 年。 若 此 天 壽 四 千 歲, 則 該 人 間 五十七億( 萬此為以億千)六百萬年矣。
二六九
行 四
四
四
五
生字注音
那蘭 陀 寺
蘭
西域
域
玄奘
奘
瑜 伽宗
瑜
藍
玉
臟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yú zàng yù lán
注 釋
二七〇
瑜伽宗: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為瑜 伽宗。
玄奘: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
西 域 : 總 指 支 那 以 西 之 諸 國, 別 指 印 度。
那 蘭 陀 寺 : 那 爛 陀, 在 中 天 竺 摩 竭 陀 國。 菩 提 道 場 之 大 覺 寺 東 七 驛, 佛 滅 後 鑠 迦 羅 阿 逸 多 王 所 建, 歷 代 相 繼 而 增 建 之, 遂 為 五 天 竺 第 一 之 精 舍。 那 爛 陀 譯 言 施 無 厭。 世 俗 相 傳 為 住 於 此 寺 邊 池 中 之 龍 王 名。 若 依 實 義, 則 釋 迦如來往昔在此地為國王時之德號 也。
一八七 (下)
一八七 (下)
五
五
概 要
那
戒 戒賢
支 支 那 弟子慈恩
介
汁 納
jiè zhī nà
戒 賢 : 梵 名 尸 羅 跋 陀 羅。 西 元 六 七 世 紀 間, 大 乘 佛 教 瑜 伽 行 派 論 師, 為 印 度 摩 竭 陀 國 那 爛 陀 寺 之 住 僧。 東 印 度 三 摩 呾 吒 國 之 王 族, 屬 婆 羅 門 種 姓。 少 好 學, 遊 歷 諸 方, 訪 求 明 哲, 至 那 爛 陀 寺 遇 護 法 菩 薩, 聞 法 信 悟 而 出 家。 年 三 十, 即 以 論 退 南 印 一 大 外 道, 獲 王 嘉 賞, 為 建 伽 藍。 長 期 主 持 那 爛 陀 寺, 弘 傳 唯 識 教 義。 其 依 解 深 密 經、 瑜 伽 師 地 論 等, 將 佛 教 判 為 有、 空、 中 三 時, 主 張 五 種 姓 說。 玄 奘 西 遊 時, 師 年 已 百 餘, 時 為 那 爛 陀 寺 大 長 老, 玄 奘 師 事 之, 且 傳 習 其 法。 彼 時, 眾 共 尊 師, 不 直 呼 其 名, 而美稱為「正法藏」。
支 那 : 中 國。 梵 語 音 譯。 原 見 於 漢 譯 佛 典, 係 古 印 度 對 中 國 的 稱 呼, 日 本 尚 沿 用 之。 慈 恩 : 唐 法 相 宗 窺 基, 住 京 兆 大 慈 恩 寺, 後 世 稱 之 曰 慈 恩 大 師。
二七一
一
十三
行
僧叡
叡
羅睺 羅 多
侯
生字注音
瑞
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七 (下)
一八八 (上)
hóu ruì
注 釋
二七二
羅睺 羅 多 : 為 付 法 藏 第 十 六 祖 。 印 度 迦 毘 羅 國 人, 姓 梵 摩。 與 龍 樹 為 同 時 代 人。 早 年 入 那 爛 陀 寺, 從 尊 者 黑 者 受 具 足 戒, 學 聲 聞 乘。 又 依 無 分 別 者 廣 學 大 乘 及 祕 密 乘, 並 弘 通 中 觀 之 宗 義。 隨 侍 十 五 祖 迦 那 提 婆, 證 皆 空 之 理, 於 那 爛 陀 寺 教 化 僧 徒。 提 婆 示 寂 之 際, 受 其 心 隨 之 教 說。 又 據《 付 法 藏 因 緣 傳 》 卷 六 載, 師 從 提 婆 受 婆 羅 門 所 造 之 鬼 名 書, 後 以 種 種 方 便 教 化 眾生,付法予僧伽難提。
僧 叡 : 羅 什 之 弟 子, 關 中 四 聖 之 一。 什 所 翻 之 經, 叡 並 參 正 焉。 昔, 竺 法 護 譯 出《 正 法 華 經· 受 決 品 》 云 : 天 見 人 人 見 天, 什 譯 經 至 此 言, 此 語 與 西 域 語 同, 但 言 過 質。 叡 曰 : 非 人 天
(上)
一八八
一八八 (上)
(上)
一八八
(上)
一八八
(上)
一八八
二
二
三
三
三
概 要
肇 僧肇
傑 關 中 四傑
曇 曇濟
瑾 僧瑾
猷 道猷
照
節
談
錦
由
zhào jié tán jǐn yóu
交 接 兩 得 相 見 耶? 什 喜 曰 : 實 然! 皆 此 類 也。 什 所 出 之 論 本, 叡 多 造 其 序。見《高僧傳》六。
僧肇:羅什門下四哲之一。
關 中 : 地 名。 位 於 今 陝 西 省。 東 至 函 谷 關, 南 至 武 關, 西 至 散 關, 北 至 蕭 關,位於四關之中,故稱為「關中」。 傑:才智優異、特出的人。 曇濟:三論宗僧。
僧瑾:三論宗僧。
道猷:三論宗僧。
二七三
行 四
六
生字注音
詮
僧詮
嘉 祥大師吉藏
嘉 加
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八 (上)
一八八 (上)
quán jiā
注 釋
二七四
僧 詮 : 南 朝 梁 代 三 論 宗 僧。 又 稱 止 觀 詮。
吉 藏 : 唐 延 興 寺 吉 藏, 原 為 安 息 國 人, 其 祖 避 仇 移 於 南 海, 家 於 交 廣 之 間。 後, 移 金 陵 而 生 藏, 年 七 歲, 從 道 朗 法 師 出 家, 有 穎 悟 譽, 具 戒 之 後, 聲 聞 轉 高, 陳 桂 陽 王 深 欽 奉 之, 及 隋 定 南 地, 東 遊 而 止 於 嘉 祥 寺, 開 皇 末 歲, 煬 帝 置 四 道 場 於 晉 藩, 引 藏 入 慧 日 道 場, 優 賞 殊 渥, 藩 王 又 置 日 嚴 寺 於 京 師, 別 延 藏 居 彼, 使 振 道 於 中 原。 及 大 唐 興, 高 祖 聞 藏 之 聲 望, 優 禮 之, 置 於 十 大 德 之 一, 使 之 綱 維 法 務。 齊 王 元 吉 欽 其 風 猷。 以 之 為 師 範, 使 屈 居 延 興 寺, 俱 交 獻。 武 德 六 年五月,壽七十五寂。師顯揚龍樹提
(下)
一八八
(上)
一八九
一八九 (上)
十一
五
八
概 要
諦 三諦 圓 融
乘 一乘
荊 荊溪
帝
成
經
婆 之 旨, 為 三 論 宗 之 祖, 以 其 先 自 安 息 國 出, 故 曰 胡 吉 藏。 以 居 於 嘉 祥 寺 故 稱 為 嘉 祥 大 師。 所 著 經 論 疏 凡 數 十 種。見《唐僧傳》十一等。
三 諦 : 一 空 諦, 謂 因 緣 生 之 事 物, 體 性 實 空 無 之 道 理 也。 二 假 諦, 言 體 性 雖 空, 而 假 相 實 存 在 之 道 理 也。 三 中 諦, 言 空 假 二 性 不 二 一 如 之 道 理 也。 天台所立。
一 乘 : 成 佛 唯 一 之 教 也。 乘 為 車 乘, 以 譬 佛 之 教 法。 教 法 能 載 人 運 於 涅 槃 岸, 故 謂 之 乘。( 又 音 ) 乘
圣
二七五
荊 溪 : 支 那 天 台 第 九 祖 湛 然, 晉 陵 荊 溪人,故號荊溪大師。
shèng
dì chéng jīng
行
十二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嶺 仙 霞嶺 脈
蒼 括蒼
雁 雁蕩
婉 蜿
蜒
倉
驗
婉
蜿
彎
二七六
蜿 蜒 : 曲 折 延 伸 的 樣 子。( 又 音 )
雁 蕩 : 雁 蕩 山。 位 於 浙 江 省 溫 州 市 轄 樂 清 市 縣 北, 盤 曲 數 百 里, 風 景 甚 佳, 絕 頂 有 湖, 因 雁 春 歸 過 宿 其 中 而 得名。
括 蒼 : 浙 江 名 山 之 一, 史 書 載, 登 之 見 蒼 海, 以 其 色 蒼 蒼 然 接 海, 故 名 括 蒼。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仙 霞 嶺 : 山 脈 名。 位 於 浙 江 省 西 南 部。 東 北 起 自 衢 州、 金 華、 麗 水 三 市 領 交 界 處, 西 南 延 伸 至 浙 江、 江 西、 福 建三省交界處。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八九
一八九 (上)
(上)
一八九
十四
延
wān
一八九 (上)
蜒
lǐng
cāng yàn wǎn yán
一八九 (下)
一八九 (下)
一八九 (下)
(下)
一八九
一八九 (下)
一
二
七 十
十二
概 要
闢 開闢
集 棲 身 入寂
秀 超 然秀 出
韶 天 臺韶 國 師
越 吳越 王
譬
集
袖 芍
悅
開闢:創始。
寂
棲 身 : 居 住, 停 留。 入 寂 : 入 寂 滅 也。 梵 語 涅 槃, 一 譯 寂 滅。 離 煩 惱 云 寂, 絕 生 死 之 苦 果 曰 滅。 故 證 果 人 之
死,名為入寂。(又音)寂 秀出:秀美出眾。
二七七
吳 越 : 朝 代 名。 五 代 時 十 國 之 一, 錢 鏐 所 建。 在 今 浙 江 全 省 及 江 蘇 省 西 南 部、 福 建 省 東 北 部 之 地, 至 其 孫 俶 納 土 歸 宋。 凡 三 世 五 主, 八 十 四 年。 吳 越王:此指吳越世宗錢元瓘。
天臺韶國師:天台山德韶法師。
jì
pì jí xiù sháo yuè
行
生字注音
嗣
注 釋
二七八
法 嗣 : 見「 嗣 法 」, 弟 子 嗣 師 之 法 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
貫
錢 元 瓘 : 吳 越 世 宗, 字 明 寶, 原 名 錢 傳 瓘, 五 代 時 期 吳 越 國 君 主, 是 吳 越 國建立者錢鏐之子。
善
永 明 : 宋 智 覺 禪 師 延 壽, 住 杭 州 慧 日 山永明寺,故稱為永明。
達 摩 : 菩 提 達 摩, 意 譯 為 覺 法, 南 天 竺 人( 一 說 波 斯 人 ), 中 國 佛 教 禪 宗 初 祖、 東 土 第 一 代 祖 師, 與 寶 誌 禪 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繕寫:抄寫,謄錄。
受
蟬
建
《 宗 鑑 錄 》 :《 宗 鏡 錄 》, 百 卷, 宋 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集。
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八九 法嗣
瓘 錢 元瓘
繕 繕寫
壽 永 明壽
鑑 《 宗鑑 錄 》
禪 禪 尊達摩
guàn
十四
一
三 四 一
八
shàn
(下)
一九〇 (上)
一九〇 (上)
(上)
一九〇 一九〇 (下)
一九〇 (下)
shòu
sì jiàn chán
一九〇 (下)
一九〇 (下)
一九二 (下)
八
九
一
概 要
賢 教 尊賢 首
昭 昭示
觸 阿閦 佛 國
閑
招 (一聲)
觸
xián zhāo chù
賢 首 : 華 嚴 宗 第 三 祖, 唐 法 藏, 字 賢 首。 其 祖 康 居 國 人, 來 居 長 安。 藏 年 十 六, 詣 四 明 山 阿 育 王 塔 鍊 一 指, 誓 學《 華 嚴 》。 嘗 預 玄 奘 三 藏 之 譯 場, 然 以 所 見 不 同 而 出。 至 則 天 武 后 朝, 為 譯 場 之 首。 與 實 叉 難 陀, 義 淨, 復 禮 等, 共 出《 新 華 嚴 經 》 等, 為 則 天 武 后 講《 新 華 嚴 經 》。 聖 曆 二 年, 奉 詔 講 大 經 於 佛 授 記 寺, 感 天 瑞。 先 天 元 年, 終 於 大 薦 福 寺。 贈 鴻 臚 卿。 見 《 宋 高 僧 傳 》 五,《 佛 祖 統 紀 》 二十九。
昭示:明白的宣告,公布。
阿閦 佛 : 五 智 如 來 之 一 。 五 智 如 來 : 金 剛 界 五 智 所 成 之 五 如 來 也。 一 大 日 如來,法界體性智所成。二阿閦 如
二七九
三
九
七
二
行
冶
冶
臻
臻
閫
閫
維 摩詰
詰
生字注音
也
真
捆
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二 (下)
(下)
一九二
一九二 (下)
(上)
一九三
jié kǔn zhēn yě
注 釋
二八〇
來, 大 圓 鏡 智 所 成。 三 寶 生 如 來, 平 等 性 智 所 成。 四 無 量 壽 如 來, 妙 觀 察 智 所 成。 五 不 空 成 就 如 來, 成 所 作 智 所成。
維 摩 詰 : 譯 為 淨 名。 清 淨 無 垢, 聲 名 遠 揚 之 義。 自 妙 喜 國 來 生 在 此 世 上, 以居士身份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 閫:門檻。
臻:到;達到。
冶:指熔爐。
六
七
九
呾 素呾
花鬘
鬘
綖
現
纜藏
覽
六、藏教所攝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概 要
妲
覽
現
蠻
dá lǎn xiàn mán
素 呾 纜 藏 : 見「 修 多 羅 」, 又 作 修 單 羅, 修 妒 路, 修 多 闌, 修 單 蘭 多。 以 綖 為 正 翻。 謂 如 以 綖( 線 字 同 ) 貫 花, 使 之 不 散。 言 教 能 貫 穿 法 義 使 不 散 失, 故 名 之 為 綖。 其 餘 經 文 謂 為 契 經, 經 本 等 者, 義 譯 也。 新 作 素 怛 纜, 素 呾 纜, 蘇 多 羅, 蘇 呾 羅。 譯 綖 或 契 經。 綖 之 義 如 前。 契 經 者, 契 於 理, 合 於 機, 故 曰 契。 貫 穿 法 相, 攝 持所化,如經之於緯。故曰經。 綖:同「線」。
鬘 : 以 線 貫 穿 成 的 環 狀 物, 用 來 裝 飾 頭 部 或 身 體。 如 以 花 串 成 的 稱「 花 鬘」。
二八一
十四
十四
十二
十
行
詮
詮
優 婆 羅叉
叉
毗 奈耶藏
毗
經 之 持緯
緯
生字注音
全
插
皮
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一九四 (上)
wěi pí chā quán
注 釋
二八二
緯:織布時用梭穿織的橫紗或編織物 的橫線。
毗 奈 耶 藏 : 律 藏, 三 藏 之 一。 舊 作 毘 尼 藏, 譯 曰 律 藏, 義 翻 也。 新 作 毘 奈 耶 藏, 譯 曰 調 伏 藏。 結 集 關 於 佛 教 中 戒 律 之 法 言 者, 包 含 於 此 中 而 無 所 漏,故曰藏。
優 婆 羅 叉 : 毗 奈 耶 藏 的 別 名。 梵 語 優 婆 羅 叉, 譯 曰 律, 毘 尼。 譯 曰 律 者, 義翻也(毘尼之正譯曰滅,或調伏)。 律 猶 言 法, 禁 制 之 法 也。 又 詮 量, 詮 量罪之輕重也。 詮:解釋事理。
(下)
一九四
(下)
一九四
一九四 (下)
一九四 (下)
二
三
六
十一
概 要
毗 阿毗 達 磨 藏
曇 阿 毗曇 藏
優 優 婆提舍
撰 慧 遠撰
皮
談
憂
篆
pí tán yōu zhuàn
阿 毗 達 磨 藏 : 梵 語 abhidharma, 譯 為 論 藏、 對 法 藏。 為 一 切 piṭaka 論 部 之 總 稱, 與 經 sūtra 、 律 vinaya 合 稱 為 三 藏。 於 漢 譯 經 典 中 屬 論 藏 者, 有 六 足 論、 發 智 論、 大 毘 婆 沙 論 等 小 乘 諸 論, 及 大 智 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十 地 經 論、 瑜 伽 師 地 論、 成 唯 識 論、 攝 大 乘 論、 中 論、 百 論、 十 二 門論等大乘諸論。
阿毗曇藏:阿毗達磨藏的舊譯。
優 婆 提 舍 : 又 作 鄔 波 題 鑠, 優 婆 題 舍, 優 波 提 舍, 鄔 波 弟 鑠, 優 波 替 舍 等。譯曰論議。十二部經之一。
慧 遠 : 隋 淨 影 寺 慧 遠, 姓 李 氏, 燉 煌 人。 十 三 歲 出 家, 二 十 歲 就 光 統 和 上 進 具。 承 光 二 年, 周 武 勝 齊, 行 廢 教,遠以死抗議之。及大隋受禪,再
二八三
四
行
猶 匠繩 墨
繩
冠 眾生首
冠
結 華鬘
鬘
十 界 同遵
遵
生字注音
澠 (二聲)
貫
蠻
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五
九 九 十二
mán
(上)
一九五 (下)
(下)
一九五 一九五 (下)
guàn
zūn shéng
注 釋
二八四
興 佛 教 。 於 楊 都 創 淨 影 寺 。勅 遠 居 之 講 說。 英 俊 投 學。 遠 身 長 八 尺 五 寸, 腰 九 圍。 開 皇 十 二 年 寂, 壽 七 十。 著 諸 經 之 疏, 皆 以 四 字 為 句。 又 撰《 大 乘 義 章 》, 佛 法 之 綱 要 於 此 盡, 誠 釋 疏 家 之 泰 斗 也。 別 於 晉 慧 遠 而 謂 為 小 遠。見《續高僧傳》十。
十界:十法界之略。遵:依照。
華 鬘 : 印 度 人 的 裝 飾 品。 以 線 貫 穿 花 草而成,戴在胸前或頭頂。 冠:戴。首:頭。
猶 : 如 同 ; 好 比。 匠 : 泛 稱 各 種 技 術 工人。繩墨:木工取直的工具。
一九五 (下)
一九六 (上)
一九六 (上)
十三
二
五
概 要
琛
酌
皮
zhuó
斲 斲
瞋 貪瞋 癡
毘 毘 奈耶
chēn pí
斲:砍,削也。
貪 瞋 癡 : 三 毒, 又 曰 三 根 : 一、 貪 毒, 引 取 之 心, 名 為 貪。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順 情 之 境, 引 取 無 厭 者。 二、 瞋 毒, 恚 忿 之 心 名 為 瞋。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違 情 之 境 起 忿 怒 者。 三、 痴 毒, 迷 闇 之 心 名 為 痴。 心 性 闇 鈍, 迷 於 事 理 之 法 者。 亦 名 無 明。 此 有 二 種, 痴 毒 獨 起, 名 為 獨 頭 無 明。 與 貪 毒 共 起, 名 為 相 應 無 明。 貪 毒 等, 必 與 痴 毒 相 應而起也。
毘 奈 耶 : 一 作 鼻 那 夜, 毘 那 耶, 又 云 毘 尼, 鞞 尼 迦。 三 藏 之 一, 謂 佛 所 說 之 戒 律。 譯 曰 滅, 或 律, 新 譯 曰 調 伏。 戒 律 滅 諸 過 非, 故 云 滅, 如 世 間 之 律 法, 斷 決 輕 重 之 罪 者, 故 云 律, 調 和 身 語 意 之 作 業, 制 伏 諸 要 行, 故 云調伏。
二八五
行 七 八 十二
十
生字注音
阿 毘曇
曇
訛
訛
控御
御
鞞 尼迦
皮
談
俄
玉
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六 (上)
一九六 (下)
一九六 (下)
一九七 (上)
pí yù é tán
鞞尼迦:梵文 奈耶。
注 釋
二八六
之 音 譯, 即 毘 Vinaya
控御:控馬使就範。亦比喻治人。 訛:不正確的。
阿 毘 曇 : 梵 語 abhidharma ,又作阿 毘 達 磨。 譯 為 對 法、 無 比 法、 論。 原 指 有 關 教 法 之 研 究。 若 研 究 律 藏 者, 則 稱 為 阿 鼻 奈 耶。 其 後 廣 至 對 於 經、 律 二 藏 之 論 述, 皆 稱 為 阿 毘 達 磨。 其 成 立 約 於 西 元 前 後, 最 初 僅 為 簡 單 歸 納 一 些 佛 教 名 詞, 後 逐 漸 演 成 之 解 釋 形 式。 到 部 派 佛 教 時, 各 有 力 部 派 皆 成 立 各 自 之 阿 毘 達 磨。 abhidharma, 譯 為 對 法 藏、 論 藏, 為 一 切 piṭaka
一九七 (下)
(下)
一九七
一九八 (上)
十二
十三
三
概 要
梵 梵音
詮 詮慧
擇 簡擇 法 相
範
全
澤
fàn quán zé
論 部 之 總 稱, 與 經 合稱為三藏。
、律 sūtra
vinaya
梵 : 梵 語, 天 竺 之 言 語, 由 梵 天 稟 承,故云梵語。
詮 : 解 釋。 慧 : 分 別 事 理 決 斷 疑 念 之 作 用 也。 又 通 達 事 理 之 作 用 也。 又 智 與 慧 雖 為 通 名, 然 二 者 實 相 對。 達 於 有 為 之 事 相 為 智, 達 於 無 為 之 空 理 為 慧。
簡 擇 : 即 選 擇。 指 依 智 慧 力 作 正 確 之 判斷,以捨偽取真。「簡」與「擇」, 均 為 選 擇、 分 別 之 意。 以 智 慧 來 簡 擇 一 切 諸 法 之 力, 即 稱 為 擇 力。 又 由 簡 擇 力 而 得 滅 諦 涅 槃, 即 稱 為 擇 滅。 此 外, 為 師 者 從 眾 弟 子 中 選 擇、 分 別 何 人 堪 受 教 法、 何 人 不 堪 受 教 法, 則 稱 為簡器。器,即根器、根機之意。
二八七
四
二
九
行
聲 聞藏 法
臟
鐵 圍山
鐵
淨 影嘉 祥
嘉
生字注音
臟
帖 (三聲)
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九八 (上)
一九八 (下)
一九八 (下)
jiā tiě zàng
注 釋
二八八
法 相 : 一、 諸 法 顯 現 於 外 之 相 狀。 二、指教義上之分齊、區別、綱要。
淨 影 : 隋 淨 影 寺 慧 遠, 世 取 其 寺 號 稱 為 淨 影。 嘉 祥 : 隋 會 稽 嘉 祥 寺 吉 藏。 以 寺 號 稱 為 嘉 祥。 三 論 宗 之 祖 也。 《唐高僧傳》十一,《佛祖統紀》十, 有傳。
鐵圍山: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 鐵 山 也, 由 鐵 而 成。 須 彌 山 為 中 心, 外 有 七 山 八 海, 第 八 海 即 鹹 海, 贍 部 等 四 大 洲 在 此, 圍 繞 此 鹹 海 者, 即 鐵 圍山,此為一小世界。
聲 聞 藏 : 二 藏 之 一。 二 藏, 一、 聲 聞 藏, 說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即 小 乘 之 三 藏 也。 二、 菩 薩 藏, 說 菩 薩 大 士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大 乘 之 三 藏 也。淨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
一九八 (下)
(上)
一九九
一九九 (下)
五
十二
五
概 要
臟 菩 薩藏 法
鎧 康 僧鎧
設 迦葉
臟
凱
設
zàng kǎi shè
菩 薩 藏 : 二 藏 之 一。 二 藏, 一、 聲 聞 藏, 說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即 小 乘 之 三 藏 也。 二、 菩 薩 藏, 說 菩 薩 大 士 之 教 理 行 果 者, 大 乘 之 三 藏 也。淨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
康 僧 鎧 : 梵 名 僧 伽 跋 摩, 又 名 僧 伽 婆 羅, 印 度 人, 廣 學 群 經, 曹 魏 嘉 平 五 年 來 支 那, 於 洛 陽 白 馬 寺 譯《 無 量 壽 經》。見《梁高僧傳》。
迦 葉 : 又 作 迦 攝。 迦 葉 波, 迦 攝 波 之 略。 譯 曰 飲 光。 古 代 之 姓 氏。《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梵 言 迦 葉 波。 迦 葉,此云光。波,此云飲。」《慧苑音 義 》 上 曰 :「 迦 葉, 具 云 迦 攝 波, 此 曰 飲 光, 斯 則 一 家 之 姓 氏。」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有 頭 陀 第 一 之 羅 漢, 謂 之 摩 訶迦葉,略稱迦葉。
二八九
行 七
七
八
十一
生字注音
頭陀
陀
伽 耶迦葉
伽
優 樓 頻螺 迦 葉
螺
摩 訶迦 葉
迦
駝
茄
羅
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九九
一九九 (下)
一九九 (下)
一九九 (下)
jiā luó qié tuó
注 釋
二九〇
摩訶迦葉:大迦葉尊者。
優 樓 頻 螺 迦 葉 : 又 作 優 樓 頻 蠃 迦 葉, 優 盧 頻 螺 迦 葉, 優 樓 頻 蠡 迦 葉, 優 留 毘 迦 葉。 烏 盧 頻 螺 迦 葉 波。 羅 漢 名。 譯 曰 木 瓜 林。 三 迦 葉 之 第 一。 為 歸 佛 前 有 五 百 弟 子 之 外 道 論 師。 導 佛 於 毒 蛇 窟, 不 得 害。 與 二 弟 及 弟 子 共 歸 佛 出家。見《四分律》三十二。
伽 耶 迦 葉 : 又 作 竭 夷 迦 葉、 伽 耶 迦 葉 簸, 羅 漢 名。 伽 耶, 譯 曰 象 城, 三 迦 葉之一。
頭 陀 : 又 作 杜 荼, 杜 多。 譯 曰 抖 擻, 抖 揀, 洮 汰, 浣 洗 等。 謂 抖 擻 衣 服 飲 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
(下)
一九九
一九九 (下)
一九九 (下)
二〇〇 (上)
十一
十四
十四
八
概 要
臟 付 法藏
龜
龜 畢 畢 波羅
諦 真諦 三 藏
臟
規
必
帝
zàng guī bì dì
付 法 藏 : 指 付 囑 傳 遞 佛 陀 正 法。 如 來 滅後迦葉尊者結集法藏,二十年受持, 付囑之於阿難,阿難付囑之商那和修, 乃 至 展 轉 至 師 子 尊 者, 是 為 付 法 藏。 《付法藏因緣傳》所記者是也。 龜:四靈之一。介族也。
畢 波 羅 : 畢 缽 羅 , 又 作 必鉢 羅 , 庳鉢 羅, 樹 名。 即 菩 提 樹。 佛 於 此 樹 下 證 菩提,故稱菩提樹。
真 諦 三 藏 : 西 印 度 優 禪 尼 國 人, 梵 稱 波 羅 末 陀。 又 曰 拘 那 羅 陀。 梁 大 同 十 二 年 三 十 餘 歲 來 支 那, 受 武 帝 好 遇, 會 逢 國 難, 往 北 齊, 赴 東 魏, 流 離 間, 述《 金 光 明 經 》《 攝 大 乘 論 》 《 唯 識 論 》 等 譯, 及《 世 親 傳 》 等 著 二 百 七 十 八 卷。 大 建 元 年 正 月 十 一 日 寂。歲七十一。
二九一
行 九
七
十一
生字注音
脩 多羅藏
脩
斛 飯王
斛
身 光炎 湧
炎
修
胡
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〇 (上)
二〇〇 (下)
二〇〇 (下)
yán hú xiū
注 釋
二九二
身 光 : 佛 菩 薩 身 所 發 之 光 明 也。 炎 : 火光上升。
斛 飯 王 : 斛 飯, 梵 名 音 譯 途 盧 檀 那。 又 作 穀 淨 王。 約 紀 元 前 六 世 紀 人。 乃 師 子 頰 王 之 子, 淨 飯 王 之 弟, 釋 尊 之 叔父。
脩 多 羅 : 修 多 羅, 又 作 修 單 羅, 修 妒 路, 修 多 闌, 修 單 蘭 多。 以 綖 為 正 翻。 謂 如 以 綖( 線 字 同 ) 貫 花, 使 之 不 散。 言 教 能 貫 穿 法 義 使 不 散 失, 故 名 之 為 綖。 其 餘 經 文 謂 為 契 經, 經 本 等 者, 義 譯 也。 新 作 素 怛 纜, 素 呾 纜, 蘇 多 羅, 蘇 呾 羅。 譯 綖 或 契 經。 綖 之 義 如 前。 契 經 者, 契 於 理, 合 於 機, 故 曰 契。 貫 穿 法 相, 攝 持 所 化, 如經之於緯。故曰經。
(上)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十四
一
概 要
舍 王舍 城
毘 毘 舍離城
社
皮
shè pí
王 舍 城 : 梵 名 曷 羅 闍 姞 利 呬 城, 在 中 印 度 摩 伽 陀 國。 頻 婆 娑 羅 王(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 自 上 茅 城 之 舊 都, 遷 居 於 此, 圍 王 舍 城 有 五 山, 五 山 之 第 一 即 靈鷲山也。
毘 舍 離 : 又 作 毘 耶 離, 鞞 舍 離, 維 耶, 維 耶 離, 鞞 舍 隸 夜。 新 云 吠 舍 釐。 國 名。 譯 曰 廣 嚴。 中 印 度 也。 維 摩 大 士 住 此 國。 又, 佛 滅 一 百 年, 七 百 賢 聖 為 第 二 結 集 之 處。 此 國 內 之 種 族 曰 離 車, 亦 曰 跋 闍 子( 此 國 城 之 鼻 祖 名 離 車, 當 時 有 三 城 郭, 開 擴 莊 嚴, 名 毘 舍 離, 詳 說 於《 善 見 律 》 中, 載 離 車 之 部 ), 後 為 阿 闍 世 王 所 併。 即 今 印 度 恒 河 北 岸, 干 達 克 河 東 岸。今譯毘薩爾。
二九三
四
二
一
行
吒 波吒
弗 利弗 城
蘊 足論》
《阿毘達磨法 蘊
迦 濕彌羅城
迦
生字注音
運
加
福
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一 (下)
二〇 一 (下)
二〇 一 (下)
zhà fú jiā yùn
注 釋
二九四
波 吒 利 弗 : 波 吒 釐, 又 作 波 吒 釐 子, 波 吒 利 弗, 波 吒 羅, 波 吒 梨 耶, 波 羅 利 弗 多 羅, 巴 連 弗。 本 為 樹 名。 遂 以 名 城, 摩 竭 陀 國 之 帝 都 也。 初 云 拘 蘇 摩 補 羅 城, 後 改 名 波 吒 釐 子 城, 以 此 城 為 波 吒 釐 樹 之 神 子 而 築 也。 阿 輸 迦 王於是建都。
迦 濕 彌 羅 :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羯 濕 弭 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土之西北境。
《 阿 毘 達 磨 法 蘊 足 論》 : 六 足 論 之 一。 尊 者 大 目 犍 連 造, 唐 玄 奘 譯, 十二卷。
(下)
二〇 一 五
概 要
前 目乾 連
前
qián
目 乾 連 : 目 犍 連。 摩 訶 目 犍 連 : 比 丘 名。《 法 華 經 》 作 大 目 犍 連。《 阿 彌 陀 經 》 作 摩 訶 目 犍 連, 略 曰 目 犍 連, 又 曰 目 連。 新 稱 曰 摩 訶 沒 特 伽 羅, 沒 特 伽 羅 子。 姓 也。 譯 曰 大 讚 誦, 大 萊 茯 根, 大 胡 豆, 大 採 菽 等。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人。 稱 為 神 通 第 一 者。 初 與 舍 利 弗 同 為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人, 頗 精 通 教 學。 雖 領 一 百 徒 弟, 然 中 心 有 不 安 之 念。 因 而 與 舍 利 弗 互 約, 先 得 解 脫 者, 必 以 告, 故 共 競 修 行 精 進。 一 日 舍 利 弗 至 王 舍 城, 見 五 比 丘 中 之 馬 勝, 儀 容 端 正, 問 其 理 由, 始 知 佛 陀 出 現, 由 一 偈 之 法 門, 忽 開 悟 得 脫。 次 於 竹 園 精 舍, 聞 佛 陀 親 說, 得 法 眼 淨 之 悟, 因 告 之 目 連, 共 為 諸 佛 子。 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門。
二九五
行
五
七
十
十一
優
樓
優 波離
曹 我曹
咸 凡 聖咸 會
憂
槽
閑
二九六
凡 聖 : 凡 夫 與 聖 者 也。 小 乘 初 果 以 上, 大 乘 初 地 以 上 為 聖 者, 其 已 下 未 斷惑之人為凡夫。咸:都,皆,全。
我曹:稱包括自身在內的若干人。
優 波 離 : 優 婆 離, 又 作 優 婆 利, 鄔 波 離, 優 波 離, 憂 波 利。 譯 曰 近 取, 近 執。 羅 漢 名。 悉 達 太 子 執 事 之 人。 是 《本行集經》五十三《優波離因緣品》 所 說。 持 律 第 一 之 比 丘。 更 有 一 人, 本 為 尼 犍 外 道 之 弟 子, 是《 中 阿 含 經》三十二《優婆離經》所說。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教 誨 頗 勒 寠 那 經》 : 佛 未 涅 槃 前 經 典 結 集 時( 即 小 乘 初 次 結 集 ), 目 乾 《 教 誨 頗 勒寠 樓 那經》 連 造《 阿 毘 達 磨 法 蘊 足 論 》 所 引 經 之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一 (下)
二〇 一 (下)
(下)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lóu
yōu cáo xián
(下)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下)
二〇 一
二〇 一 (下)
二〇 二 (上)
(下)
二〇 二
十一
十一
十二
十三
一
二
概 要
萃 畢萃
呾 素呾
纜藏
覽 毘 毘 奈耶藏
臟 禁 咒藏
臟 五藏
鹹 鹹海
粹 妲 覽
臟
閑
臟
皮
cuì dá lǎn zàng
pí zàng xián
畢:全部,一齊。萃:聚集。
素 呾 纜 藏 : 修 多 羅, 經 藏, 三 藏 之 一。
毘奈耶藏:律藏,三藏之一。
禁 咒 藏 : 係 指 於 經、 律、 論 三 藏 之 外, 另 立 咒 藏, 為 專 門 收 集 佛 所 說 之 祕密真言、陀羅尼等之經典。
五 藏 : 佛 滅 之 年, 安 居 時, 大 眾 部 之 眾,在窟外結集法藏而為五藏。
鹹海:娑竭羅,又曰娑伽羅,海名。
二九七
十一
七
七
四
行
贍部
匝 周匝
摩 訶衍
衍
遶 妙高山
遶
贍
生字注音
演
繞
帀
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〇 二
二〇 二 (下)
二〇 二 (下)
二〇 二 (下)
shàn zā rào yǎn
注 釋
二九八
贍 部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 又 屬 南 方, 故 曰 南 閻 浮 提。 周匝:圍繞一周。
遶:圍繞。妙高山:須彌山之譯名。
摩 訶 衍 : 具 曰 摩 訶 衍 那, 譯 曰 大 乘。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之 教 法 為 小 乘, 菩 薩 之 教法為大乘。
二〇 三 (上)
二〇 三 (上)
三
十二
概 要
鬘 《 勝鬘 經 》
曇 北 涼曇
讖 無讖
蠻
談
趁
mán tán chèn
《 勝 鬘 經 》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 方 廣 經 》 之 略 名。 此 經 旨 趣 以 一 乘 為 宗。 與《 妙 法 蓮 華 經 》 同。《 妙 法 蓮 華 》 廣 說。 此 經 略 說。 法 華 有 三 會 及 種 種 權 實。 此 則 有 二 死 五 住 之 言。 廣 略 雖 異。 理 可 互 明。 本 經 之 註 述 如 下 :《 勝 鬘 經 寶 窟 》 六 卷, 隋 吉 藏 撰。《 勝 鬘 經 義 記 》 上 卷, 缺 下 卷, 隋 慧 遠 撰。《 勝 鬘 經 述 記 》 二 卷, 唐 沙 門 基 說, 義 令 記。《 勝 鬘 經 疏 義 私 鈔 》 六 卷, 日 本 聖 德 太 子 疏, 唐 明 空 私鈔。
北 涼 : 朝 代 名 。 ( 西 元 四〇 一 ~ 四 三 九 )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胡 人 沮 渠 蒙 遜 所 建, 據 有 今 甘 肅 張 掖 縣 地。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摩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二九九
十三
行
《瑜 伽 師 地 論》
瑜
生字注音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三 (上)
yú
注 釋
三〇〇
《 瑜 伽 師 地 論 》 : 百 卷, 彌 勒 菩 薩 說, 唐 玄 奘 譯。 三 乘 之 行 人, 謂 為 瑜 伽 師。 瑜 伽 師 所 依 所 行 之 境 界 有 十 七 聚, 謂 為 瑜 伽 師 地, 瑜 伽 師 之 地 也。 此 論 明 瑜 伽 師 所 行 之 十 七 地, 故 名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十 七 地 者, 第 一 五 識 身 相 應 地 乃 至 第 十 七 無 餘 依 地 也。 佛 去 世 後 一 千 年 中, 無 著 菩 薩 自 阿 踰 陀 國 講 堂 昇 兜 率 天 受 於 彌 勒 菩 薩, 晝 日 為 大 眾 宣 說 者。 本 論 之 著 述 如 下 : 《 瑜 伽 論 略 纂 》 十 六 卷, 唐 窺 基 撰。 《 瑜 伽 論 劫 章 頌 》 一 卷, 唐 窺 基 撰。 《 瑜 伽 論 記 》 四 十 八 卷( 或 作 二 十 四 卷),唐遁倫集撰。
二〇 三 (下)
(下)
二〇 三
一
九
概 要
跋 求 那跋 摩
晉 西晉 白 法 祖
拔
進
bá jìn
求 那 跋 摩 : 比 丘 名。 譯 曰 功 德 鎧, 罽 賓 國 之 王 種 也。 年 二 十, 出 家 受 戒, 深 達 三 藏。 年 三 十, 國 王 薨, 無 繼 紹 者, 眾 請 還 俗 嗣 位, 跋 摩 不 聽, 乃 辭 師 違 眾, 林 棲 谷 飲, 孤 行 山 野, 遁迹 人 世。 後, 至 師 子 國, 弘 揚 真 乘。 宋 文 帝 元 嘉 八 年 達 建 業, 譯 經 律 十 數 部, 文 帝 深 加 敬 賞。 見《 梁 僧 傳 》 三,《神僧傳》三。
西 晉 : 朝 代 名。( 西 元 二 六 五 ~ 三 一 六 ) 晉 武 帝 至 愍 帝 都 於 洛 陽, 因 洛 陽 在 東 晉 首 都 建 康 的 西 邊, 故 稱 為「 西 晉 」。 白 法 祖 : 帛 遠, 魏 晉 時 代 僧。 河 內( 河 南 沁 陽 ) 人, 俗 姓 萬。 又 作 白 遠。 字 法 祖, 故 亦 稱 帛 法 祖。 於 少 時 發 道 心, 啟 父 出 家, 辭 理 切 至, 父 不 能 奪 其 志, 遂 改 服 入 道。 師 才 思 儁 徹, 敏 朗 絕 倫, 每 日 誦 經 八、 九 千
三〇一
行
十
生字注音
洹 《 佛 般 泥洹 經》
環
三〇二
《 佛 般 泥 洹 經 》 : 二 卷, 西 晉 白 法 祖 譯。 記 佛 入 涅 槃 事, 與《 長 阿 含 遊 行 經》同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言, 研 習 方 等 經, 妙 入 幽 微, 並 博 通 內 外 典 籍。 乃 於 長 安 造 築 精 舍, 以 講 習為業,受業之僧俗達於千人。 晉 惠 帝 末 年, 太 宰 河 間 王 顒 鎮 守 關 中, 虛 心 敬 重, 對 師 十 分 禮 遇, 每 至 閑 晨 夜 靜, 輒 講 談 道 德。 又 師 常 與 祭 酒 王 浮 論 爭 佛 道 邪 正 之 理, 王 浮 屢 居 下 風, 憤 而 作《 老 子 化 胡 經 》, 誣 謗 佛 法。 師 曾 注 釋《 首 楞 嚴 經 》, 又 通 胡 語, 譯 有《 佛 般 泥 洹 經 》 等, 凡 十 六 部, 十 八 卷。 其 後, 秦 州 刺 史 張 輔 請 師 還 俗, 欲 召 為 僚 屬, 師 以 堅 拒 而 遭 害, 竟 受 鞭 笞 至 死, 時 方 壯 年, 世壽不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三 (下)
huán
(下)
二〇 三
二〇 三 (下)
(上)
二〇 四
十
十二
一
概 要
顯 東 晉 法顯
尸 拘尸 那 城
竺 竺 法護
險
師
竹
xiǎn shī zhú
東 晉 : 朝 代 名。( 西 元 三 一 七 ~ 四 二 〇)晉自元帝東遷至恭帝元熙二年 止,稱為「東晉」。 法 顯 : 平 陽 武 陽 人, 俗 姓 龔。 三 歲 度 為 沙 彌。 姚 秦 弘 始 二 年 己 亥, 與 同 學 慧 景, 道 整 等 發 長 安, 渡 西 流 沙, 六 年 到 中 印 度, 停 住 六 年, 學 戒 律 梵 語。 還, 經 三 年 達 青 州。 後 就 京 師 道 場 寺 譯 出 經 律。 遂 寂 於 荊 州 之 辛 寺。 壽 八 十 有 六。 有 自 著 之 旅 行 記 曰《 法 顯傳》。見《梁僧傳》三。
拘 尸 那 : 又 曰 俱 尸 那, 拘 夷 那 竭, 究 施, 拘 尸 那 竭, 拘 尸 那 揭 羅。 城 名。 譯 言 角 城, 茅 城 等。 是 世 尊 入 滅 之 處。
竺 法 護 : 姓 竺, 名 法 護。 梵 名 曇 摩 羅 察。 竺 曇 摩 羅 : 竺 曇 摩 羅 剎, 竺 姓, 名 曇 摩 羅 察, 譯 曰 法 護。 月 氏 國 人, 譯《正法華》者。
三〇三
行 三
五
八
九
生字注音
若 那 跋 陀羅
羅
灰 身滅 智
滅
無讖
讖
曇
曇
闍 那崛多
闍
螺
蔑
趁
談
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四 (上)
二〇 四 (上)
二〇 四 (上)
二〇 四 (上)
shé tán chèn miè luó
注 釋
三〇四
闍 那 崛 多 : 比 丘 名。 譯 曰 德 志。 見 《續高僧傳》二。
曇 無 讖 :( 385 ~ 433 ) 比 丘 名, 華 翻 法 豐。 北 涼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婆 羅門種出身。
灰 身 滅 智 : 謂 二 乘 之 人, 斷 三 界 之 煩 惱 後, 入 火 光 三 昧, 燒 身 滅 心, 歸 入 空 寂 無 為 之 涅 槃 界 也。 是 為 二 乘 最 終 之目的。
若 那 跋 陀 羅 : 惹 那 跋 陀 羅, 譯 曰 智 賢。 南 海 波 陵 國 人, 譯《 大 般 涅 槃 經 後分》二卷。見《開元錄》九。
二〇 四 (上)
二〇 五 (上)
二〇 五 (上)
二〇 五 (上)
二〇 五 (下)
十一
二
四
十
六
概 要
荼 荼毗
籤 《 釋籤 》
寂 寂 滅道場
苑 鹿苑 時
竺 中 天竺
圖
千
集
院
竹
荼 毗 : 荼 毘,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僧死而焚其尸也。
《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之 略 名。 荊 溪 撰, 註 釋 天 台 法 華 玄 義 者 也。 釋 籤 者, 門 人 以 疑 義 書 籤 而 問 荊 溪, 荊 溪 釋 其 籤 中 所 書 疑 義 之 意, 故 名《釋籤》。
寂
寂 滅 道 場 : 指 釋 尊 成 道 之 菩 提 樹 下。 略稱寂場。(又音)寂
三〇五
天 竺 : 印 度 之 古 稱。 中 天 竺 : 天 竺 分 五分,其中央部云中天竺。
鹿 苑 時 : 台 家 所 立 五 時 之 一, 說 三 藏 教 之 時 也。 佛 於 菩 提 樹 下 說《 華 嚴 經 》 後, 至 波 羅 奈 國 之 鹿 野 苑 對 五 比 丘 說《 阿 含 經 》, 是 為 小 乘 三 藏 教 之 初。
jì
tú qiān jí yuàn zhú
七
六
行
憍 陳如
憍
波 羅奈 國
奈
生字注音
交
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五 (下)
二〇 五 (下)
nài jiāo
注 釋
三〇六
波 羅 奈 : 又 作 波 羅 捺, 波 羅 奈 斯, 婆 羅 痆 斯, 婆 羅 捺 寫。 國 名。 譯 作 江 繞, 因 在 恒 河 之 流 域 故 也。 鹿 野 園 在 此中今為 Benares 。
憍 陳 如 : 憍 陳 那, 舊 稱 憍 陳 如。 亦 曰 拘 鄰。 尊 者 之 姓。 譯 曰 火 器, 了 本 際。《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憍 陳 那, 舊 云 憍 陳 如, 訛 也。 此 云 火 器, 是 姓 也。 阿 若 是 名, 亦 云 初 智, 以 最 初 悟 無 生 而 得 智 由 本 願 也。」 五 比 丘 之 筆 頭 人( 五 比 丘 之 上 首 )。 初 釋 尊 出 家 求 道, 淨 飯 王 命 供 奉 共 為 苦 行。 後 釋 尊 觀 破 苦 行 於 成 道 無 效 而 棄 之, 彼 以 此 為 釋 尊 破 戒 墮 落, 與 他 四 比 丘 共 去, 後 於 波 羅 捺 國 鹿 野 園 受 釋 尊 教 化,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下)
二〇 五 二〇 五 (下)
二〇 六 (上)
二〇 六 (下)
十一 十一
十三
二
概 要
婇 婇女
墜 墜墮
窣 窣 堵波
畋 畋 遊原澤
彩 綴
速
田
婇女:宮女,侍女。
墜:掉落,落下。墮:落,掉。
窣 堵 波 : 梵 語 stūpa , 又 作 率 都 婆。 略 稱 浮 圖、 塔。 譯 曰 大 聚、 圓 塚、 高 顯 處 等。 在 古 代 印 度 原 為 形 如 饅 頭 之 墓。 釋 尊 滅 後, 率 都 婆 不 止 為 墳 墓 之 意, 已 有 紀 念 物 之 性 質, 尤 以 孔 雀 王 朝 建 設 許 多 由 煉 瓦 構 築 之 塔, 埋 有 佛 陀 之 遺 骨、 所 持 品、 遺 髮 等, 故 漸 演 變 為 聖 地 之 標 幟 及 莊 嚴 伽 藍 之 建 築。 其後有以塔為中心而興起新佛教活
蘇
動。(又音)窣
三〇七
畋 : 打 獵。 原 : 廣 大 而 平 坦 的 地 方。 澤:水流匯聚的地方。
sū
cǎi zhuì sù tián
行
三
三
四
四
五
生字注音
日輸 一 鹿
輸
充饍
善
玆晨
茲
縱燎
料
獵
獵
校
叫
書
善
資
料
列
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下)
二〇 六
jiào liè liào zī shàn shū
注 釋
三〇八
校 : 柵 欄。 校 獵 : 用 木 欄 遮 阻, 獵 取 禽獸。
燎:火炬。表燎獵,夜間打獵之意。
玆 :「 玆 」 為「 茲 」 之 異 體。 茲 : 指 示 代 詞, 相 當 於「 此 」、「 這 裡 」、 「這個」。
饍 :同「膳」。飯食。
輸:捐獻,獻納。
二〇 六 (下)
(下)
二〇 六 二〇 六 (下)
二〇 六 (下)
(下)
二〇 六 二〇 七 (上)
二〇 八 (上)
六
六 十二 十三 十四 四 六
概 要
旦 旦 夕之命
迴 迴駕
邑 入邑
庶 士庶
遽 遽
藪 藪
褒 褒
但
回 意 樹 據 擻 (三聲) 包
dàn huí yì shù jù sǒu bāo
旦 夕 : 比 喻 時 間 短 促。 旦 夕 之 命 : 見 「 命 在 旦 夕 」。 生 命 非 常 急 迫 危 險, 隨時都可能死去。 駕:古時對皇帝的尊稱。 邑:京城,國都;城市。
士庶:士人和百姓,亦泛指人民。 遽:忽然,突然。 藪:聚集處。 褒:稱揚,讚許。
三〇九
行
十一
三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諦 諦 觀大師
隘 狹隘
訶 彈訶
趨 趨向
屈
呵
愛
三一〇
趨:朝著一定的目的或方向。
訶:大聲斥責。通「呵」。
狹隘:見識短淺而氣量不恢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諦 觀 : 高 麗 國 沙 門。 吳 越 王 錢 俶 發 幣 使 於 高 麗, 求 天 台 之 教 乘。 彼 國 使 諦 觀 齎 之, 且 誡 曰 : 於 中 國 求 師 問 難, 若 不 能 答, 則 奪 教 父 而 回。 師 既 至, 聞 螺 溪 義 寂, 善 於 講 授, 往 參 謁 之, 帝 一 見 心 服, 逐 禮 為 師。 嘗 以 所 製《 四 教 儀 》 藏 於 篋, 人 無 知 者。 師 留 螺 溪, 一 日 坐 亡。 後 人 見 故 篋 放 光, 開 而 視 之, 則 唯 此 書 而 已。 由 是 盛 傳 諸 方。見《佛祖統記》十。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〇 八 (上)
二〇 八 (下)
(下)
二〇 八 二〇 八 (下)
dì
ài hē qū
(上)
二〇 九
二〇 九 (上)
二〇 九 (上)
二〇 九 (上)
二
十 十二 十四
概 要
湛 湛 然大師
禺 禺中
泯 頓泯
巳 巳時
站
愚 敏 四
zhàn yú mǐn sì
湛 然 : 台 州 國 清 寺 湛 然, 姓 威 氏, 唐 晉 陵 荊 溪 人, 時 人 尊 其 道, 號 為 荊 溪。 天 寶 載 剃 落, 持 律 森 嚴, 極 止 觀 之奧旨。《法華釋籤》,《文句記》, 《止觀輔行》,其他《淨名廣略疏》, 《 涅 槃 後 分 疏 》,《 金 剛 錍 》 等。 著 書 頗 多。 中 興 天 台 之 道。 智 者 之 後, 第 六 代 也。 建 中 三 年 二 月 寂, 壽 七 十 二。 宋 開 寶 年 中 吳 越 王 錢 氏 請 諡 圓 通 尊 者。 見《 宋 高 僧 傳 》 六、《 佛 祖統紀》七。
禺 中 : 將 近 正 午 的 時 候。 也 作「 隅 中」。
頓:立刻,突然。泯:消除,消滅。
巳 : 時 辰 名。 約 當 早 晨 九 點 到 十 一 點。
三一一
六
行
醍
醍
生字注音
胡
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〇 九
醐 醐味
tí hú
注 釋
三一二
醍 醐 味 : 五 味 之 第 五。 五 味 : 佛 於 《 涅 槃 經 》 說 乳 等 五 味 時, 以 醍 醐 味 比《 涅 槃 經 》。 天 台 大 師 因 之 定 如 來 所 說 一 代 聖 教 之 次 第, 一 以 比 五 時 教 之 次 第 而 生, 一 以 比 機 之 次 第 淳 熟。 是 曰 約 教 相 生 約 機 濃 淡。 一、 乳 味, 初 自 牛 出 者。 譬 佛 於 牛, 佛 初 說《 華 嚴 經 》, 如 牛 之 乳。 此 時 二 乘 之 機 未 熟, 至 為 淡 泊, 復 如 生 乳。 二、 酪 味, 取 自 生 乳 者。 以 譬 佛 於《 華 嚴 》 之 後 說《 阿 含 經 》, 聞《 阿 含 經 》, 為 小 乘 之 機。 三、 生 酥 味, 更 自 酪 製 者。 以 譬 於《 阿 含 》 之 後 說《 方 等 經 》, 小 機 熟 而 為 大 乘 通 教 之 機。 四、 熟 酥 味, 更 精 製 生 酥 者。 以 譬 於 《 方 等 經 》 之 後 說《 般 若 經 》, 通 教 之機熟而為大。乘別教之機。五、醍
二〇 九 (下)
二〇 九 (下)
二〇 九 (下)
(上)
二一一
二一一 (下)
十 十二 十二
八
十
概 要
佉 毗 耶佉 梨 那
別 受莂
別 記莂
諦 無 生 四諦
凝 凝空
屈 別 別
帝
檸
qū bié bié dì níng
醐 味, 更 煎 熟 熟 酥 者。 以 譬 於《 般 若 經 》 之 後, 說《 法 華 》《 涅 槃 》 二 經,別教之機熟而為大乘圓教之機。
毗耶佉梨那:「授記」之梵語音譯。 受莂 :授記。 記莂 :授記。
無 生 四 諦 :《 涅 槃 經 》 所 說 四 種 四 諦 之 一。 天 台 以 配 於 通 教 之 法 門。 說 迷 悟 之 因 果, 悉 為 幻 化 之 法, 而 非 實 生 實 滅, 生 滅 即 無 生 滅, 故 云 無 生 四 諦,以簡異於藏教生滅之四諦。 凝:聚集。
三一三
一闡 底 迦
闡
五蘊
蘊
範疇
疇
無 性闡 提
闡
生字注音
產
產
運
愁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十四
十 一
chǎn
頁
(上)
二一二
二一三 (上)
二一三 (下)
(下)
二一五
chóu yùn chǎn
注 釋
三一四
無 性 闡 提 : 顛 迦, 此 翻 極 惡, 又 名 畢 竟。 以 畢 竟 無 涅 槃 性。 無 性 闡 提 是 三 種 闡 提 之 一。 三 種 闡 提 : 一、 闡 底 迦, 又 云 斷 善 根 闡 提。 謂 樂 欲 生 死 而 焚 燒 善 根 也。 二、 阿 闡 提 迦, 又 云 大 悲 闡 提。 謂 菩 薩 之 大 悲, 度 盡 眾 生 方 證 覺 果 也。 三、 阿 顛 底 迦, 又 云 無 性 闡提。謂無畢竟涅槃之性也。
範 疇 : 知 識 或 思 維 的 對 象, 經 分 析 後 所 歸 之 各 大 類, 且 可 依 之 以 成 系 統 者。
五 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之 五 法, 皆 積 集 為 性者,故云五蘊。 一闡底迦:一闡提。
二一五 (下)
(下)
二一五 二一六 (上)
二一七 (上)
二一七 (下)
二 三 五 六
十二
概 要
迦 一 顛迦
銷 銷 滅佛種
歷 歷然
絡 絡
臟 真 諦 三藏
加 消 立 洛
臟
銷 : 毀 壞。 佛 種 : 生 佛 果 之 種 子 也。 菩薩之所行名佛種。
一顛迦:一闡提。
歷然:區別分明之貌。
三一五
真 諦 三 藏 : 西 印 度 優 禪 尼 國 人, 梵 稱 波 羅 末 陀。 又 曰 拘 那 羅 陀。 梁 大 同 十 二 年 三 十 餘 歲 來 支 那, 受 武 帝 好 遇, 會 逢 國 難, 往 北 齊, 赴 東 魏, 流 離 間, 述《 金 光 明 經 》《 攝 大 乘 論 》 《 唯 識 論 》 等 譯, 及《 世 親 傳 》 等 著 二 百 七 十 八 卷。 大 建 元 年 正 月 十 一 日 寂。歲七十一。
絡:纏繞。
xiāo
jiā lì luò zàng
行
生字注音
敦 燉煌
善 受禪
敕 敕
俊 英俊
善 赤 郡
撰《 大 乘 義 章 》 篆
撰
十三
二 三 三
五
三一六
撰 : 編 纂。《 大 乘 義 章 》 : 二 十 卷, 隋 淨 影 寺 之 慧 遠 撰。 分 義 為 五 聚 : 一 教 聚, 有 三 門。 二 義 聚, 有 六 門。 三 染 聚, 有 六 十 門。 四 淨 聚。 有 一 百 三 十 一 門。 五 雜 聚, 欠 缺。 解 釋 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書也。
英俊:才能出眾的人。
敕:下詔。
受禪:承受禪讓的帝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燉 煌 : 同「 敦 煌 」。 地 名。 為 甘 肅 省 四 大 綠 洲 之 一。 我 國 古 代 的 絲 綢 經 此 敦 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一八 (下)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上)
(上)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dūn
shàn chì jùn zhuàn
二一九 (上)
(上)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二一九 (上)
六
十一
十一
十二
概 要
斗 泰斗
蘧 蘧
菴 菴
蘇 姑蘇
齋 齋
抖
渠 安 酥
摘 (一聲)
dǒu qú ān sū zhāi
泰 : 泰 山, 為 五 嶽 之 首。 斗 : 北 斗 星, 為 眾 星 中 最 明 亮 之 星。 泰 斗 : 比 喻 負 有 聲 望 的 人, 為 世 人 所 景 仰 ; 或 指學術高深卓絕,為人瞻仰。
蘧菴:大佑,明代天台宗僧。
姑蘇:江蘇省吳縣的舊稱。
齋 : 又 作 時。 齋 食, 時 食 也。 齋 者 謂 不 過 中 食, 正 午 以 前 所 作 之 食 事 也。 戒 律 上, 於 食 分 時 非 時, 正 午 以 前 為 正 時, 以 後 為 非 時。 時 者 宜 食, 非 時 者 不 宜 食。 因 而 時 中 之 食 為 齋 食。 字 典 曰 :「 齋 戒 也 敬 也。」 是 通 於 一
三一七
三
一
十四
行
皐
高
鬀
剃
《 楞 嚴呪 》
咒
生字注音
高
剃
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一九 (上)
二一九 (下)
二一九 (下)
zhòu tì gāo
注 釋
三一八
切。 梵 名 烏 哺 沙 他, 又 曰 布 薩, 說 式 也。 清 淨 之 義。 後 轉 曰 齋 曰 時。 正 指 不 過 中 食 之 法。 守 之 曰 持 齋。 是 為 齋 之 本 義。 然 後 又 一 轉 而 為 不 為 肉 食。 此 因 大 乘 教 之 本 意, 置 重 禁 肉 食, 遂 曰 持 齋 者, 禁 肉 食 也。 精 進 云 者, 惟 不肉食之事也。
《楞嚴呪 》:又曰《佛頂咒》。《楞嚴 經 》 所 說 之 神 咒 也。 有 四 百 二 十 七 句,此中最末之八句為心咒。
鬀 :同「剃」。 皐 :同「皋」。
二一九 (下)
二一九 (下)
(下)
二一九
五
十 十一
概 要
岡 玉岡
稟 遙稟
薦 廣薦 法 會
剛
丙 建
gāng bǐng jiàn
玉 岡 : 元 杭 州 南 天 竺 演 福 寺 蒙 潤, 號 玉 岡。 年 十 四 出 家, 從 古 源 法 師 受 天 台 之 教 觀, 會 古 源 歸 寂, 從 竹 堂 傅 公 卒 其 業。 由 集 慶 寺 維 那, 分 座 於 演 福 寺, 後 主 演 福, 宗 風 大 振。 居 六 年, 歸 白 蓮 華 院, 修 念 佛 三 昧。 誓 不 出 山。 行 宣 政 院 強 起 之, 再 主 南 天 竺, 時 寺 新 燬。 由 師 力 再 復 舊 觀, 居 三 年 復 歸 老 白 蓮 院。 順 帝 至 正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六 日 示 寂, 壽 六 十 八。 天 目 中 峰 國師嘗致書曰:法師能以芬陀利香充 塞 宇 宙, 人 謂 古 佛 復 出, 信 矣! 見 《續佛祖統紀》上。
稟:下對上、卑對尊的陳述。 廣薦法會:水陸法會。
三一九
行 十二 十三 十三 十四
一
二
生字注音
山邑
邑
緇
緇
耆
耆
坌集
坌
多 士悅 隨
悅
提挈 奧 義
挈
陞
陞
意
資
琪
笨
越
妾
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一九 二一九 (下)
二一九 (下)
(下)
二一九
二二〇 (上)
(上)
二二〇
注 釋
三二〇
挈 : 提, 舉。 奧 義 : 精 湛 深 奧 的 義 理。
陞:同「升」。
多 士 : 才 德 兼 備 者 眾 多。 悅 : 愉 快, 歡喜。
邑:城市。
耆 : 本 指 六 十 歲 的 老 人, 後 為 對 老 人 的通稱。緇:僧侶。
坌:聚集。
qiè
shēng yuè bèn qí zī yì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
三
四
概 要
綽
常
園 yuán
斯
cháng
圓 圓通
常 未甞
輟 暫輟
司 僧 錄司
chuò sī
圓 通 : 妙 智 所 證 之 理 曰 圓 通。 性 體 周 徧 為 圓, 妙 用 無 礙 為 通。 又 以 覺 慧 周 徧 通 解 通 入 法 性, 謂 為 圓 通。 此 前 義 就 所 證 理 體 釋 之。 後 義 就 能 證 行 門 釋 之。《 楞 嚴 經 》 圓 通 之 目, 據 後 義。 經 中 有 二 十 五 大 士。 各 依 佛 之 問 : 陳 圓 通 之 法 門。 謂 音 聲 為 圓 通 之 門 乃 至 耳根為圓通之門也。
甞 :同「嘗」。嘗:曾經。輟:停止。
僧 錄 司 : 僧 官 也。 唐 文 宗 開 成 中。 始 立 左 右 街 僧 錄。 明 太 祖 洪 武 元 年, 立 善 世 院。 四 年, 即 革 之。 五 年, 給 僧 度 牒。 十 五 年, 始 置 僧 錄 司。 左 右 善 世各一人,左右闡教各一人,左右講
三二一
行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注 釋
三二二
經 各 一 人, 左 右 覺 義 各 一 人, 掌 釋 教 之 事。 各 直 省 府 屬 置 僧 綱 司。 都 綱 一 人, 副 都 綱 一 人, 州 屬 置 僧 正 司。 僧 正 一 人。 縣 屬 置 僧 會 司。 僧 會 一 人。 各 掌 其 屬 釋 教 之 事。 俱 選 精 通 經 典 戒 行 端 潔 者 為 之。 僧 凡 三 等。 曰 禪, 曰 講, 曰 教, 隸 禮 部。 二 十 四 年, 清 理 釋 教。 限 僧 三 年 一 度 給 牒。 凡 各 府 州 縣 寺 宇 但 存 寬 大 者 一 所, 併 居 之。 凡 僧 府 不 得 過 四 十 人, 州 三 十 人, 縣 二 十 人, 民 年 非 四 十 以 上, 女 年 非 五 十 以 上 者, 不 得 出 家。 二 十 八 年, 令 天 下 僧 眾 赴 京 攷 試 給 牒。 不 通 經 典 者 黜 之。 其 後 又 有 法 王 佛 子 大 國 師 等 封 號。 清 天 聰 六 年, 始 設 僧 官。 順 治 年 間, 定 品 制, 悉 仿 明 舊 案。 善 世 正 六品,闡教從六品,講經正八品,覺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五
六
七
八
八
概 要
逾 逾月
陞 陞
勣 勣
欽 欽賜
袈 袈
裟 裟
魚
升
基
侵
加
沙
寄
義 從 八 品, 餘 俱 未 入 流, 不 給 祿, 不 與職官並列。 逾:經過;超過。
陞:同「升」。
勣:功業。(又音)勣
欽賜:皇帝所特賜。
三二三
袈 裟 : 具 名 迦 沙 曳, 譯 曰 不 正, 壞, 濁,染等。又與加沙野之語同。譯曰赤 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黃 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雜色,故從 色而云袈裟。其形為長方形,故從形而
jì
yú shēng jī qīn jiā shā
八
行
衣衾
衾
生字注音
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二〇
qīn
注 釋
三二四
云敷具,臥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綴合 如田畔,故從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 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鎧,解脫 幢 相 等 種 種 之 德 名。 大 中 小 三 枚 之 別 名,其小者曰安陀會,又云五條,其中 者曰鬱多羅僧,又云七條,其大者云僧 伽梨,又云九條大衣等。天竺於此三枚 袈裟外無所謂衣者。支那日本氣候寒故 於裏著衣,而掛於表也。天竺於五條上 重著七條或大衣,或於五條七條上重著 大衣,此方則不必重著,裏有衣也。其 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 支那用木蘭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帶 黑者。
衾:大被子。衣衾:衣服與被子。
(上)
二二〇
二二〇 (上)
(上)
二二〇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九
九
九
十一
十一
十二
概 要
履 鞋履
鈔 鈔貫
插 有差
纂 纂修
刮 總括
趺 趺坐
呂
抄
插
纘 (三聲)
刮
膚
履:鞋子。
鈔 : 紙 幣, 錢 財。 貫 : 量 詞。 古 代 計 算錢幣的單位。一千錢為一貫。
差:區別,不同。有差:不一。
纂修:編輯修訂。
總 括 : 包 括 一 切。( 又 音 ) 括
括
三二五
趺 坐 : 趺 與 跗 同, 足 背 也。 置 足 背 於 髀 上, 謂 之 趺 坐。 有 全 跏 趺 坐, 半 跏 趺坐之別。
kuò
lǚ chāo chā zuǎn guā fū
行
十三
十三 一
二
生字注音
臘 僧臘
闍 闍維
筭 無筭
挍 挍勘
叫
算
舌
三二六
挍 : 同「 校 」。 校 勘 : 集 合 同 一 部 書 的 不 同 版 本, 加 以 研 究 審 定 文 字 上 的 謬誤與同異。
筭:同「算」。
闍維:火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僧 臘 : 又 作 一 臘。《 僧 受 戒 經 》 一 夏 曰一臈 。《集韻》曰:「臘或作臈 。」 臈 為 冬 祭, 乃 一 年 之 終 也。《 說 文 》 曰 :「 冬 至 後 三 戌, 臘 祭 百 神 也。」 而 佛 立 安 居 之 制, 以 四 月 十 六 日 至 七 辣 月 十 五 日 之 九 十 日 定 安 居 之 期 日。 以 此 安 居 為 僧 家 之 一 歲, 謂 之 法 臘, 又 曰 法 歲。 其 屬 於 夏 期 者, 曰 夏 臘, 又 有僧臘戒臘之名。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上)
二二〇 (下)
二二〇 (下)
là
shé suàn jiào
(下)
二二〇
二二一 (上)
二二一 (下)
二二一 (下)
三
搓 撮要
埵 金 剛 薩埵
芥 白芥 子
攜 《大日經》
攜
十二
三
八
概 要
搓
朵
介
西
cuō duǒ jiè xī
撮要:摘取要點。
金 剛 薩 埵 : 又 云 金 剛 手, 秘 密 主。 又 云 普 賢。 是 真 言 宗 八 祖 中 之 第 二 祖。 大日如來為第一,此薩埵為第二。
白 芥 子 : 龍 猛 菩 薩 以 白 芥 子 七 粒, 打 開 南 天 之 鐵 塔, 而 傳 授 密 教(《 金 剛 頂 經 義 訣 》), 清 辨 論 師 以 白 芥 子 七 粒, 打 開 南 印 度 執 金 剛 神 之 巖 窟, 而 入 其 中, 待 彌 勒 出 世(《 西 域 記 》 十 )。 蓋 芥 子, 梵 名 囉 爾 迦, 非 罌 子 粟, 非 蔓 青 子。 加 良 志 也。 加 良 志 者, 其 性 辛 且 堅, 備 降 伏 之 德 用, 故 為打開鐵石之相應物也。
攜 : 帶 著。《 大 日 經 》 : 本 名,《 大 毘 盧 遮 那 成 佛 神 變 加 持 經 》。 以 毘 盧 遮 那 為 日 之 別 名, 故 稱 為《 大 日
三二七
行
八
十三
十
十三
生字注音
蘇 《蘇 悉 地 經 》
齎 齎
攷 可攷
甫 年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酥
機
考
府
注 釋
三二八
攜
經 》。 唐 善 無 畏 譯, 共 七 卷。 前 六 卷 為 正 經 文, 第 七 卷 為 其 供 養 法。 秘 密 部 三 經 之 一, 而 胎 藏 界 真 言 之 本 經 也。 所 說 之 法 對 於《 金 剛 頂 經 》 之 所 說, 而 謂 之 胎 藏 界, 亦 曰 大 日 宗, 瑜 伽宗。(又音)攜
甫:始,才。
攷:稽核、考核。同「考」。
齎:攜帶。
《 蘇 悉 地 經 》 :《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之 略稱。
xié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二一
(下)
二二一
(上)
二二二
(下)
二二二
sū jī kǎo fǔ
二二三 (上)
二二三 (上)
七
七
概 要
契 印契
羅 陀羅 尼
氣
螺
qì luó
印 契 : 印 相 者, 標 示 法 界 之 性 德, 而 非 偽 者, 故 云 契。 契 者 契 約。 不 改 之 義也。
陀羅尼:此即統稱咒為陀羅尼。 又 陀 羅 尼 譯 作 持, 總 持, 能 持 能 遮。 以 名 持 善 法 不 使 散, 持 惡 法 不 使 起 之 力 用。 分 之 為 四 種 : 一 法 陀 羅 尼, 於 佛 之 教 法 聞 持 而 不 忘 也, 又 名 聞 陀 羅 尼。 二 義 陀 羅 尼, 於 諸 法 之 義 總 持 而 不 忘 也。 三 咒 陀 羅 尼, 依 禪 定 發 秘 密 語, 有 不 測 之 神 驗, 謂 之 咒, 咒 陀 羅 尼 者, 於 咒 總 持 而 不 失 也。 四 忍 陀 羅 尼, 於 法 之 實 相 安 住, 謂 之 忍, 持 忍 名 為 忍 陀 羅 尼。 聞 義 咒 忍 之 四 者 為 所 持 之 法 也。 由 能 持 之 體 言 之, 法 義 之 二 者 以 念 與 慧 為 體, 咒 以 定 為 體, 忍 以 無 分 別 智 為體。
三二九
一
十一
十二
行
醐
醍
醍
闇昧
昧
道綽
綽
生字注音
胡
題
妹
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二三 (上)
二二五 (上)
(上)
二二六
醐
chuò mèi tí hú
注 釋
三三〇
道 綽 : 日 本 真 宗 七 祖 之 第 四 祖。 唐 并 州 玄 中 寺 道 綽, 并 州 汶 水 人。 稱 為 西 河。 十 四 出 家, 講 敷《 涅 槃 經 》, 後 詣 石 壁 玄 中 寺, 讀 曇 鸞 碑, 大 有 所 感。 自 此 捨《 涅 槃 》 之 講 說, 專 事 念 佛。 講《 觀 經 》 二 百 餘 徧 , 示 誨 道 俗。 撰《 安 樂 集 》 兩 卷。 貞 觀 十 九 年 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壽不記。
闇:昏昧,糊塗。昧:糊塗。
醍 醐 : 五 味 之 一。 製 自 牛 乳。 味 中 第 一,藥中第一。
(上)
二二六
二二六 (下)
二二八 (下)
二二八 (下)
二二八 (下)
(下)
二二八 二二八 (下)
七
九
四
九 十 十二 十三
概 要
膩 肥膩
鸞 親鸞
緊
心
覲
掬 掬誠
瀝 瀝血
竭 竭誠
逆
巒
緊
掊 (一聲) 菊 歷 節
肥膩:草名。
親 鸞 : 日 本 淨 土 真 宗 之 開 祖 也。 法 名 綽 空。 自 稱 愚 禿 親 鸞, 勅 謚 見 真 大 師。
居
覲 : 見, 下 見 上。( 又 音 ) 覲
覲
剖心:謂掬誠相示。
掬:用兩手捧。(又音)掬 瀝血:滴血以示竭誠。 竭誠:十分誠懇。
三三一
jū
jìn
nì luán jǐn pōu jú lì jié
行 十三
八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眇
眇
豫 善堂
豫
榖成
榖
分齊
齊
交絡
絡
迥異
迥
秒
玉
古
琪
洛
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二九 (下)
二三一 (上)
二三一 (上)
(下)
二三一
二三一 (下)
二三一 (下)
jiǒng luò qí gǔ yù miǎo
注 釋
三三二
迥:遠也。迥異:不相同。
絡:纏繞。
分 齊 : 指 限 界、 差 別。 又 指 有 所 差 別 之 內 容、 範 圍、 程 度, 或 指 具 有 程 度 差別之階位、身分等。 榖成:沈善登之字。
豫 : 喜 悅 ; 參 與。 豫 善 堂 : 沈 善 登 之 室名。 眇:微小。
二三二 (上)
(上)
二三二
二
九
概 要
揲 揲
蓍 蓍
儼 智儼 大 師
舌 失
演
shé shī yǎn
揲 蓍 : 古 人 用 蓍 草 卜 卦 時, 先 在 五 十 根 蓍 草 中 抽 出 一 根, 再 將 其 餘 作 兩 部 分, 然 後 四 根 一 數, 以 定 陰 爻 或 陽 爻 的動作稱為「揲蓍」。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俗 姓 趙 氏。 生 於 開 皇 二 十 年 也。 初 剃 染 時, 禱 於 大 藏 前, 抽 得 《 華 嚴 》 首 卷。 終 日 誦 閱。 遂 往 杜 順 和 尚 所。 侍 聽 未 久, 盡 得 玄 旨。 尚 以 所 集 觀 法 傳 與 祖 習, 令 其 講 授。 偶 遇 異 僧 謂 曰 : 欲 解《 華 嚴 》 一 乘 之 宗 者, 十 地 中 六 相 之 義 是 也。 靜 攝 思 之, 當 自 知 耳。 因 即 淘 研, 豁 爾 貫 通。 從 此 數 講《 華 嚴 》。 宗 風 大 振。 名 徧 寰 中。 總 章 元 年, 告 門 人 曰 : 吾 將 暫 往 淨 方 也。 不 逾 月, 遂 說 法 而 逝。世壽七十二矣。
三三三
行 十一 三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蕭衍
衍
郭璞
璞
揃
揃
敷演
敷
演
僕
簡
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三二 二三四 (上)
二三六 (上)
二三六 (上)
fū jiǎn pú yǎn
注 釋
三三四
敷:陳述。演:闡揚。
揃:斷,剪理以去其不齊,同「剪」。
郭 璞 :( 西 元 二 七 六 ~ 三 二 四 ) 字 景 純, 河 東 聞 喜 人。 東 晉 文 學 家 與 思 想 家。 博 學 高 才, 好 古 文 詩 賦, 富 文 釆。 又 精 通 陰 陽 曆 算 五 行 卜 筮 之 術, 後 因 卦 筮 違 逆 王 敦, 被 殺。 曾 為《 爾 雅 》《 山 海 經 》《 方 言 》《 楚 辭 》 等 書作註。
蕭 衍 : 梁 武 帝,( 西 元 四 六 四 ~ 五 四 九 ) 姓 蕭 名 衍, 字 叔 達, 南 蘭 陵 中 都 里人(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南北
二三六 (下)
二三六 (下)
四
五
概 要
詁 訓詁 學
詣 造詣
古
意
gǔ yì
朝 梁 開 國 君 主。 與 南 齊 同 族, 仕 齊, 曾 任 雍 州 刺 史。 後 乘 齊 亂, 篡 而 自 立, 在 位 四 十 八 年。 博 學 能 文, 勤 政 愛 民。 晚 年 信 奉 佛 教, 曾 三 次 捨 身 同 泰 寺。 後 於 侯 景 之 亂 時 餓 死, 卒 諡 武, 廟 號 高 祖。 著 有《 孝 經 義 》《 中 庸 講 疏 》《 涅 盤 》《 大 品 》《 淨 名 》 《三慧諸經義記》等書,明人輯有《梁 武帝御制集》。
訓 詁 學 : 根 據 文 字 的 形 體 與 聲 音, 以 解 釋 文 字 意 義 的 學 問。 偏 重 於 研 究 古 代 的 詞 義, 尤 其 著 重 於 研 究 漢 魏 以 前 古 書 中 的 詞 義、 語 法、 修 辭 等 語 文 現 象。
造詣:學業或技藝達到的程度。
三三五
九
七
六
行
文 采宏 麗
宏
卜筮
筮
《爾 雅 》
爾
生字注音
弘
是
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三六
二三六 (下)
二三六 (下)
ěr shì hóng
注 釋
三三六
《 爾 雅 》 : 十 九 篇。 相 傳〈 釋 詁 〉 一 篇, 為 周 公 所 撰。 其 他 或 言 為 孔 子、 子 夏、 叔 孫 通、 梁 文 所 增 補。 基 本 上 當是由漢初儒者綴輯舊文遞相增益而 成, 為 中 國 最 古 訓 詁 名 物 的 書。 前 三 篇〈 釋 詁 〉〈 釋 言 〉〈 釋 訓 〉 解 釋 一 般 語 詞, 後 十 六 篇 專 門 解 釋 各 種 名 物 術 語。《 爾 雅 》 的 注 釋 有 晉 郭 璞 注, 宋邢昺疏,清邵晉涵的《爾雅正義》, 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皆稱精博。
卜 筮 : 卜, 以 龜 甲 推 斷 吉 凶。 筮, 以 蓍草推斷吉凶。卜筮泛指占卜。
文采:文辭,文才。宏麗:富麗。
二三六 十
十三
瀚 浩瀚
沺 汗 汗沺
沺 沺
溟 溟
漭 漭
渺
漢
田
秒
莽
冥
田
勉
míng
(下)
(下)
一
渺
湎 湎
mǎng
二三六
二三七 (上)
概 要
hàn tián miǎo
tián miǎn
浩瀚:水勢盛大廣闊的樣子。
汗汗沺沺:廣大無際貌。
溟 漭 : 廣 大 無 際 的 樣 子。 渺 湎 : 廣 遠 無際貌。
三三七
行 四
七
八
十三
生字注音
北辰
辰
玲
玲
玲
玲
赫
赫
光 明赫
赫
芥子
芥
晨
鈴
鈴
賀
賀
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三七
二三八 (上)
二三八 (上)
(下)
二三八
jiè hè hè líng líng chén
注 釋 芥子:芥菜的種子。
赫赫:顯盛的樣子。
三三八
玲玲:擬聲詞。形容玉聲。
北辰:指北極星。
二三九 (上)
二三九 (下)
二三九 (下)
二四〇 (上)
二四三 (上)
十四
四 七 十四
六
概 要
卍 《卍 續 藏 》
矯 矯正
繹 總繹 教 題
詰 詰問 吠
吠 嚧 嚧 遮那
萬
餃 意 節 廢 盧
wàn jiǎo yì jié fèi lú
《 卍 續 藏》 : 日 本 明 治 三 十 八 年 至 大 正 元 年 間, 前 田 慧 雲、 中 野 達 慧 等 編 集 收 錄《 卍 大 藏 經 》 所 未 收 者( 多 我 國 久 佚 本 ), 而 成 此 續 藏, 由 京 都 藏 經 書 院 刊 行。 民 國 十 二 年, 上 海 涵 芬 樓有影印本。 矯正:改正,糾正。
總 繹 教 題 :《 華 嚴 玄 談 》 所 分 十 門 之 一。 詰:詢問。
吠 嚧 遮 那 : 又 作 吠 路 者 那。 舊 作 毘 盧 舍 那。 法 身 佛 之 梵 名。 大 日 如 來 之 稱。
三三九
生字注音
羌 羌族
姚 姚
萇 常
堯
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
三
行
七、部類差別 頁
二四五 (上)
二四五 (上)
萇
qiāng yáo cháng
注 釋
三四〇
羌 族 :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之 一。 現 居 四 川 西北邊境的松潘、黑水、理縣、汶川、 茂 汶 等 縣。 操 羌 語, 屬 漢 藏 語 系 藏 緬 語 族 羌 語 支。 有 南 北 兩 種 方 言, 大 多 兼 通 漢 語, 無 文 字。 以 農 耕 維 生, 兼 事 狩 獵、 畜 牧。 信 奉 喇 嘛 教 及 本 身 原 始宗教。
姚 萇 : ( 西 元 三 三〇 ~ 三 九 三 ) 字 景 茂, 南 安 赤 亭( 今 甘 肅 省 隴 西 縣 西 ) 羌 人, 為 後 秦 主。 初 事 前 秦 苻 堅, 堅 自 晉 敗 還, 慕 容 泓 起 兵 攻 堅, 萇 接 戰 而 敗, 乃 奔 渭 北 稱 秦 王 ; 既 而 攻 堅, 殺 之, 入 長 安 稱 帝, 國 號 大 秦, 在 位 八年。諡號武昭帝。
(上)
二四五
二四五 (上)
二四五 (上)
(上)
二四五
四
四
六
八
概 要
苻 苻堅
淝 淝水
渭 渭北
擒 擒
符
肥
位
禽
fú féi wèi qín
苻 堅 :( 西 元 三 三 八 ~ 三 八 五 ) 字 永 固, 氐 族, 略 陽 臨 渭( 今 甘 肅 省 泰 安 縣 ) 人。 曾 滅 前 燕, 取 仇 池, 陷 晉 漢 中, 取 成 都, 克 前 涼, 定 代 地。 任 用 王 猛, 修 明 國 政, 為 五 胡 中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猛 卒, 大 舉 侵 晉, 與 謝 玄 等 戰 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淝 水 : 河 川 名。 源 出 安 徽 省 合 肥 縣 西 南 紫 蓬 山, 分 二 道, 一 支 東 南 流 入 巢 湖,一則西北流入淮河。
渭 : 渭 河, 河 川 名。 源 出 甘 肅 省 渭 源 縣 西 的 鳥 鼠 山, 東 南 流 經 陝 西 省, 至 高 陵 縣 會 涇 水, 又 東 流 至 朝 邑 縣 會 洛 水,注入黃河。 擒:捕捉。
三四一
行 十三
六
八
十
生字注音
宗 室 內訌
訌
姚泓
泓
淮漢
淮
襲用
襲
洪
弘
懷
習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四五
(下)
二四五
二四五 (下)
二四五 (下)
注 釋 襲用:沿襲採用。
三四二
淮 : 淮 河, 為 黃 河 和 長 江 間 的 大 川, 發 源 於 河 南 省 南 部 的 桐 柏 山, 主 流 全 長 約 九 百 公 里, 流 經 河 南、 安 徽、 江 蘇 三 省。 漢 : 漢 水, 發 源 於 陝 西 省 寧 羌 縣 北 嶓 冢 山, 至 湖 北 省 漢 口 與 漢 陽 之 間 流 入 長 江。 是 長 江 最 長 的 支 流, 亦是漢中盆地的命脈。
姚 泓 :( 三 八 八 年 ~ 四 一 七 年 ), 字 元 子, 十 六 國 時 期 後 秦 末 主, 後 秦 文 桓帝姚興長子。
澒
宗 室 : 皇 族。 內 訌 : 集 團 內 部 由 於 權 力 或 利 益 等 原 因, 而 發 生 爭 權 奪 利 的 現象。(又音)訌 hòng
xí hóng
huái hóng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上)
二
四
五
八
概 要
鳩 鳩 摩羅什
耆 鳩 摩 羅耆 婆
秋 龜
詞 玆國
域 西域
揪
琪
秋
詞
玉
jiū qí qiū cí yù
鳩摩羅什: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 之一。
鳩 摩 羅 耆 婆 : 又 作 鳩 摩 羅 時 婆、 鳩 摩 羅 什 婆, 羅 什 三 藏 之 具 名。 譯 曰 童 壽。合取父之名童與母之名壽者。
龜 玆 : 龜 茲, 又 作 丘 慈, 俱 支 曩, 屈 支。 漢 西 域 古 國 名。 唐 置 龜 茲 都 督 府。 安 西 都 護 嘗 治 此。 即 今 新 疆 庫 車 縣 地。 國 治 延 城。 在 今 庫 車 城 南 百 四 十 里。 沙 雅 縣 北 四 十 里。 古 來 佛 教繁昌之地。鳩摩羅什之生國也。
西 域 : 漢 代 的 西 域 泛 指 玉 門 關、 陽 關 以 西 之 地, 狹 義 的 西 域 即 今 之 新 疆, 主 要 為 天 山 南 路 ; 廣 義 而 言, 除 天 山 南 北 路 外, 並 踰 蔥 嶺( 帕 米 爾 ) 以 西,包有今之中亞、西亞及印度。
三四三
行 十四
一
二
五
七
八
生字注音
褘
褘
偃師
偃
玄奘
奘
薪
薪
無謬
謬
熙寧
熙
輝
演
臟
新
繆
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六 (上)
二四六 (下)
二四六 (下)
(下)
二四六
二四六 (下)
二四六 (下)
xī miù xīn zàng yǎn huī
注 釋
三四四
熙 寧 : 宋 朝 神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〇 六八~一〇 七七)。 謬:錯誤;不實的。
薪:柴草,柴火。
玄奘: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
偃 師 : 偃 師 縣, 位 於 河 南 省 洛 陽 縣 東, 黃 河 之 南。 伊 洛 兩 水 交 會 於 縣 境 西南,隴海鐵路經此。 褘:玄奘三藏俗名。
二四六 (下)
二四六 (下)
(下)
二四六
十
十二
十四
概 要
夙 令 名夙 著
毘 毘
曇 曇
謁 謁
素
皮
談
夜
sù pí tán yè
令 名 : 美 好 的 聲 譽。 夙 : 一 向 的。 著:顯明。
毘 曇 : 阿 毘 曇 之 略。 新 云 阿 毘 達 磨。 譯 曰 無 比 法。 新 翻 對 法。 論 藏 之 總 名 也。 無 比 法 及 對 法 者, 智 慧 之 別 名 也 ( 智 慧 為 無 比 之 勝 法, 故 云 無 比 法。 又 以 智 慧 對 觀 法, 故 名 對 法 )。 以 三 藏 中 之 論 藏 詮 顯 學 者 之 智 慧 故 也。 然 則毘曇之名雖為涉於大小乘論藏之通 名, 而 常 指 小 乘 薩 婆 多 部 之 論 藏 如 發 智, 六 足, 婆 沙, 俱 舍 等 之 諸 論 而 云 毘 曇。 總 即 別 名 也。 因 之 此 論 旨 名 毘 曇宗。即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也。 天 台 淨 影 等 古 師, 常 對 於 成 實 宗 而 稱 毘曇。 謁:進見,拜見。
三四五
行 四
八
八
生字注音
縛 喝國
縛
木 叉毱 多
菊
屈支 國
支
西番
番
隱晦
晦
福
菊
之
翻
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九
九
注 釋 隱晦:暗,不明顯。
西番:西域。
三四六
屈 支 : 龜 茲, 西 域 古 國 名, 即 今 新 疆 庫車縣地。
居
木 叉毱 多 : 般 若 鞠 多 , 比 丘 名 。 譯 曰 慧藏。(又音)毱
縛 喝 國 : 又 作 捕 喝 國、 薄 佉 羅 國。 《 玄 應 音 義 》 四 曰 :「 月 氏 國, 薄 佉 羅 國 應 是 也。 在 雪 山 之 西 北 也。」 月 氏, 國 名。 在 印 度 之 西。( 又 音 ) 縛
jū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付
fù
huì fān zhī jú fú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二四七 (上)
十 十
十一
十二
概 要
礫 礫 迦國
羯 般 若羯 羅
衍 梵衍 那 國
迦 迦 畢試國
力 節
演
加
lì jié yǎn jiā
礫 迦 國 : 又 作 磔 迦, 為 北 印 度 之 古 國,位於迦濕彌羅國之南。
般 若 羯 羅 : 小 乘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慧 性。見慈恩寺傳二。
梵 衍 那 國 : 興 都 庫 什 山 中 之 古 王 國, 位 于 今 阿 富 汗 境 內。 梵 衍 那, 又 作 范 陽、 望 衍、 帆 衍, 現 今 多 稱 巴 米 安、 巴 米 央、 巴 米 羊。 此 國 正 當 於 健 馱 邏 往 睹 貨 邏、 臾 那 之 通 路, 其 大 都 城 依 崖 跨 谷, 生 產 宿 麥, 宜 於 畜 牧, 氣 序 寒 烈, 風 俗 剛 獷。 隋 煬 帝、 唐 太 宗 時 曾 來 我 國 朝 貢。 西 元 前 三 世 紀, 阿 育 王遣傳道師布教時,佛教傳入此國。
迦 畢 試 : 國 名。 周 四 千 餘 里。 北 背 雪 山, 三 陲 為 黑 嶺, 國 都 城, 周 十 餘 里, 宜 穀 麥, 多 果 木, 出 善 馬 鬱 金 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文字大同
三四七
行
十二
十四
生字注音
那 揭 羅曷 國
曷
秣 奴若瞿沙
秣
何
末
三四八
那 揭 羅 曷 國 : 又 作 那 乾 訶 羅 國、 那 伽 羅 曷 國、 那 迦 羅 訶 國、 那 竭 國。 印 度 古 國 名。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記 載, 此 國 東 西 長 六 百 餘 里, 南 北 亦 有 二 百 五 十 餘 里, 四 面 皆 山。 國 有 大 都 城, 無 大 君 長, 隸 屬 於 迦 畢 試 國, 物 阜 民 豐, 崇 敬 佛 法, 然 伽 藍 雖 多, 僧 徒 寡 少, 另 有 天 祠 五 所, 異 道 百 餘 人。城東二里處有阿育王所建之塔,
秣 奴 若 瞿 沙 : 比 丘 名。 譯 言 如 意 聲。 見《慈恩寺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覩 貨 羅 國, 僧 徒 六 千 餘 人, 多 習 學 大 乘。 昔 健 陀 羅 國 迦 膩 色 迦 王, 廣 地 至 葱 嶺 東, 河 西 蕃 維 皆 送 質 子, 王 優 待 之, 冬 居 印 度 諸 國, 夏 還 此 國, 春 秋 止健陀羅國。見《西域記》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七 (上)
(上)
二四七
mò hé
二四七 (下)
二
概 要
胝 佛 僧 伽胝
之
zhī
高 三 百 餘 尺, 據 傳 為 釋 尊 因 位 時, 由 燃 燈 佛 授 記 之 處。 城 東 南 有 醯 羅 城, 城 中 有 七 寶 塔, 供 奉 佛 陀 之 頂 骨。 此 國約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喀布爾河流 域,猶有古塔殘存。
僧 伽 胝 : 僧 伽 梨, 比 丘 三 衣 之 一。 新 稱 僧 伽 胝, 僧 伽 致, 僧 伽 鵄 , 僧 伽 知。 譯 曰 重 或 合。 以 割 截 而 更 合 重 之 故 也。 義 淨 譯 為 複 衣。 其 義 譯 有 種 種 之 名。 為 三 衣 中 之 最 大 者, 故 稱 為 大 衣。 以 其 條 數 最 多, 稱 為 雜 碎 衣。 入 王 宮 聚 落 乞 食 說 法 時 必 服 之。 故 稱 為 入 王 宮 聚 落 時 衣。 有 三 品 之 不 同。 九 條 十 一 條 十 三 條, 二 長 一 短, 為 下 品。 十 五 條 十 七 條 十 九 條, 三 長 一 短, 為 中 品。 二 十 一 條 二 十 三 條 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
三四九
二
行
瞿 波 羅 龍 王窟
窟
生字注音
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七 (下)
kū
注 釋
三五〇
瞿 波 羅 龍 王 : 瞿 波 羅, 意 譯 牧 牛、 地 護。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二 載, 瞿 波 羅龍王棲居於北印度那揭羅曷國之龍 窟。 此 龍 前 身 專 司 牧 牛, 供 王 乳 酪, 因 進 奉 失 宜, 遭 王 之 譴 責 而 心 懷 恚 恨, 乃 發 願 來 生 為 惡 龍 以 破 國 害 王, 遂 自 投 石 壁 而 死。 後 生 為 大 龍 王, 居 於 窟 內。 如 來 因 愍 念 其 國 將 受 龍 害, 乃 以 神 通 力 自 中 印 度 來 化 此 龍。 龍 見 如 來, 遂 止 其 毒 心, 並 受 不 殺 戒, 願 永 護 正 法。 如 來 入 滅 前, 留 影 於 窟 壁, 使 龍 起 毒 心 時, 因 觀 影 而 止 其 毒 心, 並 遣 五 羅 漢 常 受 龍 王 供 養。 龍 王 之 住 處 即 稱 瞿 波 羅 龍 窟, 其 附 近 多 諸 石室,皆是如來諸聖弟子入定之處。
(下)
二四七 二
概 要
邏 健 馱邏 國
羅
luó
健 馱 邏 : 健 馱 羅, 亦 譯 健 馱 邏、 健 陀 羅、 乾 陀 羅、 乾 陀 衛、 乾 陀。《 大 唐 西域記》:「健馱邏國,東西千餘里, 南 北 八 百 餘 里, 東 臨 信 度 河。 國 大 都 城號布路沙布邏。」按健陀羅本梵語, 其 義 為 香, 故 或 譯 為 香徧 國, 國 名 頗 古。 印 度 阿 輸 迦 王, 已 曾 遣 僧 傳 教 於 其 地, 惟 當 時 地 域 頗 廣, 自 今 之 白 沙 瓦, 至 古 之 呾 叉 始 羅, 皆 其 境。 其 後 迭 屬 於 彌 蘭 及 大 月 氏, 迦 膩 色 迦 王 即 建 都 布 路 沙 布 邏 城, 以 統 轄 大 月 氏 全 帝 國 者 也。 迨 大 月 氏 衰, 小 月 氏 族 為 嚈 噠 所 迫, 南 都 布 路 沙 布 邏, 領 有 今 之 喀 布 爾 及 船 遮 布, 旋 為嚈 噠 所 取, 故 健 陀 羅 於 東 方 歷 史 上 最 有 價 值。 今 阿 富 汗 之 喀 布 爾, 堪 達 哈 爾 以 東, 及 印 度 之 西 北 邊 省, 悉 為 健 陀 羅 故 地。 而 堪 達 哈 爾 即 健 陀 羅 之 音 轉 也。 布 路 沙布邏城即今西北邊省之白沙瓦。
三五一
四
三
三
行
迦膩 色 迦 王
膩
卑缽 羅 樹
缽
布 路 沙 布邏 城
邏
生字注音
逆
撥
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四七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luó bō nì
注 釋
三五二
布路沙布邏城:北印度犍馱羅國之都 城, 即 今 西 北 地 方 之 白 夏 瓦 市。《 高 僧 法 顯 傳 》 稱 之 為 弗 樓 沙 國, 意 譯 為 丈 夫 國。 昔 時, 曾 以 佛鉢 、 迦 膩 色 迦 大 塔 、 卑鉢 羅 樹 著 稱 於 世 。 東 晉 法 顯 赴 此 地 時, 正 值 佛 教 昌 盛 時 期, 有 僧 侶 七 百 餘 人 守 護 佛鉢 , 迦 膩 色 迦 王 之 大 塔 高 四 十 餘 丈, 塔 廟 壯 麗, 繁 華 無 比。 然 至 唐 玄 奘 西 遊 時, 此 地 已 呈 一 片荒廢景象。
卑 缽 羅 : 畢 缽 羅 , 又 作 必鉢 羅 , 庳鉢 羅, 樹 名。 即 菩 提 樹。 佛 於 此 樹 下 證 菩提,故稱菩提樹。
迦 膩 色 迦 : 古 代 印 度 犍 陀 羅 國( 月 氏 國 ) 之 國 王。 迦 膩 色 迦 王 繼 阿 育 王 之 後 建 設 大 帝 國, 支 配 全 北 印 度。 於 印 度佛教史上,與阿育王並稱為護持佛
二四七 (下)
(下)
二四七
四
六
概 要
烏 烏 仗那國
呾 呾 叉始羅
屋
妲
wū dá
烏 仗 那 : 又 曰 烏 杖 那, 烏 萇, 鄔 荼, 烏 孫, 烏儞 也 曩 等。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境, 周 五 千 餘 里, 山 谷 相 屬, 崇 重 佛 法, 敬 信 大 乘。 如 來 昔 為 哥 利 王 割 截 肢 體 , 為 尸 毘 王 捨 身 於 鷹 等 之 遺迹 皆 在此國。見《西域記》三。
法 之 二 王。 將 首 都 由 中 亞 遷 至 古 印 度 西 北 犍 陀 羅 地 區 之 富 樓 沙 城( 今 巴 基 斯 坦 白 夏 瓦 ), 其 領 土 東 至 瓦 拉 那 西, 南 至 頻 陀 山 脈, 北 及 中 亞 細 亞、 伊 朗 等 地。 曾 與 中 國、 希 臘、 羅 馬 文 化密切接觸,造成東西文化之融合。
呾 叉 始 羅 : 石 室 國, 北 印 度 犍 馱 羅 國 東 南 之 古 國。 意 譯 作 截 頭 國, 蓋 釋 尊 於 過 去 世 為 菩 薩 時, 曾 於 此 國 以 頭 施 人, 為 與 施 頭 之 傳 說 相 符 應, 遂 由 有 「 石 」 之 義 的 始 羅 變 為 有「 頭 」 之 義 的尸羅。
三五三
行 七
八
十
十三
餧
生字注音
迦 迦 濕彌羅國
竅
竅 磔 磔 迦國
膩
闍 爛達羅國
闍
十二 毘 膩 多 缽 臘 婆
十一
餧
舌
逆
哲
俏
加
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二四七 (下)
wèi jiā qiào zhé nì shé
注 釋
三五四
餧:同「餵」。拿食物給動物吃。
迦 濕 彌 羅 :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羯 濕 弭 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土之西北境。 竅:承載。
磔 迦 : 又 作 礫 迦, 為 北 印 度 之 古 國, 位於迦濕彌羅國之南。
毘 膩 多 缽 臘 婆 : 北 印 度 王 子。 譯 曰 調 伏光。見《慈恩傳》二。
闍 爛 達 羅 : 又 作 左 闌 陀 羅 國、 惹 爛 馱 囉 國、 闍 蘭 陀 國。 為 北 印 度 之 古 王 國。 位 於 至 那 僕 底 國 東 方, 相 當 於 現
二四七 (下)
(上)
二四八
十四
一
概 要
旃 旃 達羅伐摩
窣 窣 祿勤那國
沾
速
zhān sù
今五河地方薩特日與比阿斯兩河間之 地。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 卷 四 載, 此 國 東 西 廣 達 千 餘 里, 南 北 八 百 餘 里, 氣 候 溫 暑, 風 俗 剛 烈。 有 伽 藍 五 十 餘 所, 僧 徒 二 千 餘 人, 專 學 大 小 二 乘, 另 有 天 祠 三 所, 外 道 五 百 餘 人。 唐 初 玄 奘 曾 至 該 國, 住 於 那 伽 羅 馱 那 寺, 參 謁 大 德 旃 達 羅 伐 摩, 修 學《 眾 事 分 毘 婆 沙 論 》, 並 受 烏 地 多 王 之 厚 遇。 貞 觀 末 年, 玄 照 亦 於 此 止 住 四 年, 並 蒙 國 王 供 養。 北 宋 初 年 來 華 之 三 藏 沙 門天息災,即為此地密林寺之僧。
旃 達 羅 伐 摩 : 比 丘 名。 譯 曰 月 胃。 見 《慈恩傳》二。
窣 祿 勤 那 : 中 印 度 之 古 國 名。 位 於 薩 他 泥 濕 伐 羅 國 之 東 北, 閻 牟 那 河 上 流, 即 現 今 阿 姆 帕 拉 州 迦 卡 德 利 附 近 之速庫。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
三五五
行
二
四
生字注音
鞠
羯若
羯
秣 底補羅國
秣 末 節
菊
蘇
三五六
居
羯 若 鞠 闍 : 譯 曰 曲 女 城 國。 中 印 度。 周 四 千 餘 里, 國 之 大 都 城, 臨 西 殑 伽 河, 長 二 十 餘 里, 廣 四 五 里, 名 曲 女 城。 玄 奘 渡 天 時, 戒 日 王 於 此 開 無 遮 大會。(又音)鞠
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
s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窣 祿 勤 那 國 周 圍 有 六 千 餘 里, 東 臨 殑 伽 河, 北 背 大 山, 閻 牟 那 河 流 經 中 境。 國 之 大 都 城 周 圍 二 十 餘 里, 東 臨 閻 牟 那 河, 雖 甚 荒 蕪, 基 址 尚 固。 其 產 物 與 風 土 同 於 薩 他 泥 濕 伐 羅 國。 人 性 淳 質, 崇 信 外 道。 重 視 藝 學, 崇 尚 福 慧。 有 伽 藍 五 所, 僧 徒 千 餘 人, 多 學 小 乘, 少 習 餘 部。 此 外, 另 有 天 祠 百 所, 異 道 甚 多。( 又 音 ) 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鞠 闍國
jū
mò jié jú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五
八
邏 缽邏 耶 伽
耆
耆 督 闍 崛山
拏 伊 爛拏 缽 伐 多 十一 國
概 要
羅
琪
督
拿
luó qí dū ná
缽 邏 耶 伽 : 缽 羅 耶 伽, 中 印 度 古 國 名, 位 於 恆 河 與 閻 牟 那 河 的 交 會 點, 波 羅 奈 國 之 西。 都 城 西 南 之 贍 博 迦 華 林 中, 佛 降 伏 外 道 處, 有 阿 育 王 塔 一 座 ; 而 提 婆 菩 薩 作《 廣 百 論 》, 挫 破 小 乘、 外 道 之 處, 則 建 有 伽 藍。 城 東 河 畔 之 大 施 場, 當 玄 奘 旅 印 時, 戒 日 王 於 此 處 喜 舍 五 年 之 積 財, 普 施 三 寶 及孤獨貧窮者。
耆 闍 崛 : 又 曰 伊 沙 堀, 揭 梨 駄 羅 鳩 胝,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山 名。 譯 曰 鷲 頭, 鷲 峰, 靈 鷲。 山 頂 似 鷲, 又 山 中 鷲 多, 故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伊 爛 拏 缽 伐 多 : 又 稱 伊 蘭 拏鉢 伐 多 國、 伊 爛 拏 國。 位 於 摩 揭 陀 國 東, 殑 伽河南岸之國。據《大唐西域記》卷
三五七
行
十二
十二
生字注音
怛 怛 他揭多 毱多
菊 憍 憍 薩羅國
妲 菊
交
居
三五八
怛 他 揭 多 毱 多 : 比 丘 名。 譯 曰 如 來 蜜。 見《 慈 恩 傳 》 二。( 又 音 ) 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十 載, 此 國 之 大 都 城 氣 候 和 暢、 風 俗 淳 質, 有 伽 藍 十 餘 所、 僧 徒 四 千 餘 人, 多 習 小 乘 正 量 部 之 法。 境 內 之 伊 爛 拏 山 含 吐 煙 霞, 蔽 虧 日 月, 為 一 火 山, 今 其 附 近 僅 有 溫 泉 湧 出, 而 不 見 噴 火。 釋 尊 往 昔 曾 居 住 此 國, 為 諸 天 人廣說妙法。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上)
憍 薩 羅 : 又 作 拘 薩 羅, 拘 娑 羅, 居 薩 羅。 譯 曰 工 巧 或 無 鬥 戰。 南 印 度 古 王 國 名(《 西 域 記 》 作 中 印 度 )。《 法 顯 傳 》 所 謂 達 嚫 國, 即 此 地 也。 對 於 北憍薩羅而謂之為南憍薩羅,又號為
jū
dá jú jiāo
二四八 (上)
二四八 (下)
二四八 (下)
十三
六
八
概 要
羯 馱 那羯
磔 磔 迦國
赧 赧
荼 烏荼 國
節 哲 楠 (三聲)
圖
jié zhé nǎn tú
大 憍 薩 羅。 龍 樹 菩 薩 嘗 住 此 國, 為 娑 多 婆 訶 王 所 歸 敬, 於 跋 邏 未 羅 山, 營 造 五 層 大 伽 藍。 首 府 之 位 置 不 明。 又 中 印 度 古 王 國 名。 對 於 南 憍 薩 羅 而 謂 之 為 北 憍 薩 羅。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首 府 即 舍 衛 城, 佛 久 住 之。《 法 顯 傳 》 所 謂拘薩羅國舍衛城是也。
馱 那 羯 磔 迦 國 : 見「 案 達 羅 」, 南 印 度 國 名。 首 府 曰 瓶 耆 羅 城。 陳 那 在 此 國 造《 因 明 論 》。 又 此 地 東 南 之 馱 那 羯磔迦國,亦名大案達羅國。 赧:害羞慚愧而臉紅。
烏 荼 國 : 東 印 度 之 國 名。《 西 域 記 》 十 謂 其 國 東 南 境 臨 大 海 濱, 有 折 利 呾 羅 城, 周 二 十 餘 里, 入 海 商 人, 遠 方 旅 客, 往 來 中 止 之 路, 其 城 堅 峻, 多 諸奇寶云。
三五九
行 九 九 十 四 五
十一
生字注音
襄陽
襄
麟德
麟
薦 先帝
薦
敕使
敕
謬說
謬
指摘
摘
香
林
建
赤
繆
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四八 二四八 (下)
二四八 (下)
二四九 (上)
二四九 (上)
二四九 (上)
zhāi miù chì jiàn lín xiāng
注 釋
三六〇
指摘:指出錯誤的地方。 謬:錯誤;不實的。 敕:告誡,命令。
薦 : 呈 獻, 進 獻。 先 帝 : 尊 稱 已 故 的 君主。
麟 德 :( 六 六 四 年 正 月 ~ 六 六 五 年 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襄 陽 : 縣 名。 位 於 湖 北 省 北 部, 漢 水 南 岸, 與 樊 城 隔 水 相 望。 上 通 秦 隴, 下 控 荊 楚, 形 勢 扼 要, 自 古 為 南 船 北 馬的分途點。
二四九 (下)
二四九 (下)
二四九 (下)
二四九 (下)
二五〇 (上)
二五〇 (上)
三 三
九
九
二
十
概 要
稜 陳 仁稜
婉 清婉
撰 殿撰
諱
諱 筑 筑 前國
篤 篤
棱 碗
篆
慧
竹
堵
陳仁稜:隋代書寫湖北襄陽龍興寺石 刻《阿彌陀經》者。
婉:美好的。清婉:清新美好。
殿 撰 : 宋 代 集 英 殿 修 撰、 集 賢 殿 修 撰 后 ( 改為右文殿修撰 的 ) 省 稱。 明、 清進士一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 撰,故沿稱狀元為殿撰。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來代指尊長的名字。
住
三六一
筑 前 國 : 日 本 古 代 令 制 國 之 一, 屬 西 海 道, 又 與 筑 後 國 合 稱 筑 州。 筑 前 國 的 領 域 大 約 為 現 在 福 岡 縣 的 西 部。 (又音)筑 篤:堅持。
zhù
léng wǎn zhuàn huì zhú dǔ
行 十四
二
五
生字注音
羯 《羯 磨 疏 》
堪 允堪
稽 《稽 古 略 》
刊
機
三六二
《 稽 古 略 》 : 釋 氏 稽 古 略, 四 卷, 元 覺 岸 撰。 用 編 年 之 體。 以 歷 代 統 系 為 綱, 而 以 有 佛 以 來, 釋 家 世 次 行 業 為 緯。援據頗博。見《四庫提要》。
允 堪 : 宋 昭 慶 律 師 允 堪, 錢 塘 人, 依 天 台 崇 教 大 師 慧 思 出 家。 學 無 不 通, 尤 精 通 律 部, 著《 會 正 記 》 等 之 文 十 二 部, 以 繼 終 南 山 宣 律 師 之 律 藏。 後 作 靈 芝 律 師 元 照《 資 持 記 》, 會 正、 資 持 相 對 而 分 派。 見《 釋 氏 稽 古 略》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羯 磨 疏 》 :《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節 疏 》 之 略 名, 四 卷, 南 山 律 三 大 部 之 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〇 (上)
二五〇 (下)
二五〇 (下)
jié
kān jī
(上)
二五一
二五一 (下)
(下)
二五一
(下)
二五一
十二
七
九
十三
概 要
瞻 瞻 波大城
昧 般 舟 三昧
讖 支 婁 迦讖
月 月
支 氏
詹
妹
趁 悅 支
zhān mèi chèn yuè zhī
瞻 波 大 城 : 瞻 波 國 之 都 城。 瞻 波 : 木 名, 以 木 名 國。 在 中 印 度 恒 河 濱, 此 國 都 城 名 瞻 波 城, 中 印 度 都 城 之 元 始 也。
般 舟 三 昧 : 般 舟, 譯 曰 佛 立。 以 行 此 三 昧 則 諸 佛 現 前 故 也。《 大 集 賢 護 經 》 謂 為 思 惟 諸 佛 現 前 三 昧。 又 譯 言 常 行 道。 以 行 此 三 昧, 期 七 日 或 九 十 日 而 不 間 斷 修 行 故 也。 天 台 稱 之 為 常 行 三 昧( 此 時 行 為 行 旋 之 義, 對 座 三 昧法而言),四種三昧之一。
支婁迦讖:又云支讖。月支之僧。
月氏:為西域古國。本居敦煌、祁連 間,在今甘肅省中部西境及青海東境 地,漢時為匈奴所破,西走,建都薄 羅城,號「大月氏」。後漸強盛,在
三六三
行
一
二
生字注音
祁連
祁
遷 西遷 塞 種 故 地
注 釋
三六四
肉之
今印度河流域克什米爾、阿富汗及蔥 嶺東西之地,其東留未去的,號「小 月氏」,在今甘肅張掖及青海西寧等 縣地。 (又音)月氏 ; 。
入之
rù
zhī
遷 : 變 換 地 方。 塞 種 : 塞 種 人, 簡 稱 塞 人, 屬 歐 羅 巴 人 種 印 度 地 中 海 類 型。 原 是 住 在 中 國 新 疆 伊 犁 河 流 域 的 遊 牧 民 族。 約 在 公 元 前 一 六 〇 年 前 後, 塞 種 人 受 大 月 氏 人 的 驅 趕, 向 南 遷 徙, 通 過 開 伯 爾 山 口 進 入 南 亞 次 大 陸,消滅了幾個印度 -希臘人王朝, 建立了統治。
祁 連 : 祁 連 山, 位 於 甘 肅 省 張 掖 縣 西 南,為甘肅、青海二省的界山。
zh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琪
千
ròu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二 (上)
(上)
二五二
qí qiān
二五二 (上)
二五二 (上)
二五二 (上)
二五二 (上)
(下)
二五三
三
三
五
九
十四
概 要
犁 伊犁 河
以 迤西
羌 羌人
讖 支讖
冰 并州
汶 汶水
梨
腔
問
冰
趁
以
lí qiāng
yǐ chèn bīng wèn
伊 犁 河 : 位 於 新 疆, 上 源 由 特 克 斯 河、 崆 吉 斯 河 及 哈 什 河 三 條 河 流 匯 聚 而 成。 三 源 會 合 後, 以 下 始 稱 伊 犁 河。 經 伊 寧 西 下 俄 境, 注 入 巴 爾 喀 什 湖。
迤:斜行延伸。同「迆」。
羌 : 中 國 西 北 少 數 民 族 之 一。 舊 稱 為 西 戎, 分 布 在 青 海、 甘 肅、 四 川 一 帶。
支讖:月支之僧,支樓迦讖也。
并 州 : 古 十 二 州 之 一。 虞 舜 以 今 河 北 省 的 舊 正 定、 保 定 及 山 西 的 舊 太 原、 大 同 等 府 為 并 州, 周 制 同 虞。 漢 以 今 山西省及陝西的舊延安、榆林等府地
三六五
九
一
十四
行
讖
曇
曇
鸞
鸞
曇
曇
講敷
敷
生字注音
趁
談
巒
談
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三 (下)
二五四 (上)
二五四 (上)
無讖
fū tán luán tán chèn
注 釋
三六六
為 并 州, 北 朝 至 唐 則 專 以 今 山 西 省 舊 太 原 府 為 并 州。 并 州 汶 水 : 今 山 西 文 水縣。 敷:陳述。
曇鸞: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門高 僧。 日 本 尊 之 為 淨 土 五 祖 之 初 祖, 又 尊為真宗七祖之第三祖。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 摩 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二五四 (上)
二五四 (上)
二五四 (下)
(下)
二五四
(下)
二五四
十
諍 無諍 念 王
觸 阿閦 佛
佚 失佚
僧伽 婆 羅
伽
帛 尸梨蜜多羅
帛
十四
二 七
十二
概 要
爭
觸
意 博
茄
zhēng chù yì bó qié
諍 : 通「 爭 」。 無 諍 念 王 : 阿 彌 陀 如 來因位為轉輪王時之名也。
阿閦 佛 : 五 方 如 來 中 的 東 方 佛 , 於 成 佛 久 遠 之 前, 曾 侍 奉 大 目 如 來, 萌 發 「 不 恚 有 情 」( 對 眾 生 不 生 瞋 恨 ) 的 誓 願, 經 累 劫 修 行, 於 東 方 妙 喜 世 界 成佛。 佚:散失。
帛 尸 梨 蜜 多 羅 : 又 作 帛 尸 黎 蜜 多 羅, 西域三藏名,譯曰吉友。
僧 伽 婆 羅 : 譯 曰 眾 養。 扶 南 國 僧, 來 齊 都, 住 於 正 觀 寺, 為 求 那 跋 陀 羅 之 弟 子。 梁 天 監 五 年,勅 召 於 楊 都, 譯 出《 大 育 王 經 》《 解 脫 道 論 》 等 十 一 部。 普 通 五 年 寂 於 正 觀 寺, 壽 六 十 五。見《續高僧傳》一。
三六七
行 六
五
生字注音
歟
跋 佛 陀跋 陀 羅
毘
《鞞 婆 沙 論 》
皮
十二 《 毘 婆 沙 論 》
十四
歟
皮
皮
拔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五 (上)
二五五 (上)
二五五 (下)
二五六 (上)
yú bá pí pí
注 釋
三六八
歟 : 置 於 句 末, 表 疑 問、 反 詰 等 語 氣。多用於文言文中。相當於「嗎」。
佛 陀 跋 陀 羅 : 一 作 佛 駄 跋 陀 羅, 又 作 佛 度 跋 陀 羅。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覺 賢。 譯《 華 嚴 經 》。 見《 梁 僧 傳 》 二,《貞元錄》五。
《 毘 婆 沙 論》 : 廣 解 廣 說 經 論 之 義 者, 總 名《 毘 婆 沙 論 》, 是 通 名 也, 然 別 題《 毘 婆 沙 論 》 者, 藏 中 有 四 部 : 一、《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 二、《鞞婆沙論》。三、《五事毘婆沙 論 》( 已 上 小 乘 )。 四、《 十 住 毘 沙 論 》( 是 大 乘 ) 也。 其 他 律 部 有《 善 見律毘婆沙》。
《 鞞 婆 沙 論 》 : 十 四 卷, 尸 陀 般 尼 阿 羅 漢 造, 苻 秦 僧 伽 跋 澄 譯。 廣 說 有 部 之法相者。
二五六 (上)
九
十一
十一
四
睿 僧睿
鄔 波索迦
鄔
伊蒲 塞
蒲
支婁 迦 讖
婁
八、譯會校釋 二五六 (下)
二五七 (上)
二五七 (上)
概 要
瑞
樓
菩
烏
ruì lóu pú wū
僧 睿 : 僧 叡, 羅 什 之 弟 子, 關 中 四 聖 之 一。 什 所 翻 之 經, 叡 並 參 正 焉。 昔, 竺 法 護 譯 出《 正 法 華 經. 受 決 品 》 云 : 天 見 人 人 見 天, 什 譯 經 至 此 言, 此 語 與 西 域 語 同, 但 言 過 質。 叡 曰 : 非 人 天 交 接 兩 得 相 見 耶? 什 喜 曰 : 實 然! 皆 此 類 也。 什 所 出 之 論 本,叡多造其序。見《高僧傳》六。
支婁迦讖:又云支讖。月支之僧。
伊蒲塞:優婆塞之轉音。
鄔 波 索 迦 : 又 作 烏 波 索 迦。 優 婆 塞 之 轉音。
三六九
行 一
五
八
十三
生字注音
隋 吉 藏撰
撰
該括
刮
康 僧鎧
鎧
裨益
裨
篆
刮
凱
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五八
(上)
二五八
二五八 (上)
(上)
二五八
注 釋 裨益:補益,幫助。
三七〇
康 僧 鎧 : 梵 名 僧 伽 跋 摩, 又 名 僧 伽 婆 羅, 印 度 人, 廣 學 群 經, 曹 魏 嘉 平 五 年 來 支 那, 於 洛 陽 白 馬 寺 譯《 無 量 壽 經 》。 見《 梁 高 僧 傳 》 一(《 曇 柯 迦 羅傳》附)。
闊
該:囊括,網羅。括:包含。(又音) 括
吉 藏 : 唐 延 興 寺 吉 藏, 原 為 安 息 國 人, 其 祖 避 仇 移 於 南 海, 家 於 交 廣 之 間。 後, 移 金 陵 而 生 藏, 年 七 歲, 從 道 朗 法 師 出 家, 有 穎 悟 譽, 具 戒 之 後,聲聞轉高,陳桂陽王深欽奉之,
kuò
bì kǎi guā zhuàn
二五八 (下)
二五八 (下)
一
六
概 要
璟 璟興
跋 僧 伽跋 摩
井
拔
jǐng bá
及 隋 定 南 地, 東 遊 而 止 於 嘉 祥 寺, 開 皇 末 歲, 煬 帝 置 四 道 場 於 晉 藩, 引 藏 入 慧 日 道 場, 優 賞 殊 渥, 藩 王 又 置 日 嚴 寺 於 京 師, 別 延 藏 居 彼, 使 振 道 於 中 原。 及 大 唐 興, 高 祖 聞 藏 之 聲 望, 優 禮 之, 置 於 十 大 德 之 一, 使 之 綱 維 法 務。 齊 王 元 吉 欽 其 風 猷。 以 之 為 師 範, 使 屈 居 延 興 寺, 俱 交 獻。 武 德 六 年 五 月, 壽 七 十 五 寂。 師 顯 揚 龍 樹 提 婆 之 旨, 為 三 論 宗 之 祖, 以 其 先 自 安 息 國 出, 故 曰 胡 吉 藏。 以 居 於 嘉 祥 寺 故 稱 為 嘉 祥 大 師。 所 著 經 論 疏 凡 數 十 種。見《唐僧傳》十一等。
璟 興 : 新 羅 人。 法 相 宗。 有《 無 量 壽 經連義述文贊》三卷行於世。
僧伽跋摩:曹魏譯經僧。即康僧鎧。
三七一
行 十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曇 曇 柯迦羅
騰 摩騰
竺 竺 法蘭
滕
竹
三七二
竺 法 蘭 : 姓 竺, 名 法 蘭。 中 印 度 人, 漢 明 帝 永 平 中 與 迦 葉 摩 騰 共 來 我 國, 譯《 四 十 二 章 經 》 等。 見《 高 僧 傳 》 二。
摩 騰 : 迦 葉 摩 騰, 又 作 攝 摩 騰, 竺 攝 摩 騰。 無 翻 名。 中 天 竺 人, 能 解 大 小 乘經。嘗為一小國王講《金光明經》, 以 防 敵 國 侵 害, 名 大 顯。 漢 明 帝 遣 蔡 愔 等 於 天 竺 求 法, 遇 之, 永 平 十 年 與 竺 法 蘭 等 共 至 洛 陽, 譯《 四 十 二 章 經 》 等。 漢 地 之 有 佛 法 自 此 始。 見 《歷代三寶記》四,《梁高僧傳》一, 《開元釋教錄》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曇 柯 迦 羅 : 又 曰 曇 摩 訶 羅。 譯 曰 法 談 時。 天 竺 沙 門。 魏 嘉 平 中 至 洛 陽, 譯 出《僧祇戒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五八 (下)
二五八 (下)
二五八 (下)
tán
téng zhú
二五八 (下)
二五九 (上)
二五九 (上)
二五九 (上)
二六〇 (上)
十四
九
十
十
四
概 要
鴻 鴻
臚 臚寺
琪 祇
洹 洹
冢 冢
圖 浮圖
鄜 鄜州
洪 盧
環
趺
徒
腫
琪
hóng lú huán
qí zhǒng tú fū
鴻 臚 寺 : 寺, 本 為 官 衙 之 意。 鴻 臚 寺 為漢朝接應外國賓客之官衙。
祇 洹 : 又 作 祇 園, 祇 桓。 祇 園 為 祇 樹 園, 祇 陀 園,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之 略。 此 地以祇洹代指佛寺、佛塔。
冢:高大的墳墓。
浮 圖 : 又 作 浮 頭、 浮 屠、 佛 圖, 舊 譯 家 以 為 佛 陀 之 轉 音。 新 譯 家 以 為 窣 堵 波(即塔)之轉音。
鄜 州 : 今 陝 西 鄜 縣。 鄜 縣 : 位 於 陝 西 省 甘 泉 縣 之 南, 宜 川 縣 之 西, 瀕 洛 水 西岸,舊為鄜州。
三七三
行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諡 諡號
昇 智昇
升
三七四
智 昇 : 唐 代 僧。 籍 貫 不 詳。 夙 有 出 家 弘 揚 大 教 之 志, 兼 學 大 小 二 乘, 尤 善 毘 尼, 又 博 通 古 今 史 實。 曾 閱 聶 道 真、 道 安 以 下, 至 明 佺、 道 宣 等 所 撰 諸 經 錄, 欲 訂 補 其 差 謬 不 備 之 處。 唐 開 元 十 八 年, 於 長 安 西 崇 福 寺 東 塔 院 撰《 開 元 釋 教 錄 》 二 十 卷, 詳 錄 後 漢 明 帝 永 平 十 年 至 開 元 十 八 年, 凡 六 百 六 十 四 年 間, 傳 譯 至 我 國 之 大 小 乘 經 律 論 三 藏、 賢 聖 集 傳, 及 失 譯 缺 本 等, 共 收 錄 五 ○ 四 八 卷, 敕 入 大 藏。 此 錄 為 經 錄 中 最 完 備 者, 宋 藏 以 下諸藏皆依準之;又古來凡言及翻譯 經典之書,亦皆以此錄為標準。其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諡 :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 所 給 予 的 稱 號, 多 用 於 貴 族、 大 臣 是 和曾任官職的文人、學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〇 (上)
(上)
二六〇
shì
shēng
二六〇 (下)
二六〇 (下)
二六〇 (下)
一
一
一
概 要
卯 丁卯
迄 迄
庚 庚午
矛 (三聲)
氣
耕
mǎo qì gēng
著作有《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續 大 唐 內 典 錄 》 一 卷、《 續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一 卷、《 續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 一 卷、《 集 諸 經 禮 懺 儀 》 二 卷 等。 寂 年、世壽均不詳。
丁 卯 : 丁 卯 為 干 支 之 一, 前 一 位 是 丙 寅, 後 一 位 是 戊 辰。 中 國 傳 統 紀 年 農 曆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四年稱 「 丁 卯 年 」。 干 支 紀 年 : 利 用 十 天 干 及 十 二 地 支 依 次 相 配, 成 為 以 六 十 為 周期的序數記錄年歲的方法。 迄:至,到。
庚 午 : 庚 午 為 干 支 之 一, 前 一 位 是 己 巳, 後 一 位 是 辛 未。 中 國 傳 統 紀 年 農 曆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七年稱 「庚午年」。
三七五
十
九
八
五
五
二
行
公
奉牲
牲
艤
艤
亭廟
嗣位
嗣
世子
世
緇素
緇
生字注音
生
蟻
公
四
士
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〇 (下)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zī shì sì gōng yǐ shēng
注 釋
三七六
緇 素 :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為僧俗之別稱。
世子:天子、諸侯的嫡子。
嗣位:繼承君位。
: 亭 名。 亭 廟 : 漢 朝 時 期 之 龍 王 廟,位於江西九江潯陽郡。 艤:使船靠岸。
牲:祭祀時所用的家畜。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上)
二六一 (下)
二六一 (下)
二六一 (下)
十三
十三
四
七
十
概 要
轄 轄
縑 縑
蟒 巨蟒
潯 潯 陽縣
桓 桓靈
霞
兼
莽
巡
環
xiá jiān mǎng xún huán
轄:管理,治理。
縑:細緻的絲絹。
蟒 : 蟒 蛇 科 蟒 屬。 一 種 無 毒 牙 的 大 蛇, 長 二 丈 以 上, 有 鱗, 體 黃 褐 色, 腹 白。 多 產 於 熱 帶 及 亞 熱 帶 水 邊, 捕 食獸類。
潯 陽 縣 : 中 國 古 縣 名。 唐 朝 武 德 四 年 改 湓 城 縣 置, 治 所 在 今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以 在 潯 水 之 陽 得 名。 為 江 州 治, 天 寶、 至 德 間 為 潯 陽 郡 治。 五 代 南 唐 改名德化縣。
桓靈:東漢末世桓帝與靈帝的並稱。
三七七
十一
九
六
十三
行
燉煌
敦
竺曇 摩 羅 察
曇
曹髦
髦
帛延
帛
生字注音
敦
談
毛
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一 (下)
二六二 (上)
二六二 (上)
二六二 (上)
bó máo tán dūn
注 釋
三七八
帛 延 : 三 國 曹 魏 僧。 龜 玆 國 人。 又 稱 白 延。 資 性 明 敏, 善 晉、 胡 兩 語, 博 解 群 籍, 兼 綜 內 外。 曹 魏 廢 帝 髦 時 至 洛 陽, 住 白 馬 寺。 譯 有《 首 楞 嚴 經 》 《須賴經》《除災患經》《菩薩修行經》 《平等覺經》等。其生卒年代均不詳。
曹 髦 : 字 彥 士, 三 國 時 期 曹 魏 第 四 代 皇帝,曹霖之子,魏文帝曹丕孫。
竺 曇 摩 羅 察 : 竺 曇 摩 羅, 竺 曇 摩 羅 剎, 竺 姓, 名 曇 摩 羅 察, 譯 曰 法 護。 月氏國人,譯《正法華》者。
燉煌:同「敦煌」。地名。為甘肅省 四大綠洲之一。我國古代的絲綢經此 西運,是絲路上的重要據點。
二六二 (上)
(上)
二六二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下)
二六二
二六二 (下)
十三 十四 一 一 三
三
概 要
篤
懿 純懿
篤 志好學
遊 遊心
嘗 京邑
邑
未嘗 介 抱
蘊 蘊 在葱 外
意 堵 游 常 意
運
yì dǔ yóu cháng yì yùn
純懿:美好,美善的。
篤志好學:專一心志,勤於學問。 遊心:潛心。
未 嘗 : 不 曾。 介 : 放 在 心 裡。 抱 : 胸 懷。 京邑:京都,國都。
蘊 : 積 聚 。葱 : 蔥 嶺 , 帕 米 爾 高 原 之 古 稱。 帕 米 爾 高 原 : 亞 洲 的 高 原。 位 於 新 疆 西 境, 為 中、 俄、 阿 富 汗 三 國 的 界 山, 海 拔 自 三 千 七 百 公 尺 至 七 千 多 公 尺。 喜 馬 拉 雅、 崑 崙、 天 山、 阿 爾 泰、 興 都 庫 什 等 山 均 發 源 於 此, 有 世界屋脊之稱。
三七九
十二
十一
九
七
六
行
俄頃
頃
清澗
澗
孜
孜
孜
孜
齎
齎
詁訓
詁
生字注音
請 (三聲)
建
滋
滋
機
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下)
(下)
二六二
gǔ jī zī zī jiàn qǐng
注 釋
三八〇
詁 : 指 用 當 代 的 話 去 解 釋 字 的 古 義, 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 義。 訓 : 指 用 較 通 俗 的 話 去 解 釋 某 個 字義。 齎:攜帶。
孜孜:勤勉不懈。
澗:山間的流水。 俄頃:很短的時間。
(下)
二六二
(下)
二六二 二六二 (下)
二六三 (上)
(上)
二六三
二六三 (上)
十三
十四 十四 一
二
三
概 要
徘 徘
徊 徊
輟 輟流
竭 永竭
訖 言訖
遁 支遁
邈 邈矣
牌 懷 綽 節 氣
鈍
秒
pái huái chuò jié qì dùn miǎo
徘徊:來回走動。
輟:停止。 竭:枯竭,乾涸。 訖:終止。
支遁:晉林慮人。字道林。本姓閔氏。 家 世 奉 法。 嘗 於 餘 杭 山 沈 思 道 行。 年 二 十 五, 始 釋 形 入 道。 後 終 於 洛 陽。 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稱支硎。 邈:久遠,遙遠。
三八一
五
四
行
澠池
元熙
熙
遘 疾而卒
遘
澠
德 化遐 布
遐
濯足
濯
生字注音 濁
霞
敏
構
西
注 釋
三八二
濯 足 : 本 指 清 洗 腳。 後 比 喻 除 去 世 間 塵埃,以保持高潔品格。
免
元 熙 : ( 四 一 九 年 ~ 四 二〇 年 六 月 ) 東晉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的年號。
遘疾:害病,生病。卒:死亡。
注入洛水。(又音)澠
崤 山, 東 流 經 澠 池 縣 新 安 縣, 至 洛 陽
澠 池 : 位 於 河 南 省 洛 陽 縣 西 北。 源 自
德 化 : 以 德 業 感 化 誘 導 別 人。 遐 布 : 傳布至遠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六三 (上)
(上)
二六三
八
八
八
zhuó
miǎn
二六三 (上)
二六三 (上)
二六三 (下)
xiá mǐn gòu xī
二六三 (下)
二六四 (上)
(上)
二六四 二六四 (上)
二六四 (上)
十三
五
五 六 八
概 要
跋 佛 陀跋 陀 羅
迦 迦 維羅衛城
甘 甘 露飯王
裔 後裔
罽 罽賓
拔
加
肝 意 季
bá jiā gān yì jì
佛 陀 跋 陀 羅 : 一 作 佛 駄 跋 陀 羅, 又 作 佛 度 跋 陀 羅。 三 藏 法 師 名, 譯 曰 覺 賢。 譯《 華 嚴 經 》。 見《 梁 僧 傳 》 二,《貞元錄》五。
迦 維 羅 衛 : 迦 毘 羅 婆 蘇 都, 又 作 迦 維, 迦 維 羅 閱, 迦 維 羅 越, 迦 毘 羅, 迦 毘 羅 婆, 迦 比 羅 皤 窣 都, 迦 毘 羅 皤 窣 都, 迦 夷 羅, 迦 維 羅 衛, 迦 比 羅 婆 修 斗, 迦 隨 羅 衛, 迦 尾 攞 縛 娑 多, 劫 比 羅 伐 窣 堵 等。 城 名。 悉 多 太 子 之 生處。
甘 露 飯 : 梵 名 阿 彌 都 檀 那, 釋 種 師 子 頰王之子,釋尊之叔父也。 後裔:後世子孫。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之地。
三八三
行
五
十
一
生字注音
滯留
琪
孟顗
顗
名剎
剎
《大般泥洹 經》
洹
十四 《摩訶僧祇 律》
十一
滯
乙
詫
環
琪
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六四
二六四 (上)
二六四 (下)
二六四 (下)
二六五 (上)
zhì qí huán chà yǐ
注 釋
三八四
滯留:停滯留止不前。
《 摩 訶 僧 祇 律 》 : 四 十 卷, 東 晉 佛 陀 跋 陀 羅 與 法 顯 共 譯。 大 眾 部 所 傳 之 律 藏也。
《 大 般 泥 洹 經 》 : 六 卷, 晉 法 顯 譯。 《 大 般 涅 槃 經 》 之 前 分, 唯 有 十 八 品。 泥 洹 與 涅 槃 同, 般 為 梵 語, 有 入 之 義。 為 佛 入 涅 槃 夕 所 說 之 經。 故名。 剎:佛寺,寺廟。
孟 顗 : 字 彥 重, 平 昌 郡 安 丘 縣( 今 山 東 安 丘 ) 人, 中 國 南 北 朝 劉 宋 時 期 官 員,衛將軍孟昶之弟。
二六五 (上)
二六五 (上)
二六五 (下)
(下)
二六五
五
六
五
十一
概 要
褚 褚 叔度
檀 檀越
裕 劉裕
詁 詁訓
楚
談
玉
古
chǔ tán yù gǔ
褚 叔 度 : 河 南 陽 翟 人, 東 晉 外 戚, 晉 恭 思 皇 后 褚 靈 媛 兄, 亦 是 南 朝 宋 的 開 國 元 勳。 東 晉 征 北 將 軍 褚 裒 曾 孫。 褚 叔 度 在 南 朝 宋 官 至 雍 州 刺 史、 征 虜 將 軍。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貧窮海之義也。
劉 裕 :( 西 元 三 五 六 ~ 四 二 二 ) 字 德 輿, 小 名 寄 奴, 南 朝 宋 武 帝。 曾 為 晉 朝 將, 討 伐 桓 玄 之 亂。 又 曾 討 平 長 江 上 游 割 據 勢 力, 統 一 江 南 ; 並 兩 次 北 伐, 滅 南 燕、 後 秦。 晉 恭 帝 時 篡 晉, 改國號宋,史稱為「劉宋」。
詁 : 指 用 當 代 的 話 去 解 釋 字 的 古 義, 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 義。 訓 : 指 用 較 通 俗 的 話 去 解 釋 某 個 字義。
三八五
行 二 四
七
九
十三
生字注音
罽賓
自 然 欣躍
躍
輒
輒
曇 摩羅密多
曇
迦 濕彌羅
迦
罽
遊履
履
悅
哲
談
加
季
呂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六六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lǚ jì jiā tán zhé yuè
遊履:遊歷。
注 釋
三八六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之地。
迦 濕 彌 羅 : 新 稱 迦 濕 彌 羅, 羯 濕 弭 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土之西北境。
曇 摩 羅 密 多 : 曇 摩 蜜 多, 比 丘 名。 譯 曰 法 秀, 罽 賓 國 人。 見《 高 僧 傳 》 二。
輒 : 每, 總 是。 欣 躍 : 歡 欣 鼓 舞 到 了 極點。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上)
二六六 (下)
二六六 (下)
二六六 (下)
十四
十四
一
三
八
概 要
屢 屢 值明師
貫 博貫
邃 沈邃
秋 遂 適龜
詞 茲
遷 安 而 能遷
呂
慣
歲
秋
詞
千
lǚ guàn suì qiū cí qiān
屢 : 每 每, 經 常, 數 次。 值 : 遇 到。 明師:明事理之師也。 博貫:廣覽貫通。
沈 : 同「 沉 」。 邃 : 深 遠。 沈 邃 : 沉 邃,深沉的樣子。
遂 : 就, 於 是。 適 : 往, 至。 龜 茲 : 又 作 丘 慈, 俱 支 曩, 屈 支。 漢 西 域 古 國名。
安 而 能 遷 : 語 出《 禮 記. 曲 禮 上 》 : 「 安 安 而 能 遷。」 上 一 個「 安 」 是 動 詞, 下 一 個「 安 」 是 處 在 安 樂 地 位, 心甚安穩。遷:改變,轉移。
三八七
行 九 十二
十四
三 四 七
生字注音
爰
爰
甫爾
甫
憩
憩
懇惻
惻
翹誠
翹
池沼
沼
惕
惕
元
府
氣
測
橋
找
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六六 二六六 (下)
二六六 (下)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上)
二六七
tì zhǎo qiáo cè qì fǔ yuán
注 釋
三八八
惕:小心謹慎,隨時警覺。 池沼:蓄水的凹地。
翹:特出。誠:真實無妄,忠實不欺。 懇:真誠。惻:懇切。
憩:休息。
甫:始,才。爾:如此,這樣。 爰:於是。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二六七 (上)
八
八
八
九
概 要
敷
履 遊履
靡 靡
敷 陳教法
毘 迦毘 羅 神 王
呂
米
膚
皮
lǚ mǐ fū pí
遊履:遊歷。
靡:無,不。
敷 陳 : 鋪 敘 陳 述。 教 法 : 四 法 之 一。 佛所說大小之三藏十二部教也。
迦 毘 羅 神 : 迦 毘 羅, 為 伽 藍 守 護 神。 又 作 劫 比 攞 神、 劫 畢 羅 神。 譯 為 黃 色 神。 係 四 夜 叉 之 一, 守 護 東 方。 宋 代 譯 經 三 藏 曇 摩 密 多( 法 秀 ) 往 北 印 度 罽 賓 國 時, 以 德 高 而 感 得 迦 毘 羅 神 王 衛 送, 此 神 至 中 途 欲 返, 乃 現 形 告 辭 密 多 禪 師 :「 汝 神 力 通 變, 自 在 遊 處, 將 不 相 隨 共 往 南 方。」 語 畢, 即 隱 身 不 見。 密 多 遂 遠 從 至 都 返 上 定 林 寺(又作祇桓寺),將其所見神像繪
三八九
行
一
八
九
十二
生字注音
趨 趨
淵 大宛
曇 曇 無諦
迦 迦 毗羅衛
加
談
淵
屈
三九〇
迦 毗 羅 衛 : 迦 毘 羅 衛, 城 名。 悉 多 太 子之生處。
曇 無 諦 : 又 作 曇 諦。 意 譯 法 實。 安 息 國 人。 善 解 律 學, 曹 魏 高 貴 鄉 公 正 元 元 年 至 洛 陽, 於 白 馬 寺 譯 出《 曇 無 德 羯磨》一卷。
大 宛 : 漢 時 為 西 域 諸 國, 後 為 漢 武 帝 所 破, 即 今 中 亞 細 亞 烏 茲 別 克 共 和 國 的一邑。
趨:快步走,趕著向前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之 於 壁。 又 據 常 曉 和 尚 請 來 目 錄 所 載, 知 此 神 司 掌 世 俗 之 福 德, 若 人 竭 誠祈福,莫不滿其願。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六七
二六七 (下)
二六七 (下)
二六七 (下)
qū yuān tán jiā
二六七 (下)
二六八 (上)
二六八 (上)
速
吳
速
蘇
迦 比 羅 伐 窣 堵 : 劫 比 羅 伐 窣 堵, 又 作 劫 比 羅 伐 窣 都。 舊 稱 迦 毘 羅 衛。 國 名。(又音)窣
三九一
窣 堵 波 : 塔, 又 作 塔 婆、 兜 婆、 偷 婆、 浮 圖 等。 皆 梵 語 窣 堵 波 之 訛 略 也。 高 積 土 石, 以 藏 遺 骨 者。 又 名 俱 攞 。 譯 言 聚、 高 顯、 墳、 靈 廟 等。 別 有 所 謂 支 提 或 制 底, 言 不 藏 身 骨 者。 或 通 稱 為 塔。 亦 曰 支 提。 塔 有 顯 密 二 教 之 別。 顯 教 以 為 揭 高 德 之 標 幟, 即 所 謂 墓 標, 故 限 於 佛 乃 至 有 德 之 比 丘。 密 教 以 為 大 日 如 來 之 三 昧 耶 形。 五 輪 塔 是 佛 體。 非 墓 標。 因 而 許 為 結 緣追福。建於一般僧俗之墓處,俗曰
荒蕪:土地因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
sū
窣
窣 堵波
窣
荒蕪
蕪
十四 迦 比 羅 伐 窣 堵
四
五
概 要
sù wú sù
行
生字注音
頰 梵筴
篋 梵篋
貝 貝葉
誑 虛誑
注 釋
蘇
三九二
石 塔、 塔 婆、 窣 堵 波 者, 指 此 五 輪 塔 也。(又音)窣
加
梵 筴 : 即 梵 夾, 亦 作 梵 莢、 亦 作 梵 筴。 佛 書 以 貝 葉 作 書, 貝 葉 重 疊, 用 板 木 夾 兩 端, 以 繩 穿 結, 故 稱。( 又 音) 筴 ;( 又 音 ) 筴 (同「策」)
sū
虛誑:虛假欺騙。
貝 葉 : 貝 多 羅 葉 也。 印 度 之 人 以 寫 經 文。
梵 篋 : 多 羅 葉 之 經 卷, 貝 葉 重 疊, 以 板 木 挾 其 兩 端 以 繩 結 之, 其 狀 恰 如 入 於箱,故云梵篋。
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頰
妾
倍 狂
jiā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一
cè
二六八 (上)
二六八 (上)
(上)
二六八
(下)
二六八
jiá qiè bèi kuáng
(下)
二六八
(上)
二六九
二六九 (下)
十四
十
六
概 要
訟 諍訟
霈 道霈
惲 玄惲
送
沛
運
sòng pèi yùn
諍訟:爭執。
道 霈 : 為 霖 道 霈, 明 末 清 初 曹 洞 宗 僧。 福 建 建 安 人, 俗 姓 丁。 號 旅 泊、 非 家 叟, 字 為 霖, 法 名 道 霈。 永 覺 元 賢 之 法 嗣。 十 四 歲 入 白 雲 寺 出 家, 研 學 經 教。 侍 永 覺 元 賢 數 年, 又 往 天 童 山 參 學 於 密 雲 圓 悟 而 徹 悟。 旋 赴 百 丈 山 結 庵 修 淨 業 五 年。 後 移 居 鼓 山 二 十 餘 年, 皈 依 者 甚 眾。 康 熙 四 十 一 年 示 寂, 世 壽 八 十 八。 著 述 宏 富, 有《 仁 王 般 若 經 合 疏 》 三 卷、《 華 嚴 經 疏 論 纂 要》 一 二 ○ 卷、《 法 華 經 文 句 纂 要》七卷等。
玄 惲 : 道 世 法 師, 唐 代 僧。 京 兆( 西 安 ) 人, 俗 姓 韓。 字 玄 惲, 因 避 太 宗 諱,以字行世。十二歲,入青龍寺出
三九三
三
二
十三
二
行
疇隱
疇
仲祜
祜
矜哀
矜
蕭衍
衍
生字注音
愁
戶
今
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七〇 (上)
二七〇 (下)
二七一 (下)
二七一 (下)
yǎn jīn hù chóu
注 釋
三九四
家, 深 研 律 學, 博 通 敏 記, 尤 善 辭 章。 高 宗 顯 慶 年 中, 皇 太 子 詔 住 京 師 西 明 寺。 師 學 識 博 洽, 與 道 宣 共 揚 律 學, 移 風 化 俗, 嚴 持 淨 戒, 著 述 是務。
蕭 衍 :( 西 元 四 六 四 ~ 五 四 九 ) 梁 武 帝姓蕭名衍。 矜哀:憐憫愛惜。
祜:福也。仲祜:丁福保居士之字。
疇隱:丁福保居士之別號。
(下)
二七一
二七一 (下)
(上)
二七二
(下)
二七二
四
五 十二
三
概 要
菁 江 陰 南菁 書 院
四 竢
箋 箋
叫 校
愁 讎
經
四 堅 叫 愁
jīng sì jiān jiào chóu
江 陰 : 位 於 江 蘇 省 無 錫 縣 北, 長 江 南 岸。 是 位 於 長 江 與 太 湖 間 之 錫 澄 運 河 的 江 防 要 地。 南 菁 書 院 : 原 址 在 江 蘇 省 江 陰 縣 城 內。 清 光 緒 九 年 江 蘇 學 政 黃 體 芳 創 立。 以 經 史 詞 章 教 授 學 生。 王 先 謙 曾 講 學 於 此, 輯 成《 皇 清 經 解 續 編》 一 四 三 ○ 卷, 又 刊《 南 菁 叢 書 》 及《 南 菁 札 記 》。 廢 科 舉 後, 改 為南菁學校。
竢 :同「俟」。待也;等待。 箋:經傳的注釋。
校讎:校對書籍,以正誤謬。
三九五
行 五
七
十三
生字注音
稽
會
快
程顥
顥
犖
犖
犖
犖
訛誤
訛 俄 洛 洛
浩
快
訛誤:錯誤。
注 釋
三九六
犖犖:分明貌;顯著貌。
程 顥 : 字 伯 淳, 號 明 道 先 生, 宋 洛 陽 人。 為 學 出 入 於 老 釋, 終 返 於 六 經, 為 一 代 大 儒, 與 其 弟 頤 合 稱 二 程, 開 理 學 中 之 洛 派。 著 有《 識 仁 篇 》《 定 性書》等,合在《二程全書》中。
會 稽 : 浙 江 省 舊 縣 名, 今 與 山 陰 縣 合 併 為 紹 興 縣。( 又 音 ) 會 稽
貴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七二
(下)
二七二
二七二
十
機
jī
(下)
二七三 (上)
稽
guì
é luò luò hào kuài jī
二七四 (上)
二七四 (上)
(上)
二七四
二七四 (上)
三
三
四
四
概 要
郡 郡守
瑯 瑯
琊 琊
欽 欽慕
竺 竺 道壹
俊 郎 爺 侵
竹
郡 守 : 職 官 名。 秦 時 一 郡 最 高 的 行 政 首長。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
牙
瑯 琊 : 琅 玡, 山 東 古 地 名, 曾 為 琅 玡 國、 琅 玡 郡, 範 圍 在 山 東 省 臨 沂 市 一 帶。(又音)琊
三九七
竺 道 壹 : 晉 代 僧。 又 作 竺 道 一。 吳 郡 人, 俗 姓 陸。 自 幼 出 家, 於 東 晉 太 和 年 間 至 瓦 官 寺, 為 竺 法 汰 之 弟 子, 受 簡 文 帝 之 厚 遇。 法 汰 另 有 弟 子 曇 一, 亦 極 富 德 望, 時 人 遂 以 曇 一 為 大 一, 道 壹 為 小 壹 稱 之。 後 遷 住 平 江 虎 丘 山, 又 遷 越 州 若 耶 溪, 郡 守 琅 琊 王 薈 興建嘉祥寺,請師住持。師博通內外
欽慕:欽佩仰慕。
yá
jùn láng yé qīn zhú
十四
十一
五
行
講筵
筵
慧皎
皎
濫觴
觴
生字注音
延
絞
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七四 (上)
二七四 (上)
(上)
二七四
shāng jiǎo yán
注 釋
三九八
典 籍, 復 律 行 清 嚴, 四 方 僧 尼 多 前 往 附 從, 人 稱 為「 九 州 都 維 那 」。 隆 安 年 中 示 寂 於 虎 丘 山, 世 壽 七 十 一, 生 卒年不詳。
濫 觴 : 指 江 河 發 源 處 水 很 小, 僅 可 浮 起 酒 杯。 遂 用 以 比 喻 事 物 的 起 源、 發 端。
慧 皎 : 會 稽 上 虞 人。 住 嘉 祥 寺。 春 夏 弘 法, 秋 冬 事 著 述。 梁 天 監 十 九 年, 撰《 高 僧 傳 》 十 四 卷。 又 有《 涅 槃 義 疏 》 十 卷,《 梵 網 經 疏 》 等。 年 壽 並 缺。 見《 歷 代 三 寶 記 》《 續 高 僧 傳 》 等。 講筵:講義之席。
二七四 (下)
(下)
二七四
(下)
二七四
二七四 (下)
一
三
四
十三
概 要
絡
絡 繹 繹 不絕
僚 僚
庶 庶
羲 王羲 之
穎 穎悟
洛 意 聊 樹
西
影
luò yì liáo shù xī yǐng
絡繹不絕:連續不斷。
僚 : 官 吏。 庶 : 庶 尹, 百 官。 僚 庶 : 眾官,百官。
王 羲 之 :( 西 元 三 二 一 ~ 三 七 九 ) 字 逸少,王導之姪,晉臨沂(今屬山東) 人, 後 南 遷 為 會 稽 人。 嘗 為 右 軍 將 軍, 世 稱 王 右 軍。 善 書 法, 所 寫 行 書、 楷 書, 冠 絕 古 今, 以《 蘭 亭 集 序 》《 樂 毅 論 》 等 為 最, 後 人 稱 為 「書聖」。
穎 : 聰 明 的 ; 特 出 的。 穎 悟 : 聰 明 過 人。
三九九
行 二
六
六
十三
生字注音
憬興
憬
風猷
猷
綱維
綱
渥
渥
井
由
剛
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七五
二七五 (上)
二七五 (上)
二七五 (上)
wò gāng yóu jǐng
渥:優厚。
注 釋
四〇〇
綱 維 : 寺 中 之 役 名。 綱 領 寺 內 維 持 佛 事 者。 寺 主, 上 座, 維 那 三 者, 謂 之 三綱。見《義楚六帖》六。 風猷:風範道德。
憬 興 : 新 羅 國 人。 十 八 歲 出 家, 專 事 著 述, 其 說 以 法 相 為 主。 所 著 有《 涅 槃 經 疏 》 十 四 卷,《 法 華 疏 》 十 六 卷,《 金 光 明 經 述 贊 》 七 卷,《 彌 勒 經 述 贊 》 三 卷,《 瑜 伽 論 疏 》 十 卷, 《 瑜 伽 記 》 三 十 六 卷,《 解 深 密 經 疏 》,《 觀 無 量 壽 經 疏 》 二 卷 等 數 十 種。 見《 三 國 遺 事 》 五,《 新 編 諸 宗 教藏總錄》一二等。
二七五 (下)
二七五 (下)
二七五 (下)
(下)
二七五
二七五 (下)
四
六
七
九
十三
概 要
寢
遐 昇遐
寢 疾彌月
謁 謁候
頤 脫頤
鞍 鞍
記 騎
霞
親 (三聲)
夜
宜
安
記
昇遐:升遐,帝王逝世。
寢 疾 : 寢, 病 臥。 寢 疾, 生 病, 多 指 重病。彌月:滿月。
謁候:問候。
脫頤:指使開口笑。
騎
鞍 : 馬 背 上 的 騎 墊。 即 馬 鞍。 騎 : 乘 坐的馬。(又音)騎
四〇一
qí
xiá qǐn yè yí ān jì
行
十四
十四
一
一
二
生字注音
緇
緇
憩
憩
疎率
輸
辟易
辟
笠
笠
靴
靴
資
氣
輸
必
立
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七五 (下)
二七五 (下)
二七六 (上)
二七六 (上)
二七六 (上)
xuē lì bì shū qì zī
注 釋
四〇二
靴 : 長 筒 的 鞋 子。 笠 : 用 竹 皮 或 竹 葉 編成,可以擋雨遮陽的帽子。
辟易:退避。
疎 : 同 「 疏 」 。疎 率 : 疏 率 , 粗 略 輕 率。 憩:休息。
緇 : 黑 色。 此 指 僧, 僧 徒 衣 緇, 故 稱。
二七六 (上)
二七七 (上)
二七七 (上)
二七七 (上)
二七七 (上)
十
十
十一
十三
十四
概 要
衍
馨 德馨
貫 淹貫
仕 嘗仕
莒 於莒
纂 纂
衍 聖公幕
欣
慣 是 舉 鑽 (三聲)
演
xīn guàn shì jǔ zuǎn yǎn
馨:流傳後世的功德名聲。
淹貫:博通,深通。
嘗 : 曾 經。 仕 : 做 官, 任 職。 莒 : 山 東莒縣。
纂:編輯。
衍 聖 公 : 孔 子 後 裔 的 封 號。 其 號 始 自 宋 仁 宗 時, 歷 朝 沿 襲, 至 民 國 二 十 四 年國民政府令以孔子嫡系裔孫為大成 至 聖 先 師 奉 祀 官, 以 特 任 官 待 遇, 遂 廢 衍 聖 公 之 稱。 幕 : 幕 府 的 簡 稱。 指 古代將帥或行政官的府署。
四〇三
二
九
六
三
行
震旦
震
荼毗
荼
造詣
詣
芸
芸
梅擷
擷
生字注音
鎮
圖
意
雲
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七七 (下)
二七七 (下)
二七八 (上)
二七八 (下)
鞋
注 釋
四〇四
梅 擷 芸 : 梅 光 羲 老 居 士, 江 西 南 昌 人, 中 國 近 代 佛 教 居 士 界 著 名 的 唯 識 學 家。 在 民 初, 中 國 佛 教 界 素 有「 南 梅 北 夏 」 之 稱,「 夏 」 指 夏 蓮 居 老 居 士,「 梅 」 即 是 梅 老 居 士。( 又 音 ) 擷
震 旦 : 中 國。 梵 語 音 譯。 古 印 度 對 中 國的稱呼。也譯作「支那」。
荼 毗 : 荼 毘, 又 曰 闍 毘, 闍 維 闍 鼻 多, 耶 維, 耶 旬。 譯 為 焚 燒, 猶 言 火 葬,僧死而焚其尸也。
造詣:學業或技藝達到的程度。
xié
jié yún yì tú zhèn
八
五
十二
十一
婆誐 鍐
鍐
薄伽 梵
伽
佛阤
陀
鱗爪
鱗
九、總釋名題 二七八 (下)
二八〇 (下)
二八一 (上)
二八一 (上)
概 要
林
陀
茄
宗
lín tuó qié zōng
鱗 爪 : 龍 的 鱗 和 爪。 比 喻 瑣 屑、 片 段 或點滴的事物。
佛 阤 : 佛 陀 , 又 作 佛駄 。 如 來 十 號 之 一。常略稱曰佛。
薄 伽 梵 : 婆 伽 婆, 一 作 婆 伽 伴、 婆 誐 鍐、 婆 伽 梵、 薄 伽 梵、 薄 阿 梵( 體 聲,一言聲,男聲),《佛地論》舉自 在、 熾 盛、 端 嚴、 名 稱、 吉 祥、 尊 貴 之 六 義,《 智 度 論 》 出 有 德、 巧 分 別、 有 名 聲、 能 破 之 四 義。 又 密 教 有 稱女人之秘釋。經中多單譯曰世尊。
婆 誐 鍐 : 薄 伽 梵, 經 中 多 單 譯 曰 世 尊。
四〇五
行 七
十
十一
十一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腨 如鹿王相
涮
足趺 高 好 相
趺
手 足縵 網 相
縵
手 指纖 長 相
纖
千輻 輪 相
輻
猛燄 智 火
燄
涮
膚
慢
仙
福
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二八二 (上)
yàn fú xiān màn fū shuàn
注 釋
四〇六
燄 : 同「 焰 」。 智 火 : 以 智 燒 煩 惱 之 薪,故譬以火。
千 輻 輪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言 佛 之 足 下 有 千 輻 輪 之 印 紋 也。 是 標 駕 御 一 切之法王相者。
手 指 纖 長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手 指 細長者。
手 足 縵 網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手 足 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 鴨者。
足 趺 高 好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趺 者 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
腨 如 鹿 王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腨 為 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
二八二 (下)
二八二 (下)
二八二 (下)
二八二 (下)
二八三 (下)
(上)
二八四
一
四
六
七
十四 一
概 要
靡 身 毛 上靡 相
頰 頰 車如師子相
睫 眼睫 如牛王相
髻 頂 肉髻 成 相
吝 吝惜
琪 阿 僧祇 劫
米
莢
捷
記
藺 琪
mǐ jiá jié jì lìn qí
身 毛 上 靡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身 毛 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
頰 車 如 師 子 相 :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兩 頰 隆滿,如師子王之相。
眼 睫 如 牛 王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眼 毛殊勝如牛王也。
頂 肉 髻 成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頂 成 肉 髻 相, 梵 名 鳥 瑟 膩, 譯 作 肉 髻, 頂 上 有 肉, 隆 起 為 髻 形 者。 亦 名 無 見 頂 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
吝惜:過分愛惜不忍割捨。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四〇七
行
三
七 一
四
生字注音
尸 尸 棄佛
屹 屹立
馱 達 磨馱 都
跋 訶 梨跋 摩
拔
陀
意
四〇八
訶 梨 跋 摩 : 三 藏 名。 譯 曰 獅 子 鎧, 獅 子 鉀。 成 實 宗 之 祖。 生 於 中 印 度 婆 羅 門 家, 初 學 數 論 外 道, 後 就 薩 婆 多 部 鳩摩羅陀聞《發智論》,更轉赴大眾
達 磨 馱 都 : 譯 作 法 界。 或 謂 諸 法 之 身 體,或謂佛舍利。
屹立:聳立不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尸棄:又作式,式棄,式詰。《大論》 作 罽 那 尸 棄。 舊《 俱 舍 》 十 三 作 剌 那 尸 棄, 新《 俱 舍 》 十 八 作 寶 髻,《 增 一 阿 含 經 》 四 十 四 作 式 詰。《 優 婆 塞 師 戒 經 》 作 寶 頂。《 本 行 經 》 作 螺 髻。 有 二 佛 : 一、 值 遇 釋 迦 佛 初 阿 僧 祇 劫 滿 之 佛 也。 二、 過 去 七 佛 中 之 第 二 佛 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二八四
二八五 (下)
二八六 (上)
二八六 (下)
shī
yì tuó bá
二八七 (上)
(下)
二八七 二八八 (上)
二八八 (下)
六 七 一
四
概 要
瀝 披瀝
軼 散軼
滯 滯
翕 傅翕
歷 意 志
細
lì yì zhì xì
部, 又 研 究 大 乘 作《 成 實 論 》。 出 世 年 代, 或 謂 係 佛 滅 九 百 年, 不 確, 其 《 成 實 論》 支 那 翻 譯 為 西 紀 四 百 十 二 年也。 披瀝:坦誠相示。 軼:散失的。 滯:不流通。
傅 翕 : 傅 大 士, 姓 傅, 名 翕, 字 玄 風。 南 齊 建 武 四 年 生, 陳 宣 帝 大 建 元 年 卒。 為 有 髮 之 道 士。 取 於 姓 曰 傅 大 士, 又 取 於 地 曰 東 陽 大 士, 自 稱 為 善 慧 大 士。 大 士 乃 菩 薩 之 翻 名, 此 大 士 創 始 輪 藏, 因 之 今 安 於 藏 內。 有《 傅 大士傳》,附《龍華懺法》之後,又
四〇九
行
六
六 七
九
生字注音
嵩 嵩 頭陀
菴 結菴
酬 檮
粟 金粟
松
安 酬
素
(又音)翕
西
四一〇
金粟:金粟如來,維摩居士之前身為 金粟如來。古來盛傳此說,然不見經 文之本據,或謂《發迹 經》《思惟三 昧經》說之,然二經皆不載於經錄。
檮:木材堅碩的樹。
菴:同「庵」。隱遁者所住之茅屋。
嵩 頭 陀 : 香 山 嵩 頭 陀 達 摩 法 師, 西 域 梵 僧, 梁 時 來 中 國, 居 於 傅 大 士 所 住 雙 林 以 北 四 十 里 巖 谷 叢 林 間, 其 地 多 楓香樹,號稱香山法師。
x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有《 傅 大 士 錄 》 四 卷, 現 行 於 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八八
二八八 (下)
(下)
二八八
二八八 (下)
sōng ān chóu sù
二八八 (下)
二八九 (上)
二八九 (上)
二八九 (上)
二九〇 (下)
九
五
七
十
五
概 要
翕 翕
王弼
弼
寂寥
寥
符契
契
宛如
宛
曇 曇 摩流支
細
晚 氣 聊
必
談
xì wǎn qì liáo bì tán
翕 : 翕 然, 忽 然。( 又 音 ) 翕
西
宛如:彷彿。符契:相同,一致。
寂寥:空虛無形;空無人物。
王 弼 :( 西 元 二 二 六 ~ 二 四 九 ) 字 輔 嗣, 三 國 魏 山 陽( 今 河 南 省 修 武 縣 西 北 ) 人。 好 論 儒 道, 為 尚 書 郎, 注 《周易》,黜象數而言義理。又注《老 子》,妙得虛無之旨。
曇 摩 流 支 : 比 丘 名。 意 譯 法 樂, 法 希。
四一一
xī
十三
八
行
惹
《 文 殊 問般
撥
維 摩詰
詰
生字注音
惹
撥
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九一 (上)
二九二 (上)
若 經》
jié bō rě
注 釋
四一二
維 摩 : 維 摩 羅 詰, 毘 摩 羅 詰, 略 稱 維 摩 或 維 摩 詰。 舊 譯 曰 淨 名。 新 譯 曰 無 垢 稱。 佛 在 世 毘 耶 離 城 之 居 士 也。 自 妙 喜 國 化 生 於 此。 委 身 在 俗。 輔 釋 迦 之 教 化, 法 身 大 士 也。 佛 在 毘 耶 離 城 菴 摩 羅 園, 城 中 五 百 長 者 子 詣 佛 所 請 說 法 時, 彼 故 現 病 不 往, 為 欲 令 佛 遣 諸 比 丘 菩 薩 問 其 病 床, 以 成 方 等 時 彈 訶之法,故其經名為《維摩經》。
《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般若經》, 有二譯:一梁曼陀羅仙譯,題曰《文 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 梁僧伽波羅譯,題曰《文殊師利所說 般若波羅蜜經》。
(下)
二九二
二九五 (下)
十一
六
概 要
闢 闢 支佛
羯 羯磨
荼 曼荼 羅
譬
節
圖
pì jié tú
闢 支 佛 : 辟 支 佛, 辟 支 迦 佛 陀 之 略。 辟 支 迦 佛 陀 : 略 曰 辟 支, 辟 支 迦 佛, 辟 支 佛。 又 作 鉢 羅 翳 迦 佛 陀。 舊 譯 緣 覺。 新 譯 獨 覺。《 智 度 論 》 二 名 俱 存。 蓋 辟 支 佛 具 此 二 義 也。 初 發 心 時 值 佛, 而 思 惟 世 間 之 法, 後 得 道, 身 出 無 佛 世, 性 好 寂 靜, 加 行 滿 而 無 師 友 之 教, 自 然 獨 悟, 故 名 獨 覺。 又 觀 待 內 外 之 緣( 外 為 飛 花 落 葉 內 為 十 二 因 緣 ) 而 悟 聖 果。 故 名 緣 覺。 但 天 台 一 家 之 義, 以 之 為 別 種, 無 佛 世 之 悟 道 為 獨 覺, 於 佛 世 觀 十 二 因 緣 而 得 道 為緣覺。
羯 磨 曼 荼 羅 : 四 種 曼 荼 羅 之 一。 羯 磨 者, 作 業 之 義, 鑄 造 之 形 像 是 也。 此 乃諸尊身上一切之威儀事業及鑄像泥 塑等之作業。
四一三
七
行
三密
密
生字注音
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九五 (下)
mì
注 釋
四一四
三 密 : 身 密, 語 密, 意 密 也。 今 分 為 如來自證之三密與眾生修行之三密而 辨 之, 如 來 三 密 者, 身 語 意 之 三 業, 本 來 平 等, 身 等 於 語, 語 等 於 意, 皆 徧 法 界, 謂 為 法 佛 平 等 之 三 密。 然 則 一 切 之 形 色 為 身 密, 一 切 之 音 聲 為 語 密, 一 切 之 理 為 意 密 也。 而 謂 之 為 密 者, 非 秘 隱 於 人 之 謂, 乃 以 此 等 之 義 為 法 佛 自 證 之 境, 無 凡 人 之 分, 故 謂 之 密, 又 吾 等 於 一 切 平 等, 雖 本 來 具 之, 然 以 惑 染 隱 秘 之, 故 謂 之 密 也。 顯 教 雖 於 《 密迹 力 士 經 》 說 佛 之 三 密 不 可 思 議, 然 未 顯 一 一 之 三 業 所 作, 盡 法 性 之 至 理。 又, 凡 夫 為 印 言 觀 想, 即 與 如 來 之 三 密 同 備 無 盡 之 德 用, 又 依 三 密 之 加 持 力, 自 他 同 有 滅 罪 障, 禳 災 疫, 除 病 患 等 無 量 之 不 思 議,均未說也。密教則頗能說其真實
二九五 (下)
十
三
十、正釋經文 二九七 (上)
概 要
讖 曇 無讖
伽 摩 登伽
趁
茄
chèn qié
之 相。 見《 辨 惑 指 南 》 四。 修 行 三 密。 吾 等 既 具 法 佛 之 三 密, 然 為 感 染 而 不 能 證 得 之, 故 以 佛 之 大 悲 心, 使 眾 生 行 生 佛 平 等 之 三 密。 身 結 印 契 是 身 密, 口 誦 真 言 為 語 密, 意 觀 其 種 子, 或 觀 其 三 昧 耶 形, 或 觀 其 本 尊, 是 為 意 密。 行 此 三 密, 則 為 如 來 之 三 密 所 加 持, 眾 生 之 三 業 與 如 來 之 三 密, 入 我 我 入, 無 二 無 別, 謂 之 三 密 相 應。 依 三 密 相 應, 成 就 一 切 之 悉 地 也。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 摩 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摩 登 伽 : 摩 鄧 伽, 又 作 摩 燈 伽, 摩 登 伽。 男 曰 摩 鄧 伽, 女 曰 摩 鄧 祇, 正 翻 曰有志。義譯曰憍逸,惡作業。賤種
四一五
生字注音
獎 提獎
徵 徵心
爭
講
四一六
徵 心 : 七 處 徵 心, 佛 於 楞 嚴 會 上 徵 詰 阿 難 心 目 所 在 之 處, 阿 難 先 後 以 七 處 回 答 之, 均 為 佛 所 論 破, 稱 為 七 處 徵 心。 楞 嚴 會 前, 阿 難 因 乞 食 而 遭 遇 摩 登 伽 女 以 幻 術 誘 惑, 將 毀 戒 體 時, 佛 遙 知 之, 敕 文 殊 持 咒 往 護 阿 難 歸 來。 楞 嚴 會 時, 佛 乃 徵 其 心 目 所 在 之 處, 阿 難 答 以 目 在 外 而 心 在 內, 迨 佛 徵 其 心 不 在 內 時 又 答 以 在 外。 如 是 輾 轉 窮 逐 徵 詰, 至 於 無 所 著 處。 蓋 佛 欲 破 除 阿 難 之 妄 想 緣 心, 使 其 妄 心 無 所 依
獎:勸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之 通 稱 也。《 摩 鄧 女 經 》《 摩 登 女 解 行 中 六 事 經 》 直 作 人 者, 譯 人 之 誤 也 (長水等從之)。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四
十一
jiǎng
頁
(上)
二九七
二九七 (上)
zhēng
(下)
三
九
九
十
壅 壅
琉 琉
璃 璃
玻 玻
哩 璃
硨 硨
磲 磲
雍 流 離 波 離 (輕聲) 車 渠
壅:堵住,阻塞不通。
止, 故 一 一 論 破, 以 顯 此 心 遍 一 切 處,無在無不在之妙淨。
琉 璃 : 七 寶 之 一。 青 色 的 寶 石。 (又音)璃
哩
yōng
四一七
硨 磲 : 七 寶 之 一。 據《 增 廣 本 草 綱 目 》 卷 四 十 六 載, 車 渠 乃 海 中 大 蛤, 外殼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
玻 璃 : 七 寶 之 一。 當 於 此 方 之 水 精 (水晶),有紫白紅碧四色。
li
二九七
二九七 (下)
二九七 (下)
二九七 (下)
概 要
liú lí bō li chē qú
行
十
六
生字注音
碼
碼
瑙 瑙
曇 曇林
腦
談
四一八
曇 林 : 隋 代 僧。 生 卒 年 不 詳。 為 禪 宗 初 祖 菩 提 達 摩 之 弟 子。 又 稱 曇 琳、 法 林。 因 其 臂 為 盜 賊 所 斷, 故 人 稱「 無 臂 林 」。 自 北 魏 元 象 元 年 至 武 定 元 年 期 間, 為 瞿 曇 般 若 流 支、 毘 目 智 仙、 菩 提 流 支、 佛 陀 扇 多 等 諸 師 之 譯 經 擔 任 筆 受, 並 撰 序 文。 又 嘉 祥 大 師 吉 藏 所 著《 勝 鬘 經 寶 窟 》 一 書 中 引 用 師 所 撰《 勝 鬘 經 》 之 注 疏, 由 此 可 知 師 為 《 勝 鬘 經 》 之 研 究 者。 曾 編 集 菩 提 達 摩 之《 略 辨 大 乘 入 道 四 行 》 一 文, 並 撰 序 文。《 續 高 僧 傳 》 卷 十 六《 慧 可 傳》亦述及師之事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碼 瑙 : 七 寶 之 一。 為 翠 綠 玉, 係 帶 馬 有 深 綠 色 光 澤 之 寶 玉《 玄 應 音 義 》 卷二十四以碼瑙為赤色寶;同書卷 二 十 一 則 認 為 碼 瑙 或 係 指 虎 魄( 琥 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二九七
(下)
二九八
mǎ
nǎo
tán
二九八 (下)
(上)
二九九
九
二
概 要
勒 勒 那摩提
彥 彥
琮 琮
樂
驗
叢 (二聲)
lè yàn cóng
勒 那 摩 提 : 又 作 勒 那 婆 提。 略 稱 勒 那。 意 譯 寶 意。 為 北 魏 之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學 識 優 贍, 事 理 兼 通, 尤 明 禪 法。 常 志 遊 化, 北 魏 宣 武 帝 正 始 五 年 抵 洛 陽, 奉 敕 與 菩 提 流 支 共 譯 世 親 之《 十 地 經 論 》 十 二 卷, 及《 妙 法 蓮 華 經 論 優 波 提 舍 》 一 卷 等, 其 時 由 沙 門 僧 朗、 覺 意、 侍 中 崔 光 等 任 筆 受 之 職, 未 久 又 於 趙 欣 宅 中 譯 出《 究 竟 一 乘寶性論》四卷。
彥 琮 : 北 齊 趙 郡 柏 人( 直 隸 唐 山 縣 治 ) 人。 姓 李 氏。 十 歲 出 家。 改 名 道 江。 才 藻 清 新。 十 二 歲, 遊 鄴 都, 參 講 席。 十 四 歲, 入 晉 陽, 齊 后 召 赴 宣 德 殿, 講《 仁 王 經 》。 齊 亡。 北 周 武 帝 召 為 通 道 觀 學 士, 侍 講《 大 易 》 《 老 莊 》 之 書。 師 外 假 俗 衣, 內 持 法 服, 更 名 彥 琮。 及 隋 文 帝 為 相, 佛 教 稍興。便為朝士講《般若經》。年二
四一九
行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注 釋
四二〇
十 五 落 髮。 文 帝 受 周 禪。 自 此 講 筵 不 絕。 與 陸 彥 師、 薛 道 衡 等 共 著《 內 典 文 會 集 》。 又 為 沙 門 撰 唱 導 法, 皆 改 正 舊 體, 繁 簡 得 中。 文 帝 見 老 子 化 胡 畫 像 怪 之, 師 作《 辯 教 論 》, 明 道 教 之 妖 妄。 西 域 經 至, 奉勅 從 事 翻 譯。 仁 壽 二 年 奉 勅 撰 眾 經 目 錄。 尋 又 著 《 西 域 傳 》。 又 撰《 沙 門 名 義 論 》 及 《 別 集 》 上 五 卷。 大 業 間, 煬 帝 於 上 林 園 立 翻 經 館, 使 居 之。 於 林 邑 獲 佛 經 五 百 六 十 四 夾, 一 千 三 百 五 十 餘 部, 並 昆 崙 書 多 梨 樹 葉 等, 以 送 於 館, 使 師 披 覽 之。 師 並 編 敘 目 錄, 撰 為五卷。又與裴矩共修纘《天竺記》。 前 後 所 譯 之 經, 凡 二 十 三 部 一 百 許 卷。 並 製 序 冠 之 經 首。 大 業 六 年 七 月 寂。年五十四。歸葬柏人。
三〇〇 (上)
三〇〇 (上)
三〇〇 (上)
一
三
八
概 要
竭 摩竭 提 國
戮 刑戮
埵 菩 提 薩埵
節
路
朵
jié lù duǒ
摩 竭 提 : 摩 竭 陀, 又 作 摩 訶 陀, 摩 竭 提, 摩 伽 陀。 中 印 度 國 名, 王 舍 城 所 在。 譯 言 持 甘 露, 善 勝, 無 惱, 無 害 等。 刑戮:刑罰或誅戮。
菩 提 薩 埵 : 菩 薩 之 具 名。 又 曰 菩 提 索 埵,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舊 譯 為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新 譯 曰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謂 是 求 道 之 大 心 人, 故 曰 道 心 眾 生 ; 求 道 求 大 覺 之 人, 故 曰 道 眾 生, 大 覺 有 情。 又 薩 埵 者 勇 猛 之 義, 勇 猛 求 菩 提 故 名 菩 提 薩 埵。 又 譯 作 開 士, 始 士, 高 士, 大 士 等。 義 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四二一
豆
生字注音 阿
馱 樓駄
耨 阿泥
嚕 阿 泥嚕 多
擠 給 孤獨園
己
魯 (一聲)
耨
陀
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三
耨
法會聖眾第一 頁
三〇〇 (下)
三〇〇 (下)
(下)
三〇〇
三〇 一 (上)
nòu tuó nòu lū jǐ
注 釋
四二二
豆:阿泥樓陀舊稱。
阿 樓 駄 : 阿 泥 樓 陀 舊 稱, 譯 曰 如 意 無 貪。 新 稱 阿 泥 律 陀。 譯 曰 無 滅 如 意。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為 佛 之 從 弟, 迦毘羅城之釋氏也。
阿泥
阿泥嚕多:阿泥樓陀舊稱。
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買得祇陀太子 之園林施與僧眾,故名給孤獨園。
十四
一
十
咄 咄
咄 咄
蚌 蚌
蛤 蛤
嗚 悲 哽嗚
夜 咽
剁
剁
棒
格
屋
夜
咄 咄 : 感 嘆 聲, 驚 怪 聲。( 又 音 ) 咄
多
四二三
哽 : 因 情 緒 激 動, 而 發 不 出 聲 音 來。 嗚咽:悲傷哭泣。
蚌 : 軟 體 動 物 門 斧 足 綱。 體 軟 有 殼, 大 者 長 八 九 寸, 能 產 珠, 殼 可 製 器。 蛤 : 蛤 蜊, 雙 殼 綱 蛤 蜊 科 蛤 蜊 屬 動 物 的 統 稱。 殼 卵 圓 形 或 三 角 形, 殼 面 光 滑 具 同 心 環 紋, 呈 黃 褐 色。 斧 足 發 達,側扁。生活於淺海泥沙中。
duō
三〇 一 (上)
三〇 一 (下)
三〇 一 (下)
法會聖眾第一
duò duò bàng gé wū yè
十三
行
諮 啟四問
諮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一 (下)
四二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諮 : 詢 問。 通「 咨 」。 四 問 : 佛 將 入 滅 時, 阿 難 悲 嘆 嗚 咽, 舉 體 煩 悶。 時 阿泥樓豆安慰阿難曰:如來滅度時 至, 汝 依 我 語, 咨 啟 四 問。 阿 難 從 教 問 佛, 佛 答 之。 一 問 : 佛 滅 度 後, 惡 性 車 匿 比 丘, 云 何 共 住? 佛 答 : 車 匿 比 丘, 其 性 鄙 惡, 我 滅 度 後, 如 梵 天 法 可 治。 若 心 調 伏, 應 教《 那 陀 迦 旃 延 經 》, 即 當 得 道。 二 問 : 佛 滅 度 咨 後, 我 等 以 何 為 師? 佛 答 : 解 脫 戒 經 是 汝 等 大 師, 戒 經 說 身 業 口 業, 應 如 量 行。 三 問 : 佛 滅 度 後, 我 等 依 何 法 住? 佛 答 : 若 現 在, 若 滅 後, 應 依 止 四 念 處, 餘 不 依 止。 四 問 : 一 切 經 首 當 安 何 等 語? 佛 答 : 一 切 經 初 當 安 如 是 我 聞, 一 時 佛 在 某 方 某 國 土 某 處 與 某 等 大 眾 俱。 見《 涅 槃 經 後 分 》 上, 《智度論》二,《集法藏經》。 zī
三〇 二 (上)
三〇 二 (上)
三〇 三 (上)
三〇 三 (上)
三〇 三 (上)
五
九
六
八
九
法會聖眾第一
匿 車匿
建 揵
陟 陟
鷲 羅鷲 山
嘗 嘗
昇 昇
逆
建
志
車 匿 : 新 作 闡 鐸 迦。 譯 曰 樂 欲。 佛 出 城 時 之 馭 者 也。 後 出 家 為 比 丘, 六 群 比 丘 之 一, 惡 口 之 性 不 改, 謂 之 惡 口 車 匿, 或 云 惡 性 車 匿。 佛 臨 涅 槃,勅 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後遂證果。
揵陟:悉達太子所乘白馬名也。
常
昇:上升。
嘗:曾經。
四二五
羅鷲山:靈鷲山,舊稱耆闍崛。
升
就
nì jiàn zhì cháng
jiù shēng
九
行
忉 利天
忉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三 (上)
四二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忉 利 天 : 作 怛 唎 耶 怛 唎 奢 天, 多 羅 夜 登 陵 舍 天。 譯 言 三 十 三 天。 欲 界 六 天 中 之 第 二, 在 須 彌 山 之 頂, 閻 浮 提 之 上, 八 萬 由 旬 之 處。 此 天 之 有 情 身 長 一 由 旬, 衣 重 六 銖、 壽 一 千 歲( 以 世 間 百 年 為 一 日 一 夜 ), 城 廓 八 萬 由 旬, 名 喜 見 城, 帝 釋 居 之。 巔 之 四 方 有 峰, 各 廣 五 百 由 旬。 每 峰 有 八 天。 善 法 堂 天, 山 峰 天, 山 頂 天, 喜 見 城 刀 天, 鉢 私 他 天, 俱 吒 天, 雜 殿 天, 歡 喜 園 天, 光 明 天, 波 利 耶 多 天, 離 險 岸 天, 谷 崖 岸 天, 摩 尼 藏 天, 施 行 天, 金 殿 天, 鬘 形 天, 柔 軟 天, 雜 莊 嚴 天, 如 意 天, 微 細 行 天, 歌 音 喜 樂 天, 威 德 輪 天, 日 行 天, 閻 摩 那 娑 羅 天, 連 行 天, 影 照 天, 智 慧 行 天, 眾 分 天, 曼 陀 羅 天, 上 行 天, 威 德 顏 天, 威 德 燄 輪 光 天, 清 淨 天, 是 為 三十三天。 dāo
三〇 三 (下)
三〇 四 (上)
三〇 四 (上)
(下)
三〇 四
三〇 四 (下)
六
一
三 二
十三
緒 端緒
閻 閻 浮提
愈 愈病
臆 臆造
頃
序
嚴
玉 意
一 疾 彈 指 頃 請 (三聲)
法會聖眾第一
xù yán yù yì qǐng
端緒:頭緒。
閻 浮 提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 又 屬 南 方, 故 曰 南 閻 浮 提。 愈:病情好轉。 臆造:憑主觀意想編造。
疾 : 快 速。 彈 指 : 時 名。《 戒 疏 》 二 下 曰 :「 僧 祇 云 : 二 十 念 為 瞬, 二 十 瞬為彈指。」頃:短時間。
四二七
行 一 一
七
十二
生字注音
靖邁
靖
那爛 陀 寺
爛
須臾 頃
臾
寤
寤
靜
濫
魚
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〇 五 三〇 五 (上)
三〇 五 (下)
三〇 五 (下)
wù yú làn jìng
寤:睡醒。
注 釋
四二八
須臾:片刻,暫時。頃:短時間。
那 爛 陀 : 在 中 天 竺 摩 竭 陀 國。 菩 提 道 場 之 大 覺 寺 東 七 驛, 佛 滅 後 鑠 迦 羅 阿 逸 多 王 所 建, 歷 代 相 繼 而 增 建 之, 遂 為 五 天 竺 第 一 之 精 舍。 那 爛 陀 譯 言 施 無 厭。 世 俗 相 傳 為 住 於 此 寺 邊 池 中 之 龍 王 名。 若 依 實 義, 則 釋 迦 如 來 往 昔 在此地為國王時之德號也。
靖 邁 : 唐 代 僧。 又 作 靜 邁。 梓 潼( 四 川 梓 潼 ) 人。 志 操 高 潔, 深 覈 經 論, 氣 性 沈 厚, 不 妄 交 結。 貞 觀 年 中, 玄 奘自印度歸來,奉敕為太穆太后於京
三〇 六 (上)
三〇 六 (上)
九 九
法會聖眾第一
衰 五衰 相
陰 陰陽
摔 因
shuāi yīn
中 造 弘 福 寺, 並 展 開 翻 譯 工 作, 復 召 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 者, 任 證 義 大 德 之 職, 師 即 居 其 一。 乃 居 慈 恩 寺, 與 普 光 寺 棲 玄、 弘 福 寺 明 濬、 會 昌 寺 辯 機、 終 南 山 豐 德 寺 道 宣 等 人 共 同 執 筆 綴 文, 譯 出《 本 事 經 》 七 卷。 又 與 神 昉 於 玉 華 宮、 慈 恩 寺 任 筆 受。 後 不 知 所 終。 著 有《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四 卷, 凡 古 今 經 目、 譯 人 名 位、 單 譯 重 翻、 疑 偽 等 處 均 分 條 析 理 詮 釋 之。 另 著 有《 般 若 心 經 疏 》 一 卷、《 佛 地 經 論 疏 》 六 卷、《 十 輪 經 疏》八卷等。
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之衰相。
陰 陽 : 化 生 萬 物 的 兩 種 元 素, 即 陰 氣、陽氣。
四二九
十一
十
行
鳩 槃茶眾
鳩
乾闥 婆 眾
闥
生字注音
揪
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六 (上)
三〇 六 (上)
tà jiū
注 釋
四三〇
乾 闥 婆 : 又 作 健 達 婆、 犍 達 縛、 健 闥 婆、 乾 沓 和、 乾 沓 婆、 彥 達 縛、 犍 陀 羅 等。 譯 曰 香 神、 嗅 香、 香 陰、 尋 香 行。 樂 人 之 稱。 又 八 部 眾 之 一。 樂 神 名。 不 食 酒 肉, 唯 求 香 以 資 陰 身, 又 自 其 陰 身 出 香, 故 有 香 神 乃 至 尋 香 行 之 稱。 與 緊 那 羅 同, 奉 侍 帝 釋 而 司 奏 伎 樂。 緊 那 羅 者 法 樂, 乾 闥 婆 者 修 樂。
鳩 槃 茶 : 鳩 槃 荼, 又 作 弓 槃 荼、 究 槃 荼、 恭 畔 荼、 拘 槃 荼、 俱 槃 荼、 吉 槃 荼、 拘 辨 荼、 鳩 滿 拏。 鬼 名。 噉 人 精 氣 之 鬼。 譯 作 甕 形 鬼、 冬 瓜 鬼。 南 方 增長天王之領鬼。
三〇 七 (上)
三〇 七 (上)
(上)
三〇 七
三〇 七 (上)
九
十
十一
十一
摩 摩耶
波闍 波 提
闍
母歿
歿
嵐 毘尼園
嵐
法會聖眾第一
摹
藍
默
舌
mó lán mò shé
摩 耶 : 摩 訶 摩 耶, 譯 曰 大 術, 大 幻。 天 臂 城 釋 種 善 覺 長 者 之 長 女, 淨 飯 王 之 夫 人, 生 悉 多 太 子。 七 日 而 沒, 生 於忉利天。
嵐 毘 尼 : 又 作 藍 毘 尼、 嵐 鞞 尼、 留 毘 尼、 流 毘 尼、 流 彌 尼、 林 毘 尼、 林 微 尼、 樓 毘。 新 稱 臘 伐 尼、 藍 軬 尼。 花 園 名。 在 迦 毘 羅 城 之 東, 摩 耶 夫 人 生 佛 之 處。 藍 軬 尼, 譯 作 鹽, 上 古 守 園 之婢名,因以名園。或譯曰可愛。 歿:死。
波 闍 波 提 : 摩 訶 波 闍 波 提, 又 作 摩 訶 鉢 剌 闍 鉢 底, 鉢 邏 闍 鉢 底, 波 闍 鉢 提, 波 闍 波 提。 譯 曰 大 愛 道, 大 生 主。佛之姨母名。
四三一
行 一
二
三
五
七
生字注音
鬱 陀羅仙
鬱
僧佉 派
佉
跋 伽婆
跋
犍陟
陟
遁世
遁
玉
屈
拔
志
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三〇 七
三〇 七 (下)
三〇 七 (下)
(下)
三〇 七
三〇 七 (下)
dùn zhì bá qū yù
注 釋
四三二
遁世:脫離人世。指隱居。
犍 陟 : 建 佗 歌, 悉 達 太 子 王 宮 出 走 所 乘 之 馬。 此 馬 為 帝 釋 之 化 身。 見《 六 度集經》八,《經律異相》七。
跋 伽 婆 : 仙 人 名。 譯 曰 瓦 師。 佛 出 家, 始 到 此 仙 人 處。 見《 佛 本 行 集 經》二十。
僧 佉 : 正 曰 僧 企 耶, 譯 曰 數。 外 道 之 論 名。 見「 數 論 」, 薩 婆 多 部 之 諸 論 也。 彼 之 部 宗 為 論 佛 教 法 數 之 根 本, 故謂之數論。
鬱 陀 羅 仙 : 鬱 頭 藍 弗, 佛 出 家 而 問 道 之仙人名。
九
十一
十四
削 形 容削 瘦
糜 乳糜
諦 四諦
消
迷
帝
薛
形 容 : 容 顏, 容 貌。 削 瘦 : 瘦 得 像 被 削過似的。(又音)削
四三三
四 諦 : 又 云 四 聖 諦, 四 真 諦。 聖 者 所 見 之 真 理 也。 一 苦 諦,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也。 是 為 迷 之 果。 二 集 諦, 貪 瞋 等 煩 惱, 及 善 惡 之 諸 業 也。 此 二 者 能 集 起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故 名 集 諦。 三 滅 諦, 涅 槃 也。 涅 槃 滅 惑 業 而 離 生 死 之 苦, 真 空 寂 滅, 故 名 滅。 是 為 悟 之 果。 四 道 諦, 八 正 道 也, 此 能 通 於 涅 槃 故 名 道。 是 為 悟 之 因。 其 中 前 二 者 流 轉 之 因 果 也, 故 又 曰 世 間 因 果。 後 二 者 還 滅 之 因 果 也, 又 曰 出 世 間 因 果。 此 四 者 皆 云 諦 者, 言 其 真 理 實 為 至 極 也。 而 二 者 皆 先 果 後 因 者, 果 易
乳糜:以乳而造之粥也。
xuē
三〇 七 (下)
三〇 七 (下)
(下)
三〇 七
法會聖眾第一
xiāo mí dì
行
三
四
四
生字注音
尸 拘尸 城
娑 娑 羅雙樹
般 大般
涅
師
梭
撥
聶
四三四
大 般 涅 槃 : 梵 語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譯 言 大 入 滅 息, 或 大 滅 度, 大 圓 寂 入 等。 大 者 美 滅 德 之 稱, 滅 者, 滅 煩 惱 滅 身 心 之 義, 息 者 安 息 之 義, 度 者, 超 度 生 死 之 義, 圓 寂 者 圓 滿 功 德 寂 滅 相 累 之義,入者歸於滅也。
娑 羅 雙 樹 : 沙 羅 雙 樹, 佛 入 滅 處 之 林 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
拘 尸 城 : 拘 夷 那 羯, 又 作 俱 夷 那 竭, 拘 尸 那。 世 尊 入 滅 之 國 名。 在 中 印 度 之東北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見, 因 難 知, 故 先 示 苦 果 令 其 厭, 然 後 使 斷 其 因, 又 舉 涅 槃 之 妙 果 使 樂 之, 然 後 使 修 其 道, 是 乃 誘 引 最 劣 小 機之善巧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涅槃
shī suō bō niè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上)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九
十二 十三
一
一 二 二
奢 矩奢 揭 羅 補 羅 城
郭 外郭
闡 闡
暮春
暮
花 含 珠馥
馥
徑蹊
蹊
羯 尼迦
羯
法會聖眾第一
賒
鍋 產
節
西 付 目
shē guō chǎn jié xī fù mù
矩 奢 揭 羅 補 羅 城 : 上 茅 城, 摩 竭 陀 國 之古都。
外郭:內城外圍加築的一道城墻。 闡:開闢,打開。
羯 尼 迦 : 又 作 迦 尼 迦, 尼 迦 割 羅, 尼 割 迦 羅( 尼 迦 尼 割 二 字 顛 倒 ) 譯 云 耳 作。印度所產之樹名。
徑:小路,或泛指道路。蹊:小路。
珠:泛稱圓形的顆粒。馥:香氣。
暮春:陰曆三月,春季的末期。
四三五
行
五
六
八
生字注音
縱逸
逸
頻 毘娑 羅 王
娑
呬城
呬
姞利
姞
梵曷 羅闍
曷
意
梭
系
吉
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hé jí xì suō yì
注 釋
四三六
梵 曷 羅 闍 姞 利 呬 城 : 王 舍 城 之 梵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伽 陀 國。 頻 婆 娑 羅 王(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 自 上 茅 城 之 舊 都, 遷 居 於 此, 圍 王 舍 城 有 五 山, 五 山 之 第 一 即靈鷲山也。
頻 毘 娑 羅 : 頻 婆 娑 羅, 佛 在 世 摩 竭 陀 國 王 之 名。 又 作 洴 沙, 瓶 沙, 萍 沙。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古 譯 為 顏 色 端 正 模 實 等。 模 實 者, 身 模 充 實 之 義。 又 譯 形 牢。 玄 奘 譯 為 影 堅, 義 淨 譯 為 影 勝。 深 歸 佛 法。 積 善 根 雖 多, 終 為 逆 子 阿 闍 世 王 幽 囚, 幽 中 照 於 佛 之 光 明, 證 阿那含果而死。 縱逸:放縱蕩逸。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三〇 八 (下)
(下)
三〇 八
(下)
三〇 八
三〇 八 (下)
八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法會聖眾第一
罹 四 鄰罹 災
暇 不暇
庶 眾庶
嗟 嗟怨
罹 下 民罹 患
禳 禳
邕 德 化邕
穆 穆
離 霞 樹 接
瓤
目
雍
離
lí xiá shù jiē ráng
lí yōng mù
四 鄰 : 前 後 左 右 的 鄰 居。 罹 : 遭 遇, 遭受。
不暇:來不及,沒有時間。
眾 庶 : 人 民, 百 姓。 嗟 怨 : 感 慨 怨 嘆。
下 民 : 人 民, 百 姓。 罹 : 遭 遇, 遭 受。 禳:祈禱除去災異。
邕 : 和 樂 的。 穆 : 恭 敬, 肅 敬。 邕 穆:和睦敬肅。
四三七
行
一
五 五
六
生字注音
遷 遷 之寒林
監 監 攝留事
憲 國憲
釐 吠 舍釐
離
現
堅
四三八
吠 舍 釐 : 毘 舍 離, 又 作 毘 耶 離, 鞞 舍 離, 維 耶, 維 耶 離, 鞞 舍 隸 夜。 新 云 吠 舍 釐。 國 名。 譯 曰 廣 嚴。 中 印 度 也。 維 摩 大 士 住 此 國。 又, 佛 滅 一 百 年, 七 百 賢 聖 為 第 二 結 集 之 處。 此 國 內 之 種 族 曰 離 車, 亦 曰 跋 闍 子( 此 國 城之鼻祖名離車,當時有三城郭,開
國憲:國家的法制。
監 攝 : 監 督 佐 理。 留 事 : 積 壓 的 公 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遷 : 變 換 地 方。 寒 林 : 林 葬 之 處, 定 一 林 為 墓 所, 運 死 屍 而 棄 於 此, 飼 諸 禽 獸 也。 梵 語 尸 陀, 屍 陀, 其 林 幽 邃 千 而 寒 故。 又 橫 死 屍 所, 入 之 者 畏 而 毛 戴寒栗。故名寒林。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上)
三〇 九
qiān
jiān xiàn lí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上)
三〇 九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上)
(上)
三〇 九
七 八 九
十
十 十二
法會聖眾第一
戎 戎旅
虞 不虞
邑 城邑
庶 官 屬 士庶
徙 咸徙 家 焉
嗣 既嗣 王 位
容 魚 意
樹
喜 四
róng yú yì shù xǐ sì
擴 莊 嚴, 名 毘 舍 離, 詳 說 於《 善 見 律 》 中, 載 離 車 之 部 ), 後 為 阿 闍 世 王所併。
戎:軍旅。戎旅:軍旅;兵事。 虞:預料。 城邑:城市,都邑。
官 屬 : 所 屬 的 官 吏。 士 庶 : 士 人 和 百 姓,亦泛指人民。
咸:都,皆,全。徙:遷移,移轉。
既:已經。嗣:繼續,承繼。
四三九
五
十四
十二
三
二
十三
行
賓吒 羅
吒
生瘡
瘡
併吞
併
阿 闍 多 設咄 路
咄
阿 闍貰
貰
阿闍 世 王
闍
生字注音
乍
窗
病
剁
世
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〇 九 (上)
三〇 九 (下)
三〇 九 (下)
三一〇 (上)
三一〇 (上)
三一〇 (下)
注 釋
四四〇
阿 闍 世 : 又 作 阿 闍 貰。 王 名。 舊 稱 阿 闍 世。 新 稱 阿 闍 多 設 咄 路, 譯 曰 未 生 怨。 佛 在 世 之 頃, 摩 竭 陀 國 王 舍 城 之 治者。父名頻婆娑羅,母曰韋提希。 阿闍貰:阿闍世王。
多
阿 闍 多 設 咄 路 : 阿 闍 世 王 新 稱。( 又 音)咄
賓 吒 羅 : 又 作 賓 跎 羅。 地 獄 名。 譯 曰 集欲。
瘡: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
併吞:侵占他人財物土地或他國的領 土。
duō
shé shì duò bìng chuāng zhà
三一〇 (下)
三一一 (上)
(下)
三一一
三一一 (下)
(下)
三一一
十二
十一
五
七
十四
法會聖眾第一
悰 彥悰
羯 摩羯 陀 國
淳 淳樸
祠 天祠
遣 派遣
淙
節
醇
詞
譴
cóng jié chún cí qiǎn
彥 悰 : 鄉 貫 不 詳。 唐 貞 觀 末, 學 於 玄 奘 門。 著《 大 唐 京 師 寺 錄 傅 》 十 卷, 集《 沙 門 不 應 拜 俗 等 事 》 六 卷,《 大 慈 恩 寺 三 藏 法 師 傳 》 十 卷,《 唐 護 法 沙 門 法 琳 別 傳 》 三 卷。 年 壽 并 缺。 出 於《大唐內典錄》等。
摩羯陀國:摩揭陀,中印度之古國。
淳樸:敦厚樸實。
天祠:祠大自在天等天部之處。
派遣:差遣,派任。
四四一
行
二
十
生字注音
笈 笈 多王朝
錐 錐
椎 (一聲)
四四二
錐:尖銳似錐形的東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笈 多 王 朝 : 笈 多, 又 作 崛 多 王 朝。 興 盛於西元三二 ○ 年至四七 ○ 年之印度 統 一 王 朝。 貴 霜 王 朝 與 南 印 度 案 達 羅 王 朝 衰 於 三 世 紀 中 葉, 代 之 而 起 者 乃 旃陀羅笈多一世即位於三二 ○ 年, 為 笈 多 王 朝 之 創 始 者。 第 二 世 沙 姆 陀 羅 笈 多, 為 一 文 武 雙 全 之 王, 統 一 南 北 印 度, 建 設 自 孔 雀 王 朝 以 來 之 大 國。 及 於 宗 教 上, 既 保 護 佛 教 徒, 又 致 力 於 婆 羅 門 教 之 復 興。 其 子 旃 陀 羅 笈 多 二 世為印度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 之 王, 係 一 學 問 與 文 藝 之 推 進 者, 而 令華麗的古典印度文化得以大放異 彩。 另 有 庫 馬 拉 笈 多 與 斯 坎 達 笈 多, 皆為偉大之王。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一二
三一二 (上)
jí
zhuī
三一三 (上)
三一三 (下)
(下)
三一三
(下)
三一三
十二
二
三
四
耆 耆
督 闍崛
陀 揭 梨駄 羅
胝 鳩胝
鷲頭
鷲
矩吒
吒
姞 栗陀羅
姞
法會聖眾第一
琪
督
陀 之 吉 乍 就
qí dū tuó zhī jí zhà jiù
耆 闍 崛 : 又 曰 伊 沙 堀, 揭 梨 駄 羅 鳩 胝,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山 名。 譯 曰 鷲 頭, 鷲 峰, 靈 鷲。 山 頂 似 鷲, 又 山 中 鷲 多, 故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揭梨駄 羅鳩胝:耆闍崛山。
姞栗陀羅矩吒:耆闍崛山。
鷲頭:靈鷲山也。
四四三
行 十一
一
一
三
生字注音
功勣
勣
阿旃 陀 石 窟
旃
敕命
敕
噉
噉 但
赤
沾
基
注 釋 噉:同「啖」,吃。
敕命:命令,詔令。
四四四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的佛教石窟 群, 是 印 度 最 大 的 石 窟 遺 址, 位 於 馬 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 上。 大 約 建 造 於 公 元 前 二 世 紀 至 公 元 七 世 紀 期 間。 石 窟 始 建 時, 正 值 阿 育 王 時 代。 石 窟 內 的 壁 畫 及 雕 塑 被 視 為 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的經典。
勣:功業。通「績」。(又音)勣
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一三 (下)
三一四 (下)
三一五 (上)
三一五 (上)
jì
dàn chì zhān jī
三一五 (上)
三一五 (上)
(下)
三一五 三一五 (下)
三一五 (下)
三一六 (上)
六
十二 四 十 十
二
巽 章巽
耆 耆山
分衛
衛
麤
麤
誥
誥
祇 園精舍
琪
法會聖眾第一
訓
琪 琪 告 粗
未
xùn qí qí gào cū wèi
章 巽 : 筆 名 丹 楓, 浙 江 金 華 人,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著 名 的 歷 史 地 理 學 家,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為 中 西 交 通 史、 中 亞 史、 中 國航海史。 耆山:耆闍崛山之略。
祇園精舍:祇陀園林須達精舍之略。
誥 : 文 體 名。 古 代 用 來 告 誡 他 人 的 文 字。 麤:同「粗」。
分 衛 : 或 翻 乞 食, 或 翻 團 墮。 乞 食 者 為 比 丘 行 而 乞 食 也, 團 墮 者 就 乞 得 之 食 而 釋 之, 以 西 竺 之 法, 多 摶 食 作 團 墮疊鉢 中故也。
四四五
行 八 十二 九 一
六
生字注音
大梵 帝 釋
梵
翊衛
翊
摩睺 羅 迦
侯
鄙薄
筆
憍慢
憍
範
意
侯
筆
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一六
(上)
三一六 三一六 (下)
三一七 (上)
三一七 (上)
jiāo bǐ hóu yì fàn
注 釋
四四六
憍 慢 : 煩 惱 名。 俱 舍 論 四 曰 :「 慢 對 他心舉,憍由染自法,心高無所顧。」 鄙薄:鄙視,輕視。
摩 睺 羅 迦 : 八 部 眾 之 一。 譯 作 大 蟒 神,大腹行,地龍也。 翊衛:輔佐保護。
大梵:天神名。帝釋:忉利天之主也, 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他之三十二 天(忉利天譯三十三天),梵名釋迦提 桓 因 陀 羅, 略 云 釋 提 桓 因。 新 譯 之 梵 名,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譯能,天帝 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羅者帝,即能天 帝也,今反轉梵語而謂為帝釋,胎藏界 曼荼羅釋迦院之一眾也。
三一七 (上)
三一七 (下)
八
四
法會聖眾第一
桓 釋 提桓 因
闥 乾闥 婆
環
踏
huán tà
釋 提 桓 因 : 又 云 釋 迦 提 婆 因 提, 釋 迦 因 陀 羅, 釋 迦 羅 因 陀 羅, 賒 羯 羅 因 陀 羅, 釋 迦 提 桓 因 陀 羅, 新 云 釋 迦 提 婆 因 陀 羅, 釋 迦 提 婆 因 達 羅。 釋 羅 為 名, 譯 曰 能, 提 婆 譯 曰 天, 因 陀 羅 譯 曰 主, 又 曰 帝, 即 能 天 主。 住 於 須 彌 山 頂 上, 忉 利 天( 即 三 十 三 天 ) 之 主 也。 略 稱 釋 帝 與 帝 釋。 舊 音 之 釋 提 桓 因 者, 釋 之 一 字 寫 釋 羅, 提 桓 之 二 字,寫提婆,因之一字寫因陀羅。
乾 闥 婆 : 又 作 健 達 婆、 犍 達 縛、 健 闥 婆、 乾 沓 和、 乾 沓 婆、 彥 達 縛、 犍 陀 羅 等。 譯 曰 香 神、 嗅 香、 香 陰、 尋 香 行。 樂 人 之 稱。 又 八 部 眾 之 一。 樂 神 名。 不 食 酒 肉, 唯 求 香 以 資 陰 身, 又 自 其 陰 身 出 香, 故 有 香 神 乃 至 尋 香 行 之 稱。 與 緊 那 羅 同, 奉 侍 帝 釋 而 司 奏 伎 樂。 緊 那 羅 者 法 樂, 乾 闥 婆 者 修 樂。
四四七
行 五
六
二
四
十一
生字注音
玆
資
羯磨
羯
翮
何
金 剛窟
窟
噉
噉
資
節
何
枯
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三一七
三一七 (下)
(上)
三一八
三一八 (下)
(下)
三一八
dàn kū hé jié zī
注 釋 噉:同「啖」,吃。
四四八
金 剛 窟 : 五 臺 山 山 洞, 北 臺 靈 跡 之 一, 位 於 台 懷 鎮 樓 觀 谷 左 崖 畔。《 清 涼 山 志 》 記 載 : 金 剛 窟, 在 樓 觀 左 崖 畔, 乃 萬 聖 秘 宅。 三 世 諸 佛, 供 養 之 器,俱藏於此。 翮:翅膀。
羯 磨 : 譯 曰 作 業。 作 授 戒 懺 悔 等 業 事 之 一 種 宣 告 式 也。 以 由 此 宣 告 文 而 其 事成就故也。 玆:同「茲」,此也。
三一八 (下)
三一九 (上)
(下)
三二〇
三二一 (上)
十三
七
一
秉 秉法
秉 獨秉
叉 式叉 摩 那
龜 十一 《 冊 府 元 龜 》
法會聖眾第一
丙
丙
插
規
bǐng
獨 秉 : 謂 心 念 法 也。 以 此 告 於 自 己 一 人之心念而其事成故也。
秉 法 : 羯 磨 法 四 種 之 第 一。 行 羯 磨 法 時受戒懺悔等之法也。
四四九
《 冊 府 元 龜 》 : 宋 景 德 二 年 王 欽 若、 楊 億 等 奉 敕 撰, 一 千 卷。 載 歷 代 君 臣 事 蹟, 與《 太 平 御 覽 》 並 為 宋 代 類 書 之代表。
式 叉 摩 那 : 又 作 式 叉 摩 拏。 式 叉 摩 那 尼 之 略。 出 家 五 眾 之 一。 舊 譯 學 法 女。 新 譯 正 學 女。 沙 彌 尼 之 欲 受 具 足 戒 者, 使 自 十 八 歲 至 二 十 歲 滿 二 年 間 別 學 六 法, 驗 胎 之 有 無, 且 試 行 之 真 固也。是為式叉摩那尼。
bǐng chā guī
行
七
十
賒
胝 刪 闍 夜 毘 羅胝 子
縷丸
縷 耆 阿耆 多 翅 舍 欽 十四 婆羅
十二
之
呂
琪
四五〇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又作阿耆多頸舍 甘 婆 羅。 新 稱 阿 末 多。 外 道 六 師 之 一 人。 執 現 世 受 苦 則 來 世 為 樂 之 外 道 也。
縷丸:絲球,線球。
刪 闍 夜 毘 羅 胝 子 : 刪 闍 耶 毘 羅 胝 子。 新 稱 刪 逝 移 毘 剌 知 子。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刪 闍 夜, 為 其 字, 譯 言 等 勝。 毘 羅 胝, 為 母 之 名。 因 母 而 名, 故 曰 子。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末伽梨拘賒梨子:又曰末伽梨俱舍 梨, 具 曰 末 伽 梨 拘 賒 梨 子。 子 之 一 字 末 伽 梨 拘賒 梨 漢 語 也。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末 伽 梨 為 其 奢 子 人 名, 拘 賒 梨 為 其 人 母 名, 子 謂 拘 賒 梨之子也。如言舍利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一 (下)
三二一 (下)
三二一 (下)
三二一 (下)
shē
zhī lǚ qí
三二二 (上)
三二二 (上)
(上)
三二二
(上)
三二二
一
二
三
七
麤 麤衣
灸 五 熱灸 身
旃 迦 羅 鳩 馱 迦旃 延
犍 尼犍 陀 若 提 子
法會聖眾第一
粗
久
沾
堅
cū jiǔ zhān jiān
麤:同「粗」。
灸 : 燒 灼。 五 熱 : 外 道 之 苦 行。 熱 五 體於火也。
迦 羅 鳩 馱 迦 旃 延 : 外 道 六 師 之 一。 迦 羅 鳩 馱 其 字, 迦 旃 延 其 姓。 計 諸 法 亦 有 相 亦 無 相。 應 物 而 起 見 者。 若 人 問 為 有 耶, 則 答 為 無。 為 無 耶, 則 答 為 有。
尼 犍 陀 若 提 子 : 尼 犍, 又 作 尼 虔, 尼 乾, 尼 健。 六 大 外 道 之 一。 尼 犍 具 曰 尼 犍 陀。 譯 曰 離 繫, 不 繫, 無 結。 離 三 界 繫 縛 之 義 也。 是 為 外 道 出 家 之 總 名。 但 此 外 道, 特 修 裸 形 塗 灰 等 離 繫 之 苦 行, 故 取 總 名 為 別 名。 自 佛 法 毀 之, 名 曰 無 慚。 以 彼 母 之 名 名 為 若
四五一
行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晡 晡刺
末 塞羯 利 瞿 黎子
羯
拏 迦攝波子
拏
節
拿
補 (一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二 (上)
(上)
三二二
bū ná jié
注 釋
四五二
提, 譯 曰 親 友。 彼 為 其 子, 故 曰 尼 乾 陀 若 提 子, 又 師 之 門 徒, 曰 尼 乾 陀 弗 咀 羅, 尼 乾 子, 尼 乾 陀 子。 弗 咀 羅 譯 為子,指稱門徒。
晡 刺 拏 迦 攝 波 子 : 富 蘭 那 迦 葉, 又 作 棓 刺 拏, 布 刺 拏, 不 蘭 迦 葉, 補 刺 那 迦 葉, 布 賴 那 伽 葉, 布 刺 拏 迦 葉 波, 晡 刺 拏 迦 攝 波 子。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富 蘭, 譯 曰 滿, 是 其 實 名, 迦 葉 波, 譯 曰 飲 光, 是 母 氏 之 姓, 從 母 姓 而 稱 為 迦 葉 波, 因 之 又 云 迦 葉 波 子。 是 空 見 外道也。
末 塞 羯 利 瞿 黎 子 : 末 伽 梨 拘 賒 梨, 六 師外道之一。
三二二 (上)
(下)
三二二
三二二 (下)
三二二 (下)
十四
一
一
二
珊 珊 逝移毘 刺知子
拔
阿市多雞舍
甘跋 羅子
迦 腳 俱 陀迦 多演那子
昵 揭爛陀 慎若底子
昵
法會聖眾第一
山
拔
加
逆
shān bá jiā nì
珊 逝 移 毘 刺 知 子 : 刪 闍 夜 毘 羅 胝 子, 刪 闍 耶 毘 羅 胝 子。 新 稱 刪 逝 移 毘 剌 知 子。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刪 闍 夜, 為 其 字, 譯 言 等 勝。 毘 羅 胝, 為 母 之 名。 因母而名,故曰子。
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阿耆多翅舍欽 婆 羅, 又 作 阿 耆 多 頸 舍 甘 婆 羅。 新 稱 阿 末 多。 外 道 六 師 之 一 人。 執 現 世 受 苦則來世為樂之外道也。
腳俱陀迦多演那子:迦羅鳩馱迦旃 延,六師外道之一。
昵 揭 爛 陀 慎 若 底 子 : 尼 犍 陀 若 提 子, 六師外道之一。
四五三
十
行
袈
袈
生字注音
沙
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二三
裟 裟
jiā shā
注 釋
四五四
袈 裟 : 具 名 迦 沙 曳, 譯 曰 不 正, 壞, 濁, 染 等。 又 與 加 沙 野 之 語 同。 譯 曰 赤 色。 比 丘 之 法 衣 有 大 中 小 三 件, 避 青 黃 赤 白 黑 之 五 正 色, 而 用 他 之 雜 色, 故 從 色 而 云 袈 裟。 其 形 為 長 方 形, 故 從 形 而 云 敷 具, 臥 具 等。 其 相 割 截 小 片, 綴 合 如 田 畔, 故 從 相 而 云 割 截 衣, 又 云 田 相 衣。 其 他 有 道 服, 法 衣, 忍 辱 鎧, 解 脫 幢 相 等 種 種 之 德 名。 大 中 小 三 枚 之 別 名, 其 小 者 曰 安 陀 會, 又 云 五 條, 其 中 者 曰 鬱 多 羅 僧, 又 云 七 條, 其 大 者 云 僧 伽 梨, 又 云 九 條 大 衣 等。 天 竺 於 此 三 枚 袈 裟 外 無 所 謂 衣 者。 支 那 日 本 氣 候 寒 故 於 裏 著 衣, 而 掛 於 表 也。 天 竺 於 五 條 上 重 著 七 條 或 大 衣, 或 於 五 條 七 條 上 重 著 大 衣, 此 方 則 不 必 重 著, 裏 有 衣 也。
三二三 (下)
三二三 (下)
三
七
琪 僧祇
犢 子部
犢
法會聖眾第一
琪
獨
qí dú
其 色 有 三 如 法 色, 其 中 通 常 天 竺 用 乾 陀, 支 那 用 木 蘭 色, 日 本 用 香 染。 即 赤 而 帶 黑 者。 唐 武 后 賜 僧 法 朗 等 紫 袈裟。
僧 祇 : 譯 曰 眾, 數。 僧 祇 部, 僧 祇 律,僧祇物等。
犢 子 部 : 小 乘 二 十 部 之 一。 佛 在 世, 有 外 道, 歸 佛 出 家, 成 立 實 我。 其 門 徒 相 續 不 絕。 佛 滅 後 二 百 年 中, 自 說 一 切 有 部 流 出 一 派, 稱 為 犢 子 部。 建 立 非 即 非 離 蘊 之 我, 謂 眾 生 有 實 我, 非 即 五 蘊, 非 離 五 蘊, 即 不 可 說 藏 也。 此 違 佛 教 所 立 真 無 我 之 理, 故 名 之 為 附 佛 之 外 道。《 俱 舍 論 破 我 品 》 痛 斥 之。 真 諦《 玄 應 》 記 之 為 可 住 子 部。
四五五
行
三
二
生字注音
阿 若憍 陳 如
憍
珞 經》
珞
《瓔
瓔
交
洛
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五 (下)
三二八 (上)
yīng luò jiāo
注 釋
四五六
《 瓔 珞 經 》 :《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之 略 名。 攝 於 大 乘 律 部。《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 二 卷,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說 四十二位之名義行業及菩薩戒等。
憍 陳 如 : 憍 陳 那 之 舊 稱。 亦 曰 拘 鄰。 尊 者 之 姓。 譯 曰 火 器, 了 本 際。《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四 曰 :「 憍 陳 那, 舊 云 憍 陳 如, 訛 也。 此 云 火 器, 是 姓 也。 阿 若 是 名, 亦 云 初 智, 以 最 初 悟 無 生 而 得 智 由 本 願 也。」 五 比 丘 之 筆 頭 人( 五 比 丘 之 上 首 也 )。 初 釋 尊 出 家 求 道, 淨 飯 王 命 供 奉 共 為 苦 行。 後 釋 尊 觀 破 苦 行 於 成 道 無 效 而 棄 之, 彼 以 此 為 釋 尊 破 戒 墮 落, 與 他 四 比 丘 共 去, 後 於 波 羅 捺 國 鹿 野 園 受 釋 尊 教 化,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下)
三二八
三二九 (上)
(上)
三二九
六
二
三
法會聖眾第一
捺 波 羅捺 國
姻 姻親
皮 額鞞
納
因
皮
nà yīn pí
波 羅 捺 : 又 作 波 羅 奈, 波 羅 奈 斯, 婆 羅 痆 斯, 婆 羅 捺 寫。 國 名。 譯 作 江 繞, 因 在 恒 河 之 流 域 故 也。 鹿 野 園 在 此中。
姻 親 : 由 婚 姻 而 產 生 親 屬 關 係 的 人。 如配偶、姐夫、妻子的兄弟姐妹等。
額 鞞 : 馬 勝, 又 云 馬 師。 梵 名 頞 鞞, 五 比 丘 之 一。 端 正 之 威 容 與 庠 序 之 舉 止, 時 時 如 引 人 目, 舍 利 弗 失 師 迷 於 所 歸, 慒 慒 行 路 時, 卒 然 見 馬 勝 比 丘 威 儀, 起 問 師 問 法 之 心, 又 諸 比 丘 清 旦 由 耆 闍 崛 山 為 乞 食 來 王 舍 城, 時 有 一 長 者 見 馬 勝 比 丘, 生 歡 喜 之 念, 為 僧 眾 建 六 十 房 舍(《 四 分 律 》 及《 南 傳 律 》 房 舍 犍 度 )。 即 此 一 端, 已 可 知其詳。
四五七
行 六
九
五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彙合
彙
詰
詰
難難
禎明
禎
《 玄 義 釋籤 》
籤
頞鞞
頞
慧
節
楠 (四聲)
真
千
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二九 (上)
(上)
三二九
三二九 (下)
三三〇 (上)
(上)
三三〇
è qiān zhēn nàn jié huì
注 釋
四五八
頞 鞞 : 又 作 濕 鞞、 阿 說 示、 馬 勝, 佛 最初所度之五比丘之一。
《 玄 義 釋 籤 》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二 十 卷, 唐 湛 然 著,《 法 華 》 玄 義 之 釋 義 也。 釋 籤 者, 箋 註 疑 義 而 釋 之 之 意。
禎 明 :( 五 八 七 ~ 五 八 九 ) 南 朝 陳 後 主陳叔寶的年號。
難 : 詰 責 邪 義, 謂 為 難。 常 謂 之 難 詰、難問等。詰:責問。
彙:聚。合:會,聚。
三三〇 (下)
(上)
三三一
三三一 (下)
十四
十一
三
絺 俱絺 羅
琉
琉 璃 璃 大王
揵 摩 訶 目揵 連
法會聖眾第一
蚩 流 離
建
俱 絺 羅 : 又 作 俱 祉 羅, 拘 絺 羅。 新 稱 慧恥羅。羅漢名。
哩
琉 璃 大 王 : 琉 璃 王, 又 作 流 璃 王, 婁 勒 王, 樓 黎 王, 維 樓 黎 王, 毘 流 離 王。 新 稱 毘 盧 釋 迦 王。 亡 迦 毘 羅 衛 國 釋種之惡王名。(又音)璃
四五九
摩 訶 目 揵 連 : 摩 訶 目 犍 連, 比 丘 名。 《法華經》作大目犍連。《阿彌陀經》 作 摩 訶 目 犍 連, 略 曰 目 犍 連, 又 曰 目 連。 新 稱 曰 摩 訶 沒 特 伽 羅, 沒 特 伽 羅 子。 姓 也。 譯 曰 大 讚 誦, 大 萊 茯 根, 大 胡 豆, 大 採 菽 等。 佛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人。 稱 為 神 通 第 一 者。 初 與 舍 利 弗 同 為 六 師 外 道 之 一 人, 頗 精 通 教 學。 雖 領 一 百 徒 弟, 然 中 心 有 不 安 之 念。 因 而 與 舍 利 弗 互 約, 先 得 解 脫 者, 必 以 告,故共競修行精進。一日舍利弗至
li
chī liú lí jiàn
二
行
舍夷 國 人
夷
生字注音
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二 (上)
yí
注 釋
四六〇
王 舍 城, 見 五 比 丘 中 之 馬 勝, 儀 容 端 正, 問 其 理 由, 始 知 佛 陀 出 現, 由 一 偈 之 法 門, 忽 開 悟 得 脫。 次 於 竹 園 精 舍, 聞 佛 陀 親 說, 得 法 眼 淨 之 悟, 因 告 之 目 連, 共 為 諸 佛 子。 二 人 弟 子, 合二百人,亦入佛門。
舍 夷 國 : 迦 毘 羅 衛, 又 作 迦 比 羅 皤 窣 堵、 迦 毘 羅 婆 蘇 都• 劫 比 羅 伐 窣 堵• 婆 兜 釋 翅 搜、 迦 維 羅 衛。 略 稱 迦 毘 羅、 迦 維。 意 譯 黃 赤 城、 黃 髮 仙 人 住 處、 妙 德 城 等。 即 今 尼 泊 爾 塔 拉 伊 之 提 羅 拉 冠 特 地 方, 為 佛 陀 出 生 之 處, 亦 即 釋 迦 族 之 國 土。 數 論 派 傳 說 中 之 始 祖 迦 毘 羅 仙 人 亦 居 於 此, 因 此 以 其 名 為 國 名。 在 佛 陀 晚 年, 迦 毘 羅 衛 之 釋迦族慘遭憍薩羅國毘琉璃王之虐殺
三三二 (上)
三
法會聖眾第一
檀 知 識檀 越
談
tán
而 衰 亡, 此 地 亦 漸 次 荒 廢。 晉 朝 法 顯 至 此 旅 遊 時, 已 城 址 荒 蕪, 民 家 僅 數 十。 唐 代 玄 奘 西 遊, 尚 見 伽 藍 窣 堵 波 及 阿 育 王 所 建 之 大 石 柱。 今 遺 蹟 已 不 可 見, 唯 大 石 柱 陷 入 土 中, 於 一八九七年始挖掘出土。
知 識 : 朋 友 之 異 名。 如 云 知 人, 我 知 其 心 識 其 貌 之 人 也。 又 我 所 知 之 人 也。 非 多 知 博 識 之 義。 諸 經 之 初 有 「 皆 是 大 阿 羅 漢。 眾 所 知 識。」 即 就 為 人 所 知 而 云 : 其 人 善, 為 善 友 善 知 識。 惡, 則 為 惡 友 惡 知 識。 說 法 引 導 我 於 善 處 者 是 善 友, 故 曰 善 知 識, 又 單 云 知 識。 又 勸 善 友 使 喜 捨 三 寶, 謂 之 勸 知 識, 唱 知 識。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 貧 窮 海 之 義 也。
四六一
行 四 十二 十二
六
八
生字注音
結跏
跏
峨
峨
簸
簸
湣
湣
悵然
悵
星宿
秀
加
娥
跛
敏
唱
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三二 三三二 (上)
三三二 (上)
三三二 (下)
三三二 (下)
xiù chàng mǐn bǒ é jiā
注 釋 星宿:天空的列星。
四六二
悵然:憂思失意的樣子。
湣 : 通「 閔 」。閔 : 憐 恤 ,通「 愍 」。
簸:搖動。簸峨:傾側也。
結 跏 : 結 跏 趺 坐, 佛 陀 之 坐 法 也。 結 加 趺 於 左 右 髀 上 而 坐 也( 跏 字 添 足 者 所 謂 蛇 足 也 ), 趺 者 足 背 也, 交 結 左 右足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謂之全跏坐,
三三三 (上)
(上)
三三三
三三三 (上)
三三三 (上)
二
八
九
十四
法會聖眾第一
逕 逕路
遏 遏絕
顛 山巔
僉 梵 志僉 曰
徑
餓
顛
簽
遏:阻止,禁絕。
逕 : 小 路。 通「 徑 」。 徑 : 小 路, 或 泛指道路。
即 結 跏 趺 坐 也。 置 左 右 之 一 足 於 左 右 之 一 髀, 名 為 半 跏 坐。 全 跏 坐 有 吉 祥 降 魔 之 二、 先 以 右 足 押 左 股, 次 以 左 足 押 右 股, 手 亦 上 左, 謂 之 降 魔 坐, 反 之 謂 之 吉 祥 坐。 釋 尊 於 菩 提 樹 下 成 正 覺 時 之 身 為 吉 祥 坐, 而 手 作 降 魔 印。 jìng
四六三
梵 志 : 一 切 外 道 之 出 家 者 名 梵 志。 僉:皆,全部。
山巔:山的頂端。
è diān qiān
十四
行
瞿曇
屈
生字注音
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三 (上)
qū
注 釋
四六四
瞿 曇 : 舊 稱 瞿 曇, 俱 譚, 具 譚 等。 新 稱 喬 答 摩。 釋 種 之 姓, 古 來 佛 姓, 稱 瞿 曇, 甘 蔗, 日 種, 釋 迦, 舍 夷 之 五 種。 論 其 異 同 有 諸 說。《 十 二 遊 經 》 舉 瞿 曇 與 舍 夷 二 名 之 因 緣, 梵 志 瞿 曇 之 弟 子 曰 瞿 曇, 世 人 稱 為 小 瞿 曇。 為 賊 所 殺( 在 甘 蔗 園 或 甘 蔗 果 園 ), 師 知 之 以 屍 和 泥 為 兩 團, 咒 十 月, 成 一 男 一 女, 以 瞿 曇 為 姓, 又 名 舍 夷。 《 佛 本 行 集 經》 謂 淨 飯 六 代 之 祖 被 射 殺, 從 血 塊 生 二 莖 之 甘 蔗, 次 生 一 男 一 女, 姓 為 甘 蔗, 別 稱 為 日 種, 四 子 移 於 北, 倡 釋 迦 姓, 其 別 稱 日 舍 夷, 佛 為 甘 蔗 王 之 末, 瞿 曇 乃 姓。 日 種 中 之 釋 迦 族, 故 有 此 稱。 舍 夷 宜 為 Sāki ( 釋 迦 之 女 性 名 詞 ), 又 瞿 曇 之 意 味, 天 台 以 為 純 淑。 見《 文 句 》 一
三三三 (下)
三三三 (下)
三三三 (下)
三三四 (上)
三三四 (上)
六
七
十
五
五
起 稽首
瞑 去瞑 就 明
隱翳 三 光
翳
闇霧
闇
甯 殊于
凝
法會聖眾第一
起
冥
凝
暗
意
渠
下。 慧 苑 以 為 最 勝。 慈 恩 以 為 日 炙 種, 泥 土 種(《 二 十 唯 識 述 記 》 下 同 上)。(又音)瞿
四六五
翳 : 遮 蔽。 三 光 : 日、 月、 星 的 總 稱。
闇:陰暗,混濁。
甯
甯 : 通「 寧 」。 豈, 難 道。 殊 : 超 過。(又音)甯
瞑:昏暗。
稽 首 : 梵 語 曰 伴 談, 或 曰 伴 題, 譯 曰 稽首。下頭至地也。
qú
nìng
qǐ míng níng àn yì
行 八
十四
十四
三
生字注音
波 斯匿 王
匿
娠
娠
妊
妊
十 力 迦葉
社
匝
匝
逆
深
認
社
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四 (上)
三三四 (上)
三三四 (下)
三三五 (上)
zā shè rèn shēn nì
注 釋
四六六
匝:計算環繞圈數的單位。
十 力 迦 葉 : 又 名 婆 敷 迦 葉, 五 比 丘 之 一也。
妊娠:婦女懷有身孕。
波 斯 匿 : 舍 衛 國 之 王 名, 譯 曰 和 悅, 又 曰 月 光 , 新 稱鉢 邏 犀 那 時 多 , 玄 奘 譯 作 勝 軍, 義 淨 譯 曰 勝 光, 梵 授 王 之 子 也。 與 佛 同 日 生。《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所 謂 憍 薩 羅 國 王 勝 光 王 是 也。 王
法會聖眾第一
第 二 夫 人 曰 末 利( 譯 曰 勝 鬘,《 勝 鬘 經 》 之 勝 鬘 夫 人, 此 王 夫 人 之 女 也, 母 子 名 同 ), 本 為 劫 比 羅 城( 迦 毘 羅 之 城 也 ) 婢 女, 以 歸 佛 之 福 力 為 王 聘 為 夫 人, 生 一 子, 名 惡 生, 有 逆 害 自 立 之 心, 長 行 大 臣 諫 止 之, 後 王 將 長 行 大 臣 至 佛 所 聽 法, 久 不 出, 長 行 意 變, 竊 引 車 馬 還 城, 策 立 惡 生 太 子 為 王, 驅 逐 大 王 之 二 夫 人 行 雨 勝 鬘。 二 夫 人 詣 王 所, 中 途 遇 王 白 事, 王 便 令 勝 鬘 還 城, 自 與 行 雨 共 向 王 舍 城, 城 外 有 一 園 林, 王 停 此, 令 行 雨 報 未 生 怨 王( 阿 闍 世 王 )。 未 生 怨 王 聞 之 大 喜, 嚴 駕 自 出 迎 之。 時 勝 光 王 久 不 得 食, 乞 於 園 主, 得 蘿 菔 五 顆 食 之, 往 水 邊 過 量 飲 之, 因 成 霍 亂, 遂 仆 死。 未 生 怨 王 後 來 厚 葬 之 ( 見《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八 )。
四六七
十三
十一
十一
八
行
毘 婆尸 佛
尸
叡智
叡
耆舊
耆
弊 宿梵志
弊
生字注音
師
瑞
琪
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五 (上)
三三五 (上)
(上)
三三五
三三五 (上)
bì qí ruì shī
注 釋
四六八
弊 宿 : 又 作 蜱 肆。 婆 羅 門 名。 拘 薩 羅 國 斯 婆 醯 婆 羅 門 村 有 婆 羅 門, 名 弊 宿。 童 女 迦 葉 已 證 羅 漢, 與 五 百 比 丘 共 遊 行 詣 彼 處, 種 種 說 法, 破 其 斷 見, 使 之 歸 正 翻 邪, 死 生 於 天。 見 《 長 阿 含 經 七 》《 弊 宿 經 》《 中 阿 含 經十六》《蜱肆經》。
耆舊: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叡:明智的,佳美的。通「睿」。
毘 婆 尸 : 又 作 毘鉢 尸 , 微鉢 尸 , 鞞 婆 尸, 毘 婆 沙, 維 衛, 過 去 七 佛 之 第 一 佛。 譯 曰 勝 觀, 種 種 觀, 種 種 見 等。 又名弗沙,或底沙。釋迦菩薩第三阿
三三五 (下)
三三六 (上)
三三六 (上)
三三六 (上)
五
八
十二
十二
抖擻
擻
頭阤
陀
慧沼
沼
鞞 婆尸
皮
法會聖眾第一
皮
找
陀
叟
pí zhǎo tuó sǒu
僧 祇 劫 滿 時, 遭 此 佛 初 修 百 大 劫 種 相 之 福, 以 為 七 佛 之 首。 又 由 讚 其 佛 之 精 進 力, 超 九 劫 而 成 佛, 可 知 此 佛 出 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也。 鞞婆尸:毘婆尸。
慧 沼 : 唐 淄 州 慧 沼, 從 慈 恩 大 師, 極 性 相 之 奧 義。 及 菩 提 流 志 譯《 大 寶 積 經 》, 預 於 證 義。 又 於 義 淨 之 譯 場 為 證 義, 多 所 刊 正。 著《 唯 識 了 義 燈 》, 質 圓 測 之 異 義。 後 著 諸 疏 義, 號淄州沼。見《宋高僧傳》四。
頭 阤 : 頭 陀, 又 作 杜 荼, 杜 多。 譯 曰 抖 擻, 抖 揀, 洮 汰, 浣 洗 等。 謂 抖 擻 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
抖擻:擺脫;以手舉物而振拂。 dhūta ( 頭 陀 ) 的 意 譯。 行 此 法, 能 抖 擻 煩 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
四六九
行 十三
十四
七
十
十一
一
注 釋
四七〇
憒 : 心 智 昏 亂 不 明。 鬧 : 擾 嚷 不 安 靜。
猒:飽,滿足。同「饜」。
噉:同「啖」,吃也。
隱 : 同「 穩 」。 安 隱 : 安 穩, 身 安 心 穩。
摶:捏聚搓揉成團。
憍 慢 : 煩 惱 名。 俱 舍 論 四 曰 :「 慢 對 他心舉,憍由染自法,心高無所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愧
交
團
穩
但
驗
kuì
生字注音
無猒
猒
極噉
噉
安隱
穩
摶
摶
無 諸憍 慢
憍
憒鬧
憒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六 (上)
三三六 (上)
三三七 (上)
三三七 (上)
三三七 (上)
三三七 (下)
jiāo tuán wěn dàn yàn
(下)
三三七 四
五
四
衲
濯
濯
浣
浣
著 弊衲 衣
猒 猒 離三界
緩
納
濁
驗
著 : 穿。 衲 衣 : 一 作 納 衣。 云 糞 掃 衣。 拾 取 人 棄 不 顧 與 糞 掃 均 之 賤 物, 縫 納 為 法 衣, 故 名 糞 掃 衣, 亦 名 納 衣。 比 丘 著 之, 十 二 頭 陀 行 之 一。 作 衲者,俗字也。
浣
浣 : 洗 滌, 洗 濯。 濯 : 洗 滌, 清 洗。 浣濯:洗滌。(又音)浣
四七一
猒 : 厭 惡。 三 界 : 凡 夫 生 死 往 來 之 世 界 分 為 三 : 一、 欲 界, 有 婬 欲 與 食 欲 二 欲 之 有 情 住 所 也。 上 自 六 欲 天, 中 自 人 界 之 四 大 洲, 下 至 無 間 地 獄。 謂 之 欲 界。 二、 色 界, 色 為 質 礙 之 義, 有 形 之 物 質 也。 此 界 在 欲 界 之 上, 離 婬 食 二 欲 之 有 情 住 所 也。 謂 為 身 體, 謂 為 宮 殿, 物 質 的 物, 總 殊 妙 精 好。
huàn
三三七 (下)
(上)
三三八
法會聖眾第一
huǎn
nà zhuó yàn
五
四
行
狼籍
籍
塚間
塚
生字注音
集
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八 (上)
三三八 (上)
zhǒng jí
注 釋
四七二
故 名 色 界。 此 色 界 由 禪 定 之 淺 深 麤 妙 分 四 級, 稱 為 四 禪 天, 新 曰 靜 慮。 此 中 或 立 十 六 天, 或 立 十 七 天, 或 立 十 八 天。 三、 無 色 界, 此 界 無 一 色, 無 一 物 質 的 物, 無 身 體, 亦 無 宮 殿 國 土, 唯 以 心 識 住 於 深 妙 之 禪 定。 故 謂 之 無 色。 此 既 為 無 物 質 之 世 界。 則 其 方 所, 非 可 定。 但 就 果 報 勝 之 義, 謂 在 色 界 之 上。 是 有 四 天。 名 為 四 無 色。 又 曰 四 空 處, 說 出《 俱 舍 論 世 間 品》,三界義。 塚:墳墓。同「冢」。
狼籍:形容凌亂不整。
三三八 (下)
(下)
三三八 三三八 (下)
三三八 (下)
三三九 (上)
三三九 (上)
二 八 九
十二
九
十一
法會聖眾第一
蔭 蔭覆
四 常伺 其 便
脅 脅
蘭 阿蘭 若
盧 俱盧 舍
磧 沙磧
印 四 協
藍
廬
氣
yìn sì xié lán lú qì
蔭:遮蔽。覆:遮蓋,掩蔽。
伺 : 暗 中 偵 察。 伺 其 便 : 伺 便, 等 待 可以利用的時機。
脅 : 胸 部 兩 側, 由 腋 下 至 肋 骨 盡 處 的 部位。亦指肋骨。
阿 蘭 若 : 寺 院 之 總 名。 是 比 丘 之 住 處。 又 作 阿 蘭 那, 阿 蘭 攘, 阿 蘭 若 迦, 阿 練 若, 阿 爛 拏, 阿 練 茹, 曷 剌 䍲 等。 譯 曰 無 諍 聲, 閑 寂, 遠 離 處。 離人里五百弓之處。
俱 盧 舍 : 又 作 拘 盧 舍, 拘 婁 舍, 拘 婁 奢, 句 盧 舍, 拘 樓 賒。 里 程 名。 牛 聲 或 鼓 聲 得 聞 之 最 大 距 離。 五 百 弓 或 五 里。 沙磧:沙漠。磧:沙漠。
四七三
行 十四
十四
二
六
生字注音
僧 伽胝
胝
浣洗
浣
鼠囓
囓
牛嚼
爵
之
緩
聶
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三九 (上)
三三九 (上)
三三九 (下)
三四〇 (上)
注 釋
嚼
四七四
嚼:用牙齒咬碎食物。 (又音)嚼
浣
浣 : 洗 滌, 洗 濯。( 又 音 ) 浣
囓:同「齧」。齧:啃,咬。
jiáo
僧 伽 胝 : 僧 伽 梨, 比 丘 三 衣 之 一。 新 稱 僧 伽 胝, 僧 伽 致, 僧 伽 鵄 , 僧 伽 知。 譯 曰 重 或 合。 以 割 截 而 更 合 重 之 故 也。 義 淨 譯 為 複 衣。 其 義 譯 有 種 種 之 名。 為 三 衣 中 之 最 大 者, 故 稱 為 大 衣。 以 其 條 數 最 多, 稱 為 雜 碎 衣。 入 王 宮 聚 落 乞 食 說 法 時 必 服 之。 故 稱 為 入王宮聚落時衣。有三品之不同。九
huàn
jué niè huǎn zhī
三四〇 (下)
三四一 (上)
(上)
三四一
一
十二
十三
王荊 公
荊
拈
拈
鬱 多羅僧
鬱
法會聖眾第一
玉
年
經
條 十 一 條 十 三 條, 二 長 一 短, 為 下 品。 十 五 條 十 七 條 十 九 條, 三 長 一 短, 為 中 品。 二 十 一 條 二 十 三 條 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
蔫
鬱 多 羅 僧 : 又 作 嗢 多 羅 僧, 優 多 羅 僧, 郁 多 羅 僧 伽, 嗢 怛 羅 僧 伽 等。 袈 裟名。三衣之一。譯曰上衣。
拈:用手指捏取。(又音)拈
四七五
王 荊 公 : 王 安 石,( 西 元 一 〇 二 一 ~ 一〇 八 六 ) 字 介 甫, 號 半 山 老 人, 宋 臨 川 人。 博 覽 強 記, 工 書 畫, 尤 善 詩, 而 文 詞 簡 練。 神 宗 時 為 相, 改 革 政 治, 銳 行 新 法, 因 反 對 者 眾 多, 沒 有 成 功。 封 荊 國 公, 卒 諡 文。 著 有 《 周 官 新 義 》《 臨 川 集 》《 唐 百 家 詩 選》等。
niān
yù nián jīng
行
生字注音
摩竭 國
竭
姻
姻
鍛
鍛
罔措
罔
苑
苑
翰
翰
網
院
節
因
段
漢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
五 八 十
十一
yuàn
三四一 (下)
三四一 (下)
三四二 (上)
三四二 (上)
(上)
三四二
wǎng
hàn duàn yīn jié
注 釋
翰苑:翰林院。
四七六
罔:迷惑,困惑。通「惘」。
鍛 : 將 金 屬 放 入 火 中 燒 紅, 再 用 鐵 錘 搥打。 姻:男女結婚的事情。
摩 竭 : 摩 竭 陀, 又 作 摩 訶 陀, 摩 竭 提, 摩 伽 陀。 中 印 度 國 名, 王 舍 城 所 在。 譯 言 持 甘 露, 善 勝, 無 惱, 無 害 等。 或 為 星 名。 或 為 古 仙 人 或 帝 釋 前 身之名。
三四二 (下)
三四三 (上)
三四三 (上)
二
三
八
鷲 靈鷲 山
頰 師 子頰 王
洹 《 方 等 泥洹 經》
法會聖眾第一
就
莢
環
jiù jiá huán
靈 鷲 山 : 舊 稱 耆 闍 崛, 新 稱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譯 曰 靈 鷲, 鷲 頭, 新 譯 鷲 峰, 鷲 臺。 又 稱 靈 山, 靈 嶽, 鷲 嶽。 山 形 似 鷲, 名 又 以 山 上 鷲 鳥 多, 故 名。 摩 竭 陀 國 之 正 中 名 上 茅 城, 五 山 周 圍 如 城 郭, 是 為 摩 竭 陀 國 之 舊 都。 自 此 東 北 四 五 里, 有 王 舍 城, 毘 婆 娑 羅 王 之 新 都 也, 自 此 東 北 十 里, 靈 鷲 山 在 焉, 即 五 山 中 之 最 高 者, 在 上 茅 城 之 舊 都 東 北 十 四 五 里(《 西 域 記 》 九 《 釋 迦 方 誌 》 下 ), 中 土 往 往 沿 用 其 名。 如 福 建 福 清 縣 北 之 鷲 峰。 浙 江 杭 州之飛來峰。亦名靈鷲。是也。
師 子 頰 王 : 印 度 迦 毘 羅 城 之 主, 淨 飯 王之父,即釋尊之祖父也。
《 方 等 泥 洹 經 》 :《 般 泥 洹 經 》 之 異 名, 二 卷, 失 譯。 大 乘 家 所 傳 佛 之 涅 槃 記 也。 與 法 顯 譯 之《 大 般 涅 槃 經 》 (小乘部中)大同小異。
四七七
四
十四
行
首 圖馱 那
馱
夏 曆 建寅
寅
生字注音
陀
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四三
三四三 (下)
yín tuó
注 釋
四七八
夏 曆 : 傳 統 三 正 曆 法 系 統 之 一, 為 傳 統「 農 曆 」 的 別 稱。 依 據 傳 統 曆 法 的 規 則, 以 朔 為 初 一, 以 冬 至 所 在 的 月 分 為 子 月。 但 是 先 秦 各 朝 及 各 國 因 為 參 考 陰 陽 家 的 五 行 學 說, 而 會 選 擇 不 同 的 月 分 為 歲 首。 相 傳 夏 朝 以 寅 月 為 歲 首, 漢 武 帝 太 初 曆 亦 以 之 為 依 據, 並 沿 用 至 今。 如 此 一 來 則 正 月 是 孟 春, 四 月 是 孟 夏, 七 月 是 孟 秋, 十 月 是孟冬。 建 寅 : 夏 曆 以 寅 月 為 歲 首, 稱 為「 建 寅」。
首圖馱那:淨飯王音譯。
(下)
三四三
三四四 (上)
十
十
法會聖眾第一
侯 羅睺 羅
苾 苾
芻 芻
侯
必
除
hóu bì chú
羅 睺 羅 : 舊 作 羅 云, 羅 吼 羅, 羅 睺 羅, 羅 睺 。 新 作 曷 羅 怙 羅, 何 羅 怙 羅, 羅 怙 羅。 佛 之 嫡 子。 在 胎 六 年。 生 於 成 道 之 夜。 十 五 歲 出 家。 舍 利 弗 為 和 上, 而 彼 為 沙 彌, 逐 成 阿 羅 漢 果, 在 十 大 弟 子 中 為 密 行 第 一。 後 於 法 華 會 上 迴 於 大 乘。 受 蹈 七 寶 華 如 來 之 記 別 。 以 生 於 羅睺 羅 阿 修 羅 王 障 蝕 月 時 , 故 名 羅睺 羅 。 又 六 年 為 母 胎 所 障 蔽 , 故 名 。 羅睺 羅 為 執 月 及 障 蔽 之 義。母有異說。
苾 芻 : 又 云煏 芻 。 同 於 舊 譯 之 比 丘 。 譯 曰 乞 士, 除 士, 除 饉 男, 熏 士, 道 士 等。 出 家 為 佛 弟 子, 受 具 足 戒 者 之 都 名 也。 以 此 方 無 正 翻 之 語, 故 經 論 中 多 存 比 丘。 苾 芻 之 梵 名, 或 以 乞 士, 破 煩 惱 之 二 義 解 之, 或 以 淨 乞 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之四義
四七九
三
行
麤 麤
獷 獷
蔓 引蔓
延 綿不絕
延
生字注音
廣
嚴
慢
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四 (下)
四
五
注 釋
四八〇
釋 之。 乞 士 者, 以 彼 自 無 所 營, 乞 人 之 信 施 而 清 淨 活 命 故 也。 破 煩 惱 者, 以 修 聖 道 而 破 煩 惱 故 也。 淨 持 戒 者, 以 受 持 盡 形 淨 戒 故 也。 能 怖 魔 者, 以 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
麤 : 同「 粗 」。 獷 : 強 悍, 不 馴 服。 麤獷:粗野;粗魯。
萬
蔓:藤本或蔓性植物細長而能攀繞他 物的莖。(又音)蔓 延綿不絕:延續不斷。
wàn
三四四 (下)
三四四 (下)
guǎng
cū màn yán
(下)
三四四
三四四 (下)
三四四 (下)
三四四 (下)
三四五 (下)
六
六
十三
十四
三
法會聖眾第一
馨 馨香
馥 戒 德 芬馥
必 煏
芻 芻
饉 除饉 男
矩 室 哩矩 舍
欣
付
必
除
謹
舉
xīn fù bì chú jǐn jǔ
馨香:芳香。
戒 德 : 戒 律 之 功 德 也。 芬 馥 : 香 氣 濃 盛。
煏 芻 : 比 丘 之 又 名。 為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者 之 通 稱。 男 曰 比 丘, 女 曰 比 丘 尼。 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為本義。
除 饉 男 : 梵 語 比 丘, 一 譯 除 饉 男。 以 比 丘 能 修 福 德 之 因, 得 供 養 之 果, 除 因果之饉乏故也。
室 哩 矩 舍 : 世 尊 因 地 修 行 時, 常 臥 三 草之一。
四八一
二
九
行
樞紐
鶖子
鶖
眾 星遶 月
遶
匡 補法王
匡
樞
慧暉
暉
生字注音
秋
繞
框
書
輝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四五 (下)
(下)
二
二
九
注 釋
四八二
慧 暉 : 唐 代 僧。 生 卒 年 不 詳。 住 長 安 西 明 寺。 為 圓 暉 之 弟 子。 採 集 圓 暉 所 著 之《 俱 舍 論 頌 疏 》, 並 加 以 注 釋, 作 成《 俱 舍 論 釋 頌 疏 義 鈔 》 六 卷。 該 書 與 遁 麟 之《 俱 舍 論 頌 疏 記 》 二 十 九 卷堪稱為雙璧。
眾 星 遶 月 : 很 多 星 星 聚 集, 圍 著 月 亮。比喻許多人共同簇擁一個人。
匡 : 輔 佐, 幫 助。 法 王 : 佛 於 法 自 在。稱曰法王。
樞紐:比喻重要的關鍵。
鶖 子 : 又 作 鶖 鷺 子。 舍 利 弗 之 譯 名 也。作鷲子者非。
kuāng
三四六 三四七 (上)
三四七 (上)
三四七 (下)
huī rào
shū qiū
三四七 (下)
(上)
三四八
三四八 (下)
三四九 (上)
三四九 (下)
十
五
六
十二
二
鶖 鶖
鷺 鷺鳥
龜 龜
肆
阿闍 梨
闍
翼讚
翼
求 馬 於 唐肆
法會聖眾第一
秋
路 規
四
意
舌
qiū lù guī sì yì shé
鶖 鷺 : 鳥 名, 百 舌 鳥。 古 譯 同 鴝 鵒, 鴝鵒俗稱八哥。
龜:迦葉尊者族姓之意譯。
唐 肆 : 空 的 市 集。 求 馬 於 唐 肆 : 到 空 的 市 集 買 馬。 比 喻 所 求 的 方 法 途 徑 不 對,必無所獲。 翼讚:輔佐。
阿 闍 梨 : 舊 稱 阿 闍 梨, 阿 祇 利。 譯 曰 教 授。 新 稱 阿 遮 利 夜, 阿 遮 梨 耶。 譯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四八三
行 一
四
七
二
三
生字注音
智儼
儼
佛馱 跋 陀 羅
馱
挾侍
挾
脇士
協
《宥 快 鈔 》
宥
演
陀
協
協
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〇 (上)
三五〇 (上)
三五〇 (上)
三五〇 (下)
三五〇 (下)
yòu xié xié tuó yǎn
注 釋
四八四
《 宥 快 鈔 》 : 日 本《 大 日 經 疏 》 之 注 解。
脇 : 同 「 脅 」 。脇 士 : 脅 士 , 立 於 佛 兩 脅 之 菩 薩 也。 常 侍 佛 贊 佛 化 眾 生 之 大士也。
挾 侍 : 與「 脇 士 」 同。 指 侍 立 於 本 尊 兩側之侍聖。
佛 馱 跋 陀 羅 : 佛 陀 跋 陀 羅 , 一 作 佛駄 跋 陀 羅, 又 作 佛 度 跋 陀 羅。 三 藏 法 師 名,譯曰覺賢。譯《華嚴經》。見《梁 僧傳》二,《貞元錄》五。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俗 姓 趙 氏。 生 於 開 皇 二 十 年 也。 初 剃 染 時, 禱 於 大 藏 前, 抽 得 《華嚴》首卷。終日誦閱。遂往杜順
(上)
三五一
三五一 (上)
五
五
法會聖眾第一
杵 金 剛杵
胝 俱胝
楚
之
chǔ zhī
和 尚 所。 侍 聽 未 久, 盡 得 玄 旨。 尚 以 所 集 觀 法 傳 與 祖 習, 令 其 講 授。 偶 遇 異 僧 謂 曰 : 欲 解《 華 嚴 》 一 乘 之 宗 者, 十 地 中 六 相 之 義 是 也。 靜 攝 思 之, 當 自 知 耳。 因 即 淘 研, 豁 爾 貫 通。 從 此 數 講《 華 嚴 》。 宗 風 大 振。 名 徧 寰 中。 總 章 元 年, 告 門 人 曰 : 吾 將 暫 往 淨 方 也。 不 逾 月, 遂 說 法 而 逝。世壽七十二矣。
金 剛 杵 : 梵 語 伐 折 羅, 原 為 印 度 之 兵 器。 密 宗 假 之, 以 標 堅 利 之 智, 斷 煩 惱, 伏 惡 魔。 其 兩 頭 單 獨 者, 謂 之 獨 股, 分 三 枝 者, 謂 之 三 股, 分 五 枝 者, 謂 之 五 股, 分 九 枝 者, 謂 之 九 股。 以 金 石 或 木 材 作 之, 有 大 中 小 之 三品。 俱胝:此云百億。
四八五
四
四
四
二
行
薦 福寺
薦
尋徙
徙
翌年
翌
楞 伽山
棱
生字注音
建
喜
意
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一 (下)
三五一 (下)
(下)
三五一
三五一 (下)
léng yì xǐ jiàn
注 釋
四八六
楞伽:新作 伽,又作 䮚 伽。在師子 國( 即 錫 蘭 島 ) 之 山 名。 楞 伽 為 寶 名, 又 曰 不 可 到, 難 入 之 義 也。 即 山 以 有 楞 伽 寶 得 名。 又 以 險 絕 常 人 難 入 得 名。 佛 嘗 在 此 說 大 乘 經, 名《 楞 伽 經》。 翌年:明年,第二年。
尋:不久,隨即。徙:遷移,移轉。
薦 福 寺 : 或 稱 大 薦 福 寺, 位 於 陝 西 西 安, 寺 內 坐 落 著 著 名 的 小 雁 塔。 薦 福 寺 原 是 中 宗 李 顯 即 位 前 的 舊 宅, 六 四 八 年 改 建 為 寺 院, 名 為「 獻 福 寺 」。 武 則 天 時 期 改 稱「 薦 福 寺 」, 並賜御書薦福寺匾額。
(下)
三五一
三五一 (下)
三五二 (上)
三五二 (上)
三五二 (上)
三五二 (上)
五
七
二
五
九
十
荼
糜爛
糜
降 魔杵
杵
卓 越 天稟
稟
巴斡 者
斡
巴 特 瑪繖
繖
諡
諡
大 曼荼 羅 壇
法會聖眾第一
圖
是
傘 握 丙
楚
迷
tú shì sǎn wò bǐng chǔ mí
大 曼 荼 羅 : 以 五 大 之 色, 綵 繪 佛 菩 薩 相好具足之尊體。為四種曼荼羅之一。
諡 : 古 代 禮 制, 依 死 者 生 前 功 過 和 品 德 所 給 予 的 稱 號, 多 用 於 貴 族、 大 臣 和曾任官職的文人、學者。
巴特瑪繖巴斡者:蓮華生大士梵名 ( 音 譯 巴 特 瑪 薩 木 巴 瓦 ), 為 西 藏 紅 教之開祖。
卓 越 : 高 超 出 眾。 天 稟 : 天 生 的 資 質。
降 魔 杵 :《 演 密 鈔 》 十 曰 :「 杵 頭 有 四 角 形 者, 如 尋 常 塑 畫。 金 剛 神 手 所 執者,名降魔杵,是也。」 糜爛:毀傷潰壞。
四八七
毛
纏:裹繞。
注 釋
四八八
犛 牛 : 哺 乳 綱 偶 蹄 目。 全 身 有 長 毛, 野 生 者 色 黑, 畜 養 者 色 白, 腿 短。 是 青康藏高原地區主要的力畜。
蟬
功 成 名 遂 : 建 立 了 功 業, 成 就 了 名 聲。
啣:懷藏在心中。通「銜」。
剿滅:清剿消滅。
驟:迅速。
歲
閑
絞
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毛 犛牛
纏 纏
宙 驟集
剿 剿滅
啣 啣恩
遂 功 成 名遂
máo
行
十二
十四
二
三
四
六
chán
頁 三五二 (上)
(上)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下)
zhòu jiǎo xián suì
三五二 (下)
三五二 (下)
三五三 (上)
三五三 (上)
三五三 (上)
七
十
六
七
十三
霓 虹霓
笈 負笈
稟性
稟
栗
禳除
禳
吃㗚 雙 提 贊 王
法會聖眾第一
尼
及
丙
栗
瓤
ní jí bǐng lì ráng
虹霓:彩虹。
負笈:背著書箱。比喻出外求學。
稟性:天賦的品性資質。
吃 㗚 雙 提 贊 王 : 赤 松 德 贊,( 七 四 二 ~ 七 九 七 ), 又 譯「 墀 松 德 贊 」, 吐 蕃 第 三 十 七 代 贊 普, 七 五 五 至 七 九 七 年 在 位。 在 其 任 內, 吐 蕃 國 勢 達 到 鼎 盛。 赤 松 德 贊 亦 是 藏 傳 佛 教 極 為 重 要 的 弘 揚 者, 被 後 世 尊 稱 為「 吐 蕃三法王」之一。 禳:祈禱除去災異。
四八九
一
行
宗喀 巴
咖
生字注音
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三 (下)
kā
注 釋
四九〇
宗 喀 巴 : 又 名 羅 卜 藏 札 克 巴。《 西 藏 新 志 》 中 曰 :「 宗 喀 巴 生 於 甘 肅 省 之 西 寧 府, 性 慧 敏。 年 十 四, 學 於 後 藏 札 什 倫 布 之 西 薩 迦 廟, 已 涉 紅 教 之 流 弊, 憂 吞 刀 吐 火 之 幻 術, 不 足 為 世 益, 誓 洗 其 風。 一 日 會 眾, 自 換 黃 色 衣 冠, 告 眾 曰 : 教 主 者, 世 世 呼 畢 爾 罕, 以 救 人 民。 後 得 道 於 西 藏 之 噶 爾 丹 寺, 此 為 黃 教 之 始 祖。 其 改 正 紅 教 之 特 點 有 三 : 一 易 衣 帽 為 黃 色, 二 改 正 咒 語, 三 假 定 呼 畢 爾 罕 之 轉 生, 以 傳 衣鉢 。 於 是 黃 教 勃 興 。 宗 喀 巴 有 二 大 弟 子, 一 曰 達 賴 喇 嘛, 一 曰 班 禪 喇 嘛。 此 二 弟 子, 皆 重 見 性 度 生, 斥 聲 聞 小 乘 及 幻 術 下 乘。 佐 宗 喀 巴 有 力。 至 明 之 中 葉, 黃 教 之 勢, 遠 出 紅 教 之
三五三 (下)
十一
法會聖眾第一
雖
隨
上。」 又 曰 :「《 聖 武 記 》 云 : 黃 教 之 祖 宗 喀 巴, 以 明 永 樂 十 五 年 生 於 西 寧 衛。 得 道 於 西 藏 之 噶 爾 丹 寺。 成 化 十 四 年 示 寂。 初 明 代 諸 法 王, 皆 賜 紅 綺 禪 衣, 本 印 度 袈 裟 舊 式 也。 其 後 紅 教 寺 持 密 咒, 流 弊 至 以 吞 刀 吐 火 炫 俗, 無 異 師 巫, 盡 失 戒 定 慧 宗 旨。 宗 喀 巴 幼 而 神 異, 精 通 佛 法, 號 甲 勒 瓦。 在 大 雪 山 修 苦, 初 出 家, 學 於 薩 迦 廟 之 呼 圖 克 圖, 乃 元 代 發 思 巴 之 後, 為 紅 教 之 祖。 相 傳 其 受 戒 時 染 僧 帽 不 成 色, 惟 黃 立 成, 因 服 黃 色 之 服。」 今 黃 教 徒 以 為 阿 彌 陀、 文 殊 等 之化身云。
綏:安撫。(又音)綏
四九一
suí
綏 綏
suī
十
十
九
五
十四
行
耆
梅怛 麗
怛
彌 帝隸
隸
諫 議大夫
諫
囑 累品
囑
闍 崛山
督
耆
生字注音
妲
立
建
主
督
琪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四 (上)
(下)
三五四
(下)
三五四
三五六 (上)
三五六 (上)
qí dū zhǔ jiàn lì dá
注 釋
四九二
耆 闍 崛 : 又 曰 伊 沙 堀, 揭 梨 駄 羅 鳩 胝, 姞 栗 陀 羅 矩 吒。 山 名。 譯 曰 鷲 頭, 鷲 峰, 靈 鷲。 山 頂 似 鷲, 又 山 中 鷲 多, 故 名。 在 中 印 度 摩 揭 陀 國 王 舍 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囑累品:明囑托弘通本經之品名。
諫議大夫:職官名。掌侍從規諫之職。
彌帝隸:彌勒之新稱。
梅怛麗:彌勒之新稱。
(上)
三五七 三五七 (上)
三五七 (下)
三五七 (下)
八 八
三
十
怛 梅怛
儷 儷藥
恚
恚
瞋
瞋
羯 磨會
羯
法會聖眾第一
妲 利
節
琛 慧
dá lì jié chēn huì
梅怛:慈。
儷藥:梵語音譯,華言「氏」。
羯磨會:此為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之中 央 會。 亦 曰 根 本 會, 成 身 會。 此 為 示 諸 尊 之 本 體 者, 故 名 成 身 會。 於 四 曼 中 為 大 曼( 為 身 相 之 全 體 故 ), 然 名 之 為 羯 磨 會 者, 以 於 真 實 之 人 體 上, 作 業 之 義 勝 故 也。《 秘 藏 記 鈔 》 二 說 此 會 中 有 三 十 七 尊, 賢 劫 千 佛 二 十 天,四執金剛,一千六十一尊。
瞋 : 又 云 瞋 恚。 三 毒 之 一。 梵 曰 訖 羅 駄 , 於 苦 與 苦 具 憎 恚, 謂 之 瞋。 使 身 心熱惱,起諸惡業者。
四九三
行
二
七
八
十一
生字注音
弗沙
弗
柔濡
濡
巍
巍
巍
巍
踰日
踰
明曜
曜
福
如
惟
惟
逾
藥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五八 (上)
三五八 (上)
三五八 (上)
三五八 (上)
注 釋
四九四
曜 : 光 芒。 踰 : 越 過, 超 過。 同 「逾」。
巍 巍 : 崇 高 雄 偉 的 樣 子。( 又 音 ) 巍
危
弗 沙 : 又 作 底 沙 佛。 原 為 星。 以 星 為 佛 名。 釋 尊 百 劫 之 修 相 中, 逢 此 佛, 翹足讚偈,因超九劫。
濡:含忍。
wēi
yào yú wéi wéi rú fú
(上)
三五八
三五八 (下)
(上)
三五九
三五九 (上)
十四
九
一
二
翹 翹 足讚偈
儷 梅 怛儷 藥
檀 尼 師檀
龕
龕
吠 琉璃
吠
法會聖眾第一
橋
利
談
廢
刊
qiáo lì tán fèi kān
翹 足 : 舉 足。 偈 : 譯 曰 頌。 定 字 數 結 四 句 者。 不 問 三 言 四 言 乃 至 多 言, 要 必 四 句。 頌 者, 美 歌。 伽 陀 者, 聯 美 辭而歌頌之者,故譯曰頌。
梅怛儷藥:梵文音譯,華言「慈氏」。
尼 師 檀 : 尼 師 壇, 又 作 尼 師 但 那, 史 娜 曩。 譯 言 坐 具。 一 曰 隨 坐 衣。 亦 為 臥 具。 長 四 廣 三。 坐 臥 時, 敷 地 護 身, 又 布 於 臥 具 上 護 臥 具 之 具 也。 以 為禮拜之具者,謬也。
吠 琉 璃 : 舊 作 毘 琉 璃, 琉 璃, 鞞 頭 梨, 鞞 稠 梨 夜 等。 寶 珠 之 名。 七 寶 之 一。 譯 言 遠 山 寶, 不 遠 山 寶 等。 青 色 之 寶 石 也。 就 產 出 之 山 名 之。 遠 山 為 須 彌 山 之 異 名。 不 遠 山 者 去 波 羅 奈 城 不遠之山也。
四九五
行 三
三
五 五 七 二
生字注音
贍 部洲
贍
欻然
虛
如犢 求 母
犢
須臾
臾
趺
趺
跏
跏
敷
敷
善
虛
獨
魚
膚
加
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上)
三五九 (下)
fū jiā fū yú dú xū shàn
注 釋 敷:鋪設,展開。
四九六
跏趺:結跏趺坐也。佛陀之坐法也。
須臾:片刻,暫時。 犢:小牛。 欻:快速。
贍 部 洲 : 此 大 地 之 總 名。 此 地 中 央 有 贍部樹,以樹名洲。又贍部樹,下生
三五九 (下)
三五九 (下)
三五九 (下)
三五九 (下)
四
六
八
十
法會聖眾第一
縈 邪 法縈 纏
逞 逞
纔 纔
兜 兜率
營
騁
才
都
yíng chěng cái dōu
好 金, 名 為 贍 部 檀 金, 以 此 金 名 洲。 舊 作 剡 浮 洲, 閻 浮 提 洲 等。 一 洲 分 四 主, 雪 山 以 南 為 象 主, 以 多 出 象 也, 以 北 為 馬 主, 以 多 出 馬 也, 以 西 為 寶 主, 以 多 出 寶 也, 以 東 為 人 主, 以 人 文最備也。統此四主者名為輪王。
邪 法 : 邪 僻 之 道 也。 縈 : 圍 繞, 纏 繞。纏:圍繞。 逞:放縱,任意行事。
纔 : 僅, 只, 亦 作「 才 」。 僅 僅, 剛 剛。
兜 率 : 天 名。 舊 作 兜 率、 兜 率 陀、 兜 率 哆、 兜 術 等、 新 作 都 史 多、 覩 史 多、 鬥 瑟 哆、 珊 覩 史 多 等。 譯 曰 上 足、妙足、知足、喜足等。欲界之天
四九七
行
四
六
五
九
生字注音
曜 《 普曜 經 》
敷 敷演
毫 白毫 相
琪 祇 陀林
藥
膚
豪
琪
四九八
祇 陀 林 : 此 林 元 為 祇 陀 太 子 所 有, 故 名祇陀林。
白 毫 : 如 來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世 尊 眉 間 有 白 色 之 毫 相, 右 旋 宛 轉, 如 日 正 中, 放 之 則 有 光 明, 初 生 時 長 五 尺, 成道時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
敷:散布,傳布。
《 普 曜 經 》 : 八 卷,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與《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 同 本。 而 品 有 開 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處, 在 夜 摩 天 與 樂 變 化 天 之 中 間, 下 當 第 四 重, 分 天 處 內 處 之 二, 其 內 院 為 彌 勒 菩 薩 之 淨 土, 外 院 則 天 眾 之 欲 樂處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六〇 (上)
(上)
三六〇
三六一 (上)
三六一 (上)
yào fū háo qí
(上)
三六一
(上)
三六三
三六五 (上)
三六五 (上)
三六五 (上)
九
十四
七
八
九
香
環
節
陀
揪
huán
洹 祇洹 林
襄贊
襄
鳩 鳩 樓孫佛
陀 迦 羅 鳩 村駄
羯 羯 洛 迦 孫駄
法會聖眾第一
xiāng jiū tuó jié
祇 洹 林 : 祇 陀 太 子 之 樹 林, 略 名 祇 樹。 是 太 子 供 養 佛 者。 祇 陀 林, 祇 洹 林, 祇 洹 飯 那, 祇 哆 槃 那 皆 同。 新 稱 誓多林。 襄贊:輔佐幫助。
鳩 樓 孫 佛 : 拘 留 孫 佛, 譯 曰 所 應 斷 已 斷, 滅 累, 成 就 美 妙 等。 當 於 過 去 七 佛 之 第 四 佛, 現 在 賢 劫 一 千 佛 之 最 首 者也。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一 說五萬)歲時出世。
迦羅鳩村駄 :拘留孫佛之又名。
羯洛迦孫駄 :拘留孫佛之又名。
四九九
行 十
三
六
五
生字注音
迦葉 佛
社
羯 諾迦牟尼
羯
拘 那 含牟 尼 佛
牟
羯 句忖 那
忖
社
節
謀
村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六五
三六五 (下)
三六五 (下)
三六六 (上)
cǔn móu jié shè
注 釋
五〇〇
羯句忖那:拘留孫佛之又名。
拘 那 含 牟 尼 : 又 作 拘 那 牟 尼。 新 稱 迦 諾 迦 牟 尼。 譯 曰 金 寂。 為 過 去 七 佛 中 之第五佛。於人壽四萬歲時出生。
羯 諾 迦 牟 尼 : 又 作 迦 那 伽 牟 尼。 舊 稱 拘 那 含 牟 尼。 譯 曰 金 寂, 金 仙 人。 賢 劫 之 第 二 佛。 過 去 七 佛 之 第 五。 人 壽 三(亦作四)萬歲時生於清淨城。
迦葉佛: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而 成 正 覺, 釋 迦 佛 以 前 之 佛 也。 過 去 七 佛 之 一。 見《 法 苑 珠 林 》 八,《 佛 祖統紀》三十。
七
十三
十二
五
行
苻堅
苻
輒
輒
儔匹
儔
竺 法護
竺
生字注音
德遵普賢第二 頁 三六七 (上)
三六七 (上)
(上)
三六七
三六七 (下)
德遵普賢第二
五〇一
苻 堅 :( 西 元 三 三 八 ~ 三 八 五 ) 字 永 固, 氐 族, 略 陽 臨 渭( 今 甘 肅 省 泰 安 縣 ) 人。 曾 滅 前 燕, 取 仇 池, 陷 晉 漢 中, 取 成 都, 克 前 涼, 定 代 地。 任 用 王 猛, 修 明 國 政, 為 五 胡 中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猛 卒, 大 舉 侵 晉, 與 謝 玄 等 戰 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輒:即,就。
儔:匹敵,相比。儔匹:可與相比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竺 法 護 : 竺 曇 摩 羅, 竺 曇 摩 羅 剎, 竺 姓, 名 曇 摩 羅 察, 譯 曰 法 護。 月 氏 國 竹 人,譯《正法華》者。 愁 哲
符
zhú
chóu zhé fú
行 十 八 八 十一 九 九 十
生字注音
跋 陀和
婇女
婇
被褥
褥
床榻
榻
颰 陀羅波梨
拔
跋
颰陀
拔
葆光
葆
彩
入
踏
拔
拔
拔
保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三六八 三六九 (上)
三六九 (上)
(上)
三六九 三六九 (下)
三六九 (下)
(下)
三六九
bǎo bá bá bá tà rù cǎi
注 釋
五〇二
葆光:韜蔽其光芒。比喻隱藏智德。
颰 陀:賢護菩薩之梵名。
跋陀和:賢護菩薩之梵名。
颰 陀羅波梨:賢護菩薩之梵名。
床榻:一種狹長的床,可坐可躺。 被褥:棉被和墊褥。
婇:女,即宮女。婇女:宮女,侍女。
三六九 (下)
三七〇 (上)
三七〇 (上)
三七〇 (下)
三七一 (上)
十二
九
十
八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臛 羹臛
糝 糝 帽地
麟 希麟
梵 華梵
胝 俱胝
或
傘
林
範
之
huò sǎn
羹 : 用 肉、 菜 等 芶 芡 煮 成 的 濃 湯。 臛:肉羹。羹臛:菜羹和肉羹。 糝帽地:三菩提之又稱。
華 梵 : 華 者 支 那, 梵 者 印 度, 多 就 言 語文字而云。
希 麟 : 遼 僧。 住 燕 京( 北 平 ) 崇 仁 寺。 編 撰《 續 一 切 經 音 義 》 十 卷, 乃 承 接 唐 代 慧 琳《 一 切 經 音 義 》 之 作, 略解開元以後入藏之新譯經典一一 ○ 部 之 難 字、 梵 語 等 音 義, 並 訂 正 訛 誤。
俱 胝 : 又 作 俱 致, 拘 致。 數 名。 譯 曰 億。
五〇三
fàn
lín zhī
行 十三
十三
三
五
生字注音
捺 波 羅捺
聶 婆 羅痆 斯
毘 毘 耶離
皮 鞞 舍離
皮
皮
聶
五〇四
鞞舍離:毘舍離之又稱。
毘 耶 離 : 毘 舍 離, 譯 曰 廣 嚴。 中 印 度 也。 維 摩 大 士 住 此 國。 又, 佛 滅 一 百 年, 七 百 賢 聖 為 第 二 結 集 之 處。 此 國 內 之 種 族 曰 離 車, 亦 曰 跋 闍 子( 此 國 城 之 鼻 祖 名 離 車, 當 時 有 三 城 郭, 開 擴 莊 嚴, 名 毘 舍 離, 詳 說 於《 善 見 律 》 中, 載 離 車 之 部 ), 後 為 阿 闍 世 王 所 併。 即 今 印 度 恒 河 北 岸, 干 達 克 河東岸。今譯毘薩爾。
婆羅痆 斯:波羅奈,國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波 羅 捺 : 波 羅 奈, 國 名。 譯 作 江 繞, 因 在 恒 河 之 流 域 故 也。 鹿 野 園 在 此 納 中。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七一 (下)
三七一 (下)
(上)
三七二
三七二 (上)
nà
niè pí pí
三七二 (上)
三七二 (上)
三七二 (下)
三七二 (下)
(上)
三七三
三七三 (上)
三七三 (上)
六
七
九
十三
三
立
吠舍釐:毘舍離之新稱。
鞞舍隸夜:毘舍離之又稱。
五〇五
檞:一種松樠之類的樹木。
尸 賴 拏 伐 底 河 : 金 河, 拘 尸 那 國, 跋 提河之譯名。
阿利羅跋提:流於舍衛城外之河名。
娑 羅 雙 樹 : 沙 羅 雙 樹, 佛 入 滅 處 之 林 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
鞞奢隸夜:毘舍離之又稱。
離
解
拿
拔
梭
賒
lì
隸 鞞 舍隸 夜
釐 吠 舍釐
奢 鞞奢 隸 夜
娑 娑 羅雙樹
跋 阿 利 羅跋 提 河
拏
檞
檞
十三 尸 賴 拏 伐 底 河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lí shē suō bá ná jiě
七
十四
十一
行
阿閦 佛
觸
月 燈 三昧
昧
烏萇 國
萇
生字注音
觸
妹
常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七四 (上)
(上)
三七四
三七五 (上)
cháng mèi chù
注 釋
五〇六
烏 萇 : 又 曰 烏 杖 那, 鄔 荼, 烏 孫, 烏 儞 也 曩 等。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境, 周 五 千 餘 里, 山 谷 相 屬, 崇 重 佛 法, 敬 信 大 乘。 如 來 昔 為 哥 利 王, 割 截 肢 體 , 為 尸 毘 王 捨 身 於 鷹 等 之 遺迹 皆 在 此國。見《西域記》三。
月 燈 三 昧 : 佛, 對 月 光 童 子 說 一 切 諸 法 體 性 平 等 無 戲 論 三 昧 之 法 門。 因 童 子 之 名, 稱 為 月 燈 三 昧。 即《 月 燈 三 昧經》之所說。
阿 閦 : 如 來 名。 具 名 阿 閦 鞞、 阿 閦 婆。 譯 曰 無 動, 不 動。 無 瞋 恚。 往 昔 於 去 此 東 方 千 佛 剎, 出 現 於 阿 比 羅 提 國 之 大 目 如 來 所 發 願, 修 行 後, 成 佛 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今現於其土
三七五 (上)
三七五 (下)
三七六 (上)
三七六 (上)
(下)
三七七
九
十三
十四
十四
六
皮 阿閦 鞞
庾 那庾 多
帛 絲帛
笈多
笈
麾 群生
麾
德遵普賢第二
皮
宇
博
輝
及
pí yǔ bó huī jí
說 法 。 又 依 密 教 謂 阿閦 為 金 剛 界 五 智 如 來 中 住 於 東 方 之 如 來。 左 手 作 拳, 右手持梵函。黃金色。 阿閦 鞞:阿閦 佛之具名。
那 庾 多 : 又 作 那 由 他, 那 由 多, 那 術, 那 述。 數 目 名, 當 於 此 方 之 億。 億 有 十 萬, 百 萬, 千 萬 三 等。 故 諸 師 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帛:絲織品的總稱。
麾:指揮。群生:許多之眾生也。
笈 多 : 達 磨 笈 多, 譯 曰 法 密。 南 印 度 羅 囉 國 人。 隋 開 皇 十 年 來, 譯《 藥 師 經》等。見《續高僧傳》二。
五〇七
行
一
十
十四
生字注音
酥 熟酥
讖 曇 無讖
求 劉虬
求
趁
五〇八
劉虬 : 劉 虯 , 南 北 朝 隱 士 。 南 陽 涅 陽 ( 河 南 鎮 平 縣 南 ) 人。 字 靈 預, 一 字 德 明。 劉 宋 ‧ 太始年中宧任晉平王 驃 騎 記 室 當 陽 令, 後 罷 官 還 家, 被 鹿 皮, 居 茅 室, 長 齋 禮 誦, 精 研 佛 理。 嘗 唱 善 不 受 報、 頓 悟 成 佛 義, 又 註 《 法 華 經 》《 無 量 義 》 等 經, 講《 涅
曇 無 讖 :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 曇 摩 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酥 : 是 牛 羊 等 乳 鑽 抨 成 之。 或 以 草 葉 藥 而 成 之。 所 謂 從 牛 出 乳, 從 乳 出 酪, 從 酪 出 生 酥, 從 生 酥 出 熟 酥, 從 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 蘇 熟 酥 : 五 味 中 之 熟 酥 也。 熟 酥 味 : 更 精 製 生 酥 者。 以 譬 於《 方 等 經 》 之 後 說《 般 若 經 》, 通 教 之 機 熟 而 為 大 乘 別教之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七八 (上)
(下)
三七八
三七九 (下)
sū
chèn qiú
三八二 (上)
九
德遵普賢第二
昉 神昉
訪
fǎng
槃 》《 大 品 》《 小 品 》 諸 經。 齊 ‧ 建 元 初 年, 徵 詔 為 通 直 散 騎 侍 郎, 謝 而 不 就, 竟 陵 文 宣 王 遣 使 致 書, 請 其 東 下, 虯 亦 推 辭 不 就。 建 武 二 年 徵 任 國 子 博 士, 仍 謝 而 不 受。 同 年 冬 卒 於 江 州, 享 年 五 十 八( 一 說 六 十 )。 諡 號「文範先生」。虬 : 同「虯」。
神 昉 : 唐 代 僧。 初 住 法 海 寺, 精 通 大 小 乘 經 論, 唐 貞 觀 十 九 年 玄 奘 始 於 弘 福 寺 譯 經, 師 奉 召 證 義, 爾 後 其 門 下 常 列 位 譯 場。 顯 慶 年 間, 玄 奘 於 大 慈 恩 寺 翻 譯《 大 毘 婆 沙 論 》 時, 師 曾 參 與 筆 受, 又 玄 奘 於 玉 華 宮 譯《 大 般 若 經 》 時, 師 亦 參 加 綴 文。 師 少 時 尊 信 《 地 藏 十 輪 經 》, 永 徽 二 年 玄 奘 重 譯 該 經, 師 任 筆 受。 著 有《 成 唯 識 論 要 集 》 十 卷、《 地 藏 十 輪 經 疏 》 三 卷 等 書, 今 均 不 傳 於 世。 世 稱 大 乘 昉, 或 稱昉法師。
五〇九
十二
九
七
九
十四
十二
行
毗嵐 園
嵐
伎樂
伎
栴檀
栴
遷流
遷
船筏
筏
龍朔
朔
生字注音
藍
技
沾
千
罰
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八二 (上)
(下)
三八二
三八三 (上)
三八四 (上)
(上)
三八四
三八四 (上)
shuò fá qiān
注 釋
五一〇
龍 朔 : 唐 高 宗 李 治 的 年 號( 西 元 六 六 一~六六三)。
船筏:以譬佛之教法度人也。
遷流:謂時間遷移流動。
毗 嵐 園 : 毘 藍 園, 迦 毘 羅 城 藍 毘 尼 園 之省略也。即釋迦佛誕生之園。
伎樂:又作妓樂。音樂之義。
栴檀:檀香。
jì
zhān lán
三八四 (下)
三八四 (下)
三八四 (下)
六
九
十一
涮 涮
歡
米
huān
懽 懽喜
腨 如鹿王相
靡 身 毛 上靡 相
德遵普賢第二
shuàn mǐ
懽 喜 : 難 陀 龍 王, 又 作 難 途 龍 王、 難 頭 龍 王。 意 譯 為 喜 龍 王、 歡 喜 龍 王。 八大龍王之一。與優波難陀(跋難陀) 龍 王 為 兄 弟, 故 一 般 將 二 龍 王 連 稱 為 難 陀 跋 難 陀 龍 王、 難 途 跋 難 陀 龍 王。 難 陀 善 能 順 應 人 心, 以 調 御 風 雨, 深 得 世 人 歡 喜, 故 有 喜 龍 王 等 名 稱。 據 《 增 一 阿 含 經 》 卷 二 十 八 及《 大 寶 積 經 》 卷 十 四 載, 此 龍 王 有 七 龍 頭, 性 頗 兇 惡, 後 為 佛 陀 弟 子 目 犍 連 降 伏。 又《 過 去 現 在 因 果 經 》 卷 一、《 法 華 經 》 卷 一 序 品 等 皆 載, 難 陀 龍 王 為 護 法龍神之上首。
腨 如 鹿 王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腨 為 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
身 毛 上 靡 相 : 佛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身 毛 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
五一一
行 十一
十一
九 十二 十二
三
生字注音
逾城
臘月
法幢
幢
豁 然大悟
豁
臘
迸散
迸
跋 伽仙人
跋
逾
床
或
辣
蹦
拔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三八五
三八五 (上)
三八五 (下)
三八五 (下)
三八五 (下)
三八六 (上)
yú bá bèng
逾:越過。
注 釋
五一二
跋 伽 仙 人 : 跋 伽 婆, 仙 人 名。 譯 曰 瓦 師。 佛 出 家, 始 到 此 仙 人 處。 見《 佛 本行集經》二十。 迸散:猛烈地散開。
法 幢 : 妙 法 高 聳, 如 幢 之 上 出, 故 曰 法 幢。 又 如 猛 將 之 建 幢 旗 以 譬 佛 菩 薩 之說法,能伏魔軍而得勝也。
豁 然 : 覺 悟 的 樣 子。 大 悟 : 破 無 始 之 迷妄,開真實之知見者。
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間舉行臘 祭,故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 huò
là chuáng
三八六 (上)
三八六 (下)
(下)
三八六
三八八 (上)
(下)
三八八
(上)
三九〇
六 二 二
十四
二
十三
于闐 國
闐
僭述
僭
怯弱
怯
纏裹
裹
千 端氎
疊
憍 陳如
憍
德遵普賢第二
交 疊 果
卻
健
田
端 : 古 代 布 帛 的 長 度 單 位。 通 常 一 端 約等於一疋(同匹)。氎 :細棉布。
憍陳如:佛陀於鹿苑初轉法輪時所度 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
僭:本意超越本分,常用作謙詞。
妾
怯弱:懦弱膽小的人。(又音)怯
纏:裹繞,圍繞。裹:纏繞,包紮。
jiāo
五一三
于闐:又名于殿,于填,于遁,谿丹, 屈 丹 等。 梵 語 瞿 怚 薩 那, 譯 曰 地 乳。 今 Khotan , 和 闐 地 也。 離 車 族 由 尼 波 羅 縱 斷 西 藏 高 原 於 此 處 建 國, 為 大 乘 所行之地,東來之經典多經此地而來, 《西域記》十二記關於此地之歷史。
qiè
dié guǒ què jiàn tián
行 十四
二
十 十一
七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以
都
多 (一聲) 澀
《 瑜 伽 略 纂 》 鑽 (三聲)
纂
鬥瑟 哆
瑟
兜 率哆
哆
兜 率天
兜
智顗
顗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九一 (上)
三九一 (下)
三九一 (下)
(下)
三九一
三九二 (上)
yǐ dōu duō sè zuǎn
注 釋
五一四
智 顗 : 南 朝 陳、 隋 時 代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之名。
兜 率 天 : 兜 率, 此 翻 知 足, 謂 於 五 欲 境 知 止 足 故。 此 天 依 空 而 居。 人 間 四 百 年, 為 此 天 一 晝 夜。 則 人 間 十 四 萬 四 千 年, 方 為 此 天 一 年。 若 此 天 壽 四 千 歲, 則 該 人 間 五 十 七 億 六 百 萬 年 矣。 兜率哆:兜率之舊稱。 鬥瑟哆:兜率之新稱。
《瑜伽略纂》:《瑜伽師地論略纂》, 凡 十 六 卷。 唐 代 窺 基 撰。 收 於《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三 冊。 又 作《 瑜 伽 師 地 論 略纂疏》《瑜伽論略纂》《瑜伽鈔》。
三九二 (上)
三九二 (下)
三九三 (上)
十二
十二
三
曜 《 普曜 經 》
跋
冥諦
諦
求 那跋 陀 羅
德遵普賢第二
藥
拔
帝
yào bá dì
本書係法相宗主要經典《瑜伽師地論》 之 注 疏。 內 容 初 依 最 勝 子 等 之《 瑜 伽 師 地 論 釋 》 載 七 言 七 行 之 歸 敬 頌, 次 立 所 為、 所 因、 宗 緒、 藏 攝、 釋 題、 釋 文 等 六 門, 為 研 究《 瑜 伽 論 》 者 必 讀 之 指 南。 撰 者 窺 基 為 玄 奘 之 高 足, 法相宗之初祖。
《 普 曜 經 》 : 八 卷,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與《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 同 本。 而 品 有 開 合。
求 那 跋 陀 羅 : 比 丘 名。 譯 曰 功 德 賢, 中 天 竺 人。 齊 建 元 初 至 京 師, 譯《 百 喻經》等,見《梁僧傳》三。
冥 諦 : 數 論 師 所 立 二 十 五 諦 之 第 一。 是 為 萬 物 之 本 源, 冥 漠 無 諦, 故 曰 冥 諦, 又 云 冥 性。 又 為 萬 物 之 本 源, 萬 差 之 諸 法 由 此 生 出, 故 名 自 性, 一 名 本性,亦云勝性。
五一五
十三
十
九
行
毗 首竭 摩 天
竭
乃 有娠 懷
娠
酥 缽 羅 沒駄 王
陀
生字注音
節
深
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九三 (上)
三九三 (上)
(上)
三九三
tuó shēn jié
注 釋
五一六
酥 缽 羅 沒駄 王 : 善 覺 王 , 梵 名 音 譯 作 酥 鉢 囉 沒 馱、 須 波 佛、 須 波 弗。 又 作 善 悟 王。 諸 經 關 於 善 覺 王 之 記 載 各 異, 據《 眾 許 摩 訶 帝 經 》 卷 二 等 所 載, 善 覺 王 為 印 度 迦 毘 羅 衛 國 附 近 之 天 臂 城 主, 其 妃 龍 弭 禰 生 有 二 女, 長 女 摩 耶、 次 女 摩 訶 摩 耶, 其 後 二 女 共 適 迦 毘 羅 衛 城 淨 飯 王, 摩 耶 夫 人 生 悉 達多太子。
有娠:懷孕。懷:腹中有孕。
毗 首 竭 摩 : 毘 首 羯 磨, 又 作 毘 守 羯 磨。 新 云 毘 濕 縛 羯 磨。 帝 釋 之 臣, 化 作 種 種 工 巧 物, 又 司 建 築 之 天 神 也。 毘 首 羯 磨, 譯 種 種 工 業。 因 之 西 土 之 工巧者祭此天云。
三九三 (下)
三九三 (下)
三九三 (下)
三九四 (上)
三九四 (上)
三
八
九
六
六
紹 紹 灌頂王位
髻 髻意
闍 摩 訶 波闍 跋 提
晝寢
晝
貫 日之精
貫
德遵普賢第二
邵
記
髻意:天臂城善覺長者八女之一。
灌 頂 : 天 竺 國 王 即 位 時, 以 四 大 海 之 水,灌於頂而表祝意。
慣
晝寢:白天睡覺。
貫:穿通。日精:太陽的精光。
五一七
宙
舌
shào
摩 訶 波 闍 跋 提 : 瞿 曇 彌, 又 作 俱 曇 彌。 舊 稱 瞿 曇 彌, 憍 曇 彌, 新 稱 答 彌, 憍 答 彌。 皆 以 女 聲 呼 瞿 曇 姓 之 稱。 經 中 以 為 佛 姨 母 之 別 號。 姨 母 本 名 摩 訶 波 闍 婆 提, 以 姓 呼 之, 時 謂 之 瞿 曇 彌。《 法 華 經 勸 持 品 》, 記 佛 呼 姨母曰喬曇彌。
jì guàn
shé zhòu
行 七
十二
十三
六
生字注音
袍裳 袍 服
常
履歷
履
梁 僧祐 撰
祐
捷疾
捷
常
呂
右
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三九四
三九四 (下)
(下)
三九四
三九五 (上)
jié yòu lǚ cháng
注 釋
五一八
捷:快速。疾:快速,猛烈。
僧 祐 : 梁 京 師 建 初 寺 僧 祐, 律 學 之 名 匠 也。 出《 出 三 藏 記 》《 釋 迦 譜 》 《 釋 迦 方 誌 》《 弘 明 集 》 等 行 於 世。 天 監 十 七 年 寂, 壽 七 十 四。 見《 高 僧 傳 》 十 一。 唐 南 山 律 師 為 此 師 之 後 身云。見《宋高僧傳·道宣傳》。撰: 編纂。 履歷:生平的經歷。
袍裳:又曰袍服(作法服者非)。袍者 原 為 祇 支(左 右 衣), 與 覆 肩 衣(右 胃 衣)之 二 物, 來 支 那 合 此 二 物。 加 袗 袖, 稱 為 褊 袗。 是 今 之 袍 也, 裳 者, 梵 語 涅 槃 僧, 即 裙 也。 此 袍 裳 上 下 離 而著為袍服,上下綴一為直裰。
十二
十三
七
十三
六
琪 祇
洹 洹
髻 頂髻
跗 結 跏跗 坐
眷 《 不 空羂 索 經》
醞 醞
琪 環
記
膚
眷
運
元
祇 洹 : 祇 園 精 舍, 祇 陀 園 林 須 達 精 舍 之略。(又音)洹
醞:釀酒。
五一九
《 不 空羂 索 經 》 : 凡 三 十 卷 。 唐 代 菩 提 流 志 譯。 又 作《 不 空 羂 索 神 變 真 言 經 》。 說 不 空 羂 索 觀 世 音 菩 薩 之 祕 密 修 行 法 門。 分 七 十 八 品。 今 收 於 《大正藏》第二十冊。
結跏跗坐:結跏趺坐之又稱。
頂 髻 : 烏 瑟 膩 沙, 又 作 嗢 瑟 尼 沙, 鬱 瑟 尼 沙, 鬱 尼 沙, 塢 瑟 膩 沙。 譯 曰 佛 頂,肉髻。佛之頂骨隆起成髻形者。
yuán
三九五 (上)
三九五 (上)
三九五 (下)
三九六 (上)
(上)
三九七
德遵普賢第二
qí huán jì fū juàn yùn
行
十三
九
四
八
生字注音
貴霜 王 朝
霜
迦 多衍 尼 子
衍
波旬
旬
胤
胤
祚
祚
雙 (一聲)
演
詢
印
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三九七 (上)
三九八 (下)
三九九 (上)
三九九 (上)
zuò yìn xún yǎn shuāng
注 釋
五二〇
祚胤:福祚隆興,子孫繁昌。
波 旬 : 天 魔, 天 子 魔 之 略 稱, 四 魔 之 一。 第 六 天 之 魔 王 也。 其 名 云 波 旬, 有無量之眷屬,常障礙佛道者。
迦 多 衍 尼 子 : 迦 旃 延,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 訶 迦 旃 延 子, 又 云 迦 旃 子, 迦 旃 延 子, 迦 多 衍 那, 迦 底 耶 夜 那 , 迦 多 演 尼 子 , 迦㲲 延 , 迦㲲 延 尼 子 等。 譯 曰 剪 剃 種, 扇 繩, 好 肩 等。婆羅門姓十姓之一。以姓為名。
貴 霜 : 又 作 拘 沙。 種 族 名。 即 月 氏 族 之一分派也。
(上)
三九九
(上)
三九九
三九九 (上)
三九九 (下)
四〇〇 (下)
八
九
十四
三
四
膩 迦膩 色 迦 王
脅 脅 尊者
蘊 八蘊
跋 浮 陀跋 摩
詰 《 維 摩詰 所 說 經》
德遵普賢第二
逆
協
運
拔
節
nì xié yùn bá jié
迦 膩 色 迦 : 古 代 印 度 犍 陀 羅 國( 月 氏 國)之國王。
脅 尊 者 : 梵 曰 波 栗 濕 縛, 又 作 波 奢。 《 付 法 傳 》 中 第 十 祖。 小 乘 有 部 眾 人, 勸 迦 膩 色 迦 王 為 婆 娑 結 集 者, 即 第四結集之人。
八 蘊 :《 發 智 論 》 有 八 品, 稱 為 八 犍 度, 譯 作 八 聚、 八 蘊 等。《 大 毘 婆 沙 論》為解釋此八蘊之法門者。
浮 陀 跋 摩 : 又 作 佛 陀 跋 摩, 西 域 人。 譯曰覺鎧。見《歷代三寶記》八、《梁 僧傳》三。
《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 :《 維 摩 經 》 之 具 名。 三 卷, 秦 羅 什 譯。《 維 摩 經 》 有 三 譯 : 一 吳 支 謙 譯, 題 為《 維 摩 詰 經 》。 二 為 今 經。 三 唐 玄 奘 譯。 是 為 《 說 無 垢 稱 經 》。 三 譯 中 流 行 盛 者 今 經也。
五二一
十一
七
十一
行
賒 賒
憍 尸迦
憍
羯 羅因陀羅
羯
剌 那尸棄佛
剌
生字注音
交
節
奢
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二 (上)
四〇 二 (下)
四〇 三 (上)
là shē jié jiāo
注 釋
五二二
尸 棄 : 又 作 式, 式 棄, 式 詰。《 大 論 》 作 罽 那 尸 棄。 舊《 俱 舍 》 十 三 作 剌 那 尸 棄, 新《 俱 舍 》 十 八 作 寶 髻, 《 增 一 阿 含 經 》 四 十 四 作 式 詰。《 優 婆 塞 戒 經 》 作 寶 頂。《 本 行 經 》 作 螺 髻。 有 二 佛 : 一、 值 遇 釋 迦 佛 初 阿 僧 祇 劫 滿 之 佛 也。 二、 過 去 七 佛 中 之 第 二佛也。
賒 羯 羅 因 陀 羅 : 釋 提 桓 因 之 又 稱。 忉 利天之主也。
憍尸迦:又曰憍支迦。帝釋之姓。
(上)
四〇 三
(上)
四〇 四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十一
八
二
三
德遵普賢第二
璽 璽兒
犍 由犍 陀 羅
吒 多 羅吒
闥 乾闥 婆
喜
堅
乍
踏
璽兒:憍尸迦之中譯。
由 犍 陀 羅 : 遊 乾 陀 羅, 須 彌 山 等 九 山 之 一。 又 作 遊 犍 陀 羅, 踰 健 達 羅, 由 犍 陀 羅, 踰 乾 陀 羅, 由 乾 陀, 喻 漢 多。 譯 為 雙 持。 高 一 萬 二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伊 沙 陀 羅 山。 二 山 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多 羅 吒 : 提 頭 賴 吒, 又 作 提 多 羅 吒, 即 持 國 天 也。 四 天 王 之 一。 須 彌 之 半, 第 四 層 之 東。 為 東 方 天 主, 守 護 東 洲, 故 亦 曰 東 方 天。( 又 音 ) 吒
渣
五二三
乾 闥 婆 : 八 部 眾 之 一。 樂 神 名。 不 食 酒 肉, 唯 求 香 以 資 陰 身, 又 自 其 陰 身 出 香, 故 有 香 神 乃 至 尋 香 行 之 稱。 與 緊那羅同,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
zhā
xǐ jiān zhà tà
行 三
四
四
五
生字注音
荼
薜 荔神
薜
荼
鳩槃
鳩
璃
璃
毘琉
琉
毘 舍闍
闍
必
圖
揪
離
流
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下)
四〇 四
四〇 四 (下)
注 釋
五二四
毘 舍 闍 : 又 作 毘 舍 遮, 辟 舍 柘, 畢 舍 遮。持國天所領鬼之名稱。
哩
毘 琉 璃 : 四 天 王 之 一。 增 長 天 之 梵 名 也。(又音)璃
薜 荔 神 : 薜 荔 多, 又 作 閉 黎 多, 閉 麗 多, 閉 戾 多, 鞞 禮 多, 卑 帝 黎, 新 稱 彌 荔 多, 俾 禮 多。 譯 曰 祖 父。 餓 鬼 之 總名也。
鳩 槃 荼 : 又 作 弓 槃 荼、 究 槃 荼、 恭 畔 荼、 拘 槃 荼、 俱 槃 荼、 吉 槃 荼、 拘 辨 荼、 鳩 滿 拏。 鬼 名。 噉 人 精 氣 之 鬼。 譯 作 甕 形 鬼、 冬 瓜 鬼。 南 方 增 長 天 王 之領鬼。
li
shé liú lí jiū tú bì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四〇 四 (下)
六
七
八
十
留 毘畱 博 叉
屈 瞿 耶尼人
拘盧 舍
盧
鬱 單越人
鬱
德遵普賢第二
留
屈
玉
廬
毘畱 博 叉 : 俱 毘 留 波 叉 , 又 作 毘 留 博 叉, 四 天 王 中, 西 方 天 王 之 名。 譯 曰 雜語,醜眼,廣目。
瞿 耶 尼 : 舊 稱 瞿 耶 尼, 瞿 伽 尼。 新 稱 瞿 陀 尼, 瞿 陀 尼 耶。 在 須 彌 山 西 方 之 大 洲 名。 譯 曰 牛 貨。( 又 音 ) 瞿
渠
鬱 單 越 : 鬱 多 羅 究 留, 又 作 鬱 多 羅 鳩 婁、 鬱 多 羅 拘 樓、 郁 多 羅 鳩 留、 鬱 怛 羅 究 琉、 鬱 怛 羅 越、 鬱 單 曰、 殟 怛 羅 句 嚧、 殟 怛 羅 矩 嚕、 北 拘 盧、 拘 盧 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
拘 盧 舍 :《 毘 曇 論 》, 四 肘 為 一 弓。 五 百 弓 為 一 拘 盧 舍。 今 之 二 里 也。 八 拘盧舍為一由旬。今十六里也。
五二五
qú
liú qū yù lú
行
八
十四
十四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醯 摩醯 濕 伐 涅
縠 羅糓 (縠 )
輾 輾摧
巖 山 岳巖 石
斫 斫 迦羅
曷
胡
碾 嚴 拙 何
五二六
輾 : 通「 碾 」。 滾 壓, 軋 碎。 摧 : 毀 壞,崩塌。
斫 迦 羅 代 棘 底 曷 羅 闍 : 斫 迦 羅 伐辢 底 曷 羅 闍, 又 作 遮 伽 羅 伐 過 底 遏 羅 闍, 遮迦越羅,遮迦越。譯曰轉輪王。
山 岳 : 高 大 的 山。 巖 石 : 高 大 的 石 塊。
羅 糓 : 疑 作「 羅 縠 」, 疏 細 之 絲 織 品, 喻 菩 薩 之 見 佛 性, 如 隔 羅 縠 而 見 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摩醯濕伐涅:莫醯伊濕伐羅,一作摩醯 伊 濕 代 羅, 略 名 摩 醯 濕 伐 羅, 摩 醯 首 西 羅。 摩 醯 者 大, 伊 濕 伐 羅 者 自 在, 即 大自在。位於色界頂上之天神名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〇 五 (上)
四〇 五 (下)
四〇 六 (上)
四〇 六 (上)
四〇 七 (上)
代 棘 底曷 羅 闍
xī
niǎn
hú yán zhuó hé
四〇 七 (下)
四〇 七 (下)
四〇 八 (上)
四〇 八 (上)
四〇 八 (上)
四〇 八 (上)
十四
十四
一 二 三
三
德遵普賢第二
剎 剎 帝利
灑 紹灑 頂 位
齋 受 勝齋 戒
僚 臣僚 輔 佐
輻 千輻
轂 轂
輞 輞
詫
撒 (三聲)
摘 (一聲) 聊 福 股 網
chà
剎 帝 利 : 又 曰 剎 利。 印 度 四 姓 之 第 二。譯言田主。王種也。
齋 戒 : 清 心 之 不 淨 謂 之 齋。 禁 身 之 過 非,謂之戒。
紹 : 接 續, 繼 承。 灑 頂 : 灌 頂, 天 竺 國 王 即 位 時, 以 四 大 海 之 水, 灌 於 頂 而表祝意。
僚 : 官 吏。 臣 僚 : 官 吏。 輔 佐 : 輔 助。
五二七
轂 : 車 輪 中 心 的 圓 木。 輞 : 車 輪 的 外 框。
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
zhāi
sǎ liáo fú gǔ wǎng
十一
六
八
六
行
贅字
贅
葛 洪撰
葛
謬見
謬
撥 無因果
撥
生字注音
墜
各 (三聲)
繆
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一〇 (上)
四一〇 (上)
(上)
四一一
四一一 (上)
bō miù gě zhuì
注 釋
五二八
撥 無 因 果 : 撥 者, 絕 也, 除 也, 除 遣 為 無 其 事, 謂 之 撥 無。 撥 無 因 果 者, 否 定 因 果 之 道 理 也, 是 五 見 中 之 邪 見 也。 謬見:錯誤的見解。
葛 洪 : ( 約 西 元 二 五〇 ~ 三 三〇 ) 晉 句 容 人, 字 稚 川, 自 號 抱 朴 子。 好 神 仙 導 養 之 法, 元 帝 召 為 丞 相 掾, 因 平 賊 有 功, 賜 爵 關 內 侯。 著《 抱 朴 子 》 一 書, 述 鍊 丹 之 法, 建 立 長 生 理 論。 又相傳為油漆工的祖師爺。 贅:多餘,沒有用處。
四一一 (下)
四一一 (下)
四一三 (上)
四一三 (上)
五
六
八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纏 染 著纏 綿
鈍 五鈍 使
濯 洗濯
汙 垢汙
畝 田畝
蟬
遁
濁
屋
母
chán dùn zhuó wū mǔ
染 著 : 愛 欲 之 心, 於 外 物 浸 染 執 著 而 不 離 也。 纏 綿 : 糾 結 纏 繞, 無 法 擺 脫。
五鈍使:謂本惑十使中貪瞋痴慢疑之 五 使。 貪 瞋 痴 慢 之 四 使, 都 為 迷 執 於 世 間 事 物 而 起 之 惑, 其 性 分 鈍 者, 故 謂 為 鈍 使。 疑 使 為 就 四 諦 真 理 而 起 之 惑, 以 猶 豫 不 決 為 自 性, 其 性 分 亦 非 銳者,故類從貪等四使而為鈍使。
濯:洗滌,清洗。汙:穢物。
畝:田壟,田中高起的地方。
五二九
行
十四
六
七 二
六
生字注音
闍 阿闍 梨
夙 夙 世因緣
剜 剜 身求法
脩 脩 羅道
脩 脩習
素
彎 修
修
五三〇
脩 : 研 習。 通「 修 」。 脩 習 : 修 習, 數 數 薰 習 之 意。 略 稱 修、 習。 即 於 諸 行 法, 反 覆 實 踐, 數 數 薰 習, 以 期 達 到成佛之目的。
脩 羅 道 : 阿 修 羅 為 六 道 之 一。 常 為 鬥 諍者。
剜:用刀挖取。求法:志求正法也。
夙 世 : 前 世。 因 緣 : 一 物 之 生, 親 與 強 力 者 為 因, 疏 添 弱 力 者 為 緣。 例 如 種 子 為 因, 雨 露 農 夫 等 為 緣。 此 因 緣 和合而生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阿 闍 梨 : 舊 稱 阿 闍 梨, 阿 祇 利。 譯 曰 教 授。 新 稱 阿 遮 利 夜, 阿 遮 梨 耶。 譯 舌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四一三
(下)
四一四
四一四 (下)
四一六 (下)
四一六 (下)
shé
sù wān xiū xiū
四一六 (下)
四一六 (下)
七
十二
德遵普賢第二
麤 麤染
礙 色 質 為礙
粗
愛
cū ài
麤 : 同「 粗 」。 染 : 常 曰 染 垢 染 污, 不 潔 不 淨 之 義。 謂 執 著 之 妄 念 及 所 執 之事物也。
色 質 : 色 法 之 物 質。 見「 無 色 界 」 : 三 界 之 一。 此 界 無 一 可 謂 為 色 法 之 物 質, 亦 無 身 體, 無 宮 殿, 但 存 識 心, 而 住 居 於 深 妙 之 禪 定, 故 謂 之 為 無 色 界。 此 無 物 質 之 世 界, 雖 不 能 定 其 方 處, 而 姑 就 果 報 之 勝 之 義, 謂 在 色 界 之 上。 但 謂 為 色 體 實 無 者, 有 部 宗 之 義 也, 依 成 實 之 義, 則 就 無 麤 色 而 謂 為 無 色, 非 謂 全 無 色 也。 此 界 中 分 四 地, 自 下 而 上 言 之, 則 第 一 為 識 無 邊 處, 第 二 為 空 無 邊 處, 第 三 為 無 所 有 處, 第 四 為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也。 既 為 無 質, 故 不 能 以 居 處 分 之, 但 依 其 禪 定 壽命等之勝劣而立差等。
五三一
行
七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遁 《遁
麟 麟 記》
傚 傚 此世法
嗣 嗣
孝
四
嗣:繼續,承繼。
五三二
傚 : 摹 仿, 效 法。 同「 效 」。 世 法 : 世 諦 之 法, 世 間 之 法, 因 緣 生 之 法, 可毀之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遁 麟 : 唐 代 僧。 生 卒 年 不 詳。 又 稱 富 春 沙 門。 為 唐 代《 俱 舍 論 》 學 僧 圓 暉 鈍 之 門 人。 圓 暉 著 有《 俱 舍 論 頌 疏 》 一 書, 遁 麟 又 就 圓 暉 之《 俱 舍 論 頌 疏 》 加 以 注 釋, 而 成《 俱 舍 論 頌 疏 記 》 二 十 九 卷, 與 慧 暉 之《 俱 舍 論 頌 釋 疏 義 鈔 》 六 卷 並 稱 於 世, 然 遁 麟 之 作 較 為詳細。 林 《遁麟記》:《俱舍論頌疏記》二十 九卷,唐遁麟述。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一七 (上)
四一七 (上)
(上)
四一七
dùn
lín
xiào sì
四一七 (上)
十四
醯 魔醯 首 羅 天
德遵普賢第二
西
xī
魔醯首羅天:大自在天,自在天外道之 主神也。梵語摩醯首羅訛略,正為摩醯 濕伐涅,譯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頂,為 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種:一曰 毘舍闍摩醯首羅,一曰淨居摩醯首羅。 毘舍闍為鬼類之名,摩醯首羅論師之所 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 密教以之為大日如來之應現。彼又言此 自在天現種種之形,有種種之名。韋紐 天,那羅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論》 明二十種外道中。以之為第十五摩醯首 羅論師。《涅槃經》明六師外道中。第 五迦羅鳩馱迦旃延之宗計是也。中古以 來至於今盛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 西拔神。即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為 其神體之標幟。其次淨居摩醯首羅者, 第十地之菩薩,將成佛時在色界之頂, 淨居天之上,現大自在天子之勝報,以 勝妙之天形,紹佛位,行灌頂。
五三三
行 五
七
七
十二
生字注音
穀
梵 韋 陀梵 志 師
紹 殞身
嗣 絕嗣
紹 其繼嗣
紹
剎 利之種
剎
殞
十一 克 紹 轉 輪 之 業
七
穀
邵
詫
四
允
邵
範
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四一七 四一七 (下)
四一七 (下)
四一七 (下)
四一八 (上)
(上)
四一八
注 釋
五三四
韋 陀 梵 志 : 以 吠 陀 為 主 之 梵 志, 即 韋 陀論師也。
穀:糧食作物的總稱。
克 : 能。 紹 : 接 續, 繼 承。 克 紹 : 能 繼承。轉輪:轉輪王也。
紹:接續,繼承。繼嗣:繼承之人。
剎 利 : 剎 帝 利, 印 度 四 姓 之 第 二。 譯 言田主。王種也。種:指王族貴種。
殞 : 死 亡。 絕 嗣 : 沒 有 子 孫 以 傳 宗 接 代。
fàn
gǔ shào yǔn sì chà shào
四一八 (上)
四一八 (下)
四一八 (下)
四一九 (上)
四一九 (上)
四一九 (上)
八
十三
十四
十一
十二
十三
嫡子
嫡 甘 甘 露灌頂
灑 灑水
帛 淨帛
壇 趣 大壇
敷 曼荼羅
敷
德遵普賢第二
迪
肝
撒 (三聲)
博
談
膚
dí gān sǎ bó tán fū
嫡子:正室所生的長子。
甘 露 灌 頂 : 五 種 灌 頂 之 一, 以 香 水 灌 頂也。 灑:撒,潑。
帛:絲織品的總稱。
趣 : 行 動 歸 向。 通「 趨 」。 大 壇 : 對 於灌頂壇護摩壇等而名本尊壇曰大 壇。 寂 然 護 摩 以 奢 字 為 字 體, 以 此字本性為寂義之故。
敷 曼 荼 羅 : 又 曰 布 曼 荼 羅。 懸 於 壁 謂 之懸曼荼羅,敷於地,謂之敷曼荼羅。 結緣灌頂之時投華,必敷曼荼羅也。
五三五
六
行
不 空 三藏
葬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一九 (下)
五三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不空:三藏法師之名。梵名阿目佉跋折 羅,此言不空金剛,略云不空。北天竺 之 婆 羅 門 族, 幼 失 父, 隨 叔 父 來 住 東 海,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遂受五 部 之 灌 頂。 及 開 元 二 十 年, 金 剛 智 示 寂, 奉 遺 旨 往 五 天 并 師 子 國, 廣 求 密 藏,天寶五年還京,入內立壇,為帝灌 頂。 後 祈 雨 止 風 有 驗, 賜 號 曰 智 藏。 天 寶 八 年 許 還 國, 至 南 海 郡, 有 勅 葬 再 留。 十 五 年, 有 詔 還 京, 使 住 大 興 善 寺。 自 天 寶 至 大 曆 六 年 譯 出 密 部 之 經 軌, 凡 七 十 七 部, 一 百 二 十 余 卷, 密 教 之 盛, 此 時 為 最。 代 宗 永 泰 元 年 特 進 試 授 鴻 臚 卿, 加 號 大 廣 智 三 藏。 大 曆 九 年 示 疾, 勅 使 勞 問, 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 戶。六月十五日寂,壽七十,贈司空, 謚 大 辯 正 廣 智 三 藏。 詳 見《 宋 僧 傳》 一,《不空傳》。 zàng
四一九 (下)
四一九 (下)
四一九 (下)
七
八
十
師 師 子國
濫 濫
觴 觴
眷 《 不 空羂 索 神 變真言經》
德遵普賢第二
獅
爛
商
眷
shī làn shāng juàn
師 子 國 : 梵 曰 僧 伽 羅 國, 譯 曰 執 師 子 國, 略 云 師 子 國, 今 之 錫 蘭 島 也。 僧 伽 羅 者, 釋 迦 如 來 因 位 為 大 商 主 時 之 名, 始 入 於 彼 處 而 立 國, 因 取 其 名 為 國號。
濫 觴 : 水 流 發 源 的 地 方。 因 其 水 量 非 常 淺 小, 而 僅 能 浮 起 一 個 酒 杯, 故 稱 為「 濫 觴 」。 比 喻 事 物 的 開 端、 起 源。
《 不 空羂 索 神 變 真 言 經 》 : 唐 神 龍 二 年 ( 西 元 七〇 六 年 ) 夏 天 竺 三 藏 菩 提 流 志 譯, 後 由 其 弟 子 般 若 丘 多 助 宣 梵 本, 於 景 龍 三 年( 西 元 七〇 九 年 ) 翻 譯 完 成。 其 內 容 分 為 七 十 八 品, 是 不 空羂 索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秘 密 真 言 觀 行 法 門和修持功德的經典。
五三七
十
七
行
金錍
批
大 曼拏 羅
拏
生字注音
批
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二〇 (上)
四二〇 (上)
ná pī
注 釋
五三八
大 曼 拏 羅 : 大 曼 荼 羅。 曼 荼 羅 : 又 作 曼 陀 囉、 滿 荼 邏、 漫 怛 羅、 蔓 陀 羅、 曼 拏 羅。 略 云 曼 拏、 曼 荼。 新 舊 之 譯 有 種 種, 舊 譯 多 曰 壇, 又 云 道 場, 新 譯 多 曰 輪 圓 具 足, 又 云 聚 集。 此 中 就 體 而 言, 以 壇 或 道 場 為 正 意, 就 義 而 言, 以 輪 圓 具 足 或 聚 集 為 本 義。 即 築 方 圓 之 土 壇 安 置 諸 尊 於 此, 以 祭 供 者, 是 為 曼 陀 羅 之 本 體, 而 此 壇 中 聚 集 具 足 諸 尊 諸 德 成 一 大 法 門, 如 轂 輞 輻 具 足 而 成 圓 滿 之 車 輪, 是 曼 陀 羅 之 義 也。 而 常 稱 為 曼 荼 羅 者, 是 圖 畫 者。此為四曼中之大曼荼羅。
金 錍 : 錍 為 金 中 之 精 鋼。 或 作 椑, 篦 者, 乃 假 借 也。 金 錍, 又 云 金 籌。 金 所作之箸。以決開眼膜者。
四二〇 (下)
四二一 (下)
四二二 (上)
(上)
四二二 四二二 (上)
四二二 (下)
二
五
二 六 十二
十四
德遵普賢第二
怛 曼怛 羅
離 阿 闍棃
丙 禀受
契 印契
摩 護摩
官 冠
冕 冕
妲
離
丙 氣
緬
官
摹
dá lí bǐng qì guān
mó miǎn
曼 怛 羅 : 又 作 曼 特 羅、 滿 怛 羅。 譯 曰 真言、神咒、秘密語。
棃 : 同 「 梨 」 。 阿 闍棃 : 阿 闍 梨 , 譯 曰 軌 範 正 行。 可 矯 正 弟 子 行 為, 為 其 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禀 :同「稟」。稟受:承受。
印契:俗稱手印。手指所結之印也。
護摩:焚燒供物以供養聖尊。
冠冕:冠帽的總稱。
五三九
行 十四
十二
生字注音
噶 舉派
噶
拙 火定
拙
擷取
擷
耽著
耽
嘎 (二聲)
濁
節
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二三 (下)
四二四 (上)
十三
九
注 釋
五四〇
耽 : 沉 迷。 著 : 心 情 纏 綿 於 事 物 而 不 離,謂之著。如愛著執著貪著等是。
擷 : 摘 取。 擷 取 : 採 取。( 又 音 ) 擷
鞋
桌
拙火定: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 一。 即 利 用 類 似 氣 功 原 理 之 苦 修 苦 練 ( 練 氣、 脈、 明 點 等 生 理 作 用 ), 以 達 抗 禦 饑 寒 之 功 用。 迦 爾 居 派 以 此 為 傳 承 大 法 中 之 基 礎 行 法 而 教 授 之。 據 傳迦爾居派之密勒日巴即修拙火定而 得成就者。(又音)拙
噶 舉 派 : 迦 爾 居 派, 又 作 迦 爾 修 派、 喀 爾 修 派、 噶 舉 派。 為 西 藏 佛 教 新 派 之一。意譯聖語相承者,亦即依口傳
zhuō
四二四 (上)
四二五 (上)
xié
dān jié zhuó gá
四二六 (下)
四三〇 (下)
四三一 (上)
四三一 (下)
二
十三
九
十一
矯 矯正
圭峰
圭
達 磨馱 都
馱
淳 善無垢
淳
德遵普賢第二
餃
醇
陀
規
jiǎo chún tuó guī
方 式, 使 祕 義 與 師 資 相 承 之 宗 派。 又 因 該 派 僧 人 著 白 色 僧 服, 俗 稱 白 教。 創 始 人 為 馬 爾 巴 曾 留 學 印 度, 於 那 洛 巴 學 速 道 瑜 伽 之 六 法, 並 隨 彌 特 利 學 大 手 印。 歸 國 後, 傳 給 密 勒 日 巴。 至 密勒日巴之弟子達保哈解此派乃大 成。 矯正:改正,糾正。
淳 : 篤 厚, 樸 實 的。 無 垢 : 清 淨 而 無 垢染也。 達磨馱都:譯作法界。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 宗 密 禪 師, 住 於 此, 故 喚 師 為 圭 峰。
五四一
行 十二
十四
一
三
五
生字注音
智顗
顗
湛睿
睿
完璧
璧
讎校
讎
古逸 內 典
逸
以
瑞
碧
愁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三一 (下)
四三一 (下)
四三二 (上)
四三二 (上)
四三三 (上)
yì chóu bì ruì yǐ
注 釋
五四二
逸 : 散 失。 內 典 : 佛 之 教 典 為 內 典, 世之教典為外典,佛者之自稱也。 讎校:校對文字。
完璧:完美的玉石。比喻完美無缺。
湛 睿 : 日 本 鎌 倉 南 北 朝 時 代 的 學 僧, 律 僧 和 華 嚴 學 的 大 家。 著 有《 華 嚴 五 教章纂釋》《大乘起信論義記教理抄》 《 四 分 律 行 事 鈔 見 聞 集 》 等,「 金 澤 文庫」留下了大量手稿。
智 顗 : 南 朝 陳、 隋 時 代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之名。
(上)
四三三
(上)
四三三
(下)
四三三
(上)
四三四
四三四 (上)
十
十一
六
九
十三
荊 荊州
旬 九旬
承 金 口 相承
契 契
乖 於理智
乖
德遵普賢第二
經
詢
成
氣
怪 (一聲)
jīng xún chéng qì guāi
荊 州 : 漢 所 置 的 十 三 刺 史 部 之 一。 地 處 長 江 中 游,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是 政 治、 軍 事 的 重 地。 轄 地 約 今 湖 北 湖 南 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旬:十天。
金 口 相 承 : 天 台 宗 三 相 承 之 一。 又 名 金 口 祖 承。 謂 受 佛 金 口 之 記, 而 出 世 之 付 法 藏 二 十 三 祖, 次 第 相 承 其 法 門 也。 契:切合。
乖 : 違 背, 不 合。 理 智 : 理 為 所 觀 之 道 理, 智 為 能 觀 之 智 慧, 彼 此 冥 合, 稱為覺悟。即依理生智依智顯理也。
五四三
七
十
行
纏
纏
朕迹
朕
隨眠
眠
生字注音
注 釋
五四四
棉
朕迹 :徵兆;痕跡。
隨 眠 : 於 小 乘 有 部 之 宗 義, 為 煩 惱 之 異 名。 於 大 乘 唯 識 之 宗 義, 為 煩 惱 障、 所 知 障 種 子 之 名。 有 部 之 義, 貪 瞋 等 之 煩 惱, 隨 逐 有 情 而 不 離, 故 曰 隨, 煩 惱 之 狀 體, 幽 微 而 難 了 知, 猶 如 睡 眠 之 狀 體, 故 曰 眠。 又 有 情 隨 逐 而增昏滯,如睡眠,故曰隨眠。
鎮
付
蟬
縛
纏 縛 : 十 纏 四 縛 也, 又 一 切 之 煩 惱, 纏縛有情而繫於三界之獄者。(又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四三四
(下)
四三五
十
縛
mián
福
zhèn
fù
四三五 (下)
縛
chán fú
四三六 (上)
四三六 (下)
四三七 (上)
四三七 (上)
四三七 (上)
八
六
四
五
六
德遵普賢第二
惛 惛
沉 沈
纏 纏綿
慳 慳
貲 貲財
蒂 蒂芥
臆 胸臆
沉
昏
蟬
意
帝
資
千
chén
hūn chán qiān zī dì yì
沈 : 同「 沉 」。 惛 沈 : 使 心 盲 昧 沈 鬱 之煩惱也。八纏之一。
纏綿:糾結纏繞,無法擺脫。
慳:吝嗇。
貲:財貨。通「資」。
蒂芥:比喻存在心中使人不愉快的嫌 隙。胸臆:內心。
五四五
生字注音 梗
千
慧
設
醒 (三聲)
星
猛
硬
遷善:改過向善。
恚怒:憤怒。
攝伏:收伏。
省察:內省。
五四六
懵:見「懵懂」,糊塗。惺:清醒。
(又音)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鞕 : 通「 鯁 」。 梗 塞, 阻 塞 不 通。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梗
刺鞕
猛 昏懵
惺 不惺
醒 省察
攝 攝伏
恚 恚怒
遷 遷善
gěng
頁 八
九
十 十二 二 六
yìng
四三七 (上)
(上)
四三七
四三七 (上)
(上)
四三七 四三七 (下)
四三七 (下)
měng xīng xǐng shè huì qiān
四三七 (下)
四四〇 (下)
四四一 (上)
(下)
四四二
四四三 (上)
八
六
一 四
二
皮 《鞞 婆 沙 論 》
鬘 《 勝鬘
窟 寶窟 》
翳
六 塵觸 對
觸
箇
箇
缽 羅翳 迦 佛 陀
德遵普賢第二
皮
蠻
枯
意 各
處 (四聲)
pí mán kū yì gè chù
《 鞞 婆 沙 論 》 : 十 四 卷, 尸 陀 般 尼 阿 羅 漢 造, 苻 秦 僧 伽 跋 澄 譯。 廣 說 有 部 之法相者。
《 勝 鬘 寶 窟 》 : 凡 六 卷, 又 作《 勝 鬘 經 寶 窟 》, 隋 代 吉 藏 撰, 約 成 書 於 開 皇 十 八 年 前 後。 係《 勝 鬘 經 》 注 疏 中 最詳盡之作。
缽羅翳迦佛陀:辟支佛音譯。 箇:同「個」。
六 塵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之 六 境 也, 此 六 境 有 眼 等 六 根 入 身 以 坌 污 淨 心 者。 故 謂 之 塵。 觸 : 梵 語 薩 婆 羅 奢, 五 境 之 一,身根所觸有堅濕煖動等十一種。
五四七
行 五 十三
十三
十 十二 三 十一
生字注音
晏安 援 引頗多
援
晏
須臾
臾
獼猴
獼
麟 角喻
麟
宿 因 所萌
萌
上溯 之
溯
元
驗
魚
彌
林
蒙
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四四四
(下)
四四五
四四七 (上)
四四七 (下)
四四七 (下)
四四八 (上)
四五〇 (下)
sù méng lín mí yú yàn yuán
注 釋
五四八
上 溯 : 往 前 推 究。 指 依 目 前 往 過 去 的 時間推算。
宿因:植於宿世之業因也,通於善惡。 萌:發。
麟 角 : 具 名 麟 角 喻, 略 云 麟 角, 或 云 麟 喻。 緣 覺 佛 之 獨 證, 譬 於 麟 之 一 角 也。
獼 猴 : 音 譯 麼 迦 吒, 摩 斯 吒。 猿 之 一 種。 須臾:片刻。 晏:安定。 援引:引證,舉例。
四五一 (下)
四五二 (下)
一
十三
德遵普賢第二
潤 蒙潤
磧 《磧 砂
葬 藏》
閏
氣
葬
rùn qì zàng
蒙 潤 : 元 杭 州 南 天 竺 演 福 寺 蒙 潤, 號 玉 岡。 年 十 四 出 家, 從 古 源 法 師 受 天 台 之 教 觀, 會 古 源 歸 寂, 從 竹 堂 傅 公 卒 其 業。 由 集 慶 寺 維 那, 分 座 於 演 福 寺, 後 主 演 福, 宗 風 大 振。 居 六 年, 歸 白 蓮 華 院, 修 念 佛 三 昧。 誓 不 出 山。 行 宣 政 院 強 起 之, 再 主 南 天 竺, 時 寺 新 燬。 由 師 力 再 復 舊 觀, 居 三 年 復 歸 老 白 蓮 院。 順 帝 至 正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六 日 示 寂, 壽 六 十 八。 天 目 中 峰 國師嘗致書曰:法師能以芬陀利香充 塞 宇 宙, 人 謂 古 佛 復 出, 信 矣! 見 《續佛祖統紀》上。
《 磧 砂 藏 》 :《 磧 砂 大 藏 經 》 的 簡 稱, 因 於 平 江 府( 今 江 蘇 吳 縣 ) 磧 砂 延 聖 院 開 雕 而 命 名, 是 現 存 最 完 整 的 宋元版藏經。
五四九
五
十二
十
七
行
伽倻 山
耶
對 校勘 正
勘
燬於
燬
抵禦 契 丹
禦
生字注音
耶 (一聲)
刊
毀
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五四 (上)
(上)
四五四 四五四 (下)
四五五 (上)
yù huǐ kān yē
注 釋
五五〇
抵 禦 : 抵 擋 防 禦。 契 丹 : 中 國 古 代 東 胡 族 的 一 支。 原 居 於 今 遼 河 上 游 西 剌 木 倫 河 一 帶, 所 屬 分 八 部。 唐 時 耶 律 阿 保 機 併 合 各 部, 統 有 今 蒙 古、 東 北、 熱 河、 察 哈 爾、 綏 遠 及 河 北 北 部, 自 號 為 王, 建 國 號 為 遼。 宋 時 為 金所滅。 燬:燃燒,焚毀。
校:訂正,考訂。勘正:校正。
伽倻 山 : 韓 國 小 白 山 脈 上 的 一 座 山 峰 , 海 拔 一 四 三〇 米 , 佔 地 八 萬 平 方 公 里, 從 慶 尚 南 道 綿 延 到 慶 尚 北 道, 海印寺坐落於此山上。
四五五 (上)
九
契
離 《 高麗
契 丹藏仿刻 本》
德遵普賢第二
離
氣
lí qì
高 麗 : 在 今 朝 鮮 半 島。 隋 唐 時 稱 為 「高麗」。 《契丹藏》:又稱丹本、丹版、丹藏、 遼 本。 即 契 丹 興 宗 時 敕 命 在 南 京( 即 今 北 平) 開 雕, 至 道 宗 清 寧 九 年 或 咸 雍 八 年 以 前 完 成 之 大 藏 經。 其 年 代 約 於 宋 版 開 寶 藏 雕 成 之 後 七 十 年。 本 藏 共 計 五 七 九 帙, 包 括《 開 元 釋 教 錄 》 四八 ○ 帙、《 續 開 元 錄 》 二 十 五 帙, 及 宋 朝 新 譯 經 典、 章 疏、 音 義 之 類 七 十 四 帙。 為 梵 夾 本, 紙 薄 字 密, 為 古 來 大 藏 經 版 式 最 小 者。 由 覺 苑、 蘊 寂 等 人 專 任 校 勘 之 職。 在 燕 京 近 郊 之 房 山, 繼 隋 代 靜 琬 之 遺 業, 補 刻 四 大 部之石經,即根據契丹藏完成者。 據《 高 麗 史 》 卷 八 所 載, 道 宗 清 寧 九 年( 即 高 麗 文 宗 十 七 年 ) 以 降, 嘗 數 度 送 本 藏 經 於 高 麗, 高 麗 藏 再 雕 本 多 據 此 再 校 以 他 藏 而 成。 本 藏 迄 今 已 全 佚失。
五五一
行 十一
五
二
七
十三
生字注音
肴
昏昧
昧
膳 眾味
膳
肴
戀著 不 捨
濁
縛喃
喃
波 利暱
暱
帙
帙
妹
善
堯
濁
楠
逆
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四五五
(下)
四五五
四五七 (下)
(下)
四五七
(下)
四五七
zhì nì nán zhuó yáo shàn mèi
注 釋
五五二
帙: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
波利暱縛喃:舊稱之涅槃也。
戀著:戀慕執著諸可意之境而不捨離 也。
肴:煮熟的魚肉等食物。膳:飯食。
昏昧:神智模糊不清。
四五七 (下)
四五八 (上)
四五八 (下)
四五八 (下)
四六一 (下)
十四
八
六
七
十一
怠
怠 惰 惰 放縱
憍 憍恣
豁 豁然
儼 儼然
瓔 《瓔
珞 經》
珞
德遵普賢第二
代
剁
交
或
演
嬰
洛
dài duò jiāo huò yǎn yīng luò
怠 惰 : 懈 怠 懶 惰。 放 縱 : 縱 容, 不 加 約束。
憍恣:驕傲放縱。
豁然:覺悟的樣子。
儼:彷彿,好像。
《 瓔 珞 經 》 :《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之 略 名。 攝 於 大 乘 律 部。《 菩 薩 本 業 瓔 珞 經 》 : 二 卷,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說 四十二位之名義行業及菩薩戒等。
五五三
行 十二
十四
十四
一
十
十二
生字注音
矜誇
矜
恃 己凌他
恃
漫怛 羅
怛
破闇
闇
尾儞 也
你
智儼
儼
今
是
妲
暗
你
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六二 (下)
四六四 (上)
四六四 (上)
四六四 (下)
四六五 (下)
四六五 (下)
yǎn nǐ àn dá shì jīn
注 釋
五五四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相尊者。
儞 : 同「 你 」。 尾 儞 也 : 譯 曰 明, 真 言 之 別 稱。 真 言 能 破 眾 生 煩 惱 之 闇 障,故名明。 闇:昏昧,糊塗。
漫 怛 羅 : 又 作 曼 特 羅、 滿 怛 羅。 譯 曰 真言、神咒、秘密語。
恃:依賴,依仗。凌:欺侮,侵犯。
矜誇:驕矜誇大。
(下)
四六六
四六六 (下)
四六八 (上)
四六八 (上)
四六八 (下)
四六八 (下)
四六八 (下)
三
十四
五
九
一
三
七
噉 食 草噉 穢
慳 慳結
迮 迫迮
呻
竄伏
竄
懾伏
懾
哮吼
哮
師 子 頻呻 三 昧
德遵普賢第二
但
千
則
申
孝
哲
篡
噉:同「啖」,吃。穢:田中的雜草。
慳結:九結之一。慳吝之煩惱也。
迮 : 狹 窄。 通「 窄 」。 迫 迮 : 密 聚、 緊靠貌。
師子頻呻三昧:師子奮迅三昧。
哮吼:獸類的吼叫聲。
設
五五五
懾 : 害 怕, 恐 懼。 懾 伏 : 因 畏 懼 而 屈 服。(又音)懾
竄伏:逃匿,潛伏。
shè
dàn qiān zé shēn xiào zhé cuàn
行 十一
六
十一
生字注音
道霈
霈
禳 災祈福
禳
藏竄 聾 盲
竄
五五六
藏 : 隱 匿。 竄 : 躲 藏, 隱 匿。 聾 盲 : 耳不能聽,眼不能見。
注 釋
篡
禳 災 祈 福 : 禳, 祈 求 消 除 災 禍。 禳 災 祈福,指祈求神靈降福,消除災害。
沛
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六八 (下)
四七〇 (上)
(上)
四七〇
cuàn
道 霈 : 為 霖 道 霈, 明 末 清 初 曹 洞 宗 僧。 福 建 建 安 人, 俗 姓 丁。 號 旅 泊、 非 家 叟, 字 為 霖, 法 名 道 霈。 永 覺 元 賢 之 法 嗣。 十 四 歲 入 白 雲 寺 出 家, 研 學 經 教。 侍 永 覺 元 賢 數 年, 又 往 天 童 山 參 學 於 密 雲 圓 悟 而 徹 悟。 旋 赴 百 丈 山 結 庵 修 淨 業 五 年。 後 移 居 鼓 山 二 十 餘 年, 皈 依 者 甚 眾。 康 熙 四 十 一 年 示 寂, 世 壽 八 十 八。 著 述 宏 富, 有《 仁 王 般 若 經 合 疏 》 三 卷、《 華 嚴 經 疏 論 纂要》一二 ○ 卷、《法華經文句纂要》
ráng pèi
四七〇 (上)
四七〇 (下)
十三
三
賁 良賁
撰 宋 淨 源譔 集
德遵普賢第二
必
撰
bì zhuàn
七 卷、《 佛 祖 三 經 指 南 》 三 卷、《 為 霖 道 霈 禪 師 秉 拂 語 錄 》 二 卷、《 旅 泊 庵稿》四卷、《禪海十珍》一卷、《四 十 二 章 經 指 南 》《 佛 遺 教 經 指 南 》 《鼓山錄》六卷、《般若心經請益說》 《 八 十 八 佛 懺 》《 準 提 懺 》《 發 願 文 註》等。
良賁: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助不空新譯 《 仁 王 經 》, 且 奉 代 宗勅 作《 疏 》 三 卷。 以 所 住 之 寺 名 疏, 謂 之《 青 龍 疏》。
淨 源 : 趙 宋 杭 州 南 山 慧 因 寺 法 師, 名 淨 源, 生 於 晉 江 楊 氏, 先 世 為 泉 之 晉 水 人, 故 學 者 稱 晉 水。 師 受 具 參 方, 承《 華 嚴 》 於 五 臺 承 遷, 學《 合 論 》 於 橫 海 明 覃, 還 南, 聽《 楞 嚴 》《 圓 覺》《起信》於長水法師子璿,四方
五五七
行
十
一
四
生字注音
渟 香 海 澄渟
侯 摩睺
伽 羅伽
弗 東弗 於 逮
亭
侯
茄
福
五五八
東 弗 於 逮 : 舊 曰 弗 婆 提, 又 曰 弗 於 逮, 新 曰 毘 提 訶。 四 大 洲 中 東 大 洲 之 名。
摩 睺 羅 伽 : 梵 語 音 譯,「 摩 睺 」 意 思 是 大,「 羅 伽 」 是 腹 行, 摩睺 羅 伽 譯 為「 大 腹 行 」, 即 是 大 蟒 蛇、 大 蟒 神,乃八部鬼神之一。
香 海 : 香 水 之 海。 圍 繞 須 彌 山 之 內 海, 盡 香 水 也。 此 有 二 : 一 蓮 華 藏 世 界 之 香 水 海。 更 有 一, 為 娑 婆 世 界 之 香 水 海。 澄 : 水 靜 止 而 清 澈。 渟 : 水 流停止不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宿 學 推 為 義 龍。 哲 宗 元 祐 三 年 十 一 月 己 酉 入 滅, 世 壽 七 十 八。 見《 釋 氏 稽 古略》四。譔:著述。通「撰」。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四七一
四七二 (上)
四七二 (上)
tíng hóu qié fú
四七二 (上)
四七二 (上)
四七二 (上)
四七三 (上)
四七三 (上)
四
四
四
四
六
德遵普賢第二
閻 南閻 浮 提
屈 西瞿 耶 尼
鬱 北鬱 單 越
垓 垓
劭 應劭
嚴
屈
玉
該
紹
南 閻 浮 提 : 閻 浮 提 六 洲 之 名, 在 須 彌 山 南 方 鹹 海 中, 故 云 南。 是 吾 人 之 住 處也。
渠
西 瞿 耶 尼 : 又 作 西 瞿 陀 尼, 西 瞿 伽 尼。 西 大 洲 名。 瞿 陀 尼 譯 曰 牛 貨。 其 俗 以 為 牛 貨 幣, 故 名。 在 須 彌 山 之 西 方。(又音)瞿
五五九
應 劭 : 字 仲 遠, 東 漢 汝 南( 今 河 南 省 汝 陽 縣 東 南 ) 人, 生 卒 年 不 詳。 博 學 多 聞, 獻 帝 時 遷 都 於 許, 典 章 湮 沒, 劭 乃 著 漢 官 禮 儀 故 事, 朝 廷 制 度, 多 取則焉,又撰《風俗通》等。
垓 : 數 目 字。 古 代 以 十 兆 為 經, 十 經 為垓。
北 鬱 單 越 : 又 曰 北 鬱 怛 越, 四 大 洲 之 一。 鬱 單 越 洲 在 須 彌 山 之 北 方, 故 曰 北。
qú
yán qū yù gāi shào
行 一 十二
十三
十三
一
注 釋
五六〇
傍 生 : 舊 云 畜 生, 新 云 傍 生, 一 作 旁 生,傍行之生類也。
鄽 : 同「 廛 」。 古 代 城 市 中 可 供 平 民 居住的宅地。
蹙額:皺著眉頭。皤:大的。
腲脮 :肥貌。
長汀子:五代梁時明州奉化布袋和尚 之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龐 廳 偉 餒 促 婆 蟬
páng
生字注音
鄽
蟬
皤腹
皤
蹙額
蹙
脮
餒
腲
腲
長汀 子
汀
傍生
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七三 (下)
四七五 (下)
四七五 (下)
(下)
四七五
四七六 (上)
tīng wěi něi cù pó chán
四七六 (上)
四七六 (上)
四七六 (上)
四七六 (上)
三
六
十一
拊 拊
祇 為祇 如 此
惺 如惺
懺 十一 《 龍 華 懺 法 》
德遵普賢第二
府
之
星
顫
拊:撫摩。
只
祇:正,恰,只。(又音)祇
五六一
《 龍 華 懺 法 》 : 一 卷, 明 如 惺 集。 說 祈念彌勒菩薩懺悔罪障之作法。
如 惺 : 明 代 僧。 生 卒 年、 籍 貫、 俗 姓 均 不 詳。 住 於 天 台 山 慈 雲 寺。 博 學 多 聞, 尤 善 文 筆, 偏 好 史 乘 傳 記 之 學。 曾 於 萬 曆 二 十 八 年, 重 刊「 佛 法 金 湯 編 」, 後 又 續 編 當 代 之 護 法 者。 偶 於 史 誌 文 集 中, 見 有 南 宋 以 來 諸 僧 之 行 實 事 跡, 即 隨 錄 之, 計 得 二 百 餘 人, 分 為 譯 經、 解 義、 習 禪 等 三 篇, 稱 為 《 大 明 高 僧 傳 》, 於 萬 曆 四 十 五 年 刊 行。
zhǐ
fǔ zhī xīng chàn
行 九 七
十
三 六 十二
生字注音
臧
痞 否
棲神
棲
泥洹
洹
擇 滅無為
擇
臧
差謬
謬
《 勝鬘 經 》
鬘
淒
環
澤
匹 (三聲)
髒 (一聲)
繆
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七七 (下)
四七八 (下)
四七九 (下)
四八〇 (下)
四八〇 (下)
四八一 (上)
注 釋
五六二
《 勝 鬘 經 》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方廣經》之略名。 差謬:錯誤;差錯。
臧否:善惡。
擇 滅 無 為 : 三 無 為 之 一。 涅 槃 之 無 為 法也。
泥洹:又作泥曰,同「涅槃」。
棲
棲 神 : 棲 息 精 神 而 不 移 於 他 也。( 又 音)棲 xī
mán miù zāng pǐ zé huán qī
一
十
一
一
翫 尋翫
資 玆典
肇 肇公
臧 姑臧
姚 姚興
萬
照
資
髒 (一聲)
堯
完
翫 : 鑽 研。 玆 : 同「 茲 」。( 又 音 ) 翫
五六三
姚 興 :( 西 元 三 六 六 ~ 四 一 六 ) 字 子 略, 姚 萇 長 子, 後 秦 主。 嗣 立 後, 攻 敗 前 秦、 西 秦、 又 滅 後 涼, 勢 甚 盛, 後 伐 夏 敗 還, 降 號 稱 王, 在 位 二 十 二 年。諡文桓帝。
姑 臧 : 郡 府 名。 在 甘 肅 涼 州。 此 地 原 為 當 西 藏 交 通 之 要 路, 故 東 西 來 往 之 人, 多 輻 輳 焉。 東 晉 安 帝 時, 曇 無 讖 三 藏 為 河 西 王 大 沮 渠 蒙 遜 譯 出《 大 般 涅 槃 經 》, 即 在 此 地。 又 見 於《 出 三 藏紀》《開元錄》等。
肇公:僧肇,羅什門下四哲之一。
wán
四八一 (下)
四八二 (上)
四八二 (下)
(下)
四八二
德遵普賢第二
wàn zhào
zī zāng yáo
行 二 四
十四
八
注 釋
五六四
僧 睿 : 僧 叡, 羅 什 之 弟 子, 關 中 四 聖 之一。
梁 : 朝 代 名, 南 朝 蕭 衍 所 建( 西 元 五 〇 二 ~ 五 五 六 )。 建 都 建 康。 沙 門 : 又 作 娑 門、 桑 門、 喪 門、 沙 門 那, 譯 曰 息、 息 心、 靜 志、 淨 志、 乏 道、貧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囉磨
迦蘭陀竹園: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 舍 城 北 方 之 迦 蘭 陀 村。 為 迦 蘭 陀 長 者 所 有, 以 盛 產 竹 之 故, 名 為 迦 蘭 陀 竹 園。 竹 園 內 有 王 舍 城 頻 婆 娑 羅 王 為 供 養 佛 陀 及 僧 眾 所 建 的 竹 林 精 舍( 或 稱 竹園精舍)。
法蘊:同「法藏」。諸種之法門蘊積, 是曰法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瑞 運
加
宵
ruì
生字注音 僧睿
蘊 法蘊
蕭 梁沙門
蕭
迦 蘭陀竹園
迦
睿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八二 (下)
四八三 (上)
四八四 (下)
(上)
四八五
yùn jiā xiāo
四八五 (上)
四八五 (下)
四九一 (上)
九
四
十二
芻尼
芻
苾
苾
僧伽 婆 羅
伽
曼 陀羅仙
曼
德遵普賢第二
慢
茄
必 除
màn qié bì chú
拏、 室 囉 磨 拏、 沙 迦 懣 囊, 譯 曰 功 勞、 勤 息, 勞 劬 修 佛 道 之 義 也, 又 勤 修 息 煩 惱 之 義 也。 原 不 論 外 道 佛 徒, 總為出家者之都名。
曼 陀 羅 仙 : 南 朝 梁 譯 經 僧, 來 自 扶 南 國。與僧伽婆羅合譯《大乘寶雲經》, 又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
僧 伽 婆 羅 : 譯 曰 眾 養。 扶 南 國 僧, 來 齊 都, 住 於 正 觀 寺, 為 求 那 跋 陀 羅 之 弟 子。 梁 天 監 五 年,勅 召 於 楊 都, 譯 出《 阿 育 王 經 》《 解 脫 道 論 》 等 十 一 部。 普 通 五 年 寂 於 正 觀 寺, 壽 六 十 五。見《續高僧傳》一。
苾 芻 尼 : 又 作煏 芻 尼 , 即 比 丘 尼 也 。 尼 者 女 聲。 男 僧 云 苾 芻, 女 僧 云 苾 芻 尼。
五六五
行 四
十二
生字注音
韋
韋
鄔 婆斯迦
鄔
陀
惟
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四九二
四九二 (上)
馱 馱天
wū wéi tuó
注 釋
五六六
鄔婆斯迦:優婆夷之新稱。
韋 馱 : 又 作 塞 建 陀 天、 私 建 陀 天、 建 陀 天、 違 馱 天。 或 稱 韋 將 軍、 韋 天 將 軍。 本 為 婆 羅 門 教 之 神, 又 稱 迦 絺 吉 夜( 意 譯 六 面 子 )、 鳩 摩 羅( 意 譯 童 子 )、 善 梵, 原 為 戰 神, 有 六 頭 十 二 臂, 手 執 弓 箭, 騎 孔 雀。 此 神 之 崇 拜 最 初 流 行 於 南 印 度, 五 世 紀 後 傳 到 北 印 度, 被 大 乘 佛 教 吸 收 而 為 伽 藍 之 守 護 神, 為 南 方 增 長 天 八 大 將 軍 之 一, 乃 四 天 王 下 三 十 二 將 軍 之 首。 生 而 聰 慧, 早 離 塵 欲, 修 清 淨 梵 行 童 真 之 業。 受 佛 陀 付 囑 而 鎮 護 東 西 南 三 洲 ( 東 勝 身 洲、 西 牛 貨 洲、 南 贍 部 洲)。
行 二
六
七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偏袒 右 肩
袒
革屣
屣
畔睇
睇
槃 那寐
寐
稽首
起
大教緣起第三 頁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四九二 (下)
大教緣起第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起
妹
帝
喜
坦
qǐ mèi dì xǐ tǎn
注 釋
稽 首 : 古 時 一 種 跪 拜 禮, 叩 頭 至 地, 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槃那寐:和南之又稱。
畔睇:和南之又稱。
革 : 去 毛 且 經 過 加 工 處 理 的 獸 皮。 屣:鞋子。革屣:指皮制的鞋。
偏 袒 : 佛 家 所 著 袈 裟, 輒 偏 露 一 邊, 謂 之 偏 袒。《 金 剛 經 》 所 謂「 偏 袒 右 肩」是也。
五六七
行 六 六
十一
生字注音
佚
散佚
窺 窺
諾 那呼圖克圖 不空海
諾 糯
虧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四九四 四九四 (上)
四九四 (下)
yì kuī nuò
佚:散失。
注 釋
窺:泛指見,觀看。
五六八
諾 那 呼 圖 克 圖 :( 一 八 六 五 ~ 一 九 三 六 ) 西 康 昌 都 人, 原 係 漢 族, 俗 姓 徐。 由 於 被 認 為 是 金 塘 活 佛 十 四 世 轉 生 之 呼 圖 克 圖, 故 被 迎 至 伍 齊 諾 那 寺, 名 丕 成 勒 買 謨 錯。 七 歲 即 從 黃 教 堪 布 扎 喜 王 雀 學 經, 九 歲 從 白 教 堪 布 扎 喜 約 生 學 戒, 從 噶 爾 馬 墨 止 噶 那 及 不 拉 喜 沃 塞 諸 尊 宿 學 密 乘, 勤 修 十 三 年, 其 後 又 就 墨 雅 打 那 尊 者 學 紅 教。 二 十 四 歲, 繼 承 紅 教 祖 位, 兼 掌 政 教 大 權。 二 十 六 歲, 朝 禮 蓮 華 生 之 道 場 白 馬 哥 山。 對 於 密 乘 各 宗 大 法, 造 詣 頗 深。 曾 設 壇 修 法, 以 挫 黑 教 之 徒。
四九四 (下)
十一
大教緣起第三
昧 三昧 耶 戒
妹
mèi
民 國 初 年, 西 藏 達 賴 喇 嘛 起 軍, 川 邊 康 藏 不 靖, 諾 那 率 軍 助 邊 將 彭 日 昇 共 拒 之。 後 為 達 賴 所 虜, 囚 之 拉 薩, 歷 時 六 年。 至 民 國 十 三 年 始 脫 險, 繞 道 印 度 而 返 抵 北 平。 次 年, 入 川 修 川 康 祈 禱 法 會, 並 弘 傳 密 法。 十 八 年 至 南 京, 就 任 蒙 藏 委 員 會 委 員。 二 十 四 年 再 次 入 川, 任 西 康 宣 慰 使 之 職。 翌 年 二 月 示 寂 於 甘 孜, 世 壽 七 十 二。 師 為 紅 教 兼 白 教 尊 者, 臨 終 曾 囑 貢 噶 呼 圖 克 圖 弘 法。 其 靈 骨 葬 於 廬 山, 政 府 追 贈「普佑法師」號,以示欽仰。 不空海:諾那呼圖克圖法名逞烈匠措 之意譯。
三昧耶戒:授傳法灌頂以前所授之作 法 也。 三 昧 耶 有 不 違 越 之 義, 故 於 通 戒, 初 上 座, 次 驚 覺 鈴 作 法, 歸 命, 運 心 懺 悔, 歸 依, 發 心 遮 難, 請 師, 羯 磨 及 楊 枝 打, 塗 香, 花 鬘, 燒 香 燈 明,齒木,金剛線,金剛水是也。
五六九
行 十三 十三 一
六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紇 差怛羅
紇
掣 多羅
掣
既望
既
徵信
徵
渝
渝
僑
僑
何
徹
季
爭
魚
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四九四 四九四 (下)
四九五 (上)
四九五 (上)
四九六 (上)
(上)
四九六
qiáo yú zhēng jì chè hé
注 釋 僑:旅居,寄居。
五七〇
渝:四川省重慶市的簡稱。 徵信:驗證真偽。
既 望 : 陰 曆 十 五 為 望, 十 六 為 既 望, 古 時 稱「 既 望 」 之 時 間 則 較 長, 或 指 十 四、 十 五 至 二 十 三、 二 十 四 之 時 段。
掣多羅:略名為「剎」。譯曰土田。
紇差怛羅:譯曰土田。國土也。
十三
四 四 六 十 十
曳 迦 羅 沙曳
敷 敷具
氈 氈席
衾 衾被
綴 綴合
畔 田畔
意
膚 沾 侵 墜 盼
頁
迦 羅 沙 曳 :《 茶 香 室 叢 鈔 》 十 三 曰 : 即 袈 裟 也。 明 朱 國 楨《 湧 幢 小 品 》, 引 陳 養 吾《 象 教 皮 編 》 云 : 迦 羅 沙 曳, 僧 衣 也。 省 羅 曳 字, 止 稱 迦 沙。 葛 洪 撰《 字 苑 》。 添 衣 作 袈 裟。 或 從 毛作毠裟。(又音)曳
衾:大被子。 綴:縫合也。 畔:田界。
五七一
氈 : 用 獸 毛 加 膠 汁 壓 製 成 的 織 物, 可 做墊褥或鞋帽等。
敷 具 : 袈 裟 之 異 名。 以 袈 裟 之 形 相 與 敷物同也。
yè
四九七 (上)
四九七 (下)
四九七 (下)
(下)
四九七 四九八 (上)
四九八 (上)
大教緣起第三
yì fū zhān qīn zhuì pàn
行 十二 七 七 四 十
九
木 蘭 色 : 三 種 如 法 色 之 一。 以 木 蘭 樹 皮染成。其色赤而帶黑。
乾 陀 : 健 陀, 又 作 乾 馱、 健 達。 譯 曰 赤色、黃色等,即袈裟之色也。
忍 辱 鎧 : 忍 辱 能 防 一 切 之 外 難, 故 譬 以甲鎧。
五七二
脛 : 從 膝 蓋 到 腳 跟 的 部 分。 俗 稱 為 「小腿」。
注 釋
kǎi
娑 婆 竭 羅 龍 王 : 娑 竭 羅 龍 王, 又 作 娑 伽 羅 龍 王。 娑 竭 羅, 意 譯 為 海。 八 大 龍 王 之 一。 依 其 所 住 之 海 而 得 名。 龍 宮 居 大 海 底, 縱 廣 八 萬 由 旬, 七 重 宮 牆, 七 重 欄 楯, 七 重 羅 網, 七 重 行
翹:舉起,抬高。
qián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凱 前 藍 淨 橋
節
lán
生字注音
娑 婆竭 羅 龍 王
竭
翹空
翹
兩脛
脛
木蘭 色
蘭
乾陀
前
忍 辱鎧
鎧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四九八 (上)
四九八 (下)
四九八 (下)
四九九 (上)
四九九 (上)
五〇〇 (下)
jìng qiáo jié
五〇〇 (下)
五〇 二 (上)
十
五
大教緣起第三
甫 甫
曠 佛 道 懸曠
府
況
fǔ kuàng
樹, 周 匝 皆 以 七 寶 嚴 飾, 無 數 眾 鳥 和 鳴。 然 諸 龍 皆 為 金 翅 鳥 所 食, 僅 娑 竭 羅 龍 王、 難 陀 龍 王 等 十 六 龍 王 倖 免 此 難。 此 龍 為 降 雨 龍 神, 古 來 祈 雨 皆 以 之 為 本 尊。 又 此 龍 為 千 手 觀 音 之 眷 屬, 為 觀 音 二 十 八 部 眾 之 一。 身 呈 赤 白 色, 左 手 執 赤 龍, 右 手 握 刀, 狀 甚 威 武。 其 女 年 八 歲, 智 慧 利 根, 以 持 《 法 華 經 》 之 功, 即 身 成 佛, 現 男 子 身, 具 菩 薩 行。《 海 龍 王 經 》《 佛 為 海 龍 王 說 法 印 經 》《 佛 為 娑 伽 羅 龍 王 所 說 大 乘 經 等 諸 經 》, 皆 為 佛 對 此 龍 王所說之法。 甫:始,才。
懸曠:謂佛道之幽遠也。
五七三
行 八
生字注音
矜哀
矜
劫簸
簸
蛆蟲
蛆
蠕動
軟
蜎飛
蜎
價直
價
淵
今
跛
屈
軟
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五〇 二
四
七
十四
十四
注 釋
五七四
直:抵得上。通「值」。
如
蜎 飛 蠕 動 : 蜎 飛 者 飛 蟲 也。 蠕 動 者 蛆 蟲也。(又音)蠕
蛆蟲:蠅類的幼蟲。
矜哀:憐憫愛惜。
劫 簸 : 又 作 劫 波, 劫 跛, 譯 曰 分 別 時 節。長時。
rú
五〇 四 (上)
五〇 四 (上)
(上)
五〇 四
五〇 四 (下)
yuān
jià ruǎn qū bǒ jīn
(上)
五〇 五
五〇 六 (上)
五〇 七 (上)
十四
五
十三
膩
優曇 花
曇
親鸞 大 師
巒
阿 迦膩 吒 天
大教緣起第三
逆
巒
談
nì luán tán
阿 迦 膩 吒 : 又 作 阿 迦 尼 吒, 阿 迦 抳 搋。 梵 語 曰 阿 迦 尼 瑟 吒, 又 作 阿 迦 尼 沙 吒, 阿 迦 尼 師 吒, 阿 迦 抳 瑟 搋。 略 曰 尼 師 吒, 尼 吒, 或 二 吒。 譯 言 色 究 竟。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
親 鸞 : 日 本 淨 土 真 宗 之 開 祖 也。 法 名 綽 空。 自 稱 愚 禿 親 鸞, 勅 謚 見 真 大 師。
優 曇 花 : 優 曇 華, 即 優 曇。 亦 名 優 曇 鉢 華。 按 此 花 為 無 花 果 類。 產 於 喜 馬 拉 耶 山 麓 及 德 干 高 原, 錫 蘭 等 處。 幹 高 丈 餘。 葉 有 二 種 : 一 平 滑, 一 麤 糙。 皆 長 四 五 寸, 端 尖, 雌 雄 異 花, 甚 細, 隱 於 壺 狀 凹 陷 之 花 托 中。 常 誤 以 為 隱 花 植 物。 花 托 大 如 拳, 或 如 拇 指, 十 餘 聚 生。 可 食 而 味 劣, 世 稱 三千年開化一度。值佛出世始開。
五七五
行
二
四 五 十一
麤
麤糙 凹陷
凹 曇
麓
曇 花一現
談
傲 (一聲)
粗
五七六
曇花一現:謂偶見即逝也。
凹陷:向中間陷進去。
麤 : 同「 粗 」。 麤 糙 : 不 光 滑, 不 細 緻。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喜 馬 拉 耶 山 : 喜 馬 拉 雅 山, 位 於 中 國 西 藏 與 印 度、 巴 基 斯 坦、 不 丹、 尼 泊 爾 之 間, 為 世 界 最 高 大 的 山 系。 東 西 長 約 二 千 四 百 五 十 公 里, 南 北 寬 約 二 百 至 三 百 公 里, 呈 向 南 凸 出 的 弧 喜 馬 拉 耶 山麓 鹿 形, 是 構 造 複 雜 的 年 輕 褶 皺 山 脈。 最 高 峰 為 聖 母 峰, 高 八 千 八 百 四 十 二 公 尺。 印 度 與 緬 甸 的 大 河 流, 均 發 源 於 此 山。 也 稱 為「 雪 山 」。 山 麓 : 山 基,山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〇 七 (下)
五〇 七 (下)
(下)
五〇 七 五〇 七 (下)
lù
cū āo tán
五〇 八 (上)
五〇 八 (上)
(上)
五〇 八
六
八
十
篋 《 大 方 廣 寶篋 經》
曜 《 出曜 經 》
姚 姚 秦竺佛念
大教緣起第三
妾
藥
堯
qiè yào yáo
《 大 方 廣 寶 篋 經 》 : 二 卷,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佛 在 祇 園 先 說 法, 文 殊 後 來 與 須 菩 提 應 答, 而 使 之 默, 舍 利 弗 目連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辯才。
《 出 曜 經 》 : 二 十 卷。 尊 者 法 救 造。 姚秦竺佛念譯。出曜者,「十二部經」 中 第 六 部 之 名 也, 舊 名《 譬 喻 》。 以 本 經 自 說 第 六 之《 出 曜 經 》, 故 題 曰 《出曜經》。
姚 秦 : 即 後 秦。 朝 代 名。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羌 族 姚 萇 弒 苻 堅, 自 稱 秦 王, 史 稱 為「 後 秦 」。 後 為 東 晉 所滅。 竺 佛 念 : 竺 姓, 佛 念 名。 涼 州 人, 苻 氏 建 元 中 僧 伽 跋 澄 曇 摩 難 提 等, 入 長 安, 澄 執 梵 文, 念 譯 為 晉, 出《 增 一 阿含》及《中阿含》。為苻姚二代譯
五七七
行
五
生字注音
沼 慧沼 找
五七八
慧 沼 : 唐 淄 州 慧 沼, 從 慈 恩 大 師, 極 性 相 之 奧 義。 及 菩 提 流 志 譯《 大 寶 積 經 》, 預 於 證 義。 又 於 義 淨 之 譯 場 為 證義,多所刊正。著《唯識了義燈》, 質 圓 測 之 異 義。 後 著 諸 疏 義, 號 淄 州 沼。見《宋高僧傳》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人 之 宗。 後 譯《 菩 薩 瓔 珞 十 住 斷 結 》 及《 出 曜 經 》 等。 卒 於 長 安。 見《 高 僧傳》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五〇 九
zhǎo
行 九
十三
五
生字注音
翳
元魏 毘 目 智 仙
魏
翳
了 無纖
纖
性 體 虛融
融
法藏因地第四 頁 五一〇 (下)
五一一 (上)
五一三 (上)
法藏因地第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容 仙 意
位
róng xiān yì wèi
注 釋
虛 融 : 諸 法 既 為 真 空 而 無 自 性, 故 虛 通融鎔,同為一如。
纖:微細也。翳:障蔽也。
元魏:後魏,(西元三八六~五三四) 北 朝 諸 朝 之 一。 晉 時 拓 跋 氏 自 立 為 代 王, 淝 水 戰 後 不 久, 改 國 號 魏, 史 稱 為「 後 魏 」 或「 北 魏 」。 後 分 裂 為 東、西魏。 毘 目 智 仙 : 六 世 紀 初 頃, 北 印 度 烏 萇 國人,係釋迦族之後裔。勤學三藏,
五七九
生字注音
真 真 如妙境
肇 肇註
照
貞
五八〇
肇 : 僧 肇,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 肇 註:僧肇大師的《維摩經註》 十 (卷 。 )
真 如 : 梵 音 部 多 多 他 多( 此 梵 語 出 於 《 金 剛 經 》 之 梵 本, 譯 曰 真 如 性 ), 真 者 真 實 之 義, 如 者 如 常 之 義, 諸 法 之 體 性 離 虛 妄 而 真 實, 故 云 真, 常 住 而 不 變 不 改, 故 云 如。 妙 境 : 不 思 議 之 境 界 也。 謂 以 觀 法 之 智 慧 觀 之, 則 一一之法,皆備實相之理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尤 善 論 藏。 北 魏 時, 與 瞿 曇 流 支 來 華, 並 於 鄴 城 金 華 寺 共 譯《 迴 諍 論 》 《 業 成 就 論 》《 轉 法 輪 經 論 》《 寶 髻 菩 薩 四 法 經 論 》《 三 具 足 經 論 》 等 五 部, 其 他 譯 著 亦 多, 惜 今 已 不 傳。 復 為 利 益 眾 生 而 越 沙 險, 遊 化 諸 方。 後 不知所終。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二
五
zhēn
頁
(上)
五一三
五一三 (下)
zhào
五一三 (下)
(下)
五一三
五一三 (下)
五一四 (上)
五一四 (上)
五一四 (上)
七
八
十二 五 九
十二
詰 維 摩詰
肇 後 秦 僧肇 撰
抒 發抒
顗 智顗
藍本
藍 侈 婢侈 遮 羅 那 三 般那
法藏因地第四
節
照
書 以 蘭
齒
jié zhào shū
維 摩 詰 : 菩 薩 名。 略 云 維 摩。 其 義 為 淨 名。 淨 者 清 淨 無 垢 之 謂。 名 者 名 聲 遠布之謂。
後 秦 :( 西 元 三 八 四 ~ 四 一 七 ) 與 東 晉 同 時 的 十 六 國 之 一。 羌 族 姚 萇 弒 苻 堅, 自 稱 秦 王, 史 稱 為「 後 秦 」。 後 為 東 晉 所 滅。 僧 肇 : 羅 什 門 下 四 哲 之 一。撰著述。撰:著述。 發抒:表達。
藍 本 : 編 修 文 字 或 繪 畫 時, 所 根 據 的 原本。
智 顗 : 南 朝 陳、 隋 時 代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之名。
婢 侈 遮 羅 那 三 般 那 : 明 行 足 之 梵 名。 佛十號之一。
五八一
lán
yǐ chǐ
行
生字注音
耨
三明
明
漏盡
漏
阿耨 多 羅 三 藐 十四 三菩提
三
三
陋
名
五八二
三 明 : 在 佛 曰 三 達。 在 羅 漢 曰 三 明。 智 之 知 法 顯 了, 故 名 為 明, 又 曰 智 明, 又 曰 智 證 明, 證 智 之 境 而 顯 了 分 明 也 : 一、 宿 命 明, 知 自 身 他 身 宿 世 之 生 死 相, 二、 天 眼 明, 知 自 身 他 身 未 來 世 之 生 死 相, 三、 漏 盡 明, 知 現 在 之 苦 相, 斷 一 切 煩 惱 之 智 也( 漏 者 煩惱)。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 死 生 智 證 明, 漏 盡 智 證 明。 然 則 三 明 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
漏 盡 : 凡 人 自 眼 等 六 根 門 漏 泄 煩 惱, 故 名 煩 惱 為 漏。 至 三 乘 之 極 果, 以 聖 智斷盡此煩惱,謂之漏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 佛 智 名。 舊 譯 檽 曰 無 上 正徧 知 , 無 上 正徧 道 。 真 正徧 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一四 (上)
五一四 (下)
五一四 (下)
nòu
lòu míng
五一五 (下)
五一五 (下)
(上)
五一六
(下)
五一六
五一七 (上)
九
十
二
六
饒 饒 益行
癡 離癡 亂 行
懽 懽 喜地
逝 逝 多林
訶 十四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法藏因地第四
嬈 (二聲)
蚩
歡
是
呵
ráo
離 癡 亂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種 種 之 法 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饒 益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一。 利 益 一 切 眾 生也。
五八三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 舊 譯 曰 大 滅 度。 新 譯 曰大圓寂入。
逝 多 林 : 舊 稱 祇 陀 林, 祇 洹 林。 本 為 逝 多 太 子 所 有 之 林, 故 云 逝 多 林。 須 達 長 者 買 之 而 建 精 舍, 以 獻 於 佛。 即 祇洹精舍是也。
懽 喜 地 : 歡 喜 地, 十 地 之 第 一 地。 菩 薩 經 一 大 阿 僧 祇 劫 之 修 行, 初 成 斷 惑 證 理 之 一 分, 大 歡 喜 之 位 也。 自 此 十 地之間,經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
chī huān shì hē
十一
二
二
行
調 伏 制御
御
路 迦憊
憊
三 德秘 藏
秘
生字注音
玉
倍
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一八 (上)
五一八 (下)
五一九 (上)
mì bèi yù
注 釋
五八四
三 德 :《 涅 槃 經 》 所 說 大 涅 槃 所 具 之 三 德 : 一、 法 身 德, 為 佛 之 本 體, 以 常 住 不 滅 之 法 性 為 身 者。 二、 般 若 德, 般 若 譯 曰 智 慧, 法 相 如 實 覺 了 者。 三、 解 脫 德, 遠 離 一 切 之 繫 縛, 而 得 大 自 在 者。 此 三 者 各 有 常 樂 我 淨 之 四 德, 故 名 三 德。 而 此 三 德, 不 一 不 異, 不 縱 不 橫, 如 伊 字 之 三 點, 首 羅之三目,稱為大涅槃之秘密藏。
路 迦 憊 : 又 作 路 伽 憊。 譯 曰 知 世 間, 世 間 解。 佛 十 號 之 一。 解 知 世 間 之 性 相也。
調伏: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諸惡行 也。 又 調 理 惡 魔 使 降 伏 我 也。 又 柔 者 以 法 調 之, 剛 者 以 勢 伏 之。 制 : 管 束。御:治理。
(上)
五一九
五一九 (下)
五一九 (下)
五二〇 (上)
(上)
五二〇 五二〇 (下)
五二〇 (下)
十一
一
七 十 十二 七
十一
垢 垢染
曇 富 樓 沙曇 藐 婆 羅堤
御 調御 師
宿 宿福
迦 半 擇迦
奕 宗 支奕 葉
菟 舍 多 提 婆 摩菟 舍喃
法藏因地第四
夠
談
玉 素 加 意
兔
gòu tán yù sù jiā yì tù
垢染:以染身之垢喻煩惱之心也。
富樓沙曇藐婆羅堤:調御丈夫之梵 語,佛十號之一。 調御師:佛之異名。
宿福:宿世之福德善根也。
半擇迦:此云變。今生變作不男者。
宗:家族。奕葉:累世,代代。
舍 多 提 婆 摩 菟 舍 喃 : 天 人 師 之 梵 語。 如來十號之一。
五八五
行 三
七
十
八
十三
二
生字注音
曇 牟讖
讖
睡寤
寤
西竺
竺
簡異
異
睡 夢 之寤
寤
勃駄
馱
趁
悟
竹
意
悟
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二一 (下)
五二一 (下)
五二一 (下)
五二二 (上)
五二二 (上)
五二三 (下)
tuó wù yì zhú wù chèn
注 釋
五八六
勃駄 :佛陀。譯言覺者,或智者。
寤:睡醒。
簡 異 : 簡 別, 簡 擇 差 別 之 意。 又 曰 別 異, 分 異, 略 曰 簡。 謂 簡 擇 諸 法 之 同 異,而明其差別也。
西竺:天竺,印度之古稱。
寤:睡醒。
曇 牟 讖 : 曇 無 讖,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曇摩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五二三 (下)
五二五 (上)
五二五 (上)
五二五 (上)
(下)
五二五
三
四
五 五
一
求 劉虬
懣 沙 迦懣
曩 曩
訛 訛
拏 室 摩 那拏
祀 《 郊祀 志 》
法藏因地第四
悶 (四聲)
求
攮
四
拿
俄
mèn
qiú nǎng é ná sì
虬 : 同「 虯 」。 劉 虬 : 劉 虯, 字 靈 預, 一 字 德 明, 南 陽 郡 涅 陽 縣 人, 南 朝 齊 荊 州 隱 士。 精 研 佛 法, 撰 有《 注 法 華 經 》《 注 無 量 義 經 》, 教 判 佛 教 「 頓 漸 二 教 五 時 七 階 」 之 說。 諡 文 範 先生。
沙迦懣曩:沙門之訛稱。
訛:不正確的。 室摩那拏:沙門之新稱。
郊祀: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 禮。《郊祀志》:東漢班固所撰《漢
五八七
行
五 十一 六 二
十
生字注音
饉 饉乏
裕 《 垂裕 記 》
犢 犢 子部
琪 阿 僧祇 劫
塵 三 千塵 點 劫
晨
琪
獨
玉
謹
五八八
三千塵點劫: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 之 物 而 為 墨, 每 經 一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下一點,竟盡其墨,而其所經過之世
阿僧祇劫: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犢子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 垂 裕 記 》 : 十 卷, 宋 孤 山 智 圓 著, 釋天台之《淨名略疏》。
饉:五穀歉收的荒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書》「十志」之一,是繼《史記·封禪 書 》 之 後 的 帝 王 祭 天 禮 俗 紀 錄, 記 漢 朝皇帝祭祀天地諸神及名山大川之 事。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二五 (下)
五二五 (下)
五二六 (下)
五二七 (上)
五二七 (上)
jǐn yù dú qí chén
五二七 (上)
(上)
五二九
十三
八
昇 法座
觀 四 念 處觀
關
升
shēng
昇
法藏因地第四
guān
界, 悉 碎 為 微 塵, 謂 其 一 塵 為 一 劫。 是 顯 大 通 智 勝 佛 出 世 久 遠 之 比 喻 也。 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昇 : 登。 法 座 : 禪 林 演 法 之 座( 即 須 彌座)謂之法座。
四 念 處 觀 : 舊 曰 四 念 處, 新 云 四 念 住。 小 乘 行 人 於 五 停 心 觀 之 後 修 四 念 處 觀 也。 依 五 停 心 以 止 行 人 之 亂 心, 是 為 奢 摩 他, 依 四 念 處 以 發 行 人 之 觀 慧, 是 為 毘 婆 舍 那。 一 身 念 處, 觀 身 為 不 淨 也。 身 為 父 母 所 生 之 肉 身, 身 之 內 外, 污 穢 充 滿, 無 些 淨 處, 故 觀 身 為 不 淨。 二 受 命 處, 觀 受 為 苦 也, 受 為 苦 樂 之 感, 樂 從 苦 之 因 緣 而 生, 又 生 苦 樂, 世 間 無 實 樂, 故 觀 受 為 苦。 三 心 念 處, 觀 心 為 無 常 也, 心 為 眼 等 之 心 識, 念 念 生 滅, 更 無 常 住 之 時, 故 觀 為 無 常。 四 法 念
五八九
生字注音
萌 萌
觀 五 停 心 之觀
關
蒙
五九〇
五 停 心 觀 : 小 乘 三 賢 之 第 一, 修 五 種 之 觀 法 而 五 種 之 過 失 停 心 也。 是 為 聲 聞乘入道之初。有二種,一種:一、
萌:事物發生的開端或徵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處, 觀 法 為 無 我 也, 法 為 除 上 三 者 所 餘 之 一 切, 法 無 自 主 自 在 之 性, 故 觀 為 無 我。 是 就 苦 之 一 諦 而 修 四 念 處 也。 吾 人 苦 諦 之 依 身, 有 此 身 受 心 法 四 義, 故 就 身 受 心 法, 而 觀 不 淨 苦 無 常 無 我, 次 第 破 常 樂 我 淨 之 四 種 顛 倒。 故 僅 有 四 者 而 不 增 不 減 也。 此 四 念 處 以 慧 為 體, 慧 之 力 能 使 念 身 受 心 法 所 觀 之 處, 故 名 念 處, 又 慧 之 力 能 使念住於所觀之處,故名念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八
十四
méng
頁
五二九 (上)
五二九 (上)
guān
(下)
五二九
三
法藏因地第四
策 倍策 精 進
測
cè
不 淨 觀, 觀 境 界 不 淨 之 相, 停 止 貪 欲 之 法。 貪 著 心 多 之 人 修 之。 二、 慈 悲 觀, 向 一 切 有 情, 觀 可 憐 之 相, 而 停 止 瞋 恚 之 法。 瞋 恚 多 之 人 修 之。 三、 因 緣 觀, 觀 十 二 因 緣, 三 世 相 續 之 理, 而 停 止 愚 痴 之 法。 愚 痴 多 之 人 修 之。 四、 界 分 別 觀, 向 諸 法 而 分 別 六 界 或 十 八 界, 停 止 我 見 之 法。 我 見 多 之 人 修 之。 五、 數 息 觀, 計 呼 吸 數 以 停 止 散 亂 心 之 法。 散 心 多 之 人 修 之。 又一種:以第四之界分別觀與第三之 因 緣 觀 相 似, 省 之 而 加 觀 佛。 因 觀 佛 之 相 好。 能 治 一 切 之 煩 惱 故 也。 業 障 多之人修之。
策 : 督 促, 勉 勵。 精 進 : 又 曰 勤。 小 乘 七 十 五 法 中 大 善 地 法 之 一, 大 乘 百 法 中 善 心 所 之 一。 勇 猛 修 善 法, 斷 惡 法之心作用也。
五九一
行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沮
拘
沮壞
沮
瞿 (二聲)
拘
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五二九
五三一 (上)
渠 渠 京聲
注 釋
五九二
沮壞:毀壞;敗壞;破壞。
舉
沮 渠 京 聲 : 北 京 王 沮 渠 蒙 遜 之 從 弟。 匈 奴 人。 封 安 陽 侯。 強 識 疏 通, 敏 朗 智 鑒, 涉 獵 群 書, 善 於 談 論。 少 時 曾 度 流 沙, 至 于 闐 學 梵 文, 於 衢 摩 帝 大 寺 遇 佛 陀 斯 那, 受《 禪 要 祕 密 治 病 經》(《治禪病祕要法》)。後歸返河 西, 會 曇 無 讖 入 河 西, 京 聲 致 禮 親 迎, 多 所 咨 稟。 宋 元 嘉 十 六 年, 魏 併 涼 州, 乃 南 奔 入 宋, 倦 意 世 務, 常 遊 止 塔 寺, 翻 譯 經 文, 所 譯 經 書 現 存 者 有《 禪 要 秘 密 治 病 經 》《 八 關 齋 經 》 《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 等 十 六 部 十 七 卷。 大 明 八 年 得 疾 而 卒, 享 壽 不詳。(又音)沮 jǔ
jǔ jū qú
五三一 (下)
五三一 (下)
五三二 (上)
五三二 (下)
七
十四
九
九
法藏因地第四
簡 料簡
盧 首盧
琪 祇夜
穢 垢穢
減
廬
琪
慧
jiǎn lú qí huì
料 簡 : 言 於 義 理 量 裁 簡 別 也。 為 解 釋 之 異 名。 但 天 台 局 於 問 答 : 稱 為 料 簡。
首 盧 : 又 作 首 盧 迦, 首 盧 柯, 輸 盧 迦 波, 室 路 迦, 室 盧 迦。 總 算 經 論 文 字 之 名 也。 三 十 二 字 名 一 首 盧( 首 盧 迦 為 韻 文 之 名, 謂 一 句 三 十 二 語 為 節 者。 算 散 文 之 經, 亦 依 此 算 法, 謂 為 三千頌十萬頌等)。
祇 夜 : 舊 譯 曰 重 誦 偈, 重 頌。 新 譯 曰 應 頌。 前 段 所 說 經 文 之 義, 更 為 偈 頌 者, 即 重 說 其 義 故 云 重 頌。 與 前 段 之 經 義 相 應 故 云 應 頌。 是 十 二 部 經 之 一。
垢 穢 : 煩 惱 妄 惑 可 汙 染 淨 心, 故 稱 垢 穢。
五九三
行
九
十 五
九
十一
生字注音
賁 《 良賁 疏 》
跢 震跢 摩 尼
竭 摩竭 魚
坡 頗 梨珠
翅 金翅 鳥
赤
坡
節
剁
五九四
方之水精,有紫白紅碧四色。 金翅鳥:又曰妙翅鳥。梵語迦樓羅,蘗 嚕拏,羯路荼等。八部眾之一。翅翮金 色,故名金翅鳥。兩翅廣三百六萬里, 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
頗 梨 : 玻 璃, 又 作 頗 梨, 頗 黎。 新 譯 曰 頗 胝 迦, 頗 置 迦, 娑 波 致 迦, 塞 頗 致 迦, 颯 破㮹 迦, 窣 坡 致 迦, 當 於 此
摩 竭 : 又 作 摩 伽 羅, 摩 迦 羅, 譯 曰 鯨 魚,巨鰲。
震 跢 摩 尼 : 震 多 末 尼, 一 作 振 多 摩 尼,又作震跢末尼,譯曰如意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良賁: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助不空新譯 《 仁 王 經 》, 且 奉 代 宗勅 作《 疏 》 三 必 卷。 以 所 住 之 寺 名 疏, 謂 之《 青 龍 疏》。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三三 (上)
(上)
五三三 五三三 (下)
五三三 (下)
五三四 (上)
bì
duò jié pō chì
五三四 (下)
五三四 (下)
五三四 (下)
二
三
六
法藏因地第四
輪 轉輪 聖 王
饒 大饒 益
趣 趣向
倫
嬈 (二聲)
去
lún ráo qù
轉 輪 聖 王 : 轉 輪 王, 梵 曰 斫 迦 羅 代 棘 底 曷 羅 闍, 又 作 遮 迦 越 羅, 轉 輪 聖 王, 轉 輪 聖 帝, 轉 輪 王, 輪 王。 此 王 身 具 三 十 二 相, 即 位 時, 由 天 感 得 輪 寶, 轉 其 輪 寶, 而 降 伏 四 方, 故 曰 轉 輪 王。 又 飛 行 空 中, 故 曰 飛 行 皇 帝。 在 增 劫, 人 壽 至 二 萬 歲 以 上, 則 出 世, 在 減 劫, 人 壽 自 無 量 歲 至 八 萬 歲 時 乃 出 世。 其 輪 寶 有 金 銀 銅 鐵 四 種。 如 其 次 第 領 四 三 二 一 之 大 洲, 即 金 輪 王 為 四 洲, 銀 輪 王 為 東 西 南 之 三 洲, 銅 輪 王 為 東 南 之 二 洲, 鐵 輪 王 為 南 閻 浮提之一洲也。 饒益:豐足利人也。
趣:行動歸向。通「趨」。
五九五
四
三
二
八
十二
行
殼 卵殼
鄔 波遮盧
鄔
般遮 羅 王
遮
鄔 波世羅
鄔
旁 生趣
趣
生字注音
烏
螫
烏
咳 (二聲)
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三四 (下)
五三五 (下)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qù ké wū zhē wū
注 釋
五九六
旁 生 趣 : 畜 生 趣, 六 趣 之 一。 有 畜 生 業 因 者 死 所 趣 之 處。 即 畜 生 之 依 住 處 也。
卵:卵生動物的蛋。卵殼:蛋殼。
鄔 波 世 羅 : 劫 初 卵 生 之 羅 漢 名。 譯 曰 小山。因住處而名之。
般 遮 羅 : 又 作 般 沙 羅, 國 王 名, 譯 曰 五 執。 此 王 仁 慈, 廢 死 刑, 但 縛 罪 人 之 五 體, 捨 之 於 山 林, 因 而 國 人 稱 為 般 遮 羅。 王 妃 卵 生 五 百 子, 各 於 他 國 生長而還,欲寇父王,王妃出而鎮之。
鄔 波 遮 盧 : 輪 王 名。 譯 曰 小 髀。 從 父 髀生故名。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五三六 (上)
五三七 (下)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五
五
七 九
四
四
鬘 鴿鬘
菴 菴 羅衛
荼 揭 路荼 鳥
夙有
夙
葷
葷
茹
茹
毋 令忘失
毋
法藏因地第四
蠻
安
圖 吳 如 昏 素
mán ān tú wú rú hūn sù
鴿鬘:濕生女子之名。
菴 羅 衛 : 菴 羅 衛 女。《 俱 舍 光 記 》 八 曰 :「 菴 羅 衛 者, 有 菴 羅 衛 女, 從 菴 羅 樹 濕 氣 而 生。 或 從 子 生, 或 從 枝 生。」
揭路荼鳥:譯曰妙翅,舊譯金翅鳥。
毋 : 不 要, 莫。 表 示 禁 止 或 勸 誡 的 意 思。
茹葷:吃葷。葷:泛指肉類食物。
夙:一向。
五九七
生字注音
毗尼
尋 入 講筵
筵
脅 不帖席
脅
毗
圓具
圓
出塵
塵 晨
延
協
皮
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五
七
七
七
八
chén
頁
(上)
五三八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上)
五三八
五三八 (上)
yuán pí xié yán
注 釋
五九八
出塵:出離煩惱之塵垢也。
圓 具 : 具 足 戒 之 異 名, 受 具 足 戒 者 近 於 涅 槃 之 圓 果, 故 云 圓 具。 舊 曰 具 足 戒,新曰近圓戒。
毗尼:毘尼,新云毘奈耶。舊云毘尼。 律藏之梵名也。
脅 不 帖 席 : 脅 不 沾 席, 睡 覺 時 身 體 不 躺 下。 形 容 精 進 修 行, 晝 夜 不 息。 語 出 脅 尊 者 波 栗 濕 縛 典 故。 脅 尊 者 為 中 印 度 人, 原 為 外 道 梵 志, 年 歲 很 大、 頭 髮 皆 白 後, 才 從 佛 陀 蜜 多 出 家。 出 家 後 勤 修 頭 陀 行, 終 身 不 曾 躺 臥 睡 覺,脅不至席,故稱脅尊者。
尋 : 不 久, 隨 即。 講 筵 : 講 經、 講 學 的處所。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上)
十一
十一
十三
十三
拂 衣拂
弗 弗受
大 合緇 白
緇
瞻 禮舍利
瞻
法藏因地第四
弗
福
詹
資
fú fú zhān zī
衣 : 梵 語 曰 支 縛 羅, 又 曰 縛 薩 怛 羅, 五 條 乃 至 二 十 五 條 之 袈 裟, 並 覆 肩 裙 類 之 總 名。 袈 裟 由 其 衣 之 色 而 附 以 名。 拂 : 即 拂 塵、 拂 子, 拂 除 蚊 蟲 之 具。 我 國 禪 宗 則 用 作 莊 嚴 之 具, 住 持 上 堂 說 法 時, 手 執 拂 子, 謂 之 秉 拂、 執 行 秉拂之職。 弗:不。
瞻 禮 : 瞻 仰 禮 拜。 舍 利 : 新 作 設 利 羅, 室 利 羅, 佛 之 身 骨 也。 又 總 名 死 屍,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
合 : 會, 聚。 緇 白 : 緇 素,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 為 僧 俗 之 別 稱。
五九九
行 十四
五
六
九
十三
二
生字注音
宛然
宛
月朔
朔
禮懺
懺
翕 然歸仰
翕
法 化 洋溢
溢
卒感
卒
注 釋 卒:終於,終究。
六〇〇
法 化 : 正 法 之 教 化 也。 洋 溢 : 盛 大 而 遠播。
翕 然 : 一 致 貌。 歸 仰 : 歸 依 仰 慕 也。
西
禮懺:禮拜三寶,懺悔所造之罪也。
(又音)翕
顫
宛然:真切貌,清晰貌。
月朔:陰曆每月初一。
晚
爍
細
意
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三八 (上)
五三八 (下)
五三八 (下)
(下)
五三八
五三八 (下)
五三九 (上)
xī
zú yì chàn
xì shuò wǎn
三
三
四 一 七 十三
斂 斂 目危坐
庚 五更
群 麇至
陵 陵辱
筆 筆受
撰 撰述
練
庚
群 凌 彼 篆
臉
斂 目 : 閉 目。 危 坐 : 挺 直 身 軀 端 坐。 (又音)斂
撰述:撰寫,著述。
六〇一
筆 受 : 於 譯 場 受 譯 主 之 言, 筆 之 以 漢 言也。
陵 : 欺 侮, 侵 犯。 通「 凌 」。 凌 辱 : 欺負侮辱。
麇至:群集而來。
五 更 : 舊 時 以 漏 刻 計 時, 從 傍 晚 到 次 日 清 晨, 分 為 五 個 時 段, 稱 為「 五 更 」。 相 當 於 自 午 後 七 時 起 算, 每 一 時 段, 為 兩 小 時, 至 清 晨 五 時。 此 地 特指第五更,即天將亮時。
liǎn
五三九 (上)
五三九 (上)
五三九 (上)
五三九 (下)
(下)
五三九 五四〇 (上)
法藏因地第四
liàn gēng qún líng bǐ zhuàn
行 八
一
三 四 十
生字注音
蔭覆
蔭
塞犍 陀
犍
領納
納
質礙
礙
五蘊
蘊
印
堅
捺
愛
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四〇 (下)
五四一 (上)
五四一 (上)
五四一 (下)
(下)
五四一
yùn ài nà jiān yìn
注 釋
六〇二
五 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之 五 法, 皆 積 集 為 性者,故云五蘊。
質 礙 : 具 有 色 法( 物 質 ) 之 性 質 者, 因 其 具 有 質 量, 而 與 他 物 相 互 障 礙, 故 稱 質 礙。 蓋 任 何 物 體 於 同 一 時 間 不 能 與 他 物 占 據 同 一 空 間, 故 凡 物 體 占 有 特 定 空 間, 此 空 間 即 不 能 容 納 其 他 物體;亦即一物障礙其他之物。
領納:於吾身心領受納得也。
塞 犍 陀 : 犍 度, 又 作 乾 度。 譯 曰 聚, 蘊,積,藏,結,節。
蔭:遮蔽。覆:遮蓋,掩蔽。
五四二 (下)
五四三 (下)
五四四 (上)
一
十三
七
遷
沙磧
磧
四 相遷 變
羼 羼 提波羅蜜
法藏因地第四
千
氣
懺
qiān qì chàn
四相:表彰有為法之事體者有四:一 生 相, 起 事 物 也。 二 住 相, 安 事 物 也。 三 異 相, 衰 事 物 也。 四 滅 相, 壞 事 物 也。 有 此 四 相 者 為 有 為 法。 無 此 四相者為無為法。遷:改變。 沙磧:沙漠。
羼 提 : 六 度 之 一。 譯 曰 忍 辱。 忍 屈 辱, 堪 苦 難 也。 波 羅 蜜 : 又 作 波 羅 蜜 多, 播 囉 弭 多。 譯 言 究 竟, 到 彼 岸, 度 無 極, 又 單 譯 曰 度。 以 名 菩 薩 之 大 行 者, 菩 薩 之 大 行, 能 究 竟 一 切 自 行 化 他 之 事, 故 名 事 究 竟, 乘 此 大 行 能 由 生 死 之 此 岸 到 涅 槃 之 彼 岸, 故 名 到 彼 岸。 因 此 大 行 能 度 諸 法 之 廣 遠, 故 名度無極。
六〇三
行 十 六 九 十
生字注音
屢 屢轉
塢 波尼殺曇
塢
鄔 波尼殺曇
鄔
毘 梨耶波羅蜜
毘
勿
烏
呂
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四四 (上)
五四五 (上)
五四五 (下)
五四五 (下)
pí
注 釋
六〇四
毘 梨 耶 : 又 作 毘 離 耶, 尾 唎 也。 六 度 之一。譯曰精進,又曰勤。或曰忍辱。
塢波尼殺曇:鄔波尼殺曇,譯曰近少, 微細,因等。
鄔 波 尼 殺 曇 : 又 作 塢 波 尼 殺 曇, 優 波 尼沙陀。譯曰近少,微細,因等。
屢:每每,經常。轉:變換。
wū
lǚ wù
行
生字注音
散 華貫 華
貫
序銘
銘
震旦
震
《 十 住毗 婆 沙》
毗
至心精進第五 頁 五四七 一
二
二
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名
鎮
皮
慣
zhèn
(上)
(上)
五四七
五四七 (上)
五四七 (上)
至心精進第五
míng
pí guàn
注 釋
《 十 住 毗 婆 沙 》 : 又 云《 十 生 論 》, 十七卷,龍樹造,秦羅什譯。
震旦: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序 : 通 常 放 在 正 文 前, 概 說、 評 述 作 品內容;通常臨別贈言的文章稱為 「 序 」, 創 始 於 唐。 銘 : 刻 在 器 物 或 石 碑 上, 警 惕 自 己 或 讚 頌 他 人 的 文 字。
散 華 貫 華 : 稱 經 句 之 偈 頌 曰 貫 華, 其 散文曰散華。
六〇五
行 五
六
七
八
生字注音
祇夜
琪
《瑜 伽 師 地 論》
瑜
《 大 乘 入楞 伽 經》
棱
綴輯
綴
琪
魚
棱
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五四七
五四七 (上)
五四七 (上)
(上)
五四七
zhuì léng yú qí
注 釋 綴輯:連綴編輯。
六〇六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 楞 伽 經 》 四 譯 本 之 一,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有 七 卷, 名 《七卷楞伽》。
《 瑜 伽 師 地 論 》 : 百 卷, 彌 勒 菩 薩 說, 唐 玄 奘 譯。 三 乘 之 行 人, 謂 為 瑜 伽 師。 瑜 伽 師 所 依 所 行 之 境 界 有 十 七 聚, 謂 為 瑜 伽 師 地, 瑜 伽 師 之 地 也。 此 論 明 瑜 伽 師 所 行 之 十 七 地, 故 名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十 七 地 者, 第 一 五 識身相應地乃至第十七無餘依地也。
祇夜:舊譯曰重誦偈,重頌。新譯曰應 頌。前段所說經文之義,更為偈頌者, 即重說其義故云重頌。與前段之經義相 應故云應頌。是十二部經之一。
五四七 (上)
五四九 (上)
五四九 (上)
(上)
五四九
五四九 (上)
(上)
五四九
十二 六 七 七
七
八
至心精進第五
膺 拳 拳 服膺
嚀 叮嚀
葬 正 法 眼藏
驢 瞎驢
檗 黃檗
饒 饒舌
英 凝 葬 閭
播
嬈 (二聲)
yīng níng zàng lǘ bò ráo
拳 拳 服 膺 : 態 度 誠 懇 真 摯, 心 悅 誠 服 的牢記在心。 叮嚀:囑咐。
正 法 眼 藏 : 又 曰 清 淨 法 眼。 禪 家 以 之 為教外別傳之心印。
瞎驢:盲目之驢馬。譬至愚也。
黃 檗 : 唐 斷 際 禪 師 希 運, 幼 於 福 州 黃 檗 山 出 家, 後 參 江 西 百 丈 山 海 禪 師 而 得 道。 後 居 洪 州 大 安 寺, 海 眾 奔 輳。 相 國 裴 休 鎮 宛 陵, 建 大 禪 苑, 請 師 說 法, 師 酷 愛 舊 山, 因 以 黃 檗 名 之。 後 稱師云黃檗。見《傳燈錄》九。 饒舌:多話。
六〇七
行 九
五
五
五 五
生字注音
蘂
蕊
菩 提 薩埵
埵
不綺 語
綺
《盂 蘭 盆 經 疏》
盂
盤石
盤
蕊
朵
啟
魚
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五四九
(上)
五五一
五五一 (下)
五五二 (上)
(上)
五五三
pán yú qǐ duǒ ruǐ
盤石:大石。
注 釋
六〇八
《盂蘭盆經》:《佛說盂蘭盆經》,一 卷,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說 盂 蘭 盆 之 緣 起 及 修 法。《 盂 蘭 盆 經 疏 》 : 二 卷, 唐 宗密撰。
綺 語 : 一 切 含 婬 意 不 正 之 言 詞 也。 舊 譯 綺 語, 新 譯 雜 穢 語。 十 惡 之 一。 後 世 騷 人 積 習, 多 喜 以 美 人 香 草 寓 言, 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 菩提薩埵:菩薩之具名。
蘂 :同「蕊」。
五五四 (下)
五五四 (下)
五五四 (下)
五五五 (下)
(下)
五五六
三
十二
十二
三
一
至心精進第五
棱 八楞
瓔 寶瓔
珞 珞
隅 八隅
網 因 陀 羅網
卍 卍字
棱 嬰 洛 魚
往
萬
léng yīng luò yú wǎng wàn
楞:物體的緣角。同「稜」。
瓔 珞 : 梵 語 枳 由 羅, 編 玉 而 懸 於 身 者。印度邦俗貴人男女皆作之。
隅:角,角落。
因 陀 羅 網 : 是 梵 漢 雙 舉 之 名。 單 用 漢 語, 則 云 帝 網。 即 帝 釋 天 之 寶 網。 其 網 之 線, 珠 玉 交 絡, 以 譬 物 之 交 絡 涉 入重重無盡者。
卍字:萬字,是印度相傳之吉祥標相, 梵 名 室 利 靺 蹉 洛 剎 曩, 即 吉 祥 海 雲 相 也。羅什、玄奘諸師,譯之曰德字。魏 菩提流支於《十地經論》十二譯此語
六〇九
三
行
寶華 旋 布
花
生字注音
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五七 (上)
huā
注 釋
六一〇
為萬字。此中室利靺蹉即卐譯為萬者, 為功德圓滿之義。故吉祥海雲之義,譯 無咎。惟洛剎那譯為字者,是與惡剎那 之 語 相 混, 梵 語 洛 剎 那, 乃 相, 惡 剎 那,乃字也。今卐為相而非字,故可譯 為吉祥海雲相,即萬相也。然其形右旋 則為卐,如禮敬佛,右繞三匝,佛眉間 白毫右旋婉轉,總以右旋為吉祥。古來 有作卍者,誤也。高麗本之藏經及《慧 琳 音 義》 二 十 一 之《 華 嚴 音 義》 皆 作 卐。 又 示 右 旋 之 相 而 記 為 。 大 乘 經 之 說, 謂 此 係 佛 及 第 十 地 菩 薩 胸 上 之 吉 祥 相, 三 十 二 相 之 一, 據 小 乘 之 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
寶 華 : 至 寶 之 妙 華 也。 旋 : 繞 著 轉 動。
(上)
五五七
五五七 (下)
(上)
五五九
(上)
五五九
五六〇 (下)
十
一
六
八
七
貫 鄉貫
樞 《 唯 識樞 要 私 記》
搓 撮要
瓔 《 菩 薩瓔
珞 珞 經》
舜 若多
舜
至心精進第五
慣
書
搓 嬰 洛
順
guàn shū cuō yīng luò shùn
鄉貫:籍貫,本籍。
《 唯 識 樞 要 》 : 具 名《 成 唯 識 論 掌 中 樞 要 》。 唯 識 三 箇 疏 之 一。 四 卷, 唐 慈 恩 作, 解《 成 唯 識 論 》 中 之 要 義。 《唯識樞要私記》:玄一法師著。 撮要:摘取要點。
《 菩 薩 瓔 珞 經 》 : 十 四 卷,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一 名《 現 在 報 經 》。 說 種 種 大 乘 之 法 門。 瓔 珞 者, 取 菩 薩 以 十 德 莊 嚴其體之義。
舜 若 多 : 譯 作 空 性。 有 二 釋, 一 指 虛 空 之 實 體, 名 為 空 性。 空 即 性 之 持 業 釋 也。 二 指 諸 法 之 空 無 謂 之 空, 空 之 性名為空性。空之性之依主釋也。指
六一一
十二
九
八
十一
行
阿脩 羅
脩
器界
器
本 識 如 來藏 身
葬
叶 於理
協
生字注音
修
氣
葬
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六一 (上)
五六一 (下)
五六一 (下)
五六二 (上)
xié zàng qì xiū
注 釋
六一二
真 如 之 體, 生 法 之 二 空 為 門, 而 顯 中 道 之 真 如, 故 謂 真 如 為 空 性。 非 言 真 如之體是空也。
叶 :合也。
本 識 : 阿 賴 耶 識 十 八 名 之 一。 是 為 有 為 無 為 一 切 法 之 根 本, 故 名 本 識。 如 來 藏 : 真 如 在 煩 惱 中, 謂 之 如 來 藏, 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
器 界 : 國 土 為 入 眾 生 之 器 物 世 界, 故 曰器界。與器世界,器世間等同。
阿 脩 羅 : 又 作 阿 須 羅。 舊 稱 阿 修 羅, 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 容貌醜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 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
五六二 (下)
五六四 (上)
(上)
五六四
(上)
五六四
五六四 (上)
五六四 (下)
九
六
七
九
十一
二
稟 稟 佛教法
變 徧 於諸趣
塚 塚
誑 諂誑
弒 弒
鱗 甲羽毛
鱗
至心精進第五
丙
教 法 : 四 法 之 一。 佛 所 說 大 小 之 三 藏 十二部教也。
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鬥之 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
徧 : 同「 遍 」。 趣 : 眾 生 所 往 之 國 土,名為趣。 塚:墳墓。同「冢」。
遍
腫
六一三
鱗 甲 : 泛 指 有 鱗、 甲 的 水 生 動 物。 羽 毛:飛禽的代稱。
弒 : 卑 幼 殺 死 尊 長 叫 弒。 多 指 臣 子 殺 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
諂誑:奉承欺誑。
林
式
狂
bǐng zhǒng
biàn kuáng shì lín
行 三
十一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吞噉
嘔 喉獄
嘔
吒獄
吒
阿吒
吒
頞 浮陀獄
頞
噉
偶
乍
乍
餓
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六四 (下)
五六四 (下)
五六四 (下)
五六四 (下)
dàn è zhà zhà ǒu
注 釋 噉:同「啖」,吃。
六一四
頞 浮 陀 : 又 作 頞 部 陀 , 或 安 浮 陀 。疱 或 腫 物 之 義。 八 寒 地 獄 之 一。 嚴 寒 逼 身,其身生疱 ,故名。
阿吒吒獄:八寒地獄之三。
嘔 喉 獄 : 虎 虎 婆 地 獄, 八 寒 地 獄 之 第 五。 又 作 虎 虎 凡 地 獄、 嘔 喉 喉 地 獄、 嘔 喉 喉 地 獄。 此 地 獄 之 眾 生 受 嚴 切 之 苦, 口 不 能 開, 唯 發 虎 虎 婆 之 苦 聲, 故稱此地獄為虎虎婆。
五六四 (下)
十三
一
二 十一 十四 四 十二
鬱 鬱 波羅獄
炙 燒炙 獄
炙 大 燒炙 獄
箋 《 略箋 》
遶 遶佛
匝 匝數
洹 得 泥洹 道
玉
志
志 堅 繞
帀 環
鬱 波 羅 : 又 作 漚 波 羅 , 嗢鉢 羅 , 八 寒 地 獄 之 六。 此 云 青 蓮 華, 嚴 寒 逼 迫, 身分折裂如青蓮也。
《 略 箋 》 :《 無 量 壽 經 略 箋 》。 八 卷,(日)院溪作。
大 燒 炙 獄 : 大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七。為熱中之極,故名大熱。
燒 炙 獄 : 炎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六。 火 隨 身 起, 熱 苦 不 堪, 故 曰 炎 熱。見《俱舍論世間品》。
遶 佛 : 西 天 之 法。 旋 遶 長 上, 表 恭 敬 愛慕之意也。
六一五
泥洹:又作泥曰,同「涅槃」。
匝:計算環繞圈數的單位。
zhì
五六五 (上)
五六五 (上)
五六五 (下)
五六五 (下)
五六六 (上)
五六六 (上)
至心精進第五
yù jiān
zhì rào zā huán
生字注音
闕如
揄 揄旬
繕 踰繕 那
肘 一肘
帚
善
魚
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五 五 六
一
缺
發大誓願第六 頁 五六八 (上)
五六八 (下)
五六八 (下)
(上)
五六九
quē shàn
yú zhǒu
注 釋
六一六
闕 如 : 闕, 空 缺。 如, 語 助 辭。 闕 如 指空下來。後多用以指散失、遺漏。 揄旬:由旬之又稱。
踰繕那:又作喻繕那,舊稱由旬。
一 肘 : 印 度 尺 數 名。《 俱 舍 論 》 十 二 謂, 七 麥 為 一 指 節, 三 指 節 為 一 指, 橫 列 二 十 四 指 為 一 肘 ,竪 布 四 肘 為 一 弓。《 西 域 記 》 二 謂, 七 宿 麥 為 一 指 節, 二 十 四 指 為 一 肘, 四 肘 為 一 弓。 據 此 而 論,《 俱 舍 論 》 之 一 肘, 當 一 指節之七十二倍。《西域記》之說,
(上)
五六九
(上)
五六九 五六九 (上)
五六九 (下)
六
八 十三
十二
驛 驛
邏 邏
驛 驛
纔 纔
贍 部州
贍
發大誓願第六
譯 羅 譯 才
善
yì luó yì cái shàn
僅 當 二 十 四 倍。 人 指 之 廣 狹 不 同, 肘 之 長 亦 無 一 定, 惟 有 一 說, 一 尺 八 寸 乃至一尺四寸為一肘,佛之量倍之。
驛邏:在驛道上巡邏。
驛:古代供傳送公文的人或往來官員 換馬、暫時休息的地方。 纔:僅,只。
贍 部 州 : 南 贍 部 州, 舊 云 南 閻 浮 提, 新 云 南 贍 部 洲。 閻 浮 者, 即 贍 部 之 樹 名, 提 者, 洲 之 義, 此 洲 中 地 有 贍 部 樹, 故 以 為 洲 名, 在 須 彌 山 南 方 之 鹹 海中,故云南。
六一七
行 十二
十二
十四
三
三
生字注音
斬鋸
鋸
絣牽
絣
磨擣
擣
斫刺
斫
相攫
攫
瞋忿
瞋
聚
崩
島
拙
決
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〇 (上)
(上)
五七〇
(上)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chēn jué zhuó dǎo bēng jù
注 釋
六一八
瞋:發怒、生氣。同「嗔」。瞋忿:嗔 忿,氣憤惱怒。 攫:抓也。
斫:砍削。擣:舂。
絣:捆綁。
鋸:截斷。
四
八 十 十一 十四
八
籠 籠
絡 絡
糜 糜碎
鑊 大鑊
咷 號咷 叫 喚
鏊 熱 鐵鏊
燄 火燄
熾 熾盛
龍 洛 迷 或 桃 嗷 焰 赤
籠
籠:遮住,覆蓋。絡:纏繞。(又音) 籠
號咷叫喚:放聲大叫。
六一九
燄 : 火 苗、 火 花。 同「 焰 」。 熾 : 火 勢旺盛。
熱鐵鏊:熱鐵鍋。(又音)鏊
鏊
鑊:無足鼎;古代一種烹人的刑具。
糜:毀傷。
lǒng
五七〇 (下)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下)
五七〇
五七一 (上)
發大誓願第六
ào
lóng luò mí huò táo áo yàn chì
行 十二
三
六
十三
生字注音
嗢 缽羅
襪
唬婆
唬
唬
唬
嚯
虐
嚯
虐
皰
皰
襪
滸
滸
虐
虐
泡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一 (下)
五七二 (上)
五七二 (上)
五七二 (上)
注 釋
六二〇
皰:皮膚上長的像水泡的小疙瘩。
或
嚯 嚯 : 阿 吒 吒, 八 寒 地 獄 之 三。( 又 音)嚯
嗢 缽 羅 : 又 作 鬱 波 羅 , 漚 波 羅 , 嗢鉢 羅, 八 寒 地 獄 之 六。 此 云 青 蓮 華, 嚴 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蓮也。
唬唬婆:虎虎婆,八寒地獄之第五。
huò
pào nüè nüè hǔ hǔ wà
五七二 (下)
(下)
五七二
五七三 (上)
五七三 (上)
六
十
三
八
缽
劍刃
刃
銛利
銛
煨
煨
煻
煻
瘩瘩
疙
疙
摩 訶缽 特 摩
發大誓願第六
撥
哥 答 (輕聲) 唐 威 仙 認
bō gē dɑ táng wēi xiān rèn
摩 訶 缽 特 摩 : 八 寒 地 獄 之 第 八, 譯 曰 大 紅 蓮 華, 嚴 寒 逼 切, 身 變 折 裂 如 大 紅蓮華。
疙瘩:皮膚上突起的疱 塊顆粒。
煻煨:熱灰也。
銛:鋒利。劍刃:劍身銳利的部分。
六二一
五
四
二
一
行
燋爛
撮
搓
沸 屎地獄
沸
燋
捺 落迦
捺
生字注音
搓
廢
焦
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三 (下)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上)
(上)
五七四
nà jiāo fèi cuō
注 釋
六二二
捺落迦:即地獄與地獄罪人之梵名 也。 但 諸 師 多 以 捺 落 迦, 那 落 迦 混 而 為 一, 慈 恩 分 別 之 而 以 捺 落 迦 為 受 苦 之處,那羅迦為受苦之人。 燋爛:焦灼熟爛。
沸 屎 地 獄 : 十 六 遊 增 地 獄 之 二, 謂 沸 屎 鐵 丸 自 然 滿 於 人 前, 鬼 卒 驅 逼 罪 人, 使 其 抱 鐵 丸, 燒 其 身 手, 復 使 鐵 丸 撮 著 於 罪 人 口 中, 從 咽 至 腹, 通 徹 下 過, 無 不 焦 爛。 另 有 鐵 嘴 蟲 食 肉 達 髓, 苦 毒 無 量, 久 受 苦 已, 方 出 此 獄,復到鐵釘地獄。 撮:抓取。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上)
五七四 (下)
五七四 (下)
五七四 (下)
七
七
十
三
四
七
發大誓願第六
嘴 鐵觜 蟲
唼 唼肉
髓 達髓
偃 偃
撲 撲
鎔 鎔銅
鑊 銅鑊
嘴
霎
隨 (三聲)
演
鋪 (一聲)
容
或
zuǐ shà suǐ yǎn pū róng huò
觜 : 泛 指 人、 獸 或 器 物 的 口。 通 「嘴」。
唼 : 咬、 食 也。 髓 : 骨 頭 中 的 膠 狀 物 質。
偃:臥也。
撲:伏也。
鎔:用火融化金屬。
鑊:無足鼎。
六二三
行 十二
一
四
十
十四
生字注音
蓬㶿
勃
吟
吟
呻
呻
膿血
膿
揩磨
揩
鐵鉤
鉤
農
勃
銀
申
開
溝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四 (下)
五七五 (上)
(上)
五七五
五七五 (上)
五七五 (上)
gōu nóng
kāi shēn yín bó
注 釋
六二四
鉤:古代一種似劍而彎曲的兵器。
揩:擦、抹。
膿血:傷口潰爛所化的黏液與血液。
呻吟:因病痛或哀傷所發出的聲音。
蓬:往上升。㶿:煙騰起的樣子。
五七五 (上)
五七五 (下)
(下)
五七五
五七五 (下)
(下)
五七五
(下)
五七五
十四
二
三
六
六
九
發大誓願第六
洄 洄波
搏 相搏
蹤 縱橫
澓 洄澓
豺 豺狼
嚙 嚙
賣 筋脈
回
博
宗
福
儕
聶
賣
洄波:回旋的流水。搏:拍擊。
縱
縱橫:雜錯眾多。 (又音)縱
六二五
筋脈:血液流通的路徑。
嚙:咬,啃,同「齧」。
豺 : 野 生 食 肉 性 動 物, 狀 如 犬 而 身 瘦,口大耳小,毛色淺黃,性凶殘。
洄澓:湍急回旋的流水。
zòng
huí bó zōng fú chái niè mài
行 一
一
三
七
生字注音
嚙
䶩
記
釿 斧地獄
釿
舉 身 火然
然
撮
搓
聶
記
銀
燃
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六 (上)
五七六 (上)
五七六 (上)
五七六 (上)
嚙
撮:抓取。
注 釋
六二六
舉 : 全 部 的, 整 個 的。 然 : 燒。 燃 的 本字。
釿
釿 : 砍 斫。 釿 斧 地 獄 : 十 六 遊 增 地 獄 之 十 三。 謂 獄 卒 捉 犯 人 撲 於 熱 鐵 上, 以 熱 鐵 釿 斧 斫 其 手 足 及 耳、 鼻、 身 體, 苦 毒 無 量, 久 受 罪 已, 方 出 此 獄。(又音)釿
䶩 嚙 :䶩 , 齧 也 。 「 嚙 」 同 「 齧 」 , 啃,咬。
jīn
cuō rán yín jì niè
(上)
五七七
五七七 (下)
五七七 (下)
五七八 (上)
八
十
十一
二
發大誓願第六
薜 薜荔
哆 哆
怯 恐怯
叉 藥叉
剎 羅剎
跋 浮 陀跋 摩
必 多 (一聲)
卻
插
詫
拔
薜荔哆:餓鬼之梵語音譯。
怯 : 畏 縮, 害 怕。( 又 音 ) 怯
怯
藥 叉 : 夜 叉, 又 曰 閱 叉。 新 作 藥 叉, 夜 乞 叉。 譯 言 能 噉 鬼, 捷 疾 鬼, 勇 健, 輕 捷, 秘 密 等。 羅 剎 : 具 曰 羅 剎 娑, 羅 叉 婆。 女 曰 羅 叉 私。 惡 鬼 之 總 名 也。 譯 為 暴 惡 可 畏 等。 按 羅 剎 本 為 印 度 古 民 族 之 名 稱。 至 雅 利 安 人。 遂 成 為 畏 惡 之 名 詞。 又 謂 羅 剎 男。 黑 身 朱發錄眼。羅剎女。為絕美之婦人。
浮 陀 跋 摩 : 又 作 佛 陀 跋 摩, 西 域 人。 譯 曰 覺 鎧。 見《 歷 代 三 寶 記 》 八、 《梁僧傳》三。
六二七
qiè
bì duō què chā chà bá
五
十一
八
六
行
芻
芻
苾
苾
諷詠
奉
爓魔
爓
閻 魔王
閻
生字注音
除
必
奉
焰
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七八 (上)
(上)
五七八 五七八 (下)
五七九 (上)
注 釋
六二八
閻 魔 王 : 琰 魔, 又 作 炎 摩、 燄 摩、 閻 魔、 琰 摩、 爓 魔、 閻 摩 羅、 閻 摩 羅 社、 琰 摩 邏 闍、 閻 羅 等。 譯 曰 縛。 縛 罪 人 之 義。 又 曰 雙 世。 彼 於 世 中, 常 受 苦 樂 二 報 之 義。 又 曰 雙 王。 兄 妹 二 人 並 王 之 義。 又 曰 平 等 王。 平 等 治 罪 之義。地獄之總司也。
唪
爓魔:平等王之梵語音譯。 諷:誦讀。(又音)諷
苾芻:又云煏 芻。同於舊譯之比丘。
fěng
yán yàn fèng bì chú
五七九 (上)
五七九 (上)
五七九 (下)
五七九 (下)
五八一 (上)
五八一 (上)
五八二 (上)
十四
十四
十三
十四
六
八
六
琰 琰 浮洲
皮
纖細
纖
髀
髀
肩髆
髆
譫浮
譫
剡浮
剡
閻 浮 提鞞 波
發大誓願第六
演
皮
演
詹
博
必
仙
yǎn pí yǎn zhān bó bì xiān
琰浮洲:閻浮提之舊稱。
閻浮提鞞波:閻浮提之舊稱。
剡 浮 : 閻 浮 提 之 梵 音 訛 轉( 即 語 言 之 誤用)。
譫浮:閻浮提之梵音訛轉。
髆:肩胛骨。肩髆:肩膀。
髀:大腿。
纖:柔美細長。
六二九
行 七
七
十三
二
十四
四
好
生字注音
拭 拭洗
踵 足踵
容 足跟
相
兜 羅綿
兜
光潤
潤
端直
容
容
腫
式
都
閏
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八二 (上)
五八二 (上)
五八二 (上)
五八二 (下)
五八二 (下)
五八三 (上)
róng rùn dōu zhǒng
shì róng
:均也。
注 釋
光潤:光滑潤澤。
六三〇
:均
兜 羅 : 又 作 妒 羅、 堵 羅、 蠹 羅。 譯 曰 楊 華、 絮、 野 蠶 繭、 綿。 常 曰 兜 羅 綿、兜羅毦。 拭:揩,擦抹。
足踵:腳後跟。
足 跟 : 腳 掌 最 後 面 的 部 分。 也。
(上)
五八三 五八三 (上)
五八三 (上)
五八三 (上)
(下)
五八三
(下)
五八三
五八四 (上)
五 九
十三
十三
四
五
一
發大誓願第六
趺 足趺
涮 腨
咎 過咎
破 膊
愍 哀愍 摩 頂
誑 欺誑
拘 尼拘 樹
膚 涮
就
破
敏
狂
居
fū shuàn jiù pò mǐn kuáng jū
趺:腳背。同「跗」。
腨 :小腿肚子。 咎:過失。
膊:後脛骨。
愍 : 憐 恤, 哀 憐。 摩 頂 : 佛 為 囑 累 大 法,摩弟子之頂,或為授記摩頂。 誑:說謊,欺騙。
尼 拘 樹 : 尼 拘 陀, 又 作 尼 瞿 陀, 尼 俱 陀, 尼 拘 律, 尼 拘 尼 陀, 尼 拘 盧 陀, 尼俱類,尼拘類陀,尼拘婁陀,尼拘
六三一
九
六
三
行
教敕
敕
偃伏
偃
三昧
昧
生字注音
赤
演
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八四 (上)
五八四 (下)
五八四 (下)
mèi yǎn chì
注 釋
六三二
屢 陀, 諾 瞿 陀 等。 樹 名。 原 語 有 生 長 於下之樹之意味。即榕樹也。
三 昧 : 舊 稱 三 昧, 三 摩 提, 三 摩 帝。 譯 言 定, 正 受, 調 直 定, 正 心 行 處, 息 慮 凝 心。 心 定 於 一 處 而 不 動, 故 曰 定。 正 受 所 觀 之 法, 故 曰 受。 調 心 之 暴, 直 心 之 曲, 定 心 之 散, 故 曰 調 直 定。 正 心 之 行 動, 使 合 於 法 之 依 處, 故 曰 正 心 行 處。 息 止 緣 慮, 凝 結 心 念,故曰息慮凝心。 偃:仆倒,倒伏。
敕:告誡。教敕:師父之戒勅 。
五八四 (下)
五八四 (下)
五八五 (上)
五八五 (上)
(上)
五八五
五八五 (下)
(上)
五八六
十二
十三
三
九
十
八
二
發大誓願第六
曜 晃曜
恚 忿恚
敷 敷具
膩 細膩 滑 澤
蚋 蚊蚋
夜 兩腋
頰 頰車
藥
慧
膚
逆
瑞
夜
莢
晃:光。曜:照耀。
恚:怨恨,憤怒。
敷 具 : 袈 裟 之 異 名。 以 袈 裟 之 形 相 與 敷物同也。
細膩:細緻潤滑。澤:光滑,光潤。
蚊蚋:泛指如蚊蚋之類會吸人畜血液 的昆蟲。
腋
腋:肩膀和手臂交接的地方。(又音) 腋
六三三
頰車:牙下骨,即齶骨也。
yì
yào huì fū nì ruì yè jiá
行 十
十三
二 十二 五 五
生字注音
紺青
紺
髮際
髮
甘露
露
瑩潔
瑩
訟
訟
和 合諍
諍
豐腴
腴 爭
幹 (四聲)
砝
路
營
送
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五八六
五八六 (下)
(上)
五八七 五八七 (上)
五八七 (下)
(上)
五八八
注 釋
六三四
豐腴:豐滿;豐厚碩美。
和 合 : 和 諧 好 合。 諍 : 通「 爭 」。 諍 訟:爭辯訴訟。
瑩:透明光潔。
琺
甘露:梵語阿密哩多。譯言甘露。異名 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髮際:髮間。(又音)髮
紺青:深青而含赤的顏色。
fà
zhēng
yú sòng yíng lù fǎ gàn
五八八 (上)
五八八 (下)
五九〇 (上)
五九〇 (上)
(上)
五九〇
(下)
五九〇
五九一 (上)
十
一
五
八
十一
六
二
睫 眼睫
捷 傴 傴
齶 齶骨
咀 咀
稠 稠密
覩 羅綿
睹
發大誓願第六
捷
捷
羽
厄
舉
愁
睹
jié jié yǔ è jǔ chóu dǔ
睫:長在上下眼瞼邊緣的細毛。
:同「睫」,眼睫毛。
傴:曲背;彎腰。
齶 : 同「 顎 」。 齶 骨 : 構 成 顏 面 中 央 及下方各三分之一部分的骨骼。 咀:嚼食。
稠密:多而密。
覩 羅 綿 :覩 羅緜 , 梵 語 也 , 西 國 細 綿 也。
六三五
行
二
五
八
七
生字注音
薩怛 多 般 怛 羅
佛頂光明摩訶 怛
膩 沙相
膩
烏瑟
瑟
旋螺
螺
珂雪
珂
踰
踰
妲
逆
澀
羅
柯
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九一 (上)
五九一 (上)
五九一 (下)
五九二 (上)
yú kē luó sè nì dá
注 釋
六三六
踰 : 越 過, 超 過。 同「 逾 」。 珂 : 一 種 次 於 玉 的 美 石。 珂 雪 : 白 雪。 比 喻 潔白。
旋螺:像螺殼一樣迴轉高起的紋路。
烏 瑟 膩 沙 : 又 作 嗢 瑟 尼 沙, 鬱 瑟 尼 沙, 鬱 尼 沙, 塢 瑟 膩 沙。 譯 曰 佛 頂, 肉 髻。 佛 之 頂 骨 隆 起 成 髻 形 者。 三十二相之一。
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佛頂光 聚 悉 怛 多 般 怛 羅,《 首 楞 嚴 經 》 所 說 《 大 佛 頂 咒 》 之 名 也。 悉 怛 多 般 怛 羅 , 譯 曰 白 傘 蓋 。 以 譬 大 悲 之 光 明徧 覆法界。
五九三 (上)
(下)
五九三 五九三 (下)
五九四 (上)
(上)
五九四 五九四 (下)
五九五 (上)
五
八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四 一
四 尋 與伺
凝 凝然
澹 澹然
繫 繫縛
縠 羅縠
懈 精 勤 不懈
怡 然寂靜
怡
發大誓願第六
四
檸 淡 系 胡 謝 宜
sì níng dàn xì hú xiè yí
尋 : 為 尋 求 推 度 之 意, 即 對 事 理 之 粗 略 思 考 作 用。 伺 : 謂 伺 察, 即 細 心 思 惟 諸 法 之 精 神 作 用。 兩 者 是 四 不 定 心 所法中的二種心所。 凝然:定住不動的樣子。
澹然:恬淡、安定的樣子。 繫縛:束縛。 羅縠:疏細之絲織品。
精 勤 : 專 心 勤 奮。 懈 : 怠 惰、 弛 緩 不 振。
怡 然 : 欣 悅 的 樣 子。 寂 靜 : 離 煩 惱 曰 寂,絕苦患云靜。
六三七
三
二
二
七
行
泯
麤住
麤
怗
貼
怗
貼
泯 澄淨
泯
泯
無 明覆 蔽
覆
生字注音
粗
貼
貼
敏
敏
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五九五 (上)
五九六 (下)
五九六 (下)
五九六 (下)
fù mǐn mǐn tiē tiē cū
注 釋
六三八
無 明 : 梵 語 阿 尾儞 也 , 謂 闇 鈍 之 心 無 照 了 諸 法 事 理 之 明。 即 痴 之 異 名 也。 覆蔽:掩蓋遮蔽。
泯泯:水清。澄淨:清澈明淨。
怗:安靜。
麤住:粗住,初禪前行之一。
(下)
五九六 五九六 (下)
五九七 (上)
五九七 (上)
(上)
五九七
五 十二 一
一
二
豁 豁爾
八觸
觸
冷 煖澀 滑
澀
動痒 輕 重
痒
微痒
痒
豁 虛空寂
豁
發大誓願第六
或
癢
處 (四聲)
瑟
癢
或
huò yǎng
huò yǎng sè chù
豁:開通,開闊。
豁 : 開 闊。 虛 : 空。 空 寂 : 無 諸 相 曰 空,無起滅曰寂。 痒:同「癢」。
動 痒 輕 重 冷 煖 澀 滑 : 八 觸, 將 得 初 禪 定時。身中生八種之感觸。
八 觸 : 身 有 所 感 觸, 謂 之 觸。 將 得 初 禪 定 時。 身 中 生 八 種 之 感 觸。 謂 之 八 觸 : 一 曰 動 觸, 坐 禪 時, 俄 而 身 起 動 亂 之 象 也。 二 曰 痒 觸, 俄 而 身 痒 如 無 置 身 處 也。 三 曰 輕 觸, 身 輕 如 雲 如 塵,有飛行之感也。四曰重觸,俄而
六三九
行
九
生字注音
籠 厭 患 色籠
龍
六四〇
厭 : 憎 惡, 嫌 棄。 患 : 憂 慮。 色 : 變 壞 之 義, 變 礙 之 義, 質 礙 之 義。 變 壞 者 輔 變 破 壞 也, 變 礙 者 變 壞 質 礙 也, 質 礙 者 有 形 質 而 互 為 障 礙 也。 是 從 五 根 境 等 之 極 微 而 成。 又 色 者 示 現 之 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而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身 重 如 大 石, 不 能 少 動 也。 五 曰 冷 觸, 俄 而 身 如 水 冷 也。 六 曰 暖 觸, 身 熱 如 火 也。 七 曰 澀 觸, 身 如 木 皮 也。 八 曰 滑 觸, 身 滑 如 乳 也。 考 此 八 觸 發 生 之 原 因。 欲 得 初 禪 定 時。 上 界 之 極 微, 入 於 欲 界 之 極 微 而 相 替。 地 水 火 風 狂 亂 而 如 此 發 動 也。 不 知 此 法 相 之 人, 驟 起 驚 怖, 思 我 今 發 病, 馳 迴 不 已, 遂 亂 血 道, 真 為 狂 氣 矣( 此 依 《 止 觀 》 九, 止 觀 八 無 動 痒 二 者, 有 軟麤二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五九八
lóng
五九九 (下)
(下)
六〇〇
六〇〇 (下)
十三
三
六
發大誓願第六
咒
顫
晨
chàn
chén
塵 根塵
懺 披 心懺 悔
咒 呪願
zhòu
為 色 者, 以 彼 有 質 礙 與 示 現 兩 義, 色 之義勝故也。
根 塵 : 根 為 眼 等 之 六 根。 眼 等 所 對 之 色等六境曰塵。
披 心 : 披 露 真 心。 懺 悔 :《 止 觀 》 七 曰 :「 懺 名 陳 露 先 惡, 悔 名 改 往 修 來。」 然 懺 為 梵 語 懺 摩 之 略, 而 非 漢 語, 故 台 宗 之 子 弟 不 取 之。 四 明 之 《 金 光 明 經 文 句 記 》 三 曰 :「 懺 悔 二 字, 乃 雙 舉 二 音。 梵 語 懺 摩, 華 言 悔 過。」 悔 過 之 譯, 不 葉 本 義。 懺 摩 者 請 他 忍 恕 之 義 也。 又 謂 發 露 已 犯 罪, 則梵語提舍那矣,譯曰說罪也。
呪 : 同 「 咒 」 。呪 願 : 咒 願 , 又 唱 法 語 願 求 施 主 或 先 亡 福 利, 名 為 咒 願。 此 有 食 時 咒 願 與 法 會 咒 願 二 種。 若 總 言 之, 則 修 菩 薩 之 行 者 一 舉 一 動 悉 應 咒願,如《華嚴經淨行品》所說。
六四一
二
七
十一
八
行
跋 難陀龍
跋
重 關 複嶺
嶺
厭 離穢 土
穢
般 舟 三昧 法
昧
生字注音
拔
領
慧
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〇〇 (下)
六〇〇 (下)
六〇 一 (下)
六〇 二 (下)
mèi
注 釋
六四二
般 舟 三 昧 : 般 舟, 譯 曰 佛 立。 以 行 此 三昧則諸佛現前故也。 《大集賢護經》 謂 為 思 惟 諸 佛 現 前 三 昧。 又 譯 言 常 行 道。 以 行 此 三 昧, 期 七 日 或 九 十 日 而 不 間 斷 修 行 故 也。 天 台 稱 之 為 常 行 三 昧( 此 時 行 為 行 旋 之 義, 對 座 三 昧 法 而言),四種三昧之一。
跋 難 陀 : 龍 王 名。 難 陀 龍 王 之 弟 也。 皆保護摩竭陀國使無飢饉者。
關 : 關 隘。 複 : 相 重, 重 疊。 嶺 : 山 嶺。
厭 離 : 於 物 生 厭 而 捨 去 之 意。 穢 土 : 猶 言 濁 世 也。 對 於 淨 土 而 言。 凡 夫 所 居之娑婆世界謂之穢土。
lǐng
huì bá
六〇 二 (下)
六〇 二 (下)
三
四
驕 梵缽 提
缽
殑 河神女
淨
發大誓願第六
淨
撥
jìng bō
殑 河 : 即 殑 伽 河, 恒 河 也。 殑 伽 : 又 云 強 伽、 弶 伽、 恒 伽、 恒 架, 譯 日 天 堂 來, 以 其 原 從 高 處 神 堂 而 來 也。 印 度東北之大河名。為印度三大河之一、 發源於雪山之南部,合大小無數之支流 而東南奔流五百里,與蒲拉買普篤羅河 共流入印度洋,其流域一帶之地,即所 謂恒河之平原,四境開闊,交通八達, 且 地 味 極 為 豐 饒, 故 古 來 起 於 印 度 之 幾多君主,其都城皆以此川流而定,數 千年來印度文明之中心也。佛教勿論, 即其他之宗教與哲學,亦起於此流域。 因此印度人視此河極為神聖,遂至以河 名直為神名。
驕梵缽提:憍梵波提,又作憍梵鉢提, 迦 梵 波 提, 笈 房 鉢 底。 比 丘 名。 譯 曰 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
六四三
行 四 二 八 八
十
十四
生字注音
瞋
新斃
斃
恚 若斯
恚
瞋
溺水
溺
嬈亂
擾
遊化
遊
舜 若多神
舜
必
慧
琛
逆
擾
游
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〇 二 六〇 三 (上)
六〇 三 (上)
(上)
六〇 三
六〇 三 (上)
(上)
六〇 三
shùn yóu rǎo nì chēn huì bì
注 釋
六四四
舜若多:譯曰虛空神。主空之神也。
遊化:遊行處處而教化也。 嬈:擾亂。 溺:淹沒,沒於水中。
瞋 : 又 云 瞋 恚。 三 毒 之 一。 梵 曰 訖 羅 駄 , 於 苦 與 苦 具 憎 恚, 謂 之 瞋。 使 身 心熱惱,起諸惡業者。斯:此。
斃:死亡也。
(下)
六〇 三
六〇 三 (下)
六〇 三 (下)
六〇 三 (下)
(下)
六〇 三
四
八
十二
十二
十三
發大誓願第六
恃 自恃 顏 貌
鑊 鑊
瑟 優 婆塞
膳 美膳
婢 遣婢
是
或
瑟
善
必
shì huò sè shàn bì
自恃:倚仗,仗恃。顏貌:面容。
鑊:無足鼎。
優 婆 塞 : 舊 稱 優 婆 塞, 伊 蒲 塞。 新 稱 鄔 波 索 迦, 優 波 娑 迦, 優 婆 娑 柯, 鄔 波 塞 迦, 鄔 波 素 迦 等。 譯 曰 清 信 士, 近 事 男, 善 宿 男 等。 親 近 奉 事 三 寶 之 義。 總 稱 受 五 戒 之 男 子。 四 眾 之 一。 七眾之一。 膳:飯食。美膳:美食。
遣:差使。婢:舊稱供使喚的丫頭。
六四五
十三
九
八
十四
行
惶怖
篤 信三寶
篤
惶
恐聳
聳
比 丘 食訖
訖
生字注音
注 釋
六四六
恐:害怕,畏懼。聳:直立,高起。
比 丘 : 又 名 苾 芻 ,煏 芻 。 為 出 家 受 具 足 戒 者 之 通 稱。 男 曰 比 丘, 女 曰 比 丘 尼。 其 義 甚 多。 以 乞 士 之 翻 為 本 義。 食:吃。訖:完畢,終了。
慫
惶怖:惶恐,害怕。
堵
皇
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〇 三
六〇 四 (上)
六〇 四 (上)
(上)
六〇 四
篤 信 : 深 信。 三 寶 :《 觀 無 量 壽 經 》 曰 :「 恭 敬 三 寶, 奉 事 師 長。」 一 切 之 佛 陀, 佛 寶 也。 佛 陀 所 說 之 教 法, 法 寶 也。 隨 其 教 法 而 修 業 者, 僧 寶 也。 佛 者 覺 知 之 義, 法 者 法 軌 之 義, 僧 者 和 合 之 義 也。《 寶 性 論 》 三 舉 所 以名寶者,有六義。
sǒng
qì huáng dǔ
六〇 四 (下)
(下)
六〇 四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一
二 三
四
四
發大誓願第六
長 令長
暇 閒暇
奕 博奕
恣 恣 橫
橫 布 刑 罰不
仲 中
掌
霞 意 自 衡 (四聲) 布
仲
zhǎng xiá yì zì hèng bù zhòng
令 長 : 秦 漢 時 治 萬 戶 以 上 縣 者 為 令, 不 足 萬 戶 者 為 長。 后 因 以「 令 長 」 泛 指縣令。 閒暇:沒有事兒的時候。
博奕:擲骰子、下棋等遊戲。
恣 : 放 縱。 橫 : 放 肆, 粗 暴, 不 講 理 的。
刑罰:國家依照法律對犯罪者所實行 的 法 律 制 裁。 不 中 : 不 恰 當, 不 合 適。
六四七
利 霞 利 路 必 喜
六四八
款實:實情也。
注 釋
無 暇 : 沒 有 空 閒 的 時 間。 顧 覽 : 環 視,觀覽。
洒 : 洗 滌。 同「 洗 」。 穌 : 甦 醒, 死 而復生。
悶 絕 : 暈 倒, 昏 厥。躃 : 同「 躄 」。 仆倒,跌倒。
戮:刑殺。竟:完成,終了,完畢。
軍吏:軍官。泛指軍中的將帥官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吏 吏 呈款實
暇 無暇 顧 覽
吏 軍吏
戮 戮竟
必 悶 絕躃 地
喜 水洒
穌 蘇
lì
行 五 六 七 八 八
九
乃穌
xiá
頁
(下)
六〇 四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下)
六〇 四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lì lù bì xǐ sū
六〇 四 (下)
六〇 四 (下)
六〇 五 (上)
(上)
六〇 五 六〇 五 (上)
六〇 六 (上)
十一
十四
五
八 九 一
《渧 記 》
滴
大 目乾 連
前
競拽
拽
悲號
豪
賈人
古
枉尅 民 物
克
旃 陀羅
旃
發大誓願第六
沾
克 古 豪 跩 (四聲) 前 滴
zhān kè gǔ háo zhuài qián dī
旃 陀 羅 : 又 作 旃 荼 羅。 譯 曰 屠 者, 嚴 熾, 執 暴 惡 人, 下 姓 等。 在 四 姓 之 外( 又 屬 首 陀 羅 中 之 下 等 )。 以 屠 殺 為業者。男曰旃陀羅。女曰旃陀利。
尅 : 同「 克 」。 剋 扣。 民 物 : 民 眾 的 財物。
賈 : 做 生 意 的 人, 商 人。 悲 號 : 悲 傷 的痛哭。
競:爭著。拽:拖拉。
大目乾連:摩訶目犍連尊者。
《渧記》:《無量壽經海渧記》。
六四九
行
四
十二
四
九
彌
逆 五逆
諮 諮
嗟 嗟
闥 乾闥 緊 那
膩
咨 接
踏
六五〇
乾 闥 : 乾 闥 婆 之 略。 譯 曰 香 陰, 樂 神 名。 八 部 眾 之 一。 緊 那 : 又 作 緊 捺
諮 : 通「 咨 」。 嗟 : 表 示 贊 美 的 語 氣。諮嗟:咨嗟,讚嘆。
五 逆 : 又 曰 五 無 間 業。 罪 惡 極 逆 於 理, 故 謂 之 逆。 是 為 感 無 間 地 獄 苦 果 之 惡 業, 故 謂 之 無 間 業。 此 有 三 乘 通 相 之 五 逆, 大 乘 別 途 之 五 逆, 同 類 之 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生字注音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攝 州 : 攝 津 國, 日 本 古 代 的 令 制 國 之 一, 屬 京 畿 區 域, 為 五 畿 之 一, 又 稱 攝 州 小 曾禰 憲 彌 榮泰岩 攝 州。 小 曾 禰 憲 榮 泰 岩 :《 無 量 壽 經 海渧記》作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〇 六 (上)
六〇 六 (上)
六〇 六 (下)
六〇 七 (上)
mí
nì zī jiē tà
六〇 七 (上)
六〇 八 (上)
十四 十
十四
五
七
沓 乾沓 和
甄 甄 陀羅 琉
琉 璃 璃 之琴
伎 伎樂
逸 誕 貌逸 樂
踏 真
離
流
技
意
lí
六〇 八 (下)
六〇 九 (上)
六〇 九 (上)
發大誓願第六
羅, 緊 陀 羅, 甄 陀 羅, 真 陀 羅, 緊 捺 洛。 舊 譯 曰 人 非 人, 疑 神。 新 譯 曰 歌 神。即樂神名。八部眾之一。 乾沓和:乾闥婆之又稱。 甄陀羅:緊那羅之又稱。
哩
琉璃之琴:侍帝釋天之樂神五結樂 子, 來 佛 前 所 彈 之 琴, 頌 佛 德。( 又 音)璃
六五一
誕 : 行 為 放 蕩 或 怪 異。 逸 : 放 蕩 的。 樂:歡喜,愉悅。
伎樂:又作妓樂。音樂之義。
li
tà zhēn liú jì yì
注 釋
六五二
桓
歌詠:以詩文歌唱抒發情感。
絲 竹 : 琴 瑟 與 簫 管 等。 泛 指 樂 器。 環 佩:圓形玉佩。
永
旃檀:檀香。沉水:沉香的別名。
堯 善 閑 節
《 蒼 頡 篇 》 : 倉 頡 篇, 秦 李 斯 撰, 一 篇。為統一文字,罷去一切與秦文不
鹹 : 鹽 味。 淡 : 味 道 不 鹹、 不 重。 甘:甜;美味。辛:辣的味道。
肴 : 煮 熟 的 魚 肉 等 食 物。 膳 : 飯 食。 肴膳:飯菜。
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環
歌詠
詠
絲 竹環 佩
旃
膳
膳
肴
肴
旃 檀沉水
鹹 鹹 淡甘辛
頡 《 蒼頡 篇 》
huán
行 三 三 五
七
九 五
yǒng
頁 六〇 九 (下)
六〇 九 (下)
六〇 九 (下)
六〇 九 (下)
六一〇 (上)
六一一 (上)
zhān yáo shàn xián jié
六一三 (下)
(上)
六一四
(上)
六一四
(上)
六一七
六一八 (上)
八 四
十
三
三
發大誓願第六
恣 縱恣
四 伺察
識 藏識
幡 常 立 勝幡
郭 外郭
自 四
是
翻
鍋
合 的 文 字, 將 大 篆 省 改 作 小 篆 的 字 書。 縱恣:放縱恣肆。 伺察:偵察,窺察。
時
藏 識 : 八 識 中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也。 阿 賴 耶, 譯 曰 藏。 含 藏 一 切 種 子 之 識 也。 依 性 宗, 則 為 直 真 妄 和 合 之 識 也。 (又音)識
六五三
郭 : 城 牆 外 再 築 的 一 道 城 牆。 即 外 城。
勝 幡 : 印 度 之 風, 與 敵 戰 而 破 之, 則 立 勝 幡。 故 道 場 降 魔 亦 立 勝 幡, 表 其 勝 利。 常 立 勝 幡 : 山 海 慧 自 在 通 王 佛 國名。
shí
zì sì shì fān guō
行 十一
十二
十四
八
生字注音
釋 法炬
炬
的
第
鵠
古
衍
衍
敷
敷
雙璧
璧
具
第
古
演
膚
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二〇 (下)
(下)
六二〇
六二一 (上)
六二二 (下)
bì fū yǎn gǔ dì jù
注 釋
六五四
璧 : 玉 的 通 稱。 雙 璧 : 喻 指 一 對 完 美 的人或物。
敷衍:鋪陳發揮也。
鵠的:目的;想要達到的結果。
法 炬 : 西 晉 末 僧。 永 嘉 二 年 參 與 竺 法 護 翻 譯《 普 曜 經 》, 為 筆 錄 者 之 一。 此 外 譯 有《 樓 炭 經 》《 大 方 等 如 來 藏 經 》《 法 句 譬 喻 經 》《 福 田 經 》, 後
六二四 (下)
六二四 (下)
(下)
六二四
六二五 (上)
三
六
七
四
籌 籌
六銖 衣
銖
麫
麵
殑 伽河
淨
發大誓願第六
愁
淨
麵
珠
chóu jìng miàn zhū
二 者 乃 與 法 立 所 共 譯。 又《 歷 代 三 寶 紀 》 以 後 之 經 錄, 如《 開 元 釋 教 錄 》 《 貞 元 新 定 釋 教 目 錄 》 等 皆 謂, 法 立 歿 後, 法 炬 一 人 獨 譯 出 一 百 三 十 餘 部 佛 典, 而《 出 三 藏 記 集 》 則 無 此 一 記 載。
籌 : 梵 語 舍 羅, 算 人 數 之 器, 以 竹 木 作之。於投票等用之。 殑伽河:恒河也。
麫 :同「麵」。
銖 : 古 代 計 算 重 量 的 單 位。 六 銖 為 一 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
六五五
行
二
四
六
生字注音
慞
惶 惶
膺 梅膺
祚 祚
楷 楷體
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皇
凱
做
英
zhāng
慞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二七 (下)
六二七 (下)
六二七 (下)
huáng yīng zuò kǎi
注 釋
慞惶:恐懼驚惶。
六五六
梅 膺 祚, 字 誕 生, 安 徽 宣 城 縣 人。 明 萬 歷 年 間 國 子 監 太 學 生, 好 讀 書, 著 述 繁 多。 萬 曆 四 十 三 年 編 成《 字 彙 》 一 書, 此 書 按 部 首 編 排, 改 良《 說 文 解 字 》, 將 其 部 首 簡 化 成 二 一 四 個, 後 來 的《 正 字 通 》《 康 熙 字 典 》 的 編 輯即以《字彙》為藍本。
楷 體 : 楷 書, 一 種 漢 字 書 體。 初 指 筆 畫 平 直, 端 正 工 整 的 字 體, 唐 宋 以 後 專 指 由 隸 書 演 變 而 來 的 正 體 書 法。 與 隸 書 的 主 要 區 別 為 省 略 尾 部 的 挑 筆。 約 起 源 於 後 漢, 至 魏 完 備 成 體, 通 行 至今。
六二八 (下)
六三二 (下)
六三三 (下)
(下)
六三三
(上)
六三四 六三四 (上)
六三四 (下)
十二
五
十二 十二 一 五
五
葬 如 來藏 性
羼 羼提
怛 怛 剎那 臘縛
臘 牟 牟 呼栗多
拿 乞 沙拏
唾 涕津液
拓
發大誓願第六
懺
葬
羼 提 : 六 度 之 一。 譯 曰 忍 辱。 忍 屈 辱,堪苦難也。
如來藏性:一切眾生之性隱藏如來之 功德,謂之如來藏性。
辣 謀 拿
拓
六五七
唾 : 口 水, 口 液。 涕 : 眼 淚 ; 鼻 涕。 津液:中醫對人體內一切液體的總 稱。
乞沙拏:須臾,猶言暫時,時量也。
牟呼栗多:時名。
臘縛:時刻名。
怛剎那:百二十剎那也。
zàng
妲
chàn dá là móu ná tuò
行 七 九
二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日 嚴頵 公
氳
京兆
兆
阿鞞 跋 致
皮
煖
煖
涎沫
閑
氳
照
皮
暖 (三聲)
閑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三四 六三四 (下)
(上)
六三五
六三六 (上)
(上)
六三六
xián nuǎn pí zhào yūn
涎沫:唾液。
注 釋
六五八
煖:同「暖」。溫暖。
阿 鞞 跋 致 : 又 作 阿 毘 跋 致, 或 作 阿 惟 越 致, 譯 曰 不 退 轉。 不 退 轉 成 佛 進 路 之 義。 是 菩 薩 階 位 之 名。 經 一 大 阿 僧 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 京兆:西安。
日 嚴 頵 公 : 日 嚴 寺 慧 頵 和 尚。 俗 姓 張, 京 師 崇 義 寺 僧 人。 太 建 年 中 便 蒙 勅 度, 令 住 同 泰 寺。 隋 降 陳 國 北 度 江 都, 又 止 華 林 栖 遑 問 法。 有 解 法 師, 成論名匠,因從累載聽談玄義。開皇
六三六 (下)
(下)
六三六
四
四
發大誓願第六
焉 持 犯焉 識
徙 徙居
煙
喜
yān xǐ
末 年 被 召 京 寺, 于 時 晉 王 開 信 盛 延 大 德 同 至 日 嚴 寺。 武 德 之 始, 皇 姊 桂 陽 長 公 主, 造 崇 義 寺, 久 崇 戒 範, 義 而 居 之。 唐 貞 觀 十 一 年 卒, 春 秋 七 十 有四。
持犯:保持戒律謂之持,侵犯謂之犯。 而 戒 律 有 止 惡 作 善 二 門, 故 持 犯 各 有 二。二持者,一止持,保持五戒乃至具 足戒等止惡之法,而防止三業,謂之止 持,二作持,保持安居說戒懺悔禮拜等 作善之法而策勵三業,謂之作持。二犯 者,一作犯,盲動三業以觸止持之法, 即由作而為犯者。二止犯,怠慢三業, 不 修 作 持 之 善 業, 即 由 止 而 為 犯 者。 焉:豈,如何。
徙:遷移,移轉。徙居:遷移居所。
六五九
十二
十一
七
七
四
行
奘公
奘
偕
偕
天童
童
顧盻
盻
禮覲
緊
紵 麻蘭若
紵
生字注音
臟
協
銅
系
緊
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三六 (下)
六三六 (下)
(下)
六三六 六三六 (下)
六三六 (下)
注 釋
六六〇
覲
紵 :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蘭 若 : 阿 蘭 若 之 略 稱。 僧 人 所 居 處 也。 其 義 即 空 淨 閑 靜 之 處。 紵 麻 蘭 若 : 唐 朝 終 南 山 道 宣律師所住之蘭若名。
覲:見,下見上。(又音)覲
盻:看。顧盻:注目,留神。
偕 : 共 同, 一 起。 奘 公 : 唐 大 慈 恩 寺 玄奘三藏。
天童:護法諸天現童形而給侍於人 者。
jìn
zhù jǐn xì tóng xié zàng
四
十
十一
挪 那
吒 吒
旛 旛華
緊 歸覲 彌 勒
挪 乍
番
緊
那 吒 : 哪 吒, 毘 沙 門 天 王 之 太 子, 三 面 八 臂 大 力 鬼 王 也。( 又 音 ) 那 吒
哪渣
六六一
覲 : 見, 下 見 上。 彌 勒 : 新 稱 彌 帝 隸, 梅 低 梨, 迷 諦 隸, 梅 怛 麗, 每 怛 哩, 梅 怛 麗 藥, 昧 怛 曳。 菩 薩 之 姓 也。 譯 曰 慈 氏。 名 阿 逸 多, 譯 曰 無 能 勝。 或 言 阿 逸 多 為 姓, 彌 勒 為 名。 生 於 南 天 竺 婆 羅 門 家。 紹 釋 迦 如 來 之 佛 位, 為 補 處 之 菩 薩。 光 佛 入 滅, 生 於 兜 率 天 內 院。 彼 經 四 千 歲( 即 人 中 五 十 六 億 七 千 萬 歲 ), 下 生 人 間, 於 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
旛 : 梵 語 波 哆 迦, 為 表 佛 世 尊 威 德, 所 作 之 莊 嚴 具, 猶 如 大 將 之 旌 旗 也。 華:同「花」。
zhā
六三七 (上)
六三七 (上)
六三七 (上)
發大誓願第六
né
nuó zhà fān jǐn
十一
十二
行
中 陰 倒懸
懸
懿 宗朝
懿
生字注音
玄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三七 (上)
六三八 (下)
yì xuán
覲
注 釋
六六二
中陰: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間所受 之 陰 形 也。 陰 者 五 陰 之 陰( 新 譯 云 五 蘊), 俱 舍 宗 以 為 有 一 定 之 中 陰, 成 實宗以為無之,大乘宗以為有無不定。 謂極善極惡之人,無中陰,直至所至。 餘皆有之。
懿 宗 : 唐 懿 宗 李 漼, 初 名 溫, 唐 宣 宗 李 忱 長 子, 唐 朝 第 二 十 代 皇 帝, 八 五 九 ~ 八 七 三 年 在 位, 在 位 十 四 年, 終 年 四 十 一 歲。 朝 : 某 一 世 系 帝 王 的 統 治 時 期, 或 某 位 君 王 的 統 治 時期。
勒, 值 佛 而 修 得 慈 心 三 昧, 故 稱 為 慈 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又音) 覲 jìn
六三八 (下)
六三九 (上)
六三九 (下)
十四
十二
四
杳
晦 晦
冥 冥
夭 傷慧命
敷 肉 團 心 開敷
發大誓願第六
慧
明
杳
膚
倒懸:梵語盂蘭盆,譯為倒懸。人死, 魂魄沈於闇道,有倒懸之苦也。為救此 倒懸之苦供養三寶者,即盆供也。
晦 : 昏 暗。 冥 : 幽 暗。 晦 冥 : 光 線 昏 暗。
夭
夭 : 夭 折 ; 摧 殘。 傷 : 耗 損, 毀 壞。 慧 命 : 法 身 以 智 慧 為 壽 命。 智 慧 之 命 夭 傷, 則 法 身 之 體 亡 失。 蓋 慧 為 法 身 之壽命,故曰慧命。 (又音)夭
六六三
肉 團 心 : 梵 云 紇 利 陀 耶, 譯 曰 肉 團 心。 即 意 根 之 所 託, 其 形 自 八 瓣 之 肉 葉而成。敷:展開。
yāo
huì míng yǎo fū
行
四
九
二
生字注音
臺 八 葉 中臺
瑟 地瑟
娓 娓
曩 曩
缺 名 義闕
澀 偉 攮
缺
六六四
名 義 : 名 者 體 上 之 名 稱, 義 者 體 上 之 義理。如言諸行無常,諸行為名,無
地瑟娓曩:加持之梵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八 葉 中 臺 : 八 葉 蓮 臺, 胎 藏 界 曼 陀 羅 之 第 一 院 中 臺 也。 中 央 為 大 日, 四 方 之 八 葉, 為 寶 生, 開 敷 華 王, 無 量 抬 壽, 天 鼓 雷 音 之 四 佛, 普 賢, 文 殊, 觀 音, 彌 勒 之 四 菩 薩, 合 為 九 尊, 是 三 密 相 應 之 時, 吾 人 肉 團 心( 心 臟 ) 開敷之相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三九
六三九 (下)
(上)
六四一
tái
sè wěi nǎng quē
六四一 (上)
五
發大誓願第六
竺 天竺 四 姓
竹
zhú
常 為 義。 又 呼 召 之 名 目, 謂 之 名, 為 名 所 顯 之 法 體 謂 之 義, 依 此 義 則 名 義 者, 與 所 謂 名 體 或 名 法 同。 然 就 其 名 與 義 言 之, 有 名 即 於 義 者, 有 不 即 者, 名 即 於 義, 如 呼 火 而 出 熱, 諸 佛 之 名 號 及 陀 羅 尼 是 也, 此 云 真 言。 名 不 即 於 義, 如 火 之 名 無 熱 之 用, 世 間 一 切 之 名 字 是 也, 此 云 假 名。 闕 : 脫 漏的。
天 竺 : 印 度 之 古 稱。 四 姓 : 一 婆 羅 門, 為 淨 行 者, 或 出 家, 或 在 家, 修 淨 行 而 求 涅 槃 者。 二 剎 帝 利, 為 王 種, 奕 世 君 臨, 統 轄 其 餘 之 三 姓 者。 三 吠 捨, 舊 曰 毘 捨。 為 商 賈, 貿 易 有 無 者。 四 戍 陀 羅, 舊 云 首 陀, 為 農 民 及 奴, 身 勤 稼 穡 者。 四 姓 中 以 婆 羅 門 為 最 尊 貴, 與 餘 三 姓 不 同 行。 蓋 此 四 姓 之 別, 自 韋 陀 論 師 而 起。 因 韋 陀 論 為最古代盛行也。
六六五
行 六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四
二
生字注音
佛 陀 波利
利
家嗣
嗣
苗胤
胤
靜胤
胤
五 天竺
竺
婆 羅 賀 摩拏
拏
立
四
印
印
竹
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四一 (上)
六四一 (上)
六四一 (上)
六四一 (上)
(下)
六四一
六四二 (下)
ná zhú yìn yìn sì lì
注 釋
六六六
婆 羅 賀 摩 拏 : 又 曰 婆 羅 欱 末 拏, 婆 羅 門之具稱也。
五 天 竺 : 略 稱 五 天。 東 西 南 北 中 五 方 之 天 竺。 即 東 天、 西 天、 南 天、 北 天、中天。
靜胤:婆羅門之意譯,天竺四姓之一。 胤:後代子孫。 嗣:後代子孫。
佛 陀 波 利 : 罽 賓 國 沙 門 名。 譯 曰 覺 護。 譯《 尊 勝 陀 羅 尼 經 》。 見《 開 元 錄》九,《宋僧傳》二。
六四二 (下)
六四二 (下)
六四三 (上)
六四三 (下)
五
七
五
一
愍 愍 其業因
荼 胎 藏 界 曼荼 羅
顗 杜 行顗
汲 井輪
汲
發大誓願第六
敏
圖
以
及
mǐn tú yǐ jí
愍 : 憐 恤, 哀 憐。 業 因 : 善 業 為 樂 果 之因,惡業為苦果之因者。
胎 藏 界 曼 荼 羅 : 胎 藏 界 真 言 本 經《 大 日 經 》 雖 說 諸 種 之 曼 荼 羅, 而 根 本 之 都 會 檀 曼 荼 羅 由 十 三 大 院 而 成, 以 大 日為中心輳合一切之佛菩薩諸天諸神 者, 但 現 圖 之 曼 荼 羅 則 省 四 大 護 院 之 一而為十二大院。
杜 行 顗 : 唐 代 譯 經 居 士。 京 兆 人。 儀 鳳 年 中 任 朝 散 郎, 行 鴻 臚 寺 典 客 署 令, 通 曉 各 國 語 言, 兼 善 文 藻, 尤 精 天 竺 語 書。 時 有 罽 賓 國 僧 佛 陀 波 利 攜 梵 經 來 奉 獻, 帝 詔 令 行 顗 翻 譯, 於 儀 鳳四年正月譯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一卷。其餘事蹟及生卒年均不詳。
汲 井 輪 : 輪 迴 無 極, 譬 如 汲 井 水 之 車 輪。
六六七
三
二
一
十一
行
譏 譏嫌
詈 罵詈
訐 訐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機
節
利
《 愚 禿 鈔 》 突 (一聲)
禿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四三 (下)
六四四 (上)
(下)
六四四
(下)
六四四
jī
tū lì jié
注 釋
六六八
《 愚 禿 鈔 》 : 凡 二 卷。 又 作 二 卷 鈔。 日 僧 親 鸞 八 十 三 歲 時 之 著 作。 收 於 大 正 藏 第 八 十 三 冊。 本 書 堪 稱 為 日 本 真 宗 之 教 相 判 釋, 書 中 主 張 二 雙 四 重 之 說, 而 將 佛 教 分 為 大 乘、 小 乘。 大 乘 又 分 頓、 漸 兩 教, 頓 教 再 分 難 易 二 行、 橫 豎 二 超 ; 漸 教 則 分 難 易 二 行、 橫豎二出。
譏 嫌 : 又 作 機 嫌。 譏 嫌 者, 謂 他 人 之 譏 嫌 也。 不 為 他 人 譏 嫌 之 事, 謂 之 護 機嫌。 罵詈:辱罵詛咒。
訐:攻擊他人的短處。
六四四 (下)
六四四 (下)
六四五 (上)
六四八 (上)
六四八 (下)
六四八 (下)
十一 十四
七
八
十
十二
冥契 妙 理
契
遊履 十 方
履
相躡
躡
耆婆
耆
耆婆
耆
㲉
卻
迦 陵頻伽
迦
發大誓願第六
加 卻 琪 琪 聶
呂
氣
俏
迦 陵 頻 伽 : 又 作 歌 羅 頻 伽, 加 蘭 伽, 迦尾羅等。鳥名。譯曰好聲,和雅。
㲉 :鳥卵。(又音)㲉
六六九
冥 : 暗 合, 默 契。 契 : 切 合。 妙 理 : 深妙之道理也。
遊 履 : 遊 歷。 十 方 : 佛 經 稱 東 西 南 北, 東 南 西 南, 東 北 西 北, 上 下, 為 十方。
躡:連續也。
耆 婆 耆 婆 : 又 作 闍 婆 耆 婆 迦, 鷓 鴣 之 類。 由 鳴 聲 而 名。 耆 婆 為 命 或 生 之 意, 故 云 共 命 鳥。 經 中 謂 為(《 本 行 集經》)二身二頭之禽鳥。
qiào
jiā què qí qí niè lǚ qì
行
六
九 十二
生字注音
胤 覺胤
胤 胤嗣
紹 繼紹 佛 種
邵
印
六七〇
紹 : 接 續, 繼 承。 佛 種 : 生 佛 果 之 種 子也。菩薩之所行名佛種。
胤嗣:後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覺 : 佛, 譯 言 覺 者, 或 智 者。 覺 有 覺 察 覺 悟 之 二 義, 覺 察 煩 惱, 使 不 為 害, 如 世 人 之 覺 知 為 賊 者, 故 云 覺 察, 是 名 一 切 智。 覺 知 諸 法 之 事 理, 而 了 了 分 明, 如 睡 夢 之 寤, 謂 之 覺 悟, 是 名 一 切 種 智。 自 覺 復 能 覺 他, 自 他 之 覺 行 窮 滿, 名 為 佛。 自 覺 者, 印 簡 於 凡 夫, 覺 他 者 簡 於 二 乘, 覺 行 窮 滿, 簡 異 於 菩 薩。 何 則? 以 凡 夫 不 能 自 覺, 二 乘 雖 自 覺 而 無 覺 他 之 行, 菩 薩 自 覺 覺 他 而 覺 行 未 為 圓 滿 故 也。 又 以 知 者 既 具 足 二 智 而 覺 知 一 切 諸 法, 了了分明故也。胤:後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六四九
六四九 (上)
六四九 (下)
yìn
yìn shào
六五〇 (下)
六五〇 (下)
六五〇 (下)
六五一 (下)
六五二 (下)
五 十二
十三
九
六
旃 迦旃 延
漏 流 注漏 泄
瘡 六瘡 門
敕 奉敕
佉 陀羅木
佉
發大誓願第六
沾 陋
窗
赤
屈
zhān
六 瘡 門 : 指 吾 人 身 體 中, 漏 泄 不 淨 之 六 門 戶。 即 : 眼、 耳、 鼻、 口、 大 小 便 道。 若 將 耳、 眼、 鼻 三 者 開 立 為 兩 眼、 兩 耳、 兩 鼻 孔, 則 稱 九 瘡 門。 或 以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六 根 為 漏泄煩惱不淨之所,亦稱六瘡門。
流 注 : 流 通 貫 注。 漏 泄 : 洩 露, 露 出。
迦 旃 延 :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訶迦旃延子。
六七一
佉 陀 羅 : 軻 地 羅, 又 作 珂 地 羅、 朅 地 羅、 軻 梨 羅、 朅 達 羅、 朅 地 洛 迦、 佉 達 羅、 朅 達 洛 迦 佉 提 迦 等, 木 名。 譯 曰 山 木、 苦 楝 木、 空 破、 紫 橿 木、 毒 樹剌等。
敕:帝王的詔書。
lòu chuāng chì qū
六
四
二
十
十
行
金 剛橛
橛
軻 黎羅
軻
朅 達羅
朅
軌儀
儀
契 中道
契
生字注音
厥
柯
妾
宜
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五二
六五三 (上)
六五三 (下)
六五三 (下)
六五三 (下)
qì yí qiè kē jué
注 釋
六七二
中 道 : 法 相 以 唯 識 為 中 道, 三 論 以 八 不 為 中 道, 天 台 以 實 相 為 中 道, 華 嚴 以 法 界 為 中 道。 中 者, 不 二 之 義。 絕 待之稱,雙非雙照之目也。 軌儀:軌範儀則也。
朅達羅:佉陀羅之又稱,木名。
軻黎羅:佉陀羅之又稱,木名。
金 剛 橛 : 又 名 四 方 橛, 或 作 四 橛。 修 法 時 壇 上 四 隅 所 立 之 橛 也。 其 形 如 獨 股 杵, 長 六 寸, 或 八 寸 四 分, 又 有 九 寸。其頭作蓮形,或作寶形等,隨修
(下)
六五三
六五三 (下)
六五四 (上)
(上)
六五四
六五四 (上)
七
八
八
九
十一
發大誓願第六
橿 紫橿
鐇 鐇樹
糅 韋糅
笯 毘 瑟笯
臍 臍
姜
凡
柔
奴
琪
jiāng fán róu nú qí
法 而 不 同。 於 壇 上 等 結 界 設 之, 意 使 道 場 之 地 分, 堅 固 如 金 剛, 諸 障 不 能 惱 害 也。 法 見《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中, 《大日經疏》六等。
橿 : 一 種 樹 木。 材 質 堅 硬, 可 製 車、 船、弓箭。紫橿:佉陀羅木之意譯。 鐇樹:佉陀羅木之意譯。
韋 糅 : 韋 紐 天 之 又 稱。 大 自 在 天 之 別 名。
毘 瑟 笯 : 韋 紐 天 之 又 稱。 大 自 在 天 之 別名。 臍:肚臍。
六七三
行
四
四 五 六 十 五
生字注音
荼
聳翅
聳
翅翮
何
頂癭 鳥
癭
蘗 嚕拏
蘗
誐 嚕拏
鵝
荼
迦嘍
樓
慫
何
影
播
俄
圖
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六五五 (上)
(下)
六五五
lóu tú é bò yǐng hé sǒng
注 釋
六七四
迦 嘍 荼 : 迦 樓 羅 之 又 稱。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誐 嚕 拏 : 迦 樓 羅 之 又 稱。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蘗 嚕 拏 : 迦 樓 羅 之 又 稱。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頂 癭 鳥 : 迦 樓 羅 之 新 譯。 金 翅 鳥, 八 部眾之一。 翮:翅膀。 聳:直立,高起。
六五五 (下)
六五五 (下)
六五五 (下)
六五五 (下)
六五六 (上)
六五六 (上)
五
十 十一 十二
一
四
際 風 輪際
大嗉 頂 鳥
嗉
嗉中
嗉
先內
納
髻
髻
髀
髀
渧 如車軸
滴
發大誓願第六
季
滴 必 記 納 素 素
jì dī bì jì nà sù sù
風 輪 : 此 世 界 之 最 下 底, 風 輪 下, 虛 空 也, 但 準 於 後 三 輪 名 之 為 空 輪, 合 為 四 輪。 際 : 邊, 畔。 風 輪 際 : 風 輪 之際限,是一世界之最底下也。
渧 : 同「 滴 」, 雨 滴。 車 軸 : 雨 滴 之 大,譬如車軸。
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髻:髮髻也。
內 : 收 受。 通「 納 」。 嗉 : 位 於 鳥 類 食 道 後 段, 暫 時 貯 存 食 物 的 囊 狀 部 分。即嗉囊。
大嗉頂鳥:迦樓羅鳥。
六七五
行 四
十一
十一
生字注音
涇
涇
混淆
淆
擅 自 筆削
穴
貯
貯
位
經
堯
穴 (四聲)
主
(又音)淆
住
薛
洨
六七六
混 淆 : 擾 亂 觀 念、 事 物, 使 人 無 法 分 辨。 涇 渭 : 涇 水 和 渭 水。 涇 水 發 源 於 六 盤 山, 流 經 黃 土 區, 挾 帶 大 量 泥 砂 ; 渭 水 發 源 於 秦 嶺, 所 經 為 崖 壁 陡 峻的山谷,河水清澈。
(又音)削
擅 自 : 獨 斷 獨 行, 自 作 主 張。 筆 削 : 筆, 記 載。 削, 刪 除。 古 代 用 竹 簡 記 載 文 字, 有 所 更 改 就 用 書 刀 刮 削, 所 以稱為「筆削」。
(又音)貯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貯:積藏,儲蓄。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六 (上)
六五六 (下)
六五六 (下)
渭 渭
zhù xuē
xiáo
zhǔ xuè yáo jīng wèi
六五七 (上)
六五八 (下)
六五九 (上)
三
六
三
暹 道暹
賁 《 良賁 疏 》
聶 承遠
聶
發大誓願第六
仙
必
嚙
xiān bì niè
道 暹 : 生 卒 年 不 明。 唐 代 天 台 宗 僧, 天 台( 浙 江 ) 人。 於 大 歷 年 間 ( 七 六 六 ~ 七 七 九 ) 來 到 長 安。 著 述 有《 法 華 文 句 輔 正 記 》《 涅 槃 經 疏 私 記》等。
良賁: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助不空新譯 《 仁 王 經 》, 且 奉 代 宗勅 作《 疏 》 三 卷。 以 所 住 之 寺 名 疏, 謂 之《 青 龍 疏》。
聶 承 遠 : 西 晉 譯 經 居 士。 恆 居 關 洛。 明 解 有 才 幹, 博 通 經 傳, 復 善 於 撰 文。 曾 參 與 竺 法 護 之 譯 經 工 作, 篤 志 務 法, 參 正 文 句, 而 有 筆 受 之 功。 最 初 竺 法 護 譯 出《 超 日 明 經 》 時, 詞 句 繁 瑣, 幸 得 承 遠 刪 綴 文 句, 乃 雅 順 而 通達,為世人所樂讀。
六七七
九
七
行
晦
曇
曇
大 慧 宗杲
杲
生字注音
慧
談
搞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九 (上)
(上)
六五九
晦
gǎo tán huì
注 釋
六七八
大 慧 : 禪 師 名。 宋 杭 州 徑 山 之 佛 日 禪 師,名宗杲,法嗣佛於果圜悟禪師,高 宗 紹 興 十 七 年 詔 使 住 徑 山, 以 二 十 一 年事竄梅州,二十八年詔使再住徑山, 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寂於徑山明月 堂,壽七十五。賜謚普覺,塔曰寶光。 孝宗居藩邸師事之,及即位賜號大慧禪 師。有《語錄》三十卷,勅入大藏。見 《 五 燈 會 元》 十 九。 圜 悟 嘗 著《 碧 巖 集》,大慧燒之。
曇晦:宋杭州徑山大慧禪師之字。
(上)
六五九
(上)
六五九
六五九 (上)
十二
十二
十四
圓
准
四
zhǔn
準 湛 堂 文準
圜 圜 悟克勤
嗣 嗣 圜悟之法
發大誓願第六
yuán sì
文 準 : 宋 代 臨 濟 宗 黃 龍 派 僧。 陜 西 人, 字 湛 堂。 俗 姓 梁。 出 家 後, 參 謁 真 淨 克 文 禪 師, 隨 侍 十 年, 並 嗣 其 法。 其 後, 應 豫 章 太 守 李 景 直 之 請 住 法 雲 巖。 復 移 住 隆 興 府 泐 潭。 政 和 五 年 十 月 二 十 二 日 示 寂, 世 壽 五 十 五。 著 有《 湛 堂 準 和 尚 語 要 》 一 卷, 收 錄 於《續古尊宿語要》卷一。
圜 悟 : 圜 與 圓 字 同。 宋 四 川 成 都 府 昭 覺 寺 克 勤。 五 祖 山 演 禪 師 之 法 嗣 也。 建 炎 初, 遷 鎮 江 金 山 寺, 適 高 宗 幸 揚 州, 詔 入 對, 賜 號 圜 悟 禪 師。 師 在 夾 山靈泉禪院時,於《雪竇頌古百則》, 加 垂 示, 著 語, 評 唱 者, 即 古 來 稱 為 禪 門 第 一 書 之《 碧 巖 集 》 也。 見《 五 燈會元》十九。
嗣 : 繼 續, 承 繼。 嗣 法 : 弟 子 嗣 師 之 法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
六七九
行 二
三
七
生字注音
靖康
微恙
恙
丞 相呂舜徒
丞
靖
漾
成
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五九 (下)
(下)
六五九
六五九 (下)
chéng
jìng yàng
注 釋
六八〇
靖 康 : 宋 欽 宗 的 年 號( 西 元 一 一 二 六 ~一一二七)。
丞相:秦漢以後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 官 員。 多 由 一 人 擔 任, 有 時 亦 由 二 人 或 多 人 共 同 掌 政。 歷 代 時 設 時 廢, 或 改 易 其 名, 明 洪 武 十 三 年 後 不 復 設 置。 呂 舜 徒 : 呂 好 問, 南 宋 政 治 家、 道 學 家。 呂 公 著 之 孫, 呂 希 哲 之 子, 呂 本 中 之 父。 初 封 東 萊 郡 侯, 靖 康 元 年, 以 薦 召 為 左 司 諫、 諫 議 大 夫, 擢 御 史 中 丞。 靖 康 之 難 後, 勸 張 邦 昌 迎 立 趙 構 為 帝。 與 楊 時 並 列 道 學 家, 時 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
恙:疾病。微恙:小小的病痛。
六五九 (下)
(下)
六五九
(下)
六五九
六六〇 (上)
七
八
八
三
執
集
辣
建 垂
至
擲:拋投,丟扔。(又音)擲
寂
六八一
鍵 椎 : 犍 稚, 譯 曰 鐘, 磬, 打 木, 聲 鳴等。可打而作聲之物之通稱。
法 臘 : 臘 者 歲 末 祭 神 之 名。 即 以 為 歲 末 之 稱。 比 丘 受 戒 後, 每 年 夏 行 三 月 安 居, 其 安 居 竟, 即 為 比 丘 之 歲 末, 謂 之 法 臘。 又 名 夏 臘, 戒 臘。 比 丘 為 出 俗 者, 故 不 以 俗 年 算 之, 必 數 此 夏 臘。 以 法 臘 之 多 少 定 比 丘 之 坐 次, 謂 之臘次。
入寂。(又音)寂
委 : 疲 困 的。 入 寂 : 入 寂 滅 也。 梵 語 涅 槃, 一 譯 寂 滅。 離 煩 惱 云 寂, 絕 生 死 之 苦 果 曰 滅。 故 證 果 人 之 死, 名 為
zhì
擲 寂
擲筆
椎
垂
鍵
鍵
法臘
臘
委 然 而 入寂
發大誓願第六
jì
zhí jí là jiàn chuí
行 十三
一
五
十
曇
生字注音
瞿
屈
砧槌
砧
犍槌
犍
撾銅
撾
鐘磬
磬
談
屈
真
堅
抓
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六〇 (上)
六六〇 (下)
六六〇 (下)
六六〇 (下)
曇 僧伽提婆
qìng zhuā jiān zhēn qū tán
注 釋
六八二
鐘 : 梵 語 犍 稚, 譯 曰 鐘, 又 曰 磬。 為 作法事時集眾而打者。
撾 : 擊 打、 敲。 犍 槌 : 犍 稚, 譯 曰 鐘, 磬, 打 木, 聲 鳴 等。 可 打 而 作 聲 之物之通稱。
砧:物體的基墊。
瞿 曇 : 舊 稱 瞿 曇, 俱 譚、 具 譚 等。 新 稱 喬 答 摩。 釋 種 之 姓, 古 來 佛 姓, 稱 瞿 曇, 甘 蔗, 日 種, 釋 迦, 舍 夷 之 五 種。 僧 伽 提 婆 : 譯 曰 眾 天。 罽 賓 國 之 僧, 符 秦 建 元 年 中 入 長 安, 後 渡 江, 晉太元年中譯出《阿毘曇論》《阿含
六六一 (上)
六六一 (上)
一
三
發大誓願第六
磐 志磐 大 師
鑑 宗鑑 大 師
盤
建
pán jiàn
渠
經》百餘萬言。見《高僧傳一》。(又 音)瞿
六八三
宗 鑑 : 宋 代 僧。 少 習 儒 業, 善 作 文 章。 剃 度 後 修 天 台 三 觀 之 教。 住 良 渚。 著 有《 釋 門 正 統 》 八 卷, 係 倣 《 史 記 》《 漢 書 》 體 例, 分 本 紀、 世 家、 諸 志、 列 傳、 載 記 等 五 篇 目。 又 據《釋氏疑年錄》卷八、《續指月錄》
志 磐 : 南 宋 僧。 鄉 籍、 年 壽 均 不 詳。 號 大 石。 居 四 明 福 泉 寺, 學 天 台 教 觀, 紹 隆 歷 代 諸 祖 正 統, 顯 揚 大 教。 作《 宗 門 尊 祖 儀 》 一 篇, 復 重 修 宗 鑑 之《釋門正統》,編述《佛祖統紀》, 記 述 台 教 流 傳 之 事 蹟 極 盡 精 細, 旁 及 禪、 律 諸 家, 世 人 以 此 稱 便 而 廣 為 流 通。 除 上 舉 著 作 外, 另 有《 法 界 聖 凡 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qú
生字注音
幟 標幟
沼 泥沼
闢 十二 聲 聞 闢 支 佛 事
十二
十四
行
譬
找
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六二 (上)
六六二 (下)
(上)
六六五
zhì zhǎo pì
注 釋
六八四
卷 三 載, 祖 鑑 即 宗 鑑, 臨 濟 宗 僧。 懷 安( 位 於 察 哈 爾 ) 人, 俗 姓 徐。 入 鍾 山 真 門 下 剃 度, 未 久, 往 依 瞎 堂 遠。 後 歸 閩, 參 禮 乾 元 穎 禪 師, 得 開 悟。 曾 主 資 福 寺, 並 住 鼓 山 七 載。 宋 開 禧 二年示寂。
標 幟 : 一 作幖 幟 。 標 者 表 也 , 又 旌 旗 也, 標 幟 者, 彰 表 之 義。 真 言 之 法, 以身印器具等彰表如來內證之德。 泥沼:比喻麻煩、困境。
聲 聞 : 梵 語, 舍 羅 婆 迦, 為 佛 之 小 乘 法 中 弟 子, 聞 佛 之 聲 教, 悟 四 諦 之 理, 斷 見 思 之 惑, 而 入 於 涅 槃 者 也。 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
六六七 (下)
六六七 (下)
六六七 (下)
六六七 (下)
二
九
十
十一
發大誓願第六
矢 矢石
擣 擣
舂 舂搗
紈 紈素
使 (三聲)
島
充
丸
shǐ dǎo chōng wán
闢 支 佛 : 緣 覺, 舊 稱 辟 支 佛。 又 曰 辟 支 迦 羅 。 新 稱鉢 剌 翳 伽 佛 陀 。 舊 譯 曰 緣 覺。 新 譯 曰 獨 覺。 緣 覺 者 : 一, 觀 十 二 因 緣 之 理 而 斷 惑 證 理, 一, 因 飛 花 落 葉 之 外 緣 而 自 覺 悟 無 常, 斷 惑 證 理。 獨 覺 者, 彼 於 無 佛 之 世, 宿 因 所 萌, 或 觀 十 二 因 緣, 或 觀 飛 花 落 葉, 而獨自覺悟也。
矢石:箭和壘石,古時守城的武器。
擣:捶擊;舂搗。
舂:把穀物以杵臼搗去皮殼。
紈素:細緻光澤的白綢絹。
六八五
行
生字注音
浣
濯 濯
鑊 鑊
旌 旌旗
綵 綵 帛
帛 瑜 《瑜 祇 經 》
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濁
魚
博
彩
經
或
huǎn
浣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
四 七
十
十四
注 釋
六八六
浣
浣 : 洗 滌, 洗 濯。 濯 : 洗 滌, 清 洗。 浣濯:洗滌。(又音)浣
鑊:無足鼎。鍋子。 旌旗:旗子的通稱。
《 瑜 祇 經 》 :《 金 剛 峰 樓 閣 一 切 瑜 伽 瑜祇經》之略名。
綵 : 五 彩 的 絲 織 品。 帛 : 絲 織 品 的 總 稱。
huàn
六六八 (上)
六六八 (上)
(上)
六六八
六六八 (上)
六六八 (上)
zhuó huò jīng cǎi bó yú
十一
二
四
五
八
擠 枳 由羅
麤 麤弊
垢 垢膩
蒲 盛蒲 桃
漿 漿
邏 枳 由邏
褥 床褥 枕 席
擠
粗
夠
菩
姜
羅
入
只
枳 由 羅 : 一 作 羈 由 羅, 吉 由 羅。 又 譯 曰瓔珞。(又音)枳
六八七
床 褥 : 床 單、 棉 被、 床 罩 的 總 稱。 枕 席:泛指床鋪。
枳 由 邏 : 又 作 吉 由 羅, 羈 由 羅, 譯 言 瓔珞。
蒲 桃 : 葡 萄 的 果 實。 漿 : 泛 稱 較 濃 稠 的液體。
麤:同「粗」。膩:汙垢,汙穢。
zhǐ
六六八 (下)
(上)
六六九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發大誓願第六
jǐ cū gòu pú jiāng luó rù
行 十四
十四
十四
一
生字注音
皇侃
侃
孔穎 達
穎
閒色
建
衣 正 色裳
常
《 玉藻 》
藻
坎
影
建
常
澡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六六九 (上)
(下)
六六九
zǎo cháng jiàn yǐng kǎn
注 釋
六八八
《 玉 藻 》 :《 禮 記 》 的 篇 名。 記 載 天 子服冕之事。
正 色 : 稱 青、 黃、 紅、 白、 黑 等 五 種 基 本 色。 裳 : 古 代 下 身 穿 的 衣 服 稱 為 「 裳 」。 即 裙 子。 閒 : 間 雜, 夾 雜。 同「 間 」。 閒 色 : 間 色, 雜 色。 中 國 古 代 服 色 以 青、 黃、 赤、 白、 黑 為 正 色,其他顏色稱為「間色」。
孔 穎 達 :( 西 元 五 七 四 ~ 六 四 八) 字 仲達,衡水人,唐代經學家。善屬文, 通步歷。累官國子司業,後遷祭酒,嘗 受太宗命撰《五經正義》。卒諡憲。
皇 侃 :( 西 元 四 八 八 ~ 五 四 五 ) 南 朝 梁 吳 郡 人。 少 好 學, 師 事 會 稽 賀 瑒。 後 為 國 子 助 教, 聽 講 者 常 數 百 人。 著 《論語義疏》。
六六九 (下)
六六九 (下)
六六九 (下)
(上)
六七〇 六七〇 (上)
六七〇 (上)
(上)
六七〇
四
九 十二 一 二 二 六
沉 道㲀
笈 鉢 羅笈 菩 提 山
糜 乳糜
澗 臨澗
憂 無憂 王
窣 窣 堵波 庳鉢 羅
庳
發大誓願第六
沉
及 迷 建 優 速 必
道㲀 : 字 法 藏。 俗 姓 杜 氏。 雲 中 人。 唐 末 時 人 也。 住 五 臺 山 金 河 寺。 著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卷。
鉢 羅 笈 菩 提 : 缽 羅 笈 菩 提, 山 名。 譯 曰前正覺。 乳糜:以乳而造之粥也。 澗:山間的流水。
蘇
無 憂 王 : 舊 稱 阿 育, 新 稱 阿 輸 迦 王, 譯曰無憂王。 窣堵波:塔。(又音)窣
六八九
庳鉢 羅:畢缽羅之又稱。即菩提樹。
sū
chén jí mí jiàn yōu sù bì
行 十四
二
七
八
十 一
生字注音
愚昧
昧
牡羊
牡
異 生羝 羊 心
羝
《 秘 藏 寶鑰 》
鑰
嶺南
嶺
凋落
凋
妹
母
滴
藥
領
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六七〇
六七〇 (下)
六七一 (上)
六七一 (上)
(上)
六七一 六七一 (下)
diāo lǐng yào dī mǔ mèi
注 釋 凋落:衰敗零落。
六九〇
嶺 南 : 泛 指 五 嶺 以 南 的 地 區。 五 嶺 : 大 庾、 騎 田、 都 龐、 萌 渚、 越 城 五 嶺。位於湖南、江西與廣東交界處。
《 秘 藏 寶 鑰 》 : 一 卷, 日 本 空 海 撰。 釋 真 言 宗 所 立 之 十 住 心。《 秘 密 曼 荼 羅十住心論》之要略也。
異 生 羝 羊 心 : 十 住 心 之 一。 凡 夫 之 愚, 譬 之 羝 羊。 羝 羊 為 牡 羊, 只 念 食 欲與婬欲者。見《秘藏寶鑰》上。 牡:雄性的鳥獸。
愚昧:愚笨無知,不明事理。
(下)
六七一
六七一 (下)
六七三 (下)
二
八
八
齋 八 關齋
蘇息
蘇 棱 毘楞 伽 摩 尼 寶
發大誓願第六
摘 (一聲)
酥
棱
zhāi sū léng
八 關 齋 : 八 齋 戒, 又 作 八 關 齋 戒, 八 支 齋 法 等 : 一, 不 殺。 二, 不 盜。 三, 不 婬。 四, 不 妄 語。 五, 不 飲 酒。 六, 身 不 塗 飾 香 鬘。 七, 不 自 歌 舞, 又 不 觀 聽 歌 舞。 八, 於 高 廣 之 床 座 不 眠 坐。 九, 不 過 中 食。 此 中 前 八 者 為 戒 而 非 齋, 第 九 者 正 為 齋 戒。 即 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戒而名八齋 戒, 是《 成 實 論 》《 智 度 論 》 之 意 也, 若《 俱 舍 論 》 之 意, 合 第 六 塗 飾 香 鬘 與 第 七 歌 舞 觀 聽 為 一 戒。 以 前 七 為七戒,第八為齋戒,合為八齋戒。 蘇息:安養休息。
毘 楞 伽 : 具 云 釋 迦 毘 楞 伽, 寶 玉 名。 摩 尼 : 又 作 末 尼。 譯 曰 珠, 寶, 離 垢, 如 意。 珠 之 總 名。 如 意 珠 : 從 寶
六九一
三
十三
十二
十
行
芬馥
馥
香獐
獐
麝香
麝
麝
麝
沈
沉
生字注音
付
章
社
社
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七三
六七三 (下)
六七三 (下)
(上)
六七四
chén shè shè zhāng fù
注 釋
六九二
珠 出 種 種 所 求 如 意, 故 名 如 意。 出 自 龍 王 或 摩 竭 魚 之 腦 中。 或 為 佛 舍 利 所 變成。
沈麝:沉香和麝香兩種香料。
麝 香 : 雄 麝 臍 部 麝 腺 的 分 泌 物。 黃 褐 色 或 暗 赤 色, 香 味 甚 烈, 乾 燥 後 可 製 成香料,亦可入藥。
獐 : 體 形 似 鹿 而 較 小, 無 角, 毛 粗 長 而呈褐色。性機警,善跳躍。 芬馥:香氣濃郁。
六七四 (上)
六七四 (下)
五
一
阿耨 達 池
耨
鬻 香長者
鬻
發大誓願第六
玉
檽
yù nòu
鬻 香 長 者 :《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曰 : 「 於 此 南 方 有 一 國 土, 名 為 廣 大。 有 鬻香長者,名優鉢 羅華。」
阿 耨 達 池 : 在 贍 部 洲 之 中 心, 香 山 之 南, 大 雪 山 之 北。 周 八 百 里, 金 銀 琉 璃。 頗 黎 飾 其 岸, 金 沙 彌 漫, 清 波 皎 鏡,八地菩薩以願力之故,化為龍王, 中 有 潛 宅, 出 清 泠 水 供 給 贍 部 洲。 見 《 西 域 記》 一。 按 喜 馬 拉 亞 山 之 佛 母 嶺,高出海岸一萬五千五百尺處,有一 湖 名 瑪 那 薩 羅 華, 即 阿 耨 達 池 也。 殑 伽,信度,縛芻,徙多,四河出焉。佛 典載,此湖之水。自山谷間曲折流出, 分為四大河,一河中有黃金,一河中有 金剛石,一河中有紅寶石,一河中有琉 璃是也。並謂湖中蓮花甚多,實則並非 蓮 花, 乃 是 一 種 小 草。 近 時 瑞 典 人 海 丁,遊歷西藏。言喀拉山之東南。有瑪
六九三
行
七
十三
五
十四
生字注音
嚧 阿 迦嚧 香
胄 甲胄
赫 赫
奕 奕
涅 須涅 蜜 陀
聶
意
賀
宙
盧
六九四
須 涅 蜜 陀 : 天 名。 譯 曰 化 樂。 見《 智 度論》五十四。
赫奕:光明顯盛的樣子。
胄 : 鎧 也( 古 代 戰 士 所 穿 的 護 身 鐵 甲 )。 甲 胄 : 古 代 戰 士 被 衣 於 身, 以 防矢石傷自肉體。
阿 迦 嚧 : 阿 伽 嚧, 又 作 阿 伽 樓。 譯 曰 香樹。沈香。見《名義集》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拉薩羅瓦湖。即阿耨達池。其湖為淡水 湖。無出口。潛流地中。為恒河之源。 恒河。即殑伽河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七四
六七五 (上)
六七六 (上)
六七六 (上)
lú zhòu hè yì niè
(上)
六七七 六七七 (下)
六七八 (上)
(上)
六七八
六七八 (下)
(下)
六七八
九 九 二 十
六
七
詰 維 摩 羅詰
遐 清 名遐 布
前 乾 陀羅耶
叵 叵竭
繫
卦爻
爻
《繫 辭 傳 》
發大誓願第六
節 霞 前 頗 (三聲)
系
堯
jié xiá qián pǒ xì yáo
維摩羅詰:維摩之具名。
遐:遠。遐布:傳布至遠方。
乾 陀 羅 耶 : 佛 國 名。 譯 曰 香 積。 見 《玄應音義》三。 叵:不也。竭:盡。
《 繫 辭 傳 》 : 相 傳 為 孔 子 所 作, 主 旨 係 闡 釋《 易 經 》 卦 辭 之 義, 分 為 上 下 二篇。《易》傳十翼之一。
卦 : 古 代 卜 筮 所 用 的 符 號。 相 傳 為 伏 羲 氏 所 創, 以 陰 爻( ) 陽 爻( ) 相 配 合, 每 卦 三 爻, 形 成 八 卦, 八 卦 互 相 搭 配, 演 為 六 十 四 卦。 古 人 觀 卦 象以定吉凶。
六九五
扶 南 人曼 陀 羅 仙
曼
纏綿
纏
生字注音
慢
蟬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一
chán
頁
六七八 (下)
六七九 (下)
màn
注 釋
六九六
爻 : 八 卦 上 的 橫 線, 長 的 全 線「 」 稱 為「 陽 爻 」, 斷 開 的 兩 段 線「 」 稱 為「 陰 爻 」。 每 三 爻 合 成 一 卦, 共 八卦,而二卦相重可得六十四卦。
纏綿:糾結纏繞,無法擺脫。
扶南:扶南國,位於中南半島南部,係 柬埔寨(今之高棉)古名。又作跋南、 邑心、閣茂。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載,梁天監初年,彼國沙門曼陀羅仙齎 梵 本 來 貢, 復 與 僧 伽 婆 羅 於 揚 都 共 譯 《 寶 雲 經》 等 三 部 十 一 卷, 又 於 天 監 五年,再與僧伽婆羅譯出《阿育王經》 《解脫道論》等十一部三十八卷。 曼陀羅:高僧名。《翻譯名義》云:曼 陀羅,此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
六七九 (下)
六八三 (上)
(上)
六八四
八
一
十二
殊 曼殊 室 利
灌
子璿
璿
章 安灌 頂 大 師
發大誓願第六
貫
書
玄
guàn
shū xuán
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 志存弘化,即曼陀羅仙也。
曼 殊 室 利 : 一 作 曼 殊 尸 利, 舊 稱 文 殊 師利,新稱曼殊室利,菩薩名。
章安:章安者地名。諱灌頂。後學尊崇 故指其所生處呼之。見《垂裕記》一。 灌 頂 : 天 台 章 安 大 師。 名 灌 頂, 字 法 雲, 章 安 人。 天 台 之 法 嗣。《 玄 義 》 《文句》《止觀》三大部,皆成於師之 筆。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 壽七十二。見《續高僧傳》十九。
子 璿 : 宋 秀 州 長 水 子 璿, 號 長 水。 初 從 本 州 洪 敏 法 師 學《 楞 嚴 經 》, 後 參 見 琅 琊 山 覺 禪 師 有 所 悟。 後 住 長 水, 眾 幾 一 千, 以 賢 首 之 宗 旨 釋《 楞 嚴 經 》《 起 信 論 》 等。 自 唐 之 圭 峰 至 宋 代唱導《華嚴》者,惟師一人。見《稽 古史略》四。
六九七
行 八
九
生字注音
徹 三際
徹
阿耨 菩 提
耨
撤
檽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八四 (下)
六八五 (下)
nòu chè
注 釋
六九八
阿耨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 略。
徹 : 貫 通。 三 際 : 又 云 三 世。 過 去 現 在 未 來 也。 世 者 遷 流 之 義。 有 為 之 事 物, 一 剎 那 之 間, 亦 不 止, 生 了 直 滅。 因 之 謂 來 生 為 未 來 世, 生 了 為 現 在 世, 滅 了 為 過 去 世。 此 於 事 物 遷 流 上, 假 立 三 種 之 世。 離 事 物 別 無 世 之 實 體 也。 又 三 世 有 就 時 就 法 二 種, 若 為 時 之 經 過 之 三 世, 則 過 去 為 前, 未 來 為 後, 其 次 第 為 過 現 未。 即 十 二 緣 起 之 次 第 也。 若 為 法 之 生 起 之 三 世, 則 未 來 為 前, 過 去 為 後。 是 為 未 現 過 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 已 生( 現 )、 後 滅( 過 ) 之 次 第 也。 猶 如 未 至 名 為 前 路, 已 往 名 為 後 路。 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
六八六 (上)
六八七 (下)
六八八 (上)
六八八 (下)
六九〇 (上)
二
九
三
九
十
鬱
猷 大猷
菴 菴 婆羅
乍黃
乍
乍赤
乍
寶 海梵 志
梵
鬱 多羅究留洲
發大誓願第六
由
安
玉
範
榨
榨
yóu ān yù fàn zhà zhà
猷:道理,法則。
菴婆羅:菴羅,果名。
鬱 多 羅 究 留 : 又 作 鬱 多 羅 鳩 婁、 鬱 多 羅 拘 樓、 郁 多 羅 鳩 留、 鬱 怛 羅 究 琉、 鬱 怛 羅 越、 鬱 單 越、 鬱 單 曰、 殟 怛 羅 句 嚧、 殟 怛 羅 矩 嚕、 北 拘 盧、 拘 盧 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
寶海梵志:釋迦如來之前身也。
乍:初、剛剛。赤:紅色的。
六九九
行
十一
十三
生字注音
得差
瘥
亥
亥
酉
酉
瘥 (四聲)
駭
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九〇 (上)
六九〇 (上)
yǒu hài chài
注 釋
七〇〇
酉 亥 : 酉 時 與 亥 時 也。 即 午 後 五 時 至 七 時, 晚 九 時 至 十 一 時, 皆 非 日 出 之 時也。
差:病癒。通「瘥」。
行 四
十
十二
二 八
生字注音
寶筏
筏
堅韌
韌
蜀郡
郡
蜀錦
蜀
雨花
玉
必成正覺第七 頁
(下)
六九〇
六九〇 (下)
六九〇 (下)
六九一 (上)
六九四 (上)
必成正覺第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玉
暑
俊
認 罰
yù shǔ jùn rèn fá
注 釋
雨花:諸天降眾花,滿空而下。
蜀 : 四 川 省 的 簡 稱。 秦 時 隸 屬 巴、 蜀 二 郡 屬 地, 故 簡 稱 為「 蜀 」。 蜀 錦 : 四 川 所 出 產, 用 染 色 熟 絲 織 成 的 傳 統 絲織品。
蜀 郡 : 秦 朝 設 置。 包 括 有 今 四 川 省 舊 成 都、 龍 安、 潼 川、 雅 州 四 府, 邛 州 及保寧府的劍閣以西各地。 堅韌:堅固而有韌性。
寶筏:喻以佛之妙法渡生死也。
七〇一
行 二
十二
四
一
十一
生字注音
冥 盲冥
翳 幻翳
溺 而不已
溺
《 四帖 疏 》
鐵
第 一義 天
義
逆
意
明
鐵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六九五 (上)
六九五 (上)
(下)
六九五
六九七 (上)
六九九 (下)
yì tiě míng yì nì
注 釋
七〇二
第一義天: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
《 四 帖 疏 》 : 唐 善 導 大 師《 觀 無 量 壽 經 》 之 疏, 有 四 卷, 故 謂 為「 光 明 四 帖 之 疏 」。 又 曰《 證 定 疏 》。 謂 證 得 定 之 人 之 疏 也。 以 善 導 發 得 三 昧, 蒙 聖者冥加,而造經之科文故也。
盲冥:盲昧闇冥,無見理之明也。
幻翳:謂假象的障蔽。
溺:沉迷無節制。已:停止。
七〇〇 (上)
七〇〇 (下)
七〇〇 (下)
(上)
七〇 一
(上)
七〇 三
一
五
十四
二
十二
必成正覺第七
蘊 八 萬 法蘊
豆 鬪
嚙 嚙
蓊 蓊
鬱 鬱
牘 案牘
運
鬥
聶
翁 (三聲)
玉
獨
yùn dòu niè wěng yù dú
八 萬 法 蘊 : 與 八 萬 法 藏( 八 萬 四 千 之 法 藏 也 ) 同。 蘊 者 積 聚 之 義。 藏 者 包 藏之義,包藏即積集也。
鬪 :同「鬥」。
嚙:同「齧」。啃,咬。
蓊鬱:草木茂盛貌。
案牘:文書。
七〇三
行
四
九
十
生字注音
準
繩 繩
瑪 寧瑪 派
噶 噶當
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澠 (二聲)
嘎 (二聲)
馬
zhǔn
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〇 三 (下)
七〇 三 (下)
七〇 三 (下)
shéng mǎ gá
注 釋
七〇四
準繩:比喻權衡事物的法度。
寧 瑪 派 : 紅 教, 喇 嘛 舊 教 之 僧, 用 紅 色 之 衣 冠, 故 有 此 名。 教 主 蓄 妻, 血 脈相承,行於西藏之南部。
噶 當 : 噶 當 派, 西 藏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 一。 噶 當, 意 為 一 切 佛 語 都 是 對 僧 徒 修 習 的 指 導。 淵 源 於 十 一 世 紀 阿 底 峽 尊 者, 由 其 高 足 仲 敦 巴 確 立 西 藏 的 傳 承。 後 分 成 教 典、 教 授、 教 誡 三 派。 對 西 藏 佛 教 各 宗 影 響 頗 大。 至 十 五 世 紀 初, 宗 喀 巴 吸 收 其 教 義, 創 立 格 魯 派, 亦 稱 新 噶 當 派, 噶 當 派 和 格 魯 派 遂合而為一。
七〇 三 (下)
(下)
七〇 三
十一
十一
迦 薩迦
噶 舉派
噶
必成正覺第七
加
嘎 (二聲)
jiā gá
薩 迦 : 薩 迦 派, 西 藏 佛 教 宗 派 之 一。 十 一 世 紀 貢 卻 傑 波 在 薩 迦 建 寺 弘 法, 形 成 薩 迦 派, 流 傳 至 今。 主 要 弘 揚 道 果 法。 該 派 發 展 至 元 朝 勢 力 最 盛, 五 祖 八 思 巴 被 元 世 祖 封 為 帝 師, 并 掌 西 藏 政 教 大 權, 直 到 元 末。 也 作「 花 教」。
噶 舉 派 : 西 藏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 一。 噶 舉, 意 為 口 傳。 由 於 此 派 特 別 著 重 密 法 的 修 習, 而 這 些 密 法 又 全 靠 師 長 口 授, 故 稱 為「 噶 舉 派 」。 又 本 派 的 祖 瑪 爾 巴、 密 勒 日 巴 等 在 修 法 時 都 穿 白 布 裙, 所 以 也 稱 為「 白 教 」。 十 一 世 紀 時, 由 瑪 爾 巴 創 立, 傳 與 密 勒 日 巴 等, 密 勒 日 巴 又 傳 法 給 岡 波 巴, 由 岡 波 巴 門 下 弟 子 建 立 六 個 支 派, 大 多 以 其 寺 院 取 名, 教 義 差 別 不 大, 主 要 是 月稱派的中觀見,強調瑜伽苦修,以
七〇五
注 釋
七〇六
全
官
搖颺:晃蕩,搖動也。
言詮:言語為詮義理者也。
牢關:迷悟之境界,堅牢之關門也。
證 得 大 手 印 為 圓 滿。 是 西 藏 現 存 的 主 要佛教支派之一。
陽
砰:形容重物落地或撞擊的巨大聲 響。磕:形容石頭相撞擊的聲音。
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關 牢關
詮 言詮
颺 搖颺
砰 砰
磕
guān
行
九 九 十
十一
quán
科
yáng
頁
七〇 四 (下)
七〇 四 (下)
(下)
七〇 六
(上)
七〇 七
磕
pēng kē
十三
六
行
摩醯 首 羅
醯
南嶽 慧 思
嶽
生字注音
積功累德第八 頁
七〇 八 (上)
七〇 九 (下)
積功累德第八
七〇七
摩 醯 首 羅 : 莫 醯 伊 濕 伐 羅, 位 於 色 界 頂上之天神名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慧 思 : 台 宗 二 祖 南 嶽 慧 思 尊 者, 姓 李 氏。 武 津 人。 心 愛《 法 華 》, 借 本 入 塚,對經涕泣。夢普賢菩薩摩頂而去。 所摩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出家, 文 師 授 以 心 觀 之 訣, 豁 然 大 悟, 得 法 華三昧。乃結庵大蘇山。時齊運將傾, 岳 思避其難。遂卓錫南嶽。靈瑞重沓,有 諸天童以為侍衛。將順世,大集門人說 法, 苦 切 訶 責。 乃 曰 : 若 有 十 八 人 不 惜身命修《法華懺》者,吾當供給。若 無,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端坐言佛 來迎而化。 西
yuè
xī
行 十 四 五
五
十
生字注音
濫
浸
浸
水 輪 湧沸
沸
灰燼
燼
猛燄
燄
浸
浸
濫
近
廢
盡
焰
近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七一〇 七一〇 (下)
七一〇 (下)
七一一 (上)
七一一 (下)
瀾
浸:逐漸。
注 釋
七〇八
燄:火苗、火花。同「焰」。
灰燼:物體燃燒後所剩下的粉屑。
水 輪 : 成 立 世 界 四 輪 之 一。 空 輪 上 有 風 輪, 此 風 論 上, 光 音 天 之 雨, 生 深 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是名水輪。此水輪 之上層凝結,即金輪際也。九山八海, 安立於此金輪上。見《俱舍論》十一。
藍
浸 : 漬, 泡 在 液 體 中。 瀾 : 瀾 汗, 水
勢浩大的樣子。(又音)瀾
lán
jìn yàn jìn fèi jìn làn
七一二 (上)
七一四 (下)
七一七 (下)
七一九 (上)
七一九 (下)
七
八
五
十四
四
霖 由 雨霖 淫
訶 地 婆訶 羅
郁
熟臟
熟
生臟
臟
窄隘
隘
《郁 迦 羅 越 問 經》
積功累德第八
林
呵
玉
愛 葬
淑
lín hē yù ài zàng shú
霖:連續下三天以上的雨稱為「霖」。 淫:浸漬。
地 婆 訶 羅 : 中 印 度 人。 譯 曰 日 照。 唐 則 天 武 后 時 來, 於 弘 福 寺 譯《 華 嚴 經 入法界品》。
郁 迦 : 具 名 郁 迦 羅 越。 舍 衛 國 長 者 名。 譯 曰 功 德。 又 曰 威 德。 見《 慧 琳 音 義 》 二 十 六。 長 者 詣 佛 所 出 家, 佛 為說法。見《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郁 迦 羅 越 問 經 》 :《 郁 迦 羅 越 問 菩 薩行經》,西晉竺法護譯,一卷。 隘:狹小,狹窄。
生 臟 熟 臟 : 生 熟 二 藏, 藏 即 內 臟。 初 受 飲 食 為 主, 飲 食 變 壞 為 熟。 意 即 初 受 飲 食 之 器 臟 為 生 臟, 納 藏 食 物 經 消 化 後 之 渣 滓 之 器 臟 為 熟 臟。 故 生 熟 二 藏係泛指腹腔內之各種器官。
七〇九
行 八 十
十
八 八
生字注音
楷定
楷
不啻
啻
惡
勿
憎
憎
怨讎
讎
羸少
羸
妍醜
妍
愁
凱
赤
勿
增
雷
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七一九 七一九 (下)
七二〇 (上)
七二一 (上)
(下)
七二一
yán chóu
léi zēng wù chì kǎi
注 釋 妍醜:美與醜也。 羸:衰弱。
七一〇
讎 : 仇 怨。 通「 仇 」。 憎 惡 : 憎 恨 厭 惡。
啻:止也,僅也。 楷定:正決定也。
(下)
七二一 九 一 四 四 九
十三
謬 錯謬
凋 樹凋 葉 落
燿 靈 光 獨燿
炯 逈 脫根塵
撰 囀
闍 和闍
羯 羯磨
繆
謬:錯誤。
凋:枯萎。落:脫落,凋墜。
靈 光 : 人 人 固 有 之 佛 性, 靈 靈 照 照, 而放光明者。燿:照耀。
雕
逈 : 同「 迥」。 遠 也。 根 塵 : 根 為 眼 等之六根。眼等所對之色等六境曰塵。
藥 炯
七一一
和 闍 : 和 尚, 又 曰 和 上。 律 家 用 上 字 其 餘 多 用 尚 字。 本 為 印 度 之 俗 語, 呼 吾 師 云 烏 社, 至 于 闐 國 等 則 稱 和 社, 和 闍 等, 和 尚 者 其 轉 訛 也。 羅 什 三 藏 翻 為 力 生, 以 依 師 而 弟 子 之 道 力 得 生 故也。
囀:鳥鳴。 撰
節
舌
yào
七二二 (上)
七二二 (上)
七二二 (上)
七二三 (上)
七二三 (上)
積功累德第八
miù jiǒng
diāo zhuàn shé jié
行 十四
一 二 二 三
十二
生字注音
幡 蕃胡
訛僻
訛 鄔
纔
纔
于闐
闐
鄔 波遮迦
郁 郁 波弟耶
玉
才
田
烏
俄
七一二
郁 波 弟 耶 : 優 婆 馱 耶, 又 作 鄔 波 柁 耶, 優 波 那 訶, 憂 波 第 耶 夜, 鄔 波 陀 耶,優波陀訶,鄔波 耶,塢波陀耶, 鄔 婆 提 耶, 郁 波 弟 耶 夜 等。 譯 曰 親 教 師,依止師,依學等。呼師之稱。
纔:方,始,剛剛。
于 闐 : 位 於 今 新 疆 和 闐 縣 一 帶, 漢 代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也作「于寘」。
鄔波遮迦:和尚之梵本音譯。
訛:錯誤。訛僻:訛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蕃:舊時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 呼。 通「 番 」。 胡 : 古 代 北 方 和 西 方 幡 諸民族的通稱。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二三 (上)
七二三 (下)
七二三 (下)
七二三 (下)
七二四 (上)
七二四 (上)
fān
é wū tián cái yù
七二四 (下)
(下)
七二四
七二四 (下)
七二五 (上)
二
六
十一
十二
積功累德第八
訾 毀訾
旃 旃
荼 荼羅
彪 幖
幟 幟
搪 搪
突 揬
紫
沾
圖
彪
志
唐
突
zǐ zhān tú biāo zhì táng tú
毀訾:詆毀中傷。
旃 荼 羅 :《 佛 國 記 》, 舉 國 人 民, 悉 不 殺 生, 不 飲 酒, 不 食葱 蒜, 唯 除 旃 荼 羅。 旃 荼 羅 名 為 惡 人, 與 人 別 居。 按即旃陀羅。
幖 : 幟 。 幟 : 記 號 , 標 記 。幖 幟 : 標 幟,用以識別的旗幟或記號。
搪揬 :同「唐突」,冒犯也。
七一三
行 二
四
九
十二
七
生字注音
霑
霑
蹙
蹙
嚬
嚬
婆 月婆 首 那
蹴踏
蹴
愧赧
赧
沾
促
頻
坡 (二聲)
促
楠 (三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二五 (下)
七二五 (下)
七二六 (上)
七二六 (上)
七二七 (上)
nǎn cù pó pín cù zhān
注 釋
七一四
愧赧:心感羞慚而面紅耳赤。
蹴踏:踩;踏。
月 婆 首 那 : 比 丘 名。《 續 高 僧 傳》 一 曰 :「 中 天 竺 優 禪 尼 國 王 子, 月 婆 首 那,陳云高空。」譯《僧伽吒經》等。
嚬 : 憂 愁 不 樂 而 皺 眉。 通「 顰 」。 嚬 蹙:憂愁而皺眉的樣子。
霑:比喻受人恩惠。
七二八 (上)
七二八 (上)
(下)
七二八 七二九 (上)
七二九 (上)
七三〇 (下)
八 八 三 一
五
十二
積功累德第八
瑩 瑩徹
瑕 瑕
姝 姝好
龕 泥龕
軸 黃 卷 赤軸
諂 諂曲
營 霞 殊
妯
刊
產
瑩:透明光潔。 瑕:玉上的斑點。
姝:容貌美麗。好:美,善。
龕 : 供 奉 神、 佛 像 或 祖 先 牌 位 的 石 室 或櫥櫃。
咒
黃 卷 赤 軸 : 又 云 黃 紙 朱 軸, 謂 佛 之 經 典 也。 案 寫 經 典 用 黃 紙, 蓋 準 於 唐 代 之黃勅 ,一為尊之,一為防蟲害也。 (又音)軸
七一五
諂 曲 : 為 欺 他 而 作 嬌 態, 曲 順 人 情 也。
zhòu
yíng xiá shū zhóu
kān chǎn
行 十三 三 十 五 四
七
生字注音
慳
慳
匪
匪
歷 歷宛 然
宛
靈鷲 山
鷲
自矜 高
矜
嬌態
嬌
千
誹
晚
就
今
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七三〇 七三一 (上)
七三一 (上)
七三三 (上)
七三三 (下)
七三五 (下)
jiāo jīn jiù wǎn fěi qiān
注 釋 嬌態:柔媚的姿態。 自矜:自誇,自負。 靈鷲山:耆闍崛山。
七一六
歷 歷 : 清 楚 明 白, 分 明 可 數。 宛 然 : 相似,彷彿。 匪:不。
慳 : 梵 名 母 履 衍, 又 曰 路 婆,《 俱 舍 》 小 煩 惱 地 法 十 之 一。《 唯 識 》 隨 煩 惱 二 十 之 一。 於 財 與 法 深 為 耽 著 不 能惠捨之心也。
(下)
七三六
七三六 (下)
七三七 (上)
五
十二
三
積功累德第八
婬 婬
泆 泆
逸 縱逸
悖 狂悖
鬘 不 著 花鬘
纓 纓
絡 絡
淫
意
意 倍
蠻
嬰
洛
yín yì yì bèi mán yīng luò
婬 : 十 惡 之 一。 見「 不 淨 行 」, 又 云 非 梵 行。 梵 者 清 淨 之 義。 非 梵 行 謂 淫 事 也。 愛 染 污 心, 故 名 不 淨 行。 泆 : 放 蕩, 荒 淫。 通「 佚 」。 婬 泆 : 淫 佚,行為放蕩。
縱 逸 : 放 縱 蕩 逸。 狂 悖 : 放 誕 而 違 背 人情事理。
不著花鬘纓絡:八齋戒之一。八齋戒: 又 作 八 關 齋 戒, 八 支 齋 法 等 : 一, 不 殺。 二, 不 盜。 三, 不 婬。 四, 不 妄 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飾香鬘。 七, 不 自 歌 舞, 又 不 觀 聽 歌 舞。 八, 於高廣之床座不眠坐。九,不過中食。 此中前八者為戒而非齋,第九者正為齋 戒。即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戒而名八
七一七
波 羅夷 法
夷
蓄積
蓄
攘竊
攘
生字注音
姨
序
瓤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一
一
八
注 釋
七一八
嚷
齋 戒, 是《 成 實 論 》《 智 度 論 》 之 意 也,若《俱舍論》之意,合第六塗飾香 鬘與第七歌舞觀聽為一戒。以前七為七 戒,第八為齋戒,合為八齋戒。 攘:竊取也。(又音)攘
蓄積:儲蓄累積。
波 羅 夷 : 六 聚 罪 之 第 一, 戒 律 中 之 嚴 重罪也。新作波羅闍已迦,波羅市迦。 《戒經》謂之棄(犯者不收於內法而棄 於 外 之 意 也)。《 僧 祇 律》 謂 之 退 沒 ( 退 沒 道 果 也), 不 共 住( 不 入 僧 數 也),墮落(墮阿鼻地獄也)。《十誦
rǎng
頁
七三七 (下)
(上)
七三八
(上)
七三八
ráng xù yí
七三八 (上)
七三八 (下)
十一
二
積功累德第八
斫 斫殘
耆 尼 薩耆
逸 波逸 提 法
拙
琪
意
zhuó qí yì
律》 謂 之 墮 不 如 意 處( 由 犯 此 戒 與 魔 戰 而 墮 於 負 處 也)。《 四 分 律》 謂 之 斷 頭( 以 無 論 如 何 行 法, 亦 不 為 用, 不得救之而再為比丘故也),無餘(絕 一 切 僧 中 行 務 之 分 限, 永 棄 於 清 眾 也),不共住(不得共住於僧中也)。 《俱舍論》謂之他勝(勝於惡法也)。 通常用《四分律》斷頭之義。
斫:以刀斧砍削。殘:傷害,毀壞。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 五 篇 罪 之 一。 尼 薩 耆 為 盡 捨, 波 逸 提 為 墮。 此 罪 聚 總 關 於 衣鉢 等 之 財 物 , 故 以 其 所 犯 之 財 物 , 捨 於 眾 中 而 懺 悔 之, 謂 之 盡 捨。 若 不 懺 悔, 則 結 墮 獄 之 罪, 故 曰 墮。 總 有 三十種,稱為三十捨墮。
七一九
行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李 遵勗
勗
尉
尉
都
督
駙馬
駙
旭
位
督
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三九 (上)
七三九 (上)
fù dū wèi xù
注 釋
七二〇
駙 馬 都 尉 : 漢 武 帝 設 置, 為 陪 侍 皇 帝 乘 車 的 近 臣。 魏、 晉 以 後, 公 主 夫 婿 多 授 以「 駙 馬 都 尉 」, 遂 成 為 公 主 夫 婿的代稱,不為官職。
李遵勗:宋代人。祖崇炬,父繼昌。字 公武。舉進士,任都尉駙馬。參謁谷隱 蘊聰問宗要,大悟,受其印可,作偈云 (卍續一四七 ‧ 四四三上):「參禪 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 提,一切是非莫管。」多與禪者交往, 天 聖 年 間 集《 天 聖 廣 燈 錄》 三 十 卷 進 上, 揭 明 禪 宗 傳 燈 系 譜。 寶 元 元 年 逝 世, 年 壽 不 詳。 著 有《 閒 宴 集 》 二 十 卷、《外館芳題》七卷。
七三九 (上)
七三九 (上)
(下)
七三九
七三九 (下)
七三九 (下)
十三
十四
一
七
十四
靖 靖
侈談
侈
戒 德鎧
鎧
被
披
冗雜
冗
刪薙
薙
撮 其要旨
搓
積功累德第八
靜
搓
剃
容 (三聲)
批
凱
齒
jìng cuō tì rǒng pī kǎi chǐ
靖:平定。
撮:摘錄。要旨:重要的本意。
刪薙:刪除也。冗雜:繁多而雜亂。
被 : 加 衣 於 身 而 不 束 帶 ; 通「 披 」。 戒 德 : 戒 律 之 功 德 也。 鎧 : 古 代 戰 士 所穿的護身鐵甲。
侈談:大談;縱論。
七二一
二
十四
十二
三
五
行
年耆
耆
恬
恬
篤實
篤
虛曠
曠
寂寥
寥
命 意遣 詞
遣
生字注音
琪
田
堵
況
聊
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四〇 (下)
七四一 (上)
(上)
七四一
七四一 (上)
七四一 (下)
qiǎn liáo kuàng dǔ tián qí
注 釋
七二二
命 意 : 定 意, 寓 意。 命 意 遣 詞 : 說 話 或行文時的措辭、寓意。
寂寥:空曠高遠。曠:寬廣,空闊。
篤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
恬:安靜。(又)淡泊。
年耆:年老。古代年六十曰耆。
(上)
七四二
七四二 (上)
(上)
七四二 七四三 (下)
七四三 (下)
一
五 六 三 四
積功累德第八
裔 梵 天 苗裔
吠 吠奢
古 商賈
媾 交媾
涅 須涅 蜜 陀
意
廢 古 構 聶
yì fèi
梵 天 : 新 作 波 羅 賀 麼 天, 色 界 之 初 禪 天 也。 此 天 離 欲 界 之 婬 欲, 寂 靜 清 淨, 故 云 梵 天。 此 中 有 三 天 : 第 一 梵 眾 天, 第 二 梵 輔 天, 第 三 大 梵 天, 但 常 稱 為 梵 天 者, 指 大 梵 天 王, 名 曰 尸 棄, 深 信 正 法, 每 逢 佛 出 世, 必 最 初 來 請 轉 法 輪, 又 常 住 佛 之 右 邊, 手 持 白 拂。 外 道 所 說 之 梵 天, 則 大 異。 苗 裔:後代子孫。
吠 奢 : 又 作 吠 舍。 舊 作 鞞 舍, 毘 舍。 天竺四姓第三商賈之族也。
交 媾 : 本 指 陰 陽 二 氣 交 合。 後 泛 指 性 交,交配。
商賈:商人。
須 涅 蜜 陀 : 天 名。 譯 曰 化 樂。 見《 智 度論》五十四。
七二三
gòu
gǔ niè
三
五
行
訓詁
詁
慧 苑撰
撰
生字注音
古
篆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七四四
七四四 (下)
zhuàn gǔ
注 釋
七二四
慧 苑 : 唐 洛 京 佛 授 記 寺 慧 苑( 定 刊 等 記 有 京 兆 靜 法 寺 沙 門 慧 苑 等 ), 師 華 嚴 之 賢 首, 深 精 究 一 宗, 號 山 首 門 人。 刊 定 賢 首 新 譯《 華 嚴 經 》 之《 略 疏 》 成 十 五 卷, 題 曰《 續 華 嚴 經 略 疏 刊 定 記 》。 加 自 己 之 臆 見, 往 往 亂 賢 首 之 正 義。 為 華 嚴 一 家 之 異 解 者。 後 清 涼 大 師 作《 大 疏 鈔 》 百 卷, 糾 刊 定 之 謬, 師 又 作 新 經《 音 義 》 二 卷, 世 稱 為《 慧 苑 音 義 》。 見《 宋 高 僧 傳 》 六。
訓 詁 : 訓, 指 用 較 通 俗 的 話 去 解 釋 某 個 字 義, 如 人 言 為 信。 詁, 指 用 當 代 的 話 去 解 釋 字 的 古 義, 或 用 普 遍 通 行 的 話 去 解 釋 方 言 的 字 義, 如 不 聿 為 筆。訓詁指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下)
七四四
七四四 (下)
七四四 (下)
七四五 (上)
七四五 (上)
四
四
四
五
八
積功累德第八
韻 聲韻
欽 欽奉
琳 慧琳
濇 濇
樞 《 靈樞 》
運
侵
林
嗇
書
yùn qīn lín sè shū
聲 韻 : 聲 韻 學, 研 究 古 今 字 音 的 結 構 及 變 遷 的 學 問。 此 學 始 於 齊、 梁, 其 後 大 別 為 古 韻 之 學、 等 韻 之 學、 廣 韻 之學三種。也稱為「音韻學」。
欽:尊敬,佩服。奉:推崇,擁戴。
慧 琳 : 唐 西 明 寺 釋 慧 琳, 姓 裴 氏, 疏 勒 國 人。 始 事 不 空 三 藏 為 沙 彌。 印 度 之 聲 明, 支 那 之 訓 詁, 無 不 精 奧。 撰 《 大 藏 音 義 》 一 百 卷。 元 和 十 五 年, 寂 於 西 明 寺, 壽 八 十 四。 見《 宋 高 僧 傳》五。 濇:不光滑,不順暢。
《 靈 樞 》 :《 靈 樞 經 》, 與《 素 問 》 合 稱《 黃 帝 內 經 》, 是 現 存 最 早 的 中 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七二五
行 十三
三
九 七 七 三
生字注音
瘥
稠密
稠
兩踝
踝
龍涎 香
涎
沈 檀 龍麝 香
麝
漚 缽羅
毆
瘥
愁
懷
閑
社
毆
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七四五
(下)
七四五
(上)
七四六 七四六 (下)
七四七 (下)
(上)
七四八
瘥:病除也。
注 釋
七二六
漚 缽 羅 : 又 作 嗢鉢 羅 , 優鉢 羅 , 烏鉢 羅, 花 名。 譯 曰 青 黛 花, 青 蓮 花。 其 花青色,葉細長,香氣頗高。(又音)
嘔
龍 涎 香 : 一 種 香 料。 凝 結 如 蠟, 得 自 鯨魚內臟。
沈 檀 : 沈 香 與 旃 檀 香。 龍 麝 : 龍 涎 香 與麝香的合稱。
漚
踝 : 小 腿 和 腳 底 連 接 處, 左 右 兩 旁 凸 起的圓骨稱為「踝」。 稠密:多而密。
shè
òu
chài xián
ōu huái chóu
七
一
六
六
紺
窊 不窊
凸 不凸
竅 兩竅
綺 綺
靡 靡
紺 琉璃色
媧
圖
俏
啟
米
幹 (四聲)
禿
窊 : 凹 陷 的。 凸 : 高 出 的, 突 出 的。
「凹」的相反。(又音)凸
竅:孔。
綺:美。靡:細緻。
七二七
紺 琉 璃 : 紺 青, 即 青 而 含 赤 之 色。 又 作 紺 琉 璃( 琉 璃 為 青 色 )。 為 佛 陀 毛 髮 及 佛 國 土 之 色 相。 佛 陀 頂 上 之 毛 髮 為 紺 青 之 色, 故 稱 紺 頂、 紺 髮。 又 以 佛之睫毛為紺琉璃色,故稱紺睫。
tū
七四八 (上)
七四八 (下)
七四八 (下)
七四八 (下)
積功累德第八
wā tú qiào qǐ mǐ gàn
行 八 三
生字注音
胸臆
臆
魔 外慴 伏
慴
諸竅
竅
輪埵
埵 朵 俏
哲
意 妲 攮
注 釋
七二八
輪 埵 : 圖 輪 之 耳 埵 也。 就 佛 之 相 好 而 言。
設
魔 外 : 天 魔 外 道, 天 魔 與 外 道。 共 害 佛 道 者。 慴 : 恐 懼 也。 慴 伏 : 因 懼 怕 而屈服。(又音)慴
竅 : 見「 九 竅 」, 兩 眼 兩 鼻 兩 耳 一 口 兩便道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七四八
(上)
七四九
二
十
怛 囉怛
曩 曩
(又音)抳
擬
囉怛曩播抳:寶手菩薩梵語音譯。
臆:胸膛。胸臆:胸部。
shè
七四九 (下)
七四九 (下)
七
尼
duǒ
nǐ
七五〇 (上)
尼 播抳
qiào zhé yì dá nǎng ní
七五〇 (下)
七五一 (上)
(上)
七五一
七五一 (上)
七五一 (上)
七五一 (上)
十三
一 五
六
七 九
跋 阿 夷 羅跋 提
醯 莫醯
隅
隅 喀 喀 布爾
奢 毗 缽奢
藹 羅筏底
藹
積功累德第八
拔
西 魚
咖 (四聲)
賒 矮
阿 夷 羅 跋 提 : 阿 恃 多 伐 底, 河 名。 舊 稱 阿 利 羅 跋 提。 新 稱 阿 恃 多 伐 底。 阿 夷羅婆底。阿爾多嚩底。阿脂羅婆提。 譯 曰 無 勝。 別 名㕧 羅 拏 伐 底。 譯 曰 有 金。世尊於此河邊入滅。
莫醯:又作莫訶河,即今默希河。 隅:角。
咖
七二九
喀 布 爾 : 喀 布 爾 河, 印 度 河 西 岸 主 要 支流之一,全長約七百公里。(又音) 喀
藹羅筏底:拉維河。
毗缽奢:比阿斯河。
kā
bá xī yú kà shē ǎi
行
十
十四 一
生字注音
咀
設咀
荼 荼盧
繒 繒蓋
坌 坌
注 釋
七三〇
設咀荼盧:薩特日河。(又音)咀
坌:塵土撒落。
繒蓋:以絹布所作之大蓋。
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舉 圖 增 笨
zu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五一 (上)
七五一 (上)
(上)
七五二
jǔ tú zēng bèn
十
七
六
行
踞地
踞
葛藤
藤
臨 濟 四喝
賀
生字注音
圓滿成就第九 頁
七五二 (上)
七五二 (上)
七五二 (上)
圓滿成就第九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賀
滕
巨
hè téng jù
注 釋
臨 濟 : 唐 鎮 州 臨 濟 義 玄, 曹 州 南 華 人, 姓 荊 氏, 嗣 黃 檗。 臨 濟 宗 之 祖 也。 見《 傳 燈 錄 》 十 三。 臨 濟 四 喝 : 《 臨 濟 錄》 曰 :「 臨 濟 問 僧 : 有 時 一 喝 如 金 剛 王 寶 劍, 有 時 一 喝 如 踞 地 金 毛 獅 子, 有 時 一 喝 如 探 竿 影 草, 有 時 一 喝 不 作 一 喝 作, 汝 作 麼 生 會? 僧 擬 議,師便喝。」
葛 藤 : 譬 煩 惱 也。 又 斥 法 門 之 煩 者。 又謂言語,禪家之常語。 踞:蹲。
七三一
行
十一
八
十二
生字注音
竿 探竿 影 草
筌 筌
蹄 蹄
亙 陸亘
全 題
亙
七三二
陸亘 :陸亘 大夫 七 ( 六四~八三四 , ) 南 泉 普 願 禪 師 之 在 家 得 法 弟 子, 曾 歷 任 兗 州、 蔡 州、 虢 州、 越 州、 宣 州 今 ( 安徽宣城 刺 ) 史。 南 泉 禪 師 晚 年 在 池 州 傳 法 時 , 與 陸亘 關 係 密 切 。 陸 亘 曾迎請南泉禪師入宣州治所供養、
筌 蹄 : 亦 作「 荃 蹄 」, 荃, 捕 魚 器。 蹄, 捕 兔 器。 筌 蹄, 比 喻 為 達 某 種 目 的所使用的工具。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探 竿 影 草 : 臨 濟 四 喝 之 一。《 臨 濟 錄》曰:「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編 鵜 羽 以 探 水 中, 待 魚 集 一 處 而 網 甘 之, 是 云 探 竿, 以 草 浮 水 中 魚 集 其 影, 是 云 影 草。 以 喻 善 知 識 接 得 學 者 之善所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五二 (上)
七五二 (下)
(下)
七五二
gān quán tí gèn
七五三 (下)
七五四 (上)
(上)
七五六
八
七
十二
羯
僧璨
璨
天 家 巧匠
匠
毘 濕 縛羯 磨
圓滿成就第九
節
絳
燦
jié jiàng càn
親 近、 問 法。 在 南 泉 禪 師 的 不 斷 點 撥 下,陸亘 得以悟明心性。
毘濕縛羯磨:毘首羯磨之新稱。
天 : 梵 名 提 婆, 又 名 素 羅, 光 明 之 義, 自 然 之 義, 清 淨 之 義, 自 在 之 義, 最 勝 之 義。 受 人 間 以 上 勝 妙 果 報 之 所, 其 一 分 在 須 彌 山 中, 其 一 分 遠 在 蒼 空, 總 名 之 為 天 趣。 六 趣 之 一 也。 天 家 : 帝 釋 天。 巧 匠 : 技 術 精 湛 的工匠。
僧 璨 : 禪 宗 東 土 六 祖 之 第 三。 得 法 於 慧 可 禪 師, 隱 於 舒 州 皖 公 山。 後 遇 周 武 破 滅 佛 法, 往 來 太 湖 縣 司 空 山。 隋 開 皇 十 二 年 得 沙 彌 道 信 付 法。 煬 帝 大 業 二 年 寂。 唐 玄 宗 謚 為 鑑 智 禪 師。 見 《傳燈錄》三。
七三三
《 心銘 》
銘
牛 頭 法融
融
生字注音
名
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十
róng
頁
(下)
七五六
七五六 (下)
míng
注 釋
七三四
法 融 : 牛 頭 山 法 融 禪 師, 潤 州 韋 氏 子。 年 十 九, 投 茅 山 落 髮。 後 入 牛 頭 山 北 巖 之 石 室, 靜 坐 觀 心。 適 四 祖 踵 至。 問 曰 : 觀 是 何 人? 心 是 何 物? 師 無 對。 遂 延 祖 入 庵。 祖 見 虎 狼 圍 繞 作 怖 畏 勢, 師 曰 猶 有 這 個 在。 祖 於 師 座 上 書 一 佛 字, 師 竦 然, 不 敢 坐。 祖 曰 : 猶 有 這 個 在。 師 乃 稽 首 請 益。 祖 為 說 法 要。 且 曰 : 吾 受 燦 大 師 頓 教 法 門, 今 付 於 汝。 向 後 當 有 達 者, 紹 汝 元 化。 自 爾 法 席 大 盛。 後 得 上 首 智 巖, 付 囑 法 印。 明 年 正 月 十 三 日, 不 疾而化。
《 心 銘 》 :《 信 心 銘 》, 三 祖 僧 璨 作。見《傳燈錄》二十。
七五七 (上)
七
圓滿成就第九
瑩 瑩山
瑾 紹瑾
營
錦
yíng jǐn
瑩 山 紹 瑾 :( 一 二 六 八 ~ 一 三 二 五 ) 日 本 曹 洞 宗 太 祖。 越 前( 福 井 縣 ) 人, 俗 姓 藤 原。 法 名 紹 瑾。 十 三 歲 禮 永 平 寺 第 二 世 孤 雲 懷 奘 出 家, 懷 奘 示 寂 後 又 至 大 乘 寺 師 事 徹 通 義 介。 十 八 歲 起 遊 歷 諸 方, 參 謁 寂 圓、 寶 覺、 慧 曉 諸 師, 並 於 比 叡 山 學 習 天 台 宗 教 法。 正 應 二 年, 復 至 大 乘 寺 隨 侍 義 介, 嗣 其 法, 於 北 陸 大 張 宗 風。 將 能 登( 石 川 縣 ) 之 諸 嶽 寺 改 成 禪 院, 寺 名 諸 嶽 山 總 持 寺, 任 開 山 始 祖 ; 後 奉 命 奏 答 後 醍 醐 天 皇 之 十 種 疑 問, 致 使 天 皇 歸 依, 敕 頒「 總 持 寺 」 寺 額 而 為 官 寺, 與 永 平 寺 並 稱 曹 洞 宗 之 根 本 道 場。 師 以 更 改 宗 祖 道 元 之 宗 風, 使 之 趨 於 大 眾 化, 故 被 尊 為 曹 洞 宗 中 興 之 祖。 正 中 二 年, 於 永 光 寺 示 寂, 世 壽 五 十 八, 法 臘 四 十 六。 敕 諡「 佛 慈 禪 師」、「常濟大師」。著作有《語錄》
七三五
行
七
十三
生字注音
抱 瀑
跡 應 化 垂跡
機
抱
瀑:疾雨也。
七三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瑩山清規》 《坐禪用心記》 《傳光錄》 等。 嗣 法 弟 子 有 素 哲、 智 洪、 紹 碩、 至簡、源照尼、祖忍尼、慧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五七 (下)
七五九 (上)
寄
應 化 : 應 者 應 現。 應 眾 生 之 機 類 而 現 身 也。 化 者 變 化。 應 真 佛 緣 而 變 化 種 種也。 垂 跡 : 佛 菩 薩 之 本 體, 曰 本 地, 由 其 本 體 示 現 種 種 之 身 濟 度 眾 生, 曰 垂 迹 。 佛 三 身 中 法 身 報 身 為 本 地, 化 身 為 垂迹 。 此 本 地 垂迹 之 義 , 為 《 法 華 經 壽 量 品 》 所 說, 又 為《 大 日 經 》 胎 藏 界 四 重 曼 陀 羅 所 說, 大 乘 攝 化 門 之 樞 紐 也。 於 胎 藏 界 第 四 重, 外 金 剛 院 攝 印 度 古 來 諸 天 諸 神, 皆 是 大 日 之 垂 迹 也。(又音)跡 jì
bào jī
七五九 (下)
七六〇 (下)
七六〇 (下)
七六〇 (下)
(下)
七六〇
七六一 (上)
十三
二
二
二
六
三
圓滿成就第九
跋 跋 提河
沾 占相
咒 呪術
灸 針灸
厄 苦厄
叡 比叡 山
沾
拔
咒
瑞
餓
久
zhān
bá zhòu
跋 提 河 : 阿 恃 多 伐 底, 世 尊 於 此 河 邊 入滅。
占 相 : 占 相 吉 凶, 五 邪 命( 比 丘 營 不 如 法 事 而 為 生 活 ) 之 三, 學 占 卜 而 說 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呪 術 : 咒 術, 神 咒 之 妙 術 也。 咒 有 變 殺 人 生 人 之 物 質 等 之 奇 術。 故 謂 之 咒 術。
苦厄:苦患災厄。三界皆然。
針 灸 : 一 種 中 醫 療 法。 為 針 法 和 灸 法 的 合 稱。 用 特 製 的 金 屬 針, 或 燃 燒 的 艾絨,刺激經脈穴道治療疾病。
比 叡 山 : 日 本 七 高 山 之 一。 為 日 本 天 台宗山門派大本山。
七三七
è
jiǔ ruì
行
生字注音
阿閦
觸
羯 磨波羅蜜 菩薩
羯
尊 特舍 那 身
舍
觸
節
社
七三八
舍
阿 閦 : 金 剛 波 羅 蜜 多 菩 薩, 金 剛 界 三十七尊中大日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上 首。 是 與 轉 法 輪 菩 薩 異 名 同 體。 金 剛 者, 金 剛 之 寶 輪, 波 羅 蜜 譯 曰 到 彼
羯磨波羅蜜:住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 如 來 北 方 之 尊。 密 號 曰 妙 用 金 剛。 或 曰 作 業 金 剛。 四 波 羅 蜜 之 一。 大 日 如 來 之 侍 女 也。《 聖 位 經 》 曰 : 毘 盧 遮 那佛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 地 智, 自 受 用 故, 成 羯 磨 波 羅 蜜 形, 住 於 毘 盧 遮 那 如 來 左 邊 月 輪。 大 日 如 來 入 北 方 釋 迦 如 來 三 摩 地, 出 生 此 波 羅蜜。
是也。(又音)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尊 特 : 謂 勝 應 身 尊 大 殊 特。 盧 舍 那 佛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二
十三
十四
shě
七六二 (上)
(下)
七六三
(下)
七六三
shè jié chù
(上)
七六四
七六四 (上)
十一
十二
圓滿成就第九
嬉 嬉
鬘 鬘
西
蠻
xī mán
岸。 手 持 金 剛 輪, 轉 不 退 之 法 輪, 以 標 令 眾 生 到 彼 岸 也。 此 菩 薩 之 忿 怒 身 為 不 動 明 王, 即 大 日 如 來 之 教 令 輪 身 也。
嬉 : 嬉 戲 菩 薩, 內 四 供 養 之 一。 先 由 大日如來之心中流出嬉戲菩薩供養東 方 阿閦 如 來 , 嬉 戲 者 , 眾 生 初 得 生 佛 不 二 之 菩 提, 照 了 自 身 即 佛, 大 歡 喜 之 標 幟 , 是 金 剛 部 阿閦 如 來 之 三 摩 地 也。 故 今 與 以 相 應 之 嬉 戲 適 悅 形 菩 薩 供養之。
鬘 : 鬘 菩 薩, 金 剛 界 三 十 七 尊 中 內 四 供 養 菩 薩 之 一。 次 由 大 日 如 來 中 心 流 出 鬘 菩 薩 供 養 南 方 寶 生 如 來, 華 鬘 者, 理 智 具 足, 萬 德 開 發 之 標 幟, 是 寶 部 寶 生 佛 之 三 摩 地 也, 故 與 以 相 應 之華鬘瓔珞形菩薩供養之。
七三九
十三
三
三
五
一
三
行
阿 密㗚 多
栗
澍
澍
甘 露王
甘
魔醯 首 羅 天
醯
覺鍐
鍐
鏁
鎖
生字注音
栗
樹
肝
西
宗
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六四 (下)
七六八 (上)
七六八 (上)
七六八 (下)
七六八 (下)
七六八 (下)
suǒ zōng xī gān shù lì
注 釋
七四〇
鏁 : 金 剛 鎖 菩 薩, 金 剛 界 三 十 七 尊 中, 四 攝 菩 薩 之 一。 以 大 悲 之鏁 , 標 繫 留 一 切 眾 生 菩 提 心 之 德。 住 成 身 會 之西門。
覺鍐:日本新義真言宗開祖興教大 師。
魔 醯 首 羅 天 : 大 自 在 天, 自 在 天 外 道 之主神也。 甘露王:阿彌陀之別號。 澍:降也。
阿 密㗚 多 : 又 作 阿 阿 密 哩 多 , 阿 密 哩 帝。譯曰甘露。
七七〇 (下)
七七一 (上)
七七二 (上)
(上)
七七二
十四 十四 十三 十四
三
七
十
昧 大 悲 三昧
榮 滋榮 萬 善
悠 悠遠
郭 城郭
卻 怯弱
曠絕
曠 蘗 蘗 婆矩奢 馱都
妹 容 優 鍋
卻
況
簸 (四聲)
榮 : 茂 盛, 繁 多。 滋 榮 : 生 長 繁 茂。 萬善:一切之善事也。
大 悲 三 昧 : 含 藏 大 悲 功 德 之 禪 定 也。 佛菩薩住於此三昧而起大悲。
怯
七四一
蘗婆矩奢馱都:胎藏界之梵語音譯。
曠絕:荒廢絕滅。
音)怯
怯 弱 : 膽 怯 懦 弱 ; 薄 弱, 瘦 弱。( 又
城郭:城邑,城市。
悠遠:路途遙遠。
mèi
qiè
七七二 (下)
(下)
七七二
七七三 (上)
圓滿成就第九
róng yōu guō què kuàng bò
行 十一
十
二
五
生字注音
鬚 鬚
蕊 蕊
在纏
纏
《蘇 悉 地 經 》
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蟬
酥
橤
須
蘗 喇 婆 馱 睹 拉 (三聲)
喇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七七三
七七三 (下)
七七五 (上)
七七六 (上)
lǎ xū ruǐ sū chán
注 釋
七四二
蘗喇婆馱睹:胎藏界之梵語音譯。
鬚 : 植 物 的 芒、 花 蕊 或 細 根。 蕊 : 花 蕊, 花 朵 中 心 細 鬚 的 部 分。 有 雄 蕊、 雌蕊的分別,為植物的生殖器官。
《 蘇 悉 地 經 》 :《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之 略 稱。《 蘇 悉 地 羯 羅 經 》 : 譯 曰《 妙 成 就 業 經 》, 三 卷, 唐 輸 婆 迦 羅 譯。 密 宗 三 部 經 之 一。 說 蘇 悉 地 之 法。 真 言 經 一 百 餘 部 內, 雖 皆 說 速 疾 成 就 之 法, 而 此 經 獨 為 其 至 極, 故 名 妙 成 就 法。
在 纏 : 具 名 在 纏 真 如。 即 真 如 法 性 之 理隱在煩惱纏縛之中也。
七七六 (上)
六
圓滿成就第九
纏 出纏 蟬 chán
出 纏 : 出 纏 真 如, 在 纏 真 如 之 對。 二 真如之一。
七四三
生字注音
篡位
瘡 生瘡
痊 痊
癒 癒
闍 慧 果 阿闍 梨
舌
愈
全
窗
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八 二
二
五
篡
皆願作佛第十 頁
(上)
七七七 七七七 (下)
七七七 (下)
七七八 (下)
cuàn chuāng quán yù shé
注 釋
七四四
篡位:以不當手段奪取君位。
瘡: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
痊癒:疾病治好。
慧 果 : 唐 青 龍 寺 慧 果 阿 闍 梨, 真 言 宗 之 第 七 祖, 大 廣 智 不 空 三 藏 之 付 法 入 室 也。 永 貞 元 年 十 二 月 寂, 壽 六 十。 見《付法傳》。
十一
一
十二
行
尺蠖
蠖
迦 旃隣陀
鄰
多寶 塔
寶
生字注音
國界嚴淨第十一 頁
(上)
七七九
(下)
七八〇
(下)
七八一
國界嚴淨第十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保
鄰
或
bǎo lín huò
注 釋
多 寶 塔 : 釋 迦 佛 於 靈 鷲 山 說《 法 華 經 》, 既 終 迹 門 三 周 之 正 宗 分, 至 其 流 通 分, 忽 然 地 下 有 安 置 多 寶 如 來 全 身 舍 利( 佛 體 之 化 石 ) 之 一 寶 塔 出 現 於 空 中, 塔 中 發 聲 讚 嘆 釋 迦, 證 明 《法華》。 迦旃隣 陀:鳥名。
尺蠖:尺蠖蛾的幼蟲,寄生於樹木間, 以 枝 葉 花 果 為 食。 行 動 時 身 體 上 拱, 屈 伸 而 行, 似 人 以 手 丈 量 距 離, 故 稱 為「尺蠖」。
七四五
行
十三
十
十三
十三
生字注音
冥 冥
吒
阿吒
吒
頞 浮陀獄
頞
長 夜冥
冥
沓
沓
生 死重
崇
明
乍
乍
餓
明
踏
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八二 (上)
七八二 (下)
七八二 (下)
(下)
七八二
吒獄
chóng míng
tà míng è zhà zhà
注 釋
七四六
生 死 : 一 切 眾 生 惑 業 所 招, 生 者 死, 死者生也。重沓:重複繁多。
冥冥:幽暗,晦暗。
頞 浮 陀 : 又 作 頞 部 陀 , 或 安 浮 陀 。疱 或 腫 物 之 義。 八 寒 地 獄 之 一。 嚴 寒 逼 身,其身生疱 ,故名。
阿吒吒獄:八寒地獄之三。
七八二 (下)
七八二 (下)
七八三 (上)
七八三 (上)
(上)
七八三 七八三 (上)
七八三 (下)
十四
十四
三
三 九 十 二
嘔 嘔 喉獄
鬱 鬱 波羅獄
炙 燒炙 獄
炙 大 燒炙 獄
漿 漿水
四 伺求 蟄蟲
蟄
國界嚴淨第十一
偶
玉
志
志 姜 四 直
嘔 喉 獄 : 虎 虎 婆 地 獄, 八 寒 地 獄 之 第 五。
鬱 波 羅 : 又 作 漚 波 羅 , 嗢鉢 羅 , 八 寒 地 獄 之 六。 此 云 青 蓮 華, 嚴 寒 逼 迫, 身分折裂如青蓮也。
燒 炙 獄 : 炎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六。 火 隨 身 起, 熱 苦 不 堪, 故 曰 炎 熱。見《俱舍論世間品》。
大 燒 炙 獄 : 大 熱 地 獄, 八 大 地 獄 之 第 七。為熱中之極,故名大熱。 漿:泛稱較濃稠的液體。 伺:暗中偵察。
蟄
七四七
蟄蟲:藏伏土中冬眠的蟲類。(又音) 蟄 zhé
ǒu yù zhì zhì jiāng sì zhí
十
七
五
行
東弗 于 逮
弗
中夭
杳
北鬱 單 越
鬱
生字注音
福
杳
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注 釋
七四八
北 鬱 單 越 : 又 曰 北 鬱 怛 越, 四 大 洲 之 一。 鬱 單 越 洲 在 須 彌 山 之 北 方, 故 曰 北。
中夭:又作中殃、夭命、橫死。謂定命 不 全, 中 途 而 亡。 北 本《 涅 槃 經 》 卷 二十六列舉中夭九大原因: 一 ( 知 )食 不 安 而 反 食 之, 二 ( 多 ) 食, 三 ( 宿 ) 食不消而復更食, 四 ( 大 ) 小便利不隨 時 節, 五 ( 病 ) 時 不 隨 醫 教, 六 ( 不 ) 隨 瞻 病 教 敕, 七 ( 強 ) 耐 不 吐, 八 ( ) 夜行遭惡鬼打, 九 ( 房 ) 事過度。(又
夭
音)夭
東 弗 于 逮 : 東 勝 身 洲, 四 大 洲 之 一。 在 須 彌 山 東 方 之 鹹 海 中。 其 身 形 勝, 故名勝身。
yāo
yù yǎo fú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七八三 (下)
七八四 (上)
十
十一
十二
三
屈 西瞿 耶 尼
閻 南閻 浮 提
瘖 盲 聾瘖 啞
耽習
耽
國界嚴淨第十一
屈
嚴
因
丹
qū yán yīn dān
渠
西 瞿 耶 尼 : 又 作 西 瞿 陀 尼, 西 瞿 伽 尼。 西 大 洲 名。 瞿 陀 尼 譯 曰 牛 貨。 其 俗 以 為 牛 貨 幣, 故 名。 在 須 彌 山 之 西 方。(又音)瞿
七四九
耽習:專心而樂於學習。
瘖 : 嗓 啞 不 能 出 聲。 聾 盲 瘖 啞 : 耳 不 能 聽, 眼 不 能 見, 口 不 能 言。 佛 教 八 難 之 一。 此 等 人 業 障 深 重, 盲 聾 瘖 啞, 諸 根 不 具, 雖 值 佛 出 世, 而 不 能 見佛聞法。
南 閻 浮 提 :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 為 洲 名。又屬南方,故曰南閻浮提。
qú
五
十三
十四
十一
八
行
精 核 詳審
審
韻》
韻
《切
妾
黠慧
黠
喑啞
喑
北鬱 怛 越
鬱
生字注音
嬸
運
妾
霞
因
玉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八四 (下)
七八四 (下)
七八四 (下)
七八六 (上)
七八六 (下)
注 釋
七五〇
北 鬱 怛 越 : 又 曰 北 鬱 單 越, 四 大 洲 之 一。 鬱 單 越 洲 在 須 彌 山 之 北 方, 故 曰 北。 喑啞:啞巴,口不能言。
黠慧:謂世俗之智慧也。
切
《 切 韻 》 : 隋 陸 法 言 撰, 五 卷。 為 較 早 的 韻 書。 後 世《 唐 韻 》《 廣 韻 》, 皆 據 以 為 藍 本, 其 書 已 亡 佚。 近 年 在 敦 煌 石 室 中 發 現 其 殘 本, 約 存 全 書 的 四分之三。(又音)切
精 核 : 詳 細 考 核。 詳 審 : 周 密 且 審 慎。
qiē
yù yīn xiá qiè yùn shěn
(下)
七八六
七八七 (下)
七八八 (下)
七八八 (下)
七八八 (下)
八
四
一
八
九
佐 佐證
卑 波卑 夜
蘊 蘊魔
殞
沒
默
夭 喪殞
續 續 延慧命
國界嚴淨第十一
左
杯
運
允
末
序
zuǒ bēi yùn yǔn mò xù
佐證:證據。
波卑夜:舊稱波旬。
蘊魔:四魔之一。陰魔,又云五眾魔, 新 譯 云 蘊 魔, 色 等 五 陰, 能 生 種 種 之 苦惱,故名魔。
夭 : 少 壯 而 死。 喪 : 死 亡。 殞 沒 : 死 亡。
慧 命 : 法 身 以 智 慧 為 壽 命。 智 慧 之 命 夭 傷, 則 法 身 之 體 亡 失。 蓋 慧 為 法 身 之壽命,故曰慧命。
七五一
四
行
擇瑛
瑛
生字注音
英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八九 (上)
yīng
注 釋
七五二
擇 瑛 :( 一〇 四 五 ~ 一〇 九 九) 北 宋 僧。 桐 江( 浙 江 ) 人, 俗 姓 俞。 字 韞 之。幼遭母喪,隨父至杭州,從南山瑞 峰出家,並師事壽寧院處邦。熙寧元年 受具足戒,學習戒律。復投寶閣寺處謙 修 習 止 觀 奧 義, 甚 得 處 謙 器 重, 授 予 《十不二門論》《金剛錍論》,由是得 天台妙旨,又深悟淨土法門。後駐錫於 德 藏 院, 大 弘 教 法, 並 行 腳 蘇、 杭、 湖、秀等地。平生用心於淨土之教義, 且常勸人勤修淨業。哲宗元符二年,示 寂 於 杭 州 祥 符 寺, 世 壽 五 十 五, 僧 臘 三 十 二。 世 稱 桐 江 擇 瑛, 或 稱 德 藏 擇 瑛。 嗣 法 弟 子 為 思 淨。 著 作 有《 注 心 經》《 三 珠 論》《 淨 土 修 證 儀》 二 卷 等。此外,《樂邦文類》卷二亦收載其 所著之《往生淨土十願文》《辨橫豎二 出》《勸修淨土頌》。
十二
三
八
十 八
秖 秖 在一心
俟 俟
蔽 蔽
瑟 塞
概 一槩 言 之
翳 翳
之
四 必 瑟 概 意
只
秖 : 同「 祇 」。 但, 只。 一 心 : 謂 萬 有 之 實 體 真 如 也。 又 唯 一 之 信 心 不 為 他 心 所 奪, 謂 之 一 心。 又, 一 心 有 事 理 之 二 種 : 無 餘 念 為 事 之 一 心。 入 實 相為理之一心。(又音)秖 俟:等待。
翳:遮蔽也。
七五三
槩 : 同 「 概 」 。 一槩 言 之 : 不 區 別 狀 況,而以同一標準看待事物。
蔽塞:耳目、思想被蒙蔽而不開通。
zhǐ
七九一 (下)
七九二 (上)
七九二 (上)
七九二 (上)
(下)
七九二
國界嚴淨第十一
zhī sì bì sè gài yì
行 九 十二
十二
十 十三 七
生字注音
荷負 槩 之以木
概
賀
策勵
勵
騁
騁
浮 掉馳
馳
恣縱
恣
乖違
違
概
賀
力
逞
池
自
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七九四 七九四 (上)
七九四 (上)
七九五 (上)
七九六 (下)
(上)
七九七
wéi zì chí chěng lì hè gài
注 釋 乖違:違背,背離。
七五四
恣縱:惟意所欲,不加斂束。
掉 : 掉 舉 也。 令 心 高 舉, 不 安 靜 之 煩 惱也。馳騁:遊走散渙。
策勵:督責勉勵。 荷:承當,擔負。
槩 :同「概」。阻止也。
七九七 (上)
七九七 (上)
七九八 (上)
七九九 (上)
七九九 (上)
七九九 (下)
七
八
十三
七
八
一
迸 奔迸
遏 止遏
捍 抵捍
恃 自恃 輕 他
濫
濫 叨 叨 高位
溺 溺 於空寂
國界嚴淨第十一
蹦
餓
旱
是
爛
滔
逆
bèng è hàn shì làn tāo nì
迸:湧出。
止遏:阻止。
抵:擋。捍:阻止,抵禦。
自恃:倚仗,仗恃。輕:鄙夷。
濫 : 輕 率, 隨 意。 叨 : 同 饕, 貪。 常 用於功名、功勞之上。
溺 : 沉 迷。 空 寂 : 無 諸 相 曰 空, 無 起 滅曰寂。
七五五
行
二
四
十一
二
二
生字注音
疥
吠 琉璃
吠
蘇 迷嚧
嚧
崩頹
頹
毋 令生著
毋
癩 野干
癩
疥
廢
盧
退 (二聲)
吳
賴
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七九九 (下)
七九九 (下)
八〇〇 (上)
八〇〇 (下)
八〇 一 (下)
jiè lài wú tuí lú fèi
注 釋
七五六
疥 癩 : 疥 瘡 的 別 名。 野 干 : 野 狐。 此 二者臭穢不善,比喻心之險惡。
毋 : 不 要, 莫。 表 示 禁 止 或 勸 誡 的 意 思。 著 : 心 情 纏 綿 於 事 物 而 不 離, 謂 之著。如愛著執著貪著等是。 頹:崩壞,倒塌。
蘇迷嚧:須彌之又稱。
吠 琉 璃 : 舊 作 毘 琉 璃, 琉 璃, 鞞 頭 梨,鞞稠梨夜等。寶珠之名。
八〇 一 (下)
八〇 一 (下)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上)
二
十
四
七
胝 頗胝 迦 寶
皮 鞞 稠梨夜
前 遊乾 陀 羅
佉 佉 提羅
國界嚴淨第十一
之
皮
前
屈
zhī pí qián qū
頗胝迦:玻璃之又稱。
鞞稠梨夜:吠琉璃之舊稱。
遊 乾 陀 羅 : 瑜 乾 駄 羅, 又 作 由 犍 陀 羅, 瑜 健 達 羅 等。 七 金 山 之 第 一。 譯 曰雙持。山有二道。故名。
佉 提 羅 : 又 作 朅 地 洛 迦, 佉 提 羅 迦 等。 譯 為 擔 木 或 空 破。 高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四 萬 二 千 由 旬, 以 七 寶 合 成, 在 須 彌 山 之 外 圍 而 繞 之。 二 山 之 中 間 有 大 海。 闊 八 萬 四 千 由 旬。 無 量 之 優 缽 羅 華, 缽 摩 華, 拘 牟 陀 華, 奔 荼 利 迦 華 等 諸 妙 香 物 ,徧 覆 水 上 。 此 海 中 又 有 東 弗 婆 提, 南 閻 浮 提, 西 瞿陀尼,北鬱單越之四洲。
七五七
三
十四
十一
九
行
屹立
朅 地洛迦
朅
屹
斫 迦羅
斫
安 濕 縛 竭拏
拏
生字注音
妾
意
拙
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上)
八〇 二 (下)
ná zhuó yì qiè
注 釋
七五八
安 濕 縛 竭 拏 : 安 濕 縛 朅 拏, 又 作 阿 輸 割 那。 譯 為 馬 半 頭 或 馬 耳。 高 三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蘇 達 梨 舍 那 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斫 迦 羅 : 又 作 斫 羯 羅, 遮 迦 和, 斫 訖 羅, 斫 迦 婆 羅。 譯 為 輪 圍 或 鐵 圍。 高 三 百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如 之。 圍 繞 毗 那 多 迦 山。 是 為 世 界 之 外 廓, 出 之 即 為 太 虛。 二 山 中 間 之 海 水, 闊 六 百 由 旬。 屹立:聳立不動。
朅 地 洛 迦 : 佉 提 羅 之 又 稱。 九 山 之 二。
八〇 二 (下)
八〇 二 (下)
八〇 二 (下)
四
五
十
朅 朅那
酤 里酤
軻 軻 犁羅
荼 奔荼 利 迦 華
國界嚴淨第十一
妾
姑
柯
圖
qiè gū kē tú
朅 那 里 酤 : 佉 提 羅 之 又 稱。 九 山 之 二。
軻犁羅:佉提羅之又稱。九山之二。
奔 荼 利 迦 : 分 陀 利, 又 作 芬 陀 利, 分 陀 利 迦, 分 荼 利 迦, 分 荼 利 華。 正 開 敷 之 白 色 蓮 華 也。 西 土 之 蓮, 有 青 黃 赤 白 四 種。 又 隨 未 敷, 開, 落 之 三 時 而 異 名( 蓮 華 部 詳 說 之 ), 分 陀 利 為 白 蓮 華 之 正 開 敷 者, 又 此 華 最 大, 花 瓣 數 百, 一 名 百 葉 華, 妙 法 蓮 華 經 之 蓮 華 即 此 白 蓮 華, 八 葉 之 分 陀 利 華 也。 又 此 華 多 出 於 阿 耨 達 池, 人 間 無 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
七五九
七
九
四
行
尾 那怛 酤
怛
修 騰娑 羅
娑
遊犍 陀 羅
前
生字注音
妲
梭
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〇 三 (上)
(上)
八〇 三
(下)
八〇 三
qián suō dá
注 釋
七六〇
遊 犍 陀 羅 : 又 作 遊 乾 陀 羅, 踰 健 達 羅 等。 譯 為 雙 持。 高 一 萬 二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伊 沙 陀 羅 山。 二 山 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修 騰 娑 羅 : 又 作 蘇 達 梨 舍 那。 譯 為 善 見。 高 六 千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同 之。 圍 繞 遊 乾 陀 羅 山。 二 山 中 間 之 海 水, 闊 一萬二千由旬。
尾 那 怛 酤 : 毘 那 多 迦, 又 作 毘 那 耶 迦, 毘 泥 怛 迦 那, 吠 那 野 怛 迦, 毘 那 怛 迦, 毘 那 矺 迦, 維 那 兜。 譯 為 障 礙 或 犍 與, 又 曰 象 鼻。 亦 周 匝 在 尼 民 陀 羅 山 之 外。 高 六 百 由 旬。 頂 上 闊 亦 如 之。 圍 繞 尼 民 陀 羅 山。 二 山 中 間 之 海 水 , 闊 一 千 二 百 由 旬 。 其 水 上 並 皆徧 覆四種之雜華,諸妙香物。
七
十三
六
十二
三
矺 毘 那矺 迦
斫 訖羅
斫
頞 頞 濕縛羯拏
峽 陿
胝 塞 頗胝 迦
托
拙
餓
峽
之
折
毘那矺迦:毘那多迦之又稱。(又音) 矺
七六一
塞頗胝迦:梵語頗梨,譯言水精。
陿 :同「陜」。
頞 濕 縛 羯 拏 : 又 作 阿 沙 干 那。 九 山 之 一。譯曰馬耳。
斫 訖 羅 : 斫 迦 羅, 又 作 斫 羯 羅, 遮 迦 和, 斫 迦 婆 羅。 譯 為 輪 圍 或 鐵 圍。 高 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毗那多 迦 山。 是 為 世 界 之 外 廓, 出 之 即 為 太 虛。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
zhé
八〇 三 (下)
(下)
八〇 三
八〇 四 (上)
八〇 四 (上)
八〇 五 (下)
國界嚴淨第十一
tuō zhuó è xiá zhī
行
五
六 八
十
生字注音
瑩
瑩
潤 潤
㮹迦 窣 坡致迦
窣
致
颯破
颯
牙輞
輞
牟 婆洛揭拉婆
牟 謀
速
致
薩
網
閏
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〇 五 (下)
八〇 五 (下)
八〇 五 (下)
八〇 七 (上)
十一
注 釋
七六二
瑩潤:形容潔白光滑。
牟
牟 婆 洛 揭 拉 婆 : 此 云 青 白 色 寶, 今 名 硨磲。 又 (音 牟 ) 輞:車輪的外框。
只
颯 破㮹 迦 : 玻 璃 之 新 譯 。 水 精 ( 即 水 晶)也。(又音)㮹
蘇
窣 坡 致 迦 : 玻 璃 之 新 譯。 水 精( 即 水 晶)也。(又音)窣
zhǐ
sū
八〇 七 (上)
mù
yíng móu
rùn wǎng sà zhì sù
(上)
八〇 七
八〇 七 (下)
十三
六
六
九
硨 硨
磲 磲
壟 壟文
囉
車
渠
攏
訪
仁
缽 攞 娑 福 羅 囉 (一聲)
仁 任
昉 昉
硨磲:七寶之一。
壟 : 田 埂, 田 界。 文 : 線 條 交 錯 的 圖 案、花紋。
羅
缽攞 娑 福 羅 : 珊 瑚 之 梵 語 音 譯 。 ( 又 音)攞
七六三
任 昉 :( 西 元 四 六 〇 ~ 五 〇 八 ) 字 彥 昇, 南 朝 梁 博 昌 人( 今 山 東 省 博 興 縣 南 )。 武 帝 時 為 義 興、 新 安 太 守, 有 政 聲。 見 宮 中 內 藏 四 部 古 籍 篇 卷 紛 雜, 於 是 親 自 校 讎 勘 定。 著 有《 雜 傳》《地記》等書。卒諡敬。
luó
八〇 八 (上)
八〇 八 (上)
國界嚴淨第十一
chē lǒng
qú luō rén fǎng
行 十四 五
三
十一
十四
生字注音
耦
六銖
銖
怛唎 奢 天
唎
怛唎 耶
唎
懽 喜園天
歡
憍 尸迦
憍
耦
利
珠
利
歡
交
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八〇 八 八〇 八 (下)
八〇 九 (上)
八〇 九 (上)
八〇 九 (上)
ǒu jiāo lì
huān lì zhū
注 釋
七六四
耦:雙數。與單數「奇」相對。
憍尸迦:又曰憍支迦。帝釋之姓。
懽 : 同「 歡 」。 懽 喜 園 : 歡 喜 園, 又 曰 歡 喜 苑。 又 曰 歡 樂 園, 喜 林 苑。 忉 利 天 帝 釋 四 園 之 一。 在 喜 見 城 之 外 面 北 方。 諸 天 入 此, 則 自 起 歡 喜 之 情, 故名歡喜。
怛唎耶怛唎奢天:忉利天。
銖 : 古 代 計 算 重 量 的 單 位。 六 銖 為 一 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
(下)
八〇 九
八一〇 (上)
八一〇 (下)
(上)
八一三
八一四 (下)
二
十一
十二
六
六
顛 巔
之 衹有
僚 臣僚
琪 泥 薩祇 波 逸 底迦法
檗 黃檗 山 運 禪 師
國界嚴淨第十一
顛
之
聊
琪
播
巔:山頂。
只
衹 : 但, 正 好。 同「 祇 」。( 又 音 ) 衹
七六五
黃檗:唐斷際禪師希運。
泥 薩 祇 波 逸 底 迦 法 :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五 篇 罪 之 一。 尼 薩 耆 為 盡 捨, 波 逸 提 為 墮 。 此 罪 聚 總 關 於 衣鉢 等 之 財 物 , 故 以 其 所 犯 之 財 物, 捨 於 眾 中 而 懺 悔 之, 謂 之 盡 捨。 若 不 懺 悔, 則 結 墮 獄 之 罪, 故 曰 墮。 總 有 三 十 種, 稱 為 三十捨墮。
臣僚:官吏。
zhǐ
diān zhī liáo qí bò
行 九
九
九 三
五
十四
生字注音
緇林
緇
捋 虎鬚
捋
饒舌
饒
搊
走
敕諡
敕
丙戌
戌
資
勒 (四聲)
嬈 (二聲)
走
赤
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一四 (下)
八一四 (下)
八一五 (上)
(下)
八一五
八一五 (下)
八一五 (下)
注 釋
七六六
丙 : 天 干 的 第 三 位。 戌 : 地 支 的 第 十一位。
敕 諡 : 指 於 人 逝 世 後, 朝 廷 依 其 生 前 德 行 而 追 贈 稱 號。 追 贈 之 號 又 稱 敕 諡 號。 搊:抓也,揪也。 饒舌:多言也,多話。
呂
捋 虎 鬚 : 拔 老 虎 的 鬍 子。 比 喻 做 冒 險 的事。(又音)捋
緇 林 : 寺 院 也。 僧 著 緇 衣, 故 曰 緇。 寺 院 為 僧 所 居 住 之 叢 林, 故 曰 緇 林。 林者言僧眾之多也。
lǚ
xū chì zǒu ráo lè zī
十四
五
十四
做
尋伺
四
浮 世 穿鑿
曠 曠 劫度生
做
四
況
鑿
浮 世 : 又 作 憂 世、 浮 生。 本 謂 世 間 動 盪 不 定, 充 滿 憂 苦 ; 亦 即 無 常 之 世。 穿鑿:勉強解釋,牽強附會。(又音) 鑿
七六七
曠 劫 : 曠 者 久 也 懸 也, 劫 者 梵 語 劫 波 之 略, 謂 長 時 期。 極 言 過 去 時 之 長, 謂 之 曠 劫, 未 來 時 之 長, 謂 之 永 劫。 度生:濟度眾生也。
尋 : 粗 心 在 緣 曰 尋。 伺 : 細 心 分 別 曰 伺。 尋 伺 : 舊 云 覺 觀。 新 作 尋 伺, 不 定法中二種之心所也。
záo
八一六 (上)
八一七 (上)
(上)
八一七
國界嚴淨第十一
zuò sì kuàng
生字注音
慼
鑊 鑊湯
慳 慳貪
薦 追薦
建
千
或
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四 一 六
七
慼
光明遍照第十二 頁
(下)
八一九 八二一 (下)
八二一 (下)
八二二 (下)
注 釋
七六八
鑊 : 古 代 一 種 烹 人 的 刑 具。 湯 : 古 代 一種置人於沸水中烹死的刑罰。
慼:憂傷,憂愁,悲傷。
慳 貪 : 惜 物 而 不 與 人, 貪 求 而 無 飽 足 之心。
追 薦 : 又 曰 追 善。 追 薦 者, 為 死 者 追 薦 福 之 義, 追 善 者, 為 死 者 追 修 善 事 之 義。 追 薦 為 典 語, 追 善 為 俗 字。 又 曰追福,追修,追嚴等。
huò
qī qiān jiàn
壽眾無量第十三
行 四
八
一
生字注音
黃鍾 調
鍾
徵羽
止
宮 商角
決
漏泄
泄
寶樹 國第十四 頁 八二四 (上)
八二四 (下)
八二五 (上)
寶樹徧國第十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瀉 決 止
忠
xiè jué zhǐ zhōng
注 釋 漏泄:洩露,露出。
宮 商 角 徵 羽 : 即「 五 音 」, 中 國 聲 樂 所指的五個音階。
黃鍾: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陽律 的 第 一 律。 亦 為 六 律、 六 呂 的 基 本 音。 黃 鍾 調 : 亦 作「 黃 鐘 調 」。 燕 樂 羽聲七調之第五運。
七六九
行
十一
二
生字注音
唄 梵唄
止 變徵
止
七七〇
變 徵 : 古 代 音 調 分 為 宮、 商、 角、 徵、 羽、 變 徵、 變 羽 七 音。 變 徵 是 高 而悲壯的調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梵 唄 : 法 會 之 聲 明 也。 唄 者 唄 匿 之 略。 又 作 婆 陟、 婆 師。 音 韻 屈 曲 昇 降, 能 契 於 曲, 為 諷 詠 之 聲, 是 梵 土 之 法 曲, 故 名 梵 唄。 又 曰 唄 匿。 單 云 拜 唄。 翻 作 止 斷 止 息 或 讚 嘆, 法 事 之 初 唱 之, 以 止 斷 外 緣, 止 息 內 心, 方 堪 作 法 事, 又 其 偈 頌 多 讚 佛 德, 故 云 讚嘆。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八二五
八二五 (下)
bài
zhǐ
行 七
十一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心 恒 愧赧
赧
媚悅
媚
諛
諛
阿
屙
諂佞
佞
菩 提 曼拏 羅
拏
菩提道場第十五 頁
(下)
八二五
八二八 (上)
八二八 (上)
八二八 (上)
菩提道場第十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拿 寧 (四聲) 屙 魚 妹 楠 (三聲)
ná nìng ē yú mèi nǎn
注 釋
菩提曼拏羅:道場之梵語音譯。
諂佞:奉承討好。阿諛:阿附諂諛。
媚:奉承,取悅,討好。
恒 : 同「 恆 」, 經 常。 愧 赧 : 心 感 羞 慚而面紅耳赤。
七七一
行 十四
三
八
十
四
生字注音
渟
渟
沈
沉
惛
惛
縱恣
恣
慠他
傲
矜己
矜
銜恨
銜
亭
沉
昏
自
傲
今
閑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八二八
八二八 (下)
(上)
八二九
八三〇 (上)
(下)
八三一
xián jīn ào zì hūn chén tíng
銜恨:含恨。
注 釋
七七二
矜 : 自 誇, 自 負。慠 : 同「 傲 」。 輕 視,不尊敬。
縱恣:放縱恣肆。
沈 : 同「 沉 」。 惛 沈 : 使 心 盲 昧 沈 鬱 之煩惱也。八纏之一。
渟:深。
八三一 (下)
八三二 (下)
七
十一
拔
焰
福
《颰 陀 劫 三 昧 經 》 : 《 賢 劫 經 》 之 又 名。(又音)颰
七七三
燄:同「焰」。陽燄:大乘十喻之一、 又 作 颺 燄, 或 單 曰 燄, 又 曰 陽 光。 莊 子 所 謂「 野 馬 塵 埃 」 是 也。 謂 春 初 之 原 野 日 光 映 浮 塵 而 四 散 者 也。 渴 鹿 見 之以為水,走而趣之。
fú
拔
陽燄
燄
《颰 陀 劫 三 昧 經》
菩提道場第十五
bá yàn
生字注音 痊痾
涇 無 分涇
渭 渭
塼 疊塼 為 道
綃 布綃
消
專
位
經
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五
九
十一
十二
痾
堂舍樓觀第十六 頁 八三四 (下)
八三四 (下)
(下)
八三四
(下)
八三四
ē jīng wèi zhuān xiāo
科
注 釋
七七四
布 : 棉 麻 或 絲 綢 織 品 的 總 稱。 綃 : 用 生絲織成的絲織品。
塼:同「磚」。
涇 渭 : 涇 水 和 渭 水。 涇 水 發 源 於 六 盤 山, 流 經 黃 土 區, 挾 帶 大 量 泥 砂 ; 渭 水 發 源 於 秦 嶺, 所 經 為 崖 壁 陡 峻 的 山 谷,河水清澈。
痾:疾病。痊痾:使病痊癒。(又音) 痾 kē
(上)
八三五
八三五 (上)
八三五 (上)
八三六 (下)
一
十三
十四 九
超 勦健
敬 經
杼 機杼
揆 其揆 一 也
堂舍樓觀第十六
超
敬
住 葵
勦:矯健,敏捷。
經 : 謂 織 布 前, 於 機 杼 上 繃 齊 並 梳
整 紗 縷, 使 成 為 經 線。( 又 音 ) 經
經
揆:道理,準則。
七七五
機 杼 : 杼, 紡 織 的 工 具。 機 杼 指 織 布 機。
jīng
chāo jìng zhù kuí
生字注音 澄渟
瀅 清瀅
蔞 瓜蔞
栝 栝樓
瓜
樓
營
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三 一 二
三
渟
泉池功德第十七 頁 八三八 (上)
(下)
八三八 八三九 (上)
八三九 (上)
tíng yíng lóu guā
注 釋 澄渟:水清而靜。 瀅:水清澈的樣子。
七七六
瓜蔞:別名:栝樓、糖瓜蔞、簍瓜。
栝 樓 : 古 代 稱 為「 果 臝 」。 葫 蘆 科 王 瓜 屬, 草 質 藤 本。 分 布 於 中 國、 日 本、 韓 國。 具 多 年 生 塊 根, 莖 一 年 生、 光 滑 無 毛、 基 部 粗 糙。 葉 互 生、 膜 質、 掌 狀、 有 缺 刻。 花 雌 雄 異 株, 果 實 卵 圓 形 或 廣 橢 圓 形, 熟 時 色 黃 褐,肉質。可供食用及入藥用。
八三九 (上)
八三九 (上)
八三九 (下)
(下)
八三九
(上)
八四一
六
十三
四
四
一
祛 祛痰
皎 皎鏡
敬 殑伽
芻 縛芻
邃 道邃 大 師
泉池功德第十七
屈
絞
淨
除
歲
qū jiǎo jìng chú suì
祛 : 消 除, 驅 逐。 祛 痰 : 去 除 痰 液 或 生痰病因的方法。 皎:潔白明亮。
殑伽:恒河也。
縛芻:今之阿姆河。
道 邃 : 興 道 尊 者 道 邃, 不 知 何 許 人。 唐 代 宗 大 曆 中 來, 依 荊 溪 於 天 台 佛 隴 寺, 荊 溪 嘉 之 曰 : 吾 子 其 能 嗣 興 吾 道, 遂 授《 止 觀 輔 行 》。 師 為 眾 開 說, 發 明 深 旨。 貞 元 二 十 一 年, 日 本 沙 門 最 澄 來 求 法, 師 盡 以 一 家 之 教 觀 付之。見《佛祖統紀》八。
七七七
三
三
十一
九
七
行
葱嶺
領
闕
闕
徑 山欽
欽
晝 乃 不眴
眴
諱 澄觀
諱
生字注音
領
卻
侵
絢
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四一 (上)
(上)
八四一
八四一 (上)
八四一 (下)
八四一 (下)
huì xuàn qīn què lǐng
注 釋
七七八
諱 : 表 示 避 稱 尊 長 名 字 的 用 語。 也 可 用 來 代 指 尊 長 的 名 字。 澄 觀 : 唐 代 州 五 臺 山 清 涼 寺 澄 觀, 嗣 賢 首, 弘 華 嚴 宗。 眴:目眩。通「眩」。
徑 山 : 在 杭 州 臨 安 府。 謂 為 興 聖 萬 壽 禪 寺。 震 旦 五 山 之 一。 道 欽 開 之。 欽:唐徑山道欽禪師。
闕: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葱 嶺:帕米爾高原之古稱。
八四六 (上)
八四六 (下)
八四九 (上)
八五〇 (上)
八五〇 (上)
六
十四
六
七
十二
龜 龜 毛兔角
圭 唐圭 峰 宗 密
豫 悅豫
撰 撰者
繁衍
衍
歿後
歿
泉池功德第十七
規
規
玉 篆 默 演
guī guī yù zhuàn mò yǎn
龜 毛 兔 角 : 龜 本 無 毛, 兔 亦 無 角, 然 龜 游 水 中, 身 沾 水 藻, 人 視 之 則 誤 認 水 藻 為 龜 毛, 又 如 誤 認 直 豎 之 兔 耳 為 兔 角 ; 故 諸 經 論 每 以「 龜 毛 兔 角 」 比 喻 有 名 無 實, 或 現 實 中 全 然 不 存 在 之 事物;亦即凡夫對實我實法之妄執。
圭 峰 : 終 南 山 之 別 峰, 唐 華 嚴 宗 第 五 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 悅豫:歡悅。
撰:著述。歿:死。
繁衍:孳生眾多。
七七九
生字注音 波呾 囉
迦 摩 呼 荼迦
蓽 蓽
茇 拔
畢
加
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超世希有第十八
行 七
一
二
呾
受用具足第十九 頁
(上)
八五一
八五一 (下)
(下)
八五一
茇
dá jiā bì bá
注 釋
七八〇
波 呾 囉 : 缽 多 羅 之 又 稱。 比 丘 六 物 之 一,飯器也。
摩 呼 荼 迦 : 歡 喜 丸 之 梵 語 音 譯。 餅 子 名。
蓽 茇 : 胡 椒 科 胡 椒 屬, 多 年 生 草 質 藤 本。 叢 生, 莖 匍 匐, 枝 橫 臥。 葉 卵 圓 形, 長 五 至 十 一 公 分, 先 端 尖, 光 滑 而 厚。 花 單 姓, 雌 雄 異 株, 密 集 穗 狀 花序,春季開,初秋果序成熟,形似
(下)
八五一 八五一 (下)
三 六
蒲 蒲萄
糅糅
受用具足第十九
菩 柔 (三聲)
糅
小 指, 呈 青 黑 色, 可 供 藥 用, 具 健 胃、 鎮 痛 效 用。 原 產 於 印 度、 馬 來 半 島,臺灣亦有引種栽培。 蒲萄:葡萄的果實。
糅:摻雜,混合。(又音)糅
七八一
róu
pú rǒu
生字注音
卦 八卦
籟 人籟
簫 排簫
消
賴
七八二
排 簫 : 樂 器 名, 吹 管 樂 器。 竹 製 的 編 管 樂 器。 古 代 記 載 大 簫 有 二 十 三 管 或 二 十 四 管, 小 者 有 十 六 管。 目 前 考 古 出土最早的實物為湖北省隨縣的曾侯 乙 墓 排 簫, 竹 製, 有 十 三 管。 排 簫 之 名 為 宋 元 時 期 才 出 現, 今 日 使 用 的 排 簫樂徽為清代樣式。
人 籟 : 人 吹 簫 所 發 出 的 聲 響。 古 代 管 樂器。一說即排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八 卦 :《 易 經 》 中 八 個 基 本 卦 名。 相 傳 為 伏 羲 氏 所 作, 由 陰( )、 陽 掛 ( ) 二 爻 組 合 而 成, 三 爻 成 卦, 以 象徵宇宙結構及諸事的變化。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四
二
十二
行
德風華雨第二十 頁 八五二 (上)
八五二 (下)
八五二 (下)
guà
lài xiāo
(下)
八五二
八五二 (下)
六
九
德風華雨第二十
笙 笙
籥 籥
籟 地籟
生
月
賴
shēng yuè lài
笙 : 樂 器 名, 吹 管 樂 器。 源 自 中 國 的 簧 管 樂 器。 用 十 三 至 十 七 根 裝 有 簧 片 的 竹 管 和 一 根 吹 氣 管, 裝 在 一 個 鍋 形 的 底 座 上 製 成。 演 奏 時 以 口 接 於 吹 管, 分 別 以 指 按 簧 管, 吹 之 發 聲。 能 奏 和 聲, 吹 氣 及 吸 氣 皆 能 發 聲, 其 音 色 清 晰 透 亮。 今 常 用 的 高 音 笙 多 為 三 十 六 簧, 常 用 於 獨 奏 與 合 奏。 目 前 還 有 中 音 笙、 次 中 音 笙、 低 音 笙, 多 用於合奏。 籥 : 樂 器 名, 吹 管 樂 器。 為 遠 古 短 管 形 竹 製 簧 管 樂 器, 中 國 最 早 的 竹 樂 器 之 一。 形 制 似 笛, 有 三 孔 或 六 孔 之分。
地籟:風吹大地孔穴發出的聲響。
七八三
行 十一
二
十三
十四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竅
眾竅
籟 天籟
曳 沒曳 達 利 瑟致
纖 洪纖
妍 妍醜
訾 毀訾
紫
顏
仙
意
賴
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五二 (下)
八五三 (上)
八五三 (下)
(下)
八五四
八五三 (下)
八五五 (下)
竅:孔穴。
注 釋
七八四
天 籟 : 自 然 界 的 聲 響, 如 風、 雨、 禽、獸聲等。
頁
沒 曳 達 利 瑟 致 : 譯 曰 我 見。( 又 音 ) 曳
毀訾:詆毀中傷。
妍醜:美和醜。
洪纖:大小,巨細。
yè
qiào lài yì xiān yán zǐ
八五八 (上)
八五八 (下)
(下)
八五八
八五八 (下)
八五八 (下)
(下)
八五八
(下)
八五八
十四
四
五
六
八
九
十三
綿 兜 羅緜
毦 兜 羅毦
毳 毛毳
縵 合縵
蠹 蠹羅
繭 細耎
耎
野 蠶繭
德風華雨第二十
綿
二
翠
慢
杜
簡
軟
緜 :同「綿」。
兜 羅 毦 : 兜 羅, 兜 羅 綿。( 又 音 ) 毦
耳
七八五
耎:柔軟。通「軟」。
蠶繭:蠶吐絲作成的繭。
蠹羅:兜羅。
合 縵 : 手 足 縵 網 相, 手 足 指 與 指 間 有 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者。
毳:鳥獸的細毛。
ěr
mián èr cuì màn dù jiǎn ruǎn
行 七 九 十一 十四 一 一 二
生字注音
神晤
晤
寤
寤
裴氏
裴
尉 遲氏
玉
寅刻
寅
擷花
擷
白疊
疊
物
悟
陪
玉
銀
節
跌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八五九 八五九 (上)
八六〇 (上)
(下)
八六〇 八六一 (上)
八六一 (上)
(上)
八六一
白疊:棉花。
注 釋
鞋
七八六
擷:摘取。(又音)擷
晤:聰明。
寤:睡醒。
裴 : 姓。 如 晉 朝 有 裴 楷, 唐 朝 有 裴 度。
尉遲:複姓。如唐代的尉遲恭。
寅 : 時 辰 名。 約 當 於 淩 晨 三 時 至 五 時。
xié
dié jié yín yù péi wù wù
(上)
八六一 八六一 (上)
八六一 (上)
(上)
八六一 八六一 (上)
八六一 (下)
八六一 (下)
八 九 十二 十三 十四 三
六
照
奉
諷:委婉勸諫。(又音)諷
洋
佯:假裝。
唪
葷 : 五 葷。 五 種 有 辛 味 之 蔬 菜 也。 血:肉食。
詔:告誡,教導。教詔:教誨;教訓。
fěng
七八七
五 竺 : 五 天 竺, 略 稱 五 天。 東 西 南 北 中 五 方 之 天 竺。 即 東 天、 西 天、 南 天、北天、中天。
厚誣:深加毀謗。
關輔:京城附近的地方。
竹
屋
官
昏
fèng
奉 諷
詔 教詔
葷 葷血
佯 佯
五竺
竺
厚誣
誣
關輔
關
德風華雨第二十
zhào yáng
hūn guān wū zhú
行 七
一
生字注音
渠 犍 度 跋渠
淳
醇 醇粹 柔 (三聲)
謁 屢謁
祔 祔
塋 塋
隴
營
付
夜
糅 參糅
醇粹:精純不雜。
七八八
糅:摻雜。(又音)糅 謁:進見,拜見。 祔:合葬。
塋隴:墳墓。
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犍 度 : 又 作 乾 度。 譯 曰 聚, 蘊, 積, 瞿 (二聲) 藏, 結, 節。 論 律 中 篇 章 之 名。 跋 渠:譯曰部,品。經論中之篇章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六一 (下)
八六二
一 六 十三
十四
攏
róu
(上)
八六二 (上)
八六二 (上)
八六二 (上)
(上)
八六二
隴
qú
chún rǒu yè fù yíng lǒng
八六二 (下)
八六二 (下)
一 五
德風華雨第二十
紼 執紼
暑 曙
弗 暑
fú shǔ
執 紼 : 送 葬 時 手 執 繩 索 以 牽 引 靈 柩, 後泛指送葬。 曙:天亮;破曉。
七八九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行 七
八
七
生字注音
無 屈撓 行
撓
筏 提摩多
筏
積 行 方剋
剋
鐃
罰
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頁 八六三 (上)
八六三 (下)
八六四 (上)
kè fá náo
注 釋
七九〇
剋:通「克」。勝任。
筏 提 摩 多 : 後 秦 中 天 竺 三 藏, 弘 始 三 年,奉勑 於莊嚴寺譯成《釋摩訶衍論》 十卷。
無 屈 撓 行 : 菩 薩 十 行 之 四。 又 作 無 盡 行, 隨 眾 生 之 機 類 而 現 其 身, 三 世 平 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行
八
生字注音
踊躍
踊
教詔
詔
臨漳
漳
鄴
鄴
都
督
注 釋
鄴 : 春 秋 時 齊 邑, 秦 漢 時 改 置 縣。 故 城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北省臨漳縣境 內。
照
章
踊:躍。踊躍:反應熱烈,樂於從事。
教詔:教誨;教訓。詔:告誡,教導。
臨 漳 : 臨 漳 縣, 古 稱 鄴 城、 鄴, 是 河 北 省 邯 鄲 市 下 轄 的 一 個 縣, 因 境 內 有 漳河,故名。
勇
夜
督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頁
八六七
八
十三
九
七九一
zhāng
(上)
八六七 (上)
八六七 (上)
八六七 (下)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dū zhào
yè yǒng
行
八
生字注音
花 芬 陀 利華
煣 糅集
啻 不啻
譽 馳譽 於 五 天
玉
赤
柔 (三聲)
七九二
糅
馳譽:聲名遠播。五天:五天竺之略。 又五淨居天之略。此指五天竺。
不啻:如同。
糅集:融合。(又音)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芬 陀 利 : 又 作 分 陀 利, 分 陀 利 迦, 分 荼 利 迦, 分 荼 利 華, 奔 荼 利 迦。 正 開 敷 之 白 色 蓮 華 也。 西 土 之 蓮, 有 青 黃 赤 白 四 種。 又 隨 未 敷, 開, 落 之 三 時 而 異 名( 蓮 華 部 詳 說 之 ), 分 陀 利 為 花 白 蓮 華 之 正 開 敷 者, 又 此 華 最 大, 花 瓣數百,一名百葉華,《妙法蓮華經》 之 蓮 華 即 此 白 蓮 華, 八 葉 之 分 陀 利 華 也。 又 此 華 多 出 於 阿 耨 達 池, 人 間 無 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六八
十三 二 六
róu
(上)
八六九 (上)
(下)
八六九 八六九 (下)
huā
rǒu chì yù
八
九
九 十 十一 十二
綜 錯綜 群 言
楷 楷定
謬 真謬
衡 權衡
璨 僧璨
粲 僧粲
謁 參謁
縱 (四聲)
凱
繆 恆 燦 燦 夜
綜
錯 綜 : 將 資 料 交 叉 運 用 並 綜 合 參 考。 (又音)綜
七九三
參謁:依禮進謁、拜見。
僧粲:僧璨之又稱。
僧璨:禪宗東土六祖之第三。
權衡:衡量、評估得失輕重。
楷定:正決定也。謬:不實的。
zōng
八六九 (下)
八六九 (下)
(下)
八六九 八七〇 (上)
八七〇 (上)
(上)
八七〇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zòng kǎi miù héng càn càn yè
行
一
七
生字注音
皖 皖 公山
鑑 鏡 (鑑 ) 智 禪師 建
七九四
鏡(鑑)智禪師:禪宗三祖僧璨諡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皖 公 山 : 又 名 皖 山, 天 柱 山, 古 稱 霍 山、 衡 山, 是 位 於 安 徽 省 安 慶 市 潛 山 的 山 脈, 因 主 峰 如 柱 倚 天 而 得 名。 有 晚 「 江 淮 第 一 山 」、「 古 南 嶽 」 之 稱。 是古皖文化薈萃地。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〇 (下)
八七〇 (下)
wǎn
jiàn
行 六
十四
四
四
生字注音
瑙
西 湖 孤 山瑪
瑪
貶抑
抑
離 群索 居
索
明鑒
鑒
腦
馬
意
所
建
同音字 漢語拼音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頁 八七二 (下)
八七四 (上)
八七四 (下)
八七四 (下)
瑙坡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jiàn suǒ yì mǎ nǎo
注 釋 明鑒:明亮的鏡子。
離群索居:離開群體,獨自生活。
貶抑:指出過失,並施予不好的評價。
西 湖 : 在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城 西。 由 錢 塘 江 泥 土 積 塞 灣 口 而 成, 周 三 十 里。 風 景極佳,為馳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孤 山 : 位 在 浙 江 省 杭 縣 的 西 湖, 界 於 裡 外 二 湖 之 間, 宋 代 林 逋 隱 居 於 此 山 的北麓。
七九五
十一
十
十
行
骸
斂
斂
泊 然示寂
泊
祭 文挽詩
祭
生字注音
孩
練
博
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四 (下)
八七四 (下)
(下)
八七四
遺骸
jì bó liàn hái
注 釋
七九六
瑪 瑙 坡 : 位 於 西 湖 孤 山 北 麓, 相 傳 因 有 碎 石 如 瑪 瑙 而 得 名, 為 北 宋 孤 山 名 剎瑪瑙寺所在。
祭 文 : 祭 祀 時 所 誦 讀 的 文 辭。 挽 : 哀 悼死者。通「輓」。
泊 : 恬 靜, 淡 默。 示 寂 : 寂 者 圓 寂, 又 寂 滅 也, 是 涅 槃 之 譯 語。 示 寂 者 為 示 現 涅 槃 之 義, 言 佛 菩 薩 及 高 德 之 死 也。
斂 : 通「 殮 」, 給 死 者 穿 衣 入 棺。 遺 骸:死者的骸骨。
八七四 (下)
八七五 (下)
八七五 (下)
八七六 (上)
八七六 (上)
十一
一
十三
六
十三
巖 巖 乖
乖 角 角 之義
湛 洞 徹湛 明
瑕 瑕
玷 玷
惲 玄惲 師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嚴
怪 (一聲)
絞
站
霞
店
運
yán guāi jiǎo zhàn xiá diàn yùn
巖:洞穴,山洞。
乖角:牴觸,矛盾。
洞徹:明白透澈。湛:清澈,清楚。
瑕 : 玉 上 的 斑 點。 玷 : 玉 上 的 瑕 疵、 斑點。瑕玷:比喻缺點、過失。
玄惲:道世法師,唐代僧。
七九七
行
二
三 五 七 十一 十二
生字注音
旁敷
敷
爰
爰
研覈
覈
遏絕
遏
渥潤
渥
伊闕 人
缺
厥先
厥
膚
元
核
餓
握
缺
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六 (下)
八七六 (下)
(下)
八七六 八七六 (下)
八七六 (下)
(下)
八七六
jué
注 釋
七九八
渥 : 深 重, 濃 厚。 潤 : 細 膩 光 滑。 渥 潤:潤澤。
厥 : 同「 其 」。 伊 闕 : 今 河 南 洛 陽 市 南。 即 春 秋 周 闕 塞。 因 兩 山 相 對 如 闕 門,伊水流經其間,故名。
遏:阻止,禁絕。
敷:散布,傳布。
爰:於是。
研:深入探究。覈:查核。
wò
quē è hé yuán fū
十三
三
五
五
七
菊 優 婆毱 多
貫 講貫 之 餘
搴 搴
囿 文囿
瞻 瞻蔔
菊
慣
千
又
詹
居
七九九
優 婆 毱 多 : 又 作 優 婆 鞠 多, 優 婆 掘 多, 烏 波毱 多 等。 譯 曰 大 護, 近 藏, 近 護, 小 護 等。 付 法 藏 之 第 五 師, 出 於 佛 滅 後 二 百 年 阿 育 王 時。 稱 為 無 相 佛。 見《 賢 愚 經 》 十 三 優 婆毱 提 品, 《付法藏傳》三,《阿育王經》六。(又 音)毱
瞻蔔:梔子花。
文囿:文學文章。
搴:取也。
講貫:講習,研習。
jū
八七六 (下)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jú guàn qiān yòu zhān
行 八 十 十一
十一
三
生字注音
避 太 宗 廟諱
諱
蘭 臺 郎 李儼
儼
畢軸
軸
十稔
稔
勒 成 十帙
帙
慧
演
妯
忍
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上)
八七七 (下)
zhì rěn zhóu yǎn huì
注 釋
八〇〇
勒 : 刻, 寫。 帙 : 計 算 函 套 或 包 裹 書 籍的單位。 稔:年。
軸:計算帶軸字畫數量的單位。
蘭 臺 : 漢 代 宮 中 藏 書 的 地 方。 西 漢 以 御 史 中 丞 掌 管, 東 漢 置 蘭 臺 令 史, 典 校 圖 籍, 治 理 文 書。 唐 代 為 祕 書 省 的 別 稱, 掌 圖 書 祕 籍。 李 儼 : 字 仲 思, 隴西人,龍朔中官中台司藩大夫。
避 諱 : 舊 時 為 了 表 示 尊 敬, 在 言 語 或 書 寫 時, 不 說 君 主 或 尊 長 的 名 號, 稱 為「 避 諱 」。 避 諱 的 方 法 有 缺 筆、 缺 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
八七七 (下)
八七八 (上)
八七八 (下)
十三
三
二
拏 室 羅 摩拏 洛 迦三跋羅
苾 苾
芻 芻
竭 摩竭 提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拿
必
除
節
ná bì chú jié
太宗:唐代第二位君主李世民之廟 號。 廟:廟號,舊時皇帝死後,升祀太廟, 追尊為某祖某宗,稱為「廟號」。
室羅摩拏洛迦三跋羅:勤策律儀之梵 語音譯。
苾芻:又云煏 芻。同於舊譯之比丘。
摩 竭 提 : 摩 竭 陀, 又 作 摩 訶 陀, 摩 竭 提, 摩 伽 陀。 中 印 度 國 名, 王 舍 城 所 在。 譯 言 持 甘 露, 善 勝, 無 惱, 無 害 等。
八〇一
十一
六
二
行
悴
悴
愁 憂憔
憔
酥 蜜 和麨
吵
頻 婆娑 羅
娑
生字注音
翠
樵
吵
梭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七八 (下)
八七八 (下)
八七八 (下)
suō chǎo qiáo cuì
注 釋
八〇二
頻 婆 娑 羅 : 佛 在 世 摩 竭 陀 國 王 之 名。 又 作 洴 沙, 瓶 沙, 萍 沙。 新 曰 頻 毘 娑 羅。 古 譯 為 顏 色 端 正 模 實 等。 模 實 者, 身 模 充 實 之 義。 又 譯 形 牢。 玄 奘 譯 為 影 堅, 義 淨 譯 為 影 勝。 深 歸 佛 法。 積 善 根 雖 多, 終 為 逆 子 阿 闍 世 王 幽 囚, 幽 中 照 於 佛 之 光 明, 證 阿 那 含 果而死。
酥蜜:酥酪(用乳類精煉而成的飲料) 與 蜂 蜜 。麨 : 一 種 將 米 、 麥 炒 熟 後 磨 粉製成的乾糧。
憔悴:憂患,煩惱。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上)
(上)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二
八
九
九
代 逮 無生忍
考 祖考
桓 丞 相桓 玄
尉 太尉 謝 安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代
拷
環
位
dài kǎo huán wèi
逮 : 達 到。 無 生 忍 : 安 住 於 無 生 無 滅 之 理 而 不 動 也。《 仁 王 經 》 說 五 忍, 此 為 第 四。 或 為 初 地 之 證 名, 或 為 七八九地之悟名。 祖考:祖先,遠祖。
丞相:秦漢以後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 官 員。 桓 玄 : 字 敬 道, 一 名 靈 寶, 譙 國 龍 亢( 今 安 徽 懷 遠 ) 人, 譙 國 桓 氏 代 表 人 物, 東 晉 名 將 桓 溫 之 子, 東 晉 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
太 尉 : 掌 管 軍 事。 秦 以 太 尉 為 全 國 最 高 軍 事 長 官, 與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並 稱 「 三 公 」。 漢 初 沿 襲 舊 制, 後 改 稱 為 「大司馬」,東漢時,仍稱「太尉」。 謝 安 : ( 西 元 三 二〇 ~ 三 八 五 ) 字 安 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
八〇三
行
十
生字注音
謁 廬山遠公
謁 夜
八〇四
謁:進見,拜見。 廬 山 : 位 於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南。 三 面 臨 水, 西 臨 陸 地, 萬 壑 千 巖, 煙 雲 瀰 漫。 中 有 白 鹿 洞、 墨 池、 玉 淵 等 名 勝, 西 北 有 牯 嶺, 為 避 暑 勝 地。 相 傳 周 武 王 時, 有 匡 俗 兄 弟 七 人 結 廬 此 山, 後 登 仙 而 去, 徒 留 空 廬 而 得 名 ; 一說以廬江得名。 遠 公 : 廬 山 東 林 寺 慧 遠, 俗 姓 賈 氏, 雁 門 人。 初 學 儒, 二 十 一 歲 出 家, 以 道 安 為 師, 達 大 乘 之 奧 旨。 時 襄 陽 有 寇 亂, 道 安 散 徒 眾, 遠 辭 而 至 荊 州, 將往羅浮,抵潯陽,愛廬峰清靜,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就, 隱 居 東 山, 年 四 十 餘, 始 出 為 桓 州 司 馬。 淝 水 之 戰 任 征 討 大 都 督, 指 導 策 劃, 克 敵 有 功, 累 官 至 太 保, 卒 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八八〇
yè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上)
十
十一
十一
厥 厥後
栖 栖
盍 盍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絕
西
何
於 山 陰。 時 有 沙 門 慧 永, 在 西 林 寺, 原 為 同 門。 永 勸 刺 史 桓 伊 興 東 林 寺, 使 遠 居 之。 於 是 隱 士 劉 遺 民、 雷 次 宗 及 沙 門 千 數, 由 遠 遊 止, 遠 乃 與 緇 素 百 二 十 三 人 結 白 蓮 社, 於 無 量 壽 佛 像 前 修 淨 業。 著《 法 性 論 》, 唱 涅 槃 常 住 之 說。 出《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 張 沙 門 之 綱 維。 居 廬 阜 三 十 餘 年, 不 出 影 山。 送 客 每 以 虎 溪 為 界。 晉 義 熙 十 二 年 八 月 寂, 壽 八 十 三。 見《 高 僧 傳》六。 厥後:以後。
栖
栖:通「棲」。居住,停留。(又音) 栖
八〇五
盍:何不,表示反問。
qī
jué xī hé
行
十三
八
八 九
一
生字注音
萃
頃
頃
少
少
拔 乎 其萃
緇 緇 徒咸集
弱 爇 香再拜
緇 緇素
紹 (三聲) 請 (三聲) 資 弱
資
八〇六
緇 素 : 緇 為 緇 衣, 支 那 之 禪 僧 多 服 之。 素 為 白 衣, 印 度 之 俗 人 多 服 之。 因為僧俗之別稱。
爇 : 燒 也。 再 拜 : 古 代 禮 儀, 拜 而 又 拜,表示恭敬之意。
緇徒:僧侶也。咸:都,皆,全。
少頃:不久,片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拔 萃 : 語 本《 孟 子. 公 孫 丑 上 》 : 「 聖 人 之 於 民, 亦 類 也 ; 出 於 其 類, 粹 拔 乎 其 萃, 自 生 民 以 來, 未 有 盛 於 孔 子也。」形容才能出眾。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〇 (上)
八八〇 (下)
八八〇 (下)
八八〇 (下)
八八一 (上)
cuì
shǎo qǐng zī ruò zī
八八一 (上)
八八一 (上)
八八一 (上)
(下)
八八一
八
十一
十三
二
雁 雁 門樓煩人
簪 投簪 受 業
潯 潯陽
桓 刺 史桓 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驗
鐕
巡
環
yàn zān xún huán
雁 門 : 雁 門 郡, 位 於 山 西。 原 為 樓 煩 領 土, 戰 國 趙 武 靈 王 擊 破 樓 煩、 林 胡 後,佔有此地,在此設郡。 樓 煩 : 北 狄 的 一 支, 約 在 春 秋 之 際 建 國, 其 疆 域 大 致 在 今 山 西 省 西 北 部 的 保德、岢嵐、寧武一帶。
投 簪 : 投, 拋 棄。 簪, 用 於 固 定 冠 帽, 比 喻 官 職。 投 簪 指 辭 去 官 職, 不 再從政。受業:追隨老師接受學業。
潯 : 江 西 省 九 江 縣 的 別 稱。 潯 陽 : 今 江西九江,以在潯水之陽得名。
刺 史 : 古 代 司 地 方 糾 察 的 官, 後 沿 稱 地 方 長 官, 清 時 為 知 州 的 尊 稱。 桓 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東 晉 譙 國 銍 縣( 今 安 徽 濉 溪 ) 人, 東 晉 將 領 桓 宣 族 子。 東 晉 將 領 及 音 樂 家。
八〇七
罽 賓國
罽
佛 陀 耶舍
舍
晦夕
晦
鑿池
做
生字注音
季
社
慧
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三
九
八
十
注 釋
鑿
八〇八
鑿:挖掘。(又音)鑿
罽 賓 : 漢 西 域 國 名。 在 北 印 度。 新 稱 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之地。
佛陀耶舍:罽賓國沙門名。《梁僧傳》 二,《 出 三 藏 記 》 十 四,《 三 寶 記 》 八翻為覺明。《開元錄》四,《飾宗記》 三 本 等 翻 為 覺 名。 耶 舍 者 名 稱 之 義, 則 以 覺 名 為 是。《 四 分 律 》 之 譯 主 也。
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日稱為「晦」。 夕:傍晚。
záo
頁 八八一 (下)
八八一 (下)
(上)
八八二
八八二 (上)
zuò huì shè jì
八八二 (上)
八八二 (上)
(下)
八八二
八八二 (下)
(下)
八八二
十二
十三 三
四
十二
攣 攣
躄 躄
瘳 旬 日 乃瘳
骸 餘骸
衛 分衛
勒 沙勒 國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巒 必 抽 孩
未
樂
luán bì chōu hái wèi lè
攣躄:手腳蜷曲不能伸展。
旬日:十天。瘳:病愈也。 骸:身體,軀體。
分 衛 : 或 翻 乞 食, 或 翻 團 墮。 乞 食 者 為 比 丘 行 而 乞 食 也, 團 墮 者 就 乞 得 之 食 而 釋 之, 以 西 竺 之 法, 多 摶 食 作 團 墮疊鉢 中故也。
沙 勒 : 疏 勒, 西 域 古 國 名。《 慧 苑 音 義 》 下 曰 :「 疏 勒 國, 正 名 佉 路 數 怛 勒, 古 來 此 方 在 略 呼 為 疏 勒。 又 訛 數 音為疏。然此名乃是彼國一山之號,
八〇九
四
二
十三
行
姑臧
臧
虜
虜
羈
羈
茲
詞
龜
秋
生字注音
髒 (一聲)
魯
機
詞
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二 (下)
八八三 (上)
八八三 (上)
qiū cí jī lǔ zāng
注 釋
八一〇
因 立 其 稱, 又 或 翻 為 惡 性 國, 以 其 國 人性多獷戾故也。」
龜 茲 : 又 作 丘 慈, 俱 支 曩, 屈 支。 漢 西域古國名。
羈:繫綁,拘擊。虜:捉住,擒獲。
姑 臧 : 郡 府 名。 在 甘 肅 涼 州。《 梁 高 僧 傳 》 二 曰 :「 乃 東 適 龜 茲, 頃 之 復 進 至 姑 臧, 止 於 傳 舍。」 此 地 原 為 當 西藏交通之要路,故東西來往之人,
八八三 (上)
八八三 (上)
(上)
八八三 八八三 (下)
八八三 (下)
四
九 十 一 二
遣 遣信
邀 要之
媵 妾媵
纊 綿纊
髭 髭
髭 赤髭 論 主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譴 邀 映 曠 資 資
qiǎn yāo yìng kuàng zī zī
多 輻 輳 焉。 東 晉 安 帝 時, 曇 無 讖 三 藏 為 河 西 王 大 沮 渠 蒙 遜 譯 出《 大 般 涅 槃 經》,即在此地。又見於《出三藏紀》 及《開元錄》等。
遣:派發。要:邀請。
妾媵:泛指侍妾、小老婆。 纊:棉絮。 髭:嘴脣上邊的短鬚。
赤髭論主:佛陀耶舍尊者之別號。
八一一
行 十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爺
瑯
瑯
范甯
嚀
豫 章太守
豫
遊刃 三 藏
刃
爺
郎
凝
玉
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三 (下)
八八三 (下)
八八三 (下)
邪 王珣
rèn yù níng láng yé
注 釋
八一二
遊 刃 : 運 用 自 如。 三 藏 : 謂 大 小 乘 各 經律論也。
豫 章 : 豫 章 郡, 中 國 古 代 的 郡。 楚 漢 之 際 置, 治 所 在 南 昌 縣( 今 江 西 省 南 昌 市 )。 太 守 : 一 郡 之 長, 宋 以 後 改 郡為府,故知府亦別稱為「太守」。 范 甯 : 字 武 子, 南 陽 順 陽 人。 晉 徐 兗 二 州 刺 史 范 汪 之 子, 東 晉 經 學 家, 曾 任 豫 章 太 守, 是《 後 漢 書 》 作 者 范 曄 之祖父。
瑯 邪 : 瑯 琊, 琅 玡, 山 東 古 地 名, 曾 為 琅 玡 國、 琅 玡 郡, 範 圍 在 山 東 省 臨 沂市一帶。 王 珣 : 字 元 琳, 小 字 法 護, 琅 琊 臨 沂 ( 今 山 東 臨 沂 ) 人。 晉 代 官 員、 書 法 家。父親是中領軍王洽,祖父是東晉
八八四 (上)
(上)
八八四 八八四 (下)
八八四 (下)
(上)
八八五
六 七 四 四
二
悵 悵 然而別
郫 郫縣
挹 素挹 道 風
憩 留憩
脛 衲 衣 半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唱 皮 意 氣
淨
chàng pí yì qì jìng
牙
丞 相 王 導。 因 獲 封 東 亭 侯, 故 被 時 人 稱為王東亭。(又音)邪 悵然:憂思失意的樣子。
八一三
衲 衣 : 一 作 納 衣。 云 糞 掃 衣。 拾 取 人 棄 不 顧 與 糞 掃 均 之 賤 物, 縫 納 為 法 衣, 故 名 糞 掃 衣, 亦 名 納 衣。 比 丘 著 之, 十 二 頭 陀 行 之 一。 作 衲 者, 俗 字 也。脛:膝骨。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
憩:休息。
挹 : 推 崇。 通「 揖 」。 道 風 : 道 之 化 人如風之靡草者。
郫縣: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北岷江支 流東岸。
yá
行 二
五
十三
十四
十一
生字注音
海幢 比 丘
幢
彌伽 大 士
伽
達 里 鼻荼 國
荼
斂 衣 求屣
屣
荷 錫捉缽
賀
床
茄
圖
喜
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八五 (上)
八八五 (上)
八八六 (下)
八八六 (下)
八八七 (上)
hè xǐ tú qié chuáng
注 釋
八一四
荷:用肩膀扛著。錫:錫杖之略。缽: 梵語鉢多羅之略。比丘之飯器也。
斂 衣 :「 提 衣 」 之 對 稱。 禪 林 住 持 入 院 時, 披 搭 由 開 山 所 傳 之 袈 裟, 稱 為 提 衣 ; 若 收 回 袈 裟, 即 稱 斂 衣。 屣 : 鞋子。
達 里 鼻 荼 : 達 羅 毘 荼, 又 作 陀 毘 羅, 陀 毘 荼, 達 羅 弭 荼。 古 國 名, 在 南 印 度 境, 其 領 域 跨 帕 拉 爾 河, 有 今 麻 打 拉 薩 西 南 一 帶 之 地。 其 國 言 咒 語, 多 甚難解。
彌伽:善財童子五十三知識中之第四 知識名,良醫也。
海 幢 比 丘 :《 華 嚴 經 》 五 十 三 善 知 識 之第六。
(下)
八八七
八八八 (上)
(下)
八八八 八九〇 (上)
八九〇 (下)
八九一 (上)
六
二 六 三
十
十四
毗 毗 目瞿沙 仙人
峻
富贍
贍
河渚
渚
高峻 無 極
鬻 鬻 香長者
頻 師 子頻 申 比丘尼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皮
俊 煮 善
玉
貧
pí jùn zhǔ shàn yù pín
毗 目 瞿 沙 : 毘 目 瞿 沙, 又 云 毘 目 多 羅。如來所出之音聲也。
高 峻 : 山 高 而 陡。 無 極 : 沒 有 邊 際, 無窮無盡。
渚:小洲,水中的小陸地。 富贍:資財豐富。
鬻 香 長 者 :《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曰 : 「 於 此 南 方 有 一 國 土, 名 為 廣 大。 有 鬻香長者,名優鉢 羅華。」
師 子 頻 申 比 丘 尼 : 見「 師 子 頻 申 此 丘 尼 德 相 十 一 喻 」, 善 財 童 子 南 詢 第 二 十 四 參 見 師 子 頻 申 比 丘 尼, 端 坐 於 一 切 諸 寶 樹 下 大 師 子 座 上, 思 惟 其
八一五
行
十一
五
七
生字注音
胝 鞞 瑟胝 羅 居士
怛 補怛 洛 迦 山
嵒 嵒谷
嚴
妲
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九一 (下)
八九二 (上)
八九二 (上)
zhī dá yán
注 釋
八一六
德 相, 舉 十 一 喻。 見 唐《 華 嚴 經 》 六十七。
鞞 瑟 胝 羅 居 士 : 鞞 瑟 胝 羅, 又 稱 安 住 長 者。 為《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所 載, 善財童子為求法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 知 識 中 之 第 二 十 六( 或 作 二 十 七 ) 位。 鞞 瑟 胝 羅 曾 為 善 財 童 子 解 說「 菩 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
補 怛 洛 迦 : 補 陀 落 迦, 又 作 補 陀 落 伽、 逋 多、 逋 多 羅、 布 呾 洛 迦、 補 但 落 迦、 補 陀 落。 山 名。 譯 作 光 明 山, 海 島 山, 小 花 樹 山 等。 在 印 度 之 南 海 岸,為觀音之住處。其山形為八角。
嵒:山巖,山崖。同「巖」。
(上)
八九二
八九二 (下)
八九三 (上)
八九四 (上)
八
八
五
十
墯
蓊 蓊
鬱 鬱
墯 羅鉢 底 城
珊 婆珊 婆 演 底 主夜神
敷 開敷 一 切 樹 花主夜神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翁 (三聲)
玉
剁
山
膚
wěng yù duò shān fū
蓊鬱:草木茂盛貌。
墯 羅鉢 底 : 墮 羅鉢 底 , 泰 國 之 古 稱 , 位 於 中 南 半 島 中 央 , 又 稱 社 和鉢 底 、 墮和羅。
婆 珊 婆 演 底 : 主 夜 神 也,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中 之 一, 俗 厭 惡 夢, 則 咒 此 神名云。
開敷一切樹花主夜神:又稱開敷樹華 夜 天, 為《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所 載, 善財童子為求法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 知 識 中 之 第 三 十 七 位。 主 夜 神 曾 為 善 財 童 子 解 說「 出 生 廣 大 光 明 解 脫 法 門」。
八一七
行 八
十二
四 四
生字注音
嚩
饃
柁
剁
邏
邏
釋 迦瞿 波 女
屈
嵐 毘尼園
嵐
饃
剁
羅
屈
藍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九四 (下)
(下)
八九四
八九六 (上)
八九六 (上)
五
注 釋
八一八
嵐 毘 尼 : 花 園 名。 在 迦 毘 羅 城 之 東, 摩耶夫人生佛之處。
釋 迦 瞿 波 女 : 又 稱 瞿 夷 女, 為《 華 嚴 經 入 法 界 品 》 所 載, 善 財 童 子 為 求 法 門要義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中之第四十 位。 瞿 夷 女 曾 為 善 財 童 子 解 說「 觀 察 菩 薩 三 昧 海 解 脫 法 門 」。( 又 音 ) 瞿
渠
邏 : 又 作 砢, 羅, 欏。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一。 柁:四十二字門之一。
婆
嚩 : 又 作 婆 , 和 ,啝 。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 一。 體 文徧 口 聲 之 第 四。( 又 音 ) 嚩 pó
八九六 (上)
qú
lán qū luó duò mó
八九六 (上)
八九六 (上)
八九六 (上)
八九七 (下)
八九八 (上)
八
十
十四
十三
十四
佉 佉
囉 曷攞 多
侘 侘
緊 奉覲
噶 噶 居派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屈
囉 (一聲)
剎 (四聲)
緊
嘎 (二聲)
佉 : 為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 一, 四 十 二 字 門 之 一。 又 作 呿、 渴、 喀、 吃。 乃 悉 曇 體 文 三 十 五 字 中, 喉 聲 之 第 二。 稱 佉 字 門 時, 表 入 諸 法 虛 空 不 可 得、 入 般若波羅蜜門及教拔一切煩惱根本之 義。
羅
曷攞 多 : 四 十 二 字 門 之 一 。 又 作 他 、 伊 陀、 辣 他、 囉 他、咤 呵、 曷 囉 多。 (又音)攞
進
覲:見,下見上。 (又音)覲
八一九
噶 居 派 : 噶 舉 派, 西 藏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一。
侘 : 悉 曇 五 十 字 門 之 一, 四 十 二 字 門 之一。又作吒、姹 、他、咃 、搋。
luó
jìn
qū luō chà jǐn gá
十一
四
行
羅縠
縠
瓊 波南交
瓊
生字注音
胡
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八九九
八九九 (下)
qióng hú
注 釋
八二〇
瓊波南交:西藏佛教迦爾居派分支香 巴 迦 爾 居 之 創 始 者。「 瓊 波 」 乃 家 族 姓 氏,「 南 交 」 意 譯 瑜 伽 師, 故 又 稱 瓊 波 瑜 伽 師。 幼 習 棒 教, 復 學 寧 瑪 派 大 圓 滿 法, 曾 七 度 赴 印 學 法, 回 藏 後 從 迦 當 派 高 僧 朗 日 塘 巴 受 比 丘 戒。 住 盆 域 覺 波 山, 建 寺 弘 法。 復 於 後 藏 香 地( 西 藏 南 木 林 縣 ) 建 寺 傳 法, 攝 受 弟 子 八 萬 餘 人, 因 稱 香 巴 迦 爾 居。 其 所 教 授 之 法 皆 從 印 度 傳 來, 故 別 成 一 派。
羅 縠 : 皆 為 羂 布 之 稀 簿 輕 妙 者。 天 眾 之 衣, 由 此 而 成 云。 又 菩 薩 之 見 佛 性,如隔羅縠而見物。
(上)
九〇 一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下)
(下)
九〇 一
十二
五 六 七 七
蘄 蘄 州黃梅縣
暨 王 父暨 考
賁 賁 于丘園
娠 始娠
晝 終 夕 若晝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琪
記
蘄 州 : 南 朝 陳 置, 治 所 在 齊 昌 縣( 隋 朝 改 蘄 春 縣, 今 湖 北 省 蘄 春 縣 西 南 蘄 州 鎮 西 北 )。 唐 朝 時 的 轄 境 約 今 湖 北 省長江以北、巴河以東地區。 黃 梅 縣 : 湖 北 省 黃 岡 市 所 轄 之 縣, 地 處 湖 北 省 最 東 端, 湖 北、 安 徽、 江 西 三 省 交 界 處。 與 江 西 九 江 市 隔 江 相 望。
王 父 : 祖 父。 暨 : 及。 考 : 稱 死 去 的 父親。
娠:懷孕,懷胎。
賁于丘園:指隱逸。 深
終夕:通宵,整夜。晝:白天。
八二一
宙
必
qí jì shēn
bì zhòu
行
八
八
九
十
十一
生字注音
灼
爍 爍
駭 舉 家 欣駭
迨 迨
丱 童丱
厥 厥父
濁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朔
絕
慣
帶
亥
zhuó
灼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九〇 一 (下)
(下)
九〇 一
九〇 一 (下)
shuò hài dài guàn jué
注 釋
灼爍:光彩明豔。
八二二
舉家:全家。欣:喜樂。駭:吃驚。
迨:到也。
丱:小孩頭髮分束成兩角突出的樣 子。 厥:同「其」。
九〇 一 (下)
九〇 一 (下)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十三
十三
五
六
六
八
徙 徙倚
邂 邂
遠邇
邇
逅
逅
緇 緇 門俊秀
騃 騃
逭 不逭 艱 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喜
謝
後
爾
資
捱
患
xǐ xiè hòu ěr zī ái huàn
徙倚:徘徊。
邂逅: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
邇:近處,眼前。
緇 門 : 服 緇 衣 之 僧 徒 一 門 也。 俊 秀 : 才智傑出的人。 騃:愚笨的樣子。
逭:逃避。艱辛:困難辛苦。
八二三
行
九
九
十三
十四
生字注音
醐
醍
醍
齕
齕
洎
洎
澹
澹
恬
恬
胡
題
何
記
淡
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九〇 二 (上)
醐
tián dàn jì hé tí hú
注 釋
八二四
恬澹:心境安然淡泊,不慕名利。
洎:至也,到,及。
齕:咬嚼。
醍 醐 : 五 味 之 一。 製 自 牛 乳。 味 中 第 一,藥中第一。
九〇 二 (下)
九〇 二 (下)
(下)
九〇 二
九〇 二 (下)
九〇 二 (下)
九〇 二 (下)
二
五 六
七
九
迥
迥
閭 丘均
閭
奉瘞
瘞
崩圮
圮
麇 至蟬聯
群
曇 十四 曇 摩 伽 陀 耶 舍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群
匹 (三聲) 意
櫚
炯
談
qún pǐ yì lǘ jiǒng tán
麇:聚集。蟬聯:連續相承。
崩圮:坍塌也。 瘞:埋葬。
閭 丘 均 : 益 州 成 都 人。 以 文 章 著 稱。 景 龍 中 ( 西 元 七〇 八 年 左 右 ) 為 安 樂 公 主 所 薦, 起 家 拜 太 常 博 士。 主 敗, 坐貶為循州司倉。卒於官。 迥:遠也。
曇 摩 伽 陀 耶 舍 : 意 譯 法 生 稱。 南 齊 譯 經 僧。 中 印 度 人。 善 隸 書。 高 帝 建 元 三年,於廣州朝亭寺譯出《無量義經》 一卷。
八二五
行
嚆
嚆
傅翕
翕
生字注音
蒿
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八
一
矢 使 (三聲)
注 釋
西
八二六
傅 翕 : 善 慧, 東 陽 烏 傷 居 士, 字 玄 風, 年 十 六 娶 劉 氏, 生 二 子, 云 普 建 普 成。 年 二 十 四, 遇 梵 僧 嵩 頭 陀 知 往 因, 結 菴 松 山 之 雙 檮 樹 間, 自 稱 當 來 解脫善慧大士。苦行七年,宴坐之間, 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翕有神異, 梁 武 帝 敬 重 之。 嘗 創 輪 藏, 令 轉 之 者 得 大 利。 後 世 作 輪 藏 者 安 父 子 三 人 之 像。 陳 大 建 元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示 寂。 大 士 之 心 要, 全 為 天 台 之 一 心 三 觀。 (又音)翕
嚆 矢 : 響 箭。 因 發 射 時 聲 先 於 箭 而 到, 故 常 用 以 比 喻 事 物 的 開 端。 猶 言 先聲。
xī
九〇 三 (上)
九〇 三 (下)
矢
xì hāo shǐ
九〇 三 (下)
(上)
九〇 四
一
十二
韻 風韻
贄 李贄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運
志
yùn zhì
風韻:優雅的韻味。
李 贄 : ( 一 五 二 七 ~ 一 六〇 二 ) 明 代 晉 江( 福 建 廈 門 ) 人。 字 卓 吾。 萬 曆 初 年, 為 姚 安 知 府。 稟 性 孤 峻, 出 入 佛 儒 之 間, 而 以 空 宗 為 歸。 嘗 與 王 龍 谿、 羅 近 谿 等 辯 難, 抉 摘 世 儒 情 偽, 發 明 本 心。 在 姚 安 時, 喜 與 僧 遊, 常 住 伽 藍 判 事, 後 入 雞 足 山 閱 藏 不 出, 言 官 劾 之, 遂 勒 令 解 任。 客 居 黃 安、 麻 城 期 間, 剃 髮 披 緇, 登 座 說 法, 風 動 一 時, 男 女 歸 之 者 甚 眾。 然 以 專 崇 佛 教, 引 致 士 夫 不 滿, 詆 為 左 道。 後 北 遊 通 州, 為 給 事 中 張 問 達 所 劾, 聲 其 卑 辱 孔 子。 下 詔 獄, 不 服, 自 縊 而 死。 享 年 七 十 六。 著 有《 藏 書 》《 九 正 易 因 》 等 書。 曾 校 閱 獨 菴 道 衍( 俗 名姚廣孝)所作《道餘錄》一書。
八二七
行 一 一 三
四
四 六
生字注音
縈
縈
深澗
澗
嶺
嶺
崇 崖峻
峻
秣 刺耶山
秣
堙 羅那
堙
黳羅
黳
營
建
領
俊
末
因
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九〇 五 九〇 五 (下)
九〇 六 (上)
九〇 六 (上)
九〇 六 (上)
(上)
九〇 六
注 釋
八二八
堙 羅 那 : 伊 蘭。 元 為 草 名。 以 名 天 帝 之象。
黳羅:伊蘭。
秣 刺 耶 山 : 摩 羅 耶, 又 作 魔 羅 耶, 摩 羅延,摩梨。山名。出旃檀香之處。
縈:圍繞,纏繞。
深澗:兩山之間幽深的流水。
崇 崖 : 高 峻 的 山 邊。 峻 嶺 : 高 峻 的 山 嶺。
yīn
yī mò jùn lǐng jiàn yíng
八
十二
十四
十四
蟄 冬蟄
枳 枳多
棣 迦棣
梵 伽梵 達 磨
蚖 蚖
蠍 蠍
直
止
帝
範
元
歇
蟄
蟄 : 動 物 入 冬 藏 伏 土 中, 不 飲 不 食, 稱為「蟄」。(又音)蟄
八二九
蚖:蜥蜴一類的動物。蠍:蠍子。
伽 梵 達 磨 : 伽 梵 達 摩, 譯 曰 尊 法, 比 丘 名。《 開 元 錄 》 八 曰 :「 沙 門 伽 梵 達 摩, 唐 雲 尊 法, 印 度 人 也, 譯《 千 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
枳多:名聞。迦棣:造作者。
zhé
九〇 六 (上)
九〇 八 (上)
九〇 八 (下)
九〇 九 (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zhí zhǐ dì fàn yuán xiē
行 四 八 七
十四
二
生字注音
東掖 山 沙 門 遵式
夜
南嶽 大 師
嶽
七 俱胝
胝
消弭
弭
厭魅
魅
夜
岳
之
米
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〇 九 (下)
九〇 九 (下)
九一〇 (下)
九一一 (下)
九一三 (上)
mèi mǐ zhī yuè yè
注 釋
八三〇
厭 魅 : 咒 死 屍 使 殺 害 怨 敵 者。 梵 曰 毘 陀羅。 消弭:消滅,停止。
七俱胝:七俱胝佛母尊也。
南 嶽 : 懷 讓, 唐 南 岳 觀 音 院 懷 讓, 六 祖 能 大 師 之 傳 法 也。 天 寶 三 年 寂 於 南 岳, 壽 六 十 四。 得 馬 祖 道 一, 而 師 之 禪 道, 大 興 於 江 西。 謚 號 大 慧 禪 師。 見《宋高僧傳》九,《傳燈錄》五。
遵 式 : 慈 雲, 宋 杭 州 天 竺 靈 山 寺 靈 應 尊 者, 名 遵 式, 字 知 白, 真 宗 賜 號 慈 雲。 天 台 寧 海 人, 宋 太 宗 乾 德 元 年 癸 亥生。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
(上)
九一三 九一三 (上)
九一四 (下)
三 九
三
銓 銓
遶 旋遶
禮 四 明 知禮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全 繞
理
quán rào lǐ
傳 天 台 之 道。 明 道 元 年 壬 申 十 月 八 日 入 寂, 壽 六 十 九。 見《 佛 祖 統 紀 》 十一。 銓:衡量鑒別。 遶:圍繞。
知 禮 : 宋 四 明 山 法 智 尊 者 知 禮, 字 約 言, 後 人 依 其 所 居 號 為 四 明 大 師。 七 歲 出 家, 十 五 具 戒, 專 學 律 部。 太 平 興 國 四 年 從 寶 雲 受 天 台 之 教 觀, 淳 化 二 年 始 受 請, 主 乾 符。 咸 平 六 年, 日 本國遣寂照持源信法師問目二十七條 請 答 釋。 天 禧 元 年 結 同 志 修《 法 華 懺 》, 三 載 期 滿, 將 焚 身 以 供 妙 經, 秘 書 監 楊 億 等 致 書 止 之。 四 年 真 宗 聞 高行。賜法智大師號,使住世宣教。
八三一
二
四
行
柰女
柰
東 湖 志磬
磬
生字注音
奈
慶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九一四
九一八 (上)
qìng nài
注 釋
八三二
六 年 正 月 寂, 壽 六 十 九。 唐 末 之 亂 天 台 教 籍 多 散 逸, 至 螺 溪 義 寂, 雖 遺 文 稍 集, 而 學 者 猶 晦 於 正 宗。 師 於 此 時 崛 起, 深 達 性 具 之 旨, 揭 一 家 之 正 燈。 稱 其 法 為 山 家 正 義, 後 學 台 教 者 多宗之。見《佛祖統紀》八。
志 磬 : 號 大 石, 幼 年 師 從 袁 機, 後 出 家 學 禪 宗, 精 通 天 台 宗 教 觀, 是 山 外 派 仁 岳 下 的 傳 人, 嘗 住 四 明( 今 浙 江 鄞 縣 ) 福 泉 寺 及 東 湖 月 波 山, 弘 宣 教 綱。 咸 淳 五 年 著 有《 佛 祖 統 紀 》, 收 在《 大 正 藏 》 第 四 十 九 冊。 另 有《 法 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柰女:菴羅女之又稱。
九一八 (上)
(下)
九一八
五
一
耆 耆婆
鎧 仁鎧 三 昧 弓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琪
凱
qí kǎi
耆 婆 : 又 作 耆 域, 時 縛 迦。 譯 曰 固 活, 能 活。 王 舍 城 良 醫 名。 耆 婆、 耆 城 同 為 一 人, 觀 同 本 異 譯 經 題 一 云 《奈女耆域因緣經》 ,一云《奈女耆婆》 可 知( 二 經 共 為 後 漢 安 世 高 譯, 但 少 有具略相違),敘其出姓。前揭之二經 以 為 柰 女 與 萍 沙 王( 頻 婆 沙 羅 王 ) 之 子,《毘那耶雜事》二十一所載,與此 同。 然《 四 分 律 》 三 十 九 謂 為 王 舍 城 婬 女( 娼 女 ) 婆 羅 跋 提 與 瓶 沙 王( 頻 婆 沙 羅 ) 子 無 畏 王 之 子, 就 提 叉 尸 羅 之 賓 迦 羅 學 醫 云。《 宋 史 藝 文 志 》 有 《 耆 婆 脈 經 》 三 卷,《 耆 婆 六 十 四 問 》 一卷,《耆婆五藏論》一卷。
鎧 : 古 代 戰 士 所 穿 的 護 身 鐵 甲。 三 昧 : 舊 稱 三 昧, 三 摩 提, 三 摩 帝。 譯 言 定, 正 受, 調 直 定, 正 心 行 處, 息 慮 凝 心。 心 定 於 一 處 而 不 動, 故 曰
八三三
行
七
十一
五
生字注音
絆 生 死 之絆
巖 《 碧巖 》
叉 叉 手相錯
插
嚴
半
八三四
叉 手 : 拱 手。 十 指 交 錯 放 在 胸 前, 為 一種表示恭敬的姿勢。
《 碧 巖 》 :《 碧 巖 錄 》, 又 名《 碧 巖 集 》。 十 卷。 宋 圜 悟 於 澧 州 夾 出 靈 泉 院 碧 巖 方 丈 提 倡《 雪 竇 頌 古 百 則 》 者。 然 圜 悟 弟 子 大 慧 宗 杲, 提 起 教 外 別 傳 不 立 文 字 之 真 趣, 一 日 燒 棄 之, 後 人 更 拾 集 其 燼 餘, 傳 之 於 今。 黃 檗 宗大智為之註釋,名《種電鈔》。
生 死 : 一 切 眾 生 惑 業 所 招, 生 者 死, 死者生也。絆:勒馬的繩子。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定。 正 受 所 觀 之 法, 故 曰 受。 調 心 之 暴, 直 心 之 曲, 定 心 之 散, 故 曰 調 直 定。 正 心 之 行 動, 使 合 於 法 之 依 處, 故 曰 正 心 行 處。 息 止 緣 慮, 凝 結 心 念,故曰息慮凝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一八 (下)
九二〇 (下)
九二一 (上)
bàn yán chā
九二三 (上)
九二三 (上)
(上)
九二三
九二四 (上)
七
十
十三
十四
穉
稚
蔀
蔀
稚 穉 朱顔 只
必 泌 部綿上縣
坊 鸞 巢 村 僧坊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部
稚
稚
必
方
bù zhì zhì bì fāng
蔀:覆蓋於棚架上以遮蔽陽光的草 席。
穉 :幼。後作「稚」。
朱顔 : 紅 潤 的 容 顏 。穉 朱顔 只 : 肌 肉 滑潤,如嬰稚也。
泌 部 : 泌 州, 部 謂 部 屬。 泌 州 : 唐 朝 末 年 所 設 置 的 州。 天 祐 三 年 移 唐 州 治 所 到 泌 陽 縣( 今 河 南 省 唐 河 縣),改 名 泌 州, 轄 境 約 當 今 河 南 省 泌 陽、 桐 柏、社旗、方城、唐河等縣地。 僧 坊 : 又 作 僧 房。 僧 尼 所 住 之 坊 舍。 僧 坊 之 名, 雖 通 於 一 般。 然 名 戒 律 專 門 之 道 場 為 僧 坊, 其 制 度 與 他 之 寺 院 異。
八三五
行 四
十二
十
生字注音
奉覲 世 尊
緊
珠璣
璣
酣飲
酣
緊
機
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九二五
九二五 (下)
九二六 (下)
注 釋 酣:沉湎於酒也。
八三六
珠 璣 : 珠, 圓 的 珠。 璣, 不 圓 的 珠。 珠璣指珠玉、寶石。
進
覲 : 見, 下 見 上。 世 尊 : 梵 語 曰 路 迦 那 他, 譯 為 世 尊, 或 婆 迦 婆, 譯 為 世 尊。 佛 之 尊 號。 以 佛 具 萬 德 世 所 尊 重 故 也。 又, 於 世 獨 尊 也。《 阿 含 經 》 及《 成 實 論 》 以 之 為 佛 號 中 之 第 十, 以具上之九號,故曰世尊。《涅槃經》 及《智度論》置之於十號之外。 (又音) 覲
jìn
hān jī jǐn
九二七 (上)
十二
蹉 跋蹉 國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搓
cuō
跋 蹉 國 : 憍 賞 彌, 為 中 印 度 之 古 王 國。 係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六 大 都 市 之 一。 又 作 憍 餉 彌 國、 憍 閃 毘 國、 俱 睒 彌 國、 俱 參 毘 國、 拘 睒 彌 國、 拘 參 毘 耶 國、 拘 藍 尼 國、 鳩 睒 彌 國、 拘 深 國、 句 參 國。 意 譯 為 不 靜 國、 不 甚 靜 國、 藏 有 國。 又 作 跋 蹉 國、 越 蹉 國、 拔 沙 國、 縛 蹉 國。 此 國 之 周 圍 六 千 餘 里, 土 地 肥 沃, 氣 候 暑 熱, 盛 產 粳 稻、 甘 蔗, 風 俗 剛 猛。 有 伽 藍 十 餘 所, 僧 徒 皆 學 小 乘 教。 都 城 內 有 十 大 精 舍, 中 有 優 填 王( 鄔 陀 衍 那 王 ) 所 造 之 刻 檀 佛 像。 佛 陀 住 世 時, 此 國 與 摩 揭 陀、 舍 衛 等 國 對 峙, 威 震 西 方。 都 城 內 亦 有 具 史 羅 長 者 舊 園、 世 親 撰 《 唯 識 論 》 之 故 塼 室, 及 無 著 作《 顯 揚 聖 教 論 》 之 故 蹟。 自 城 外 東 北 行 七 百 餘 里 可 至 迦 奢 富 羅 城, 護 法 曾 於 此降伏外道。
八三七
三
十
行
窣 堵波
窣
波逸 提 迦
逸
生字注音
速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九二七
九二八 (上)
yì sù
注 釋
八三八
波 逸 提 : 又 作 波 逸 底 迦, 波 藥 致, 波 羅 逸 尼 柯, 波 羅 夜 質 胝 迦, 波 質 胝 柯, 波 夜 提。 六 聚 罪 之 第 四, 譯 為 墮, 犯 戒 律 之 罪 名, 由 此 罪 墮 落 於 地 獄, 故 名 墮 罪。 此 中 有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與 波 逸 提 之 二 數。 尼 薩 耆 波 逸 提, 譯 曰 捨, 墮 波 逸 提 譯 曰 單 提, 又 云 單 墮。 捨 墮 有 三 十 戒。 蓋 應 以 所 犯 之 贓 物 捨 入 於 僧 中, 故 名 捨 墮, 單 墮 有 九 十 戒, 犯 者 無 應 捨 入 之 贓 物, 但 結 墮 罪, 故 名 單 墮。 戒 相 分 八 段 時, 別 此 為 二 者, 為 五 篇 或 六 聚 七 聚 時, 則此二者合為一波逸提。
窣堵波:率都婆,奉安佛物或經文, 又為標幟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 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築造,使瞻仰
(上)
九二八 九二九 (上)
九二九 (下)
九三〇 (上)
(上)
九三〇 九三〇 (上)
七 十
偷 私鍮 簸
木樒
密
檀越
檀
鄔 鄔 陀衍那
拘睒 彌 國 王
睒
嗢 陀演那伐蹉
嗢
十一 三 四 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偷 談 密 烏 襪 閃
tōu tán mì wū wà shǎn
者。譯曰大聚、方墳、圓塚、靈廟、 高顯處、功德聚等。(又音)窣
蘇
私鍮 簸:率都婆之又稱。
八三九
拘睒彌國王:優填王。
嗢陀演那伐蹉:優填王之新稱。
鄔陀衍那:優填王之新稱。
木樒 :木樒 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氣。
檀 越 : 謂 施 主 也。 越 為 施 之 功 德, 已 越貧窮海之義也。
sū
行
一
五 九 十三
十二
生字注音
悴
悴
顏 色憔
憔
甚鉅
鉅
穬
穬
況
若
惹
提 雲般
缽
況
翠
樵
巨
拱
惹
撥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三〇 (下)
九三〇 (下)
(下)
九三〇 九三一 (上)
九三一 (下)
bō kuàng
rě gǒng jù qiáo cuì
注 釋
八四〇
提雲般若:比丘名。譯曰天智。
: 麥, 大 麥 的 一 種, 芒 長, 成 熟 時自然脫粒,粒外有皮。 穬:芒粟,稻麥。 鉅:大。通「巨」。
顏 色 : 面 容, 臉 色。 憔 悴 : 枯 槁 瘦 病 的樣子。
九三一 (下)
九三二 (上)
九三二 (上)
九三二 (下)
九三二 (下)
十四
一
十
二
九
懽 懽喜
羸 身羸
謇 謇
眲 訥
謙 支謙
舍 那 連 提 耶舍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歡
雷
簡
呢 (四聲)
千
社
huān léi jiǎn nè qiān shè
懽:喜樂。同「歡」。
羸:瘦弱。
謇訥:不善言辭。
支 謙 : 漢 時 高 僧, 字 恭 明, 月 氐 國 優 婆 塞 也。 漢 末 遊 洛, 該 覽 經 籍, 細 長 黑 瘦, 白 眼 黃 睛。 時 人 語 曰 : 支 郎 眼 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那 連 提 耶 舍 : 那 連 提 黎 耶 舍 之 略。 比 丘名。譯言尊稱。
八四一
行
彌戾 車
戾
憍 薩羅
憍
阿 地瞿 多
屈
生字注音
力
交
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二
六
二
注 釋
八四二
渠
阿 地 瞿 多 : 沙 門 名。 譯 曰 無 極 高。 中 印 度 之 三 藏。 見《 開 元 錄 》 八,《 陀 羅尼集》一。(又音)瞿
彌戾車:蜜利車之又稱。
憍 薩 羅 : 又 作 拘 薩 羅, 拘 娑 羅, 居 薩 羅。 譯 曰 工 巧 或 無 鬥 戰。 南 印 度 古 王 國 名(《 西 域 記 》 作 中 印 度 )。《 法 顯 傳 》 所 謂 達 嚫 國, 即 此 地 也。 對 於 北 憍 薩 羅 而 謂 之 為 南 憍 薩 羅, 又 號 為 大 憍 薩 羅。 龍 樹 菩 薩 嘗 住 此 國, 為 娑 多 婆 訶 王 所 歸 敬, 於 跋 邏 未 羅 山, 營 造 五 層 大 伽 藍。 首 府 之 位 置 不 明。 見 《 西 域 記 》 十,《 玄 應 音 義 》 二 十 二,《慧琳音義》十等。
qú
九三二 (下)
九三三 (上)
(下)
九三三
qū jiāo lì
(上)
九三四
九三四 (上)
九三五 (上)
九三五 (下)
九三七 (上)
三
姤 波 疑 質姤
唎 波唎 耶
頇
頇
顢
顢
支 婁 迦讖
讖
澱 山湖
澱
怛 羅拘毘陀羅
怛
十三
七
三
十四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垢 利 妲
趁
殿
蠻 憨
波疑質姤:波利質多羅之又稱。
波唎耶怛羅拘毘陀羅:波利質多羅之 具名。
澱 山 湖 : 淀 山 湖, 舊 名 薛 淀 湖, 又 稱 淀 湖, 因 原 有 淀 山 在 湖 中 而 得 名。 位 於上海青浦縣西,鄰接江蘇省。
支婁迦讖:又云支讖。月支之僧。
顢 頇 : 糊 塗 而 馬 虎。( 又 音 ) 顢 ㄇㄢ
八四三
mān
gòu lì dá chèn
diàn mán hān
行 一 三 二 六 一 八 十一
生字注音
鞫 鞫
嵩山
嵩
廓然
廓
剎 帝利種
剎
伽 梨衣
伽
消殞
殞
函胡
函
松
闊
詫
菊
茄
允
韓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九三七 九三七 (下)
九三八 (下)
(下)
九三八 九三九 (上)
九三九 (上)
(上)
九三九
注 釋 函胡:同「含糊」。 殞:通「隕」,墜落。
八四四
居
伽 梨 : 僧 伽 梨 之 略。 伽 梨 衣 : 僧 伽 梨 衣,九條乃至二十五條袈裟。
鞫:究,窮也。(又音)鞫
嵩山:中國五嶽中的中嶽。
廓:空虛。
剎 帝 利 : 又 曰 剎 利。 印 度 四 姓 之 第 二。譯言田主。王種也。
jū
hán yǔn qié jú chà kuò sōng
九四〇 (上)
九四一 (上)
(上)
九四二
(上)
九四二
一
一
五
六
由 繇
嬖 嬖女
恚 貪恚 癡 病
鬥 鬪戰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由
必
慧
鬥
yóu bì huì dòu
繇:通「由」。表原因。
嬖 : 寵 愛。 嬖 女 : 出 身 卑 微 而 受 寵 愛 的女子。
貪 恚 癡 : 三 毒, 又 曰 三 根 : 一、 貪 毒, 引 取 之 心, 名 為 貪。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順 情 之 境, 引 取 無 厭 者。 二、 瞋 毒, 恚 忿 之 心 名 為 瞋。 以 迷 心 對 於 一 切 違 情 之 境 起 忿 怒 者。 三、 痴 毒, 迷 闇 之 心 名 為 痴。 心 性 闇 鈍, 迷 於 事 理 之 法 者。 亦 名 無 明。 此 有 二 種, 痴 毒 獨 起, 名 為 獨 頭 無 明。 與 貪 毒 共 起, 名 為 相 應 無 明。 貪 毒 等, 必 與 痴 毒 相 應而起也。
鬪 :同「鬥」。
八四五
行
十一
十四
十
二
生字注音
脂
罣 罣
礙 礙
瞿曇 僧 伽 提 婆
曇
百 苦輳 身
輳
髓 精血
髓
脂
談
愛
掛
湊
隨 (三聲)
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四二 (下)
九四二 (下)
九四四 (下)
九四五 (下)
zhī suǐ còu guà ài tán
注 釋
八四六
脂 : 體 內 的 油 質。 髓 : 骨 頭 中 的 膠 狀 物質。精血:精氣和血液。
輳:聚集。
罣:阻礙,礙止。礙:止。
瞿 曇 僧 伽 提 婆 : 瞿 曇 姓。 僧 伽 提 婆 名。 譯 曰 眾 天。 罽 賓 國 人, 與 慧 遠、 竺佛念等共譯諸論。見《歷代三寶記》 七,《梁僧傳》一,《開元錄》三。
(上)
九四六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上)
九四六 (下)
二 三 五 六 十二
二
嚥 嚥
潛 潛往
燼 燼 一指
謁 謁 四明
仲 仲春
琪 祇 洹
洹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驗 前 盡 夜 眾 琪 環
yàn qián jìn yè zhòng qí huán
嚥:吞食。 潛:祕密的、暗中的。 燼:燒。
四 明 : 宋 知 禮 法 師 居 四 明 山, 弘 天 台 之正義,號四明尊者。
仲 春 : 春 季 的 第 二 個 月, 即 陰 曆 二 月。
祇 洹 : 又 作 祇 園, 祇 桓。 祇 園 為 祇 樹 園, 祇 陀 園,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之 略。 此 地以祇洹代指佛寺、佛塔。
八四七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八
十
四
四
生字注音
青瘀 想
瘀
脹想
脹
搆
搆
獷
獷
麤
麤
淤
賬
夠
廣
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頁
九四九 (下)
九五〇 (上)
九五〇 (下)
九五〇 (下)
cū guǎng gòu zhàng yū
注 釋
八四八
麤 : 同「 粗 」。 獷 : 強 悍, 不 馴 服。 麤獷:粗野;粗魯。
搆:離間。
脹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 觀想)之一,死屍之膨脹也。
青 瘀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 觀 想 ) 之 二, 風 吹 日 曝 而 死 屍 之 色 變也。
九五〇 (下)
九五〇 (下)
九五一 (下)
(上)
九五三
九五三 (上)
(下)
九五三
四 五 三
五
五 十一
膿 膿 爛想
噉 蟲噉 想
翹 翹勤
元 一 心 本元
總 惣
餮 貪餮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農 但
蟲 噉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觀想)之六,鳥獸來噉死屍也。
膿 爛 想 : 九 想( 於 人 之 屍 相, 起 九 種 之觀想)之五,膿爛腐敗也。
園
帖 (四聲)
惣 :古同「總」。 貪餮:貪得無厭。
八四九
一 心 : 謂 萬 有 之 實 體 真 如 也。 本 元 : 見「 本 初 」, 根 本 元 始 也。 或 以 名 如 來 之 覺 體, 或 以 名 真 如 法 界, 或 以 名 事物之元始。
翹勤:殷切盼望。
nóng
總
橋
dàn yuán
qiáo zǒng tiè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三
九
六
一
六
生字注音
諦審
諦
首楞 嚴 定
棱
卉藝
卉
駭動
駭
華鬘
鬘
帝
棱
惠
亥
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頁 九五五 (上)
九五六 (上)
(下)
九五六
九五七 (下)
(下)
九五七
mán hài huì léng dì
注 釋
八五〇
華 鬘 : 即 以 絲 綴 花, 以 飾 身 首。 亦 為 莊嚴佛前之具。 駭動:驚動。
卉:草之總稱。
首楞嚴定:首楞嚴三昧也。
諦 : 真 實 不 虛 之 義, 言 真 實 之 道 理 不 虛妄也。審:周密,詳細。
九五七 (下)
(下)
九五八
(下)
九五八
六 一
十一
謬 無 有 差謬
澗 絕澗
裴 裴休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繆 建
陪
miù jiàn péi
差:缺失,錯誤。謬:錯誤。
絕澗:高山陡壁之下的溪澗。
裴 休 : ( 七 九 七 ~ 八 七〇 ) 唐 代 孟 州 濟 源( 河 南 濟 源 ) 人, 一 作 河 東 聞 喜 ( 山 西 聞 喜 ) 人。 於 長 慶 年 間 舉 進 士。 大 中 年 間, 以 兵 部 侍 郎 進 同 中 書 門 下 平 章 事。 後 任 宣 武 軍 節 度 使, 遷 昭 義、 河 東、 鳳 翔、 荊 南 等 節 度。 其 為 人 蘊 藉, 風 度 閒 雅, 操 守 嚴 正。 宣 宗 嘗 稱 其 為「 真 儒 者 」。 能 文 章, 楷 書遒媚有法。 宿 信 佛 教, 隨 圭 峰 宗 密 學《 華 嚴 》 ; 宗 密 著 經 疏, 每 請 斐 休 為 之 撰 序。 曾 迎 黃 檗 希 運 於 宛 陵, 共 商 禪 道, 筆 記 其 言, 成 宛 陵 集, 大 行 於 世。 武 宣 之 際, 佛 教 新 遭 大 難, 斐 休 以 重 臣, 出
八五一
行
十四
一
三
生字注音
銘 自 撰 碑銘
篤 遂篤 志 內 典
綜 博綜 教 相
縱 (四聲)
堵
名
綜
八五二
博 綜 : 亦 作「 博 縱 」, 猶 博 通。( 又
教 乃 至 真 言 之 顯 密 二 教 十 住 心 是 也。
也。 如 天 台 之 五 時 八 教, 法 相 之 三 時
教 相 : 教 觀 二 門 之 一。 謂 分 別 教 義
遂 : 於 是。 篤 志 : 專 一 心 志。 內 典 : 佛 之 教 典 為 內 典, 世 之 教 典 為 外 典, 佛者之自稱也。
自 撰 : 自 己 寫 作。 碑 銘 : 有 韻 的 碑 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而 翼 護, 故 不 數 年 間, 佛 教 得 復 舊 觀。 中 年 以 後, 斷 肉 食, 焚 香 誦 經, 世 稱「 河 東 大 士 」。 著 有《 勸 發 菩 提 心 文 》 一 卷, 集 希 運 之 語 要 而 成《 傳 心法要》一卷。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五八 (下)
九五九 (上)
九五九 (上)
音)綜
zōng
míng dǔ zòng
(上)
九五九
九五九 (上)
(上)
九五九
九五九 (上)
九五九 (上)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檗 黃檗 運 禪 師
偕 偕隱
饋 饋鹿
啗 今 一啗 肉
擢 擢 進士第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播
協
愧
淡
琢
bò xié kuì dàn zhuó
黃檗運禪師:唐斷際禪師希運。
偕:共同,一起。偕隱:一起隱居。
饋:致贈,贈送。
啗:吃。同「啖」。
擢 : 提 拔, 選 用。 進 士 : 科 舉 時 代 的 科 目。 隋 煬 帝 選 拔 人 才, 設 進 士 科, 唐 宋 因 之, 其 時 凡 舉 人 試 於 禮 部 合 格 者, 稱 為「 進 士 」。 明、 清 之 制, 會 試 中 式, 殿 試 後 賜 進 士 及 第、 進 士 出 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八五三
四
三
一
十四
行
移 鎮宛 陵
宛
豁 然契會
豁
混 跡灑 掃
灑
黃檗 山
檗
嶺南
嶺
生字注音
晚
或
撒 (三聲)
播
領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五九 (上)
(下)
九五九
九五九 (下)
九五九 (下)
lǐng bò
注 釋
八五四
嶺 南 : 泛 指 五 嶺 以 南 的 地 區。 黃 檗 山 : 在 福 建 福 清 縣 西 二 十 餘 里。 其 山 多 產 黃 檗, 故 名。 唐 貞 元 五 年, 正 幹 禪 師 開 創 此 山, 建 立 一 宇, 名 云 般 若 堂。 其 後 歷 八 年, 大 闢 堂 宇, 改 號 建 福 寺。 尋 希 運 禪 師 住 山, 黃 檗 之 名 頓 顯。 自 後 遂 為 臨 濟 一 派 之 大 道 場, 宋 代最盛,幾閱星霜,漸即零落。
宛陵:宣城,位於安徽省蕪湖縣東南, 瀕水陽江西岸。
豁 然 : 覺 悟 的 樣 子。 契 會 : 契 當 會 合 而無乖角也。
混 跡 : 使 行 跡 混 雜 在 群 眾 當 中。 多 指 隱身不露。灑掃:灑水掃地。 huò
sǎ wǎn
(下)
九六一
九六二 (上)
九六三 (上)
九六四 (上)
十二
十
十二
三
埵 大 乘 之 薩埵
響 梵響
鑑 常鑑 眾 生
須 須 達長跪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朵
享
建
虛
duǒ xiǎng jiàn xū
大 乘 : 梵 語 摩 訶 衍, 譯 言 大 乘。 大 者 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 即 大 教 也。 使 求 灰 身 滅 智 空 寂 之 涅 槃 之 教。 謂 之 小 乘。 此 中 有 聲 聞 緣 覺 之 別, 使 開 一 切 智 之 教, 為 大 乘。 此 中 有一乘三乘之別。 薩 埵 : 譯 曰 情, 或 有 情, 眾 生(《 起 世經》)有生命者之稱。又作薩多婆, 薩和薩,薩婆薩埵,薩怛嚩 ,索埵。
梵響:如來梵音之響也。謂佛之說法。
鑑 : 照 也。 眾 生 : 梵 語 薩 埵, 僕 呼 善 那。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
須 達 : 又 作 須 達 多。 新 稱 蘇 達 多。 譯 言 善 與, 善 給, 善 授, 善 溫 等。 舍 衛 國 給 孤 獨 長 者 之 本 名, 祇 園 精 舍 之 施
八五五
行
三
四
生字注音
琪 佛 往祇
園 洹
閫 門閫
琪
環
捆
洹
八五六
祇 洹 : 祇 陀 林, 意 為 勝 林, 乃 祇 陀 太 子 之 樹 林。 須 達 長 者 為 佛 陀 及 其 教 團 所 建 之 精 舍, 建 於 此 林。( 又 音 ) 洹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主 也。 長 跪 : 兩 膝 據 地, 兩 脛 上 空, 兩 足 指 頭 柱 地, 挺 身 而 立, 經 文 或 曰 胡跪。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六四 (上)
九六四 (上)
門閫:門檻。此借指城門口、城門前。
huán
qí yuán kǔn
行
十一
生字注音
梵 薄 伽梵
八五七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薄 伽 梵 : 婆 伽 婆, 一 作 婆 伽 伴、 婆 誐 鍐、 婆 伽 梵、 薄 阿 梵, 佛 地 論 舉 自 在、 熾 盛、 端 嚴、 名 稱、 吉 祥、 尊 貴 範 之 六 義, 智 度 論 出 有 德、 巧 分 別、 有 名 聲、 能 破 之 四 義。 又 密 教 有 稱 女 人 之秘釋。經中多單譯曰世尊。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頁
(下)
九六五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fà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七
八
十
十二
十三
生字注音
曉譬
譬
殿隅 金 獅 子
隅
須臾 成 蓋
臾
巾幘
幘
智儼
儼
闢
魚
魚
則
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頁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yǎn zé yú yú pì
注 釋
八五八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相尊者。 巾幘:頭巾。
須 臾 : 片 刻。 蓋 : 佛 之 供 具。 寶 蓋 天 蓋等。
隅 : 角 ; 邊。 金 獅 子 : 賢 首 為 答 唐 則 天 武 后 之 問 : 借 庭 前 之 金 獅 子 為 喻, 以顯華嚴之教觀者。 曉譬:使人明白、了解。
九六八 (下)
九六八 (下)
九六九 (上)
師
臚
臚
贈鴻
鴻
受 內禪
善
睿宗
睿
十三 《 金 師 子 章 》
十三
三
卿
卿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獅
善
清
盧
洪
瑞
shī shàn
ruì hóng lú qīng
《金師子章》:《華嚴金獅子章》,一 卷, 賢 首 著。 為 答 唐 則 天 武 后 之 問 : 借 庭 前 之 金 獅 子 為 喻, 以 顯 華 嚴 之 教 觀 者。 初 明 法 界 緣 起, 次 論 五 教, 最 後說涅槃。
睿 宗 : 唐 睿 宗 李 旦, 唐 高 宗 李 治 和 武 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 內 禪 : 君 主 退 位, 將 皇 位( 王 位 ) 傳 到儲君或皇族宗室手中。
贈 : 追 賜 官 爵。 鴻 臚 卿 : 鴻 臚 寺 之 長 官。 秦 代 稱 典 客, 漢 代 稱 鴻 臚 卿, 掌 理 接 待 外 賓 及 凶 喪 儀 慶 等 事。 寺, 本 為 官 衙 之 意, 鴻 臚 寺 為 漢 朝 接 應 外 國 賓 客 之 官 衙。 至 唐 代 佛 教 盛 行, 有 死 後追贈鴻臚卿官爵者。
八五九
行 八
生字注音
返窮 流 根
窮 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六九 (下)
qióng
注 釋
八六〇
窮:詳細追究。流根:生死欲流之根。
生字注音
敕 贊 寧 奉敕 撰
八六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贊 寧 :《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 二 十 六 曰 : 「 沙 門 贊 寧, 隨 錢 王 歸 明( 指 宋 太 祖 時 ), 姓 高 氏, 其 先 渤 海 人。 唐 天 祐 中, 生 於 吳 興 之 德 清 金 鵝 別 墅, 出 家 杭 之 祥 符, 習 南 山 律, 著 述 毘 尼, 時 人 謂 之 律 虎。 文 學 日 茂, 聲 望 日 隆。 赤 武 肅 諸 王 公 族 咸 慕 重 之, 署 為 兩 浙 僧 統, 賜 號 明 義 宗 文。 興 國 三 年, 太 宗 聞 其 名, 召 對 滋 福 殿。 延 問 彌 日, 改 賜 通 惠, 詔 修《 大 宋 高 僧 傳 》 三 十 卷, 及 詔 撰《 三 教 聖 賢 事 迹 》 一 百 卷。 初 補 左 街 講 經 首 座, 知 西 京 教 門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二
行
菩薩修持第三十 頁
九七二 (上)
菩薩修持第三十
chì
行
四
五
十二
生字注音
侯 羅睺 羅
羸 羸瘦
匿 波 斯匿 王
侯
雷
逆
八六二
波 斯 匿 : 舍 衛 國 之 王 名, 譯 曰 和 悅, 又 曰 月 光 , 新 稱鉢 邏 犀 那 時 多 , 玄 奘 譯 作 勝 軍, 義 淨 譯 曰 勝 光, 梵 授 王 之 子 也。 與 佛 同 日 生。《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所謂憍薩羅國王勝光王是也。
羸瘦:瘦弱。
羅 睺 羅 : 比 丘 名, 以 嚴 持 戒 律、 精 進 修 道 聞 名, 譽 為「 密 行 第 一 」。 他 是 佛 陀 未 出 家 求 道 前 的 兒 子, 又 譯 為 「羅云」。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事。咸平初,加右街僧錄。又著《內 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 九卷。內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極其贊 美云。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焉。」 敕:帝王的詔書。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七二 (下)
(下)
九七二
九七二 (下)
hóu léi nì
九七二 (下)
(上)
九七三 九七三 (上)
九七三 (上)
(上)
九七三
(上)
九七三
十二
七 八 九 十
十二
須 長 者須 達 多
嚙 嚙
蜀 蛇
齧 齧
薪 積薪 燃 火
寧 寧此 劇死
劇
菩薩修持第三十
虛
聶 蜀 聶 新 檸 具
長 者 : 梵 語 曰 疑 叻 賀鉢 底 , 積 財 具 德 者 之 通 稱。 如 須 達 長 者 等。 須 達 多 : 又 作 須 達。 舍 衛 國 給 孤 獨 長 者 之 本 名,祇園精舍之施主也。 嚙:同「齧」。啃,咬。 :吸也。 齧:啃,咬。
薪:柴草,柴火。燃:焚燒。
八六三
寧 : 情 願、 寧 願。 表 示 選 擇 後 的 結 果。 劇 : 甚, 猛 烈 的。( 又 音 ) 寧
寧
nìng
xū niè shǔ niè xīn níng jù
行 十四
七
十四
一
二
生字注音
難 陀懊 惱
懊
孫 陀利
利
老 瞎獼 猴
獼
我饒 財 寶
饒
汲水
汲
傲
力
彌
嬈 (二聲)
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七三 (下)
九七四 (上)
九七四 (上)
九七四 (下)
(下)
九七四
jí ráo mí lì ào
注 釋
八六四
汲水:從井裡取水。亦泛指打水。
饒:豐厚,富足。財寶:錢財珍寶。
瞎 : 眼 睛 看 不 見 的。 獼 猴 : 脊 椎 動 物 門 哺 乳 綱 靈 長 目。 面 赤 色, 毛 灰 褐, 尾短,善怒,好拭面如沐。
孫 陀 利 : 孫 陀 羅 難 陀 尊 者 之 本 妻, 譯 曰豔。
難 陀 : 孫 陀 羅 難 陀, 略 曰 難 陀。 與 牧 牛 難 陀 有 別, 是 佛 之 親 弟 也。 身 長 一 丈 五 尺 二 寸, 具 三 十 相。 孫 陀 羅, 譯 曰 艷。 是 其 妻 之 號, 以 彼 有 艷 妻 故, 稱為孫陀羅難陀,以別於牧牛難陀。
九七四 (下)
九七五 (上)
九七五 (上)
(上)
九七五
九七五 (下)
六
四
五
六
十三
娛樂
娛 懃 懃 加持戒
鑊 鑊湯
炊 炊
沸 沸
蹉 畢 陵 伽 婆蹉
菩薩修持第三十
魚
勤
或 吹 (一聲) 廢 搓
彼 溺 於 其 妻, 不 樂 出 家, 佛 方 便 化 之, 得 阿 羅 漢。 懊 惱 : 心 中 鬱 恨, 悔 恨。
懃 : 努 力。 通「 勤 」。 持 戒 : 六 度 之 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
娛 : 取 悅, 使 快 樂。 娛 樂 : 快 樂, 使 歡樂。
鑊 : 古 代 一 種 烹 人 的 刑 具。 湯 : 古 代 一種置人於沸水中烹死的刑罰。
八六五
畢 陵 伽 婆 蹉 : 又 作 畢 蘭 陀 筏 蹉, 比 丘 名。譯曰餘習。以有高慢之餘習故也。
炊 : 燃 火 煮。 沸 : 液 體 受 熱 而 上 下 翻 滾。
qín
yú huò chuī fèi cuō
行 三
生字注音
懽喜
懽
懺 謝恆 神
恆
小婢
婢
注 釋
八六六
婢:舊稱供使喚的丫頭。
衡
懽:喜樂。同「歡」。
桌
懺 : 梵 語 懺 摩 之 略。 悔 過 之 義。 謝 : 賠 罪, 認 錯。 恆 神 : 殑 伽 神, 又 作 恒 伽天。印度恒河之河伯也。
歡
笨拙:不靈巧。(又音)拙
暗
盈
楹 : 廳 堂 前 的 直 柱。 兩 楹 : 房 屋 正 廳 當中的兩根柱子。
無 明 : 梵 語 阿 尾儞 也 , 謂 闇 鈍 之 心 無 照 了 諸 法 事 理 之 明。 即 痴 之 異 名 也。 痴闇:無明之闇惑。
濁
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七六
六
一
拙 笨拙
闇 無 明 痴闇
楹 兩楹
héng
(上)
九七六 (上)
(上)
十三
九
十一
zhuō
九七七
(下)
九七七
九七九 (上)
九七九 (上)
huān
bì zhuó àn yíng
九七九 (下)
九八〇 (下)
九八〇 (下)
九八一 (上)
九八一 (上)
九八二 (上)
十一
七
十
十二
十三
三
籌 觀 察籌 量
煣
愁
納
騁
變
決
安 慧 菩 薩 雜 糅 柔 (三聲)
覺 覺 師子
辯 辯 口利詞
逞 自逞 功 能
納 內 芥子中
菩薩修持第三十
觀 察 : 與 觀 想, 觀 念 等 同。 籌 量 : 謀 劃考慮。
糅
安 慧 : 天 竺 論 師 名, 解 釋《 唯 識 論 》 之十大論師之一。糅:混合。(又音) 糅
逞 : 顯 露, 展 示。 功 能 : 功 用 能 力 也。以能生結果而名。
八六七
內 : 收 受。 通「 納 」。 芥 子 : 喻 極 小 也。
辯口利詞:長於辯論,言辭犀利。
覺 師 子 : 佛 陀 僧 訶, 論 師 名。 譯 曰 師 子覺,無著菩薩之弟也。見《西域記》 五。
róu
chóu rǒu jué biàn chěng nà
行 七
七
八 八 六
生字注音
耘除
耘
不 復萌 生
萌
遮止
遮
鼉
鼉
黿
黿
魚鱉
鱉
不嬈
擾
雲
蒙
螫
陀
元
憋
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九八二
九八二 (上)
九八三 (上)
九八三 (上)
(下)
九八七
rǎo biē yuán tuó zhē méng yún
嬈:擾亂。
注 釋
八六八
魚鱉:泛指鱗介水族。 黿:大鱉。鼉:揚子鰐 。
遮止:攔阻,阻止。
不 復 : 不 再。 萌 : 發 生。 萌 生 : 孳 生。 耘:除草。耘除:鏟除。
九八八 (上)
九八九 (上)
九八九 (下)
九八九 (下)
十
三
九
十
澄 圓澄
逐 棄 本逐 末
慳 法 體 無慳
達 達 解三空
菩薩修持第三十
橙
竹
千
妲
chéng zhú qiān dá
圓 澄 : 明 代 曹 洞 宗 僧。 會 稽( 浙 江 ) 人, 俗 姓 夏。 字 湛 然, 號 散 水 道 人。 得 戒 於 雲 棲 袾 宏, 年 三 十 悟 道。 明 萬 曆 年 間 匡 徒 說 法, 先 後 住 徑 山 萬 壽 寺、 嘉 興 東 寺、 雲 門 顯 聖 寺、 南 京 延 壽 寺、 紹 興 華 嚴 寺 等 名 剎, 以 平 易 簡 亮 見 重 一 時, 宗 風 大 暢。 天 啟 六 年 十 二 月 示 寂, 世 壽 六 十 六, 法 臘 四 十 三。 遺 有《 湛 然 圓 澄 禪 師 語 錄 》 八卷行世。
棄本逐末:放棄最基本或最重要的部 分,而去追求細端末節。
法體: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也。
達 : 通 曉 事 理。 三 空 : 布 施 行, 言 受 者、施者、布施物三相之空也。
八六九
行 六
十四
三
十三
五
生字注音
汗 栗馱 心
馱
開敷
敷
蘇 悉地院
蘇
八瓣 肉 團 心
瓣
釋義 高 妙
義
陀
膚
酥
半
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九九二 (上)
九九三 (上)
九九四 (下)
(上)
九九五
九九五 (下)
yì bàn sū fū tuó
注 釋
八七〇
釋 義 : 解 釋 文 義。 高 妙 : 形 容 精 湛 神 妙。
肉 團 心 : 梵 云 紇 利 陀 耶, 譯 曰 肉 團 心。 即 意 根 之 所 託, 其 形 自 八 瓣 之 肉 葉而成。
蘇悉地院:胎藏界曼荼羅十三院之第 十 一。 安 置 不 空 金 剛 菩 薩 等 八 尊。 胎 藏界三部中屬於佛部。 開敷:(花朵)開放。
汗 栗 馱 : 紇 哩 陀 耶, 又 作 紇 哩 娜 耶, 紇 哩 乃 耶, 訖 利駄 耶, 紇 哩 娜 野, 紇 利 陀 耶, 釳 利 陀, 又 作 汗 栗駄 。 譯 曰 真實心,堅實心。
九九六 (上)
一
嚴 嵓 頭喝云
菩薩修持第三十
嚴 yán
嵓 : 同「 岩 」。 喝 : 張 勢 而 叱 吒 其 物 之 聲。 從 黃 蘗 臨 濟 以 來, 禪 家 之 宗 匠,多用之以打破學人之漆桶。
八七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南二
行
羼提
羼
輟 己惠人
輟
阿閦 如 來
觸
戟
戟
鏘
鏘
生字注音
懺
綽
觸
擠
腔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頁
九九八 (上)
三
一〇〇〇 十二 (下)
(下)
一〇〇 一 一〇〇 一 十三 (下)
qiāng jǐ chuò
chù chàn
注 釋
八七二
鏘 戟 : 大 精 進 菩 薩 所 持。 大 精 進 菩 薩 : 位 於 金 剛 界 曼 荼 羅 外 廓 之 南 方。 賢 劫 十 六 尊 之 一。 亦 名 勇 猛 或 大 勇 猛。 梵 名 輸 羅 野。 譯 言 勇 猛。 密 號 稱 為 不 退 金 剛。 肉 色。 右 持 一 股 戟。 左 拳安於腰。
阿閦 如 來 : 金 剛 界 「 五 智 如 來 」 中 的 東方如來。
輟:停止。惠:賜贈,贈送。
羼 提 : 六 度 之 一。 譯 曰 忍 辱。 忍 屈 辱,堪苦難也。
一〇〇 二 (上)
七
一〇〇 二 十一
四
靡 猒倦
猒
常 修靡 懈
饒
米
驗
梨
該
朔
田
饒 益 有 情 戒 嬈 (二聲)
恬 然忍受
恬
爍 爍 破一切情見
賅 賅博
黎 那 連 提黎 耶 舍
靡 : 無, 不。 懈 : 懈 怠, 於 斷 惡 修 善 之事不盡力也。
恬 然 : 安 然 自 得 的 樣 子。 忍 受 : 忍 耐 承受。
饒 益 有 情 戒 : 十 度 三 行 中「 戒 度 之 三 行」之一。
猒:厭惡。猒倦:厭倦,厭惡倦怠。
爍 : 銷 鎔, 鎔 化。 同「 鑠 」。 情 見 : 妄情之所見也。
八七三
那連提黎耶舍:比丘名。譯言尊稱。
賅:充足、完備的。賅博:淵博。
ráo
(下)
一〇〇 四 (上)
六
八
五
一〇〇 四 十一 (上)
一〇〇 八 (上)
一〇〇 九 (上)
一〇 一〇 (上)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mǐ tián
yàn shuò gāi lí
九
九
行
杲
杲
差
疵
參
篸
文綵
綵
障閡
閡
因 陀 羅網
網
生字注音
搞
呲
岑 (一聲)
彩
核
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一一 (上)
一〇 一一 (上)
三
一〇 一一 十四 (上)
(下)
一〇 一一
(上)
一〇 一二 十三
wǎng hé cǎi cēn cī gǎo
注 釋
八七四
因 陀 羅 網 : 是 梵 漢 雙 舉 之 名。 單 用 漢 語, 則 云 帝 網。 即 帝 釋 天 之 寶 網。 其 網 之 線, 珠 玉 交 絡, 以 譬 物 之 交 絡 涉 入重重無盡者。 閡:阻礙也。
文 : 線 條 交 錯 的 圖 案、 花 紋。 綵 : 五 彩的絲織品。
參差:不一致。
杲:日出明亮;光明。
八
一〇 一二 十二 (下)
一〇 一三 (下)
哲
沾
慴怖:恐懼。(又音)慴
社
八七五
迦 旃 延 : 佛 十 大 弟 子 中, 論 議 第 一 之 摩訶迦旃延。
shè
慴 慴怖
旃 迦旃 延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zhé zhā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迥 脫根塵
迥
靈 光 獨燿
燿 藥
炯
龍
慣
注 釋
八七六
靈 光 : 人 人 固 有 之 佛 性, 靈 靈 照 照, 而放光明者。燿:照耀。
丱 : 古 時 兒 童 束 髮 成 兩 角 的 樣 子, 指 幼 年 時 期。 塵 : 謂 一 切 世 間 之 事 法, 染污真性者。離塵:指出家。
路 : 宋 元 時 行 政 區 域 名。 宋 時 的 路, 猶明清的省;元時的路,猶明清的府。 隆 興 路 : 元 十 四 年 升 隆 興 府 為 路, 治 南昌、新建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
迥 : 遠 也。 根 塵 : 根 為 眼 等 之 六 根。 眼等所對之色等六境曰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行 五
五
隆 江 西隆 興 路
丱 丱 歲離塵
yào
頁 一〇 一四 (下)
一〇 一四 (下)
(上)
一〇 一五 十三
一〇 一五 十四 (上)
jiǒng lóng guàn
一〇 一五 (下)
一〇 一五 (下)
六
九
二
一〇 一五 十一 (下)
一〇 一六 (上)
刱 刱立
嗣 師嗣 馬 祖
俯 俯仰
撰
曹洞宗祖
洞 山 良 价撰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愴
四
府
篆
chuàng sì fǔ zhuàn
刱:同「創」。開創。
嗣 : 承 繼。 馬 祖 : 唐 江 西 道 一 禪 師, 為 南 岳 讓 之 法 嗣, 姓 馬 氏, 時 稱 馬 祖。元和中諡大寂。 俯仰:舉止動作。
曹 洞 宗 : 禪 宗 五 家 之 一。 出 所 有 二 說 : 一 為 取 曹 溪 六 祖 慧 能 及 六 世 孫。 洞 山 之 名, 二 為 取 第 二 祖 曹 山, 第 一 祖 洞 山 之 名。 後 者 顛 倒 行 次, 為 語 便 也。 洞 山 : 筠 州 洞 山 悟 本 大 師, 名 良 价, 姓 俞 氏, 幼 從 五 洩 山 默 禪 師 出 家, 後 ,徧 參 諸 師 得 法 於 雲 巖 晟 師 。 唐 大 中年中唱道於新豐,晚年移洞山,立
八七七
六
三
行
石 頭 希遷
遷
筠州
筠
生字注音
千
勻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一六 (上)
(上)
一〇 一六
yún qiān
注 釋
八七八
偏 正 五 位, 法 威 大 揚。 咸 通 十 三 年 端 坐 長 逝, 壽 六 十 三。 諡 悟 本 大 師。 見 《傳燈錄》十五。
筠 州 : 唐 朝 時 設 置 的 州。 武 德 七 年, 改 米 州 置, 治 所 在 高 安 縣( 今 江 西 省 高安市)。
希 遷 : 唐 南 嶽 石 頭 山 希 遷, 粵 人, 姓 陳 氏, 聞 曹 溪 六 祖 道 風, 師 事 之。 六 祖 寂 後, 於 羅 浮 山 受 戒。 偶 聞 青 原 行 思 補 溪 席, 又 歸 從 之。 天 寶 初, 往 南 嶽 南 寺, 於 寺 東 大 石 上 結 菴 居 焉, 時 人尊之曰石頭和尚。門人歸崇者頗多, 時江西以馬祖為主,湖南以石頭為主。 年 九 十 一 寂,勅 謚 無 際 大 師。 見《 宋 高僧傳》九,《傳燈錄》十四等。
一〇 一六 (上)
六
四
一
三
一〇 一六 十一 (下)
一〇 一七 (上)
一〇 一七 (下)
一〇 一七 (下)
巖 雲巖
澗 北磵
捩 關捩 子
達 演 若達 多
魑 魑 魅
魅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嚴
澗 列
妲 癡 妹
yán jiàn liè dá chī mèi
雲巖:潭州雲巖寺曇晟,鐘陵建昌人, 姓王氏,少出家,初參百丈海禪師,侍 左 右 者 二 十 年, 未 悟 玄 旨, 百 丈 歸 寂 後,謁藥山,言下契會。唐會昌元年, 六十而寂。見《宋高僧傳》十一、《傳 燈錄》十四、《五燈會元》五。
磵 :古同「澗」。
捩:機器發動、撥轉的關鍵。 關捩子:喻物之緊要處。
演若達多:又作延若達多,耶若達多。 人名。譯曰祠授。因祠天而授之義。
魑魅:鬼怪也。
八七九
行
撫 州府
撫
富樓 那
樓
生字注音
府
婁 (二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七
一〇 一七 十三
一〇 一八 (上)
lóu fǔ
注 釋
八八〇
富 樓 那 : 具 名 富 樓 那 彌 多 羅 尼 子, 新 作 布 刺 拏 梅 呾 麗 衍 弗 呾 羅。 富 樓 那, 譯 曰 滿, 是 其 名 也。 彌 多 羅 尼, 又 作 梅 呾 麗 衍 尼, 譯 曰 慈, 是 其 母 姓 也。 弗 呾 羅, 譯 曰 子。 從 母 姓 而 為 名, 乃 印 度 之 風 習。 因 而 翻 總 名 曰 滿 慈 子, 滿 願 子, 滿 祝 子, 滿 見 子 等。 以 彌 多 羅 之 語 有 祝、 見 等 之 異 義 也。 是 釋 迦 十 大 弟 子 中 說 法 第 一 之 阿 羅 漢。 初 出 家, 證 阿 羅 漢 果, 後 聞 法 華 因 緣 周 之 說法,回小向大,於五百弟子授記品, 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
撫 州 府 : 明 清 時 設 置 的 府。 元 朝 時 稱 之 為 撫 州 路, 屬 於 江 西 行 省。 元 朝 末 年, 朱 元 璋 設 為 臨 川 府, 不 久 改 為 撫 州府,下轄六個縣。
一〇 一八 十一 (上)
(上)
九
六
二
一〇 一八 十四
(下)
一〇 一八 一〇 一八 (下)
一〇 一八 (下)
莆 泉 州莆 田
箇 那箇
你 聻
桓 盤桓 數 載
萃 學 者 雲萃
辰 辰 時行腳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菩
各 你 環 粹
晨
pú gè nǐ huán cuì chén
泉 州 : 位 於 福 建 省 東 南。 原 為 晉 江 縣 的 核 心 地 區, 宋、 元 時 為 全 國 對 外 貿 易 中 心, 明 以 後 因 港 口 淤 塞 而 逐 漸 衰 微。 莆 田 : 莆 田 縣, 位 於 福 建 省 境 之 東,福州市西南,距木蘭溪北岸七里。
聻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
盤桓:停留。載:年。
學 者 : 求 學 的 人。 雲 : 比 喻 多。 萃 : 聚集。
辰時:舊式計時法指上午七點到九點 的 時 間。 行 腳 : 僧 侶 為 尋 師 求 法 而 雲 遊四方。此為預知坐化時間。
八八一
行
儼 嗣 石 頭遷
遷
晟 嗣 藥 山儼
儼
价 嗣 雲 巖晟
聖
生字注音
千
演
聖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〇 一八 十一
一〇 一八 十二 (下)
一〇 一八 十二 (下)
shèng yǎn qiān
注 釋
八八二
价:指良价。嗣:嗣法,弟子嗣師之法 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雲 巖:潭州雲巖寺曇晟,鐘陵建昌人,姓 王氏,少出家,初參百丈海禪師,侍左 右者二十年,未悟玄旨,百丈歸寂後, 謁藥山,言下契會。唐會昌元年,六十 而 寂。 見《 宋 高 僧 傳 》 十 一、《 傳 燈 錄》十四、《五燈會元》五。
藥 山 : 唐 禪 師 惟 儼, 嗣 石 頭 遷 禪 師, 住 灃 洲 之 藥 山。 海 眾 雲 合。 文 宗 太 和 二年入寂,壽八十四。
石 頭 : 唐 希 遷 禪 師, 端 州 陳 氏 子, 居 衡 山 南 寺, 寺 東 有 石, 狀 如 臺, 結 庵 其 上, 時 人 號 為 石 頭 和 尚。 著 參 同 契 二百餘言行世。
二
七
四
二
一〇 一八 十二 (下)
一〇 一九 (上)
一〇 一九 (上)
一〇 一九 (上)
一〇 一九 (下)
嗣 遷嗣 青 原 思
爸 欛柄
邀 要
挾 挾
笈 達 摩笈 多
尟
尟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四
爸
邀
協
及
顯
sì bà yāo xié jí xiǎn
青 原 : 清 源 行 思 禪 師 之 別 號。 師 住 吉 州青原山。原為清源,禪書多作青原。 六 祖 慧 能 下 出 青 原 南 岳 二 大 法 統。 青 原之法流有曹洞。南岳之末流有臨濟。
欛 :同「杷」。刀柄名。
要挾:有所憑恃而強迫別人服從。
達 摩 笈 多 : 隋 代 譯 經 僧。 南 印 度 羅 囉 國人。 尟:同「鮮」。少。
八八三
行
生字注音
五 情闇 冥
闇
惛
惛
沉滯 三 界
滯
暗
昏
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十
十
一〇 一九 十一 (下)
一〇 二〇 (上)
一〇 二〇 (上)
zhì hūn àn
注 釋
八八四
沉 滯 : 滯 留。 三 界 : 凡 夫 生 死 往 來 之 世界分為三: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惛:昏亂,糊塗不明。
五情: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識, 故曰情。有財釋也。闇:昏昧,糊塗。 冥:愚昧,不明事理。
行
七
八 九
生字注音
迷 亂馳 趣
馳
颺燄
颺
饒足
饒
灼熱
灼
炎
炎
炎
炎
池
陽
嬈 (二聲)
濁
嚴
嚴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頁
一〇 二一 (上)
一〇 二一 (上)
(上)
一〇 二一
八
一〇 二一 十三 (上)
一〇 二一 (下)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yán yán zhuó ráo yáng chí
注 釋
炎炎:灼熱貌。火光猛烈貌。
灼熱:熾熱。 饒足:富足。
颺燄:颺者浮動之義,燄者颺燄也。
迷 亂 : 迷 惑 慌 亂。 趣 : 行 動 歸 向。 通 「趨」。
八八五
五
四
行
海 市蜃 樓
蜃
乾闥 婆 城
闥
生字注音
慎
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二三 (上)
一〇 二三 (上)
tà shèn
注 釋
八八六
乾闥婆城:又作犍闥婆城、犍闥縛城、 巘 達嚩 城。 譯 尋 香 城、 蜃 氣 樓。 樂 人 名 為 乾 闥 婆, 彼 樂 人 能 幻 作 樓 閣 以 使 人 觀, 故 名 之 為 乾 闥 婆 城。 而 現 於 空 中之蜃氣樓類是,故亦稱為乾闥婆城。 以譬物之幻有實無也。
海 市 蜃 樓 : 以 字 義 而 言, 蜃 是 指 大 蛤 蜊, 傳 說 蜃 能 吐 氣 而 形 成 樓 臺 城 市 等 景 觀, 見 明. 李 時 珍《 本 草 綱 目. 卷 四 三. 鱗 部. 蛟 龍 》。 實 際 上, 海 市 蜃 樓 的 形 成, 是 由 於 光 線 通 過 不 同 密 度 的 空 氣 層, 發 生 折 射 或 反 射 作 用, 而使得遠處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 或 地 面 上。 這 種 現 象 多 在 夏 天 時 的 沿 海 一 帶 或 沙 漠 中 出 現。 後 亦 用 以 比 喻 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上)
一〇 二三 一〇 二四 (上)
一〇 二四 (上)
六 四 八
一〇 二四 十四 (下)
(下)
一〇 二六 十四
一〇 二七 十二 (上)
櫓 櫓
翳 翳
廟 宗廟
蹙
蹙
顰
顰
種智
種
陞 陞 師子之座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魯
妙
升
促
頻
腫
意
lǔ miào
yì zhǒng pín cù shēng
櫓:城上供防禦而無頂蓋的瞭望樓。 翳:目疾引起的障膜。 宗廟:奉祀祖先的宮室。
種 智 : 佛 之 一 切 種 智 也。 佛 智 知 一 切 種種之法,名為一切種智。
顰蹙:皺眉蹙額。形容憂愁不樂。
陞 : 同「 升 」。 師 子 座 : 佛 為 人 中 之 師 子, 故 佛 之 所 坐, 總 名 師 子 座。 如 帝王之座謂為龍座也。
八八七
行 七
七
九
生字注音
麩
窈冥
窈
迭相
迭
矇昧
矇
滓
滓
而嗣 位
嗣
弒 父王
弒
麩
杳
疊
蒙
紫
四
式
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〇 二七
一〇 二八 (上)
(下)
一〇 二八 一〇 二八 十二 (下)
二
一〇 二八 十四 (下)
(上)
一〇 二九
fū shì sì zǐ méng dié yǎo
注 釋
八八八
麩:羅越城捕魚村池中魚名。
弒 : 地 位 低 的 人 殺 死 地 位 高 的 人。 多 指 臣 子 殺 死 君 主, 子 女 殺 死 父 母。 嗣 位:繼承君位。
滓:渣子。 矇昧:不開通,不明理。 迭相:相繼;輪番。 窈冥:陰暗貌。
行
八
四 十 十
牢關
關
誡勗
勗
圓暉
暉
生字注音
鎖 鎖 斷要津
仞 壁 立 萬仞
認
所
官
旭
鎖 : 關 住。 要 津 : 渡 生 死 海 主 要 之 津 路也。
八八九
壁 立 : 像 牆 壁 一 樣 直 立。 形 容 山 石 陡 峭。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八尺
牢關:迷悟之境界,堅牢之關門也。
誡勗:告誡勉勵。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圓 暉 : 唐 中 大 雲 寺 圓 暉, 研 精 性 相。 特 深 於 俱 舍 一 門。 光 寶 二 師 後, 有 此 輝 人。 作《 俱 舍 論 頌 疏 》, 天 下 珍 之。 見《宋高僧傳》五。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頁 一〇 二九 (下)
(上)
一〇 三〇 一〇 三〇 (上)
一〇 三〇 (上)
(上)
一〇 三〇 十二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huī
xù suǒ
guān rèn
九
三
五
六
三
二
行
捐 棄塚 間
塚
結聹
聹
瞻葡
瞻
肪
方
涎
涎
眵
眵
生字注音
方
腫
嚀
詹
閑
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三三 (下)
一〇 三三 (下)
(下)
一〇 三三 一〇 三四 (下)
一〇 三五 (上)
一〇 三五 (上)
注 釋
八九〇
肪
為 一 仞, 一 說 七 尺 為 一 仞。 萬 仞 : 形 容山勢很高。 眵:眼睛的分泌物。 涎:唾液,口水。
肪:厚的脂膏。(又音)肪 瞻葡:黃華。 聹:耳屎。
捐 棄 : 捨 棄, 拋 棄。 塚 : 墳 墓。 同 「冢」。
fáng
chī fāng
xián zhān níng zhǒng
一〇 三六 (上)
一
九
八
八
一〇 三六 十二 (上)
(下)
一〇 三六
一〇 三七 (上)
一〇 三七 (上)
一〇 三七 十三 (上)
腥
彧 澄彧
遘 交遘
蘂
蕊
蘃
蕊
腥 穢狼籍
攬 兮
擥 木根以 結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玉
構
星
蕊
蕊
攬
儕 (三聲)
yù gòu xīng ruǐ ruǐ lǎn chǎi
澄 彧 : 宋 初 吳 山 僧 人, 淨 光 義 寂 門 下 弟子。 遘:相遇也。
腥 : 汙 穢。 穢 : 骯 髒 的、 不 乾 淨 的。 狼籍:形容凌亂不整。
蘃 :同「蘂 」。 蘂 :同「蕊」。
擥 : 同 「 攬 」 。茝 : 一 種 香 草 。 兮 : 用於句中或句末,相當於「啊」。
八九一
行
生字注音
蕊
貫薜 荔 之
薜 蕊
必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三七 十三 (上)
落蘂
bì ruǐ
注 釋
八九二
薜 荔 : 桑 科 榕 屬, 常 綠 蔓 莖 灌 木。 葉 橢 圓, 花 細 而 隱 於 花 托 中。 果 實 浸 出 的 黏 液 可 製 造 涼 粉 及 清 涼 飲 料。 可 入 藥。也稱為「木蓮」。蘂 :同「蕊」。
行 三
生字注音
瑜 海 東瑜 伽 祖
醜 杻械
鐐 腳鐐
銬 手銬
蜉 蜉
蝣 游
浮
靠
遼
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海 東 : 黃 海 以 東, 今 韓 國。 瑜 伽 : 瑜 伽 宗, 支 那 之 法 相 宗 在 印 度 名 為 瑜 伽 魚 宗。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頁 一〇 三八 (下)
(下)
一〇 三八 十四
一
十
蝣
杻 : 手 銬。 械 : 鐐 銬。 杻 械 : 腳 鐐 手 銬。泛指刑具。
鐐
腳 鐐 手 銬 : 束 縛 犯 人 手 腳 的 戒 具。 (又音)鐐
八九三
蜉 蝣 : 動 物 名。 蟲 類。 長 六、 七 分, 頭似蜻蛉而略小,有四翅,體細而狹。 夏 秋 之 交, 多 近 水 而 飛, 往 往 數 小 時 即死。
liào
一〇 三九 (上)
一〇 四〇 (上)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chǒu
yú
liáo kào fú yóu
行 二
三
六
七
十
生字注音
阿
媚態
媚
諛 奉承
諛
屙
巧佞
佞
《氓 》
氓
賄
賄
妹
魚
屙
寧 (四聲)
忙
慧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一〇 四〇 (下)
賄:財物。
注 釋
氓
八九四
《氓》:《詩經.衛風》的篇名。共六 章。(又音)氓
巧佞:巧言奸佞。
媚態:諂媚的姿態。
阿 諛 : 阿 附 諂 諛。 奉 承 : 諂 媚 討 好 他 人。
méng
huì máng nìng ē yú mèi
一〇 四一 (上)
一〇 四一 (下)
(下)
一〇 四二
二
七
一
睿 明 智睿 哲
琰 琰 魔法王
陰 陽易位
陰
四 時 交代
代
帛 尸梨蜜多羅
帛
一〇 四三 十二 (下)
一〇 四三 十二 (下)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瑞
演
博
帶
因
ruì yǎn
明智:有智識,有遠見。睿哲:聖明, 多用為臣子歌頌君王之詞。
琰 魔 法 王 : 又 稱 閻 魔 王、 閻 羅 王, 為 鬼 世 界 之 始 祖, 冥 界 之 總 司, 地 獄 之 主神。
四 時 : 春、 夏、 秋、 冬 四 季。 交 代 : 交互接替。
帛 尸 梨 蜜 多 羅 : 又 作 帛 尸 黎 蜜 多 羅, 西域三藏名,譯曰吉友。《梁高僧傳》 一曰:「帛尸黎蜜多羅,此云吉友。」 帛者應為西域國名之略。
陰陽:化生萬物的兩種元素,即陰氣、 陽氣。陰陽易位:陰陽互換。
八九五
dài
bó yīn
行
生字注音
三 陽 交泰
泰
益算
益
即勅
斥
五 官典 領
典
晧
浩
三 界晧
浩
太
意
赤
點
浩
浩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四三 十三 (下)
四
八
七
一〇 四三 十四 (下)
一〇 四四 (上)
一〇 四四 (上)
(下)
一〇 四四
hào hào diǎn chì yì tài
注 釋
八九六
三界: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也。 晧 : 同 「皓」。
五 官 : 五 官 王,《 十 王 經 》 所 說 十 王 之 第 四。 司 秤 罪 人 罪 之 輕 重 者。 典 : 掌管,治理。
勅 :同「敕」。告誡,命令。 益:增加。算:壽命。
三陽交泰:漢代象數易學取十二卦象 徵 一 年 十 二 個 月 分, 其 中 十 月 為 坤 卦, 純 陰 爻 ; 十 一 月 為 復 卦, 一 陽 生 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
八 五
五
七
七
煦 和煦
肅 始肅
練 萬 物歛 藏
陽 一陽 初 生
履 履
常 長
栩 素
練
楊 呂 常
正 月 為 泰 卦, 三 陽 生 於 下, 此 時 陰 漸 消,陽漸長,有萬象更新之意。
續
煦 : 溫 暖, 溫 潤。 和 煦 : 溫 暖 祥 和 的 樣子。(又音)煦 肅:斂縮,萎縮。
臉
履長:冬至。
八九七
一陽生:冬至以後,白日漸長,古人視 為陽氣初動,故稱冬至為「一陽生」。
歛
萬 物 : 宇 宙 間 的 一 切 物 類。 歛 : 同 「 斂 」。 斂 藏 : 隱 蔽 起 來。( 又 音 )
xù
一〇 四四 (下)
一〇 四五 (上)
一〇 四五 (上)
一〇 四五 (上)
(上)
一〇 四五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liǎn
xǔ sù liàn yáng lǚ cháng
行 五
十
一
一
三
一
生字注音
阿踰 陀 國
踰
婸
婸
劮
劮
憂慼
慼
伺察
四
釋 提桓 因
桓
逾
蕩
逸
七
四
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四五 (下)
一〇 四五 (下)
一〇 四六 (上)
(上)
一〇 四八
一〇 四八 (上)
(上)
一〇 四九
huán sì qī yì dàng yú
注 釋
八九八
釋提桓因:忉利天之主也。
伺察:偵察,窺察。
慼:憂愁,悲傷。
劮:同「逸」。逸樂。
婸:淫逸。放蕩。
阿 踰 陀 國 : 中 印 度 古 國, 其 地 為 印 度 古文明中心之一。
一〇 四九 (上)
(上)
一〇 四九
(上)
六
十
一〇 四九 十三
一〇 四九 十三 (下)
遁 遁倫
淵 龍淵
窟 獅窟
枷 枷鎖
護 法護 尊 者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鈍
冤 枯 加
戶
dùn yuān kū jiā hù
遁 倫 : 唐 代 新 羅 僧。 又 稱 道 倫。 著 有 《 瑜 伽 論 記 》 四 十 八 卷( 或 作 二 十 四 卷)。
淵:深水,深潭。窟:洞穴。
枷 鎖 : 枷 和 鎖。 是 古 代 套 在 犯 人 脖 子 上、拴在犯人腳踝上的兩種刑具。
法 護 尊 者 : 曇 摩毱 多 , 比 丘 名 。 又 作 曇 摩毱 , 曇 摩 德, 曇 摩 屈 多 迦, 曇 無 德, 曇 無 毱 多, 皆 梵 音 之 楚 夏 耳, 譯 曰 法 正, 法 鏡, 法 藏, 法 護, 法 密 等 。 佛 滅 後 百 年 優 婆毱 多 五 弟 子 中 之 一。 於 律 藏 立 一 部, 名 為 曇 無 德 部。 律名《四分律》。
八九九
行 六 八
生字注音
寧啖 灰 炭
啖
永殞 善 根
殞
紵 麻蘭若
紵
挑 撥煽 動
煽
遘扇
遘
但
允
住
山
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五〇 (上)
一〇 五〇 (上)
(上)
二
一〇 五〇 十二
一〇 五一 (下)
一〇 五一 十四 (下)
gòu shān zhù yǔn dàn
注 釋
九〇〇
遘 扇 : 猶 構 扇。 挑 撥 煽 動。 遘, 通 「構」。
挑撥:搬弄是非。煽動:慫恿生事。
蘭若:阿蘭若之略稱。僧人所居處也。 其 義 即 空 淨 閑 靜 之 處。 見《 釋 氏 要 覽 》。 紵 麻 蘭 若 : 唐 朝 終 南 山 道 宣 律 師所住之蘭若名。
殞 : 墜 落。 通「 隕 」。 善 根 : 身 口 意 三 業 之 善, 固 不 可 拔, 謂 之 根。 又 善 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
寧:情願、寧願。表示選擇後的結果。 啖 : 吃。 灰 炭 : 東 西 完 全 燃 燒 後 所 留 下來的殘餘物。
一〇 五二 (上)
一〇 五三 (上)
十
四
一〇 五三 十三 (上)
牘 簡牘
毗 毗 沙門
窠 鳥窠 禪 師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獨
皮
科
dú pí kē
簡 牘 : 簡 為 竹 片、 木 片, 牘 為 木 板。 在 紙 張 未 發 明 以 前, 文 字 乃 書 寫 於 簡 牘之上,後世遂為典籍、書信的通稱。
毗 沙 門 : 毘 沙 門 天, 又 云 多 聞 天。 四 天 王 中 毘 沙 門 天 之 王 也。 在 佛 教 中 為 護法之天神。兼施福之神性。
鳥 窠 禪 師 : 名 道 林, 唐 杭 州 人, 九 歲 出 家, 二 十 一 歲 於 荊 州 果 願 寺 受 戒。 至 京 師 謁 徑 山 道 欽 禪 師 而 契 悟 心 要。 後 南 歸, 見 秦 望 山 有 長 松, 枝 葉 繁 茂, 盤 屈 如 蓋, 遂 棲 止 其 上。 故 時 人 謂 之 鳥 窠 禪 師。 有 鵲 巢 於 側, 人 又 曰 鵲 巢 和 尚。 元 和 年 中, 白 居 易 出 知 杭 州。 聞 師 之 道, 見 師 棲 止 巢 上, 乃 問 曰 : 師 住 處 甚 險? 師 曰 : 太 守 危 險 尤 甚。 曰 : 弟 子 位 鎮 山 河, 何 險 之 有? 師 曰 : 薪 火 相 交, 識 性 不 停, 得 非 險
九〇一
行
三
生字注音
娠 有娠
恁 恁麼
赤
認
深
何啻:豈只,不只。
嫩
九〇二
恁 麼 : 這 麼, 如 此。( 又 音 ) 恁
有娠:懷孕。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耶。 曰 : 佛 法 大 意 如 何? 師 曰 : 諸 惡 莫 作, 眾 善 奉 行。 曰 : 三 歲 孩 兒 也 解 恁 麼 道。 師 曰 : 三 歲 童 兒 雖 道 得, 八 十 老 翁 行 不 得。 居 易 頷 歎, 數 從 問 道, 穆 宗 長 慶 四 年 二 月 十 日 跏 趺 而 化, 勅 謚 圓 修 禪 師。 見《 傳 燈 錄 》 四,《稽古略》三。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五三
五
啻 何啻
nèn
(下)
一〇 五四 (上)
(上)
一〇 五四 十一
shēn rèn chì
行
生字注音
膳
膳
肴
肴
絲 竹環 佩
環
心悸
悸
差
瘥
拷掠
掠
善
堯
桓
季
瘥
略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頁
(上)
一〇 五五 十二
八
四
三
一〇 五六 十一 (上)
一〇 五六 (下)
一〇 五八 (上)
一〇 五八 (上)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lüè
注 釋
拷:刑訊,用刑具逼打。掠:奪取。
心悸:心中害怕。
差:病癒。通「瘥」。
絲 竹 : 琴 瑟 與 簫 管 等。 泛 指 樂 器。 環 佩:圓形玉佩。
九〇三
肴 : 煮 熟 的 魚 肉 等 食 物。 膳 : 飯 食。 肴膳:飯菜。
jì
chài huán yáo shà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七
五滓
滓
生字注音
毘 毘 伽羅論
皮
趁 薄 利
九〇四
厲:病災;瘟疫。
風 雹 : 指 冰 雹、 雷 雨 大 風 和 龍 捲 風 等 強對流性天氣造成的一種自然災害。
曇 牟 讖 : 曇 無 讖, 比 丘 名。 又 作 曇 摩 讖,曇摩羅懺,曇謨讖。譯曰法豐。
毘 伽 羅 : 新 譯 曰 毘 耶 羯 刺 諵, 又 云 毘 何 羯 唎 拏。 譯 曰 聲 明 記 論。 關 於 五 明 中聲明,即語學之俗書總名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滓 : 濁。 五 滓 : 五 濁。 住 劫 中 人 壽 二 萬 歲 已 後, 而 有 渾 濁 不 淨 之 法 五 種 : 紫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頁 一〇 五八 (下)
一〇 五九
讖 曇 牟讖
雹 風雹
厲 厲
chèn
(上)
一〇 五九 十一 (下)
一〇 六〇 十一 (上)
一〇 六〇 十四 (上)
zǐ
báo
pí lì
一〇 六〇 (下)
一〇 六〇 (下)
一
五
四
四
一〇 六〇 十二 (下)
一〇 六一 (下)
一〇 六二 (上)
偃
瘟 瘟
疫 疫 偃 武修文
賄 財賄 厚 重
恣 自恣 法
豁 全豁 禪 師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溫 役 演 慧 自
或
wēn yì yǎn huì zì huò
瘟疫: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偃武修文:偃息武備,提倡文教。
財 賄 : 錢 財 貨 物。 厚 重 : 豐 厚, 有 分 量。
自 恣 法 : 自 者 即 自 陳 己 過, 恣 者 即 恣 他舉罪。
全 豁 : 唐 代 禪 僧。 俗 姓 柯, 鄂 州 巖 頭 院 僧 人。 出 家 於 靈 泉 寺, 受 具 足 戒 於 長 安 西 明 寺。 與 雪 峰 義 存、 欽 山 文 邃 同 修 互 勉, 並 參 訪 仰 山 慧 寂, 又 參 學 於 德 山 宣 鑑, 承 其 法 嗣。 後 於 洞 庭 湖 畔 之 臥 龍 山( 巖 頭 ) 大 振 宗 風, 故 又 稱巖頭全豁。
九〇五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咎
螺 髻梵王
螺
咎
烏 托邦
烏
生字注音
羅
就
屋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頁
(上)
十
一〇 六二 十一
一〇 六二 (下)
(下)
一〇 六二 十三
wū jiù luó
注 釋
九〇六
烏托邦:英人摩爾(西元一四七八~ 一五三五)所著,西元一五一六年出 版,分上下兩卷。上卷暴露及指責英 國當時政治之腐敗、社會之罪惡,下 卷則描寫其理想的社會,為一假想的 島國。其中政治、經濟、法律體制無 不盡善盡美。
咎:過失。
螺 髻 梵 王 : 梵 天 王 頂 髻 作 螺 形, 故 曰 螺髻梵王。在維摩會上與舍利弗問答。
一〇 六三 (上)
二
一〇 六三 十二 (下)
十
一〇 六四 十四 (下)
一〇 六五 (上)
剡
力
吉
商
商
粗
四
演
jí
蕀 荊蕀
礫 沙礫
剡 浮那他金
四 尋伺 之
麤 麤動
商 湯 湯
商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lì yǎn sì shāng
cū shāng
蕀 : 一 名 商 蕀。 細 葉 有 刺, 蔓 生。 荊 棘 : 多 刺 的 灌 木。 沙 礫 : 細 沙 子 和 碎 石塊。
剡浮那他金:閻浮檀金之又稱。
尋 : 粗 心 在 緣 曰 尋。 伺 : 細 心 分 別 曰 伺。 尋 伺 : 舊 云 覺 觀。 新 作 尋 伺, 不 定法中二種之心所也。
湯湯:水流盛大貌。
九〇七
行
八
二
四
五
生字注音
皮 鞞 陀梨山王
前 由乾 陀 山 王
迥 迥別
箜 箜
篌
炯
前
空 (一聲) 侯
九〇八
箜 篌 : 樂 器 名, 彈 撥 樂 器。 也 稱 為 「 空 侯 」、「 坎 侯 」。 漢 武 帝 令 樂 人 侯 調 始 造 空 侯。《 風 俗 通 》《 通 典 》 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
迥別:大不相同。
由 乾 陀 山 王 : 十 三 王 之 五, 由 乾 陀 山 王, 梵 語 由 乾 陀, 華 云 持 雙, 此 山 純 寶 所 成, 諸 夜 叉 王 咸 住 其 中, 以 譬 難 勝地菩薩如意神通善巧自在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鞞陀梨山王:十三王之三,鞞陀梨山, 梵 語 鞞 陀 梨, 華 云 種 種 持, 此 山 純 寶 所 成, 持 種 種 之 寶, 以 譬 發 光 地 菩 薩 皮 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之諸法可貴可寶 也。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六六 (上)
一〇 六六 (下)
一〇 六七 (下)
一〇 六七 (下)
篌
pí
jiǒng
qián kōng hóu
一〇 六七 (下)
八
一〇 六八 十一 (下)
一〇 六八 十二 (下)
絃 撥絃
眚 目眚
翳
翳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閑 省 意
xián shěng yì
故 名 空 侯。 而 其 聲 坎 坎, 亦 有 叫 坎 侯。 形 狀 似 瑟 而 較 小, 弦 數 不 一, 少 至 五 根, 多 至 二 十 五 根。 古 代 有 臥 箜 篌、 豎 箜 篌、 鳳 首 箜 篌 等 三 種 形 制。 現 在 新 制 的 箜 篌 仿 豎 琴 而 製, 有 音 箱, 常 用 於 獨 奏、 重 奏 和 為 歌 舞 伴 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
絃 : 裝 於 樂 器 以 彈 奏 發 聲 的 絲、 線。 同「弦」。
目眚:眼病之一。目生翳。
翳 : 一 種 瞳 孔 為 白 膜 所 蒙 蔽, 以 致 無 法看清東西的眼疾。
九〇九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五
七
七
五
行
幾微
機
陶鑄
鑄
筈
筈
弩牙
弩
機括
刮
生字注音
機
住
刮
努
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頁 一〇 六九 (下)
一〇 六九 (下)
一〇 六九 (下)
一〇 七〇 (上)
一〇 七〇 十一 (上)
闊
注 釋
九一〇
闊
筈 : 箭 的 末 端 搭 扣 弦 的 部 分。 同 「栝」。(又音)筈
弩牙:弩機鉤弦的部分。
機 括 : 弩 上 控 制 箭 矢 發 射 的 機 件。 泛 指 機 械 發 動、 開 啟 的 部 分。( 又 音 ) 括 kuò
幾微:細微。
陶 : 製 造 陶 器。 鑄 : 將 金 屬 鎔 化 倒 入 模 型 中 冷 卻 凝 固, 做 成 各 種 器 物。 陶 鑄:用土作胚模以鑄造銅器。
kuò
guā nǔ guā zhù jī
行
因 明三量
因
生字注音
邊地疑城第四十 頁
(下)
一〇 七三 十二
邊地疑城第四十
九一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因 明 : 五 明 之 一。 梵 名 醯 都 費 陀, 屬 於 論 理 之 學 科。 立 宗 因 喻 三 支 作 法 而 為言論之法。例如「聲無常(宗),為 所 作 性 故( 因 ), 如 瓶 等( 喻 )。」 此 三 支 中, 以 因 支 為 最 要, 故 云 因 明。 《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義,故 音 (一聲) 曰因明。」釋尊以前,足目仙人創之。 至 佛 滅 後, 大 乘 論 師 陳 那 完 成 之。 其 書名《因明正理門論》。見《因明大疏》 上 本。 三 量 : 因 明 之 三 量, 即 現, 比,聖教,之三也。 yīn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行 十
生字注音
忻 忻 勝觀
稟 稟 性慈善
諍 無諍 三 昧
苑 覺苑
院
爭
丙
九一二
覺 苑 : 遼 燕 京 圓 福 寺 沙 門 覺 苑, 號 總 秘 大 師。 秘 密 瑜 伽 宗 也。 天 祐 皇 帝 大 康 三 年 奉 勒 撰《 大 日 經 義 釋 演 密 鈔 》 十 卷。 有 趙 孝 嚴 引 文 及 自 序。 他 無 紀 傳 可 考。 大 康 三 年 丁 巳, 宋 神 宗 十 年 也。
無諍三昧: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禪定 也。諍:通「爭」。
稟 性 : 天 賦 的 品 性 資 質。 慈 善 : 仁 慈 而好善。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忻 勝 觀 : 六 行 觀 之 第 四。 觀 初 禪 上 勝 禪 定 之 樂, 與 初 禪 禪 味 之 樂, 忻 因 勝 欣 果勝也。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頁 一〇 七八 (上)
一〇 七九 十二 (下)
九
一〇 七九 十三 (下)
一〇 八〇 (下)
xīn
zhēng
bǐng yuàn
行 六
三
生字注音
顧瞻 玉 女
瞻
揮攉
攉
風刀
刀
婆藪 槃 頭
藪 擻 (三聲)
叨
或
詹
付
注 釋
婆 藪 槃 頭 : 婆 藪 槃 豆, 世 親( 舊 曰 天 親)菩薩也。
豁
九一三
祥 雲 : 祥 瑞 的 雲 氣。 彌 : 充 滿。 覆 : 蓋。
顧 : 看, 張 望。 瞻 : 向 上 或 向 前 看。 玉女:美女。
(又音)攉
攉:泛指揮手,搖手。揮攉:迅疾也。
風 刀 : 命 終 時, 體 中 風 大 動 搖, 支 解 身體,其苦如以利刀刺之,故云風刀。
同音字 漢語拼音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頁
(上)
一〇 八一
一〇 八二 (上)
七
八
覆 祥 雲 彌覆
sǒu
huō
一〇 八二 (上)
一〇 八二 (上)
一〇 八二 十四 (下)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dāo huò zhān fù
行
一
二
生字注音
衡 衡 州舉郭
瞻 焚 香瞻 禮
緊 禮覲 大 聖
輒 輒止
愛
哲
緊
詹
覲
輒:即,就。
(又音)覲
九一四
覲:見,下見上。大聖:高位之菩薩。
焚香:燒香。瞻禮:瞻仰禮拜。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衡 州 : 中 國 古 代 的 州。 隋 朝 開 皇 九 年, 隋 滅 陳 後, 置 衡 州, 治 所 在 衡 陽 恆 縣(今湖南省衡陽市)。郭:城牆外再 築的一道城牆。即外城。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八三 (上)
一〇 八三 (上)
三
四
隘 知 識隘 劣
知 識 : 朋 友 之 異 名。 如 云 知 人, 我 知 其 心 識 其 貌 之 人 也。 又 我 所 知 之 人 也。非多知博識之義。諸經之初有「皆 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即就為人所 知而云: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
jìn
一〇 八三 (上)
一〇 八三 (上)
一〇 八三 十三 (上)
héng
zhān jǐn zhé ài
一〇 八四 (上)
一〇 八四 (上)
一〇 八四 (下)
一〇 八四 (下)
四
六 七 七
一〇 八五 十二 (上)
利 梵 僧 佛 陀 波利
睹 歷睹 靈 異
篤 篤志
曠 日 夜 無曠
萊 東萊 人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立
堵 堵 況
來
lì dǔ dǔ kuàng lái
則為惡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於善處者 是善友,故曰善知識,又單云知識。又 勸善友使喜捨三寶,謂之勸知識,唱知 識。隘:器量狹小。劣:壞,不好。
梵 僧 : 梵 土 之 僧 也。 又 持 清 淨 戒 行 之 僧 也。 佛 陀 波 利 : 罽 賓 國 沙 門 名。 譯 曰覺護。譯《尊勝陀羅尼經》。見《開 元錄》九,《宋僧傳》二。
歷 : 遍, 盡。 睹 : 看 見。 靈 異 : 靈 妙 不思議之事也。 篤志:專一心志。
日 夜 : 白 天 與 黑 夜。 泛 指 全 天。 曠 : 空缺,荒廢。
東 萊 : 東 萊 郡, 中 國 古 郡 名。 漢 景 帝 時分膠東國而置,其地在今山東煙臺、 威海一帶。隋、唐時改東萊郡為萊州。
九一五
行
義 淨 三藏
臟
生字注音
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八五 十二 (上)
zàng
注 釋
九一六
義 淨 : 唐 京 兆 大 薦 福 寺 義 淨 三 藏, 咸 亨 二 年, 年 三 十 七, 發 足 取 路 南 海 趣 印 度, 經 二 十 五 年, 經 三 十 餘 國, 天 后 嗣 聖 元 年, 還 洛 陽, 天 后 親 迎 於 上 東 門 外, 置 所 齎 梵 本 於 佛 授 記 寺。 初 與 于 闐 之 實 叉 難 陀 共 譯《 華 嚴 經 》, 後於長安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自譯 《 最 勝 王 經 》 等 二 十 部。 和 帝 神 龍 元 年, 於 洛 陽 內 道 場 譯《 孔 雀 王 經 》, 又 於 大 先 福 寺 譯《 莊 嚴 王 經 》。 二 年 隨 駕 歸 雍 京。 后 置 翻 經 院 於 大 薦 福 寺, 使 居 之。 三 年 入 內 與 翻 經 沙 門 九 旬 安 居。 其 後 所 譯 多 多, 都 出 五 十 六 部 二 百 三 十 卷, 別 出《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西 域 求 法 高 僧 傳 》 等 五 部 九 卷, 其 他 雜 著 頗 多。 淨 雖徧 譯 藏, 然 偏 攷 律 部, 先 天 二 年 壽 七 十 九 寂。 見 《宋高僧傳》一。
一〇 八五 十三 (上)
(上)
一
一
一〇 八五 十三
(下)
一〇 八五
(下)
一〇 八五
詣 詣 西域求法
舶 泛舶 渡 海
艱 閱 歷艱 苦
閻 深 厭閻 浮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意
博
堅
嚴
yì bó jiān yán
三 藏 : 經 律 論 也。 此 三 者, 各 包 藏 文 義,故名三藏。經說定學,律說戒學, 論 說 慧 學。 因 之 而 通 三 藏 達 三 學 者, 稱 為 三 藏。 特 為 真 諦、 玄 奘 等 翻 譯 師 之稱號。
詣 : 到, 前 往。 西 域 : 總 指 支 那 以 西 之 諸 國, 別 指 印 度。 求 法 : 志 求 正 法 也。
舶:航海的大船。渡海:過海。
閱歷:經歷。艱苦:困難辛苦。
厭 : 心 所 名。 對 欣 而 言。 厭 背 苦 集 無 量過患之善精神作用也。《成唯識論》 云 : 厭, 謂 與 善 慧 俱 起 之 無 貪 一 分。 於所厭境,不染著故。
九一七
行
生字注音
睏 睏
憊 憊
詣 詣
闕
困
倍
意
卻
九一八
詣 : 到, 前 往。 闕 : 泛 指 帝 王 居 住 的 地方。
睏:倦而欲睡。憊:精神極度疲困。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閻 浮 : 舊 稱 閻 浮 提, 琰 浮 洲, 閻 浮 提 鞞 波。 新 稱 贍 部 洲。 當 須 彌 山 之 南 方 大 洲 名。 即 吾 人 之 住 處。 閻 浮 者 新 稱 贍 部。 樹 名。 提 為 提 鞞 波 之 略, 譯 曰 洲。 此 洲 之 中 心, 有 閻 浮 樹 之 林, 故 以為洲名。又屬南方,故曰南閻浮提。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
一〇 八五 十三 (下)
一〇 八六 (上)
闕
kùn bèi yì què
(上)
八
六
一〇 八七 十一
一〇 八七 (下)
(下)
一〇 八七
一〇 八七 十三 (下)
襴 金襴 衣
琦 梵琦
曜 曇曜
徑 徑 山之
叟 元叟 行 端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闌
琪
藥
淨
藪
lán qí yào jìng sǒu
金襴衣:金縷織成之袈裟。
梵 琦 : 楚 石 之 名。 得 法 於 元 叟 端, 住 持 天 寧 永 祚 寺。 明 洪 武 三 年 寂, 壽 七十五。國初第一等之宗師也。見《續 稽古史略》二。 曇曜:梵琦之小字。
徑 山 : 在 杭 州 臨 安 府。 謂 為 興 聖 萬 壽 禪 寺。 震 旦 五 山 之 一。 道 欽 開 之。 行 端 :( 一 二 五 四 ~ 一 三 四 一 ) 元 代 臨 濟 宗 大 慧 派 僧。 浙 江 臨 海 人, 俗 姓 何。 號 元 叟。 家 世 業 儒, 六 歲 隨 母 習 儒 學。 及 長, 隨 化 城 院 之 叔 父 茂 上 人 剃 髮, 參 徑 山 藏 叟 善 珍 而 得 法。 大 德 四 年, 住 湖 州( 浙 江 ) 翔 鳳 山 資 福 禪 寺。八年,敕住中天竺萬壽寺,賜號
九一九
行
三 七
生字注音
祚 天 寧 永祚 寺
齋 西齋 老 人
闍 闍維
舌
摘 (一聲)
做
九二〇
闍 維 : 梵 語, 一 作 茶 毘, 亦 作 荼 毘, 又作闍鼻多,謂僧死而焚之也。
西齋老人:元代楚石自號。
天寧永祚寺:支那十剎之一。中天竺山 天寧萬壽永祚寺,在杭州。祚: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 慧 文 正 辯 禪 師 」。 未 久, 住 靈 隱 景 德 寺, 追 賜「 佛 日 普 照 」 之 號。 至 治 二 年, 住 徑 山 興 聖 萬 壽 寺。 其 間, 三 度 受 賜 金 襴 袈 裟, 並 受 歷 代 皇 帝 之 皈 依。 至 正 元 年 八 月 四 日 示 寂, 世 壽 八 十 八。 法 臘 七 十 六。 編 有《 慧 文 正 辯佛日普照元叟端禪師語錄》八卷。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八八 (上)
一〇 八八 (上)
(下)
一〇 八八 十二
zuò zhāi shé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八
行
酥蜜
酥
洲渚 三 輪
渚
生字注音
蘇
煮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頁
一〇 九四 (上)
(下)
一〇 九四 十三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zhǔ sū
注 釋
洲 渚 : 水 中 可 以 居 住 的 地 方, 大 的 稱 洲, 小 的 稱 渚。 三 輪 : 三 輪 世 界, 此 世界之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 水 輪 之 上 有 金 輪, 金 輪 之 上 安 置 九 山 八 海 而 成 一 世 界, 故 此 世 界 稱 為 三 輪 世界。而簡別於蓮華藏世界等。
酥蜜:酥酪(用乳類精煉而成的飲料) 與蜂蜜。
九二一
行
二
三 四 七
九
生字注音
愧
漸 生糠
糠
朝刈 暮 熟
刈
蠲除
蠲
粳稻
精
悴
悴
顏 色麤
麤
愧
康
意
娟
精
翠
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九五 (上)
一〇 九五 (上)
(上)
一〇 九五 一〇 九五 (上)
一〇 九五 (上)
cū cuì jīng juān yì kāng kuì
注 釋
九二二
顏 色 : 面 容, 臉 色。 麤 : 同「 粗 」。 麤悴:粗糙憔悴也。
粳稻:水稻之一種。 蠲除:清除也。
朝 暮 : 早 晚。 刈 : 割 取 也。 熟 : 農 作 物長成。
糠:穀粒上剝落下的外皮。 :粗糠。
行
生字注音
沙畹
畹
僧繇
由
難 提 蜜 多羅
羅
婉
由
蘿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頁
九
一〇 九五 十三 (下)
一〇 九六 (上)
一〇 九六 十三 (上)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luó yóu wǎn
注 釋
難 提 蜜 多 羅 : 慶 友 尊 者, 十 八 羅 漢 之 第十七。
僧 繇 : 張 僧 繇, 吳 人, 南 朝 梁 畫 家。 善 山 水 佛 像。 所 畫 佛 像, 自 成 樣 式, 有「 張 家 樣 」 之 稱。 所 繪 山 水, 在 素 縑 上, 以 青 綠 重 色 先 圖 峰 巒 泉 石, 而 後 染 出 丘 壑 巉 巖, 不 以 筆 墨 先 鉤, 謂 之沒骨皴;後人將其畫法與吳道子並 稱 為「 疏 體 」。 武 帝 時, 畫 龍 點 睛 的 故事,即出自張氏。
沙 畹 :( 西 元 一 八 六 五 ~ 一 九 一 八) 法 國 漢 學 大 家, 曾 任 法 蘭 西 學 院 講 座。博通漢學,尤精於史學與佛學。
九二三
行
生字注音
遮 大 施 無遮 會
羅 賓 度 羅 跋囉
闍
螫
羅 舌
九二四
賓 度 羅 跋 囉 惰 闍 : 十 六 羅 漢 之 一。 舊 稱 賓 頭 盧 頗 羅 墮 誓。 尊 者 : 謂 智 德 具 尊者。羅漢之尊稱。
突厥史料》《流沙墜簡》等。 大 施 : 大 施 會, 又 曰 無 遮 大 會。 不 擇 貴 賤 上 下。 會 一 切 之 人 而 以 物 施 與 之 也。 約 五 年 行 一 度。 無 遮 會 : 梵 語 般 闍 于 瑟。 譯 曰 無 遮 會。 賢 聖 道 俗 貴 賤 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也。 印 度 國 俗 屢 行 之, 支 那 則 梁 武 大 通 元 年初行之(《佛祖統紀》《通塞志》)。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注 釋 西 元 一 八 八 九 年 在 北 京 任 職 於 使 館, 一九 ○ 七 年 再 度 來 華, 作 考 古 旅 遊, 蒐集中國古碑雕刻拓品。曾譯《史記》 《詩經》。著有《北中國考古記》《西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六
一〇 九六 十三
一〇 九七 (上)
惰闍 尊 者
zhē luó shé
(上)
九
屈 西瞿 耶 尼 洲
蹉 迦 諾 迦 伐蹉 尊者
迦 釐
迦 濕彌羅國
陀 蘇 頻阤 尊 者
屈
搓
加
離
陀
渠
西瞿耶尼洲: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 為 彼 多 牛, 以 牛 為 貨, 故 名 牛 貨。 在 須 彌 山 西, 其 土 形 如 滿 月, 縱 廣 八 千 由旬;人面亦如滿月,人身長十六肘, 人壽五百歲。(又音)瞿
九二五
蘇 頻 阤 : 蘇 頻 陀, 十 六 羅 漢 中 第 四 尊 者之名。無對翻。
迦 諾 迦 跋 釐 惰 闍 : 尊 者 名。 十 六 羅 漢 之一。
迦濕彌羅:新稱迦濕彌羅,羯濕弭羅, 迦 葉 彌 羅。 舊 稱 罽 賓。 國 名。 在 印 土 之西北境。
迦諾迦伐蹉: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qú
一〇 九七
一〇 九七 十一 (上)
一〇 九七 十三 (上)
三
一〇 九七 十四 迦 諾 迦 跋 釐 惰 (上) 闍尊者 一〇 九七 (下)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qū cuō jiā lí tuó
行 六
十
生字注音
畢 利颺 瞿 洲
颺
囉怙 羅 尊 者
怙
伐 闍 羅弗 多 羅 尊者
弗
哩 迦哩 迦 尊 者
跋阤 羅 尊 者
陀
諾詎 羅 尊 者
詎
陽
戶
福
里 (一聲)
陀
巨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九七 (下)
一〇 九七 (下)
十
二
一〇 九七 十三 (下)
一〇 九八 (上)
(上)
一〇 九八
一〇 九八 十二 (上)
jù tuó lī fú hù yáng
注 釋
九二六
諾詎羅: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跋阤羅:十六羅漢之一。
迦哩迦: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伐 闍 羅 弗 多 羅 : 十 六 羅 漢 之 一。 譯 金 剛。
囉怙羅:十六羅漢之一。舊稱羅云。
畢利颺瞿洲:羅怙羅尊者與一千一百 阿羅漢所分住之洲。
(上)
十
二
犀
鷲 峰山
鷲
因 揭阤 尊 者
陀
一〇 九八 十三 那 伽 犀 那 尊 者 一〇 九八 (下)
一〇 九八 (下)
荼
賓 頭盧
盧
持軸 山
軸
一〇 九八 十一 注 荼 半 托 迦 尊 (下) 者
一〇 九八 十三 (下)
一〇 九八 十四 (下)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西 陀 就
圖
妯
廬
xī tuó jiù tú zhóu lú
那伽犀那:十六羅漢之第十二。
因揭阤尊者:十六羅漢之一。
鷲峰山:四處之一,位於王舍城。
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中第十六尊者 之名。
持軸山:梵名伊沙駄 羅山,譯曰持軸。 山 頂 之 形 如 車 軸, 因 有 此 名。 高 廣 皆 二萬一千由旬。
賓 頭 盧 : 賓 頭 盧 頗 羅 墮, 具 曰 賓 頭 盧 頗 羅 墮 誓。 略 曰 賓 頭 盧 或 賓 頭。 十 六 羅 漢 中 之 第 一 賓 頭 盧 尊 者 也。 永 住 於 世, 現 白 頭 長 眉 之 相。 名 賓 頭 盧, 姓
九二七
八
行
崇 重
瞳
崇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童
chóng
生字注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〇 九九 (上)
瞳
tóng
注 釋
九二八
頗 羅 墮, 又 曰 賓 頭 盧 突 羅 闍, 賓 度 羅 跋 羅 惰 闍。 賓 頭 盧 翻 言 不 動, 頗 羅 墮 譯 言 捷 疾, 利 根, 重 瞳 等。 婆 羅 門 十 八 姓 名 之 一。 此 人 原 為 拘 舍 彌 城 優 陀 延 王( 又 云 優 填 王 ) 之 臣, 王 以 其 精 勤, 使 之 出 家, 證 阿 羅 漢 果。 而 對 於 白 衣, 妄 弄 神 通, 為 佛 呵 責, 不 得 住 於 閻 浮 提, 使 往 化 西 瞿 耶 尼 洲, 後 閻 浮 四 眾, 思 見 之, 白 佛。 佛 聽 還, 而 不 聽 入 於 涅 槃。 使 永 住 於 南 天 之 摩 梨山,度滅後之眾生。
重 瞳 : 一 個 眼 睛 裡 有 兩 個 瞳 孔。 舊 時 認為是一種異相、貴相。
(上)
一〇 九九
一〇 九九 (下)
(下)
九
十
一〇 九九 十四
一
一〇 九九 十四 (下)
一一〇〇 (下)
一一〇〇 十一 (上)
拘 拘 舍彌城
優 優 陀延王
皓 頭 髮皓 白
旃 旃 檀缽
絡 絡囊
杙 杙
擯 盡 形擯 汝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居
憂
浩 沾 洛 意
鬢
jū yōu hào zhān luò yì bìn
拘 舍 彌 : 古 代 印 度 都 市 名, 是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的 跋 蹉 國( 拔 沙 國 ) 的 首 都。 優陀延王:優填王,舊稱優填,于闐。 新 稱 優 陀 延, 鄔 陀 衍 那, 嗢 陀 演 那 伐 蹉。拘睒彌國王名。譯曰出愛。 皓白:雪白,潔白。
旃 檀 : 檀 香 。 缽 : 梵 語鉢 多 羅 之 略 。 比丘之飯器也。
絡:粗絮。囊:口袋,袋子。 杙:小木樁。
盡 形 : 又 作 盡 形 壽。 形, 具 有 形 體 樣 相 之 色 身。 盡 形, 意 指 過 完 此 一 期 有 形體、有壽限之有限生命。擯:擯出,
九二九
行
拔
梯橙
凳
阿颰 經 》
《佛開解梵志
緪
緪
絚
庚
生字注音
注 釋
絚 :同「緪」。
九三〇
又 曰 驅 遣, 驅 擯。 比 丘 七 種 治 罰 法 之 一。 為 折 伏 惡 比 丘 擯 出 本 處 也。 若 隨 順 懺 悔 而 乞 解, 則 許 還 來。 其 擯 出 時 僧 眾 相 集, 行 白 四 之 羯 磨, 謂 之 擯 出 羯磨。見《行事鈔上》之二。 庚
福
梯 : 木 階, 登 高 的 器 具 或 設 備。 橙 : 同「凳」。無靠背的坐具。
(又音)颰
《 佛 開 解 梵 志 阿颰 經 》 : 一 卷 , 吳 支 謙 譯。 與《 長 阿 含 阿 摩 晝 經 》 同 本。
緪:粗大的繩索。
凳
拔
庚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一〇 一 十一
(下)
一一〇 一 十二
一
十
gēng
fú
一一〇 三 (下)
一一〇 四 (下)
gēng bá dèng
一一〇 四 (下)
一一〇 五 (上)
一一〇 五 (上)
一一〇 五 (上)
一一〇 五 (下)
十
六 八 九
四
恃 扶恃
鎧 鎧仗
緪 緪繩
豪 椃機
闇 五 蓋闇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是
凱 庚 豪
暗
shì kǎi gēng háo àn
恃:依賴,依仗。
鎧仗:鎧甲和兵器。 緪:粗大的繩索。
椃 :木也。
五蓋: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 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貪欲蓋,執著 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二、瞋恚蓋,於 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三、睡眠 蓋, 心 昏 身 重, 而 不 為 其 用 以 蓋 心 性 者。四、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 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 性者。五、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 以蓋心性者。闇:暗。
九三一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生字注音 書 記 網 帶
注 釋
九三二
機 : 門 限。 樞 : 戶 樞。 機 樞 : 比 喻 事 物的關鍵部分。
殆:不安。
罔:迷惑,困惑。通「惘」。
洎:到,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行
樞
機樞
記 洎乎
罔 罔
殆 殆
shū
頁 一一〇 七 十一 (下)
一一〇 八 十一 (上)
一
一一〇 八 十四 (上)
(下)
一一〇 八
jì wǎng dài
行 一
生字注音
廓
廓
生字注音
愜
妾
同音字 漢語拼音
闊
同音字 漢語拼音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頁 一一一〇 (上)
行 一
愜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頁 一一一三 (下)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kuò qiè
注 釋 廓:廣闊,寬大。
注 釋 愜:快心,滿足。
九三三
蒙昧 愚 癡
昧
靡 不通焉
靡
三達 之 智
達
生字注音
妹
米
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十
十
行
詞條拾遺 頁
一一一三 (下)
一一一三 (下)
一一一四 十一 (上)
dá mǐ mèi
注 釋
九三四
三 達 : 在 羅 漢 謂 之 三 明。 在 佛 謂 之 三 達。 即 天 眼, 宿 命, 漏 盡 也。 天 眼 知 未 來 之 生 死 因 果, 宿 命 知 過 去 之 生 死 因 果, 漏 盡 知 現 在 之 煩 惱 而 斷 盡 之。 知 之 而 明, 謂 之 明, 知 之 而 窮 盡, 謂 之達。
靡 : 無, 不。 焉 : 語 氣 詞, 置 句 末 表 示肯定,相當於「也」、「矣」。
蒙 昧 : 昏 昧 不 懂 事。 癡 : 痴, 梵 語 慕 何, 譯 言 痴, 又 曰 無 明。 心 性 闇 昧, 迷 於 事 理 也。 一 切 之 煩 惱 由 之 而 起。 三毒之一。
七
一一一四 十四 (下)
(上)
一一一五 一一一五 十三 (上)
六
三
一一一五 十三 (上)
(下)
一一一五
一一一六 (上)
詞條拾遺
檀 檀度
饒 饒益
諠 諠鬧
聚 聚落
盈 盈溢
遞 遞相
藉 由藉
談
嬈 (二聲) 宣 具 營 第 借
tán ráo xuān jù yíng dì jiè
檀 度 : 六 度 之 一。 檀 波 羅 蜜 也。 檀 為 施 與 之 義, 波 羅 蜜 為 度 之 義, 謂 度 生 死 之 行 法 也。 施 與 為 可 度 生 死 而 到 涅 槃之一行法。 饒益:豐足利人也。
諠 : 嘈 雜, 吵 鬧。 通「 喧 」。 鬧 : 喧 嚷,嘈雜。
聚 落 : 又 作 聚 洛。 或 稱 村 落、 村。 即 眾人所聚居之處。 盈溢:水滿溢出。
遞 : 更 迭, 交 替。 相 : 彼 此, 交 互, 兩 方 面 都 進 行 的。 由 : 遵 循, 聽 從。 藉:依賴。
九三五
五
五
行
無 礙 圓融
融
炳然
炳
生字注音
容
丙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上)
一一一七
一一一七 (上)
bǐng róng
注 釋
九三六
炳然:清楚、顯然可見的樣子。
無礙:又云無閡。自在通達而無礙也, 自 在 涉 入 而 無 礙 也, 自 在 融 通 而 為 一 體 也。 如 燈 光 互 相 涉 入, 是 無 礙 之 相 也。 圓 融 : 圓 者 周徧 之 義 , 融 者 融 通 融 和 之 義, 若 就 分 別 妄 執 之 見 言 之, 則 萬 差 之 諸 法 盡 事 事 差 別, 就 諸 法 本 具 之 理 性 言 之 , 則 事 理 之 萬 法徧 為 融 通 無 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 曰 煩 惱 即 菩 提, 曰 生 死 即 涅 槃, 曰 眾 生 即 本 覺, 曰 娑 婆 即 寂 光, 皆 是 圓 融 之 理 趣 也。 此 法 門 為 性 宗 之 樞 機, 實 大乘之極談。
一一一九 (下)
一一一九 (下)
四
五
七
九
十 二
宗
善
粽 zòng
善
協
常
代
shàn
縱 縱 貪蔽過
擅 擅變
宗 乘 權縱 橫
貸 貸
償 不 念償
脅 威 勢 自脅
訕 以 賤訕 貴
縱 : 不 加 拘 束。 貪 : 梵 語 囉 哦, 染 著 五 欲 之 境 而 不 離 也。 例 如 貪 愛、 貪 欲 等。蔽:遮掩。過:錯誤。 擅變:私自變動,改變。
縱
權 : 勢 力。 縱 橫 : 合 縱 與 連 橫。 比 喻 外交手段。(又音)縱
貸:借。償:歸還。
九三七
賤 : 地 位 低 下。 訕 : 毀 謗, 嘲 諷。 貴:尊顯的人或地位。
威勢:權威勢力。脅:以威力逼迫。
zòng
一一一九 (下)
(下)
一一一九
(下)
一一一九 一一二〇 (上)
詞條拾遺
zōng dài cháng xié shàn
行
三
八
生字注音
蠱道
蠱
蟲畜
畜
罵詈
詈
文 拒鉤 錫
鉤
求媚
媚
讒人
讒
古
觸
利
溝
妹
纏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〇 (上)
一一二〇 (上)
一一二〇 十二 (上)
一一二〇 十二 (上)
chán mèi gōu lì chù gǔ
注 釋
九三八
讒 : 說 別 人 壞 話, 中 傷 他 人。 媚 : 奉 承、取悅、討好。
文 : 溫 和、 優 雅。 錫 : 賜 與, 賜 給, 通「 賜 」。 文 拒 鉤 錫 : 表 面 拒 絕, 內 心卻想謀取利益。
罵 詈 : 辱 罵 詛 咒。 蟲 : 昆 蟲 的 總 稱。 畜:泛指禽獸。
蠱:以符咒等詛咒、害人的邪術。
一一二〇 十三 (上)
一一二〇 十四 (上)
四
二
一一二〇 十四 (上)
一一二〇 (下)
一一二〇 (下)
詞條拾遺
訾 毀訾 高 才
鴆 毒 藥鴆 引
消 以 賢 噴嗃
諫 不 受諫 喻
苛 煩苛
躁 輕躁
紫
鎮
消
建
科
灶
zǐ zhèn xiāo jiàn kē zào
毀 訾 : 詆 毀 中 傷。 高 才 : 才 能 優 越 的 人。
毒 藥 : 含 有 毒 性, 能 危 害 生 物 生 理 機 能的藥。鴆:一種毒鳥。雄的稱為「運 日 」, 雌 的 稱 為「 陰 諧 」, 喜 食 蛇 蝮。 其 羽 毛 紫 綠 色, 有 劇 毒, 泡 酒 後 可 以 毒死人。
賢:有才能德行的人。嗃:大聲號呼。
諫:用言語或行動勸告別人改正錯 誤。喻:告知、說明。通「諭」。
煩 苛 : 煩 擾 苛 細。 輕 躁 : 輕 浮 急 躁, 缺乏耐性。
九三九
行 四
六
六
八
九
生字注音
嗜
好喜
浩
了戾 自 用
戾
蹲踞 無 禮
踞
顛狂
顛
摘捶
捶
是
浩
力
巨
癲
垂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〇 (下)
一一二〇 (下)
(下)
一一二〇
一一二〇 (下)
(下)
一一二〇
嗜笑
chuí diān jù lì hào shì
注 釋
九四〇
摘:指出、批評。捶:用杖敲打。
顛:發狂。通「癲」。
蹲 踞 : 張 開 雙 腿 蹲 著。 無 禮 : 不 懂 禮 法、禮數。
戾 : 兇 狠 暴 烈。 自 用 : 固 執 自 己 的 意 見。
好:愛,喜愛。嗜:貪求,貪愛。
一一二〇 (下)
十
一一二〇 十一 (下)
四
二
一一二〇 十四 (下)
一一二一 (上)
一一二一 (上)
詞條拾遺
譎 詭譎
諛 諛諂
詐 嗜 得 懷詐
窺 孔 穴窺 視
戾 喜 抵 捍戾
刳 刳胎
剖 剖形
絕
魚
乍
虧
力
哭
掊 (三聲)
詭譎:奇特,怪誕。諛:諂媚,奉承。 諛諂:奉承諂媚。
嗜 : 貪 求, 貪 愛。 得 : 獲、 取。 與 「失」相對而言。詐:欺騙,騙取。
孔穴:洞穴。窺視:暗中偷看。
抵 : 衝 突, 觸 犯, 通「 牴 」。 捍 : 凶 暴、勇猛,通「悍」。戾:兇狠暴烈。
九四一
刳 : 剖 開。 胎 : 人 或 其 他 哺 乳 動 物 母 體 內 的 幼 體。 剖 : 破 開。( 又 音 ) 剖
吥
pōu
jué yú zhà kuī lì kū pǒu
七
六
六
四
七
六
行
謙遜
遜
矜 貧救厄
矜
與 窮恤 寡
恤
戒敕 童 蒙
敕
擿捶
直
笑 盲 聾喑
喑
生字注音
訓
今
序
赤
直
因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一 (上)
一一二一 (上)
(下)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一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一 (下)
注 釋
九四二
笑:譏笑;嘲笑。盲聾喑:眼不能見, 耳不能聽,口不能言。
至
擿 : 投, 同「 擲 」。 捶 : 用 杖 敲 打。 (又音)擿
謙遜:謙虛禮讓。
矜貧救厄:憐憫貧困,救濟受難的人。
與窮恤寡:救濟窮困無依的人。
戒敕:告誡。蒙:孩童。
zhì
yīn zhí chì xù jīn xùn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一 (下)
一一二二 (上)
一一二二 (上)
九
十
三
九
一一二二 十四 (上)
詞條拾遺
湣 湣慰
篤 篤信
愨 質 言 端愨
覆 覆 蔽陰惡
咎 災 病 自咎
匡 匡邪
弼 弼惡
敏
堵
卻
付
就
框
必
mǐn dǔ què fù jiù kuāng bì
湣 : 同「 閔 」, 憐 念。 篤 信 : 專 厚 於 誠信。
質言:實言。端:正直。愨:恭謹。
覆 蔽 : 掩 蓋 遮 蔽。 陰 惡 : 不 被 人 知 道 的惡事。
災病:災禍疾病。自咎:自我責備。
匡:改正,扶正。弼:矯正過失。
九四三
行 五
七
十
三
十
生字注音
恬
澄渟
渟
慈 心湣 念
湣
拜謁 三 光
謁
惔 寬舒
淡
恬
蝕
蝕
亭
敏
夜
淡
田
十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二二 (下)
(下)
一一二二
一一二二 (下)
一一二三 (上)
一一二三 (下)
shí tián dàn
注 釋 蝕:消失,損缺。
九四四
恬 : 淡 泊。 惔 : 安 緩、 恬 靜, 通 「憺」。寬舒:開闊舒暢。
澄 : 水 靜 止 而 清 澈。 渟 : 水 流 停 止 不 動。澄渟:水清而靜。
慈心:仁慈的心。湣:通「閔」。閔: 憐恤,通「愍」。
拜 謁 : 拜 見。 三 光 : 日、 月、 星 的 總 稱。
mǐn
yè tíng
一一二七 (上)
一一三一 (上)
一一三四 (上)
(上)
一一三五
一一三五 (上)
四
四 四 八
八
一一三六 十四 (上)
詞條拾遺
儼 智儼 賢 首
喧 喧掉
惻 惻
佚 婬佚
慳 慳愛
昧 暗昧
演
宣 測 意
千
妹
yǎn xuān cè yì qiān mèi
智 儼 : 華 嚴 二 祖 雲 華 智 儼 法 師, 又 號 至 相 尊 者。 賢 首 : 華 嚴 宗 第 三 祖, 唐 法藏,字賢首。
喧 : 大 聲 說 話。 掉 : 掉 舉 也。 令 心 高 舉,不安靜之煩惱也。
惻 : 悲 痛。 見「 惻 隱 」 : 見 人 遭 遇 不 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婬:通作「淫」。男女間不正當的性關 係。佚:放蕩的,放縱的,通「逸」。
慳 : 梵 名 母 履 衍, 又 曰 路 婆, 俱 舍 小 煩 惱 地 法 十 之 一。 唯 識 隨 煩 惱 二 十 之 一。 於 財 與 法 深 為 耽 著 不 能 惠 捨 之 心 也。 愛 : 貪 愛, 於 五 欲 之 境 貪 著 愛 著 而不能離者。貪與愛異名同體也。
暗 昧 : 真 偽 不 明。「 暗 」 文 獻 異 文 作 「闇」。
九四五
十
行
慳嫉
慳
野干
干
親 族弊 惡
弊
眷 屬乖離
眷
發 言麤 鄙
麤
干觸 則 罵
觸
生字注音
千
甘
必
倦
粗
處 (四聲)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三六 (下)
九
五
四
一一三六 十三 (下)
一一三七 (上)
一一三七 (上)
一一三七 (上)
一一三七 十一 (上)
chù cū juàn bì gān qiān
注 釋
九四六
干 : 冒 犯, 觸 犯。 觸 : 冒 犯, 干 犯。 罵 : 向 別 人 說 粗 話、 重 話 以 示 侮 辱 或 責備。
麤 : 同「 粗 」。 鄙 : 粗 俗。 麤 鄙 : 粗 俗鄙陋。
眷屬:親人,家屬。乖離:分離。
親 族 : 指 家 屬 及 同 宗 族 的 人。 弊 : 欺 詐蒙騙。惡:不善的,壞的。 野干:野狐。
慳:吝嗇。嫉:妒忌。
(上)
八
一一三七 十三 一一三九 (下)
(下)
一一三九 十二
一一三九 十二 (下)
一一四〇 十二 (上)
詞條拾遺
儔 良儔
殖 生殖
雹 霜雹 為 害
饉 飢饉 現 災
荊
荊 棘 棘 毒草
愁 直
薄
謹
經 吉
chóu zhí báo jǐn jīng jí
良儔:良友,好友。 生殖:產生繁殖。
霜 : 接 近 地 面 的 水 蒸 氣, 遇 冷 而 凝 結 成 白 色 的 結 晶 顆 粒。 雹 : 空 中 水 蒸 氣 遇 冷 凝 結 成 的 冰 粒 或 冰 塊。 此 種 粒 塊 直 徑 達 五 公 釐 或 以 上, 常 伴 夏 季 暴 雨 降下。為害:加害,造成禍害。
飢 : 同「 饑 」。 五 穀 歉 收 的 荒 年。 飢 饉:饑饉,荒年。
荊棘:多刺的灌木。毒草:有毒的草。
九四七
行 一
一
四
五
生字注音
阻
嶮
嶮
突兀
兀
山 陵 丘墟
墟
塵芥
芥
沙礫
礫
阻
險
物
虛
介
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下)
一一四〇
一一四〇 (下)
一一四〇 (下)
(下)
一一四〇
岨
lì jiè xū wù xiǎn zǔ
注 釋
九四八
沙礫:細沙子和碎石塊。
塵芥:塵土和草芥。
山陵:山岳岡陵。丘墟:荒蕪的地方。 突兀:高聳的樣子。
嶮:地勢險惡難行。岨:同「阻」。
一一四〇 (下)
一一四〇 (下)
五
十
八
一一四一 十四 (上)
一一四一 (下)
詞條拾遺
穀 穀果
茂 不茂
澀 苦澀
隆 塵 勞隆 興
瑤 法瑤
古 貌 瑟
龍
搖
gǔ mào sè lóng yáo
穀 : 糧 食 作 物 的 總 稱。 果 : 植 物 所 結 的實。茂:繁盛,旺盛。
苦澀:又苦又澀的味道。
塵 勞 : 煩 惱 之 異 名。 貪 瞋 等 之 煩 惱, 坌 穢 真 性, 勞 亂 身 心, 謂 為 塵 勞。 隆 興:昌隆興盛。
法 瑤 : 劉 宋 僧。 河 東 人, 俗 姓 楊。 生 於 東 晉 安 帝 之 世。 少 而 好 學, 尋 問 萬 里。 劉 宋 景 平 年 中, 南 遊 兗 豫。 貫 通 群 經, 傍 及 異 部。 元 嘉 年 中 渡 江, 住 吳 興 武 康 小 山 寺 凡 十 九 年, 若 非 祈 請 法 事, 未 嘗 出 門。 每 年 開 講 一 次, 四 方 學 者 負 笈 盈 衢, 劉 宋 著 名 法 匠 曇 斌
九四九
九
九
行
砌牆
砌
甎
專
生字注音
氣
專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四二 (上)
(上)
一一四二
zhuān qì
注 釋
九五〇
即於此期間從師研習《 泥洹》《 勝鬘》 等 經。 大 明 六 年 入 京, 居 止 於 新 安 寺。 雖 屆 暮 齡, 而 蔬 苦 不 改, 戒 節 清 白,勤於講說,學主「漸悟」,與主張 「頓悟」之當代大學僧竺道生之學說相 互 抗 衡。 曾 奉 敕 至 京 師 與 道 生 之 弟 子 道 猷 各 申 頓 漸 之 義。 臨 講 席 之 時, 鑾 輿 降 蹕, 百 官 陪 筵。 元 徽 年 間 示 寂, 世壽七十六。著有《涅槃》 《法華》 《大 品般若》《勝鬘》等義疏。又師之傳記 見於高麗本及《大正藏 》《梁高 僧傳》 卷七,然其名均作法珍。
甎 :同「磚」。 砌:堆疊。
一一四八 十三 (下)
十
一一四八 十三 (下)
(下)
一一五〇
一一五〇 十二 (下)
詞條拾遺
蜜 波 羅蜜 多
慇 慇重
琦 珍琦
朽 內 觀朽 爛
密
因
琪
宿 (三聲)
mì yīn qí xiǔ
波 羅 蜜 多 : 又 作 波 羅 蜜, 播 囉 弭 多。 譯 言 究 竟, 到 彼 岸, 度 無 極, 又 單 譯 曰 度。 以 名 菩 薩 之 大 行 者, 菩 薩 之 大 行, 能 究 竟 一 切 自 行 化 他 之 事, 故 名 事 究 竟, 乘 此 大 行 能 由 生 死 之 此 岸 到 涅 槃 之 彼 岸, 故 名 到 彼 岸。 因 此 大 行 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
慇:通「殷」。情意深厚,周到。
琦:一種美玉。
觀 : 觀 察 妄 惑 之 謂, 又 達 觀 真 理 也。 即 智 之 別 名。 梵 之 毘 婆 舍 那。 朽 爛 : 腐朽破爛。
九五一
行
生字注音
源 空大師
源
入 險隘 路
隘
不撓
撓
怠惰
怠
惺
惺
晨 夜惺
惺
園
愛
鐃
代
星
星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五一 十二 (上)
七
一一五一 十二 (上)
(下)
一一五一
五
一一五一 十四 (下)
(上)
一一五四
xīng xīng dài náo ài yuán
注 釋
九五二
晨夜:朝暮,早晚。惺惺:清醒。
怠惰:懈怠懶惰。 撓:屈服,屈曲。
險隘:險阻狹隘。比喻傾危。
源 空 : 日 本 淨 土 宗 之 開 祖。 初 受 台 學, 又 受 密 教 及 圓 頓 大 戒, 後 見 善 導 《 觀 經 疏 》, 遂 捨 所 習, 專 事 念 佛。 撰 《選擇本願念佛集》。
(下)
七
五
函 函蓋
秤 相稱
爾 介爾 有 心
雜 紛 然雜 陳
建 離間
韓 秤 (四聲) 耳 砸 建
堅
蓋之相稱。(又音)稱
函 : 匣, 盒 子。 相 稱 : 雙 方 配 合 起 來, 顯 得 很 合 適。 函 蓋 相 稱 : 函 蓋 相 應, 彼 此 之 二 物 能 吻 合 者, 譬 如 函 與
趁
hán
九五三
大薩遮尼犍子: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 名, 譯 曰 離 繫, 薩 遮 是 其 名, 譯 言, 有, 或 諦, 大 有 離 繫 外 道 之 子 也。 此 人 歸 佛 悟 大 道, 為 鬱 闍 延 城 嚴 熾 王, 說 世 出 世 之 法, 遂 與 王 共 詣 佛 所 受 記 別。
離間:從中挑撥使人不合。
紛 然 : 雜 亂 的 樣 子。 雜 陳 : 錯 雜 的 陳 列或呈現。
介爾:形容極微弱之心也。
chèn
一一五四
(上)
一一五九 一一五九 十二 (上)
一一六〇 十一 (下)
犍
一一六〇 十三 大 薩 遮 尼 犍 子 (下)
詞條拾遺
chèng ěr zá jiàn jiān
行 五
九
九
生字注音 毀呰
欄楯
楯
窣 堵波
窣
策 役驅 使
驅
枷 鎖打縛
枷
繫 閉牢獄
繫
呰
吮
速
屈
加
系
紫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六一 (上)
一一六一 (上)
(上)
一一六一
一
一一六一 十一 (下)
一一六五 (下)
注 釋 呰:誹謗,詆毀。
九五四
繫 : 逮 捕, 監 禁。 牢 獄 : 監 獄。 枷 鎖 : 枷 和 鎖。 是 古 代 套 在 犯 人 脖 子 上、 拴 在 犯 人 腳 踝 上 的 兩 種 刑 具。 縛:用繩捆綁。
蘇
策:鞭打,驅使。驅使:差遣,役使。
窣堵波:塔。(又音)窣
欄楯:闌干;縱曰欄,橫曰楯。
sū
zǐ xì jiā qū sù shǔn
一一七二 (上)
一一七三 (下)
一一七五 (上)
七
三
四
詞條拾遺
塵 鄰 虛塵
搆 搆 牛角
施 虛 貪 信施
晨
夠
師
chén gòu shī
鄰 虛 塵 : 又 曰 鄰 虛。 新 譯 曰 極 微。 色 法 之 最 極 少 分, 鄰 似 虛 空 者, 此 為 色 法 之 根 本。 勝 論 外 道 謂 此 鄰 虛 於 三 災 劫 末 時 亦 不 壞, 分 散 於 虛 空 而 常 住。 佛 教 之 小 乘 有 部 宗, 雖 立 極 微 為 實 有。 然 以 為 因 緣 所 作, 業 力 盡, 極 微 亦 壞, 故 明 為 無 常 生 滅。 是 內 外 道 之 區別也。
搆:觸及。牛角:牛的頭角。
虛 : 白 白 的, 空 的, 徒 然。 貪 : 梵 語 囉 哦, 染 著 五 欲 之 境 而 不 離 也。 例 如 貪 愛、 貪 欲 等。 信 施 : 謂 信 者 之 施 物 也。
九五五
行
五
三
五
生字注音
濫
末
湮
湮
元狩
狩
膺 恭敬
膺
濫
末
因
受
英
爛
同音字 漢語拼音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
一一七五 (上)
一一七六 (上)
一一七六 (上)
沒
注 釋
九五六
濫:輕率,隨意。膺:接受。
煙
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
湮沒:埋沒。(又音)湮
yān
làn yīng shòu yīn mò
參考書目 【一、參考書目:佛教類】
夏蓮居會經、淨空法師科判、黃念祖集註:《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 等覺經科註》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二年五月。
《•淨土大經科註生字注音注解》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九年一 月。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三年八月。
•
《•重訂教乘法數》新加坡:宏華印刷出版,二〇〇一年。
• 參考書目
九五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香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〇一〇年六月。
•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九五八
《•佛光大辭典 ‧ 增訂版》慈怡、永本主編,台灣高雄:佛光出版社, 二〇一四年七月增訂一版。
《•中文大辭典》林尹、高明主編,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一九九三年十月九版。
【二、參考書目:辭書類】
•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 ‧ 增訂本》高樹藩編纂,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二〇〇八年四月台二版。
•
《•新修康熙字典》凌紹雯等纂修,高樹藩重修,台灣台北:啟業書局, 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刷。
• •
《•增修辭源》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纂,台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三月台增修版。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川辭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四月初版。
《•漢語大詞典》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 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四 ‧
(•三民書局)《大辭典》本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輯,台灣台北:三民書 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
• • • 參考書目
九五九
《•國語活用辭典》周何主編,台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版。
• •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三、參考網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九六〇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query_by_radical_ tiles.rbt?command=clear
•
佛•光大辭典: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
一•行佛學辭典: 閻浮檀金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 &action=searchcontent
• •
行數
修訂前
(截至二〇二〇年六月)
修訂後 )四四八」一條 848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頁碼
《科註》頁面索引 一九頁,下二,增加「空無相無願(
上六
南史庚說傳
如破布裏明珠
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
南史庾詵傳
如破布裹明珠
)九六九」一條 1868
三
上六
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
《科註》頁面索引 九二頁,下二,增加「聞思修(
六
上四
九六一
四五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上五
行數
四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
十一年(一六五五)正月
德藏菩薩、寶藏菩薩
四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
十一 (疑作二,即乙未年公元一六五 五)年正月
九六二
上三
佛藏菩薩、菩藏菩薩
金剛菩薩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下七
金剛藏菩薩
自在王菩薩
修訂後
頁碼
下八
定自在王菩薩
有 (疑作後)魏玄鑒大士
修訂前
六八
下十一
有魏玄鑒大士
八〇
上一
一一〇
二〇 一
一八九
一四二
上三
下九
下八
上八
有一昧平等
揃 (音尖。用筷子夾)
迦棄
有八重視之如一帆
「同體之理」後加小註
有一昧 (疑作「味」)平等
揃 (斷, 剪理以去其不齊, 同「剪」。)
有八重,視之如一帆
(疑作「真妄同體之義」)
九六三
此指天台智者大師
梵筴
迦葉
二三四
上四
ㄘㄜ cè
、 1707
二四〇
上十二
此指天臺智者大師
筴 (音策) ˋ
二六八
下九
梵
三〇 三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九六四
行數 參見「《四帖疏》
矜物之人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頁碼 下十
務物之人
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
修訂後
三〇 三
上三
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四天中 之義天是也。
一切諸佛
修訂前
三六四
上三
一切菩薩
毘目瞿
參見「天臺《觀經疏》 1707 」、 「《四帖疏》 153 」
六九五
上十四
毗目瞿
毘多羅
」 153
七一四
下六
毗多羅
八八七 下七
一〇 一四 至 一〇 一五
一〇 五八
下九 上六
上五 上七
【三業】之釋文
能令眾生樂著無厭 能令眾生樂著無厭
《 佛 光 大 辭 典》( 節 錄) : 又 作 三 時 業、 三 報 業。 就 現、 次、 後 等 三 生 之 報, 分 業 為 順 現 法 受 業、 順 次 生 受 業、 順 後 次 受 業。 又 作 現 報 業、 生 報 業、 後 報 業。 一 順 ( ) 現 法 受 業( 梵 dṛṣṭa ), 即 此 -dharma-vedanīya-karma 生 所 造 , 於 此 生 成 熟 之 業。 二 順 次 生 受 業( 梵 upapadya ( ) ), 即此生所造, -vedanīya-karma 於第二生成熟之業。 三 ( 順 ) 後次 受業(梵 apara -paryāya-vedanīya),即此生所造,於第三生 karma 以 後 次 第 成 熟 之 業。〔 俱 舍 論 卷 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九十〕
九六五
能令眾生樂著無猒 能令眾生樂著無猒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勘誤表
行數 四、 解 脫 平 等 故。 謂 差 別 求 者, 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 性, 不 相 違 故。 五、 善 能 變 化 住 故。六、行究竟故。
修訂前
四、 解 脫 平 等 故。 謂 差 別 求 者, 有 事、 虛 妄 分 別 煩 惱, 對 治 所 緣 法 性 不 相 違 故。 ( 事 煩 惱 即 思 惑 ; 虛 妄 分 別 煩 惱 即 見 惑。)五、 善 能 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
修訂後
九六六
頁碼
下二至 五
(按:或可理解為,依正二報之莊嚴 各有通有別,故曰四種莊嚴。)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生字注音注解
一一二八
下十
一一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