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Loading...
目錄 區長序
苓雅寮好名
苓雅區行政區域圖 【第一章 】地名由來
苓雅寮好才
苓雅寮好神
【第三章 】人物
苓雅寮好育
【第二章 】宗教信仰
【第四章 】教育
苓雅寮好景
苓雅寮好金
【第五章 】文化景點
【第七章 】金融產業
苓雅寮好店
苓雅寮好醫
【第八章 】歷史老店
苓雅寮好樂
【第六章 】醫療文化
【第九章 】娛樂產業
04 | 05
06 | 07
08 | 11
12 | 35
36 | 55
56 | 63
64 | 77
78 | 95
96 | 109
110 | 121
122 | 131
區長序
再造苓雅寮百年榮光 一百多年前,墨客騷人形容「林竹寮」 ( 當時苓雅寮舊名 ):「茅舍簇簇,隱 約隱藏在萬綠的竹叢中,別有『苓洲晴景』的況味」;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苓雅寮 已發展成為高雄市「亞洲新灣區」的熱點,百年榮光持續發光發熱。 苓雅區位於高雄市區,行政區域在日治時期涵蓋了大港、三塊厝、林德官、大 港埔、前金、苓雅寮、過田仔、戲獅甲、前鎮等莊,五塊厝則另隸於鳳山支廳七老 爺區;二戰後,合併「苓雅寮」、「過田仔」、「五塊厝」和「林德官」四個聚落, 成立第五區公所。 民國 35 年調整行政區域,取「連」續幽「雅」之義,定區名為「連雅區」, 41 年 1 月 1 日,依照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決議,恢復原名,改稱「苓雅 區」,地形東西寬長,南北狹窄,成「如意」狀,面積 8.522 平方公里,計有 69 里、 1248 鄰、7 萬 2236 戶、人口數 17 萬 3437 人 ( 至 2017.11)。 高雄是港灣城市,瀕臨高雄港的苓雅寮,在高雄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有鑑於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在地鄉土文化所知有限,苓雅區公所因此結合婦女 社會參與促進小組,在自由時報資深記者蘇福男和名插畫家林軒宇的協助下,針對 「苓雅寮」、「過田仔」、「五塊厝」和「林德官」四個聚落,展開在地耆老深度 訪談工作,並據以編撰出版系列專書,希望為先民數百年來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的 艱辛,透過圖文並茂的書籍留下紀錄。
首冊「苓雅寮的流金歲月」以苓雅寮聚落為 主,全書約 5 萬餘字,內容計有「苓雅寮好名」、 「苓雅寮好神」、「苓雅寮好才」、「苓雅寮好 育」、「苓雅寮好景」、「苓雅寮好醫」、「苓 雅寮好金」、「苓雅寮好店」和「苓雅寮好樂」 等九個單元,涵蓋苓雅寮舊地名、宗教信仰、地 方名人、教育、景點、文化、醫療史、金融史、 老店、小吃及電影娛樂史,堪稱是一本「苓雅寮 的近代發展史」專書。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出版,首先最要感謝協助 編撰工作的苓雅區苓雅寮聚落各里里長、地方人 士、學校、宗教廟宇、店家和單位機構代表,尤 其是苓雅里郭釗琦里長,由於他的熱心奔走積極 挖掘在地史料,和居中安排地方人士受訪,使得 苓雅寮許多不為人知的珍貴故事,得以被看見,益增本書的可讀性。
另外,也要感謝各社區發展協會關心公共事務鄉親的指導,和婦參小組姊妹的參 與、公所同仁無怨無悔的行政協助,並要特別感謝台電公司的經費贊助。 高雄市苓雅區公所區長
名
苓雅寮好
地名由來
第一單元
苓雅寮地名好、好地名,「林竹 寮」、「能雅寮」、「笭仔寮」、「連 雅區」和「苓洲」,都是它的舊地名, 一百多年前,此地被形容為「茅舍簇 簇,隱約隱藏在萬綠的竹叢中,別有 『苓洲晴景』的況味」;而一百多年 後的今天,苓雅寮已發展成為高雄市 亞洲新灣區的熱點,苓雅寮的流金歲 月靜待風華再現。
漢神百貨公司
85 大樓
8
9
苓洲晴景好風光
苓雅區 苓雅區位居高雄市幾何中心位置,地 形東西寬長,南北狹窄,成「如意」狀, 面 積 8.522 平 方 公 里, 目 前 全 區 計 有 69 里、1248 鄰、7 萬 2236 戶、人口數 17 萬 3437 人 ( 至 2017.11) 苓雅區有好幾個舊地名,包括「林竹 寮」、「能雅寮」、「笭仔寮」、「 仔寮」、 「連雅區」和「苓洲」,這些地名的由來, 都和當時的地理、自然環境有關。 清光緒 11 年 (1885),能雅寮隸於鳳 山縣大竹里;日明治 30 年 (1897),受轄 於鳳山縣打狗辦務署;翌年,受轄於鳳山 辦務署,明治 42 年 (1909) 成立打狗支廳 時,設置苓雅寮區,區役場 ( 即區公所 ) 設於大竹里苓雅寮莊,轄屬計有大港、三 塊厝、林德官、大港埔、前金、苓雅寮、 過田仔、戲獅甲、前鎮等莊,而五塊厝則 另隸於鳳山支廳七老爺區。 二戰後,合併苓雅寮、過田仔、林德 官、五塊厝四個部落成立第五區公所,民 國 35 年 (1946) 調整行政區域,取「連」 續幽「雅」之義,定區名為「連雅區」, 41 年 (1952)1 月 1 日,依照高雄市議會第 一屆第二次大會決議,恢復原名,改稱「苓 雅區」,區公所設於仁智街 169 號,87 年 (1998)10 月 25 日行政大樓竣工,遷至現 址民權一路 85 號 4、5 樓。
從 85 大樓俯瞰苓雅寮
10
第一單元 地名由來
苓洲晴景好風光-苓雅區 苓雅區是由昔日的「苓雅寮」、「過田仔」、 「林德官」、「五塊厝」四個部落所組成。
苓 - 雅寮好名
苓雅寮舊志寫作「能雅寮」,為古街之一, 《清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大竹里能雅寮」、「能 雅寮街逐日成市」,「苓」字原書寫為「笭」, 「笭仔」是古早捕魚的網罟,笭仔寮又寫成「 仔寮」,是漁民卜居及搭蓋寮屋收藏魚網的地方, 後人以地名欠雅,取名為「能雅」,又改「連雅」、 「苓雅」,又因該地沙灘突出似洲渚,因此又名 「苓洲」。 清朝「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 巡 撫劉銘傳鑒於台灣民間隱田特多,因奏准「量丈 田畝、清查稅賦」以增加收入,並藉以建立土地 制度的基礎,因而編成此圖冊,清光緒 12 年至 18 年清查編製抄本,附排印本抄本。) 將苓雅寮 書寫為「林竹寮」,顯示當時的茅舍簇簇,隱約 隱藏在萬綠的竹叢中,別有「苓洲晴景」的況味。 「過田仔」昔時為廣大農田,居民進出需越 「過」阡陌縱橫的「田」埂而得名;「林德官」 介於過田仔與五塊厝之間,其地名淵源之說有二: 一為此地原為林姓所墾殖卜居之地,另一為此地 原為竹林區,以「林竹竿」名之,依其諧音取名 為「林德官」;「五塊厝」是苓雅區最東側的部落, 明鄭時期張、王、吳、方及陳姓隨軍來此拓荒, 建五間茅舍於此而得名。
苓雅寮又分頂寮、下寮 苓雅寮聚落位於今苓雅區成功路以西、五福 路以南的臨海區塊,與鹽埕埔之間以愛河河口相 隔,目前由北到南分別有博仁、苓洲、苓昇、苓 雅、苓中及苓東 6 個里。 苓雅寮在地人通常又將舊部落分成「頂寮」 與「下寮」,東半部靠近過田仔的地方,地勢較 高,叫做「頂寮」;西半部靠海地區,地勢低窪, 叫做「下寮」,頂寮多陳姓,順和棧老闆陳福謙 來自岡山後紅,稱為「後紅陳」;陳中和來自台 南鹽埕,稱「鹽埕陳」;陳喜來自台南鯤鯓,叫「鯤 鯓陳」;頂寮廟為安瀾宮,祀奉天上聖母媽祖。 下寮多孫姓,下寮廟為鼓山亭,祀奉保生大帝吳夲 夲夲(夲音ㄊㄠ)。 11
158 年前,天主教道明會神父來到苓雅寮, 以土角磚建成聖母小教堂,如今玫瑰聖母聖殿也 是羅馬教廷敕封的宗座聖殿,名列亞洲三大聖堂 之一,2001 年 10 月更列入高雄歷史建築十景; 1948 年 33 位聖功修女也由中國天津輾轉來台福 傳,在苓雅寮成立五福會院,陸續開辦醫院、幼 稚園,接生、教育啟蒙過的小寶貝數以萬計,對 窮人求醫來者不拒,堪稱是「西方的媽祖婆」; 基督教高雄市召會的第一個會所,也在苓雅寮, 歷經近 70 年的發展,目前已有上萬名教友持續 廣傳福音。
神
苓雅寮好
宗教信仰
第二單元
200 多年來,頂寮、下寮人分別有媽祖婆、 保生大帝的加持庇佑,百姓安居樂業、生意興隆 賺大錢;萬應公廟有求必應,是市井小民的守護 神,「廟中廟」聞名全台,令人嘖嘖稱奇;高雄 佛教堂鬧中取靜,創堂心路歷程與佛理同樣精 采。
在各宗派眾神明護持下,苓雅寮宜居好運連 連,好人出頭天。
12
第二單元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苓雅寮福地福人居, 好神好廟好福氣。
13
下寮人的信仰中心
鼓山亭 位於苓雅寮菜市場的鼓山亭,為昔日苓仔 寮下寮居民的信仰中心,原來建在高雄港 15 號 碼頭,日治昭和 7 年 (1932)2 月因為高雄港擴 港工程,需另遷重建,遂由當時「罹災救助金」 價購廟地,昭和 8 年 (1933) 由信徒提議建廟於 現址,由「移轉建築實行委員」陳冠雄、孫強、 林烏豆、孫等、孫登、洪勝榮等人負責遷建事 宜,昭和 10 年 (1935) 竣工,重新入火安座登 龕。後因斑駁、嚴重漏水,又分別於民國 50 年 (1961)、96 年 (2007) 重修。
鼓山亭無關「鼓山」地名 懸掛於正殿正上方清乾隆 33 年 (1768) 的 「大德參天」匾額,可見證鼓山亭的悠久歷史, 為廟內最重要的文物,民國 79 年 (1990) 進行 廟體翻修,廟方基於保存傳統藝術與在地文化 資產,將拆卸的石獅、石雕、彩繪門神、鑄鐵 鐘等廟體構件,捐贈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 存。 14
據鼓山亭管理委員會主委柯振昌口述,廟 名「鼓山亭」的由來,跟地名「鼓山」一點關 係也沒有,當年廟址遷建,老前輩們先把神明 請到碼頭邊搭個亭子,然後就找到這裡,當時 老前輩坐在一起為廟名取名,遙望遠方的鼓山, 覺得「鼓山」這個名稱不錯,就決定取名鼓山, 但到底要取為「鼓山宮」、「鼓山廟」或「鼓 山堂」,則猶豫不決,後來討論決定取名「鼓 山亭」,他說,全台寺廟以「亭」為廟號者較 為少見,鼓山亭即是其中 1 間。 鼓山亭主祀保生大帝,另供奉玉皇大帝, 陪祀三官大帝、文昌帝君、五路五財神、廣澤 尊王、觀世音菩薩、太歲星君、中壇元帥、福 德正神、註生娘娘、五營將軍、虎爺將軍,佔 地 600 多坪,除建築物外,其餘皆為臨時集中 攤販用地,以此收入作為廟方活動基金。
第二單元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昔日紅頭獅陣名氣大 鼓山亭昔日有組一陣獅陣,據耆老孫毓隆口 述,二次大戰期間,一位師傅於高雄教授包括鼓 山亭、三鳳宮、關帝廟和新莊仔 4 地 4 間廟宇團 練獅陣,鼓山亭當時有 11 個同伴練習,他也是 其中一員,從 16 歲開始練,他因為人高馬大 ( 目 前身高 170 公分 ),因此被選為拿獅頭,但因獅 頭重量很重,所以開剛始是練走路,記得有一次 到三鳳宮出陣多達 600 人,聲勢浩大。 主委柯振昌憶述,他父親以前是拳頭師傅, 也是宋江獅教練,鼓山亭的宋江獅陣是在他父親 手裡建立的,屬「紅頭獅」,獅頭和相關宋江陣 器械,目前保存在鼓山亭內。 廟址:高雄市苓雅區苓雅二路 132 號 電話:07-3340873
15
鼓山亭「送白鶴」祭典 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本名「吳夲夲夲」夲(「夲夲」音「ㄊㄠ」),宋太宗太平興 國 4 年 (979) 農曆 3 月 15 日生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 ( 今屬漳州市龍海縣 角美鎮 ),為北宋時期閩南地區兼通道術的神醫。相傳宋仁宗景佑 3 年 (1036) 農曆 5 月初 2,為了幫病患採藥,失足墜崖而羽化,享年 58 歲,鄉里為追悼其德而創廟立祀。 傳說中,保生大帝飛昇乃由白鶴載往天上成仙,屏東枋寮保安宮信眾遂以宣紙、 竹條及木條支架等,紮成白鶴以為紀念。相沿成習,鼓山亭亦於民國 105 年 (2016) 起 開始「送白鶴」儀式。 農曆 5 月初 2 前,栩栩如生的白鶴已安奉於廟庭。是日上午辰時,道長誦唸「祝 聖科儀」並引領眾委員、信眾參拜,恭讀「保生大帝駕鶴昇天得道紀念日 祭送白鶴昇 天仙班帝錄」疏文,繼而調遣五營兵將、開光點睛,待吉時,乘著信眾的祈求,於廟 埕引火昇天。( 資料提供 / 蘇瑞展 )
苓雅寮鼓山亭「送白鶴」祭典。( 攝影 / 蘇瑞展 )
16
第二單元
安瀾宮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頂寮人的信仰中心
安瀾宮舊名「媽祖宮」,創建於清乾隆 31 年 (1757),為苓仔寮頂寮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媽 祖,副祀李府千歲,據地方耆老孫溫清 (81 歲 ) 憶 述,安瀾宮前後遷建 3 次,現址是由陳中和出地、 陳中和的太太出錢興建,由於民國 56 年 (1967) 修 建至今半世紀,屋頂磁磚嚴重剝落,天花板坍塌漏 水,目前正在重新翻修。 200 多年來,安瀾宮每年農曆 4 月 21、22 日 依例舉辦「請王」、「送王」祭儀,2015 年祭儀 地點在光榮碼頭,但由於光榮碼頭正在施工,因此 2016 年移往亞洲新灣區高雄港 18 號碼頭海邊路旁 舉行。
苓雅寮安瀾宮昔日廟會盛況
17
至今保有請王、送王百年傳統祭儀 當天下午 1 點,請王隊伍在安瀾宮會合後,沿著永泰路、 四維路、永平路抵達海邊路口,一行沿途浩浩蕩蕩、敲鑼打 鼓熱鬧非凡,苓雅區長陳進德也到場觀禮。 請王隊伍抵達設壇處,1 名廟方人員手提水桶,進入 18 號碼頭從大海中取滿 1 桶海水,象徵「請水」,隨後置於香 案前,由道長主持法會,請王隊伍接著遶境協進宮、保安堂、 萬應公廟、過田仔北極殿、鼓山亭等地方廟宇。 安瀾宮主委周正榮表示,該廟請王、送王祭儀形式雖然 簡單,卻已有百年傳統,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來觀禮。 廟址:高雄市苓雅區永泰路 81 號 電話:07-3352378。
18
第二單元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19
市井小民的守護神
萬應公廟 苓雅寮萬應公廟原名「聖公媽廟」,至少清 領時期即存在,據傳早在明英宗正統年間 ( 朱祁 鎮、明朝第 6 代與第 8 代皇帝、正統年號 14361449 年 ),這裡是一處不毛之地,荒煙蔓草,墓 塚林立,因此舊地名又叫「墓仔林」。 據地方耆老口述,傳說有一次淹大水,2 個 骨灰甕流到聖公媽廟現址,裡面有 1 男 1 女的骨 骸,當地小孩玩捉迷藏,不小心踩到骨灰甕,結 果身體感到不適,家長就帶去安瀾宮請示神明, 媽祖、李府千歲前來與聖公媽溝通,表示既得好 地理,就好好庇佑百姓,不要捉弄眾生。 20
第二單元
誤踩骨灰甕捉弄眾生
日治昭和 15 年左右 (1940),日人以沙土屯平苓雅寮海灘低地,並重新加 以丈量規劃,昔日毫無價值的海沙埔,從此搖身一變為炙手可熱的新生地, 日人以聖公媽的存在,有礙於土地整體規劃削減地價為由,三番兩次派人前 來欲強行拆除,但聖公媽赫然大顯神威,讓拆除人員頭暈目眩,回家後高燒 不退,後來服下廟中爐丹,不到一天竟然不藥而癒,日人這才不得不打消拆 廟的念頭。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居民把骨灰甕圍起來,不讓小孩誤踩到,因屢顯神蹟,袪除病魔,庇佑 漁民,於是口耳相傳,奔相走告,經地方仕紳鼎力相助,集資興建一座約 4 坪大祠堂,供善男信女膜拜,安瀾宮媽祖、李府千歲上天庭請旨,名為「保 安萬民聖公聖媽」。
拆舊廟聖公媽大展神威 民國 66 年 (1977) 當地信眾以廟宇年 代已久,且格局狹隘,因而組織重建委員 會,計劃拆除舊廟,再新蓋一座大廟,但 每次動工之際,總是狀況百出,眾人這才 領悟到:舊廟乃神聖吉穴聖地,拆除不得, 於是就在其中圍建一所新廟,興工期間, 對舊廟並無多大變更,僅以同數檜木換替 廟中 9 根年久腐壞的福杉木,新廟落成後, 成為全國首創、長年夜不閉戶的「廟中有 廟」的聖公媽廟。
「廟中廟」聞名全台 據常委蔡明達 (51 年次 ) 口述,此地 昔日為一片亂葬崗,日治時期除留下聖公 媽這間小廟外,其餘均開闢為魚塭,目前 廟貌已歷經 4 次整建,他記得小時候聖公 媽廟只是一間不起眼的小廟,他和同伴經 常躲在廟後抓昆蟲,後來擴建又墊高 1 米 蓋後落,後落完成再蓋前落,聖公媽因為 得到地理,所以廟的方位不同於一般大廟, 聖公媽廟前有三山 ( 旗山、岡山、鳳山 ), 廟後有旗 ( 旗後 )、鼓 ( 鼓山 ),原名聖公 媽廟,為了改為管理委員會組織,而更名 為「萬應公廟」。 萬應公廟地勢比周圍略低,但每逢大 水侵襲,廟中卻不會淹水,兩層樓的建構, 上層正中橫匾題「萬應公廟」四大字,下 層中央懸掛「聖公媽廟」一匾,天井則由 正殿內直通頂樓,廟宇外觀無論線條、雕 琢、色彩,均屬北方式的廟宇建築。 21
聖誕日戲棚綿延數百公尺 耆老口述,以前旗後、哈瑪星、中洲、紅毛港的討 海人,都會來聖公媽廟拜拜,有遺失物品的人來拜拜, 不久就物歸原主,委員董秋成說,50 幾年前金防部有 5 個師、10 萬多名阿兵哥駐守金門,當時高雄港 13 號碼 頭有專載阿兵哥到金門當兵的軍艦,因為聖公媽廟就在 碼頭邊,因此吸引許多父母前來參拜、許願,經常可見 父母帶著平安退伍榮歸的子弟,前來答謝聖公媽,並僱 請布袋戲、歌仔戲團在廟前搬演、酬謝。 主任委員李文振表示,聖公媽廟沒有陣頭、祭典, 聖公媽的聖誕千秋正日是農曆 8 月 9 日,但從農曆 8 月 1 日到 30 日整整 1 個月,歌仔戲、布袋戲從未間斷過, 熱鬧滾滾,戲棚從廟前一直延伸到四維路,都是信徒主 動請來還願的,大概有 12 棚大戲、40 多棚布袋戲,並 有乞龜活動。 以前有 3 個廟公輪流駐守鼓山亭、安瀾宮和萬應公 廟,每間廟駐守 2 年,只有看顧聖公媽的廟公不支薪, 鼓山亭、安瀾宮則是每個月百餘元。
22
第二單元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孤魂入土為安的萬應公廟 早年閩粵移民渡台拓荒,舉目無親且客死異鄉者不在少數, 善心人士惟恐孤魂為害人間,便收埋為之建祠,稱「大眾爺廟」 或「萬應公廟」,實際上就是一座墓塚,一無所害的孤墳,每當 夜間會發出燐光,宛如一道塔光,照引海上船隻順利歸航,此 後,附近漁民出海作業前,都會前來焚拜一番祈求平安。 廟址:高雄市苓雅區永平路 35 號 電話:07-3356337
23
鬧中取靜的人間淨土
高雄佛教堂 高雄佛教堂與漢神百貨公司迎面相對,莊 嚴屹立於精華商圈,熙攘人潮醞釀出「大隱隱 於市」的超然智慧,是鬧中取靜的人間淨土, 為大高雄地區備受景仰的精神地標。 高 雄 佛 教 堂 前 身 為「 高 雄 佛 教 苓 雅 布 教 所」,後星雲大師至高雄講經,應當地信徒之 禮請,於民國 43 年(1954)4 月 13 日團結僧 信之力啟建,由十大傑出建築師陳仁和設計, 時任高雄市長謝掙強主持動土,月基大和尚擔 任首任住持,星雲大師擔任監寺。現為佛光山 宗務委員會統一管理,由妙樂法師擔任住持, 覺流法師為監寺及數位法師駐錫弘法。
24
第二單元
高雄佛教堂創建因緣 1968 年 10 月 1 日成立婦女會,為南台灣 教界最早成立者,倡導以建設佛化家庭為目標, 發心護持佛教,協助推動弘法事務;1976 年 5 月成立念佛會,每周 2、4 共修,每月初 1、 15,舉行消災法會,提倡人人念佛學佛,淨化 人心;1976 年底成立慈善會,配合政府及社會 慈善機構對各項急難及時伸援,對弘揚正法、 福利社會等成效卓著;開辦佛學班、菩提學會、 佛法演講比賽等,對弘揚正法導正社會風氣貢 獻卓著。
他們找了好久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土地,最 後終於找到現在成功一路的現址,但早已被規 劃為警察宿舍預定地,只好再次拜託大師協助, 最終取得土地開始陸續興建。
高雄佛教堂以「弘揚人間佛教」為核心價 值;宗旨目標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 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除了每星期固定社教課程、兒童營,每三個月 舉辦佛學講座,每年舉辦佛學會考、兒童夏令 營、佛光會幹部培訓,成立佛光童軍團、青年 團等等。此外,2017 年 11 月起開辦「佛光高 雄佛教堂書院」提供處在繁忙工作中的信眾, 有一個接受佛法教育的因緣,能將佛法運用於 日常生活中,達到生活佛法化的目標。
高雄佛教堂初建後,由香港來的月基法師 擔任住持,大師擔任監寺,陸續延請章嘉、甘 珠活佛及慈航、南亭、印順、開證等諸山長老 蒞臨弘法;又敦請方倫居士定期佛學講座,唐 書新居士(即明復法師)於 1960 年間駐該堂 教授佛經等,掀起學佛風潮,影響所及,歷久 不衰,被譽為「南台灣佛教發祥地」。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據 資 深 信 徒 周 鴛 口 述, 最 初 他 們 有 一 批 人是從台南普明燈居士聽經,皈依自性三寶。 1953 年夏天,因鳳山佛教蓮社舉辦一個布教大 會,大師應煮雲法師之邀前往講經,他們當中 也有數十人前往聽經,結束後,就去邀請大師, 希望隔天能到高雄苓雅寮佛教布教所(鼓山亭) 講演,大師接受了邀約前來講經。講演過後, 大家便向大師表明,將建立佛教道場、弘法布 教,大師聽了也很歡喜,還捐了 20 本《無聲息 的歌唱》佛書贊助。
推動弘法不遺餘力 高雄佛教堂秉持佛陀教化精神,積極推動 各項弘法:1956 年 9 月 1 日附設慈育幼稚園, 開啟南部寺院附設幼稚園先例;1957 年起定期 派員至高雄監獄為受刑人宣講佛法;1958 年 3 月 29 日成立青年會,為台灣佛教界 最早成立者;1966 年起,舉辦早 覺弘法大會,於每年夏季,每周日 早晨推派講師至壽山公園或扶輪 公園教導市民團體操及宣講正法; 1967 年農曆 4 月 8 日佛誕節,辦 理全市慶祝佛誕花車大遊 行,發動全體信徒踴躍 參與,讓市民認識正信 佛教。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
25
佛教堂信眾人才輩出 星雲長老表示,過去佛教堂也出過一些 人才,如港務局的姜宏效,慶芳書局創辦人 李慶雲,真好味大飯店的董事長王慈書 ( 王 俊雄 ),再如市議員王青連、建築師陳仁和, 還有省議員趙 綉 夲 娃,都是出身佛教堂,都像 佛教堂的兒女一樣。 另外,像新興區的宏法寺,鼓山區的元 亨寺、法興寺、千光寺,包括壽山寺,還有 澄清湖的澄清寺、義永寺,燕巢的清然寺, 內惟的龍泉寺等,其發展多多少少都與高雄 佛教堂的信徒有關。
26
第二單元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凸」字形建築似天主教堂 高雄佛教堂「凸」字形建築外觀樸素,異於一 般「燕尾飛簷」寺廟造型,雖屬新穎,但卻採以與 印度塔形「窣堵波」式相似,又內部構造,具備以 「說法」和「聽聞」為主要條件建立,大雄寶殿供 奉釋迦牟尼佛泥塑坐佛,丈 8 尺高,佛像材質係「土 質灌漿」,蓮下繞有舞台,便於講經說法,樓上階 下可容座席數百人以上,為全台僅見,整座寺院大 致左右對稱,夜景美不勝收。堂址:高雄市苓雅區 成功一路 253 號 電話:07-2614261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大師-陳仁和 陳仁和 (1922-1989),澎湖吉貝人,高雄中學畢業,1941 年考取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科,畢業後回台於高雄執業,直到去世,是台灣 早期少數留日建築師之一,也是台灣戰後第一代重要的建築師。 在 50 年代國際主義現代式樣的大趨勢下,陳仁和敏銳地意識到本 土地域性與台灣建築特色的流失,遂開始發展其具有表現性、同時又 深具在地特色與文化自明性的建築創作脈絡,並於 60 年代初期臻至成 熟,達到生涯創作高峰。 其建築設計生涯共完成多達百件作品,其中,多見大量格子樑的 使用,同時亦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具有文化涵構的傳統風格,作品多 分佈於高雄地區,1953 年成功路高雄佛教堂為其代表作,獲得台灣省 政府建設廳十大建築首獎,當選為台灣十大建築師之一,並因此成為 虔誠的佛教徒。 1963 年高雄三信高商波浪教室完工,1967 年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 獎,成為第一屆十大優秀建築師,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大崗山龍湖庵 大殿、屏東東港天主教會(1960)、高雄澄清寺、鳳山農會肉品市場 (1977,1985)。 策展人吳光庭、黃若珣與國立台灣博物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 金會,2016 年於高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共同舉辦「2016 實構築」 經典回顧─陳仁和建築師,展出陳仁和建築師早期手繪圖面、波浪大 樓剖面模型再製,以及數場座談會與演講,紀念陳仁和建築師對南台 灣早期現代建築發展的貢獻,及其於建築設計與構築的卓越成就。 27
亞洲三大聖殿之一
玫瑰聖母教堂 協助採訪 / 郭釗琦
1931 年李安斯神父重建的玫瑰聖母堂
玫瑰聖母聖殿係主教座堂,也是羅馬教廷敕封 的宗座聖殿,名列亞洲三大聖堂之一,2001 年 10 月被列入高雄歷史建築十景。 1859 年 ( 清咸豐 9 年 )5 月 15 日天主教道明 會郭德剛、洪保祿兩位神父,率領中國傳教員楊 篤、蔡向、嚴超、修生瑞斌和教友李步壘一家人, 從廈門來台宣揚福音,於 5 月 18 日下午 4 時平安 抵達打狗港 (TAKAO),因此 5 月 18 日為天主教 在台的開教紀念日。
1863 年 5 月 24 日落成的玫瑰聖母堂
1972 年教友鐘意姑婆捐建的聖母亭
28
518 訂為天主教在台開教紀念日 當時台灣風氣閉塞,官民都反對教會, 郭神父一行登岸後,遭到部落居民謾罵毀 謗,也找不到棲身之所,5 月 30 日郭神父 前去求見縣知事,反被關在大牢 2 天,幸由 英國鴉片商人拯救出獄,後來郭神父的謙虛 態度,獲得當地人的信任,自願將土地售予 教會。 1859 年 12 月 下 旬, 郭 神 父 以 龍 銀 62 圓購置前金靠海岸邊一筆土地 ( 教堂現 址 ),並以稻稈茅草搭建暫時棲身之處兼臨 時傳教所,此地為天主教繼明末教務中斷 後,在台重新開教的發祥地。 1860 年 5 月臨時傳教所拆除,再以 600 圓興建一座以土角磚砌成的小聖堂及神 父住宅,聖堂定名為「聖母堂」,至此始成 立教會模式。 1862 年 9 月間動用 2500 圓,興建一 座寬 30 尺、長 90 尺,以紅磚及咾咕石混合 三合土砌成的正式聖堂 ( 現本堂前身 ),並 於 1863 年 5 月 24 日舉行祝聖落成典禮,並 將這座全島首座聖堂奉獻給玫瑰聖母,命名 為「玫瑰聖母堂」。
第二單元
李安斯神父之墓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1989 年 5 月玫瑰聖母堂 慶 祝 開 教 130 週 年, 為 感念李安斯神父興建教堂 的付出,特商請道明會將 其靈骸火化後,自香港迎 來台葬於玫瑰聖母堂,以 啟後輩緬懷先賢建堂之艱 辛,並銘感恩之情。 清穆宗皇帝 1874 年親賜玫瑰聖母教堂的「奉旨碑」
清咸豐年間來台開教 同治 13 年 (1874) 清船政大臣沈葆禎奉命來台為欽差大臣, 辦理海防兼處理各國商貿海事,受當時的萬金教堂神父所託,向清 穆宗皇帝請奏准予傳教自由,清穆宗皇帝納奏,親賜頒詔「奉旨」 和「天主堂」兩塊聖石,命沈葆禎親筆以剞 ( 音ㄐㄧ,雕刻之意 ) 石, 光緒元年 (1875) 沈葆禎再度來台時,奉旨碑送予萬金及玫瑰堂。 日治昭和 3 年 (1928),李安斯神父籌備改建,當時教堂和愛 河沙灘連在一起,地勢非常低漥,必須填滿 5 尺的砂土,才能達 到建堂的地坪,當時李神父協議每一戶教友家庭,各自分擔一段地 域,負責將該地域填至規定的高度,李神父並請求政府的許可,把 當時開通愛河的泥土搬來填充地基,經全體教友日夜趕工,於昭和 6 年 (1931) 完工,為台灣最大主教座堂。
彌撒時間 平日 06:30 週六 20:00( 台語 ) 週日 06:00( 台語 ) 09:00( 國語 ) 11:00( 英語 ) 16:00( 國語 ) 每月第一個星期五 19:30 耶穌 聖心彌撒
主教堂整體建築造型仿照歐洲哥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 羅馬風格,整體呈現厚重、向上垂直發展的線條,內部以 7 對柱子 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通廊之上還有夾層,而兩側夾層和天花板以 交叉拱筋構成,聖壇則以八角環形處理,正門上方有清代奉旨碑, 其左右兩側有教宗、樞機主教的牧徽,奉旨碑一度被深埋於土中, 1972 年教友鐘意姑婆捐建聖母亭時,於聖堂前左側掘出,潘瓊輝 神父僱工立於聖堂前門上面,1995 年再度重修,惟仍保留外觀, 樣式仍仿昭和 6 年 (1931) 原始造型,內部木構造則改以鋼材。 1948 年 3 月 5 日羅馬教廷任命西班牙籍道明會士陳若瑟神 父,為台灣監牧區第 4 任監牧,5 月 6 日在玫瑰聖母堂舉行就職 典禮,正式執掌台灣監牧區的教務,陳若瑟任監牧後,指定玫瑰 聖母堂為主教座堂。 1961 年 3 月 21 日教廷宣布原高雄監牧區升格為聖統制教區, 由鄭天祥神父陞任為第一任主教,他也延用陳牧監的指定,以玫 瑰聖母堂為主教座堂。 1995 年 5 月 22 日在單國璽樞機主教極力申請下,羅 馬教廷提升玫瑰聖母堂為宗座聖殿,1995 年 7 月 1 日教 堂開始大規模整修,於 1998 年 11 月 8 日舉行落成及 祝聖晉陞典禮。 29
昔日高雄樂仁醫院每天擠滿了扶老攜幼前來看「阿督仔」醫師的患者。
無私奉獻的
聖功修女會 原 名「 聖 母 無 原 罪 方 濟 傳 教 修 女 會 」,1910 年 在 巴 西 創 立, 創始人為桑達倫教區主教德籍方濟會士安滿道 ‧ 巴爾曼 (Amandus Bahlmann,OFM) 和會祖唐心潔修女 (Mother Immaculata of Jesus)。 1948 年 33 位聖功修女由中國天津輾轉來台,獲得道明會修女會與 聖言會神父們的協助,暫居在道明會修女會的靜修女中,初期以織毛衣 換取微薄收入貼補生活,為儘速獲得棲身之所,結果被掮客騙走僅存的 一筆財產。
聖功修女會大門
30
第二單元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樂仁醫院當年造型新穎、設計先進的救護車
來台被掮客騙走僅存積蓄 1949 年 1 月 21 日 3 位 聖 功 修 女 南 下 勘 查與主教座堂僅一牆之隔的 2 層樓房,認為可 規劃為會院與診所,獲台灣區監牧陳若瑟主教 (Joseph Arregui,OP) 允諾:「妳們只要在台灣, 就可永久使用。」聖功修女因此南下高雄展開 福傳與使徒工作,1949 年五福會院成立,5 年 後進入蓬勃發展時期,1955 年開始陸續成立台 南、新營、麻豆、高雄左營、鳳山、桃園大溪、 北縣汐止和建國會院,台灣地區的修女會也由 直屬總會改制為台灣區耶穌聖名區會,1973 年 並改制為台灣區耶穌聖名省會。 醫院是聖功修女在落腳高雄五福會院後, 首先恢復的使徒工作,當時的修女會總會長鮑 崇仁修女 (Mother Pacifica Boenning) 為醫院 命 名 為「St.Josephs Hospital」, 中 文 為「 樂 仁醫院」,共有 30 床位,首任院長為德國籍的 方懷仁修女 (Sr.M.Hilda Meier)。
落腳高雄開設樂仁醫院 方懷仁修女 (1911-2003) 負責外科與婦產 科,據說她動作很快,吃飯快、走路快、開刀 也很快,她睡眠少卻精力旺盛,就連夜裡也惦 念著病患,樂仁醫院為當時戰後百廢待舉的南 台灣,提供了及時的醫療服務,對於無法負擔 醫療費用的民眾,修女們也都來者不拒予以治 療,方修女於 2003 年獲總統頒醫療奉獻獎。 楊美玉修女回憶:「那時工作很多,每天 都很忙碌,但大家互相幫忙,一點也不計較, 非常愉快。」 隨著醫療服務需求與日俱增,1955 年開 始 陸 續 設 立 台 南 新 營 樂 仁 門 診 (1955) 、 高 雄 左 營 樂 仁 門 診 (1957)、 台 南 麻 豆 樂仁 醫 院 (1962)、汐止樂仁診所 (1962)、桃園大溪樂仁 醫院 (1964),為桃園縣的原住民提供醫療服務, 高雄旗津醫療服務站 (1965) 為漁民提供醫療服 務。
方懷仁修女向德國娘家募得的救護車,每週 1 至 2 次遠赴全台各地偏遠地區義診。
31
從樂仁醫院到聖功醫院
窮人、流浪漢來院求診,方懷仁修女都一視 同仁、來者不拒。
1966 年於高雄市建國一路道明中學旁購地 2500 坪,預備興建新院,1975 年新醫療大樓動土,1978 年 落成啟用,五福路樂仁醫院遷至建國一路新址,並更名 為「天主教聖功綜合醫院」,1988 年原址由地上 3 層 樓增建為 5 層樓,1996 年設立安寧病房,取名「聖方 濟之家」,為南部地區第一家照顧癌末病患的醫院,同 年設立護理之家,為高雄地區第一所政府立案的醫院附 設護理之家,2002 年再完成新醫療大樓,為現今聖功 醫院規模。
開辦樂仁幼稚園 1951 年成立臨時幼稚園,為教友小孩提供服務, 1955 年開始對外招生入學,1958 年「天主教高雄市私 立樂仁幼稚園」核准立案,1984 年開始實施蒙特梭利 教學法,以全人教育視野,為台灣幼兒教育注入新的理 想目標,聖功修女會對於台灣幼兒教育不遺餘力,鳳 山、左營、新營等地均曾開辦幼稚園,如今僅剩高雄和 新營樂仁幼稚園繼續開辦。
聖功中學在台復校 樂仁醫院為戰後百廢待舉的南台灣,提供了 及時的醫療服務。
1949 年天津聖功中學隨聖功修女離開中國而結束。 1964 年在台復校,傅正彩修女任校長,復校初期 成立初中部,1963 年修女會在台南市三分子段購得萬 坪校地,鳩工興建,首座三層樓校舍於 1964 年竣工, 「私立聖功女子初級中學」核准立案,參加聯招共招得 4 班 209 位學生,聖功中學正式在台復校。 此後,學校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初中部陸續增班, 並增設高中部 ( 更名為「私立聖功女子中學」),聖功女 中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從「生活教育」、「英語教學」 出發辦學,學生增至千人以上。
樂仁醫院也是高雄早期在地知名婦產科醫院
方懷仁修女小 | 檔 | 案
1949 年樂仁醫院在高雄復院
32
方懷仁,1911 年生於德國,從小立志當修 女,並到亞洲傳教;1938 年自美國喬治華盛頓 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隨即到中國大陸行醫、傳 教,1943 年在天津創辦樂仁醫院;1948 年在中 共迫害下遷移到台灣,1949 年樂仁醫院在高雄 復院,方懷仁擔任創辦人,她在台灣服務 28 年 後,於 1977 年退休,因身體狀況不佳,返回家 鄉德國靜養,2003 年過世,享壽 92 歲。
第二單元
講話快、走路快、看病也快的方修女,大家都稱 她為「旋風醫生」。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旋風醫生 ‧ 救人快如風
方懷仁修女 老一輩的南部人至今仍記得,高雄愛河畔 的樂仁醫院裡,那個腿雖短,走起路來飛快, 像颳起一陣風似地;待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卻 早已不見人影;那便是方懷仁修女。她說:「如 果我不是動作這麼快,怎麼能去救這麼多病 人?」「快!快!快!」講話快、走路快、看 病也快的方修女,大家都稱她為「旋風醫生」。
醫學院畢業即赴中國醫療傳道 來自德國的方修女是貴族後裔,打從孩提 時代就嚮往能有一天到亞洲傳教。1938 年她從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畢業,得知中國需 要有人醫療傳道,連家鄉也沒回,就跟著聖功 修女會來到中國天津。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爆發, 天災、人禍交熾,方懷仁甫到天津即成立樂仁 醫院,成為當地醫治及撫慰傷患、災民最重要 的場所。 1948 年大陸易幟,教會、修道院多遭共產 黨關閉,不少傳教人士也受迫害;方懷仁和聖 功會修女們在神州做完最後一台彌撒後,便黯 然撤退,輾轉來到台灣高雄愛河畔落腳,待一 切安頓妥當,便宣告樂仁醫院在此復院,成為 南台灣第一所天主教醫院,方懷仁便是該院創 院及首任院長。 曾與方懷仁共事的修女們回憶,雖然方院 長出身外科,但當時台灣公共衛生仍落後,醫 療資源匱乏,方院長幾乎是「全包科」,舉凡 子宮腫瘤、盲腸炎、砂眼、睫毛倒插、產婦接 生、難產及各種疑難雜症,只要找上她,都可 迎刃而解。不知是否方懷仁每次看病、開藥前
2003 年方修女獲頒醫療奉獻獎
必祈禱的緣故,病人都說方大夫開的藥特別有 效,由於她的功夫好、醫術好,名聲很快在高 雄、甚至整個南台灣傳開了,樂仁醫院每天擠 滿了扶老攜幼前來看「阿督仔」醫師的患者。 那時美國第七艦隊仍駐守高雄港,老美和 台灣人語言不通,要看病也成問題;由於方懷 仁醫術佳,又通英語,所以只要醫界碰到老外 患者,全都轉介給方修女醫治,求治的病人不 乏達官貴族,方修女對於窮人、流浪漢一視同 仁,來者不拒,從不大小眼,付不起醫藥費的 就免費醫治,有些患者過意不去,帶來自家栽 種的蘭花、蘿蔔、蕃薯、雞蛋作為看病的報酬, 方修女也都歡喜地接受了。
返娘家募救護車 翻山越嶺去義診 早期台灣物資缺乏,醫療用品十分有限, 即使有錢也未必買得到,方懷仁為了病患需要, 常寫信回娘家德國求援。在她積極勸募下,一 批批的醫療設備、藥品、生活用品、奶粉,從 德國、美國遠渡重洋,源源不斷地運抵高雄港; 這些補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新穎、設計 先進的救護車;靠著這台救護車,方懷仁跨出 高雄,每週 1 至 2 次搭救護車遠赴北部的桃園 大溪、復興、大園、台北汐止等地義診。中部 地區她則選擇交通極度不便的南投縣信義鄉、 仁愛鄉,翻山越嶺前往義診,她經常席不暇暖, 還特意省下午餐或晚餐花費,留給三餐不繼的 原住民,然後和其他修女摸黑回到宿舍,再以 一碗白麵果腹。 33
聖功修女會 醫療服務發展 精力旺、睡眠少 救治病患不分晝夜 方修女是十足的德國人傳統個性,有板有 眼、一絲不茍,個性急、動作快,不認識的人可 能會被她的作風嚇退,有些病患還以「高射砲」 來形容她說話的速度。她永遠精力旺盛,每天睡 眠很少,寢室就設在病房附近;只要病人有需要, 她可以不分晝夜隨時起身;不論是為產婦接生, 或為病人開急診刀,通常從患者抵院不到 5 分 鐘,她就已穿戴好頭巾、罩衫,一身修女服,準 備為患者施展救人身手。 同事們都說,雖然方修女的脾氣也是像「德 國籍」,但她在教導醫護人員和修女時,卻十分 幽默、寬容。 有一次,一名修女夜間工作時,不慎按錯了 有人要生產的警鈴;方懷仁一如平日,不一會兒 即穿戴整齊出現,問道:「我的媽媽(指產婦) 在哪裡?」按錯鈴的修女很緊張地向她解釋、道 歉,方懷仁一句責備的話也沒說,只有自我解嘲 地說:「可見,我多麼想念我的『媽媽』」一語 雙關,讓擔心受責罵的修女不禁莞爾。
1945 年
1949 年
在台南縣新營鎮設立「樂仁門診」
1957 年
在高雄縣左營設立「樂仁門診」
1962 年
在台南縣麻豆鎮設立「樂仁醫院」
1964 年
在桃園縣大溪鎮設立「樂仁醫院」為桃園 縣的原住民提供醫療服務。
1965 年
在高雄縣旗津鄉漁港設立「醫療服務站」 為漁民提供醫療服務。
1966 年
於高雄市建國一路道明中學旁購地 2500 坪,預備興建新院。
1975 年
新醫療大樓舉行建院動土典禮,由高雄教 區鄭天祥主教主禮。 一、新院區建築完工,醫院由高雄市五福三 路 149 號搬遷至高雄市建國一 路 352 號。 二、舉行醫療大樓落成及開幕祝聖典禮,醫 院由「樂仁醫院」改名為「天主教聖功 綜合醫院」,醫院規模地下一層,地上 三層,床位 150 床,院長黃秀真修女, 副院長陳溫溫修女。 三、高雄衛生局批准「開業執照」,高市夲 醫 字第 4070 號,修女會財團法人代表為 鐘素月修女,醫院負責醫師為蔡琦醫師。
晚年退休告老還鄉 心繫台灣
如今方修女一手建立的樂仁醫院,已更名為 她所屬的修會名稱:「天主教聖功醫院」,晚年 方修女健康狀況不佳,聖功的老同仁們不禁紅了 眼眶,不知在德國是否有人照顧他們日夜思念的 方修女? 2003 年方修女獲頒醫療奉獻獎,希望 藉此鼓舞今日有志於醫業的年輕人:向那代表愛 心和效率的「旋風身影」看齊! ( 文 / 劉郁青 )
34
由「 聖 功 修 女 會 」( 原 名「 聖 母 無 原 罪 方 濟 傳 教 修 女 會 」) 在 中 國 天 津 創 立。 修 女 會 創 會 會 祖 唐 心 潔 修 女(Mother Immaculata Tombrok) 命 名 為「 仁 慈 之 母 醫 院 」(Mater Misericordia Hospital),容納 30 個床位。 由中國天津遷移至台灣高雄,於高雄市五 福三路 149 號復院,當時的修女會總會長 鮑崇仁修女 (Mother Pacifica Boenning ) 命名為「St. Joseph Hospital」,中文為「樂 仁醫院」,床位 30 床,首任院長為德國籍 的方懷仁修女 (Sr. M.Hilda Meier)。
1955 年
1978 年
從天津到高雄,方修女來中國和台灣服務 逾 36 年,她無日不在辛勞地工作,倏忽從少女 步入老年,由於終日勞累過度,不僅體力大不知 前,連健康也亮起紅燈。她自覺 30 多年來,與 台灣人共同走過戰後最艱苦的歲月,目睹本地醫 療環境已日漸改善,自己醫療傳道使命也告一段 落,因而決定退休。1977 年帶著病患與台灣鄉 親的不捨,回到德國落葉歸根。
大事記
1988 年
在原址增建兩層樓,地上三樓變為五樓。
1999 年
一、設立「安寧病房」,取名「聖方濟之家」, 為南部地區第一家照顧癌症末期病患的 醫院。 二、設立「護理之家」,第一期啟用 49 床(衛 生局核准 200 床),為高雄第一所政府 立案的「醫院附設護理之家」。 為擴大醫療使用空間興建醫療大樓,舉行 動土祝福典禮。
2002 年
完成新醫療大樓,地上 13 層、地下 4 層共 17 層。
1996 年
通常從患者抵院不到 5 分鐘,方修女就已穿戴好頭巾、 罩衫,一身修女服,準備為患者施展救人身手。
第二單元
高雄市召會
高雄市召會在 1949 年 3 月 26 日於弟兄姊妹家中,開 始第一次的週日敬拜主聚會,此後因人數增加,弟兄姊妹 在現今的苓雅區光明街承租一間日式平房,繼續每週日敬 拜主的聚集,這是該教會在高雄市的第一個會所地點。
宗教信仰 苓 - 雅寮好神
新盛街會所 藉著福音持續廣傳,1951 年 6 月弟兄姊妹近 600 人, 10 月 22 日眾弟兄姊妹同心合意,胼手胝足傾囊奉獻,購 得前金區新盛二街 60 號土地,開工興建可容納 500 人的 木造會所,這木造會所也就是現今新盛街會所的前身。 1970 年新盛街會所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並興建一可 容納 1200 人的大型會場,之後歷經多次整修,各項設備 陸續充實完善,歷經近 70 年的發展,至 2016 年底,高雄 市召會約有 1 萬餘位弟兄姊妹,遍及高雄市各行政區,每 週日平均都有 3600 多位分別在 130 多個地方聚會。 除了週日的敬拜,週二的禱告聚會,週三或週四在弟 兄姊妹家中有家庭聚集,週末也有兒童、青少年、大專、 社會青年的各種聚集。寒暑假期間也有為培育年輕一代所 舉辦的各類活動。此外,與台島及海外眾召會弟兄姊妹多 有交流,並有宣揚國度福音的行動。 新年福音隊在中正四路傳福音
高雄市召會新盛二街木造會所
35
人物
才
苓雅寮好
苓雅寮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第三單元
順和行老頭家陳仔滿 ( 陳福謙 )、日治時期台灣 五大家族之一陳中和、高雄大家長陳啟川、詩人縣長 陳皆興、首任苓雅區長陳冠雄,都是老苓雅寮人耳熟 能詳的傑出人才。 苓雅寮更是高雄議長的出產地,杏壇跨足政壇的 孫媽諒、曾任新聞記者的孫土池、連任 5 屆的「長青 議長」陳田錨和造船工人之子莊啟旺,都出身苓雅寮, 說苓雅寮是「議長的出產地」一點也不誇張。
36
第三單元 人物
苓 - 雅寮好才
37
陳福謙乳名「滿」,南部老一輩的長者,習 慣稱他為「順和頭家陳仔滿」,「陳福謙」三字 反而不為世人所知,其「順和行」不僅執台灣貿 易的牛耳,也是日治時期全台首富陳中和的東家, 當時的陳福謙已是全台數一數二的巨富。 陳福謙祖籍為福建漳州府同安縣,五世祖陳 武遷來台灣,定居於阿公店 ( 岡山 ) 的後紅莊,其 後裔自稱「武公系」,七世祖陳貨 ( 即陳福謙之父 ) 始由後紅遷至苓雅寮的下寮居住,曾為開土壟間 ( 碾米場 ) 的孫知高擔任掌櫃,之後廍定居於頂寮, 陳福謙就在下寮出生。
順和頭家陳仔滿
陳福謙
(1834-1883)
出生下寮貧窮人家 相傳陳福謙小時候家貧,在打狗港 ( 高雄港 ) 撐竹筏繒蟳為生,有一次一位洋人搭船來 打狗 ( 高雄 ),要求搭他的竹筏到海上旅遊,雖然彼此語言不通、比手畫腳,陳福謙仍略知 他的意思,於是白天划竹筏載他出海釣魚,晚上同床睡覺,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這位洋人臨走前,付一筆巨款託陳福謙代購糖、米,並約好下次船期交貨,陳福謙依約 採購糖、米,洋船也如期前來載貨,由於陳福謙重信譽,託他辦貨的外商逐漸增多,賺進不 少財富,陳福謙於是在旗後 ( 旗津 ) 開設「順和行」。 陳福謙在當時的郡治 ( 台南 ) 及東港、鹽水港各有其業,兼販布疋、五穀、阿片 ( 鴉片 ), 土地遍佈北港以南,及於下淡水溪 ( 高屏溪 ) 及後山,開設「公館」收租,鹽館販鹽,糖廍 熬糖,並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興建店鋪,獨占各種交易,號稱「七十二郊」。
以糖業發跡 創設順和棧「七十二郊」 清雍正 3 年 (1725) 台灣出現「郊」的商人組織,「郊」是由貿易地區為同一區、或同 一行業、或買賣同一類商品的商人所組成,此種商人組織設幫會、訂規約,藉以維繫相互情 誼與謀共同利益,同時辦理有關謝神、祭典或地方公益、救災救貧之事。
38
苓 - 雅寮好才
開港通商後,打狗糖商、糖行有凌駕於原 台南大糖商-北郊之勢,糖業的興盛,引起洋 人糖商與本地商人的競爭抗衡,清代糖業大亨 陳福謙曾在洋行擔任買辦,對於蔗糖市場的情 況瞭若指掌,於是對蔗農實施高利貸款預買方 式 ( 資金前貸制 ),光緒 16 年 (1890) 即壟斷打 狗蔗糖的來源。
人物
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後,糖成為南部最重要 的出口貨物,清同治 7 年 (1868) 至光緒 20 年
(1894) 間,99% 以上的台灣蔗糖由打狗港輸 出,由於打狗一帶蔗糖產量激增,以及安平港 泥沙淤塞,使得打狗港貿易來往激增,進而造 就不少新興的貿易。
第三單元
糖業是讓陳福謙發跡的行業,甘蔗為熱帶 作物,適合台灣南部栽種,高雄背倚嘉南平原 與屏東平原,為甘蔗重要產地,清領時期蔗糖 是台灣南部的主要出口商品,當時左營、五塊 厝、林德官 ( 苓雅區 ) 、前鎮、戲獅甲 ( 前鎮 區 ) 、大港埔 ( 三民區 ) 為鳳山縣蔗糖製造中 心,產品由糖 廍-糖商-糖行的行銷體系供應 市場,內銷供應中國大陸,外銷輸往日本及南 洋。
高雄港
七十二行郊經理人才輩出
雅善用人 刻意培植陳中和
據當年台南英國領事 W.W.Myers 向英國 會呈遞的「商務報告」中提及:「打狗區有一 家華人擁有的行 ( 順和行 ),有錢得很,自許可 以控制打狗至少一半以上的糖產。仰仗其財勢, 對另外一半,也可以相當程度的操縱。…..」不 難看出其財力凌駕外商之上。
尤其是陳中和,自髻齡受知於順和行老闆, 寸步不離,且聘西席以課讀,刻意培植,擔任 橫濱棧家長,旋分棧於長崎、神戶,仍由陳中 和統轄,以後且出任七十二行郊的總家長,陳 中和後來富甲全台,子孫滿門群英,成為台灣 政經的中堅。
根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陳福謙少 名滿,鳳山苓雅寮人…. 雅善用人,各棧當事, 界以大權,計其盈餘,賞賚極厚,而英偉之才 足以任事者,則不次擢之,放人爭效命。」又說: 「苓雅寮人尤其惠,比戶殷庶。」高屏地區地 方望族,有不少人是擔任順和棧七十二行郊的 家長 ( 經理 ) 而發跡的,如苓雅寮王參,其子 王振寰後來任三信理事;陳祝三以及陳善、陳 貢生昆仲,陳貢生曾任東港鹽館經理均成大富; 大港埔的蔡品、蔡真父子,蔡品且與順和老闆 結成姻親,蔡真曾任順和經營米穀的仁和行經 理,後來成為高雄市大地主之一,其子蔡崇禮 曾當選多屆市議員;前金許冰,其子許玉昆曾 任高雄市參議員。
陳福謙發跡後,由下寮移居頂寮,蓋了一 棟佔地數千坪的「九包五,三落百二門」的大 厝,當地人叫「順和內」,成為七十二行郊的 貨物集散地,也是七十二行郊發號施令的總樞 紐,可惜日治時期部分大厝被煉油廠徵收拆除, 興建苓雅油庫,其餘在二次大戰末期遭美機炸 毀,已蕩然無存。 陳福謙有 5 個兒子,其中,長子陳日翔 ( 字 藻耀、號梧岡 ) 清光緒 11 年鄉試中式成為舉人, 二子陳日新、三子陳慈德、四子陳日華均為遜 清秀才,五子陳日瑄為順和棧後裔中僅有的大 富翁。
39
清咸豐 3 年 (1853) 出生於高雄苓雅寮地區, 由於膽識過人,20 歲左右即成立「和興行」,縱 橫於台灣、香港、中國沿海,甚至遠達日本等地 商場上,成為台灣人從事中國及海外貿易的先驅。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陳中和陸續擴展事 業版圖,成立「南興會社」、「新興製糖株式會 社」、「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等公司,提高了米、 糖和鹽等重要民生物資的生產,更帶動南台灣的 經濟發展,因此成為南台首富,與北部富商林本 源家族齊名。
南台首富
陳中和
(1853-1930)
台人海外貿易先驅 陳中和的家族事業含括製鹽、製糖、 碾米、土地租賃、水泥及金融業等,製鹽 事業開始於 1899 年,正值日人治台初期, 陳中和在苓雅寮地區開闢鹽田,後來又在烏 樹林地區 ( 高雄市永安區 ) 增加鹽田面積, 歷經 20 多年的努力,製鹽事業蒸蒸日上,於 是在 1923 年正式成立「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將鹽田面積擴大到岡山地區,成為當時南台灣最 大製鹽公司。 製糖則是陳家另一項重要事業,1903 年陳中和 與親友在鳳山大寮地區成立「新興製糖株式會社」, 這是台灣人創立的第一家現代製糖公司, 到了 1920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更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糖業中心。
粗鹽
40
為更方便運送糖、鹽,陳 家陸續鋪設輕便的五分車鐵 路, 包 括 從 路 竹 到 烏 樹 林、 岡山到燕巢、以及岡山到赤 崁 ( 梓官 ) 等路線,其中,以 鳳山至林子邊的 18.4 公里路 線最具代表性,陳家在擴大事 業範圍的同時,也改善了地方交 通,造福鄉里民眾。
第三單元
參與高雄建設 地位舉足輕重 人物 苓 - 雅寮好才
陳中和一手建立的物產事業,開啟了台灣近代企 業多角化經營的視野,1903 年他在高雄創立「南興 會社」,以現代化的電動碾米工廠改變了傳統碾米業 的面貌,1922 年改組為「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 除原本的碾米事業外,營業項目還包括:農產品的種 植與買賣、土地和建築物的租賃、海外貿易以及其他 事業的投資,這間公司後來又改組為「南和興物產」, 並在二次大戰後,致力於水泥、房地產和金融業,成 為南台灣重要的經濟指標。 當時關於物產事業的重要資料,都存放在宅邸一 樓大廳兩邊的金庫裡,現在那兩座金庫都已有百年歷 史。 除了物產事業蓬勃興盛外,陳家也早在 1908 年 就參與高雄的建設,當時打狗港 ( 高雄港 ) 開始進行 築港工程,日本官方邀請北部林本源家族和陳中和等 人共同成立「打狗整地株式會社」,由陳中和擔任社 長,利用打狗港裡面挖出來泥土填補新生地,現在鼓 山、鹽埕區一帶,部分就是當時新開發的地方,可見 陳中和家族在高雄地區的發展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 陳中和 1920 年獲選擔任高雄州協議會員,1930 年過世,過世送葬人數超過 3000 人。 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
41
台灣五大家族小檔案 台灣五大家族,是指台灣自日治時期一直 到戰後時期,地方上曾顯赫一時的本 省五大家族,由北至南分別為基 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 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五大 家族的崛起,分別與台灣 當時的製茶、樟腦、蔗糖 和礦業等產業息息相關。
叱吒商場 熱中社會公益 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陳中和,也十分熱中社會公益,他更以 「事業成功靠別人、社會公益不可忘」作為家訓教誨子孫,為台灣 企業家立下良好典範。1901 年他提供 250 位工人的勞力,興建高 雄到鳳山的道路;隔年捐款資助打狗運河 ( 高雄愛河 ) 的清除淤泥 工程,並提供鹽埕區土地興建鐵路;1919 年埔里發生大地震救濟 災民,1913 年林獻堂成立第一間專門招收台灣子弟學校台中中學 ( 台中一中 ),陳中和也捐款贊助建校經費;1914 年捐款購買高雄 醫院所需土地;1919 年捐款給台北私立商工學校 ( 開南商工 ) 作 為建築費用。 陳中和對社會的貢獻,多次受到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政府肯 定,獲頒銀杯、獎章,甚至 1923 年日本皇太子 ( 裕仁天皇 ) 到高 雄巡視時,還接見了陳中和,台人能獲得此項殊榮總共只有 11 位。 1987 年陳家子孫成立「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希望能繼續 為慈善公益和藝術文化發展盡一份心力。 陳中和
42
第三單元 人物 苓 - 雅寮好才
高雄市定古蹟-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 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位於高雄市永安 區,在明朝永曆 18 年 (1664)《台灣軍備圖》內即標 誌為鹽埕;清雍正 5~12 年 (1727~1735)《台灣輿圖》 標誌本地為烏樹林庄,株式會社辦公室即為鳳山縣瀨 東場原址。 烏樹林鹽田開闢始於日明治 41 年 (1908) 間,是 由竹仔港庄張作舟邀集庄民約 30 餘人,圍築新打港海 灘而為鹽田,初期開闢鹽田約 112 甲,後來約 29 甲轉 售高雄首富陳中和。往後 2 年期間,鹽田數度遭受颱 風侵襲,毀損嚴重,修復曠日廢時,財力也難以支應。 明治 43 年 (1910),庄民不勝負擔,6 月間邀請 陳中和入股改組為「烏樹林製鹽公司」,大正 8 年 (1919),陳中和將烏樹林製鹽公司完全併購,12 月間, 製鹽設備重修完成,共計鹽灘面積約 137 甲,大正 12 年 8 月,公司重組為「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製鹽 之外,兼營養魚和輕便鐵路,昭和 16 年 (1941),台 灣總督府實施鹽業統制,以因應戰時工業用鹽調度, 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從而被收購整併為「南日本製鹽 株式會社」。
陳中和併購重組「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二戰後初期,台灣日產事業雖由台灣省接收委員 會統一辦理,然時值過渡時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名稱與歸屬數度變動。民國 42 年 (1953)7 月成為財政 部鹽務總局台灣製鹽廠烏樹林鹽廠,60 年 (1971)1 月 更名為「財政部台灣製鹽總廠高雄鹽廠」,70 年 (1981) 奉令改隸經濟部。 在此前後,烏樹林製鹽廠因技術變革與產業變遷 等因素而沒落,復因 70 年 (1981) 間,台電興達火力 發電廠開始建廠,空間與環境更衝擊鹽場的發展,73 年 (1984) 台電公司以 2 億餘元購得烏樹林鹽廠鹽灘土 地及地上物,至此鹽場的機能完全停滯。
43
97 年 (2008) 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被原 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99 年 (2010) 高雄縣市 合併,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高雄市定古蹟」, 指定理由為: 1. 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明永曆 18 年 (1664) 《台灣軍備圖》內即標誌為鹽埕;清雍正 5~12 年 (1727~1735)《台灣輿圖》標誌本地為烏樹林庄, 該地即為鳳山縣瀨東場原址。 2. 此區後有宿舍,旁有倉庫,應是當地曬鹽產業設施 的證物。 3. 磚砌及洗石子施作精緻,具有研究日治時期建築工 藝之價值。 4. 本建築物正立面為台灣洋樓式建築,山牆中間有渦 捲紋及草葉紋組成的徽章飾,該徽章為烏樹林製鹽 株式會社的標誌。
正立面為台灣仿巴洛克式風格。左 右兩側立柱為仿多立克方柱,柱頭頂端 有頭帶 (FILLET)、反 S 形線腳 (CYMA RECTA) 兩層線腳。 柱 頭 上 為 額 盤, 額 盤 僅 分 上 下 兩 段, 上 段 為 頭 帶 (FILLET)、 反 S 形 線 腳 (CYMA RECTA) 線腳的組合,由上 而下分別是頭帶 (FILLET)、反 S 形線腳 (CYMA RECTA) 及兩層頭帶 (FILLET) 線腳。下段表面以突出的「屈曲」線腳 裝飾之。 額 盤 上 為 壓 檐 牆 (parapet), 分 三 段, 中 央 段 有 圓 弧 形 山 牆 (gable), 山 牆中央有渦捲紋及草葉紋組成的徽章飾 (emblem),徽章飾中央似乎還留有烏樹 林製鹽株式會社的標誌。左、右壓檐牆 表面有菱形紋。一樓立面貼丁掛面磚。 地址:高雄市永安區鹽田里鹽田路 51 號 ( 資料來源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44
第三單元 人物 苓 - 雅寮好才
文資現況 : 古蹟主體建築保存尚可,台灣電 力公司興達發電廠管理維護中。 建築材料 : 磚造,2 樓為木質地板。 建築風格 : 鹽務辦公室為二層樓平屋頂建 築,前有一層樓門廊。 45
陳啟川是陳中和第 6 個兒子,生於 1899 年 6 月 6 日,1993 年 5 月 11 日清晨 5 時 28 分,病逝 於他所創辦的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享 壽 95 歲,帶著一生的榮耀和傳奇事蹟走入歷史。 陳啟川自幼在家接受父親聘請的塾師學習漢 文和武術,先後親炙的宿儒先生就有十多位,及 齡後進入苓雅寮公學校 ( 今成功國小校址 ),13 歲 畢業後 (1912 年,日本大正元年 ),赴日本慶應義 塾 ( 慶應大學前身 ) 附設普通科就讀,6 年後進入 經濟學部 ( 相當於大學經濟系 ) 主修金融經濟, 才唸 2 年,1920 年奉母命回台結婚。
高雄市大家長
陳啟川
(1899-1993)
留學日、港 經營家業不負眾望 1921 年轉入香港大學商科,學成後奉父命 回台,學習並協助管理龐大的家族事業,擔任陳 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烏樹林製鹽會社、新興製糖 等株式會社的董事,由於精練的財經學歷,將家 業經營得極為成功。 33 歲至 37 歲,曾奉日本高雄州知事先後任 命為第 5、6 屆高雄州協議會員,開始參與地方 政治,並擔任台灣新民報社顧問等職,台灣新民 報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從事民族、民權運動,最具 本土性的新聞媒體。 戰後,陳啟川成功的將南和興產公司轉型為 現代化土地資產管理公司,而且在全台有許多重 要的投資企業及參與銀行經營,如彰化銀行、高 雄市中小企銀、中國化學、台灣水泥等,戰後初 期,也與林獻堂、蔡培火等友人共同創立《台灣 新生報》,並擔任常務董事。
46
民國 49 年陳啟川先生當選高雄市長證書
第三單元
跨足參政 樂當賠本市長
兒孫滿堂各有所成
市長 8 年任內,陳啟川不曾將薪俸帶回家, 全部分攤給需要的僚屬,不住官舍,公家配給 的米、油也分贈給幕僚,不坐官家轎車,私人 自備交通工具,許多不易報銷的公帳,常常自 掏腰包支付,他把當市長視為「義務勞動」, 是當時議員口中的「賠本市長」。
陳啟川有夫人潘繡汝、王昌、黃雪、葉清金、 周淑容,育有 10 子 8 女。長子陳田照壯年去世; 次子陳田河及 3 子陳田錦均早夭;4 子陳田植、 5 子陳田柏、6 子陳田原、7 子陳田圃、8 子陳田 城、9 子陳田熞、10 子陳田銘,長女陳美 ( 適李 子彬 )、次女陳謹 ( 適洪有達 )、3 女陳靜 ( 適吳 寬輝 )、4 女陳秋 ( 過繼給陳啟貞,適李茂笙 )、 5 女陳淀 ( 適邱文慶 )、6 女陳文芳 ( 適紀陸驪, 美籍 )、7 女陳光芬 ( 適王傳芳 )、8 女陳美吟 ( 適 李一鳴 )。
令太夫人最為不解 的 是, 都 市 計 畫 在 中 山 路、五福路旁仁義街開闢 時,必須穿過陳啟川的住 家,將其房舍分為兩半, 相關人員提議改變計畫, 繞 過 陳 府, 但 大 公 無 私 的陳啟川反對道路繞彎, 路開好後,90 餘高齡 的 太夫人常常必須穿越馬 路來回自己的家,不免嘮 叨,認真當市長修馬路, 還將自家庭院剖成兩截。 陳啟川的奉公守法可見 一斑。
苓 - 雅寮好才
身高 175 公分的陳啟川,喜愛運動、打獵、 攝 影、 開 車, 就 學 日 本 期 間,1920 年 曾 以 47 秒 52,創下 400 公尺徑賽紀錄。1934 年贏得淡 水高爾夫球場總錦標賽冠軍,攝影作品曾收入 1943 年台灣總督府登錄為寫真年鑑,1960 年創 立高雄市攝影協會,獲選首任會長,1961 年創 立高雄高爾夫球場,擔任首任會長。
人物
1960 年接受國民黨徵召,參與第 4 屆高雄 市長選舉,自此至 1968 年共擔任 2 屆 8 年的 高雄市長,由於主政市府期間,清廉公正、愛 民為民,確實實行分層負責、積極建設,關心 基層國民教育,乃至外僑教育,並由於其深具 國際觀,同時拓展提升高雄市的國內外地位, 因此贏得「高雄市大家長」的美譽。
帶著一生榮耀、傳奇走入歷史 陳啟川在公益事業上一向不落人後,從高醫 的創辦、道明中學的設立、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和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處處都展現出 他熱心公益的形象。 陳啟川生前對文化、教育、藝術、體育及照 顧弱勢方面極為重視,且基於「取之於社會、用 之於社會」的理念,遂有成立文教基金會的構想, 79 年 8 月 1 日乃由子嗣陳田圃擔任召集人,邀 請陳田植、陳田柏、陳瓊讚、孫土池、陳章義、 何壽山、羅清炎、張基福等 8 人出席討論及召開 第一次董事會,產生 9 位董事並推舉陳田圃擔任 董事長,正式向教育部登記,80 年 5 月 30 日核 准成立,地址位於高雄市建國三路 545 號,亦為 高雄陳家產業發源地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現今 為南和興產股份有限公司會址。87 年 6 月 6 日, 在基金會與哲嗣研商以及獲得社會各界賢達支持 下,成立「陳啟川先生紀念館」,位於高雄市和 平一路 87 號 12 樓,並於當年 8 月 12 日將基金 會會址遷移至此。( 文字、照片由財團法人陳啟 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
47
夫人黃金川台灣首位閨秀詩人 陳啟清家有另一位名人,就是夫人 黃金川。 陳啟清 1927 年與屏東萬丹望族李 南的次女李開娥結婚,李氏生長子陳田 錨 1 年後即故世,1929 年陳啟清與黃 金川結婚,她生 5 子 3 女,分別為陳田 垣、陳田慶、陳田佑、陳田稻、陳田民; 3 個女兒為陳秋蟾 ( 適張豐緒 )、陳綺霞 ( 適莊文英 )、陳麗霞 ( 適薛福生 )。
陳中和八子
陳啟清
(1904-1989)
陳啟清是陳中和第 8 個兒子,生於 1904 年 1 月 15 日,1989 年 9 月 30 日去世,享壽 86 歲。 陳啟清 13 歲由苓雅寮公學校 ( 今成功國 小校址 ) 畢業,隨父親前往日本,入慶應義學 塾普通部,期間因橄欖球運動受傷返台,就讀 私立台灣商工學校,畢業後再赴日,入明治大 學法科。當時明治大學不僅法學教育有名,橄 欖球隊也聲名遠揚,橄欖球、攝影與書法,是 陳啟清的興趣與嗜好。 明治大學法科學成返台,陳啟清投入經營 家族事業,擔任陳中和物產取締役、烏樹林製 鹽取締役、新興製糖常務取締役,其間並出任 高雄市實業協會理事長及苓雅區區長,1935 年底當選官派第 1 屆高雄市協議會議員,第 2 屆屆滿時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停止改選,終戰 後,政府設高雄市參選議會,陳啟清以最高票 當選第 1 屆高雄市參議員。 戰後陳啟清也積極參與工商組織,先後擔 任高雄市商會理事長、台灣省商會聯合會理事 長、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等職,他還與其他工 商界名人發起籌組「亞東關係協會」,協助台 灣開展對日本關係。
48
黃金川 (1907 年生 ) 是台南鹽水名門閨 秀,台灣政壇聞人黃朝琴之妹,少女時代負笈 日本,就讀東京精華高等女校,返台後拜在宿 儒施天鶴門下,學漢學及詩文,才華洋溢。 1930 年「金川詩草」在上海出版,以胡適所 題金川詩草為封面;胡適另以詩歌「宗國遣音」 相贈。黃金川是台灣第一位閨秀詩人,有三台 才女美譽,留下可觀的作品。 陳啟清另娶李阿雪,生有 3 子,為陳田 鈺、陳田興、陳田文。
第三單元
陳皆興為一詩人,25 歲遊歷中國大陸,著有「大陸紀遊詩」計 60 首,就任縣長後,原清代鳳山縣八景涵蓋高屏三縣市,乃重擬「高 雄縣新八景」:「貝湖春曉、淡溪秋月、鳳岫織雨、龍岡觀雲,內門 列嶂、汕尾歸舟、翠屏夕照、超峰晚鐘。」對偶工整,用詞亦優美。
首任苓雅區長
苓 - 雅寮好才
民國 35 年 (1946)1 月 7 日高雄州接管工作全部 完成,2 月當選鳳山鎮民代表,3 月 15 日當選縣參議員, 40 年 (1951) 地方自治實施,11 月 18 日由高雄縣議會選 為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43 年 (1954)5 月 2 日再當選第 二屆臨時省議員,第三屆改選採取直接民選,陳皆興以最高票 當選第一屆省議會議員,46 年 (1957) 並當選高雄縣長。
人物
詩人縣長陳皆興為遷台第 3 代,出生於苓雅寮,16 歲 在旗後泰記行當學徒,26 歲自行創業,在鹽埕埔經營新 大同醬園,日治昭和 3 年 (1928) 遷居鳳山,合夥經營 鳳山製冰兩合公司,出任公司代表,成為鳳山現代企 業濫觴,昭和 7 年 (1932) 獨資兼營業豐醬油行,並 任保正 ( 里長 ),由鳳山街保正聯合會會長做到鳳山 郡保正聯合會副會長。
詩人縣長
陳皆興 陳冠雄
苓雅寮人,日治時期為苓雅寮文記精米所 ( 碾米工廠 ) 的老闆,並擔任過保正、高雄街第 2、3 屆協議會員及高雄 市第 1 至 4 屆協議會員,終戰後任第一任苓雅區區長 (1945 年 12 月~ 1946 年 11 月 )。 其宅邸和精米所所在地,就是目前的基督教信義醫 院,1951 年陳冠雄邸改為基督教台灣信義會高雄教會, 成立聖經學院,1967 年台灣信義會總會借用聖經學院原 址(陳冠雄邸)成立信義醫院。 陳冠雄先生熱心公益並回饋鄉里,鼓山亭內之「保生大 帝」匾額,便是由陳冠雄先生題字捐贈。( 資料來源 : 孫仲慧 )
苓雅寮是議長的出產地 在高雄議會政壇,曾有 4 位議長出身苓雅 寮,包括杏壇跨足政壇的孫媽諒、曾任新聞記 者的孫土池、連任 5 屆的「長青議長」陳田錨 和造船工人之子莊啟旺,苓雅寮堪稱是「議長 的出產地」。 49
1904 年 ( 日明治 37 年 ) 出生於苓雅寮,日治時期 畢業於台南師範學校,並任職國民學校教員及訓導 21 年,二次戰後擔任苓洲國民學校校長 8 年,桃 李滿天下;而後分別當選第 1 至第 3 屆高雄市議 員與第 2 屆市議會議長,服務鄉梓,並多次獲 蔣介石總統及陳誠副總統召見。卸任民代公職 後,擔任兵役協會主委、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副 主委、軍人之友社高雄市分社常務理事、台灣 水泥公司高雄廠副廠長、高雄市體育會理事長 等。( 資料來源 : 孫仲慧 )
學而優則仕
孫媽諒
(1904-1984)
苓雅寮人,生於日治大正 13 年 (1924),青葉 公學校 ( 即成功國小現址 )、高雄州立高雄中學 畢業後,赴日本東京文化學院留學,終戰後投 身政壇,總共擔任了 6 屆 ( 第 1、2、4、5、 6、7 屆 ) 高雄市議員和 1 屆 ( 省轄市第 8 屆 ) 議長,人稱「選舉仙」,李登輝競選總統時, 出任高雄市競選總部總幹事執掌兵符,創 下輝煌紀錄。 並曾擔任中華日報編譯記者、台灣省電 影戲劇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高雄市電影戲 劇公會理事長、亞洲大戲院、聲都大戲院經理 等要職。
選舉仙
孫土池 高雄市議會孫土池議長競 選議員政見發表影像
50
(1924-)
第三單元 人物
陳田錨於 1992 年創立大眾銀行,擔任 董事長,並於 2007 年退居榮譽董事長,由其 次子陳建平接任董事長一職,陳田錨並為欣高 石油氣公司董事長,長子陳建東擔任總經理,由 於對地方政治的卓越貢獻,陳田錨於李登輝、陳水 扁及馬英九總統任內,均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苓 - 雅寮好才
陳田錨是陳啟清的長子,1928 年 4 月 16 日 生,為陳家「田」字輩的精神領袖。曾任高雄 市於省轄市時期的第 4 屆到第 7 屆市議員,並 於第 7 屆擔任議長,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後, 又連任了 4 屆議長,前後共計 5 屆,擔任民 意代表長達 32 年多,為台灣史上任期最長 的一位長青議長。
長青議長
陳田錨 莊啟旺是造船工人之子,民國 43 年 (1954) 在高雄苓雅寮出生長大,祖籍澎湖、嘉義女 婿。24 歲當選苓雅區博仁里里長,是當時最 年輕的里長,里長共擔任 6 屆 21 年,87 年 (1998) 起當選高雄市第 5、6、7 三屆市議員, 並擔任第 7 屆議長,99 年高雄縣市合併改制 後,當選第 1 屆市議員,從政資歷有 36 年。
造船工人之子
莊啟旺
82 年高雄港務局配合中央「東泥西運」政 策,在 13 至 20 號碼頭準備建造 48 座水泥儲槽, 時任苓雅區博仁里里長莊啟旺率當地 15 位里長及 里民,成立「反水泥儲槽污染苓雅寮自救會」,莊擔 任自救會總召集人,並搭棚長期抗爭,歷經 1 年 6 個月的 陳情、抗爭,前總統李登輝到現場視察,監察委員成立專案 小組調查,確定政策重大錯誤並依法糾正,13 至 20 號碼頭 不致淪為工業污染的水泥碼頭。
莊啟旺擔任市議員、議長期間,積極規劃推動高雄港 1 至 22 號碼頭為「高 雄港親水遊憩商業區」,建設成為「高雄曼哈頓」夲,莊啟旺並介入協調,與侯彩夲 鳳立委、中油董事長林聖忠、高雄港務局局長蕭丁訓等人,共同爭取「亞洲新灣 區」與「洲際貨櫃碼頭」第二期,同時爭取闢建苓雅生日公園、活化高雄軟體科 技園區、變更輕軌路線,由原成功路改為臨港線行駛,並爭取成功國小多功能大 樓 ( 體育中心 ),擴大駁二藝術特區範圍至七賢三路蓬萊倉庫。( 資料來源:郭釗琦 ) 51
見證人的告白
孫土池先生 一、簡介 孫土池,高雄苓仔寮人,1924 年生,日 本東洋大學日本文學系肄業,曾先後擔任記 者、高雄市議員及高雄市議會議長等職。在其 任《人民導報》記者期間,曾在台北與高雄兩 地經歷過二二八事件,後參選高雄市議員及議 長,對高雄市政有其不同的見地。
二、早年經歷 ( 一 ) 求學時期 我於日治時期的青葉公學校 ( 今成功國小 ) 畢 業後,即考上高雄中學的第 16 期,孫順天先生亦 是同期同學,不過在畢業後,他去東北建國大學就 讀,而我則是到東京讀文化學院。當年的文化學院 是男女合校,非常注重歐美思想,但後來卻因為太 過西化而遭當局下令關閉。所以我才轉學至日本東 洋大學,專攻日本文學,因為我一心想做個文學青 年,從事寫作生涯。不料,這個夢想卻被當時日本 徵調文科生服役的命令給打碎,由於我生平不喜戰 爭,再加上當年我罹患肺浸潤,所以便藉此疾,申 請休學,免去當兵一事。之後就回台覓職。
( 二 )《人民導報》記者 剛回到台灣時,曾做過代用教員,後經人介紹 到州廳 ( 州政府 ) 動員課當職員,處理軍需後勤的 人力調配工作,利用多餘人力來支援配合軍事生產。 當時日本訓練軍隊的方式,完全把人當做機器,做 非常泯沒人性的操練。戰爭結束後,在王白淵先生 的介紹之下,我得以至台北《人民導報》工作,做 日文版記者。當時我是滿懷熱忱地做這一份工作, 因為從事文字寫作的工作,一向是我追求的目標, 52
第三單元
三、議員生涯
苓 - 雅寮好才
當時《人民導報》的總社位於今北門附 近,與郵政總局相隔不遠,地方不大,只有 幾個人,我還記得蘇新 ( 主編 ) 坐我對面辦 公桌,我每天交出去的稿子,都要經由他看 過,由於我不曾受過新聞專業教育及無實務 經驗,所以下筆用詞均再三斟酌,但每次還 是被蘇新罵半天;再加上我根本不知如何跑 新聞,初期都是待在辦公室,發呆半天,後 來就往外找新聞,但又沒門路,所以從早跑 到晚,腳底都起了水泡,還是交不出新聞稿, 心想這口飯真不好吃,還是辭職回家吧。但 到了隔日清早,抬頭看到燦爛的陽光,心中 又充滿希望地上班,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做好 這份工作,後來經過幾個資深記者的帶領, 才漸漸抓到竅門,走上軌道。至於董事長王 添與社長宋斐如兩人,在報社中只見過幾次 面,覺得他們對人很客氣,不像蘇新那麼兇。
初期在台南《中華日報》總社工作,後 來總社派我為駐高雄外勤記者,我就是在那 時候認識《台灣新生報》的謝有用先生,那 陣子我們還一起跑過不少的新聞。由於我跑 新聞的關係,所以與當時高雄的三大民營企 業如唐榮、大榮、南華企業經常都有所接觸, 亦曾在報章上提醒鼓吹政府應成立銀行團來 扶殖民營企業,不應打壓民間企業等報導, 所以唐傳宗先生對我有點印象,後來我們也 因此結成為好友。
人物
既能找到符合自己興趣及所學的工作,那能 還待在州廳做一些刻板的工作呢 ! 所以就立 即束裝北上,本想是一份寓興趣於工作的職 業,沒想到初期卻是痛苦無比。
1949 年實施地方自治,我出馬競選市 議員時,唐先生發動其屬下的員工,全力幫 我抬轎、拉票。他除了無條件供應宣傳車、 茶水之外,還要他的工頭帶我四處去拜訪各 地樁腳,所以,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我便以 二十六歲的年紀,當選了高雄市第一屆議 員。記得當年同區還有一位孫媽諒先生也出 來競選,由於我們同姓且同為苓仔寮人,所 以外界便以我來自大港埔下竹仔圍,來稱我 為「外孫」,孫媽諒先生則是「內孫」。我 雖然當選了市議員,但從不放棄記者的工 作,所以我是記者議員。地方父老都叫我父 親為肚伯,先父平日行醫、出診從不收紅包, 所以老一輩的高雄人都知道肚伯的為人,因 此,我以二十六歲之齡選上議員,有一半是 託父親的福,而父親也不反對我競選議員。 記得父親在八十歲臨終之前,曾問過我:你 當了幾年的議員?是否賺過錢?我回以:我 當了六屆的議員,雖然未曾賺過錢,可是留 了名。父親聽了後閉口默然,不發一語。翌 年議會改選,我順利當選議長。我想我之所 以會當選議長,可能是父親在冥冥之中幫忙 所致。( 資料來源 : 台灣玉山之友網聚廳 )
53
葉落他鄉的
葉紀東
(1927-2000)
原名「葉崇培」,日治昭和 2 年 (1927 年 )11 月生於高雄市苓雅寮。早年曾就讀第二公學校 ( 成功國小現址 ),成績優異,1944 年念完高雄 中學 4 年級,便越級考上台北高等學校,但因口 試時,對皇民化反感而惹惱日本主考官,遂被除 名,不得不回到高雄中學繼續念 5 年級,並於此 時開始接觸孫文的「三民主義」、「孫文學說」 及其他社會主義相關書籍。 1945 年 3 月,中學畢業後,考入台南師範 學校,後為躲避被編入日本軍隊而逃跑。日本投 降後,1946 年延平學院成立,進入該校學習。 在 228 事件中,他是延平學院的學生運動負責 人,投入台灣人民反國民黨官僚政權的新民主 主義運動。228 事件後,他在台灣東躲西藏, 1949 年被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派往中國
大陸學習,4 月 6 日離開台灣。此後留在中 國大陸,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編輯、 臺盟中央常務委員、臺盟中央宣傳部部長、 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葉紀東先生與前高雄市議長陳田錨為 國小同學,1949 年離開台灣後,於 1993 年首次返台探親,並與陳田錨及其他國 小同學舉辦相隔 50 多年後的同學會。 ( 資料整理 : 孫仲慧 )
前司法院長翁岳生當年師範學校畢業後, 分發到苓雅寮成功國小任教,期滿考上台大法 律系才離開苓雅寮,翁岳生 1958 年通過司法 官高等考試,1960 年台大法律學系畢業, 1966 年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1972 年 獲提名為第三屆大法官,成為我國司法界有 史以來最年輕的大法官;其後連續擔任第 3 至 6 屆及其後不分屆次大法官,也成為我國 司法界任職屆次最多、時間最久的大法官, 1999 年 至 2007 年 擔 任 司 法 院 院 長,2007 年 10 月 1 日卸任司法院長及大法官之職。
曾在成功國小任教
翁岳生 54
第三單元
張豐緒
苓 - 雅寮好才
陳中和家族女婿
張豐緒小學畢業於日治時期青葉 公學校 ( 成功國小現址 ),台大政治系 畢業,獲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政治學碩 士。1960 及 1963 年曾以無黨籍身份 當選為第二、三屆台灣省議員;1964 至 1973 年代表中國國民黨任第五、六 屆屏東縣縣長;1972 年獲任命為台北市 長;1976 年擔任內政部部長;1978 年擔 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96 年中華民國總統 選舉時,前司法院院長林洋港一度想找張豐緒 搭檔參選正副總統,但張豐緒婉拒其徵詢。
人物
張豐緒,屏東縣萬丹鄉新庄村人,父親 為前屏東縣長張山鐘,夫人陳秋蟾為苓雅 寮陳中和家族陳夲啟清的長女。
(1928-2014)
1987 年接任中華民國奧林匹 克委員會主席後,全力推動兩岸 破冰,1989 年台灣首度以「中 華台北」的名稱踏上中國境 內參加亞洲青年體操錦標 賽,不再受中國杯葛,堪 稱任內最大成就,1991 年張豐緒當選亞洲奧會 財務委員會主席,連任 20 年期間持續在國際 體壇發揮個人影響力, 拓展台灣選手在國際體 壇出賽空間不遺餘力, 2009 年獲精英獎終身成 就 獎,2014 年 4 月 獲 頒 傑出貢獻三等景星勳章,6 月 1 日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 院。
55
教育
第四單元
育
苓雅寮好
成 功 國 小、 苓 洲 國 小 是 培 育 苓 雅寮人才的搖籃,兩校均創校悠久, 其實,苓雅寮的初等教育發展不過百 餘年,1904 年 夲 打狗公學校 ( 今旗津 國小 ) 苓雅寮分教場 ( 今成功國小現 址 )夲 是 開 端,1937 年 改 名「 青 葉 公 學校」,並增設第二校區 ( 即今苓洲 國小現址 ),奠下日後成功、苓洲兩 校「分家」遠因。
56
第四單元 教育 苓 - 雅寮好育
青葉公學校教職員合影
57
初等教育在高雄 根據李靜美《日治時期高雄第二公學校 之研究》指出,台灣在日治時期以前的傳統教 育,較為普遍的是民間私人個別設立的書房, 也就是俗稱的「私塾」,其目的一則培養學生 讀書及識字的能力,一則預備學生他日上進而 應考試之需,因此書房兼具不完全的普通教育 和純粹預備教育的性質。 台灣書房起源以明鄭時期沈光文等人所設 學為濫觴,具有三種類型:讀書人自行開設者、 鄰保鄉里合資開設者和紳士殷戶獨立延師者, 師資以秀才為多,學生入學年齡、所需修業年 限沒有明確規定,每間書房由一位教師負責, 讀書及教法型態有:點讀、背誦、默寫、習字、 造詞、造句、做詩詞、作文等,上課地點多以 住家客廳、祠堂或祭祀公業的屋子作為教室, 有時需自帶課桌椅,教材則有《三字經》、《昔 時賢文》、《孝經》、《幼學瓊林》、《四書》、 《千家詩》、《尺牘》( 書信寫法 ) 等。
青葉公學校成績單 ( 西元 1938 年 )
58
第四單元
日 本 治 台 之 前, 打 狗 即 有 多 處 書 房, 據 1897 年 ( 明治 30 年 )4 月調查,鳳山支廳共有 書房 160 所、學生 1940 人,書房之多,為全 台各支廳之冠,日治初期對於清代官設的府縣 儒學、書院、義塾等官學全部廢除,1922 年 6 月 27 日日本政府公佈「私立學校規則」,同時 廢止「書房義塾規程」,高雄郡轄內書房因此 先後停辦。 日本統治台灣從 1895 年到 1945 年 50 年 期間,除利用街庄保甲系統控制台灣人民行動 外,透過教育方式來改造人民思想,更是當務 之急,因此日本一統治台灣後,便以國家權力 施行殖民教育,首先於 1896 年 ( 明治 29 年 )5 月設立「國語傳習所」與「國語學校」( 此處 的「國語」係指「日語」),1898 年 ( 明治 31 年 ) 總督府頒佈小學校及公學校官制,開始發展全 台初等普通教育,「小學校」以招收日本子弟 為主,「公學校」則以台籍學生為主,原住民 學生另有「蕃人公學校」。
日人治台區分小學校、公學校 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 給日本,1896 年 ( 明治 29 年 ) 日本為了通譯 人才的急切需要,在全台各地設置「國語傳習 所」,以國庫支辦並直轄於總督府,1898 年 ( 明 治 31 年 ) 由於國語傳習所就學人數增加,國庫 負擔太重,且通譯人才需求已緩和,加上日語 教育屬義務教育範疇,宜改以地方稅辦理,因 此 7 月 28 日發佈「台灣公學校令」及「台灣公 學校官制」,將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
教育 苓 - 雅寮好育
清朝打狗書房冠全台
小學校、公學校不僅學生來源不同,教材 內容也有差別,教師薪水和學生平均獲得的教 育 經 費 也 有 顯 著 差 異,1941 年 ( 昭 和 16 年 ) 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戰事擴大,為拉攏台灣民 心,取消公學校、小學校的區別,一律改稱「國 民學校」,但課表仍分為一、二、三號,直到 戰後這些差別才取消。
青葉公學校畢業證書 ( 西元 1938 年 )
59
已成歷史的老校舍
苓雅寮百年初等教育史 根據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高雄市 各區發展淵源》和《重修高雄市志 ‧ 卷三 ‧ 教 育志》等記載,苓雅寮地區在清代並無社學機構, 日治時期前頂多僅有書房,且為數不多,因此清 末及日治之初苓雅寮的初等教育,尚數落後區 域,直到 1904 年 ( 明治 37 年 )4 月 1 日打狗公 學校苓雅寮分校設立,苓雅寮的教育才開始急起 直追。 1900 年 ( 明治 33 年 ) 日人首次對打狗港進 行港勢調查,當時打狗港附近街庄,旗後街 3875 人、苓雅寮街 2817 人、哨船街 574 人、 塩 埕莊 1754 人、夲 塩 埕埔莊 464 人,苓雅寮街人口僅次 於旗後街,由於苓雅寮已發展至一定規模,為因 應學童就學需求,加上渡船至打狗公學校 ( 今旗 津國小 ) 上學十分不便,因此 1904 年 ( 明治 37 年 )1 月 15 日依鳳山廳公告第 35 號,大竹里苓 雅寮區編入打狗公學校學區,當年 4 月 1 日設立 「打狗公學校苓雅寮分校」,分校草創之初暫借 用苓雅寮安瀾宮上課。
巍峨學宮
60
成功國民學校校門
第四單元 教育 苓 - 雅寮好育 民國時期青葉國校第一屆畢業合影 ( 西元 1946 年 )
信義樓全景
61
地方仕紳熱心教育發展 苓雅寮庄原為一貧窮漁村,幾經發展, 地方出現陳福謙家族、陳中和家族等富貴人 家,且為人文較發達之地,因此苓雅寮分校於 1905 年 ( 明治 38 年 ) 8 月 31 日從安瀾宮遷 入苓雅寮 238 番地新校舍 ( 今苓雅區華新街 59 號成功國小現址 ),庄民募集 1 萬餘元寄附金, 其中,5 千圓作為新校舍建築費,另 5 千圓蓄 積為基本財產,並以此所生利息,充作公學校 維持費。 1907 年 ( 明治 40 年 ) 3 月 2 日,打狗區 街庄長葉宗祺和苓雅寮庄長陳文遠聯合向當時 的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提出「打狗公學校苓雅寮 分校獨立分離願」,文中指出:「因為分校地 方比較富有的人多,維持學校的經費供應充 裕,而且每年都增加學生,這樣的分校名稱只 是形式上的,所以分校地方人民希望從新的學 年度開始能獨立分離於本校。」 因此從 1907 年 ( 明治 40 年 ) 4 月 1 日正 式獨立為「苓雅寮公學校」,1921 年成為「高 雄市第二公學校」,1937 年改名「青葉公學 校」,1941 年改名「青葉國民學校」,戰後 1945 年 改 為「 第 四 國 民 學 校 」,1946 年 以 地緣命名,改稱「苓洲國民學校」,1953 年 苓洲國民學校移至第二校區 ( 即今日的苓洲國 小 ),而位於成功路旁的校區,稱為「成功國 民學校」。 62
第四單元 教育 苓 - 雅寮好育
青葉公學校校旗 苓洲國小
苓雅寮公學校 ( 今成功國小與苓洲國小 ) 小檔案 創立時間 : 1904 年 ( 明治 37 年 )4 月 1 日 創校位址 : 苓雅寮安瀾宮 現今校址 : 苓雅區華新街 59 號 ( 成功國小現址 ) 苓雅區四維四路 61 號 ( 苓洲國小現址 ) 校名演變 : 打狗公學校苓雅寮分校 (1904 年 ) 苓雅寮公學校 (1907 年 ) 高雄第二公學校 (1921 年 ) 青葉公學校 (1937 年 )
沿革簡要 : 該 校 創 於 1904 年 ( 明 治 37 年 )4 月 1 日, 原為「打狗公學校苓雅寮分教場」,以安瀾宮為 臨時校舍,同年 6 月 1 日正式開學,1905 年 ( 明 治 38 年 ) 8 月 31 日遷入苓雅寮 238 番地新校舍 ( 今苓雅區華新街 59 號成功國小現址 ),1907 年 ( 明治 40 年 ) 4 月 1 日獨立為「苓雅寮公學校」。 1921 年 ( 大正 10 年 ) 4 月 1 日改稱為「高雄第 二公學校」,並設前鎮分教室 ( 翌年改為分教場 ), 1937 年 ( 昭和 12 年 )4 月 1 日改校名為「青葉公 學校」,並增設高等科,且因市區新計畫政策, 再增設第二校區 ( 即今苓洲國小現址 )。 1941 年 ( 昭和 16 年 ) 頒佈「國民學校令」, 遂改稱為「青葉國民學校」,戰後 1945 年為清 除日式校名,改為「第四國民學校」,1946 年以 地緣命名,改稱「苓洲國民學校」,1953 年苓洲 國民學校移至第二校區 ( 即今日的苓洲國小 ),而 位於成功路旁的校區,稱為「成功國民學校」, 1968 年 8 月實施 9 年國民教育,苓洲國民學校改 稱「高雄市立苓洲國民小學」,1982 年改稱「高 雄市苓雅區苓洲國民小學」。
青葉國民學校 (1941 年 )
成功國小校門口龍目井 成功國小
成功國民學校校旗
63
苓雅寮不大, 處處盡是歷史足跡。
64
第五單元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景
苓雅寮好
文化景點
第五單元
近百年前,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陳中和,在 苓雅寮蓋起高雄第一座洋樓,見證高雄百年來消 長興衰;相傳苓雅寮有兩口龍目井,一口在陳家, 另一口則在成功國小校園;昔日高雄港 13 號碼 頭是運送軍人離台出征的傷心港口,如今搖身一 變為高雄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苓雅寮鐵路 橋的貨運列車功成身退,換觀光輕軌拋拋走;百 年來高雄橋既是橋梁,同時肩負維繫鹽埕、哈瑪 星、苓雅寮人的心橋。 在高雄發展史,苓雅寮有說不完的故事。
65
日治高雄第一座洋樓
陳中和宅邸
陳中和宅邸 1920 年興建完工的情景
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陳中和先生 故居,就位在苓雅寮,這座宅邸為日治時期台 灣總督府完工後 (1919),隔年 1920 年興建完 成,大正 14 年 (1925)4 月 3 日下午舉行落成 儀式,建物佔地約 900 坪,加上庭院總共有 2700 坪,是當時高雄第一座洋樓。 陳中和故居為紅磚造兩層樓建築,外觀採 歐洲巴洛克式造型,比例勻稱而優美,宅邸位 於當時苓雅寮最繁華的地區,落成時,周遭尚 無高大的房子,從二樓樓梯走到屋頂上迴廊, 向西可遠眺美麗的高雄港,南邊大門朝外,在 日治時期還可看到龍船比賽。 66
第五單元
中西建築風情的融合
另興建有一座廁所,和兩座佔地兩層樓的紅磚廚房, 宅邸外表雖為洋樓,但屋頂卻鋪著瓦片,屋內則設計成九 宮格的對稱形式,依照家人的輩份高低和分房的情形,安 排居住的房間,還有大門的門 聯和牆壁上的刻字等細部裝 飾,都呈現了中國式的使用方 式,可看出中西建築風情的融 合。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一樓大廳入口特別突出於長方形的建築物之外,這個 空間在二樓可作為遠眺風景的露天陽台,樓房四周環繞著 迴廊,並用一根一根花瓶形狀的低矮欄杆圍起來,迴廊不 但在意念上可作為房間和外面的第二道牆,也有遮蔽陽光 和擋雨的效果。
這棟陪伴著高雄市從日 治時期走向現代、古典而雅緻 的 宅 邸, 具 有 深 刻 的 歷 史 價 值, 可 說 是 南 台 灣 洋 樓 中 的 精 品 建 築, 陳 中 和 在 這 棟 豪 宅前後住了 10 年,昭和 5 年 (1930)8 月 8 日去世後,因都 市計畫及道路開發緣故,西側 廚房首遭拆除,東側廚房也同 樣不復存在,所幸其旁一口古 老水井保存至今,就位於大門右手邊的警衛室附近;二樓 陽台正對的是大門旁的半月型水池,並向右斜前方延伸到 一處日式庭院,栽植有花草樹木和一座小橋水池。
宅邸改建為陳中和紀念館 高雄港擴建工程延伸至苓雅寮,致使現代化碼頭劃開 洋樓與海港的空間距離,復以日治末期高雄實施要塞化, 以及戰後的空間戒嚴等因素,洋樓與海港嚴重疏離而成為 都市的邊陲。這些空間歷史變遷和人的因素,使得陳家成 員陸續遷出洋樓,民國 63 年 (1974) 陳啟峰搬出後,洋樓 成為空屋而閒置。 民國 82 年 (1993) 左右,陳家後代子孫緬懷先人創業 精神,成立「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 年委 託成功大學建築系展開洋樓的修護工程,85 年 (1996) 完 工,名為「陳中和紀念館」,隔年 (1997) 正式對外開放參 觀,成為展示與陳中和等高雄陳家成員相關文物的紀念館, 92 年 (2003) 委託國立歷史博物館協助規劃展示空間,而 後相繼推出各式展覽,促進高雄市的藝文活動,該建築在 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名列第 50 名。
67
陳中和紀念館 紙|上|導|覽 百年五分仔車 陳中和於 1903 年在高雄大寮創立「新 興製糖株式會社」,將高屏蔗作面積拓展至 7577 甲,並自行鋪設鐵道,運輸甘蔗原料及 製品,新興製糖為台灣第一家現代化民營糖 廠,當時共有 7 台五分仔車頭,並備有專用 車廂,沿線自鳳山經大寮至林園共設置 9 處 車站,提供一般民眾及學生搭乘,在道路尚 未普及的日治時代,對於南台灣的民生交通 貢獻甚鉅。 一進入陳中和紀念館,一部五分車火車 頭立即映入眼簾,蒸汽火車 SL527 號也就是 民間俗稱的「五分車」或「小火車」,為德 國 Koppel 公 司 於 1922 年 所 製 造, 火 車 於 1974 年自台灣遠渡日本東瀛,持續於西武鐵 道山口線搭載遊客。 日本西武鐵道株式會社考量歷史淵源, 於 2011 年 ( 日平成 23 年 ) 回贈五分車頭予 「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典藏,9 月 10 日西 武鐵道白山進社長專程蒞臨陳中和紀念館, 與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田錨共 同主持「五分車回娘家」揭幕儀式,現場政 商雲集,重現陳中和紀念館洋樓昔日風采。
68
供奉祖先的供奉廳 是陳家供奉祖先的地方,共有 7 個門,可通 往樓梯其他房間和露天陽台,通往陽台的大門上 方刻有「資訓堂」,這是陳中和自創的堂號,有 勉勵後代子孫努力進取的意思,門板上刻有「加 冠」、「晉爵」四個字,兩邊還刻有一對吉利祥 瑞的門聯,傳達出陳家一百多年來事業有成、光 耀門楣的榮華景象。 大廳最深處可看到家族祭祀的祖先牌位,典 雅肅穆的螺鈿供奉 桌,遵照原有的位置 擺 設, 面 對 大 廳, 左、右邊牆上可看到 陳中和與陳孫款、陳 劉玉兩位夫人的照 片,以及陳家四代家 譜。 左邊牆上則是 陳中和的 8 個兒子和 4 個女兒的肖像,另 外還掛有一幅家訓, 寫著「事業成功靠別 人、 社 會 公 益 不 可 忘」,陳中和即以此 信念,訓誡後代子孫 在事業成功之際,也 要懷著感恩的心回饋 社會。
第五單元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接待客人的古客廳 裡面擺放的是,昔日陳家人使用的傳統螺 鈿家具,包括可坐可斜躺的貴妃椅,兩邊都有 扶手的太師椅和茶几等,客廳中間有一張圓形 桌子和凳子,接待客人時可放置奉茶的器具。 台灣早期的富有人家,大多從中國大陸揚 州、福建等地進口家具,尤以成套的螺鈿家具 為主,這種家具是在以漆器工藝製作的器物上 面,鑲崁各種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作為 裝飾,因為貝殼會散發出晶亮的光澤,在漆器 表面深暗的顏色襯托下,更能彰顯華麗的風格, 這種技術在中國唐代逐漸成熟,到了明清時期 已非常進步且流行,陳家使用的螺鈿家具鑲崁 的圖案精巧細緻,展現出豪門的富貴氣派。
陳中和紀念館 | 紙 | 上 | 導 | 覽 |
69
古色古香的黑眠床 原為陳中和夫婦的臥室,最醒目的家具, 當屬古色古香的八角床了! 八角床 ( 俗稱「黑眠床」) 屬於體積比較大 型的床鋪,這種床除正面之外,其他三個面都 圍了起來,床的四個角落都豎立著柱子,柱子 頂著上面的棚蓋,可防止灰塵掉落,因為整張 床的外型總共有八個角,所以台灣稱之為「八 角床」,為清末常見的高級家具。 八角床通常擺放在臥室中央,只有一邊靠 牆壁,這張床和旁邊擺放的梳妝檯、洗臉檯, 都是陳家人曾經在這裡使用過的精美螺鈿家 具,看起來華貴氣派。
陳中和家族重要事蹟展示空間 這房間原為客房,現規劃為陳中和家族重 要事蹟的展示空間,介紹從 1853 年陳中和誕 生到 2003 年這 150 年來的發展,並和當時台 灣社會發生的大事互相參照,現場並展示陳中 和先生珍藏的陶瓷器、漆器及日常用品。
70
器皿室 此空間原為臥室,現作為重現台灣早期民 間生活用品的展示用途,右邊展示櫃擺放的銅 製香爐和錫製蠟燭台,為陳家家族祭祀時使用 的重要物品,左邊展示櫃為早期先民使用的熨 斗、水煙壺、水煙斗等,水煙是一種讓煙通過 水之後,再吸到嘴裡的吸煙方式,清末民初時 期在有錢人家和仕紳階級之間很流行,這些造 型奇特的吸煙用具,也因此成為當時身份地位 的象徵。 在展示櫃裡,還可看到一種古老的算盤, 其上半部是兩顆算珠,下半部是五顆算珠,這 種算盤是從前計算一斤十六兩這種十六進位方 式時採用的工具,當時陳家人登記各種產業的 大小帳目,就是使用這個算盤。 而最裡面的展示櫃,則展示有銀製酒壺酒 杯、銅製茶壺和茶葉罐,這些飲食用品不但有 實用功能,也兼具裝飾美觀功能。
第五單元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服飾室 此空間原為臥室,現在則展示晚清及日治 時期台灣民間的服飾用品,包括棉襖、嫁衣、 婦女穿的肚兜和上衣長裙。早期台灣民間的衣 著受到漢族影響,平常大多以棉布做的衣服為 主,冬天才換穿比較厚的棉襖禦寒,遇到節慶 或結婚、祝壽等重要場合,才會使用絲綢錦緞 編織的昂貴服裝,服裝上面色彩豐富的刺繡圖 案,則增加了喜氣洋洋的氣氛。
展示櫃的這套嫁衣,是陳中和的三千金 出嫁時所穿的傳統結婚禮服,這裡還有早期纏 小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鞋,陳中和夫人陳孫 款女士當時就是穿這類鞋子,另外,還有繡花 鞋、放扇子的袋子等,其上也都有雅緻的刺繡 裝飾。 另一個展示櫃則擺放陳中和生前配戴的佛 珠、戒指,以及由陳家人提供的早期銀手鐲、 翡翠耳環、玉鐲子和玉石等,這些貴重的首飾, 為我們勾勒出過去富貴人家的生活意象。( 資 料來源 : 財團法人陳中和紀念館 ) 陳中和紀念館開放時間:每月第二個週六 10:00~16:30( 免費參觀,但須事先預約 )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苓東路 14 號 電話:07-3315640
陳中和紀念館 | 紙 | 上 | 導 | 覽 |
71
陳中和宅邸龍目井
苓雅寮龍目井
龍目井 苓雅寮人才輩出,據傳與地方有兩口龍目井 的風水地理有關。 苓雅寮兩口龍目古井,早在日治初期即已存 在,分別位於成功國小校門口和陳中和宅邸,一 般靠近海邊的井水都是鹹水,但苓雅寮這兩口龍 目井卻是淡水。 苓雅區苓雅里里長郭釗琦表示,位於陳中和 宅邸的龍目井,因僅供陳中和家族自用,因此又 稱為 夲 私井 夲; 而位於成功國小的龍目井,早年是 當地部落居民飲用水的唯一來源,因此又稱為 夲 公井 夲。 公井原位於成功國小校園外,舊名 「苓中路」的蜿蜒小徑邊,原屬陳褔謙 家族土地,民國 60 年代自來水普及,逐 漸取代古井功能,加上社會繁榮都市開 發使然,舊路經政府土地徵收截彎取直, 即為今華新街,古井就變成在成功國小 校園內。
成功國小校門口龍目井
大約 40 多年前,發生多起學童跌落 公井意外,校方暫時填土封井,並特別 植栽榕樹作為辨識,如今龍目井變身校 園裝置藝術,老榕樹移植至靠近成功路 的花圃。 老榕樹已移植至靠近成功路的花圃。
40 多年前成功國小龍目井樣貌。
72
第五單元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昔日金馬軍旅起點
高雄港 13 號碼頭 高雄港 13 號碼頭也就是光榮碼頭,長期以來因運送軍 人離台出征,而披上一層神秘面紗。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政府曾在 13 號碼頭運送過 20 萬 名台籍日本兵出征南洋、中國,1945 年終戰後,有 2 萬名台 灣兵由此航向華北加入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台後,則是抽中 前往金門、馬祖前線當兵的登船點,之後也作為海軍軍用港口, 直到 2005 年移除水岸最後一片圍牆正式退役,並命名為光榮碼頭。 早年抽中金馬獎 ( 金門及馬祖 ) 的阿兵哥,都會在高雄壽山下 的金馬賓館停留,再步行到光榮碼頭搭船至外島當兵,沿途親朋好 友淚灑道別,這段感傷的回憶,隨著募兵制與交通的便捷、金馬開 放觀光已成追憶,高雄港 13 號碼頭高雄市政府規劃闢為亞洲新灣區 的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第 1 階段工程 2017 年 6 月 8 日已完工。
73
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
簡 稱 海 音 中 心, 基 地 位 於 高 雄 港 11-15 號碼頭(光榮碼頭與真愛碼頭), 占地約 11.89 公頃,主體包括可容納 1 萬 2000 名觀眾的戶外表演場地、6800 席的 室 內大型表演場館,及容納 200 至 1000 席不等的 6 間小型展演空間、流行音樂展 示館、海洋文化展覽中心、渡輪碼頭、親 水公園、腳踏車道和文創市集。 經 國 際 競 圖, 由 西 班 牙 Manuel Alvarez Monteserin Lahoz 建築師團隊結 合台灣翁組模建築事務所設計獲得首獎, 2011 年 3 月 23 日簽約典禮,工程分為 2 標。第 1 階段為 6 間小型展演空間,2013 年 12 月 18 日由茂新營造得標,2014 年 3 月 3 日動土,2014 年 3 月 20 日開始施作, 已 於 2017 年 6 月 8 日 完 工。 第 2 階 段 為 興建大型室內表演廳、戶外表演場、流行 音樂展示區及產業社群空間、海洋文化展 示中心及文創產商業專區,並建置整體水 岸環境景觀,2015 年 3 月 9 日發包,5 月 7 日由互助營造與興泰水電共同得標,6 月 8 日簽約,預計 2019 年完工。
74
第五單元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高雄金馬賓館 全台原有高雄、基隆兩處金馬賓館,目前僅存高雄金馬賓館。 高雄金馬賓館位於高雄壽山下,三層樓高、佔地 924 坪,民國 56 年 (1967) 由軍人之友社興建後捐贈國防部,提供往返外島、台 澎地區差假官兵暫宿處所,87 年 (1998) 軍方撤離後移撥交通部鐵 改局,101 年 (2012) 鐵改局搬遷後閒置,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 御盟集團旗下的永添文創 2017 年 1 月 20 日完成簽約,將把背負軍 事與歷史意涵的老舊建築,改造成壽山下的藏書閣與藝文基地,預 定 2017 年冬天開張,這也是高市府與國有財產署合作招商首例。 金馬賓館建築形式特殊且結構完好,周邊除有駁二、壽山風景 區及愛河等知名景點,未來還有輕軌經過,未來金馬賓館名稱不變, 將運用既有空間規劃圖書館、美術館、藝術講堂、餐廳等場域,並 考慮在頂樓安排藝文活動。
75
苓雅寮
鐵路橋 苓雅寮鐵路橋是台鐵高 雄臨港線的其中一段,興建 於二次大戰期間,跨越愛河兩 端,銜接高雄港站與製鋁工廠, 是當時高雄工業化發展的重要 輸運帶,極具歷史意義,昔日貨 運列車在黑夜裡轟隆奔馳而過,像一排 刺眼的日光燈快速移動,隨即隱沒在黑夜 中,是許多老高雄人的共同記憶。 高雄輕軌愛河橋段工程位於五福路 高雄橋下游(南側),原興建時須拆 除苓雅寮舊鐵橋,改建輕軌愛河橋, 但 2013 年文資大會審議,將舊鐵橋列 為暫定古蹟,輕軌工程因此配合舊橋 重新設計,經多次討論,決定採用下 承式鋼拱橋型式,將新橋墩圍繞於舊 橋墩兩側,並將舊鋼梁移置輕軌橋上, 輕軌施工 3 年期間,舊鐵橋暫時移除, 2016 年 12 月重新吊回原位,與輕軌並 列,見證古蹟與新建設共榮並存的城市發 展軌跡。 輕軌愛河橋採 3 跨橋拱設計,全長約 112 公尺、橋寬 21 公尺,中間 9 公尺鋪設輕軌軌道, 與北側舊鐵橋軌道相依偎,舊鐵橋部分,已完成鋪 設玻璃和木棧道,賦予舊鐵橋新功能;另於南側設計 7 公尺寬自行車道。
76
苓雅寮鐵路橋小檔案 橋梁位置:高雄橋旁 橋梁長度:約 96 公尺 橋梁寬度:約 4 公尺 結構型式:中穿式鋼梁橋
第五單元 文化景點 苓 - 雅寮好景
苓雅寮
高雄橋
舊名「苓仔寮橋」、「黑橋」、「高雄橋」, 因橋位於五福三路上,所以高雄人多稱為「五福 橋」,是溝通鹽埕、哈瑪星及苓雅寮的要道。 早期愛河兩岸以擺渡為主,在今高雄橋及中 正橋附近皆有船渡,日治初期鹽埕人林賞向政府 申請搭建一座竹橋,名為「苓仔寮橋」,因屬私 人搭設,過橋需收費,是為現今高雄橋的前身, 1912 年日本政府收回改建,漆黑色,故亦稱黑 橋。 在 1912 年至 1937 年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 程期間,碼頭工人每天都要經過這座木橋上下 班,日治政府改以木頭搭建,加寬橋中央的橋 墩間距,以配合愛河的濬深,便利小型船隻的通 行,並改稱「高雄橋」。 1953 年(民國 42 年)改建為寬 8.4 公尺的 工型鋼筋混凝土橋,1965 年擴建成寬 25 公尺、 長 115.26 公尺,擁有九個橋孔的鋼筋混凝土橋, 1982 年再度改建成寬 30 公尺、長 115 公尺的 三孔鋼樑結構橋。 77
民國 35
78
年阮內
兒科診
所
第六單元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舊 信義醫院
照
台灣早期醫療以漢醫藥、民間草藥和巫醫 宗教醫療為主,一百多年前,西方傳教士從旗 津港登陸打狗 ( 高雄舊名 ),清朝末年台灣被迫 開港通商後,1865 年首位醫療傳教師馬雅各醫 師來台,開始台灣醫療史上的教會醫療時期, 為台灣近代醫療的開端。
醫
苓雅寮好
醫療文化
第六單元
宏德醫院
位於旗津對岸的苓雅寮,西醫發展歷程較 其他區域早,二次大戰前後,天主教聖功修女 會、葉鴻猷、阮朝英在苓雅寮開設醫療院所, 提供近代西醫醫療服務,50 年代又有邱外科醫 院、基督教信義醫院加入行列,醫療產業也見 證苓雅寮的發展興衰。
79
病患不分貧富
成功漢藥房 早期的老苓雅寮人,沒到過成功漢藥 房看過病,也吃過補身良藥。 黃宏陶 (1897-1976),老苓雅寮人尊 稱他「瓜伯仔」,清光緒 23 年 (1897) 生 於金門水頭黃家望族,浯江書院畢業,因 先祖有人擔任清朝御醫,黃宏陶從小就跟 著學中醫,20 歲考上中醫師,1920 年代 隨祖父輩移居台灣,先租住「苓雅寮 318 番地」( 陳中和宅邸西邊 50 公尺處 ),以 中醫師為業,民國 39 年 (1950) 開設成功 漢藥房 ( 成功中醫診所兼中藥房 ),65 年 (1976) 過世,中藥房由大女兒接手經營, 直到 85 年 (1996) 才結束營業。 據黃宏陶外孫邱雨生口述,黃家是金 門水頭地方望族,當年家族的帆船船隊, 專責「順和棧」日本航線貨物運輸,如今 做為小三通的金門水頭碼頭,當年即為黃 家私人碼頭,黃家財富富甲一方,由此可 見一斑。 80
「瓜伯仔」黃宏陶 ( 後排中間 ) 全家福
把腳脈功夫了得
由於黃家經營國際航線貨運,先祖十分重視教 育,也刻意栽培後代,黃宏陶受到父執輩的影響,也 以支應全部教育經費方式,大力鼓勵親族後代積極向 學。 邱雨生說,陳中和接手「順和棧」業務後,黃家 航運生意一落千丈,曾祖父因此帶著外公黃宏陶等幾 位兄弟遷台發展,黃宏陶剛來到苓雅寮,原只是一名 單純為人把脈看診的中醫師,藥方開給病人自行到中 藥房抓藥,但有一次發生中藥房抓錯藥,導致病人服 藥後病情加重,在「順和棧」少爺建議下,才決定自 行開設成功漢藥房,看病兼抓藥。 成功漢藥房於民國 39 年 (1950) 開張,舊址即位 於今苓雅寮成功路、青年路口 ( 星巴克咖啡 ),邱雨 生還記得,黃宏陶為病患把脈很神奇,「手脈脈象不 對、就把腳脈」,由於醫術高明,又堅持用上等藥材, 且由自己人抓藥,避免藥材弄錯或被掉包,當時藥房 每天患者大排長龍、門庭若市,來求醫看病的,拿藥 方來抓藥的,人聲鼎沸,當時的高雄市長陳啟川、省 議員黃堯、蔡文玉都是老主顧。
當年成功漢藥房有不少患者是依神 明指示來求醫,邱雨生憶述,曾經有位鹽 埕人病入膏肓,向神明擲筊問卜,神明告 訴他,走過愛河橋,看到第一家中藥房就 去求醫,經黃宏陶把脈開藥,這名病患果 然神速痊癒,像這類經由神明介紹來求醫 的患者不勝枚舉。
黃宏陶熱心地方公益、樂善好施,有一次往返金 門、高雄船隻停駛,金門鄉親受困高雄碼頭,黃宏陶 就將這些金門鄉親帶回家裡安置,在黃家足足免費吃 住 3 天,直到船隻開航,黃家才結束「兵荒馬亂」的 生活;還有一次颱風襲台,台金軍艦停航,近 200 名 金門鄉親無處可歇息,黃宏陶出面洽借高雄佛教堂提 供食宿,長達 7、8 天,高雄市金門同鄉會成立時, 委請黃宏陶擔任創會會長,但黃宏陶以年事已高為由 懇辭,建議由年輕人肩負重任,他則金援大筆經費力 挺。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一生懸壺濟世、救人無數
一生懸壺濟世、救人無數,黃宏陶累積莫大功 德,每遇險境冥冥中似有神助,有一晚黃宏陶過馬 路,有一部大卡車迎面疾駛而來,就在千鈞一髮之 際,突然出現一名騎腳踏車、全身白色衣褲男子,趕 緊將黃宏陶推開、逃過死劫,事後向鼓山亭保生大帝 請示,才知道該白色衣褲男子就是土地公。
第六單元
邱雨生說,成功漢藥房經營最大特 色是,病患不分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也 從不記病患的帳,窮苦人家看病沒錢付醫 藥費,救命藥就先拿回去吃,等手頭方便 再來還藥錢,民國 65 年 (1976) 黃宏陶 以 80 歲高齡過世,還有當年病患拿藥錢 來還,50 年初成功漢藥房將中藥材製成 科學中藥藥水,免除長時間煎藥、方便服 用,也是全台首創。
邱雨生
成功漢藥房舊址
81
高雄洋產婆
天主教樂仁醫院 天主教樂仁醫院 (St.Joseph Hospital) 是由 原名「聖母無原罪方濟傳教修女會」( 簡稱「聖 功修女會」),1949 年創辦於高雄五福會院 ( 樂 仁幼稚園現址 ),初期有 30 個床位,首任院長 德國籍方懷仁修女 (Sr.M.Hilda Meier) 專精婦 產科,曾接生過數萬名嬰兒,是當時高雄市最 負盛名的婦產科醫院,1978 年遷至建國一路新 院區,並更名為「天主教聖功綜合醫院」。( 詳 細內容請參見「苓雅寮好神」單元「無私奉獻 的聖功修女會」)
旗后葉家
宏德醫院
苓雅寮二次大戰後另曾有一家宏德醫院,是由旗后葉家第 3 代子孫葉鴻猷所開設,院址約在今信義醫院附近。 葉鴻猷日明治 30 年 (1897)4 月出生於高雄旗後町,是南部 名門望族,早期就讀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預科班,中途奉父命返 台,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院專科學校,大正 9 年畢業,繼續留校 專攻熱帶醫學科,是台灣少數擁有熱帶醫學士學位醫生,並服務 於日本紅十字台北分會專科醫生,主治內科、小兒科。 大正 14 年 (1925) 返回旗津創設宏德醫院,服務鄉梓,二 次大戰後,葉鴻猷搬到苓雅寮繼續執業,苓雅寮宏德醫院舊 址約在今信義醫院附近,葉鴻猷 1930-1939 年並連任 3 屆 高雄市協議會員,1936 年 10 月擔任高雄市鹽埕區區長, 1946-1948 年當選第一屆連雅區副區長,1948 年 1 月擔 任高雄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兼經理等職。
上 : 葉鴻猷 下 : 葉鴻猷兒子葉澤民結婚家族合影
82
第六單元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美國仔病院
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 隱身於苓雅區華新街的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為一所 教會醫院,由台灣信義會於 1967 年創辦,昔日在地人稱 為「美國仔病院」,目前正式名稱為「信義醫療財團法人 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 6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當時前鎮加工出口區 吸引不少外資投資,創造南台灣各鄉鎮民眾許多 就業機會,但職業傷害也層出不窮,美籍石惟 基牧師將原為「信義聖經書院」的房舍,改 為「高雄工業社會服務中心」,向高雄地區 勞工傳揚福音。
黨照凡牧師號召籌建 有鑑於當時高雄地區缺乏一間較具規模 的基督教醫院,在前鎮教會黨照凡牧師號召 下,開始展開募款籌建工作,王大倫長老、張 昭玉老師、甄余瑞瓊和石惟基牧師等 17 人, 以每人 5000 元與前鎮、信義教會弟兄的努力, 募得 8 萬 5000 元開辦費,並徵得屏東基督教醫畢 士嘉的同意,在 1967 年 6 月 20 日成立信義診所。
83
草創初期為節省開支,房間清洗、整修、 油漆、粉刷、縫製床單、被套、庭園整理和病 房設備,全由教會同工自己來,1967 年 9 月 20 日下午 3 點,由信義會監督董尚勇牧師主 持開幕典禮,當時的信義醫院是工業社會服務 中心附設的醫院,不過因第一任院長畢士嘉還 負責另一間基督教醫院,當時院名就叫「基督 教診所」( 屏東基督教醫院前身 ),因此信義 醫院當時名為「基督教分診所」。
完全護理病人 入不敷出 信義醫院雖只是基督教分診所,但一應俱 全,設有內、外、小兒、婦產科、矯形外科、 特殊皮膚科等科別,還有 20 張病床、X 光室、 檢驗室、藥局、手術室,照護上採「完全護 理」,家屬可以不用留院照顧,另有廚房為病 人準備伙食,醫療照護非常人性化。
84
但診所開張不久,即面臨虧損窘境, 當時除前左營海軍總醫院內科主任解自謙 為專任醫師外,其餘都是兼任醫師,而兼 任醫師的酬勞是看一個病人 10 塊錢,診所 向病人收費低廉,因此診所連給醫師的車 馬費都不夠,後來只剩下內、外科。 2 年後,由台籍醫師何榮明接任第 2 任 院長,何醫師也是教會長老,台灣 60 年代 日本腦炎盛行,許多兒童罹患腦性麻痺, 信義醫院在 1969 年 6 月成立「傷殘復健中 心」,由美籍馬德英教士負責,1975 年何 院長退休,由石惟基牧師接任。 石 惟 基 從 1975 年 4 月 27 日 一 直 到 1993 年 6 月 30 日,擔任信義醫院院長長 達 18 年,期間常因經營困難,發不出薪水, 到處向教會借錢救急,儘管如此,醫院援 助貧苦人家的工作仍從未間斷。
第六單元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美國差會支援 外科享盛名 透過美軍艦隊協助,石院長積極向美國 差會尋求藥品及醫療器材支援,讓病患獲得 極佳治療,因此當時信義醫院的外科享有盛 名。 1993 年石牧師卸下院長職務,繼續推 動戒癮工作,1995 年 5 月 24 日石牧師因反 毒有功,蒙當時李登輝總統接見獎勵,1996 年返回美國加州定居,仍然每年寫信關心醫 院事工,2015 年在美國過世。
第 5 任院長陳宗顯,高醫消化系專科醫 師,積極發展長期照護服務,承辦高雄市長 青中心日間照顧服務,現任院長陳澄鋆 2012 年 7 月上任,為心臟內科專科醫師,曾任職 三軍總醫院和嘉義基督教醫院,信義醫院因 醫療大樓屋齡超過 30 年,2015 年逐步進行 整修。
第 4 任 院 長 王 榮 德, 曾 任 台 大 醫 院 內 科、家醫科專任醫師,台北縣衛生局第一科 科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協助信義醫院 以現代化經營管理,1996 年成立護理之家, 1997 年成立呼吸照護病房,2001 年方舟大 樓落成,開辦方舟養護之家,並成立復健中 心,承辦居家服務及社區小學校護工作。 85
兩代、四兄弟齊心經營
阮綜合醫院 「阮綜合醫院」現在的正式名稱為「阮綜 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是由阮朝英於 1946 年創辦,走過 70 年的歲月,阮家父子兩 代、四兄弟的同心協力經營,阮綜合由一間小 小的診所,如今已發展為有 645 床、規模僅次 於醫學中心的區域教學醫院。
阮朝英年輕赴日習醫 阮朝英為屏東縣林邊鄉人,父親早逝,身 後留下不少田地,阮朝英受到岳父的鼓勵,年 輕即赴日習醫,畢業於東京昭和醫科大學,二 戰期間帶著妻小返台,戰後高雄滿目瘡痍、百 廢待舉,於是在妻子娘家苓雅寮開業懸壺濟世。 阮朝英育有 4 個兒子,據長子阮仲鏗 (25 年次 ) 憶述,他和二弟阮仲垠、三弟阮仲洲都 86
在日本出生,全家人於二戰期間跟隨父親回 台,當時台灣尚未遭受美軍攻擊,內公在他出 生之前即過世,外公王振寰在中國廣東汕頭開 採鎢礦,在台灣開手套工廠,但手套工廠毀於 二戰期間,戰後經濟部曾建議復廠,但由於王 振寰的兒子無意承接,因此最後被「白兔牌」 所蒐購。 阮仲鏗說,外公家就在苓雅寮油庫邊,二 戰期間整個家族大大小小躲空襲,坐牛車「疏 開」到燕巢避難,阮朝英先在前鎮獅甲租一間 小房子開診所,戰後就在成功一路苓雅寮菜市 場開設「阮內兒科診所」,當時苓雅寮共有兩 間醫療院所,一間是阮內兒科診所,另一間是 陳棋榮 ( 在邱外科旁 )。
由於高雄人口激增,阮內兒科診所不敷使 用,59 年 (1970)11 月在診所旁 120 坪土地上, 興建 5 層樓高的醫療大樓,並更名為「阮外科 內科醫院」,設置 60 張病床,引進南部第 1 台 電視遙控 X 光機、中央氧氣吸引裝置,並率先 設置 4 床加護病房,完成阮綜合第 1 期擴建工 程。 阮朝英晚年飽受腎臟病之苦,61 年 (1972) 交棒給第 2 代,72 年 (1983) 辭世,享壽 73 歲, 阮朝英 4 個兒子各學有專長,4 兄弟同心協力 經營醫院。
一門四傑經營家業典範 長子阮仲鏗中原理工學院 ( 中原大學前身 ) 土木水利系畢業,負責醫院擴建工務部門,他 開玩笑說,當年他在日本讀幼稚園,因爆發二 次大戰,父親帶他和母親、2 個弟弟回台灣,
他從省立高雄第一中學 ( 高雄中學前身 ) 畢業後,離開高雄,前往桃園就讀中原理工學 院,退伍後,曾任職石門水庫、水利局、工務 局等公務體系,後轉赴新加坡民營公司工作, 61 年回台與 3 個弟弟共同經營阮綜合醫院。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阮仲鏗回憶說,戰後高雄很多窮人,他還 記得有個叫「陳進興」的患者,經常因氣喘前 來求醫,但身上沒錢買藥吃,他父親就跟陳進 興說,藥你先拿回去吃,等有錢了再來還,日 後陳男果真來還錢。
「所以我也是留日的」,回台後,因為一、二 年級沒讀過中國書,根本聽不懂國語,連自己 的名字也不會寫,只聽懂台、日語,當時在學 校讀書沒有紙、筆,都是在樹下寫字。
第六單元
貧民先就醫 有錢再來還
阮朝英次子阮仲垠高雄醫學院 ( 高雄醫學 大學前身 ) 醫學士、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博 士,61 年至 87 年擔任阮綜合醫院院長,完成 第 2、3 期擴建工程,86 年農曆大年初 2 突發 心肌梗塞、腦部缺氧,陷入植物人狀態,在臥 床 10 年後,於 95 年過世,享壽 71 歲。 3 子阮仲洲台北醫學院 ( 台北醫學大學前 身 ) 醫學士、日本東邦醫科大學博士,具有法 醫資格,87 年接任院長後,展開第 4 期擴建工 程,於四維四路院舍左側另興建地上 12 層、地 下 3 層的消化系醫療大樓,成功路門診區改為 急診醫學科,並增設呼吸照護中心和放射腫瘤 科,成為南台灣最具規模的區域教學醫院。 4 子阮仲炯成功大學土木系畢業,掌管 醫院財務,和大哥阮仲鏗擔任行政副院長。
87
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
阮綜合醫院院史 民國 35 年
1946
本院創立為阮朝英先生創設「阮內兒科診所」 Founder Dr. Yuan Chao-Ying establishes "Yuan’s Internal Medicine & Pediatric Clinic.”
民國 58 年
1969
第一期擴建 Phase One Expansion started.
民國 59 年
1970 1969
11 月第一期擴建完成,興建五層的醫療大樓,設病床 60 床,更名為「阮外 科、內科醫院」 Phase One Expansion completed in November by adding a new five-story hospital building with 60 beds next to the original clinic site. Facility was renamed "Yuan’s Internal Medicine and Surgical Hospital.” 於南部首設加護病房 4 床 First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ith 4 beds established in southern Taiwan. 引進南部第一部電視遙控 X 光機 First installation of a remotely controlled and monitored Toshiba DT-AE model X-ray machine in southern Taiwan.
民國 64 年
1975 1969
護理部成立 Department of Nursing established.
民國 65 年
1976 1969
完成南部第一例的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 Performed the first successful case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n southern Taiwan.
民國 66 年
1977 1969
由日本購入南部第一台超音波 P First to introduce ultrasonography to southern Taiwan from Japan.
民國 67 年
1978 1969
夲開始第二期擴建 Phase Two Expansion started. 夲成立血液透析室 Hemodialysis facility established.
民國 68 年
1979 1969
第二期擴建完成,將原診所建築拆除改建為十層醫療大樓,病房增至 160 床, 加護病房增加為 9 床,定名為「阮綜合醫院」 Phase Two Expansion was completed--the original site of clinic was replaced with a ten-story hospital building, increasing to a total of 160 ward beds and 9 ICU beds. The medical establishment is now registered as "Yuan’s General Hospital." 夲設婦產科、放射科 Established the Divisions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Pediatrics and Radiology. 成立病歷室 Established Medical Records.
民國 69 年
1980 1969
通過教學醫院評鑑 Achieved accreditation status as a “Teaching Hospital” by the Taiwan Joint Commission on Hospital Accreditation (TJCHA). 增設南部第一台全身電腦斷層掃描儀 First to install a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ner in southern Taiwan.
88
第六單元
1969 1981
正式通過為準三級教學醫院 Accepted application for a “Level Three Teaching Hospital” by TJCHA. 3 月 16 日圖書室正式開館 Opened Medical Library on March 16. 成立醫學工程室 Establishe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fice.
民國 72 年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民國 70 年
1969 1983
通過三級教學醫院評鑑 Achieved accreditation status as a “Level Three Teaching Hospital” by TJCHA. 1 月骨科正式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Orthopedics in January. 6 月小兒科正式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Pediatrics in June. 9 月 15 日創辦人阮朝英院長辭世 Dr. Yuan Chao-Ying, founder of Yuan’s General Hospital, passes away on September 15.
民國 73 年
1969 1984
通過三級教學醫院評鑑 Re-accredited “Level Three Teaching Hospital” status by TJCHA. 3 月感控制小組成立 Established a team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in March. 8 月成立社會工作室 Established Social Work Office in August. 與日本慶應大學醫院神經外科合作交流,慶應大學神經 外科醫師到本院指導,並 簽訂合作計畫合約 Established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with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t Keio University in Japan. Professors from Keio University delivered lectures and signed a collaboration contract.
民國 74 年
1969 1985
由日本進口全省第一部數位遞減血管造影儀器 Taiwan’s first hospital to install th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mported from Japan. 10 月開始第三期擴建 Phase Three Expansion began in October.
民國 76 年
1969 1987
7 月小兒科、皮膚科正式成立 Established the Division of Dermatology.
民國 77 年
1969 1988
通過二級區域教學醫院評鑑 Achieved accreditation status as a “Level Two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by TJCHA. 1 月 9 日四維四路的第三期擴建工程完工啟用,一樓設 急診室、放射科, 二樓設無菌手術室 7 間,四樓至九樓為各科病房,十樓設圖書室、大禮堂 及教室二間,總病床床數增至 360 床 Phase Three Expansion at Sihwei 4th Rd. was completed on January 9. The new hospital building includes an Emergency Room and Radiology on the ground floor; seven operating rooms on the 2nd floor; clinical wards on the 4th to 9th floors; medical library, auditorium and two classrooms on the 10th floor. Total expansion has reckoned 360 beds.
89
民國 78 年
1969 1989
2 月病理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Pathology in February. 8 月耳鼻喉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Otolaryngology in August. 12 月麻醉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Anesthesiology in December.
民國 81 年
1969 1992
7 月整形外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n July.
民國 82 年
1969 1993
成立消化系內科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8 月復健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in August.
民國 83 年
1969 1994
1 月身心內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Psychiatry in January.
民國 85 年
1969 1996
7 月企劃中心成立 Established Management of Planning and Coordinating Center in July.
民國 86 年
1969 1997
3 月生殖醫學中心成立、美容醫學中心成立 Established Reproductive Medicine Center and Cosmetic Surgery Center in March. 3 月上順洗腎中心成立,設 35 床 Opened 35-bed Shang Shun Dialysis Center in March.
民國 87 年
1969 1998
林吉市醫院附設洗腎中心 15 床 Operated a 15-bed dialysis center in Lin Ji Shih General Hospital. 11 月承接澎湖離島醫療 IDS 計劃 Appointed administrator by Taiwan’s Bureau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for Peng-Hu Islands IDS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Health Plan in November. 1969 民國 88 年 1999
開始第四期擴建 Phase Four Expansion began.
民國 89 年
1969 2000
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委託阮綜合醫院經營 Appointed administrator for Kaohsiung Municipal Ci Jin Hospital
民國 90 年
1969 2001
6 月文心牙科設立 Established Wensin Dentistry in June. 7 月澎湖離島醫療 IDS 計劃續約 Administrator contract renewed for Peng-Hu Islands IDS Health Plan in July. 7 月於高雄縣岡山秀傳醫院設置洗腎中心 15 床 Operated a 15-bed dialysis center in Show Chwan Memorial Hospital-Kaohsiung County Gang Shan Hospital in July. 8 月急診醫學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Emergency Medicine in August.
90
第六單元
民國 91 年
1969 2002
四月第四期擴建完工,興建十二層的醫療大樓,總病床數增至 644 床 Phase Four Expansion was completed in April with a twelve-story medical building, now giving a total of 644 beds. 改建原成功路上的門診區,擴設為急診醫學科 Demolished old Outpatient Clinics at Chenggong Rd and expanded it into Emergency Services.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通過區域教學醫院評鑑 Accredited status as a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by TJCHA.
設呼吸照護中心、心導管室 Established Respiratory Care Center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Suite. 購入生化全自動分析儀 Installed automated biochemical analyzer. 7 月增設洗腎治療床 19 床、呼吸治療中心 24 床、手術恢復床 8 床 Added 19 more beds for hemodialysis, 24 more beds for Respiratory Care Center, and 8 more beds in surgical recovery, all in July.
民國 92 年
1969 2003
7 月設置負壓隔離病房 10 床,總病床數增至 654 床 Established 10 negative-pressure isolation rooms giving a new total of 654 beds in July. 感染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9 月尿失禁中心成立 Established Incontinence Center in September.
民國 93 年
1969 2004
2 月核子醫學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s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Radiation Oncology in February. 2 月購入全自動連續螢光篩檢分枝桿菌偵測儀 Install automated high-throughput fluorescence detector for screen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February. 7 月引進 64 列 Somatom Sensation 多層切片電腦斷層掃描儀 Installed Taiwan’s first 64-slice Somatom Sensation Helical CT Scanner in July.
民國 94 年
1969 2005
7 月於高雄縣岡山秀傳醫院洗腎中心總床數增加至 25 床 Expanded to a 25-bed dialysis center in Show Chwan Memorial HospitalKaohsiung County Gang Shan Hospital. 購入全自動分類式血球計數儀 LH-750 Installed Coulter LH-750 Hematology Analyzer. 10 月心臟外科成立 Established Division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 October. 12 月引進 PET-CT 正子斷層掃描儀 Introduc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scanner in December.
民國 95 年
1969 2006
通過新制醫院評鑑優等醫院 Accredited as Taiwan Outstanding Hospital Accreditation 正子斷層暨迴旋加速器中心開幕 Launched PET-CT Cyclotron Center 建置 PACS 系統 Installed PACS system 引進多模式螺旋斷層放射治療儀 Adapted Tomotherapy
91
民國 96 年
1969 2007
4 月改制醫療社團法人,更名為「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 Renamed as “Yuan’s General Medical Care Corporations Hospital” in April, 2007 10 月旗津醫院附設洗腎中心 15 床 Established dialysis center with 15 beds in Chi-chin Hospital.
民國 97 年
1969 2008
1 月成立 CPC 細胞培養中心 Established Cell Processing Center (CPC) January 2008 2 月阮 SPA 館成立 Established SPA Center in February 2008
民國 98 年
1969 2009
通過新制教學醫院評鑑 Accredited as an Teaching Hospital 通過癌症品質認證 配合行政院衛生署 98 年度醫院實施電子病歷輔導案,於民國 98 年 12 月 3 日起正式實施醫學影像報告電子病歷製作上線,實施儀器範圍為 X 光 ,US,CT,MR,MG。
民國 99 年
1969 2010
1 月澎湖離島醫療 IDS 計劃續約 Re-assigned IDS Program 1 月成立癌症中心 Established Cancer Center 1 月成立阮 SPA 二館 Established SPA Center Branch 通過醫策會新制醫院評鑑特優 10 月保順洗腎中心成立,設 15 床 12 月引進寶石能譜電腦斷層掃描儀
民國 100 年 2011 1969 6 月成立疾病管理衛教室 9 月成立產後護理之家 9 月成立阮 SPA 明誠館 1969 民國 101 年 2012
通過教學醫院評鑑 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 9 月引進數位透視 X 光機 2013 民國 102 年 1969
開始第五期擴建 ( 醫療大樓 ) 2 月於岡山區設立永順洗腎中心暨診所,設 28 床 6 月設立安順護理之家 ( 前鎮區 - 后安路 ),設 42 床 8 月設立安順洗腎中心 ( 前鎮區 - 后安路 ),設 14 床 引進癌治立停立體定位精準無痛放射技術 11 月成立分子醫學實驗室 通過健康促進醫院認證
92
第六單元
1969 2014
進行第五期醫療大樓擴建工程 2 月澎湖離島醫療 IDS 計劃續約 4 月安順洗腎中心 ( 前鎮區 - 后安路 ),擴至 28 床 5 月安順診所開始看診 9 月成立減重手術團隊,引進腹腔鏡減重手術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民國 103 年
通過醫院評鑑優等 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 通過分子病理實驗室認證
民國 104 年
1969 2015
3 月成立誠真阮 SPA 路竹館 通過醫策會 RTO 照護中心認證 通過「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 引進 3D 腹腔鏡微創手術 榮獲健康促進醫院進階認證試驗計畫「金牌」 榮獲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評核銀牌 10 月擴充急性一般病床,總病床數增加至 657 床
民國 105 年
1969 2016
6 月成立博愛美醫美診所 通過教學醫院評鑑 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 通過優良減重與代謝手術中心認證 通過醫策會 RTO 照護中心認證 法人附設居家護理所督導考核優等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餐飲衛生分級評核優等 榮獲國民健康署頒發戒菸服務品質改善績優機構 榮獲經濟部頒發推動自願性節能績效卓越獎 總病床數增加至 660 床
民國 106 年
1969 2017
通過健康醫院認證 法人附設產後護理之家榮獲產後護理機構評鑑優等 通過 106 年衛生福利部「優良餐飲衛生分級」優等 榮獲衛生福利部頒發醫院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與落實品質改善計畫 - 品質 指標績優獎 榮獲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頒發台灣醫療照護品質特殊貢獻獎 榮獲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頒發「醫院感染管制防疫業務評選高雄市區域級以上 醫院組」第三名 榮獲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頒發「高雄市子宮頸抹片檢查友善醫療環境計畫」 「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組別」優等獎
( 資料由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提供 )
93
開腦神醫
邱外科醫院 邱外科醫院創辦人邱文慶 (1923~1979), 屏東東港人,初中就讀高雄中學,高中赴日考 取第一高等學校(時為日本排名第一的高級中 學),畢業後考取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 未料,因日本戰敗遣送回台灣,繼續在台灣大 學完成醫科學位,畢業後任職高雄省立醫院(民 生醫院前身),獲前高雄市長陳啟川先生的賞 識,與千金陳淀結為夫妻。 在省立醫院行醫數年後,因有感地方醫療 不足,無力負擔醫療費用的病患大有人在,為 回饋鄉里貢獻所長,於民國 52 年 (1963) 創辦 邱外科醫院,醫院規模經歷 3 次增建,由原本 2 層樓建築擴展至如今規模,開業 5 年後因病 患漸增,邱院長為精進醫術服務鄉梓,又赴東 京帝國大學進修取得博士學位,一生奉獻在外 科救治上不遺餘力。
94
開腦手術享譽南台 第二任院長巫宗源,是邱文慶的女婿,38 年次,高雄市大社區人,自幼勤奮好學,品學 兼優,從楠梓國小、高市二中、台南一中,一 路讀到高雄醫學院 ( 高雄醫學大學前身 ) 醫學 系,民國 70 年 (1981) 接掌邱外科醫院院長, 購入斷層掃描儀(時為全高雄第 2 台),其後 更積極發展加護病房及其他科別,擴大為邱綜 合醫院,勉力於社區醫療服務,醫術精湛廣為 人知,至今腦部手術已達 7000 多例,醫術享 譽南台灣。 目前邱外科醫院轉型為社區醫院,主要服 務社區民眾,不僅設有呼吸治療病房、重症加 護病房、急診等,更為 24 小時開放的急救責任 醫院,目前服務科別有內科、外科、骨科、家 醫科、神經內外科、胸腔內科,是一間五臟俱 全的地區型醫院,為目前少數能迅速提供門診 腫瘤手術的地區醫院。
第六單元
福音診所 從香港來台的方甘棠醫師,民國 52 年 (1963) 曾短暫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也 曾義務幫忙覆鼎金痳瘋診療院泌尿疾病患 者開刀, 57 年 (1968) 秋移居苓雅寮 ( 四 維四路 ) 開設福音診所,利用晚上公餘閒 暇行醫濟世,主診皮膚科、泌尿科,病患 以高醫學生、公教人員及其眷屬為主,免 費提供治療,由於診所設備、人手不及大 型醫院,因此嚴重泌尿病患均轉介至高醫 或當時剛創立的基督教信義醫院。
醫療文化 苓 - 雅寮好醫
以愛心行醫的
58 年 (1969) 起方醫師服務於公保門 診中心,歷經 85 年 (1996) 改制為健保局 高雄聯合門診中心,迄 101 年 (2012) 中心 停診為止,從未間斷,這段有始有終的醫 療歲月,讓方醫師甚為欣慰。 63 年 (1974) 應前省立高雄醫院院長 吳基生之請,轉任該院皮膚及泌尿科主任 醫師,自此該院始有專科資格醫師執行醫 療工作,方醫師走過皮膚科和泌尿科合併 又分設的時代,是全台少數同時擁有皮膚 科 及 泌 尿 科 雙 證 照 的 醫 師。69 年 (1980) 高雄市升格為院轄市,原省立高雄醫院改 隸為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在醫院人事制度 擴編下,皮膚科、泌尿科各自獨立,自此 方醫師專責皮膚科。當時全省皮膚科醫師 不足百位,收入甚好,方醫師診療所開出 的處方箋,從未被公勞保局刪過一張,每 個月所支出的葯品和手術費用,均蒙當局 如數支付,使醫院進帳豐厚,是方醫師從 事公職醫療工作最大的成就感。 服務公職期間,方醫師獲得公費帶職 出國進修,72 年 (1983) 榮獲日本近畿大 學醫學博士學位,87 年 (1998) 從市立民 生醫院退休,復被時任院長洪富雄醫師聘 為兼任主治醫師,服務迄今,92 年 (2003) 並應邀擔任花蓮慈濟大學醫學院教授、慈 濟醫院皮膚科資深醫師迄今。 95
三家信合社很早就在苓雅寮設分社,搶佔灘頭堡, 再再說明苓雅寮在高雄經濟發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金
苓雅寮好
金融產業
第七單元
苓雅寮好所在,勤儉致富者大有人在,高雄合作事 業 1910 年由日人的「打狗信用組合」開啟,1914 年旗 後「新泰記」商號「二舍」葉宗祺開辦純粹由台灣人組 成的「高砂信用組合」,1917 年旗津半島中洲保正 ( 村長 ) 林允結合庄內人士和 308 名庄民成立「中洲庄漁業者信 用販賣購買組合」,即為高雄一信、二信、三信用合作 社前身。
96
第七單元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97
台灣合作運動受日本影響 高雄合作事業始於一信 台灣的合作運動,由於 1895 年馬關條約 領土割讓的事實,直接受日本影響,「大阪中 立銀行基隆出張所」是日本人在台灣設立銀行 的開端,專為日本人服務,當時台灣各大銀行 資本,大部分操在日人之手,雖然也有台灣人 投資銀行,但資本比例相當低,即使台灣人出 資,也無權過問銀行業務。 島內對日人獨佔金融機構感到不滿,一部 分有為志士爭取台灣人在經濟上的權益,以創 建「台灣人最大的民族金融機構」、「台灣民 族運動的金庫」,而努力奮鬥。1908 年的「新 竹貯金會」被視為台灣地區合作事業發軔,而 高雄市的合作事業濫觴,始於 1910 年 ( 日明治 44 年 ) 由日籍人士古賀三千人、楠田金之丞糾 結日人創設的「打狗信用組合」( 高雄市第一信 用合作社前身 )。 1914 年旗後「新泰記」商號「二舍」葉宗 祺開辦純粹由台灣人組成的「高砂信用組合」 ( 高雄市第二信用合作社前身 );1917 年旗津 半島中洲保正 ( 村長 ) 林允,結合庄內人士莊 然等 8 人,發動庄民 308 名,成立「中洲庄漁 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 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 社前身 ),象徵高雄新興城市邁入繁榮的重要里 程。
98
高雄合作事業始於第一信用合作社,創設 於 1910 年 ( 日明治 44 年 ),初名「打狗信用 組合」,是由日人古賀三千人、楠田金之丞糾 合日人創設,社址設於高雄郡高雄街哨船頭新 濱町 123 番地,即哈瑪星舊郵政局邊,社員都 是日人,1912 年 12 月 13 日更名為「有限責任 打狗信用組合」,社員 187 人,股金 10 萬圓, 1920 年隨高雄市地名更改,社名也改稱「有限 責任高雄信用組合」,因二戰前工商企業幾乎 為日人壟斷,因此高雄信用組合資金最雄厚, 房地產也最多。
第一任理事主席王天賞先生
第七單元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舊左營分社剪綵開幕典禮
舊苓雅分社動土興建典禮
營業廳舍係租賃
99
1944 年日政府強令小規模的一般產業機構 合併,高雄信用組合奉令合併「高雄商業倉庫 信用利用組合」及「高雄有 隣 信用組合」兩單 位,奠定日後鞏固基礎,1946 年戰後日人經營 者遣送回國,業務一時停頓,幸賴社內台籍職 員克服一切困難,召開社員大會,公推時任高 雄市政府教育科長王天賞為組合長,並推選資 深職員孫清福為常務理事,11 月 1 日奉令改組 更名為「高雄市第一信用合作社」,並召開首 次社員代表大會,公推王天賞為理事主席兼經 理,孫清福為副經理。
高 砂 信 用 組 合 於 1914 年 1 月 26 日 舉 行 創立大會,公推葉宗祺為首任組合長,新泰記 七舍葉宗鑫曾任第 3 代組合長,葉鴻猷擔任第 5 任理事主席,葉澤民擔任第 8 任理事主席, 2009 年 9 月 1 日,大眾銀行以新台幣 4.83 億 元併入高雄市第二信用合作社。
1997 年底改制成為「高新商業銀行」, 2005 年底高新商業銀行又被陽信銀行購併。
純由台灣人創辦的信合社二信 高雄第二信用合作社純由台灣人創辦,堪 稱是台灣人合作事業的濫觴,創辦於 1914 年, 社址在旗後,原名「高砂信用組合」,高砂是 日語「台灣」的別稱,創辦人為旗後「新泰記」 葉宗祺,當時新泰記總攬高雄地區保險、石油、 專賣三業,擁有田園 380 餘甲,光是市區地皮 就多達數十甲,旗後的房屋三分佔其一,家財 逾 1 百萬圓,每年收益達 6 萬圓以上,財富僅 次於苓雅寮順和棧、陳中和家,曾為高雄第二 財主。 100
高雄第二信用合作社創辦人葉宗祺
第七單元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101
葉世茂、葉澤民
新泰記葉家八舍 根據族譜記載,旗後葉氏來自中國廈門,一世祖大郎公,約元末明初生於江蘇南 京,最晚在十四世祖天瑞公之前,家族已遷至廈門 ( 又稱「鷺江」),十六世祖清璿 公為遷台開基祖,因排行第四,人稱「四爺」,有八子俱稱舍 (「舍」是台灣對於官宦、 富貴人家子弟的稱呼 )。 三爺葉澤水 ( 德水 ) 曾督辦台灣礦務,累任兩廣道台及水師提督,為二品官,據 傳未居旗後,很快就返回廈門,並開創買辦世家,發展為廈門望族之一,葉德水年輕 時曾至美國三藩市當華工,後來作小買賣賺了點錢,回廈門經營錢莊和茶行,因善於 鑽營,逐漸積財致富成為廈門巨賈。 葉家在廈門創設「泰記商號」,遷台後在旗後另起「新泰記錢莊」,十七世代兄 弟八人,以宗字輩為名,人稱「八舍」,在地方上相當活躍,以葉宗祺為首,引領家 族事業,建立政商人際關係,平日也熱心公益,樂於助人,葉宗祺曾任打狗區長、高 雄街協議會員、地方稅調查委員和高雄市協議會員,並創辦「高砂信用組合」。 十八世代以鴻字輩為名,其中,赴日習醫的葉鴻猷,原在旗後開業宏德醫院, 二次大戰後搬到苓雅寮新居繼續執業,之後接替伯父葉宗祺擔任第四屆高雄市協議會 員,戰後當選連雅區副區長,是葉家首度以民選方式當選地方民意代表。
102
第七單元
現年 95 歲的葉澤民 (1923~),是旗後「新泰記」後代子孫,日治時期赴 日本東京留學,大學畢業剛好碰上二戰開打,葉澤民就在日本當兵,1945 年 美國對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葉澤民的部隊距離原子彈爆炸點僅 3 公里,1 年 後輾轉回到台灣,家人才驚知他大難不死、劫後餘生,228 事件他又幸運逃過 一劫,是台灣唯一的廣島原爆倖存者,其一生驚滔駭浪的經歷,見證了戰爭的 無情和大時代小人物命運的無奈。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廣島原爆倖存者葉澤民口述
葉家栽培子孫赴日留學 我們葉家祖家在中國的商號叫「泰記行」,第 11 代世祖葉清璿來台開設 「新泰記行」,年代比順和棧還要早,由於當時物產買賣,翻譯者日文經常翻 譯錯誤,日本三井集團在台長官就建議我們葉家自己栽培後代子孫赴日留學, 我阿公葉宗禮當時就從家族裡挑選出 6 人,年紀都大約在 7、8 歲左右,送到 日本貴族學校慶應幼稚園就讀,由日本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二店長當保證人,打 算讓 6 人從幼稚園、國民學校、高中一 直念到大學,期間有人因學習、生活不 適應半途而廢,我父親葉鴻猷即是這 6 人當中的一員,也是葉宗禮的長子。 家父葉鴻猷讀到慶應大學醫學部, 和陳啟川是同學,但念到 2 年級時,因 為家族的大家長、我阿公葉宗禮過世, 葉家留日子孫因此全部被召回台,家父 返台後轉讀台大醫學部,當時族內宗親 人很多,身體有病痛都由家父診治。
103
葉澤民年少時就讀日本東京大學的學生照
宏德醫院盛極一時 以前的醫生工作很辛苦,幾乎 24 小時 都在服務病人,三更半夜還要外出為急症病 患醫治,醫生救人是沒有時間性的,我記得 小時候好幾次週末假日父親帶我們去看電 影,片子還看不到一半,銀幕就打出「宏德 醫院葉鴻猷醫師外找」的尋人字幕,因為看 到父親行醫的辛勞,所以後來我大學棄醫科 改讀農政科。 家父先在旗後開設宏德醫院,後來到 鹽埕埔開業,因為苓雅寮需要留日且通曉台 語的醫生,所以後來家父也到苓雅寮懸壺濟 世,診所名稱也叫做「宏德醫院」,地點就 在現今的信義醫院院區,除了行醫,家父葉 鴻猷在日治時期也當過官派高雄市協議員、 鹽埕町區長、第一屆民選連雅區副區長等 職,日治時期高雄第一信用合作社股東都是
日本人,我阿公葉宗禮結合高雄幾個在地組織 籌組第二信用合作社的前身「高砂信用組合」。 當年我高雄中學畢業後,因大哥在日本念 書,父親要我去日本跟大哥作伴,於是就到日 本東京讀大學,二戰期間我剛好大學畢業 21 歲,日本因為戰爭政經大亂,鼓勵年輕人當志 願兵,當時叫「學徒動員」,我總共當了 2 年 日本兵,從陸軍二等兵一直當到少佐 ( 少尉 )。
近身遭廣島原爆襲擊 我還清楚記得 1945 年 6 月 8 日廣島遭原 子彈爆炸摧毀的經過。 那天一早睡醒,一如往常作息,我們在軍 營教室準備 8 點鐘上課,沒多久 ( 約 8 點 15 分 ), 美軍機的原子彈就丟下來了,當時所有人都不 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原子彈爆炸瞬間只見刺眼 的亮光,有人大喊「閃電」,隨即陷入一片黑 暗,我看到有一團黑雲往上急速竄升,頓時颳 起像颱風般的暴風,街上到處都是死人、受傷 人員,衣服支離破碎不堪。 我服役的軍營距離廣島原子彈爆炸點約 3 公里,慌亂中我躲入教室桌子底下避難,臉部 和身體多處被玻璃碎片割傷,那段期間整個人 很沒胃口、食慾,身體感到很虛弱,體重足足 瘦了 10 公斤,但除此之外,至今我並未出現其 他後遺症。
104
管糧食 228 逃過死劫
日本兵入伍
戰後 1 年才回到苓雅寮 我在廣島先等候車班返回東京,然後再等待回 台船班,但戰後日本都沒有船隻往返台灣,日人跟當 時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將軍申請開往台灣的船隻,結果 我們整整等了 1 年,才申請到一艘貨輪返台,當時還 擔心「回台後不知道會不會變戰犯?」貨輪從東京開 到基隆港,船上很髒亂,我的腳被蟲子咬傷感染腫起 來,上岸後在日軍的基隆陸軍醫院開刀治療。 廣 島 原 爆 前, 我 曾寄明信片給家人,說 我人在廣島當兵,所以 家人都知道我在廣島, 戰後因為無法通訊,台 灣親人根本不知我的死 活,我歸心似箭,腳傷 治療告一段落後,我告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訴日本醫官,家父是醫生,我要回家讓 父親治療,於是從基隆搭火車到高雄, 已是三更半夜,再從高雄火車站搭三輪 車回到苓雅寮的家,家人看到我一臉錯 愕,終戰後 1 年才知道我人還活著。
第七單元
當時的美軍宣稱,廣島 50 年內將無法生活,但原爆 1 個 月後,廣島的土地野草就已長 出嫩芽,所以很多日本人都不 相信美軍的話,認為是美軍誇 大其辭,原爆後我的部隊就地 解散,沒有辦理退伍儀式,但 有 給 一 筆 5000 多 日 圓 的 退 伍 金,當時單身的日本人 1 個月 的生活花費約 200 日圓,這筆 退伍金夠我生活一段時間。
二戰大難不死,幸運回到台灣故 鄉,又遇到 228 事件,我先在高雄市政 府農林課擔任技士,時任省政府糧食局 長李連春在各縣市派駐特派員,我轉任 省府糧食局派駐高雄市政府的駐在員, 這個職缺市長管不到,也沒人管,一切 聽從省糧食局的指揮。 228 當 天 一 群 暴 徒 衝 進 高 雄 市 政 府,不分青紅皂白就用工務單位的鐵 絲,把市府官員、職員通通綁起來,我 也被綁起來,當時交通管制無處買米, 我剛好負責承辦糧食,市長黃仲圖就要 求暴徒釋放我和一些市府職員,供我差 遣指揮做事,當時還有人抱怨鋼筆和錢 都被搜括走了,我告訴他「人還活著, 就已經不錯了!」 因為怕惹來不必要的麻煩,228 事 件後,我將所有在日本求學、當兵的證 明文件和照片通通燒毀,一把長佩刀也 丟到愛河裡去,除了記憶,沒留下太多 歷史印記。
日本廣島 " 原子彈 " 爆炸廢墟前留影
105
走過百年屹立不搖的三信 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前身「中洲庄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 組合」,係由旗津半島中洲保正 ( 村長 ) 林允,結合庄內人士 莊然、莊文郁、郭鬱、葉分、久德福彌、葉德、孫明等 8 人, 發動庄民 308 名,於 1917 年 8 月 7 日成立,公推林允為首 任組合長。
林允
林瓊瑤
中洲庄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純係地方漁 民互助組織,採兼營多項業務,旨在謀漁民福 利的合作組織,除辦理信用業務外,並經營 漁船、漁具出租給組合員,以及漁貨的銷售, 漁貨的集體統一販賣,改善了既往個別交易, 生產者遭受魚販抑價剝削情形,組合以年度 盈餘撥捐原應為全庄庄民分擔的保甲經常費, 以減輕庄民負擔。 1919 年元月 20 日原常務理事莊然出任第二任 組合長,同時修改章程,更名為「有限責任中洲漁業者 信用販賣購買生產組合」,剔除「庄」字,加上「有限責任」 與「生產」,從此突破地域籓籬,營業範圍擴大,逐漸吸收旗 津、鹽埕兩地人士加入組合:有限責任組織加重每一位組合員 應分擔的責任;內部則增設生產部,專司供租組合員生產設備。 1924 年 ( 大正 13 年 ) 日本政府相繼公布「水產會法施行 規則」與「台灣漁業組合規則」,禁止漁業團體經營營利事業: 高雄市魚貨交易改由高雄州水產會代行機關「魚市株式會社」 經營,組合業務遭受法令限制幾乎停頓,時任組合長莊然隨即 依法著手進行相關漁業業務移交水產會事宜。 1926 年 4 月 29 日召集臨時總會,會中正式通過改組為 「有限責任興業信用組合」,原中洲、綠町 ( 烏松 ) 兩地組合 員 309 名全部退社,原理監事總辭,鹽埕人林迦不忍台灣人經
106
第七單元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營的組合就此關閉,因此網羅其姊夫黃慶雲、姻姪馮 課及黃德勝、黃盤銘等,與旗後方面葉棗、李水、蔡 智成、王天賞及董石福等一起選任理監事,中洲地區 人士則完全撤退,10 位理監事鹽埕、旗後兩地五五 平分,並由黃德勝出任第三任組合長,事務所由中洲 庄遷徙鹽埕町二丁目二十番地,即今大公路陸橋前交 叉口,並大舉招募鹽埕人加入組合。
1946 年 8 月 18 日召開戰後第一 次通常總會,原監事林瓊瑤轉任理事, 9 月 5 日役員會議,林瓊瑤與楊金虎 激 烈 角 逐 組 合 長, 開 票 結 果 林 瓊 瑤 以 6 比 3 票獲勝,當選組合長,是為 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重要轉捩點, 11 月林瓊瑤親赴高雄市政府市長室抽 籤,獲第 3 序號,1947 年元月 20 日 取得合作社登記證,正式改制為「保 證責任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林 瓊瑤為三信首任理事主席兼經理,直 至 1979 年 元 月 2 日 病 逝 於 任 內, 任 期長達 33 年,一生繫文化 ( 三信出版 社 )、教育 ( 三信家商 ) 、合作事業 ( 高 雄三信 ) 於一身,堪稱是三信社團的 靈魂人物。
黃德勝接任後,雖力圖振興,但不從人願,營業 廳門可羅雀,業務陷入困境,1927 年理監事改選, 就任僅 9 個月的黃德勝黯然下台,新任理事隨即推選 黃慶雲擔任第 4 任組合長,馮課任常務理事,1938 年黃慶雲積勞病逝,總計擔任組合長長達 11 年,與 林迦、馮課為當時興業信用組合三大巨擘,黃病逝 後,由林迦長子林瓊瑤 ( 時任常務理事 ) 代行職務, 3 月 1 日成立苓雅寮出張所,但林瓊瑤代行職務僅 7 個月即辭卸常務理事赴日,由黃盤銘暫代。
107
高雄林氏政治世家 林氏家族為高雄政治世家之一,林迦曾 任鹽埕區長多年,其子林瓊瑤日本名古屋高 校、早稻田大學畢業,曾任興業信用組合理 事,後來離職;之後又在二次大戰後,該組 合改制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時成為首任理 事主席。在 1958 年創辦三信高級商業職業 學校,安排台灣本土派作家林曙光到三信家 商任教,也曾在 1970 年創辦三信出版社並 自任社長兼發行人,三信出版社曾出版過鍾 肇政、葉石濤、李喬等名家作品,成為台灣 文學的重鎮。 1946 年林瓊瑤當選為高雄市參議會議 員,1950 年當選高雄市議會第一屆議員, 1972 年當選增額國民大會代表,林瓊瑤的 二兒子林孟丹克紹箕裘,於 1986 年接任三 信理事主席迄今,女兒林孟貴連任 18 年監 察委員。
1955 年 5 月 10 日當時理事主席林瓊瑤,為苓雅分社辦公大樓奠基。
108
第七單元 金融產業 苓 - 雅寮好金
三信苓雅分社屹立 80 年
1965 年林迦為三信前金分社開幕剪綵
三信苓雅分社
大事記
日期
過程
1938( 日治 昭和 13 年 ) 1/29
興業信用組合 ( 三信前身 ) 第 21 次通常總會, 苓雅寮組合員陳皆成先生建議,在苓雅寮設置 出張所,因牽涉廣泛,等下次役員會具體決定。
1938/3/1
苓雅寮出張所 ( 苓雅分社前身 ) 成立
1940/1/17
原營業廳不敷使用,遷移至苓雅寮 120 番地之 1,苓雅寮舊市場邊,並升格為從 ( 副 ) 事務所。
1943/1/22
苓雅寮事務所遷移至過田子 341 番地
1945/12/31
戰後撤銷營業
1946/12/4
恢復營業
1950/2/8
向陳啟南先生以 7500 元購買苓雅分社社屋, 基地 14.5 坪。
1952/1/29
第 8 屆常年社員代表大會決議,等新辦公廳 建築完成後,原有木造辦公廳舍即予事處分出 售。
1955/11/1
興建 2 層樓鋼筋加強磚造辦公廳舍落成使用
1956/5/7
舊社屋由林口鎮先生以 76200 元標購
1969/2/1
代表大會追認購買苓雅寮段 82-8、83-19( 國有 財產局所有 )6.5755 坪及 83-5( 陳先化先生所 有 )8.4525 坪,為擴建分社用地
1969/5/2
五塊厝巡迴車開始營業
1970/3/5
奉令撤銷五塊厝巡迴車,業務移歸苓雅分社
1970/10/15
三 信 苓 雅 分 社 成 立 於 1938 年 ( 日 治昭和 13 年 ),是各分社的濫觴,80 年 來,為苓雅寮民眾提供各項便捷的金融 服務,對促進苓雅寮地區繁榮發展,功 不可沒。
林迦 ( 左 ) 林瓊瑤 ( 右 ) 父子
青年分社於青年一路 179 號設立
1973/3/2
原 2 樓拆除重建苓雅分社辦公大樓 ( 成功一路 156 號 ) 落成啟用
2012/8/7
新建苓雅分社辦公大樓 ( 成功一路 176 號 ) 開 幕,原址出售給阮綜合醫院 109
110
第八單元 歷 史老 店 苓 - 雅寮好店
店
苓雅寮好
歷史老店
第八單元
苓雅寮地靈人傑好賺食,許多 膾炙人口的地方小吃,都是 60、 70 年歷史的老店,「成男生」的 碗粿、肉粽,「菜粽李」的菜粽, 「樂腳慶」的黑白切,懷舊的好滋 味,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 除了傳統美食小吃,成功一路 上也有多家老字號的名店,「中進 旗幟禮品行」的刺繡、「國豐文具 鋼筆行」的鋼筆製作修護,和「勝 公鋁材有限公司」的鋁製品,都默 默見證著苓雅寮的產業變遷。 協助採訪 / 郭釗琦
111
賺食人的飯店
小張自助美食館 張明卿 ( 左 )、張榮顯 ( 右 ) 父子
民 國 55 年 (1966) 就 在 現 址 創 店, 原 名 「明興飯店」,老闆張明卿是台南白河人,53 年 (1964) 因發生 6.3 級白河大地震,而隻身離 鄉背井來到高雄打拼,嚐盡各行各業辛酸苦辣, 落腳苓雅寮簡陋騎樓下,開設明興飯店。 張明卿每天凌晨要從租屋處提著木炭火 爐,到成功路準備開店,剛開始賣起肉燥飯、 雞肉飯,當時 36 歲,早期因社會經濟尚未起飛, 一天賣不到 10 個客人,所幸在家人支持鼓勵和 不斷努力下,生意慢慢有起色,65 年 (1976) 初 藉由幾個互助會向屋主購得權利,再向國有財 產局承租土地。
把客人當成自己的家人 歷經 60 年代加工出口區的成立運轉,高 雄拆船業的興起,以及碼頭貨運、青果合作社 的繁榮,傳統古早味肉燥飯,吸引一批批食客 聞香而來,「肉燥張」的名聲不脛而走。
112
7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因應客人需求,為 提供更多樣的食材選擇,明興飯店 75 年 (1986) 改名「小張自助美食館」,由老中青三代家族 成員同心協力經營,原本只賣肉燥飯加味噌 湯,後來逐漸增加菜色佐餐,滷蛋、油豆腐、 滷筍干等,再加一些青菜,不同的湯品、魚、 肉類等等,現今為多樣化的自助餐美食館。 目前老店已交棒給第二代張榮顯主廚, 張榮顯具備乙級中餐廚師執照,經營理念就是 「把客人當成自己的家人」,秉持「新鮮」、 「道地」、「美味」的信念,每天清晨親自採 買各項生鮮食材,除傳統自助餐常見的家常菜 色外,更不定期供應飯店等級的中西式特色菜 餚,每到用餐時刻總是門庭若市。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 171 號 電話 : 07-3344295
第八單元 歷 史老 店 苓 - 雅寮好店
陳冠廷 ( 左 ) 、蘇錦雲 ( 右 )
庶民銅板美食
蕾蒂 (Lady) 小吃部
美食飄香近一甲子
原名「三姐妹小吃」,創店老闆蘇大川原 籍台南市,年輕時,跟隨親戚南下高雄發展, 在鹽埕區一家機械公司工作 20 多年,於民國 48 年 (1959) 退休,當時 5 名子女仍在就學階 段,因此與妻子攜手創業,考量到高雄氣候炎 熱,於是興起賣綠豆湯、剉冰等消暑食品的念 頭。
50 年 (1961) 因生意蒸蒸日上,三個女兒 決定協助父母經營,並加入湯飯類料理,滿足 客 人 不 同 需 求, 小 吃 攤 也 正 名 為「 三 姐 妹 小 吃」,早餐賣地瓜粥,中午、晚上賣大鍋飯, 在父女口味傳承、創新下,成為在地口耳相傳 的街邊美食,65 年 (1976) 三姐妹因生涯規劃, 只剩現任老闆蘇錦雲承繼父親志業,並將小吃 攤更名為「蕾蒂 (Lady) 小吃部」,主要販售炒 飯 / 麵、粥品和小菜類。
夫妻倆先在青年二路底 ( 鄰近永豐餘紙廠 與 13 號碼頭 ) 擺攤,由於此處聚集許多碼頭 工人、紙廠工人、三輪車伕,以及搭船往返高 雄、金門的軍人,生意應接不暇,尤其每到農 曆八月初九「聖公媽」壽誕, 戲棚綿延數十公尺,參拜 信徒絡繹不絕,周邊攤 商人潮滾滾。
86 年 (1997) 搬遷至現址 ( 苓昇里永平路 104 號 ) 開業,蘇錦雲並與擁有丙級中餐烹飪技 術士 ( 葷、素 ) 親外甥陳冠廷協同經營,因陳冠 廷曾於泰、越式料理擔任二廚,熟稔異國料理 烹調,因此在小吃部菜單新增異國菜色,滿足 客人味蕾,即使物價節節上漲,老闆仍堅持 「便宜、料多實在」的理念,提供客人 銅板美食。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永平路 104 號 電話 : 07-2693093
113
粽香傳承三代的
菜粽李粽店
李金雄
「 菜 粽 李 」 粽 店 創 店 老 闆 李 神 助, 台 南 學 甲 人, 1912 年生,日治時期因家鄉貧苦難以維生,13 歲便到高 雄闖天下,在哈瑪星日本店家學會商店經營技巧,二次戰 後,太太罹病家中經濟陷入困境,為籌措龐大醫療費用, 李神助自家鄉友人學得包粽的手藝,民國 35 年 (1946) 開 始兼作賣粽子生意,每天風雨無阻沿街叫賣。 現年 84 歲的長子李金雄 (23 年次 ) 回憶,小學畢業 即跟隨父親賣粽子,由於貨真價實,加上當時一般人較為 節儉,往往以價廉美味又吃得飽的粽子裹腹,因此生意不 錯,40 年 (1951) 在老天華戲院與夜市交簇之地、今自強 三路 53 巷(舊名「過中路」),與「樂腳慶切仔担」 共 同分租店面經營粽店,60 年 (1971) 購得四維四路 156 號 店面,當時高雄港碼頭業務興起,以及唐榮鐵工廠員工的 惠顧,「菜粽李粽店」逐漸建立起口碑,73 年 (1984) 第 二代李金雄接棒,老店遷到成功一路現址繼續營業。
胎兒連夭折 改專賣菜粽 已有 70 年歷史的「菜粽李」粽店,原先兼賣肉粽和 菜粽,43 年 (1954) 李金雄和太太結婚後,因頭兩胎均告 夭折,篤信佛教的李金雄以為是神明的處罰,於是改專賣 菜粽,在多年苦心經營下,「菜粽李粽店」名號聲名遠 播,目前老店已由第三代李文盛接棒,以腳踏實地的經營 理念,提供百分百的安心食材, 讓「菜粽李」成為高雄 經典的在地美味。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 159 號 電話 : 07-3313087 114
第八單元 歷 史老 店 苓 - 雅寮好店
絕響美味
樂腳慶切仔 「樂腳慶切仔担」老闆郭老慶是高雄茄萣人, 12 年次,14 歲徒步到高雄市區尋求發展,在當時 苓雅寮舊市場部落拜師傅「麻糬亮」當學徒,學習 製作「切仔料理」11 年之久。 民國 38 年 (1949) 學成後結婚,在今自強三路 53 巷(舊名「過中路」)開店,當時與「菜粽李粽 店」相鄰,即老天華戲院與夜市交簇之地,當時苓 雅寮地標「三層樓」也在此地,由於郭老慶本人身 高 185 公分,家族成員身高 200 公分者不乏其人, 所以攤位取名「樂腳慶」。
老闆身高 185 攤位取名「樂腳慶」 54 年 (1965) 政府為開闢四維四路,老天華戲 院與夜市遭致解散,樂腳慶切仔 担遷移到今苓雅二 路苓雅集中市場內營業,83 年 (1994) 郭老慶 70 歲 時,將店面交給第二代郭福財經營,97 年 (2008) 再遷到苓雅寮成功路,106 年 10 月已暫時歇業。
過 去 切 仔 担 以 切 料 搭 配 酒 類 為 主, 72~90 年景氣好的時期,每天下午 2:30 營 業前,就有許多客人等候進場,經常在下午 5:30 尚未打烊就已無東西可賣,近年來由於 經濟不振加上酒駕加重刑責影響,消費習慣 已逐漸改變為飯食(飯、麵、粿、米粉…) 搭配小菜為主。 店主郭福財表示,切仔担是最具有地方 特色的飲食文化,他通常一大早就到東港魚 市場,找固定認識的貨腳,親自挑選需要的 新鮮食材,再以自家特殊手藝處理食材,「樂 腳慶切仔担」的經營理念,仍秉持創店者郭 老慶的初衷,堅持當日現做現賣與食材要求 新鮮的原則,要把在地的好滋味永遠留給大 家。
115
正港南部傳統小吃
成男生碗粿肉粽店 原名「碗粿祥」,創店老闆施俊祥是屏東東港人, 1911 年生,早年不幸喪偶失子,離開家鄉輾轉來到高雄 左營郭家汾陽餛飩店學藝,娶得店主女兒月娘為妻,郭 家是大家族,民國 38 年 (1949) 出資幫助施俊祥,在苓 雅寮現址開店「碗粿祥」。 剛開始店面只是間小小的鐵皮屋,一旦下雨就必需 拿水桶、臉盆來接漏,端賴施俊祥個人胼手砥足戮力經 營,55 年 (1966) 第二代施敏男與太太朱碧娥結婚接棒 經營,店面逐漸擴大為現今規模,60 年 (1971) 更名為 「成男生碗粿肉粽店」。
店名「成男生」有典故 據店主施朱碧娥表示,關於店名取為「成男生」其 來有自,當初取店名時,她靈機一動,以丈夫和兩個兒 子的名字各取一字合起命名,「成」取其長子(施合成) 之名,「男」取其丈夫(施敏男)之名,「生」取其次 子(施利生)之名 ,才得其饒有興味的店名「成男生」, 街坊相傳若到「成男生」用餐則易生得兒子,台語「成 男生」唸起來就是「生查埔」的意思,因此引為趣談。 將近 70 年歷史的老店,成男生以道地南部傳統口 味為特色,肉粽內餡有滷肉、香菇、鹹鴨蛋等豐富食材, 再淋上特製醬油膏和花生粉,鹹甜入味讓人胃口大開, 而招牌肉粽更是美食之最,用大火蒸上 40 分鐘的碗粿, 出爐後膨脹成胖嘟嘟的模樣,綿密質感透著濃濃米香, 入口散發淡淡鹹香,吃來特別入味,這是南台灣碗粿的 特色。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 167 號 電話 : 07-3335666
116
施朱碧娥
第八單元 歷 史老 店 苓 - 雅寮好店
完全手工的神明衣刺繡 神明服飾刺繡
以刺繡起家
中進旗幟禮品行 原 名「 中 進 旗 幟 繡 莊」,創店人陳傑 1919 年 出 生 於 福 州 市, 年 輕 時, 在家鄉是學習手工刺繡的 男師傅,因為手工精湛聞 名,而有「阿善師」稱號, 台灣光復初期來台,在高 雄鹽埕埔落腳,為了生 活,便以過去習得的 好技藝謀生,朋友知 曉後相邀合夥開業。
陳峰雄
民國 40 年 (1951) 陳傑遇到妻子姚桂英(年輕 時在嘉義朴子學習刺繡神明衣服),便在苓雅區成 功一路 188 號承租店面開業,取名「中進旗幟繡 莊」,刺繡項目有:神明衣服及桌裙上的龍鳳圖案、 新居落成的八仙彩(八仙人物像)、頒獎用的錦旗 等。因所繡圖案栩栩如生,口耳相傳生意興隆,60 年 (1971) 房東收回房子,搬至自強路租屋營業,但 因空間過小不敷使用,不久又遷回成功路 179 號 ( 現 義美食品處 ) 繼續營業,並聘請 6 位手藝出眾的女 師傅一同並肩經營。
手工刺繡人才短缺轉型經營 陳傑獨子陳峰雄 (30 年次 ),小時候在嘉義朴 子和爺爺相伴,直到 14 歲回高雄參與父母事業, 在耳濡目染下,習得一手書法好字,57 年 (1968)
作工精細的八仙彩刺繡
陳峰雄接掌店務,62 年 (1973) 購得父母 創業時的木造矮房,並於隔年將店面遷回, 並與家住鳳山的郭好款小姐結婚,育有一 男四女,愛妻相夫教子、持家盡職,可惜 中道去世,為陳峰雄最大憾事,如今兒女 皆已各自婚嫁。 69 年 (1980) 親自鳩工重建,2 年後完 成 6 層樓透天厝,並正式開張,由於手工 刺繡人才短缺,當年父親所聘師傅皆已年 長退休,陳峰雄決定停止刺繡項目,轉型 加入一些新工藝,如:獎盃獎牌贈品、婚 喪喜慶的喜幛輓聯、紅底金條邊的肩帶、 祝賀匾額、開幕剪綵或破土用的紅色彩球 (可依客人的需求量身訂做)、紅布條廣 告旗幟及世界國旗等,並將店名正式改為 「中進旗幟禮品行」,永續傳承父親的堅 持與志業。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 188 號 電話 : 07-3345555 117
鋼筆專門名店
國豐文具鋼筆行 在高雄使用過鋼筆的人,大概沒有不知道「國豐 文具鋼筆行」這家老店,老闆司繼承堪稱是過去南台 灣少數會製造和修理鋼筆的老師傅。 國豐文具鋼筆行前身是「永豐文具行」,民國 36 年 (1947) 司繼承 12 歲,舉家隨外公李丕顯醫師自 山東煙台來到高雄,當時年紀小,端賴外公診所行醫 貼補家用,40 年 (1951) 在當時過中路(今自強三路 53 巷),老苓雅寮地標「三層樓」旁,由母親李玉英 成立「永豐文具行」。 司繼承小學畢業後即協助經營,營業項目有:文 具用品、課本、算盤、漫畫書出租等,當時最夯的, 就是葉宏甲編著的「諸葛四郎」漫畫書,其中「諸葛 四郎和魔鬼黨」的故事情節,讓當時的孩童放學後, 就急著揹著書包趕往店中租看「續攤」,是許多台灣 4、5 年級生回味無窮的童年往事。
修鋼筆還自創品牌「寫特利」 永豐文具行 52 年 (1963) 更名為「國豐文具鋼筆 行」,97 年 (2008) 遷到成功一路現址,司繼承從鋼 筆的門外漢到為修舊筆,不惜成本拆下新筆做研究, 到現在任何品牌的筆都會修,早年在郵局上班的太太 邱貴美,也有一手刻字的好功夫,有些客人甚至是衝 著她的刻字到店裡買筆的。
75 年 (1986) 美 國 高 仕 (A.T. Cross) 金筆透過司繼承的搭線,得與美 國西屋冷氣合作,在台灣舉辦「 買冷氣 送金筆 」 促銷活動而名噪一時,當年高 仕金筆總裁 Mr.Boss 還親自來台向司繼 承致表謝忱。 開店 66 年的國豐文具鋼筆行,銷售 世界各大知名品牌鋼筆,還有自創品牌 「寫特利」,目前已傳承第二代司琰琳 接棒,從小看著父親賣筆、修筆,司琰 琳對鋼筆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她最大的 願望,就是能夠獨立開設一家鋼筆專賣 店,讓喜歡鋼筆的人,能有一個更好的 選購環境,也為這種兼具書寫藝術和功 能的筆,培養更多懂得鑑賞的知音。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 165 號
1990 年 3 月 3 日與 A.T.CROSS 總裁 Mr. Boss 合影留念
118
電話 : 07-3322150
第八單元 歷 史老 店 苓 - 雅寮好店
鋁製品專門店
勝公鋁材有限公司 原名「生光鋁材行」,老闆余英明 (24 年次 ) 是彰化二水 人,家裡務農,有 9 個兄弟姐妹,余英明高中畢業即離家南 下高雄打拼,退伍後當時薪資每月 2000 元,為了養活一家大 小和弟妹,身為長子的他婚後白手創業,一路胼手胝足,至今 83 歲,仍繼續為事業奮鬥。 民國 46 年 (1957) 余英明跟親友借了 5 萬元,在當時成 功一路巷子內(現已改建為遠雄大樓),與朋友草創「生光鋁 材行」,隔壁就是令老苓雅寮人懷念的金寶戲院。61 年 (1972) 購得成功一路東側的四維路店面,那時還是高雄最熱鬧的老天 華戲院和夜市,因地緣關係接近台灣鋁業公司,開始從事鋁材 買賣,有鋁圓條、鋁板、鋁箔、鋁方管等,從民生用品的鋁盒、 鋁梯、鋁門到行李箱的護條,無所不包,曾是台鋁公司的優良 經銷商。
開店一甲子 鋁材從傳統走向高科技 80 年代經濟起飛,生光鋁材行營業項目從傳統民生用品 材料,轉型為高科技產品材料,79 年 (1990) 店名改為「勝公 鋁材有限公司」,隔年由四維四路遷到成功一路現址繼續營 業,進口材料有英國、美國、日本、瑞士等特殊鋁品材料, 也有手機、電腦機殼、面板、汽車配件到飛機模具等 材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目前進口產品遍及 瑞士、奧地利、美國及俄羅斯等國,還供應國 內遊艇產業製造的特殊材料。 開 店 滿 60 年 的「 勝 公 鋁 材 有 限 公 司」,目前已交棒第二代余金龍經營,秉 持「服務至上,全體員工齊心努力」, 讓勝公鋁材和苓雅寮一起見證台灣產業 發展軌跡。 店址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 153 號 電話 : 07-3348792 余金龍
119
苓雅寮人的加油站
光盛油行 位於成功路苓雅市場旁的光盛油行,原名「光盛煤油 店」,創始人孫德順苓雅寮人,1921 年 ( 日治大正 10 年)出 生,父親孫 嘴任職「鐵道株式會社」,孫德順與同族、前 高雄市議長孫媽諒同輩。苓雅寮孫家原住下寮,今光榮碼頭 附近(海面)。當時高雄港為擴建需要,強制遷移下寮沿海 附近居民,所挖泥沙用來填補苓雅寮低窪水田及魚塭後,再 發售給原下寮及其它居民使用,1934 年(昭和 9 年)成功路 現址與鼓山亭同時落成遷入,至今已有 84 年歷史。 120
第八單元 歷 史老 店 苓 - 雅寮好店
光盛油行與苓雅寮街景古今對照
光盛煤油店盛極一時 1934 年(昭和 9 年)孫德順畢業於當時日治高雄 第二公學校(位於今成功國小校址),少年曾做過時任 高雄市長陳啟川的高爾夫球球僮,因而熱愛上高爾夫球 運動,自製簡易球具苦練,當時球場在壽山上,成績可 到差桿 5 桿。民國 55 年 (1966) 澄清湖高爾夫球場成立, 由陳啟川擔任首任會長,孫德順曾經三次贏得(150 碼) 一桿進洞記錄,1945 年(昭和 20 年 / 民國 34 年)日 治時期結束前,在高雄「日本山下汽船株式會社」擔任 會計,直到公司完全撤離台灣為止。 光盛煤油店是 1950 年(民國 39 年)孫德順在朋 友邀約下,在現址成功一路 206 號開業。起初賣「工業 酒精」,當時盛行以酒精爐做飯菜甚為方便,尤其從中 國大陸遷來的外省朋友甚為捧場,但因酒精火力不強, 最後紛紛改用煤油,轉而經營煤油生意。 由於社會經濟變遷,產業環境需求,與汽機車使用 者崛起,店鋪經營漸漸增加機油類、潤滑油類及溶劑油 類等品項,同時也做汽機車更換 機油服務,後來瓦斯爐興起,煤 油生意更是日趨下滑,連廟會信 眾應付點燈所需,皆被瓦斯及其 它取代,1960 年(民國 49 年) 店名因此變更為「光盛油行」。
孫邦雄接掌光盛油行經營至今
1970 年孫德順長男孫邦雄 (民國 33 年次,苓洲國小 11 屆, 淡江大學德文系畢業,曾任國中 英文教師)接掌店務繼續經營至 今,「光盛油行」已有 68 年歷 史。因著經濟生活改變,以及相 關競爭行業興起,油行盛況已不 如從前。 121
122
第九單元 娛樂產業 苓 - 雅寮好樂
樂
苓雅寮好
娛樂產業
第九單元
苓雅寮人好樂,70 幾年前戰後,台灣民生蕭條、生 活困頓,苓雅寮的老天華戲院和夜市,每天仍吸引大批 人潮來找樂子,夜市擺攤五花八門、琳琅滿目:賣狗皮 膏藥的,一定要敲鑼打鼓兼打拳展功夫,總是圍攏一 大票愛看熱鬧的人潮;賣蛔蟲藥的攤位,也一 定有幾條長相猙獰噁心的「糞口蟲」, 來強調藥效。老天華夜市,彷彿被 打開的潘朵拉的盒子,豐富了高雄 人的夜生活。 除了夜市文化,苓雅寮的劇團、戲 院娛樂產業也精采,高雄第一個野台戲 班「振芳社歌劇團」( 後易名「新春玉歌 劇團」) 在苓雅寮發跡,歌仔戲班傳唱逾一 甲子,至今仍在全台各地演出,70 年來, 10 多家戲院、電影院前仆後繼在苓 雅寮開設,提供市井小民平價消 費的娛樂。
123
傳唱一甲子的歌仔戲
新春玉歌劇團 ( 振芳社歌劇團 ) 創團時間:1954 年
葉陳秀麗 ( 左 ) 、葉振芳 ( 右 )
劇團屬性:職業、肉聲團 第一任團長葉福欽 (1920-1972) 1920 年 生於高雄,父親葉瑞海擔任過苓雅區民選區長 ( 民國 37 年 11 月 -40 年 6 月 ),是苓雅寮望 族,葉福欽高中畢業後,在合作社擔任公職, 閒暇之餘喜歡到戲院看歌仔戲,因而結識歌仔 戲演員莊阿玉 (1912 年生 ),兩人共結連理。 莊 阿 玉 人 稱「 阿 扁 姨 」, 本 姓 林, 為 莊家養女,因早期報戶口不便,頂妹之名, 11、12 歲開始學戲,約在二戰前後改做小生, 可說是台灣第一批女性小生演員。 婚後,葉福欽辭去公職,加入戲班,擔 任中間人,替戲班與請戲者談價碼,約 1949 年左右,夫妻離開劇團遷居高雄,1954 年籌 組高雄第一個外 ( 野 ) 台戲班,並以兒子的名 字取名「振芳社歌劇團」,當時團員約 17、 18 人,葉福欽雖未曾學戲,但偶爾也能客串 老生,妻子葉莊阿玉則是知名小生,1957 年 劇團易名為「新春玉歌劇團」,仍沿襲「振芳 社」戲路,以演外 ( 野 ) 台戲為主,團員增加 至 20 人以上,因無固定戲路,每月演出天數 不定,演員薪資採日薪制,論日計酬,演出場 合以廟會為主。
現任團長葉振芳為葉福欽獨子,1954 年生 於高雄,自幼跟隨父母演戲,耳濡目染下,6 歲 開始以囡仔生登上戲台,初中畢業後,曾學過車 工、木業打算轉行,但從小血液裡流的是七字 調、都馬調和雜唸仔,腦海裡不斷翻騰的是《陳 三五娘》、《遊湖借傘》和《貍貓換太子》,似 乎注定了吃歌仔戲這行飯。 葉 振 芳 曾 拜 以 丑 角 聞 名 戲 界 的「 三 花 松 仔」,與以老生見長的「炳宏」為師,在高雄市 歌仔戲界以擅演丑角出名,視劇情需要老生亦能 發揮所長,1972 年葉福欽過世後,葉振芳便接 下「新春玉」的棒子,將歌仔戲視為終生職志, 身兼演員與導演。 葉振芳的妻子葉陳秀麗,出生於高雄港都戲 院,自小隨父母在不同戲班間生活,初時跟著父 母學習小旦行當,8 歲跟隨父母進入雲林麥寮「拱 樂社」,成為「拱樂社」第 6 團囡仔班兒童演 員,學習小生三花,喜歡嘗試不同的角色,文生、 武生兼修,16 歲離開「拱樂社」,17 歲與葉振 芳結婚,成為「新春玉」小生,女兒葉家惠在雙 親調教下,亦習得一身好演技,為歌仔戲後起之 秀。 1950-1960 年歌仔戲全盛時期,因受內台戲 影響,「新春玉」在老團主葉福欽、葉莊 阿玉同心經營下,曾以機械變景打造 名號,聲譽鵲起,演出場場爆滿, 足跡遍及全台,尤其南部沿海漁 村廟會演出,一演就是 6 天、10 天,有時長達 20 多天,在南台 灣歌仔戲劇界,與羅木生的「日 光歌劇團」、陳明吉的「明華 園歌劇團」齊名。
124
第九單元 娛樂產業 苓 - 雅寮好樂
葉家惠
1970 年代以後,電影電視興起,歌仔戲迷 愈來愈少,年輕一輩學戲的少,無論劇團生存或 尋覓演員都日益困難,經營備感吃力,一個月可 能演出不到 10 天,演員難以維生,多兼有副業, 雖經營困難,但葉福欽老團主從不放棄,仍致力 於基本團員的培育,用較好的福利保障團員生 計,並堅持以傳統形式演出外 ( 野 ) 台戲。
年少時期的葉振芳
葉振芳接下「新春玉」後,在高雄市劇藝 協會會員推舉下,曾任第 5、6、8 屆理事長, 1992 年以《杜回救主》一戲,除一舉奪下高雄 市戲劇比賽和台灣區南區戲劇決賽雙料冠軍,葉 振芳和妻子葉陳秀麗並分別獲得「導演獎」、「最 佳生角獎」,由李國治領導的文武場,獲得「最 佳文武場獎」,石秀娥獲得「最佳旦角獎」,最 佳女配角獎雖從缺,但評分最高為「新春玉」的 葉家惠。 為有優異表現,《杜》一戲投資上百萬元、 動員 60 多人,加強布景、燈光、音樂、服裝及 演員陣容,破除一般觀眾認為外 ( 野 ) 台戲粗糙 的印象,1996 年再度以感人的《目蓮救母》締 造佳績,一舉拿下團體優等、最佳導演、最佳生 角、最佳旦角、最佳生配角及最佳舞台技術等 6 項大獎,爾後並多次在相同比賽中迭獲大獎。 由於「新春玉」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採演員 現場演唱的肉聲方式,純粹表演歌仔戲,保留較 多歌仔戲唱作功夫,因此文武場無法省略,成本 較高,在葉振芳團長和全體團員努力下,1990 年代一個月仍能維持 15 到 20 天的演出,十分難 得,目前一年約演出百場。 125
高雄市
電影發展史 高雄第一間電影院「高雄劇場」 高雄的電影發展肇始於日治時代,日本人 為宣導軍國主義思想,以電影娛樂作包裝,進 行全台巡迴露天電影放映,不露痕跡的宣導政 令,1903 年日本電影啟蒙先驅高松豐次郎應台 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邀來台擘畫,不 僅完成首度在台拍攝的影片《台灣實況介紹》, 更於 1908 年開始在全台各地興建戲院,而高雄 專門放映電影的戲院始於 1920 年。 創設於 1921 年 8 月 ( 日大正 10 年 ) 的高 雄劇場 ( 位於今七賢路與五福路交叉口、1931 年改名「高雄館」),因設有舞台,除放映電影 外,也兼具演藝功能,是高雄第一家劇場,之 後專映電影的青年館、金 鵄 館、昭和館,附演 藝功能的興隆座 ( 左營第一家戲院 )、壽星館 (1935 年更名「壽星座」),也相繼成立,建築 樣式與放映設備均相當講究,造就當時電影院 前人潮洶湧、絡繹不絕的盛況。
1953 年 (42 年 )。放映西片,( 霸王妖姬 ) 的盛況,撐著 雨傘排隊買票,在當時是常有的事。( 圖片提供 林嘉財 )
126
台灣最大眾化的戲院-壽星戲院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高雄成為 美軍轟炸目標,幾家重要戲院同遭戰火波及, 雖照常營業,但一遇空襲警報便立即停映,並 將人員緊急疏散至附近防空洞,高雄館、壽星 館、昭和館皆在戰火中遭炸毀,戰後高雄館於 1961 年重建為亞洲戲院,1971 年中影接管壽 星館重建壽星戲院,一度成為台灣最大眾化的 戲院,昭和館則走入歷史。另外,青年館戰後 也改為勝利戲院 (1953 年改為「青年戲院」, 1957 年改為「高雄戲院」),金 鵄 館 1945 年 由市府接管改為「光復戲院」,1947 年興隆 座改為「興隆戲院」。 這些高雄老戲院在戰後重建修整後,雖各 因黑白日片、西片、台語片等放映主流盛極一 時,但仍在時代更迭洪流中逐漸凋零,亞洲戲 院於 1981 年拆除改建大樓,高雄戲院、壽星 戲院分別於 1985 年、1995 年停業閒置至今, 興隆戲院現為三商百貨,光復戲院則因捷運鹽 埕埔站出口施工,於 2002 年 6 月停業拆除。
( 台北之夜 ) 上映盛況。( 圖片提供 郭南宏 )
第九單元 娛樂產業 苓 - 雅寮好樂
台灣美電影文化館 台灣美電影文化館位於美奇萊百貨 育樂廣場 ( 原坎城戲院 )7 樓,民國 93 年 (2004)6 月 19 日開張,致力於保存與 推廣高雄市的電影文化,期望帶領更多 電影同好重溫舊時回憶與現今的美好感 動。 館藏從民國 55 年 (1966) 的影像投 影機 ( 目前發現最早的電影幻燈機 )、50 年代的巡映業放映機、以及台語明星劇 照與本事等數千件,另一特色館藏為珍 貴的原版海報,其中以 1929 年 ( 日昭和 4 年 )「默劇之王─卓別林」的法國原版 海報最為珍貴,很多甚至是國外找不到 的。除了有許多獨家館藏之外,最主要 的展出為「高雄市老戲院主題區」,將 60 年來高雄戲院的舊址與變遷沿革 蒐錄記載下來,為目前高雄市 電影歷史最完整的呈現。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五 12:00-17:00 星期六、日 10:00-22:00 休 館 日 : 星期一 票 價: 免費參觀 連絡電話 : 07-3129216 # 106 地 址 : 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 161 號 7 樓 ( 高醫對面、美奇萊百貨 )
127
苓雅寮
戲院興衰史 根據《台灣美電影文化館》資料顯示, 苓雅寮最早的戲院,為 1947 年的天華戲院 和明星戲院,70 年來,共有 10 多家戲院、 電影院前仆後繼在這裡開設,目前仍有三多 數位 3D 影城、大遠百威秀影城,為三餐辛 苦奔波的市井小民,提供舒適的平價娛樂。 根據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 心專案助理教授王御風的研究,1970 年代晚 期,多廳式的戲院開始盛行,第一間是 1978 年 位 於 愛 河 畔 的「 國 賓 戲 院 」 及「 豪 華 戲 院」,戲院還與保齡球館興建在一起,吸引 不少年輕人,同時期位於三多路的聯宏院線, 先後陸續開設了「三多戲院」、「統一戲院」、 「日新戲院」、「真善美戲院」等,也帶動 了三多商圈的發展,多廳式戲院後來則發展 成為影城模式,如「宏總影城」、「威秀影城」 陸續在該商圈營運。 但從 1990 年代左右開始,在電視、第 四台、錄影帶、DVD 的陸續普及下,進入 電影院不再是看電影的唯一管道,上述的老 電影院陸續被淘汰,目前所能留下來的多半 是影城式、設備新穎,甚至與百貨公司結合, 最具代表性就是 2001 年開幕、位於大遠百 的威秀影城,目前仍是許多電影首映會的首 選。
128
第九單元 娛樂產業 苓 - 雅寮好樂
1947
天華戲院
位於苓雅寮鼓東二巷 37 號,原先為 米場,是一煉瓦、木混、蓋瓦 2 樓建築, 改建後,樓上 300 個座位、樓下 550 個 座位 ( 現苓雅警分局後面 ),負責人黃天 賜、經理黃再德,專演台灣傳統歌仔戲, 盛行期夜市人潮的帶動,風光一時,改 映電影後,票價 2 元,1966 年 7 月停業 改建走入歷史。 〈天華戲院〉原址位於現今苓雅警分局成功派出所後方
129
1947
新寶戲院
1967
中興戲院
位於苓雅區鼓中里 6-1 號,加強磚造 4 樓建築, 1 樓店鋪,戲院斜坡式座位,視線良好,有 952 個座 位,1967 年 9 月 28 日開幕,由當時亞洲戲院許火金 擔任總經理,經理江寶國,放映首輪中西影片,與亞 洲聯線跑片,許火金因拍片失敗,1968 年交出亞洲 戲院經營權,後在 1971 年 6 月 20 日中興戲院也暫 停營業,1972 年 12 月 1 日重新開幕,更名「永貴戲 院」,放映色情電影,1981 年 11 月與程武勇合作, 改演歌舞團,轟動一時,1983 年更名「漢宮」,不 久又更名「金漢宮」,都是因為被抄改名,1986 年 3 月 28 日停業。
位於苓雅區成功一路 54 號,由台南人 王天恩創立,剛設立時名為「明星戲院」, 負責人登記為王再益,1964 年老闆林添燈, 更名「新寶戲院」,樓上 262 個座位、樓下 474 個 座 位, 磚 造 建 築,1974 年 11 月 14 日改為「金寶戲院」,負責人范用禮,江蘇 人,原在壽星戲院幫許火金打理事務,人稱 「老范」,得意時桃花舞春風,令人刮目相 看,從首輪、二輪到插片和歌舞團都經歷 過,1988 年 1 月大跳艷舞被吊銷執照,金 寶改名「大寶」重操舊業,但警察天天站崗, 10 月 1 日被迫關門。
1975
三多影城
位於三多四路、高雄市地標 85 摩天大 樓旁,1975 年開張,是高雄市地區最早的 首輪戲院,雖是老字號電影院,但求新求 變,為迎接數位 3D 電影時代的來臨,3 年 前斥資數千萬元重新打造隔音牆面、深紅色 寬大座椅,成功吸引不少高雄愛看電影的民 眾捧場,老闆王雪紅的父親王慶禾早年就經 營電影事業,是前高雄市長王玉雲的弟弟, 王雪紅在 106 年 10 月 15 日赴中國湖北宜 昌三峽旅遊時,不幸遭遇土石流意外身亡。
2001(90 年 ) 統一、日新原址興建大樓中。
江寶國全家福,中興戲院開幕合照。江寶國董事長是筆者從影的啟蒙老 師,我曾複製他戲院管理方法,是我最敬愛的一位老闆,從他身上我學 到電影報紙廣告剪剪貼貼的過程,學到戲院停電,觀眾起哄鬧場的危機 處裡;學到怎樣讓監票員乖乖就範;學到怎樣應付看白戲的人士……。 當然,成功的背後,還有一個江媽,她圓融的人際關係,至今難忘。( 圖 片提供 許雲英 )
130
1978
位於苓雅區自強三路 62 號 2 樓 ( 喜相逢 ),負責人王慶禾 ( 聯 宏院線 ),1979 年 10 月 4 日開幕,喜相逢原為歌劇院,樓上 729 個座位、樓下 531 個座位,經營幾年一場大火付之一炬,預排檔 期租用永貴戲院按期演出,但虧損連連,經整修後改播映電影, 1987 年 7 月 1 日停業。
金像獎、喜相逢戲院現址。
娛樂產業 苓 - 雅寮好樂
金像獎、喜相逢戲院
第九單元
1979
金像獎戲院位於同一地址 5 樓,有 1437 個座位,放映首輪影 片,至 1994 年由環球影城團隊承租整個聯宏院線,1999 年歸還 王慶禾自營,金像獎 5 樓以下就是後來改成大世界、萬國、中國等 小廳式戲院。
1981
宏總戲院入口照片。
國王戲院 位於苓雅區五 福 三 路 101 號, 負 責人沈連明,萬國商 業大樓地下樓改建, 320 個座位,專映二 輪影片、色情片、脫 衣歌舞。
2001(90 年 ) 前國王戲院設在萬 國商業大樓地下室。
位 於 苓 雅 區 中 華 四 路 20 號,兩家戲院同一層樓,統一 7 月 3 日開幕,日新 7 月 24 日開 幕, 每 廳 約 700 個 座 位, 董 事 長王慶禾 ( 聯宏院線 ),放映邵 氏電影為主,屬新開發社區,設 備新穎,假日生意不錯,1989 年 8 月 31 日兩家戲院停業後, 改為三溫暖,現址已蓋大樓。
統一、日新戲院
1992
宏總戲院
位於苓雅區三多四路 63 號,負責人林宏宗,金星、 銀星、鑽星分別設於地下室和 4 樓,共有 1 千多個座位, 民國 81 年 8 月 8 日開幕,宏總建設自蓋大樓結合自營 百貨,形成高雄首座全機能消費商圈,因受院線老大的 壟斷,漸進突圍打開僵局,才成氣候,至今流行市面低 價聯票,就是出自宏總,率先實施戲院內禁菸的也是宏 總,總經理林佐振 1998 年將鑽星規畫改為四小廳,名 為「藝術電癮院」,鎖定國內外非主流的藝術電影,為 高雄帶來一股文藝氣息,提升電影文化水準,可惜因種 種因素,不堪長期虧損,2000 年 11 月 20 日關門大吉。 131
參考書目 高雄市地名探源 ( 增訂版 ) 曾玉昆著,高雄市政府文獻會,2004 年 苓雅寮煙雲,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 年 港都政壇故事多,曾小傑,2000 年 高雄市苓雅區鼓山亭簡介,鼓山亭管理委員會,2008 年 萬應公廟 2016 農民曆 台灣醫療的第三勢力,財團法人聯合醫學基金會,2009 年 高雄市歷史建築葉宗禮墓遷移調查暨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 年 日治時期高雄第二公學校之研究,李靜美,2010 年 高雄市苓洲國小百週年校慶專輯 (1904 ~ 2004),高雄市苓雅區苓洲國民小學,2004 年 高雄市成功國小創校百週年校慶專輯,高雄市苓雅區成功國民小學,2005 年 高雄市第一信用合作社創業八十週年紀念冊,高雄市第一信用合作社,1993 年 高雄二信九十週年社慶經典專輯,高雄市第二信用合作社,2005 年 高雄三信九十週年誌,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2008 年 葉紀東,海峽兩岸皆我祖鄉: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兩岸情結,人間出版社,2000 年 藍博洲,沈屍•流亡•二二八,時報文化,1991 年 感謝苓雅寮鼓山亭、萬應公廟管理委員會、安瀾宮管理委員會、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執行長洪當景、 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副院長阮仲鏗先生協助訪談 高雄市苓雅區公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財團法人陳中和紀念館、玫瑰聖母教 堂、高雄佛教堂、聖功修女會、高雄市召會、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邱綜合醫院、信義醫 療財團法人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苓洲國小、成功國小、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陳啟川先生文教基 金會、台灣美電影文化館、仲毅眼科診所、新春玉歌劇團團長葉振芳先生、葉澤民先生、苓雅區調解 委員會主席葉世茂先生、孫仲慧先生、蘇瑞展老師、郭釗琦先生、邱外科醫院創辦人夫人邱陳淀、邱 雨生、前二信總經理江上權、三信企劃部經理吳政翰、三信苓雅分社經理林建成、前高雄市政府顧問 林鏡堂、成功國小前校長陳建銘、成功國小前校長陳永宏、成功國小教務主任羅永和、聖功修女會院 長蔡清修修女,樂仁幼兒園吳昭蓉修女提供資料
苓雅寮的流金歲月 • 苓雅區故事繪本 撰文/蘇福男 繪圖/林軒宇 攝影/蘇福男 發行人/陳進德 企劃督導/邱耀明 行政企劃/沈良澤 執行總監/鄭鶯琇、蔡惠娟 編輯顧問/周明才老師、苓雅里郭釗琦里長、蘇瑞展老師 出版/高雄市苓雅區公所、苓雅區婦女社會參與促進小組 總編輯/蘇福男 美術設計/王怡婷 助印單位/台電公司 印刷/正合印刷有限公司 定價/ 300 元 出版一刷/ 2017 年 12 月 ISBN / 978-986-05-5203-4 ( 平裝 ) 版權所有 • 翻印必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雄市苓雅區公所 Lingya District Office Kaohsiung City
地址/ 812 高雄市苓雅區民權路 85 號 4、5 樓 電話/ 07-3322351 傳真/ 07-3311964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lingya.kcg.gov.tw